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坳陷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临清坳陷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一、临清坳陷区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国建英,齐雪宁,侯连华,郝爱胜,曾旭,林世国,蒲秀刚,谢增业,王义凤,王晓波,陈大伟[1](2022)在《渤海湾盆地特低渗—致密砂(砾)岩天然气成因及成藏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低渗—致密砂(砾)岩气是国内外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渤海湾盆地作为中国重要油气勘探盆地,在各坳陷均发现了特低渗—致密砂(砾)岩气,但研究工作以坳陷层面为主,针对盆地范畴系统认识气藏的分布、天然气成因及成藏模式的工作欠缺。研究表明:特低渗—致密砂(砾)岩气藏在渤海湾盆地广泛分布,涵盖各个坳陷,古生界、新生界多个层段,涉及上古生界煤成气和古近系油型气2种天然气类型。上古生界特低渗—致密砂岩气藏主要分布在残留上古生界的黄骅、临清和济阳等坳陷,气藏位于凹陷的隆起区,多属于构造型气藏,因地层曾深埋,储层物性总体致密程度高;天然气主要为来自石炭系—二叠系煤成气,部分为来自古近系油型气。古近系特低渗—致密气藏在各坳陷均有分布,包括沙河街组二+三段、四段和孔店组多个层段;气藏在凹陷的隆起、斜坡和陡坡带均有分布,涵盖岩性、岩性—构造、构造等多种圈闭类型;沙河街组二+三段主要为砂岩储层,分布于缓坡区,沙河街组四段和孔店组包括砂岩和砂砾岩储层,砂砾岩主要分布于陡坡区,由于古近系属连续型沉积,储层物性受埋深控制作用明显,不同坳陷致密门限深度不同,介于3 200~4 000 m之间;天然气主要为古近系油型气,部分为上古生界煤成气。依据气源层和储集层相互关系,该区发育新生新储近源聚集、古生古储远源疏导、古生新储断层疏导和新生古储断面疏导模式4种成藏模式,其中前两者为主要成藏模式。渤海湾盆地发育石炭系—二叠系和古近系2套气源层,天然气剩余资源潜力大,石炭系—二叠系二次生烃有利区、古近系生气中心周缘的构造、甜点岩性体是下步特低渗—致密砂(砾)岩气勘探重点区带。研究认识对渤海湾盆地的致密砂(砾)岩气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春池,彭文泉,胡彩萍,李政,高兵艳,李志民,张文,王英鹏,高华丽,张贵丽,宋亮[2](2020)在《山东省主要页岩气储层特征与资源潜力》文中指出山东省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层系多、类型多、分布范围广,为探寻页岩气有利储集层系和分布范围,以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富有机质泥页岩岩性特征,有机碳含量、生烃潜量、氯仿沥青"A"、干酪根类型、镜质组反射率等有机地化特征,孔隙度、渗透率、矿物成分、岩石密度等岩石物性特征,含气性特征等,对山东省页岩气赋存层位、生成的物质基础、热演化程度、储层特征等形成了系统认识。认为: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新生界古近系孔店组和沙河街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岩石脆性矿物含量高,为页岩气有利储层;利用页岩气储层分布面积、泥页岩厚度、有机碳含量、镜质组反射率、含气性等相关评价参数,计算了山东全省页岩气资源潜力为14177.97×108m3,优选了9个页岩气有利区,其中鲁西南有利区、阳谷-茌平有利区、黄河北有利区、贾镇潜凹陷有利区属海陆交互相泥页岩储层,泥页岩层系分布于石炭系—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潍北凹陷有利区、东营凹陷有利区、沾化凹陷有利区、车镇-沾化凹陷有利区、临邑有利区属湖相泥页岩储层,泥页岩层系分别分布于古近系孔店组和沙河街组,为今后页岩气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陈天宇[3](2020)在《临清坳陷西部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清坳陷西部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查前景。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在区域内多口井的二叠系地层均发现了油气显示,且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陆相演化的沉积体系已被建立。但因研究区二叠系地层非油田主力勘探层系,对其沉积体系的研究缺乏野外剖面的证据,也缺乏对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对二叠系石盒子组碎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物质来源缺乏研究。随着新型页岩气资源探查工作的进行,搜集的资料不断丰富,有必要对西部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石盒子组的沉积特征和石盒子组碎屑岩的物质来源进行更细致更系统的分析。本次研究将临清坳陷西部地区的地质、钻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相结合,识别山西组-石盒子组的沉积相类型,对石盒子组碎屑岩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究其物质来源,分析沉积体系的纵向、平面分布特征和沉积演化规律。