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的宝宝最害怕吃什么药?

母乳喂养的宝宝最害怕吃什么药?

一、乳婴最怕哪些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13)在《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及其小说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文言小说创作者中,满族小说家足比较特别的群体,不仅在于他们的民族身份,更为重要的,满人在此时期第一次涉足文言小说创作。很多满族文言小说家并不为人所熟知,本论文的一个写作重点就是勾画满族文言小说家的文学创作情况,使人们对这一群体有整体性的了解。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创作既是中国文言小说史、中国文学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满族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满族文言小的创作学习、借鉴了汉族文言小说的经验,同时,小说家将本民族的民族风俗、民族性格与精神状态触入到作品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小说风格。全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陈述本文的选题依据,介绍目前对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及其小说作品的研究状况,陈述水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对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与小说创作进行大致说明,陈述判定小说家民族身份的标准,归纳这些小说家的身份特点。对佟世思、荣誉等个别富有争议的作家逐一甄别。勾画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与环境,理顺基本脉络。第二章重点介绍佟世思、纳兰性德、和邦额、庆兰、七十一、福庆、吉珩、昭槤、奕赓、震钧等满族作家的家族、交游与生平,对他们的诗、词、文创作进行大致说明。分析上述作家在上述文体中所阐述的文体思想。第三章介绍《耳书》、《渌水亭杂识》、《夜谭随录》、《萤窗异草》、《异域琐淡》、《志异新编》、《祗可自怡》、《啸亭杂录》、《啸亭续求》、《括谈》与《天咫偶闻》等小说的内容构成、版本、成书时间与历史评价等。第四章重点分析清代满族文言小说所体现出的文本价值。这些小说一方面继承了汉族文言小说创作的主题,另一方面文体现出鲜明的满族民族特色。尤其是后者,从多个角度表现了满人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与民俗文化。同时满族文言小说构建了新型的人狐、人怪关系,这足在继承汉族文言小说传统题材基础上所作的突破创新。满人崇武尚勇的民族性格使满族文言小说作品中有为数不少的战斗场面描写,推而广之,小说家关注到战乱生活下的百姓生活,表现出满人作家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对名噪一时的政治事件,满族文言小说家采取了曲笔直书的方式,于清代的政治环境而言,此举不可不谓大胆。第五章通过满、汉文言小说创作对比,分析满族文言小说家根据阅读视域所选择的小说题材、作品来源以及创作观念,重点关注汉族文言小说创作对满族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在审美意识、心理描写、语言艺术等方面均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其小说评点艺术也是在学习仿效汉族文言小说评点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满人进入清代文言小说创作领域后,在题材内容等方面对汉族文言小说创作亦产生影响,袁枚《子不语》中部分篇目内容就来自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清代满族文言小说虽有各种不足,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最明显的就是小说中所反映出的满族民族风情及其对汉族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综合考虑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发展的外部条件与内部因素,对其做出客观评价是本文的要务,尽力做到不苛求、不拔高。

彭学宝[2](2013)在《建国初期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为了便利于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侵略,在华创办了大量的文化事业,如宗教机构、教会学校、报刊、广播电台、通讯社、教会医院、救济机关、图书馆、博物馆、出版机构、娱乐机构(电影院、公园、赛马场等)以及教育宣传、医学研究、基金会和学术科研机构等。外国传教士掌握着这些文化机构中的行政和财务大权,排挤和遮蔽中国传统文化,全力控制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建国初期,中共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幻,对外国在华文化机构实施相应的文化政策。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进程,到1952年底基本上收回了教育主权,维护了新中国的文化安全,也促进了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开展。建国初期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成功经验对当代中国在与外国文化霸权进行博弈的过程中争取主动权、灵活应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绪论部分主要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述,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对文中相关概念加以界定以利于同读者的交流,同时提出了本文的学术创新点和研究难点,大体上勾勒了本文的基本框架。第一章,建国前夕外国在华文化事业概况。本章主要对近代外国在华文化事业进行简要地综述,论述每一类文化机构的分布情况、基本特征及经营现状等,为后面几章的论述做铺垫。本章述及近代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的具体类目有,外国在华宗教机构(基督教新教差会、天主教修会、东正教会、教堂、教区和地方教会、神社等)、外国在华教会学校(教会大学、中小学、神学院、医学专门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等)、外国在华报刊(中文报刊、英文报刊、日文报刊、法俄德意葡朝蒙等文种报刊)、外国在华出版机构、外国在华广播电台和通讯社、外国在华医疗与慈善机构(教会医院、救济机关)、外国在华图书馆、博物馆、娱乐机构如电影院公园赛马场等、教育宣传机构、医学研究机构、基金会、学术科研机构等。第二章,中共对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暂维原状”政策。本章首先论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李维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基本主张,以及教育部关于处理外国在华教育事业的文件和指示,接着提出了中共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对外国在华文化事业采取了“暂维原状”政策(外国在华宣传机关除外),同时阐释了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建国之际百废待举,文化事业改造需在经济、政治变革之后才能完成;《共同纲领》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一些教徒支持或参与革命;教会学校中的许多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革命精神;外国在华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国共内战尚未结束,中共尽量避免招致美英等国干涉革命。