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

小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

一、小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保乔[1](2021)在《小针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小针刀用于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小针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09月-2020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骨科收住院及门诊行康复治疗的足底筋膜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予小针刀疗法,对照组予塞来昔布治疗。观察患者VAS评分及AOFAS评分,对于所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组间比较:治疗后1周、2周、4周的VAS评分,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4个时间点VAS评分进行两两比较,VAS评分均随时间进展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AOFAS评分:治疗后1周、2周、4周的AOFAS评分,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4个时间点AOFAS评分进行两两比较,活动度均随时间的进展而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93.10%,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治疗足底筋膜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较单纯口服塞来昔布治疗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徐毅高[2](2021)在《基于弓弦理论运用针刀联合手法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医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工作能力及生活质量,采用手法、针刀、针灸、理疗等传统保守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L4-5、L5-S1椎间盘突出占90%以上,以L4-5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基于弓弦理论运用针刀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讨基于弓弦理论的针刀松解应力侧关节突关节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为今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基于弓弦理论的针刀治疗手段、针刀弓弦理论以及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小关节的相关性提供依据支持,进一步科学地指导针刀治疗腰椎间突出症,降低操作风险及个性化治疗。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设计方案,将65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为32例、手法联合针刀组为33例。记录和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姓名、年龄、病史、查体以及影像学表现等,让患者填写JOA和VAS评分表并嘱咐患者治疗后继续平素适当的工作状态以满足工作需求。手法组常规推拿放松腰腿部肌群后配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手法联合针刀组是在手法组的基础上,再运用针刀松解椎间盘突出侧及相邻上、下3处腰椎小关节。两组研究手法治疗均每3天一次,治疗组每5天一次手法后针刀治疗,15天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通过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程度、JOA及VAS评分、影像数据、针刀即刻性疗效等情况,最终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评价两组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影像学差异性,从而得出结论。结果:本次病例共搜集了65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手法组32例,脱落2例,有效30例;手法+针刀组33例,脱落3例,有效30例。治疗前2组治疗方案在性别、年龄、病程、JOA评分、VAS评分、腰椎前屈活动度,患肢直腿抬高度数、椎间系数、椎间角度、腰椎前凸角以及L4倾斜角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根据统计学对两组研究患者的治疗疗效分析,JOA、VAS以及腰椎前屈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法联合针刀松解腰椎关节突关节后患者直腿抬高度数比单纯手法治疗LDH增加更为显着(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显着改善椎间高度指数,且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对腰椎前凸角改善均不显着(P>0.05);手法组对L4-5椎间角度、纠正L4倾斜角改善不显着(P>0.05),而手法联合针刀改善显着(P<0.05);手法联合针刀组LDH突出程度的VAS、JOA的评分比较,MSU-1优于MSU-2、MSU-3,并且MSU-2优于MSU-3;LDH突出区域VAS、JOA的评分比较,MSU-C优于MSU-AB、MSU-B,并且MSU-B优于MSU-AB。结论:1、定点旋转复位法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单纯定点旋转复法疗效更为显着,主要体现在患侧直腿高度数改善上;2、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VSA、JOA、腰椎前屈活动度以及椎间高度,且疗效相当;3、定点旋转复位法及手法联合小针刀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前凸角影像学改善不显着;手法联合针刀组对增加L4-5椎间角度、纠正L4倾斜角的临床意义;4、LDH患者的突出髓核程度越小,辅以针刀松解关节突关节治疗,疗效越好;即使髓核超过下关突水平线分区,辅以针刀治疗仍有一定显着疗效;5、LDH患者的突出区域越靠近关节突关节疗效越好,越远离关节突关节疗效越差,即中央型疗效欠佳;6、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小针刀松解关节突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显着,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势,临床值得推广与应用。

廖安庭[3](2021)在《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临床疗效,探讨针刀“调筋解结”法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作用,为临床应用针刀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按照本试验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出60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依照其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1周1次,治疗1~2次,对照组针刺治疗,1日1次,治疗14次,14次为1疗程。选用Lysholm指数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法、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作为评价指标,对治疗前、治疗2周及3个月后随访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1个疗程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症状表现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同时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记录发生的时间、症状、处理及结果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病史,年龄,患侧内侧副韧带,治疗前VAS评分、Lysholm评分及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等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在缓解MCL损伤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方面均有疗效(试验组F=175.412 P=0.000<0.05治疗组F=34.374 P=0.000<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在治疗2周后及3个月后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均值折线图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VAS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试验组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综上,两种疗法对缓解MCL损伤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有效,但针刀“调筋解结”法疗效优于针刺疗法。