力求对临清坳陷西部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油气资源调查提供沉积岩石学方面的地质证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对沉积岩的颜色、矿物组分、结构构造特征,古生物特征,测井电性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单井相划分和连井对比,研究区山西组发育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下、上石盒子组发育曲流河沉积体系,主河道由北向南流经研究区;在上石盒子组后期,局部地区发育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区石盒子组碎屑岩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67.59-94.70),斜长石蚀变指数PIA(71.67-99.24)和化学组分变化指数ICV(0.31-1.13)值均显示岩石成熟度较高,源区经历沉积再循环;主量元素Al2O3/TiO2比值(均值29.56),微量元素La/Sc(均值15.56),Th/Sc(均值3.34),Th/Co(均值1.35)的比值以及δEu值(均值0.69)等显示源岩为长英质岩石;而Qt-F-L,Qm-F-Lt标准三角图解,主量元素SiO2-K2O/Na2O判别图解以及La/Y(均值2.681),Th/Sr(均值3.344),Zr/Th(均值17.99)的比值等均说明物源区的构造环境以被动大陆边缘为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源区的构造热事件分析,位于华北北缘的内蒙古隆起是研究区石盒子组碎屑岩的主要物源区。

赵睿[4](2020)在《含油气盆地演化对板块运动的远程响应 ——以渤海湾盆地、柴达木盆地、琼东南盆地中的构造沉积现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及其相邻海域,被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所环抱,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板缘与板内构造复杂交织的区域背景下,频繁遭受挤压、拉伸和剪切作用影响,拥有十分复杂的地貌特征、活跃的地壳变形活动、以及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运动对我国大陆边缘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柴达木和琼东南盆地等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充分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从盆地动力学角度,围绕中国大陆边缘含油气盆地新生代沉积和构造演化对板块运动的远程响应这一科学问题,以三个盆地作为三个切入点分别揭示了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渐新世东营组“双强作用”与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运动、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渐新世上干柴沟组物源突变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运动、琼东南盆地北部晚中新世以来陆架边缘不对称沉积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运动叠加作用等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响应关系。解释上述特征性构造沉积现象的深部动力成因机制,继而分析我国大陆周缘板块运动所产生的伸展、挤压和走滑等不同深部动力背景下,渤海湾盆地、柴达木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相应的构造和沉积充填演化、油气分布的差异性特征;进而阐明新生代我国大陆边缘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对大陆周缘板块运动的远程响应。位于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西北部的南堡凹陷,近几年有可观的油气发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南堡凹陷渐新世东营组时期(Ed,28.5-23.8Ma)强烈断陷和强烈拗陷引起的强烈沉降作用进行刻画。采集南堡凹陷地区钻井岩心,通过地球化学方法对新生代玄武岩样品主、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玄武岩母岩岩浆经历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壳混染、轻度分离结晶过程,并且以强烈的U、Pb、Sr和Ti元素正异常,低Rb/Ba和Rb/Sr比值为特征。南堡凹陷东营组玄武岩还具有以下特征:亚碱性、E-MORB型(enriched mid-ocean ridge basalts)稀土配分模式,母岩岩浆来自部分熔融较高(30%-50%)的石榴二辉橄榄岩带和部分熔融程度较低(3%-15%)的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过渡带的混源岩浆房。而南堡凹陷沙河街组和馆陶组时期的岩浆或中国东部其它地区东营组时期的岩浆特征有所不同:碱性、轻稀土元素富集,配分模式呈OIB型(oceanic island basalts),它们的岩浆来自于熔融程度低于5%的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过渡带岩浆房。结合前人对东北亚深部地幔转换带(mantle transition zone,MTZ)之上的形成于30Ma左右的地幔楔(mantle wedge)的研究,认为新生代太平洋滞留板片引起了软流圈扰动和上涌,并提高了幔源岩浆房部分熔融程度;而在此背景下,华北克拉通的薄弱区,如南堡凹陷所在的郯庐断裂带将会重新活跃并容易被改造破坏;所以,南堡凹陷东营组强烈拗陷和强烈断陷所造成的“双强作用”,以及活跃的火山作用都是对深部新生代太平洋滞留板片的复杂响应。此外,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挤压作用影响下,黄骅坳陷东营组时期的沉降中心转移至南堡凹陷,东西向断裂受南北拉张作用而活动强烈,也是“双强作用”的成因之一。位于青藏高原北端的柴达木盆地清晰记录了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历史。本次研究报道了始新世末—渐新世初期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构造带沉积和构造记录中的右旋现象,该现象被解释为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的结果,证据如下:首先,物源方面,重矿物组合特征指示方向从西南转向西,顺时针旋转约45°;其次,倾角测井和地震反射特征指示古水流方向,顺时针旋转了约25°;再次,冷湖构造带内东—西走向断层活动性减弱,北西—南东走向断层活动性显着增强。