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初探

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初探

一、因势利导 潜移默化——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余美伦[1](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形势下,社会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理应回应社会关切。根据目前存部分初中生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的问题现状,不利于初中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以期为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实现核心素养提供支持,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铸魂育人作用。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方式,紧紧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在研究众多学者的基础之上,以三所初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调查,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教学环境和教育对象特殊性,综合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现状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力图探索出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对策建议。本文立足初中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章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内涵界定入手开展学理阐释,阐述了面向的对象是初中生、借助的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目标是提高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在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内容的体现。继而再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促进初中生使命担当的重要支撑、引领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厚植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等几个角度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必要性,第二章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剖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观念较为陈旧、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较为薄弱等,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内容的鲜活性较为欠缺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较为不足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因分析。第四章探究提出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重点从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深化教学内容、以及优化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探究了具体路径,以期助力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

张睿卿[2](2021)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在课堂运用中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桥梁,教学过程的中心就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理解、掌握和运用。本文所研究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不仅作为新教材的闪光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且是课堂“创设情境—思考问题—训练思维—领悟知识—形成观念”的主要路径。“探究与分享”栏目在内容上更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活动中的体验性;在呈现方式上,它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活动过程承载着正文知识,并不是为了得到正文知识点而设置的。该栏目的设计不仅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而且有利于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动态生成性。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某中学的教学实际情况为研究背景,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159个“探究与分享”栏目为研究对象,从栏目的基本概述、运用现状和优化栏目的具体方法三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基本概述中,笔者根据对七年级教材和教辅的分析,分别对栏目的内容和呈现形式进行了分类。第二部分“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的现状中,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撰写,在总结了“探究与分享”栏目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成效如: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深化学科知识理解、指导学生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现了栏目在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即在教学设计中存在案例设计相较保守、提问设计效果欠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堂活动混乱无序且教师指导失衡、忽略学生情感体验的问题;课后的教学反思略显不足、教学与教研分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具体原因。第三部分,笔者针对上述出现的教学问题,一一对应提出了栏目优化运用的具体方法,即:灵活选用栏目案例、立足学生设计提问、明确活动要素并加强指导、增进活动情感体验、找准落脚点进行系统化教学反思、注意教学反思的延续性。

成卓[3](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育人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传统哲学、传统文学、史学文化、传统艺术和精神理念等内容的集中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要求,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特殊意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选篇内容极具特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典范价值。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教学情况的分析,实地调研得出当前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方面存在的困境,以期对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反思,对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第一章揭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功能与意义。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程出发阐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课程目标;从小方向出发揭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从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育人意义出发阐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育人价值。第二章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特色进行系统研究。从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系统入手,明确中学传统文化选文的物质文化教育内容,总结出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精神特质,为初中语文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提供内容依据。第三章研究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得出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整理有限、教师育人方式创新不足、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有待提升的结论。第四章在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从落实路径出发,立足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层面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资源进行补充,再从教师层面提出可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策略。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进行分析之后,根据实际调查提出相关育人策略。一方面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中学的不断落实与完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与感召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去了解、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王迪[4](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活动教学对教学目标、教学实质和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内容和观点,对于我国正在深入开展的新课改具有值得参考的价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活动教学可以更好的发展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形成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也有利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目前活动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运用状况调研和剖析,总结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良措施。论文主体内容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来总体上概括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的内容;第二部分论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的意义,对学生来说通过活动教学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增强独立探究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构建道德与法治体系;第三部分叙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法使用情况,其中包含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已取得的成效,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的重要地位,在课堂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目前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还有一些问题,表现在活动价值观虚化、活动形式趋同化、活动内容忽视学生生活、活动也忽视对教材的挖掘而且活动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第四部分论述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育教学的策略。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在进行活动教学时应该注意对学生活动价值观的培育、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是需要完善活动教学评价机制,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本着科学总结的原则同时结合相关实际的教学案例,提出活动教学的具体措施,力求构造全方位、具体化的活动教学体制,期望给以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活动教学实践方面提供一点有益借鉴。

莫莉莉[5](2021)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校的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思政任务,把握本学科的思政优势,使各门学科的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齐头并进,“同向同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各个学科都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课程育人”的协同作用,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合力,提升育人成效。“课程思政”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利用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教学理念。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基础性、思想性的特点,蕴含大量的思政素材,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优势学科。因此,探究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问题原因及实施对策,对于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的思政作用,促进课程思政大中小学的衔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理清本文的基本概念,了解初中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以及进行课程思政的优势。其次,进一步探究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教学理念的思政效力被削弱、教学目标的思政要求被忽略、教学内容的思政资源被闲置、教学方式的思政优势被弱化、教学评价的思政作用被影响。再次,针对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从社会文化因素、管理制度因素、教师思政素质、家庭教育因素四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找到实施对策。即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独特思政效力、充分突出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思政价值、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各种思政资源、充分彰显初中语文各种教学方式的思政优势、充分重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思政导向作用。

