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男子100米运动员成绩对比研究:提高步幅对中国短跑运动员的重要性

国内外男子100米运动员成绩对比研究:提高步幅对中国短跑运动员的重要性

一、国内外男子100米运动员成绩对比研究——看我国短跑选手提高步幅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庞令佳[1](2021)在《2019年多哈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八名运动员关键技术环节运动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使用了“三定点、两扫描”的二维拍摄方法对2019年多哈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八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运动学特征进行数据采集,笔者采集的关键技术环节有步长、步频、分段时间、分段速度和速度百分比,对于以上指标进行诊断与分析,试图揭示男子100米跑速度、时间等变化的科学规律,探索不同类型的运动员技术适用的技术特点与制胜规律,为我国运动员改进技术、完善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标提供理论基础,提高我国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本人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短跑组科技攻关服务项目课题组固定的全程跟队科研人员,可充分利用先进仪器设备与分析系统,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以及解析的准确性。采用的方法为文献资料法、二维定点摄像测量法、二维录像解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将2019年世锦赛男子100米八名运动员的关键技术特征进行解析,并与我国优秀运动员做出对比,从而助力提高我国运动员的参赛水平,结论如下:1.2019年世锦赛八名运动员在加速阶段0-21.5m的平均步长为1.69±0.06m,平均步频为4.64±0.15Hz,途中跑47-55.5m的平均步长为2.39±0.07m,平均步频为4.70±0.19,冲刺跑90-100m的平均步长为2.51±0.18m,平均步频为2.46±0.18Hz2.2019年世锦赛八名运动员在比赛当中的速度曲线在加速时呈渐进式,进入途中跑直至终点呈平滑趋势,在此期间无明显的速度波峰或明显的速度下降。3.2019年世锦赛八名运动员在加速阶段0-30米,所用时间占总时间比值均大于38%。八名运动员在比赛当中,步长呈一直增大的趋势。八名运动员在比赛当中,步频呈逐渐增大,在最大速度时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4.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平均步频与步长均略高于我国优秀运动员;国外优秀运动员在加速阶段0-21.5m的步频偏高于我国运动员;国外优秀运动员在途中跑阶段47-55.5m的步长偏高于我国运动员;国外优秀运动员最后10m速度下降幅度略低于我国运动员。

李超[2](2020)在《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400米跑运动项目是一项以体能为主导的速度耐力型项目,其专项体能训练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400米运动员的成绩。本研究以运动训练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为调研对象,对其专项体能训练的结构特征、训练现况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了针对性优化策略,旨在提升湖南省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水平。(1)调查了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现状及训练现状。(1)专项身体形态: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等各项形态学指标无显着校际差异,男子克托莱指数显着高于女子,但较之国内外优秀选手,男女运动员的肌肉发展仍待提升;(2)专项生理机能:运动员各项指标无显着校际差异,且在肺活量/体重、安静心率、血压等指标上无显着性别差异,但男子运动员的肺活量/体重指数等与国内优秀选手仍差距显着,女子差异则相对不大;(3)在运动素质方面,985/211大学400m跑男女运动员各项指标整体表现更优,尤其是男子运动员,在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300m及400m成绩上均要显着优于其他高校,但整体水平与国内优秀选手仍差距显着,总体呈现女性高于男性的现况。(2)发现了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问题,主要包括:专项力量素质中缺乏对核心力量与反应力量的训练;专项速度素质中缺乏对反应速度的训练;专项耐力素质中忽略了有氧耐力的训练;专项柔韧素质中缺乏对髋部柔韧与上肢柔韧的训练;整体上忽略了对协调灵敏素质的训练。(3)针对现状及问题从专项力量层面、专项速度层面、专项耐力层面、专项柔韧层面、灵敏协调层面等五个方面,提出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优化策略。

吴超群[3](2020)在《12周跨步跳训练对100m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短跑专项技术设计的跨步跳训练方法手段,将短跑100m途中跑的专项技术特征相互结合,为百米跑与跨步跳训练的研究提供实践参考。通过对短跑运动员进行12周的跨步跳训练实验,深入分析12周跨步跳训练实验前后运动员身体素质、途中跑技术指标的变化,探求跨步跳训练中着地支撑的刚性支撑效应,进而提高运动员短跑成绩。研究方法:选取武汉体育学院2019级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项班20名短跑二级运动员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按入学百米成绩随机分配成实验组(TRAIN)和对照组(CON)。实验组10名,对照组10名,使用Vicon三维动作分析技术对测试过程中所采集的步长、步频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步长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提升较为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步频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步频提升的幅度大于对照组。(2)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30m短跑成绩均有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实验后30m短跑成绩提升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60m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实验后60m速度提升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100m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100m成绩提升的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立定跳远成绩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的显着性差异最大;实验组实验后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的增加幅度较大。(3)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重心水平速度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重心水平速度提升较为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单步时间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其中实验组的差异性最为显着;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时间均高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距离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增加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腾空距离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训练后提升效果最大。