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自交百合遗传分化的等位酶分析

第一代自交百合遗传分化的等位酶分析

一、新铁炮百合自交初代遗传分化的等位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靳洋洋[1](2017)在《长白山区五种百合属植物保护研究》文中认为百合具有显着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药用价值。本文以长白山区五种百合属植物为试材开展研究。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长白山区百合属五种植物在物种水平上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垂花百合的遗传多样性测度Shannon’s信息指数I=0.4393,毛百合I=0.4371、轮叶百合I=0.3975、细叶百合I=0.3948,珠芽百合I=0.3037。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轮叶百合居群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明显低于物种水平,Shannon’s信息指数最高为0.2031,居群间遗传分化极大,基因流微弱(Gst=0.5248,Nm*=0.4527)。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分化极为显着(P<0.0010),Mantel分析表明遗传距离与水平地理距离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r=0.0182,P<0.01),遗传漂变是导致群体遗传结构变异的主要原因,而Φ值=0.581,表明轮叶百合居群以自交为优势,这种繁殖方式进一步加速了居群的分化,弱化了基因交流;毛百合居群水平上的遗传多样低于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s信息指数最高为0.3133,居群间遗传分化极大,基因流虽弱但大于1(Gst=0.3053,Nm*=1.1379),可以抵制遗传漂变对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分化极为显着(P<0.0010),Mantel分析表明遗传距离与水平地理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7002,P>0.05),而Φ值=0.417,表明毛百合居群兼有自交和杂交,这种繁殖方式削弱了居群的分化。细叶百合、垂花百合及珠芽百合的自然资源较少,仅有一个居群,无法进行居群间的比较分析。2.以ITS2通用引物为条形码完成了细叶百合的分子鉴定,同时我们还发现并使用3条ISSR引物(UBC807、UBC826、UBC866)实现了长白山区百合属5种百合的物种鉴别。3.轮叶百合与毛百合蛋白质含量低(分别为0.99%,0.44%,食用百合参考标准为6.7%),两种百合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分别为69.65%和76.18%,食用百合参考标准为79.5%)。冷浸出物含量较高(分别为37.93%,32.36%,中国药典要求≥18%),进一步利用HPLC法分析其药用成分甾体皂苷类成分以及粗多糖组分,发现:两种百合的甾体皂苷类成分含量较高,并且轮叶百合的甾体皂苷类成分高于毛百合,但粗多糖组分含量均较低。综上所述,细叶百合、垂花百合及珠芽百合在长白山区为稀缺自然资源,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轮叶百合及毛百合均有一定的药用开发价值,其种质资源的保护意义明显。

莫帼超,谢国斌,陈奇,唐道城[2](2013)在《青海东南部地区不同居群山丹百合POD同工酶分析》文中指出以青海东南部地区12个不同居群山丹百合为试材,采用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进行了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分析研究,并对各居群间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青海东南部地区12个居群山丹百合居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333~1.000,平均遗传相似度为0.6615,居群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互助县扎龙口乡居群的遗传变异最大,乐都县引胜乡居群的遗传变异最小。同工酶标记聚类分析将山丹百合聚为三大类和1个独立类群。

杨敏[3](2013)在《长江中游地区百合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文中认为我国野生百合种质资源丰富,原产于我国的百合属植物约55种,对野生百合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百合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以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为实验试材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主要采集于长江中游地区的10个不同野生百合种共253个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希望能对该地区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和资源保护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次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百合SSR检测程序的建立建立了一套符合要求的基于“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技术的百合属植物SSR检测程序,同时优化得到了最合适的SSR-PCR体系。研究结果显示:SSR扩增对DNA模版质量要求不高;降落PCR程序并没有明显优于普通PCR程序的扩增效果;上样量在2.5μL/孔到4μL/孔之间时条带均清晰;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效果比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效果更好。得到SSR-PCR最优体系:Mg2+3.0mmol.L-1、模版DNA100ng、Taq酶1.0U.ul-1、dNTP0.2mmol.L-1、加纯水补足至20ul。2.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6对SSR引物,共检测到4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7个,多态带百分率为100%。10个百合种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是:野百合>龙牙百合>渥丹>卷丹>川百合>宜昌百合>湖北百合>东北百合>南川百合>药百合。10个百合种的观察杂合度Ho波动较大,平均值为0.4877,杂合度较高,种间出现一定的遗传分化,仅渥丹种群杂合度过剩。总体上来看,基因型非常丰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程度小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基因流Nm小于1,长江中游地区百合种遗传分化严重。聚类分析显示10个百合种被分为三大类群,湖北百合、南川百合以及药百合为第一大类群;卷丹、渥丹为第二大类群;剩下5个百合种聚成第三大类群。3.野百合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野百合5个居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香农信息指数I平均值分别是3.7667、2.7758、1.0607。5个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WS>SNJ>BD>ZG>YC。野百合杂合度较低,居群杂合度缺失。91个野百合个体中发现了82种基因型,基因型很丰富。基因型多样性指数k在0.8000到0.9630之间变化,SNJ居群最高。野百合居群内的遗传变异程度大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居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聚类分析显示5个野百合居群被分为2大类,居群YC单独聚成一支;剩下的4个居群聚成一支。4.宜昌百合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宜昌百合4个居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香农信息指数I平均值分别是2.7084、1.7699、0.6489,4个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DSN>BJP>CBD>AJP。宜昌百合居群的观察杂合度较低,居群CBD杂合度最高,宜昌百合种群杂合度缺失。44个宜昌百合个体中发现了40种基因型,基因型丰富。基因型多样性指数k在0.8000到1.0000之间变化,居群CBD和居群DSN最高,居群AJP最低。宜昌百合居群内的遗传变异程度大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基因流Nm平均值为1.1116,居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聚类分析显示4个宜昌百合居群明显的被分为2大类,居群DSN单独聚成一支;居群AJP与居群BJP遗传距离最小,聚成一小支后与居群CBD聚在一起。

