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英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

论中英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

一、浅谈语言交际中中英文化的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李瑶[1](2021)在《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记忆单词,背背英语短句,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受及对英语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运用对比学习的方式,体验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能够了解到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或多重属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实然状态的生活为基础,以理性与人性为判断标准,分析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探索如何运用对应性思维解决这些简单性问题,从而培养教师和学生运用对应性思维学习英语的能力。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从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背景、内容、过程、原则、途径、方法、评价七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从这七个维度出发,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对应思维能力。文章共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部分,阐述了调查设计的目的与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与总结。最终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七个维度下都存在简单性问题这一普遍现状。第三部分具体指出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偏重于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基于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欠缺;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体现在渗透单一完善的理论知识,教材中中英文化对比的知识呈现薄弱;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知行统一的原则;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偏重课堂教学的间接途径和重在通过文本符号形式渗透;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采用说服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和榜样示范法;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偏重于采用他评和表扬的评价方式。第四部分对七个维度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背景方面:中英文化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缺乏理论支持,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力薄弱;内容方面:教材本身内容的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作参照,对中西方思维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知浅显;过程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原则方面:偏离实然存在的师生活动与交往,偏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参照;途径方面:遵循简单的课程安排,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安排,在考试中难以把握对实际行为效果的考查;方法方面:存在简单的道德认识观,而缺乏认识与实践的对应,存在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而缺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评价方面:师生间存在简单权威观,缺乏师生对应共建教育教学关系,教师对自身行使批评教育权的认识不清楚。第五部分针对问题和原因分别对这七个维度提出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简单性问题的建议即对应渗透。背景方面:走向中英文化对比渗透,加强培训中英文化异同点对比的相关内容;内容方面:由渗透简单求善的教育到去恶求善模式对应的转换,由零散的中英文化内容走向中英文化知识之间的对比;过程方面:改变教师单向灌输,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由师生授受关系到对等型师生关系的转换;原则方面:由因材施教的原则走向因问教学原则的对应,由知行统一的原则走向知行互参定位的对应;途径方面:由偏重课堂教学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应,由偏重文本符号到文本符号与行为事实的对应;方法方面: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对方法进行改造,由简单的教学进度观到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评价方面:由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到他评与自评的对应,由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到表扬与批评的对应。

蒋婉霞[2](2021)在《韩国初级汉语口语教材《速成中国语会话》与《发展汉语初级口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韩国,口语作为汉语必修课之一,教材较为丰富。《速成中国语会话》与《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是具有代表性的韩国初级口语教材,论文通过对比两本初级汉语口语教材的课文编排、文化项目和练习题,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实际,对韩国初级汉语口语教材的选用及汉语口语在韩的教学提出若干建议,探讨这两本教材在韩国初级口语教学中的适应性。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从选题原因、选题意义、国内外韩国汉语口语教材研究综述和研究过程及方法,明确《速成中国语会话》与《发展汉语初级口语》两种教材对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为两教材的课文对比,分别从课文编排方式和基本框架、课文交际角色和情境呈现形式、话题分布、话题内容的真实性、话题内容的功能性、话题内容的口语化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三章为两教材的文化项目对比,分别从文化因素及文化选择上对这两部口语教材的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做出详细梳理;第四章为两教材的练习对比,分别从练习题目、题型、语音练习、词汇练习、语法练习、机械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方面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第五章为结语,综合教材对比结果,提出教材选用建议及教学建议。

鲍军航[3](2021)在《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 ——以泰国BanHuaikrabok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语言交际是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重要辅助手段。非语言交际作为对外汉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升课堂质量,完善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义。非语言交际分为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副语言四种,而每种在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又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本文以泰国Ban Huaikrabok学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副语言这四个方面对泰国初级汉语课堂师生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分析,总结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存在的交际禁忌,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泰国初级汉语课堂中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法、演示法)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分析。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一、绪论阐述了选题背景以及研究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意义,然后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二、从非语言交际的内涵、分类和功能三个方面,对非语言交际进行具体阐释。三、对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具体表现进行阐释。分别从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和副语言四个方面,对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进行详细的分类,并且深入分析课堂中非语言交际不同类型的特点。四、以泰国Ban Huaikrabok学校为例,通过对泰国学生的问卷及访谈,对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语言交际的效果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涉及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副语言四个方面,通过学生的反馈,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五、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为基础,分别从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副语言四个方面,详细分析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禁忌,以及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使用建议。六、选取三种在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典型的、以非语言交际作为教学方法的案例进行展示和分析,分别为全身反应法、暗示法和演示法,展现非语言交际作为教学方法对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产生的重要作用。

