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设计

汽车制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设计

一、汽车制动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董昭恒[1](2020)在《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对旧建筑再利用范围中旧厂房办公类改造进行专题研究,研究课题的确立主要基于实地调研、人体科学研究、可持续建设要求以及当前国家政策。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实践历经启蒙、变革、成熟阶段,已经成为现代办公图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办公时间的延长,办公空间室内热环境质量对办公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日趋明显,然而目前国内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在设计阶段往往忽视室内热环境,导致改造后存在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受损、建筑运行能耗大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旨在探索应对以上问题、热环境优化导向下的旧厂房办公类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搜集整理有关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建筑实例和相关理论研究的书籍文献,梳理了国内外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建筑的探索历程,并从地理范围、建造年代、建筑形态三方面进一步限定了研究对象的范围。论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1)国内典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项目——济南JN150文创园多彩广告创意工场项目改造现状调研情况,包含项目概况、外部空间改造、建筑外观改造、内部空间改造以及室内环境现状。(2)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实例热环境专项调研,通过主观热舒适调查问卷及计算机模拟获取多彩广告创意工场项目的热环境现状。问卷数据和模拟结果均表明该项目室内热环境与舒适标准存在差距。(3)热环境优化作为设计目标导向的必要性、实施价值和可行性以及实施路径,其中实施路径包含设计思路、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4)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建筑热环境影响因素的梳理,包括外部气候因素、周边建筑因素、建筑本体因素、办公人员因素、办公设备因素和室内装修因素。(5)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原则与流程。改造原则包括:热舒适原则、空间匹配原则、文脉传承原则和综合效益原则。热环境优化导向下设计流程包括:现状调研、任务书梳理、总图再设计、功能重组、空间整合、外围护结构改造、方案比选和最终校验。并与传统改造流程进行了比较。(6)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策略。改造策略分为环境营造策略、功能及空间重组策略、外围护结构改造策略和最新材料工艺策略四部分。其中,环境营造策略包括布局调整、景观营造和设施营造;功能及空间重组策略包括功能立体配置和“植入”调节性空间;外围护结构改造策略包括优化构造热工性能、结合采光通风、结合绿化水体和双层表皮策略;最新材料工艺使用包括玻璃材料革新、路面铺装工艺及窗户安装工艺的革新。最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框架,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以热环境优化为导向的旧厂房办公类改造设计理论并通过研究性设计进行了验证。

尤洋[2](2020)在《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着进展。教学视频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使用数量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视频的大量应用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普遍现象。教育部在新冠疫情期间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中小学利用网络教学的方式开展“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教学活动就是最直接的例证。教学视频因其自身强大的视听信息可视化呈现功能,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成为学习者获取知识内容的重要工具,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与教学视频本体呈现特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关于教学视频本体呈现特性与学习者学习情况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教学视频的教学论、学习科学理论及视觉舒适度理论为基础,结合心理学理论、扎根理论,以眼动心理学实验方法、E-prime心理学实验方法、问卷法、认知负荷效率测量法、访谈法为研究方法,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学习效果的关系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本研究共九章,分别为:研究问题与现状综述(第一章);阐述研究相关理论基础,提出视觉舒适度理论,构建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关系模型(第二、三章);利用眼动实验方法采集120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眼动数据,验证不同教学视频的视觉舒适度存在差异(第四章);针对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的关系问题,通过眼动实验方法、E-prime实验方法、问卷法、访谈法对120名学习者进行实验研究(第五章);针对视觉舒适度与认知负荷关系问题,利用问卷法、认知负荷效率测量法、访谈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150名学习者进行实证研究(第六章);实验研究与实证研究结论探讨(第七章);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基于视觉舒适度的教学视频应用策略与建议(第八章);总结与展望(第九章)。本研究的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构建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关系的理论模型。教学视频作为教学活动中承载教学信息的媒介,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教学论、学习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视觉心理生理学理论,提出了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理论,构建了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的关系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关系的研究框架。二、运用多种实验研究方法验证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关系模型。