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似然序列估计的平衡技术研究

最大似然序列估计的平衡技术研究

一、最大似然序列估计均衡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雨[1](2021)在《基于高阶调制格式的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均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推动现代社会迈入了“万物互联”的“大数据时代”。超大数据存储、传送、共享等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强,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流量的爆炸性增长。因此,现代通信网络需要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大的传输容量以及更好的传输质量来保障日益增长的网络流量需求。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光纤通信系统具有衰减小、抗干扰能力强、传输容量大等优点,经过几十年来研究学者们的不断探索与突破,光纤通信系统已经发展成为实现全球互联互通的基石和现代通信网络的支柱。结合了高阶调制格式、相干检测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相干光纤通信技术可以实现高频谱效率、长距离、大容量的信号传输,是应对现代通信网络流量危机的重要技术。然而,在目前的高速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损伤是限制高阶调制格式光信号大容量长距离传输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对基于高阶调制格式的相干光通信系统的非线性均衡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单载波偏振复用相干光通信系统为研究背景,重点研究适用于高阶调制格式信号的非线性均衡技术,改善信号质量,实现系统传输性能的提升。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具有非线性容忍度的判决算法、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基于微扰理论和回归算法相结合的非线性均衡方案。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M-QAM调制格式信号非线性判决算法针对传统的基于最大似然估计(MLE)的判决算法不能很好的对非线性失真信号进行有效的判决这一问题,将机器学习中的高斯混合(MoG)聚类算法引入到相干光通信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的判决模块中,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M-QAM调制格式信号非线性判决算法。同时,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优点,本文对直接判决-最小均方(DD-LMS)算法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在判决模块中将高斯混合聚类计算得到的均值向量代替标准星座点。经过单载波偏振复用16-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验证,相比于传统的基于MLE的判决算法,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非线性判决算法对非线性损伤敏感度低,能够灵活地根据接收到的数据点的分布进行非线性判决区域划分,实现更准确的信号判决,提高相干光通信系统的非线性容限,提升系统的性能。2.基于特征工程-深度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由于输入数据特征不丰富,导致神经网络非线性均衡性能受限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特征工程-深度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该方案对接收到的方形M-QAM信号数据进行特征工程处理,丰富数据特征信息,以及在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阶段引入加权损失训练机制。经过单载波偏振复用64-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特征工程方案和引入的加权损失训练机制可以有效地提升深度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和非线性均衡性能,在发射光功率为0 dBm时,可以实现1.07 dB的Q因子提升量。3.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针对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效应与色散造成脉冲展宽从而引入符号间干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对接收到的高阶调制格式信号数据进行序列化处理。经过单载波偏振复用64-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验证,在发射光功率为-3 dBm至3 dBm范围内,提出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实现了信号的Q因子超过8.53 dB硬判决前向纠错门限(对应于3.8×10-3的误码率),最佳发射光功率提升了 2 dB。4.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条件随机场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在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条件随机场的非线性均衡方案。经过单载波偏振复用64-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验证,在发射光功率为-3 dBm至3 dBm范围内,提出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实现了信号的Q因子超过9.8dB前向纠错门限(对应于1.0×10-3的误码率),最佳发射光功率由-1 dBm提升至1 dBm,提升了 2 dB。5.基于微扰理论和回归算法相结合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基于微扰理论的非线性均衡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微扰理论和回归算法相结合的非线性均衡方案。不依赖于传输信道的精确参数信息,仅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序列,使用信道内四波混频和信道内交叉相位调制三重积项作为输入特征,通过回归模型预测出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非线性损伤,在接收到的符号数据中减去预测的非线性损伤,实现信号的非线性均衡。经过单载波偏振复用64-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验证,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实现了当信号发射光功率为1 dBm时误码率低于1.0×10-3,最佳发射光功率提升了 2 dB。

唐玺孜[2](2021)在《低成本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信道损伤及数字均衡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云计算、云存储等数据业务的蓬勃发展,全球光网络数据流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其中,以光纤接入网和数据中心光互联为代表的短距离光纤传输场景具有传输距离短、接口密度大、设备数量多等特点,因而其对于成本和功耗极其敏感,是整个光网络扩容的关键部分。因此,研究低成本大容量的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对于应对全球数据流量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系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小体积、易于集成等特点,非常适合部署在下一代短距离传输的应用场景。然而,随着传输速率的急剧上升,IM/DD系统对于系统信道损伤极为敏感。因此,面向短距离传输应用场景亟需扩容的需求,本论文围绕高速IM/DD系统中的信道损伤这个主要科学问题,重点研究了器件带宽限制、系统非线性失真、光纤色散等信道损伤的产生机理,并且在光纤接入网和数据中心光互联这两个典型的短距离应用场景中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数字均衡技术来补偿信道损伤,为实现下一代低成本大容量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关键性能指标不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核心创新点分别从光纤接入网和数据中心光互联这两个应用场景来进行概括。一、低成本高速PON系统光纤接入网采用无源光网络(PON)系统进行承载,其对于成本和功耗极其敏感。基于低带宽器件实现高速PON可以节约系统成本,但其带来的问题是器件带宽不足会使系统受到带宽限制,再加上光纤色散造成的功率衰落和系统的非线性失真,会让PON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信道损伤,因此研究先进的数字均衡技术来补偿信道损伤至关重要。由于在点到多点的PON系统中,多载波调制和单载波调制各具优势,本论文分别基于多载波PON和单载波PON开展研究。1.基于多载波I-SC-FDM的低成本高速PON系统。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具有调制格式灵活、载波可灵活分配的特点,因此OFDM-PON在光纤接入网中被广泛研究。本论文首先针对OFDM系统中信号生成复杂度高和峰均功率比(PAPR)高这两个关键问题,研究了基于实数间插子载波频分复用(I-SC-FDM)的PON系统。相比于OFDM系统,一方面,I-SC-FDM系统将信号生成复杂度由O(N log2N)降低至了 O(N)。另一方面,I-SC-FDM系统将PAPR大大降低。具体而言,基于8-QAM和16-QAM的I-SC-FDM系统将PAPR降低了 8dB左右;基于QPSK的I-SC-FDM系统将PAPR降低了 11 dB左右。然后,本论文基于I-SC-FDMPON系统提出了新型的频域、时域联合信道均衡算法。