盐城凹陷主要含气藏研究

盐城凹陷主要含气藏研究

一、盐城凹陷主要含气储层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晶[1](2020)在《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北盆地勘探重点为油藏,气藏研究相对薄弱。在油藏不断发现的同时,也发现了多个天然气藏。但由于天然气的工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勘探程度较低,天然气的类型、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尚待明确。近年来在高邮凹陷浅层(<1500m)已发现稠油藏与伴生气藏,但从气藏规模来看,其含气面积较小,储量规模比较有限,平面上分布零散,勘探难度大,因此需理清此类气藏的来源、成藏主控因素并明确其成藏模式。本文首先结合油藏资料、地化分析资料,分析得出该类天然气为原油降解生物气,确定了其与稠油藏的伴生关系,明确了稠油藏形成的条件。随后以油-气输导体系作为主线,对气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做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了油气的成藏特征,建立了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模式,为高邮凹陷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对原油物性、族组成、色谱图等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分析显示,高邮凹陷浅层稠油为次生稠油,发生稠化的主要原因是生物降解作用,稠变程度主要受控于温度、地下水型、矿化度等的影响,其中矿化度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天然气组分特征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浅层天然气属油藏遭厌氧微生物降解而形成,具有次生生物气的特征,比如甲烷含量高、非烃气体中氮气含量较高、丙烷碳同位素与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偏重、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等特点。同时发现高邮凹陷浅层气与原油生物降解后的稠油藏具有伴生关系,在成因上具有亲缘关系。通过对断阶带黄珏、周庄气藏和斜坡带韦庄气藏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稠油藏周边断层侧向运移能力以及盖层封堵能力;生物气成藏模式主要分为源内(气顶气)和源外(气层气)两类,源所指的是稠油藏,源内降解气藏基本与稠油藏同属一个圈闭,基本未发生明显运移,主要发育于斜坡带阜宁组地层内;源外降解气藏主要发育于断阶带戴南组、三垛组及盐城组地层内。

周嘉义[2](2019)在《高邮凹陷永安地区古近系戴南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永安地区于江苏省江都市。由于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进而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该区构造特征以及油气藏分布等问题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重新开展对永安地区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下一步油田老区稳定产量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永安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和勘探中存在的问题,以地震、钻井、测井、录井、测试等地质资料为基础,从烃源岩、储层、沉积相、盖层、圈闭等多个方面对永安地区的成藏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行典型油气藏解剖来确定主控因素,同时建立成藏模式,对永安地区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最后利用精细构造解释,预测有利圈闭。主要取得以下几个成果:(1)研究区内沉积以三角洲沉积为主,整体储层砂体较为发育,戴二段的储层物性比戴一段储层物性好;同时该区发育两套主要的储盖组合,分别是以E2d11泥岩为盖层,以E2d12砂岩为储层的储盖组合和以E2d11泥岩为盖层,以E2d12砂岩为储层的储盖组合。(2)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结合成藏期次的研究,明确了生储盖组合是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断层的侧向封闭性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辉绿岩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成藏起到破坏作用,并以此建立了永安地区油气成藏模式。(3)总结成藏规律,结合构造精细解释,确定4个有利圈闭作为下一步勘探的目标。

李玉琪,张旋[3](2017)在《朱家墩气田发现始末及意义》文中认为朱家墩气田是盐城凹陷发现的第一个油气田,打破了盐城凹陷几十年勘探无突破的僵局。梳理朱家墩气田的发现过程,总结其发现对于盐城凹陷、苏北盆地乃至全国油气勘探的意义,指出由于老井复查而"意外"发现的油田在我国并不少见,各油田均应予以重视,"古生新储"也应成为我国未来寻找油气的突破口。

