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博与彭德怀的情谊无以伦比

薄一博与彭德怀的情谊无以伦比

一、薄一波与彭德怀的莫逆之交(论文文献综述)

周力陈[1](2017)在《胡耀邦思想研究 ——介于观念与体系之间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胡耀邦是中国当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改革先驱”的标签往往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年代和政治斗争上,对胡耀邦的革命者身份及其人生各阶段身份转化的方式和动力却关注不多。放大到胡耀邦的一生及其与20世纪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关系,其思想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本选题试图从“胡耀邦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以及“想法有没有、有多少、是怎样变成行动的”等一系列问题出发,叙述胡耀邦所承继的文化和所习得的传统是如何从“革命”走向“第二次革命”的,揭示革命性与人情味是如何在中共领袖身上实现刚柔并济、兼容并包的。在从思想来源、消化过程与表达形态等方面对其生平思想进行整体叙述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中时段视角出发更加清晰地描绘出胡耀邦的思想形象,并对其思想价值与时代定位作出评议。本研究由导论、正文与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缘起与旨趣,对关于胡耀邦及其思想的相关研究进行学术史回顾,指出目前胡耀邦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空间,介绍本文研究思路和唯物、历史、社会三者合一的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为“早年:’本色’的张力与限界”,从文化熏陶与观念养成的角度切入,重点讨论投身革命前胡耀邦的观念构成。从结构、局势、事件三个层面对影响胡耀邦走向革命的因素进行叙述和比较,在分析其思想基质的同时,着重以“局势”解释其成为革命者的心路历程和现实路径。第二章为“书生:弱势领袖的突出气质”,主要讨论胡耀邦与绝大多数革命者在思想气质上的最大不同点。好读书、真读书在胡耀邦的思想经历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既源自其脾气秉性中的传统文化积淀,也与其早年遭受冤屈的革命经历息息相关。作为读书人的胡耀邦也因其书生气在革命队伍、军事战场和政治运动中有着与众不同的遭遇和表现。第三章为“革命:从苏区一路走来”,将革命性作为贯穿胡耀邦六十年革命生涯的基本特征,重点探讨“革命者”胡耀邦及其思想的成长演进过程。本章从社会关系入手,分析胡耀邦与老一辈革命家尤其是革命领袖的交往史,探讨其对胡耀邦政治起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革命性重要组成部分,在胡耀邦一生几大节点上屡屡发挥关键作用。纵观其生平与思想,革命的理想、精神和气势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标准,也是其告别旧阶段、转向新时期的初心。第四章为“人情: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与革命者”,主要论述胡耀邦性格特质中毁誉参半的部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革命理想成为其推动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动力之源,使其走出思想藩篱,不断尝试打开新局面。胡耀邦对于人心问题的理解和重视,使其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其所推崇的“人心为上”与当时的人道主义思想确有重合之处,但究其本源与指向,更多的仍然体现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具体路径层面,他总是希望通过对环境进行正面建设来引导世道人心的根本好转,而非直接针对人的思想或者人本身进行改造。第五章为“回归:胡耀邦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从“文革”后至其辞职前的十年奋斗中,回归人性和常识的“正常化”成为其解析和解决时代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内政方面,他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正常轨道。在外交方面,他强调以正常国家的方式、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去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在理论方面,他一方面重视群众的理论兴趣,强调理论工作重要性,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实践标准让理论回到合适位置、发挥实际作用。在实践方面,其倡导全面改革既是形势所需,也是个性使然。结语部分通过思想成分分析,提炼概括胡耀邦思想主张的基本特性,提出其思想性更多来自于对立面的衬托,但其开明与开放是思想黄金时代的构成要素,并提出对胡耀邦的人物定位: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开拓者与扞卫者。

