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吉归内发传》词汇注记

《南海吉归内发传》词汇注记

一、《南海寄归内法传》词语札记(论文文献综述)

张重洲[1](2021)在《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昌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佛教势力的发展及寺院经济兴衰问题,一直是吐鲁番佛教史和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高昌国建政及对初期佛教的政策,奠定了佛教发展和寺院经济的基本走向。佛教地理决定了寺院经济的根本发展模式和路径,但高昌国佛教经济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之间,呈现出相近及相悖的两种趋势。高昌国的寺院经济以佛教主导,同时包含有多种宗教下的经济成分,其在高昌国内兴衰与发展均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素支撑。高昌国的寺院经济是以佛教寺院和僧尼寺户为主体,围绕这两个主体所产生的各项经济活动,形成了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形态,寺田在性质、数量、来源等方面均与世俗社会保持一致,经营门类和方式也大致相当。寺院经济具有宗教性、社会性、封闭性、地域性四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寺院内部财务收、支平衡,兼营多种经营门类,有完整且成熟的“常住”管理制度与财务核算方法。国家设置有专门的僧务机构,形成了僧官阶层,两种制度和体系共同运行管理寺院财产。此外,还通过《僧尼籍》来管理寺院僧尼及其附属人口,按照一定标准征收赋税劳役,其征收标准随着经济体制而发生改变。寺院内部僧尼群体间地位高低和财产分化明显,存在“中层僧尼”群体,普遍在寺院之外还从事着各自的经济活动,与豪门望族往来密切,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高度的世俗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益,尼僧群体、货币支付、国家体制、社会动荡等诸问题均与寺院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均加剧并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和寺院经济的固化。唐西州建立后,寺院经济并没有发生“衰落”,而是逐步在改革中转型重构,最终逐渐适应新政权的改革并完成自我革新。总体而言,高昌国寺院经济自身是一个闭环的完整链条,其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兴盛,最终至衰落的全过程,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体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共同体。

朱冠明[2](2021)在《佛教汉语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近四十年来佛教汉语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汉语史研究的进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欧美与日本的佛教汉语研究情况,然後从佛典与汉语音韵学研究、佛教汉语词汇研究、佛教汉语语法研究三方面介绍国内佛教汉语研究的概况,重点在佛经翻译对汉语发展的影响以及近十年佛教汉语研究的新成果。最後总结佛教汉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侯玉清[3](2020)在《唐前期佛教文献研究(618-762)》文中提出佛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在唐前期佛教发展尤为昌盛。此时佛教文献数量可观,且体裁多样,包括经录、记传、注疏、纂集等各类文献。同时这些佛教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佛学理论,这些佛教思想、佛学理论弥漫当时整个社会。据《大正藏》以及《万续藏》记载,流传至今的唐前期佛教文献不论在数量,还是体裁方面较之于其他时期,均有很大优势。这些佛教文献蕴含丰富的史料价值,一方面是研究佛教史的专门资料,同时又是研究其它专门史的补充资料。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唐前期佛教文献的整理与流传、以及作者身份特征、文献的分类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主要目的是对唐前期佛教文献有较为整体的认识。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整体梳理唐前期佛教文献。此时的佛教文献不论在佛经翻译、还是东土着述上,较之于唐之前都有很大提高。同时在体裁方面,既继承发展了唐之前的文献体例,又奠定了唐之后历代佛经撰写的体例。其次探讨唐前期佛教文献作者的身份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地域分布上,本土僧人籍贯多以北方为主,北方中又以长安、太原、河南为主,海外僧人大多来源于新罗。在身份特点上,大多数唐前期佛教文献作者有多元化思想,或是儒释兼具、或是儒道兼有、亦或儒释道兼存,但最终趋于佛教。这既与儒家思想占主流的封建社会有关,更离不开佛教思想对人的熏陶。在着述目的上,大多数僧人的根本目的在于护教弘法,维护佛教高于儒道二教的独尊地位,宣扬宗派意识。最后考察唐前期佛教文献分类以及特点。唐前期佛教文献整体上分为经录、注疏、史传、纂集四大类,同时对每一类的重要书籍进行文献学研究,探讨其作者、成书年代、版本、着录情况等。同时这些佛教文献中含有丰富的史料价值与文献学价值,史料价值主要表现为补充正史之不足,丰富佛教史的发展,文献学价值表现为促进辑佚与训诂的发展。