中共的“暂维原状”政策主要体现在继续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要求各教会学校迅速复课、对各种外国在华文艺娱乐机构暂时不予禁止、保护外侨生命财产等。第三章,中共通过鼓励“革新”初步清除外国在华文化影响。本章首先分析了建国初期客观形势发生变化,美英等国加大对新中国的敌视,利用教会、学校等文化机构对新政权进行破坏活动;外国在华文化机构内部的外籍传教士也积极鼓动抵制新文化力量的介入,中共于是调整了原先的“暂维原状”政策,鼓励和推动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的爱国分子脱离与帝国主义的联系。中共调整文化政策的具体原因表现在:外国在华宗教团体进行间谍破坏活动;教会学校和医院以宗教教育抵制新民主主义政治教育;外国在华慈善救济机关对中国儿童进行奴化教育、唆使他们仇恨共产党等。在中共的指导下,外国在华宗教团体开展三自革新运动、教会在中共压力下放弃干涉学校的人事和行政、电影机构减少英美影片并加大国产和苏联影片的放映。第四章,中共决定加速接办外国在华文化事业。本章论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各界民众强烈要求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美国宣布管制中国在美国辖区内的公私财产并禁止一切在美注册的船只开到中国港口,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政务院针锋相对地在1950年12月29日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政务院的决定得到了外国在华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热烈拥护,从而加速了接管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进程。第五章,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最终完成。本章论述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团体拒受外国捐款并努力发展生产实现自养,各地政府对外国在华文教救济机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教育部为了实现《改革学制的决定》在高校开展院系调整。为了配合政府接管,各地教会团体、学校、医院等单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并广泛开展控诉会,要求人民政府逮捕或驱逐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的中外反革命分子。由于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中共文化政策的正确指导,到1952年底,外国在华宗教团体、教会学校、教会医院和救济机关等完全实现由政府接办或中国私人转办,从而肃清了外国在华文化势力,实现了新中国文化教育主权的完整和独立。第六章,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历史评价。本章论述了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伟大历史意义以及主要经验,同时对中共改造外国在华文化事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这些成功经验及缺陷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警示和借鉴。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彻底收回了教育主权,维护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完全独立;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并从奴化思想中解放出来;铲除了西方国家在华发展“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文化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了镇压反革命、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等各项事业的胜利进行;维护了新中国的文化安全,加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创建等。中共改造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主要经验有:统一领导、慎重稳进地改造外国在华文化事业;依据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幻,及时进行文化政策调整;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充分发挥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爱国分子的表率作用;在破除旧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创立新文化等。中共在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过程中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对待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的中外工作人员,出现否定一切的偏向;在文教革新过程中不适当地打击了一批国内科技文化工作者;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过程中出现急躁冒进、强迫命令偏向;将苏联文教经验教条化、庸俗化,迷失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教会学校院系调整时,一些居于优势的人文社会学科被取消等等。这些不足之处虽然并不影响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光辉,但确实为中国以后的文化走向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张军[3](2010)在《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解析 ——基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文中提出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制度反映着个人与共同体其他人之间关系的主观理解,对制度的认可和执行完全依赖于社会所主张的文化观念。因此,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无论是自生自发的,还是有意设计的,都可以认为是反映了某些文化的轨迹或文化的需求。世界上并没有“自然人”,因为人性的由来就在于接受文化的模塑。古今中外的社会保障发展的实践均表明,社会保障作为一种人为设计的制度安排和一个有着复杂内容的系统工程,虽然是按照自身规律运行发展的,但任何社会保障制度都不是孤立产生的,也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它必然反映广大人民的文化理念,受到各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也须臾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尽管文化与制度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文化在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学术研究中,文化变量却长期被研究者所轻视甚或忽视,文化因素的分析是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常常被忽视的领域,“文化因素成为理解社会政策过程中正在丢失的变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文化转向”,福利文化在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然而,理论上如何认识福利文化,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如何,中西方福利文化的异同点何在,以及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适应中国福利文化的特色等问题,当前学术界的研究都没有完全涉及,合理解答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本文采取内嵌性的福利文化视角,从历史和比较的宏大视野出发,追溯了中西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并对中西方福利文化及中西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解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的意蕴。