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干缩研究

道路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干缩研究

一、道路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及干缩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英[1](2021)在《再生粗骨料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大量建筑物的拆建改造导致建筑垃圾以每年数十亿吨的数量递增,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环境负荷。同时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商品混凝土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环保政策的趋紧导致天然砂石骨料严重短缺。建筑垃圾再生处理后替代天然骨料既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又缓解了环境负荷的局面。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组分复杂以及骨料表面粘附的砂浆降低了骨料的性能,限制了再生骨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本论文研究了三种不同再生粗骨料的组成、砂浆含量、几何形态特征、骨料硬度及基本物理性能,并探究再生粗骨料特性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建筑垃圾的组成和骨料附着砂浆含量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制;最后对附着砂浆含量最高的再生粗骨料RA-E进行煅烧-研磨实现附着砂浆高效分离,并采用含羟基多糖钠盐(SA)浸泡裹浆复合改性纯砂浆骨料,探究改性后再生粗骨料对再生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能和抗渗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RA-E相比,RA-C1和RA-C2长径比分别降低了9.55%和11.46%,不规则度分别降低了9.35%和10.79%,砂浆含量分别降低了6.65%和7.72%,吸水率分别降低了12.40%和22.35%。相比之下,因附着砂浆含量的降低,RA-C1呈现出更低的压碎指标;RA-C2的附着砂浆含量虽然最低,但其压碎指标却最高,这主要是RA-C2中含有较多的红砖和陶瓷导致的。(2)通常再生骨料由混凝土块体、砖块、陶瓷等组成,混凝土块体表面附着砂浆含量的降低能够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而红砖和陶瓷等会大幅降低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再生粗骨料表面附着的砂浆在水泥混凝土水化早期能够提供内养护作用,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因此在水化早期呈现RA-E<RA-C1<RA-C2;但最终再生混凝土的收缩会受到再生粗骨料弹性模量的影响,骨料弹性模量越低混凝土收缩越大,90 d时干燥收缩表现为RA-C1<RA-E<RA-C2。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与再生粗骨料粘附砂浆含量有关,附着砂浆含量越高耐久性能越差,表现为RA-C2>RA-C1>RA-E。(3)通过煅烧-研磨对再生粗骨料进行处理,在煅烧过程中,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再生粗骨料附着砂浆得到了有效分离。但煅烧温度过高会导致再生粗骨料强度、压碎指标等出现明显的降低。在煅烧-研磨的基础上通过SA处理的砂浆骨料颗粒形态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并且由于在砂浆孔隙中生成凝胶,填充了孔隙,具有了明显的保水性能。(4)基于再生粗骨料附着砂浆的薄弱短板,提出对分选出的砂浆颗粒进行内浸泡外裹浆的内外协同处理。对于力学性能而言,采用Ca(OH)2+SA分别浸泡再裹浆的改性处理后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表现出最高的力学强度,28 d抗压强度达到了92.15MPa。同时在抗氯离子渗透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提升,电通量仅达到1 494 C,并且收缩应变低于293.55×10-6。

胡国峰[2](2020)在《高比强EPS轻质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与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绿色化和功能性需求的不断提升,从材料本体出发,研发集轻质保温、节能利废和绿色环保于一体的装配式建筑基础材料意义重大。将废弃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颗粒以再生轻骨料的形式引入到高性能水泥基材料中,能够赋予混凝土高比强和优保温隔热等结构与功能耦合特性。鉴于此,为满足装配式建筑围护构件对混凝土轻量化、高比强和节能降耗等的功能复合化要求,本文系统研究了EPS轻质混凝土的制备技术,并基于其容重、力学性能、热工和耐久性等性能的影响因素,通过试验确定其结构性和功能性综合优化参数,制备出具有早强、高比强和优保温特性的新型装配式轻质围护结构材料,为EPS轻质混凝土的发展及其在新型建筑围护结构体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首先,对水泥基胶凝材料进行高流态早强改性研究。以硅酸盐水泥(Portland cement,PC)为主要胶凝材料,硫铝酸盐水泥、硅灰、粉煤灰为改性材料,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确定三种改性材料掺量范围的基础上,运用响应曲面法进行试验设计与模型分析,基于预测模型得到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硅灰-粉煤灰四元体系的最优配比预测值为65.77%:12.84%:9.28%:12.11%。对预测胶凝材料体系最优配比进行试验验证,发现改性后胶凝材料体系的1d、28d抗压强度分别为47.8MPa、101.3MPa,较对照组PC水泥1d和28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47.08%和29.71%,浆体流动度为161mm,初凝、终凝时间分别为29min、42min。实测值与预测值偏差较小,预测模型精度较高,用于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体系基础配比预测具有可行性。为满足装配式建筑用预制围护构件方便浇筑、快速脱模和高比强等要求,进一步对上述优配比胶凝材料体系进行高流态、早强和高强等性能优化调控。研究了水胶比、减水剂种类及掺量、胶凝材料细度和表面活性等对前述改性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胶比对浆体工作性和强度影响显着,水胶比为0.23时浆体流动度下降到147mm,但试件1d、28d抗压强度最大,分别达到53.7MPa、109.9MPa,28d抗折强度为9.2MPa,力学性能佳;减水剂试验结果显示,相比三聚氰胺减水剂,聚羧酸减水剂与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体系相容性更好,其饱和掺量为0.31%,此时浆体工作性能好,初始扩展度为195mm,满足快速浇筑成型对浆体流动度的要求,同时浆体初凝、终凝时间分别延长36min、54min,满足施工浇筑操作时间要求及快速脱模要求;利用机械活化,通过对水泥等胶凝材料粉体研磨,提高胶凝材料的细度和表面活性。研究发现:研磨时间为10min时,试件抗压强度最高,其1d、28d抗压强度分别为65.3MPa和114.6MPa,同时可保持185mm的高扩展度。基于以上试验,得出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体系同时满足工作性、凝结时间和强度的最佳参数为:水胶比0.23、聚羧酸减水剂掺量0.31%、粉体研磨时间10min。以再生EPS颗粒为轻骨料,与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体系复合,制备高比强EPS混凝土并进行其性能优化研究。EPS颗粒表面改性结果表明,经改性造壳的EPS颗粒与水泥石界面过渡区粘结更为密实,能有效抑制EPS-水泥石界面过渡区的“弱连接”缺陷;通过掺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HPMC),利用Image-Pro Plus进行定量化表征,对EPS混凝土的匀质性进行调控。结果表明,当HPMC掺量大于0.05%时,浆体粘度大于0.47Pa·s,5mm以下EPS颗粒不会在浆体中出现上浮现象,混凝土匀质性满足要求;研究了EPS粒径、级配和掺量对混凝土干密度、力学性能、导热系数、干缩和抗冻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EPS粒径为3~5mm、掺量为70%时,EPS混凝土的性能综合性能最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VA纤维掺量对EPS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A纤维掺量为0.8%时,EPS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有大幅提升,有效抑制EPS混凝土的干缩变形,防止微裂缝的产生,并提高其抗冻性能,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EPS颗粒上浮的作用。本文系统研究了EPS轻质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调控方法,制备出表观密度850kg/m3~1350kg/m3,28d抗压强度15MPa~30MPa,比强度0.018 N·m/kg~0.022 N·m/kg,导热系数0.16W/m·K~0.35W/m·K,高比强、优保温的EPS轻质混凝土,较LC15级普通轻骨料混凝土比强度提升63.6%、较C30普通混凝土比强度提升76%。同时EPS轻质混凝土表现出较好的抗干缩变形和抗冻性,为废弃EPS资源化再生利用和高性能新型墙体材料在装配式建筑围护体系中的的应用提供参考。

