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utz-Jeghers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Peutz-Jeghers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一、Peutz-Jeghers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勇峰,李亚军,孟步军[1](2021)在《多镜联合治疗P-J综合征并肠套叠1例》文中研究说明P-J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家族遗传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又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我们回顾分析1例P-J综合征并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施结肠镜、腹腔镜、胃镜联合,多学科合作微创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为P-J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1病历资料患者,女,27岁,于2020年1月5日以"腹痛2d,加重伴腹胀4h"入院。患者2d前吃鸡脆骨后出现右下腹疼痛,间断性疼痛,未呕吐,

邱兆磊,程峰,李磊,姜海,宋琦,徐志鹏,王振杰,纪忠,张福龙,赵亨,张怀胜,徐远[2](2021)在《Peutz-Jeghers syndrome患者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认为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Peutz和Jeghers在1921年和1949年首次报道并命名的一种遗传性罕见疾病,主要是以胃肠道多发息肉、皮肤黏膜黑斑、家族遗传性为特征[1]。早期表现不明显,易被忽略,后期易发生肠套叠、消化道出血、癌变等。目前认为基因LKBI/STK11的突变与黑斑息肉综合征发病密切相关。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将本科2016-2018年收治

方少伟[3](2021)在《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患病率为1/200000~1/8000。1921年,它被Peutz第一次介绍,随后1949年Jeghers对它有了进一步的系统描述,因此它被称为Peutz-Jeghers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的特点是面部、口唇、眼周,双侧手指、脚掌、手掌有色素沉着,并伴有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样息肉。错构瘤样息肉可致使肠套叠、肠梗阻、腹痛、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及癌变倾向等。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男女发病率相同。息肉可以分布在消化道的任何位置,当中小肠息肉(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最多见。这也为PJS患者的检查及治疗带来麻烦。常规胃镜检查只能检查及治疗食管至十二指肠的病变,结肠镜也只能检查及治疗肛门至距回盲瓣10~20 cm回肠末端病变,而小肠位居消化道中部,成为检查及治疗的难点。成年人小肠全长约为5-7米,是人体消化道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及吸收的重要部位。小肠肠道迂曲弯折,堪称“九曲十八弯”,且活动度较大,使得传统的检查手段难以对深部小肠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以往许多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需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以切除小肠息肉,传统的外科手术有着创伤大,无法切净息肉,需重复治疗等缺点。后来随着气囊辅助小肠镜(Balloon-Assistedenteroscopy,BAE)的应运而生,使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有了更好的治疗选择。患者不需行创伤大、危险系数高、恢复时间长的外科手术就可切除小肠息肉,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负担。气囊辅助小肠镜分为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及单气囊小肠镜(Single-balloon enteroscopy,SBE),是诊断及治疗小肠疾病的可靠方法,小肠镜能根据观察到的息肉情况作一些内镜下治疗。应用BAE来切除小肠息肉,可以减去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痛苦及负担,目前BAE已经成熟应用于PJS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有关PJS的回顾性研究仍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描述PJ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内镜治疗情况,比较有无家族史患者的不同,为提高黑斑息肉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研究对象及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并行治疗的黑斑息肉综合征住院患者,共计56名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既往史、家族史、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内镜(胃肠镜、小肠镜)治疗情况、手术治疗、病理活检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56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首次入院平均年龄为27.41±11.9,共入院87次。20例患者有PJS相关家族史(35.7%)。首发症状为腹痛的最多,共29例,其他依次为色素沉着,肠套叠,便血,腹胀,肛周脱出物及腹泻。55例患者有色素沉着。最常见的分布部位为口唇,而后依次是手,足及颜面部。2.87例次入院病人中,共有53例次病人行小肠镜检查,共计行小肠镜检查60次,共切除息肉834枚,其中胃切除91枚,小肠切除664枚,大肠切除79枚息肉。小肠镜术中有一例患者发生肠穿孔,后紧急转送至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可。3.56名病人中,有43名病人行病理活检,息肉病理类型以错构瘤性息肉居多。4.56例患者中共有17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5.有家族史患者与无家族史患者比较,在临床症状方面,腹痛症状更多的见于无家族史的患者(p=0.003)。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无家族史患者的大便潜血实验阳性明显多于有家族史患者(p=0.007)。在影像学方面,软组织肿块更多见于无家族史的患者(p=0.007)。此外,无家族史患者行小肠镜切除胃、小肠息肉的数量显着多于有家族史的患者(p=0.024、p=0.010)。结论1.PJS患者行小肠镜治疗胃肠道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小肠镜治疗能够减小患者行外科手术的几率,使病人负担减轻。2.PJS患者大部分因胃肠道症状就诊,主要症状是腹痛、肠套叠、肠梗阻、便血、腹胀。也有一些病人是因皮肤黏膜黑色素斑就医。临床医师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也应对既往史及家族史给予关注。3.无家族史患者就诊时息肉数量及腹痛表现较有家族史患者多,诊治过程更应重视。4.PJS虽然目前没有比较明确的随访监测指南,但临床医生应该重视,定期行影像学检查或者内镜检查对PJS患者是十分有必要的。