研究表明,在基于10-G class器件的40 Gbps PON系统中,频域、时域联合均衡相对于单独的频域均衡和单独的时域均衡分别提高了 1 dB和0.6 dB的接收机灵敏度;并且,频域、时域联合均衡的计算复杂度只有单独采用时域均衡的23.7%。2.基于单载波PAM4的低成本高速PON系统。单载波PAM4信号结构简单,PAPR低,且频谱效率是传统NRZ的两倍,因而其在下一·代单载波PON系统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基于低成本的10-G class器件和PAM4调制格式,研究了 PAM4-PON系统的信道损伤以及传统均衡器在补偿信道损伤时的局限性,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数字均衡方案,具体可以概括为:1)针对Volterra非线性均衡器(VNLE)内核数多导致均衡复杂度高的问题,本论文通过优化内核选取,提出在PON系统中采用记忆多项式均衡器(MPE)代替VNLE,并且将MPE和VNLE扩展至前馈滤波结合反馈滤波的结构当中,提出了 FFE-DFE-Polynomial和FFE-DFE-Volterra。实验结果表明,在40Gbps PON 系统中,FFE-DFE-Volterra和FFE-DFE-Polynomial实现了相似的均衡性能,但是FFE-DFE-Polynomial 所需的计算复杂度仅为 FFE-DFE-Volterra 的 16.67%。2)针对前馈均衡器(FFE)抽头数多时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采用圆周卷积代替线性卷积的方式,实现了快速频域均衡。研究结果表明,当FFE抽头数大于20时,快速频域均衡更加有效。并且,针对FFE对系统噪声的增强问题,本论文研究了后滤波+简化最大似然序列检测(MLSD)的级联均衡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50 Gbps PON系统中,通过采用快速频域均衡+后滤波+简化MLSD的均衡方案比仅采用FFE的均衡方案接收机灵敏度提高了 4dB以上。3)针对如何提高传统判决反馈均衡器(DFE)均衡性能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混合判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50Gbps PON系统中,分别考虑10-2和10-3的前向纠错(FEC)门限时,最优的混合判决比仅采用单个符号判决分别提升了 0.7 dB和1.3 dB的接收机灵敏度。二、低成本大色散容忍度的超高速数据中心光互联系统下一代数据中心光互联系统的传输速率要高于PON系统,因此其对于光纤色散更加敏感。当光纤色散导致信号产生了谱零点时,其信道均衡方式与没有谱零点时完全不同。本论文针对如何补偿色散导致的信号谱零点这一关键问题,从机理上分析指出基于自回归滤波的DFE能补偿信号谱零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大色散容忍度均衡方案,取得了较为领先的研究成果,具体可以概括为:1)针对如何提高有效信噪比(SNR)来增强DFE均衡性能的问题,本论文提出采用降低载波信号功率比的方式来提升有效SNR,并通过MPE均衡器抑制增强的信号拍频干扰,再通过DFE来均衡色散造成的谱零点。实验结果表明,非线性失真与光纤色散联合补偿的MPE-DFE方案能支持C波段56 Gbps PAM4信号传输80 km标准单模光纤(SSMF),并且其误码率(BER)在7%FEC门限以下。2)针对传统DFE在信道较差时错误传播较长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新型的错误擦除判决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C波段112 Gbps PAM4信号传输20km SSMF的系统中,基于错误擦除的判决方案将平均错误传播长度从8.7降低至了 2.3。3)针对传统DFE容易产生错误传播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多符号联合判决方案。并且,本论文在多符号联合判决方案中研究了最大似然检测(MLD)算法、M算法和球形译码(SD)算法三种树形搜索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在C波段112 Gbps PAM4信号传输20 km SSMF的系统中,多符号联合判决方案相对于单个符号判决方案将BER从1.2×10-2降低至了6.0×10-4。并且,相对于MLD算法,M算法和SD算法都能将复杂度降低三个数量级左右。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光纤接入网和数据中心光互联这两个典型的短距离传输应用场景,分别研究了在这两个场景下如何补偿信道损伤,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信道均衡方案,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为实现下一代低成本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洪航[3](2021)在《单载波高速光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超高清多媒体和移动数据通信等新兴业务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带宽的需求出现爆发式地增长。高速光通信系统作为目前通信网络的基础物理层,正在朝着大容量、高速率等方向不断发展。其中,数据中心光互联和光接入网等短距离传输网络面临着容量和部署成本快速增长等多重压力,下一代短距通信系统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围绕单载波高速光通信系统,聚焦于短距离高速低成本PAM传输系统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了涉及时钟恢复、均衡、FEC编译码和概率整形调制模块的分析与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 PAM传输系统的总体架构,对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不同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了链路中常见的包括时钟相位偏移、带宽受限、啁啾效应、幅度相关噪声、色散与功率衰落效应等信号损伤因素。分别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中的时钟恢复、均衡、FEC编译码和概率整形调制模块在PAM系统中应用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不同时钟恢复算法的应用场景,对比各种均衡技术的性能和复杂度,总结了前向纠错编码方案的发展趋势,研究了概率整形调制技术在PAM传输中的特性,分析了现有模块存在的问题。2.提出了基于均衡器抽头权重的全数字时钟恢复与信道均衡联合处理算法(CR-FFE),在基于10 GHz带宽DML的50 Gbit/s速率PAM4传输系统中进行了离线实验验证,采用CR-FFE实现了 40 km光纤传输后1000 ppm的时钟频率偏移容忍度,相对传统方案将容忍度提升了 50倍,实现了时钟恢复与信道均衡的同步进行,解决了 PAM传输中时钟恢复与信道均衡先决条件不兼容问题。3.提出了基于多维基扩展和聚类的增强型硬判决方法,在基于10 GHz带宽DML调制50 Gbit/s速率下的PAM4传输系统中进行了实验验证。30 km传输后,在采用FFE均衡时,该增强型硬判决方法相对于传统硬判决,实现了误码率在3.8×10-3硬判决门限以下的可靠性传输;在采用VNLE均衡时,该增强型硬判决方法相对传统硬判决,在硬判决阈值处实现了 0.6dB的光功率预算增益。同时,相对于记忆深度为5的传统MLSE算法,该方法在二维基扩展下可实现了 2.5 dB的接收光功率增益。4.首次实验分析了 polar软判决编译码在PAM传输中的性能,基于商用10 GHz带宽DML调制器,完成了 polar编译码的28 Gbaud速率PAM4和PAM8系统C波段10 km单模光纤传输,通过研究非线性传输后PAM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提出基于非等同高斯分布LLR估计的改进型polar软判决译码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相对polar基于等同高斯分布LLR估计的传统译码器,所提出的改进型译码方法在PAM4和PAM8系统中分别获得了 0.7 dB和1 dB的额外光功率预算。5.研究并分析了基于CCDM的概率整形幅度调制方案和基于多对一映射的BICM-ID方案,提出了低复杂度的基于多对一映射的无迭代BICM方案用于概率整形编码调制,采用该方案搭建了 polar编译码的PS-PAM8传输实验平台,提出了针对PS-PAM8的时钟恢复优化技术对抗10 km传输后的眼图倾斜效应,在BTB、2 km和10 km传输后分别实现了 1.2 dB、0.8 dB、0.4 dB的整形增益。最后对概率整形下LDPC码和polar码在不同码长时进行了误码率性能和复杂度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码长为1024,512,256 时,polar码相对LDPC码分别实现了 1 dB,1.4 dB和2.2 dB的灵敏度增益,所需乘法器数量分别降低了 35%,27%和20%,反映出了所提方案在性能和计算复杂度上的优越性。

伍文福[4](2021)在《高速率随钻遥传系统调制解调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油气勘探领域,随钻测量技术是钻井过程中实时获取地层参数的重要手段,而泥浆脉冲传输技术又是随钻测量中使用最广泛的信息传输技术。但是国内的泥浆脉冲传输技术较国外起步要晚,技术和工艺不够成熟,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较大。为了突破技术垄断,提出本研究课题,通过探讨随钻脉冲信号发生器的原理,选择各方面具有优势的MSK作为随钻传输的调制方式,通过探讨泥浆脉冲信号的噪声消除、信号同步和解调、信道均衡等的技术方案,进行仿真系统的搭建,同时对整个调制解调方案进行技术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于调制方式的选择,文章分析了钻井液脉冲信号发生器的机械结构和信号的产生原理,并针对BPSK和MSK信号进行模拟钻井液脉冲信号的仿真,分析了两种调制方式的功率谱密度,同时对模拟信号进行性能仿真,选择性能表现更优的MSK作为本文的研究方向。2、对于信号的消噪方面,本文首先对钻井时可能的噪声来源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钻采集的噪声信号,总结分析实钻下钻井液脉冲信号的噪声特性,针对性的提出了两种自适应的单传感器消噪算法和一种自适应的双传感器消噪算法。最后对三个实钻场景采集的BPSK调制的钻井液脉冲信号进行消噪处理,并分析三种消噪算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3、对于MSK信号的同步和解调,文章首先介绍了MSK信号的两种正交解调的算法:频移正交解调和相移正交解调,分别介绍了两种正交解调的定时同步和载波同步方法。最后介绍了基于相移正交解调的最佳接收机结构,构建基于维特比算法的最大似然序列检测器,以实现MSK调制信号的最佳解调。4、对于信号的均衡,对钻井液信道的传输特性进行分析,并推导了相关法估计信道的冲激响应,同时对实钻采集的信号做估计后分析其信道频率衰减特性,得出钻井液信道具有很强的由信道多径引起的频率选择特性,从而导致严重的码间干扰。根据信道特性提出适用于随钻传输的频域均衡算法和对应的数据帧结构,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均衡以补偿信道对信号的衰减。

