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字梁水平侧弯控制

工字梁水平侧弯控制

一、工字梁水平侧弯的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胡黎俐[1](2020)在《预应力碳纤复材板增强钢柱的整体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结构屈曲破坏发生突然,造成后果严重,为引发结构破坏甚至倒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受压钢构件的屈曲承载力是结构技术中一个重要需求。使用复材对钢结构进行增强具有附加重量小、操作便捷等优点,已应用于实际工程。本文提出了预应力碳纤复材板(简称碳板)增强钢柱抗屈曲技术:首先将碳板锚固于钢柱两端,然后人工撑出碳板施加预应力,形成增强体系,该增强体系在钢柱受压过程中提供水平支撑力,从而抑制其整体屈曲的发生。该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新建结构,也可应用于加固既有结构,且增强效果显着、无锈蚀隐患、施工便捷。应用该技术可使外形细长的钢柱获得高抗压承载力,从而满足高层、大跨等建筑方面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并发展了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抗整体屈曲技术。设计并完善了增强体系的构成与施工工艺。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了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的几何初始缺陷,发现增强体系可使钢柱几何初始缺陷显着减小,并分析解释了其机理。通过长期监测研究了碳板预应力损失,其主要由材料松弛、温度变化和碳板端部滑移产生,实测42天的预应力损失平均为5.1%,且大部分于前17天内完成。(2)进行了3种长细比(105、140、200)的纯钢柱、无顶撑增强钢柱和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的轴压试验研究。无顶撑增强钢柱的屈曲承载力提升不明显,而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的屈曲承载力提升显着,试验中最多可提高到纯钢柱的2.5倍,其破坏模式通常为对称失稳,但在撑出长度较大时变为混合失稳。(3)进行了3个不同偏心率(1、2、3)的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的偏压试验研究。偏压下预应力碳板增强效果明显,且偏心率越大增强效果越显着。偏压试件均发生对称失稳,此后产生上下不对称的变形。凸侧碳板应力随加载不断提高,不存在下降阶段。(4)进行了轴压和偏压工况下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吻合良好。通过255个算例进一步证明了预应力碳板增强的有效性。对撑出长度和初始预应力等关键参数进行参数分析,获得了其对增强效果的影响规律。(5)揭示了轴压和偏压下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屈曲发生的原因为钢柱屈服或凹侧碳板松弛,进而提出了4种屈曲情况。确定了最优预应力增强后的钢柱在受压过程中凹侧碳板松弛与钢柱边缘屈服同时发生。由此得到了最优预应力和最高屈曲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最终提出了最优增强设计方法并给出设计算例。

杨子楠[2](2020)在《基于半刚性连接的钢梁整体稳定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结构受弯构件在缺少侧向支撑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侧向弯扭屈曲,即整体失稳。梁端的支承条件是影响钢梁整体稳定承载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梁端简支的情况下,这样做的好处是力学模型简单,便于分析推导。我国的《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中对于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也仅提供了等值端弯矩和横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公式,缺少对梁端约束条件的考虑。钢结构中梁柱节点通常是介于铰接与刚接之间的半刚性节点,而节点的半刚性使得梁端的约束条件变得复杂,与传统的简支梁计算模型有较大的区别。鉴于此,本文推导了半刚性连接钢梁的整体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公式,为现行钢结构规范提供一点补充。本文首先分析了受弯构件整体稳定的计算方法,确定钢梁弯扭屈曲总势能方程,将梁端约束考虑为弹簧约束,建立了半刚性连接下钢梁弯扭屈曲的总势能方程。运用能量法求解得到双轴对称工字形截面固支梁的弹性弯扭屈曲临界弯矩,作为半刚性连接钢梁的理论参考。以半刚性端板连接节点为对象分析梁端支承条件,将侧向弯曲约束和平面内转动约束考虑为弹簧约束,推导了半刚性连接下钢梁弹性弯扭屈曲的临界弯矩表达式,并得到了荷载类型和荷载作用高度的临界弯矩系数。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半刚性端板连接的节点刚度,对不同约束条件下的钢梁进行了屈曲分析。对于等值端弯矩作用在剪心的情况,本文推导公式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比较吻合。针对横向荷载作用在钢梁上翼缘的情况,讨论分析了计算结果和有限元结果。对误差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正方法,并通过算例验证了修正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半刚性连接钢梁的弹性整体稳定计算公式。针对两种特殊支承情况的等效弯矩系数,采用回归分析提出了简便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实例将本文的计算方法与国外规范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推导的考虑梁端约束的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较好。

