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算法研究与实现

基于DSP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算法研究与实现

一、基于DSP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的算法研究及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杨鑫钰[1](2021)在《基于DSP与FPGA的半线圈感应测井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水平井和大斜度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实际作业中,具有远探测功能的地质导向技术是实现目的层中有效钻井的关键技术。半线圈测井是一种可实现随钻地质导向的新方法。本论文设计了基于DSP与FPGA的半线圈感应测井实验系统,它可进行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对源距和线圈间的夹角进行调节,为实验室中进行半线圈的各项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实验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第一部分完成了半线圈感应测井原理分析与实验系统总体设计。根据感应测井理论推导出半线圈接收电压的计算公式。设计了实验系统的整体结构框图。提出了半线圈感应测井实验系统发射和接收模块的技术指标要求,以及总体实验系统的功能要求。第二部分为半线圈感应测井实验系统的发射模块设计。具体包括软件设计和硬件电路设计。其中软件设计包括设计基于TMS320F28335的最小子系统,用以控制AD9833产生实验要求的20KHz正弦信号。硬件电路包括DDS波形产生模块,差分放大模块,功率放大模块。硬件电路设计包括AD8221差分放大模块的电路焊接,功率放大模块的电路焊接。采用NI 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差分放大模块和功率放大模块的仿真,以验证是否符合设计需求,完成了实验系统要求频率信号的产生,并将其放大至驱动线圈负载。仿真结果表明:AD8221差分放大电路可有效减少共模抑制比。采用二级放大的功率放大电路可对电流和电压同时进行放大。第三部分为半线圈感应测井实验系统的接收模块设计。包括软件设计和硬件电路设计。软件部分主要是通过Verilog硬件语言来进行采样控制和数据存储,AD7606进行采样速率的控制,以及数据的缓存以及DSP读取。硬件部分包括前置放大电路,用以接收线圈上的微弱信号放大;低通滤波电路,采用巴特沃斯低通滤波进行高频噪声滤除;AD采集电路,进行接收线圈上的信号离散采集和FPGA与DSP数据通信。完成了实验系统的信号接收模块,并且采样速度快,精度高。第四部分为半线圈实验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首先依据信号流向完成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的调试,其次对整个系统进行整体电路和软件调试,调试结果表明:半线圈感应测井实验系统信号发射与接收稳定,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然后进行实验系统功能性分析,包括方位角变化、源距变化以及匝数变化。最后进行了线圈探边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半线圈系具有方位角度敏感以及对高电导率物体有敏感性,具有一定的边界探测能力,且半线圈接收信号强度高于全线圈。本实验系统具有对半线圈的各项特性验证功能,包括半线圈对旋转角度敏感性、对边界条件变化的敏感性以及信号接收强度大于全线圈的特性。通过各项分析验证了半线圈实验系统的有效性。实现了在实验室中对半线圈各项特性探究。实验系统达到了预期实验指标要求以及功能需求。

欧海峰[2](2021)在《基于FPGA的雷达地面目标SAR成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一种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的主动式探测成像雷达,突破了实孔径天线成像时对方位向分辨率的限制,实现了探测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广泛应用于地面目标成像场景。针对SAR成像时大量回波数据的快速高效处理在传统结构的数字信号处理器中难以实现的问题,本文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模块化、高速并行的数据处理特性,研究了基于FPGA的雷达地面目标SAR成像方法,下面是研究内容和成果。第一部分,本文研究了SAR成像基本理论,搭建了机载SAR成像仿真平台并建立时域回波模型生成后续研究使用的SAR回波数据。研究对比了常规距离多普勒(Range Doppler,RD)算法、改进RD算法和线性调频变标(Chirp Scaling,CS)算法原理及成像效果。结合本文基于FPGA硬件平台实现SAR成像处理的前提,根据算法运算量和成像精度,选择了硬件资源消耗少、成像精度高、处理速度快的改进RD算法作为后续SAR成像信号处理算法。并对算法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FFT)获取窄带回波信号频率时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采用线性调频Z变换(Chirp-Z Transform,CZT)进行回波信号的频率细化,从而提高了窄带回波信号的频率精度。第二部分,设计了基于FPGA的SAR成像处理方案,主要包括SAR回波信号的预处理和SAR成像算法处理。预处理主要完成SAR中频回波信号的降频处理,降低后续成像算法处理时的数据量。SAR成像算法部分主要完成距离向脉冲压缩、距离徙动矫正和方位向脉冲压缩。第三部分,基于FPGA实现所设计的SAR成像方案。利用VIVADO软件中的VIVADO SIMULATOR工具对设计方案的各模块进行功能仿真,并与理论仿真结果对比。结果表明:FPGA处理得的SAR成像结果与MATLAB理论仿真结果存在的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0.14%,满足预期指标要求。另外,基于FPGA实现了CZT时频转换模块,并利用CZT完成距离向回波信号的脉冲压缩,脉冲压缩精度比利用FFT方法获得的距离向脉冲结果精度最多可提高2.52m。由此说明,本文设计的SAR成像处理方案及相关改进方法能够在FPGA硬件中正确实现,并满足SAR成像处理精度要求。

于跃[3](2021)在《高分辨遥感卫星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伺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分辨遥感卫星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地理绘制、气象预测、资源勘探和现代化军事等领域。通过提高遥感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敏捷性,实现遥感卫星在同一轨道周期内对同一目标完成多次推扫成像任务和缩短重访周期,进而保证高分辨遥感卫星稳定并快速的获取高质量的图像,一直是高分辨遥感卫星的研究重点之一。遥感卫星姿态控制敏捷性的提升依赖于能够稳定输出大力矩的姿态控制部件。与传统的卫星姿态控制部件如喷气部件、飞轮和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相比,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具有输出力矩大、重量轻、功耗低、清洁无污染、无框架锁定和机动能力强的优点。由于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的输出力矩为框架角速度矢量和飞轮角动量矢量的乘积,且飞轮输出的角动量为常值。