柏果[5](2021)在《单载波频域均衡通信系统抗干扰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单载波频域均衡(Single-Carrier Frequency-Domain Equalization,SC-FDE)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是目前无线通信领域广泛使用的两种典型传输技术。与OFDM通信系统相比,SC-FDE通信系统还具有对载波频偏不敏感、峰均功率比低、发信机结构简单等优点,因此SC-FDE通信系统在第4代及第5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上行链路、无人机通信链路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无线通信信号易被干扰,为保障在复杂电磁频谱环境下SC-FDE通信系统高速且可靠的信息传输,研究更高效的抗干扰传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传统的干扰抑制技术会造成SC-FDE通信信号损失和畸变,导致干扰抑制性能有限甚至可能会出现误码平层,达不到系统可靠传输的性能要求。为此,本文研究了SC-FDE通信系统的抗干扰传输关键技术,首先,提出了一种SC-FDE通信系统抗干扰传输方案,然后针对如噪声类不可重构干扰,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频域均衡(Deep Learning-based Frequency-Domain Equalization,DL-FDE)技术,获得了优于传统信道估计和均衡算法的传输性能;针对如单音干扰、多音干扰、实正弦干扰、线性调频(Linear Frequency Modulated,LFM)干扰和正弦调频(Sinusoidal Frequency Modulated,SFM)干扰等可重构干扰,提出了五种新的干扰消除算法,使干扰消除后的性能逼近无干扰时的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SC-FDE通信系统抗干扰传输方案。针对不可重构干扰,自动采用干扰抑制方案,并将干扰信息传递给DL-FDE模块,降低了干扰抑制引起的通信信号畸变影响,提高了系统传输性能;针对可重构干扰,自动采用干扰消除方案,并针对不同干扰采用对应的干扰消除算法,所提方案可大大提高SC-FDE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2)针对不可重构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频域均衡算法。对信道估计、噪声功率估计和信道均衡分别设计一个子网络,联合优化信道估计和均衡的同时有效地利用干扰信息,降低了干扰抑制造成的通信信号畸变影响;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训练机制,提高了DL-FDE算法在不同无线信道特性下的泛化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误码率(Bit Error Ratio,BER)性能优于传统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的BER性能。3)针对可重构单音、多音干扰,提出了三种新的SC-FDE系统干扰消除算法,并进行了理论性能分析和性能仿真,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针对单音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补零的干扰消除算法,该算法采用了一个新的支持任意补零长度的插值器,通过在两个阶段选择不同的补零长度,在降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提高了参数估计精度;针对多音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加窗插值的干扰消除算法,通过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窗函数,并结合新的加窗插值器,降低了参数估计时不同干扰分量间的互干扰;针对实正弦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联合插值的干扰消除算法,该算法通过对正负频率分量进行联合插值,避免了分量间的互干扰对频率估计的影响;与现有算法相比,所提的三种干扰消除算法,具有更高的参数估计精度、更低的计算复杂度和更优的干扰消除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当数据处理长度满足一定条件时,所提算法性能明显优于现有算法,且干扰消除后的SC-FDE通信系统BER性能几乎达到无干扰时的BER性能。4)针对可重构的LFM干扰和SFM干扰,提出了两种新的干扰消除算法,并进行了理论性能分析和性能仿真,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针对LFM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分类估计的干扰消除算法,分别针对分析数据中干扰频率连续和不连续两种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将LFM干扰参数估计简化为多次单音信号参数估计,实现了比现有算法更高的参数估计精度、更低的计算复杂度和更优的LFM干扰消除性能;针对SFM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和两分支的干扰消除算法,基于调制指数对SFM干扰频谱特性的影响,采用了双支路策略,将SFM干扰参数估计简化为多次实正弦信号参数估计,所提算法实现了比现有算法更高的参数估计精度、更大的有效参数估计范围、更低的计算复杂度和更优的干扰消除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当数据处理长度满足一定条件时,所提的两种调频干扰消除算法明显优于现有算法,且干扰消除后的性能逼近无干扰时的SC-FDE系统性能。本文提出的SC-FDE通信系统抗干扰传输方案和研究成果,可为SC-FDE通信系统在抗干扰通信领域的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张伟[6](2021)在《超奈奎斯特速率大气光通信干扰消除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数据量的大幅增加,通信速率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射频通信频谱资源紧张、速率低,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高速率信息传输的要求。而激光通信具有频谱不受限、速率高、保密性强、成本低等优点,因此使用激光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1975年Mazo提出了超奈奎斯特(FTN)速率传输理论,该理论指出当加速因子大于等于某个阈值(Mazo限)时,在不改变系统带宽、功率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因此,将FTN技术与激光通信相结合可以大幅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FTN作为一种非正交传输技术,当加速因子小于Mazo限时,其波形之间的叠加较为紧密,从而在抽样点处产生叠加干扰,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研究FTN信号经过大气光通信系统时的传输特性,分析FTN成型时引入的码间干扰(ISI)问题,研究并设计相应的干扰消除算法。首先将4阶脉冲幅度调制(4PAM)技术与FTN技术相结合构建了4PAM-FTN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给出了发射机与接收机的系统模型,分析了加速因子为0.8时系统的误码性能。通过对4PAM-FTN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研究,发现当加速因子为0.8时,系统的可靠性将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正常的通信功能。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矩阵干扰消除的分块传输方案。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案在固定的码间干扰长度下可有效降低FTN成型时引入的码间干扰对系统误码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分块传输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系统的计算复杂度。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逐点消除的自适应预均衡算法,理论推导了该算法下系统的理论误码率(BER)并计算了系统的计算复杂度。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此算法可以在不同加速因子条件下有效消除FTN成型时带来的码间干扰,其可靠性几乎等同于正交传输系统,但是在解决码间干扰问题的同时,增加了系统的计算复杂度。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系统传输速率和复杂度之间进行平衡,选取最佳加速因子,使系统性能最优化。综上所述,本文所设计的两种FTN大气激光通信系统能够有效解决FTN成型时产生的码间干扰问题,对于FTN技术在大气激光通信系统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