实验组和对照组腾支距离比在训练后均无显着差异。(4)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腿膝角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支撑腿膝角变化幅度较大;实验组实验后支撑腿平均伸髋角有显着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腿平均伸髋角无显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伸髋角速度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的检验结果变化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腿膝角速度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支撑腿膝角速度变化较大;实验组实验后支撑腿平均踝角均有非常显着差异,且实验组支撑腿平均踝角在训练前后变化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摆动腿平均踝角均有非常显着差异,且实验组在训练后摆动腿平均踝角变化较大。研究结论:(1)12周跨步跳训练后,运动员30m、60m、100m成绩和立定跳以及立定三级跳的运动成绩明显提高,且实验组训练效果较为明显,增加幅度最大。因此,跨步跳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员身体爆发力、协调性和腾空时身体力量的转换能力,同时使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运动员起跑时更具优势。(2)12周跨步跳训练使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整体运动学特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运动员重心水平速度变快、单步时间减少,支撑距离和腾空距离增大,步长和步频明显增加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提高。(3)12周跨步跳训练使运动员部分肢体运动学参数得到优化。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支撑腿膝角降低、支撑腿伸髋的角度以及伸髋角速度增大、支撑腿膝角速度增加以及踝角的减小。

王红艳[4](2020)在《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繁荣和强大的重要支撑。100米跑是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专项身体素质占据体能的核心位置,它能够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以当前我国高校男子100米跑的训练现状为视角,构建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今后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选材与发展起着支撑与引领的作用。本文以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与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运用Excel和SPSS统计学方法对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最终建立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预测模型、评价标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客观性及简洁性原则,经收集资料指标初选,专家筛选和统计学方法三个过程,最终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为: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由动作频率因子、下肢爆发力因子、速度力量因子三个层面构成;筛选出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9项专项身体素质典型指标。(2)运用灰色关联法,找出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与专项成绩的关联度及权重大小:立定三级跳远>100米步数>立定十级跳远>立定跳远>立定五级跳远>60米步数>10秒行进间高抬腿次数>10秒原地高抬腿次数>30米跑步数,排在前三位的指标是,立定三级跳远、100米步数和立定十级跳远。(3)通过测试者的30米、60米和100米步数,计算出平均步长和步频后得知,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前30米跑的平均步频和步幅表现十分出色,但在后半程步频与步幅的维持能力与我国高水平男子100米跑运动员有一定的差距。(4)运用逐步回归法找出与专项运动成绩高度相关的3个典型相关系数,建立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运动成绩的预测模型:Y=19.718-0.995X4-0.028X6+0.023X9。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希望今后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2.在进行指标测试时,严格统一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进行规范操作。

肖笛[5](2019)在《高校男子短跑二级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高校男子短跑二级运动员实施核心力量干预和传统力量的干预并进行比较,以此探讨两种不同力量训练方案对短跑运动员的基本素质、肌力、步幅步频、专项成绩指标的差异性分析,从而得出核心力量训练方案对短跑运动员各项能力指标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男子短跑二级运动员20名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10人)并进行为期10周的训练。其中,实验组为核心力量训练方案组,对照组为传统力量训练方案组。本实验采用两种不同力量训练方案(核心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4(专项成绩、肌肉群指标、身体素质指标、步幅步频)的实验设计,其中,自变量是不同力量训练的方案,因变量是实验对象的专项成绩、肌肉群指标、身体素质指标、步幅步频。经实验获得所测量的基本素质、肌力、专项成绩、步幅步频据并采用spss22.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得出两组运动员对干预方法的实验结果。研究结果:(1)在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60米、100米、150米、100米步幅、100米步频和等速肌力系统上测试的数据均未存在差异性显着。(2)10周训练后,实验组组内在100米、150米、立定跳远、100米步幅各项成绩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60米跑、100米步频成绩虽有提高,但并未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对照组组内在60米、100米、150米、立定跳远、100米步幅、100米步频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在100米、100米步幅和立定跳远成绩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两组60米跑、150米跑、100米步频无差异(P>0.05)。