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麻新品种闽红31的选育与推广

红麻新品种闽红31的选育与推广

一、红麻新品种闽红31的选育与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林荔辉,祁建民,徐建堂,陶爱芬,方平平,张立武,林培清[1](2016)在《光钝感杂交红麻研究现状及其国际化合作探究——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钝感杂交红麻的推广与应用是实现全球化红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了我国红麻研究现状及国际红麻产业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光钝感杂交红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意义。依托"一带一路"政策契机,开展红麻产业的国际合作是实现麻类产业转移,互惠共利的关键。

杨龙,胡万群,孙贤礼,潘敬河,雷长武[2](2014)在《高产稳产抗逆杂交红麻新品种H368在安徽麻区的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H368在安徽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了解该品种在本省的丰产性和适应性。该试验结果表明,中麻所选育的杂交红麻新品种H368出苗早,生长速度快,现蕾、开花特迟,种植高大硬朗,整齐度好,纤维产量高,抗旱、抗倒伏等性能明显地优于对照品种福红951,两年全国区试平均纤维产量达到6304 kg/hm2,比对照品种福红951增产18.52%,达到了差异极显着水平。2年生产试验平均纤维产量达到6350kg/hm2,特别适宜于在安徽麻区各地推广应用。

洪建基,曾日秋,姚运法[3](2011)在《红麻品种在闽南地区的适应性试验》文中研究表明2009~2010年在福建闽南地区对8个红麻品种进行了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的平均原麻产量均比对照福红951增产,且主要经济性状优良,均适合于福建闽南麻区种植。

汤清明,唐守伟,朱四元,刘头明[4](2011)在《2009-2010年国家红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三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8个红麻参试品种(系)于2009~2010年分别在广西南宁、河南信阳等七省(区)的七个区试点进行了国家红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全文对所有参试品种的田间试验、室内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对影响参试品种纤维产量性状的相关变异来源进行了LSD法测验,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李德芳[5](2012)在《红麻优异雄性不育系培育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属于锦葵科、木槿属—年生纤维作物。其多功能用途可制作纸浆、生物质能源、麻地膜、地毯、饲料、建材、塑料填充料等。作物杂种优势的应用和推广,使农作物产量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对选育红麻优异品种意义重大。本文对红麻优异雄性不育系的转育过程、红麻超高产杂交品种的选育进行了研究,同时从形态学、细胞学进行花粉形态和亚显微结构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本研究以红麻雄性不育突变株(KCNms)所育成的不育系LC0301A为材料,不育系花粉不能被I2+KI染色,而保持系染色后呈蓝色。发现雄性不育的败育时期在四分体时期到单核期,能够形成正常的四分体,但是胞壁不分化,细胞质明显减少,属于单核期败育型。小孢子发育时期,小孢子细胞质发生浓缩、降解,绒毡层完全解体,推测不育系小孢子败育与中层、绒毡层提前衰退有关。液泡在不育系与保持系小孢子母细胞中存在明显差异。不育系小孢子母细胞在单核早期表现出明显液泡化,相邻液泡间膜退化,融合明显,多液泡。而保持系小孢子母细胞中液泡体积小,数量也很少。因此不育系小孢子母细胞及绒毡层细胞的退化可能与其液泡活动异常有关。用高产抗病优质不同性状的红麻品种LC0301、YA1、261N5-18、261N5-19为轮回亲本,通过回交转育,培育成了育性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红麻质核互作不育系红茎晚熟型LC0301A、红茎中偏晚熟型YA1A、青茎光钝感型261N5-18A、红茎光钝感型261N5-19A,并于2011年10月通过了湖南省种子管理局组织的专家现场鉴定,成功转育了4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麻雄性不育系。利用发现的雄性不育株,通过测交、自交和回交,把高产基因转育到不育系,得到稳定可遗传的不同类型红麻雄性不育系,是继红麻化学杀雄制种杂种优势利用的重大突破,为大面积制种超强优势组合利用杂交F1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利用上述通过回交转育获得稳定的高产抗病红麻雄性不育系YA1A等,与遗传差异较大的亲本07/08229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了超高产杂交红麻H368,2007-2008年进行了品比试验,其中H368的增产幅度最大。在2009-2010年全国红麻新品种区试中,H368的纤维产量达到4456.2kg/ha,比对照增产25.32%,达极显着水平,产量居参试新品种(系)新组合之首,并以鲜皮皮厚、笨麻率低、出麻率高和抗病等特性,表现出超高产。在全国区试中其平均株高、茎粗、皮厚、笨麻率和干皮精选率分别为426cm、1.93cm、1.42mm、18.85%和62.96%。通过杂交配组,选育出超亲高产杂交组合中杂红368,实现真正意义的红麻三系配套和杂种优势利用,也表明双亲间具有较强的营养优势和生物学优势。