刘秋红[7](2021)在《混叠条件下直扩信号的截获与分析》文中认为直接序列扩频(DSSS)是一种通过扩展频域带宽换取低信噪比的通信技术,具有频带宽、功率低、保密性好、截获率低、可实现码分多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通信中。在非合作接收条件下,如通信侦察、无线电频谱监测及非法通信电台的定位跟踪等,实现该类信号的截获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虽然目前针对DSSS信号的盲分析已取得了较多进展,但均基于单一的直扩信号。当非合作接收环境中存在其他通信体制的同频强功率干扰信号,或合作方采用非对称成对载波多址通信体制且为了提高保密性或实现多用户传输而将小站信号采用DSSS调制时,第三方所截获的DSSS信号是带有强信号干扰的混叠信号,再加上多径干扰、复杂的相位调制等,都使得直扩信号的检测和盲分析极具挑战。本文主要针对混叠条件下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盲分析问题,做了以下几点研究:1、研究了混叠条件下直扩信号的强干扰信号抵消技术。分别讨论了窄带干扰和宽带干扰两种情况。其中,重点针对混叠窄带干扰的DSSS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补对称滤波器的干扰抵消算法,且研究了算法参数、信号参数等对算法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针对混叠有功率较强、带宽较窄的干扰信号的DSSS信号,该算法能够实现精度较高的干扰抵消。此外,所提算法的实现思路有较多应用前景,如宽带多信号抵消、信道估计以及隐蔽传输下的扩频检测等。2、研究了强干扰信号抵消后直扩信号的检测与参数估计问题。从多相制(MPSK)和连续相位(CPM)两种调制方式出发,分别讨论了载波频率、码片速率、扩频(PN)码周期三类参数型特征检测器。针对信号检测与载波频率估计,讨论了倍频、循环谱两类算法,其中,重点对循环谱特性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证明,并分析了二者在常用的MPSK、CPM调制下的性能差异;针对信号检测与码片速率估计,首先研究了针对MPSK调制的延时相乘算法,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延时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而后针对CPM调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时频分析的估计算法,该算法可适用于CPM灵活多变的调制参数;针对信号检测与PN码周期估计,研究了应用成熟的自相关波动和二次功率谱,并通过仿真分析了二者对MPSK、CPM调制的性能差异。3、针对短码直扩信号,分别研究了高斯信道和多径信道下的PN码估计问题。针对高斯信道,对比讨论了现有的三类成熟算法,矩阵分解、子空间跟踪、神经网络,其中,矩阵分解性能最优,可达到克拉美罗下界(CRB),但算法存在复杂度高、跟踪性差等问题,子空间跟踪和神经网络避免了上述问题,但性能有所损失;针对多径信道,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似然的PN码和信道联合盲估计算法。为了降低低信噪比下信道估计误差对PN码估计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联合估计算法。此外,为了更好地评估算法对信道的估计性能,推导了合作通信下信道估计的CRB。所提算法不受PN码码型限制,且仿真结果表明,算法的PN码估计性能与理想情况下信道已知的PN码最大似然估计性能相当,信道估计性能逼近合作通信下的CRB。4、针对长码直扩信号,分别研究了高斯信道和多径信道下的PN码估计问题。针对高斯信道,对比分析了适用于复杂的非周期长码直扩信号的两类处理算法,分别是基于缺失数据模型转换的优化类算法和基于窄窗口重叠分段的矩阵分解类算法。其中,优化类算法可逼近CRB。而窄窗口分解类算法,由于存在概率上的近似性,因此算法性能低于优化算法。针对多径信道,提出了一种PN码和信道联合盲估计的算法。为了避免矩阵求逆等问题,给出了算法的自适应优化方式。此外,为了降低计算复杂度以及提高算法在低信噪比下的估计性能,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近似模型的低复杂度联合盲估计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信道估计,所提方法性能优于基于已知PN码的信道半盲估计算法;对于PN码估计,所提方法性能优于基于已知多径信道均衡后的PN码盲估计算法。

黄一航[8](2020)在《无线视频广播系统中的增强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广播模式作为一对多的传输模式,能够利用相同的无线资源为无限制的用户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非常适合共性视频内容的高效分发。现有的无线视频广播系统主要包括地面数字电视广播(DTTB)系统和基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BMS)系统。两系统各自经历了长达?几年的技术演进并且分别掌握着独立的无线资源。由于DTTB资源的欠利用情况较为普遍,因此最新DTTB标准允许移动通信帧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帧以时分复用的方式拼接起来然后通过DTTB资源分发到各自终端。为了实现终端的统一接入,DTTB系统需要在两种信号帧前部都添加一种资源占用少但鲁棒性要求极高的信令信号,称为导引信号。该信号需要被两类终端同时识别,携带着用于后续信号接收的必要参数信令,因此影响着整个系统的传输可靠性。然而,现有最新导引信号在恶劣信道环境下却无法提供足够的信令保护能力。于是,本文一方面从高鲁棒性导引信号的设计与接收算法入手,为DTTB系统提供高可靠传输支持。另一方面,就MBMS系统而言,如何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为广播链路按需分配时频资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标准将信道质量与编码调制模式进行了映射,实现了对信道传输能力的统一量化,但也增加了广播链路的资源分配难度。于是,本文从广播链路的资源优化分配入手为MBMS系统提供高效资源利用支持。综上,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为无线视频广播系统提供增强传输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归纳如下:本文首先针对上述时分复用传输模式下的导引信号提出了两种创新设计方案,所得导引信号能够提供远优于目前最新导引信号的信令传输可靠性。现有最新导引信号利用其时域主体部分的良好移位相关特性进行信令加载,然而多径分量和信道变化对时域相关性的影响非常显着。这也导致了其在强多径干扰信道和时间选择性衰落信道下的信令传输性能会明显下降。于是本文提出了两种增强导引信号设计方案,利用频域序列良好的相关特性实施信令加载。所得信号根据带宽占用情况被分别称为固定带宽导引信号和自适应带宽导引信号。其中,固定带宽导引信号利用了频域序列的理想移位相关特性,在低动态环境中具有最优的传输性能。而所提自适应带宽导引信号的优点在于其能够根据所接帧类型灵活调整所占带宽,在保持参数兼容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所有可用带宽来提高传输可靠性。同时,时频域二维信令加载方式可以提升其信令传输容量。在性能方面,本文首先通过理论推导获得了上述两种导引信号在AWGN信道下的信令解析错误率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其准确性。然后对信令解析时的相关峰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验证了所提导引信号在恶劣信道环境下的优越性。本文接下来从导引信号的接收过程入手,针对其信号同步和信令传输两大关键功能提出了高可靠接收算法。在信号同步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导引信号特殊时域结构的似然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了定时同步算法与信号检测算法。之后分析了该结构下频偏似然估计的克拉美罗下界用于评估频偏估计器的性能,同时提出了低复杂度的小数倍频偏微调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与最新标准推荐算法相比可以取得更高的定时同步成功率和小数倍频偏估计精度。在参数信令的解析方面,本文在已有迭代均衡算法的基础上,使用多径控制滤波器对信道转移函数进行去噪处理以提升信令解析函数的峰值显着性。针对所提导引信号在信令解析过程中的错误扩散现象,我们在信令解析模块中引入了纠正模式,充分利用传输函数的前向和后向相关性来实现对错误信令的纠正。仿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增强导引信号与相应接收算法的结合可有效提高信令传输鲁棒性。本文最后针对MBMS系统中的单小区广播模式提出了基于用户反馈信息的高效资源分配算法。本文以资源块(RB)为基本分配单元,将优化目标锁定为消耗最少的RB来满足给定传输速率需求。假设用户以RB为单位上传信道质量指示(CQI),本文通过充分利用RB间的频率选择性特征来获取资源调度增益,进而提高广播链路的资源利用率。我们结合实际标准设定,将上述问题建模成了一个目标函数无闭合表达式的特殊NP难组合优化问题。针对该问题,现有优化算法并不能在有限时间内给出令人满意的解。受神经网络处理非线性问题的启发,本文利用增强学习策略训练了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资源分配器,能够实现对广播链路的高效资源分配。在已知所有用户信道质量的情况下,该分配器可以通过神经网络为所有RB分配合适的选择概率。基于该选择概率实施少量的并行搜索即可获得令人满意的解。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所有用户正常接收的前提下,所提资源分配算法与对比算法相比可显着减少带宽消耗。

贺渊[9](2020)在《深度学习辅助的LDPC-BICM接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移动通信的空口技术方案之一,联合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比特交织编码调制(LDPC-BICM,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d Bit-interleaved Coded Modulation)系统凭借强大的纠错能力、逼近香农限的传输性能以及高效灵活的方案实现等优势而备受关注。目前,LDPC-BICM亟待解决几种典型应用场景带来的严峻挑战,诸如异构系统的脉冲干扰、模拟前端的非线性失真以及多用户引起的同频干扰等。上述典型应用场景的干扰、失真等非理想因素将引起符号间干扰或者子载波间干扰,导致LDPC-BICM接收方案的最大后验(MAP,Maximum a posteriori)解调器在计算对数似然比(LLR,Likelihood Ratio)信息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失配现象,造成解调译码性能的恶化。为应对多元化业务场景和差异化性能需求的挑战,LDPC-BICM系统兼顾传输有效性和系统可靠性的同时,迫切需要借助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手段赋予接收方案感知能力和决策能力,最终达到增强典型应用场景中解调译码性能的目标。围绕深度学习辅助的LDPC-BICM接收方案,论文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针对异构干扰场景中的民用航空移动宽带通信系统,论文提出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MM,Gaussian Mixture Model)的LDPC-BICM接收方案。