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问梅花心——纪念褚图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旁注

一生问梅花心——纪念褚图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旁注

一、一生心事问梅花——纪念楚图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侧记(论文文献综述)

沈雨洁[1](2021)在《闻宥文学研究》文中指出

刘银先[2](2020)在《楚图南的生平与志业(1899-1994)》文中研究指明楚图南具有中共党员、民盟盟员的双重身份,在文学、翻译等方面颇有建树。作为党员和民盟领导人之一,他为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发展史上的很多重要事件;作为知识分子,他的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反映其人生追求和志向。本文在尽可能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楚图南所经历、参与的革命和建设工作进行考察和评价。楚图南早年信仰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革命,1926年入党后曾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辗转于东北、山东地区宣传革命,1930年11月因学潮被捕入狱。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表明,楚图南在1934年出狱后与党组织的联系一度中断,但他始终追求进步,党员的身份认同影响了他的思想与实践。由于革命时期的特殊政治环境及新中国成立后对楚图南的政治安排,他的党员身份长期处于秘密状态。在文学方面,楚图南由支持新文化运动诸人所提倡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抗战文学)的创作,抗战时期在昆明等地积极参与文化抗战活动。楚图南认为抗战文艺的创作应当服务于抗战现实,来源于抗战和大众生活,富有战斗性和地方性、民族性,《旅尘余记》便是其抗战文艺思想的最好注解。在翻译方面,受到早期革命教育及革命经历的影响,楚图南倾向于选择富于革命性、进步性作家的作品,他与屠岸关于惠特曼的论争透露出其希望翻译能够因应时代,影响读者,在文化抗战中发挥实际效用。此外,楚图南对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史有一定研究,体现了他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学术的志趣。抗战胜利前后,楚图南作为民盟云南支部的领导人之一,对民盟云南支部的组织发展和民主运动都有重要影响,包容性的文化视角影响了楚图南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但他又是“第三条道路”的坚决反对者,同时认为“民青”和民盟是兄弟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楚图南曾负责民盟西南区盟务整理,这一工作与西南区文教工作有着紧密联系,透露出建国初期中共与民盟密切合作的一个侧面。在民盟转变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后,楚图南对民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楚图南长期致力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对楚图南生平的简述和思想的分析表明,楚图南的身份认同影响了他的思想与行动。但究其本质而言,他仍然是一个具有传统士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出生环境与经历使楚图南不同于端坐象牙塔一心为研究的知识分子,他能“坐而言”,但更重视“起而行”,由边缘到主流,从知识分子到文化官员,楚图南的一生始终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奉献的一生。

薛媛元,李润霞[3](2014)在《2011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月1.《1976年的穆旦和他的诗歌》,李茹君,《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期,第21页。2.《〈21世纪诗歌排行榜〉键入3个关键词》,刘霄,《中华读书报》,2011年1月12日,第2版。3.《爱的祭奠》,李天靖,《诗潮》,2011年第1期,第60-61页。4.《爱的三重名义——论吉狄马加诗歌情感意向的演进》,张碧,《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44—146页。5.《艾青与惠特曼诗歌女性形象比较》,刘苗,《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7-71页。6.《暗冷而优雅的语调:阿毛诗歌的姿态》,夏可君,《红岩》,2011年第1期,第168—169页。