林伟岭[6](2011)在《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概述国内外黄红麻种业研究状况,运用实地调研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与阐述。本文首先采用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对福建省黄红麻种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以及政府和机遇进行种业竞争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黄红麻种业有着明显气候优势、科研优势等产业竞争力优势。接着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从整体上对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中的地方政府、种子公司、农户在满足各自利益诉求过程中的策略选择问题进行博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黄红麻种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种子公司与农户三个主体要立足整个产业链,实现个体理性转向集体理性,走向协作,才能促进福建省黄红麻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最后立足于福建省黄红麻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结合对福建省黄红麻种子产业竞争力分析结果与黄红麻种业发展过程中各个主体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结果,对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提出加大对福建省黄红麻种业扶持力度,营造黄红麻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繁育推销一体化繁种体系,提升服务,培育种业龙头;树立黄红麻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培养新型麻农;发挥科研单位科技实力,培育超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等对策。

林国容,洪建基,曾日秋[7](2010)在《红麻新品种闽红964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闽红964是福建省农科院甘蔗所在1990年以闽红82/34与红麻917杂交后的F3再与芙蓉红麻369杂交,从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红麻新品种。闽红964

李点姣[8](2010)在《红麻L23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转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麻以收获韧皮纤维或茎秆为生产目的,杂种优势显着,其杂种优势率可高达35%-40%,但红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起步晚,进展缓慢。本研究在引进广西大学育成红麻不育系L23A及相应保持系基础上,着力开展红麻不育系选育及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国内外48份红麻种质与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L23A(B)测交,采用目测与镜检等方法对测交F1育性鉴定,结果表明国内大多栽培种F1为不育,可望直接利用栽培品种多代回交转育成新的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对测交F1代中出现的AI型和AⅡ型两种红麻不育类型,进行花粉粒镜检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AI型花粉粒未见萌发孔,花粉粒外壁刺突不明显,呈凋萎状,纵切无内容物,完全败育;AⅡ型花粉粒畸形,纵切有少量内容物,败育不完全,但花粉粒无活力。3、通过五代回交转育,初步育成了992A、952A,Bt952(红)A、Bt952(绿)A、福红2号A和GA42A六个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通过花药开裂率和自交结实率调查,表明这六个红麻新不育系不育程度均大于99.5%以上,且经济性状优良。且通过构建两个F2群体,观察其育性分离情况,表明红麻不育系的不育基因受单隐性基因控制。4、选用6个红麻新不育系和6个红麻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NC-II设计)配制36个红麻杂种一代,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株高、茎粗、皮厚等9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及遗传相关,结果表明:红麻杂种一代在株高优势上不明显,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茎粗、皮厚、鲜茎重、鲜皮重及干皮重等性状。在36个组合杂种一代中,比CK(粤743)增产40%以上的有10个组合,主要有992A×非洲裂叶(51.4%)、952A×福红8号(44.7%)、952A×新安无刺(55.9%)、952A×KB2(44.6%)、Bt952(绿)A×新安无刺(42.9%)、福红2号A×莱阳红麻(40.9%)、Bt952(红)A×新安无刺(63.5%);比CK增产25%-40%的有16个组合,主要有992A×莱阳红麻(30.0%)、992A×福红8号(25.5%)、992A×KB2(38.0%)952A×莱阳红麻(26.3%)、952A×SCS11-09(39.9%)、Bt952(绿)A×KB(225.7%)、福红2号A×福红8号(26.8%)、福红2号A×KB2(38.2%)、Bt952(红)A×莱阳红麻(28.1%)、Bt952(红)A×福红8号(34.5%)、Bt952(红)A×非洲裂叶(35.7%)、Bt952(红)A×SCS11-09(32.8%)、Bt952(红)A×KB2(36.4%)。

