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网络的混沌信号源设计与同步

基于神经网络的混沌信号源设计与同步

一、基于神经网络的混沌信号源的设计及同步(论文文献综述)

顾加成[1](2021)在《条件对称忆阻混沌振荡器及其多稳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混沌理论的发展,混沌信号源在化学电解等应用也有了新的突破。为了研究混沌信号源对化学电解的效率影响,往往需要采用动力学行为丰富、抗干扰性强以及调控方便的混沌信号源。忆阻器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路元件,能够为混沌振荡器的构建提供新的非线性反馈,从而便于构造高复杂度甚至多稳态的混沌系统,为工程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因此,本文构造条件对称忆阻混沌系统并基于此进一步探索其多稳态机制,吸引子生长机制以及分岔调控幅频机制等动力学行为,以便于将混沌结合到化学电解过程实现新的应用。主要工作包括:首先,提出了忆阻混沌系统的条件对称建模方法,发现了其共存吸引子和吸引子生长动力学行为。基于条件对称原理,研究了只含单个线性项的混沌系统模型,在极性平衡的约束下,通过引入非线性函数和忆阻器构造了条件对称忆阻混沌系统。通过仿真系统的相轨、Lyapunov指数谱、分岔图、平均值等动力学行为,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验证了系统的条件对称属性。在研究无穷多稳态对系统的影响时,发现了吸引子生长现象。模拟电路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的结果。其次,提出了一种具有条件对称性、吸引子生长和幅频调控特性的忆阻混沌系统。基于其无穷多稳态和条件对称以及极性反转的特性,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吸引子生长机制。观察了系统的相轨、Lyapunov指数谱、分岔图、平均值等动力学行为,验证了不同吸引子生长机制及其表现形态。此外,还通过控制系统的参数实现了系统的幅频调控。模拟电路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的正确性。最后,研究了混沌系统在化学电解领域上的应用。基于混沌系统的幅频调控与偏置调控的特性,先构建了一个可自由实现幅频与偏置调控的混沌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设计了电流放大电路,并加入了电路模块来调整波形的输出。最终两者联合,构造了混沌电流放大装置。并以理论分析仿真与实物测试分析的形式研究了系统的极性调控、偏置调控、幅频调控对混沌电流的影响。

张鑫[2](2021)在《基于忆阻的调幅调频混沌电路设计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混沌在物理学、工程学和其他科学学科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一方面,宽频混沌信号的调理困难以及物理器件局限性的存在限制了混沌信号的应用,需要获得高复杂度,易调控的混沌信号源。另一方面,忆阻器作为第四个基本电路元件,特别是在其真实物理器件研制成功后,对于混沌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另外一种全新的选择。忆阻器可以作为一个非线性反馈项出现在混沌系统中,借助它可以构造高复杂度或具有多种稳态的混沌系统,且基于忆阻器构建的混沌系统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动力学选择。本文旨在构造具有调幅或兼有调频属性的忆阻混沌系统,通过数值仿真和电路实验,揭示其独特的动力学行为,并对系统的同步方法做了探索。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提出了一个基于忆阻器的幅度可控且具有对称破缺的四维混沌系统,研究了其多稳态属性及部分信号的幅度控制方法。在Liu-Chen系统中引入一种广义忆阻器实现了幅度控制功能;不同于其他混沌系统,该系统具有三个独立的控制器,可以对混沌系统的振荡行为进行幅度和频率调控。一个控制两个相关变量的振幅,另外两个控制其他变量的振幅和频率。分析改进后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发现,在对称破缺的条件下所提出的忆阻混沌系统具有出丰富的吸引子共存现象。基于Multisim的电路实验与数值模拟验证了这一发现。提出了一个基于忆阻器的幅频可控四维混沌系统,揭示了其控制手段与吸引子聚合方法。对VB5混沌系统进行改造之后,在系统的第三维引入一种广义的绝对值忆阻实现了幅度、频率控制。分析了系统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变化的影响,发现系统相比于其他忆阻系统而言具有更高的鲁棒性,且相空间的共存吸引子在参数调控下可以相互接近最终聚合在一起。通过对该忆阻混沌系统进行离散化,基于STM32硬件平台进行了电路验证。设计了反馈控制器,实现了幅度可调忆阻系统以及幅频可控忆阻系统的线性反馈同步。探索了该同步对于幅度可调以及幅频可控忆阻系统的适用范围。基于两类系统模型建立了驱动系统以及响应系统,通过构造两者之间的误差系统来研究系统参数变化对于驱动、响应系统之间同步的影响。

梁栋辉[3](2020)在《基于反射测量法的低压电网故障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能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电能通过电力线缆进行传输,因此,保证电力线缆传输电能的可靠性对用户至关重要。低压电网作为配电网中最接近用户的一环,其拓扑结构复杂、分支数量众多且运行环境多变,导致低压电网中的电力线缆出现故障的几率很大,所以如果在电力线缆出现故障后,可以快速有效的确定故障所在的具体位置,进而将故障修复,就可以尽量避免电网故障带来的损失。低压电网不同于中高压配电网,其分支长度较短,受到时间同步的影响,不能将中高压配电网中常用的行波法直接进行应用,需要一种新的故障定位方法。首先,对常用的电缆故障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基于相关计算的反射测量法是一种适用于低压电网电缆故障检测的方法,以此为基础,对其包含的直接序列/扩频序列反射法以及混沌反射法的检测原理、参数影响、信号选择以及在电缆中的传输原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低压电网环境下进行故障检测会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本文以基于相关计算的反射测量法为基础,对低压电网环境下的电缆故障定位展开研究。