论文共有八章,其中,第一章为提出问题部分,第二、三章为理论基础部分,第四——七章为历史比较部分,最后一章(第八章)为全文总结。第一章:导论:研究的方法与视角,阐述了本研究选题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了论文基本的逻辑体系和分析框架,指出了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确立了论文展开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语义解读,重点对文化、制度的内涵,福利、社会保障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对福利文化的内涵、表现、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文化与制度的关系集中体现在文化与制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文化与制度的双向互动及非正式制度的文化涵容性之中。文化与制度的这种互动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历史变迁的动态过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福利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福利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是一种内生的、内嵌的关系,这是我们理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关键。第三章: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系统论说,详细地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系统进行了结构划分,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系统是由贫困观念文化、养老(孝道)文化、健康观念文化与宗教福利观念四个部分构成,并系统考察了这四个福利文化子系统在中西方各自的历史变迁,以及对其与社会保障制度各子系统——社会救助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间的互动进行了分析,初步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的系统结构。第四章:中国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演进轨迹分析,考察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渊源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指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福利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于儒家“仁爱”的道德观念、道家“积善”的善恶报应观以及佛教“慈悲”的观念文化,对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从福利文化视角和保障制度供给维度进行考察分析,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划分为传统福利文化下的“家庭——宗族”保障制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度,以及“发展的价值观”福利文化下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三个阶段。第五章:西方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演进轨迹分析,分析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渊源和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指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福利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于古希腊的公平正义、幸福分享的观念,古罗马的契约法律、道德责任观念以及古希伯来的博爱互助、社会公正的信仰,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加以福利文化和制度供给维度的考察,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划分为传统福利文化下的“宗教——慈善”保障制度、“人道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保障制度,以及“多元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社团”保障制度三个阶段。第六章:中西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宏观审视,针对中西福利文化的异同性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西福利文化具有民族共同性、历史共同性和濡化同向性的共同特征,但由于各自存在的家庭为本与社会为本、伦理内修与法律外控、关系信任与制度信任、权威仁慈与民主责任等的福利文化的差异性,由此导致了各自不同的社会保障发展道路。在福利文化比较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西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差异性,指出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划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福利文化的观念文化和制度规范两层次为新维度,论证提出了新的中西社会保障制度划分的六种模式,给出了中西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差异性。第七章:中西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微观案例,在上述中西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该部分以东方儒教福利文化下的中国、日本和西方基督教福利文化下的美国、瑞典作为案例,对四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福利文化根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其福利文化的异同,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差异。比较的结论在于借鉴与启示,由此,提出了其对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三点启示。以此从微观案例的层面进行分析介绍,来更好印证福利文化在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第八章:本文结论与研究展望,作为本研究主要观点的归结和研究展望,本章主要包括本研究的结论和今后的研究展望。本文的独到性的观点主要包括有:注重福利文化的分析视角,开拓社会保障研究新蹊径;避免“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之路;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弘扬“孝道”福利文化,坚持家庭互济保障;适应福利文化转型,大力发展社团保障等等。本研究的薄弱之处在于定性的实地调查与定量性实证研究的欠缺。