李晶[4](2012)在《山丹居群和部分百合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山丹(Lilium pumilum DC.)花色艳丽、抗逆性强,是百合育种和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研究山丹居群在不同生态因子下的遗传变异,以及探讨山丹与其它野生百合和栽培百合的亲缘关系,对于野生山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百合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保定、张家口、承德、北京、辽宁、内蒙、宁夏、山东、陕西等9个地理居群的野生山丹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探讨了山丹和有斑百合、兰州百合、卷丹、青岛百合、‘索邦’(‘Sorbonne’)、‘精粹’(‘Elite’)、‘普瑞头’(‘Prito’)、‘托里诺’(‘Torino’)等野生百合和栽培百合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对影响山丹居群变异与分化的土壤、气候因子等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了土壤、气候因子与山丹居群变异分化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对影响山丹ISSR-PCR反应体系的5个主要因素进行4水平的优化试验,最优反应体系(25μL)组成如下:DNA模板50~60 ng;15 mmol/LMg2+ 2.5μL;2.5 mmol/L dNTP 4μL;5 Um/L引物1μL;EsTaq酶1.5 U。最优扩增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然后进行40个循环:94℃变性50 s,49℃复性45 s,72℃延伸75 s;循环结束后72℃延伸8 min,4℃保存。(2)从14条引物中选出多态位点丰富的8条引物对9个野生山丹居群进行ISSR-PCR扩增,检测到78个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Nei’s多样性指数(H)0.2977,Shannon信息指数(I)0.4611。说明山丹居群具有很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9个山丹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6254,基因流Nm为0.2995,不同产地的山丹种质间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3)根据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间无显着相关性。而根据对山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土壤、气候等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遗传多样性与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而与其它土壤、气候因子如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海拔高度、土壤P、K含量等并无显着性相关关系。(4)8条引物对9个野生和栽培百合种(品种)的ISSR-PCR扩增,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91.41%,Nei’s多样性指数(H)0.1933,Shannon信息指数(I)0.3134。野生百合的遗传多样性比栽培百合的遗传多样性高。对这些百合进行聚类分析,聚为5类:‘托里诺’、‘精粹’’、有斑百合、山丹聚为一类;兰州百合、卷丹聚为一类;青岛百合聚为一类;‘索邦’聚为一类;‘普瑞头’聚为一类。说明山丹与亚洲百合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是良好的百合种质资源。

何泽明,温文兴,王凤兰,王文通,黄邦海,乔志钦,周厚高[5](2011)在《新铁炮百合种子发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观察了温度和药剂对新铁炮百合(Lilium formolongi)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有显着影响,发芽率最高的处理温度是恒温10℃和低温→恒温5℃→15℃,发芽势最好的是恒温15℃和低温→恒温5℃→20℃;用浓度为1.0%、1.5%、2.0%的PVA(聚乙烯醇)和20%、25%、30%的PEG(聚乙二醇)进行种子处理对发芽无明显影响。

杨宏光,齐航,孙晓梅,杜瑞芳[6](2009)在《麝香百合自交与杂交亲和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新铁炮百合(Sayaka)、铁炮百合(Snowqueen)为试材进行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铁炮百合比新铁炮百合自交亲和性高。以新铁炮为母本、铁炮为父本在常规授粉和切割柱头授粉下,花前常规授粉能得到蒴果,得到有胚种子,结实率高。花后切割柱头授粉不结实。以铁炮百合为母本、新铁炮百合为父本,结实率极低或者不结实。用NAA处理新铁炮百合和铁炮百合能够提高结实率和有胚种子数。新铁炮百合Sayaka与东方百合Siberia采用常规授粉方法,平均每果可得98.33粒有胚种子。