商圣强[6](2021)在《初中生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的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消极型非正式组织在班级内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把在消极型非正式组织中自发形成的,对组织成员有重大影响或者对组织性质起决定作用的一个或者几个组织成员叫做核心成员。核心成员普遍具有能力强、知识广博、善于关心人等特点,因此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对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对山东省郓城县XX初级中学的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共538名中学生从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学习特征、家庭特征四个维度对其存在的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初中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具有以下特征,在生理特征方面,高大健壮,英俊潇洒的男生和貌美肤白,身材高挑的女生容易成为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核心成员。在心理特征方面,性格开朗,支配欲强,善于拉拢别人的学生容易成为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核心成员。在学习特征方面,学习习惯不好和学习方法不正确导致大部分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学习成绩不很好。在家庭特征方面,家庭条件较好,监护人文化不高或者教育方法不合理的学生容易成为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核心成员。通过对被调查班级的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班干部代表以及学校周边社区居民进行访谈调查,总结归纳出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的负面影响,第一,对自身的影响,影响自身良好思想品德养成和学业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身体健康。第二,对班内其他同学的负面影响,由于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对其他同学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学业以及他人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三,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影响班级学风建设和班级凝聚力以及阻碍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第四,给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针对以上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的负面影响,提出改进措施,第一,落实依法治教的教育理念。第二,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第三,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感化作用。第四,构建家校合育的教育机制。

刘宝欣[7](2020)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在本论文中,我们针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这一问题,探讨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调查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较弱、德育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德育教育缺乏量化标准、德育教育渗透评价方式不佳、德育教育渗透内容乏味、德育教育渗透形式单一等六个方面。我们也研究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得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四大对策,它们分别是:提升初中物理教师的德育渗透基本素养;建立健全德育渗透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渗透。接着,按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九个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微案例,每个微案例的教学时长为3-5分钟,可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它们分别是:“声的利用”德育微案例、“角色模拟”课外活动的德育微案例、“运动的描述”德育微案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德育微案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德育微案例、“运动的快慢”德育微案例、“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德育微案例、“光的直线传播”德育微案例、“密度与社会生活”德育微案例,在这些德育微案例中,我们注重构建德育环境,做到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爱护环境、自立自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勇敢正直、关爱他人、团结合作、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社会责任感等美好品质。最后,我们采用了“等组前测一一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对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和设计的“德育教育微案例”进行了教育实验,实践结果表明:利用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和设计的“德育教育微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激发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王亚男[8](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导入是新课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觑。教学导入在一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同“领航员”一样的存在,对整堂课起着导向性作用。作为一线教师,要能合理策划出凸显教育目的、符合教学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导入环节,对教学导入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是秉承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结合教学实践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提出教学导入的优化策略。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进行系统的阐述。第二部分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理论界定进行阐述。包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溯源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在内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初中生为调查对象、以中学一线教师为访谈对象,了解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是本篇研究的主体部分,利用案例分析法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主要策略如下:提升教师设计导入环节的能力、设计导入环节遵循的原则、善用教学导入的不同方法和强化教学导入的反思改进。这些策略能够为一线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

吴昊[9](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纵观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无论是从材料图文还是从探究活动来说,都十分丰富多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深刻贴近当前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既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带给学生些许感悟。但是就目前的课程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甚至有些学校仅仅还是灌输知识方式的教学,这不仅违背了新课程改革后义务教育的教学原则,同时也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失去了建设初衷,因此,将活动教学纳入到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打造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实践的。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立足于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教师访谈,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了解到目前国内外对活动型课堂建设的相关发展及研究现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活动经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和出发点,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建设的现状做了分析和总结。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建立的基本原则,即学生主体性原则、选材针对性原则、议题生活性原则、活动开放性原则、实践创新性原则,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建立的几点策略,同时从实际案例分析入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建设的基本过程做了进一步分析,力求能够通过分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的建立提供参考意见和策略。