砂岩百分含量显示,冷湖构造带沉积物供给强度从始新世的持续减弱到渐新世突然增强,与断层活动性的变化同步。本次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北部对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包括初始碰撞和完全碰撞都有着同步响应。渐新世末期,印度—欧亚板块完全碰撞引起的远程效应,使阿尔金断裂重新活化,开始左行走滑并在柴达木盆地产生北东向挤压应力分量,在祁连山前的冷湖地区发生顺时针旋转,控制构造应力场及物源发生相应右旋现象。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的琼东南盆地北部陆架边缘,晚中新世以来堆积了不对称陆架—陆坡斜坡体。本次研究通过二维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北部陆架—陆坡斜坡体形成所需的古沉积物通量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临近的海南岛所能提供的古沉积物通量相比,前者约为后者的3至17倍。这一巨大的差别指示琼东南盆地陆架边缘上的沉积物不仅仅来自于海南岛,反而更像是来自于一个更大的物源体系。琼东南盆地北部陆架边缘西段与东段相比,有着更为强烈(数十千米)的西南向迁移特征,东段则仅有1到2千米,指示一个集中于西段的强大物源体系的注入造成了琼东南陆架斜坡体高度不对称生长。结合琼东南陆架之上尤其是中新世末期以来沉积物的细粒岩性特征,推测其主要来自红河物源并以沿岸流的形式由北部湾陆架向东南搬运。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富泥质环境下陆架—陆坡不对称斜坡体的堆积模式,即高水位时期绝大部分斜坡沉积体在同沉积下降的陆架上以浮泥形式斜向扩散。这一长期的(约107年)横向不对称堆积机制与世界其它地区源—汇沉积体系中的沉积物斜向搬运方式有所差别。本研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受新生代及现代海平面升降影响的富泥质陆架环境中沉积物斜向搬运和扩散现象的首次报道。此外,琼东南盆地北部陆架不对称斜坡体的堆积,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活动的叠加作用有关。约10.5Ma红河断裂带开始右行走滑并在5.5Ma左右进入高潮,导致红河物源沉积物供给增大,同时产生的构造应力叠加在琼东南盆地西北部已有的东西向断裂之上发育走滑拉分活动,引起西部基底加速沉降产生巨大可容纳空间,沉积了巨厚黄流组、莺歌海组和乐东组地层。总体上,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过程的持续进行,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周围块体向四周挤出,该过程产生侧向推挤作用迫使中国大陆整体向东运动。自此中国大陆形成了一个以青藏高原隆升运动为动力源头,沿构造应力场呈扇状向东缘发散的统一体。中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块具有连续的地壳运动特征。该整体过程产生的挤压应力作用和太平洋等板块的运动作用产生复合效应,在早期拉张、挤压和走滑应力场上叠加,控制已形成的渤海湾、柴达木和琼东南盆地的演化,在各自盆地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过程中形成特征性构造沉积现象作为响应。

曾涵钰[5](2019)在《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渤海湾盆地及其周缘为研究区域,以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为目的层位,通过野外露头实测踏勘、岩心观察与描述以及测录井资料,结合岩石薄片鉴定、铸体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物性测试与常量微量元素分析,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对渤海湾地区寒武-奥陶系地层特征、沉积特征及有利储盖组合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渤海湾下古生界形成于大规模海侵的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以分布面积广泛的碳酸盐岩台地的形成和发展为特点,奥陶纪末期,抬升遭受剥蚀,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府君山组-徐庄组以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建造为主,岩石类型以相对海侵阶段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泥晶灰岩、白云岩及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张夏组-凤山组以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岩石类型以持续海侵下鲕粒灰岩、风暴砾屑灰岩、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泥岩发育为主;奥陶系主要发育相对海退阶段暴露环境下的碳酸盐岩沉积,岩石类型以砾屑灰岩、泥灰岩、颗粒灰岩、白云岩、云质灰岩等为主。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发育潮坪、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远岸浅滩及滨岸浅滩等5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根据沉积物类型又可划分多种沉积亚相。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发育两套全区分布相对稳定的储盖组合:冶里-亮甲山组白云岩作为储层,上覆下马家沟组作为盖层,是溶孔、裂缝混合型储盖组合;峰峰组云岩、风化壳是极有利储集层段,被上古生界本溪组铝土岩泥岩及铁矿层覆盖,是风化壳型储盖组合。