(3)10周训练后,核心区域的峰力矩值测试结果:实验组实验前后组内对比,屈、伸肌在角速度为30°/s、60°/s和120°/s时,均存在极其显着差异(P<0.01),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在角速度为30°/s时、60°/s和120°/s时,均未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组内对比,屈、伸肌峰力矩值和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只有屈肌在角速度为60°/s和120°/s时出现显着差异(P<0.05),其它指数均未存在显着差异(P>0.05);实验干预后两组组间对比,只有其屈、伸肌角速度为120°/s时,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指数均出现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在角速度为30°/s、60°/s和120°/s时均未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核心力量训练能使短跑运动员核心区域肌力增强对身体稳定性控制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改善。(2)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核心力量训练能显着提高短跑运动员在60米跑、150米跑成绩和立定跳远成绩。(3)核心力量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能更显着提高短跑运动员技术动作与步幅,但步频无显着提高。(4)核心力量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能更显着提高短跑运动员专项100米跑成绩。

唐海峰[6](2019)在《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径100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拥有其他田径项目不可比拟的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对赛场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国际比赛中,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最大看点和焦点,是赛事的压轴项目。100米在竞技体育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尚处于落后阶段,对其研究重在找出问题,促进发展。中国田径男子100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目前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呈现良好势头。通过对中国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系统梳理,能够认清新时代下中国男子100米形势与主要任务,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摸索适合中国男子100米成绩突破的发展之路,缩短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突破时间,使中国早日向短跑强国迈进。论文以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与世界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环境等伴生因素进行集成式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大致分为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四个阶段,与世界100米成绩经历的11秒时代、10秒时代、9秒时代成绩演变相差甚大,但随着近几年男子100米成绩的突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成绩总体上呈现波折起伏的动态发展趋势,成绩表现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男子100米最佳成绩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男子100米成绩已经达到9.91秒的黄种人最快纪录,追平卡特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的亚洲纪录。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前十运动员输出省市区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由80年代的11个扩展到21世纪初的18个省市。优秀100米运动员输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部、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四川等省份,特别是广东具有强有力的男子100米运动员输出。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表现为:具有省级行政单位隶属、地域地理位置、GDP水平表现和跨界跨项的选材特征;具有年龄、身高、步幅、步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具有起跑反应时、途中着地缓冲技术、全程速度变化的技战术特征;具有基层管理、高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基本理念特征;具有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训练的后备力量特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练员职业水平特征。5.强化小学—中学—大学—省队或国青队—国家队为主体的选材培养模式,弱化业余体校俱乐部、专业队为主的选材培养模式,构建体并与教“三位一体”的选材机制,是100米跑改革创新成绩突破的必然趋势。6.运动员以学习为主线进行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五个阶段的竞技训练,同时在各个训练阶段实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以保持运动员的兴奋性,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性循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负荷强度计划,有条不紊开展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让运动员达到高级专项训练阶段和保持高级专项阶段水平。7.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国家从宏观上对目标制定、政策管理、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进行整体布局;微观上对运动员管理伴生出的对教练员队伍管理、运动队管理、科研攻关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细节把控。并通过训练过程管理和后勤管理为100米成绩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取得除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有严格要求外,还对比赛场地、外出比赛时差以及气温、气压、温度、风、雨等气象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影响100米运动员正常水平发挥。