严鹏[2](2013)在《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略性工业化是指国家为实现其意志而介入战略产业的工业发展过程。具体而言,一国为维护其生存与独立,在工业化进程中可以重点培育与国防有直接关联且具有技术引领性之产业。机械工业即属于此种战略性产业,因此,本文拟按历史时序对1900-1957年间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进行考察,以探究后发展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成长机制。1900年,大清帝国处在风雨飘摇的危局中,机械工业却开始成长。清季之机械工业是在国家与市场的双重引导下发展的。然而,清政府对产业的引导十分低效,且随着清廷国势日衰,市场逐渐成为主导性力量。辛亥革命以后,在民族主义的刺激下,伴随着市场诱导,中国机械工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然而,北洋政府治下,国家渐趋失序,自由市场对产业而言构成了双刃剑。由于市场需求结构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机械产业的技术发展受到抑制,本应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机械工业沦为技术能力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面对日本加紧侵华,国民政府在加强战备的过程中,亦强化了对机械工业这一战略产业的引导。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机械工业重新布局,国统区国营企业发展壮大,其技术导向战略提升了产业实力。同时,国民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政策对产业实施干预。尤为重要的是,国民政府的订货政策有力地扶植了机械工业,维系了一批民营企业的生存。但是,战后,国民政府放弃了战时政策,再加上重新开放市场,国内幼稚产业遂暴露于进口美货的严重打击之下,机械工业受灾尤重。1949年,中共建政后,形成强势国家对产业全面渗透的态势。为了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巩固国家独立,新政权将机械工业视为战略产业,采取重点扶持的态度。苏联及东欧技术大规模向中国转移,改变了中国机械工业的技术轨道,使该产业跨越式发展。在诸多因素作用下,一个“军事-工业-大学综合体”开始在中国诞生,这意味着中国的战略性工业化,在历经曲折后,终于得以大规模展开。因此,对欲改善其所处国际地位之后发展国家而言,自由市场乃双刃剑,适度的国内市场竞争能激发企业的创造力,但过度的开放会将后发展国家幼稚的战略性产业暴露于发达国家资本的打击之下,而且市场的比较优势原则会诱导后发展国家的高端产业低端化,挫败其技术能力之提升。因此,国家嵌入产业是必要的,但这要求国家统治集团有坚强的战略意志,并以高度的使命感克服牟取小集团私利的倾向,由此形成强韧的国家能力。进一步说,不管在企业层次还是国家层次,战略都意味着对于追求短期利益的经济理性之超越,唯有此种战略意志能使后发展国家追赶先进,而这种战略意志之不易获取及保持,可以解释为何数百年来能改善其国际地位的后发展国家屈指可数。