王强[3](2020)在《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震后抗火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冷成型钢房屋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具有用钢量少、抗震性能好、绿色环保、施工效率高等优点,在国内应用已越来越多,其抗火性能一直是冷成型钢结构研究的重点。与此同时,多灾害耦合研究是当前土木工程防灾的研究热点,而地震次生火灾是人类面临的最常见的次生灾害之一。作为冷成型钢房屋建筑的主要抗侧及竖向分隔构件,研究冷成型钢复合墙体带损伤状态下的抗火性能,对冷成型钢结构建筑的抗火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双层墙板覆面的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进行了震后抗火性能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3片采用不同截面龙骨组合形式的双层石膏板覆面的冷成型钢复合墙体开展常温轴压试验研究,并进行了设计公式的校核以及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a.冷成型钢复合墙体立柱端部带加劲肋和导轨带卷边对墙体轴向极限承载力的提高幅度并不明显,在12%以内,由此建议实际工程使用了带加劲肋立柱或带卷边导轨的墙体中可仍按照传统的使用无卷边U形导轨和端部不带加劲肋的C形立柱的墙体进行承载力设计,其实际多出的部分承载力可作为墙体的安全储备;b.根据AISI规范得出的G550冷成型钢复合墙体试件的轴向极限承载力计算值仅为试验值的60%,而已有的Q345冷成型钢复合墙体试件的轴向极限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接近,试验值约为计算值的90%,说明AISI规范没有合理考虑钢材屈服强度对于冷成型钢复合墙体轴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对不同类型钢材的冷成型钢复合墙体轴向承载力设计公式仍需进一步改进。2、对4片双层石膏板覆面岩棉内填充的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进行了震后抗火试验研究,考察了不同地震损伤、楼盖约束以及空腔填充层等因素对于该类复合墙体抗火性能影响,阐述了该类墙体在带损伤状态下的受火破坏机理,结果表明:a.当墙体试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在2%以内时,其震后耐火极限较无震损状态下墙体耐火极限的降幅仅为8分钟,龙骨立柱的受火破坏模式不会发生改变,表现为立柱在顶部区域热翼缘和腹板局部屈曲导致的钢龙骨骨架向背火侧的弯曲破坏;b.当墙体试件在强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超过2.5%时,其耐火性能将会发生急剧降低,残余耐火极限仅剩8分钟,原因在于水平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使得墙体试件的底边墙板张开,与底导轨之间产生了不均匀间隙,底边墙板失去了对立柱的防火保护,火灾环境下炉内热量可以通过间隙直接传递至龙骨立柱热翼缘;同时,龙骨立柱的受火破坏模式也会发生改变,表现为立柱在柱底区域附近发生全截面局部压屈,进而导致立柱向背火侧的弯曲破坏,由此说明冷成型钢结构在强震次生火灾下的倒塌风险不可忽视;c.大刚度楼盖会对冷成型钢复合墙体产生明显的受火轴向膨胀约束作用,加快该类墙体的受火结构失效,降低墙体的耐火极限,最终使得双层石膏板覆面岩棉内填充的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无法满足1小时的耐火极限要求,建议规范对该情况予以考虑;d.空腔填充层将阻碍热量自空腔向背火侧的传递,使受火侧覆板以及龙骨立柱热翼缘快速温升,不仅会降低承重墙体的耐火极限,还会改变墙体立柱的受火破坏模式。3、由于以双层石膏板作为覆面板材的岩棉内填充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尚不满足1小时耐火极限要求,因此采用玻特板代替石膏板作为复合墙体的基层墙板完成了4片石膏—玻特板覆面岩棉内填充的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震后抗火试验研究,阐述了该类墙体的震后抗火破坏机理,结果表明:a.当墙体试件的层间位移角小于1%时,水平地震作用对于该类墙体的耐火性能影响并不明显,墙体立柱的破坏表现为在顶部区域由于立柱热翼缘和腹板局部屈曲导致的钢龙骨骨架向背火侧的弯曲变形;当墙体试件的层间位移角达到2%以上时,由于墙体试件水平拼缝处墙板的破损,失去了对立柱的侧向约束作用,破坏位置转移到了水平拼缝附近;当墙体试件的层间位移角达到3.5%时,墙体试件的残余耐火极限只有40分钟,立柱距柱底75mm高度位置的冷翼缘及与其相邻的腹板也会发生局部屈曲;b.冷成型钢复合墙体同侧双层墙板设置竖向贯通拼缝是一种槽糕的防火构造形式,在实际工程应尽量予以避免;c.相同构造、相同试验工况的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的抗火试验可以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特别是耐火时间、破坏模式以及时间-温度曲线等试验结果差异较小;d.以玻特板代替石膏板作为岩棉内填充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的基层墙板,可以使得墙体试件的耐火时间由48分钟增长至66分钟,抗剪极限承载力和单位长度抗剪刚度分别提高21.5%和39%,同时,墙体试件的震后残余耐火极限也会发生提高;由此建议在多层冷成型钢建筑中多使用以石膏—玻特板作为覆面板材的冷成型钢复合墙体。本文创新点如下:(1)率先开展了考虑楼盖约束的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抗火试验研究,揭示了空腔填充层会阻碍热量自空腔向背火侧的传递,使受火侧覆板以及龙骨立柱热翼缘快速温升的不利抗火作用机理;证实了墙体立柱在火灾环境下的轴向膨胀荷载不可忽视,它将加速复合墙体的结构失效,导致双层石膏板覆面岩棉内填充的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不满足1小时耐火极限要求,为相关规范提供修订建议。(2)率先开展了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震后抗火试验研究,揭示了双层石膏板以及石膏—玻特板覆面岩棉内填充的带震损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的受火破坏模式,阐述了地震损伤对两类墙体抗火性能的作用机理。