徐焕友[4](2017)在《双因素多参数区块评价方法及在江苏油田油气资源选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油气勘查区块评价优选是国家油气战略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江苏油田老区勘探程度越来越高,亟需可接替优质资源区块,而投入不足区块的研究关系到油田长远可持续发展,为了落实区块油气资源潜力,有必要进行有利勘查区块优选,并明确下步矿权进退、削减,为准确、快速区块进退决策提供充足的依据。本论文通过对江苏油田投入不足区块初步摸底评价,以油气地质条件概率和勘探战略价值条件概率(双因素)为主要评价依据,首次建立一套适合江苏油田目前技术条件下多参数评价的石油地质风险双因素区块快速评价标准模板;两大模块,九大类评价指标,19个控制参数,并赋予不同权值,根据不同勘探程度的评价单元组合出中等-较低、低勘探程度2个评价模板,满足区块“统一平台、统一优选”排队优选的目的。通过对勘探投入不足区块的勘探历程、勘探现状及潜力的分析,划分不同的评价单元及不同勘探程度。针对低勘探程度地区展开区域地质背景、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及关键技术问题分析,对较低及中等勘探程度地区开展盆地与区带特征、有利油气地质条件、成藏主控因素及关键技术问题分析。通过综合评价,对8个评价单元按照不同勘探程度标准参数研究赋值,评价为Ⅱ类的有:中等-较低勘探程度的迈陈凹陷、盐城中古生界、盐城中新生界以及低勘探程度的乌石凹陷、纪家凹陷、如皋-南通地区、弋阳盆地,评价为Ⅲ类的为较低勘探程度的阜阳地区。根据各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及区块优先评价结果,按照当前的勘探投入情况,建议区块采取缩减、合并、流转及退出,其中盐城区块和徐闻区块缩减,阜阳区块交回总部流转,如皋-南通区块合并,弋阳区块退出。其中迈陈凹陷接近Ⅰ类区,建议继续加大勘探工作量的投入,力争早日突破。该论文对油田投入不足区块利用双因素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为油田下步油气资源选区、区块进退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王红伟[5](2017)在《盐城凹陷阜二段页岩油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岩心观察、测试分析、测录井资料等的基础上,从页岩发育特征、地化特征、脆性和储集性等方面研究了盐城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油的形成条件;在显示井和重点油流井解剖基础上,结合国内国外已发现的页岩油地层特征,探讨了盐城凹陷阜二段页岩油的富集规律及其富集主控因素,优选了页岩油勘探有利层系及区带。研究认为:(1)盐城凹陷阜二段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页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条件好;裂缝及微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具一定的储集条件;岩矿分析脆性矿物含量高,可压裂改造条件好,具备页岩油形成的条件。(2)页岩油气显示丰富,平面上多分布于南洋次凹深凹带,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页4、页3段。(3)页岩油的富集与该页岩段有机质丰度高、岩石相的类型、适当的有机质成熟度、裂缝的发育程度、异常压力较高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受上述因素的控制。(4)综合评价后认为,盐城凹陷的南洋次凹深凹带及其内坡带是阜二段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区;纵向上,阜二页4段为最有利的页岩油勘探层段。

