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综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高校综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高校综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阳[1](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加速了全球人才、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力量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变革,每一次革命过程也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分布,重塑世界实力对抗格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屡次触碰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流科研机构的支撑,而国家级实验室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满足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需求。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重要体现,为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力,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美国庞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距今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也是满足国家科技全球领先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管理创新上以及科研实力上领先于全球。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兴建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但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在建设管理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及科研实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因此,以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深入比较,总结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发现建设经验的共性与个性、寻找科研实力比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及发展寻找经验借鉴,对于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来看,两国实验室各自经历了怎样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的科技政策对实验室发展有何导向,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又有哪些?(2)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来看,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中,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又有什么异同,美国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3)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来看,两国实验室在体现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主导地位方面、论文影响力方面的科研实力差距有多少;基于文献属性数据的特征差异有哪些,这些差异对两国实验室论文产出、影响力及主导地位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文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视角,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划分;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两国实验室各自的发展建设过程、学科分布特点、部门及地域分布特点、建设成效、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每一阶段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变化;总结出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相同点及差异。(2)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方面的特点;围绕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科研合作五个方面,总结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共性与个性。(3)基于目前代表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工具,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量化比较,以明确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差异。最终,通过对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及阶段特征的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兴起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建设历程。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兴起于战争年代,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了其建设初衷。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且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较大的争议。实验室的发展紧密围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开,进行学科建设的布局与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持续增加的军费资助为实验室的研究发展印上了明显的军事化色彩。相较而言,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发展建设起步较晚,与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基本依托重点高校及各部门进行运行管理,以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工程类学科研究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后,实验室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走向市场化协同创新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在发展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中的特色及管理经验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上既有共同的经验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中美典型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特征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兴起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国在科技、经济等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节点,形成了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定位于人类终极科学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主要还是定位在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层面。两国不同的制度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美国强调以市场参与为主,政府主导为辅,实验室体系的发展以“自下而上”科技决策体系为主;中国更强调决策主体集中,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实验室多以执行上级科技政策为主。此外,两国实验室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拨付制度、实验室的监管主体及实验室主任的选聘与权责方面也都存在着显着差异。(3)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的科研实力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科研实力方面各有优势,美国在多个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我国在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研究发现,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的比较上,中国无论是在产出总量还是发展增速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且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对中美论文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数量为5人及以上为中美论文产出的最主要合作方式;中国论文产出受参与单位的数量作用不显着,当有国内基金参与资助时会显着提高两国实验室的发文量。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比较上,在中美两国间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方面,美国的主导地位高于中国;在中美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国的主导地位强于美国;在中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特征方面,论文流向国内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正向影响;资助基金数量及资助基金类别为“无国内基金参与”时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负向影响。