刘海彪[4](2020)在《宽幅大跨非对称斜拉桥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车辆的不断增多,普通的三车道、四车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宽幅桥被建立起来,随着桥梁理论和电算技术的日益成熟,桥梁也向着宽幅大跨方向发展。本文依托海东市海东大道一号桥监测监控项目,对宽幅大跨非对称斜拉桥力学性能展开研究。以梁格法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包含梁、桁架单元组成的全桥空间梁格模型。进一步计算分析桥梁在施工阶段的静力学性能和运营阶段静力学性能,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施工方法对斜拉桥力学性能的影响;青海地区属于大温差地区,考虑大温差地区桥梁结构温度效应明显,分析了成桥后温度荷载对斜拉桥受力的影响;最后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FEA建立主梁索-梁锚固区空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锚箱在最大索力下的应力分布,对锚箱的承压板、承剪板厚度进行分析,研究其厚度变化对锚箱整体受力的影响。本论文对宽幅大跨非对称斜拉桥静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计算分析表明:施工过程中该斜拉桥的受力和变形符合规范要求,改变后的施工方法对该斜拉桥初张拉施工索力有影响较大,对主梁和主塔的变形、应力影响不大,该桥的实际施工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在运营阶段车辆对称荷载和偏载作用下主梁出现横向弯曲,应力沿横截面也呈现不均匀分布,符合宽幅斜拉桥横向空间效应明显的特点,设计时仅用单梁模型进行验算是不准确的;温度荷载对该斜拉桥主梁线形、主塔偏位、斜拉索索力的影响较大,合龙时选择夏季或连续几天温度较高时段,对运营有利;整体升降温对支座纵向位移影响最大,影响该类型斜拉桥支座纵向位移的最不利温度荷载组合为:索梁负温差+正温度梯度+整体降温+索塔左右正温差;在恒载+最不利活载工况下,主梁索-梁锚固区应力满足强度要求,整体应力水平较低,各板件连接部位或开孔处有应力集中现象,但应力集中范围很小、应力过渡流畅,在方便焊接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承压板厚度,承剪板厚度不宜取太厚。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该类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朱怡[5](2020)在《框架结构温度效应分析及伸缩缝间距取值建议》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外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对伸缩缝的设置存在几点问题:(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中给出了排架、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取值,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仅给出单层房屋和露天结构的温度区段长度限制,并未给出多层或高层框架及采取保温隔热措施等结构的温度伸缩缝间距取值;(2)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给出的伸缩缝间距取值无法查证到具体的设置依据,多是经验及统计的结果,关于影响伸缩缝间距因素的研究没有量化方面的资料;(3)我国现行规范中关于多层钢框架结构伸缩缝的设置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设计人员只能针对具体情况,对各个工程逐一进行分析,其过程繁琐,耗时耗力;钢结构温度效应方面的研究资料还比较欠缺,有待扩充、完善;(4)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以钢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在大跨空间结构、轻型门式结构、多层及小高层住宅领域得到诸多推广和应用。钢结构在“高”、“大”、“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但钢结构建筑对温度的敏感性强,由极端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结构内产生的温度内力会对建筑结构造成不利影响。温度应力是设计师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伸缩缝是为减小温度应力而提出的一种构造措施,对于结构设计师来说,探究温度变化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及伸缩缝间距的合理取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且基于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多元的发展态势,钢框架结构伸缩缝间距的取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做了以下几点研究工作:(1)本文查阅大量有关温度、气候的资料,了解了温度荷载的分类及特点,结合全国各地区气候特点,讨论了建筑结构从施工到正常使用期间可能遭遇的温度荷载工况,从中分别选取最不利的工况及作用时间较长、与实际情况最为吻合的工况进行分析,从建筑材料的温度特性、建筑的隔热保温措施、规范的规定、实际工程的常规取值等几个方面考虑,得出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差取值;(2)本文在搜集、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建筑物温度效应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及理解,选择合适的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en作为工具,利用该软件对不同温度荷载工况及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单根构件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工况及约束条件下构件的内力及变形情况,通过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软件的可行性;(3)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分析两种温度荷载工况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框架结构的温度内力分布情况及各构件(梁、板、柱)的温度内力大小、整体结构的变形特点;(4)通过建立大量模型,改变结构长度、框架柱截面尺寸、底层柱高、层高、楼板厚度等因素对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在两种荷载工况下各因素变化对结构温度效应的影响程度;(5)从两种温度荷载工况中选择建筑长期所处、最贴近实际的工况作为讨论伸缩缝间距的背景,找出该种荷载工况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钢框架结构中受力比较不利的构件,在受力较不利的构件中选定控制构件,以控制构件的内力大小作为设伸缩缝的判断依据;(6)通过大量的模型计算,得到不同影响因素(结构长度、底层柱高、柱截面尺寸、层高、楼板厚度)变化下,55m混凝土框架结构控制构件的温度内力增量占承载力的比例MT(y)/Mu、不同影响因素变化下钢框架结构控制构件的温度内力增量占比(MT(x)(10)MT(y))/Mu,化为应力比为?T/fy;(7)钢框架温度区段长度的控制条件:随着温度区段长度增加,钢构件的温度内力占比(MT(x)(10)MT(y))/Mu也不断增加,当钢结构的温度内力占比与最大温度区段下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温度内力占比一致,由此得到的钢框架的伸缩缝间距。

秦发祥[6](2019)在《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文中认为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公路桥梁建设项目中,预应力钢束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预制梁预应力钢束的研究也是炙手可热。钢束施加预应力后,T梁在预加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纵桥向发生上拱,横桥向产生侧弯变形。T梁的纵向变形影响预拱度的设置,通常采用以跨中挠度值的相反数作为顶点的二次多项式线形,但设计施工中并未说明选择二次多项式作为预拱度线形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当前,关于侧弯变形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的分析日趋成熟,但是关于侧弯变形量计算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给定了施工过程中钢束孔道竖向的允许偏差,但对于侧弯变形量影响较大的孔道横桥向偏差并没有明确规定。在计算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量时,为了简化计算,规范计算公式采用构件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代替钢束实际长度计算。这样简化使计算公式不因直线段波纹管的变形引起钢束线形的变化而变化,给计算结果带来了误差。基于此背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研究影响预制T梁侧弯变形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控制预制T梁在施工中侧弯变形的有效措施。基于孔道横桥向偏差的考虑,计算侧弯变形量,通过规范确定的侧弯变形量限值确定了预制T梁中梁孔道横桥向偏差允许值为10mm,边梁孔道横桥向偏差允许值为8mm。(2)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在张拉预应力钢束后,梁体会发生一定量的纵向变形。利用静力平衡法推导变形曲线微分方程,采集工程实例变形数据和数值模拟计算数据,进行数学拟合验证,得出简支变连续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其合理预拱度曲线方程为四次多项式。(3)对《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给出的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量的简化计算公式进行分析,确定其以直带曲的误差来源。通过确定波纹管变形前后钢束长度值变化,对比计算,发现改进前后伸长量差值对规范允许的6%的波动范围影响最高达48.72%,因此,在进行钢束预应力张拉质量校核时,钢束伸长量差值不在理论伸长量误差范围的6%以内也有公式本身的计算简化问题。最后总结梳理了本文得出的结论,并对全文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