基于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关系模型的理论建构,本部分利用眼动实验、E-prime实验方法、问卷法、访谈法,分别进行教学视频的视觉舒适度眼动实验研究、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关系的实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与讨论,验证假设理论模型成立。三、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的关系。基于前文研究基础,本部分研究内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展开,研究中运用问卷法、认知负荷效率测量法、访谈法对学习者学习不同视觉舒适度的教学视频分别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与讨论,得出研究结论。研究发现,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对学习者认知负荷、学习效果确实存在影响关系。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不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认知负荷不同,学习效果不同。即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高,学习者认知负荷低,学习效果高。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低,学习者认知负荷高,学习效果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基于视觉舒适度的教学视频应用策略与建议。在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的应用方面,从影响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的六个维度出发(构图、镜头、景别、亮度、剪辑、呈现终端)提出建议。在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从课堂教学、移动学习角度提供相应策略。

韩笑[3](2020)在《工作任务导向的AR交互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法是中职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指导,在任务探索过程中收获知识与技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概念模糊,加上缺乏情境氛围,学生积极性就会不高,无法调动参与。而AR(增强现实)教育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真实形象,利用动画或者三维模型来解释专业词汇,加强学生的概念学习和空间认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在新型技术教育背景下,从工作任务导向的中职教育中教师选取任务难度不适宜,学生无从下手,以及汽修专业实训课程工位少,学生缺乏实操能力的锻炼出发,采取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工作任务导向的AR交互教学模式。本研究先对国内外增强现实教育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增强现实教育特点以及教学设计的要点,再从工作任务导向的中职教育研究,了解中职教育中的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法,接着融合构建了工作任务导向的AR交互教学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型。构建了教师、学生、工作任务以及AR资源的交互关系图,根据他们的关系进行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学习资源、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其次设计了基于增强现实的识别软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功能模块。最后根据构建的模型设计实验方案,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在实验班和普通班开展实验研究,来验证工作任务导向的AR交互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工作任务导向的AR交互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专注度,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教学效果。数据表明,实验班的各项成绩均值都显着高于普通班的各项成绩均值,表明工作任务导向的AR交互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理论学习水平和实操能力。

王治[4](2019)在《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为例》文中认为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以信息化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改革备受瞩目。职业院校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及优势,基于中职汽修专业课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分析目前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吴骏飞[5](2019)在《汽车盘式制动器制动尖叫噪声的分析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复模态分析的理论出发,借助计算机有限元仿真技术,并通过实验测试和分析的手段来探究盘式制动器尖叫噪声产生的机理,并且引入自己的观点,分析其成因,最后从灵敏度分析和压力分布改善两个方面给出局部优化路径。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盘式制动器尖叫噪声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盘式制动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接着依据现有的研究理论,从系统不稳定性这一角度对盘式制动器尖叫噪声的发生机理进行剖析,并从子结构模态频率关于制动器的复模态特征值实部的灵敏度以及摩擦片与制动盘间载荷分布对不稳定性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概括起来,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建立盘式制动器的简化物理模型,通过推导及分析其对应的动力学微分方程组及其矩阵,阐述其发生制动尖叫噪声的机理,并且对于盘式制动器的一般分析方法和优化途径进行了简单介绍,以此引出研究的重点。(2)通过一系列的制动器台架模拟试验及子结构试验,如台架SAEJ2521标准测试和子结构固有频率测试等,确定制动器发生尖叫噪声的频率及其对应工况,并且对其试验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作为后续有限元仿真计算的基础和参照。(3)建立与实物相符的盘式制动器3D模型,并在有限元软件中对其划分网格、确定约束条件以及定义材料参数后,按照仿真计算流程,进行子结构的模态参数提取、制动器复模态的仿真以及复特征值分布的计算。以此结果,分析了子结构模态参数与试验测试结果的一致性以及制动压力对不稳定模态复特征值分布的影响。