洪建基,曾日秋,李跃森[9](2009)在《高产优质红麻新品种闽红964的选育》文中研究表明闽红964系从(闽红82/34×红麻917)F3×芙蓉红麻369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红麻新品种。该品种2003-2004年参加福建红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平均原麻产量6699.0 kg.hm-2,分别比对照红引135和粤74/3增产30.7%和8.3%,均达极显着标准。闽红964植株高大、茎粗、有效株数多、抗病力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该品种纤维品质和抗病性亦均优于对照,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洪建基,曾日秋,甘勇辉,卢劲梅,陈福寿[10](2008)在《红麻新品种闽红321的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红321系从红麻722×闽红82-59有性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红麻新品种。该品种20032004年参加福建红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平均原麻产量为6 235.0 kg.hm-2,比红引135增产21.7%,差异达极显着水平;19992000年参加全国红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平均纤维产量为3 491.25 kg.hm-2,比对照红引135增产15.48%,差异达极显着水平。闽红321表现株高、茎粗、有效株数多、抗病力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其纤维品质和抗病性亦均优于对照,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二、红麻新品种闽红31的选育与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麻新品种闽红31的选育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光钝感杂交红麻研究现状及其国际化合作探究——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红麻产业发展现状
2 我国红麻育种研究现状
3 光钝感杂交红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光钝感杂交红麻国际化合作
5 小结与展望

(2)高产稳产抗逆杂交红麻新品种H368在安徽麻区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全国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 (2009—2010年度)
    1.2 生产示范试验 (2012—2013年度)
    1.3 红麻新品种展示试验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H368的主要生长生育性状特征
    2.2 H368纤维产量性状
        2.2.1 2年全国区试纤维产量
        2.2.2 2年4点生产示范试验纤维产量
        2.2.3 红麻新品种展示试验纤维产量
    2.2 H368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3.1 2年全国区试产量构成分析
        2.2.2红麻新品种展示试验纤维产量
3 结论与探讨

(3)红麻品种在闽南地区的适应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丰产性表现
        2.1.1 区域试验
        2.1.2 生产性试验
    2.2 主要经济性状
3 小结

(4)2009-2010年国家红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系) 及来源
    1.2 试点布局概况
        1.2.1 华南麻区
        1.2.2 长江流域麻区
        1.2.3 黄淮海麻区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1 试验地选择
        1.3.2 试验设计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参试品种的基本特征特性
    2.2 各参试品种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2.1 株高:
        2.2.2 茎粗:
        2.2.3 皮厚:
        2.2.4 笨麻率:
        2.2.5 干皮精洗率:
    2.3 纤维产量结果
    2.4 参试品种的纤维品质测试
        2.4.1 纤维支数:
        2.4.2 纤维强力:
    2.5 各参试品种的抗病性测试结果
    2.6 参试品种的全生育期与种子产量等调查测试结果
3 品种评价
    K1 (H368、组合) :
    K4 (中红麻16号、常规种) :
    K5 (H328、组合) :
    K1 (福红9921、常规种) :
    K7 (红优4号、组合) :
    K2 (闽红优1号、组合) :
    K3 (福红航5号、常规种) :