首先针对低压电网的复杂拓扑结构下的故障定位,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点联合检测的故障定位方法,该方法以混沌反射法为基础,在拓扑网络中设置多个测试点,对电网进行检测,电网出现故障后,将多个测试点的测量结果进行信息融合,确定准确的故障线路。再次,通过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了低压电网模型,并以此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低压电网复杂拓扑环境中的准确故障定位,解决了复杂拓扑中单一测试点存在的位置模糊问题。通过System Generator开发平台对基于FPGA的logistic混沌信号源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在实际测量场景中进行了测试,并对本文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实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对复杂拓扑环境下的电缆故障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针对传统的基于二阶统计量的广义互相关算法在低压电网脉冲噪声环境中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广义相关熵的电缆故障定位算法。该算法结合相关熵的理念,将广义互相关中的功率谱替换为相关熵谱以抑制脉冲噪声,并通过峰值检测确定故障反射信号的时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脉冲噪声环境下对故障反射信号的时延进行准确的估计,且在较强的脉冲噪声强度下和较低的广义信噪比环境中均有良好的性能。

付钱华[4](2019)在《忆阻神经网络的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工神经网络电路中,仅模拟神经元中的一个突触就需要数十个晶体管、电阻和电容等。面对无比复杂的人类大脑,在功耗和体积的制约下传统电子元器件无能为力。忆阻器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存储和处理器件,具有纳米级尺寸、快速开关及功耗低等特点,其信息存储和处理特性极其类似于人脑突触。因此,基于忆阻器的人工神经网络即忆阻神经网络逐渐成为人工智能、信息处理、非线性网络等领域的研究焦点。在应用忆阻神经网络时,我们总期望它具有非常好的全局稳定和同步特性,而忆阻神经网络在噪声和信息传输延迟作用下却展示出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所以对忆阻神经网络的动力学行为进行理论研究并获得深入的认识,是当前应该进行的重要工作。本文主要研究时滞忆阻神经网络动力学行为,包括鲁棒稳定性、耗散性和无源性、牵制脉冲同步、输入状态稳定性和指数同步问题。研究内容与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带有时变时滞的忆阻神经网络鲁棒稳定性问题。首先,根据忆阻器特性和神经元结构设计了一类基于忆阻器的耦合神经网络电路,并提出了其模糊模型。其次,基于T-S模糊理论和Lyapunov-Krasovskii泛函方法,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提出了鲁棒稳定性的判别准则。最后,通过数值实例验证了该准则,较好的支撑了理论结果。2.研究了含泄漏和加性时变时滞忆阻神经网络耗散性和无源性问题。通过引入带有三重积分项的改进型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并结合倒凸组合和带有自由权矩阵的Wirtinger积分不等式,提出了保守性更低的延时独立耗散性和无源性判据。这些判据以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给出,并依赖于泄漏和加性时变时滞上界,可以通过MATLAB线性矩阵不等式控制工具箱求解。最后给出了一些算例,说明了所得结果的有效性和优越性。3.研究了带有时变时滞的随机忆阻神经网络通过牵制脉冲控制指数和渐近同步问题。以忆阻器的物理属性为依据,根据驱动-响应概念,集值映射和随机差分包含理论,建立了随机忆阻神经网络的模型。然后利用Lyapunov-Krasovskii泛函方法和设计的一款新牵制脉冲控制器,提出了一些容易验证的随机忆阻神经网络的同步充分条件。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有效性。4.研究了双时滞离散忆阻神经网络输入状态稳定和时变时滞离散忆阻神经网络指数同步问题。采用的动态区间时滞法放宽了离散忆阻神经网络时滞区间上、下界的限制,将固定区间时滞扩展为动态区间时滞。首先,利用半离散化技术,得到了一个可处理的离散忆阻神经网络模型。此外,通过构造了几个新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和利用改进的Jensen不等式,提出了以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的充分条件,以保证双时滞离散忆阻神经网络输入状态稳定和时变时滞的主从系统指数同步。最后,给出了数值算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有效性。

张亚璇[5](2015)在《混沌雷达波形设计及弱信号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匹配滤波混沌雷达系统的匹配滤波器可由低成本的模拟器件实现,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但是该系统的发射信号不是理想的带限信号,信号在传播过程中易发生频谱泄露和信号畸变,因此,需要进行波形设计将发射信号变成带限信号的形式。此外,目前的研究表明很多工程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强混沌背景中的微弱信号检测的问题,如天波雷达中海杂波抑制从而显出微弱目标信号的问题等,因而混沌背景中弱信号检测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本文对混沌雷达波形设计及混沌背景下弱信号检测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可匹配滤波混沌雷达波形设计研究针对可匹配滤波混沌雷达系统的发射信号带限性能不理想的问题,给出一种使用混沌同步和滤波的雷达波形设计方法:在雷达发射端,通过引入一个滤波器将混沌信号的频谱整形成带限信号;在接收端,利用同步和滤波的方法对信号进行恢复。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在模拟域上实现,具有设计成本低的优势;此外,该方法在信噪比低至?20dB时目标信息仍然清晰可见。