胡洁傲[4](2020)在《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汉语需求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加深和拓宽。基于该背景,孔子学院作为深化语言教学、推广中国文化的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孔子学院的课程主要由语言课程和文化课程两大主要部分组成,文化传播作为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同时也反作用于语言教学。文化教学的形式、受众以及立足点等因素不仅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预期,同时也影响着同步开展的语言教学活动。笔者立足于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以面向英国学生的文化教学为基础,对其文化教学模式展开探究,分析不同文化课程的特点及不足,从而探索出更适合英国赫尔地区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教学模式并推广,同时为英国孔子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参考。本文以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的文化教学以及文化活动为主要实例,结合自身实习经验,针对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在英国本土的传播和影响进行全面地研究探索,希望可以为英国地区中文文化教学模式的开发和设计提出一些建议。文章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笔者将从课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这三个方面来简述当下英国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历史发展及现状。第二、三部分则主要针对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根据课程开设的受众、形式、开设目的等方面,分析其文化课程模式特点,并收集对应的课程反馈进行总结整理。第四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探究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在汉语教学模式,特别是文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分析赫尔大学孔子学院的文化教学模式,以及其在汉语国际教育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根据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第五部分,笔者将针对上述内容,提出值得在英国地区推广的文化教学模式。第六部分总结全文,旨在为今后孔子学院文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尤其以英国为例的欧美文化背景下的孔院文化教学提供相关思考和有价值性的参考意见。

国旗[5](2020)在《《我们的汉语教室》与《我的汉语教室》(初)课文比较研究 ——兼谈短期培训汉语教材的编写》文中研究说明短期汉语培训机构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适用于短期汉语培训机构的教材却相对较少,相关研究较为不足。《我们的汉语教室》(以下简称《我们》)和《我的汉语教室》(以下简称《我》)是由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爱玛德(i Mandarin)短期汉语培训机构编写的两套短期培训汉语教材,《我们》是在《我》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但《我》也并没有停止发行,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本文从广义角度理解“课文”,从课文的正文、课文语言点两个角度,对《我们》和《我》的课文编写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其中的教材编写经验,着力分析了《我们》课文编写的进步之处与仍旧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改进短期培训汉语教材课文编写提供参考建议。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们》这套短期培训汉语教材课文编写特点为:(1)注重教材的“针对性”,以来华工作人员为对象;(2)注重教材的“速成性”,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语法作为暗线处理;(3)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语料选择多与职场生活有关,增强交际实感。相较于《我》,《我们》的进步之处有:(1)课文编写体例更加完善,课文体裁分布更加合理;(2)交际角色设计更加贴近学员身份,交际场景多样性、时代性、实用性更强,课文题材更加贴近学员生活,课文题目功能性更加凸显;(3)语言点的来源更加科学,语言点的讲解更加通俗易懂;(4)课文难度降低,更加符合初级教材的定位。但《我们》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没有设置文化板块,语音模块有待改进,叙述体课文占比小、复习课不足,课文语言存在趣味性较低以及“中文英文化”、“对话审讯化”的现象;(2)交际角色存在称呼简单化的倾向;(3)语言点的讲解存在解释不严谨以及讲解用语学术化的现象,语言点的选择缺乏汉外对比。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短期培训汉语教材课文编写的建议:(1)注重科学性,增添语音模块以及复习课的设置;(2)提高趣味性,优化课文语言;(3)设立专门的交际性或知识性的文化板块,增强文化性;(4)加强教学语法研究,注重语际对比。