王瑞波[7](2009)在《中国特有植物南川百合(Lilium rosthornii Diels)保护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的对象——南川百合(Lilium rosthornii Diels)及其对照种——泸定百合(Liliumsargentiae Wilson)属于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 L.)多年生草本植物,均为中国特有植物,其药用和园艺观赏价值极高。南川百合分布于四川、重庆、湖北和贵州,主要生于山沟或溪边;泸定百合分布于四川、重庆、云南等地,主要生于山坡草丛或灌丛中。南川百合的分布区日益缩小,个体数量日渐稀少,已处于濒危状态。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特有植物南川百合与其对照种泸定百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开花物候、花部综合特征、繁育系统、传粉生态学特征、种子萌发特性,以及水分胁迫、施肥与遮荫条件下的表型可塑性响应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南川百合在种群生态学、繁殖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生态对策及日渐稀少的原因。结果表明:1.采用分形理论与方差均值比率及几种聚集度指标对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果:南川百合种群均为集群分布,而泸定百合种群大体为集群分布,但趋向于随机或均匀分布;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群的分形维数均较小(远离2),说明其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都不大,体现其在群落中的劣势伴生地位,这样的地位使其易受群落中优势种的排挤;在2006年,南川百合种群的平均计盒维数(0.8100)比泸定百合种群(0.9435)小14.15%,平均关联维数(1.0867)比泸定百合(1.3297)小约18.27%,而其平均信息维数(0.3710)却比泸定百合种群(0.1852)大100.32%,这些意味着南川百合种群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比泸定百合弱,但其种群格局强度要比泸定百合大得多:在高温干旱的2006年,两种百合的平均计盒维数、信息维数及关联维数与2005年相比都有所减少,但南川百合种群平均计盒维数的减少比例(13.00%)约为泸定百合(9.04%)的1.44倍,平均信息维数的减少比例(22.71%)约为泸定百合(3.43%)的6.63倍,平均关联维数的减少比例(5.71%)约为泸定百合减少比例(0.23%)的24.83倍,这些数据表明,高温干旱天气对这两种百合的生长均有影响,泸定百合的抗热抗旱能力要高于南川百合,南川百合更易受高温干旱天气的伤害。此外,人为干扰也是影响南川百合种群大小不可忽视的因素。与泸定百合相比,南川百合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物种,更容易导致濒危。2.通过南川百合的自然种群的开花物候、花部综合特征、繁育系统及传粉生态学特征等方面进行观察与分析可知:①南川百合开花时间为7~9月,单花花期一般为4~6d;个体开花持续时间6~26d,种群花期历时30d左右;自然种群开花进程为渐进式单峰曲线,属于“集中开花模式”,考虑到南川百合单个植株花少(花少数单生,多数2~9朵),因此这种开花模式有利其生殖成功。②南川百合开花过程柱头与花药的距离一般很近(甚至靠在一起),也有离得较远的,柱头的可授性先于花药散粉;其杂交指数为3或4,花粉-胚珠比约为2000~3880,结合人工套袋和授粉实验可以确定该种的繁育系统属于以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而其对照种泸定百合的杂交指数等于4,花粉-胚珠比约为2400~4000,因此,南川百合的远交程度要低于泸定百合,而近交程度要高于泸定百合,这可能是其环境的选择压力及本身演化的结果,而自交则降低了其生殖失败的风险,但会降低后代的适应力;因其自身花粉很易落在自身柱头上,故花粉竞争可能是导致该种日渐稀少的主要的生殖生物学原因。③南川百合的传粉昆虫以大型的鳞翅目蝶类昆虫为主,常见的访花者有:碧凤蝶(Papilio bianor(Cramer))、玉带凤蝶指名亚种(Papilio polytes polytes Linnaeus)、美凤蝶大陆亚种(Papiliomemnon agenor Linnaeus)、檗黄粉蝶海南亚种(Eurema blanda hylama Corbet)、菜粉蝶东方亚种(Pieris rapae orientalis Oberthiir)等;传粉昆虫的访花行为与花蜜分泌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这有利于其生殖成功,但传粉昆虫种类较少,体型较大,这不利于其生殖成功。3.通过对南川百合与其对照种泸定百合的种子萌发实验研究得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光照能延长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子萌发的开始时间,缩短种子萌发达到高峰与完全所需的时间,而避光则相反;光照下,南川百合种群种子的平均萌发率比泸定百合约低18.60%,虽在避光下比泸定百合高出4.66%,但比其在光照下低,这说明光照有利于这两种百合种子的萌发,而避光对泸定百合种子萌发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对南川百合种子萌发也有一定影响,这些事实意味着南川百合比泸定百合耐荫的特点也反映在种子萌发上;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0℃,较为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5℃,其中泸定百合种子适宜萌发温度范围比南川百合宽,这说明泸定百合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南川百合强;南川百合种子萌发在最佳光温组合(20℃24 h光照)时的萌发率(58.47%)比泸定百合种子在最佳光温组合时(15℃24 h光照)(99.17%)明显地低,这可能是南川百合日渐稀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4.通过水分胁迫实验得知:①南川百合重度胁迫植株的叶面积在处理后期增加,叶片变薄,表现出不抗水分胁迫的特性;而泸定百合则相反,表现出抗水分胁迫的特性,且其茎与叶特征表现出比南川百合更高的表型可塑性。②在两个重要的光合作用适应性指标中,南川百合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率在处理后期,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率在多数时段均随胁迫加重而下降,且变化幅度较大,表现出不抗水分胁迫的特性;在泸定百合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变化幅度小,表现出抗水分胁迫的特性。③南川百合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塑性比泸定百合小,且其POD活性在处理后期仍维持很高水平使之走向衰老,表现出较低的抵抗水分胁迫的能力。因此,与泸定百合相比,南川百合抵抗水分胁迫的能力较低。5.通过施肥与遮荫实验得知:①在不施肥或施肥条件下,南川百合的株高、冠幅、叶长、叶宽、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在重度遮荫中最高,其叶厚度最小,而泸定百合只有冠幅、叶长、叶面积在重度遮荫中最高,叶厚度在处理后期才最小;在相同程度的光照下,南川百合的多数形态指标表现为施肥高于不施肥,而泸定百合只有株高、叶宽、叶厚等表现为施肥高于不施肥;并且南川百合的形态表型可塑性比泸定百合高。②在两个重要的光合作用适应性指标中,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率以及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率在不施肥或施肥条件下均在重度遮荫中表现出较低水平,但南川百合的可塑性高于泸定百合;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率在同样光照下均在施肥条件中表现出较低水平,而南川百合叶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率在重度遮荫中下降,在泸定百合为上升,且在南川百合中以上两种指标的可塑性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可塑性均高于泸定百合。③在不施肥条件下,南川百合叶过氧化氢酶(CA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随遮荫程度加重而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仅在处理后期最高,而泸定百合CAT活性呈动态式消长变化,SOD活性随遮荫程度加重而下降,POD活性重度遮荫中在处理后期最高;施肥条件下,南川百合叶CAT活性、SOD活性与POD活性均在遮荫时较高,而泸定百合叶CAT活性在重度遮荫中最高,SOD活性是不遮荫中最高,POD活性是遮荫中最高;在同样光照下,南川百合叶POD活性虽在施肥中较低,但其CAT活性和SOD活性在施肥中最高,而施肥对泸定百合叶CAT活性、SOD活性与POD活性存在抑制现象;且在施肥与遮荫中有南川百合保护酶活性比泸定百合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因此,南川百合比泸定百合更喜肥、耐荫,贫瘠的土壤与强光照环境对其生存不利。6.从研究结果看,南川百合日渐稀少的主要原因有:①过度采挖使种群难以在短期内恢复。②传粉昆虫种类少、体型大和花粉竞争导致种群内植株间近交频繁而结籽率低,影响生殖成功。③光照和温度是影响南川百合种子萌发的关键环境因子。温度的过高或过低直接导致自然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很低,更新居群的实生苗少。④种群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弱,抗热抗旱能力不强。⑤南川百合不耐水分胁迫,也不耐瘠薄等,故其对生境的要求较严,适宜生长在比较湿润、肥沃、土层深厚的生境中。由此,可采取以下两个保护策略:第一、就地保护策略。在南川百合的主要分布地选择遗传多样性高、生境适宜、面积较大的种群建立自然保护小区进行就地保护,以抑制种群的减小,恢复该物种的种群数量,维持种群间一定的基因流水平,使该物种的许多小而分散的种群互相联系,以使该物种能够有足够大的群体来对抗环境的压力;同时,在保护其生境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其传粉昆虫。第二、迁地保护策略。可以采取迁地保护的措施,将部分南川百合鳞茎或幼苗移植到比较湿润、肥沃、土层深厚的适宜生境中,通过人工更新的方法来保护和恢复这一日渐稀少的物种。