在基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比较上,美国在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方面的影响力均强于中国;在论文影响力的特征方面,中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均受到作者数量、出版时间、资助基金数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数量、资助基金数量等对中国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程度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强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及一流的人才储备,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了其科技研发的排头兵,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保障。联邦国家实验室体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其规律,进而探索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探索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很有价值。(2)拓展了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国家级实验室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科技论文是体现国家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主要方面。本文基于ESI及JCR等数据库,以高被引论文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水平,对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理论以科技论文及各种文献数据特征为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对国家或地区、科研机构、学者等学科结构、产出数量、影响力变化等科研动态的科学评价,对于两国实验室科技论文产出及其深层次因素及规律进行探讨,在填补对国家级实验室定量化研究空白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评价体系,以便指导政策实践。(3)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概念,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与制度创新,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以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根植于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独有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在深入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照搬照抄美国模式,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结合有益经验探索中国模式,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实力差距,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李恒[2](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陈晨,应晨希[3](2021)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校学生信息分类管理系统》文中认为由于高校学生信息种类繁杂、信息量较大,导致传统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管理功能成功率低、管理运行性能差的问题,为此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从硬件、数据库和软件三个方面实现对高校学生信息分类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在传统硬件系统的基础上,加设数据采集处理器,并改装通信网络和连接电路;分别从概念、数据库表、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等多个方面,得出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结果;在硬件设备和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实现对学生信息数据的分类,并实现对学生信息的管理功能。通过系统测试实验得出结论:与传统系统相比,设计系统的管理功能的实现成功率有所提高、在多用户同时在线的环境下运行速度更快,应用性能更优。

王磊[4](2021)在《高校校园招聘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校园网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校园的管理工作当中。其中,校园的信息化招聘服务是高校信息技术管理的重要环节。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同时毕业生的人数也变得越来越多。所以在人员需求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招聘工作时会出现招聘时间过长、手续过于复杂、准备材料不充分等问题。如果仍然使用以前的招聘方式不仅会大大降低管理的效率而且不利于毕业生、招聘单位和管理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也不符合当今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趋势。因此,研究和开发一个高校校园招聘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高校毕业生招聘应聘流程的网络化跟踪,并通过网络搭建起毕业生、高校相关管理人员与人员需求单位的联系渠道,对于提高毕业生招应聘管理效率,减轻管理人员负担极具意义。本文以西南地区某高校毕业生招聘应聘事务管理工作为背景,在分析了国内外校园招聘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后,提出了建设本系统的必要性。作者通过使用UML动态建模技术,并结合该高校校园招聘工作原始业务流程,首先对该高校招聘业务流程再造,然后对整个校园招聘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并且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之后,给出了系统部分操作界面和代码,通过使用黑盒测试技术完成编写测试用例和测试用例实践,并在测试完成后对测试过程中存在缺陷进行了说明。在本文的最后,作者对设计的系统进行了总结,并说明了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未来系统的适用性进行了展望。

梁志强[5](2020)在《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面临着教学管理难度增大的问题。特别是高校教材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更是加剧了高校教材管理的压力,亟需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高校教材管理领域的数据化、自动化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具体而繁重的工作。因此,健全高校教材管理系统功能,发挥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服务作用,无论对于提升高校教材管理效率,还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传统的高校教材管理模式存在着人工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不高、查询统计功能不健全、后期审查周长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本文针对传统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模式中的常见问题,结合软件工程方面的相关理论,基于IDEA平台和J2EE体系结构,参照MVC设计理念,将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划分为书费管理模块、出入库管理模块、综合查询管理模块、移动app管理,模块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并就此进行了设计、实现和测试工作。结果证实,基于JBPM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在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维护方便、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实现高校对教材的集中式管理,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吴文芳[6](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由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技术时代。当前软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办公领域相关工作内容的丰富与提升。高校作为培养尖端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不仅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更加关注并通过教育机构的创新与有效性改革加强日常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使得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就需要在当前教育教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点探究,以此来对工作量化处理的同时,加强教育质量和教学内容的体现。为了使教师的教学质量能有明显的提升,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绩效管理,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信息,及时获取教师全面综合的信息来反馈给学校和教师本个人,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教师改善教育教学水平的良好结果,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对高校的教师绩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考察了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常见考核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该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系统设定时,采用的三级考核模式,在这三级考核模式中,能够细化每个部分,分别是教师教学情况考核,教师思想品德情况考核以及教师的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工作情况考核指标,全面又较为系统的反映了教师绩效的总体情况,通过专家访谈、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建立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确定隶属度,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的工作业务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根据作者多年的人事管理经验,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并对系统操作界面、菜单、软件的基本模式进行了设定。开发的软件是按照服务器对应客户端的模式来进行的,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客户端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操作,其中只需要一个服务器的调度即可满足相关要求,这种便捷的操作为教师的绩效管理提供了便利,从而使高校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教师信息,进一步促进教师更好的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该论文有图27幅,表26个,参考文献89篇。