代欣[7](2019)在《叠合梁斜拉桥主梁合理模拟方式研究》文中提出在城市现代化公路桥梁的建设项目中,常常会看到叠合梁斜拉桥的身影,例如重庆城区目前在建桥梁中就有两座是叠合梁斜拉桥,一座是南纪门长江大桥,一座是水土嘉陵江大桥。不论是叠合梁斜拉桥的设计还是修建,都离不开桥梁的计算分析,又因叠合梁斜拉桥主梁由两种材料组成,在主梁模拟方式上和一种材料的差异明显,因此选择合理的主梁模拟方式是进行叠合梁斜拉桥计算分析的关键。本文以涪江大桥为依托工程,采用Midas/Civil计算软件建立了三主梁模型(M1)、梁格模型(M2)和板梁模型(M3),采用Midas/FEA建立实体模型(M4)。通过对本桥的成桥状态分析、荷载试验的静力正载、静力偏载和自振特性四个方面对M1、M2和M3模型进行主梁合理模拟方式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为:(1)介绍了国内外叠合梁斜拉桥的发展概况和构造特点以及受力特性、主梁不同模拟方式的研究现状以及荷载试验发展概况。(2)对斜拉桥计算模型的分类和有限元分析步骤进行介绍,并详细阐述了各种模型的区分依据。(3)简要叙述涪江大桥的工程概况,详细介绍了三主梁模型(M1)、梁格模型(M2)、板梁模型(M3)和实体模型(M4)的建模方式。对成桥状态下的M1、M2和M3模型进行计算并与M4进行内力、索力、应力及位移这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知M3模型与M4模型计算值更为接近。(4)对静载试验方案进行介绍,采用与静力荷载试验相同位置的加载工况对正载和偏载作用下的M1、M2、M3模型进行应变、挠度以及索力增量计算,并与荷载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可知M2模型和M3模型合理性基本相同,但M3模型计算结果更加均匀。(5)对自振特性试验方案进行介绍,通过对M1、M2、M3模型的特征值分析来进行频率和振型的对比,并采用荷载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可知三种模型均能准确计算主梁前三阶竖弯频率和主塔一阶侧弯及纵弯频率;M1模型由于主梁与桥面板之间采用刚性连接,极大增加了主梁的横向刚度,使其无法计算出主梁的扭转频率;M2和M3在频率值计算和振型上差异不明显,频率计算结果均大于实测值,振型和实测振型基本一致。

高诣民[8](2018)在《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中小跨径桥梁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传统中小跨径装配式梁桥存在结构形式和材料单一、建造品质不高、结构使用耐久性不足等问题。为丰富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形式和提升公路桥梁品质,推动桥梁工业化进程,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不同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式形式,引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广泛的典型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形式:工字形钢板组合梁桥和工字形PC组合梁桥。基于我国现行规范对这两种桥型进行了设计,对这两种桥型的承载性能做了深入研究,探讨这类桥型在我国应用的结构安全性、施工高效性及技术经济性等问题。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比较分析中小跨径我国传统预制装配式PC梁桥以及欧美多种混凝土和钢混组合梁桥结构形式特点及适用条件。基于桥梁工业化理念,提出了―三个体系、两拼两连‖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式体系,对既有的桥型进行了评价。推荐工字形钢板组合梁桥和工字形PC组合梁桥分别作为我国中小跨径装配式混凝土梁桥和钢混组合梁桥的主要选型。(2)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钢板组合梁和PC组合梁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和典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拟的合理性。基于美国钢板组合梁桥通用图,按照我国规范初步设计了20m40m 5套简支钢板组合梁桥图纸。通过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了本文设计图和同跨径美国通用图的单梁以及全桥受力性能,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与多主梁钢板组合梁桥破坏路径。研究表明我国规范设计的钢板组合梁安全储备富裕较多,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抗灾性能弱于多主梁。(3)通过PC组合梁30m裸梁及组合梁受弯破坏足尺加载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应力摩擦损失、荷载-挠度关系、跨中混凝土应变、裂缝发展以及受弯破坏特征。采用拉板式弯起器时,给出考虑角度修正的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摩擦损失计算公式。试验研究表明组合梁桥面板能够参与结构受弯工作,有效改善结构抗弯性能。研究表明我国现行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适用于PC组合梁设计。(4)从材料用量角度,研究比较两种组合梁与T梁及小箱梁经济性。研究分析组合梁施工便利性、构件更换快速性以及质量可控性等技术性特点。从设计理念、规范体系及钢材品种等方面思考了推广组合梁桥的建议。

李正文,高海军,傅立军[9](2018)在《横向预制拼装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施工工艺控制探析》文中指出横向预制拼装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做为全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推动组合结构向标准化、工业化、装配化方向发展;本文针对横向预制拼装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结构设计特点,分析研究了施工中各工序的施工方法及各工序的质量控制措施,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及相关数据。