王建刚[3](2020)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衰变规律及改善机理》文中研究表明水泥混凝土材料广泛应用于道路、桥梁、建筑、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领域,往往经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侵蚀劣化作用而造成其耐久性失效。与之相似,再生混凝土由于再生骨料的特殊性而具有比普通混凝土耐久性能影响因素更多、耐久性能更差的特点。因此,本研究系统探讨多种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衰变规律及劣化机理,并通过骨料强化来提升再生骨料品质及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本研究在对在役混凝土桥梁调查分析基础上,选择碳化、干湿循环、冻融循环等环境因素,研究5种类型再生混凝土分别在单一碳化、单一干湿、单一冻融、“碳化-冻融”复合作用、“冻融-碳化”复合作用、“碳化+冻融”交替作用、“碳化+干湿+冻融”交替作用下的耐久性能,通过测试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氯离子迁移系数、碳化深度、质量变化率、吸水率等宏观指标,以及微观孔隙参数、微观形貌等,探讨了多种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能衰变规律及劣化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骨料强化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改善机理,并构建再生骨料强化效果的评价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碳化-冻融”复合作用下,碳化可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冻融-碳化”复合作用下,碳化可使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提升,而冻融可使该提升效果近似线性关系衰减。相同碳化时间与冻融次数下,再生混凝土在“碳化-冻融”复合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要略优于“冻融-碳化”复合作用,碳化对冻融的影响要小于冻融对碳化的影响。冻融循环加速了再生混凝土的劣化,为CO2气体的渗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冻融损伤越严重,碳化速率越快。“碳化+冻融”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大于单一冻融作用下的强度,但累计交替超过35 d时,前者小于后者;而交替作用对内部损伤、氯离子迁移系数、碳化深度的劣化效果均大于单一冻融或单一碳化。增大再生骨料掺量与掺加矿物掺合料均降低再生混凝土在多因素交替作用下的耐久性能,交替作用使再生混凝土劣化失效的根源是内部微裂纹的扩展与贯通。“碳化+干湿+冻融”作用下,质量损失率不宜作为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评价指标,而吸水率与抗压强度、氯离子迁移系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于评价恶劣环境因素作用下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碳化、干湿作用可增大孔隙迂曲度,而冻融、2因素耦合作用、3因素耦合作用均可减小孔隙迂曲度。孔隙迂曲度越大,孔隙结构越复杂,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越好。基于孔隙迂曲度、大孔百分含量指标,提出了孔隙综合指数的概念,并建立了复杂环境因素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氯离子迁移系数预测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综合考虑碳化龄期、干湿循环次数、冻融循环次数、再生骨料掺量、矿物掺合料掺量等的影响,建立了再生混凝土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抗压强度、氯离子迁移系数预测模型,且模型精度较高,可以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进行预测和评价。再生骨料强化方面,“碳化”处理显着提升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抗干缩性能,而“裹浆”处理大幅改善再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不同骨料处理方法对界面起到强化作用的机理不同,“碳化”改善旧界面性能大于新界面,而“裹浆”刚好相反;旧界面强度与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与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而不同处理后的新界面对氯离子迁移系数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基于“碳化”、“裹浆”分别提出的两种优化方法可进一步提升再生骨料质量与再生混凝土性能。此外,综合考虑再生骨料与再生混凝土性能,建立了骨料强化效果的多指标评价体系。本研究对再生混凝土在复杂环境因素作用下的耐久性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本研究提出的骨料强化改进方法具有实际的工程应用价值。

王莎[4](2020)在《空心微珠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超大工程的大力展开和抗震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水泥基材料轻质高强和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活性粉末混凝土虽然较普通混凝土具有较优的强度、耐久性能和弯曲韧性,但其体积密度偏大,满足不了特定情况下对材料轻质高性能的要求,制约了应用的广泛性,而普通轻质材料强度和性能受限,很难配制出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用粉煤灰空心微珠等体积替代石英砂,将多种材料复合化。在研究搅拌工艺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基础上,获取较佳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研究材料组成对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干燥收缩和水化产物的影响,并采用ASTM C1018和JCI SF4方法评价材料弯曲韧性。研究表明:不同搅拌工艺对纤维分散系数影响较小,但对流动度、体积密度和抗折抗压强度影响较大。不同目数的微珠对应的较佳搅拌工艺在不同混杂纤维掺量时有所区别。主要考虑搅拌工艺对体积密度的影响,兼顾对纤维分散性、复合材料流动度和强度的影响,结合不同目数微珠材料,采用钢纤维后掺法搅拌较佳。消泡剂能较好地降低拌合物含气量,提高复合材料的密实度和力学性能。基于1.0%钢纤维+0.5%PVA和1.5%钢纤维+1.25%PVA不同混杂纤维体系,制备出体积密度在1440kg/m3~1850kg/m3、抗压强度为50.4MPa~96.0MPa、抗折强度为8.3MPa~15.9MPa,比强度优于石英砂水泥基材料,并具有良好弯曲性能的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水胶比增大,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抗折抗压强度和弯曲韧性系数均减小,但石英砂水泥基材料比强度值下降速率高于轻质水泥基材料。随着微珠掺量增大,不同微珠级配对应的复合材料体积密度和弯曲韧性系数逐渐减小,而抗折抗压强度、比强度和韧性指数表现各异。PVA纤维与钢纤维交织成纤维网状结构更能促进钢纤维发挥对轻质水泥基材料的增强增韧效果。混杂纤维掺量增大,极大的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弯曲韧性。但纤维掺量较高时,微珠破碎严重,体积密度的增长值较大,尤其大粒径微珠级配对应的复合材料。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干缩值前期发展迅速,7d收缩值约为28d的2/3。干缩率随水胶比的增大而略微增大,但随微珠掺量的增大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干燥前期,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收缩率小于石英砂水泥基复合材料,而28d龄期时,两种材料的干缩值较为接近。不同微珠级配中,以细粒径为主的级配对应复合材料28d的干缩率略大。基于水化产物热分析,石英砂含有一定的Ca CO3成分,导致复合材料总失重急剧增大。较石英砂材料,空心微珠具有一定的火山灰效应,并且微珠粒径越小,火山灰效应越高,龄期越长,火山灰作用越显着,破碎的微珠会提高相应的活性。主要考虑不同微珠级配下复合材料比强度值,兼顾微珠破碎程度、力学强度、弯曲性能和干燥收缩性能的考虑,综合不同的微珠级配,以活性较高的细粒径微珠为主的级配较佳。

桂习云[5](2020)在《不同掺合料对陶粒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陶粒混凝土因具有轻质高强、环保以及吸音降噪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桥面铺装、隧道内路面的材料,但其存在的脆性大、弹性模量低、强度较低等缺点严重影响了其路用耐久性能。本论文采用粉煤灰、矿渣粉、硅灰和聚丙烯纤维作为掺合料,首先,研究参考大量文献确定了掺合料的合理掺量,利用松散体积法和室内试验完成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其次,对13组不同配合比的陶粒混凝土试件进行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实验,分析了不同掺合料的种类及掺量对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渗性能、抗冻性能和干缩性的影响以及影响规律;最后,利用SEM扫描电镜观察添加掺合料下混凝土的形貌特征,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掺合料对陶粒混凝土路用耐久性能的影响机理,以期为提高陶粒混凝土的耐久性提供参考。