(2)强混沌背景下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首先给出一种使用回声状态网络的弱信号检测方法,该方法本质上是以Takens嵌入定理为基础的混沌相空间重构方法,这是目前混沌背景下弱信号检测的一类主流方法,这类方法往往对输出信干噪比有很高的要求,且对混沌背景中混入的高斯白噪声比较敏感;然后给出一种利用混沌信号的二阶统计特性不变这一特征,结合最优化理论的基于最优滤波器的微弱谐波信号检测方法,该方法比传统方法抗白噪声性能更强,且可检测信干噪比更低的微弱谐波信号,可检测的信号幅度范围也更大。(3)回声状态网络方法在天波雷达海杂波抑制中的应用进一步将使用回声状态网络的弱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天波雷达海杂波抑制中,给出一种基于回声状态网络的天波雷达海杂波抑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海杂波的混沌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用回声状态网络对混沌海杂波进行重构和抑制。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循环对消法以及奇异值分解方法相比,该方法在短相干积累时间和低速目标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海杂波抑制效果。

邹云[6](2013)在《基于调频网络的混沌雷达信号产生》文中研究说明MIMO雷达和机会阵雷达都需要多路波形正交且频谱可控的发射信号,而多路信号之间必须要同步。在雷达系统中,直接传输N路同步信号给接收机不容易实现,一般都通过少量控制信号实现N路信号的同步。本文在自反馈调频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调频网络混沌系统及其自适应耦合同步控制。以双耦合自反馈调频混沌系统为例,系统输出两路相互正交的混沌信号,其具有平坦的宽带频谱结构和近似理想“图钉型”的模糊函数,且其统计特性及轨迹容易控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设计一个新的调频混沌系统,可以同时输出两路混沌信号,且自反馈之间存在反馈耦合,分别在线性与非线性条件下,分析了调频混沌系统分岔图和lyapunov指数,发现系统处于混沌状态时,控制参数的取值范围很广泛。2、将两路自反馈调频系统扩展至多路自反馈调频系统,在不同控制参数下,通过分析系统的分岔图和lyapunov指数,得出系统可以同时输出多路混沌信号,并且信号形式多样。3、研究并分析调频混沌系统输出信号的应用特性,通过分析信号的频谱、自相关性和模糊函数,得出系统的输出信号符合雷达信号应用的特征。4、设计自适应同步控制器,利用相位和频率耦合的信息,实现调频系统的驱动同步。

王新[7](2010)在《PCNN混沌特性与硬件实现研究》文中提出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ulse Coupled Neural Network, PCNN)是一种新型神经网络,是依据猫大脑视觉皮层神经细胞的同步脉冲发放现象提出的,是一种更接近生物视觉特性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相似神经元同步点火特性,其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非线性动力学系统,PCNN混沌特性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目前大量文献关注PCNN模型的仿真实现研究,而对于基于硬件平台的PCNN算法实现仍是发展中的热点,是近年来文献关注的焦点。本论文主要进行PCNN混沌特性研究和PCNN最大熵分割算法的FPGA硬件实现研究。具体如下:1.通过对PCNN单个神经元模型的参数选取及非线性特性分析,分析了PCNN产生混沌特性的模型。对混沌模型如何稳定控制到期望点及对参考信号的跟踪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CNN能产生混沌现象,且能按照期望点进行稳定控制,并能对参考信号进行很好地跟踪。2.结合PCNN在图像分割方面的优势,研究了PCNN对三类图像的分割,并利用最大熵原则选取最佳分割图像。相对于PC平台上MATLAB仿真实现实时性较弱的缺点,研究了基于FPGA平台PCNN二值图像分割的硬件实现,其具有速度快、实时性好等优点,并能取得和MATLAB软件仿真几乎相同的分割结果。相比于传统的PCNN硬件实现,FPGA的实现速度得到显着提高,有着CMOS无法比拟的优势,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林若波[8](2009)在《基于混沌理论的信号发生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研究三种典型的混沌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atlab环境下的模型仿真以及Multisim 8环境下的电路仿真与设计过程,并基于AT89C51单片机和PIC16F877A单片机,讨论两种混沌信号发生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并把重点放在如何对其进行硬件实现上。全文主要完成五个方面的内容:第1章阐述了混沌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探讨混沌信号发生器的研究意义。第2章阐述了混沌的有关概念和研究方法,并结合电子电路中的混沌行为,提出混沌电路系统的分析方法。第3章阐述各种混沌系统族数学模型的建立、理论分析、电路实现方法和仿真结果,特别是基于Matlab/Simulink的Lorenz混沌系统建模与电路仿真实现和基于Multisim 8的蔡氏混沌信号发生器实现过程,并讨论了改进Lorenz和三涡卷蔡氏混沌系统的电路仿真与设计。第4章阐述基于AT89C51的一维混沌系统和基于PIC16F877A的二维混沌信号发生器的硬件和软件实现过程,特别是讨论了基于PIC16F877A的混沌信号发生器的设计过程。首先介绍单片机芯片的选择和混沌模型的选择,其次介绍电路原理和硬件实现过程,最后介绍单片机软件设计过程。通过结果验证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第5章简要介绍混沌信号源的控制与应用,以Lorenz混沌系统为例,采用驱动-响应方法介绍混沌信号的同步控制过程,并简单介绍混沌信号源在生物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胡文[9](2008)在《宽带混沌信号产生、分析与处理》文中研究指明宽带信号具有良好的距离分辨率、电磁兼容性、抗干扰性能、较高的穿透能力和低截获特性,因此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雷达和通信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在宽带信号产生、分析与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但是,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问世,有关宽带信号研究的新成果也在不断的涌现。