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油不仅是为了山西,也是为了国家安全需要

煤改油不仅是为了山西,也是为了国家安全需要

一、煤变油 不仅为了山西 更是国家安全需要(论文文献综述)

阿茹娜(Tsagaandorj Ariunaa)[1](2018)在《21世纪初蒙中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和蒙古国两国经济、政治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的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加深,两国的高层政治交往更加频繁,两国的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合作空间进一步打开,蒙中友好不断加深。与此同时,由于两国历史的纠葛与现实国家利益的分歧,以及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干扰,蒙中关系不断面临前新的挑战。基于客观认知蒙中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走势的需求,本文拟对进入21世纪以来的蒙中关系进行分析,对蒙中关系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做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并对蒙中关系的未来进行预判,从而为进一步提升蒙中关系的深层次发展和加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做出一名蒙古国来华留学生的贡献。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蒙中睦邻友好关系的缘由。该部分介绍了蒙古国为内陆国家、地广人稀、需转型发展等特征,并分析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对蒙古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该章认为,蒙古国根据自身地理特征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确定了对中国实行平衡外交政策。此外;该部分还阐述了蒙古国对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解读,并对中国崛起可能对蒙古国政治、安全、经济和文化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二章,蒙中两国新型政治关系。蒙古国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两国经历了建立睦邻友好意向,实现政治互信到确立战略伙伴关系等几个阶段,并最终形成了蒙中新型政治关系。本章深入地研究了蒙中合作、互利共赢、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等外交关系发展特点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政治互信和战略合作等外交关系的发展基础。本部分通过阐释蒙中两国领导人高级政治互访,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得出了两国关系积极发展的结论,同时也对新型蒙中关系存在的发展障碍,提出了发展蒙中新型政治关系的对策。第三章,蒙中两国新型安全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对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提升政治影响力的根本保障。为此,本部分也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蒙中两国新型安全关系,一是分析了蒙中两国新型传统安全关系的特点与基础,二是研究了蒙中两国的新型传统安全关系发展的成果、面临的阻碍和挑战,以及应对的措施,三是探讨了从蒙中两国非传统的安全关系的发展。第四章,蒙中两国新型经济关系。随着蒙中两国政治关系日益密切,两国间经贸关系也持续发展,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本章研究了蒙中两国新型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地缘经济合作优势以及全面发展两国经济合作的措施。本部分还阐述了蒙中两国定期会晤,蒙古国对蒙中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推动和蒙古国发展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等因素为两国经济合作起到的基础作用。此外,该章还分析了蒙中两国经济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蒙中两国经济关系发展问题的对策。第五章,蒙中两国新型文化关系。在蒙中关系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的加深。本章阐述了蒙中两国间文化交流关系的新发展,如两国文化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教育合作的日益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密切交流;分析了蒙中两国文化交流良好发展的动因,主要在于蒙中贸易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形象在蒙古国的传播以及蒙古国与中国内蒙古同源优势等;并对两国文化交流中存在的合作范围问题、两国民众误解问题以及文化交流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六章,蒙中两国关系发展前景与蒙古国的政策选择。本章对蒙中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认为将来蒙中两国经贸合作将不断提升,安全合作关系会得到稳步发展,两国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将不断充实;该章还站在蒙古国的角度上思考了蒙中关系,作者认为蒙古国应当继续重视发展蒙中关系,拓展两国间的合作范围,防范“极端民族主义”对蒙中关系发展的破坏;最后本章还对中国对蒙政策和蒙中关系发展提出了建议,认为蒙古国应当进一步深化蒙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蒙中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推动蒙中军事信任和国防领域合作;此外,在发展蒙中关系时,应该继续拓展两国的广阔合作空间,防范“极端民主主义”对蒙中两国关系的破坏等。

段正义[2](2017)在《煤基合成油技术及发展前景》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国际上能源供给日趋紧张,作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我国正面临从高碳能源为主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巨大压力。煤基合成油技术的发展有效改善了我国"富煤穷油"的状况。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形式,其技术发展和未来前景仍有待观察,本文简要介绍了其合成原理和发展方向。