所以,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输出力矩的精度完全取决于框架伺服系统控制精度,研究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精度对于提高输出力矩精度,从而提高卫星姿态控制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控制力矩陀螺”和“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为依托,针对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中使用的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进行设计和研究。本文从电机控制、传感器精度、系统模型以及控制算法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来提高框架伺服系统控制精度,这对于指导控制力矩陀螺系统设计、保证系统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的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对框架伺服系统电机模型及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要求进行电机的选型,对该电机结构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并推导了包括电压方程、转矩方程、磁链方程和运动方程在内的数学模型。其次,对永磁同步电机空间矢量控制的坐标变换方法以及基于矢量控制策略进行脉宽调制的原理进行了介绍。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基于PI算法的框架伺服系统的仿真模型,跟踪速度的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并根据速度和电流的响应信号证明了矢量控制策略的有效性。(2)对框架伺服系统位置传感器精度进行研究。从提高SGCMG伺服系统中角位置传感器圆光栅的精度入手,提出使用单读数头加补偿算法的软件补偿方法来代替使用双读数头硬件补偿算法消除偏心误差。首先,对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系统输出力矩原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圆光栅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会影响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的输出力矩精度。其次,对圆光栅测量角度误差来源进行分析,并对安装误差中的倾斜误差和偏心误差进行理论模型推导,并开展了圆光栅标定实验,根据实验获得的误差数据和误差几何模型综合分析得到补偿模型。最后,应用软件补偿算法对单读数头采集到的角度数据进行补偿,可以将测量误差从311.18″提高到6.23″。通过对比表明,采用软件补偿后圆光栅采集精度可以达到使用双读数头硬件补偿精度。(3)通过系统辨识的方法得到框架伺服系统模型。首先,将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等价为二质量块模型并推导出系统传递函数的数学模型,同时提出机械谐振频率的抑制方法,并对正交相关分析法的数学模型进行介绍和分析。其次,开展系统模型辨识研究,对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输入正弦扫频电流信号激励,同步记录输出的速度信号,采用正交相关分析法得到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通过对频率特性的拟合获得系统的传递函数。最后,将拟合得到的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曲线与实验得到的频率特性曲线进行了对比,来验证辨识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4)提出框架伺服系统控制算法并进行仿真和实验来验证其有效性。首先,针对伺服系统存在非理想和非线性的干扰所导致系统跟踪性能降低的问题,提出抗干扰能力强和收敛速度快的快速终端滑模控制策略,设计新型趋近律减弱滑模控制固有的抖振问题。其次,提出了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具有在占用尽可能少的软硬件资源的条件下使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具有在轨调参功能。最后,进行软硬件设计并搭建实验平台,采用上述提出的算法进行仿真和实验,对算法的控制精度和动态精度进行验证。

程浴晟[4](2021)在《雷达信号模拟器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高速发展的电子技术使人类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导致了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形式越来越多样的雷达信号环境。因此模拟复杂雷达信号环境的研究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在模拟复杂雷达信号的工作中,信号产生模拟器是整个工作的核心内容,信号产生模拟器要能够按照要求来模拟不同体制的雷达信号,并且在其他系统的辅助下进行雷达信号的完整模拟试验。当今雷达信号模拟系统的传统做法是进行多部雷达的模拟,然后按照简单的排序算法如冒泡法,插入排序法等,将多个通道的脉冲合并成一路脉冲序列,最后根据脉冲的重叠情况取舍。本文针对复杂雷达信号模拟器的设计要求,对基于线性规划软件进行雷达信号排序和以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为核心的雷达信号模拟器进行了设计,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分析了不同的雷达信号形式,主要包括调幅、调频、调相、重频参差以及频率捷变信号。根据不同种类雷达信号的时域以及频域特性,来构思雷达信号的排序算法以及在硬件上的具体实现方案。2.重点研究了雷达信号的调度算法,将在处理器中进行周期任务调度时用到的MILP算法引用到了雷达脉冲信号调度中来,同时考虑到雷达脉冲信号与处理器中的周期任务的数学模型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对其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的约束关系式模型,从而使算法能够适应雷达脉冲信号存在丢失,时域重叠频域不重叠,周期不固定以及存在优先级的情况,提高了雷达脉冲信号调度算法的性能和可行性。3.设计了雷达信号模拟器硬件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脉冲控制模块、高速DDS模块、DAC模块。实现了多相频率合成和波形存储压缩技术,并对系统的工作流程、信号参数有效位数和协议帧进行了设计,该流程首先对雷达脉冲信号进行排序,接着FPGA接收排序后的雷达信号参数,然后在FPGA内的慢时钟域进行分析后控制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DDS)产生对应的数字域雷达信号,最后将产生的信号进行数模转换以生成对应的模拟信号。4.论文的最后部分进行了验证工作,对模拟的雷达信号进行分析,验证整个设计的正确性,表明雷达信号的排序算法以及基于FPGA的硬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且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

