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五”期间产销现状看宾川生猪产业发展

从“九五”期间产销现状看宾川生猪产业发展

一、从“九五”产销现状,看宾川生猪产业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郭欢欢[1](2019)在《精准扶贫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文中提出精准扶贫作为我国当前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为解决中国贫困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距离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不到两年的时间,如何更好地利用精准扶贫加快减贫速度,如期进入全面建成小康,这是当前扶贫工作的关键。因此,在各项扶贫工作中,要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核心进行分批分类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扶贫方式来推动各地区的发展,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在分批分类中通过“五个一批”来保障扶贫的精准度,其中产业扶贫作为重要的扶贫方式,是实现脱贫致富最持久、最稳定、最根本的路径。而农业产业化扶贫方式作为产业扶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保障贫困地区“产业脱贫”精准化,实现“一村一品”的精准模式,并且是提高贫困农户经济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能够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发展方式。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拥有着丰富的资源,但贫困程度却很深。为更好的解决云南的贫困问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致贫的原因和扶贫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发现农业产业化扶贫是云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突出短板,而农业产业化扶贫是促进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够解决就业问题,拓宽增收渠道,是实现贫困地区稳定长效脱贫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保障精准扶贫实行的重要扶贫模式。因此,研究农业产业化扶贫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显得尤为的重要。通过从扶贫做法、扶贫模式以及扶贫取得的成效来了解现阶段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发展现状。虽然通过农业产业化扶贫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效果明显,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贫困农户脱贫意识薄弱、龙头企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并且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存在矛盾、帮扶主体对农产品的选择缺乏独特性等。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农业产业化扶贫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从贫困者、龙头企业和政府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是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化扶贫方式的更好发展,解决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问题,保障云南能够如期进入小康社会。

蒋颖[2](2013)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休闲农业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产业,它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传承历史文化,提高环保水平具有长远现实意义。如何使北京市门头沟区在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有效地将人文旅游资源与休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业良性快速发展成为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种理论为支撑,首先,采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北京市各区县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其次,运用SWOT进一步分析该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数理模型建立、因子分析、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定量的方法分别对其市场需求及供给进行分析研究,从消费者、经营者角度探求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最后,运用产业效果分析及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等定量方法对其发展效果、发展综合水平及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判断。此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动态分析、规范方法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力图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把握规律,探求休闲农业发展的先进产业模式,从而为宏观调控、规范指引、科学管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通过全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北京市门头沟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基础及发展优势,但目前发展规模小,产值不高,在北京市排名较为靠后。第二、消费群体支持度较高。休闲农业客源主体行为具有相对独立、关联性,客源主体行为影响因素及其行为效应对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具有相互交叉作用性。市场客源群体是休闲农业发展壮大的市场拉力之一。第三、当地经营者对休闲农业发展持支持态度,从当地经营者角度看,地区经济促进、环境意识提高、就业季节性影响、房价上涨、农副产品销售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农业影响感知较为强烈,与之相对的,物价提高、生活消费增加等感知较弱。第四、从发展效益分析得出休闲农业对地区GDP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与第一产业关联性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但作为独立产业的经济助推作用还未明显体现,产业机构及规模有待进一步发展;对农民收入增加、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成效显着;生态环境因原有产业结构影响遭到了一定破坏;外来文化冲击加速,乡村文化优势逐渐消失。第五、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分析得出,该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处在基础阶段,在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政府扶持、土地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突出的问题,今后应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及先进经验的借鉴下,多方位奠定发展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全力推进该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步入持续发展的中、高级阶段。

顾正兴[3](2010)在《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随之不断恶化,而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首要原因,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是源于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排放源。与此同时,资源供给与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迫切需要用低碳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发展,并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农业节能减排,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的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是以“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大量消耗,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伴随着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地制约着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云南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一)从农业内部结构来看,结构性矛盾突出。(二)从农业产业结构体系的完整性上看,农业环保产业发展不足。(三)从农业产业的技术进步情况看,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下。(四)从产业布局上看,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五)从节能环保来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滞后,低碳农业发展不足。总之,云南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已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在低碳经济下对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为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开辟新领域。低碳经济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须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原则。按照这三大原则,对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现状及结构调整优化进行分析,结合云南农业发展实际,提出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如下方向:(一)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积极调整林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生态林和薪炭林,提高碳汇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三)加速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饲草型畜禽的生态养殖,节约粮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四)稳步调整渔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渔业特色养殖,推广稻田水产养殖,大幅提高水面利用率。