刘自晖[6](2020)在《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文中提出语言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进行交流沟通、达情表意的一种交际工具。我们研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与言语,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更要重视政治生活中规范得体的语言现象。外交话语作为政治性话语,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际交流不断增多,政治话语不断得到重视;而外交官代表着国家形象,传递着中国声音,是我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华春莹作为现任外交部发言人中唯一的女性发言人,自2012年11月担任新闻司副司长起,因其端庄沉稳的个人形象和得体大方的语言表达,赢得各界关注。在新闻发布会上,华春莹不卑不亢,十分从容地应对各种提问,这与其得体的语言表达密不可分,这与王希杰先生在谈及得体性原则时提到“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的观点相符,说明了得体性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因而,本文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外交发言实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话语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透过华春莹在新闻发布会中的答记者问探究其言语与副语言的得体之处,力求深入发掘华春莹外交发言的语言材料,深化言语得体性的认识和应用,深刻揭示其中习焉不察的语言规律,愿能总结和传承新时代优秀的外交文化,为丰富语言研究增添一砖一瓦。本文主要有引言、主体、结语三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与意义,综述了前人关于得体性、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及外交话语等研究成果,具体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语料来源等问题。主体部分,本文分为四章,分别从概念的界定、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言语特点、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副语言特点、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言语与副语言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等进行论述,进而探究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特征。第一章是本文重要概念的界定。主要界定的是得体性、言语的得体性与副语言的得体性等概念。第二章探究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言语特点,主要从丰富与简约、直接与委婉两大方面论述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其中,丰富与简约指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主题的多元与同一、表达的多样与浅易;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直接与委婉,是从直接方式、委婉方式、直接与委婉交汇使用等方面展开说明。第三章探究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副语言特点,主要是从语音特点与服饰特点两大角度阐明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语音特点是从语音特质、语音分隔、语音分隔这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具体到描写语速、笑声、停顿等。服饰特点是从服装款式与色彩协调、配饰装点与整体协调以及服饰与身份、气质协调这三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到描写服饰的色彩、款式与整体搭配等。第四章探究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言语与副语言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言语的共性特征是鲜明的立场、严谨的逻辑、精准的语言,个性特征是刚柔并济、善用修辞、风趣幽默;华春莹外交话语中副语言的共性特征是得当的停顿、合乎语境的目光接触与手势语、简洁大方的服装款式与朴素单纯的服饰色彩,个性特征是恰到好处的笑声、亲切活泼的语气词、庄重时尚的服饰等。由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得出结论,外交话语得体性特征是始终维护国家利益,统一多变,灵活多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本文概括华春莹的言语、副语言与当时语境切合,与华春莹本人的社会角色、个人气质贴合,及其穿着服饰之间配合等,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费书敏[7](2020)在《《YCT标准教程》文化因素的考察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对外汉语学界越来越重视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教材编写,对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研究和探讨日益深入。目前针对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研究,在国别方面,主要集中于亚洲国家或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针对以匈牙利语为母语的研究比较少;在学习者年龄和水平方面,主要集中于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大学生或成人,针对零基础小学生学习者进行研究的比较少。除此以外,对外汉语学界尚未发行和教材中文化因素编排模式有关的大纲,以何种顺序和形式呈现何种类型的文化因素,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这也为本文的探讨提供了思路。鉴于此种情况,笔者选取赴海外任志愿者期间所使用的《YCT标准教程》为研究对象,在梳理、评述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张占一先生、陈光磊先生、刘珣先生以及卢伟、杨德峰、程裕祯等学者所提出的文化因素分类标准为依据。一方面,运用数据统计法,对《YCT标准教程》1-6册中的知识类文化因素和交际类文化因素进行地毯式整理,以探讨文化因素的选编呈现、数量分布、类别比例等特点。另一方面,通过梳理教材体例,并借助图片和表格形式,反映文化因素在教材词汇、课文、课堂活动和练习、课后小测验四类环节中呈现方式的特点和不足。由统计结果可知,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选编和呈现符合“整体性”、“阶段性”、“实用性”原则,但部分文化因素的选编和呈现形式较为局限,缺乏多元性。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教材使用者开展调查,以了解不同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对文化因素的兴趣、需求、倾向等;并运用个人访谈法,对匈牙利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各小学教学点使用《YCT标准教程》第一册、第二册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访谈,整理和剖析教师使用者对教材中文化因素的态度等。笔者结合前文二、三、四章中的分析和统计结果,针对所选教材中和文化因素相关的种种问题,提出修订和完善建议。其一,注重教材中文化因素编排比例、编排顺序、内容选择和呈现形式的科学性,兼顾多元化、民族性和共时性;其二,在教材国别化、本土化适应方面,既要重视中匈对比和趣味性,也要不断完善文化因素的注释和翻译;其三,少儿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选摘,亟需对外汉语界制定、发行相应的文化大纲,使得文化因素教学和学习有标准可依。最后,总结本论文观点,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的研究加以展望。受篇幅限制,本文以册为单位,将教材中出现的所有文化因素以表格形式呈现在附录中。同时,附录中还包括学生调查问卷中英对照版、学生调查问卷匈英对照版和教师访谈提纲,以供查阅和参考。综上,本文针对《YCT标准教程》1-6册中文化因素的选编情况做了整体和深入的研究,以期能为教材的优化、再版贡献绵薄之力。

