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和ISO14000在日本金融业的实施

ISO9000和ISO14000在日本金融业的实施

一、ISO9000和ISO14000在日本金融业的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丁允乔[1](2018)在《职业安全健康视域下的职业中断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组织中恶劣的工作环境、冗长的工作时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在给组织带来经济损失及高离职率的同时,也给就业者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甚至会导致员工专业水平、工作岗位及职业发展空间呈现消极退化状态,即职业中断。基于职业安全健康的视角,本研究对由于职场损害因素而导致的员工职业中断问题进行研究,对职业中断概念内涵及结构维度进行界定,并深入探析各影响因素与职业中断之间的内部关系,为组织管理者及员工提供相应的管理及解决对策,对职业中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基于文献研究及质性研究分析结果,本研究构建了职业中断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自行开发设计了职业中断量表、职业中断影响因素量表、职场损害感知量表并形成正式调查问卷,研究共收集有效问卷582份,调研选取有代表性的人口统计变量,涉及不同年龄段、婚姻状况、学历水平、行业、岗位类别等的企业员工。采用SPSS 17.0及AMOS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量表的信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职业中断、职业中断影响因素、职场损害感知在人口统计变量及组织工作变量上的差异性;最后,对三类研究变量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研究职场损害感知对职业中断影响因素及职业中断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职业中断由职业能力丧失、行业岗位变换、发展空间丧失三个维度构成。发展空间丧失对职业中断的解释方差最大,行业岗位变换次之,职业能力丧失对职业中断的解释方差最小。职业中断影响因素由工作特征、工作自主性、管理执行、任务技能、组织匹配与竞争力、关系匹配六个维度构成。其中组织匹配与竞争力对职业中断影响因素解释方差最大,其次为管理执行,关系匹配对职业中断影响因素的解释方差最小。职场损害感知由身体损害、工作压力、职业源性心理损害三个维度构成。工作压力对于职场损害的解释方差最大,职业源性心理贫困次之,身体损害对于职场损害感知的解释方差最小。(2)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职业能力丧失在职业中断各维度中均值最大,行业岗位变换均值次之,发展空间丧失在职业中断各维度中均值最小,表明当前工作场所中员工能力水平下降普遍。任务技能在职业中断影响因素各维度中均值得分最高,关系匹配均值得分次之,工作自主性均值得分最低,表明专业技能水平对个人职业发展影响较大。职业源性心理贫困在职场损害感知各维度上均值最大,身体损害均值次之,工作压力的均值最小,表明员工心理健康状况不佳。(3)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职业中断整体、职业能力丧失、行业岗位变换及发展空间丧失在人口统计变量及组织工作变量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个别变量除外)。其中,独生子女、当前从事法学专业相关工作、房地产企业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职业中断及其维度上的均值均高于其它类型的员工,表明其损害程度较高。职业中断影响因素整体、工作特征、工作自主性、管理执行、任务技能、组织匹配与竞争力以及关系匹配在人口统计变量及组织工作变量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个别变量除外)。其中,拥有3个及以上孩子、就职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员工在各维度上均值较高,表明其对于职场中的各种损害因素比较敏感,损害程度较高。职场损害感知整体、身体损害、工作压力及职业源性心理贫困在人口统计变量及组织工作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个别变量除外)。其中,未婚、独生子女、未育、房地产企业、批发零售业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员工在各维度上的均值较高,表明其损害感知程度较高。(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职场损害感知能显着预测职业中断,员工的身体损害、工作压力对发展空间丧失预测作用最大;职业源性心理贫困能显着预测职业能力丧失。影响因素各维度能显着预测职场损害,工作特征、工作自主性能显着预测身体损害;管理执行、组织匹配与竞争力能显着预测工作压力;任务技能、关系匹配能显着预测职业源性心理贫困。影响因素各维度能显着预测职业中断,工作特征、工作自主性、管理执行、组织匹配与竞争力、关系匹配能显着预测发展空间丧失;任务技能显着预测职业能力丧失。影响因素各维度对职业中断具有直接作用效应,职场损害感知在职业中断影响因素及职业中断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宋来贺[2](2017)在《过程控制在S公司质量管理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加工行业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加工制造行业已成为全球制造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的地位尤其重要,它通过提供各种机械设备来保障我国各个行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机械产品需求减少,所以国内产值过剩,加工制造业进入了困难的时期,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日本质量管理权威人士石川馨先生说:“日本的许多工业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能大量的出口世界各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开展了质量管理”。S公司是一家以加工石油化工设备为主的公司,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提高竞争力,已经成为S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质量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主要管理方法,但中国产品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有一定差距,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质量管理不到位所导致。本文以S公司质量管理实例为背景,结合所学管理相关知识,提出S公司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质量控制问题,基于对质量管理中过程控制方面的认识以及PDCA循环理论,找出了频繁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是过程控制流于形式、非标准化作业、工序管理的陈旧三方面因素。针对S公司质量管理在过程控制问题已经过程控制引起的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提出质量管理的改善方案。本文这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S公司过程控制必须明确控制点,提高过程控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第二、以精益管理为基础制定标准化的作业流程,防止质量管理失效的发生。第三、改进工序,提高过程控制力和生产效率。本人的研究不仅能对S公司目前的质量状况有所改善,提高S公司的生产效率,促进S公司自身快速发展,也能为其他中小型加工企业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和实践参考。机械加工企业通过过程控制,实现产品质量有效提升是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朱新荣[3](2017)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贸易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新浪潮。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新趋势。中韩建交25年来,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由“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到“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两国经济合作更是令世人瞩目,双方贸易额增长40倍,往返中韩两国的航班和轮船每天超过100班次,两国公费派遣留学生年约6万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投资对象国。韩国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对象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国。中国的对外贸易,完成双边贸易1000亿美元的目标,中日之间用了30年,中韩之间只用了13年。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典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为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经济合作,中韩两国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旨在为两国货物贸易提供制度保障,拓展电子商务、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新兴战略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规范稳定可预期的框架。建立中韩自贸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将有力促进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区域的一体化。2015年2月25日,中韩双方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至此,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即将进入实施阶段。中韩自贸协定创新性地引入了地方经济合作条款,明确将中国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2015年12月9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与韩国驻华大使金章洙交换外交照会,中韩双方共同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将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并第一次降税,2016年1月1日第二次降税。中韩自贸协定(FTA)终于落地生根。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将会极大刺激双边贸易,专家预计五年内双方的贸易规模就会突破4000亿美元。