乔恒[4](2007)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郡县治,则天下安”,壮大县域经济是富民固本之方,治国安邦之策。本文以现代区域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将科学发展观引入县域经济研究之中,重点阐述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科学发展路径及相关的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并以东北县域经济为实证对象,研究探讨了东北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论文除引言和结论部分外,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着重阐述了县域经济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县域经济“三元性”等七个方面特征及演化规律;从产业、空间及经济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县域经济系统结构及功能特性;从县域空间结构与空间模式选择上,探讨了县域空间结构的内在规律。县域各种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县域耦合机制,不断提升着县域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第二章,提出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理论构架,论述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一般机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是指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县域经济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以及在县域经济系统外部环境的作用之下产生的内在机能、内在规定性和有效调控方式。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要求揭示“整体、内生、系统”的本质内涵,遵循“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规律,反映“动力、质量、公平”三大本质要素。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处于生态响应(自然)、经济响应(财富)和社会响应(人文)的三维作用之下。分析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三章,探索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评价问题。通过“发展度”、“公平度”、和“协调度”三个方面的因子,构造出具有三个层次的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第四章,重点论述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路径构成及其本质内涵。提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路径,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组织方式和实现途径。在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其发展路径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发展道路上看,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农村城镇化道路、民营经济主体化道路及县域经济特色化道路,是现阶段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制度变迁上论,实施县域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城乡良性互动制度创新和县域管理体制创新,是高效率组织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从支撑体系上讲,县域经济科学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来支撑,积极建立和完善县域金融体系、县域科技服务体系、县域中介组织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也是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第五章,运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对东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着重分析了东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区域背景状况及其对东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剖析了东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针对东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实施东北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性路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民营经济主体化进程,深化县域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县域生态安全保障措施建设,即通过实施“四化一改一安全”战略,来实现东北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锋[5](2005)在《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西部小城镇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实现意义。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之后,西部地区正在成为国家的战略发展重点。而西部小城镇建设,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部小城镇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教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等西部大开发重点任务的完成;而且,西部小城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结合点,其快速发展,有利于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从理论研究看,加强对西部小城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西部小城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从发展现状看,针对西部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的现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其发展,不断提升小城镇的质量和档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立足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立足于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立足于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现实,根据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一般理论,借鉴小城镇发展的国际国内经验,重点运用定量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在分析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到2020 年西部城镇化水平和小城镇的发展潜力进行了预测,并着重分析了小城镇建设与西部生态建设的互动关系,以及其与西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通过剖析西部小城镇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制度创新促进西部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本文共分为八章。总体框架是:第一、二章是有关概念和理论铺垫部分。第三、四章主要分析和总结小城镇发展的国际国内经验。第五、六、七章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部分,主要预测了西部小城镇的发展潜力,讨论了小城镇发展与西部生态建设的互动关系,以及其与西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第八章是对西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城镇化的概念。所谓城镇化,就是农民变为市民,农村变为城镇,传统价值观念变为现代价值观念的动态过程和综合现象。本文所指的“小城镇”主要是建制镇,具体包括县城镇和除县城镇以外的建制镇,不包括农村集镇。 第二,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经验对西部小城镇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国外小城镇建设,在重视小城镇规划和发展小城镇经济、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

肖淑兰[6](2003)在《入世后湖南优势农产品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入世后,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将成为统一的国际大市场的一部分,将对湖南农业和优势农产品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一个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湖南农业和农产品市场来说,带来的挑战也是很大的。 湖南是农业大省,水稻、棉花、油菜、茶叶、柑桔、苎麻、生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长期居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过优胜劣汰,湖南很多农产品及其品种已经在国内外市场展示出了特色,凸现出优势,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发展潜力巨大。每一种产品都可能在竞争中体现、创造和发挥出某些比较优势,湖南农产品在“入世”后完全可以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在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对策上,湖南应依据自身农产品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主动适应WTO规则的要求,对现有的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模式、营销体系、投融资体制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知名品牌,突出农产品加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按照市场规律组织生产,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周林,杨宗兰[7](2001)在《从“九五”产销现状,看宾川生猪产业的发展》文中提出