官宇[8](2009)在《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为苋科(Amaranthaceae)杯苋属(CyathulaBlume)植物,别名甜膝,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牛膝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和贵州,野生或栽培,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区,以四川雅安的天全、宝兴、汉源和乐山地区的金口河区产量最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又以天全川牛膝最为有名。川牛膝的主要成分为甾醇类物质,如杯苋甾酮、异杯苋甾酮和头花杯苋甾酮等,其主要的药理作用有活血通经、祛风湿、通利关节、利尿通淋以及对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和痛经作用等。道地产区川牛膝在长期栽培的过程中,由于天然杂交、品种混杂等原因,种内产生多种变异,品种退化、品质下降,甚至出现伪品。本研究在川牛膝产区广泛收集川牛膝种质资源,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水平上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为合理保护和利用,寻找高产、优质的种质资源奠定基础,同时建立鉴别川牛膝及其伪品的有效方法,其主要结果如下:1、对16份不同来源川牛膝种质的株高、茎粗、分枝数、根长、根粗、分根数、第2叶长、第3叶长、第2叶宽、第3叶宽、根重等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质材料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根据种质之间差异显着的茎粗、根长、根粗、分根数和根色等5个形态指标对16份川牛膝种质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和数量分类,其结果基本能反映川牛膝种质种间的形态学差异,为鉴定川牛膝种质资源提供了可行的形态学评价指标。2、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所收集的川牛膝种质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均为34,为二倍体;其核型公式多样,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L:S)比值在1.49-4.31之间,核型不对称系数在61.89-67.59之间,呈现丰富的染色体形态多样性;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L:S)比值在白牛膝和红牛膝两种类型中存在明显差异,根据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长度比值将收集的11份川牛膝材料大致区分为两类:第1、2、3、4、5、7、8、9、11号九种材料介于1.10-3.00之间,为白牛膝;第6、10号两种材料大于3.01,为红牛膝。3、利用特异性PCR技术对19个川牛膝种群的r DNA ITS区域碱基序列进行测定,序列比对后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发现,17、18号材料ITS区序列与怀牛膝的ITS区吻合一致,其余17个材料均与川牛膝ITS区序列相同或相似。川牛膝和怀牛膝ITS1-5.8S-ITS2序列长度为586-590bp,去除序列长度为162bp的5.8S,ITSI+ITS2排序后的长度为424-428bp。川牛膝与怀牛膝ITS区域碱基序列有明显差异,但不同产地、不同栽培品种的川牛膝种质资源间碱基序列仅存在几个碱基的差异,表明ITS能鉴别出川牛膝与混淆品怀牛膝,而无法准确地鉴别亲缘关系本身较近的川牛膝(白牛膝)和红牛膝。17份川牛膝种质间遗传差异较小,这可能与ITS序列分析适用的分类阶元有关。4、应用RAPD标记分析了19个川牛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3个引物共扩增出419个RAPD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77个(90%);UPGMA聚类分析表明,19个材料可聚为两个大类、三个亚类。RAPD标记显示川牛膝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RAPD标记不仅能解决川牛膝栽培种混杂的问题,也能作为构建川牛膝DNA指纹图谱的有效工具。5、在川牛膝RAPD指纹图谱基础上,从中找到可区分川牛膝与怀牛膝、红牛膝与白牛膝的特异RAPD标记多态性谱带F300、F500进行测序,根据序列设计出特异性引物进行特异DNA片段的PCR扩增,通过回收、克隆、测序,将RAPD标记转化为更为稳定的SCAR标记。获得的SC-320 SCAR标记能稳定地在川牛膝与怀牛膝中鉴定出商品川牛膝(白牛膝与红牛膝),另一个SC-495 SCAR标记则能稳定有效地在商品川牛膝中鉴定出白牛膝。构建了利用SCAR标记鉴定川牛膝及其混淆品的新途径。综上所述,对川牛膝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比较,能进一步了解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这为开展川牛膝的良种繁育、新品种选育、提纯复壮及伪品鉴别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研究结果在形态学上为今后川牛膝的选育提供了主要特征性状指标;细胞学研究推测核型的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可作为区分红白牛膝的依据;利用RAPD分子标记检测到较高水平的种质资源多态性,可作为构建川牛膝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的有效工具;利用ITS序列的保守性及转化SCAR标记,为鉴别川牛膝及其混淆品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邓明文[9](2008)在《岷江百合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四川岷江流域的中国特有种—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的10个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165条引物进行筛选,筛出10条引物共检测到180个位点,其中179个位点是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9.44%。(2)在物种水平上,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1.994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916,Nei’s基因多样度(h)为0.2029,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398。(3)在群体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L)最高的是桃坪村群体(PPL=81.11%),最低的为光明乡群体(PPL=63.56%);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最高的为飞虹阴坡群体(Ne=1.3211),最低的是光明乡群体(Ne=1.2011);Nei’s基因多样度(h)最高的是飞虹阴坡群体(h=0.2018),最低的是光明乡群体(h=0.1397);Shannon多样性指数(I)最高的同样也是飞虹阴坡群体(I=0.3180),最低的是光明乡群体(I=0.2396)。(4)经POPGEN32计算得到遗传分化系数(Gst=0.1894),AMOVA分子方差分析(PHIst=0.1934),基于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到的遗传分化结果为((Hsp-Hpop)/Hsp=0.2038),都显示出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之内。基因流(Nm)为2.1398,说明岷江百合野生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5)根据群体间的Nei’s(1978)无偏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10个群体可聚为三大类群:四川光明乡群体为一类群;羊毛坪群体、飞虹阳坡群体、飞虹阴坡群体为一类群;石大关群体、桃坪村群体、色尔古群体、黄岩洞群体、薛城镇群体和塔子山群体为一类群。(6)岷江百合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系数r=0.0936,p>0.05,说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而Mantel Test结果(r=0.5259,p<0.05)显示,岷江百合群体间遗传距离与海拔差距之间的相关性显着。(7)表型多样性分析:根据马氏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10个群体被聚为5大类群:光明乡群体单独聚为一类;飞虹阳坡群体也单独聚为一类;桃坪村群体与塔子山群体聚为一类;飞虹阴坡群体、石大关群体、色尔古群体和薛城镇群体聚为一类;羊毛坪群体和黄岩洞群体聚为一类。(8)利用TFPGA的Mantel Test对马氏距离与Nei’s无偏遗传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6800、p<0.05,说明马氏距离与Nei’s无偏遗传距离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对马氏距离与地理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间的相关性系数r=0.3496,p<0.01,两者的相关性已经达到显着水平。