这两套全区发育的储盖组合为油气富集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刘池洋,黄雷,张东东,赵俊峰,邓煜,郭佩,黄翼坚,王建强[6](2018)在《石油贫富悬殊的成因:来自华北克拉通东部南北新生代盆地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渤海湾和河淮(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在空间分布上南北相邻,演化过程和阶段同步、表浅层构造特征总体相同、盆地面积相近.但两盆地的石油资源贫富悬殊:渤海湾盆地极为丰富,而河淮盆地至今尚未发现商业油藏.两盆地的深部结构构造、岩浆活动和今古地热场等差异明显:渤海湾盆地较河淮盆地地壳要薄、结构复杂、夹有多层低速层;岩浆活动强烈、今古地温场高;地震活动频发、深部作用活跃;各向同性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小、岩石圈均衡转换波长较短,趋于局部补偿.而河淮盆地深部结构简单,壳内介质较均匀,趋于区域补偿,除地壳厚度较薄外,前述各深部特征总体与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相近.这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的破坏南、北有别,北区遭受明显破坏,而南区遭受了改造,主要发生了地壳或岩石圈地幔结构和/或性质的局部变化,克拉通的完整结构和稳定性未被破坏.同沉积期水体中生物超常勃发繁盛是形成优质烃源岩的关键因素,其形成主要与盆地较高的地热背景,火山和深部热液喷溢等高营养物质的介入有关,即主要受控于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演化和深大断裂活动.两盆地的深部结构和今古地温场等差异与石油资源的贫富相对应和耦合,提示并说明二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或因果关系.此认识与中外富油气盆地(凹陷)中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条件和环境相吻合,并得到东非裂谷现代湖盆的佐证.据此本文推论和提出新的油气成生模式:石油是生物能与热能和其他相关能(如化学能、动能等)集成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石油的贫富,总体受区域大地构造-热环境和深部作用过程的控制,资源丰富的陆相盆地或坳(凹)陷与活跃的深部作用和较强烈的深浅部物质交换、外源烃参与生烃和能量集成转化密切相关.

赵鸿皓[7](2018)在《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油气成藏期差异性及主控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综合利用烃源岩生排烃期法、流体包裹体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各凹陷新生界油气成藏期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凹陷油气成藏期差异,探讨了油气成藏期差异的主控因素。渤海湾盆地各凹陷主要存在两期成藏,即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中晚期-第四纪,且以新近纪中晚期-第四纪为主。从盆地外围凹陷向渤中地区,平面上油气主成藏期逐渐变晚,表现出早期成藏→晚期成藏的演变特征;纵向上油气富集层系逐渐变新,自深部至浅部呈现出单期→两期→单期的演变特征。整体上,自盆地边缘至渤中凹陷,表现为单期早期成藏→两期成藏早期为主→两期成藏晚期为主→单期晚期成藏的演变特征。凹陷范围内,自生烃洼陷向构造高部位,成藏期由早变晚。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油气成藏期的差异及演变规律主要受控于盆地沉降过程、烃源岩演化,且受断层活动影响。盆地沉降控制着渤海湾盆地宏观上的油气成藏期,其中沉降期次控制成藏期次,沉降幅度控制成藏期的主次;不同沉降类型的平面分布控制着成藏期次演化,且新近系-第四系补偿沉积厚度越大,晚期成藏特征越明显。烃源岩演化控制着成藏期的时空差异及演变规律,其中烃源岩生烃时期控制油气成藏期,烃源岩分布层系影响生烃时期。晚期断层的活动时期与新近系油气成藏时期相匹配,断层活动性影响油气垂向运移距离,进而影响新近系成藏时期。

李天宝[8](2018)在《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纪沉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渤海湾盆地及其周缘为研究区域,以石炭系-二叠系为目的层位,通过野外露头实测踏勘、岩心观察与描述以及测录井资料,结合岩石薄片鉴定、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物性测试、常量微量元素分析与高压压汞测试,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对渤海湾地区石炭-二叠系地层特征、沉积特征及有利砂体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主要发育层位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本溪组与太原组主要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整体以陆表海沉积为主。山西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属于海陆过渡相沉积。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发育河流-湖泊沉积体系,海水完全退去,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通过对沙坝沟、淄博博山、秦皇岛石门寨等野外剖面的实测与黄骅坳陷、济阳坳陷等盆地内部坳陷钻录井资料整理,总结各组地层厚度、砂岩厚度与灰岩厚度平面变化规律,认为渤海湾盆地本溪组与太原组初期海侵方向开始为由东向西南、西北方向,太原组发生北隆南升构造运动后,以由南向北为主,山西组至石千峰组物源供给以北部阴山造山带为主。研究区储层岩石类型以上石盒子组石英粗砂岩为最好,下石盒子组中粗砂岩次之。上石盒子组储集砂岩平面展布较广,全区均可见发育,其中黄骅坳陷与济阳坳陷均有大量油气显示,砂岩孔隙类型以淋滤溶蚀孔隙为主,平均孔隙度26.3%,平均渗透率为60.5mD;下石盒子组砂岩全区具有发育,其中济阳坳陷具有良好显示,砂岩孔隙类型以溶蚀孔隙为主,平均孔隙度为12.86%,平均渗透率为22.5mD;通过绘制砂岩等厚图,认为渤海湾盆地中部与西南部具有较大勘探价值。