二、从“九五”产销现状,看宾川生猪产业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九五”产销现状,看宾川生猪产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扶贫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扶贫
        (三)精准扶贫
        (四)产业扶贫
        (五)农业产业化扶贫
    二、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关系
        (一)精准扶贫为农业产业化扶贫提供了方向
        (二)农业产业化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内生机制
    三、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扶贫思想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成因及扶贫发展历程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
        (一)自然灾害频繁
        (二)受教育程度低
        (三)农业产业发展落后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发展历程
        (一)早期扶贫推动阶段(1986 年以前)
        (二)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 年至1993 年)
        (三)扶贫攻坚阶段(1994 年至2000 年)
        (四)综合性扶贫开发阶段(2001 年至2010 年)
        (五)精准扶贫阶段(2011 年至今)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发展现状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主要做法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主要模式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取得的成效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农户脱贫意识薄弱
        (二)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四)利益主体之间联结机制不健全
        (五)农产品选择缺乏独特性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发展建议
    一、加强精准扶贫政策保障,增强扶贫内生动力
    二、提高科技创新,升级农产品
    三、找准扶贫资金配置方式,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四、完善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五、农产品选择进一步实现精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动态评述及其趋势
    1.4 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主要方法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技术路线
2 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的休闲论与休闲经济理论
        2.1.2 县域经济理论
        2.1.3 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2.1.4 沟域经济发展理论
        2.1.5 体验经济理论
        2.1.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相关概念研究
        2.2.1 休闲农业相关概念概述
        2.2.2 休闲农业的类型
        2.2.3 休闲农业特征及功能
        2.2.4 休闲农业发展原则
3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3.1 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3.1.1 发展概述
        3.1.2 阶段划分及特征
    3.2 北京市与国内部分省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3.2.1 华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以北京市为例
        3.2.2 华东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以上海市为例
        3.2.3 华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以广东为例
        3.2.4 华中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以湖南为例
    3.3 北京市门头沟区与市内其它区县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3.3.1 北京市农业发展概况
        3.3.2 北京市休闲农业基本布局
        3.3.3 区县休闲农业发展条件研究
        3.3.4 区县休闲农业发展结果研究
    3.4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3.4.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3.4.2 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与SWOT分析
    4.1 发展概况
    4.2 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发展机遇
        4.2.4 面临挑战
    4.3 本章小结
5 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分析
    5.1 客源结构分析
        5.1.1 调查问卷设计
        5.1.2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
    5.2 客源行为分析
        5.2.1 消费者行为动机分析
        5.2.2 消费者认知行为分析
        5.2.3 消费者决策行为分析
        5.2.4 消费者体验行为分析
        5.2.5 消费者满意度分析
    5.3 客源市场定位与细分
        5.3.1 客源市场定位
        5.3.2 客源市场细分
    5.4 本章小结
6 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市场供给分析
    6.1 供给现状
    6.2 经营主体分布及经营模式
    6.3 经营者满意度调查
        6.3.1 休闲农业发展对当地经营者影响调查研究方案及实施
        6.3.2 对当地经营者影响调查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效益评价
    7.1 经济效益
        7.1.1 对当地经济总量的影响
        7.1.2 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
        7.1.3 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
    7.2 社会文化效益
        7.2.1 客源规模
        7.2.2 客源到访频率及逗留时间长短
        7.2.3 客源基本特征
    7.3 环境效益
        7.3.1 自然环境承载力
        7.3.2 生态系统的保持及恢复
        7.3.3 资源的永续利用
    7.4 本章小结
8 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8.1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8.1.1 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
        8.1.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8.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评述
    8.3 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8.3.1 整体思路
        8.3.2 评价的实施
    8.4 本章小结
9 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9.1 存在的主要问题
        9.1.1 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9.1.2 社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9.1.3 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9.1.4 系统支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9.2 发展对策及建议
        9.2.1 经济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9.2.2 社会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9.2.3 环境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9.2.4 系统支持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9.3 本章小结
10 本文结论及展望
    10.1 结论
    10.2 本文创新部分
    10.3 有待深入研究部分
    10.4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1.4.1 低碳经济理论
        1.4.2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1.4.3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4.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4.5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6 循环经济理论
        1.4.7 资源禀赋理论
        1.4.8 比较效益理论
        1.4.9 区域优势理论
        1.4.10 产业布局理论
        1.4.11 低碳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1.5 世界主要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1.5.1 英国
        1.5.2 美国
        1.5.3 日本
        1.5.4 中国
    1.6 发达国家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1.6.1 美国
        1.6.2 日本
        1.6.3 英国
        1.6.4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1.7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1.7.1 研究对象
        1.7.2 研究思路
        1.7.3 研究方法