(3)Lysholm评分: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试验组F=161.753 P=0.000<0.05治疗组F=69.993P=0.000<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在治疗2周及3个月后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方面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均值折线图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综上,两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但针刀“调筋解结”法改善效果优于针刺疗法。(4)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有效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试验组F=319.218 P=0.000<0.05治疗组F=66.959 P=0.000<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在治疗2周后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355>0.05),说明两组患者在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方面疗效相当。3个月后发现试验组在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23<0.05),说明远期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均值折线图可看出:两种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试验组在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综上,两种疗法对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均有效。近期疗效两者相当,但针刀“调筋解结”法远期疗效优于针刺。(5)治疗2周后,组间疗效对比,试验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70.00%。两种疗法治疗MCL损伤均有疗效,经卡方检验,两种疗法对比治疗本病疗效有差异(P=0.04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MCL损伤疗效优于针刺疗法。(6)与本病关系紧密的筋结点有:阴陵泉次、血海次、曲泉次、阴包次、阴谷次、内膝眼次、通肾次、其黄次、膝关次等。结论:针刀“调筋解结”法与针刺疗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均有疗效,而针刀“调筋解结”法疗效优于针刺疗法。针刀“调筋解结”法与针刺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及膝关节功能,而针刀“调筋解结”法改善较针刺疗法明显。针刀“调筋解结”法与针刺疗法均能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而针刀“调筋解结”法效果较针刺疗法显着。

任芳芳[4](2021)在《美式整脊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美式整脊联合针刀疗法与单纯美式整脊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程度方面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探索优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初步参考。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和骨伤科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接受美式整脊联合针刀疗法的观察组和接受单独美式整脊疗法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治疗3次,1次/周。经培训的人员负责患者的信息采集和量表评估工作,即治疗前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治疗后和疗后1个月时分别再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评定。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先对两组患者进行组间一般情况比较,判断组间基线是否具有可比性,不具可比性则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法来进行组间基线匹配,即以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后变化为因变量,其他可能影响CSR预后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每个个体样本的倾向性得分值,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将卡钳值设置在0.01~0.2的范围内进行匹配,最后对匹配成功的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比较,即根据三次评定的两个量表评分数据进行疼痛缓解状况和功能改善程度的比较分析。结果本试验共采集到资料齐全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1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46例。由于两组间基线不具可比性,故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差异。当卡钳值设置为0.1时,成功匹配到30对样本,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匹配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病程、病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年龄<0.05,PNDI评分<0.05);匹配后,上述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共30例,其中治疗痊愈15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患者共30例,其中治疗痊愈6例,显效8例,好转8例,无效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VAS评分比较通过评估治疗前、治疗后及疗后1个月的VAS评分数据可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疗后1个月时观察组的VAS评分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NDI评分比较通过评估治疗前、治疗后及疗后1个月时的NDI评分数据可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D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疗后1个月时观察组的NDI评分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与单独美式整脊疗法相比,美式整脊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有效率更高,见效更快,更能有效减轻CSR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其颈椎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乌云额尔敦[5](2020)在《针刀干预对制动4周KOA模型兔伸肌—屈肌生物力学及软骨变化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膝骨关节炎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其临床表现多为疼痛、关节活动障碍。临床中根据患者病变的不同程度和主观疼痛将KOA分为初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四个阶段。采用阶梯治疗策略对KOA进行相关治疗和康复方面的研究,其中基础包括健康宣教、运动生活指导、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和中医药康复治疗。针刀疗法是一种新兴的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生物力学干预疗法,临床治疗KOA疗效确切,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对中晚期制动6周KOA模型家兔展开相关实验研究,但是对早中期KOA家兔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干预研究较少。所以本课题观察早中期制动4周KOA模型兔在针刀干预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力学性能变化,并通过纳米压痕、番红O/固绿染色、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针刀对膝关节软骨结构的影响,同时应用ELISA检测血清、关节液中软骨代谢产物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索针刀“调筋治骨”治疗KOA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KOA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目的]基于改良Videman法制备4周KOA模型,探讨针刀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是否通过改变膝关节伸肌-屈肌的张力、弹性和生物力学从而影响关节软骨,明确不同分期伸肌-屈肌生物力学改变在软骨破坏降解中的作用,恢复软骨应力平衡减少损伤,阐明针刀治疗KOA的生物力学机制。