(5)红麻优异雄性不育系培育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1.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
        1.1.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学形态及其败育特征
        1.1.3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育机理
        1.1.4 展望
    1.2 国内外红麻育种概况
        1.2.1 国内红麻育种概况
        1.2.2 国外红麻育种单位及育种概况
    1.3 红麻杂种优势利用
        1.3.1 红麻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选育研究
        1.3.2 红麻杂种优势特性
        1.3.3 红麻杂种优势的多代利用
        1.3.4 杂交红麻亲本选配原则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红麻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的显微形态学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麻不育系和保持系花器调查
        2.2.2 红麻不育系和保持系花粉染色
        2.2.3 红麻花药和小孢子发育进程
    2.3 讨论
        2.3.1 红麻雄性不育系的花药花粉败育时期
        2.3.2 红麻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与绒毡层的关系
    2.4 结论
    图版
第三章 高产优质抗病强质核互作红麻雄性不育系的转育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育种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育性表现
        3.2.2 纤维产量
        3.2.3 经济性状
        3.2.4 纤维品质
        3.2.5 杂交一代产量
    3.3 讨论
        3.3.1 红麻雄性不育系的选择标准
        3.3.2 保持系的选择
        3.3.3 配合力的选择
    3.4 结论
第四章 超高产杂交红麻的选育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选育方法和经过
        4.2.2 组合品比试验
        4.2.3 产量构成要素的组成(区域试验)
        4.2.4 纤维产量结果
        4.2.5 各参试品种的抗病性测试结果
        4.2.6 参试品种的全生育期与种子产量等调查测试结果
    4.3 特征特性
        4.3.1 植物学特征
        4.3.2 生物学特性
    4.4 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4.4.1 优点
        4.4.2 注意事项
    4.5 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6)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黄红麻种业地位与作用
    1.3 黄红麻相关概述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1.6 国内外黄红麻种业研究现状
        1.6.1 国内研究现状
        1.6.2 国外研究现状
2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的现状
    2.1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现状阐述
        2.1.1 福建省黄红麻种植历史与生产分布
        2.1.2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主要推广的品种
        2.1.3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科研建设情况
        2.1.4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良种繁育建设情况
        2.1.5 福建省黄红麻种子收获与贮藏
        2.1.6 福建省黄红麻种子销售情况
    2.2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潜力
3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钻石模型分析
    3.1 波特钻石模型相关概述
    3.2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钻石模型分析
        3.2.1 生产要素分析
        3.2.1.1 基本要素分析
        3.2.1.2 高等要素分析
        3.2.2 需求条件分析
        3.2.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3.2.4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的表现
        3.2.5 机遇与政府
4 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中各个主体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
    4.1 博弈论相关概述
        4.1.1 博弈论概念与发展史
        4.1.2 博弈要素
        4.1.3 博弈的类型
    4.2 建立模型与模型分析
        4.2.1 地方政府与黄红麻种子公司的博弈
        4.2.1.1 基本假设
        4.2.1.2 博弈机制
        4.2.1.3 博弈分析
        4.2.2 黄红麻种子公司与农户的博弈
        4.2.2.1 基本假设
        4.2.2.2 博弈机制
        4.2.2.3 博弈分析
    4.3 小结
5 福建黄红麻种业发展对策
    5.1 加大对福建省黄红麻种业扶持力度,营造黄红麻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5.2 健全繁育推销一体化繁种体系,提升服务,培育种业龙头
    5.3 树立黄红麻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培养新型麻农
    5.4 发挥科研单位科技实力,培育超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
    5.5 立足整个产业链,大力开发黄红麻综合利用,带动南方黄红麻种业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红麻L23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转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 植物雄性不育发现及研究
        1.1 植物雄性不育概念
        1.2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3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概括
    2 红麻的国民经济地位及开发利用
        2.1 红麻全杆造纸利用
        2.2 棉麻混纺高中档服装面料的开发
        2.3 红麻杆高吸油材料的开发
        2.4 建筑材料的开发
        2.5 红麻种子油脂的利用
        2.6 生物能源的开发
    3 红麻遗传育种进展
        3.1 红麻育种的应用基础科学研究进展
        3.2 红麻常规遗传育种进展
        3.3 杂交红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3.3.1 红麻不育系研究进展
        3.3.2 红麻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种质资源在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转育上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麻种质资源在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
        1.2.2 红麻不育类型的形态学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麻种质资源在红麻不育系的应用
        2.1.1 L23A(B)与种质资源测交F1代表现
        2.2 红麻不育类型的形态学分析
        2.2.1 红麻不育系花器形态表现
        2.2.2 红麻不育系花粉粒生活力观察
        2.2.3 红麻不育系花粉粒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 讨论
第三章 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杂种优势利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1.2.2 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观察与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
        1.2.3 红麻不育性状的遗传规律
        1.2.4 红麻杂种优势遗传效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麻细胞质雄性的不育系选育
        2.1.1 不育系选育经过
        2.1.2 系列不育系的育性表现
        2.1.3 系列不育系主要经济性状考察
        2.2 红麻不育性状的遗传规律
        2.3 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效应分析
        2.3.1 红麻杂种一代的性状表型值的比较分析
        2.3.2 红麻杂种一代产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2.3.3 红麻杂种一代的产量的遗传率分析
        2.3.4 红麻杂种一代群体平均优势预测分析
        2.3.5 红麻杂种一代产量强优杂种优势鉴定评价
        2.3.6 红麻杂种一代群体超亲优势预测分析
        2.3.7 红麻杂种一代性状间的表型、遗传、加性和显性相关
    3 讨论
        3.1 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育性稳定性分析
        3.2 红麻新不育系的评价
        3.3 强优势红麻杂种F1组合的鉴定评价
        3.4 红麻杂种一代的产量性状遗传
        3.5 杂交红麻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产优质红麻新品种闽红964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2 选育结果
    2.1 产量表现
        2.1.1 品种比较试验
        2.1.2 多点试验
        2.1.3 福建省红麻区域试验鉴定
        2.1.4 丰产性与稳定性
    2.2 经济性状
    2.3 抗病性
    2.4 纤维品质
    2.5 特征特性
3 栽培要点
    3.1 适宜种植区域
    3.2 适时播种, 合理密植
    3.3 科学施肥, 加强管理
    3.4 适时收剥, 严格留种
    3.5 繁种保纯