田伟[10](2016)在《40m预应力混凝土工字梁施工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说明预应力工字梁具有跨径大、重量轻、经济合理、施工简单等优点,在公路建设中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在工程施工中,根据工字梁自身结构特点,抓好质量关键控制点,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结合312国道兰州过境段石门沟大桥的施工实践,对预应力混凝土工字梁施工工艺和关键控制点进行归纳总结,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二、工字梁水平侧弯的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字梁水平侧弯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预应力碳纤复材板增强钢柱的整体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本章引言
    2.2 规范和规程(CECS 77:96;YB 9257-96)中钢结构加固方法概述
    2.3 复材增强钢结构研究现状
        2.3.1 抗压增强
        2.3.2 抗弯增强
        2.3.3 抗疲劳加固
        2.3.4 抗扭加固
        2.3.5 抗剪增强
        2.3.6 小结
    2.4 钢索预应力撑杆柱研究现状
        2.4.1 理论研究
        2.4.2 试验研究
        2.4.3 有限元和设计方法研究
        2.4.4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技术
    3.1 本章引言
    3.2 本文提出的新技术
        3.2.1 实施方案
        3.2.2 增强机理
        3.2.3 技术特点与应用优势
    3.3 本文研究的构件
        3.3.1 钢柱
        3.3.2 碳板
        3.3.3 锚具
        3.3.4 顶撑
    3.4 增强体系对钢柱几何初始缺陷的影响
        3.4.1 初始缺陷测量方法和对象
        3.4.2 初始缺陷测量结果
        3.4.3 增强后初始缺陷减小原理
    3.5 增强体系的预应力损失
        3.5.1 预应力损失测量方法和对象
        3.5.2 预应力损失测量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轴压试验研究
    4.1 本章引言
    4.2 轴压试验设计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加载及测量
    4.3 轴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荷载位移曲线及屈曲承载力
        4.3.2 破坏模式
        4.3.3 钢柱及碳板应力变化
        4.3.4 轴向位移、转角位移、面外位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偏压试验研究
    5.1 本章引言
    5.2 偏压试验设计
        5.2.1 偏压试验方案
        5.2.2 偏压加载及测量
    5.3 偏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荷载位移曲线及屈曲承载力
        5.3.2 破坏模式
        5.3.3 钢柱及碳板应力变化
        5.3.4 轴向位移、转角位移、面外位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有限元模拟
    6.1 本章引言
    6.2 有限元建模
        6.2.1 几何模型
        6.2.2 材料与单元
        6.2.3 边界条件及计算
    6.3 试件模拟及模型验证
    6.4 试验试件加载全过程模拟
    6.5 参数分析
        6.5.1 撑出长度和预应力对轴压试件的影响
        6.5.2 顶撑布置对轴压试件的影响
        6.5.3 长细比和钢材屈服强度对轴压试件的影响
        6.5.4 碳板弹性模量对轴压试件的影响
        6.5.5 边界条件对轴压试件的影响
        6.5.6 持荷加固对轴压试件的影响
        6.5.7 初始缺陷对轴压试件的影响
        6.5.8 撑出长度和预应力对偏压试件的影响
        6.5.9 关键参数影响规律总结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稳定性分析理论及设计方法
    7.1 本章引言
    7.2 纯钢柱整体屈曲计算方法回顾
    7.3 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屈曲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
        7.3.1 理想情况
        7.3.2 非理想情况
    7.4 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最优预应力及最高屈曲承载力
        7.4.1 最优预应力及最高屈曲承载力的对应状态及计算方法
        7.4.2 影响最高屈曲承载力的因素
        7.4.3 最高屈曲承载力与纯钢柱屈曲承载力的柱子曲线对比
    7.5 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设计方法
        7.5.1 设计思路与步骤
        7.5.2 设计算例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轴压试件钢截面应变
附录B 有限元模拟结果原始数据
附录C Jezek法计算钢柱极值点失稳荷载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半刚性连接的钢梁整体稳定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钢梁稳定问题
        1.2.1 钢梁稳定简述
        1.2.2 稳定问题的计算方法
    1.3 钢梁整体稳定研究现状
        1.3.1 考虑梁端约束的研究
        1.3.2 弯扭屈曲总势能的研究
    1.4 规范中的整体稳定计算方法
        1.4.1 国内规范
        1.4.2 国外规范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钢梁整体稳定理论分析
    2.1 概述
    2.2 梁的弯扭屈曲总势能
        2.2.1 弯扭屈曲总势能的传统形式
        2.2.2 采用非线性应变计算方法的总势能
        2.2.3 半刚性连接下钢梁的弯扭屈曲总势能
    2.3 固支钢梁的弹性弯扭屈曲临界荷载
        2.3.1 均匀弯矩作用
        2.3.2 横向均布荷载作用
        2.3.3 横向跨中集中荷载作用
    2.4 半刚性连接钢梁的弹性弯扭屈曲临界荷载
        2.4.1 半刚性连接钢梁的支承条件
        2.4.2 侧向弯曲约束影响系数βl
        2.4.3横向荷载作用的弯矩系数β1
        2.4.4荷载作用高度的弯矩系数β2
        2.4.5 临界弯矩表达式统一形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梁整体稳定的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软件及分析方法
    3.2 半刚性节点有限元模型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校核
        3.2.3 节点设计
        3.2.4 节点刚度
    3.3 半刚性连接钢梁有限元分析
        3.3.1 固支钢梁有限元模型校核
        3.3.2 剪心纯弯作用
        3.3.3 横向均布荷载作用
        3.3.4 跨中集中荷载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刚性连接钢梁的整体稳定计算
    4.1 临界弯矩
    4.2 整体稳定系数
    4.3 等效弯矩系数βb
    4.4 计算公式的统一性讨论
        4.4.1 平面外固支
        4.4.2 平面外简支且约束转动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符号