陈楠[7](2020)在《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大学出版社是我国出版队伍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育出版与学术出版中发挥重要功能。大学出版社依托高校而成立,对于提高所在高校的学术影响力也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大学出版社出版物呈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学术着作比例偏低,大众出版物、童书出版物等非大学社优势出版物占比逐渐上升,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优势未能凸显出来。大学出版社的核心功能通常分为教育与学术两类,本文认为大学出版社应当强化学术出版这一独特优势。在内容资源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出版社相比,大学出版社的优势是有高校科研力量做后盾,具备丰富的学术出版经验,而我国学术数据库的建设以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期刊等期刊商与技术商为主导,大学出版社在学术数据库方面的探索远远不够。本文以大学出版社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关系视角对我国大学出版社的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当前,我国大学出版社的数据库分为教育数据库与学术数据库两大类型,本文的研究范围是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即以服务于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数据库。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开发具备鲜明特点,可以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通过搭建学术数据库,可以强化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核心定位,发挥所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行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首先从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发展现状入手,综合分析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与数字出版情况,梳理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发展情况。本文选取6家国内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进行案例研究,选取2家国内非大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华书局进行国内对比研究,选取3家国外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进行国内外对比研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文献研究的方法,概括出统一的学术数据库构建特点。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数据库建设具有以下特点:1.依托高校的研究团队与学术资源,内容渠道丰富;2.以小型专题数据库为主,聚焦具体问题;3.以政府引导为主,资助力度大;4.数据库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具有鲜明特色。明确数据库发展特色后,本文运用案例对比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用户视图、资源整合、功能结构、销售模式四方面提出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的搭建框架。用户视图中,学术数据库的主要用户是机构用户,但个人用户市场也不容忽略;资源整合部分,大学出版社要综合评估社内优势资源,选取以内容资源、社会资源或平台资源为主导模式,进行数据库开发;学术数据库的功能结构中,基本功能模块应当向现有的成熟数据库看齐,在个性化模块突出专题特色;销售模式可以分为订阅销售、单项资源付费、定制服务三类。最后,通过挖掘专题型数据库与综合型数据库两种不同类型数据库的局限性,提出学术数据库的发展策略,包括需求引导、精品化、品牌化,探索知识服务新模式等,以通过学术数据库的建设帮助大学出版社突出其学术出版的本位优势,促进数字化转型。

崔钟锐[8](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国内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逐渐深入,教育产业的信息化管理也逐渐的获得国内各个高校的关注。对于当前阶段的高校来讲,它们希望教材管理工作能够做到安全、方便。教材是高校进行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能否对它进行有效的管理,会对高校的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干扰。由于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的数量以及专业的种类越来越多,国内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校区的扩建工作,相应的教材管理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传统的单机教管系统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当前的管理工作要求。在此背景下,怎样更好的进行教学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各个高校需要解决的关键管理问题之一。本文根据高等院校教材管理效率不高、信息数据查询比较困难等问题,立足在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了专业的教材管理系统设计。以My Eclipse作为系统的基础平台,选择J2EE体系结构进行构建,选择三层架构设计,根据MVC模式的理念,设计出来一套专门的高校管理系统。该系统的用户分为两种,一种是教材管理员,一种是系统管理员,包括七大管理功能模块:书费管理、教材入库管理、教材出库管理、教材库存管理、综合查询管理、移动APP管理、系统管理功能模块等。针对调试中出现的问题,该系统又进行了优化处理。本文中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相关工作,能够为当前国内高校教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有效的理论跟实践支持。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9](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高校综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综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级实验室
        2.1.2 国家重点实验室
        2.1.3 联邦国家实验室
    2.2 文献研究综述
        2.2.1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2 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3 文献研究回顾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协同创新理论
        2.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3.3 文献计量学理论
        2.3.4 数据挖掘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研究
    3.1 中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1.1 萌芽起步阶段
        3.1.2 集中建设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1.4 “中国特色发展”阶段
    3.2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2.1 快速起步阶段
        3.2.2 第一波争议阶段
        3.2.3 重整复苏阶段
        3.2.4 第二波争议阶段
        3.2.5 新时代发展阶段
    3.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与启示
        3.3.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一般规律
        3.3.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主要差异
        3.3.3 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案例选取原则
        4.1.3 资料获取
        4.1.4 分析框架
    4.2 中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4.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4.2.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4.2.4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2.5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4.3 美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3.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4.3.2 喷气推进实验室
        4.3.3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4.3.4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4.3.5 林肯实验室