论文试验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⑴对陶粒混凝土中陶粒、中粗砂、水泥和粉煤灰、矿渣粉、硅灰以及聚丙烯纤维四种掺合料性能进行了实测,采用松散体积法对陶粒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计算,通过适配得到陶粒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⑵对掺加粉煤灰、矿渣粉、硅灰和聚丙烯纤维掺合料的陶粒混凝土进行了抗压、抗折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合理的掺量下,四种掺合料对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都有一定的优化作用,其中,硅灰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⑶对掺加粉煤灰、矿渣粉、硅灰和聚丙烯纤维掺合料的陶粒混凝土进行了抗渗、干缩、冻融性能试验,综合力学性能呈现的试验结果表明:硅灰对陶粒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抗冻性能都有较好的提升,但当掺量过大时会造成混凝土的干缩值增大,最佳掺量10%;粉煤灰和矿渣粉在掺量为20%时,陶粒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有所提升,但粉煤灰掺量不宜过大,当粉煤灰掺量为30%时,会危害陶粒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陶粒混凝土中掺入聚丙烯纤维后,其最终干缩值较基准混凝土有明显的减少,同时,聚丙烯纤维对陶粒混凝土的脆性有较大的改善能力,最佳掺量为1.0~1.5kg/m3;⑷在微观层面上,采用SEM电子镜试验方法,对不同掺合料下的陶粒混凝土微观界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矿物掺合料主要是靠其活性,利用水化反应产生的的凝胶物质来改善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使混凝土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密,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以及耐久性;聚丙烯纤维主要是依靠其物理性能改善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从而提升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陈富强[6](2020)在《厦漳跨海大桥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工混凝土结构由于其服役环境恶劣,经常出现过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在跨海大桥的应用中,为了确保跨海大桥结构安全并保证其具备设计使用能力,对跨海大桥所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材料设计和性能研究非常重要。本文结合厦漳跨海大桥桥面板湿接缝工程实例,通过对混凝土结构常见病害进行分析,得出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特点。根据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基本特征,确定其原材料、试验方法与设计技术指标,并对其进行混凝土材料设计及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满足工程使用要求,根据研究得到的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对厦漳跨海大桥桥面板湿接缝进行施工。跨海大桥服役环境恶劣,由于钢筋锈蚀、硫酸盐破坏、冻融循环破坏等因素造成海工混凝土耐久性不足,通过采用材料耐久性设计、提高保护层厚度等内部措施以及采用加强钢筋、防腐处理、电化学保护等外部措施及科学的养护管理提升海工混凝土耐久性。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置不同于普通混凝土配置,对于原材料的要求更高。对海工混凝土原材料进行研究,确定配置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所需的原材料并进行技术指标测试。通过试验与理论相结合,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以及技术指标进行现场试验。根据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设计使用目标和配制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原则,结合设计规程对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根据耐久性原则及经济性原则,最终得出厦漳跨海大桥所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设计方案(水泥:矿粉:粉煤灰:砂:碎石:水:外加剂:膨胀剂=340:67:43:668:1134:150:7:50)。根据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结果拌制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并成型相应的混凝土试件,分别进行相关性能测试。测试其坍落度值为180mm,坍落扩展度为460mm,满足设计要求;该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良好;水中14d限制膨胀率实测值为3.9×10-4,水中14d、空气中28d限制干缩率为1.5×10-4;7d抗压强度为62.0MPa,28d抗压强度为71.2MPa,达到混凝土试配强度的101.9%,28d抗压回弹模量为4.7×104MPa;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早期开裂性能等耐久性均满足设计使用要求。结合厦漳跨海大桥服役的气候条件及工程建设要求,采用合适的施工工艺,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及贯穿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完成厦漳跨海大桥第Ⅵ合同段桥面板湿接缝施工。本文通过采用试验及工程实际相结合,得出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案,并通过相关试验对配合比设计方案得出的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性能测试,并成功运用于桥面板湿接缝施工。通过对海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研究并对性能进行评价,为后续海工混凝土结构物建造具有指导意义,对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谭文欣[7](2020)在《油基岩屑在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固废物油基岩屑,因为其难降解、含油高、危险大,是国家明文规定的危险废弃物。随着石油行业的发展,产量剧增的油基岩屑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也给环境的保护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所以对油基岩屑的资源化处理,以及将油基岩屑产量化的应用成为促进行业发展,实现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预处理后的油基岩屑,通过室内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将其应用到四级公路(钻前公路、施工便道及等外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结构中,油基岩屑的掺入使水泥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下降明显,研究利用聚丙烯纤维改性其性能,保证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及相关环境标准的同时,实现油基岩屑最大化的资源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为:(1)通过研究不同比例油基岩屑对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抗渗性的影响发现:油基岩屑对相关性能的影响是随着掺量的逐渐增大,水泥混凝土试件的性能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三种性能不满足设计标准时的油基岩屑掺入比例分别为25%、15%、25%。油基岩屑掺入比为15%时,对抗弯拉强度值的影响最为明显,下降幅度达7.5%。(2)耐磨性、抗冻性、干缩性在随着一定量油基岩屑的掺入时,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油基岩屑掺量为5%时,试件耐磨性及抗冻性均优于基准组试验,掺入量为10%时干缩性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但随着继续加大掺入比例,大量的油基岩屑使试件的性能持续下降。(3)为实现油基岩屑的更大化利用,提高满足性能要求时油基岩屑的掺入比例,探究使用聚丙烯纤维改性掺入油基岩屑的水泥混凝土,研究发现:不同量纤维的掺入,水泥混凝土相关性能均得到显着的改善,其中抗弯拉强度值的提升最为明显,满足设计标准时油基岩屑的掺量提升至20%。但纤维量的增加,其改性的效果呈现出先强后弱的趋势,纤维过量发生缠结团聚,使纤维的增强效果降低,最佳的聚丙烯纤维掺量为1.0kg/m3。(4)通过环境分析及经济评价,最终确定应用于四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结构的最佳设计方案为油基岩屑掺量为133.2kg/m3,掺入比为20%,聚丙烯纤维掺量为1.0kg/m3,水泥掺量为341kg/m3,水量为157kg/m3,粗集料量1236kg/m3,细集料量为532.8kg/m3。