(4)结合有限元软件计算仿真结果,利用3D Polytec激光测振仪,在制动器2.1kHz尖叫噪声发生的工作变形试验基础上,讨论子结构模态频率关于制动器不稳定模态复特征值实部的灵敏度,并以此提出结构优化方案,最后以系统稳定性分析及台架试验的结果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发现通过提高支架第6阶自由模态频率,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在2kHz附近的稳定性,并且减少抑制2.1kHz的尖叫噪声。(5)在原有简化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摩擦片与制动盘间的载荷分布这一影响因素,通过对有限元模型的载荷分布理论计算值及实际压力分布试验结果的研究,结合影响实际压力分布的因素,提出基于压力分布改善的优化方向,再根据正交试验的结果,确定方案的最优组合,并进行仿真与试验验证。结果发现,压力分布的改善能够有效地降低尖叫噪音发生的风险。试验及仿真计算的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压力分布的改善及子结构模态频率对制动器复模态不稳定性的灵敏度的优化方案,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一些特定频段和工况的制动尖叫噪声。文中对所用理论及实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后续盘式制动器的尖叫噪声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成慧[6](2018)在《汽车安全运行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安全运行与汽车牵引以及制动性能密切相关。汽车安全运行控制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制动安全性能,如:缩短制动距离、缩短制动时间、提高车辆稳定性等。在多辆汽车安全运行中,利用汽车的基本参数、发动机参数、制动器参数对汽车运行研究,分析汽车运行速度信号、加速度信号、角速度信号、位置信号、超车变道的信息获取与控制。本文为了提高汽车制动系统响应速度、缩短制动时间、缩短制动距离,以及研究多辆汽车安全运行变道超车,具体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分析比较了汽车牵引力控制进行模糊PID控制器、PID控制器两种控制方法。当相同初始滑移率,相同的制动力矩时,设计的模糊PID控制器比PID控制器控制效果好,模糊PID控制器减速较快,能缩短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2)针对汽车制动不同步控制问题,给出解决不同步控制的控制方法,根据模块化设计,建立完整汽车运行模型,根据前后轮变速离合滑移程度和转矩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整车运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时监测系统。(3)利用建模方法对汽车制动速度信号、角速度信号、地面附着力信号、制动力信号进行了分析和处理,从前、后车轮制动力分配与汽车载荷之间关系出发,建立汽车整车制动微分方程。从地面附着系数分析法入手,结合地面附着系数和滑移率关系函数,仿真结果表明,缩短了汽车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4)根据结冰路面、干混凝土路面、湿沥青路面的不同特征,基于不同路面分类及地面附着系数与滑移率的函数关系,改进了汽车的模糊控制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三种路面情况制动效能都得到了提高,制动时间缩短了10-20%,制动距离缩短了5.6-25%,控制效果均得到了提升。(5)采用电模拟的方法,改进了双闭环(电流环ACR、转速环ASR)模糊PID控制方案,通过转速换ASR模糊自整定PID控制,提升了汽车制动系统控制响应速度。(6)多辆汽车安全运行的控制研究,首先针对精准定位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Arduino实现汽车在移动路径和位置信息精准定位系统。然后针对车和车运行安全间距保持、避障的问题,利用PanoSim平台建立三辆汽车安全运行实验仿真平台,实现了三辆汽车变道、避障、位置的动态实时观测系统。总之,本文对汽车安全运行控制的研究,对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乃斌[7](2017)在《汽车鼓式制动器制动温度监测与制动效能测试研究》文中认为云南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属云贵高原,长大下坡路段较多,道路线型复杂,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装载有鼓式制动器的重型载货车辆交通事故频发。由于重型载货汽车超载运输的现象客观存在,汽车在长大下坡路段频繁的制动导致制动器的温度快速升高,若不能及时的把制动器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热量传递到制动摩擦副之中导致其温度升高,摩擦系数变小,进而引发制动效能的热衰退,使车辆失控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因此对汽车鼓式制动器制动温度测试与制动效能测试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选取东风德纳TD485鼓式后桥制动器,做出以下不同研究工作:合理简化鼓式制动器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接触力学的分析,运用三维绘图软件UG绘制制动鼓、制动蹄、摩擦衬片的实体模型,采取软件之间的接口互通导进到ANSYS workbench中并对模型进行摩擦非线性的力学接触分析,得出制动鼓、领从蹄、固定在领从蹄上摩擦衬片的应力、应变的变化趋势。鼓式制动器的热力耦合分析,依据传热学基本理论,在ANSYS workbench引入ADPL语言创建热力耦合场分析模型,利用直接耦合方法,分析制动器摩擦副间的接触情况,并获得制动器在不同制动初始速度下15次频繁制动工况的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制动器温升变化趋势是随着制动初始速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越快,制动鼓内表面是各个测量点之间温度最高位置出现的,在选取制动器发生热衰退的临界温度点时,建议选取鼓内表为温度预警点。选用CXT-1.重型惯性试验台架,对制动器在超载工况下15次频繁制动的温升变化情况进行台架试验,将台架试验数据与模拟仿真数据相对比,检验三维模型的准确性,根据汽车行业国家标准QC/T239-2015《商用车辆行车制动器技术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依据台架中扭矩试验数据,分析制动器中制动效能发生变化的趋势。

乌日吉纳[8](2016)在《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数据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产品的质量与人身安全,经济效益等密切相关。汽车可靠性是汽车产品好坏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提升汽车产品质量的必经之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显得及其重要。汽车产品的可靠性取决于其单个零部件以及系统的可靠性,现阶段各零部件制造厂家,为了节约成本、降低设计开发以及验证的风险,多数零部件采用成熟的结构和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尺寸和安装点的适应性调整。然而在零部件试验验证环节,仅对少数零部件进行可靠性试验,一旦少数零部件的可靠性指标达到了相关标准或整车厂的要求即为合格,这样就忽略了因材料、人员、零部件批次等原因导致的零部件总体的可靠性指标,为产品上市后的质量问题埋下隐患。本文通过概率及统计学的理论,抽取一定量的汽车前制动器摩擦片,对其进行台架可靠性试验。通过直方图及查阅资料,假设并用χ2检验法验证了其失效概率分布服从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再根据样品量特点及估计法的精确度特点选择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分布函数的各项参数,从而计算该型号汽车制动器摩擦片的可靠性指标。此方法为后续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指标的评估提供了一个精度较高且行之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