韩增玉[5](2021)在《前视SAR成像处理方法及硬件实现》文中认为前视合成孔径雷达(SAR)能够对平台正前方区域成像,具有抗干扰性好、隐蔽性强等特点,在精确制导、侦察测绘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前视SAR成像处理对实时性要求高,而回波大数据量将导致成像实现非常困难;因此,研究前视SAR成像处理方法及硬件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前视SAR中的机载双基前视模式是各国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机载双基前视SAR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极坐标格式算法(PFA)、前视SAR信号处理机设计及PFA算法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实现等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机载双基前视SAR构型,建立了回波模型,仿真分析了回波的时频特性和二维分辨率特性,导出了二维分辨率的计算公式;研究了前视SAR的PFA算法,并对算法进行了仿真。2、针对前视SAR回波数据采样和处理要求,设计了基于VPX总线的前视SAR信号处理机,完成了前视SAR数据采集卡和信号处理卡的设计和实现。3、依托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多核架构,基于进程间通信(IPC),为PFA算法设计了控制集中、执行分布的并行处理方案,实现了PFA算法的多核并行处理。4、为提高前视SAR图像刷新率,基于流水线操作的思想,设计了FPGA+双DSP的联合处理架构,SAR数据采集、成像处理形成三级流水线结构,有效提高了成像效率,并通过仿真与实测数据处理对处理机进行了验证。

陈昳霏[6](2021)在《高效动态信道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能够支持更大的带宽、更复杂的信号,同时频带内信号密集度更大,甚至有时需要利用多个不连续且位置、带宽不固定的空白频谱以支持高速率的数据传输。而信道化技术具有大瞬时接收带宽、实时信号接收、高频率分辨率、可以分离时域重叠而频域不重叠的信号的特点,非常适用于该种场景下的信号接收。但同时信道化技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固定的信道划分方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场景,以及信道数大幅度增加导致资源消耗巨大。针对前者,论文采用子信道中心频点及带宽的实时可调的动态信道化技术,并且在硬件平台实现了可实时配置子信道个数的动态信道化模块,从而获得更灵活的子信道划分。针对后者,论文在算法设计时采用基于加权叠加(Weighted Over Lap-Add,WOLA)的高效结构,并且对算法进行简化和改进,从而降低运算量。论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研究并设计了基于分析-综合滤波器组的动态信道化技术:基于WOLA的高效结构解除了通道个数和抽取/内插因子之间的整数倍限制条件,与并行数字下变频(Digital Down Converter,DDC)结构和基于多相滤波的高效结构相比,该结构可以在减少运算量的同时获得更高的灵活性;基于自相关积累的门限更新检测算法可以提高低信噪比下或噪声能量变化时的检测正确率。2)针对硬件实现平台特性对算法进行了改进:将抽取移至混频和滤波之前、将内插移至混频和滤波之后,使用循环移位的方式替代混频运算,采用递推方式进行自相关积累运算,降低硬件实现的复杂度和资源消耗。3)将动态信道化模块封装成易于复用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核,支持采样率、子信道个数以及抽取/内插因子的在线动态配置,其最大子信道个数仅受限于芯片资源,因而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应用需求。论文以Xilinx Zynq XC7Z100为实现平台进行了IP核的封装与测试,在该芯片上IP核可以处理最高102.4MHz采样率的宽带信号,可支持最多128路的信道分离和16路的信道合成。

徐浩然,徐科军,刘文,张伦,乐静,黄雅,刘陈慈[7](2020)在《科氏质量流量计中全数字驱动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全数字驱动技术流量管难以启振的问题,综述了模拟转数字启振、随机波启振、正弦波启振、扫频方波启振、正负阶跃交替启振等5种启振方法;针对驱动信号幅值、频率、相位难以调节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针对全数字驱动技术的实现平台,综述了2种解决方案:基于DSP的单核全数字驱动和基于DSP+FPGA的双核全数字驱动。其中,基于DSP的单核全数字驱动成本低,易于推广;基于DSP+FPGA的双核全数字驱动精度更高。

宋芳[8](2020)在《中红外激光甲烷传感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内,国内发生煤矿瓦斯事故将近400次,产生了大量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瓦斯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实时监测甲烷气体十分必要。同时,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其浓度持续升高对生态和气候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此外,甲烷作为易燃易爆气体,在天然气生产、存储、运输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无论是在环境科学领域或者是公共安全生产领域,对高精度、高灵敏度的甲烷检测仪的需求都尤为迫切。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光谱(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检测甲烷的方法。它精度高、寿命长、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不会影响待测气体组分。TDLAS系统中最常用的两种技术是直接激光吸收光谱(Direct LaserAbsorption Spectroscopy,DLAS)技术和波长调制光谱(Wavelength Modulation Spectroscopy,WMS)技术。波长调制光谱技术与锁相放大技术是提高TDLAS系统检测精度的主要技术。本论文研究了一款低功耗、低成本、小体积、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的数字正交锁相放大器。采用TMS320F28335作为主控制器,选择高精度低噪声的模数转换器和直接数字频率合成芯片,通过优化电源树,提高了整板电源的效率,降低了系统的功耗。使用该锁相放大器进行气体实验,在积分时间为2s时,该中红外甲烷检测系统的检测灵敏度为13ppbv(parts per billion in volume,十亿分之一体积)。在直接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中,如果激光器驱动器中含有电学噪声,那么这个电学噪声加在激光器的两端,最终就会以光学噪声的形式出现,从而影响测量结果,降低系统的检测精度。因此为了抑制激光器驱动器中的电域噪声,本论文结合递归最小二乘(Recursive Least-Squares,RLS)自适应算法,研究了电域自适应中红外激光甲烷气体传感器。首先基于Matlab平台,对RLS自适应算法进行了仿真,讨论了RLS自适应算法参数的选择准则。然后,将RLS算法与DLAS技术结合,仿真验证了RLS算法在DLAS中的滤波作用。最后进行气体实验,验证算法在实际中的滤波效果。系统采用室温连续的中红外带间级联激光器和碲镉汞探测器,结合多反射气室技术,在无外加噪声的情况下,积分时间为6s时,使用RLS自适应滤波器,检测灵敏度由79 ppbv提高到44ppbv。并且对室内外的甲烷气体进行了实地测量。该传感器响应速度快,精度高,可以应用于安全生产领域。波长调制光谱技术只关注吸收信号在调制频率的各次谐波处的信号大小,所以它能够很好地抑制系统噪声。但是若系统温度漂移、电域或光域引起的噪声频率小于扫描频率(通常为1Hz-20Hz),此时WMS技术就不能抑制这种噪声。因此,为了减小系统中的慢变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采用最小均方(Least-Mean-Square,LMS)自适应算法,研究了波长调制最小均方自适应甲烷传感器。首先讨论了LMS算法的参数对滤波效果的影响。采用室温连续的中红外带间级联激光器和碲镉汞探测器,通过增加一个光路参考通道来感知慢变的系统噪声。在积分时间为1.9s时,使用LMS自适应滤波器,检测灵敏度由25ppbv提高到16ppbv。