闫明[3](2008)在《论中共策反策略与国民党军起义(1945.9-1950.6)》文中指出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社会激荡嬗变的历史时期,各种政治力量集团纵横捭阖、或沉或浮。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没有和棋的牌局背后破冰潜行,导演了波澜壮阔的“和平之路”,从1945年9月到1950年6月共有国民党军118万多人起义(包括和平改编),促使近50%的国土实现和平解放。这不仅加速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分化瓦解,推进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而且对于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壮大人民力量乃至新中国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解放战争不同于以往的战争模式而更具颠覆性。本文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深入、细致挖掘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情报学、心理学、宣传学等多学科理论,采取文献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考察相结合、历史学考证与现代政治学的决策理论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对中共策反策略的形成、发展及国民党军起义的历史过程有较为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剖析中共策反策略的思维机理,探讨其体系建构,分析其存在的必然性,阐释国民党军起义发生的合理性,破解中共策反策略与国民党军起义的逻辑关系,评估中共策反策略的效能及影响性因素,并揭示本题的研究价值,以求有裨于该问题的研究。导言部分就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共策反政策和国民党军起义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考察,并指明目前这类研究存在的尚须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本文研究目标与方法、研究意义和选题创新进行阐释;指明本文具有对中共策反所依托的军事环境、策反对象的思想动态以及策反工作的实践展开3者间关系的论述,对起义者生存意识、仕途观念等方面的考察,对起义者的思想动态作文化层面上的解读,对策反国民党军起义从失败和成功两方面进行对比性探讨,从而得出经验教训,对中共策反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作系统化研究,并对其进行哲学分析等创新之处。第一章对中共策反国民党军起义情况从解放战争的过渡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以及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阶段进行分别考察,指出在总体上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与中共策反工作的效果成正比,策反工作是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形势为依托,并与之相配合开展的,这是一种以斗争求团结,以团结赢得斗争的方式,它体现了军事与政治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二章对中共策反策略的实践展开进行系统剖析,就策反策略的组织领导和其性质,策反策略的执行者和策反对象,对策选择与行动探析等问题加以探讨,对中共策反国民党军起义的思维进行透视,指出主观性与客观性、对立性与同一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性与必然性、曲折性与前进性、量变与质变、局部与全局、精英与群众的辩证统一,这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也是中共策反国民党军起义重要的思维特点,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具体实践中,才取得了策反国民党军起义的重大胜利。第三章就国民党军起义将领思想动态进行分析,指出对于多数起义而言,政治前途这一根植于起义将领内心的价值考量是促成起义的最根本性内动力,它的附加值便是生命财产得以保全;根据对国民党军起义的不同研究视角,可以将其分为多种不同类别并对3类6种起义类型进行详细分析,指出相对而言,原发型的起义部队性质转变得比他导型和渐进型更彻底一些,突发型部队在起义后则需要对其进行比渐进型和他导型更多耐心、细致的改造工作,从而使他们真正接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定走革命道路的信念。第四章对中共策反国民党军起义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指出这些起义失败的教训也正是更多起义成功的经验。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敌工作者和国民党军起义将领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周密的策划、审慎的部署以及果敢的行动创造了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兵不血刃的奇迹;对策反国民党军起义的历史意义进行考察,指出中共策反工作和国民党军的起义不仅促使国民党阵营的分化瓦解,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而且对于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挽救国家资财,增进民主人士对中共政治主张的认同,巩固统一战线,以及为国家建设储备人才,壮大国防力量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共策反策略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丰富了我军的对敌斗争经验,也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光辉典范。结论部分指出策反国民党中民主、进步的力量和动摇的中间力量并与之建立统一战线,孤立、打击坚决反动、顽固的势力,同时进行武装的解放战争,这种策略在解放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以非常规的形式配合军事打击,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历史作用。揭示中共的策反策略不是一种通用模型,但对它的研究具有在化解由意识形态的对垒而造成的误解、紧张和冲突方面给人们以借鉴和启示的现实意义。

何立波[4](2006)在《朱德与彭德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共和国元帅的排名之中,朱德和彭德怀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彭德怀就是"朱毛"的得力助手,是他们意志的坚定贯彻者。在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和彭德怀作为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的正副总司令,密切配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在个人关系上,朱德和彭德怀私交甚笃,可以说是莫逆之交。

何立波[5](2006)在《朱德与彭德怀的莫逆之交》文中提出

陈支农[6](2004)在《钱学森归国与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明钢[7](2003)在《薄一波与彭德怀的莫逆之交》文中提出 薄一波与彭德怀的友谊,是长期并肩战斗的战友之情,是可以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一薄一波与彭德怀初次见面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不过,在此之前,长期在白区工作的薄一波对彭德怀就有一种仰慕之情,知道他能征善战,是红军的着名将领。因为国民党的报纸经常有他的名字,并把他同朱德、毛泽东以及黄公略一起称为“朱毛彭黄”,这说明彭德怀是令敌人胆战心惊的英雄。

萧岛泉[8](2002)在《杨献珍在山西(连载之六)》文中认为 民大四分校在前进和发展的同时,也经常遇到反动势力的干扰和破坏。1938年春,一个混进学生中的国民党特务分子王哲为了搞垮民大四分校,利用一部分受国民党宣传影响较深,对共产党和进步力量有偏见的师生,在师生中进行分裂活动,并煽动部分学生闹事,脱离学校。

萧岛泉[9](2002)在《杨献珍在山西(连载之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民大四分校在前进和发展的同时,也经常遇到反动势力的干扰和破坏。1938年春,一个混进学生中的国民党特务分子王哲为了搞垮民大四分校,利用一部分受国民党宣传影响较深,对共产党和进步力量有偏见的师生,在师生中进行分裂活动,并煽动部分学生闹事,脱离学校。