殷董,任晓阳,卢桂芳,和水祥,殷燕[4](2020)在《黑斑息肉综合征16例内镜下息肉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黑斑息肉综合征(PJS)患者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的分布、形态、大小、NICE分型、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9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住院的PJS患者1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具有口唇色素斑,10例患者以急性腹痛就诊;所有患者均发现小肠和结肠息肉,其中12例患者合并胃息肉;胃息肉以山田Ⅱ型和Ⅲ型常见,结肠息肉以Ⅲ型和Ⅳ型常见;按照NICE分型标准20.5%(33/161)结肠息肉为2型和3型,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较高;PJS息肉的病理特征包括错构瘤性、腺瘤性、增生性和炎性息肉。PJS治疗方案采取外科手术联合消化内镜治疗,其中10例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治疗,包括APC、电凝电切、EMR、ESD、尼龙绳套扎联合电凝电切等治疗方式,未出现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平均随访5.2年,无患者在内镜治疗后再接受外科手术,也未发现胃肠道肿瘤发生。结论 PJS患者消化道息肉呈多部位多发分布,结肠息肉以亚蒂或有蒂形态为主,NBI内镜下NICE分型有利于识别肿瘤性息肉,积极内镜下息肉切除手术对于预防息肉恶变是安全有效的。

田勇[5](2020)在《POLR1D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RNA聚合酶I亚基D(POLR1D)参与核糖体RNA前体和小RNA的合成,但它在结直肠癌(CRC)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POLR1D在人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并评价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1.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术后切除并确诊为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100例(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技术,验证POLR1D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2.另外,于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收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科术后切除的新鲜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30例,应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RT-PCR)技术,进一步验证POLR1D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100例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通过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OLR1D在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中低表达。2.在30例新鲜的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组织中,应用Western blot和定量实时PCR(RT-PCR)结果表明,POLR1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免疫荧光结果表明,POLR1D定位于癌细胞的细胞核中。3.运用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POLR1D的高表达与临床分期、Duckes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转移显着相关(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大小无显着相关(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POLR1D高表达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0)。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着表明,POLR1D在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低表达。2.POLR1D在癌组织中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短,低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长。3.POLR1D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独立的不良的预后因子,可为临床诊断和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罗婉榕[6](2020)在《儿童黑斑息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内镜治疗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临床特征以及内镜息肉切除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38例PJS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因检测结果、内镜治疗情况、内镜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以及处理情况、病理组织学结果、随访情况等进行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1.本组38例PJS患儿24例男性,14例女性,13例有明确PJS家族史,33例存在黑斑,其中31例有口唇黑斑,顺次是四肢掌面、头面部、四肢、胸部皮肤,黑斑出现年龄2.8(1.00,5.35)岁,3岁累积百分比为60.6%;38例中32例PJS患儿共行53例次内镜息肉切除治疗,均在尽可能完成内镜对接情况下切除其胃肠道息肉,结果示共切除息肉729枚,分布于大肠的息肉占39.5%,顺次是小肠、胃部;38例PJS患儿中首诊症状或疾病25例为黑斑,顺次为腹痛、贫血、便血、肠套叠、呕吐、肛周脱出物、便秘、腹泻。前期研究31例PJS患儿行STK11基因检测,20例PJS患儿STK11基因发生突变,其中15例新生突变,5例来自母系,并发现STK11基因3个新发突变。2.本组38例PJS患儿中32例共行53例次内镜息肉切除治疗,最大直径≥1.0cm的息肉切除率为70.4%,1例次术中消化道穿孔,2例次术中ERB-c3级出血,5例次迟发性出血,3例次术后感染,17例次术后腹部不适。其中21例因胃肠道息肉复发而接受多次内镜治疗,其中5例内镜术后接受过外科手术,随访3年息肉再检出14例(66.7%),随访5年再检出9例(42.9%)。结论:1.儿童PJS首诊症状多样化,肠套叠、肛周脱出物较成人多见,且息肉多分布在大肠部位,3个新发突变位点丰富PJS患者STK11基因突变库的数据,新生突变可能存在癌变年轻化致病突变位点。2.内镜下息肉切除治疗为儿童PJS息肉切除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儿童PJS定期内镜监测减少外科手术几率,3年内镜监测频率利于息肉复发检出。