    1.8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2.1 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历史
        2.1.1 云南三次产业结构演进情况
        2.1.2 云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演进情况
        2.1.3 云南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演进情况
        2.1.4 云南主要农产品产量结构演进情况
    2.2 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2.2.1 云南农业内部结构现状分析
        2.2.2 云南种植业内部结构现状分析
        2.2.3 云南农业区域布局结构现状分析
        2.2.4 区位及资源概况
    2.3 云南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分析
        2.3.1 云南能源结构现状
        2.3.2 云南农业能源结构现状
        2.3.3 云南碳排放现状
        2.3.4 云南农用化肥施用现状
        2.3.5 云南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估算
    2.4 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5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2.5.1 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
        2.5.2 林业结构调整方向
        2.5.3 牧业结构调整方向
        2.5.4 渔业结构调整方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分析
    3.1 全省优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3.1.1 玉米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3.1.2 水稻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3.1.3 薯类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3.1.4 烤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3.1.5 甘蔗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3.1.6 蔬菜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3.1.7 生猪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3.1.8 肉牛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3.1.9 肉羊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3.1.10 橡胶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3.2 全省农业低碳优势优化分析
        3.2.1 农业低碳优势指数分析
        3.2.2 碳排放控制区域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低碳经济的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对策及措施
    4.1 指导思想
    4.2 基本原则
        4.2.1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
        4.2.2 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
        4.2.3 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化
        4.2.4 农业产业结构低碳化
    4.3 调整目标和重点
        4.3.1 调整目标
        4.3.2 调整重点
    4.4 调整对策
        4.4.1 优化内部结构
        4.4.2 优化区域布局
        4.4.3 优化品种结构
        4.4.4 推进产业化经营
    4.5 调整措施
        4.5.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低碳意识
        4.5.2 优化作物布局,改革种植制度
        4.5.3 优化区域布局,促进结构升级
        4.5.4 深化体制改革,服务低碳发展
        4.5.5 推广低碳技术,提高固碳水平
        4.5.6 推广节能技术,促进节能减排
        4.5.7 加强基础建设,扶持龙头发展
        4.5.8 抓好技术服务,办好示范样板
        4.5.9 创新工作思路,发展绿色经济
        4.5.10 加快土地流转,提高规模效益
        4.5.11 引导农民转移,减少农民数量
        4.5.12 建立保障机制,促进结构调整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
        5.1.2 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分析
        5.1.3 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结果
    5.2 主要创新点
        5.2.1 研究视角创新
        5.2.2 研究框架创新
        5.2.3 研究内容创新
        5.2.4 研究方法创新
    5.3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第一章 县域经济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县域经济的基本类型
        四、县域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县域经济结构及其功能
        一、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内涵及特征
        二、县域经济空间结构与空间发展模式
        三、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及多元化特征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理论及评价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
    第一节 “县域经济发展”诠释
        一、县域经济“发展机理”解析
        二、经济增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基本机理
        一、科学发展从县域抓起
        二、科学发展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运用
        三、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县域经济运行的动力原理
        二、经济利益动力
        三、科学技术动力
        四、社会文明动力
    第四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模式选择:协同发展模式
        一、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二、协同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四、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第三章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评价
    第一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第二节 评价指标赋值和权重的确定
        一、评价指标赋值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值的预处理
        三、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综合评价的模型
        一、线性加权评价模型
        二、乘法评价模型
        三、加乘混合评价模型
第四章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路径解析
        一、“路径”诠释
        二、路径依赖
        三、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路径的概念内涵
        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基本策略
    第二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农业产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农村城镇化道路
        四、民营经济主体化道路
        五、县域经济特色化道路
    第三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三、城乡良性互动制度创新
        四、县域管理体制创新
    第四节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支撑体系创新
        一、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创新
        二、县域科技服务体系创新
        三、县域中介组织体系创新
        四、县域生态安全体系创新
第五章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农牧渔猎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阶段
        二、以近代产业和军事工业拉动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阶段
        三、现代大工业、大农业的兴起与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东北地区同其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三、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三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
        一、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三、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四、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第四节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转变
        三、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
        四、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
        五、深化县域管理体制改革
        六、实施县域生态安全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发表论文情况