阙晗[9](2016)在《基于汽车制动器试验台的计算机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制动器设计是车辆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检测制动器的综合性能,需要在各种不同情况下进行大量路试。但是,汽车设计阶段无法路试,只能在专门的制动器试验台上进行模拟试验。以制动器试验台为基础对制动器进行性能测试和指标检验,为汽车厂商和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传统的汽车制动器试验台利用以大飞轮组为基础的机械惯量来进行模拟试验,本文结合机械惯量模拟的特点,将电动机引入试验台系统,利用电惯量补偿机械惯量的缺失。首先根据试验条件,通过分析试验台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制动器试验的工作流程,建立基于可观测量,即基于电动机的瞬时转速和瞬时扭矩的电流控制模型,求得理论的电机驱动电流值。针对四种不同的制动器工作方式,建立一阶弹性阻尼滞后模型。利用计算机程序对该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尽可能的接近真实的汽车制动器工作情况。然后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一阶弹性阻尼滞后模型抗干扰性和稳定性较差的情况,结合闭环控制理论,建立闭环控制系统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得到模拟结果,对能量误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有效的提高了稳定性和抗干扰性。同时,根据实际制动器的性能要求,模型精度还需进一步提高。最后根据闭环控制系统模型中,模型驱动电流可观测量不连续的特点,利用电磁感应及直流变压原理,对原系统结构进行改进。针对控制装置和电路进行改造,建立基于电磁感应及直流变压的控制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并在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仿真模拟,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原模型的系统误差,将理论误差从5.7%降至2%以内。通过误差分析,有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传统的制动器试验台通常只模拟制动力恒定情况下制动器的工作过程,本文利用计算机程序针对四种不同的制动器工作方式进行了模拟,使试验台试验更加接近真实的路试;2.针对驱动电流模型的可观测量离散化造成系统误差偏大的特点,本文利用电磁感应及直流变压原理对原模型进行改进,有效地降低了系统误差,提高了试验精度。

王澍[10](2015)在《轿车制动器性能试验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汽车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制动系统是保障汽车安全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动器的检测对汽车制动系统的稳定性尤为重要,对提高汽车制动性能,减少设计缺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的轿车制动器试验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 564—2008《乘用车制动器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进行设计,对制动器试验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试验台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单端惯性式制动器试验台。该试验台主要由机械系统、控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其次,对试验台的各个部件进行设计、计算、装配,确定试验台的具体机械结构,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主要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最后,设计试验台的控制系统,制动力加载系统,进行软硬件的选择,最后进行性能检验。验证了该试验台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汽车制动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制动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释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及方法
第2章 旧厂房办公类改造项目现状调研及室内热环境分析
    2.1 调研项目选取
        2.1.1 国内发展概况
        2.1.2 选取依据
    2.2 调研项目现状
        2.2.1 上海市调研项目总览
        2.2.2 济南市调研项目总览
    2.3 核心案例调研
        2.3.1 项目概况
        2.3.2 外部空间改造
        2.3.3 建筑外观改造
        2.3.4 内部空间改造
        2.3.5 室内环境改造
        2.3.6 调研总结
    2.4 案例室内热环境研究
        2.4.1 热舒适问卷调查
        2.4.2 热环境模拟分析
第3章 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建筑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3.1 外部气候因素
        3.1.1 建筑热工气候区划
        3.1.2 寒冷地区气候特点
        3.1.3 济南地区气候特点
    3.2 周边建筑因素
        3.2.1 影响日照
        3.2.2 影响通风
    3.3 建筑本体因素
        3.3.1 体形系数
        3.3.2 窗墙比
        3.3.3 外围护结构因素
        3.3.4 内部空间因素
    3.4 办公人员因素
    3.5 办公设备因素
    3.6 室内装修因素
        3.6.1 地面铺装
        3.6.2 内墙面
        3.6.3 天花板
第4章 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目标确立与实施
    4.1 热环境优化导向的必要性与实施价值
        4.1.1 必要性——建筑性质转变的要求
        4.1.2 必要性——维护办公人员健康的要求
        4.1.3 必要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1.4 实施价值——缓解办公室健康危机
        4.1.5 实施价值——缓解地球资源与环境危机
    4.2 确立热环境优化导向的可行性
        4.2.1 理论支持
        4.2.2 技术支持
    4.3 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改造原则
        4.3.1 热舒适原则
        4.3.2 空间匹配原则
        4.3.3 文脉传承原则
        4.3.4 综合效益原则
    4.4 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改造目标
        4.4.1 实现功能置换
        4.4.2 消除热环境差值
        4.4.3 兼顾艺术性和文化性