目前双边贸易规模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中韩自贸协定是迄今为止中国对外签署的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同时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领域最多的自贸协定。今天的中韩关系已经不是20年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为扩大对外开放而吸引“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兴工业国家”韩国的资本和技术输出那种简单的互利互惠关系,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得到巨大的提升,两国经济互补空间不断缩小,经济竞争态势越发明显,因此,两国围绕历史、领土争端、捕鱼权、对待“脱北者”的态度以及跨境犯罪问题,加上美、俄、日、朝等国的牵制,近年来龃龉不断,从而给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趋于复杂化。中韩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投资不仅在山东威海十分顺利,在江苏苏州也取得了成功并积累了不少经验。不断推进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符合中韩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为此,应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积聚区域经济合作经验;推进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的一体化。“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是韩国长期以来的国家战略,也是韩国朝野达成的共识。从李明博政府到朴槿惠政府,都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与中美两国同时交好,使韩国左右逢源,符合韩国的最大利益,也是中韩经济合作的最大动因。然而,2016年1月朝鲜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在此前后还试射了一系列导弹,且放言,导弹试射的目标包括韩国领海和主要机场,韩国再次感受到了来自朝鲜的安全威胁。朝鲜的不断挑衅终于耗尽了韩国的耐心,2016年6月,韩国宣布同意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威胁到中国安全和战略利益的“萨德”反导系统,引起中国的强烈抗议和抵制,中韩关系急转直下。韩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破坏了中韩经济合作的基础,中韩经济合作面临严峻考验。

陈朝晖[4](2014)在《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以环境金融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的目的当代世界,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很多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环境危机已经隐约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常常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环境问题的发展与恶化,原本肇始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被吸纳进跨国公司一体化的国际战略体系,各种环境问题也纷至沓来。跨国公司既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同时也能够并且应当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比如在金融领域,主要是在国际商业贷款和环境责任保险方面,跨国公司积极践行环境责任能够为防范、减少及最终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挥巨大的作用。论文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公司环境责任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从各国学者对公司环境责任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对公司环境责任的研究是伴随着人们对公司的社会责任研究而进行的。尽管关于公司社会责任,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是考察众多国际组织和学术研究人员对社会责任的定义和范围界定,基本上都认同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卡罗尔关于公司社会表现的三维模型,本文将公司环境责任归纳为环境经济责任、环境法律责任、环境道德责任和环境美德责任四个层次。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一部分是参照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原理,在环境方面的具体化解读:比如“权力——责任”模型、“合法性”原则和“公共责任原则”、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基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以及环境学的特殊视角,也有一些理论是专门解释企业环境责任这一特定命题的,与其他企业社会责任相较个性多于共性,比如:“破窗效应”理论、“公共物品”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等。无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性理论,还是企业环境责任的特定理论,都应当是回答为什么企业要承担环境责任这一首要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理论等,没有着眼于企业环境责任的解释,不能作为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在当代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是对所有企业乃至组织的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论直接或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都应当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那么,为什么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在学术界获得更多关注,在各类规范性文件中特别予以规定?其原因在于: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具有典型性、示范性;跨国公司经营历史和现实中突出表现为“资源输入”和“污染输出”活动;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的研究能够立足于国际层面的规范文件;在环境保护与治理上的“智猪博弈”中,跨国公司担当了“大猪”角色;从伦理经济学视角出发,跨国公司践行环境责任更加具有现实性;跨国公司在国际法律和政策领域的巨大影响力,能够在国际环境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环境问题主要是在第一、二产业产生和造成的,但是,其承担主体并不能将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排除在外,尤其是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融通服务的金融业更加不能忽视。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在国际商业贷款和环境责任保险两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国际商业贷款领域,强调商业银行的环境责任的规范性文件很多,但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机制,而不仅仅是表明态度和价值评判的主要是《国际金融公司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和绩效标准》和《赤道原则》。按照这两个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贷款项目将按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划分为A类、B类、C类三个类别,作为贷款审查过程中内部参考的标准;金融机构运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对客户履行环境责任提供咨询服务;因为建设项目可能对周边社区造成影响,因此金融机构要求客户应与受影响社区协商解决争议;国际金融公司设立合规顾问/调查官办公室受理任何个人、团体、社区、实体的投诉;国际金融公司通过与国家和其他国际组织进行交往,推行其《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发现和传播私营领域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上佳表现,是国际金融公司联络职责的例证之一,银行监察组织等也积极组织和参与这项工作。与强调商业贷款领域的环境责任的规范性文件以软法为主有所不同,环境责任保险领域无论国际法还是国内法方面都有一些硬法支撑。保险公司推出的环境责任保险产品承保的范围可能更宽,超出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治理责任的范畴。在环境责任保险这个问题上,需要着重强调两类主体的社会责任。一是对于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性企业,应当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投保环境责任保险。二是对保险公司而言,积极开办环境责任保险业务,合理厘定环境责任保险费率,是保险公司的一项社会责任。基于跨国公司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殊性,尤其是结合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和经营的现状以及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突出强调跨国公司在环境责任保险领域的社会责任,具有针对性的重大意义。在一些环境高危行业,强制推行环境责任保险,已经形成国际共识,并被有效实施。有一些国际条约明确规定了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如果从事法律要求取得和保持环境责任保险的活动,就应当依法投保,这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是一种环境法律责任。但是,通过国际条约转化为国内法的方式强制推行环境责任保险的领域和范围还是比较有限的,在很多情况下,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倡导推行环境责任保险,但尚未形成法律上的强制力。在没有国际条约也没有国内法强制性要求的情况下,取得和保持环境责任保险对跨国公司而言就成为一种法律规定之外的义务,属于环境道德责任。环境责任保险与商业贷款相结合,通过把企业的环境经济行为同自身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能够对企业取得和保持环境责任保险形成有效激励。同时,要发展环境责任保险,必须进一步开放保险市场。