孟蕊[7](2019)在《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文中提出短跑技术作为影响短跑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短跑成绩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实例无不在证明短跑技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极为重要是其攀登成绩高峰的基石。本文在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基础上主要应用录像和视频解析法,以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的全程速度节奏及途中跑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归纳总结出该年龄段运动员的全程速度节奏特点及途中跑技术特点,并以成绩为分组方式对比分析不同组别运动员短跑技术的差异性进而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得出:(1)通过对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的全程速度节奏研究发现,该年龄段全程速度节奏特点表现“单峰式”,即:起跑后前20m的加速中加速急剧,在50m处达到了最大速度而后速度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与我国成年优秀男子运动员的全程速度节奏特点相同但是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应引起我国100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重视。(2)通过对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研究发现,影响百米速度的原因与训练因素有关而与年龄无关,造成14-17岁不同水平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途中跑速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是单步时间中的支撑时间,在单步技术方面表现为二级组较三级组支撑腿下压扒地更加迅速并且在缓冲时具备更好的刚性,摆动腿折叠更加紧凑同时积极的摆动,上肢摆动更加积极。(3)通过对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二级组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支撑时不同时相相关参数与步速关联度的研究发现,该年龄段二级组运动员在着地时刻对步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着地角,其次是支撑腿踝角、髋角、膝角和摆动腿踝角等;垂直缓冲时刻对步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支撑腿踝角和支撑腿膝角;后蹬离地瞬间对步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支撑腿踝角和支撑腿膝角。

杨会珍[8](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400米跑运动员杨会珍全程跑速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女子400米跑1964年进入奥运会,距今已有54年的历史。女子400米跑的世界纪录是由民主德国选手玛丽塔·科赫在堪培拉上创造的47秒60,而我国的女子400米跑纪录则是由马玉琴在1993年在北京的第七届全运会上创造的49秒81。从上述成绩可以看出我们和世界还有一定的差距。400米跑是公认的最难驾驭的田径项目,它不仅需要运动员有很强的速度能力,还需要运动员具备同样强的速度保持能力。本文是通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400米跑的技术特点,训练规律以及生理特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解析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杨会珍与国内参加2017年全运会女子400米跑决赛的其余7名运动员以及参加2017年世锦赛女子400米跑决赛的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全程阶段的速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杨会珍在各个分段上的速度特征与国内运动员相比存在优势,但与国外优秀400米跑运动员相比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平均步幅以及平均速度上,这也是杨会珍400米跑成绩与国外运动员相比有差距的主要原因。速度是基础,速度是保障。本文对杨会珍在400米跑的整个全程中的速度特征进行分析,找到其与国外运动员相比的优劣势,通过今后的训练安排来弥补这些问题,从而提高杨会珍的专项成绩,进而缩短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差距。

张俊鹏[9](2018)在《我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谢震业技术特点的研究》文中认为谢震业,中国国家男子短跑队重点队员之一,浙江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出生于1993年8月17日,身高183cm,体重78kg,截至目前在国内外赛事上陆续创造了100米10.04秒、200米20.20秒、4x100米37.90秒的个人最好成绩,是一位优秀的男子短跑运动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百米短跑专项的主要特征及规律,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对比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谢震业的的个人形态特征、机体机能特点、主要技术指标以及体能训练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所得结论与建议如下:1.谢震业全运会分别在100米、200米和4×10米夺冠且刷新自己最好成绩,说明该运动员具备较强的短跑专项能力和综合素质;谢震业183cm,78kg,托莱指数为426.23,相比身高195cm体重94kg博尔特的482.05,明显较低。建议其适量增加瘦体重,以储备更多的专项体能;2.备战全运会阶段谢震业冬训前后BUN、HGB、WBC、CK、T等指标的综合评定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周期性变化在合理范围之内,适应训练的负荷安排,冬训之后T、HGB均有所提高,身体机能得到进一步改善,BUN、WBC、CK等指标显示不存在不适应或者过度疲劳的症状;3.谢震业的步频指数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博尔特相比其步长指数较低;全程速度曲线出现了双波峰,而博尔特则趋向于后程加速的平滑堤坝型;博尔特速度峰值出现在60-70m,谢震业最大速度峰值出现在40-50m,前30m速度加速过快,将对后续的持续加速产生不利影响;4.谢震业的单步姿态,整体表现为支撑阶段较后蹬阶段膝关节角度保持较好,后蹬过程不够充分,在着地、缓冲和后蹬阶段要注意后摆腿的重叠幅度。在步频保持的条件下,后摆腿折叠幅度是限制其步长发挥的要素;5.建议:由于个体差异,步长和步频具有不同的个人特点,建议谢震业在保持步频稳定的基础上,多加关注与步长相关的后蹬技术环节;重视起全程节奏的把握,尤其是前30m的加速节奏,合理分配体能,逐渐的过度到最大速度阶段;在专项训练过程中加强途中跑阶段后摆腿的折叠幅度,进而提高其专项成绩。

曲晓艺[10](2017)在《我国优秀青年男子100米运动员杨洋年度训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从目前我国的研究来看,更多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我国目前最顶尖的两位男子百米选手苏炳添和张培萌身上,而对于一些成绩优异但自身年龄、训练年限等原因目前还未出现在世界高水平赛事的赛场上,则对其的关注度则比较少。对于青年优秀运动员日常训练研究,更能提高研究的实效性,能够在其训练还未完全模式化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后续训练的效果和质量,这对于我国男子百米项目的发展来说才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我国优秀青年男子百米运动员杨洋年度训练现状的研究,找出其在年度训练安排、年度训练内容、年度训练手段以及年度训练负荷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理论与研究视角,进一步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和不足展开细化的分析,并结合一些专业教练员和专家学者的观点,进一步提出其年度训练模式的优化方案和具体手段,旨在于让相关的训练人员、科研工作者、教练员对其年度训练的安排和内容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为具体的训练实践提供一个理论的参考和借鉴,为我国男子百米项目选手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及项目总体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杨洋的年度训练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杨洋的年度计划是根据2016年度的具体比赛任务以及他的竞技状态综合制定的。