(3)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震后抗火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冷成型钢结构建筑简介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3 冷成型钢复合墙体抗火及抗剪性能研究现状
    1.4 当前研究的不足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2 冷成型钢复合墙体常温轴压试验研究
    2.1 试验装置设计
    2.2 冷成型钢复合墙体常温轴压试验
    2.3 基于AISI的冷成型钢复合墙体轴压承载力校核
    2.4 冷成型钢复合墙体轴压承载力有限元模拟
    2.5 小结
3 双层石膏板覆面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震后抗火试验研究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结果
    3.3 分析与讨论
    3.4 小结
4 石膏—玻特板覆面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震后抗火试验研究
    4.1 试验设计
    4.2 试验结果
    4.3 分析与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宽幅大跨非对称斜拉桥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斜拉桥发展概述
        1.1.1 国外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1.1.2 国内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1.1.3 宽幅斜拉桥发展概况
    1.2 斜拉桥的结构体系及受力特点
        1.2.1 斜拉桥结构支撑体系
        1.2.2 斜拉桥的受力特点及分类
    1.3 宽幅大跨非对称斜拉桥的特点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梁格法的基本理论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梁格法的基本原理
        2.1.1 纵向梁格的划分
        2.1.2 横向梁格的划分
    2.2 梁格截面特性的计算
        2.2.1 纵向梁格截面特性的计算
        2.2.2 横向梁格截面特性的计算
    2.3 工程背景
        2.3.1 箱梁的结构形式
        2.3.2 主塔构造形式
        2.3.3 拉索体系构造
    2.4 全桥空间梁格模型的建立
        2.4.1 主梁的模拟
        2.4.2 主墩、主塔的模拟
        2.4.3 斜拉索的模拟
        2.4.4 边界条件的模拟
        2.4.5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模拟
        2.4.6 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施工及运营阶段宽幅大跨非对称斜拉桥受力分析
    3.1 施工阶段的划分
    3.2 施工过程中斜拉桥的受力分析
        3.2.1 施工索力计算分析
        3.2.2 施工过程变形计算分析
        3.2.3 施工过程应力计算分析
    3.3 不同施工方法对斜拉桥力学性能的对比分析
        3.3.1 不同施工方法下施工索力分析
        3.3.2 不同施工方法下主梁变形和应力分析
        3.3.3 不同施工方法下主塔变形和应力分析
    3.4 运营阶段斜拉桥的受力分析
        3.4.1 荷载的施加
        3.4.2 对称荷载作用下斜拉桥的受力分析
        3.4.3 偏载作用下斜拉桥的受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宽幅大跨非对称斜拉桥成桥状态温度效应分析
    4.1 温度荷载的取值
    4.2 温度对索-梁-塔的影响分析
        4.2.1 索-梁温差效应分析
        4.2.2 主梁竖向温度梯度效应分析
        4.2.3 整体升降温效应分析
        4.2.4 索塔温差效应分析
    4.3 温度效应对成桥支座位移的影响分析
        4.3.1 斜拉桥支座参数
        4.3.2 索梁温差效应分析
        4.3.3 主梁竖向温度梯度效应分析
        4.3.4 整体升降温效应分析
        4.3.5 索塔温差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宽幅大跨非对称斜拉桥索-梁锚固区应力精细化分析
    5.1 钢主梁索-梁锚固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1.1 索-梁锚固区构造形式
        5.1.2 单元类型选取及网格的划分
        5.1.3 边界和荷载的施加
        5.1.4 有限元计算模型
    5.2 索-梁锚固区应力分析
        5.2.1 锚垫板与承压板应力分析
        5.2.2 承剪板应力分析
        5.2.3 加劲板应力分析
        5.2.4 锚腹板应力分析
    5.3 钢锚箱板件参数分析
        5.3.1 承压板厚度分析
        5.3.2 承剪板厚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框架结构温度效应分析及伸缩缝间距取值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规范现状及应用
        1.4.1 国内规范
        1.4.2 国外规范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温度场的基本理论及有限元软件的分析介绍
    2.1 温度荷载的类型及特点
        2.1.1 日照温差
        2.1.2 骤降温差
        2.1.3 季节温差
        2.1.4 温度荷载的特点
    2.2 温度场的基本概念
    2.3 热传导及热传导问题的求解
    2.4 温度应力的基本概念
    2.5 Midas Gen的特点及主要功能
    2.6 Midas Gen温度荷载施加的实现
    2.7 软件可行性验证
        2.7.1 模型基本参数及Midas计算结果
        2.7.2 理论计算:温度改变引起位移的方法
        2.7.3 Midas软件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
    2.8 温度计算及最不利工况的确定
        2.8.1 规范对温度作用的规定
        2.8.2 工程经验对温度变化的取值
        2.8.3 温度荷载工况
        2.8.4 温差取值的确定
        2.8.5 温度对结构的影响原理
第三章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温度效应分析
    3.1 模型参数
    3.2 有限单元的选取
    3.3 基本假定和基本模型
        3.3.1 基本假定
        3.3.2 基本模型
    3.4 整体温差作用下的温度效应
        3.4.1 梁、柱温度内力
        3.4.2 板温度应力
        3.4.3 整体结构及楼板变形
        3.4.4 软件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对比
    3.5 室内外温差作用下的温度效应
        3.5.1 梁、柱温度内力
        3.5.2 板温度应力
        3.5.3 整体结构及楼板变形
    3.6 整体温差、室内外温差作用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3.6.1 结构纵向长度的影响
        3.6.2 结构层高的影响
        3.6.3 底层柱高的影响
        3.6.4 柱截面尺寸的影响
        3.6.5 楼板厚度的影响
        3.6.6 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框架结构的温度效应分析
    4.1 模型参数
    4.2 有限单元的选取
    4.3 基本假定和基本模型
        4.3.1 基本假定
        4.3.2 基本模型
    4.4 整体温差作用下的温度效应
        4.4.1 梁、柱温度内力
        4.4.2 板温度应力
        4.4.3 整体结构及楼板变形
    4.5 室内外温差作用下的温度效应
        4.5.1 梁、柱温度内力
        4.5.2 板温度应力
        4.5.3 整体结构及楼板变形
    4.6 整体温差、室内外温差作用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4.6.1 结构纵向长度的影响
        4.6.2 结构层高的影响
        4.6.3 底层柱高的影响
        4.6.4 柱截面尺寸的影响
        4.6.5 楼板厚度的影响
        4.6.6 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7 各工况下结构最不利构件的确定
        4.7.1 整体温差、室内外温差作用下混凝土框架
        4.7.2 整体温差、室内外温差作用下钢框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伸缩缝的设置及取值建议
    5.1 相关参数的确定及说明
        5.1.1 温度工况的选取
        5.1.2 控制构件的确定
    5.2 混凝土框架结构
        5.2.1 研究思路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5.2.2 不同截面柱温度内力占比
        5.2.3 不同楼板厚、层高、底层柱高温度应力占比
    5.3 钢框架结构
        5.3.1 不同截面柱温度应力占比
        5.3.2 不同楼板厚、层高、底层柱高温度应力占比
        5.3.3 不同结构长度温度应力占比
        5.3.4 伸缩缝间距取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T梁变形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的研究现状
        1.2.1 T梁变形的研究现状
        1.2.2 钢束张拉伸长量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变形计算分析
    2.1 工程数据采集分析
        2.1.1 依托工程
        2.1.2 采集数据分析
        2.1.3 病害分析
    2.2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变形的影响因素
    2.3 考虑横桥向孔道偏差的侧弯变形理论分析
        2.3.1 静力法理论分析
        2.3.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2.3.3 结果分析