腾银见[8](2020)在《玻璃钢再生纤维及粉末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RPC)的原材料价格昂贵、制备成本高严重影响其广泛应用,寻求廉价的原材料用于制备RPC是解决RPC成本问题的关键之一。随着玻璃钢制品市场的发展,玻璃钢产品的生产导致大量玻璃钢废弃物排放。玻璃钢(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GFRP)废弃物处理困难,回收利用技术不发达制约玻璃钢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玻璃钢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弹性模量低等优点,常被用作模具和耐腐蚀设备及配件,鲜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报道。基于此,本论文通过对玻璃钢废弃物进行切割、粉碎、筛分等处理,得到玻璃钢再生纤维和玻璃钢粉体。同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RPC的水胶比、砂胶比、硅灰掺量和粉煤灰掺量等参数对RPC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较优基准配合比。对比钢纤维和耐碱玻璃纤维,研究了玻璃钢再生料的掺入对RPC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玻璃钢再生粉末替代石英砂在体积替代量68%范围,无纤维RPC工作性降低2.5%3.8%,抗压力学性能增幅可达15%;当再生粉末的体积掺量为6%时制备的RPC性能较佳,其流动度可达232mm,抗压强度最高为125.1MPa。耐久性能方面,玻璃钢再生纤维、再生粉末对RPC的抗冻性、抗碳化性能影响不大,虽然对RPC干缩性能的改善效果不及钢纤维和耐碱玻璃纤维(约为50%),但玻璃钢再生纤维和再生粉末都可以改善RPC的干燥收缩性能,玻璃钢再生粉末相比于再生纤维的改善效果更好。综上,玻璃钢废弃物经预处理得到的玻璃钢再生粉末、玻璃钢再生纤维均可作为制备RPC的原材料,解决了玻璃钢难以综合利用的问题,同时为低成本制备高性能RPC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玻璃钢的资源化应用提供了新方向。

戚传康[9](2020)在《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及耐久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混凝土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增大,多种多样的矿物掺合料(例如: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等)逐渐取代水泥作为一种复合型的辅助胶凝材料,这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研究表明加入掺配合理的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力学性能相差不大甚至略占优势,但是胶凝体系随着多种矿物掺合料的加入变得更加复杂,混凝土耐久性能的退化规律及机理也更加复杂。同时混凝土本身产生的收缩裂缝与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性能及耐久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双掺石灰石粉、粉煤灰和三掺石灰石粉、粉煤灰及矿渣的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进行物理实验、理论分析及建立模型的方法,研究水胶比、矿物掺合料对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影响,并从微观孔结构的角度来解析耐久性能的变化规律,最后对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效益分析。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如下:(1)得到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性能的演变规律,建立了收缩预测模型。混凝土的自收缩率及干燥收缩率发展曲线前期比较快速,后期自收缩率发展曲线趋于平缓,24h的自收缩率能够达到72h的80%左右,而干燥收缩率发展速度虽有所减缓,但仍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混凝土的自收缩率随着水胶比的减小而增大;而混凝土的干燥收缩率在前期受水胶比影响较小,中后期随着水胶比的减小而减小。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的收缩(自收缩、干燥收缩)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收缩率有所下降,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收缩性能。通过对传统预测模型比对分析,结合实验数据对双曲线函数式进行修正,建立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自收缩、干燥收缩)预测模型,拟合度较高,能准确反映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率、龄期与水胶比之间关系。(2)揭示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演变规律,建立了碳化深度预测模型。混凝土碳化深度增长速度在前期发展较快,后期逐渐减缓。降低水胶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当水胶比≤0.40时,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大大提高。而矿物掺合料的二次水化作用消耗了Ca(OH)2,降低了混凝土内部的碱度,从而降低了吸收CO2的能力,降低了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碳化深度的预测模型,混凝土碳化深度发展曲线与dt=a(W/B)bt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碳化深度、碳化时间与水胶比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来。(3)揭示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退化规律,建立了冻融损伤模型。在冻融初期,部分混凝土试件内部孔隙增大所引起的吸水量大于质量损失量,质量增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试件表观形态损伤逐渐增大,质量损失逐渐增加,相对动弹性模量持续下降。水胶比越小,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率越小,相对动弹性模量越大,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越强。虽然矿物掺合料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混凝土的质量损失,但是却提高了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增强。基于混凝土损伤度理论,建立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表达损伤度、冻融循环次数和水胶比之间的关系。(4)得到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寿命预测模型。水胶比越小,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能力越强。水胶比对掺加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的影响要大于基准混凝土的,对于掺加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通过降低水胶比可以有效地提高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在矿物掺合料的物理及化学方面的综合作用下,掺有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具有较高的致密性和较好的粘结性能,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大大提高。基于Fick第二扩散定律,考虑氯离子结合能力、混凝土结构内部损伤的时变效应、水胶比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寿命预测模型。(5)通过孔结构分析,得到了微观孔结构与混凝土宏观耐久性的相关性,揭示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耐久性的微观机理。矿物掺合料的加入优化了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提高了混凝土的部分耐久性能。(6)在原材料的获取、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基础上,验证了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的可行性,并且成本比基准混凝土降低5%以上。且与现行商品混凝土对比,其性价比更高。本文有图58幅,表48个,参考文献126篇。

邢洁[10](2019)在《桥面铺装用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是国际上近些年发展极为快速的新型水泥复合型材料,它在抗冻性能、耐冲击、抗拉抗弯强度等性能方面有着极为显着的优势,使之在水利、机场、道路、军事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公路领域多应用在桥面铺装层的修筑工作中。当混凝土中掺加聚合物乳液时,在水泥粒子及其水化物、骨料和纤维界面上的部分区域构筑成聚合物薄膜,后者对水泥粒子、骨料以及水化物、纤维等等有着显着的包裹效应,显着降低混凝土内部裂纹产生和扩展的可能性。界面过渡层的存在,使混凝土的内部结构结合紧密,当混凝土受力时,有效缓解复合材料中由材料突变引起的应力集中,增强混凝土抵御外部环境的能力,结果显着提高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长期性能。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铺装材料可以改善路面的铺装性能,提高路面和桥面的抗压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文进行了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提出了应用于桥面铺装层的C50玄武岩聚合物水泥混凝土配合比;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施工工艺,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玄武岩纤维和聚合物对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工作性能和耐久性能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了玄武岩纤维聚合物在普通混凝土中的合适掺量,改善了普通混凝土的性能;同时提出了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施工工艺,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单掺玄武岩纤维和丁苯乳液聚合物,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有略微降低,但是28d抗压强度影响不大;同时,二者单掺可以显着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劈裂强度。玄武岩纤维和聚合物乳液的复掺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干缩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但二者对混凝土干缩、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改善层面存有一个合适的掺量区间。进行了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形貌和微观结构特征分析,给出了玄武岩纤维和聚合物对水泥混凝土性能改善的机理。通过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试验段的铺筑,得到了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施工工艺。