基于行为学、形态学、生物力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观察针刀干预膝关节伸肌-屈肌生物力学条件下兔的步态、软骨代谢及结构变化、肌肉性能的改变;通过纳米压痕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兔膝关节软骨储存模量、损失模量、阻尼系数和兔关节囊滑液及血清中软骨降解产物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和Ⅱ型胶原羧基端肽(CTX-Ⅱ)揭示针刀缓解关节软骨降解的机制,明确针刀治疗KOA的最佳治疗时间,阐释针刀“调筋治骨”法治疗KOA的生物力学等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研究方法]57只新西兰兔按照体重由小到大排号,查随机数字表,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和西药组每组各12只。采用改良Videaman法对48只新西兰兔进行制动造模4周。解除制动3天后进行干预。正常组:每日进行抓取,同时给予纯水3 ml灌胃,每日1次,共4周。模型组:每日进行抓取,同时给予纯水3ml灌胃,每日1次,共4周。针刀组:每日进行抓取,同时给予纯水3ml灌胃,每日1次,同时在股内、外侧肌腱止点、股直肌肌腱止点、股二头肌肌腱止点、鹅足腱囊针刀、压痛结节点进行针刀干预,每周2次,共4周。电针组:对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委中、曲泉进行电针干预,应用穴位神经刺激仪行电针刺激治疗,分别连接梁丘-委中,血海-曲泉(波形疏密波,频率2/100 Hz,强度2mA),每次20min,隔天治疗1次,共4周。西药组:每日进行抓取,按体重10 mg/kg给予塞来昔布灌胃,每日1次,干预4周。干预结束后,进行相关组织取材检测。采用改良的Lequesne MG膝关节评估量表对各组兔进行行为学评价;对兔股直肌-股二头肌进行HE染色及拉伸弹性模量等检测,以评估兔股直肌-股二头肌肌肉性能;对兔膝关节软骨进行纳米压痕、番红O/固绿染色以及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等检测,以观察膝关节软骨结构变化;同时应用ELISA检测各组兔血清、关节液中软骨代谢产物(COMP,CTX-2)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Lequesne评分结果:模型组(6.22± 1.92)、针刀组(5.67±0.87)、电针组(5.89±0.93)和西药组(6.11±0.6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4周后,模型组Lequesne评分较前降低(4.67±1.12),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3.33±0.71,P=0.002<0.01)、电针组(3.56±0.88,P=0.009<0.01)和西药组(3.11±0.60,P=0.000<0.01)Lequesne评分显着降低;针刀组与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3)。2.各组兔肌肉HE染色结果:在固定视野内(10×20倍),模型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1.44±0.11 ×10-1 mm2)与正常组(2.02±0.36 ×10-1mm2)相比显着缩小(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89±0.12 ×10-1mm2,P=0.000<0.01),电针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1.63 ± 0.29 × 10-1mm2,P=0.125),西药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98±0.49 ×10-1mm2,P=0.000<0.01);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针刀组改善股直肌横截面积更佳(P=0.014<0.05)。固定视野内模型组股直肌肌纤维数(173.08±11.19条)与正常组(137.75±14.48条)相比显着升高(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直肌肌纤维数显着降低(140.35±15.81条,P=0.000<0.01),电针组股直肌肌纤维数表达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159.42±27.68条,P=0.106),西药组股直肌肌纤维数明显降低(151.24±26.39条,P=0.013<0.05);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针刀组股直肌纤维数更少(P=0.014<0.05)。各组兔股二头肌固定视野内肌横截面积和肌纤维数比较在固定视野内(10×20倍),模型组股二头肌平均横截面积(1.37±0.22×10-1mm2)与正常组(2.30±0.30×10-1 mm2)相比显着缩小(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二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88 ±0.32×10-1mm2,P=0.000<0.01),电针组股二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84±0.29×10-1mm2,P=0.000<0.01),西药组股直肌平均横截面积显着增加(1.96±0.46 ×10-1 mm2,P=0.000<0.01);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股二头肌平均横截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691)。模型组股二头肌肌纤维数(185.47±15.61条)与正常组(115.94±10.59条)相比显着升高(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二头肌肌纤维数显着降低(142.56±27.86条,P=0.000<0.01),电针组股二头肌肌纤维数显着降低(144.05±20.78条,P-=0.000<0.01),西药组股直肌肌纤维数显着降低(151.38±30.76条,P=0.000<0.01);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股二头肌纤维数无统计学差异(P=0.845)。3.各组兔伸肌-屈肌拉伸弹性模量结果:①各组兔股直肌拉伸弹性模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股直肌整体EM值显着升高(2.122±0.529VS 0.878±0.269 MPa,,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直肌整体EM值显着降低(1.202±0.583 MPa,P=0.002<0.01),电针组股直肌整体 EM 值显着降低(1.054±0.167MPa,P=0.000<0.01),西药组股直肌整体EM值显着降低(1.164±0.291 MPa,P=0.001<0.01);同时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股直肌EM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②各组兔股二头肌拉伸弹性模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股二头肌整体EM值显着升高(0.775±0.173 VS 0.401 ±0.141 MPa,P=0.007<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二头肌整体EM值表达降低(0.668±0.202 MPa,P=0.406),电针组股二头肌整体EM值表达降低(0.647±0.290 MPa,P=0.320),西药组股二头肌整体 EM 值表达降低(0.700 ± 0.148 MPa,P=0.559)。4.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纳米压痕结果:①各组兔膝关节胫骨软骨纳米压痕结果:从整体数据看,模型组胫骨软骨SM值与正常组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软骨SM值表达升高,电针组胫骨软骨SM值明显升高(P<0.05),西药组胫骨软骨SM值表达稍升高。从平均值看,模型组胫骨SM值与正常组(5.74±0.68VS6.88±0.62 Pa,P=0.438)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SM值表达升高(8.79±2.32 Pa,P=0.056),电针组胫骨SM值表达明显升高(10.09±2.92 Pa,P=0.012<0.05),西药组胫骨SM值表达升高(6.35±0.43 Pa,P=0.675);同时,针刀组SM值与电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胫骨软骨LM值与正常组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软骨LM值表达升高,电针组胫骨软骨LM值明显升高(P<0.05),西药组胫骨软骨LM值稍升高。从平均值看,模型组胫骨LM值与正常组(0.94±0.15VS 1.22±0.09 Pa,P=0.398)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LM值表达升高(1.56±0.65 Pa,P=0.073),电针组胫骨LM值表达明显升高(1.73±0.53 Pa,P=0.029<0.05),西药组胫骨 LM 值表达稍有升高(1.08±0.50 Pa,P=0.645)。模型组兔胫骨软骨LF值与正常组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胫骨软骨LF值表达升高,电针组胫骨软骨LF值升高,西药组胫骨软骨LF值升高。从平均值看,模型组胫骨LF值与正常组(0.163±0.008VS0.177±0.004,P=0.216)相比表达降低;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0.174±0.026,P=0.335)、电针组(0.173±0.006,P=0.363)、西药组(0.172 ± 0.008,P=0.410)胫骨 LF 值表达升高;同时,针刀组LF值与电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②各组兔膝关节股骨软骨纳米压痕结果:模型组股骨软骨SM值与正常组相比表达显着升高(P<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骨软骨SM值显着降低(P<0.01),电针组股骨软骨SM值显着降低(P<0.01),西药组股骨软骨SM值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股骨SM值与正常组(13.27± 3.61 VS 4.23±1.33 Pa,P=0.001<0.01)相比显着升高;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骨SM值显着降低(5.83±1.23 Pa,=0.003<0.01),电针组股骨SM值显着降低(6.21±0.74 Pa,P=0.004<0.01),西药组股骨 SM 值表达显着降低(5.78±3.34 Pa,P=0.003<0.01)。