考虑纠错编码方案的因素,本文提出基于原型图的外附信息转移(PEXIT,Protograph-based Extrinsic Information Transfer)分析的最优脉冲门限方法,并分析编码调制方案配置参数对最优脉冲门限的影响。已知脉冲消隐操作导致软解调过程的信道条件概率不再满足高斯分布,该方案在脉冲门限优化的基础上采用期望最大化算法实现基于GMM模型的信道条件概率建模。根据GMM模型建模,本文提出基于GMM模型的MAP解调器达到提升软信息精度的作用。仿真表明,PEXIT分析工具准确计算最优脉冲门限的同时,该方案凭借GMM模型辅助MAP解调器显着提升软解调性能。2)针对非线性效应下的宽带可见光多载波通信系统,论文提出基于深度前馈网络的LDPC-BICM接收方案NN-BICM。面对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双边削波导致MAP解调器的信道条件概率难以给出数学解析式的挑战,该方案采用模型驱动策略巧妙结合深度前馈网络的感知能力和LDPC译码器的推断能力,辅助MAP解调器校正失配的LLR信息。为获得迭代增益,本文在NN-BICM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两种迭代解调译码方案,即译码器反馈到MAP解调器的单涡轮迭代结构和译码器同时反馈到深度前馈网络和MAP解调器的双涡轮迭代结构。实际可见光通信场景中,本文提出适用于NN-BICM方案的功率分配和比特加载策略。仿真表明,NN-BICM和迭代解调译码方案均能够校正失配的LLR信息,并有效突破非线性效应的译码性能瓶颈和显着提升可达速率。3)针对同频干扰场景中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系统,论文提出基于深度序列模型的LDPC-BICM接收方案。考虑到MAP解调器无法准确描述同频干扰影响的信道条件概率,该方案采取模型驱动策略联合深度序列模型和LDPC译码器。单天线场景中,论文分别提出单子载波网络结构和多子载波网络结构两种方案,辅助MAP解调器提升软解调性能。其中,单子载波网络结构利用深度前馈网络表征单子载波的信道条件概率,多子载波网络结构利用深度序列模型表征子载波间相关性影响的信道条件概率。多天线场景中,该方案利用深度序列模型表征空域维度相关性影响的信道条件概率,辅助MAP解调器增强LLR信息的可靠性。此外,论文提出固定训练模式和随机训练模式的差异化训练策略,并分析同频干扰强度、信道状态信息和高斯噪声三方面的鲁棒性影响。仿真表明,深度序列模型能够充分利用频域和空域相关性,进一步提升信道条件概率的表征能力,增强对抗同频干扰的鲁棒性。

李欢睿[10](2020)在《MIMO SC-FDE系统中同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对流层散射通信的优点是距离长、传输可靠性高和通频带较宽,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民用和军用通讯。单载波频域均衡(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omain Equalization,SC-FDE)技术能有效抵抗由信道频率选择性衰落引起的符号间干扰。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能够利用空间资源,在不增加传输功率和带宽的情况下,提高系统容量和带宽利用率。MIMO SC-FDE系统兼具MIMO技术和SC-FDE技术的优势,既可以增加信道容量,又能抵抗信道干扰,在对流层散射通信中广泛应用。本文研究MIMO SC-FDE系统中的同步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意义。在定时同步方面,基于恒定包络零自相关(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CAZAC)序列,研究了定时同步的经典算法。通过仿真比较分析各种传统算法,针对峰值平台和虚假次峰值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定时同步算法。进一步算法联合信道估计,将调整定时估计位置至第一径位置。在频率同步方面,研究了频率同步的经典算法,并在散射通信环境下对频偏算法进行了评估,设计一种适于散射信道的两级频偏估计方案。该方法采用Zadoff-Chu序列,通过时域滑动相关对Zadoff-Chu序列做相关做粗频偏估计,利用粗估计的结果对信号粗频偏补偿,对补偿后的数据再通过在频域滑动相关进行频偏细估计,再对信号细频偏补偿。仿真结果表明该频偏估计算法有更低的估计误差,在散射信道中能获得较好的性能。最后,本文在Matlab平台上搭建完成了对流层散射通信SC-FDE系统级仿真,并对系统误比特率性能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同步算法的可行性。

二、最大似然序列估计均衡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大似然序列估计均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阶调制格式的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均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非线性均衡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相位共轭法
        1.2.2 Volterra级数非线性均衡技术
        1.2.3 数字后向传播算法
        1.2.4 基于微扰理论的非线性均衡技术
        1.2.5 基于机器学习的非线性均衡技术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干光通信系统
    2.1 引言
    2.2 相干光通信系统的高阶调制
        2.2.1 马赫增德尔调制器(MZM)及其工作原理
        2.2.2 I/Q调制器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2.3 高阶调制格式
    2.3 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信号损伤
        2.3.1 放大器自发辐射噪声
        2.3.2 激光器引入的频差和相位噪声
        2.3.3 光纤损耗
        2.3.4 色度色散
        2.3.5 偏振模色散
        2.3.6 光纤非线性效应
    2.4 相干检测技术
    2.5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2.5.1 IQ不平衡补偿和正交归一化
        2.5.2 色散补偿
        2.5.3 时钟恢复
        2.5.4 偏振解复用和偏振模色散补偿
        2.5.5 频偏估计
        2.5.6 载波相位恢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判决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非线性判决算法
        3.2.1 高斯混合聚类的基本原理
        3.2.2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M-QAM信号非线性判决算法
        3.2.3 高斯混合-最小均方算法(MoG-Least Mean Square)
    3.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3.3.1 实验系统设置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特征工程-深度神经网络(FE-DNN)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4.2.1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2.2 用于方形M-QAM信号的基于FE-DNN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4.3 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4.3.1 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Bi-GRU)架构
        4.3.2 用于M-QAM信号的基于Bi-GRU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4.3.3 复杂度分析
    4.4 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条件随机场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4.4.1 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LSTM)架构
        4.4.2 条件随机场(CRF)基本原理
        4.4.3 用于M-QAM信号的基于Bi-LSTM-CRF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4.4.4 复杂度分析
    4.5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5.1 实验系统设置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基于微扰理论和回归算法的非线性均衡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微扰理论和回归算法相结合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5.2.1 基于微扰理论的光纤传输模型
        5.2.2 线性回归基本原理
        5.2.3 支持向量回归(SVR)基本原理
        5.2.4 用于M-QAM信号的基于回归算法的非线性均衡算法
    5.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5.3.1 实验系统设置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低成本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信道损伤及数字均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于IM/DD的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短距离IM/DD光纤传输系统架构及信道损伤机理
    2.1 IM/DD光纤传输系统架构
    2.2 IM/DD系统信道损伤机理分析
        2.2.1 器件带宽受限
        2.2.2 系统非线性失真
        2.2.3 光纤色散