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采用DSP作为主控制器,通过优化系统电源树,提高了电源效率,研制出低功耗、小体积的数字锁相放大器,为进一步缩小传感器体积、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2、为了抑制直接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中激光器驱动器的电域噪声,在中红外甲烷传感器中增加一路电域反馈通道,采用递归最小二乘自适应算法对含噪信号进行滤波处理。随着系统中电域噪声的增大,系统检测灵敏度的提升也会越明显。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红外气体传感领域。3、在中红外甲烷传感器中,提出了一种通过增加参考光路通道抑制系统慢变漂移的方法。通过在激光器的驱动信号中加入慢变的乘性噪声来模拟实际情况,采集参考通道中的噪声信号,结合最小均方自适应算法实现了对慢变噪声的抑制。该技术可以滤除各种统计特性未知的慢变噪声,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程远[9](2020)在《弹载MIMO雷达目标检测算法实现研究》文中指出精确制导技术在现代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弹载MIMO雷达凭借其灵活性、低截获性、高探测能力等优异特点,较传统弹载相控阵雷达更具竞争力。国内外研究机构也越来越多开展MIMO雷达导引头的研制工作。本文以弹载MIMO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制为出发点,研究了若干目标检测算法的硬件实现方案,重点分析了弹载MIMO雷达角度搜索方案和雷达下视状态时的目标检测方案。针对基于RTL开发时算法实现复杂度大、空时自适应滤波计算量大等问题,提出采用高层次设计平台进行算法实现,以及采用空-时两级降维的3DT-STAP算法来降低空时自适应滤波的计算量。并在已有的FPGA+DSP架构的硬件平台上实现相关算法模块。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弹载MIMO雷达基本工作原理,针对导引头不同状态下的目标检测需求,研究了弹载MIMO雷达测速测距测角中常用的几种信号处理算法。针对目标角度搜索,分析比较了3种经典的DOA估计算法,并出于分辨率和计算量的考量,选择基于Capon算法的DOA估计方案。当导引头处于斜下俯冲状态时,建立地杂波模型,并采用空-时域两级降维处理的3DT-STAP方法来生成空时二维滤波器,抑制地杂波对目标检测造成的干扰,同时大大降低算法实现的计算量。2、针对弹载MIMO雷达采样通道多、计算密集等特点,在高性能FPGA+DSP架构的信号处理机平台上实现了弹载MIMO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板卡之间、芯片之间的数据流控制,合理分配大量的计算数据。包括12路ADC数据采集通路、板卡间FPGA高速数据互联和FPGA与DSP之间基于Serial Rapid IO(SRIO)的高速数据传输等。3、针对FPGA传统RTL设计模式下搭建复杂算法模块时设计流程繁复、开发周期长的情况,提出了借助Xilinx高层次综合设计平台High Level Synthesis(HLS)、System Generator for DSP(System Generator)来加速FPGA实现弹载MIMO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方案。并基于以上平台在FPGA中搭建了数字正交下变频、脉冲压缩、基于Capon算法的DOA估计、3DT-STAP算法处理模块等功能模块。在DSP中实现了恒虚警检测和目标凝聚算法。

潘康[10](2020)在《AMBE声码器研究与多核DSP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MBE算法是语音信号处理技术中最经典的算法之一,由于其低比特率高性能的语音压缩效果,已逐渐在各类通信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现代多媒体通信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实时运算量,使得传统的通信设备面临着性能与功耗上的瓶颈,传统的单核处理器因而逐渐向多核架构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通信需求。多核处理器架构虽然为通信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与发展方向,但同时也让硬件开发工作者面临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鉴于这一现状,本论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针对AMBE声码器,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多核DSP平台的软件并行方案,使得声码器应用程序开发变得便捷高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包括:(1)平台架构设计:根据AMBE算法的特点,设计并完成AMBE声码器平台的架构方案。首先研究了 AMBE算法的基本原理与流程步骤,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接着,结合平台特性,设计了合理的多核并行架构,并完成了平台内部的各项资源分配以及平台通信机制。最后对该架构方案进行了可行性验证。(2)基于多核的算法设计:基于声码器平台及其架构方案,实现多核AMBE声码器。首先提出并设计了声码器应用程序的一般性流程,通过平台主程序完成了平台的一系列配置及初始化工作。然后对主从核进行了程序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内存调度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多核访问冲突的问题。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与分析,证明了相比于单核版本,AMBE声码器多核版本的实际性能提升比与理论相符。(3)基于网络的调试仿真系统设计:面向网络通信,搭建实时高效的AMBE调试仿真系统。首先设计了 PC与DSP的通信协议,实现了二者数据实时传输的双向通信链路。接着,在PC端开发了功能齐全、交互友好的软件界面,并在DSP端设计实现了两个重要功能:基于网络的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 AMBE声码器平台的设计方案及其多核实现的并行架构,通过主从模式进行任务分配,有效地提高了程序的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出多核DSP处理器低延迟低功耗的性能优势。

二、基于DSP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的算法研究及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DSP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的算法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SP与FPGA的半线圈感应测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感应测井发展现状
        1.2.2 半线圈感应测井发展现状
        1.2.3 DSP测井发展现状
        1.2.4 FPGA测井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半线圈感应测井系统原理与结构分析
    2.1 半线圈感应测井系统理论分析
        2.1.1 均匀介质中的感生电动势计算原理
        2.1.2 半线圈感应测井原理
    2.2 半线圈感应测井实验系统整体结构
    2.3 发射技术指标要求
        2.3.1 发射电路模块技术指标要求
        2.3.2 接收电路模块技术指标要求
        2.3.3 半线圈感应测井实验系统功能指标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半线圈感应测井系统发射模块设计