混沌信号是由确定性系统产生的伪随机信号,具有易于产生和控制等特点,在宽带和超宽带领域中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就是根据混沌理论的发展,研究基于混沌的宽带/超宽带信号的产生、分析和处理技术。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可以归纳如下:1.新型混沌信号源和实现研究了混沌二相码序列驱动Colpitts电路实现的混沌系统,提出了由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混合实现的混沌信号产生系统。数字部分产生脉冲信号驱动模拟部分直接产生符合要求的混沌信号;模拟部分又分为振荡器和滤波器两部分,由滤波器控制混沌信号的频谱范围。数值仿真和电路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混沌源不仅具有可控的信号频谱,也易于控制和同步。在模拟系统与数字激励之间实现广义同步时,可以用较低时钟频率的数字部分控制产生较高频率的混沌信号。2.混沌信号时频分析算法时间尺度信号计算是进行时频分析的核心运算。对混沌信号,我们首先揭示了混沌时间尺度信号与混沌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了基于混沌同步的时间尺度混沌信号产生技术,最后发展了宽带混沌信号的模糊函数计算算法。在时间尺度混沌信号产生技术研究中,根据混沌系统是自治的还是非自治的,分别利用脉冲同步和广义同步理论,给出相应的产生技术。在提出的模糊函数计算算法方面,可采用模拟一数字混合结构实现模糊函数计算,为混沌信号分析和雷达应用提供了新手段。3.混沌信号半盲提取与分离提出了基于混沌同步的线性混合混沌信号的半盲提取和分离技术。在混沌信号提取方面,将提取矢量的估计问题转化为混沌系统输出函数参数的估计问题,然后构造基于同步的参数估计方法来提取混沌信号。在混沌信号分离方面,将信道和多个子系统看作一个整体系统,信道混叠参数变为未知的系统参数,然后构造基于同步的参数估计方法,从而分离混沌信号。基于同步的混沌信号分离技术充分利用了每个混沌源信号的产生信息,增强了分离技术的鲁棒性,在信噪比为0dB时仍然有效工作。混沌信号分离技术可应用于降低多用户通信和雷达系统中发射机之间的相互干扰,也可提高混沌信号雷达系统的多目标性能和抗多径干扰能力。

毕伟光[10](2007)在《混沌工程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混沌概念提出以来,有关混沌的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源于混沌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动力学特性,而且源于混沌系统在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医学、工程科学甚至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中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正是在混沌理论不断发展、应用研究日趋深入的背景下,基于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混沌工程应用为目的,探讨和解决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若干问题。作为混沌研究的基础,本文从混沌定义、特点、分析方法和刻画指标等方面,对混沌系统研究做了简要的分析与论述。考虑到李雅普诺夫指数在混沌分析及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了混沌系统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基于Wolf方法的李雅普诺夫指数算法,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混沌系统进行了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考虑到实际的工程应用,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周期参数调制,从非线性非混沌系统中产生混沌的方法,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以及李雅普诺夫指数的验证,证明了该方法产生混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基于此方法设计了新型混沌信号产生电路。在具体的混沌应用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混沌加密、保密通信的研究现状及主要技术路线,设计了基于混沌序列的信息加密算法,并用图像信息对加密算法进行了验证;设计实现了混沌电路的同步保密通信系统仿真。结合实际的项目背景,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TMS320C6711DSP平台的数字化混沌信号生成算法,通过系统仿真和DSP平台实验,成功生成了混沌信号,为下一阶段混沌保密通信算法的实现及混沌信号加密平台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混沌信号源的设计及同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混沌信号源的设计及同步(论文提纲范文)

(1)条件对称忆阻混沌振荡器及其多稳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沌及其多稳态系统
        1.2.2 忆阻混沌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混沌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混沌振荡初步
    2.1 混沌的基本理论
        2.1.1 混沌的基本概念
        2.1.2 混沌的基本特征
        2.1.3 混沌的刻画描述
        2.1.4 经典混沌系统
    2.2 忆阻器非线性特征
        2.2.1 忆阻元件的基本知识
        2.2.2 忆阻模型