    4.5 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改造流程
        4.5.1 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流程
        4.5.2 与传统改造流程的比较
第5章 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策略
    5.1 环境营造策略
        5.1.1 布局调整
        5.1.2 景观营造
        5.1.3 设施营造
    5.2 功能及空间重组策略
        5.2.1 功能立体配置
        5.2.2 “植入”调节性空间
    5.3 外围护结构改造策略
        5.3.1 构造热工性能优化
        5.3.2 结合采光通风
        5.3.3 结合绿化水体
        5.3.4 双层表皮
    5.4 最新材料和工艺
        5.4.1 玻璃材料革新
        5.4.2 路面铺装工艺革新
        5.4.3 窗户安装工艺革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1 过渡季室内热环境调查问卷

(2)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教学视频的教学论与学习科学理论基础
        2.1.1 学习效果的教学论与学习理论基础
        2.1.2 .教学视频对学习效果影响的理论基础
    2.2 视觉的生理心理基础
        2.2.1 学习与视知觉的基础
        2.2.2 .视知觉基本原理
        2.2.3 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在图像中的作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关系模型构建研究
    3.1 视觉舒适度
    3.2 视觉舒适度的特征
        3.2.1 视觉舒适度的生理特征
        3.2.2 视觉舒适度的心理特征
        3.2.3 视觉舒适度的物理特征
    3.3 视觉舒适度预设模型变量
        3.3.1 视觉舒适度元素分析
        3.3.2 心理元素分析
        3.3.3 认知负荷元素分析
        3.3.4 .视觉舒适度元素与心理元素关系分析
        3.3.5 心理元素与认知负荷元素关系分析
        3.3.6 视觉舒适度、心理、认知负荷元素间的相关性及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学视频的视觉舒适度测量眼动实验设计
    4.1 教学视频
        4.1.1 教学视频的含义
        4.1.2 教学视频分类
    4.2 视觉舒适度测定的眼动实验方法
    4.3 教学视频的视觉舒适度测量
        4.3.1 实验一
        4.3.2 实验二
        4.3.3 实验三
        4.3.4 实验四
        4.3.5 实验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关系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概述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设计
    5.2 实验
        5.2.1 实验目的与假设
        5.2.2 实验设计
        5.2.3 被试
        5.2.4 实验设备
        5.2.5 实验材料
        5.2.6 实验步骤
        5.2.7 实验数据分析
        5.2.8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5.3 学习者访谈与分析
        5.3.1 学习者访谈设计与实施
        5.3.2 访谈文本节点编码与分析
        5.3.3 访谈内容分析
        5.3.4 访谈分析结论
    5.4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视觉舒适度与认知负荷关系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概述
    6.2 研究设计
        6.2.1 研究目的与假设
        6.2.2 研究设计
        6.2.3 被试
        6.2.4 研究设备
        6.2.5 研究材料
    6.3 研究测量
        6.3.1 问卷
        6.3.2 问卷信效度验证
        6.3.3 认知负荷效率测量方法
    6.4 研究实施过程
    6.5 研究数据分析
        6.5.1 问卷数据结果分析
        6.5.2 认知负荷效率测量结果分析
    6.6 研究结论
        6.6.1 实验数据结果
        6.6.2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6.6.3 量化研究结论
    6.7 访谈
        6.7.1 学习者访谈设计与实施
        6.7.2 访谈文本节点与编码分析
    6.8 访谈内容分析
    6.9 访谈结论
    6.10 实证研究结论
    6.11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验研究与实证研究结论探讨
    7.1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关系模型正确性验证
    7.2 教学视频对学习者视觉舒适度的影响
    7.3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对学习者认知负荷影响
    7.4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对学习者学习效果影响
第八章 基于视觉舒适度的教学视频应用策略与建议研究
    8.1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的应用策略
        8.1.1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构图、景别应用策略
        8.1.2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亮度应用策略
        8.1.3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剪辑应用策略
        8.1.4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字幕应用策略
        8.1.5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终端呈现应用策略
    8.2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建议
        8.2.1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在学校课堂中的应用建议
        8.2.2 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研究创新
    9.3 研究不足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先前知识测量问卷
    附录2 学后成绩测试问卷
    附录3 教学内容保持、迁移能力测试问卷
    附录4 记忆测试问卷
    附录5 先前知识测量问卷
    附录6 学后知识测量问卷
    附录7 保持与迁移能力测量问卷
    附录8 记忆测量问卷
    附录9 Paas主观测量问卷
    附录10 Paas&Van Merrienboer(2013)认知负荷问卷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工作任务导向的AR交互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1.1.2 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不足