二、道路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及干缩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路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及干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再生粗骨料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再生骨料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骨料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1.2.2 再生骨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1.2.3 再生骨料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1.2.4 再生骨料对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不足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再生粗骨料的特性分析
    2.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1 原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再生粗骨料的基本物理性能
        2.2.1 基本特性
        2.2.2 几何形态
    2.3 再生粗骨料组成分析
        2.3.1 物相组成
        2.3.2 化学组成
    2.4 再生粗骨料的吸水释水变化规律
        2.4.1 吸水过程
        2.4.2 释水过程
    2.5 再生粗骨料的显微硬度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粗骨料的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3.1.1 原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制备
    3.3 力学性能
        3.3.1 抗压强度
        3.3.2 劈裂抗拉强度
        3.3.3 弹性模量
        3.3.4 裂纹发展
    3.4 干燥收缩性能
    3.5 耐久性能
        3.5.1 水吸附
        3.5.2 电通量
        3.5.3 快速氯离子扩散
        3.5.4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3.6 再生粗骨料缺陷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理
        3.6.1 显微硬度
        3.6.2 断裂面分析
        3.6.3 孔隙结构
        3.6.4 干燥收缩模型
        3.6.5 渗透传输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粗骨料处理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4.1.1 原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煅烧-研磨处理再生粗骨料
        4.2.1 骨料的粒径及组分
        4.2.2 显微硬度
        4.2.3 物相分析
        4.2.4 界面结构分析
        4.2.5 本节小结
    4.3 多糖钠盐处理再生粗骨料
        4.3.1 多糖钠盐的物化性质
        4.3.2 不同因素对SA粘度的影响
        4.3.3 SA再处理煅烧再生砂浆骨料
        4.3.4 砂浆骨料的基本物理性能
        4.3.5 再生砂浆的几何形态
    4.4 再生粗骨料处理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4.1 配合比设计及制备
        4.4.2 工作性能
        4.4.3 力学性能
        4.4.4 干燥收缩性能
        4.4.5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4.4.6 微观形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高比强EPS轻质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EPS混凝土性能研究与进展
        1.3.1 EPS混凝土热工性能
        1.3.2 EPS混凝土力学性能
        1.3.3 EPS混凝土耐久性能
    1.4 EPS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5 EPS混凝土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瓶颈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水泥
        2.1.2 硅灰
        2.1.3 粉煤灰
        2.1.4 EPS颗粒
        2.1.5 化学外加剂
        2.1.6 PVA纤维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3 测试方法
第三章 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体系基础配比研究
    3.1 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体系性能要求
    3.2 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体系响应曲面法优化设计
        3.2.1 试验设计
        3.2.2 拟合模型与方差分析
        3.2.3 抗压强度响应曲面分析
        3.2.4 试验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体系性能调控
    4.1 水胶比对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体系性能的影响
        4.1.1 水胶比对胶浆流动度、表观密度的影响
        4.1.2 水胶比对胶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减水剂种类及掺量对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4.2.1 减水剂种类及掺量对胶浆流动度的影响
        4.2.2 减水剂掺量对胶浆流变特性的影响
        4.2.3 机理分析
    4.3 粉体研磨时间对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4.3.1 研磨时间对粉体比表面积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4.3.2 研磨时间对胶浆流动度的影响
        4.3.3 研磨时间对胶浆流变特性的影响
        4.3.4 研磨时间对胶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性能表征
        4.4.1 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工作性、强度
        4.4.2 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SEM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比强EPS轻质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
    5.1 EPS颗粒表面改性及其机理
        5.1.1 EPS颗粒改性
        5.1.2 SEM分析
    5.2 HPMC掺量对EPS混凝土匀质性调控与定量化表征
        5.2.1 HPMC掺量对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浆体流变特性的影响
        5.2.2 HPMC掺量对高流态早强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2.3 HPMC掺量对EPS颗粒匀布性定量化分析
    5.3 EPS粒径与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3.1 工作性
        5.3.2 力学性能
        5.3.3 导热系数
        5.3.4 干缩性能
        5.3.5 抗冻性
    5.4 EPS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4.1 工作性、干密度及吸水率