莫小红[4](2014)在《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文中提出弗里德里希·席勒(Schiller1759—1805)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美学家,他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世界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在美学史上,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美育”的术语,开启了审美现代性批判之先河,被誉为“现代美育之父”。早在20世纪初,席勒的美育思想就随王国维、蔡元培、张君劢、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传入我国,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美育思潮的形成、发展。本文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从发生学的视角去审视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的关系,考察近现代中国接受席勒思想的历史缘由与具体史实,清理席勒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影响的方式,并选择了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郭沫若、田汉作为典型个案研究,探讨这一文化事件所呈现出的思想资源和基本规律。全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写作的缘起、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对美育、美育思潮进行概念界定;并从人性与人格完善的角度阐述席勒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探讨席勒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译介、接受与影响。席勒进入中国是在传统文化现代转换、旧式教育体制革新、大众传播媒介兴起的历史语境下,近现代中国的席勒译介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发轫期、新文化运动至30年代的繁荣期、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沉寂期三个阶段;席勒接受表现出选择性过滤、中国式改编、镜像式想象三种倾向;席勒美育思想伴随着中国美育思潮兴起、发展、流变的全过程,改变了中国传统美育的从属地位,张扬了审美的自由理念,并将美育引向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对理想社会的构建。第二章考察王国维、蔡元培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尊为“吾国之希勒(即席勒)”,早在1903年他就开始引进西方现代美育理论,挖掘中国传统美育理念,确定美育的情感教育本质,倡导美育独立。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20世纪初王国维通过自学西学,了解了席勒的美学、美育思想;后来担任《教育世界》杂志主编,他多次撰文介绍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席勒的美育目的论、价值论等;王国维还以席勒“游戏说”为理论基石,肯定艺术的游戏本质,强调文艺功能的“无用之用”,批判传统“文以载道”思想;依据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对艺术创作手法的区分,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创新传统意境论。蔡元培是中国的“现代美育之父”,他以毕生精力推行美育。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将美育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一次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作为北大校长,他身体力行,亲自指导美育实践。在蔡元培的倡导和引领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美育思潮得以形成并迅速发展。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他接受席勒以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美育目的论、以情感教育为内涵的美育本质论、以中介调和为功能的美育价值论、以艺术教育为手段的美育实施论,构建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体系。蔡元培的接受在本土化过程中又呈现出创新发展之势:他赋予美育启蒙性,较之席勒更重视美育实践,强调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整体美育观,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王国维、蔡元培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的大背景下,他们试图通过美育培养“完全之人物”、养成“健全人格”,改造国民劣根性,使美育成为了“立民新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考察朱光潜、宗白华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朱光潜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作为席勒美学、美育思想的重要中国译介者,朱光潜的美育思想也受到了席勒的影响。他吸收席勒的人本主义美育观,重视美育“怡情养性”的功能,将人生的最高价值指向美,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命题。宗白华也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在研究席勒美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构建理想人格的救世方案,并将境界的研究与人格的探求结合起来,提出了“艺术生命化”与“生命艺术化”的课题。朱光潜、宗白华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并峙双峰,他们都关注苦难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试图以美育解除人生的烦闷,人内心的压迫感、寂寞感、空虚感,提升人的美感修养,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视鄙俗的社会生活为艺术品,以实现生命的活跃,生活的情趣化,心灵的自由解放,赋予了美育“救赎”的功能。但是,朱光潜、宗白华的“审美救赎”论又不同于之前的王国维,王国维认为人生的苦痛源于“欲”,解脱之道便是“拒绝生活之欲”,呈现出悲观厌世的情调。在朱光潜、宗白华的视野中,人生的最终目标不是“超脱”而是积极地“参与”,培养“出世的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入世的事业”,超脱现实仅仅是在恶劣环境中实现诗意生存的手段。第四章探讨郭沫若、田汉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在戏剧、诗歌等领域成绩斐然。郭沫若曾与田汉以“中国的歌德和席勒”相期许,虽然郭沫若被文艺界视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的歌德”,但是,郭沫若是席勒戏剧《华伦斯坦》的中译者,他早期曾接受席勒“游戏说”,强调艺术的无目的性;接受席勒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手法的区分,将“摹仿的艺术”与“表现的艺术”相对立。郭沫若的史剧创作也呈现出“席勒式”倾向:宣传时代精神、遵循“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表现殊死斗争的悲剧精神。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代宗师”,曾立志做“中国的席勒”,早在日本留学时,田汉就曾介绍席勒的美育思想、接受席勒“游戏说”、审美调和论,此时的席勒是他心中崇拜的“浪漫主义诗人”;回国之后,他译介了席勒戏剧《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的故事梗概,称席勒是“为自由而战的人”;1950年代,他又将席勒视为“民主与民族自由的战士”大加赞赏,田汉的席勒接受凸显出我国时代精神的演进。