        2.2.4 系统噪声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多载波I-SC-FDM的低成本高速PON系统
    3.1 实数I-SC-FDM系统的信号生成方案
    3.2 实数I-SC-FDM系统的频域、时域联合均衡方案
        3.2.1 实数I-SC-FDM系统的频域均衡方案
        3.2.2 实数I-SC-FDM系统的时域均衡方案
        3.2.3 实数I-SC-FDM系统的频域、时域联合均衡方案
    3.3 基于10-G class器件的40 Gbps I-SC-FDM PON实验设置
    3.4 基于10-G class器件的40 Gbps I-SC-FDM PON实验结果
        3.4.1 仅采用频域均衡的实验结果
        3.4.2 仅采用时域均衡的实验结果
        3.4.3 采用频域、时域联合均衡的实验结果
        3.4.4 三种均衡方式的计算复杂度和均衡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单载波PAM4的低成本高速PON系统
    4.1 低成本高速PAM4-PON的系统架构
    4.2 基于Volterra级数及其简化模型的均衡方案
        4.2.1 Volterra级数及其简化模型的非线性均衡原理
        4.2.2 Volterra级数及其简化模型在PON系统中的实验验证
    4.3 基于快速频域均衡、后滤波及简化MLSD的系统均衡方案
        4.3.1 快速频域均衡原理
        4.3.2 后滤波结合简化MLSD的原理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基于混合判决反馈模型的低复杂度均衡方案
        4.4.1 基于判决反馈模型的混合判决原理
        4.4.2 混合判决反馈模型在PON系统中的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成本大色散容忍度的超高速DCI系统
    5.1 基于自回归滤波器的谱零点补偿原理
    5.2 非线性失真与光纤色散联合补偿的均衡方案
        5.2.1 IM/DD系统信号传输过程原理分析
        5.2.2 实验设置
        5.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3.1 系统频率响应和接收信号的功率谱
        5.2.3.2 均衡器性能分析
        5.2.3.3 均衡器复杂度分析
    5.3 基于判决错误擦除的大色散容忍度均衡方案
        5.3.1 基于错误擦除的判决方案原理
        5.3.2 判决错误擦除方案的实验验证
        5.3.2.1 实验设置
        5.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 基于多符号联合判决的大色散容忍度均衡方案
        5.4.1 多符号联合判决原理
        5.4.2 树形搜索算法原理及复杂度分析
        5.4.2.1 MLD算法原理及复杂度分析
        5.4.2.2 M算法原理及复杂度分析
        5.4.2.3 SD算法原理及复杂度分析
        5.4.3 多符号联合判决的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本论文资助来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列表与参与项目情况

(3)单载波高速光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速光通信系统研究背景
        1.1.1 高速光通信的产业需求
        1.1.2 高速光通信的发展历程
        1.1.3 高速光通信的总体架构与先进技术
    1.2 单载波强度调制直接检测技术
        1.2.1 IM/DD系统中的先进调制格式
        1.2.2 短距离PAM传输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短距离PAM传输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2.1 基于IM/DD的短距离PAM光传输系统
        2.1.1 传输系统总体架构
        2.1.2 收发机方案对比
        2.1.3 DSP总体方案
    2.2 传输系统常见信号损伤分析
        2.2.1 时钟相位偏移
        2.2.2 带宽受限
        2.2.3 啁啾效应
        2.2.4 幅度相关噪声
        2.2.5 色散与功率衰落效应
    2.3 时钟恢复技术
        2.3.1 PAM系统中时钟恢复算法研究现状
        2.3.2 典型时钟恢复算法原理介绍
        2.3.3 小结
    2.4 均衡技术
        2.4.1 PAM系统中均衡技术的研究现状
        2.4.2 典型均衡器原理介绍
        2.4.3 小结
    2.5 前向纠错编码(FEC)技术
        2.5.1 PAM系统中FEC技术的研究现状
        2.5.2 典型FEC技术原理介绍
        2.5.3 小结
    2.6 概率整形调制技术
        2.6.1 PAM系统中的应用
        2.6.2 概率整形调制基本原理
        2.6.3 技术分析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抽头权重的时钟恢复与信道均衡联合处理技术
    3.1 时钟恢复与信道均衡技术研究背景
    3.2 传统处理方案与联合处理技术基本原理
        3.2.1 传统CR级联FFE方案
        3.2.2 基于抽头权重的CR-FFE联合处理技术
    3.3 基于均衡器抽头权重的联合处理技术性能仿真与分析
        3.3.1 CR-FFE性能仿真
        3.3.2 CR-FFE方案复杂度对比
        3.3.3 CR-FFE收敛速度分析
    3.4 基于抽头权重的CR-FFE技术实验平台验证及结果分析
        3.4.1 实验平台设计与搭建
        3.4.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聚类算法的高性能判决与译码技术
    4.1 高性能判决与译码技术研究背景
    4.2 基于多维基扩展的增强型硬判决技术
        4.2.1 增强型硬判决的基本原理
        4.2.2 多维基展开复杂度研究
        4.2.3 传输实验平台验证及结果分析
    4.3 基于非等同高斯分布LLR估计的改进型polar软判决译码技术
        4.3.1 polar编译码的PAM传输系统
        4.3.2 改进型polar软判决译码基本原理
        4.3.3 传输实验平台验证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多对一映射的概率整形编码调制技术
    5.1 概率整形编码调制技术实现方案
        5.1.1 基于CCDM的PAS实现方案
        5.1.2 基于多对一映射的BICM-ID实现方案
        5.1.3 基于多对一映射的无迭代BICM实现方案
    5.2 PAM系统中概率整形调制技术理论性能分析
    5.3 基于多对一映射的概率整形调制技术实验平台验证及结果分析
        5.3.1 实验平台设计与验证
        5.3.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与成果总结
    6.2 工作展望
附录索引表
致谢
博士期间论文成果与工作

(4)高速率随钻遥传系统调制解调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随钻测量系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钻井液脉冲数据传输技术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钻井液脉冲信号和连续相位调制技术
    2.1 引言
    2.2 钻井液脉冲信号产生原理
    2.3 调制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2.4 相移键控
    2.5 最小频移键控
        2.5.1 MSK的调制原理
        2.5.2 MSK信号相位特征
        2.5.3 脉冲器对MSK信号的影响
    2.6 MSK与 BPSK性能比较
    2.7 系统结构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钻井液信号噪声消除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噪声组成分析
        3.2.1 噪声来源
        3.2.2 噪声的类型
        3.2.3 噪声频域分析
        3.2.4 噪声高斯特性
    3.3 接收滤波
    3.4 单传感器消噪算法
        3.4.1 基于 DFT 的消噪算法
        3.4.2 基于NLMS的自适应泵噪消除算法
    3.5 双传感器消噪算法
        3.5.1 算法原理
        3.5.2 双传感器器安装距离
        3.5.3 双传感器实验结果
    3.6 实钻消噪分析
        3.6.1 水循环实验
        3.6.2 新疆基地实验
        3.6.3 山西作业实验
        3.6.4 消噪策略选择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SK信号解调与载波同步方案研究
    4.1 引言
    4.2 信号重采样原理分析
    4.3 MSK信号的相干解调方法
        4.3.1 频率相干解调
        4.3.2 相位相干解调
        4.3.3 解调性能比较
    4.4 定时同步
    4.5 载波同步
    4.6 MSK最佳接收机
        4.6.1 最佳接收机原理
        4.6.2 维特比算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SK信号均衡方案研究
    5.1 引言
    5.2 钻井液信道的特性及估计
        5.2.1 钻井液脉冲信号的传输速度
        5.2.2 钻井液脉冲信号的能量衰减特性
        5.2.3 钻井液信道的频域特性
        5.2.4 相关法估计信道
    5.3 单载波频域均衡
        5.3.1 SC-FDE数学描述
        5.3.2 UW序列
    5.4 基于Chirp的帧结构
        5.4.1 Chirp信号的特性
        5.4.2 帧结构设计
    5.5 频域均衡算法
        5.5.1 迫零均衡器
        5.5.2 最小均方误差均衡器