        1.1.3 汽修实训教学的工位少,双师型教师的不足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增强现实的教育应用研究
        2.1.1 增强现实的概念
        2.1.2 增强现实教育的国内研究
        2.1.3 增强现实教育的国外研究
        2.1.4 增强现实教育的优势及局限性
    2.2 中职中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法研究
    2.3 工作任务导向的AR交互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第三章 工作任务导向的AR教学及其软件设计
    3.1 工作任务导向下AR交互教学理念
    3.2 教学应用策略
    3.3 基于增强现实的识别软件设计
        3.3.1 软件设计
        3.3.2 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
第四章 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研究对象
        4.1.3 实验假设
        4.1.4 实验环境
        4.1.5 实验变量
    4.2 实验流程
    4.3 实验工具
    4.4 实验教学过程
        4.4.1 学习者特征分析
        4.4.2 教学内容分析
        4.4.3 教学目标
        4.4.4 AR教学资源的设计
        4.4.5 工作任务书的设计以及考核评分表的设计
        4.4.6 教学过程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5.1 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分析
    5.2 学生实操能力的分析
    5.3 学生自我鉴定的分析
    5.4 访谈记录与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汽车盘式制动器制动尖叫噪声的分析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制动尖叫噪音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2.1 制动噪声的发展和分类
        1.2.2 制动尖叫噪声产生的机理及相关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本文主要研究的目标及对象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汽车制动器的结构与功能介绍
    2.1 汽车制动系统的介绍以及盘式制动器的发展和特点
        2.1.1 汽车制动系统的相关介绍
        2.1.2 盘式制动器发展和优缺点
    2.2 浮钳盘式制动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2.1 浮钳盘式制动器的构成
        2.2.2 浮钳盘式制动器的工作原理
    2.3 盘式制动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及相关测试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盘式制动器振动噪声的理论分析及特点
    3.1 噪声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3.2 盘式制动器制动噪声与摩擦力的关系
    3.3 多自由度理论模型及其分析
    3.4 制动噪声发生的特点及一般分析优化方法
        3.4.1 制动器噪声发生的常见工况及特点
        3.4.2 盘式制动器制动尖叫噪声的分析方法
        3.4.3 制动尖叫噪声的一般优化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动器试验测试及有限元分析
    4.1 制动器惯性台架噪声试验
        4.1.1 Horiba制动器惯性试验台及相关测试设备介绍
        4.1.2 制动器前期台架噪声试验及结果分析
    4.2 子结构零部件固有频率测试
    4.3 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及模态分析理论
        4.3.1 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
        4.3.2 模态分析与综合法
        4.3.3 多自由度系统的实模态和复模态的区别
        4.3.4 多自由度系统模态计算的相关理论
    4.4 制动器的三维几何模型
    4.5 制动器有限元模型及其仿真
        4.5.1 ABAQUS有限元软件以及求解器
        4.5.2 有限元模型单元的选择
        4.5.3 子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4.5.4 子结构装配条件及制动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5 仿真计算流程
        4.5.6 子结构模态参数提取
        4.5.7 子结构有限元仿真与固有频率测试结果对应分析
        4.5.8 制动器复模态的有限元分析
        4.5.9 制动压力对制动器复模态及子结构模态频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动器尖叫特性分析及优化
    5.1 制动器复特征值实部关于子结构模态频率的灵敏度分析
        5.1.1 灵敏度分析概述
        5.1.2 复特征值实部关于子结构模态频率的灵敏度推导
        5.1.3 制动器尖叫噪声工作变形测试
        5.1.4 测试所得工作变形结果与有限元不稳定模态振型相关性计算
        5.1.5 制动器不稳定模态关于子结构模态频率灵敏度分析
        5.1.6 基于子结构模态频率灵敏度分析的噪声优化方向分析
    5.2 压力分布对制动尖叫噪声的影响分析
        5.2.1 制动器摩擦片与制动盘间载荷分布模型
        5.2.2 制动器压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5.2.3 实际压力分布测试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5.2.4 摩擦片与制动盘压力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5.2.5 摩擦片压缩应变值的测试
        5.2.6 制动器摩擦片基于压力分布改善的优化方案正交试验设计
        5.2.7 摩擦片压力分布优化方案的有限元计算及试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不足和改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6)汽车安全运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主要内容
2 汽车运动研究
    2.1 汽车牵引力控制
    2.2 汽车制动控制方法
        2.2.1 PID制动控制
        2.2.2 模糊PID制动控制
    2.3 本章小结
3 汽车制动不同步控制
    3.1 汽车制动系统
        3.1.1 工作原理
        3.1.2 安全运行性能评价指标
    3.2 汽车控制不同步的因素
        3.2.1 路面附着系数
        3.2.2 车轮和发动机的转动惯量
        3.2.3 载荷转移
    3.3 解决不同步的控制的方法
        3.3.1 载荷转移控制法与设备调节控制法
        3.3.2 不同步控制模型解决
        3.3.3 汽车模块化建模过程动态监测
    3.4 本章小结
4 汽车制动速度信号处理
    4.1 汽车制动阶段
    4.2 汽车制动微分方程
    4.3 地面附着系数分析法