同时,针刀组与电针组SM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从整体数据看,模型组股骨软骨LM值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骨软骨LM值显着降低(P<0.01),电针组股骨软骨LM值显着降低(P<0.01),西药组股骨软骨LM值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股骨LM值与正常组(2.15 ± 0.39 VS 0.68±0.16 Pa,P=0.000<0.01)相比显着升高;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股骨LM值显着降低(1.03±0.19 Pa,P=0.002<0.01),电针组股骨LM值显着降低(1.10±0.18 Pa,P=0.002<0.01),西药组股骨 LM 值显着降低(0.97±0.50Pa,P=0.001<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兔股骨软骨LF值在1 Hz、2.59Hz、6.708 Hz时表达升高,在17.374 Hz、45 Hz时,模型组股骨软骨LF值表达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电针组和西药组股骨软骨LF值表达均有升高趋势。从平均值看,模型组胫骨LF值与正常组(0.166±0.013VS0.163±0.014,P=0.788)相比表达升高;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0.178±0.006,P=0.218)、电针组(0.176±0.011,P=0.280)、西药组(0.174±0.013,P=0.426)胫骨LF值表达升高。5.各组兔软骨Mankin评分结果:与正常组相比(0± 0),模型组Mankin评分显着升高(5.12±1.65,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Mankin评分明显降低(4.07±0.78,P=0.026<0.05),电针组 Mankin 评分显着降低(3.67±1.40,P=0.003<0.01),西药组 Mankin 评分明显降低(3.93±1.44,P=0.014<0.05)。6.各组兔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模型组细胞核数与正常组相比表达降低(39.00 ± 11.95 VS 47.33±6.14个,P=0.076);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48.37±8.62个,P=0.017<0.05)和西药组细胞核数(51.46±13.35,P=0.004<0.01)明显升高。同时,模型组细胞核IOD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218085±65522 VS 281656±47981,P=0.032<0.05);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264482±59410,P=0.058)与电针组(268533± 53436,P=0.051)细胞核IOD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西药组细胞核IOD显着升高(296503±96731,P=0.004<0.01)。模型组F-actin骨架蛋白IOD与正常组相比显着降低(427822± 114112 VS 591898±161368,P=0.005<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490082±93263,=0.184)和电针组(488292±101458,P=0.220)骨架蛋白IOD表达稍升高但无统计差异,西药组骨架蛋白IOD值表达明显升高(532521±185545,P=0.046<0.05)。核/骨架蛋白比值方面,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比值升高(0.55±0.23 VS 0.49 ± 0.09,P=0.486);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0.56±0.18,P=0.866)、电针组(0.59±0.23,P=0.596)和西药组(0.58±0.18,P=0.755)比值表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Ⅱ型胶原IOD与正常组相比显着降低(70567±26683 VS 133780±61671,P=0.001<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91485±36482,P=0.168)和电针组(89782±51996,P=0.236)Ⅱ型胶原IOD值表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西药组Ⅱ型胶原IOD 值明显升高(106694±30698,P=0.031<0.05)。7.各组兔血清和关节液中CTX-2和COM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5.92±1.15 ng/ml)相比,模型组血清CTX-2含量显着升高(8.37±0.89 ng/ml,P=0.001<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血清CTX-2含量降低(7.22±1.36ng/ml,P=0.091),电针组血清CTX-2含量降低(8.07±1.26ng/ml,P=0.657),但无统计学意义;西药组血清CTX-2含量明显降低(6.86±0.99ng/ml,P=0.025<0.05);针刀组与电针组CTX-2含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04)。与正常组(5.29±1.10 ng/ml)相比,模型组血清COMP含量显着升高(8.47 ± 1.64 ng/ml,P=0.000<0.01);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血清COMP含量明显降低(6.61±1.39 ng/ml,P=0.014<0.05),电针组血清COMP含量降低,西药组血清COMP含量降低(6.99±0.99ng/ml,P=0.053)。模型组关节液中CTX-2含量与正常组相比表达升高(9.28±2.22VS 8.45±0.79ng/ml,P=0.231>0.05);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关节液CTX-2含量表达降低(7.98±0.87 ng/ml,P=0.066),电针组关节液CTX-2含量表达明显降低(7.82±0.47 ng/ml,P=0.032<0.05),西药组关节液CTX-2含量表达显着降低(7.37±0.77 ng/ml,P=0.007<0.01)。模型组关节液中COMP含量与正常组相比表达升高(8.19±0.98VS 7.15±1.08 ng/ml,P=0.138);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关节液COMP含量表达降低(7.48±1.14 ng/ml,P=0.283),电针组关节液COMP含量表达降低(7.38±1.13,P=0.244),西药组关节液COMP含量表达降低(7.28±1.71 ng/ml,P=0.194)。[研究结论]1.针刀干预早中期KOA模型兔,可显着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2.针刀干预早中期KOA模型兔,可直接改善股直肌-股二头肌萎缩状态,明显降低相应拉伸弹性模量,从而间接改善膝关节软骨承受的异常生物力。3.针刀干预早中期KOA模型兔,可显着降低关节软骨病理损伤,部分改善软骨粘弹性能,部分缓解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即“调筋治骨”。

宋思平[6](2020)在《小针刀和推拿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观察小针刀疗法、中医推拿手法分别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通过4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种疗法在该病后期疗效方面的差异,探索两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方法:将72例(男性21例,女性5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小针刀疗法实验组(n=36,男性11例,女性25例)、推拿疗法对照组(n=36,男性10例,女性26例),针刀组每周治疗1次,1次1疗程,推拿组每天1次,5次1疗程,治疗5次后休息2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2周后进行简式Mc Gill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分别在治疗结束后8周及16周进行随访,观察后期复发率和有效率的差异。结果:1、疼痛评分:Mc Gill疼痛评分:两组受试对象在治疗前的疼痛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组间均衡,具有可比性。两组受试者的Mc Gill疼痛评分分别作治疗前与1周后、2周后的比较,疼痛评分与治疗时间长短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功能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1周后,两组功能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改善肘关节功能功能效应相当。3、临床疗效:2个疗程结束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状态及关节功能综合分析,针刀组总有效率为94.29%,推拿组总有效率为82.3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16周,针刀组总有效率为88.57%,推拿组总有效率为67.6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刀组的临床疗效优于推拿组。4、随访复发率:分别随访治疗结束后8周和16周两组的复发率情况,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复发率相当。