田汉的历史剧创作也同席勒一样表现民主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主题、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物性格、遵循“诗意真实性”创作原则、在剧中大胆融入自我形象抒发自我情感。郭沫若、田汉是4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他们接受了席勒通过美育改造社会、实现政治自由的理想,但是忽视了艺术的“中介”形式,让艺术直接为集团吼叫,为政治呐喊,中国的美育由此失去了形而上的慰藉功能,走向了服务政治之路。结语部分主要总结20世纪上半叶中国席勒接受的特点并展望未来的席勒接受方向。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席勒接受呈现出美育启蒙、审美救赎、政治诉求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今天,科技迅速发展,机械化大生产带来了分工的精细化、专门化,这种工具理性的统治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生命的主体性丧失,自由个性遭到扼杀,如何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提升人的生存质量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席勒的美育思想必将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成为解救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危机的思想资源。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席勒将美育视为一种而向未来的和解力量,席勒的美育思想在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定能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郑志峰[5](2008)在《重建社会重心:战后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指明抗战胜利后,自由知识分子尤其是全国各大高校的教授们,进发出惊人的议政热忱,他们纷纷站出来,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呼吁和平,反对内战,要求重建公道正义的社会秩序。这些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的议政有着明确的目标:为中国社会重建重心,以此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扭转因国共内战带来的国家危机,将国家引向正常的发展轨道。于是,这些自由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关系纽带聚集起来,形成了许多以报刊为中心的自由知识分子群体,其中《观察》群体、《时与文》群体、《独立时论》群体及《新路》群体最具有代表性。自由知识分子群体力量的大小决定于群体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四个群体的形成都与“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由“大学”衍生出来的如同学、师生、校友、同事、教育背景等各种关系纽带,成为他们实现相互认同的最重要的标准。但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因素已经开始渗入到自由知识分子的群聚过程中,而且,由于处于不同的都市文化空间,自由知识分子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自由知识分子的力量,还有来自其背后的由制度性媒介形成的社会文化网络的支撑,如大学(包括科研机构、基金会、学术团体等)、新闻出版业、会社(包括各种社会性民间团体、政党组织等)等。然而,现代知识分子缺乏文化上的认同,不同的知识来源、知识结构导致他们思想主张上的重大分歧。在国共斗争的大背景下,思想上的分歧随着时局的恶化逐渐演变成彼此政治上的矛盾和冲突。知识分子的政治化使他们之间发生了分化,且这种分化朝着纵深方向不断发展,致使他们建构起来的关系网络逐渐发生断裂。更为严重的是,由战争引发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使群体背后的制度性媒介,如大学、新闻出版业、会社等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力量不断减弱。由此,在政治化和战争的双重摧折下,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弱。最后,他们“重建社会重心”的愿望终于化为泡影,在历史的河流上空一吹而散了。本文分为导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导论包括:笔者如何选题,做这个题目的意义是什么: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将采取怎样的研究方案解决这些问题。正文包括五章,分别以《观察》群体、《时与文》群体、《独立时论》群体、《新路》群体作为个案进行纵向分析,同时将这些群体横向对比研究。具体布局如下:第一章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本章包括论文研究资料的来源及资料的综合分析与评价: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章做了详细的叙述、归纳和分析。第二章《观察》群体本章具体分析了《观察》群体成员的群聚过程、群体的内部结构、群体力量的生产方式。指出:共同的教育背景是这些自由知识分子聚集起来的最重要的联结纽带,而那些具有留英背景的与储安平关系密切的知识分子则是这一群体的核心成员:这一群体有着明确的社会诉求,即为中国重建社会权威;他们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观察》的公共舆论,但背后缺乏制度性媒介的有力支撑。第三章《时与文》群体本章对《时与文》周刊的创办过程、群体的形成过程、群体的内部结构、群体背后的制度性媒介关系网络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与《观察》群体进行了横向对比。指出:共同的教育出身是《时与文》周刊得以创办的主要因素,但群体成员实现认同的标准则是多元的,与其背后存在着的繁复而绵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密不可分;与《观察》群体不同,《时与文》群体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其背后的制度性社会网络。第四章《独立时论》群体本章基本厘清了“独立时论”社的创办经过,分析了《独立时论》群体的形成过程、群体的内部结构及其“重建社会重心”的追求,对群体背后的社会制度性媒介即北京大学也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将《独立时论》群体与《时与文》群体进行了横向对比。指出:共同的教育出身和相似的教育背景是这一群体得以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但是,政治的因素也已经渗入群体的形成过程中,知识分子的政治化导致他们之间的分化,终于使群体分崩离析,并严重削弱了北京大学的力量。而且,与《时与文》群体不同,《独立时论》群体的力量来源比较单薄,更多的与“大学”有关,因此未能从社会结构中获取更多的力量支撑。第五章《新路》群体本章重点分析了《新路》周刊的创办过程,《新路》群体的形成过程,《新路》群体与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的关系,并将《新路》群体与《独立时论》群体进行了横向对比。指出:共同的教育出身是《新路》自由知识分子聚集起来的最重要的关系纽带,其背后的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则成为这一群体有力的支撑力量。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虽同处北平“知识人社会”,但由于不同的校风和学术传统,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不断政治化的情况下,二者间也发生了严重分化。结语总结概括全文,得出结论。指出:战后自由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明确目标是:重建社会重心。他们通过各种关系纽带聚集起来形成群体,他们的力量来自于群体成员间的关系网络,即群体的内部结构;同时,群体背后的制度性媒介亦为重要的力量支撑。但是,在政治化与战争的双重侵蚀下,他们的力量一步步丧失,最终也未能实现“重建社会重心”的愿望。