书真[10](1998)在《杨献珍与彭德怀的交往(二)》文中研究表明1942年春天,在张友清接任杨献珍北方局秘书长职务l上I时,彭德怀以杨尚昆北方局书记的名义(杨尚昆奉命回延安,彭德怀实际上负责北方局工作)和他们进行了一场长时间的谈话。

二、薄一波与彭德怀的莫逆之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薄一波与彭德怀的莫逆之交(论文提纲范文)

(1)胡耀邦思想研究 ——介于观念与体系之间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论文设计
第一章 早年:“本色”的张力与限界
    (一) 湖南:中国近现代史的一种独特气质
    (二) 底层:作为胡耀邦观念史的发生空间
    (三) 局势:田舍郎缘何投身共产主义革命
第二章 书生:弱势领袖的突出气质
    (一) 无读不丈夫:一个实践者的思想资源
    (二) 文人不相轻:尊重知识及其背后的人
    (三) 秀才遇上兵:书生闹革命的三种境遇
第三章 革命:从苏区一路走来
    (一) 读出真信仰:“去见马克思也是安然的”
    (二) “我是党的人”:从革命交往史看其思想参照
    (三) 革命: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标准
第四章 人情: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与革命者
    (一) 赤子之心:从革命到改革的“初心”
    (二) 人心为上:革命书生的“人道主义”
    (三) 世道人心:胡耀邦的“环境政治论”
第五章 回归:胡耀邦对时代问题的回应
    (一) 面向现代化:“立场不变方法全新”
    (二) 面向世界:“我们是现实主义者”
    (三) 面向未来:胡耀邦的“千禧年情结”
    (四) 理论祛魅:对时代思想的突出贡献
    (五) 全面改革:全体都有该改都改
结语
参考文献

(2)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战略性工业化
    一、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
        (一) 何谓“战略性工业化”?
        (二) 经济思想史上的分歧
        (三) 产业选择及时空范围说明
    二、对学术前史之梳理
        (一) 中国大陆地区研究综述
        (二) 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研究述评
    三、框架设计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战略性工业化的启动与受挫(1900-1927)
    第一节 清末国家与市场对机械工业的双重引导
        一、清廷对战略工业之培育
        二、市场对机械工业之诱导
        三、国家与市场的协同作用
        四、参照系:明治日本的机械工业
    第二节 民初国家失序下机械工业的自发演化
        一、市场支配下机械工业的发展与危机
        二、国家保护缺失下的企业自救
    小结
第二章 民族危机与战略性工业化重启(1927-1937)
    第一节 市场对机械工业发展的抑制
        一、产业技术的低端化:以农机工业为例
        二、战前机械工业的劳动密集化趋势
        三、企业制造高端技术产品的成败
    第二节 战备压力下国家对机械工业的引导
        一、南京国民政府应对日本蚕食之战略
        二、南京国民政府推动机械工业发展之举措
        三、战前东亚工业化道路之竞争
    小结
第三章 战争刺激下战略性工业化的加速(1937-1945)
    第一节 战争对机械工业地理格局的重塑
        一、国家主导东部机械工厂内迁
        二、国统区民营机械企业的发展
        三、敌占区机械工业之演化
    第二节 战时国营机械企业的壮大
        一、后方国营机械企业的发展概况
        二、资源委员会领军企业承担国家战略
        三、高端部门:航空发动机工业之萌芽
        四、普通部门:国家资本介入农机工业
    第三节 战时政策下国家对产业之嵌入
        一、选派机械技术人才出国实习
        二、编订检验规范培育机床工业
        三、依靠订货政策维持产业发展
    小结
第四章 政权交替时期战略性工业化之顿挫(1945-1949)
    第一节 战后中国机械工业的重组
        一、开放性自由市场之重启
        二、机械工业地理格局之再塑造
    第二节 国家在机械工业中扩张的多重面相
        一、国家资本之膨胀与国企技术弱化
        二、国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家之吸纳
        三、非国营企业对国家权力之认同
    第三节 自由市场重启后机械工业的衰颓
        一、政策转向与机械工业的行业危机
        二、国家再嵌入产业之失败
    小结
第五章 战略性工业化的强势展开(1949-1957)
    第一节 强势国家嵌入机械工业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之确立
        二、机械工业管理体制的建立
        三、国家权力对机械工业全面渗透
    第二节 机械工业技术演化路径之变更
        一、对苏联与东欧技术的大规模引进
        二、社会主义研发模式之构建
    第三节 军-工-学综合体之形成
        一、军-工-学关系之协同演化
        二、中国大陆机械工业发展之绩效
    小结
结论 战略性产业演化的历史逻辑
    一、影响战略性产业演化的相关因素
    二、市场对后发展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抑制作用
    三、战略意志对后发展国家的重要性
    余论:战略性工业化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致谢