吴刘璇[8](2020)在《网络语言中中英混合语码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功能》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以及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的巨大影响,中英语言的混搭越来越多,尤其体现于网络语言中。这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本文借助常见的网络流行语,对网络语言中中英混合语码进行了研究,分析中英混合语码现象的成因,指出网络语言中中英混合语码的语言特点,阐述其作为文化载体所具备的文化功能,希望可以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网络语言,为中英混合式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施佳怡[9](2020)在《师生关系中的对外汉语教师角色行为研究 ——以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商学院汉语班级为例》文中认为本文在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引入角色理论,审视和剖析对外汉语教师行为在跨文化的师生关系中的作用。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商学院汉语班级的个案分析,将现有研究深入至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行为实践层面。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和师生交际的实际案例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师角色行为在师生关系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和调整策略。

刘文琴[10](2020)在《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密切了世界各国与中国的联系,使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愈加频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英语作为通用语尤为重要。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下英语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表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理解、包容异国文化,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即能正确识别、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功能;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及言语行为方式;理解英语词汇内涵、外延蕴含的文化意义。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小学阶段的知识、获取新知识为高中阶段做准备,是承上启下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文献综述内容和现实教学情况发现,当前英语教学忽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且理论研究欠缺,实证研究不足;研究对象不全面,初中阶段的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初中阶段,为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课题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证资料,补充完善该领域的研究。同时,关注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有效策略,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教学。为了探究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厘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对策,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四种方法展开研究。问卷调查选取了南京市X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各个年级共389名学生以及三个年级的30名教师;教师访谈选取了9名教师;课堂观察总计45节课。调查结果发现以下问题:学生实际水平与文化意识目标尚有差距,现有的英语学习观造成跨文化意识缺失,跨文化学习活动多静少动;教师对跨文化教学认识不足,跨文化教学缺乏系统规划,跨文化教学活动缺乏新意。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其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学业评价体系不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的跨文化教学培训缺位);有学校的原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环境的局限);有教师的原因(囿于“实用性”,抵触跨文化教学;理论知识难以支撑跨文化教学;“新”教学方法带有不确定性),也有学生的原因(英语学习能力不足;缺少将跨文化知识转化为跨文化行为的实践经历)。综合调查结果,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策略: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学业评价体系、在各个环节落实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为英语教师提供跨文化教学培训;学校要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为目标;营造跨文化教与学的氛围,助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组建教学共同体,全力支持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积极参加教师培训,提升个人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教学能力;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促进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的圆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自主进行跨文化学习的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跨文化教学的质量及趣味性;组织富有文化色彩的课外活动,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的距离;学生要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目的,同等对待语言知识学习与文化学习;以“跨文化的人”为目标,积极投身于文化学习;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长远发展。