结论:(1)两种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针刀优于推拿;(2)两种疗法在改善肘关节功能上的疗效相当;(3)在镇痛方面,针刀疗法优于推拿疗法;(4)针刀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郭从敬[7](2020)在《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超微针刀疗法是一种以小针刀疗法为基础派生而来的治疗手段,通过与传统针灸疗法对比,探讨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治疗中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超微针刀组(治疗组)和常规针灸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超微针刀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疗法,两组均结合常规物理治疗,每周2次,持续1月。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结束治疗后三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量表以及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进行评定,全部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显着度均设为0.05水平。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两组间的VAS、NDI、JOA和NPQ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的VAS、NDI和NPQ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均有明显增加,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治疗后的VAS、NDI和NPQ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的JOA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的疗效对比,超微针刀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常规针灸组(90.0%),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间三月后随访的VAS、NDI和NPQ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三月后与治疗后对比VAS、NPQ和NDI评分均有所升高,JOA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针刀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改善颈椎病带来的疼痛、减轻颈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超微针刀治疗在远期疗效及症状改善上要优于常规针灸治疗。超微针刀治疗在颈椎病的康复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文业成[8](2020)在《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飞针刀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刀松解术进行治疗,均治疗3次,每5天治疗1次。对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JOA腰痛症状评分对患者症状、体征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3个月后进行随访,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3.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4.飞针刀治疗组和常规针刀对照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飞针刀组近期和远期疗效愈显率均优于常规针刀组(P<0.05)。5.飞针刀松解术和常规针刀松解术安全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飞针刀松解术能有效缓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腰腿部疼痛、改善患者腰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而且其治愈率及显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刀治疗,更值得临床的推广及使用。

詹天宇[9](2020)在《基于颈部解剖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索基于颈部解剖结构的针刺方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精准化选穴及针刺手法的选择提供一定可参考的依据。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30例,采用望诊与触诊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受试者头颈肩部形态及目标肌肉上的阳性反应点特征确定目标肌肉及具体针刺部位。治疗选用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及上斜方肌(研究中根据望触诊结果选择其中1~5块肌肉)。针刺目标肌肉跳动后紧张度降低即可出针,不留针。每隔1天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若在6次治疗内符合痊愈标准即可结束试验,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分别在首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第6次治疗前、最后一次治疗的第三天(结束次)、治疗结束一个月(随访)填写NPQ颈痛量表(NPQ)、SF-MPQ-2量表(SF-MPQ-2)、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积分量表(NDI)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在首次治疗后、第3次治疗后、第6次治疗后填写SF-MPQ-2量表及CASCS量表。采用SPSS22.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0.05表明所得结果差异具有用统计学意义。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1)对目标肌肉的选择规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研究结果:1.治疗前后NPQ量表评价:治疗前后的NPQ评分降低,并且随访评分仍小于治疗前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该针刺法可以改善NPQ评分且疗效可以维持1个月。2.治疗前后SF-MPQ-2量表评价:治疗前后的SF-MPQ-2评分降低,并且随访评分仍小于治疗前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该针刺法可以改善SF-MPQ-2评分且疗效可以维持1个月。3.治疗前后NDI量表评价:治疗前后的NDI评分降低,并且随访评分仍小于治疗前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该针刺法可以改善NDI评分且疗效可以维持1个月。4.治疗前后CASCS量表评价:治疗前后的CASCS评分升高,并且随访评分仍大于治疗前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该针刺法可以改善CASCS评分且疗效可以维持1个月。5.SF-MPQ-2量表、CASCS量表首次治疗前后对比:分别对首次、第3次及第6次治疗前后的SF-MPQ-2及CASCS评分进行评价,其中SF-MPQ-2评分在3次治疗前均大于治疗后,CASCS评分在3次治疗前均小于治疗后,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该针刺法可以在首次、第3次及第6次治疗前后明显改善SF-MPQ-2及CASCS评分,间接证明该针刺法具有较好的即时疗效。6.通过复杂网络分析获得目标肌肉的核心组合,核心肌肉组合的组成为左头后大直肌、右头后大直肌、左头下斜肌、左上斜方肌。即主要治疗的肌肉为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上斜方肌。7.通过关联规则方法分析治疗使用频次较高的有效强关联肌肉组合为:左-头下斜肌与右-头后大直肌(43)、右-头后大直肌与左-头下斜肌(43)、左-上斜方肌与左-头后大直肌(34)、左-头后大直肌与左-上斜方肌(34)、左-头后大直肌与右-头下斜肌(28)、右-头下斜肌与左-头后大直肌(28)等。可见,一般头后大直肌及头下斜肌为左右相对取穴,且头后大直肌与上斜方肌多在同侧取穴。8.临床疗效判定结果:共完成30例临床病例观察,通过疗效评估结果显示为:临床治愈23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无效率为3.3%。随访疗效判定结果:临床治愈0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无效率为20.0%。研究结论:1.本研究的针刺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评分。2.本研究的针刺方案具有良好的即时疗效,根据随访结果可以证明疗效可以维持1个月。3.本研究的针刺方案主要治疗的肌肉为上斜方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其次为胸锁乳突肌及头夹肌,并且头后大直肌与上斜方肌多在同侧。4.本研究的针刺方案采用望触诊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针刺精准性,且针刺手法安全易操作、痛苦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欧阳哲宏[10](2020)在《原发点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原发点小针刀疗法和普通针刺疗法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对两种临床疗法进行客观评价,并对比原发点小针刀与普通针刺疗法之间的优劣,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全新的针刀取穴及操作手法,也为原发点小针刀疗法提供客观临床依据,并明确此疗法推广的必要性。