钟海丰[10](2008)在《秦巴山区4个百合野生种种内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DNA水平研究了秦巴山区4个百合野生种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探讨了群体间的相互关系和基因流。通过分析秦巴山区野生百合目前的遗传资源现状,提出合理的利用资源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用常规CTAB法从野生百合叶片中提取出质量比较高的基因组总DNA,其质量和纯度均达到了RAPD反应的模板要求。2.对各因素设置不同的浓度梯度进行单因素递进筛选法(即对上一轮筛选出的某个因素的最佳处理作为固定值用于下一个因素筛选的基础)进行优化,同时对退火温度、循环次数等因素进行比较试验,建立了适合野生百合的RAPD分析技术体系。在20μL的RAPD反应体系中: 40ng的模板DNA,0.4μmol/L随机引物,2.25mmol/LMg2+,0.2mmol/L的dNTPs,Taq聚合酶1.5U,1×buffer缓冲液,ddH2O补足20μL。RAPD扩增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30 s,37℃45 s,72℃90s,35个循环,最后72℃10 min,4℃保存。3.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秦巴山区4个百合野生种的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下:(1)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的10条引物对卷丹百合6个群体共60个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共检测到81个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检测到8.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2个,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76.54%,多态位点比率从62.5% - 100%,片段集中在350bp - 2000bp。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385; 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153;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327。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顺序是陕西城固(JDCG)>陕西佛坪(JDFP)>陕西南郑(JDNZ)>陕西宁陕(JDNS) >湖北郧西(JDYX)>陕西平利(JDPL)。种群间的分化系数(Gst)为0.3192,基因流为1.0664,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比例为(Hsp-Hpop)/Hsp=0.2635。聚类图显示:卷丹百合的6个群体可以分为两个分支:分支一包括陕西南郑(JDNZ)、陕西城固(JDCG)、陕西平利(JDPL)3个群体;分支二包括湖北郧西(JDYX)、陕西佛坪(JDFP)、陕西宁陕(JDNS)3个群体。(2) 10条引物对宜昌百合6个群体共60个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共检测到79个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检测到7.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5个,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82.28%,多态位点比率从60% - 100%,片段集中在230bp - 2594bp。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352;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366;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525。宜昌百合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顺序是陕西汉阴(YCHY)>陕西镇巴(YCZB)>河南镇平(YCZP)>重庆巫溪(YCWX)>陕西太白(YCTB)>陕西佛坪(YCFP)。群间的分化系数(Gst)为0.2469,基因流为1.5251,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比例为(Hsp-Hpop)/Hsp=0.2637。聚类图显示:宜昌百合的6个群体可以分为三个分支:分支一包括陕西太白(YCTB)和重庆巫溪(YCWX)2个群体;分支二包括陕西汉阴(YCHY)、陕西镇巴(YCZB)和陕西佛坪(YCFP)3个群体;河南镇平(YCZP)群体单独成为一支,与其他群体亲缘关系较远。(3) 10条引物对野百合5个群体共50个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共检测到66个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检测到6.6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55个,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83.33%,多态位点比率从66.67% - 100%,片段集中在109bp - 1741bp。在物种水平上,野百合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6439; 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73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385。秦巴山区野百合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顺序是陕西宁强(YNQ)>湖北竹溪(YZX) >陕西城固(YCG) >陕西南郑(YNZ)>陕西柞水(YZS)。种群间的分化系数(Gst)为0.2524 ,基因流为1.4810 ,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比例为(Hsp-Hpop)/Hsp=0.2357聚类图显示:野百合的5个群体可以分为三个分支:分支一包括陕西宁强(YNQ)、陕西南郑(YNZ)和陕西城固(YCG)3个群体;湖北竹溪(YZX)群体单独成为一支;陕西柞水(YZS)群体单独成为另一支。(4) 10条引物对山丹百合6个群体共60个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共检测到80个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检测到8.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5个,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81.25%,多态位点比率从66.67% - 100%,片段集中在184bp - 1958bp。在物种水平上,山丹百合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416; 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558;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854。山丹百合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顺序是甘肃武都(SDWD)>陕西山阳(SDSY)>陕西洛南(SDLN)>陕西丹凤(SDDF)>甘肃迭部(SDDB)>甘肃舟曲(SDZQ)。种群间的分化系数(Gst)为0.2570,基因流为1.3095,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比例为(Hsp-Hpop)/Hsp=0.2423。聚类图显示:山丹百合的6个群体可以分为三个分支:分支一包括陕西山阳(SDSY)和陕西洛南(SDLN)2个群体;分支二包括甘肃舟曲(SDZQ)、甘肃武都(SDWD)和甘肃迭部(SDDB)3个群体;陕西丹凤(SDDF)群体单独成为另一支。研究结果表明,秦巴山区4个百合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不同野生种群体间的存在遗传分化,4个百合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低依次为:野百合>山丹百合>宜昌百合>卷丹百合。聚类分析显示,遗传距离与空间距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例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二、新铁炮百合自交初代遗传分化的等位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铁炮百合自交初代遗传分化的等位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长白山区五种百合属植物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百合简介
    1.2 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
    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1.4 百合利用价值
        1.4.1 百合的食用价值
        1.4.2 百合的药用价值
        1.4.3 其他价值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长白山区五种百合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及耗材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PCR反应体系
        2.2.3 PCR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3.3 引物扩增结果
        2.3.4 轮叶百合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2.3.5 毛百合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2.3.6 细叶百合、垂花百合、珠芽百合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长白山区五种百合属植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别
    3.1 实验材料及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细叶百合与垂花百合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2.2 分子生物学鉴别
    3.3 实验结果
        3.3.1 细叶百合与垂花百合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2 ISSR-DNA图谱鉴别
    3.4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轮叶百合与毛百合主要成分分析
    4.1 实验材料及耗材
    4.2 实验方法
        4.2.1 蛋白质含量
        4.2.2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4.2.3 甾体皂苷及粗多糖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蛋白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冷浸出物定量
        4.3.2 甾体皂苷及粗多糖分析
    4.4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青海东南部地区不同居群山丹百合POD同工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酶液的制备
        1.2.2 POD同工酶电泳及染色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和叶过氧化物同工酶的比较
    2.2 山丹百合的同工酶谱特征
    2.3 同工酶图谱记录数据聚类分析
3 讨论