    4.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与启示
        4.4.1 制度体制的比较分析
        4.4.2 建设定位的比较分析
        4.4.3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4.4.4 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4.4.5 科研合作的比较分析
        4.4.6 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5.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
        5.1.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5.1.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处理流程
        5.1.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规约
        5.1.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清洗
        5.1.5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构造
        5.1.6 小结
    5.2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科研实力比较
        5.2.1 高被引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比较
        5.2.2 高被引论文单因素产出特征比较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高被引论文多因素特征比较
        5.2.4 小结
    5.3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科研实力比较
        5.3.1 两国间高被引论文合作情况比较
        5.3.2 中美参与国际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主导情况比较
        5.3.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
        5.3.4 小结
    5.4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科研实力比较
        5.4.1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5.4.2 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5.4.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特征比较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统筹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的安排
        6.1.1 强化政府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创新系统
        6.1.2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学科交叉创新
        6.1.3 加强重大专项部署,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6.2 积极推进实验室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
        6.2.1 以市场拉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性作用
        6.2.2 以科研带动教学,发挥实验室平台教学功能
        6.2.3 以联合实现共享,发挥联合体协同创新优势
    6.3 努力推进实验室融入世界范围的步伐
        6.3.1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科技的自立自强
        6.3.2 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构筑全球性人才高地
        6.3.3 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提高实验室国际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校学生信息分类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学生信息分类管理硬件系统设计
    1.1 通信网络
    1.2 信息采集处理器
    1.3 电路设计
2 高校学生信息分类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2.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2.2 创建数据库表
    2.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及物理设计
3 高校学生信息分类管理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3.1 利用支持向量算法划分学生信息数据类型
    3.2 设置用户角色与权限
    3.3 实现高校学生信息的分类管理
4 系统测试实验
    4.1 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
    4.2 设置初始学生信息数据
    4.3 确定实验测试内容与方法
    4.4 系统管理功能测试
    4.5 管理系统性能测试
5 结语

(4)高校校园招聘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1.4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1.5 整体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2.1 .NET框架
    2.2 ASP.NET
    2.3 ADO.NET
    2.4 SQL Server
    2.5 B/S(Browser/Server)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总体目标及一般需求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系统业务需求
        3.2.2 业务流程分解与再造
    3.3 角色与业务功能分析
        3.3.1 角色分析
        3.3.2 业务功能分析
    3.4 系统用例分析
    3.5 系统用例模型
    3.6 非功能需求
        3.6.1 环境需求
        3.6.2 性能需求
        3.6.3 安全需求
    3.7 可行性研究
        3.7.1 技术可行性
        3.7.2 经济可行性
        3.7.3 社会可行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角色的设计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2 系统建模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 主要实体属性图
        4.3.2 数据库的表结构
    4.4 系统安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前端主界面
    5.2 管理员后台登录
    5.3 管理员系统管理
    5.4 职位类别管理
    5.5 专业信息管理
    5.6 毕业生用户管理
    5.7 毕业生简历管理
    5.8 毕业生求职管理
    5.9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管理
    5.10 系统安全实现
    5.1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阶段
        6.1.1 单元测试
        6.1.2 集成测试
        6.1.3 系统测试
    6.2 测试方法
    6.3 测试用例
    6.4 测试结果
    6.5 测试缺陷说明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系统设计背景及意义
        1.1.1 高校教材管理的背景
        1.1.2 高校教材管理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应用技术
    2.1 JBPM技术
    2.2 Ajax技术
    2.3 HTML5
    2.4 Spring MVC
    2.5 My Batis技术架构
    2.6 My Batis Plus
    2.7 Spring Boot
    2.8 Shiro安全框架
    2.9 JWT
    2.10 Layui使用
    2.11 PC端使用jquery进行ajax请求
    2.12 Uni-app开发
    2.13 云架构技术
        2.13.1 云架构技术及相关知识
        2.13.2 云架构技术的体系架构
        2.13.3 云架构技术的关键技术
    2.1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3.1.1 经济可行性分析
        3.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3.1.3 法律可行性分析
    3.2 业务流程
    3.3 系统功能需求
        3.3.1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3.3.2 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3.3.3 书费管理需求分析
        3.3.4 出入库管理需求分析
        3.3.5 综合查询管理需求分析
        3.3.6 移动APP管理需求分析
        3.3.7 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1 系统的健壮性
        3.4.2 系统的完整性
        3.4.3 系统的安全性
        3.4.4 系统的可维护性与可扩充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1.1 实用性原则
        4.1.2 稳定性原则
    4.2 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3 系统网络拓扑架构设计
    4.3 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3.1 用户权限功能模块
        4.3.2 数据库操作功能设计
        4.3.3 用户界面工厂设计
        4.3.4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4.3.5 书费管理模块设计
        4.3.6 出入库管理模块设计
        4.3.7 综合查询管理模块设计
        4.3.8 移动APP管理模块设计
        4.3.9 系统管理模块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4.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4.5 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接口详细设计