        2.2.3 忆阻混沌系统的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条件对称忆阻混沌系统的建模与电路设计
    3.1 动力学系统条件对称基础
    3.2 条件对称忆阻混沌系统的建模
    3.3 条件对称性能分析
    3.4 吸引子生长分析
    3.5 电路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繁衍条件对称忆阻混沌系统及其吸引子生长控制
    4.1 条件对称忆阻混沌系统的建模
    4.2 条件对称忆阻混沌系统共存分岔分析
    4.3 三种吸引子生长模式控制
        4.3.1 吸引子单涡卷生长
        4.3.2 吸引子双涡卷生长
        4.3.3 吸引子混合生长
    4.4 幅度和频率控制
    4.5 电路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流混沌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5.1 引言
    5.2 混沌振荡器设计
        5.2.1 自由调控混沌振荡电路
        5.2.2 电流放大模块设计
        5.2.3 整机设计
    5.3 混沌电流振荡器的实现和电流输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忆阻的调幅调频混沌电路设计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忆阻混沌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混沌系统及混沌电路基础
    2.1 混沌的相关理论
        2.1.1 混沌的基本概念
        2.1.2 混沌的特征
        2.1.3 混沌动力学分析
        2.1.4 典型混沌系统
    2.2 忆阻器基础
        2.2.1 基本元件约束
        2.2.2 忆阻模型
    2.3 混沌电路
        2.3.1 基本模拟单元
        2.3.2 数字混沌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幅忆阻混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幅度可控的混沌系统构建原理
    3.2 可调幅混沌系统的模型设计
    3.3 系统动力学分析
        3.3.1 平衡点及其稳定性
        3.3.2 分岔特性分析
        3.3.3 幅度和频率控制性能分析
    3.4 对称破缺
    3.5 调幅忆阻混沌系统的模拟电路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幅频可控忆阻混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调幅调频忆阻混沌系统的建模
    4.2 系统动力学分析
        4.2.1 平衡点及其稳定性
        4.2.2 分岔特性分析
        4.2.3 幅频控制
    4.3 吸引子聚合
    4.4 数字电路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调幅忆阻混沌系统的同步
    5.1 线性反馈同步
    5.2 忆阻混沌系统的同步
        5.2.1 幅度可控忆阻混沌系统同步
        5.2.2 幅频可控忆阻混沌系统同步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反射测量法的低压电网故障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电缆故障检测分析
    2.1 常用的电缆故障检测方法
        2.1.1 离线检测方法
        2.1.2 在线检测方法
    2.2 电缆的传输原理
        2.2.1 电缆等效模型
        2.2.2 电缆故障处的反射和透射
        2.2.3 电缆中行波的传输速度
    2.3 时域反射法基本原理
    2.4 基于相关计算的反射测量法
        2.4.1 序列/扩频序列反射法
        2.4.2 混沌反射法
    2.5 低压电网故障定位可能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点联合检测的低压电网故障定位方法
    3.1 T型拓扑故障定位分析
    3.2 测试点优化配置
        3.2.1 图论概述
        3.2.2 约束条件分析
        3.2.3 测试点优化配置方法
    3.3 基于多点联合检测的低压电网故障定位方法
        3.3.1 最短距离分析
        3.3.2 故障定位分析
        3.3.3 故障定位计算流程
    3.4 仿真分析与实测
        3.4.1 故障定位算法实现
        3.4.2 定位方法性能分析
        3.4.3 实际测量
        3.4.4 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广义相关熵的故障定位方法
    4.1 常用的时延估计算法
        4.1.1 基本互相关算法
        4.1.2 广义互相关算法
        4.1.3 二次互相关算法
        4.1.4 LMS自适应时延估计
    4.2 α稳定分布噪声模型
    4.3 相关熵基本原理
        4.3.1 相关熵基本概念
        4.3.2 最大相关熵准则
    4.4 基于广义相关熵的故障定位算法
    4.5 仿真分析
        4.5.1 广义相关熵(GCCT)与广义互相关(GCC)性能对比
        4.5.2 不同核长条件下GCCT性能分析
        4.5.3 不同特征指数α条件下的性能对比
        4.5.4 不同广义信噪比条件下的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4)忆阻神经网络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符号与注释
第二章 带有时变时滞的忆阻神经网络鲁棒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模型描述与预备知识
        2.2.1 模型描述
        2.2.2 预备知识
    2.3 鲁棒稳定性分析
    2.4 数值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泄漏和加性时变时滞忆阻神经网络耗散和无源性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描述与预备知识