    3.1 发射电路总体方案设计
    3.2 发射电路器件选择
        3.2.1 DSP主控芯片STM320F28335
        3.2.2 DDS芯片AD9833
    3.3 发射模块电路设计
        3.3.1 主控模块设计
        3.3.2 DDS波形发生模块
        3.3.3 DDS模块原理
        3.3.4 DDS电路设计
        3.3.5 差分放大电路仿真与设计
        3.3.6 功率放大电路仿真与设计
    3.4 发射电路信号产生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线圈感应测井系统接收模块设计
    4.1 接收电路的总体设计
        4.1.1 接收电路结构设计
        4.1.2 接收电路芯片选择
    4.2 接收模块电路设计
        4.2.1 前置放大模块设计
        4.2.2 低通滤波模块仿真与设计
        4.2.3 A/D转换电路
        4.2.4 FIFO缓冲队列
        4.2.5 FPGA硬件设计
    4.3 接收模块的软件设计
        4.3.1 FPGA开发环境和设计流程
        4.3.2 FPGA软件设计
        4.3.3 ADC采样控制
    4.4 数据缓存
    4.5 DSP接收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
    5.1 调试方案设计
    5.2 实验环境搭建及探头制作
    5.3 半线圈感应测井系统调试
        5.3.1 DDS波形发生模块调试
        5.3.2 差分放大模块调试
        5.3.3 功率放大模块调试
        5.3.4 接收模块调试
        5.3.5 总体电路调试
    5.4 线圈匝数影响分析
    5.5 半线圈旋转角度变化影响分析
    5.6 线圈收发间距影响分析
    5.7 线圈探边特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基于FPGA的雷达地面目标SAR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SAR成像理论及算法研究
    2.1 SAR成像理论
        2.1.1 SAR成像原理
        2.1.2 SAR成像性能指标
        2.1.3 SAR回波信号处理技术
    2.2 地面点目标成像模型建立
        2.2.1 SAR回波信号模型建立
        2.2.2 SAR成像模型参数设置
        2.2.3 SAR回波数据生成
    2.3 SAR成像算法研究及仿真结果对比
        2.3.1 RD算法
        2.3.2 改进RD算法
        2.3.3 CS算法
    2.4 算法选择及频率分析方法改进
        2.4.1 基于FPGA的SAR成像算法选择
        2.4.2 频率分析方法改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PGA的SAR成像方案设计
    3.1 方案设计
        3.1.1 基于FPGA的SAR成像方案
        3.1.2 预期技术指标
    3.2 预处理模块设计
        3.2.1 AD采样控制模块设计
        3.2.2 数字下变频模块设计
    3.3 基于FPGA的RD算法模块设计
        3.3.1 RD算法模块设计
        3.3.2 脉冲压缩模块的FPGA设计
        3.3.3 距离徙动校正模块设计
    3.4 基于CZT的脉冲压缩模块改进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PGA的SAR成像方法实现
    4.1 FPGA仿真验证平台简介
    4.2 基于FPGA的AD采样控制模块实现
    4.3 数字下变频模块实现
        4.3.1 两路正交信号产生
        4.3.2 抽取滤波模块实现
        4.3.3 低通滤波器实现
        4.3.4 数字下变频模块全程仿真结果
    4.4 距离向脉冲压缩模块实现
        4.4.1 基于FPGA的FFT模块实现
        4.4.2 复数乘法器模块搭建
        4.4.3 IFFT计算模块实现
        4.4.4 距离向脉冲压缩模块仿真结果分析
    4.5 距离徙动校正模块实现
    4.6 方位向脉冲压缩模块实现
    4.7 基于FPGA的CZT模块实现
        4.7.1 基于CZT的回波信号时频转换
        4.7.2 FFT与CZT的脉冲压缩结果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及成果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高分辨遥感卫星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伺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SGCMG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SGCMG系统概述及发展
        1.2.2 位置传感器误差补偿研究现状
        1.2.2.1 圆光栅编码器测角误差来源
        1.2.2.2 硬件补偿方法
        1.2.2.3 软件补偿方法
        1.2.3 伺服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2.3.1 PI控制策略
        1.2.3.2 自抗扰控制策略
        1.2.3.3 预测控制策略
        1.2.3.4 滑模控制策略
        1.2.3.5 神经网络控制策略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2章 SGCMG框架电机建模及控制
    2.1 引言
    2.2 框架电机选型及指标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建模
        2.3.1 坐标系建立方法
        2.3.1.1 Clark变换
        2.3.1.2 Park变换
        2.3.2 数学建模
    2.4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策略
    2.5 矢量控制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位置传感器误差补偿
    3.1 引言
    3.2 圆光栅工作原理及误差
        3.2.1 圆光栅工作原理
        3.2.2 圆光栅误差来源
        3.2.3 安装误差模型
        3.2.3.1 倾斜误差建模
        3.2.3.2 偏心误差建模
    3.3 圆光栅误差补偿方法
        3.3.1 硬件补偿
        3.3.2 软件补偿
    3.4 圆光栅标定与补偿实验
        3.4.1 标定实验设计
        3.4.2 补偿流程
    3.5 圆光栅补偿结果与仿真分析
        3.5.1 补偿结果分析
        3.5.2 SGCMG伺服系统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SGCMG框架伺服系统辨识
    4.1 引言
    4.2 SGCMG框架伺服系统控制模型和机械谐振的研究
        4.2.1 SGCMG框架伺服控制模型
        4.2.2 机械谐振频率抑制
    4.3 SGCMG框架伺服系统特性辨识
        4.3.1 辨识方法
        4.3.2 辨识实验
    4.4 SGCMG框架伺服系统频率特性辨识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SGCMG框架伺服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传统伺服控制策略介绍
        5.2.1 电流环控制