张智[7](2020)在《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型分型及其基因型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归属于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范畴。该病以皮肤黏膜黑斑、多发性胃肠道错构瘤息肉、肿瘤易感性为特征性临床表现,其中遍布胃肠道的错构瘤息肉易继发肠梗阻、肠套叠、息肉破溃出血、恶变等严重的并发症。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根治手段,而且病程迁延反复,患者常需终身随诊治疗,这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前期研究我们发现PJS患者的临床异质性明显,息肉生长速度、息肉大小及在胃肠道内的分布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尝试对PJS患者进行临床表型分型,从而为不同亚型的PJS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及随诊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我们发现该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目前除STK11基因外,尚未明确有其他的致病基因,其基因型-表型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NGS)对具有不同临床表型的PJS患者的基因型进行探索性研究,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进一步阐明该病的分子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整理本院所有收治入院的共420例PJS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不同临床表现型之间的联系,初步进行临床表型分型。2.按照表型分型的标准从收治患者中随机选取两亚型患者共24人,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包含STK11在内的139个常见遗传性结直肠肿瘤相关的基因位点进行致病性胚系突变筛查分析,探讨PJS基因型-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以黑斑出现时间作为分型依据,出现黑斑年龄<3岁者称为早发型,≥3岁者称为迟发型。两型患者在小肠息肉负荷、接受治疗次数等表型上存在明显差异。迟发型患者的息肉负荷更大,临床危害更为严重。2.本组研究发现:有家族史的PJS患者其黑斑出现往往更早,黑斑出现越晚的患者其胃肠道息肉负荷更大。3.本组研究中83.3%的PJS患者携带STK11基因突变,其中90%的突变与致病性相关;STK11基因发生在第7号外显子上的突变致病性显着低于其他外显子,截短突变的致病性显着高于错义突变。4.首次在PJS患者中较为集中地检测出SLX4基因突变,其对PJS发病机制或许具有重要意义。结论:1.PJS具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患者病程迁延反复,临床危害严重。基于大样本的临床资料对该病进行表型分型,对指导临床诊疗及制定随访方案具有重要意义。2.黑斑出现时间及有无家族史可初步作为临床表型分型的依据。其中迟发型和无家族史者胃肠道息肉负荷负荷较大,可能需要更加积极地随诊和治疗。3.STK11基因突变在该病的致病性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仍然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4.SLX4基因被认为是DNA修复的重要调节剂,DNA复制错误被证实与部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直接相关。在PJS患者中发现该基因的突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PJS的遗传异质性。

秦晓辉,王顺祥,赵忠良,张兴隆,孙江华[8](2019)在《Peutz-Jeghers综合征的治疗》文中指出Per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黑斑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0%~50%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其主要特征是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多发息肉[1],该病发病率低,其临床症状可有腹痛、腹泻,也有患者出现黏液血便。皮肤黏膜的色素斑沉着对于该病的早

陈志祥,孟立娜[9](2019)在《Peutz-Jeghers综合征研究进展》文中提出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和阳性家族史为特征的肿瘤易感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致病基因为位于染色体19p上的STK11基因。我国PJS比较罕见。本文就PJ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张智,顾国利,杨惠民,于鹏飞,杨海瑞[10](2019)在《基于大样本的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现再认识》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大样本总结研究罕见病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系统总结分析1994年1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接诊的372例PJ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色素斑出现年龄和分布、色素斑至腹部症状出现间隔时间、息肉初次治疗年龄、合并疾病、胃肠道息肉出现部位、息肉负荷、最大息肉直径、息肉恶变情况等,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372例PJS患者分别来自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个民族。其中97.6%患者具有口唇、颊黏膜色素斑,且95.6%在10岁前出现。色素斑至腹部症状出现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0(Q=12)年,初次治疗息肉的中位年龄为14(Q=12)岁,色素斑出现年龄、与腹部症状出现间隔时间、初治年龄与家族史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01)。PJS错构瘤息肉最多见于小肠(96.0%,95%CI:95.2~96.8),息肉恶变率高达5.9%(95%CI:4.0~10.0)。结论 PJS患者口唇、颊黏膜色素斑和胃肠道错构瘤息肉的临床特征突出,息肉恶变率高于普通人群,无家族史的PJS患者需要更积极的随诊和治疗。

