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性心肌梗死66例临床分析

无痛性心肌梗死66例临床分析

一、无痛性心肌梗塞66例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依婷[1](2020)在《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和总结出完善的护理措施。方法:遴选我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66例心脏疾病患者,按照国际冠心病诊断标准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存在有痛性心肌缺血和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对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日常活动、时间、心率以及心电图S-T下移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结果总结出最佳护理措施。结果: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逐渐增高,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年老体弱相关;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一般在睡眠时间发作性较高,而无痛性心肌缺血多在睡眠休息时较为活跃,表明此类疾病倾向于供氧不足致使;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心绞痛的出现有所关联,出现有痛性心肌缺血后S-T段向下偏移较为明显。结论:临床上采用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对于老年无痛性缺血的治疗以及护理具有显着帮助。

黄守莲,范忠才[2](2015)在《无痛性心肌梗塞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无典型胸痛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108例住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26例,有典型胸痛者74例,无典型胸痛者34例,对其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无典型胸痛组在年龄吸烟及死亡年龄等指标均高于有典型胸痛组。(P<0.05)2.合并症:无典型胸痛组在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均高于有典型胸痛组(P<0.05)。3.并发症:无典型胸痛组在心衰及心源性休克及死亡人数均高于有典型胸痛组。(P<0.05)4.冠脉造影结果:无典型胸痛组在多支病变及闭塞病变均低于有典型胸痛组。结论:老年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多见,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应予以重视。

郑洁皎,许茵[3](2006)在《心血管疾病康复训练监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心血管疾病为当今威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围绕如何开展安全而有效的心血管疾病康复工作,应首先对心血管疾病的心肌缺血状况有客观的监测和评估,旨在能正确指导适宜的康复训练。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简称HOLTER)和核素心肌显像(简称201 TL),用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心肌缺血的情况。结果:HOLTER组测出心肌缺血变化者,阳性率占 78.5%;201 TL心肌显像组测出心肌缺血变化者,阳性率高达94.2%。并证实许多患者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现象,尤以60岁以上患者明显。结论:鉴此,在拟定康复训练计划前,必须对病人进行无创伤性的康复监测,明确心肌缺血变化程度,正确设计适合病人个体特点的康复训练项目和训练强度,从而得以开展安全而有效的心血管疾病康复工作。

舒燕,蔡力,姜荣建,唐英蓉,盛勇[4](2006)在《无痛性心肌梗塞30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梗塞(PMI)的临床特点;核素心肌显像(ECT)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其诊断价值。方法:300例住院心肌梗塞患者,其中男196例,女104例。有胸痛者234例,无胸痛者66例。同时行 ECT 和冠脉造影检测,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PMI 患者的女性比例、年龄、体重指数及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病率等指标均高于有胸痛组(P<0.05~<0.001);(2)临床症状:心衰、胃肠道症状、低血压或休克、脑卒中、异位疼痛等症状在两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0.001);(3)心肌酶学、TnT、ECG 在无痛组阳性率明显低于有痛组 (P<0.001);(4)ECT 与 CAG 两组间阳性率无差异;(5)PMI 组的误诊(27.27%)、漏诊(25:76)及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塞组(均为0%),P<0.01。结论:(1)ECT 是一种无创、方便、费用低的早期诊断 PMI 的重要方法;(2)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是减少 PMI 误诊和漏诊的方便手段之一。

刘汉书[5](2002)在《无痛性心肌梗塞66例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以并发症就诊,较易误诊或漏诊而导致不良后果,增加死亡率,因此对此病充分认识,早诊断、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1998~2000年收治的324例患AMI患者中无疼痛表现的66例加以总结分析:

陈智勇,夏乡[6](2001)在《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23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