许峰[3](2015)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低碳经济、低碳技术、近零排放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正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点。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但由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均处于世界前列。日益增多的碳排放已经严重威胁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来说,碳排放问题是能源利用问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依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同时,能源资源的供不应求状况也越来越严重,能源资源的总量约束也越加明显。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主流情况下,对中国来说,抓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契机,是一次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战略选择。因此,深入研究低碳经济条件下的能源安全观,分析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调整能源战略,选择科学的能源发展战略,引导中国国民经济朝着可持续、低碳的方向理性发展,提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发展的战略对策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能源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低碳经济学、战略管理理论、现代数学的理论为支撑,以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和政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比较、实证、计量经济学和模糊评价等方法,对该选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对能源安全战略和政策进行研究,对战略效果进行评价,对政策内容进行分析。对能源安全战略综合评价,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已经付诸实施的能源安全战略所产生的效果、执行情况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等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性的考察与评价,并最终构建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框架,其目的在于通过将这些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馈给战略制定者和政策执行人员,促使他们适时做出战略反应,及时调整不当的战略,废除无效的战略,改善战略执行行为,从而提高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数量、质量、价格和品种,这对于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评价。在对建国以来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政策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介绍这些战略、政策的实施效果。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它们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2.影响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第一,探讨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以中国一次能源产业有效竞争的形成为例,分析这些问题的具体情况:利用SCP模型研究中国一次能源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有效竞争形成的障碍,并提出相关建议。3.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支撑体系建立。首先,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机理;然后,构建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支撑体系;最后,以形成可持续能源发展技术政策框架为例,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支撑体系:第一步,分析能源技术政策对能源安全的保障功能,第二步,运用ARDL模型分析技术进步与中国整体能源效率、区域能源效率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总结技术进步与中国能源效率之间的一般关系,第三步,在分析中国能源技术发展水平低下基本原因基础上建立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可持续能源发展技术政策体系。4.从经济新常态和低碳经济背景出发,建立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框架。首先,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其次,总结低碳经济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再次,构建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框架。最后,以对中国新能源发展中中央和地方利益博弈的分析及建议为例,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新能源安全战略:第一步,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新能源发展中的博弈情况;第二步,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中央和地方在新能源发展中机理的博弈;第二步,对两者博弈的影响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促使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建议。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1.利用SCP模型对一次能源市场的有效竞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一次能源市场的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已旱现出一种互动局势,但相互间的影响尚不充分。从合理调整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能源产业形成有效竞争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制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通过有效的资本运营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加强市场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竞争主体和合理的价格调控管理体系、加快推进资源使用、天然气行业管理等的市场化步伐和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订等方面给出了建议。2.从政策支撑体系,法律支撑体系、市场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资源供给支撑体系和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等方面构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支撑体系。通过对1978-2012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的总量、结构与强度进行统计分析和特征判断,把握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发展演变轨迹。为把握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形成规律,选择能源效率、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人口结构为关键变量,并通过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阐述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作用或影响,为更深一步理解新时期国家能源安全的历史任务、节能减排的具体现实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方向提供直观证据。3.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中央和地方在新能源政策实施中的利益博弈对新能源政策效果的影响。结论认为:地方在短期中会选择“搭便车”而在长期中会根据中央决策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这使地方与中央的行为和偏好出现差异,削弱了新能源政策效果;影响地方选择的原因主要是中国财政制度和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在现阶段可通过明确中央和地方在新能源发展中职责、实现地方财权和事权统一、构建更为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等方法使地方与中央的行为和偏好实现一致,达到提高新能源政策效果的目的,为促使中国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陈胜昌,付京,范开忠,胡世廷,韩克,李佳林,安银基,陈豫黔,兰海平,王家平,徐光伟,徐钰,杨正东,卓军,梁云风,张志强,李春香,陈启菲,欧阳辉艳[4](2013)在《贵州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12年2号文件)提出,贵州应"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加强煤炭资源勘探,推进资源整合与优化开发,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重点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加强能源通道建设,加强‘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电源点建设,积极推动联电联营,稳步推进重点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积极开发新能源,促进能源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意见》赋予贵州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的战略定位。贵州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基地,素以"西南煤海"着称。贵州煤炭资源保有储量达797.45亿吨,居全