(2)杨洋的年度计划分别是冬训、春训以及赛前阶段。三个训练阶段的训练任务各有侧重,且每个阶段的负荷安排都以大小负荷交替的形式进行安排。(3)杨洋在冬训期主要以发展速度耐力和力量为主,重点发展后程保持能力以及身体各肌群的水平。在负荷安排上更倾向于大负荷量的训练,并在具体的实施中按照中量周-中量周-大量周-小量周的安排模式进行。(4)杨洋在春训期以发展专项速度和力量为主,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专项技术的训练。在这一阶段负荷强度有所增加,并在具体的实施中按照大量周-小量周的安排模式进行。(5)杨洋在赛前训练阶段以发展专项速度为重点,强调大强度的专项训练,同时引入了听枪训练,对运动员启动所需的灵敏素质也进行了针对性训练。这段时间的负荷量大大减少,而负荷强度有明显提高。(6)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血红蛋白(Hb)呈现高-低-高的形式,与整个负荷强度安排相符合,但是在春训初期由于负荷强度过大,身体难以适应出现了Hb较低的情况;肌酸激酶(CK)的发展态势是比较正常的,同整个年度训练计划相吻合;尿素氮(BUN)测试较为正常,与全年度训练负荷变化趋势相吻合,只是在刚开始春训时负荷强度的突然增大导致机体的不适应性,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过高现象;皮质醇(C)和血睾酮(T)并不是完全同步,而是在血睾酮上体现出了一种发展的滞后性,其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的训练负荷让他的机体受到了刺激,而机体受刺激后对训练负荷的应答比较迟缓,血睾酮的分泌变化时间比较长。并提出以下建议:(1)在具体年度训练计划的实施中,要对杨洋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成绩进行实时监控,根据他的身体情况和训练时达到的效果去调整训练计划。(2)不同的训练阶段要设置不同的训练任务,但是也需要达到不同训练内容之间的平衡。(3)在训练中要合理设置训练负荷、负荷量。让两者交错进行,避免突然增加的量和强度给运动员机体造成负面影响。(4)对身体机能、专项技术提高的同时,不仅要关注杨洋的身心状态,也要依据个体差异、特点来制定计划。

二、国内外男子100米运动员成绩对比研究——看我国短跑选手提高步幅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男子100米运动员成绩对比研究——看我国短跑选手提高步幅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多哈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八名运动员关键技术环节运动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任务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男子100 米跑发展概况
        2.1.1 国外男子100 米跑发展概况
        2.1.2 国内男子100 米跑发展概况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短跑关键技术的研究
        2.2.2 国内短跑关键技术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
        3.2.2 二维定点摄像测量法
        3.2.3 二维录像解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八名运动员的步长和步频特征
        4.1.1 八名运动员的步长特征
        4.1.2 八名运动员的步频特征
    4.2 八名运动员的速度节奏特征
        4.2.1 八名运动员比赛全程身位情况
        4.2.2 八名运动员的分段时间特征
        4.2.3 八名运动员前30 米所用时间占比
        4.2.4 八名运动员的分段速度特征
    4.3 八名运动员的速度耐力特征
        4.3.1 八名运动员的分段最大速度百分比
        4.3.2 八名运动员最后10m的降速幅度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2.1 概念的界定
        2.1.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
        2.1.2 体能
        2.1.3 专项体能
        2.1.4 专项体能训练
    2.2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的研究动态
    2.3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构成的研究动态
        2.3.1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方面的研究
        2.3.2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方面的研究
        2.3.3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生理机能方面的研究
        2.3.4 关于高水平运动员其他方面的研究动态
    2.4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动态
        2.4.1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现状
        2.4.2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原则
        2.4.3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差异化
        2.4.4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专项化
        2.4.5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与实践
    2.5 个人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及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测试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体系
        4.1.1 专项身体形态
        4.1.2 专项生理机能
        4.1.3 专项运动素质
    4.2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现状
        4.2.1 专项身体形态的现状与评价
        4.2.2 专项生理机能的现状与评价
        4.2.3 专项运动素质的现状与评价
        4.2.4 小结与讨论
    4.3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现状
        4.3.1 专项体能训练的总体情况
        4.3.2 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情况
        4.3.3 专项速度素质训练情况
        4.3.4 专项耐力素质训练情况
        4.3.5 专项柔韧素质训练情况
        4.3.6 协调灵敏素质训练情况
        4.3.7 小结与讨论
    4.4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问题
        4.4.1 专项力量素质中缺乏对核心力量与反应力量的训练
        4.4.2 专项速度素质中缺乏对反应速度的训练
        4.4.3 专项耐力素质中忽略了有氧耐力的训练
        4.4.4 专项柔韧素质中缺乏对髋部柔韧与上肢柔韧的训练
        4.4.5 整体上忽略了对协调灵敏素质的训练
    4.5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优化策略