        5.5.3 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设计及仿真
    6.1 引言
    6.2 基于MSK的随钻通信系统介绍
    6.3 仿真实验
    6.4 总结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单载波频域均衡通信系统抗干扰传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数学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主要技术研究现状
        1.2.1 SC-FDE系统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研究现状
        1.2.2 SC-FDE系统单音及多音干扰消除技术研究现状
        1.2.3 SC-FDE系统线性调频及正弦调频干扰消除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SC-FDE通信系统抗干扰传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SC-FDE通信系统抗干扰传输架构设计
        2.2.1 传统架构
        2.2.2 抗干扰传输架构
    2.3 SC-FDE系统信道估计与均衡
        2.3.1 信道估计与均衡原理
        2.3.2 信道估计和均衡算法
        2.3.3 DL-FDE算法
    2.4 SC-FDE系统干扰抑制与干扰消除
        2.4.1 干扰抑制
        2.4.2 干扰消除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C-FDE系统基于深度学习的频域均衡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SC-FDE系统DL-FDE技术原理
        3.2.1 深度学习原理
        3.2.2 DL-FDE网络结构设计
        3.2.3 信道训练机制
        3.2.4 软信息计算方法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系统仿真参数
        3.3.2 无干扰下训练且无干扰下测试结果
        3.3.3 有干扰下训练且无干扰下测试结果
        3.3.4 有干扰下训练且有干扰下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C-FDE系统单音及多音干扰消除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SC-FDE系统单音干扰消除技术
        4.2.1 单音干扰模型
        4.2.2 现有单音干扰消除算法
        4.2.3 基于两阶段补零的单音干扰消除算法原理
        4.2.4 基于两阶段补零的单音干扰参数估计理论性能分析
        4.2.5 基于两阶段补零的单音干扰消除理论性能分析
    4.3 SC-FDE系统多音干扰消除技术
        4.3.1 多音干扰模型
        4.3.2 现有多音干扰消除算法
        4.3.3 基于两阶段加窗插值的多音干扰消除算法原理
        4.3.4 基于两阶段加窗插值的多音干扰参数估计理论性能分析
        4.3.5 基于两阶段加窗插值的多音干扰消除理论性能分析
    4.4 SC-FDE系统实正弦干扰消除技术
        4.4.1 实正弦干扰模型
        4.4.2 现有实正弦干扰消除算法
        4.4.3 基于联合插值的实正弦干扰消除算法原理
        4.4.4 基于联合插值的实正弦干扰参数估计理论性能分析
        4.4.5 基于联合插值的实正弦干扰消除理论性能分析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1 单音干扰参数估计与干扰消除
        4.5.2 多音干扰参数估计与干扰消除
        4.5.3 实正弦干扰参数估计与干扰消除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C-FDE系统线性调频及正弦调频干扰消除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SC-FDE系统线性调频干扰消除技术研究
        5.2.1 线性调频干扰模型
        5.2.2 现有LFM干扰消除算法
        5.2.3 基于两阶段分类估计的LFM干扰消除算法原理
        5.2.4 基于两阶段分类估计的LFM干扰参数估计理论性能分析
        5.2.5 基于两阶段分类估计的LFM干扰消除理论性能分析
    5.3 SC-FDE系统正弦调频干扰消除技术研究
        5.3.1 正弦调频干扰模型
        5.3.2 现有SFM干扰消除算法
        5.3.3 基于两阶段和两分支的SFM干扰消除算法原理
        5.3.4 基于两阶段和两分支的SFM干扰参数估计理论性能分析
        5.3.5 基于两阶段和两分支的SFM干扰消除理论性能分析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1 LFM干扰参数估计与干扰消除
        5.4.2 SFM干扰参数估计与干扰消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态干扰环境下SC-FDE系统抗干扰传输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动态干扰场景设计
        6.2.1 可重构干扰下动态干扰场景设计
        6.2.2 可重构与不可重构干扰下动态干扰场景设计
    6.3 仿真结果与分析
        6.3.1 动态干扰场景一
        6.3.2 动态干扰场景二
        6.3.3 动态干扰场景三
        6.3.4 动态干扰场景四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超奈奎斯特速率大气光通信干扰消除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第2章 FTN大气激光通信理论基础
    2.1 FTN大气激光通信系统
        2.1.1 FTN大气激光通信系统模型
        2.1.2 湍流信道分布模型
        2.1.3 调制格式
    2.2 FTN传输理论
        2.2.1 FTN系统中的Mazo限
        2.2.2 FTN系统中的频带利用率
        2.2.3 FTN成型方法
        2.2.4 串行干扰消除技术
        2.2.5 最大似然判决准则
    2.3 小结
第3章 基于矩阵干扰消除的FTN大气激光分块传输技术
    3.1 FTN大气激光分块传输系统模型
    3.2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3.2.1 FTN分块传输系统误码性能
        3.2.2 FTN分块传输系统计算复杂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气激光FTN自适应预均衡通信系统
    4.1 FTN大气激光通信自适应预均衡系统模型
    4.2 理论误码率及计算复杂度
        4.2.1 理论误码率
        4.2.2 计算复杂度
    4.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参与课题
    1.学术成果
    2.参与课题

(7)混叠条件下直扩信号的截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混叠条件下DSSS信号盲分析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混叠的强干扰信号的抵消研究现状
        1.2.2 DSSS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研究现状
        1.2.3 SC-DSSS信号PN码盲估计研究现状
        1.2.4 LC-DSSS信号PN码盲估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DSSS信号强功率干扰抵消
    2.1 引言
    2.2 信号模型
    2.3 基于强信号波形重构的干扰抵消算法
        2.3.1 定时同步
        2.3.2 载波同步
        2.3.3 幅度估计
    2.4 基于强信号硬判决值的干扰抵消算法
        2.4.1 算法原理
        2.4.2 性能仿真
    2.5 基于互补对称滤波器的干扰抵消算法
        2.5.1 互补对称滤波器滤波
        2.5.2 强弱信号分离
        2.5.3 算法总结
        2.5.4 性能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SSS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
    3.1 引言
    3.2 信号模型
    3.3 DSSS信号检测与载波频率估计
        3.3.1 倍频法检测
        3.3.2 循环谱检测
        3.3.3 性能仿真
    3.4 DSSS信号检测与码片速率估计
        3.4.1 延时相乘算法
        3.4.2 小波时频分析算法
        3.4.3 性能仿真
    3.5 DSSS信号检测与PN码周期估计
        3.5.1 自相关波动
        3.5.2 二次功率谱
        3.5.3 性能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码直扩信号PN码盲估计
    4.1 引言
    4.2 信号模型
    4.3 高斯信道下短码直扩信号PN码估计
        4.3.1 矩阵分解
        4.3.2 子空间跟踪
        4.3.3 神经网络
        4.3.4 性能仿真
    4.4 多径信道下短码直扩信号PN码估计
        4.4.1 信号二阶统计特性
        4.4.2 最大似然模型
        4.4.3 基于ILSP的联合估计算法
        4.4.4 基于ITLSP的联合估计算法
        4.4.5 合作通信下信道估计的CRB
        4.4.6 性能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码直扩信号PN码盲估计
    5.1 引言
    5.2 信号模型
    5.3 高斯信道下长码直扩信号PN码估计
        5.3.1 基于缺失数据模型的交替投影算法
        5.3.2 基于窄窗口重叠分段的矩阵分解算法
        5.3.3 性能仿真
    5.4 多径信道下长码直扩信号PN码估计
        5.4.1 基于最大似然的PN码和信道的联合盲估计
        5.4.2 基于近似模型的PN码和信道的联合盲估计