么红杰[5](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张湛丽[6](2011)在《我国“煤变油”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变油”是替代油品的新型的煤化工技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只有南非的间接液化技术实现了商业化运营。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煤变油”才被重新开展了起来,神华集团是国内也是国际上最大的直接液化示范项目。“煤变油”项目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和“863”计划的重点规划项目在“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谨慎支持。本文主要对国内外“煤变油”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阐述了我国发展“煤变油”的战略意义,以及在我国发展“煤变油”的利弊,我国“煤变油”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前人们对“煤变油”产生的争议,笔者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发展“煤变油”对我国的必要性。在我国“煤变油”的产业预见中,列举了世界主要“煤变油”的成果、我国“煤变油”的技术评、与新能源产业的比较、对我国“煤变油”产业的预见。根据煤化工相关政策,反应政府对该项目的态度,以及根据当前“煤变油”的发展态势,据以预测“煤变油”的发展趋向。通过以上分析,阐明了“煤变油”是一次重大的科技探索,对于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缓解我国的能源短缺,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肖依虎[7](2010)在《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石油能源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重点。低碳经济、哥本哈根会议、绿色新政、碳金融、新能源,一些常见于媒体的字眼彰显着能源问题的重要意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能源安全作为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能源安全的实质就在于能够以一个相对合理稳定的均衡价格范围获得可靠的、安全的和稳定的能源供应,从而满足国民经济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中国的能源现状不佳,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能源领域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挑战:能源消耗量大,单位能源GDP贡献率低;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压力骤增,能源供应瓶颈高;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较大,能源对外依存度畸高;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尤其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制约。整篇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分为五章。论文以引论开篇。首先探讨能源安全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从而引出论文研究的主题;其次对国内外有关能源安全研究的现状进行概括与综述;最后,介绍整篇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探讨能源安全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介绍了能源安全概念的演变,简要概述国内外学者对能源安全内涵的界定,提出本文所理解的能源安全的内涵,分析能源安全的基本特征;阐述了能源安全问题的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国际安全理论、经济安全理论、国家利益理论、低碳经济理论与地缘政治理论。第二章探讨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首先介绍了中国能源安全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了当前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最后对中国当前的能源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第三章分析中国能源安全的问题及其影响。首先探讨当前中国能源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中国能源安全对国民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前景、经济贸易发展、国际环境、对外战略、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影响。第四章主要是考察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本章主要以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措施与特点,并总结相关的经验与对中国制定能源安全战略的相关启示。第五章构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体系。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选择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要充分认识到全球能源安全局势,借鉴发达国家的能源安全策略,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融入到全球化趋势中的能源安全战略,这一能源安全战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进行构建。论文以结束语进行总结,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全球经济一体化下,能源安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入手,采取有效的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政策措施。

杨鹏霞[8](2009)在《美丽的神话》文中研究指明"如果你不相信我们正在开启一个大时代,你一定是一个白痴!"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一书中的断喝,也许适合于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更适合于潞安集团50年的成长历程。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我国煤炭工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历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变革。短短30年,我们看到了中国煤

李琼玖,杜世权,廖宗富,周述志,申同贺,刘尚武,甄耀东,黄吉荣,王建华,李德宽,漆长席,赵月兴,李润庠,王树中[9](2009)在《提高化石能源碳的利用率是节能减排根治CO2结构调整的国策——粉煤纯氧气化同水电解循环制甲醇CO2零排放、轻烃三一段转化或非催化转化制取合成气工艺是节能减排根治CO2的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石能源(煤炭、轻烃)主要元素碳提供作燃料与化工产品原料,特别在低效高污染的煤炭转化是产生CO2集中排放的主要来源,提高碳的转化利用率,就是减排CO2的根本途径。本文从能源转化的工艺技术理论与实践,科学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抛砖引玉,共谋良策。