靳延平[5](2009)在《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作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奶业在高速发展,但连接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生鲜乳生产环节的“短板”,奶源已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原料乳(即生鲜乳,以下同)的质量安全攸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攸关公众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攸关奶农及相关产业农民的收入。“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奶业正逐渐恢复。但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鲜乳乃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及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从源头上探索消除生鲜乳质量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以我国生鲜乳需求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安全生鲜乳的供给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内蒙古是我国乳品生产、加工、消费的主要省区之一,呼和浩特市已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因此,以呼和浩特市的消费者、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为例,在分析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奶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奶站的行为——的分析来把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分别对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追朔体系、信息体系、预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经过分析,揭示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的基本国情还将是以散养为主,我国生鲜乳重量安全政策的制定要此为基础;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已基本构建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建议全社会都要把生鲜乳生产作为一项战略资源来抓,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奶农安全生鲜乳发展基金”,分散与规模化要辩证统一,大力发展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的养殖组织,发展无公害奶业和有机奶业,提升政府监管生鲜乳重量安全的执行力。

何金菊[6](2009)在《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并且经过了3-5年的过渡期。即2006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的入世过渡期完全结束,随之产生了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而绿色贸易壁垒凸现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受到许多国家针对我国所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这导致我国企业出口商品受到限制甚至禁止。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其出口贸易逐年增加,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劳动力成本高,其产品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采用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甚至禁止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产品贸易。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入世过渡保护期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叙述绿色贸易壁垒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以及金融危机下绿色贸易壁垒的新情况,并根据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制约因素分析,提出宏观层面对策、中观层面对策、微观层面对策。

程福龙[7](2009)在《化学电源质量控制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由新型能源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引出化学电源的质量管理问题,并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由质量管理的发展背景,模型实证研究的进展情况,化学电源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引出化学电源质量管理的模型实证研究。其次介绍了模型的理论基础,包括不同流派质量观、质量管理发展阶段、质量管理的工具与技术和质量管理新理念以及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新拓展。接着提出化学电源质量控制及其特殊性。再次,建立化学电源质量控制模型的研究分析体系,分别以博弈分析模型、敏感性分析模型、DEA模型对化学电源的设计质量进行研究分析;分别以主成分分析模型、聚类模型对指标分类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分析;分别以单双因素方差模型、典型相关分析模型、线性回归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指标相关性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分析;分别以因子分析模型、层次分析模型、贝叶斯判别模型对化学电源的组合管理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分析;以预测模型对化学电源的充放电终压进行研究分析;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化学电源的质量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中重点论述了组合管理的质量控制。从而为化学电源的设计质量控制,组合管理质量控制等提供了定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价值,超越以往单一的定性研究与经验数据研究,促进化学电源的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和技术发展。最后,本文指出化学电源质量管理进一步发展方向。以上内容主要结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进行实证研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成功研制了“神舟”6号飞船用镍氢电池、太阳能电池、“神舟”7号飞船用镍氢电池、太阳能电池,是我国化学电源与物理电源行业的成功典范。本文创新点各要点:1.在化学电源质量管理中拓展了新的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2.以新型绿色能源—化学电源为研究对象;3.传统理论应用于化学电源领域的新拓展及新兴学科与前沿理论在化学电源领域的应用性研究;4.为其它领域相应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

王治友[8](2009)在《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它是西方工业化国家从工业可持续发展,进入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阶段后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作为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之一,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发展的趋势和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在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他们都在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采取政府重视、社会积极参与、建立高效管理和监督机构等措施,部门与行业间协作不断加强,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针予以明确,对政府、市场、企业和公民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予以界定,从而保障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实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循环经济指明的方向和途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已在全国城市和农村逐步开展,人们也逐步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我市要在全省实现率先发展,实现到“十一五”期末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实现1000个行政村基本达到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总体上使广大农村在基础设施、生产条件、村容村貌以及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必须在坚持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文章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及现状;第四章对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主要介绍了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推进思路;第六章着重论述了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机制;第七章重点对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及保障措施进行了阐述。