二、浅谈语言交际中中英文化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语言交际中中英文化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当前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存在突出的简单性偏差
        2.在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运用对应性思维的重要性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研究
        2.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内容的研究
        3.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研究
        4.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研究
        5.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6.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研究
        7.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研究
        8.对已有研究的简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2.论文研究思路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1.理论基础
        2.核心概念界定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
        1.调查设计目的
        2.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1.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1.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的认知
        2.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原则的认知
        3.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的认知
        4.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认知
        5.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的认知
        6.对调查数据的总结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简单渗透
    (一)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
        1.偏重在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
        2.基于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欠缺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
        1.渗透单一完善的德育理论知识
        2.教材中中英文化对比的知识呈现薄弱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
        1.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式教育
        2.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四)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
        1.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渗透德育
        2.教师对学生采用知行统一的原则渗透德育
    (五)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
        1.教师对学生偏重课堂教学的间接途径渗透德育
        2.教师对学生重在通过文本符号形式渗透德育
    (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
        1.教师对学生采用说服教育法渗透德育内容
        2.教师对学生采用陶冶教育法渗透德育内容
        3.教师对学生采用榜样示范法渗透德育内容
    (七)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
        1.德育渗透评价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
        2.德育渗透评价多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简单教育
    (一)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
        1.中英文化对比教学缺乏理论支持
        2.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力薄弱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
        1.教材本身内容的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作参照
        2.对中西方思维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知浅显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
        1.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2.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
    (四)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
        1.偏离实然存在的师生活动与交往
        2.偏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参照
    (五)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
        1.遵循简单的课程安排,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安排
        2.考试中难以把握对实际行为效果的考查
    (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
        1.存在简单的道德认识观而缺乏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对应
        2.存在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而缺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
    (七)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
        1.师生之间存在简单权威观而缺乏师生对应共建教育教学关系
        2.教师对自身行使批评教育权的认识不清楚
四、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问题的改造:对应渗透
    (一)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的建议
        1.由偏重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走向中英文化对比渗透
        2.加强培训中英文化异同点对比的相关内容
    (二)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片面的建议
        1.由渗透简单求善的教育到去恶求善模式对应的转换
        2.由零散的中英文化内容走向中英文化内容之间的对比
    (三)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外在性的建议
        1.改变教师单向灌输,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
        2.由师生授受关系到对等型师生关系的转换
    (四)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抽象性的建议
        1.由因材施教原则走向因问教学原则的对应
        2.由知行统一原则走向知行互参定位原则的对应
    (五)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单一性的建议
        1.由偏重课堂教学转换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应
        2.由偏重文本符号转换到文本符号与行为事实的对应
    (六)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浅显性的建议
        1.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对方法进行合理改造
        2.由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转换到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观
    (七)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不足性的建议
        1.由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转换到他评与自评的对应
        2.由偏重表扬的评价方式转换到表扬与批评的对应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学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小学英语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致谢

(2)韩国初级汉语口语教材《速成中国语会话》与《发展汉语初级口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原因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韩国初级口语教材现状研究分析
        1.2.2 国内外研究趋势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文本分析法
        1.3.2 对比研究法
        1.3.3 数据分析法
2 第二章 《速成》与《发展汉语》的课文对比分析
    2.1 第一节课文编排对比
        2.1.1 课文的编排方式和基本框架的对比
        2.1.2 课文交际角色和情境呈现形式的对比
        2.1.3 课文编排特点及问题
    2.2 第二节 课文话题选择的对比
        2.2.1 课文话题分布
        2.2.2 话题内容真实性
        2.2.3 话题内容功能性
        2.2.4 话题内容口语化
3 第三章 《速成》与《发展汉语》的文化项目对比分析
    3.1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因素对比
        3.1.1 知识文化及项目分类
        3.1.2 交际文化及项目分类
    3.2 第二节 文化选择对比
        3.2.1 两教材知识文化选择分析
        3.2.2 两教材交际文化选择的对比分析
4 第四章 《速成》与《发展汉语》的练习题对比分析
    4.1 第一节 练习题目题型对比
        4.1.1 两教材的题目选择对比
        4.1.2 两教材的题型选择
    4.2 第二节 练习设置考察对比
        4.2.1 语音、词汇和语法练习
        4.2.2 机械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
5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期刊类
    2、学术专着类
    3、学位论文类