孙耀庭,徐守余,张世奇,李玉兰,李辉,孟涛,刘静[9](2015)在《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中生界烃源岩生烃演化》文中提出临清坳陷西部中生界烃源岩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制约了该区中生界勘探。利用钻井、地震资料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中生界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中生界烃源岩为下—中侏罗统坊子组煤层和下白垩统丘城组半深湖相—深湖相暗色泥岩和油页岩,主要分布于丘县凹陷和南宫凹陷。坊子组煤系地层为中等—较好烃源岩,丘城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为中等—好烃源岩。利用构造演化史动态分析了中生界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分析认为:丘县凹陷中生界烃源岩经历过2期生烃过程,第一期发生在白垩纪中晚期,生成煤层气和少量低熟油;第二期发生在古近纪,达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生成裂解气为主;南宫凹陷中生界烃源岩在古近纪成熟,主要生成成熟油。下白垩统暗色泥岩厚度巨大,有机质类型较好,可构成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王明健,张训华,张运波,何登发,李文涛[10](2013)在《临清坳陷东部断裂系统与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文中提出为提高临清坳陷东部的油气勘探效率,以构造解析理论和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断裂特征、发育演化,并结合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分析了其对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面上断层按走向可分为NE向(或NNE向)和NW向(或近EW向)两组;包括正断层和逆断层两种类型,正断层自基底到盖层中均有发育,而逆断层仅发育在侏罗系以下的地层当中,具有基底卷入的特征;断裂活动时期断裂可作为运移通道,对于油气的垂向运移和调整起着控制作用;剧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多种与断层相关的构造类圈闭,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生成时期匹配良好;综合成藏条件的研究结果认为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成气主要存在4种成藏模式。临清坳陷东部断层具有多期发育的特征,并控制着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勘探重点为新生代断陷区,以晚期成藏为主要勘探类型。

二、临清坳陷区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清坳陷区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渤海湾盆地特低渗—致密砂(砾)岩天然气成因及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特低渗-致密砂(砾)岩气藏储层特征
    1.1 储层分级标准
    1.2 储层评价
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2.1 天然气组成
    2.2 天然气碳同位素
3 天然气成因
4 天然气成藏模式
    4.1 新生新储近源聚集成藏模式
    4.2 古生古储远源疏导成藏模式
    4.3 古生新储断层疏导成藏模式
    4.4 新生古储断面疏导成藏模式
5 讨论
6 结论

(2)山东省主要页岩气储层特征与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特征
2 有机地化特征
    2.1 有机质丰度
        2.1.1 上古生界泥页岩有机质丰度
        2.1.2 中生界泥页岩有机质丰度
        2.1.3 新生界泥页岩有机质丰度
    2.2 镜质组反射率
    2.3 干酪根类型
3 岩石物性特征
    3.1 孔隙度与渗透率
    3.2 矿物成分特征
        3.2.1 脆性矿物
        3.2.2 黏土矿物
    3.3 岩石密度
4 泥页岩总含气性分析
5 资源潜力评价
    5.1 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和标准
        5.1.1 评价方法的优选
        5.1.2 评价标准
    5.2 页岩气有利区优选
    5.3 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结果
6 结论

(3)临清坳陷西部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2.1 沉积学研究现状
        1.2.2 物源研究方法
        1.2.3 临清坳陷地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情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断裂构造特征
        2.2.3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和沉积演化
        2.3.1 地层特征与标志层
        2.3.2 沉积演化
第三章 山西组、石盒子组沉积相标志
    3.1 沉积学标志
        3.1.1 颜色特征
        3.1.2 矿物组分与结构特征
        3.1.3 沉积构造特征
    3.2 古生物标志
    3.3 测井相标志