方法:本课题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二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中西医纳入标准的60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并将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原发点小针刀疗法,在患者L2至T11棘突旁开约1.5~3寸处寻找明显压痛点、结节或条索,取此处及位于后正中线对侧的点为“原发点”施针,疗程:10天1次,操作2次,20天为1疗程,观察1疗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取犊鼻、膝眼、鹤顶、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等穴,并随证加穴,针刺得气后持续30分钟左右,疗程:10天8次,针刺16次,20天为1疗程,观察1疗程。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奎森膝关节功能演算指数(Lequesne)为疗效观察指标;以Lequesne指数为疗效判定标准,以尼莫地平法为计算公式,计算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判断标准为:痊愈:改善率≥80%、显效:改善率≥50%,且<80%、有效:改善率≥30%,且<60%、无效:改善率<30%。治疗开始前研究人员需通过表格的形式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体重等,之后研究人员负责将两组患者的病情等级和中医证型归类,并指导患者完成VAS评分、Lequesne指数的填写。数据统计完毕后,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保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个疗程的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再次填写VAS评分和Lequesne指数,并通过计算得出治愈率、差值等统计数据,对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愈显率、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以及治疗后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研究结果: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为2.27±0.21,Lequesne指数为5.87±2.43;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为2.87±0.22,Lequesne指数为7.70±2.69。两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均为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案都可显着改善KOA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缓解膝关节疼痛。2.两组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稍高于对照组的80%。但治疗组愈显率为7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加有效。3.治疗组的VAS差值为3.83±0.19,Lequesne差值为8.03±0.33;对照组的VAS差值为3.37±0.15,Lequesne差值为5.90±0.40。将两组数据的差值进行比较,发现在改善KOA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缓解疼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原发点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缓解膝关节疼痛,提高临床疗效,且有安全、长效,可广泛应用的优点,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有临床推广的必要性。

二、小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小针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及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法
    7 观察指标
    8 临床疗效及判定标准
    9 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观察
    10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两组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3 两组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4 临床疗效分析
    5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认识及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认识
    3 对照组及评价标准选择
    4 针刀医学理论原理及应用
    5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足底筋膜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弓弦理论运用针刀联合手法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1.7 所需设备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信息收集
        2.2 实验设计及盲法
        2.3 治疗前相关数据采集
        2.4 治疗方法
        2.4.1 手法组
        2.4.2 针刀组
        2.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2.5.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2.5.2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
        2.5.3 椎间高度指数
        2.5.4 “MSU”影像学分型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结果分析
        1.1 病例脱落分析
        1.2 一般情况分析
        1.3 手法组与手法联合针刀组患者相关数据对比
        1.3.1 两组患者JOA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1.3.2 两组患者VAS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1.3.3 两组患者腰椎前屈活动度数治疗前后对比
        1.3.4 两组患者患侧直腿抬高度数治疗前后对比
        1.3.5 手法组与手法联合针刀组疗效比较
        1.3.6 X线影像学对针刀疗效比较
        1.3.7 “MSU”分区定位对针刀治疗前后比较
        1.4 不良反应情况统计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1.1 腰椎局部解剖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因素
        1.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4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4.1 正骨推拿手法
        1.4.2 针刺治疗
        1.4.3 针刀治疗
        1.4.4 中药外治
        1.5 西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
        1.5.1 西药治疗
        1.5.2 注射治疗
        1.5.3 手术治疗
        1.5.4 物理治疗
        1.5.5 运动治疗
    2 治疗方案确立的相关依据
        2.1 针刀作用原理
        2.2 人体弓弦力学系统概念及机理
        2.3 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在临床中的运用
        2.3.1 在膝骨性关节炎的运用
        2.3.2 在肩周炎的运用
        2.4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及要点
        2.4.1 腰椎关节突关节与腰椎间盘出症的相关性
        2.4.2 继发性脊柱侧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
        2.4.3 腰椎弓弦力学系统
        2.4.4 小针刀松解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2.5 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3 手法与针刀治疗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创新性
    4 单纯手法与手法联合针刀的疗效对比分析探讨
        4.1 两组治疗前后JOA、VSA以及腰椎前屈活动度疗效对比
        4.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直腿抬高度数疗效对比
        4.3 两组治疗前后X线影像学分析疗效对比
    5.“MSU”分区定位与针刀疗效的关系分析
    6 针刀松解应力侧关节突关节机制探讨
    7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8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和终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试验研究方案