(3)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 ——以泰国BanHuaikrabok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非语言交际
    第一节 非语言交际的内涵
        一、非语言交际的概念
        二、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
    第二节 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第三节 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一、重复功能
        二、代替功能
        三、补充功能
        四、否定功能
        五、调节功能
第二章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体态语
        一、体态语的分类和具体表现
        二、体态语的特点
    第二节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客体语
        一、客体语的分类和具体表现
        二、客体语的特点
    第三节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环境语
        一、环境语的分类和具体表现
        二、环境语的特点
    第四节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副语言
        一、副语言的分类和具体表现
        二、副语言的特点
第三章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及对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第二节 问卷和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第三节 问卷和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基本信息调查
        二、课堂体态语的问卷和访谈分析
        三、课堂客体语的问卷和访谈分析
        四、课堂环境语的问卷和访谈分析
        五、课堂副语言的问卷和访谈分析
第四章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禁忌及建议
    第一节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禁忌
        一、体态语的使用禁忌
        二、客体语的使用禁忌
        三、环境语的使用禁忌
        四、副语言的使用禁忌
    第二节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建议
        一、体态语的使用建议
        二、客体语的使用建议
        三、环境语的使用建议
        四、副语言的使用建议
第五章 非语言交际作为教学方法在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第一节 全身反应法
        一、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全身反应法教学案例
        二、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全身反应法的应用分析
    第二节 暗示法
        一、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暗示法教学案例
        二、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暗示法的应用分析
    第三节 演示法
        一、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演示法教学案例
        二、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演示法的应用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
        1.2.2 国内外针对英国地区文化教学模式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资料收集法
        1.3.3 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模式现状
    2.1 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发展历史
    2.2 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模式现状
        2.2.1 课程开设目的
        2.2.2 课程开设形式
        2.2.3 文化教学受众
    2.3 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模式总结
第三章 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模式分析
    3.1 针对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的反馈与反思
        3.1.1 在开设目的和教学要求方面
        3.1.2 在开设形式和内容方面
    3.2 当前文化教学模式分析
        3.2.1 当前文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3.2.2 当前文化教学模式的不足
第四章 英国孔子学院文化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4.1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4.1.1 情景带入理论
        4.1.2 模拟练习理论
        4.1.3 自由表达思想理论
    4.2 关于文化教学模式优化发展的建议
        4.2.1 在教学目的方面
        4.2.2 在教学设计和内容选择方面
        4.2.3 在教学形式方面
        4.2.4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第五章 在英孔院文化教学模式推广建议
    5.1 体验-互动式文化教学
    5.2 对比式文化教学
        5.2.1 中英文化对比类
        5.2.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比类
    5.3 应需式文化教学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们的汉语教室》与《我的汉语教室》(初)课文比较研究 ——兼谈短期培训汉语教材的编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
        二、对外汉语教材课文研究综述
        三、《我们的汉语教室》与《我的汉语教室》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课文正文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形式比较研究
        一、编写体例
        二、课文体裁
        三、语体风格
    第二节 内容比较研究
        一、交际角色
        二、交际场景
        三、课文题材
        四、课文难度
第二章 课文语言点比较研究
    第一节 语言点的选取
    第二节 语言点的讲解
    第三节 语言点的排序
第三章 研究结论与编写建议
    第一节 《我们》与《我》课文比较研究结论
        一、《我们》课文编写的进步与不足
        二、《我们》的编写特点及产生原因
    第二节 对短期培训汉语教材课文的编写建议
        一、正文的建议
        二、语言点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得体性”研究现状
        2.“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及外交话语”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与说明
        1.语料来源
        2.语料说明
一、本文重要概念界定
    (一)得体性
    (二)言语的得体性与副语言的得体性
        1.言语的得体性
        2.副语言的得体性
二、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言语特点
    (一)丰富与简约
        1.主题的多元与同一
        2.表达的多样与浅易
    (二)直接与委婉
        1.直接方式
        2.委婉方式
        3.直接与委婉交汇使用
    (三)本章小结
三、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副语言特点
    (一)语音特点
        1.语音特质
        2.语音修饰
        3.语音分隔
    (二)服饰特点
        1.服装款式与色彩协调
        2.配饰装点与整体协调
        3.服饰与身份、气质协调
    (三)本章小结
四、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一)共性特征
        1.言语的共性特征
        2.副语言的共性特征
    (二)个性特征
        1.言语的个性特征
        2.副语言的个性特征
    (三)外交话语得体性特征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华春莹外交话语得体性的研究语料
附录2: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语音分隔的语料
致谢