骆璞,王显,姜传芳[6](2014)在《AVO属性技术在含气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为预测盐城凹陷含气砂岩的分布范围,利用AVO正演模拟和流体替换等工作取得本地区含气储层的AVO响应特征,并通过该地区关键产气井实际地震资料的AVO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再以Zoeppritz方程的Shuey近似表达式为基础,计算出P(截距)和G(梯度)等AVO属性,并通过PG属性进行含气储层的识别,刻画出该区含气砂岩横向和纵向展布特征,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徐言岗[7](2010)在《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及勘探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南方古生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已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的中组合(D-T2)发现了普光、元坝等大型天然气田,油气勘探已取得了的重大突破,但除此之外的南方广大地区却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尤其是中国南方下组合(Z-S)的油气勘探,除威远气田外,未能获得有工业价值的勘探成果。中国南方古生界众多的油气显示,无疑证明了中国南方古生界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并在地质历史时期有过大规模的成藏过程。因此,具体分析中国南方古生界的古油气藏成因,探索中国南方古生界油气的成藏规律,将为寻找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和方向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中国南方系统的古油气藏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麻江特大型古油气藏的发现,众多石油地质工作者开始了古油气藏的成因探索。古油气藏泛指已经破坏了的但可以进行圈闭恢复的油气藏,其原生油气藏形成时期相对较早,中国南方多形成于古生代。中国南方古生界的古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江南-雪峰隆起以西至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现今残存物为沥青、油苗和井下天然气,在海相砂岩与碳酸盐岩的孔隙、裂缝、晶洞、溶孔、溶洞中产出,尤以裂缝中最为发育。下古生界以沥青显示为主,奥陶系有少量油苗显示,主要显示于雪峰隆起西侧及黔中隆起周缘;上古生界以油苗和井下天然气显示为主,主要显示于古隆起周缘及湘中坳陷。古油气藏在平面上的分布受控于古隆起的位置及深大断裂的走向,主体沿北东方向于深大断裂附近产出。中国南方巨厚的古生代沉积为古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早古生代沉积了被动陆缘-宽缓斜坡沉积层;晚古生代由台盆-克拉通内海相沉积层组成。下古生界的斜坡及深海盆地相区,广泛发育下寒武统黑色碳质页岩,为古油气藏的提供了良好的烃源,台地及上斜坡相区发育的白云岩、砂岩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下寒武统泥岩及下志留统泥岩为古油气藏提供了保存条件,共同构成了中国南方的下古生界的含油气组合(z-s下组合)。都匀运动、广西运动不仅为下古生界古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规模聚集的场所,也为古油气藏的聚积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下古生界古油藏初始形成于加里东期的大型正向构造之中。加里东运动之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中泥盆世-中三叠世,中国南方接受了广泛的厚度巨大的海相沉积,使得下组合油藏向气藏转化;印支运动的大规模抬升和燕山运动的挤压、推覆加剧了古油气藏的破坏。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表明:古油气藏是多期构造运动改造与叠加的综合产物,古油气藏一般经历了油藏-气藏-残留的演化过程,其中,加里东运动、印支-燕山运动对古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油气藏被改造、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后期地层的抬升、剥蚀幅度过大。中国南方典型古油气藏成因分析表明:中国南方古生界仍然是我国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在今后的勘探中,应特别重视古油气藏与今油气藏的差异:古油气藏的最终结果是被破坏与逸散;而今油气藏需要被保存与聚集。二者的成藏机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古油气藏的源来自于烃源岩,而下古生代的烃源岩现今都已进入的过成熟期,不可能为有效烃源岩,其早期生成的烃类必须以特殊的方式方能保存下来,成为有效次级源,为后期的晚期成藏提高足够的物质补给。威远气田的水溶气出溶成藏模式对中国南方寻找古老油气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中国南方而言,形成古老油气藏至少须满足2个条件:(1)较好的后期保存条件;(2)早期深埋和后期大幅抬升。现今缺乏保存条件的地区或埋藏深度过大的地区都不可能取得下古生代的油气勘探突破。依据上述分析,雪峰隆起西南缘的武陵坳陷、黔南坳陷、湘鄂西地区的秭归复向斜和雪峰隆起东南缘的湘中、桂中坳陷、四川盆地古隆起区乃是今后下古生代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李书兵[8](2007)在《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成藏年代学及流体演化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川西坳陷属典型的叠合前陆盆地。坳陷自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以来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构造运动,在该领域广泛分布的众多油气藏,由于特有的复杂地质背景和经历的复杂地质变化,造就川西坳陷碎屑岩领域油气藏的形成期次、流体演化与分布特征十分复杂,也决定了该领域油气藏分布的强烈非均质性。论文从川西坳陷区域构造演化,碎屑岩领域主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分布特征入手,通过对地层岩石组合特征、烃源岩特征、气藏产出流体特征和气源追踪等系统研究,对川西坳陷碎屑岩含气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成藏系统划分:即马鞍塘组、小塘子组—须二段—须三段,须三段—须四段—须五段和须五段—侏罗系、白垩系三个主要成藏系统,在此基础上对两个储层段—须四段、须二段的烃源岩也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须家河组内部发育成藏子系统,并研究了与须四段有关的两个成藏子系统。对主要气藏气源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针对天然气分异程度低的特征,开展了源岩与天然气轻烃指纹分析、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气源追踪。采用多种方法技术结合,研究了深层须家河组两个成藏系统的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等基本成藏要素的演化特征及其匹配关系,结合系统的成藏化石纪录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等,确立了须二段、须四段复杂成藏过程的主要成藏年代。系统研究了川西坳陷碎屑岩领域的流体演化特征,获得了反映天然气成藏特点的流体势能与成分变化特征,以及流体成分演化与储层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存在三期古水动力场。研究了须家河组二段、四段以及部分侏罗系气藏储层的孔隙流体演化特征与储层储集性演化的关系,建立了侏罗系和须家河组主要储层的演化模式。沙溪庙组优质储层发育与燕山期的构造隆起有关,须二段相对优质发育主要受制于岩石成分和早期断裂系统,须四段优质储层与须三段—须四段之间的不整合界面和须四段沉积末期的暴露关系密切。对须家河组的游离气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认为川西坳陷碎屑岩含气领域天然气运移相态以游离相为主。通过叠加关键时期的生气强度、古构造、气势分布图等,确立了须家河组关键时期的运移优势通道,有利于指导深层须家河组致密、超致密领域的勘探选区。这些成果对指导川西坳陷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有重要意义。