    2.1 设计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安全性评价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比较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比较
    3.4 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比较
    3.5 临床疗效对比
    3.6 试验组筋结点散布情况记录结果
    3.7 不良反应
    3.8 病例随访脱落情况
4 讨论
    4.1 经筋理论探讨
    4.2 “调筋解结”法
    4.3 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MCL损伤可行性分析
    4.4 试验结果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美式整脊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试验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小结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多样化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变机制
        2.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3 研究立项依据
    4 研究设计思路
    5 研究结果分析
    6 研究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
    附表2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附表3 针刀治疗患者知情同意书
综述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针刀干预对制动4周KOA模型兔伸肌—屈肌生物力学及软骨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刀治疗KOA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1 针刀治疗KOA临床研究进展
        2 针刀治疗KOA的实验研究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抑制软骨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组织层面: 改善关节软骨形态
        2 细胞层面: 降低细胞凋亡率,促进受损软骨修复
        3 分子层面: 调控各分子及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刀对膝骨关节炎镇痛作用的研究概述
        1 外周镇痛机制
        2 中枢镇痛机制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
        1 关节周围软组织
        2 骨性结构
        3 下肢力线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技术路线图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干预措施
        2.3 取材及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兔行为学结果
        3.2 各组兔肌肉HE染色结果
        3.3 各组兔伸肌-屈肌拉伸弹性模量(EM)结果
        3.4 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纳米压痕结果
        3.5 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
        3.6 各组兔膝关节软骨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3.7 各组兔血清和关节液中CTX-2和COMP含量结果
    4 讨论
        4.1 KOA动物模型选择
        4.2 针刀干预缓解KOA模型兔股直肌-股二头肌萎缩,降低膝周肌群拉伸弹性模量
        4.3 针刀干预降低KOA模型兔软骨Mankin评分,缓解KOA软骨损伤
        4.4 针刀干预改善KOA模型兔关节软骨生物力学性能
        4.5 针刀干预促进KOA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修复
        4.6 针刀干预抑制KOA模型兔软骨降解标志物CTX-2、COMP的表达
    5 结论
结语
    1 实验总结
    2 创新点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宄成果

(6)小针刀和推拿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受试者的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与脱落实验标准
        1.2.5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1.2.6 终止实验标准
        1.2.7 患者依从性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的计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实验流程图
    3 治疗方案
        3.1 实验组:针刀疗法组
        3.1.1 实验材料
        3.1.2 针刀操作规范
        3.1.3 针刀操作治疗
        3.1.4 疗程
        3.2 对照组:推拿手法组
        3.2.1 操作
        3.2.2 疗程
        3.3 观察周期
    4 不良事件处理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生物学指标
        5.3 疗效观察指标
        5.3.1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5.3.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5.3.3 安全性观察
        5.4 脱落率、剔除率、依从性比较
        5.5 随访
    6 数据录入与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
    1.受试者人群分析
        1.1 受试者入选情况分析
        1.3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1.4 观察指标评价
        1.4.1 McGill疼痛评分比较
        1.4.2 VAS疼痛评分比较
        1.4.3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1.5 临床疗效比较
        1.6 治疗结束8周及16周后复发率比较
        1.7 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1.8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传统中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与治疗
        1.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对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现状
    2 西医学对网球肘的认识
        2.1 对网球肘病因病理的认识
        2.2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3 推拿手法对网球肘的认识与治疗
        3.1 推拿治疗网球肘的理论研究
        3.2 推拿手法治疗概况
    4 针刀疗法对本病的认识与治疗
        4.1 针刀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4.2 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理论研究
        4.3 针刀治疗本病现状
    5 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优势与不足
        5.1 针刀的优势
        5.2 针刀的不足
        5.3 针刀联合治疗无必要性
    6 关于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7 疗效分析
    8 小针刀与中医推拿的应用取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简式McGill疼痛问卷
    附件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表
    附件三:综述 关于网球肘的中医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颈椎病的诊断和一般疗法
        2.1.1 颈椎病的诊断
        2.1.2 颈椎病的一般疗法
    2.2 超微针刀疗法的特点与作用机制
        2.2.1 超微针刀疗法特点
        2.2.2 超微针刀的作用机制
    2.3 肌筋膜链理论与超微针刀疗法
    2.4 超微针刀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2.4.1 超微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
        2.4.2 超微针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颈椎病
    2.5 小结
3.研究对象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病例剔除标准
4.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