(5)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1.1.2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城镇化和小城镇的概念及有关理论界定
    2.1 城市、城镇与小城镇
        2.1.1 城市、城镇与小城镇的内涵
        2.1.2 城市和城镇划分指标与分类
    2.2 城市化与城镇化
    2.3 城镇化的特征与指标界定
    2.4 城市、城镇、乡村的互动关系
    2.5 城市、城镇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与配套关系
第三章 小城镇发展的国际经验
    3.1 世界城镇化的特点与趋势
    3.2 世界一些国家小城镇的发展
        3.2.1 美国城镇化和小城镇的发展
        3.2.2 英国城镇化和小城镇的发展
        3.2.3 德国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
        3.2.4 日本城镇化和小城镇的发展
    3.3 国外小城镇建设对我国及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第四章 小城镇发展的国内经验
    4.1 我国城镇化的历程和现状
        4.1.1 我国城镇化的历程
        4.1.2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4.2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4.2.1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4.2.2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作用
        4.2.3 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东部地区小城镇发展对西部地区的启示
第五章 西部小城镇的发展潜力
    5.1 西部地区城镇化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1 西部地区城镇化历程
        5.1.2 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 西部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和类型
        5.2.1 西部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5.2.2 西部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类型
    5.3 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分析
        5.3.1 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环境
        5.3.2 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多元化城镇化道路+加快发展小城镇
        5.3.3 西部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分析
    5.4 西部城镇化水平和小城镇的发展潜力
        5.4.1 计算方法
        5.4.2 西部城镇化水平和小城镇的发展潜力和水平预测
    5.5 西部小城镇建设的规模和分区
        5.5.1 西部小城镇建设的规模
        5.5.2 西部小城镇建设分区
第六章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6.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6.1.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
        6.1.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6.1.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6.2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西部地区的具体思路
        6.2.1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
        6.2.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建设的具体思路
    6.3 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改造工程的政策分析
        6.3.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改造工程的主要内容
        6.3.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改造工程的成效
        6.3.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改造工程的主要不足
    6.4 对退耕还林的政策分析
        6.4.1 退耕还林政策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6.4.2 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成效
        6.4.3 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不足
    6.5 对生态移民的政策分析
        6.5.1 生态移民政策的背景和内容
        6.5.2 生态移民的主要做法
        6.5.3 几种典型的生态移民
        6.5.4 生态移民对生态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
        6.5.5 生态移民政策的不足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6 发展小城镇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6.6.1 对生态环境建设三种措施的比较及思路调整
        6.6.2 小城镇发展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
        6.6.3 退耕还林还草应和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6.6.4 生态移民应和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第七章 西部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7.1 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7.1.1 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7.1.2 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国农业发展中有重要地位
    7.2 西部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7.2.1 发展小城镇能有效解决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偏差
        7.2.2 发展小城镇能有效促进西部二三产业发展和扩大内需
        7.2.3 发展小城镇能有效吸纳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
        7.2.4 发展小城镇可以降低西部城镇化成本
        7.2.5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7.2.6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促进民族团结
        7.2.7 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与特色农业发展
        7.2.8 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西部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第八章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制度与政策研究
    8.1 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制度
        8.1.1 农村土地制度
        8.1.2 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制度
    8.2 小城镇户籍制度
        8.2.1 小城镇户籍制度的演变和管理现状
        8.2.2 西部地区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8.3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
        8.3.1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问题
        8.3.2 西部地区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8.4 小城镇投融资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8.4.1 小城镇投融资体制
        8.4.2 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入世后湖南优势农产品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 湖南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2.1 湖南优势农产品发展的内在潜力
    2.2 湖南农产品出口现状
    2.3 湖南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分析
3 入世对湖南农产品的影响
    3.1 中国入世协议中与农业有关的承诺
    3.2 入世给湖南农产品发展带来的机遇
    3.3 入世对湖南农产品市场的挑战
4 入世后优势农产品发展的对策
    4.1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4.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3 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知名品牌
    4.4 突出农产品加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4.5 着力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4.6 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4.7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
    4.8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从“九五”产销现状,看宾川生猪产业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扶贫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D]. 郭欢欢. 大理大学, 2019(01)
  • [2]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 蒋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3]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 顾正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2)
  • [4]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D]. 乔恒.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5]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D]. 王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6]入世后湖南优势农产品发展对策研究[D]. 肖淑兰. 湖南农业大学, 2003(04)
  • [7]从“九五”产销现状,看宾川生猪产业的发展[J]. 周林,杨宗兰. 云南畜牧兽医, 2001(04)

标签:;  ;  ;  ;  ;  

从“九五”期间产销现状看宾川生猪产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