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思想,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想结合的方法,结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社会、经济、生态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对西安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对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方向、相关机制和保障措施进行了初探,提出了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建议。期望能为我市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对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斌[9](2007)在《企业进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企业起源于社会,除其经济功能之外,企业也承担了部分社会职能,并随着组织协调机制的演进,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在现代分工体系中,企业组织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其内部结构与企业之间的外部关联呈现出网络化趋势。企业是人工自然的缔造者,企业的工业化生产是促使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演化的基本方式。在企业与自然的整个生产体系中,嵌入性生态生产方式是企业生态化的根本。本文首先运用仿生化的研究方法,在企业现实的社会、经济、自然三维空间内研究进企业进化的基本规律,即企业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生产的生态化问题。首先,根据企业的社会属性,以组织协调机制演化为线索,对企业与社会协同演化及企业社会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其次,在经济维度内,从分工协调角度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组织间的关系,研究其内部、外部网络化的过程;最后,从人工自然与企业生态生产角度研究企业的生态化进程,提出了嵌入性生态生产方式的有关问题,并运用界面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企业生态设计、生产的原则、方法,进而对企业的适应性生态行为做深入研究。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变迁是企业进化的根本。在进行了规范化的“企业:自然―经济―社会”协同进化研究之后,文章进而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对企业进化的历史阶段、演化过程做出专门研究。首先,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进行阶段性分析;然后,运用“技术―经济”范式对企业的进化阶段做出划分,将其划分为原生态企业、古典企业、现代企业和后现代企业;最后,基于“技术―经济”范式,对人类历史上企业的进化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

陈朝隆[10](2007)在《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 ——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分工的深化,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易对象增加,交易频率上升,产业链环节的协调与整合问题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区域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研究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机制与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区域产业链的构建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论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链概念,指出产业联系是产业链的本质,并讨论了产业链与价值链、供应链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产业链构建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模式与战略,建立起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有利于建立高效的区域之间与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区域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受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制度、交易成本及分工水平等的影响,竞争力强的产业链通常是跨区域分布的,将产业链所有环节都纳入区内未必是最好的策略。本文还对产业链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讨论,认为产业集群实际属于产业链现象,是产业链条或链段在特定区域的集合,产业集群的多种特性都可以用产业链加以解释。论文从经济效应、产业关联、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对区域产业链构建进行了经济分析,提出了基于产业链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根据产业链环节起源、链接关系和发展路径,总结出内生拓展、引进配套和环节嵌入等三种区域产业链构建模式,并提出特色型、文化主导型和创新主导型三种区域产业链模式构建的优化策略。论文强调了产业链经营的思想,并分别从类型选择、环节配置、节点集聚和环境优化等方面探讨了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战略。本文以珠三角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榄、石龙、狮岭三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三地产业链的形成机制与构建模式进行了概括与分类,指出当地自然资源对三地主要产业链的影响微弱。与公司“先销售后生产”的拓展模式不同,三地产业链发展表现出“先生产后销售”的环节延伸顺序,本文据此总结出了一种区域产业链环节拓展的一般模式。研究表明,区域产业链各链环节生产与“流”的规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反映出区域经济边界的多孔特性和区域产业链结构的网络性特征。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三地产业链的产业增长率指数有明显差异,以石龙电子信息产业最高,而小榄食品饮料产业和狮岭皮革皮具业则较低;从产业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石龙电子信息产业链贡献最大,次为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链,而多链交汇的小榄则相对较小。狮岭镇的产业专业化程度虽明显高于小榄和石龙,但它的产业效率并不是最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新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即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家精神而不是市场集中度。根据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论文提出了三地产业链的调整与优化对策。

二、ISO9000和ISO14000在日本金融业的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9000和ISO14000在日本金融业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职业安全健康视域下的职业中断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职业安全健康相关研究
    2.2 员工离职的相关研究
    2.3 职场边缘化相关研究
    2.4 狭义“职业中断”相关研究
    2.5 研究述评
3 研究概念模型及假设
    3.1 职业中断质性研究
    3.2 研究假设提出
    3.3 研究概念模型构建
4 问卷设计与调研
    4.1 问卷设计
    4.2 预调研及量表检验
    4.3 正式调研
    4.4 核心概念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性分析
    5.1 职业中断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性分析
    5.2 职业中断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性分析
    5.3 职场损害感知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职业中断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6.1 职场损害感知对职业中断的影响研究
    6.2 职业中断影响因素对职场损害感知的影响研究
    6.3 职业中断影响因素对职业中断的影响研究
    6.4 职场损害感知对职业中断影响因素及职业中断关系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及管理对策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对策及建议
    7.3 研究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及部分原始资料
附录2 预调研问卷
附录3 正式调研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过程控制在S公司质量管理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框架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及概述
    2.1 过程控制
        2.1.1 PDCA管理循环
        2.1.2 Kaizen理论
        2.1.3 5W2H
    2.2 质量管理
        2.2.1 鱼骨图
        2.2.2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
        2.2.3 全面质量管理(TQM)
        2.2.4 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
第3章 S公司目前质量管理现状
    3.1 S公司基本概况
    3.2 S公司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
        3.2.1 产品质量稳定性
        3.2.2 过程控制中非标准化作业
        3.2.3 过程控制和生产效率
    3.3 S公司质量管理低效成因分析
        3.3.1 过程控制流于形式
        3.3.2 基于精益标准化管理的分析。
        3.3.3 5M1E分析生产效率
第4章 过程控制在S公司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4.1 S公司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方法
    4.2 S公司过程控制优化措施的制定
        4.2.1 明确过程控制检验点
        4.2.2 精益标准化管理
        4.2.3 工序改进提高效率
第5章 过程控制实施效果及持续改进