许红,焦里力,蔡乾忠,钱中富,温珍河,郑绍贵,郭振轩,王运海,闫桂京,孙和清[9](2007)在《苏北盆地中古生代油气勘探发现与生储盖组合特征及现实意义》文中认为苏北盆地中古生代油气勘探具有50年的历史,在收集前人资料分析基础上,对苏北盆地和黄桥二氧化碳气田及朱家墩天然气田生储盖体系的地质特征及成藏要素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典型成藏模式;认为苏北盆地虽然只是苏北—南黄海盆地古、中、新生代盆地的一小部分,但其幔源"古生新储"二氧化碳气田和常规"古生新储"天然气田的发现对于海域南黄海盆地极具现实意义。

叶舟,梁兴,马力,张廷山,徐克定[10](2006)在《下扬子独立地块海相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方向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烈的燕山期造山运动使下扬子独立地块海相原型盆地和前陆盆地被改造成冲断、剥蚀严重的燕山高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形成张裂断陷盆地叠置,最终使其成为具有由前白垩系挤压冲断体系和上白垩统—新近系伸展断-坳陷体系组成双层结构的改造型残留叠合盆地。这既造成下扬子海相古生-中生界油气地质高复杂性,又造就了残存于晚期上白垩统—新近系断-坳陷盆地下伏的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优势。各个古近纪伸展断陷往往是独立的海相烃源含油气保存单元,古近-新近系区域盖层共同构筑的沉积重建型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具晚期混源特色的海相有效烃源是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晚期成藏的基础,时空匹配的有效成藏组合是晚期成藏的必要条件。南黄海、苏北盆地是下扬子区沉积重建型整体封闭体系最好的构造单元,也是海相烃源晚期成藏的主要场所,印支和燕山运动不整合面上下、浦口组、泰州组和阜宁组一段是海相烃源古生中储或古生新储晚期成藏的主要层位,盐城、阜宁、海安、高邮、溱潼和黄桥—如皋断陷保存单位是首选勘探靶区。

二、盐城凹陷主要含气储层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城凹陷主要含气储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勘探历程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与凹陷结构特征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稠油及原油降解生物气特征研究
    3.1 稠油特征研究
    3.2 原油降解生物气特征研究
    3.3 稠油及原油降解生物气关系研究
第4章 原油降解生物气形成条件
    4.1 地质环境
    4.2 保存条件
第5章 油气成藏模式
    5.1 典型气藏解剖
    5.2 成藏期次分析
    5.3 成藏主控因素
    5.4 成藏模式
    5.5 有利分布区预测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高邮凹陷永安地区古近系戴南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概况
    2.2 区域构造概况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戴南组沉积特征
    2.5 高邮凹陷勘探概况
第3章 油气成藏条件
    3.1 烃源岩特征
    3.2 戴南组储层特征
    3.3 盖层特征及储盖组合条件
    3.4 构造特征
第4章 油气成藏模式
    4.1 典型油藏解剖
    4.2 典型气藏解剖
    4.3 成藏期次分析
    4.4 成藏主控因素
    4.5 成藏模式
第5章 油气富集规律
    5.1 油气富集规律
    5.2 有利圈闭预测
    5.3 应用效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朱家墩气田发现始末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础勘探未见突破
2 老井复查发现气田
3 朱家墩气田储层问题
4 朱家墩气田气源问题
5 朱家墩气田发现的意义