    2.4 横桥向孔道偏差允许值的确定与数值验证
        2.4.1 横桥向孔道偏差理论允许值
        2.4.2 不同跨径T梁横桥向孔道偏差允许值的数值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预拱度线形分析研究
    3.1 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1.1 结构刚度
        3.1.2 预应力损失
        3.1.3 收缩徐变
    3.2 预制T梁挠曲线理论分析
    3.3 边跨上拱度线形计算分析
        3.3.1 基于现行规范的挠曲线理论计算
        3.3.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3.3.3 边跨预拱度线形的拟合
        3.3.4 结果对比分析
    3.4 中跨上拱度线形计算分析
        3.4.1 理论分析及计算
        3.4.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3.4.3 中跨预拱度线形的拟合
        3.4.4 结果对比分析
    3.5 单片梁(T梁)上拱线形计算分析
        3.5.1 理论分析及计算
        3.5.2 依托工程数据分析和拟合
        3.5.3 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钢束张拉伸长量计算公式的优化
    4.1 现行规范计算公式
        4.1.1 计算依据
        4.1.2 现行规范计算公式产生误差的原因
    4.2 分段计算法
        4.2.1 钢绞线全长整体计算伸长量
        4.2.2 1/2 跨钢绞线分半计算伸长量
        4.2.3 按若干线段分段计算伸长量
        4.2.4 结果分析
    4.3 伸长量计算公式的优化
        4.3.1 钢束理论伸长量的计算
        4.3.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叠合梁斜拉桥主梁合理模拟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混凝土叠合梁斜拉桥
    1.2 叠合梁斜拉桥发展概述
        1.2.1 国外叠合梁斜拉桥发展概述
        1.2.2 国内叠合梁斜拉桥发展概述
    1.3 叠合梁斜拉桥构造特点及受力特性
        1.3.1 构造特点
        1.3.2 受力特点
    1.4 主梁不同模拟方式研究现状
    1.5 荷载试验的发展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斜拉桥计算模型分类及有限元理论方法
    2.1 斜拉桥计算模型分类
        2.1.1 单主梁模型
        2.1.2 双主梁模型
        2.1.3 三主梁模型
        2.1.4 板梁模型
        2.1.5 实体模型
        2.1.6 梁格模型
    2.2 有限元分析步骤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涪江大桥成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静力对比分析
    3.1 涪江大桥概况
    3.2 涪江大桥技术标准及设计参数
        3.2.1 技术标准
        3.2.2 主桥设计参数
    3.3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材料参数
        3.3.2 三主梁模型(M1)
        3.3.3 梁格模型(M2)
        3.3.4 板梁模型(M3)
        3.3.5 实体模型(M4)
    3.4 成桥状态对比分析
        3.4.1 内力对比分析
        3.4.2 斜拉索索力对比分析
        3.4.3 主梁应力对比分析
        3.4.4 钢主梁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载作用下主梁不同模拟方式对比分析
    4.1 概述
    4.2 静力荷载试验
        4.2.1 静载试验荷载效率
        4.2.2 测试截面及内容
        4.2.3 测点布置
        4.2.4 静力荷载试验工况
    4.3 正载作用下主梁不同模拟方式对比分析
        4.3.1 主梁挠度对比分析
        4.3.2 主梁应变对比分析
        4.3.3 斜拉索索力增量对比分析
    4.4 偏载作用下主梁不同模拟方式对比分析
        4.4.1 主梁挠度对比分析
        4.4.2 钢主梁应变对比分析
        4.4.3 斜拉索索力增量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梁不同模拟方式动力特性对比分析
    5.1 概述
    5.2 自振特性试验
        5.2.1 试验方案
        5.2.2 模态识别及结果
    5.3 斜拉桥有限元自振特性分析
        5.3.1 计算理论
        5.3.2 各模型自振特性计算及对比
    5.4 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涪江大桥静载试验布载
附录B 涪江大桥试验现场照片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制装配中小跨径梁桥主要形式及发展
        1.2.2 中小跨径PC梁桥承载性能研究
        1.2.3 钢板组合梁桥承载性能研究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小跨径公路梁桥装配化结构形式研究
    2.1 概述
    2.2 装配化梁桥基本结构形式研究
        2.2.1 桥梁工业化概念
        2.2.2 装配化梁桥基本结构形式研究
    2.3 中国传统预制装配式中小跨径桥梁结构形式
        2.3.1 先张法PC板梁桥
        2.3.2 后张法PC T梁桥
        2.3.3 后张法PC小箱梁桥
    2.4 中小跨径混凝土梁桥新结构形式研究
        2.4.1 先张法工字形PC组合梁桥
        2.4.2 先张法PC大 T梁桥
        2.4.3 先张法PC U形组合梁桥
    2.5 中小跨径钢混组合梁桥新结构形式研究
        2.5.1 冷弯卷边U型钢组合梁桥
        2.5.2 钢板组合梁桥
        2.5.3 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
        2.5.4 钢箱组合梁桥
    2.6 装配化中小跨径梁桥结构选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合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单元分析
        3.2.1 混凝土单元选取
        3.2.2 钢板梁单元选取
    3.3 材料本构模型
        3.3.1 ABAQUS弹塑性分析
        3.3.2 钢材本构模型
        3.3.3 混凝土本构模型
    3.4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模拟
        3.4.1 钢筋混凝土模拟
        3.4.2 预应力钢筋模拟
    3.5 钢-混界面模拟
        3.5.1 栓钉模拟方法
        3.5.2 界面接触模拟方法
    3.6 钢板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3.6.1 试验简介
        3.6.2 有限元模型
        3.6.3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3.7 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3.7.1 试验简介
        3.7.2 有限元模型
        3.7.3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3.8 钢板组合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3.8.1 试验简介
        3.8.2 有限元模型
        3.8.3 试验对比验证
        3.8.4 试验对比验证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板组合梁桥承载能力研究
    4.1 概述
    4.2 简支钢板组合梁初步设计
        4.2.1 美国钢板组合梁SMDI通用图分析
        4.2.2 简支钢板组合梁初步设计
    4.3 钢板组合梁单梁受力性能研究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3.3 理论计算分析
    4.4 简支钢板组合梁桥受力性能研究
        4.4.1 荷载工况
        4.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4.3 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桥受力性能分析
        4.4.4 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破坏过程分析
    4.5 双主梁、多主梁钢板组合梁全桥受力性能对比研究
        4.5.1 双主梁设计概况
        4.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5.3 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破坏路径分析
        4.5.4 双主梁、多主梁破坏路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C组合梁承载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设计
        5.2.1 试验梁设计
        5.2.2 试验梁制作及加载方案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预应力摩擦损失
        5.3.2 荷载-挠度关系
        5.3.3 跨中混凝土应变
        5.3.4 裂缝分析
        5.3.5 试验梁破坏形态
    5.4 受弯性能计算分析
        5.4.1 刚度计算
        5.4.2 预应力损失计算
        5.4.3 裂缝宽度计算
        5.4.4 开裂弯矩计算
        5.4.5 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组合梁桥技术经济性分析
    6.1 概述
    6.2 中小跨径梁桥经济性分析方法
    6.3 PC组合梁经济性分析
    6.4 钢板组合梁经济性分析
    6.5 组合梁桥技术性分析
        6.5.1 施工便利性
        6.5.2 构件更换快速性
        6.5.3 质量可控性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绩
致谢