储德天[6](2005)在《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共同体研究》文中提出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云南昆明的联合体。西南联大聚集着上百名不同倾向、不同趣味的知名知识分子和当时最优秀的学生,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大学之一。联大有众多的社团、报刊和其他性质的公共空间,这里不仅有人为建构的类似于哈贝马斯概念上的公共领域,也有自然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知识分子们在各个空间里通过他们的关系网络,建构起属于他们的知识分子共同体。然而这些知识分子共同体并不是各尽相同的,本文把它们分为学术文艺型、公共议政型、党派参政型三种类型。知识分子依据自己文化趣味、信仰立场和政治倾向进入某个或某几个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共同体,从而拥有多重的身份,他们在共同体内部、共同体之间以及共同体与社会之间通过各种方式的交往从而实现对自身多重身份的认同。《民主周刊》这一知识分子共同体是当时知识分子共同体中成员身份最为复杂的,他们中的成员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大学教师,又是不忘天下之大任的议政者,还是舍身求仁参与到政治决策中的参政员,最后我将以《民主周刊》这一知识分子共同体为例来看知识分子的多重身份认同问题。

王娅妹[7](2000)在《一生心事问梅花——纪念楚图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侧记》文中认为 1999年11月12日上午,在西南风情浓郁的人民大会堂云南厅,一幅鲜红、肃穆的会标,一尊凝重、质朴的铜像,吸引着全场与会者的视线。民盟中央、中共云南省委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着名学者、原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楚图南诞辰100周年。中共中央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王