(4)双因素多参数区块评价方法及在江苏油田油气资源选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江苏油田油气勘探现状
    2.1 油气勘探领域及资源现状
        2.1.1 “十五”以来探矿权变更概况
        2.1.2 现有勘探领域及资源现状
        2.1.3 油田勘探面临的问题
    2.2 投入不足区块情况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双因素多参数区块评价地质方法
    3.1 区块地质评价优选思路
    3.2 评价单元划分及勘探程度确定
    3.3 基于不同勘探程度的区块评价方法研究
    3.4 区块评价结果分类
第四章 区块资源潜力及关键问题分析
    4.1 盐阜地区
        4.1.1 基础石油地质条件
        4.1.2 圈闭条件分析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4.1.3 资源潜力和勘探关键问题分析
    4.2 阜阳地区
        4.2.1 基础石油地质条件
        4.2.2 圈闭条件与油气显示
        4.2.3 资源潜力与勘探关键问题分析
    4.3 徐闻地区
        4.3.1 基础石油地质条件
        4.3.2 圈闭条件分析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4.3.3 资源潜力与勘探关键问题分析
    4.4 如皋-南通地区
        4.4.1 基础石油地质条件
        4.4.2 资源潜力与勘探关键问题分析
    4.5 弋阳盆地
        4.5.1 基础石油地质条件
        4.5.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4.5.3 资源潜力与勘探关键问题分析
第五章 区块双因素评价优选
    5.1 较低-中等勘探程度评价单元
    5.2 低勘探程度评价单元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盐城凹陷阜二段页岩油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油的内涵
        1.2.2 国外页岩油研究现状
        1.2.3 国内页岩油研究现状
        1.2.4 页岩油评价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构造及演化特征
        2.1.2 地层发育特征
    2.2 勘探程度
第三章 盐城凹陷阜二段页岩油形成条件
    3.1 页岩发育特征
    3.2 页岩生烃条件
        3.2.1 有机质丰度
        3.2.2 有机质类型
        3.2.3 有机质成熟度
    3.3 页岩储集性
    3.4 页岩岩石学特征
    3.5 页岩含油性
第四章 盐城凹陷阜二段页岩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
    4.1 典型井解剖
    4.2 页岩油富集规律
    4.3 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
第五章 页岩油有利区带优选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AVO属性技术在含气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AVO正演模拟
2 关键井的AVO特征分析
3 AVO属性分析
4 结论