        5.4.2 力学性能
        5.4.3 导热系数
        5.4.4 干缩性能
        5.4.5 抗冻性
    5.5 PVA纤维掺量对EPS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5.1 工作性、干密度及吸水率
        5.5.2 力学性能
        5.5.3 导热系数
        5.5.4 干缩性能
        5.5.5 抗冻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3)复杂环境条件下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衰变规律及改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环境因素下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1.2.2 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1.2.3 骨料强化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方法研究
    2.1 在役混凝土桥梁检测结果分析
        2.1.1 检测内容
        2.1.2 检测方法
        2.1.3 检测结果与分析
        2.1.4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环境因素分析
    2.2 环境因素的选择
        2.2.1 冻融循环
        2.2.2 碳化
        2.2.3 干湿循环
        2.2.4 氯离子渗透
    2.3 试验方案设计
        2.3.1 碳化与冻融复合作用
        2.3.2 碳化与冻融交替作用
        2.3.3 碳化、干湿与冻融交替作用
    2.4 试验方法、测试指标及试验设备
        2.4.1 试验方法
        2.4.2 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2.4.3 试验设备
    2.5 原材料与配合比
        2.5.1 原材料
        2.5.2 配合比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化与冻融复合作用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3.1 “碳化-冻融”作用下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衰变规律
        3.1.1 “碳化-冻融”作用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1.2 “碳化-冻融”作用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3.2 “冻融-碳化”作用下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衰变规律
        3.2.1 “冻融-碳化”作用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2.2 “冻融-碳化”作用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3.2.3 “冻融-碳化”作用对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3.2.4 “冻融-碳化”作用下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化与冻融交替作用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4.1 “碳化+冻融”作用下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衰变规律
        4.1.1 “碳化+冻融”作用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 “碳化+冻融”作用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4.1.3 “碳化+冻融”作用对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4.1.4 “碳化+冻融”作用对再生混凝土质量损失率与吸水率的影响
    4.2 “碳化+冻融”作用下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4.3 “碳化+冻融”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氯离子迁移系数预测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化、干湿与冻融交替作用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5.1 “碳化+干湿+冻融”作用下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衰变规律
        5.1.1 “碳化+干湿+冻融”作用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5.1.2 “碳化+干湿+冻融”作用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5.1.3 “碳化+干湿+冻融”作用对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5.1.4 “碳化+干湿+冻融”作用对再生混凝土质量损失率与吸水率的影响
    5.2 “碳化+干湿+冻融”作用下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强度与氯离子迁移系数预测模型
        5.3.1 BP神经网络的原理及其算法
        5.3.2 网络模型的建立、训练及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特性及其与耐久性之间的关系
    6.1 不同环境因素对微观孔隙特性的影响
    6.2 不同环境因素对孔隙迂曲度的影响
    6.3 宏微观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
        6.3.1 模型构建方法及指标的选取
        6.3.2 孔隙综合指数及其与耐久性之间的关系
    6.4 SEM微观形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骨料强化再生混凝土耐久性改善机理与评价方法
    7.1 再生骨料处理方法
    7.2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及测试方法
    7.3 再生混凝土维氏硬度测试方法
    7.4 再生骨料强化效果分析
    7.5 骨料强化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7.5.1 宏观性能结果与分析
        7.5.2 微观性能结果与分析
    7.6 再生骨料强化效果评价体系
    7.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主要学术活动
致谢

(4)空心微珠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研究现状
        1.2.2 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3 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路线
第2章 原材料及研究方案
    2.1 原材料
    2.2 研究方案
        2.2.1 配合比设计
        2.2.2 试件制备与性能测试方法
第3章 搅拌工艺对空心微珠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
    3.1 搅拌工艺方式
    3.2 搅拌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2.1 搅拌工艺对纤维分散性的影响
        3.2.2 搅拌工艺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3.2.3 搅拌工艺对体积密度的影响
        3.2.4 搅拌工艺对强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4.1 材料成对力学强度的影响
        4.1.1 水胶比对体积密度和强度的影响
        4.1.2 空心微珠掺量对体积密度和强度的影响
        4.1.3 消泡剂对体积密度和强度的影响
        4.1.4 混掺纤维对体积密度和强度的影响
    4.2 材料组成对弯曲性能的影响
        4.2.1 水胶比对弯曲性能的影响
        4.2.2 空心微珠掺量对弯曲性能的影响
        4.2.3 消泡剂对弯曲性能的影响
        4.2.4 混掺纤维对弯曲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心微珠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干缩性能和水化产物研究
    5.1 干燥收缩性能研究
        5.1.1 水胶比对干燥收缩的影响
        5.1.2 微珠级配对干燥收缩的影响
        5.1.3 微珠掺量对干燥收缩的影响
    5.2 水化产物研究
        5.2.1 不同细集料对水化产物的影响
        5.2.2 水胶比对水化产物的影响
        5.2.3 微珠掺量对水化产物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不同掺合料对陶粒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陶粒混凝土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1.2.2 混凝土掺合料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的性能及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的性能
        2.1.1 水泥
        2.1.2 陶粒
        2.1.3 中粗砂
        2.1.4 减水剂
        2.1.5 粉煤灰
        2.1.6 矿渣
        2.1.7 硅灰