二、Peutz-Jeghers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utz-Jeghers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多镜联合治疗P-J综合征并肠套叠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资料
2 讨论

(3)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黑斑息肉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黑斑息肉综合征16例内镜下息肉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4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特征
    1.5 病理组织学检查
    1.6 诊断与鉴别诊断
    1.7 治疗与转归
        1.7.1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1.7.2 消化道息肉外科手术治疗:
        1.7.3 随访及预后:
2 讨 论

(5)POLR1D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POLR1D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1.材料
        1.1 临床病例资料
        1.2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2.方法
        2.1 免疫组化染色实验步骤
        2.2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2.3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POLR1D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免疫组化染色中的表达
        3.2 POLR1D高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3.3 POLR1D表达量与CRC预后的关系
    4.讨论
    5.小结
第二章 POLR1D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差异
    1.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配制
    2.方法
        2.1 Western blot
        2.2 Real time PCR
        2.3 免疫荧光
        2.4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Western blot结果
        3.2 Real time PCR(RT-PCR)结果
        3.3 免疫荧光结果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儿童黑斑息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内镜治疗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表现
    3.3 基因检测结果
    3.4 内镜治疗情况
    3.5 内镜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和处理情况
    3.6 病理组织学检查
    3.7 随访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型分型及其基因型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型分型研究(附420例报告)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婚育情况
        3.3 初次治疗年龄
        3.4 黑斑出现时间
        3.5 黑斑至出现胃肠道症状的间隔时间
        3.6 住院治疗及手术情况
        3.7 息肉在胃肠道内分布、负荷(数量)及最大直径
        3.8 息肉及其他系统恶变情况
        3.9 合并症
        3.10 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11 以黑斑出现年龄作为依据进行临床分型
    4.讨论
    5.结论
第二章 Peutz-Jeghers综合征常见致病性基因胚系突变检测及分析
    1.引言
    2.实验对象
    3.实验方法
    4.生信分析与结果研读
    5.主要实验用试剂及设备
    6.实验结果
        6.1 STK11基因检测结果及致病性分析
        6.2 SLX4基因检测结果及致病性分析
        6.3 其他基因检测结果及致病性分析
        6.4 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分析
    7.讨论
    8.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Peutz-Jeghers综合征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及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Peutz-Jeghers综合征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PJS色素沉着的治疗
2 消化道息肉的治疗
    2.1 内镜治疗
        2.1.1 双气囊小肠镜
        2.1.2 单气囊小肠镜
    2.2 手术治疗
        2.2.1 PJS合并套叠
        2.2.2 PJS合并癌变
        2.2.3 PJS综合征合并出血
    2.3 化学治疗
3 随访
4 结语

(9)Peutz-Jeghers综合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病机制
二、PJS的临床特征
三、PJS的诊断与治疗
    1.诊断方法进展:
    2.治疗现状:
四、PJS的随访与监测
五、问题和展望

(10)基于大样本的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现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患者色素斑出现年龄及先后顺序
    2.3 色素斑至腹部症状出现间隔时间
    2.4 患者初次治疗年龄
    2.5 患者住院治疗和检查情况
    2.6 息肉形状、性质、分布、负荷及最大直径
    2.7 息肉恶变情况
    2.8 合并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四、Peutz-Jeghers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镜联合治疗P-J综合征并肠套叠1例[J]. 刘勇峰,李亚军,孟步军.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07)
  • [2]Peutz-Jeghers syndrome患者临床诊治分析[J]. 邱兆磊,程峰,李磊,姜海,宋琦,徐志鹏,王振杰,纪忠,张福龙,赵亨,张怀胜,徐远.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06)
  • [3]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D]. 方少伟. 山东大学, 2021(09)
  • [4]黑斑息肉综合征16例内镜下息肉特征分析[J]. 殷董,任晓阳,卢桂芳,和水祥,殷燕. 疑难病杂志, 2020(07)
  • [5]POLR1D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D]. 田勇.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6]儿童黑斑息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内镜治疗价值研究[D]. 罗婉榕. 南华大学, 2020(01)
  • [7]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型分型及其基因型的探索性研究[D]. 张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Peutz-Jeghers综合征的治疗[J]. 秦晓辉,王顺祥,赵忠良,张兴隆,孙江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9(09)
  • [9]Peutz-Jeghers综合征研究进展[J]. 陈志祥,孟立娜. 胃肠病学, 2019(06)
  • [10]基于大样本的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现再认识[J]. 张智,顾国利,杨惠民,于鹏飞,杨海瑞.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19(02)

标签:;  ;  ;  ;  ;  

Peutz-Jeghers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