    5.1 S公司过程控制的实施及分析
        5.1.1 领导作用
        5.1.2 车间层面
        5.1.3 管理人员层面
        5.1.4 客户层面
    5.2 过程控制持续改进
        5.2.1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法
        5.2.2 持续改进的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概述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相互依存论
        一、相互依存论的定义
        二、相互依存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相互依存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地缘经济学
        一、地缘经济学理论概述
        二、地缘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观点
        三、地缘经济学理论和缺陷与发展趋向
第二章 中韩经济合作及其成就与问题
    第一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意义
        一、中韩经济合作是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石
        二、中韩经济合作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源
        三、中韩经济合作是分化美日韩同盟关系的重要选项
        四、中韩经济合作是倒逼台湾与大陆相向而行的有效手段
        五、中韩经济合作是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推动半岛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历程
        一、中韩经济合作的萌芽阶段(1979--1984)
        二、中韩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1985--1991)
        三、中韩经济合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1992--1997)
        四、中韩经济合作的调整阶段(1998--2001)
        五、中韩经济合作的成熟阶段(2002--)
    第三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成就和问题
        一、双边贸易方面
        二、相互投资方面
        三、金融合作方面
        四、旅游观光方面
        五、产业合作方面
    第四节 中韩自贸协定的谈判与中韩自贸区的建立
        一、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
        二、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的谈判与缔结
        三、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章 中韩经济合作卓有成效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外交良性互动
        一、互相了解和探索
        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构建并打造“新的中韩关系”
        四、“萨德”入韩的考验
    第二节 经贸投资迅猛发展
        一、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两国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贸易逆差增大
        三、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四、中韩签署自贸协定
    第三节 人文交流屡破新高
        一、两国建交重启文化交流大门
        二、“韩流”强劲,“汉风”渐起
        三、人文交流进入常态化和制度化
    第四节 军事合作不断深化
        一、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推动军事合作
        二、联合军演深化军事合作
        三、韩国归还志愿军遗骸
第四章 深化中韩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领土争议
        一、苏岩礁归属
        二、黄海划界
        三、东海划界
        四、防空识别区划设
    第二节 渔业纠纷
        一、中韩渔业纠纷由来
        二、中韩渔业纠纷频发的原因
    第三节 企业非法撤资
        一、韩国企业非法撤资情况
        二、韩国企业非法撤资的原因
    第四节 民族宗教历史认识差异
        一、韩国狭隘民族主义作祟
        二、韩国民间宗教团体在中国从事非法活动的问题
        三、韩国历史认识混乱
    第五节 国际因素
        一、美国因素
        二、俄罗斯因素
        三、日本因素
        四、朝鲜因素
        五、“萨德”问题
第五章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的实践
    第一节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的成功实践
        一、贸易合作
        二、投资合作
        三、经济活动平台合作
    第二节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齐全的产业配套
        三、睦邻友好的两国关系
        四、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推动
    第三节 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韩经济合作的苏州经验
        二、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推进中韩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积聚区域经济合作经验
        一、加强政治互信,夯实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的政治基础
        二、减少贸易摩擦,构建高效便捷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三、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中韩两国人民的互相认同
    第二节 推进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一、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加强三国政治信任
        二、充分认识中日韩自贸区的重要意义
        三、完善磋商机制,缩小分歧形成共识
    第三节 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一、加快区域经济整合,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强化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制度性保障
        三、深耕人文社会交流,形成东亚认同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大韩民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产业合作谅解备忘录
    附录二 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附录四 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
后记

(4)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以环境金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论文框架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公司环境责任研究概述
    第一节 公司社会责任的历史维度与国际视野
    第二节 我国学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第三节 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
    第四节 企业环境责任的具体内涵
        一、 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例举式探讨
        二、 影响深远的卡罗尔模型
第二章 企业环境责任的“四层次模型”
    第一节 环境经济责任
    第二节 环境法律责任
    第三节 环境道德责任
    第四节 环境美德责任
第三章 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的理论
    第一节 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
        一、 权力——责任模型
        二、 “合法性”原则和“公共责任原则”
        三、 预防为主原则
        四、 利益相关者理论
        五、 破窗效应理论
        六、 企业交换关系理论
        七、 公共物品理论
        八、 社会力理论
        九、 风险社会理论
    第二节 对其他企业环境责任理论的评析
        一、 可持续发展观
        二、 循环经济理论
        三、 外部性理论
        四、 C 模式理论
第四章 跨国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提出企业环境责任的重大意义
        一、 市场与政府“双失灵”困境下的人文觉醒
        二、 体现法律对企业的本质要求
        三、 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四、 实现企业持续经营与发展
        五、 顺应企业社会责任由内向外扩展的趋势
    第二节 为什么是跨国公司?
        一、 从理论上分析: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具有典型性、示范性
        二、 跨国公司的经营历史和现实:“资源输入”和“污染输出”
        三、 国际层面的制度依托
        四、 “智猪博弈”视角:跨国公司责无旁贷
        五、 伦理经济学视角:现实性分析
        六、 跨国公司在国际法律和政策领域的巨大影响力
第五章 国际商业贷款的环境责任
    第一节 有关国际商业贷款环境责任的国际规范文件
        一、 《世界人权宣言》
        二、 《我们期望的未来》
        三、 《科勒维科什俄宣言》
        四、 《可持续银行的“要”与“不要”——银行监察组织手册》
        五、 《赤道原则》
        六、 《可持续能源金融倡议》
        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机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八、 《国际金融公司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和绩效标准》