徐道一,朱铭,韩孟,高梁[10](2008)在《节能减排与煤地下气化的战略开发》文中提出建立煤地下气化供应体系,用以逐步代替目前煤炭在地表的使用,可把现有煤炭在开采和使用中造成的对环境和大气的污染留在地下原处。这一方案的提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科学、技术上的可行性,并已有工业、民用方面成功应用的多个事例。如能尽快实行把我国现在应用的大部分的煤在地下气化后再使用这一目标,中国已有的丰富煤炭资源可提供数百年的能源的供应保证,也可在较短时间内大大减轻中国的环境污染,并提高煤的使用效率和价值。这一具中国特色的能源供应体系,也将为减少地球环境污染作出重要贡献。20世纪人类进入石油时代,但好景不长,在21世纪石油已不能保证供给。一些学者提出:21世纪将是气体燃料时代。从超长期(百年尺度或更长时期)来看,依赖开采天然气亦可能会步"石油"的老路(徐道一,2003)。从中国国情出发,作者提出:中国超长期一次能源战略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煤地下气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这有可能基本解决中国在几百年中一次能源的资源短缺和节能减排问题。

二、煤变油 不仅为了山西 更是国家安全需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变油 不仅为了山西 更是国家安全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初蒙中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蒙古国研究现状
        (二)中国学术界研究现状
    三、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及难点
第一章 蒙中睦邻友好关系的缘由
    一、蒙古国地缘政治特点与外交政策选择
        (一)蒙古国地缘政治特征
        (二)全方位“多支点”外交政策的出台
        (三)“第三邻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四)蒙古国对华政策的选择
    二、蒙中关系的历史反思
    三、蒙古国对中国睦邻外交的解读
    四、中国崛起对蒙古国的影响
        (一)中国崛起对蒙古国的政治影响
        (二)中国崛起对蒙古国的安全影响
        (三)中国崛起对蒙古国的经济影响
        (四)中国崛起对蒙古国的文化影响
第二章 蒙中两国新型政治关系
    一、蒙中新型政治关系发展的特点
        (一)蒙中合作是两国关系的发展主流
        (二)互利共赢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动力
        (三)正视复杂性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保障
        (四)利益共享是两国关系发展的目标
    二、蒙中新型政治关系发展的基础
        (一)蒙中相互尊重彼此发展道路的选择
        (二)蒙中坚持睦邻友好、和平互利
        (三)蒙中坚持政治互信和战略协作
    三、蒙中政治关系发展的成果、障碍及对策
        (一)蒙中新型政治关系发展的成果
        (二)蒙中新型政治关系发展的障碍
        (三)解决蒙中新型政治关系发展障碍的对策
第三章 蒙中两国新型安全关系
    一、蒙中新型传统安全关系的特点与基础
        (一)蒙中新型传统安全关系的特点
        (二)蒙中新型传统安全关系的基础
    二、蒙中新型传统安全关系发展的成果、障碍与应对
        (一)蒙中新型传统安全关系的发展成果
        (二)蒙中新型传统安全关系的障碍与应对
    三、蒙中非传统安全关系的发展
        (一)蒙中非传统安全关系发展的特点与成果
        (二)蒙中非传统安全关系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第四章 蒙中两国新型经济关系
    一、蒙中两国新型经济关系发展的特点
        (一)蒙中两国经济的互补性
        (二)蒙中两国地缘经济合作的优势
        (三)蒙中两国经济合作的全面发展
    二、蒙中两国地缘经济合作的基础
        (一)蒙中两国政府定期会晤机制
        (二)蒙古国对蒙中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认知与推动
        (三)蒙古国发展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
    三、蒙中两国新型经济关系发展存在的障碍与应对
        (一)蒙中两国新型经济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二)蒙古国对困扰两国新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看法
        (三)实现解决蒙中两国新型经济关系发展存在问题的路径
第五章 蒙中两国新型文化关系
    一、蒙中文化的历史渊源及背景
        (一)深厚的历史渊源
        (二)特殊的文化背景
    二、蒙中文化关系发展的现状
        (一)蒙中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二)蒙中两国教育合作日益发展
        (三)蒙中两国科学技术交流密切
    三、蒙中两国文化交流关系发展的动因
        (一)蒙中贸易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二)中国文化形象在蒙古国的传播
        (三)蒙古国与中国内蒙古同源优势
    四、蒙中文化关系发展的阻碍
        (一)对历史解读的分歧
        (二)“天下”与“民族”——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三)大国战略对文化关系的消极影响
    五、蒙中新型文化关系构建的途径
        (一)构建蒙中文化认同
        (二)以“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蒙中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六章 蒙中两国关系发展前景与蒙中关系的思考
    一、蒙中两国关系发展前景展望
        (一)蒙中战略伙伴关系将不断充实
        (二)蒙中安全合作关系将稳步发展
        (三)蒙中经贸合作层次将不断提升
        (四)蒙中文化交流将不断加深
    二、对蒙古国发展蒙中关系的思考
        (一)继续重视发展蒙中关系
        (二)拓展蒙中两国广阔的合作空间
        (三)防范极端民族主义对蒙中关系发展的破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2)煤基合成油技术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兴能源现状及发展新兴能源的必要性
2 发展“煤制油”技术优势
3 煤制油的定义
    3.1 煤制油的科学称谓是煤炭液化
    3.2 煤制油的反应机理
4 煤制油发展历史
5 煤制油项目所引发的争议
    5.1 发达国家煤制油发展缓慢前行
    5.2 国内一些项目的搁置、失败
    5.3 国际油价的频繁波动
6 煤制油产品简述
    6.1 液体石蜡
    6.2 清洁低凝柴油
    6.3 溶剂油