        4.5.1 专项力量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4.5.2 专项速度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4.5.3 专项耐力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4.5.4 专项柔韧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4.5.5 灵敏协调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3)12周跨步跳训练对100m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短跑专项力量的相关研究
        2.1.1 短跑专项力量的概念界定
        2.1.2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2.1.3 百米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2.2 短跑途中跑运动学研究
        2.2.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2.2 途中跑肢体环节运动学参数研究
    2.3 跨步跳的相关研究
        2.3.1 跨步跳的定义
        2.3.2 国内外关于跨步跳技术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运动学测试分析法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
    4.1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步长、步频的影响
        4.1.1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步长比较
        4.1.2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步频比较
    4.2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的影响
        4.2.1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30m、60m、100m的影响
        4.2.2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运动的影响
    4.3 训练前后100M整体运动学测试的影响
        4.3.1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单步时间的比较
        4.3.2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单步空间的比较
    4.4 训练前后肢体运动学测试的影响
        4.4.1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支撑腿膝角比较
        4.4.2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支撑腿平均伸髋角比较
        4.4.3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伸髋角速度比较
        4.4.4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支撑腿膝角速度比较
        4.4.5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踝角比较
    4.5 分析与讨论
        4.5.1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步长、步频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5.2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5.3 实验前后100m整体运动学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5.4 实验前后肢体运动学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短跑选材的研究现状
        1.3.2 百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构的分类及身体素质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测试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与本研究有关的概念
        3.1.1 优秀运动员
        3.1.2 身体素质
        3.1.3 专项身体素质
        3.1.4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
    3.2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2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来源依据
        3.2.3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的确定
        3.2.4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跑专项身体素质筛选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3.2.5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权重的确定
        3.2.6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特点及其理论分析
    3.3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典型指标专项成绩预测模型的建立
    3.4 建立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标准及方法
        3.4.1 建立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单项评价标准
        3.4.2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综合水平评价方法
    3.5 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 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标准案例分析
        3.5.1 评价标准的检验
        3.5.2 我国高校男子100 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协调发展的要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5)高校男子短跑二级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短跑运动训练的研究
        1.3.2 关于运动训练中肌肉力量的研究
        1.3.3 力量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分组及基本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干预前后等速肌力测试结果
        3.1.2 组内、组间伸肌角速度为60o/s时等速肌力的结果对比
        3.1.3 组内、组间伸肌角速度为120o/s时等速肌力的结果对比
        3.1.4 组内、组间屈肌角速度为30o/s时等速肌力的结果对比
        3.1.5 组内、组间屈肌角速度为60o/s时等速肌力的结果对比
        3.1.6 组内、组间屈肌角速度为120o/s时等速肌力的结果对比
        3.1.7 组内、组间角速度为30o/s时的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结果对比
        3.1.8 组内、组间角速度为60o/s时的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结果对比
        3.1.9 组内、组间角速度为120o/s时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结果对比
    3.2 实验干预前后身体基本素质指标和专项成绩测试结果
        3.2.1 组内、组间立定跳远成绩结果对比
        3.2.2 组内、组间60 米成绩结果对比
        3.2.3 组内、组间150 米跑成绩结果对比