(7)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及勘探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科学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完成的工作量和主要研究成果
        1.5.1 资料收集情况
        1.5.2 野外地质工作
        1.5.3 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2章 中国南方古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分区及特征
        2.1.1 构造分区
        2.1.2 重要构造单元特征
    2.2 区域沉积特征
        2.2.1 地层
        2.2.2 层序
    2.3 原型盆地演化
        2.3.1 加里东期
        2.3.2 海西期
        2.3.3 印支期-燕山早期
        2.3.4 燕山晚期-喜山早期
    2.4 成藏基本条件
        2.4.1 烃源岩
        2.4.2 储集层
        2.4.3 盖层
第3章 南方古油藏的分布及特征
    3.1 油气显示
        3.1.1 油气显示、古油藏分布
        3.1.2 油气显示特征
        3.1.3 古油藏(沥青)特征
    3.2 油气藏分布
        3.2.1 平面分布
        3.2.2 纵向分布
    3.3 古、今油气藏及油气显示与烃源岩的关系
        3.3.1 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分布与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关系
        3.3.2 上古-中生界油气与下志留统—二叠统烃源岩的关系
    3.4 原始油藏与天然气藏的关系
        3.4.1 上扬子区储层沥青分布
        3.4.2 中扬子区储层沥青分布特征
        3.4.3 下扬子区储层沥青分布特征
第4章 典型古油气藏解剖
    4.1 江南隆起北缘西段(麻江-凯里)古油藏(残余油藏)
        4.1.1 成藏背景
        4.1.2 成藏条件
        4.1.3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4.2 江南隆起北缘中段(南山坪)
        4.2.1 成藏背景
        4.2.2 成藏条件
        4.2.3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4.3 江南隆起北缘中段(通山半坑)古油藏
        4.3.1 成藏背景
        4.3.2 成藏条件
        4.3.3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4.4 江南隆起北缘东段(余杭泰山)古油藏
        4.4.1 成藏背景
        4.4.2 成藏条件
        4.4.3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第5章 古油气藏对比与成因分析
    5.1 成藏基本要素对比
        5.1.1 烃源岩
        5.1.2 储集层
        5.1.3 盖层
    5.2 成藏对比及成藏规律
        5.2.1 成藏控制因素
        5.2.2 油藏的破坏机制
第6章 残留油气藏解剖
    6.1 威远气田
        6.1.1 成藏背景
        6.1.2 成藏要素
        6.1.3 成藏特征
        6.1.4 成藏演化和成藏机制
    6.2 朱家墩气藏
        6.2.1 有效烃源岩
        6.2.2 储集层
        6.2.3 盖层
        6.2.4 生储盖组合
        6.2.5 构造特征
        6.2.6 输导体系
        6.2.7 保存条件
        6.2.8 朱家墩气藏特征
        6.2.9 朱家墩气藏演化和成藏机制
    6.3 成藏规律
        6.3.1 加里东期构造-成藏旋回及油气聚集规律
        6.3.2 晚印支-早燕山期构造-成藏旋回及油气聚集规律
        6.3.3 南方下组合气藏及含气构造成藏条件对比分析
第7章 勘探启示
    7.1 南方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7.1.1 烃流体源
        7.1.2 有效储集空间
        7.1.3 构造作用对有效储集空间的控制
        7.1.4 有效封闭体系
    7.2 成藏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匹配
        7.2.1 上扬子构造叠加、持续埋藏、晚期抬升区
        7.2.2 中下扬子断陷反转、强烈暴露、断陷埋藏区
        7.2.3 扬子南、北缘逆冲推覆、差异隆升、推覆埋藏带
        7.2.4 南盘江复合叠加、长期隆升、海相暴露区
    7.3 两类不同的残余油藏成藏的时空关系对比
        7.3.1 凯里残余油藏成藏的时空匹配关系
        7.3.2 句容残留油藏
    7.4 构造作用与成藏作用的宏观关系
    7.5 江南隆起北缘逆冲推覆-隆升带成藏模式、成藏组合及成藏规律
        7.5.1 成藏组合
        7.5.2 成藏模式及改造模式
    7.6 南方下组合成藏模式、成藏组合及成藏规律
        7.6.1 成藏组合
        7.6.2 成藏演化与主控因素
        7.6.3 成藏模式
第8章 区块评价与勘探方向
    8.1 武陵坳陷-湘鄂西断褶带
    8.2 黔南坳陷
    8.3 雪峰推覆逆掩带
    8.4 黔中隆起
    8.5 湘中坳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成藏年代学及流体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成藏年代学方面
        1.2.2 流体动力学方面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 论文的实际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2.2 层序特征
    2.3 沉积充填特征
        2.3.1 TS1期
        2.3.2 TS2期
        2.2.3 TS3期
        2.2.4 TS4期
        2.3.5 TS5期
        2.3.6 TS6期
第3章 川西碎屑岩领域油气成藏系统划分
    3.1 生、储、盖组合特征
    3.2 烃源岩特征
        3.2.1 烃源岩平面展布特征
        3.2.2 有机质丰度
        3.2.3 有机质类型
        3.2.4 有机质成熟度
        3.2.5 烃源岩饱和烃色谱特征
        3.2.6 综合评价
    3.3 气藏流体地化特征
        3.3.1 天然气组分特征
        3.3.2 碳同位素特征
    3.4 轻烃特征
    3.5 油气源追踪
        3.5.1 须家河组油气源追踪
        3.5.2 侏罗系气源追踪
    3.6 成藏系统划分
第4章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成藏年代分析
    4.1 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分析
        4.1.1 古地温特征
        4.1.2 烃源岩生排烃演化特征
    4.2 储、盖层演化特征
        4.2.1 储层演化特征
        4.2.2 盖层演化特征
    4.3 圈闭演化特征
        4.3.1 须下盆构造演化
        4.3.2 须上盆构造演化
    4.4 油气成藏化石纪录
        4.4.1 包裹体形成温度纪录
        4.4.2 有机包裹体分布特征
        4.4.3 烃类注入时期
    4.5 同位素年龄分析
    4.6 成藏年代
第5章 川西坳陷碎屑岩领域流体演化特征
    5.1 川西坳陷流体运动的动力机制
        5.1.1 构造动力对流体的影响
        5.1.2 沉积压实形成的古排水量
        5.1.3 有机质生烃增压
        5.1.4 流体运移相态
        5.1.5 典型油气藏地层压力特征
    5.2 流体势演化特征
        5.2.1 水势
        5.2.2 油势
        5.2.3 气势
        5.2.4 运移优势通道
        5.2.5 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划分
    5.3 气藏流体成分变化
        5.3.1 典型气藏天然气成分特征
        5.3.2 天然气轻烃成分变化与成藏
        5.3.3 天然气运移过程中的色层效应
    5.4 地层水特征
        5.4.1 水型
        5.4.2 矿化度
        5.4.3 油田水主要离子与油气的关系
    5.5 孔隙流体变化与储层演化
        5.5.1 沙溪庙组
        5.5.2 须家河组
第6章 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6.1 须家河组气藏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
        6.1.1 龙门山前缘
        6.1.2 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地区
        6.1.3 知新—石泉场—龙宝梁南北向构造带
    6.2 侏罗系气藏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
        6.2.1 具有高速运移通道的远源气藏
        6.2.2 无高速运移通道的远源气藏
    6.3 主要成藏模式
        6.3.1 须家河组气藏
        6.3.2 侏罗系、白垩系远源气藏
    6.4 须家河组勘探有利区预测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9)苏北盆地中古生代油气勘探发现与生储盖组合特征及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苏北盆地油气勘探发现现状
    1.1 黄桥二氧化碳气田
    1.2 朱家墩天然气田
2 苏北盆地油气生储盖组合特征与成藏模式
    2.1 苏北盆地油气生储盖组合特征
    2.2 成藏模式
3 苏北盆地油气勘探发现的现实意义