黄益[4](2019)在《义净研究在中国——中国学者对唐三藏义净法师的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唐三藏法师义净是中国古代三大西行求法高僧之一。他一生译经、着述不倦,为世界留下了大量详实的史料,遗惠人间。一千余年间,世界各国学者大量借助其着述进行研究,也充分利用各类文献资料对其生平、着述进行考证与梳理。通过重点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义净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以预见,义净将成为中外友好往来的一面旗帜,深入研究义净将在推动世界各领域的良性互动方面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蒋昌鑫[5](2019)在《《翻译名义集》引内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译名义集》(1143),南宋法云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梵汉对译佛教辞书。其广征博引,保存大量汉字古音古形古义,对古书1佚、文字考证、辞书编撰均有重要作用。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或是内容收录重编,或是书本简介,还有很大研究空间。以宋刊本《翻译名义集》为底本,借助语言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计算机技术辅助,对文本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对《翻译名义集》引内典问题进行梳理及研究。《翻译名义集》引内典269种,凡2052例。引书目的主要有释义、书证。引书形式以直接引用原文为主。引书内容与今本比较,文字有同有异。其同表现为基本相同、完全相同;其异主要表现在暗引、节引、转释、意引、异文、借用、)误等,其中)误指文字上的脱、衍、倒、)及以甲书为乙书等情况。如“博”和“愽”的不同,与异文有关;“恒”和“常”的不同,与转释有关。由於种种原因,论文尚存诸多不足,有待日後改进。

张小斌[6](2019)在《词汇分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人体词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历史词汇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学界在词汇事实的考据、爬梳以及词汇方法理论的探讨这两方面,均已做出较为丰硕的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对于词汇研究的基本单位应该是什么、语言中词汇的成员是否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词汇是否应该分层次进行研究而非“一锅煮”、词汇分层研究的实践方法如何、词汇分层研究的必要性以及价值意义如何等这些问题,学界在理论和实践上尚缺乏清晰、具体而系统的认识。本文选取唐代高僧义净(635-713)所译佛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下简称《毗奈耶》)中的10组人体类语素及其参构词,以其为例,进行古汉语词汇的分层研究,定量定性地描写、考察《毗奈耶》词汇的两个层级——语素层、词层——的面貌、结构、特点、价值,及语素层和词层之间的互相关系,以期探讨(古)汉语词汇分层研究的必要性、方法及价值,为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提供方法理论参考以及词汇事实研究成果。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交代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标、理论与思路、有关说明。其中,重点讨论了词汇研究的基本单位应该分层次看待,语素、词是不同层级的单位,词汇研究应该分层次进行。第二部分是“义净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介绍了本文所选语料的作者、文献的语言特点、语料价值等情况,并综述《毗奈耶》的语言研究现状。本文主体部分是第三、四部分。第三部分是“《毗奈耶》的语素层和词层”,选择《毗奈耶》中5组人体名物类语素及其参构词,以及5组人体运动类语素及其参构词,描写、分析它们的面貌、结构、特点、价值,进而尝试讨论语素层对词层的作用和影响。具体方法是:首先,描写每组语素在《毗奈耶》中的组合搭配、充任的句法成分、频次等情况,了解语素的面貌;以此分析每组语素在其所属的概念场中的词汇系统价值、特点,了解语素的价值:这属于语素层的研究。其次,描写出每组语素在《毗奈耶》中的构词情况,包括参构词的结构类、数量、频次,参构词的词义、语义属性等,亦即每组语素参构词的面貌、结构、特点;然后进一步分析每组语素的构词特点:这属于词层的研究。最后,结合以上描写、分析,探讨《毗奈耶》中每组语素的系统价值、特点对其参与构造复音词的特点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其参构词的面貌、结构的影响作用:这是语素层、词层的结合研究。第四部分是“词汇分层研究”,结合第三章语素层、词层的事实研究,从理论上探讨词汇分层研究的必要性、方法、价值意义等问题。第五部分是“余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研究中得到的其他理论性认识。最后是附录以及参考文献等。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词汇的成员并不处于同一层级上,最底层的是语素层,其次是词层,而词又是构成其他词汇层级(成语、熟语等)的材料。所以词汇研究应该分层次进行,可以首先分为语素层、词层进行研究。(2)词汇分为语素层、词层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二者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因而具有不同的研究价值和意义。(3)这样分层次地研究词汇,由底层到高层系统地研究词汇,具有层次分明、任务清晰具体且操作区别性高等优点。特别是语素层的研究尤其重要:因为语素的数量是有限的,而词的数量是无限的(可以按照一定的造词法,使用已有的语素在未来创造出更多的词),研究清楚了语素这一层级,以其为基础进而研究词汇的其他层级,就能达到执简驭繁、纲举目张的效果。