        4.5.1 三层应用系统安全设置
        4.5.2 系统用户身份认证
        4.5.3 系统安全策略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实现环境
    5.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5.2.1 书费管理实现
        5.2.2 出入库管理实现
        5.2.3 综合查询管理实现
        5.2.4 交费查询管理实现
        5.2.5 系统管理实现
    5.3 系统测试
        5.3.1 系统测试概述
        5.3.2 系统测试环境与工具
        5.3.3 系统测试用例
        5.3.4 测试结果分析
    5.4 系统安全性设计与实现
        5.4.1 安全性要求
        5.4.2 物理层安全
        5.4.3 网络安全
        5.4.4 系统安全
        5.4.5 环境安全
        5.4.6 终端安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思路和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C#5.0开发语言
    2.2 Asp.Net开发平台
    2.3 B/S结构
    2.4 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
    2.5 SQLServer2015 软件
    2.6 MVC模式
    2.7 系统安全
    2.8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需求描述
    3.2 评估系统时序图
    3.3 绩效计划模块
    3.4 绩效管理模块
    3.5 本章小结
4 数据库设计与分析
    4.1 数据库设计概述
    4.2 概念结构设计
    4.3 教师绩效评估系统数据库设计
    4.4 逻辑结构设计及数据库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估模型
    5.1 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基础
    5.2 模糊综合评判
    5.3 模糊综合评判在某高效教师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5.4 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的实现及系统测试
    6.1 系统功能描述
    6.2 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实现
    6.3 系统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大学出版社
        1.2.2 数据库
        1.2.3 学术数据库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大学出版社的研究
        1.3.2 出版社数据库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概况
    2.1 大学出版社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2.1.1 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
        2.1.2 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
        2.1.3 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
    2.2 大学出版社数据库的特点
        2.2.1 依托高校的研究团队与学术资源,内容渠道丰富
        2.2.2 以小型专题数据库为主,聚焦具体问题
        2.2.3 以政府引导为主,资助力度大
        2.2.4 数据库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具有鲜明特色
3 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搭建框架
    3.1 大学出版社数据库设计理论
    3.2 用户视图
        3.2.1 用户定位
        3.2.2 需求收集与分析
    3.3 资源整合
        3.3.1 内容资源
        3.3.2 社会资源
        3.3.3 平台资源
    3.4 功能结构
        3.4.1 基本功能模块
        3.4.2 个性化模块
        3.4.3 模块技术支持
    3.5 销售模式
        3.5.1 订阅销售
        3.5.2 单项付费
        3.5.3 定制服务
4 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4.1 产品形式与用户规模限制盈利模式
        4.1.1 综合型数据库定位不明确
        4.1.2 专题数据库受众狭窄
    4.2 数据库配套服务不完善
        4.2.1 试用服务与检索服务
        4.2.2 学术产品增值服务
        4.2.3 学术出版信息服务
    4.3 学术产品“品牌效应”缺乏
        4.3.1 未形成学术产品联动效应
        4.3.2 学术资源与用户需求无法有效对接
    4.4 大学出版社无法主导数据库研发
        4.4.1 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单一
        4.4.2 数据库搭建的资源依赖性强
5 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优化策略
    5.1 由政府引导变为需求引导,加强优势学科联盟
        5.1.1 拓宽个人用户市场
        5.1.2 利用高校优势学科联盟合作研发数据库
    5.2 建设精品数据库,有侧重点打造品牌数据库
        5.2.1 合理规划数据库,突出重点资源
        5.2.2 采取品牌化运营策略
    5.3 探索知识服务新模式,拓宽盈利渠道
        5.3.1 学术内容深度挖掘整合,注重增值服务
        5.3.2 商业模式多样化,聚焦移动端用户
    5.4 主导建立特定领域的学术评价体系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工作流的技术
    2.2 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
    2.3 ADO.NET技术
    2.4 Ajax技术
    2.5 HTML5技术
    2.6 Spring MVC架构
    2.7 JPA技术架构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及可行性研究
    3.1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整体功能分析
        3.1.1 系统功能模型
        3.1.2 系统业务构成模型
        3.1.3 系统数据安全
    3.2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业务分析
        3.2.1 业务流程
        3.2.2 教材系统业务模型
        3.2.3 数据共享机制
    3.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信息系统业务功能需求分析
        3.3.1 系统需求分析
        3.3.2 不同功能模块系统需求分析
        3.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
        3.4.1 经济可行性
        3.4.2 技术可行性
        3.4.3 应用可行性
        3.4.4 操作可行性
4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设计目标
    4.3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4.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3 系统网络拓扑架构设计
    4.4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4.1 用户权限功能模块
        4.4.2 数据库操作功能设计
        4.4.3 用户界面工厂设计
        4.4.4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4.4.5 书费管理模块设计
        4.4.6 教材入库管理模块设计
        4.4.7 教材出库管理模块设计
        4.4.8 教材库存管理模块设计
        4.4.9 综合查询管理模块设计
        4.4.10 移动App管理模块设计
        4.4.11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4.5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5.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5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信息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实现环境
    5.2 高校教材管理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5.2.1 用户登录功能模块的实现
        5.2.2 管理员模块功能实现
        5.2.3 学生模块功能实现
        5.2.4 教材评价功能
        5.2.5 供应商及库存管理功能
        5.2.6 移动APP管理实现
    5.3 高校教材信息系统测试
        5.3.1 系统测试概述
        5.3.2 系统测试环境与工具
        5.3.3 系统测试用例
        5.3.4 测试结果分析
        5.3.5 教材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致谢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高校综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D]. 李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校学生信息分类管理系统[J]. 陈晨,应晨希. 现代电子技术, 2021(16)
  • [4]高校校园招聘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梁志强.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研究[D]. 吴文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数据库建设研究[D]. 陈楠. 南京大学, 2020(02)
  • [8]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崔钟锐. 郑州大学, 2020(02)
  •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高校综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