        九、 OECD《关于针对环境和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采取共同行动的建议》
    第二节 国内立法和规范性文件
        一、 我国国内立法
        二、 银行内部的自主立法
    第三节 国际商业贷款环境责任的实施机制
        一、 贷款审查和分类
        二、 金融机构的咨询服务
        三、 要求客户与受影响社区协商解决争议
        四、 投诉机制
        五、 政治解决
        六、 发现和传播上佳表现
第六章 环境责任保险与环境社会责任
    第一节 环境责任保险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环境责任保险的规范体系
        一、 环境责任保险的国际法规范
        二、 环境责任保险的国内法规范
    第三节 发展环境责任保险需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一、 推行环境责任保险的进路分析
        二、 推行环境责任保险必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第四节 环境责任保险与跨国公司
        一、 跨国公司在环境责任保险领域的表率作用
        二、 环境风险常由外国保险公司承保或由多国保险公司联合承保
        三、 环境责任保险业务延伸到国际再保险市场
        四、 跨国公司在环保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
        五、 环境高危行业常有跨国公司参与
        六、 企业海外投资可能遭遇环境风险
    第五节 环境责任保险的实施机制
        一、 强制保险
        二、 主动投保
        三、 环境责任保险与商业贷款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5)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4.1 研究特色
        1.4.2 研究的创新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动态
    2.1 有关乳制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2.1.1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2.1.2 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2.2 有关饲料营养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2.2.1 生鲜乳质量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2.2.2 提高生鲜乳质量的营养调控技术进展
        2.2.3 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营养因素
    2.3 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
        2.3.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2.3.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晌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2.4 有关乳及乳制品市场的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5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2.6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2.6.1 国外的研究
        2.6.2 国内的研究
    2.7 小结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3.1 基本概念
        3.1.1 食品安全
        3.1.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
        3.1.3 有关牛奶的几个概念
        3.1.4 行为主体
    3.2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3.2.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3.2.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3.2.3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3.2.4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4 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4.1 有关国家生鲜乳质量保障体系
        4.1.1 美国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2 加拿大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3 欧盟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4 法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5 荷兰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6 英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7 日本生鲜乳及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8 印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4.2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4.2.1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4.3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比较
        4.3.1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的共同特征
        4.3.2 中外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
        4.3.3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5 消费者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有关事项的需求行为分析
    5.1 调查设计
    5.2 样本特征描述
    5.3 对政府的评价情况
    5.4 消费者对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评价
6 奶户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
    6.1 数据来源
        6.1.1 样本点的选择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6.1.3 样本特征描述
    6.2 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6.2.1 养殖户奶牛购买情况
        6.2.2 奶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
        6.2.3 奶户奶牛饲养管理情况
        6.2.4 饲料使用情况
    6.3 对奶牛养殖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
    6.4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6.4.1 奶户对兽药效果的认知情况
        6.4.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6.5 对政府及社会服务的要求情况
    6.6 对奶业风险的认知情况
7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7.1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7.1.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7.1.2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7.1.3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7.1.4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7.1.5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7.1.6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7.1.7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7.1.8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7.2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7.2.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7.2.3 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7.2.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8 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8.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8.1.1 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工作及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建设
        8.1.2 加强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8.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8.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8.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8.4.1 建立全国性有效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8.4.2 检测资源、检测结果共享
        8.4.3 建立第三方中立检验机构和完善牛奶质量一价格体系
    8.5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8.6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8.6.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