    4.2 临床研究
        4.2.1 入组情况
        4.2.2 实验前准备
        4.2.3 实验器材
        4.2.4 治疗方法
        4.2.5 疗效评价方法
        4.2.6 实验操作流程
        4.2.7 不良反应记录与处理
        4.2.8 质量控制
        4.2.9 统计学方法
        4.2.10 实验流程图
5.研究结果
    5.1 两组间受试者一般资料对比
    5.2 两组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VAS)对比
    5.3 两组组间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对比
    5.4 两组间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量表评分对比
    5.5 两组间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对比
    5.6 两组间临床疗效对比
    5.7 两组间VAS、NDI、NPQ、JOA治疗后和三月后随访评分对比
    5.8 安全性分析
6.讨论
    6.1 超微针刀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6.1.1 颈椎病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6.1.2 VAS评分分析
        6.1.3 NDI评分分析
        6.1.4 JOA评分分析
        6.1.5 NPQ评分分析
        6.1.6 临床疗效分析
        6.1.7 治疗后和三月后的VAS、NDI、NPQ、JOA评分比较分析
    6.2 研究意义的探讨
        6.2.1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6.2.2 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6.2.3 超微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8)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治疗方案
        2.1 采用飞针刀松解术治疗
        2.2 采用常规针刀松解术治疗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 疗效指标
        3.2 临床疗效
    4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疼痛改善程度比较
    2 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3 症状评分比较
    4 临床疗效
        4.1 近期疗效
        4.2 远期疗效
    5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思考
    1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因病机研究
        1.2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2 西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病理机制的研究
        2.3 西医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3 飞针刀松解术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3.1 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3.2 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机制探讨
        3.3 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前期基础
        3.4 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特点
        3.5 选点依据
        3.6 针刀操作后选用拔罐的依据
        3.7 对照组的选取依据
    4 结果分析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CRF表
附录 B:文献综述 小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基于颈部解剖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近10年以肌肉为针刺目标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1. 颈椎病的定义
        2. 发病机制
        3. 近10年以肌肉为针刺目标的临床研究概况
        4. 小结
    综述二 近10年应用不同毫针针刺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1. 文献来源及筛选标准
        2. 不同毫针针刺手法的临床研究概况
        3. 不同毫针针刺手法特征对比总结
        4. 本研究针刺手法概述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前准备
        2.2 治疗体位
        2.3 治疗方法
        2.4 安全性评价
        2.5 临床疗效评价
        2.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2.7 观察时点
        2.8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各项量表评分比较及目标肌肉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5. 脱落情况记录
    6. 研究结果
    7. 数据结果分析
        7.1 基本资料分析
        7.2 临床数据结果分析
    8. 讨论
        8.1 本针刺方案的解剖学基础
        8.2 目标肌肉选择思路
        8.3 从“粗守形”角度浅谈调形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8.4 浅谈针刺部位选择穴位附近阳性反应点的意义
        8.5 操作手法的应用概述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10)原发点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影像分级标准
        2.3 中医证候分型标准
    3.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脱落、剔除标准
        3.4 病例脱落、剔除的处理
    4.研究方案
        4.1 分组方法
        4.2 治疗方案
    5.观察指标
        5.1 基线资料
        5.2 疗效指标
    6.统计分析
    7.研究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7.1 基线资料的比较
        7.2 治疗结果的比较
        7.3 研究结论
    8.研究完成情况
    9.不良反应
    10.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对KOA病因、病机的认识
    2.小针刀治疗KOA的机制
    3.原发点小针刀对KOA的论治
        3.1 原发点小针刀的概念
        3.2 原发点的定位方法
        3.3 原发点小针刀起效可能的机制
        3.4 原发点小针刀的优势
        3.5 原发点小针刀操作的注意事项
    4.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展望
        5.1 对KOA疗效的进一步观察
        5.2 对内科疾病适用性的进一步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四、小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针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保乔.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弓弦理论运用针刀联合手法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徐毅高.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廖安庭.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美式整脊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任芳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针刀干预对制动4周KOA模型兔伸肌—屈肌生物力学及软骨变化的影响[D]. 乌云额尔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小针刀和推拿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D]. 宋思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疗效研究[D]. 郭从敬.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文业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基于颈部解剖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索[D]. 詹天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原发点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欧阳哲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小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