        3.2.4 组内、组间专项100 米成绩结果对比
    3.3 专项100 米步幅、步频测试结果
        3.3.1 组内、组间专项100 米步幅结果对比
        3.3.2 组内、组间专项100 米步频结果对比
4 讨论与分析
    4.1 10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
        4.1.1 10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立定跳远成绩影响
    4.2 10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影响
        4.2.1 10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60 米成绩影响
        4.2.2 10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150 米成绩影响
    4.3 10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群的影响
        4.3.1 10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屈、伸肌的影响
        4.3.2 10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的影响
    4.4 10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步幅步频的影响
        4.4.1 10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100 米的步幅的影响
        4.4.2 10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100 米的步频的影响
    4.5 10周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100 米专项成绩影响
    4.6 本研究经验及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下体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1.1.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发展的必要性
        1.1.3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急需突破的现实需求
        1.1.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备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需求
        1.1.5 基于相关研究不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中国短跑成绩演变特征相关研究
        1.3.1.2 中国100米成绩演变特征研究
        1.3.1.3 中国短跑突破相关研究
        1.3.1.4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研究
        1.3.1.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历史研究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访谈法
        2.2.7 计量可视化分析法
3 国内外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1 国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2 国内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3 国内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对比分析
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伴生特征
    4.1 伴生诠释
    4.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选材特征
        4.2.1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省级行政单位隶属特征
        4.2.2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地理位置特征
        4.2.3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GDP水平表现特征
        4.2.4 中国男子100米跑跨界跨项选材特征
    4.3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身体形态特征
        4.3.1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特证
        4.3.2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身高、步幅、步长特证
    4.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技战术特征
        4.4.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起跑反应技术特征
        4.4.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途中着地缓冲技术特征
        4.4.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4.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管理特征
        4.5.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发展规划特征
        4.5.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训练基本理念特征
        4.5.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基层业余体校特征
        4.5.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突出省份管理体系特征
    4.6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后备力量特征
        4.6.1 后备人才范围界定
        4.6.2 全国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6.3 山东省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7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教练员师资水平特征
        4.7.1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
        4.7.2 教练员师资队伍培训情况
5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发展启示
    5.1 基于突破的理论阐释
    5.2 100米跑制胜的本质特征
    5.3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的指标体系
        5.3.1 基于“三位一体”选材机制下的突破
        5.3.2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科学化训练的突破
        5.3.3 基于多层次有重点的竞赛突破
        5.3.4 基于多元化战略下的创新管理突破
        5.3.5 基于全方位多点开花的环境突破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特点研究
    4.2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2.1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步长、步频特点的研究.