(7)《YCT标准教程》文化因素的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内容选编的相关研究
        1.4.2 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呈现形式的相关研究
        1.4.3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
        1.4.4 《YCT标准教程》相关研究现状
    1.5 理论基础
        1.5.1 教材编写理论
        1.5.2 中西方关于文化的定义
        1.5.3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文化因素的定义
        1.5.4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文化因素的分类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YCT标准教程》1-6册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统计和分析
    2.1 本文关于文化因素的定义及分类标准
        2.1.1 本文关于文化因素的界定
        2.1.2 本文关于文化因素的分类标准
    2.2 《YCT标准教程》1-6册中文化因素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2.2.1 关于《YCT标准教程》教材体例的说明
        2.2.2 《YCT标准教程》各环节的分类标准
        2.2.3 文化因素的数据统计说明
    2.3 《YCT标准教程》文化因素的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2.3.1 知识类文化因素和交际类文化因素在教材中的数量分布
        2.3.2 知识类文化因素的分布情况
        2.3.3 交际类文化因素的分布情况
        2.3.4 《YCT标准教程》文化因素优缺点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YCT标准教程》1-6册文化因素呈现形式的考察和说明
    3.1 《YCT标准教程》文化因素呈现形式分析
        3.1.1 通过词汇呈现文化因素
        3.1.2 通过课文呈现文化因素
        3.1.3 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呈现文化因素
        3.1.4 通过课后小测验呈现文化因素
    3.2 小结
第四章 《YCT标准教程》1-2册使用情况和文化因素教学情况的调查
    4.1 调查设计说明
    4.2 问卷调查
        4.2.1 调查对象
        4.2.2 问卷调查的内容设置
        4.2.3 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4.2.4 小结
    4.3 教师访谈
        4.3.1 访谈对象
        4.3.2 教师访谈的内容设置
        4.3.3 教师访谈的结果和分析
        4.3.4 小结
第五章 对教材文化因素编排和文化因素教学的建议
    5.1 对教材中文化因素编排的建议
        5.1.1 注重文化因素选编的科学性
        5.1.2 注重文化因素选取的民族性和多元性
        5.1.3 注重文化因素时代内涵的共时性
    5.2 加强《YCT标准教程》的国别化、本土化特色
        5.2.1 注重国别化、本土化文化因素的中匈对比
        5.2.2 注重国别化、本土化文化因素呈现的趣味性
        5.2.3 部分文化因素注释和翻译的国别化、本土化
    5.3 发行少儿对外汉语教材文化大纲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YCT标准教程1》文化因素统计表
附录二 《YCT标准教程2》文化因素统计表
附录三 《YCT标准教程3》文化因素统计表
附录四 《YCT标准教程4》文化因素统计表
附录五 《YCT标准教程5》文化因素统计表
附录六 《YCT标准教程6》文化因素统计表
附录七 文化因素学习调查问卷(中英对照版)
附录八 文化因素学习调查问卷(匈英对照版)
附录九 文化因素教师访谈内容提纲

(8)网络语言中中英混合语码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语言中中英混合语码的成因
    1.词汇可及性程度的影响
    2.强势语言影响
    3.简约原则的影响
    4.英语修辞的影响
    5.话语交际目的的影响
二、网络语言中中英混合语码的语言特点
    1.混合语码存在结构限制
    2.语言的先进性
    3.混合语码类型丰富
三、网络语言中中英混合语码的文化功能
    1.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
    2.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内涵