    4.4 地面附着系数与滑移率关系函数模型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汽车模糊ABS制动控制研究
    5.1 汽车行驶不同路面分类及函数关系
    5.2 模糊ABS制动设计
        5.2.1 防抱死制动
        5.2.2 制动力与附着力关系
        5.2.3 模糊ABS控制设计与实现
        5.2.4 三种不同路面仿真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汽车制动器试验系统
    6.1 汽车制动器试验台构成
    6.2 汽车试验台惯量电模拟
    6.3 试验台双闭环电模拟
        6.3.1 转速控制方式
        6.3.2 电模拟双闭环直流调速
        6.3.3 电模拟双闭环调速
    6.4 ACR和 ASR调节器
        6.4.1 电流调节器(ACR)设计
        6.4.2 转速调节器(ASR)设计
        6.4.3 控制器参数的确定
    6.5 双闭环调速模糊自整定PID控制
    6.6 本章小结
7 汽车之间运行研究
    7.1 汽车运行分层递阶架构
    7.2 汽车精准定位
    7.3 汽车运行PanoSim仿真
    7.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汽车鼓式制动器制动温度监测与制动效能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鼓式制动器三维建模及力学接触分析
    2.1 制动器介绍
    2.2 UG软件概述
    2.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1 鼓式制动器几何模型的简化
        2.3.2 制动鼓模型建立
        2.3.3 制动蹄模型建立
        2.3.4 摩擦衬片模型建立
        2.3.5 鼓式制动器整体装配模型
    2.4 鼓式制动器的接触分析
        2.4.1 关于接触问题的概述
        2.4.2 接触问题的分类概述
        2.4.3 ANSYS workbench接触问题分析方法
        2.4.4 接触算法的选择
        2.4.5 接触类型
        2.4.6 ANSYS workbench收敛准则
    2.5 鼓式制动器接触力学受力分析
        2.5.1 鼓式制动器受力分析
        2.5.2 鼓式制动器促动力计算
        2.5.3 凸轮受力分析
    2.6 鼓式制动器力学模型接触有限元模型建立
        2.6.1 材料属性的定义
        2.6.2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划分
        2.6.3 鼓式制动器接触对的建立
        2.6.4 边界条件的设置、载荷与约束的施加
    2.7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接触仿真结果分析
        2.7.1 制动鼓应力与应变仿真结果分析
        2.7.2 制动蹄应力与应变仿真结果分析
        2.7.3 摩擦衬片应力与应变仿真结果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鼓式制动器热力耦合有限元仿真分析
    3.1 传热学的基本理论
        3.1.1 热传导
        3.1.2 热辐射
        3.1.3 对流换热
        3.1.4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3.2 鼓式制动器摩擦生热与散热分析
    3.3 鼓式制动器瞬态热传递的模型及数学描述
        3.3.1 鼓式制动器瞬态热传递模型的建立
        3.3.2 鼓式制动器瞬态热传递的数学描述
    3.4 鼓式制动器瞬态热传递的边界条件
    3.5 有限元的分析方法
    3.6 鼓式制动器ANSYS workbench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
        3.6.1 ANSYS耦合场分析
        3.6.2 ANSYS耦合场耦合热弹性问题的数学方程
    3.7 TD485鼓式制动器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创建
        3.7.1 ANSYS workbench单元类型的选择
        3.7.2 载荷及其边界条件的设定
    3.8 TD485鼓式制动器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3.8.1 不同制动初始速度下制动器温升变化情况
        3.8.2 TD485鼓式制动器制动温度监测结果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鼓式制动器台架温升测试
    4.1 制动器惯性台架的类型与选择
        4.1.1 制动器惯性台架的类型及主要功能
        4.1.2 惯性台架的选择
    4.2 试验产品以及设备
    4.3 试验台架设计与系统建设
        4.3.1 重型载荷车辆相关参数
        4.3.2 试验台架设计原理
        4.3.3 试验台架硬件系统的建设
    4.4 制动器温度制动温度实时测量方法
    4.5 试验的内容
        4.5.1 磨合试验
        4.5.2 频繁制动热衰退试验
    4.6 试验台架数据分析处理
        4.6.1 台架试验数据采集
        4.6.2 误差来源与避免措施
        4.6.3 台架试验数据分析处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动器有限元实体模型的验证与制动效能测试
    5.1 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的验证
        5.1.1 制动初始速度为40km/h制动器温度变化曲线
        5.1.2 制动初始速度为50km/h制动器温度变化曲线
        5.1.3 制动初始速度为60km/h制动器温度变化曲线
        5.1.4 制动初始速度为70km/h制动器温度变化曲线
    5.2 制动效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8)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数据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选题研究领域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1.3 可靠性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4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概率模型
    2.1 可靠性的特征量
    2.2 常用机械零部件可靠性试验类型
    2.3 可靠性数据的初步整理分析
    2.4 常用的失效分布
    2.5 可靠性分布函数的点估计
    2.6 可靠性分布函数的区间估计
    2.7 常用的机械零部件可靠性分布假设检验方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试验数据特征参数计算
    3.1 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试验实施
    3.2 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试验数据处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分布参数估计
    4.1 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分布函数的参数的点估计
    4.2 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分布参数的区间估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特分布假设验证及可靠性特征量估计