        2.1.8 聚丙烯纤维
    2.2 配合比设计
        2.2.1 配合比设计方法及设计参数确定
        2.2.2 试验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掺合料对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强度特性
        3.1.1 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
        3.1.2 掺矿渣陶粒混凝土
        3.1.3 掺硅灰陶粒混凝土
        3.1.4 掺聚丙烯纤维陶粒混凝土
    3.2 压折比
    3.3 不同掺合料对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对比
        3.3.1 不同掺合料对陶粒混凝土抗压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掺合料对陶粒混凝土抗折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掺合料对陶粒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4.1 抗渗性能的研究
        4.1.2 抗渗性能的影响因素
        4.1.3 试验方案
        4.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干燥收缩性能研究
        4.2.1 试验方法
        4.2.2 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
        4.2.3 掺矿渣粉陶粒混凝土
        4.2.4 掺硅灰陶粒混凝土
        4.2.5 掺聚丙烯陶粒混凝土
    4.3 抗冻融性能的影响研究
        4.3.1 抗冻性的影响因素
        4.3.2 试验方案
        4.3.3 冻融后的质量损失率
        4.3.4 冻融后的强度损失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掺合料对陶粒混凝土影响的微观机理分析
    5.1 扫描电镜SEM样品的制备
    5.2 微观结构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厦漳跨海大桥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基本特性
    2.1 混凝土结构主要病害
        2.1.1 混凝土病害
        2.1.2 钢筋锈蚀
    2.2 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
        2.2.1 耐久性不足的主要原因
        2.2.2 耐久性不足导致的后果
    2.3 提高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2.3.1 内部措施
        2.3.2 外部措施
    2.4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要求
第三章 原材料、试验方法与设计技术指标
    3.1 原材料
        3.1.1 水泥
        3.1.2 细集料
        3.1.3 粗集料
        3.1.4 外加剂
        3.1.5 粉煤灰
        3.1.6 矿粉
        3.1.7 拌合用水
    3.2 试验方法
        3.2.1 坍落度试验
        3.2.2 抗压强度试验
        3.2.3 氯离子扩散系数试验
    3.3 设计技术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1 设计目标
    4.2 基本要求
    4.3 设计方法
        4.3.1 水胶比确定
        4.3.2 胶凝材料用量
        4.3.3 砂率确定
    4.4 C60 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4.1 设计要求
        4.4.2 配合比设计
        4.4.3 配合比设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评价
    5.1 试验与检测
    5.2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物理性能研究
        5.2.1 膨胀收缩性能
        5.2.2 和易性能
    5.3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5.3.1 抗压强度
        5.3.2 抗压弹性模量
    5.4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5.4.1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5.4.2 抗早期开裂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应用
    6.1 工程背景
    6.2 工法特点
    6.3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3.1 工艺流程
        6.3.2 施工要点
    6.4 现浇带界面处理
    6.5 现浇带混凝土施工
    6.6 质量控制
        6.6.1 钢筋、预应力管道
        6.6.2 混凝土主要指标
        6.6.3 混凝土均匀性标准
        6.6.4 密封胶质量标准
        6.6.5 密封橡胶条
    6.7 首件工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油基岩屑在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基岩屑的处理利用研究现状
        1.2.2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发展研究现状
        1.2.3 纤维改性水泥混凝土的发展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2.1 试验材料
        2.1.1 油基岩屑
        2.1.2 水泥
        2.1.3 粗集料
        2.1.4 细集料
        2.1.5 聚丙烯纤维
    2.2 配合比设计
        2.2.1 配合比设计原则
        2.2.2 配合比设计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油基岩屑水泥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研究
    3.1 试件的制作
    3.2 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2.1 试验方法
        3.2.2 试验分析
    3.3 抗弯拉强度试验研究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分析
    3.4 耐磨性试验研究
        3.4.1 试验方法
        3.4.2 试验分析
    3.5 抗冻性试验研究
        3.5.1 试验方法
        3.5.2 试验分析
    3.6 抗渗性试验研究
        3.6.1 试验方法
        3.6.2 试验分析
    3.7 干缩性试验研究
        3.7.1 试验方法
        3.7.2 试验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聚丙烯纤维改性油基岩屑水泥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4.1 改性试验设计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4.2.2 抗弯拉强度试验分析
        4.2.3 耐磨性试验分析
        4.2.4 抗冻性试验分析
        4.2.5 抗渗性试验分析
        4.2.6 干缩性试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环境评价及经济分析
    5.1 环境评价
    5.2 经济分析
        5.2.1 直接效益
        5.2.2 间接效益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玻璃钢再生纤维及粉末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活性粉末混凝土简介
        1.1.2 活性粉末混凝土应用工程实例
        1.1.3 活性粉末混凝土推广应用探索
        1.1.4 玻璃钢简介及应用现状
        1.1.5 玻璃钢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现状
    1.2 玻璃钢再生料制备混凝土制品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试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3 玻璃钢废弃物处理与表征
        2.3.1 玻璃钢废弃物处理
        2.3.2 玻璃钢废弃物表征
    2.4 配合比设计
        2.4.1 石英砂堆积密度测定
        2.4.2 基于正交试验的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4.3 活性粉末混凝土制备与养护
        2.4.4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性能测试
        2.4.5 减水剂的掺量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玻璃钢再生料制备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性能的研究
    3.1 玻璃钢再生料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制备
        3.1.1 玻璃钢再生料钢纤维RPC的配合比设计
        3.1.2 玻璃钢再生料掺量对钢纤维RPC性能的影响研究