对于今后的研究展望,个人认为非常有必要从细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子系统的研究,深化对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比较研究,探索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加强对转型期中国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这四个层面来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创新之处有:1.本文提出福利文化是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新视角。本研究提出福利文化论是相对于社会保障研究中偏重于工具理性主义研究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当前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独特和创新的理论范式,其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福利文化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驱力,它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起丰富发展。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差异性正是在于中西不同的福利文化。因此,福利文化的视角或理论应该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必要的“选择”。本研究采用福利文化的研究视角,不仅有利于补充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文化视角的缺失,而且可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提供独特的解释,为中西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提供正确的方法论依据。2.本文初步构建了中西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发展的新框架。在西方社会,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保障史已成为史学界与社会保障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大多数西方学者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都是以工业社会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作为研究的主轴。而在国内,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也大都是以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论述为逻辑基点的,并以当前现实的社会保障问题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较少关注。在这种研究视角和理路指导之下,中国和西方、古代与现代呈现一种脱节的状况。本研究针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这种分割式的研究现状,立足于制度与文化互动的理论分析,从福利保障供给的家庭、市场、社团和国家四个层面,对中西各自的传统、前现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加以历史和比较维度的考察分析,构建了中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国家、社团、市场、家庭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框架。3.本文总结概括出中西福利文化的异同。通过大量资料的梳理,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总结提炼出中西福利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其共同性表现在:(1)中西福利文化的民族共同性:中西不同民族的福利文化都具有利他主义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精神;(2)中西福利文化的历史共同性:中西福利文化的历史变迁都经历了从残留的观念到制度性观念、从善行的观念到公民权利观念的转变;(3)中西福利文化的濡化同向性:中西福利文化都相继经历了中(西)福利文化主导,中西福利文化对抗,正在走向中西福利文化濡化的三阶段。其差异性表现在:(1)中国“家庭为本”的福利文化与西方“社会为本”的福利文化;(2)中国强调“伦理内修”的福利文化与西方强调“法律外控”的福利文化;(3)中国的“关系信任”的福利文化与西方的“制度信任”的福利文化;(4)中国“权威和依赖”的福利文化与西方“民主和自主”的福利文化。4.本文提出了基于福利文化差异划分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新方法。从中西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中西福利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因此导致了中西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然而,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进行的分类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学者都是以工业化的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中国为主的东方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从福利文化的福利意识形态观、福利制度供给面两个层面,提出考察中西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新维度或者划分的新标准,提出了中西社会保障制度的六种基本模式类型:(1)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2)保守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3)社民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4)南欧天主教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5)东亚儒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6)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5.本文提炼出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的新思路及新观点。不管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本文始终都将比较分析的方法贯穿始终。在宏观部分,通过对福利文化下中西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变迁的比较分析,本文提炼出对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新观点:避免“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之路;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弘扬“孝道”福利文化,坚持家庭互济保障;适应福利文化转型,大力发展社团保障。在微观部分,论文通过对中、日、美、瑞四国的比较分析,提炼出各自福利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差异性:中国“孝道”的家庭主义与家庭化保障;日本“忠义”的共同体主义与企业化保障;美国“自主”的个人主义与市场化保障;瑞典“合作”的集体主义与国家化的保障。由此,提出了对于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一些启示:如肯定“孝道”的福利文化传统,发挥家庭保障的积极作用;适应传统福利文化的转型,实现企业保障制度的创新等。

苏学中[4](2003)在《乳婴最怕哪些药物》文中研究指明 现今,国内外普遍推崇母乳喂养。然而,哺乳妇女用药后可影响乳儿的健康,这一点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药能进入乳汁而致乳婴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乳母在服药前要慎重考