        8.6.2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8.7 生鲜乳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8.8 生鲜乳质量安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8.9 建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理性竞争机制
    8.10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8.10.1 加快良种繁育,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8.10.2 加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产品质量
        8.10.3 大力支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8.10.4 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建立奶牛饲料生产基地
        8.10.5 加强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8.1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8.11.1 制定奶业保护政策
        8.11.2 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8.11.3 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制建设
        8.11.4 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8.11.5 加强奶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确保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
附录2 奶户(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调查
附录3 我国乳品加工相关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6)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三、研究现状
第二章 绿色贸易壁垒相关理论综述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理论基础
    三、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我国出口贸易面对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面对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
    二、制约因素
        (一) 金融危机下绿色贸易壁垒不断抬头
        (二) 政策不够完善
        (三)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四) 企业自身体制的制约
第四章 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的绿色壁垒
    二、欧盟的绿色壁垒
    三、日本的绿色壁垒
    四、经验借鉴
第五章 我国出口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7)化学电源质量控制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本文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化学电源质量管理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2.1 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
    2.2 控制模型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
    2.3 化学电源质量管理现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质量管理模式应用的比较研究
    3.1 不同流派质量观
    3.2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3.3 质量管理的工具与技术
    3.4 质量管理新理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新拓展
    4.1 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4.2 多元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
    4.3 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
    4.4 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
    4.5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电源质量控制及其特殊性
    5.1 化学电源质量控制指标
    5.2 化学电源质量控制分析
    5.3 化学电源质量控制的特殊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化学电源质量控制模式研究分析
    6.1 化学电源的设计质量控制
    6.2 化学电源的指标分类质量控制
    6.3 化学电源的指标相关性质量控制
    6.4 化学电源的组合管理质量控制
    6.5 化学电源的质量预测控制
    6.6 化学电源的质量综合评价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化学电源质量控制实证研究
    7.1 实证体系研究
    7.2 实证研究的作用与意义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化学电源质量管理的局限性
    8.3 化学电源质量管理的完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8)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1.2 循环经济的特点
    2.2 农村循环经济及其作用
第三章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及现状
    3.1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
    3.2 西安农村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现状
        3.2.1 西安农村发展概况
        3.2.2 资源环境概况
    3.3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3.4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3.4.1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3.4.2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3.5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难点分析
第四章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
    4.1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分析
        4.1.1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动力
        4.1.2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内部原动力
        4.1.3 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4.2 循环经济理论先进性的分析
        4.2.1 循环经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
        4.2.2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变革
        4.2.3 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同一性
        4.2.4 循环经济的市场和宏观调控
    4.3 循环经济发展基于区域层面产生的效益分析
        4.3.1 经济效益
        4.3.2 环境效益
        4.3.3 社会效益
第五章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推进思路
    5.1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
        5.1.1 发展的指导思想
        5.1.2 发展的基本原则
        5.1.3 发展的方向
        5.1.4 发展的主要指标
    5.2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思路
        5.2.1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
        5.2.2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思路
        5.2.3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5.2.4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六章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机制
    6.1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推进机制
        6.1.1 生态型农业
        6.1.2 生态型工业
        6.1.3 绿色服务业
        6.1.4 发展“静脉产业”和环保产业
    6.2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机制
        6.2.1 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推进机制
        6.2.2 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机制
第七章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及保障措施
    7.1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7.1.1 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7.1.2 循环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对策
        7.1.3 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7.1.4 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分析
    7.2 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7.2.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
        7.2.2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政策引导