        5.4.3 性能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无线视频广播系统中的增强传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2.1 无线视频广播系统的标准演进
        1.2.2 研究内容
    1.3 章节安排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时分复用传输模式下的高可靠导引信号设计
    2.1 引言
    2.2 高可靠导引信号的频域主体部分设计
        2.2.1 现有的频域导引信号设计方案
        2.2.2 最新标准导引信号存在的问题
        2.2.3 提出的频域导引信号设计方案
    2.3 高可靠导引信号的时域结构设计
        2.3.1 基于前缀的结构(C-A结构)
        2.3.2 基于前缀与后缀结合的结构(C-A-B结构)
        2.3.3 基于多符号前缀后缀和超前缀组合的结构(C-A-B B-C-A结构)
    2.4 导引信号与各自系统参数的兼容性
        2.4.1 标准中的多采样率设计
        2.4.2 提出的多采样率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可靠导引信号的接收算法
    3.1 引言
    3.2 标准导引信号的推荐接收算法
    3.3 导引信号的同步与检测改进算法
        3.3.1 信号的定时同步与检测算法
        3.3.2 信号的载波同步算法
        3.3.3 信号同步与检测性能仿真
    3.4 所提导引信号的信令解析算法
        3.4.1 固定带宽导引信号的信令解析算法
        3.4.2 自适应带宽导引信号的信令解析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通信系统中广播链路的资源分配
    4.1 引言
    4.2 系统描述
    4.3 现有资源分配算法
        4.3.1 基于多场景分支定界算法的资源分配方法
        4.3.2 基于遗传算法的资源分配方法
        4.3.3 基于初始选择概率的随机分配方法
    4.4 所提基于神经网络的资源分配算法
        4.4.1 神经网络模块与训练过程
        4.4.2 基于神经网络的优化解输出
        4.4.3 基于已训练神经网络的资源分配算法
    4.5 理论分析
    4.6 数值仿真与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本文贡献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9)深度学习辅助的LDPC-BICM接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现状
        1.2.1 信道编码
        1.2.2 调制映射
        1.2.3 编码调制
        1.2.4 解调/检测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LDPC-BICM系统与深度学习概述
    2.1 BICM的基本概念
    2.2 LDPC的基本概念
    2.3 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
        2.3.1 深度前馈网络
        2.3.2 深度序列模型
        2.3.3 深度生成模型
        2.3.4 概率图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LDPC-BICM接收方案
    3.1 引言
    3.2 L波段数字航空通信系统模型
    3.3 脉冲消隐门限优化问题
    3.4 GMM模型的BICM接收方案
        3.4.1 EM算法辅助的GMM建模
        3.4.2 GMM模型的MAP解调器
        3.4.3 理论分析工具
        3.4.4 复杂度比较
    3.5 性能分析
        3.5.1 仿真参数
        3.5.2 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3.7 附录
第四章 基于深度前馈网络的LDPC-BICM接收方案
    4.1 引言
    4.2 宽带可见光多载波通信系统模型
    4.3 前馈网络辅助的BICM接收方案
        4.3.1 网络结构
        4.3.2 实现流程
        4.3.3 优化策略
        4.3.4 理论解释
    4.4 前馈网络辅助的BICM迭代方案
    4.5 功率分配和比特加载优化问题
        4.5.1 双边削波失真的影响
        4.5.2 功率分配问题
        4.5.3 功率分配联合比特加载问题
    4.6 计算复杂度
    4.7 性能分析
        4.7.1 平坦信道的非线性抑制性能
        4.7.2 弥散信道的非线性抑制性能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序列模型的LDPC-BICM接收方案
    5.1 引言
    5.2 LDPC-BICM无线通信系统模型
        5.2.1 单天线LDPC-BICM系统
        5.2.2 多天线LDPC-BICM系统
    5.3 单天线系统的BICM接收方案
        5.3.1 单子载波网络架构
        5.3.2 多子载波网络架构
        5.3.3 鲁棒性分析
    5.4 多天线系统的BICM接收方案
        5.4.1 BRNN网络结构
        5.4.2 理论解释
    5.5 性能分析
        5.5.1 单天线系统
        5.5.2 多天线系统
    5.6 本章小结
    5.7 附录
        5.7.1 正向信号计算
        5.7.2 权值梯度计算
        5.7.3 反向误差计算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MIMO SC-FDE系统中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MIMO技术
        1.2.2 SC-FDE技术
        1.2.3 同步技术
    1.3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SC-FDE与 MIMO基本原理
    2.1 对流层散射传输
        2.1.1 对流层传输理论
        2.1.2 散射信道特性
        2.1.3 对流层散射信道模型
    2.2 SC-FDE技术基本原理
        2.2.1 系统框图
        2.2.2 数学描述
        2.2.3 帧格式
        2.2.4 SC-FDE与 OFDM比较
    2.3 MIMO技术基本原理
        2.3.1 MIMO信道容量
        2.3.2 空时分层码
        2.3.3 空时分组码
        2.3.4 MIMO SC-FDE系统信号处理过程
第三章 MIMO SC-FDE系统的时间同步方案
    3.1 常用同步训练序列
        3.1.1 巴克码
        3.1.2 PN序列
        3.1.3 Zadoff-Chu序列
        3.1.4 Frank序列
    3.2 定时同步误差对性能的影响
    3.3 定时同步方法
        3.3.1 基于非数据辅助的同步定时方案
        3.3.2 基于数据辅助的同步定时方案
    3.4 改进的定时同步算法及仿真分析
        3.4.1 训练序列的设计及定时度量分析
        3.4.2 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3.4.3 基于信道估计反馈的符号定时同步
第四章 MIMO SC-FDE系统的频率同步方案
    4.1 频率同步误差对性能的影响
    4.2 频率同步方法
        4.2.1 基于循环前缀的频偏估计算法
        4.2.2 自相关函数和相邻点差分的频偏估计算法
        4.2.3 Moose频偏估计算法
        4.2.4 Schmidl&Cox频偏估计算法
    4.3 频率同步方案及仿真分析
第五章 MIMO SC-FDE系统设计及性能仿真
    5.1 系统参数设计
    5.2 时频同步方案设计
    5.3 系统整体性能仿真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最大似然序列估计均衡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阶调制格式的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均衡技术研究[D]. 刘欣雨.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低成本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信道损伤及数字均衡技术研究[D]. 唐玺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3]单载波高速光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 周洪航.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高速率随钻遥传系统调制解调方法研究[D]. 伍文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单载波频域均衡通信系统抗干扰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 柏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超奈奎斯特速率大气光通信干扰消除算法研究[D]. 张伟.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7]混叠条件下直扩信号的截获与分析[D]. 刘秋红.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03)
  • [8]无线视频广播系统中的增强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 黄一航.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深度学习辅助的LDPC-BICM接收算法研究[D]. 贺渊. 东南大学, 2020(01)
  • [10]MIMO SC-FDE系统中同步技术研究[D]. 李欢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最大似然序列估计的平衡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