胡忠仁[5](1998)在《婴儿最怕七种乳》文中指出 现在提倡母乳喂养,但有些药物却“神通广大”,能渗透进母乳内,婴儿吃了这些乳,可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婴儿最怕以下七种乳: 1.四环素乳:哺乳母亲服用四环素后分布于乳汁,浓度据测试高于血液的浓度竟可达5倍,会对婴儿牙齿和骨骼发育造成障

二、乳婴最怕哪些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婴最怕哪些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及其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与小说创作概况
    第一节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概说
        1.1.1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身份认定与特点
        1.1.2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民族身份、作品内与容认定释例
        1.1.2.1 佟世思的民族身份判定与小说作品说明
        1.1.2.2 荣誉的民族归属说明
        1.1.2.3 其他有争议作家的民族归属与作品内容说明
    第二节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创作概说
        1.2.1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创作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与环境
        1.2.2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基本发展脉络
第二章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及其诗、词、文创作
    第一节 佟世思
        2.1.1 佟世思姓名辨析
        2.1.2 佟世思的亲族与交游
        2.1.3 佟世思之坎坷仕途
        2.1.4 佟世思的诗、词、文创作
        2.1.4.1 佟世思的诗、词、文创作思想总论
        2.1.4.2 佟世思的诗歌创作
        2.1.4.3 佟世思的词、文创作
    第二节 纳兰性德
    第三节 和邦额
        2.3.1 和邦额字、号之辨说
        2.3.2 和邦额家族考
        2.3.3 和邦额生平考
        2.3.3.1 和邦额生卒年考
        2.3.3.2 和邦额生平简述
        2.3.4 和邦额交游考
        2.3.4.1 和邦额与永忠
        2.3.4.2 和邦额与阿林保(雨窗)
        2.3.4.3 和邦额与恭泰、恩茂先、福庆、恩显等
        2.3.5 和邦额的诗歌、传奇创作
        2.3.5.1 和邦额的诗歌创作
        2.3.5.2 和邦额与传奇《湘山月—江风》
    第四节 庆兰(长白浩歌子)
        2.4.1 庆兰家族考
        2.4.2 庆兰生平及交游
        2.4.3 庆兰的诗歌、绘画创作
    第五节 七十一与福庆
        2.5.1 七十一生平概述
        2.5.2 福庆生平与交游
        2.5.3 福庆的诗歌、绘画创作
    第六节 吉珩(达善)
        2.6.1 吉珩(达善)生平
        2.6.2 吉珩的诗歌、绘画创作
    第七节 昭槤、奕赓与震钧
        2.7.1 昭槤
        2.7.2 奕赓
        2.7.3 震钧
第三章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概况
    第一节 《耳书》
    第二节 《渌水亭杂识》
    第三节 《夜谭随录》
        3.3.1 《夜谭随录》版本情况
        3.3.2 《夜谭随录》的初刻本问题
        3.3.3 《夜谭随录》的足本与非足本系统
    第四节 《萤窗异草》
    第五节 《异域琐谈》与《志异新编》
        3.5.1 《异域琐谈》的内容与评价
        3.5.2 《志异新编》的版本问题与成书时间
        3.5.3 《志异新编》的内容构成说明
        3.5.4 关于《志异新编》第四卷内容的不同记载说明
        3.5.5 《志异新编》的创作心态与评价
    第六节 《祗可自怡》
        3.6.1 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祗可自怡》版本概况
        3.6.2 《祗可自怡》的内容构成
    第七节 《啸亭杂录》、《啸亭续录》、《括谈》与《天咫偶闻》
        3.7.1 《啸亭杂录》与《啸亭续录》
        3.7.2 《括谈》
        3.7.3 《天咫偶闻》
第四章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的文本价值
    第一节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对汉族文言小说主题的继承
        4.1.1 鬼怪神异演绎下的人世百态:劝惩与讽喻
        4.1.1.1 直指仕宦体制黑暗笔锋
        4.1.1.2 透视世情百态的万花筒
        4.1.1.3 劝惩与讽喻的最佳工具:果报之说
        4.1.2 对信仰民俗与宗教题材的继承
        4.1.2.1 满族文言小说中的信仰民俗
        4.1.2.2 满族文言小说对宗教的揶揄鞭挞
        4.1.3 宽广视角下的地域文化风貌
        4.1.3.1 以江浙、安徽为代表的南方风物
        4.1.3.2 西北边陲地区风情展现
        4.1.3.3 帝都人文风情展现
        4.1.3.4 辽东人文风情展现
    第二节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的民族特色
        4.2.1 对满人精神风貌与日常生活的关注
        4.2.1.1 满族尚武好勇之风气
        4.2.1.2 对中下层满人日常生活的关注
        4.2.2 对满族民俗文化的展示
        4.2.2.1 满族的社会生活礼俗
        4.2.2.2 满族的信仰、文化民俗
        4.2.2.3 满族的妇女观
        4.2.3 对传统志怪题材的创新
        4.2.3.1 和谐共处的人狐关系
        4.2.3.2 人、怪之间新的相处模式
        4.2.4 对战斗场面与战乱生活的多角度艺术呈现
        4.2.5 满族作家对政治事件的曲笔记录
第五章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的题材、艺术特色
    第一节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与作品题材
        5.1.1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的阅读视域与作品来源
        5.1.2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的创作观念
    第二节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5.2.1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的审美意识
        5.2.2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5.2.3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的评点
    第三节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的影响
        5.3.1 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对汉族同类型作品的影响——以《夜谭随录》与《子不语》的比较为例
        5.3.2 对清代满族文言小说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建国初期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述评