许茵,郑洁皎[7](1999)在《冠心病康复监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围绕如何开展安全而有效的冠心病康复工作,首先应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状况有客观的监测和评估,旨能正确指导适应的康复训练。方法:采用动态心图( D C G) 和核素心肌显像(201 T L) ,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心肌缺血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情况。结果: D C G组检出心肌缺血变化者阳性率占77 .2 % ,201 T L心肌显像组检出心肌缺血变化阳性率高达92.4% 。结论:根据检测冠心病病人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现象,尤以60 岁以上患者明显。因此在拟定康复训练计划前,正确设计适宜病人个体特点的运动项目及其强度,对病人进行无创伤性的康复监测,以明确心肌缺血变化。从而开展安全而有效的冠心病康复工作。

熊卫东,魏经汉[8](1996)在《无痛性心肌梗塞30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无痛性心肌梗塞30例临床分析熊卫东,魏经汉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郑州450052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无痛性心肌梗塞;病例分析急件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无痛性心肌梗塞(PainlessMyocardialInfarcti...

王绪业,赵文强,易建中[9](1991)在《无痛性心肌梗塞(附228例临床对比分析)》文中提出 无痛性心肌梗塞是急性心肌梗塞少见类型之一。本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为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通过对228例心肌梗塞中188例有痛性心肌梗塞和40例无痛性心肌梗塞对照分析,对无痛性心肌梗塞有关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诊断讨论如下: 对象和结果病例选择:本文病例来源于两家医院1975~1987年住院期间228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其中男176例,女52例;有痛性心肌梗塞188例(包括典型性心梗107例,不典型胸痛81

刘萨日娜,陶格斯[10](2011)在《冠状动脉狭窄与猝死关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狭窄与猝死关系。方法:对20052009年内蒙古医学院法医系接收的66例尸检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猝死案例以3050岁男性为主,有39例。无明显诱因猝死23例,有明显诱因猝死2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ⅠⅡ级狭窄者23例,ⅡⅢ级狭窄者19例,ⅢⅣ级狭窄者24例。其中左前降支狭窄最多,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左旋支。陈旧性心肌梗死(OMI)2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4例,OMI和AMI混合存在15例。结论:猝死中冠状动脉狭窄占有很大比例,存在狭窄者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梗死。所以平素健康人群也需要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高危人群应做检查(如超声心动图、MDCT、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狭窄,避免意外的发生。

二、无痛性心肌梗塞66例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痛性心肌梗塞66例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结果
    2.1 年龄对无痛心肌缺血的影响
    2.2 日常活动对无痛心肌缺血的影响
    2.3 对比无痛性心肌缺血和有痛性心肌缺血的关系
    2.4 心率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2.5 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对于心肌缺血的影响
3 讨论

(10)冠状动脉狭窄与猝死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死亡原因
    2.3 病理学特点
3 讨论

四、无痛性心肌梗塞66例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J]. 杨依婷.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16)
  • [2]无痛性心肌梗塞临床分析[J]. 黄守莲,范忠才.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03)
  • [3]心血管疾病康复训练监测的研究[A]. 郑洁皎,许茵.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
  • [4]无痛性心肌梗塞300例临床分析[J]. 舒燕,蔡力,姜荣建,唐英蓉,盛勇.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6(02)
  • [5]无痛性心肌梗塞66例的临床分析[J]. 刘汉书. 职业与健康, 2002(01)
  • [6]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23例临床分析[J]. 陈智勇,夏乡. 武警医学, 2001(01)
  • [7]冠心病康复监测的研究[J]. 许茵,郑洁皎. 现代康复, 1999(09)
  • [8]无痛性心肌梗塞30例临床分析[J]. 熊卫东,魏经汉.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6(02)
  • [9]无痛性心肌梗塞(附228例临床对比分析)[J]. 王绪业,赵文强,易建中. 安徽医学, 1991(02)
  • [10]冠状动脉狭窄与猝死关系分析[J]. 刘萨日娜,陶格斯.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02)

标签:;  ;  ;  ;  ;  

无痛性心肌梗死6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