(3)长江中游地区百合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百合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1 百合种质资源的分布与分类
        1.1.2 百合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1.2 百合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百合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1.2.2 百合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3 百合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技术
    1.3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2 百合微卫星标记(SSR)检测程序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百合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 微卫星(SSR)扩增体系
        2.3.3 微卫星(SSR)引物筛选
        2.3.4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百合基因组DNA的提取
        2.4.2 微卫星(SSR)扩增体系的优化
        2.4.3 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百合基因组DNA的扩增效果
        2.4.4 普通PCR和降落PCR程序对扩增效果的影响
        2.4.5 上样量对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效果的影响
        2.4.6 变性与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效果比较
        2.4.7 运用梯度板技术
    2.5 结论与讨论
        2.5.1 百合微卫星标记的检测体系
        2.5.2 百合微卫星标记检测注意事项
3 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3.3.1 主要仪器设备
        3.3.2 主要试剂配制
    3.4 实验方法
        3.4.1 百合基因组DNA的提取
        3.4.2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3.4.3 SSR技术和引物筛选
        3.4.3.1 SSR-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3.4.3.2 引物筛选
        3.4.3.3 电泳检测
        3.4.3.4 电泳图谱数据的记录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6 结果与分析
        3.6.1 SSR引物筛选以及多态性分析
        3.6.2 SSR-PCR及电泳检测效果
        3.6.3 百合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3.6.3.1 等位基因丰富度研究
        3.6.3.2 观察杂合度和预期杂合度分析
        3.6.3.3 基因型多样性分析
        3.6.4 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3.6.4.1 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3.6.4.2 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析
        3.6.4.3 群体遗传一致度与遗传距离分析
        3.6.4.4 百合种的聚类分析
    3.7 讨论
        3.7.1 引物的适用性和多态性
        3.7.2 等位基因丰富度分析
        3.7.3 等位基因分布特点和应用潜力
        3.7.4 百合属植物亲缘关系分析探讨
4 野百合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来源
        4.2.2 材料采集
    4.3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
    4.4 实验方法
    4.5 数据处理
    4.6 结果与分析
        4.6.1 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4.6.1.1 等位基因丰富度研究
        4.6.1.2 居群观察杂合度与预期杂合度分析
        4.6.1.3 基因型多样性分析
        4.6.2 野百合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4.6.2.1 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4.6.2.2 居群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析
        4.6.2.3 群体遗传一致度与遗传距离分析
        4.6.2.4 群体聚类分析
    4.7 讨论
5 宜昌百合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材料来源
        5.2.2 材料采集
    5.3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
    5.4 实验方法
    5.5 数据处理
    5.6 结果与分析
        5.6.1 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5.6.1.1 等位基因丰富度研究
        5.6.1.2 居群观察杂合度与预期杂合度分析
        5.6.1.3 基因型多样性分析
        5.6.2 宜昌百合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5.6.2.1 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5.6.2.2 居群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析
        5.6.2.3 群体遗传一致度与遗传距离分析
        5.6.2.4 群体聚类分析
    5.7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百合种质图版及说明
附录2 据SM相似性系数的253个百合种质聚类图
致谢