    3.4 地球化学标志
        3.4.1 测试过程
        3.4.2 古盐度分析
        3.4.3 氧化还原环境分析
第四章 山西组、石盒子组沉积相类型
    4.1 三角洲沉积体系
    4.2 河流沉积体系
    4.3 湖泊沉积体系
第五章 山西组、石盒子组沉积展布及演化
    5.1 沉积相带垂向展布
        5.1.1 典型剖面分析
        5.1.2 单井沉积相分析
        5.1.3 连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5.2 沉积相带平面展布
    5.3 沉积体系演化规律
第六章 物源分析
    6.1 主微量元素特征
    6.2 源区特征分析
        6.2.1 源区风化和沉积再循环
        6.2.2 物源类型
        6.2.3 构造环境
    6.3 源区讨论
        6.3.1 源区概况
        6.3.2 源区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含油气盆地演化对板块运动的远程响应 ——以渤海湾盆地、柴达木盆地、琼东南盆地中的构造沉积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科学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盆地动力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我国大陆边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资料使用情况和主要工作量
        1.4.1 资料使用情况
        1.4.2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与中国含油气盆地
    2.1 中国大陆板块构造格局及周缘板块运动
        2.1.1 中国大陆板块构造格局
        2.1.2 太平洋板块运动特征
        2.1.3 印度板块运动特征
    2.2 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
        2.2.1 东部拉张型(裂谷)盆地
        2.2.2 西部挤压型(前陆)盆地
        2.2.3 过渡派生型(走滑)盆地
第三章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双强作用”——对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
    3.1 南堡凹陷区域地质概况
    3.2 南堡凹陷东营组强断陷、强拗陷复合作用——“双强作用”
        3.2.1 强断陷活动特征
        3.2.2 强拗陷活动特征
        3.2.3 南堡凹陷东营组“双强作用”的独特性
    3.3 “双强作用”与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俯冲
        3.3.1 南堡凹陷新生代玄武岩样品采集、处理
        3.3.2 玄武岩样品主、微量元素分析
        3.3.3 南堡凹陷新生代玄武岩源区及岩浆演化讨论
        3.3.4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3.3.5 “双强作用”成因分析
第四章 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物源方向变化——对印度板块运动的响应
    4.1 冷湖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4.2 冷湖地区渐新世物源方向变化
        4.2.1 重矿物组合指示古物源方向变化
        4.2.2 倾角测井特征指示古水流方向变化
        4.2.3 砂岩百分含量指示古沉积物供给强度、方向变化
    4.3 冷湖地区古近纪构造演化特征
        4.3.1 地震数据解释和构造几何学分析
        4.3.2 主干断层识别
        4.3.3 断层活动性特征
        4.3.4 基于地震反射特征的古水流方向恢复
        4.3.5 构造应力场变化
    4.4 柴达木盆地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响应
        4.4.1 对印度—欧亚板块初始碰撞的响应
        4.4.2 对印度—欧亚板块完全碰撞的响应
第五章 琼东南盆地新近系巨厚陆架边缘沉积体——对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运动叠加作用的响应
    5.1 琼东南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5.2 琼东南盆地新近纪陆架边缘斜坡体
        5.2.1 数据和方法
        5.2.2 海南岛河流沉积物携载量
        5.2.3 琼东南盆地北部陆架边缘斜坡体沉积物供应量
        5.2.4 琼东南盆地北部陆架边缘斜坡体形成所需沉积物通量与海南岛沉积物供给量不匹配现象
        5.2.5 琼东南盆地北部陆架边缘斜坡体沉积物来源
    5.3 陆架—陆坡斜坡体的“斜向”堆积模式
    5.4 陆架边缘巨厚沉积体构造控制因素
第六章 板块运动对中国含油气盆地新生代沉积与构造演化的影响
    6.1 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及地壳运动特征
    6.2 中国大陆新生代构造运动深部动力机制
    6.3 含油气盆地演化对板块运动的远程响应
    6.4 盆地构造与沉积对板块运动响应的方式与识别标志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层特征
第三章 地层特征分析
    3.1 野外剖面地层特征
        3.1.1 北京西郊下苇甸剖面
        3.1.2 新汶封山-马头崖剖面
        3.1.3 临沂沂水杨庄剖面
    3.2 钻井地层特征
        3.2.1 黄骅坳陷
        3.2.2 济阳坳陷
        3.2.3 冀中坳陷
    3.3 地层划分与对比
        3.3.1 地层划分
        3.3.2 地层对比