        3.2.1 模型描述
        3.2.2 预备知识
    3.3 耗散性和无源性分析
        3.3.1 耗散性分析
        3.3.2 无源性分析
    3.4 数值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有时变时滞随机忆阻神经网络牵制脉冲同步分析
    4.1 引言
    4.2 模型描述与预备知识
        4.2.1 模型描述
        4.2.2 预备知识
    4.3 牵制脉冲同步
    4.4 数值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散忆阻神经网络输入状态稳定与指数同步分析
    5.1 引言
    5.2 输入状态稳定分析
        5.2.1 模型描述
        5.2.2 预备知识
        5.2.3 主要内容
    5.3 指数同步分析
        5.3.1 模型描述
        5.3.2 预备知识
        5.3.3 主要内容
    5.4 数值仿真
        5.4.1 输入状态稳定数值仿真
        5.4.2 指数同步数值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混沌雷达波形设计及弱信号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沌雷达波形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混沌背景中弱信号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混沌理论基础
    2.1 混沌的基本概念
        2.1.1 混沌的定义
        2.1.2 混沌的主要特征
    2.2 几种常见的混沌系统
        2.2.1 Lorenz混沌系统
        2.2.2 Chens混沌系统
        2.2.3 Rossler混沌系统
        2.2.4 Duffing混沌系统
    2.3 混沌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理论
        2.3.1 Takens嵌入定理
        2.3.2 延迟时间
        2.3.3 嵌入维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匹配滤波混沌雷达波形设计研究
    3.1 低成本可匹配滤波混沌雷达原理
    3.2 基于混沌同步和滤波的雷达波形设计方法
        3.2.1 频谱整形
        3.2.2 信号恢复
    3.3 仿真实验分析
        3.3.1 发射信号的频谱仿真分析
        3.3.2 接收端信号恢复仿真分析
        3.3.3 匹配滤波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混沌背景下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4.1 强混沌背景下微弱信号检测的回声状态网络方法
        4.1.1 回声状态网络的基本原理
        4.1.2 基于回声状态网络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
        4.1.3 仿真实验分析
    4.2 基于最优滤波器的强混沌背景中谐波信号检测方法
        4.2.1 问题分析
        4.2.2 基于最优滤波器的弱信号检测方法
        4.2.3 仿真实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回声状态网络方法在天波雷达海杂波抑制中的应用
    5.1 天波雷达回波信号模型
    5.2 海杂波混沌性质分析
        5.2.1 海杂波的相空间参数
        5.2.2 海杂波的最大Lyapunov指数
    5.3 基于回声状态网络的海杂波抑制方法
        5.3.1 海杂波混沌特征提取
        5.3.2 海杂波预测和对消
    5.4 仿真实验分析
        5.4.1 海杂波混沌性质分析
        5.4.2 回声状态网络的海杂波抑制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调频网络的混沌雷达信号产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第二章 混沌及其基本理论
    2.1 混沌的定义
    2.2 混沌的特征
    2.3 混沌的研究方法
    2.4 几种典型的混沌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频混沌系统的设计及分析
    3.1 引言
    3.2 调频系统的模型
    3.3 调频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3.3.1 线性自反馈调频系统
        3.3.2 非线性自反馈调频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反馈调频系统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多反馈调频系统模型
    4.3 系统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频混沌信号分析及其调频码耦合同步
    5.1 引言
    5.2 调频混沌信号性能分析
        5.2.1 时域波形及谱分析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模糊函数
        5.2.4 两路输出信号特征分析
    5.3 非线性调频系统的同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PCNN混沌特性与硬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2 PCNN基本原理简介
        1.2.1 PCNN理论研究进展
        1.2.2 PCNN原理与基本模型
    1.3 PCNN混沌特性研究进展
    1.4 PCNN硬件实现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写作安排
第2章 PCNN混沌特性研究
    2.1 PCNN混沌特性研究
    2.2 PCNN混沌控制
        2.2.1 控制方法
        2.2.2 仿真研究与分析
    2.3 混沌PCNN的信号跟踪
        2.3.1 跟踪方法