(10)红麻新品种闽红321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2 选育结果
    2.1 产量表现
        2.1.1 品种比较试验
        2.1.2 多点试验
        2.1.3 福建省红麻区域试验鉴定
        2.1.4 全国区域试验鉴定
        2.1.5 丰产性与稳定性
    2.2 经济性状
    2.3 抗病性
    2.4 纤维品质
    2.5 特征特性

四、红麻新品种闽红31的选育与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光钝感杂交红麻研究现状及其国际化合作探究——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模式[J]. 林荔辉,祁建民,徐建堂,陶爱芬,方平平,张立武,林培清.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6(03)
  • [2]高产稳产抗逆杂交红麻新品种H368在安徽麻区的适应性研究[J]. 杨龙,胡万群,孙贤礼,潘敬河,雷长武. 中国麻业科学, 2014(03)
  • [3]红麻品种在闽南地区的适应性试验[J]. 洪建基,曾日秋,姚运法. 江西农业学报, 2011(12)
  • [4]2009-2010年国家红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总结[J]. 汤清明,唐守伟,朱四元,刘头明. 中国麻业科学, 2011(06)
  • [5]红麻优异雄性不育系培育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D]. 李德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2)
  • [6]福建省黄红麻种业发展研究[D]. 林伟岭.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7]红麻新品种闽红964高产栽培技术[J]. 林国容,洪建基,曾日秋. 中国种业, 2010(11)
  • [8]红麻L23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转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D]. 李点姣.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9]高产优质红麻新品种闽红964的选育[J]. 洪建基,曾日秋,李跃森. 中国麻业科学, 2009(05)
  • [10]红麻新品种闽红321的选育[J]. 洪建基,曾日秋,甘勇辉,卢劲梅,陈福寿. 福建农业学报, 2008(03)

标签:;  ;  ;  ;  

红麻新品种闽红31的选育与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