(4)山丹居群和部分百合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1.1 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研究方法
        1.1.2 形态学标记技术
        1.1.3 细胞学标记技术
        1.1.4 生化标记技术
        1.1.5 分子标记技术
    1.2 百合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部分采集百合种特征介绍
        1.2.2 百合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及采样地自然概况
        2.1.1 材料
        2.1.2 各山丹居群所在地的自然概况
    2.2 方法
        2.2.1 试验药品及其相关配制方法
        2.2.2 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百合总DNA 的提取
        2.3.2 ISSR-PCR 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2.4 引物筛选及扩增反应
        2.4.1 引物的筛选
        2.4.2 退火温度的确定
    2.5 反应产物的电泳与检测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7 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百合基因组DNA 的提取
    3.2 百合ISSR-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
    3.3 不同居群山丹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不同居群山丹的多态位点分析
        3.3.2 不同居群山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3 不同居群山丹的遗传距离及遗传一致度
        3.3.4 不同地理区域山丹居群间遗传关系的聚类分析
        3.3.5 不同居群山丹的遗传分化程度分析
        3.3.6 不同居群山丹遗传多样性与土壤、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4 不同野生百合种间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
        3.4.1 不同野生百合种间的多态位点分析
        3.4.2 不同野生百合种的遗传多样性
        3.4.3 不同野生百合种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及遗传一致度
        3.4.4 不同野生百合种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分析
        3.4.5 不同野生百合种之间的聚类分析
    3.5 不同百合种间(品种间)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
        3.5.1 不同百合种间(品种间)的多态位点分析
        3.5.2 不同百合种(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3.5.3 不同百合种(品种)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及遗传一致度
        3.5.4 不同百合种(品种)群体间的亲缘关系分析
        3.5.5 不同百合种(品种)群体间的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山丹ISSR-PCR 最优反应体系的建立
    4.2 山丹居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4.2.1 不同地理区域山丹居群遗传多样性
        4.2.2 不同地理区域山丹遗传分化
        4.2.3 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的关系
        4.2.4 土壤、气候条件对山丹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4.3 部分野生百合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4.3.1 部分野生百合的遗传多样性
        4.3.2 部分野生百合的亲缘关系
    4.4 部分野生百合与栽培百合的亲缘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致谢

(5)新铁炮百合种子发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处理温度与发芽状况分析
    2.2 PVA和PEG对发芽率与发芽势的影响
    2.3 温度对发芽率与发芽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6)麝香百合自交与杂交亲和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常规杂交育种方法
        1.2.2 提前和延迟授粉时间
        1.2.3 不同激素处理授粉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铁炮百合与铁炮百合自交亲和性
    2.2 新铁炮百合与铁炮百合杂交亲和性
        2.2.1 不同授粉时间对新铁炮百合与铁炮百合正反交的影响
        2.2.2 不同激素处理对新铁炮百合与铁炮百合正反交的影响
    2.3 新铁炮百合、铁炮百合与其他品种百合杂交亲和性
3 讨论

(7)中国特有植物南川百合(Lilium rosthornii Diels)保护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保护生物学研究概述
        1.1.1 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
        1.1.2 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
        1.1.3 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
        1.1.4 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
        1.1.5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
    1.2 百合属植物研究现状
        1.2.1 次生代谢产物提取及其药理作用研究
        1.2.2 繁殖生态学研究
        1.2.3 遗传多样性研究
        1.2.4 生理生态学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南川百合种群格局分形特征的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取样方法
        2.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2.3.2 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群格局分形特征的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南川百合开花物候、花部综合特征及繁育系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开花物候的观察
        3.1.2 花部特征的观察
        3.1.3 杂交指数的估算
        3.1.4 花粉-胚珠比的估算
        3.1.5 柱头可授性检测
        3.1.6 套袋实验
        3.1.7 传粉者种类及其传粉效率的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开花物候
        3.2.2 花部特征
        3.2.3 繁育系统
        3.2.4 传粉生态学特征
    3.3 讨论
        3.3.1 开花物候
        3.3.2 花部特征
        3.3.3 繁育系统
        3.3.4 花粉竞争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南川百合种子萌发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光照与温度条件对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子萌发时间的影响
        4.2.2 不同光照与温度条件对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南川百合在水分胁迫及遮荫与施肥条件下的表型可塑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3 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在水分胁迫下的表型可塑性
        5.2.2 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在施肥与遮荫条件下的表型可塑性
    5.3 讨论
        5.3.1 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形态可塑性差异比较
        5.3.2 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生理特征可塑性差异比较
        5.3.3 南川百合与泸定百合表型可塑性差异比较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
附图
致谢