(3)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安全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1.1.2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应对能源结构和能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1.1.3 低碳发展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保护气候的战略选择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3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1 选题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方法
        1.4.1 具体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基础性分析
    §2.1 引言
    §2.2 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形成
        2.2.1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2.2.2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2.2.3 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基本内涵
    §2.3 中国碳排放基本现状
        2.3.1 碳排放的数理特征
        2.3.2 中国碳排放的现状
    §2.4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2.4.1 总体性约束:能源需求旺盛,能源对外依存度逼近临界点
        2.4.2 结构性短缺:煤炭比重过大,能源供应结构优化难度较大
        2.4.3 生态化压力: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碳排放问题
        2.4.4 国际化挑战:高碳导致丧失国际产品控制权和碳交易话语权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评价
    §3.1 引言
    §3.2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演变历程
        3.2.1 自给自足的能源开发战略(1949-1992)
        3.2.2 多元互补的能源发展战略(1993-2002)
        3.2.3 节约高效的能源安全战略(2003-)
    §3.3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效果
        3.3.1 能源供应变化
        3.3.2 能源节约程度
        3.3.3 环境污染控制程度
        3.3.4 能源结构完善程度
        3.3.5 研发投入变化程度
        3.3.6 国际市场依赖程度
    §3.4 能源安全战略评价方法和指标选择
        3.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3.4.2 能源安全战略评价的界定
        3.4.3 国家能源战略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
    §3.5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评价
        3.5.1 权重的确立
        3.5.2 模糊判断矩阵的确定
        3.5.3 综合评价
        3.5.4 相关结论的比较
    §3.6 小结
第四章 影响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存在的问题
        4.2.1 能源供应战略方面的缺陷
        4.2.2 节能战略方面的缺陷
        4.2.3 环境战略方面的缺陷
        4.2.4 替代战略方面的缺陷
        4.2.5 研发战略方面的缺陷
        4.2.6 国际战略方面的缺陷
    §4.3 影响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实施效果的原因分析
        4.3.1 能源管理机制不合理
        4.3.2 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缺失及摇摆不定
        4.3.3 国内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4.3.4 公众参与度低
    §4.4 中国能源市场有效竞争分析
        4.4.1 有效竞争和SCP理论概述
        4.4.2 中国能源产业市场有效竞争现状分析:以石油市场为例
        4.4.3 中国能源产业有效竞争形成障碍:以石油市场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支撑体系研究
    §5.1 引言
    §5.2 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动力机制
        5.2.1 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动力机制的内涵
        5.2.2 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5.3 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支撑体系研究
        5.3.1 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支撑体系的内涵
        5.3.2 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支撑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5.3.3 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支撑体系的具体内容
    §5.4 中国可持续能源技术政策研究
        5.4.1 技术进步对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4.2 中国能源技术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