        3.3.3 残余地层展布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分析
    4.1 相标志
        4.1.1 颜色特征
        4.1.2 岩石特征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1.4 测井相特征
    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2.1 潮坪相
        4.2.2 开阔台地相
        4.2.3 局限台地相
        4.2.4 滨岸浅滩相
        4.2.5 远岸浅滩相
    4.3 剖面沉积相分析
        4.3.1 北京下苇甸剖面沉积相分析
        4.3.2 新泰新汶封山-马头崖剖面沉积相分析
        4.3.3 临沂沂水马站剖面沉积相分析
    4.4 钻井沉积相分析
        4.4.1 冀中坳陷泽古10 井沉积相分析
        4.4.2 黄骅坳陷孔71 井沉积相分析
第五章 沉积相展布规律
    5.1 连井沉积相分析
        5.1.1 渤海湾盆地寒武系沉积特征对比
        5.1.2 渤海湾盆地奥陶系沉积特征对比
    5.2 平面沉积相分析
        5.2.1 研究区物源分析
        5.2.2 研究区地层分布
        5.2.3 沉积相展布特征
    5.3 沉积模式与沉积演化
第六章 有利储盖组合
    6.1 储层类型及特征
        6.1.1 储集空间
        6.1.2 物性特征
    6.2 盖层特征及分布
        6.2.1 盖层岩石特征
        6.2.2 盖层分布特征
    6.3 储盖组合类型及分布
        6.3.1 储盖组合类型
        6.3.2 储盖组合分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石油贫富悬殊的成因:来自华北克拉通东部南北新生代盆地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盆地地质特征及演化类似
    2.1 渤海湾盆地
    2.2 河淮盆地
3 盆地石油贫富悬殊
    3.1 石油地质资源与发现
    3.2 烃源岩质量和规模及其石油资源
4 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沉积响应和改造的南北差异
5 盆地新生代岩浆活动与热演化有别
    5.1 岩浆活动
    5.2 地温场与热演化
        5.2.1 现今地温场
        5.2.2 古地温场
6 盆地深部作用和结构的不同
    6.1 地壳厚度与结构
    6.2 重磁场特征
    6.3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6.4 深部结构构造
    6.5 天然地震活动
7 综合分析与探讨
    7.1 两盆地异同分析与疑惑
    7.2 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条件与环境
    7.3 进一步讨论
        7.3.1 两盆地及盆内石油贫富差异的可能成因
        7.3.2 其他含油气盆地的佐证
8 结论

(7)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油气成藏期差异性及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地质学分析判定油气成藏期
        1.2.2 流体包裹体判定油气成藏期次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概况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古近系
        2.2.2 新近系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构造演化特征
        2.3.2 不同坳陷演化特征
第三章 不同凹陷成藏期特征
    3.1 辽河坳陷及辽东湾地区
    3.2 渤中坳陷
    3.3 济阳坳陷
    3.4 黄骅坳陷
    3.5 冀中坳陷
    3.6 临清坳陷
    3.7 昌潍坳陷
第四章 不同凹陷成藏期差异性对比
    4.1 渤海湾盆地油气成藏期宏观特征
        4.1.1 单期早期成藏
        4.1.2 两期早期成藏
        4.1.3 两期晚期成藏
        4.1.4 单期晚期成藏
        4.1.5 油气成藏期演化序列
    4.2 不同层系油气成藏期演化规律
        4.2.1 古近系成藏期差异
        4.2.2 新近系成藏期差异
        4.2.3 不同层系成藏期特征及演化
第五章 不同凹陷成藏期差异性主控因素
    5.1 沉降作用控制油气成藏期差异
        5.1.1 持续沉降型
        5.1.2 间断过补偿A型
        5.1.3 间断过补偿B型
        5.1.4 间断欠补偿型
        5.1.5 不同沉降作用分布控制成藏期演化特征
    5.2 烃源岩差异控制油气成藏期差异
        5.2.1 生烃时期控制油气成藏时期
        5.2.2 生烃层系影响油气成藏时期
        5.2.3 烃源岩分布影响不同构造带成藏期差异
    5.3 断层活动影响新近系晚期成藏时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纪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地层基本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2.3.1 基底特征
        2.3.2 地台盖层
        2.3.3 中、新生代裂陷盆地
第三章 地层特征
    3.1 野外剖面地层特征
        3.1.1 太原冀家沟剖面
        3.1.2 淄博博山剖面
        3.1.3 邢台沙巴沟剖面
        3.1.4 禹州大风口剖面
        3.1.5 秦皇岛石门寨剖面
    3.2 钻井地层特征
        3.2.1 黄骅坳陷
        3.2.2 济阳坳陷
        3.2.3 临清坳陷
        3.2.4 东濮坳陷