(8)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川牛膝研究进展
        1.1 本草历史沿革
        1.2 来源产地、植物栽培、加工炮制与品质研究
        1.3 常见伪品鉴别
        1.4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5 临床运用
        1.6 川牛膝生产现状
    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2.1 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2.2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2.3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方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川牛膝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材料性状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来源川牛膝材料形态性状的观察
        2.2 不同来源川牛膝材料形态性状基本数据统计与方差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川牛膝种质资源的细胞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染色体制片方法
        1.3 核型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核型图
        2.2 染色体参数及核型比较
    3 讨论
        3.1 不同来源川牛膝种质材料的核型多样性
        3.2 利用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L:S)比值鉴别川牛膝
        3.3 核型分析在川牛膝种质资源研究中的意义
第四章 川牛膝种质资源ITS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反应电泳检测结果
        2.2 ITS区序列比对
        2.3 基于ITS序列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川牛膝 DNA的提取
        3.2 ITS序列分析在川牛膝与怀牛膝鉴定中的应用
        3.3 ITS序列分析在白牛膝和红牛膝鉴别中的探讨
第五章 川牛膝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RAPD扩增带的多态性
        2.2 遗传变异与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川牛膝种质资源的SCAR标记开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RAPD标记分析
        2.2 RAPD特异片段回收、克隆及测序
        2.3 SCAR标记的建立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岷江百合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
        1.2.1 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2.1 形态标记技术
        1.2.2.2 细胞学标记技术
        1.2.2.3 生化标记技术
        1.2.2.4 分子标记技术
        1.2.3 分子标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主要用途
        1.2.4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取样策略
        1.2.5 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度量参数及方法
        1.2.5.1 表型多样性参数
        1.2.5.2 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度量参数及方法
    1.3 百合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形态标记方面
        1.3.2 细胞学标记方面
        1.3.3 生化标记方面
        1.3.4 分子标记方面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岷江百合野生资源调查
        2.1.2 群体选择及取样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2.1.1 溶液及配制
        2.2.1.2 四种提取方法具体操作
        2.2.2 基因组DNA检测
        2.2.3 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设计
        2.2.3.1 Mg~(2+)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2.2.3.2 dNTPs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2.2.3.3 引物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2.2.3.4 Taq DNA聚合酶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2.2.3.5 模板DNA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2.2.3.6 退火温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2.2.4 ISSR-PCR扩增与产物检测
        2.2.5 ISSR引物筛选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提取
    3.2 岷江百合ISSR-PCR优化体系及扩增程序
    3.3 引物筛选及多态性
    3.4 ISSR-PCR扩增结果
    3.5 群体和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6 群体遗传分化与基因流分析
    3.7 群体间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3.7.1 群体遗传一致度与遗传距离
        3.7.2 群体聚类分析
    3.8 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3.9 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分析
    3.10 形态标记多样性与分子遗传多样性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基因组DNA提取
        4.1.2 ISSR-PCR最适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
        4.1.3 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4.2 讨论
        4.2.1 基因组DNA提取
        4.2.2 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4.2.3 岷江百合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4.2.3.1 岷江百合群体遗传多样性
        4.2.3.2 岷江百合群体遗传分化
        4.2.4 岷江百合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4.2.5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10)秦巴山区4个百合野生种种内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1.1.1 种质资源的意义
        1.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 百合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世界百合资源及分布
        1.2.2 中国野生百合资源研究进展
        1.2.3 百合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1.3 RAPD 技术及其应用
        1.3.1 RAPD 技术概述
        1.3.2 RAPD 技术在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RAPD 扩增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和仪器
        2.1.3 野生百合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
        2.1.4 基因组DNA 质量和浓度的检测
        2.1.5 RAPD 扩增反应体系的优化
        2.1.6 RAPD 扩增产物的检测
        2.1.7 引物的筛选
        2.1.8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野生百合基因组总DNA 提取结果
        2.2.2 RAPD-PCR 扩增反应体系建立
    2.3 讨论
第三章 秦巴山区野生卷丹百合种内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群体内及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3.3.3 群体间遗传距离
第四章 秦巴山区野生宜昌百合种内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群体内及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3.2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4.3.3 群体间遗传距离
第五章 秦巴山区野百合种内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群体内及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5.3.2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5.3.3 群体间遗传距离
第六章 秦巴山区山丹百合种内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群体内及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6.3.2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6.3.3 群体间遗传距离
第七章 讨论
    7.1 RAPD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7.1.1 DNA 提取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7.1.2 RAPD 标记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7.1.3 RAPD-PCR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7.2 秦巴山区百合属4 个百合野生种种内遗传多样性特点
        7.2.1 秦巴山区4 个百合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
        7.2.2 秦巴山区4 个百合野生种的群体遗传分化
        7.2.3 秦巴山区4 个百合野生种不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铁炮百合自交初代遗传分化的等位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白山区五种百合属植物保护研究[D]. 靳洋洋. 吉林大学, 2017(09)
  • [2]青海东南部地区不同居群山丹百合POD同工酶分析[J]. 莫帼超,谢国斌,陈奇,唐道城. 北方园艺, 2013(16)
  • [3]长江中游地区百合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D]. 杨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4]山丹居群和部分百合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D]. 李晶.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5]新铁炮百合种子发芽技术研究[J]. 何泽明,温文兴,王凤兰,王文通,黄邦海,乔志钦,周厚高.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6)
  • [6]麝香百合自交与杂交亲和性的研究[J]. 杨宏光,齐航,孙晓梅,杜瑞芳. 林业实用技术, 2009(05)
  • [7]中国特有植物南川百合(Lilium rosthornii Diels)保护生物学研究[D]. 王瑞波. 西南大学, 2009(01)
  • [8]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D]. 官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9]岷江百合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邓明文.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
  • [10]秦巴山区4个百合野生种种内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 钟海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第一代自交百合遗传分化的等位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