    5.1 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分布的假设检验
    5.2 特征寿命T、平均寿命MTTF估计
    5.3 tR的估计
    5.4 可靠性指标换算成整车行驶里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的结论
    6.2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汽车制动器试验台的计算机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制动器试验台的研究现状
        1.3.1 机械惯量技术
        1.3.2 电惯量技术
        1.3.3 机电混合模拟技术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车制动器试验台
    2.1 制动器工作原理
    2.2 机械电惯量模拟原理
    2.3 制动器试验台技术手段和评价指标
        2.3.1 技术手段
        2.3.2 评价指标
    2.4 机械电惯量混合模拟方式的优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阶弹性阻尼滞后模型
    3.1 分析建模
        3.1.1 建模条件设定
        3.1.2 建模分析
    3.2 模型建立与求解
    3.3 计算机模拟实验及结果
        3.3.1 制动扭矩恒定
        3.3.2 制动扭矩线性地增长到定值后恒定
        3.3.3 制动扭矩在增长到一定值的过程中满足三次样条插值
        3.3.4 制动扭矩采用Logistic曲线函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闭环控制系统模型
    4.1 开环控制系统理论原理
    4.2 闭环控制系统理论原理
        4.2.1 闭环控制系统特点
        4.2.2 闭环直流、转速系统性能指标
    4.3 系统建模
    4.4 模型评价
        4.4.1 模型稳定性分析
        4.4.2 能量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磁感应及直流变压模型的优化
    5.1 模型的建立
    5.2 模型的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工作
    6.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A 道路测试数据
附录B 闭环控制模型代码
附录C 一阶弹性阻尼滞后模型部分代码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10)轿车制动器性能试验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制动器性能试验系统基础理论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制动器工作原理及分类
    2.2 制动器性能试验原理及检测标准
        2.2.1 制动器性能试验原理
        2.2.2 制动器性能检测标准
    2.3 盘式制动器制动力矩计算
    2.4 制动器试验台总体方案设计
        2.4.1 制动器试验台选择
        2.4.2 制动器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台结构设计
    3.1 惯性试验台模拟原理
        3.1.1 惯性试验台模拟原理
        3.1.2 惯性试验台工作过程
    3.2 飞轮组及飞轮组装卸装置设计
        3.2.1 飞轮的结构设计
        3.2.2 飞轮组装卸装置的设计
    3.3 制动器夹具设计
        3.3.1 夹具概念与组成
        3.3.2 夹具的结构设计
    3.4 冷却装置选择
    3.5 电机的选择
    3.6 试验台总体结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台主轴转子动力学分析
    4.1 主轴转子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1.1 主轴转子简化模型的建立
        4.1.3 轴承的简化
        4.1.4 转子动力学模型分析
    4.2 主轴转子模态分析
        4.2.1 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4.2.2 主轴转子模态分析实现
        4.2.3 有限元前处理
        4.2.4 加载及求解
        4.2.5 查看结果
        4.2.6 振型分析
    4.3 主轴转子临界转速分析
        4.3.1 临界转速计算
        4.3.2 临界转速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台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方案设计
        5.1.1 总体控制方案
        5.1.2 液压制动系统
    5.2 系统硬件设计
        5.2.1 工控机选型
        5.2.2 ETD 790P直流调速器
        5.2.3 PCI9622型数据采集卡
        5.2.4 传感器选型
        5.2.5 硬件电路设计
    5.3 系统软件设计
        5.3.1 软件系统开发环境
        5.3.2 控制系统软件界面设计
        5.3.3 系统软件总体工作流程
    5.4 系统建模与仿真
        5.4.1 MATLAB Simulink仿真简介
        5.4.2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工作原理
        5.4.3 制动器摩擦系数建模
        5.4.4 制动器特性仿真
    5.5 仿真试验分析
        5.5.1 制动器制动效能试验
        5.5.2 制动器衰退恢复试验
    5.6 本章小结
工作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汽车制动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策略研究[D]. 董昭恒.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2]教学视频视觉舒适度与学习者认知负荷关系研究[D]. 尤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工作任务导向的AR交互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 韩笑. 浙江工业大学, 2020(10)
  • [4]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为例[J]. 王治. 宁夏教育, 2019(11)
  • [5]汽车盘式制动器制动尖叫噪声的分析与试验[D]. 吴骏飞. 苏州大学, 2019(02)
  • [6]汽车安全运行控制研究[D]. 杨成慧.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7]汽车鼓式制动器制动温度监测与制动效能测试研究[D]. 李乃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8]汽车制动器摩擦片可靠性数据处理研究[D]. 乌日吉纳.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9]基于汽车制动器试验台的计算机控制研究[D]. 阙晗. 重庆邮电大学, 2016(03)
  • [10]轿车制动器性能试验系统设计[D]. 王澍. 长春理工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汽车制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