    3.3 地层连井对比
        3.3.1 太原冀家沟-王古2 井西东向地层对比
        3.3.2 秦皇岛石门寨-禹州大风口东北-西南向地层对比
第四章 沉积相分析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相标志
        4.1.2 测井相标志
        4.1.3 地球化学相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2.1 潮坪相
        4.2.2 障壁岛相
        4.2.3 泻湖相
        4.2.4 台地相
        4.2.5 浅水三角洲相
        4.2.6 辫状河相
        4.2.7 曲流河相
    4.3 露头剖面沉积相分析
        4.3.1 太原冀家沟剖面沉积相分析
        4.3.2 淄博博山剖面沉积相分析
        4.3.3 河北沙巴沟剖面沉积相分析
        4.3.4 禹州大风口剖面沉积相分析
        4.3.5 秦皇岛石门寨剖面沉积相分析
    4.4 钻井沉积特征分析
        4.4.1 黄骅坳陷乌深1 井沉积特征分析
        4.4.2 济阳坳陷车古31 井沉积特征分析
        4.4.3 临清坳陷巨2 井沉积特征分析
        4.4.4 东濮坳陷庆古1井
    4.5 连井剖面相分析
        4.5.1 太原冀家沟-王古2 井西东向沉积特征对比
        4.5.2 秦皇岛石门寨-禹州大风口西南-东北向沉积特征对比
    4.6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6.1 研究区物源分析
        4.6.2 沉积相展布特征
    4.7 沉积模式与沉积演化
第五章 有利储集砂体类型及其展布
    5.1 有利储集砂体类型
        5.1.1 砂岩岩石类型及结构特征
        5.1.2 储集空间类型
        5.1.3 砂岩物性特征与孔隙结构特征
    5.2 砂体展布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中生界烃源岩生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地质概况
2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2.1有机质丰度
    2.2有机质类型
    2.3有机质成熟度
3烃源岩生烃演化特征
    3.1构造演化史
    3.2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
4结论

(10)临清坳陷东部断裂系统与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断裂发育特征
    2.1 断层平面与剖面组合特征
    2.2 断裂活动特征
        2.2.1 断裂活动时期的确定
        1) 断层活动速率确定断裂主要活动时期
        2) 构造演化剖面以及伸展率确定断裂主要活动时期
        2.2.2 断裂活动过程
3 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分析
    3.1 成藏要素分析
        1) 烃源岩
        2) 储层特征
        3) 生储盖组合特征
    3.2 断裂对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1) 控制油气运移
        2) 提供圈闭条件
        3) 控制了天然气成藏模式
4 结 论

四、临清坳陷区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渤海湾盆地特低渗—致密砂(砾)岩天然气成因及成藏模式[J]. 国建英,齐雪宁,侯连华,郝爱胜,曾旭,林世国,蒲秀刚,谢增业,王义凤,王晓波,陈大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2(02)
  • [2]山东省主要页岩气储层特征与资源潜力[J]. 张春池,彭文泉,胡彩萍,李政,高兵艳,李志民,张文,王英鹏,高华丽,张贵丽,宋亮. 地质学报, 2020(11)
  • [3]临清坳陷西部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D]. 陈天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4]含油气盆地演化对板块运动的远程响应 ——以渤海湾盆地、柴达木盆地、琼东南盆地中的构造沉积现象为例[D]. 赵睿.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5]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特征研究[D]. 曾涵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石油贫富悬殊的成因:来自华北克拉通东部南北新生代盆地的启示[J]. 刘池洋,黄雷,张东东,赵俊峰,邓煜,郭佩,黄翼坚,王建强.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11)
  • [7]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油气成藏期差异性及主控因素[D]. 赵鸿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纪沉积特征研究[D]. 李天宝.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中生界烃源岩生烃演化[J]. 孙耀庭,徐守余,张世奇,李玉兰,李辉,孟涛,刘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10)
  • [10]临清坳陷东部断裂系统与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J]. 王明健,张训华,张运波,何登发,李文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3(03)

标签:;  ;  ;  ;  

临清坳陷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