        5.2.2 速度环控制
        5.2.3 位置环控制
    5.3 滑模控制
        5.3.1 滑模控制基本理论
        5.3.2 快速终端滑模控制
        5.3.3 抖振问题及抑制方法
        5.3.4 新型趋近律设计
    5.4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
        5.4.1 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5.4.2 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
    5.5 控制器设计及仿真对比
        5.5.1 控制器设计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SGCMG框架伺服系统研制与实验
    6.1 引言
    6.2 SGCMG框架伺服系统的硬件设计
        6.2.1 电源模块设计
        6.2.2 控制模块设计
        6.2.3 驱动模块设计
        6.2.4 ADC采集模块设计
        6.2.4.1 电流采集
        6.2.4.2 母线电压和温度采集
        6.2.5 通信模块设计
        6.2.5.1 CAN通信
        6.2.6 RS422 通信
    6.3 SGCMG框架伺服系统的软件设计
        6.3.1 主控制器软件设计
        6.3.2 从控制器软件设计
    6.4 SGCMG框架伺服系统实验
        6.4.1 电流环实验结果
        6.4.2 速度环实验结果
        6.4.2.1 阶跃跟踪响应实验
        6.4.2.2 正弦跟踪响应实验
        6.4.2.3 实验结论
        6.4.3 位置环实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雷达信号模拟器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雷达信号模拟器基本理论
    2.1 主要功能
    2.2 雷达信号的分类
        2.2.1 线性调频信号
        2.2.2 相位编码信号
        2.2.3 步进频率信号
    2.3 雷达信号环境仿真模型
        2.3.1 RF模型
        2.3.2 PRI模型
        2.3.3 PA模型
        2.3.4 天线方向图函数
        2.3.5 天线扫描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线性规划与雷达脉冲信号排序
    3.1 无关联周期任务调度
        3.1.1 无关联周期任务模型
        3.1.2 MILP算法
        3.1.3 可调度性分析
        3.1.4 线性规划表达式
        3.1.5 无关联周期任务调度评估模型
    3.2 雷达脉冲信号调度
        3.2.1 雷达脉冲信号的频域特性
        3.2.2 雷达脉冲信号的丢失率特性
        3.2.3 雷达脉冲信号的非周期特性
        3.2.4 雷达脉冲信号的优先级特性
    3.3 仿真与结果分析
        3.3.1 仿真环境介绍
        3.3.2 线性规划求解器
        3.3.3 仿真结果
        3.3.4 算法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4.1 信号模拟器总体设计
        4.1.1 模拟器主要技术指标
        4.1.2 信号产生板方案选择
        4.1.3 模拟器设计方案
    4.2 信号产生板硬件设计
        4.2.1 信号产生板整体设计
        4.2.2 脉冲控制模块
        4.2.3 高速DDS模块
        4.2.4 DAC模块
    4.3 信号产生板软件设计
        4.3.1 FPGA工作流程
        4.3.2 信号参数的有效位数
        4.3.3 信号参数协议帧解析
        4.3.4 DDS控制字的生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相频率合成技术实现
    5.1 多相频率合成原理
        5.1.1 相位计算
        5.1.2 波形存储压缩
    5.2 FPGA实现
        5.2.1 相位计算模块
        5.2.2 相位波形转换模块
        5.2.3 并串转换模块
    5.3 仿真与实测验证
        5.3.1 雷达脉冲信号排序结果
        5.3.2 雷达脉冲信号生成结果
        5.3.3 信号频谱验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前视SAR成像处理方法及硬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前视SAR发展
        1.2.2 成像算法
        1.2.3 硬件实现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双基前视SAR成像原理
    2.1 双基前视SAR构型
    2.2 双基前视SAR回波模型
        2.2.1 回波时域特性
        2.2.2 回波频域特性
    2.3 分辨率特性
        2.3.1 距离分辨率
        2.3.2 方位分辨率
    2.4 双基前视SAR成像算法
        2.4.1 极坐标格式算法
        2.4.2 算法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视SAR成像信号处理机设计与实现
    3.1 信号处理机需求分析
    3.2 信号处理机设计
        3.2.1 信号处理机总体架构
        3.2.2 数据采集板卡设计
        3.2.3 信号处理板卡设计
    3.3 前视SAR成像处理硬件实现
        3.3.1 带通采样与下变频
        3.3.2 PFA算法DSP实现
    3.4 PFA算法双DSP实现
        3.4.1 双DSP处理架构设计
        3.4.2 双DSP工作流程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前视SAR成像信号处理机调试与验证
    4.1 回波采集与下变频调试
        4.1.1 回波采集
        4.1.2 下变频
    4.2 信号处理机通信接口调试
        4.2.1 FPGA-DSP高速通信接口
        4.2.2 双DSP高速通信接口
        4.2.3 DSP-PC高速通信接口
    4.3 信号处理机成像测试
        4.3.1 仿真数据成像结果
        4.3.2 实测数据成像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高效动态信道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构
第二章 动态信道化算法设计
    2.1 动态信道化技术
        2.1.1 动态信道化
        2.1.2 信道分离
        2.1.3 信道合成
        2.1.4 信号检测
    2.2 高效动态信道化算法设计
        2.2.1 信道分离/合成高效结构
        2.2.2 近似完全重构滤波器组
        2.2.3 自相关门限更新检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效动态信道化算法改进
    3.1 信道分离模块
        3.1.1 算法改进
        3.1.2 定点处理
        3.1.3 原型滤波器设计
        3.1.4 仿真分析
    3.2 信号检测模块
        3.2.1 算法改进
        3.2.2 参数选择
        3.2.3 定点处理
        3.2.4 仿真分析
    3.3 信道合成模块