        2.3.2 仿真研究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CNN硬件实现的算法简介
    3.1 基于最大熵的图像最佳分割算法简介
    3.2 PCNN初始阈值选择原理简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CNN硬件实现的FPGA平台简介
    4.1 Altera DE2-70硬件平台简介
    4.2 片上可编程系统(SOPC)
        4.2.1 SOPC Builder简介
        4.2.2 Quartus Ⅱ软件简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PCNN硬件方案实现
    5.1 硬件框架与设计思路
    5.2 硬件实现方案的各个模块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PCNN参数选择与说明
    6.2 FPGA实现性能分析
    6.3 实验详细分析
        6.3.1 三类图像手工选择阈值和自动选择阈值实验
        6.3.2 显示器显示
        6.3.3 MATLAB平台仿真和FPGA硬件实现一致性
        6.3.4 初始化阈值选择的不足
        6.3.5 综合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PCNN混沌特性
        7.1.2 PCNN算法硬件实现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8)基于混沌理论的信号发生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混沌学的发展历史
    1.2 混沌电子电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混沌理论基础
    2.1 混沌的基本概念
        2.1.1 混沌的定义
        2.1.2 混沌的有关名词
        2.1.3 混沌的特征
        2.1.4 通向混沌的道路
    2.2 混沌系统的研究方法
    2.3 电子电路的混沌行为
    2.4 混沌电路系统的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混沌系统信号发生器的研究
    3.1 引言
    3.2 一维离散LOGISTIC 混沌系统研究
        3.2.1 Logistic 混沌模型
        3.2.2 基于Matlab 的Logistic 混沌系统仿真
    3.3 LORENZ 混沌信号发生器的研究
        3.3.1 Lorenz 混沌模型分析
        3.3.2 基于Matlab 的经典Lorenz 混沌系统仿真
        3.3.3 基于Matlab/Simulink 的 Lorenz 混沌系统建模与仿真
        3.3.4 基于Multisim 8 的改进Lorenz 混沌系统信号发生器的仿真设计
    3.4 蔡氏混沌信号发生器的研究
        3.4.1 蔡氏混沌混沌模型分析
        3.4.2 基于Multisim 8 的蔡氏混沌信号发生器电路设计与仿真
        3.4.3 三涡卷蔡氏混沌信号发生器电路设计与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单片机的混沌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AT89C51 单片机的一维混沌系统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4.2.1 AT89C51 单片机介绍
        4.2.2 Logistic 混沌信号发生器电路设计
        4.2.3 AT89C51 单片机软件设计思路
        4.2.4 调试效果
    4.3 基于PIC16F877A 单片机的二维混沌系统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4.3.1 混沌信号产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4.3.2 单片机芯片选择
        4.3.3 基于PIC16F877A 的混沌信号发生器的硬件设计
        4.3.4 混沌信号发生器的PCB 板设计和硬件抗干扰措施
        4.3.5 PIC16F877A 芯片的软件实现
        4.3.6 混沌信号发生器的调试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沌信号源的控制与应用
    5.1 引言
    5.2 混沌信号源的同步控制
        5.2.1 同步混沌原理
        5.2.2 Lorenz 混沌信号的同步控制
    5.3 混沌信号源在生物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5.3.1 激光器的选用
        5.3.2 红外激光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
        5.3.3 混沌激光控制电路的设计
        5.3.4 混沌激光的治疗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宽带混沌信号产生、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绪论
    1.1 宽带、超宽带技术
    1.2 混沌信号分析
    1.3 混沌信号处理
    1.4 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工作
2.混沌与混沌系统
    2.1 混沌定义
    2.2 混沌的特征描述
    2.3 混沌的判定
        2.3.1 Poincar(?)截面法
        2.3.2 功率谱法
        2.3.3 Lyapunov指数
        2.3.4 分维数分析法
        2.3.5.Kolmogorov熵
    2.4 典型混沌系统
        2.4.1 连续混沌系统
        2.4.2 离散混沌系统
    2.5 本章总结
3.宽带混沌信号产生
    3.1 混沌信号产生技术概述
        3.1.1 模拟系统
        3.1.2 数字系统
        3.1.3 现有混沌信号源实现特征
    3.2 受驱动的Colpitts振荡器
        3.2.1 Colpitts振荡器基础
        3.2.2 混沌脉冲驱动下Colpitts电路中的混沌
    3.3 数字混沌脉冲序列驱动的模拟振荡器