鲁杰[7](2017)在《中古佛律文献语言研究现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古佛律文献语言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学界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及经藏文献语言。当前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早期汉译佛教律典,较少涉及唐宋佛律研习典籍,对佛律典籍语言的中土化历程不够重视。既有研究多倾向于词语考释,语法研究比较少。且存在将律学文献语言单一化处理的问题,缺乏对文献语言中"异质因素"的考量。

赵玉平[8](2015)在《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斋礼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五代宋初是佛教斋会礼仪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斋会具有明显的礼仪特性和社会影响。本文充分利用留存的敦煌文献,并结合传世史籍和佛教典藏,对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斋会礼仪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全文共分六章,前两章主要讨论了佛教斋会本土化和唐五代宋初佛教斋文的特性与发展,后四章着重探究了唐五代宋初佛教斋会与吉、宾、军、嘉、凶五礼的关系。第一章,主要从佛教斋会“同于祠祀”的礼仪角度,论证了佛教斋会本土化的过程。第二章,努力突破以往视斋文为佛教实用文体的固有认识,探讨了其官方书仪的礼仪特性与发展。第三章,关注了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事神”仪斋的几类典型斋会,梳理了佛斋与吉礼的关系。笔者认为,唐代祭社稷、享先蚕、祈雨和祈谷类佛教仪斋的举行,既能满足地方州县统治阶层祭祀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表达,又能满足百姓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精神祈求。第四章,分析了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官仪斋的几类斋会,主要探讨了佛教斋会与宾、嘉礼为主的官场仪制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佛教官场仪斋的出现是官场礼仪佛教化、佛教斋会礼仪化的表现,由此形成了唐宋官场仪制的新特点。第五章,通过解析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军仪斋的几类典型斋会,研究了佛斋与军礼的关系。笔者发现,与征讨、驱傩等传统军礼功能类似的佛教斋会的举行,都说明唐五代宋初的军礼已经有了深程度大众参与的佛教化倾向。第六章,归纳了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凶仪斋的几类典型斋会,论述了佛教斋会与凶礼的关系。从中可见,对死亡、疾病、灾年之类凶礼范围的灾害进行禳灾,也是佛教斋会的常见内容,特别是丧葬斋会,几乎可与传统丧葬礼仪一一对应;佛教凶仪斋不受凶礼的阶层界限,适用于所有人,并且民众对其“以为当然之礼耳”。总而言之,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斋会具有一定的礼仪特性和社会影响。笔者对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斋礼仪的研究,试图还原唐五代宋初敦煌社会礼仪佛教化的社会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唐宋社会礼仪与佛教的关系。

辛德勇[9](2014)在《论中国书籍雕版印刷技术産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时间》文中指出关於中国书籍雕版印刷技术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时间,现代学者中较早探索这一问题的人,如藤田豊八、向达和秃氏佑祥诸人,本来已经找到了正确的解析路径,并且已经阐明其基本发展脉络。然而,後来的论述,不仅未能循其轨辙,更进一步,反而去其真相渐行渐远。本文一一辨析现有各种説法,试图说明,印刷术在中国产生的时间,不得早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而导致这一技术产生的文化和技术背景,是密教的全面典盛和从印度傅入中国的佛像捺印技术。