    二、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学术创新、研究难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建国前夕外国在华文化事业概况
    第一节 外国在华宗教机构和教会学校
        一、 外国在华差会、修会、教区和教堂等宗教机构
        二、 外国在华大学、中小学和神学院等教会学校
    第二节 外国在华报刊、出版机构、广播电台与通讯社
        一、 外国在华中文、英文和日文等文种报刊
        二、 外国在华出版机构
        三、 外国在华广播电台与通讯社
    第三节 外国在华医疗与慈善机构
        一、 外国在华医院
        二、 外国在华救济机关
    第四节 外国在华图书馆、博物馆、娱乐及科研等机构
        一、 外国在华图书馆和博物馆
        二、 外国在华娱乐机构(电影院、公园等)
        三、 外国在华教育宣传、基金会及学术科研等机构
第二章 中共对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暂维原状”政策
    第一节 中共关于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政策主张
        一、 毛泽东关于外国在华宣传机关、宗教和学校的指示精神
        二、 周恩来关于外国在华宗教团体和教会学校的谈话和要求
        三、 刘少奇和李维汉关于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的基本主张
        四、 教育部关于处理外国在华教育事业的文件和指示
    第二节 中共实行“暂维原状”政策的主要原因
        一、 文化改造滞后可以避免列强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二、 《共同纲领》规定信教自由,一些教徒支持或参与革命
        三、 教会学校中的许多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革命精神
        四、 外国在华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第三节 中共“暂维原状”政策的具体实施
        一、 对外国在华宣传机关例外地进行接管
        二、 保护宗教自由和外侨财产、对学校和文娱等机构不予禁止
第三章 中共通过鼓励“革新”初步清除外国在华文化影响2
    第一节 外国在华文化机构抵制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介入
        一、 外国在华宗教团体进行间谍破坏活动
        二、 教会学校和医院抵制新民主主义政治教育
        三、 外国在华救济机关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 中共推动外国在华文化机构开展“革新”
        一、 中共中央关于传教、教会学校和救济机关等问题的指示
        二、 外国在华宗教团体贯彻指示、开展三自革新运动
        三、 教会在中共压力下放弃干涉学校的人事和行政
        四、 电影机构减少英美影片、加大国产和苏联影片的放映
第四章 中共决定加速接办外国在华文化事业
    第一节 各界民众强烈要求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
        一、 三自宣言签名运动因抗美援朝而急速扩大
        二、 各地群众主张取缔收听“美国之音”
        三、 电影公司拒映、观众自动远离美国影片
    第二节 中共发布接办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的政策措施
        一、 奥斯汀在安理会上的演说和美国冻结中国在美财产
        二、 中央政府关于接办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的方针和指示
        三、 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热烈拥护政务院的决定
第五章 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最终完成
    第一节 接办外国在华文化机构和控诉、驱逐反动分子
        一、 外国在华宗教团体拒受外国捐款、实现自养
        二、 人民政府接管外国在华文化教育救济机关
        三、 教会团体、学校和医院举行爱国示威游行
        四、 外国在华文化机构开展控诉大会
        五、 各地政府逮捕或驱逐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的反动分子
    第二节 中共完成对外国在华文化事业的接收与改造
        一、 外国在华宗教机构基本上实现由中国人自办
        二、 外国在华教会学校基本上实现完全自办
        三、 外国在华医疗机构改由政府接办或中国人自办
        四、 外国在华救济机关一般由当地救济分会接办
        五、 外国在华图书馆、博物馆和娱乐机构被政府接管
第六章 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积极作用
        一、 彻底收回教育主权,维护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完全独立
        二、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
        三、 铲除了“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文化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 促进了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各项运动的胜利开展
        五、 维护新中国文化安全,加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创建
    第二节 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的主要经验
        一、 统一领导、慎重稳进地改造外国在华文化事业
        二、 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文化政策调整
        三、 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影响
        四、 充分发挥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爱国分子的表率作用
        五、 在破除旧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创立新文化
    第三节 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中的局限与不足
        一、 对待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出现否定一切的偏向
        二、 在文教革新过程中不适当地打击了一批国内科技工作者
        三、 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过程中出现急躁冒进、强迫命令偏向
        四、 将苏联文教经验教条化、庸俗化,迷失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
        五、 教会学校院系调整时,一些居于优势的人文社会学科被取消
参考文献
后记

(3)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解析 ——基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本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文献综述
        1.2.2 文献简评
    1.3 本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创新
        1.3.1 本研究的结构
        1.3.2 主要创新
        1.3.3 不足之处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历史研究方法