    3.2 玻璃钢再生料玻璃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制备
        3.2.1 玻璃钢再生料玻璃纤维RPC的配合比设计
        3.2.2 玻璃钢再生料掺量对玻璃纤维RPC性能的影响研究
    3.3 玻璃钢再生料对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3.3.1 试样的制备与养护
        3.3.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
        3.3.3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碳化试验
        3.3.4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干缩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玻璃钢再生料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影响的微观机理探究
    4.1 水化产物分析
        4.1.1 样品的制备
        4.1.2 物相分析
    4.2 微观形貌分析
        4.2.1 净浆的微观形貌分析
        4.2.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微观形貌分析
    4.3 孔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及耐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3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性能
    1.4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碳化性能
    1.5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冻融性能
    1.6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1.7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微观孔结构
    1.8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可行性及经济效益
    1.9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0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案和原材料性能
    2.1 研究方案
    2.2 原材料性能
3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自收缩性能
    3.3 干燥收缩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抗碳化性能
    4.3 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冻融性能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抗冻融性能
    5.3 冻融损伤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研究
    6.1 试验方案
    6.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6.3 抗氯离子侵蚀寿命预测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孔结构分析的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7.1 试验方案
    7.2 孔结构分析
    7.3 孔结构与耐久性能的相关性
    7.4 本章小结
8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可行性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
    8.1 可行性研究
    8.2 经济效益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桥面铺装用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聚合物混凝土
        1.2.2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1.2.3 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混凝土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材料与研究方案
    2.1 桥面铺装混凝土技术要求
    2.2 混凝土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2.1 原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1 混凝土工作性能
        2.3.2 混凝土抗压强度
        2.3.3 混凝土抗折强度
        2.3.4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混凝土耐久性能
    3.1 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性能
        3.1.1 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干缩的影响
        3.1.2 丁苯乳液对混凝土干缩的影响
        3.1.3 玄武岩纤维与聚合物乳液对混凝土干缩的影响
    3.2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3.2.1 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3.2.2 丁苯乳液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3.2.3 玄武岩纤维与聚合物乳液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4.1 SEM微观形貌
        4.1.1 玄武岩纤维的微观分析
        4.1.2 丁苯乳液聚合物的微观分析
        4.1.3 玄武岩纤维增加聚合物混凝土的分析
    4.2 增强机理分析
        4.2.1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4.2.2 聚合物改性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4.2.3 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桥面铺装施工
    5.1 试验路工程概况与设计要求
    5.2 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混凝土配合比
        5.2.1 混凝土原材料
        5.2.2 混凝土试验室配合比的调整
    5.3 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搅拌工艺
        5.3.1 混凝土原材料上料顺序及拌合时间
        5.3.2 混凝土原材料的称量
    5.4 混凝土的运输
    5.5 混凝土的浇注及振捣工艺
    5.6 桥面铺装试验段铺筑后28D情况
    5.7 桥面铺装试验段检测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道路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及干缩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粗骨料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李泽英.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高比强EPS轻质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胡国峰. 河南大学, 2020(02)
  • [3]复杂环境条件下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衰变规律及改善机理[D]. 王建刚. 北京工业大学, 2020
  • [4]空心微珠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 王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不同掺合料对陶粒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D]. 桂习云.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厦漳跨海大桥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D]. 陈富强.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油基岩屑在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 谭文欣.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玻璃钢再生纤维及粉末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D]. 腾银见.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9]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收缩及耐久性能研究[D]. 戚传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桥面铺装用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性能研究[D]. 邢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道路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干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