周亚娟[10](2014)在《《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研究》文中提出《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反映汉语几千年历史变迁的大型语文词典,其编撰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力图反映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汉语大词典》在词目的收录上,囊括了上古、中古、近代乃至现代汉语词汇,再配以相应的古今文献书证,使得《汉语大词典》成为名副其实的历时性的语文详解词典,吕叔湘先生还说“《汉语大词典》是古往今来汉语词汇的档案库”。然而,限於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因素、编纂者的知识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汉语大词典》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以《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涉及佛教文献书证的词条进行穷尽性的查找和梳理,从量上和内容上分析佛教文献书证的具体情况,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2010)为底本,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疏失并作补正,分析原因并提出修订建议。期望此举能对《汉语大词典》今後的“大修”工程贡献绵薄之力。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共计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缘由和研究现状,陈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标和方法,说明使用的版本及其他问题。第二章:介绍《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的基本情况。从量上和内容上分析引用佛教文献书证的具体情况。第三章和第四章:分翻译佛教文献和中土撰述两个部分,具体分析《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存在的五个疏失:书证与释义不符;书证出处错误;书证文字脱、讹、衍;书证标点失误和书证体例标准不一,并作补正。第五章:讨论《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的修订问题。分析《汉语大词典》佛教文献书证疏失的五个因素,针对五个因素提出具体的修订建议。第六章:结语。对《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作总结,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

二、《南海寄归内法传》词语札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海寄归内法传》词语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1)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史概述
    第三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高昌国佛教及寺院经济的结构
    第一节 高昌建国前后对佛教的政策
    第二节 寺院经济与佛教地理
    第三节 寺院经济的概念及与其他宗教
    小结
第二章 高昌国佛教寺院的经营模式及财务收支
    第一节 高昌国寺院的基本经济模式
    第二节 寺院日常收入
    第三节 寺院日常支出——对《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解斗帐历》再探讨
    小结
第三章 高昌国的僧官、僧众和寺户
    第一节 僧官阶层的执掌及管理
    第二节 国家政权对僧众的管理及其赋税劳役
    第三节 寺户制度及依附人口
    小结
第四章 高昌国僧尼的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僧尼个人的私有经济
    第二节 释门群体与豪门望族间的往来
    第三节 佛教僧尼的宗教活动与社会角色
    小结
第五章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和衰落
    第一节 多维视野下的寺院经济与高昌社会
    第二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
    第三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衰落再探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佛教汉语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美与日本的佛教汉语研究
二、佛典与汉语音韵学研究
    (一)佛典对中国古代音韵学研究的影响
        1. 反切的産生
        2. 四声的发现
        3. 字母的发明
        4. 等韵图表的出现
    (二)佛典与中国现代音韵学研究
三、佛教汉语词汇研究
    (一)佛典疑难词语考释
    (二)佛典与常用词历史考察
    (三)梵汉对勘和同经异译与佛教汉语词汇研究
        1. 梵汉对勘
        2. 同经异译
    (四)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1. 佛源外来新词
        2. 新的义项或用法
        3. 新构词法
        4.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四、佛教汉语语法研究
    (一)佛教汉语的性质
    (二)佛教汉语功能词研究
    (三)佛教汉语句法研究
    (四)梵汉对勘与佛经翻译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五)语言接触理论与佛教汉语语法研究
五、佛教汉语研究的总体分析和评价
    (一)佛教汉语研究的成绩
        1. 充分认识到汉译佛典是一座巨大的语言宝藏,在汉语史研究中价值巨大
        2. 对佛教汉语的性质认识更加清楚
        3. 佛教汉语研究大大促进了汉语史研究的进展
        4. 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别开生面
    (二)以往研究的不足
        1. 研究领域有局限
        2. 理论意识较爲淡薄
        3. 语言事实的挖掘不够充分和深入
        4. 原典语言知识十分欠缺