        3.3.1 算法改进
        3.3.2 定点处理
        3.3.3 仿真分析
    3.4 动态信道化模块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效动态信道化模块的实现与测试
    4.1 硬件实现架构
        4.1.1 实现平台
        4.1.2 硬件架构
    4.2 信道分离模块
        4.2.1 下采样模块
        4.2.2 加权叠加模块
        4.2.3 频率矫正及FFT模块
    4.3 信号检测模块
        4.3.1 自相关积累模块
        4.3.2 门限更新模块
        4.3.3 信号判定模块
    4.4 信道合成模块
        4.4.1 IFFT及频率矫正模块
        4.4.2 数据加权模块
        4.4.3 移位叠加模块
    4.5 控制器模块
    4.6 IP核封装与测试
        4.6.1 模块级验证
        4.6.2 IP核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科氏质量流量计中全数字驱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流量管振动特性
    2.1 流体的波动对流量管振动特性的影响
    2.2 建模分析流量管振动特性
    2.3 气液两相流下对驱动技术的要求
3 启振技术
    3.1 模拟转数字启振
    3.2 随机波启振
    3.3 正弦波启振
    3.4 扫频方波启振
    3.5 正负阶跃交替启振
    3.6 启振方法选择
4 驱动参数调节技术
    4.1 幅值调节
    4.2 频率计算
    4.3 相位跟踪
5 实现方案
    5.1 基于DSP的单核全数字驱动
    5.2 基于DSP+FPGA的双核全数字驱动
    5.3 实现方案推荐
6 结束语

(8)中红外激光甲烷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1.2 甲烷传感器的分类
        1.2.1 电化学甲烷传感器
        1.2.2 半导体型甲烷传感器
        1.2.3 气相色谱型甲烷分析仪
        1.2.4 催化燃烧式甲烷传感器
        1.2.5 电声甲烷传感器
        1.2.6 光谱型甲烷传感器
    1.3 红外甲烷传感器的分类
        1.3.1 非分光型红外甲烷传感器
        1.3.2 基于光声光谱技术的甲烷传感器
        1.3.3 基于光腔衰荡技术的甲烷传感器
        1.3.4 基于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的甲烷传感器
        1.3.5 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光谱技术的甲烷传感器
    1.4 基于TDLAS技术的甲烷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基于TDLAS技术的甲烷传感器的国外研究现状
        1.4.2 基于TDLAS技术的甲烷传感器的国内研究现状
        1.4.3 红外气体传感器中的滤波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红外激光甲烷气体传感技术检测原理
    2.1 分子红外光谱理论
    2.2 朗伯比尔定律
    2.3 激光甲烷气体传感器中激光器的选择
    2.4 激光甲烷气体传感器中探测器的选择
    2.5 激光甲烷气体传感器中多反射气室的选择
    2.6 基于TDLAS技术的甲烷传感器中的关键技术
        2.6.1 直接激光吸收光谱技术
        2.6.2 波长调制光谱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正交锁相放大器的研制与应用
    3.1 数字锁相放大器的原理
    3.2 基于DSP的数字正交锁相放大器
        3.2.1 硬件设计整体方案
        3.2.2 软件设计
        3.2.3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3.3 基于Lab VIEW的数字锁相放大器
        3.3.1 信号处理系统框图
        3.3.2 模块化及UI设计
    3.4 基于DLIA的甲烷传感器系统设计
    3.5 气体实验
        3.5.1 DSP-DLIA系统标定
        3.5.2 DSP-DLIA系统稳定性
        3.5.3 DSP-DLIA系统响应时间
        3.5.4 Lab VIEW-DLIA系统标定
        3.5.5 Lab VIEW-DLIA系统稳定性
        3.5.6 Lab VIEW-DLIA系统响应时间
        3.5.7 基于两种DLIA甲烷传感器的长期气体实验
    3.6 两种DLIA的对比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自适应滤波的直接吸收光谱甲烷传感技术
    4.1 递归最小二乘(RLS)自适应算法
        4.1.1 RLS自适应算法的原理
        4.1.2 RLS自适应算法的在DLAS系统中的仿真
    4.2 基于DLAS技术的电域自适应甲烷传感器结构设计
        4.2.1 甲烷谱线的选择
        4.2.2 带间级联激光器
        4.2.3 碲镉汞探测器
        4.2.4 基于Lab VIEW的 RLS算法处理平台
        4.2.5 系统结构框图
    4.3 实际滤波效果
    4.4 配气和标定
    4.5 响应时间
    4.6 稳定性测试
    4.7 校园内的甲烷检测
        4.7.1 室内甲烷气体的检测
        4.7.2 室外甲烷气体的检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自适应滤波的波长调制光谱甲烷传感技术
    5.1 最小均方(LMS)自适应算法
        5.1.1 LMS自适应算法的原理
        5.1.2 LMS算法在波长调制光谱技术中的仿真
        5.1.3 LMS算法在慢变噪声情况下的仿真
    5.2 基于慢变噪声环境的自适应甲烷传感器结构设计
        5.2.1 系统结构设计
        5.2.2 参考气室设计
        5.2.3 基于Lab VIEW的 LMS信号处理平台
    5.3 配气和标定
    5.4 实际滤波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弹载MIMO雷达目标检测算法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的论文安排
第二章 弹载MIMO雷达目标检测原理
    2.1 弹载MIMO雷达应用场景
    2.2 弹载MIMO雷达基本原理
        2.2.1 MIMO雷达基本收发模型
        2.2.2 基于OFDM-LFM的MIMO雷达正交波形
        2.2.3 MIMO雷达匹配滤波
        2.2.4 基于子阵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2.2.5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准则和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
    2.3 弹载MIMO雷达信号处理通用处理方法
        2.3.1 信号预处理
        2.3.2 波束形成和脉冲压缩
        2.3.3 恒虚警检测
        2.3.4 目标凝聚
    2.4 弹载MIMO雷达的目标角度搜索方法
        2.4.1 CBF算法
        2.4.2 Capon算法
        2.4.3 MUSIC算法
        2.4.4 谱峰搜索
    2.5 弹载MIMO雷达下视状态下的目标检测方法
        2.5.1 弹载MIMO雷达回波信号模型
        2.5.2 弹载MIMO雷达空时自适应处理