        5.4.3 低碳经济背景下可持续能源技术政策体系的建立
    §5.5 小结
第六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框架的构建
    §6.1 引言
    §6.2 中国低碳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6.2.1 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估计
        6.2.2 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6.2.3 低碳经济发展的情景预测
    §6.3 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6.3.1 研究方法选择
        6.3.2 理论假设、模型与变量选择
        6.3.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6.4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框架的建立
        6.4.1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6.4.2 主要发达国家能源低碳化行动
        6.4.3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框架
    §6.5 新能源发展政策选择
        6.5.1 新能源发展中地方与中央关系的一般描述
        6.5.2 新能源政策实施中地方与中央的博弈
        6.5.3 中央和地方博弈对新能源政策效果的影响
        6.5.4 促使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选择
    §6.6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7.2 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5)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我国“煤变油”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煤变油"的意义研究
        1.2.2 关于"煤变油"的影响因素分析
        1.2.3 关于"煤变油"的效能评价
        1.2.4 关于"煤变油"发展的措施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二章 "煤变油"发展综述
    2.1 "煤变油"的概述
        2.1.1 "煤变油"的概念
        2.1.2 "煤变油"的主要方法
        2.1.3 "煤变油"的开发历程
        2.1.4 "煤变油"的产物
    2.2 国外"煤变油"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2.2.1 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2.2.2 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2.3 国内"煤变油"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2.3.1 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2.3.2 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第三章 我国发展"煤变油"的战略意义
    3.1 发展"煤变油"可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
    3.2 发展"煤变油"有助于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
    3.3 发展"煤变油"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章 我国"煤变油"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煤变油"的发展优势
        4.1.1 资源优势
        4.1.2 技术优势
        4.1.3 市场需求
        4.1.4 政策优势
    4.2 我国"煤变油"的发展劣势
        4.2.1 缺乏工业化生产经验
        4.2.2 资源替代
        4.2.3 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多
        4.2.4 对环境保护的消极影响
    4.3我国"煤变油"项目的总体发展情况
        4.3.1 目标的提出
        4.3.2 试点省份"煤变油"项目的进展
        4.3.3 各地竞相发展"煤变油"
        4.3.4 国家宏观调控中的"煤变油"
    4.4 关于我国"煤变油"的争论
        4.4.1 扶植说
        4.4.2 慎重说
第五章 我国"煤变油"经济评价与产业预见
    5.1 世界主要国家"煤变油"成果
        51.1 德国的IGOR工艺
        5.1.2 日本NEDOL工艺
        5.1.3 美国的HTI工艺
        5.1.4 中国神华的CDCL艺
        5.1.5 南非SASOL公司的F-T合成技术
    5.2 我国"煤变油"经济评价
    5.3 我国"煤变油"与其他新型能源的比较
    5.4 技术预见与产业成长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国家能源安全的研究背景
        二、国家能源安全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家能源安全研究综述
        一、国外能源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二、国内能源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能源安全的基本含义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传统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观
        一、安全的定义
        二、传统安全观
        三、非传统安全观
    第二节 能源安全的基本含义
        一、能源安全概念的提出
        二、能源安全的内涵
        三、能源安全的外延