(10)下扬子独立地块海相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方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下扬子独立地块及其改造型叠合盆地
2 下扬子独立地块海相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1) 前造山期原始含油系统形成阶段
    (2) 印支同造山期含油气系统演化和相态转换阶段
    (3) 中燕山运动强烈地改造、破坏了原生含油气系统
    (4) 晚燕山—早喜马拉雅运动形成重建型次生含油气系统
    (5) 保存单元和油气藏在晚喜马拉雅期才最终定位
3 区域盖层和整体封闭保存条件
4 海相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
    4.1 有效烃源与晚期“二次生烃”
        (1) 海相烃源岩晚期生烃已被朱家墩气田勘探实践所证实
        (2) 黄桥CO2气田伴生油来自海相烃源岩的晚期生烃
        (3) 句容残留油藏油源自海相烃源岩的晚期生烃
        (4) 研究晚期“二次生烃”的关键工作
    4.2 晚期成藏和有效成藏组合
        (1) 朱家墩气田是“古生新储”型晚期生烃天然气成藏典范
        (2) 黄桥CO2气田晚期成藏特色明显
        (3) 句容残留油藏是喜马拉雅期整体封闭体系被破坏后残存油气的代表
        (4) 印支期—吴堡运动期古隆起有利于晚期生成的海相烃源晚期成藏
    4.3 海相源岩晚期生烃构筑“立体勘探”思路与油气勘探方向
5 基本结论与认识

四、盐城凹陷主要含气储层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D]. 黄晶. 长江大学, 2020(02)
  • [2]高邮凹陷永安地区古近系戴南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周嘉义. 长江大学, 2019(01)
  • [3]朱家墩气田发现始末及意义[J]. 李玉琪,张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4]双因素多参数区块评价方法及在江苏油田油气资源选区中的应用[D]. 徐焕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8)
  • [5]盐城凹陷阜二段页岩油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D]. 王红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6]AVO属性技术在含气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骆璞,王显,姜传芳. 复杂油气藏, 2014(04)
  • [7]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及勘探启示[D]. 徐言岗.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3)
  • [8]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成藏年代学及流体演化特征研究[D]. 李书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9]苏北盆地中古生代油气勘探发现与生储盖组合特征及现实意义[J]. 许红,焦里力,蔡乾忠,钱中富,温珍河,郑绍贵,郭振轩,王运海,闫桂京,孙和清. 海洋地质动态, 2007(09)
  • [10]下扬子独立地块海相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方向探讨[J]. 叶舟,梁兴,马力,张廷山,徐克定. 地质科学, 2006(03)

标签:;  ;  ;  

盐城凹陷主要含气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