        2.5.3 空-时域两级降维的 3DT-STAP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弹载MIMO雷达目标检测算法实现平台
    3.1 弹载MIMO雷达信号处理平台概况
        3.1.1 目标检测算法实现的硬件框架
        3.1.2 弹载MIMO雷达信号处理机层次结构
        3.1.3 多路ADC驱动及跨时钟域处理
        3.1.4 ADC采样波门和脉冲截取
        3.1.5 基于Aurora协议的FPGA片间高速数据接口
        3.1.6 基于SRIO的高速互联端口
    3.2 FPGA高层次开发设计平台介绍
        3.2.1 System Generator开发平台与设计流程
        3.2.2 HLS开发平台与设计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弹载MIMO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硬件实现
    4.1 硬件实现流程
        4.1.1 信号预处理硬件实现流程
        4.1.2 目标角度搜索方法硬件实现流程
        4.1.3 空-时域两级降维的3DT-STAP算法硬件实现流程
    4.2 数字正交下变频模块
    4.3 脉冲压缩处理模块
    4.4 DBF模块
    4.5 基于Capon算法的DOA估计处理模块
        4.5.1 协方差矩阵产生和求逆模块
        4.5.2 Capon谱求解模块
    4.6 3DT-STAP算法部分处理模块
        4.6.1 协方差矩阵产生和求逆模块
        4.6.2 最优权向量生成模块
    4.7 DSP端的目标检测与搜索实现
        4.7.1 数据接收与转换
        4.7.2 CFAR检测
        4.7.3 目标凝聚
    4.8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AMBE声码器研究与多核DS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语音编码技术研究现状
        1.2.2 声码器系统研究现状
        1.2.3 AMBE算法的DSP实现研究现状
    1.3 结构安排
第二章 AMBE声码器基本原理
    2.1 MBE语音模型
        2.1.1 MBE模型原理概述
        2.1.2 MBE模型参数提取
        2.1.2.1 基音频率与谱包络估计
        2.1.2.2 频带V/U判决
        2.1.3 MBE模型语音合成
    2.2 AMBE语音编解码算法
        2.2.1 AMBE语音编码算法
        2.2.2 AMBE语音解码算法
        2.2.2.1 无声部分的语音合成
        2.2.2.2 有声部分的合成
        2.2.2.3 合成话音
    2.3 AMBE算法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MBE声码器平台架构设计
    3.1 平台并行架构设计
        3.1.1 工程组织结构设计
        3.1.2 多核并行方法研究
        3.1.3 多核并行架构选择
    3.2 平台资源分配方案设计
        3.2.1 DSP三级存储结构
        3.2.2 平台空间资源分配
        3.2.2.1 DDR3资源使用
        3.2.2.2 MSMRAM资源使用
        3.2.2.3 空间资源内存映射
        3.2.3 平台时间资源分配
        3.2.4 平台信号量与中断资源分配
    3.3 平台通信方案设计
        3.3.1 核间同步
        3.3.2 核间通信
    3.4 平台架构的可行性验证
        3.4.1 平台启动验证
        3.4.2 平台核间通信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MBE声码器的多核实现
    4.1 声码器开发流程设计
        4.1.1 声码器DSP工程建立
        4.1.2 声码器应用程序开发流程
    4.2 声码器应用程序设计
        4.2.1 主核程序设计
        4.2.1.1 主核数据收发
        4.2.1.2 主核内存调度
        4.2.2 从核程序设计
    4.3 声码器应用程序优化
        4.3.1 运行空间优化
        4.3.2 运行时间优化
    4.4 声码器性能测试
        4.4.1 理论性能提升比
        4.4.2 实际性能提升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网络的AMBE调试仿真系统设计
    5.1 调试仿真系统架构
    5.2 调试仿真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5.2.1 基于Socket套接字的传输协议
        5.2.2 基于数据包的接口协议
    5.3 PC端功能设计与实现
        5.3.1 MAP文件解析模块
        5.3.2 基于PyQT的调试软件界面
        5.3.2.1 界面结构设计
        5.3.2.2 界面功能实现
    5.4 DSP端功能设计与实现
        5.4.1 NDK套件介绍
        5.4.2 网络发送功能
        5.4.3 网络接收功能
    5.5 结果展示
        5.5.1 初始界面展示
        5.5.2 待观测变量的递归解析
        5.5.3 网络通信
        5.5.4 修改芯片寄存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于DSP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的算法研究及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SP与FPGA的半线圈感应测井系统设计[D]. 杨鑫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FPGA的雷达地面目标SAR成像方法研究[D]. 欧海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高分辨遥感卫星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伺服控制技术研究[D]. 于跃.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4]雷达信号模拟器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D]. 程浴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前视SAR成像处理方法及硬件实现[D]. 韩增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高效动态信道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陈昳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科氏质量流量计中全数字驱动技术[J]. 徐浩然,徐科军,刘文,张伦,乐静,黄雅,刘陈慈. 计量学报, 2020(11)
  • [8]中红外激光甲烷传感技术研究[D]. 宋芳. 吉林大学, 2020(01)
  • [9]弹载MIMO雷达目标检测算法实现研究[D]. 程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AMBE声码器研究与多核DSP实现[D]. 潘康.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基于DSP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算法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