(9)师生关系中的对外汉语教师角色行为研究 ——以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商学院汉语班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角色理论概述与对外汉语教师角色研究
        1.4.2 师生关系研究
        1.4.3 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结合研究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行为与师生关系
    2.1 师生关系中的对外汉语教师角色行为
    2.2 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师生关系的教师角色因素分析
        2.2.1 交际的正式程度
        2.2.2 角色的个人化程度
        2.2.3 对角色偏离的容忍度
第三章 基于中英商学院汉语班级的教师角色行为分析
    3.1 对外汉语教师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分析
        3.1.1 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行为分析
        3.1.2 对外汉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分析
    3.2 教学环节中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行为分析
        3.2.1 课堂导入环节
        3.2.2 新课讲解环节
        3.2.3 操练输出环节
        3.2.4 复习测试环节
    3.3 课外交际中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行为分析
        3.3.1 交流不同价值观念
        3.3.2 解读中国社会现象
        3.3.3 提供生活咨询帮助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师角色行为存在的问题
    4.1 对各文化的认知能力欠缺
    4.2 交际中文化依附矛盾显着
    4.3 教学层次性和针对性不足
    4.4 汉语本体及文化知识匮乏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师角色行为调整建议
    5.1 尊重多元文化,缩小角色偏离
    5.2 避免文化依附,培养交际策略
    5.3 关注学生主体,进行层次教学
    5.4 立足汉语本体,建立话语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
        (二)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当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 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培养的研究
        1、跨文化交际的产生与发展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与要素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
        4、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国内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培养的研究
        1、跨文化交际的产生与发展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与要素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
        4、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四 核心概念界定
        (一)语言与文化
        1、语言
        2、文化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交际与交际能力
        1、交际
        2、交际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
        2、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课堂观察法
    五 研究工具
        (一)学生调查问卷
        (二)教师调查问卷
        (三)教师访谈提纲
        (四)课堂观察提纲
第二章 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个人信息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学生问卷的具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文化意识目标要求的达成情况
        2、学生对文化学习的认识与理解情况
    二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基本信息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教师问卷的具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
        2、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态度
        3、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情况
        4、教师对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途径的看法
    三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的理解
        (二)对语言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两者关系的看法
        (三)开展跨文化教学的方式
        (四)对英语教材中的跨文化教学目标的认识
        (五)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学生考核标准的必要性的看法
        (六)跨文化教学的障碍及制约因素
    四 课堂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初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实际水平与文化意识目标尚有差距
        2、现有的英语学习观缺乏跨文化意识
        3、跨文化学习活动多静少动
        (二)教师方面
        1、跨文化教学认识不足
        2、跨文化教学缺乏系统规划
        3、跨文化教学活动缺乏新意
    二 原因分析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
        1、学业评价体系不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教师的跨文化教学培训缺位
        (二)学校的原因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2、课堂教学环境的局限
        (三)教师的原因
        1、囿于“实用性”,抵触跨文化教学
        2、理论知识难以支撑跨文化教学
        3、“新”教学方法蕴含诸多挑战
        (四)学生的原因
        1、英语学习能力不足
        2、缺少将跨文化知识转化为跨文化行为的实践经历
第四章 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 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一)完善学业评价体系,在各个环节落实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为英语教师提供跨文化教学培训
    二 对学校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为目标
        (二)营造跨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助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组建教学共同体,全力支持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
    三 对教师的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
        (二)积极参加教师培训,提升个人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教学能力
        (三)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促进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的圆融
        (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自主进行跨文化学习的能力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跨文化教学的质量及趣味性
        (六)组织富有文化色彩的课外活动,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的距离
    四 对学生的建议
        (一)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目的,同等对待语言知识学习与跨文化学习
        (二)以“跨文化的人”为目标,积极投身于跨文化学习
        (三)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助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长远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 初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初中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访谈提纲
    附录4 课堂观察提纲
致谢

四、浅谈语言交际中中英文化的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李瑶.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韩国初级汉语口语教材《速成中国语会话》与《发展汉语初级口语》对比研究[D]. 蒋婉霞.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 ——以泰国BanHuaikrabok学校为例[D]. 鲍军航.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4]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模式研究[D]. 胡洁傲.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我们的汉语教室》与《我的汉语教室》(初)课文比较研究 ——兼谈短期培训汉语教材的编写[D]. 国旗. 广西大学, 2020(07)
  • [6]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D]. 刘自晖.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YCT标准教程》文化因素的考察与分析[D]. 费书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网络语言中中英混合语码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功能[J]. 吴刘璇.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0(04)
  • [9]师生关系中的对外汉语教师角色行为研究 ——以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商学院汉语班级为例[D]. 施佳怡. 兰州大学, 2020(11)
  • [10]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D]. 刘文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论中英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