二、一生心事问梅花——纪念楚图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侧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生心事问梅花——纪念楚图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2)楚图南的生平与志业(1899-199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史料来源、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2 共产党员楚图南
    2.1 确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2 早期革命活动及被捕入狱
    2.3 作为地下党员与1960年代公开党员身份
3 楚图南的文学活动及其思想
    3.1 楚图南的文学之路
    3.2 介绍惠特曼:楚图南与屠岸关于翻译的一次论争
    3.3 楚图南在其他领域的学术研究
4 楚图南与民盟
    4.1 楚图南与民盟云南支部
    4.2 进入民盟中央工作
5 楚图南与新中国的文教、外交工作
    5.1 楚图南在西南区的文教工作
    5.2 楚图南的外交工作
    5.3 楚图南关注世界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美育与美育思潮
    四、审美游戏与完美人性的生成——席勒美育思想一瞥
第一章 席勒在中国:译介、接受与影响
    第一节 席勒在中国的译介
        一、席勒传入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
        二、20世纪上半叶的席勒译介概况
    第二节 席勒在中国的接受
        一、席勒在中国广为接受的缘由
        二、20世纪上半叶的席勒接受取向
    第三节 席勒与中国美育思潮
        一、中国美育思潮发展概况
        二、席勒对中国美育思潮的影响
第二章 美育启蒙:王国维、蔡元培与席勒
    第一节 王国维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王国维的席勒情结
        二、“游戏说”的中国式改造
        三、“境界说”中的席勒元素
    第二节 蔡元培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蔡元培的席勒渊源
        二、美育理论的接受与创新
        三、“以美育代宗教说”溯源
第三章 审美救赎:朱光潜、宗白华与席勒
    第一节 朱光潜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朱光潜的席勒述评
        二、人本主义美育观的吸纳
        三、“人生艺术化”追寻
    第二节 宗白华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宗白华的席勒渊源
        二、理想人格的构建
        三、艺术境界的追求
第四章 美育流变:郭沫若、田汉与席勒
    第一节 郭沫若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郭沫若与席勒的结缘
        二、郭沫若的席勒式书写
        三、危机时刻的美育转向
    第二节 田汉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田汉的席勒情结
        二、田汉的席勒式创作
        三、审美与政治的游离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重建社会重心:战后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及其意义
    第二节 问题意识及研究路径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 资料文献综述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观察》群体
    第一节 储安平与《观察》
    第二节 储安平与《观察》群体
    第三节 “中国需要重建权威”
    第四节 想象的共同体
第三章 《时与文》群体
    第一节 《时与文》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时与文》群体与“大教联”
    第三节 《时与文》群体与上海社会各界
    第四节 《时与文》群体与《观察》群体
第四章 《独立时论》群体
    第一节 胡适与“独立时论”社
    第二节 胡适与《独立时论》群体
    第三节 “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第四节 《独立时论》群体与北京大学
    第五节 《独立时论》群体与《时与文》群体
第五章 《新路》群体
    第一节 《新路》的创刊
    第二节 《新路》成员的群聚
    第三节 《新路》群体与清华大学
    第四节 《新路》群体与“社经会”
    第五节 《新路》群体与《独立时论》群体
结语
附录一 刊物撰稿人详情列表
附录二 “大教联”资料
附录三 “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资料
参考文献
后记

(6)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共同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序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联大八年
    第二节 联大与昆明
第二章 联大的公共空间与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
    第一节 社团
    第二节 报刊
    第三节 其它
第三章 联大知识分子共同体和知识分子的多重身份认同
    第一节 知识分子共同体
    第二节 联大知识分子共同体的建构与规则
    第三节 联大知识分子的多重身份认同——以《民主周刊》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一生心事问梅花——纪念楚图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侧记(论文参考文献)

  • [1]闻宥文学研究[D]. 沈雨洁. 上海大学, 2021
  • [2]楚图南的生平与志业(1899-1994)[D]. 刘银先.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0)
  • [3]2011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J]. 薛媛元,李润霞.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4(01)
  • [4]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D]. 莫小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 [5]重建社会重心:战后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45-1949)[D]. 郑志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6]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共同体研究[D]. 储德天. 上海师范大学, 2005(07)
  • [7]一生心事问梅花——纪念楚图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侧记[J]. 王娅妹. 群言, 2000(01)

标签:;  ;  ;  ;  ;  

一生问梅花心——纪念褚图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旁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