        7.2.3 健全标准体系,强化监督管理
        7.2.4 积极试点推广,建立循环经济试点新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企业进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1.1.2 企业进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企业进化思想及相关理论简述
        1.2.1 经济和管理理论中的企业进化思想
        1.2.2 企业的生态仿生研究
        1.2.3 我国的相关研究简介
        1.2.4 对企业进化研究的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结构体系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协调机制演进及企业社会化
    2.1 企业的社会起源
        2.1.1 企业的本质及其解释
        2.1.2 企业的社会衍生
    2.2 企业制度的演进
        2.2.1 企业制度的演进:合法化机制
        2.2.2 企业制度演变的历史进程
    2.3 企业的社会治理
        2.3.1 企业的社会主题: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责任
        2.3.2 企业治理机制的演进
        2.3.3 企业社会治理的产权依据与治理标准
    2.4 企业的社会回应:以SA8000 实施为例
        2.4.1 SA8000 标准
        2.4.2 企业对SA8000 的回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工演化及企业网络化
    3.1 分工原理
        3.1.1 分工效率与分工形态
        3.1.2 分工下的协作
    3.2 内部分工变化与企业组织内部网络化
        3.2.1 企业内部分工及其组织结构
        3.2.2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典型形态
        3.2.3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网络化
    3.3 社会分工变迁与企业组织外部网络化
        3.3.1 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企业间关系
        3.3.2 国际分工演进与全球价值链
        3.3.3 企业组织网络化
    3.4 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变
        3.4.1 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演变
        3.4.2 跨国公司外部网络化战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自然及企业生态化
    4.1 人工自然与人类自然观的演化
        4.1.1 人工自然及其演化
        4.1.2 人工自然观的演变
        4.1.3 人工自然的价值向度与生态尺度
    4.2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生产方式
        4.2.1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现代化
        4.2.2 人工自然中的经济嵌入性
        4.2.3 生态生产力与嵌入性生态生产方式
    4.3 嵌入性经济循环
        4.3.1 工业生产的生态界面
        4.3.2 由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
    4.4 环境胁迫与企业生态行为
        4.4.1 企业生态化中的环境胁迫因子
        4.4.2 企业生态行为
    4.5 基于生态界面的企业生态制造系统
        4.5.1 工业生态系统
        4.5.2 企业生态界面设计
    4.6 产业共生体系的新形态:生态工业园
        4.6.1 由工业园到生态工业园
        4.6.2 工业共生模式与工业生态园中的企业共生系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变迁与企业进化
    5.1 生产技术的变迁
        5.1.1 技术与生产技术
        5.1.2 社会生产技术的演变
    5.2 生产方式变迁
        5.2.1 社会生产与生产方式
        5.2.2 企业生产方式的变迁
    5.3 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创新推动企业进化
        5.3.1 生产技术体系创新推动企业进化
        5.3.2 生产方式创新推动企业进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进化阶段
    6.1 分析范式的确定
    6.2 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企业进化阶段的划分
    6.3 社会形态与企业阶段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证研究
    7.1 原生态企业及其向古典企业的演化
        7.1.1 早期的原生态企业
        7.1.2 从原生态企业到古典企业
    7.2 “美国生产体系”与现代企业
        7.2.1 “美国生产体系”的建立
        7.2.2 美国现代大企业的崛起
    7.3 后工业时代的后现代企业
        7.3.1 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7.3.2 后工业时代的生产体系及其组织形态——后现代企业
    7.4 企业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演变
        7.4.1 企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责任
        7.4.2 环境变迁与企业生态转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本论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0)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 ——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范围与意义
    1.3 概念辨析:产业链与价值链、供应链
    1.4 相关研究述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资料来源与评估
    1.8 小结
第2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分析
    2.1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基础
    2.2 区域产业链的系统构建
    2.3 区域产业链的动力机制
    2.4 小结
第3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结构与空间分析
    3.1 区域产业链的结构分析
    3.2 区域产业链环节的空间分析
    3.3 产业链环节在区域空间的聚集——产业集群
    3.4 小结
第4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经济分析
    4.1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4.2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产业关联效应
    4.3 产业链与区域经济结构
    4.4 产业链与区域经济空间布局
    4.5 基于产业链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4.6 小结
第5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模式与优化策略
    5.1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主要模式
    5.2 区域产业链模式的优化策略
    5.3 小结
第6章 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战略
    6.1 产业链经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6.2 区域产业链的类型选择战略
    6.3 区域产业链的环节配置战略
    6.4 区域产业链的节点集聚战略——发展区域产业集群
    6.5 区域产业链的环境优化战略
    6.6 小结
第7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与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
    7.1 区域产业链的构建
    7.2 区域产业链的结构与特征
    7.3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经济评价
    7.4 区域产业链的调整与优化探讨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产业链主题企业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ISO9000和ISO14000在日本金融业的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职业安全健康视域下的职业中断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丁允乔.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2]过程控制在S公司质量管理中的研究[D]. 宋来贺. 苏州大学, 2017(05)
  • [3]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D]. 朱新荣. 苏州大学, 2017(04)
  • [4]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以环境金融为例[D]. 陈朝晖. 吉林大学, 2014(09)
  • [5]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靳延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6]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分析[D]. 何金菊. 云南财经大学, 2009(03)
  • [7]化学电源质量控制的模型研究[D]. 程福龙. 天津大学, 2009(12)
  • [8]西安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机制研究[D]. 王治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企业进化规律研究[D]. 张斌. 吉林大学, 2007(05)
  • [10]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 ——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D]. 陈朝隆. 中山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ISO9000和ISO14000在日本金融业的实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