        4.2.2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时间特征的研究
    4.3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下肢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3.1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支撑腿着地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4.3.2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支撑腿不同时相髋、膝、踝角度的运动学分析
        4.3.3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支撑腿后蹬离地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4.3.4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摆动腿不同时相角度变化特点的运动学分析
        4.3.5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摆动腿速度的运动学分析
    4.4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上肢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5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二级组运动员途中跑单步不同时刻相关参数与步速关联度的研究
        4.5.1 途中跑前着地时刻参数与步速的关联度研究
        4.5.2 途中跑垂直缓冲时刻参数与步速的关联度研究
        4.5.3 途中跑后蹬离地时刻参数与步速的关联度研究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我国优秀女子400米跑运动员杨会珍全程跑速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400米跑运动训练的研究现状
    2.2 我国女子400米跑全程跑运动训练研究现状
    2.3 世界女子400米跑全程跑运动训练研究现状
    2.4 400米跑全程跑速度特征研究现状
    2.5 影响400米跑全程跑速度特征因素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录像解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对比分析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2.7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400米跑的发展趋势分析
        4.1.1 近年来400米跑的成绩发展趋势
        4.1.2 400米跑的全程速度分配特征分析
        4.1.3 400米跑的供能特征
    4.2 400米跑的项目的运动特征
        4.2.1 400米跑的全程结构划分
        4.2.2 400米跑的运动素质特征
        4.2.3 400米跑的训练特征
        4.2.4 400米跑的全程节奏特征
    4.3 杨会珍成绩速度特征分析
        4.3.1 杨会珍的基本情况分析
        4.3.2 杨会珍绝对速度特征分析
        4.3.3 杨会珍的速度耐力特征分析
    4.4 杨会珍400米跑全程节奏特征分析
        4.4.1 杨会珍前100米跑的速度节奏特征分析
        4.4.2 杨会珍半程跑速度节奏特征分析
        4.4.3 杨会珍前300米跑速度节奏特征分析
        4.4.4 杨会珍最后100米跑速度节奏特征分析
        4.4.5 杨会珍与国内外优秀400米跑运动员全程跑速度特征对比分析
    4.5 影响杨会珍400米跑成绩的因素分析
        4.5.1 身体素质训练因素的分析
        4.5.2 400米跑全程节奏特征对杨会珍400米跑成绩的影响
        4.5.3 心理素质因素的分析
        4.5.4 技术动作对杨会珍400米跑成绩的影响
        4.5.5 其他因素对杨会珍400米跑成绩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我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谢震业技术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百米短跑的选材研究
    2.2 百米短跑的机能特点研究
    2.3 百米短跑的技术特点研究
    2.4 百米短跑的体能训练研究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个案分析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技术路线
4.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谢震业短跑成绩分析
    4.2 谢震业形态特征分析
    4.3 谢震业身体机能分析
    4.4 谢震业动作技术分析
        4.4.1 步长和步频技术指标
        4.4.2 全程速度分布指标
        4.4.3 谢震业跑步姿态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我国优秀青年男子100米运动员杨洋年度训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小结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地观察法
        2.2.4 个案研究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杨洋的基本参赛信息
    3.2 年度训练阶段的划分
        3.2.1 年度训练阶段的时间划分
        3.2.2 年度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
    3.3 年度训练计划各阶段训练的实施与控制
        3.3.1 冬训训练阶段计划的实施与控制
        3.3.2 春训训练阶段计划的实施与控制、
        3.3.3 赛前训练阶段计划的实施与控制
    3.4 年度训练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3.4.1 血红蛋白(Hb)测试指标
        3.4.2 血肌酸激酶(CK)测试指标
        3.4.3 尿素氮(BUN)测试指标
        3.4.4 皮质醇(C)测试指标
        3.4.5 血睾酮(T)测试指标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国内外男子100米运动员成绩对比研究——看我国短跑选手提高步幅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多哈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八名运动员关键技术环节运动学特征分析[D]. 庞令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2]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D]. 李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12周跨步跳训练对100m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D]. 吴超群.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4]我国高校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标准研究[D]. 王红艳.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5]高校男子短跑二级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D]. 肖笛.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D]. 唐海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7]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D]. 孟蕊.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8]我国优秀女子400米跑运动员杨会珍全程跑速度特征分析[D]. 杨会珍.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9]我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谢震业技术特点的研究[D]. 张俊鹏.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10]我国优秀青年男子100米运动员杨洋年度训练特征研究[D]. 曲晓艺. 山西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国内外男子100米运动员成绩对比研究:提高步幅对中国短跑运动员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