(3)唐前期佛教文献研究(618-76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唐代佛教发展概况研究
        二、唐前期佛教文献作者研究
        三、唐前期佛教文献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一章 唐前期佛教文献概况
    第一节 佛经翻译情况
        一、唐之前翻译情况
        二、唐前期翻译情况
        三、唐之前与唐前期佛经翻译异同
    第二节 东土着述情况
        一、唐之前着述情况
        二、唐前期着述情况
        三、唐之前与唐前期东土着述异同
第二章 唐前期佛教文献作者研究
    第一节 作者地域概况
    第二节 作者身份特点
    第三节 作者着述目的
第三章 唐前期佛教文献类型及其特点
    第一节 经录类
        一、译经录
        二、通录
        三、入藏录
        四、图纪
    第二节 注疏类
        一、词义类
        二、音义类
    第三节 史传类
        一、传记
        二、论着
        三、地志
        四、杂记
    第四节 纂集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2唐前期佛教文献翻译情况
    附表1-3现存唐之前经典注疏类佛教文献
    附表1-5
        现存唐前期佛教文献(一)
        现存唐前期佛教文献(二)
    附表:已佚唐前期佛教文献
后记

(4)义净研究在中国——中国学者对唐三藏义净法师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义净生平及其交游研究
二、义净着述及其翻译研究
三、义净佛学思想及其学术流派研究
四、小结

(5)《翻译名义集》引内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法云与《翻译名义集》
    1.2 研究概况
2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3 《翻译名义集》的引书
    3.1 引书概况
    3.2 引书分类
4 《翻译名义集》引内典例释
    4.1 引经部例释
    4.2 引律部例释
    4.3 引论部例释
    4.4 引密部例释
    4.5 引撰述部例释
5 结语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6)词汇分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人体词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标
    1.3 理论与思路
        1.3.1 语素层与词层
        1.3.2 语素层研究思路
        1.3.3 词层研究思路
        1.3.4 词汇分层研究理论探讨
    1.4 有关说明
        1.4.1 术语定义及标准
        1.4.2 语料版本
        1.4.3 具体对象的研究综述
        1.4.4 其他
2 义净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2.1 义净
    2.2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2.3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语言研究综述
3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的语素层和词层
    3.1 名物类语素及其参构词
        3.1.1 “人体总称”语素及其参构词
        3.1.2 “人头”语素及其参构词
        3.1.3 “眼睛”语素及其参构词
        3.1.4 “嘴巴”语素及其参构词
        3.1.5 “牙齿”语素及其参构词
    3.2 运动类语素及其参构词
        3.2.1 “开启”语素及其参构词
        3.2.2 “投掷”语素及其参构词
        3.2.3 “书写”语素及其参构词
        3.2.4 “站立”语素及其参构词
        3.2.5 “跳跃”语素及其参构词
4 词汇分层研究理论探讨
    4.1 词汇分层研究的必要性
        4.1.1 以往词汇研究的局限
        4.1.2 词汇分层研究的必要性
    4.2 词汇分层研究的方法
        4.2.1 语素层的研究方法
        4.2.2 词层的研究方法
        4.2.3 语素层、词层结合研究的方法
    4.3 词汇分层研究的价值意义
        4.3.1 词汇学研究方法启示
        4.3.2 词汇研究分学科及本位问题思考
5 余论
    5.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1.1 语素的意义判定问题
        5.1.2 词与非词难以断定
        5.1.3 语素指称概念场义域重合
    5.2 本文研究的其他理论认识
        5.2.1 语素、系统、价值
        5.2.2 词汇分层研究理论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毗奈耶》十组人体语素及其参构词图表
    一、《毗奈耶》五组人体名物语素及其参构词图表
    二、《毗奈耶》五组人体运动语素及其参构词图表
附录二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7)中古佛律文献语言研究现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古佛律文献语言研究现状
    (一) 针对单部佛律典籍的语言研究
    (二) 佛律词语考释
    (三) 非佛律词语考释
二、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 文本中“词”的判定问题
    (二) 新词新义判定中的误区
    (三) 佛律文献四字体对语言的改造问题
三、结语