        3.3.1 基于Colpitts的宽带混沌振荡器
        3.3.2 混沌特征分析
        3.3.3 频谱特征
        3.3.4 输出信号的可再生性
    3.4 电路实验
    3.5 本章小结
4.混沌信号时频分析
    4.1 混沌信号分析
    4.2 时间尺度混沌信号与混沌动力学系统
        4.2.1 自治微分系统参数与信号参数的关系
        4.2.2 非自治微分系统参数与信号参数的关系
        4.2.3 基于脉冲同步的时间尺度变化混沌信号产生
        4.2.4 基于广义同步的时间尺度变化混沌信号产生
    4.3 基于脉冲同步的混沌信号时频分析算法
        4.3.1 基于脉冲同步的混沌信号模糊函数算法
        4.3.2 蔡氏系统实例与仿真
    4.4 基于广义同步的混沌信号时频分析算法
        4.4.1 基于广义同步的混沌信号互模糊函数算法
        4.4.2 R(o|¨)ssler系统实例与仿真
    4.5 数字混沌脉冲序列驱动模拟振荡器产生的混沌信号的分析
        4.5.1 模糊函数
        4.5.2 距离-速度-加速度模糊函数
    4.6 本章结论
    附录4.1 距离—速度—加速度联合宽带模糊函数
        1 雷达回波信号模型
        2 加速度模糊函数定义
5.混沌信号分离技术
    5.1 信号分离技术概述
        5.1.1 信号分离问题背景
        5.1.2 盲源分离的基本原理
        5.1.3 混沌信号的分离问题
    5.2 混沌信号提取技术
        5.2.1 混沌信号提取问题
        5.2.2 基于同步技术的混沌信号提取技术
        5.2.3 仿真与分析
    5.3 混沌信号分离技术
        5.3.1 混沌信号分离问题
        5.3.2 基于同步技术的混沌信号分离技术
        5.3.3 仿真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学研究情况:

(10)混沌工程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意义
    1.2 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
    1.3 本文的布局结构
第二章 混沌理论基础
    2.1 混沌的起源和本质
        2.1.1 什么是混沌
        2.1.2 混沌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1.3 典型的混沌系统
    2.2 混沌系统的刻画
    2.3 李雅普诺夫指数
        2.3.1 李雅普诺夫指数算法
        2.3.2 常见混沌系统的李雅普诺夫指数
    2.4 混沌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 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
    3.1 混沌电路研究现状
        3.1.1 从蔡氏电路(Chua’s Circuit)谈起
        3.1.2 典型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
        3.1.3 混沌电路的研究意义
    3.2 周期参数调制法产生混沌
        3.2.1 理论基础及数值仿真
        3.2.2 李雅普诺夫指数验证
    3.3 周期参数调制混沌电路的实现
    3.4 模拟电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第四章 基于DSP平台的混沌信号生成
    4.1 DSP混沌信号源
        4.1.1 DSP的选型
        4.1.2 混沌系统算法实现
    4.2 仿真及实验结果
    4.3 基于DSP设计混沌通信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混沌在信息加密领域的应用
    5.1 混沌信息加密与保密通信研究概述
        5.1.1 研究现状
        5.1.2 现有主要加密手段
        5.1.3 应用前景
    5.2 基于混沌时间序列的图像加密技术
        5.2.1 基本原理
        5.2.2 算法设计
        5.2.3 仿真实验与安全性分析
    5.3 混沌同步保密通信仿真研究
        5.3.1 基本原理
        5.3.2 混沌同步的电路仿真
        5.3.3 保密通信仿真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主要结论与创新
    6.2 下一步工作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基于神经网络的混沌信号源的设计及同步(论文参考文献)

  • [1]条件对称忆阻混沌振荡器及其多稳态研究[D]. 顾加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基于忆阻的调幅调频混沌电路设计及其应用[D]. 张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基于反射测量法的低压电网故障定位技术研究[D]. 梁栋辉.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4]忆阻神经网络的动力学研究[D]. 付钱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混沌雷达波形设计及弱信号检测研究[D]. 张亚璇.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6]基于调频网络的混沌雷达信号产生[D]. 邹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2)
  • [7]PCNN混沌特性与硬件实现研究[D]. 王新. 兰州大学, 2010(11)
  • [8]基于混沌理论的信号发生器的研究与设计[D]. 林若波. 湖南大学, 2009(01)
  • [9]宽带混沌信号产生、分析与处理[D]. 胡文.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7)
  • [10]混沌工程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D]. 毕伟光. 天津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基于神经网络的混沌信号源设计与同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