(3)论中共策反策略与国民党军起义(1945.9-195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标和方法
    三、研究意义和选题创新
第一章 中共策反国民党军起义概况
    一、解放战争发展形势与策反国民党军起义概况
    二、国民党军起义的军事因素
第二章 中共策反策略的实践展开
    一、策反策略的理性提出
        (一) 策反策略的组织领导及性质
        (二) 策反策略的执行者和策反对象
    二、对策选择与行动探析
        (一) 知己知彼,在充分掌握国民党军各种实际情况后对症下药
        (二) 利用一切人脉资源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策反工作
        (三) 多管齐下,各策反部门相对独立或者相互配合
        (四) 以点带面,发挥起义和反正的国民党官兵的示范效应
        (五) 利用矛盾、激化矛盾、制造矛盾、解决矛盾
        (六) 因势利导,慎选时机
        (七) 宣传方式多样化
        (八) 建立立功制度,尊重、优待起义人员
    三、策反策略的思维透视
        (一) 主观性与客观性
        (二) 对立性与同一性
        (三) 普遍性与特殊性
        (四) 偶然性与必然性
        (五) 曲折性与前进性
        (六) 量变与质变
        (七) 局部与全局
        (八) 精英与群众
第三章 中共策反国民党军起义的类型分析与国民党起义将领的思想动态
    一、中共策反国民党军起义的类型分析
        (一) 突发型和渐进型
        (二) 原发型和他导型
        (三) 忠贞不渝型和背信弃义型
    二、国民党起义将领的思想动态
        (一) 起义将领的思想动态
        (二) 思想动态的传统文化分析
        (三) 国民党将领起义的心理根源
第四章 中共策反国民党军起义的经验教训及历史意义
    一、经验教训
        (一) 启发觉悟、改造思想是起义成败的根本
        (二) 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是起义成败的基石
        (三) 未雨绸缪、掌控风险是起义成败的关键
        (四) 把握时机、果敢行动是起义成败的要因
    二、历史意义
        (一) 促使国民党统治集团瓦解,推进战争胜利进程
        (二) 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挽救保护国家资财
        (三) 增进民主人士对中共政治主张的认同,巩固统一战线
        (四) 为国家建设储备人才,壮大国防力量
        (五) 丰富对敌斗争经验,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光辉典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国民党起义将领解放后担任职务简介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薄一波与彭德怀的莫逆之交(论文参考文献)

  • [1]胡耀邦思想研究 ——介于观念与体系之间的考察[D]. 周力陈.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2]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D]. 严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3]论中共策反策略与国民党军起义(1945.9-1950.6)[D]. 闫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08(05)
  • [4]朱德与彭德怀[J]. 何立波. 报刊荟萃, 2006(09)
  • [5]朱德与彭德怀的莫逆之交[J]. 何立波. 党史纵横, 2006(04)
  • [6]钱学森归国与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J]. 陈支农. 党史文汇, 2004(01)
  • [7]薄一波与彭德怀的莫逆之交[J]. 刘明钢. 党史博采, 2003(01)
  • [8]杨献珍在山西(连载之六)[J]. 萧岛泉. 湖北文史资料, 2002(03)
  • [9]杨献珍在山西(连载之六)[J]. 萧岛泉. 湖北文史资料, 2002(03)
  • [10]杨献珍与彭德怀的交往(二)[J]. 书真. 纵横, 1998(03)

标签:;  ;  ;  ;  ;  

薄一博与彭德怀的情谊无以伦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