(8)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斋礼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主要观点
第一章 佛斋的本土化
    第一节 佛斋的“同于祠祀”
        一、“清净身心”之斋意
        二、献祭仪式
    第二节 佛斋与传统文化思想上的相似
        一、功德思想
        二、忏悔思想
    第三节 本土化佛斋的形成
        一、国家礼制下的僧籍管理
        二、国家主办的佛斋
        三、佛斋本土化的完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五代宋初佛教斋文的特性与发展
    第一节 佛教斋文书写与僧人所作斋文解析
        一、佛教斋文的书写
        二、僧人所作佛教斋文解析
    第二节 官方佛教斋文的书写、流变及特性
        一、官方佛教斋文的书写
        二、官方佛教斋文的流变与特性
    小结
第三章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事神”仪斋
    第一节 佛教祭社仪斋
        一、民间祭社佛斋的出现
        二、祭社之仪与行香之仪
        三、佛教祭社官斋的形成
    第二节 佛教祭蚕神仪斋
        一、佛教蚕筵斋
        二、享先蚕之仪
        三、佛斋蚕神的特性
    第三节 佛教祈雨与祈谷仪斋
        一、佛教祈雨仪斋
        二、佛教祈谷仪斋
    小结
第四章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官仪斋
    第一节佛教贺正仪斋
        一、“庆皇猷”佛斋
        二、贺正之仪
        三、贺正佛斋的礼仪特性
    第二节 佛教贺官受职与待使仪斋
        一、佛教贺官受职仪斋
        二、佛教待使仪斋
    小结
第五章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军仪斋
    第一节 佛教征讨仪斋
        一、征讨佛斋
        二、征讨军仪
        三、征讨佛斋的礼仪特性和“理化”作用
    第二节 佛教驱傩仪斋
        一、佛教化的敦煌傩仪
        二、军礼傩仪源流考
        三、佛教驱傩斋的出现
    小结
第六章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凶仪斋
    第一节 佛教丧仪斋
        一、佛教丧仪斋种类
        二、佛教丧仪斋的总体礼仪特性
    第二节 佛教“人物有害”仪斋
        一、佛教患仪斋
        二、佛教凶年仪斋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件

(10)《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汉语大词典》书证研究现状
        1.2.1 《汉语大词典》书证研究现状
        1.2.2 《汉语大词典》佛教文献书证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其他问题
2《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的基本情况
    2.1 《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概况
        2.1.1 《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定量分析
        2.1.2 《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内容分析
    2.2 《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疏失
        2.2.1 书证与释义不符
        2.2.2 书证出处错误
        2.2.3 书证文字脱、讹、衍
        2.2.4 书证标点失当
        2.2.5 书证体例标准不一
3 《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翻译佛教文献书证研究
    3.1 书证与释义不符
    3.2 书证出处错误
    3.3 书证文字脱、讹、衍
        3.3.1 书证文字脱文
        3.3.2 书证文字讹或衍
    3.4 书证体例标准不一
    3.5 本章小结
4 《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中土撰述书证研究
    4.1 书证与释义不符
    4.2 书证出处错误
    4.3 书证文字脱、衍、讹
        4.3.1 书证文字脱文
        4.3.2 书证文字讹或衍
    4.4 书证标点失当
    4.5 书证体例标准不一
    4.6 本章小结
5《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修订问题讨论
    5.1 《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疏失原因分析
    5.2 《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修订建议
6 结语
    6.1 《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总结
    6.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1:《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文献分布表
附录 2:《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情况表
致谢

四、《南海寄归内法传》词语札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D]. 张重洲. 兰州大学, 2021(09)
  • [2]佛教汉语研究概况[J]. 朱冠明. 文献语言学, 2021(01)
  • [3]唐前期佛教文献研究(618-762)[D]. 侯玉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义净研究在中国——中国学者对唐三藏义净法师的研究综述[J]. 黄益. 德州学院学报, 2019(05)
  • [5]《翻译名义集》引内典研究[D]. 蒋昌鑫.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词汇分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人体词汇为例[D]. 张小斌.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7]中古佛律文献语言研究现状述评[J]. 鲁杰.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07)
  • [8]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斋礼仪研究[D]. 赵玉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9]论中国书籍雕版印刷技术産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时间[J]. 辛德勇.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4(00)
  • [10]《汉语大词典》(九至十二卷)佛教文献书证研究[D]. 周亚娟.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南海吉归内发传》词汇注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