        1.4.2 比较研究方法
        1.4.3 制度分析方法
        1.4.4 跨学科研究方法
2. 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语义解读
    2.1 文化、制度的内涵诠释
        2.1.1 文化的内涵
        2.1.2 制度的内涵
        2.1.3 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2.2 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诠释
        2.2.1 福利的内涵
        2.2.2 社会保障的内涵
        2.2.3 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诠释
    2.3 福利文化的内涵、表现、结构及功能
        2.3.1 福利文化的内涵
        2.3.2 福利文化的表现
        2.3.3 福利文化的结构
        2.3.4 福利文化的功能
    本章小结
3. 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系统论说
    3.1 贫困观念文化
        3.1.1 贫困观念文化的内涵
        3.1.2 中西贫困观念文化的变迁
        3.1.3 贫困观念文化与社会救助制度
    3.2 健康观念文化
        3.2.1 健康观念文化的内涵
        3.2.2 中西健康观念文化的变迁
        3.2.3 健康观念文化与医疗保障制度
    3.3 养老(孝道)文化
        3.3.1 养老(孝道)文化的内涵
        3.3.2 中西养老(孝道)文化的比较
        3.3.3 养老(孝道)文化与养老保障制度
    3.4 宗教福利观念
        3.4.1 宗教的涵义与文化功能
        3.4.2 宗教福利观念的涵义与功能
        3.4.3 宗教福利观念与社会保障制度
    本章小结
4. 中国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演进轨迹分析
    4.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渊源
        4.1.1 儒家"仁爱"的道德观念
        4.1.2 道家"积善"的善恶报应观
        4.1.3 佛教"慈悲"的观念文化
    4.2 中国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变迁
        4.2.1 中国传统福利文化下的"家庭——宗族"保障制度
        4.2.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度
        4.2.3 "发展的价值观"福利文化下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本章小结
5. 西方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演进轨迹分析
    5.1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渊源
        5.1.1 古希腊的公正正义、幸福分享观念
        5.1.2 古罗马的契约法律、道德责任观
        5.1.3 古希伯来的博爱互助、社会公正信仰
    5.2 西方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变迁
        5.2.1 西方传统福利文化下的"宗教——慈善"保障制度
        5.2.2 "人道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保障制度
        5.2.3 "多元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社团"保障制度
    本章小结
6. 中西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分析:宏观审视
    6.1 中西福利文化的异同分析
        6.1.1 中西福利文化的共同特征
        6.1.2 中西福利文化的差异分析
    6.2 中西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比较
        6.2.1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三个世界"
        6.2.2 东亚儒家模式对"三个世界"的挑战
        6.2.3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划分的新维度
    本章小结
7. 中西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分析:微观案例
    7.1 中、日、美、瑞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福利文化根基
        7.1.1 中国"孝道"的家庭主义福利文化
        7.1.2 日本"忠义"的共同体主义福利文化
        7.1.3 美国"自主"的个人主义福利文化
        7.1.4 瑞典"合作"的集体主义福利文化
    7.2 中、日、美、瑞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
        7.2.1 中国家庭化的社会保障
        7.2.2 日本企业化的社会保障
        7.2.3 美国市场化的社会保障
        7.2.4 瑞典国家化的社会保障
    7.3 中、日、美、瑞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分析
        7.3.1 中、日、美、瑞福利文化的比较分析
        7.3.2 中、日、美、瑞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
        7.3.3 中、日、美、瑞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对中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8. 本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及政策寓意
        8.1.1 本文的主要观点
        8.1.2 本文的研究结论及政策寓意
    8.2 研究展望
        8.2.1 细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分系统的研究
        8.2.2 深化对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比较研究
        8.2.3 探索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证研究方法
        8.2.4 加强对转型期中国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乳婴最怕哪些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满族文言小说家及其小说创作研究[D]. 张宁. 南开大学, 2013(07)
  • [2]建国初期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文化势力研究[D]. 彭学宝.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3]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解析 ——基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D]. 张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4]乳婴最怕哪些药物[J]. 苏学中.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3(01)
  • [5]婴儿最怕七种乳[J]. 胡忠仁. 医疗保健器具, 1998(06)

标签:;  ;  ;  ;  ;  

母乳喂养的宝宝最害怕吃什么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