(9)横向预制拼装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施工工艺控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设计特点
2 工艺流程
    2.1 预制工字梁阶段
    2.2 预制工字梁组合箱梁阶段
3 工艺质量控制措施
    3.1 波形钢腹板工字梁预制场建设
    3.2 波形钢腹板的加工及安装
        3.2.1 加工
        3.2.2 安装
    3.3 预制梁钢筋加工及安装
        3.3.1 加工
        3.3.2 安装
    3.4 预制梁模板加工及安装
        3.4.1 加工
        3.4.2 安装
    3.5 预制梁混凝土浇注及养护
    3.6 预制梁钢束张拉及压浆
        3.6.1 张拉
        3.6.2 压浆
    3.7 预制波形钢腹板工字梁运输及安装
    3.8 横向湿接缝模板加工及安装
        3.8.1 加工
        3.8.2 安装
    3.9 横向湿接缝钢筋安装
    3.1 0 横向湿接缝混凝土浇注
    3.1 1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钢束张拉及压浆
    3.1 2 中横梁钢筋安装
    3.1 3 负弯矩钢束 (T钢束) 张拉及压浆
    3.1 4 支座连接件的解除
    3.1 5 临时支座制作及安装
    3.16波形钢腹板与混凝土面接触处的止水处理
4 结语

(10)40m预应力混凝土工字梁施工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预应力混凝土工字梁施工工艺
    2.1 预应力锚夹具及预应力筋的质量控制
    2.2 主要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
3 施工难点及采取措施
4 结语

四、工字梁水平侧弯的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应力碳纤复材板增强钢柱的整体稳定性研究[D]. 胡黎俐. 清华大学, 2020(01)
  • [2]基于半刚性连接的钢梁整体稳定承载力研究[D]. 杨子楠.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3]冷成型钢承重复合墙体震后抗火试验研究[D]. 王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4]宽幅大跨非对称斜拉桥力学性能研究[D]. 刘海彪.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框架结构温度效应分析及伸缩缝间距取值建议[D]. 朱怡.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6]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D]. 秦发祥. 长安大学, 2019(01)
  • [7]叠合梁斜拉桥主梁合理模拟方式研究[D]. 代欣.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D]. 高诣民. 长安大学, 2018(01)
  • [9]横向预制拼装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施工工艺控制探析[J]. 李正文,高海军,傅立军.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8(08)
  • [10]40m预应力混凝土工字梁施工技术措施[J]. 田伟.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6(10)

标签:;  ;  ;  ;  ;  

工字梁水平侧弯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