    第三节 能源安全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能源经济理论
        三、国家安全理论
        四、低碳经济理论
        五、地缘政治理论
第二章 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
    第一节 中国能源安全的整体演进过程
        一、能源供求较为安全时期
        二、能源安全初显时期
        三、能源安全凸现时期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的分析
        一、中国能源生产消费与GDP增长的总量关系
        二、中国能源安全的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问题
    第三节 中国能源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能源安全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
        二、变量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三、模型设定和计量结果
        四、对结果的初步分析
第三章 中国能源安全的问题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中国能源政策演变历史
        一、恢复重建时期(1949-1960)
        二、高速发展时期(1960-1978)
        三、稳定发展时期(1978-1993)
        四、能源进口时期(1993-)
    第二节 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问题
        一、能源种类不均衡,能源结构不合理
        二、能源供需空间分布十分不协调,基础设施成为长期问题
        三、能源进口依存度高
        四、能源储备严重不足
        五、能源运输安全存在隐患
        六、中国在能源国际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第三节 中国能源安全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一、美国、日本对中国能源议题的看法
        二、全球气候变迁
第四章 能源安全战略的国际考察
    第一节 世界各国能源战略要点
        一、日本的能源战略
        二、美国的能源战略
        三、欧盟的能源战略
        四、俄罗斯的能源战略
    第二节 国外对国内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一、做好能源发展规划
        二、大力推行"绿色新政"
        三、建立与维持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四、促进能源市场的竞争
    第三节 国外对国际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一、大力开展能源外交
        二、多渠道拓展能源供应来源
        三、开展能源争夺战
第五章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思考
        一、能源安全战略的总体方针
        二、中国能源安全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中国的国内能源战略选择
        一、制定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做好油气稳定供应规划
        二、改善能源结构,降低对单一能源的高依赖度
        三、加强再生能源的应用,使能源供应多元化
        四、建立能源储备,应对能源供应的意外风险
        五、推进区域能源协调发展
        六、理顺管理机制,建立现代能源管理体制
        七、推进能源产业的改革与创新
    第三节 中国的国际能源战略选择
        一、开展能源外交,塑造国际能源战略的和平环境
        二、进行石油能源多元化外交
        三、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建立多渠道的资源供应保障体系
        四、建立国家石油基金,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煤变油 不仅为了山西 更是国家安全需要(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初蒙中关系研究[D]. 阿茹娜(Tsagaandorj Ariunaa). 吉林大学, 2018(04)
  • [2]煤基合成油技术及发展前景[J]. 段正义. 中国标准化, 2017(06)
  • [3]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研究[D]. 许峰. 中国地质大学, 2015(10)
  • [4]贵州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研究报告[A]. 陈胜昌,付京,范开忠,胡世廷,韩克,李佳林,安银基,陈豫黔,兰海平,王家平,徐光伟,徐钰,杨正东,卓军,梁云风,张志强,李春香,陈启菲,欧阳辉艳. 2011-2012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 2013
  • [5]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6]我国“煤变油”发展问题研究[D]. 张湛丽. 山东理工大学, 2011(12)
  • [7]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研究[D]. 肖依虎. 武汉大学, 2010(05)
  • [8]美丽的神话[J]. 杨鹏霞. 黄河, 2009(S1)
  • [9]提高化石能源碳的利用率是节能减排根治CO2结构调整的国策——粉煤纯氧气化同水电解循环制甲醇CO2零排放、轻烃三一段转化或非催化转化制取合成气工艺是节能减排根治CO2的途径[A]. 李琼玖,杜世权,廖宗富,周述志,申同贺,刘尚武,甄耀东,黄吉荣,王建华,李德宽,漆长席,赵月兴,李润庠,王树中. 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10]节能减排与煤地下气化的战略开发[A]. 徐道一,朱铭,韩孟,高梁. 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论文集, 2008

标签:;  ;  ;  ;  ;  

煤改油不仅是为了山西,也是为了国家安全需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