许少芬[10](2020)在《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培养研究》文中提出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也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自身需要。当前,学者们对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及中学阶段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包含初中生与高中生,专门针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稍少。本文创新之处便是试图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视角出发,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提供指南。全文共分为六部分,内容大体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选题意义,从各研究者对社会责任感概念界定、内容意义的研究、中学生及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的相关研究等几个角度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不足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责任内涵、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特征,从当前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格发展特点出发,总结出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的内容及意义。第三部分结合初中课程标准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设计进行分析,挖掘教学培养内容。第四部分运用调查数据及访谈内容分析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培养问题,并指出了教学培养中存在着教师研读教材程度不足、学生易受不良社会环境的诱惑,学习兴趣低等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研读挖掘社会责任感内容、学生要提升抵御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的能力等相应的培养对策。第六部分试图把培养对策应用于具体教学示例,理论结合实践,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提供有效参考。

二、因势利导 潜移默化——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势利导 潜移默化——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学理阐释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内涵
        一、面向的对象是初中生
        二、借助的方法是道德与法治课
        三、目标是提升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教材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二、促进初中生使命担当的重要支撑
        三、引领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四、厚植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概况及调查的实施过程
        二、问卷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
        二、初中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能力较为薄弱
        三、教材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内容的鲜活性较为欠缺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学方法的较为单调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较为不足
    第三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
        二、初中生自身阶段的接受能力局限性影响
        三、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学内容资源的不尽完善
        四、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学方法使用的不够灵活
        五、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学评价功能彰显不足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一、教师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师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三、教师要牢牢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师要提升育人的综合技能
    第二节 突出初中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实践转换
        一、端正社会责任意识的自我定位
        二、践行社会责任意识实践的活动参与
        三、提高社会责任学习的探究能力
    第三节 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教学内容
        一、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内容
        二、适当补充教材外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内容
        三、适时添加与初中生实践结合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内容
    第四节 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
        二、深耕讨论式教学
        三、推进探究式教学
        四、拓展合作式教学
    第五节 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评价方式
        一、科学认知评价方式的导向作用
        二、系统丰富评价的指标参数
        三、精准把握评价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在课堂运用中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五)研究方法
一、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基本概述
    (一)七年级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类型
    (二)七年级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呈现形式
二、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的现状
    (一)探究与分享栏目在目前教学运用中取得的成效
        1.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2.深化学科知识理解
        3.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探究与分享栏目在目前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设计不够新颖
        2.教学过程把控不足
        3.教学反思略显不足
三、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优化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栏目教学设计
        1.灵活选用栏目案例
        2.立足学生设计提问
    (二)优化栏目教学过程
        1.明确活动要素并加强指导
        2.增进活动情感体验
    (三)重视栏目教学反思
        1.注重教学反思的系统化
        2.注重教学反思的延续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育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功能与意义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
        一、涵养君子人格
        二、提升道德修养
        三、践行知行一体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一、修身正己的德育功能
        二、格物明理的智育功能
        三、怡情养性的美育功能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意义
        一、践行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三、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取向要求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系统
        一、传统文化选文系统
        二、传统文化助读系统
        三、传统文化知识系统
        四、传统文化实践系统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内容
        一、儒家经学与诸子百家
        二、史学论着与古典文学
        三、汉字文化与民俗文化
        四、传统艺术与科技文化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精神特质
        一、万物有情的生命观照
        二、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三、天下大同的民本思想
        四、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
        五、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一、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问题分析
        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有限
        二、传统文化教学育人方式创新不足
        三、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有待提升
第四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路径及育人策略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路径
        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二、因文明道,文道统一
        三、披文入情,因势利导
    第二节 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整合建议
        一、跨文本开发校本课程
        二、跨学科融合课程资源
        三、跨媒介整合课程资源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一、核心素养为本,挖掘教材底蕴
        二、启智明理为要,创新教学方式
        三、整散分合为纲,联系课外活动
        四、情感熏习为用,激发古典情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一)活动教学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观察法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有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法运用的现状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已取得的成效
        (一)认识到活动教学的重要地位
        (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增加了课堂的师生互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价值观虚化
        (二)活动形式趋同化
        (三)活动内容忽视学生生活
        (四)活动跟教材结合不紧密
        (五)活动评价方式单一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的策略
    一、活动注重价值观的培育
        (一)教学设计注重价值观设计
        (二)活动环节注重价值观培育
    二、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一)行为实践式活动
        (二)情景体验式活动
        (三)讨论探究式活动
    三、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
        (一)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
        (二)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
    四、合理处理活动与教材关系
        (一)活动贴近教材内容
        (二)补充教材延展知识
        (三)活动开发教材资源
    五、完善活动教学评价机制
        (一)采用科学合理的活动教学评价原则
        (二)选择综合化的活动教学评价内容
        (三)选择多元化活动教学评价主体
        (四)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教学评价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4 研究的方法路线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方法及路线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的相关概述
    2.1 本研究基本概念
        2.1.1 思政课程
        2.1.2 课程思政
    2.2 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进行课程思政的优势
        2.2.1 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
        2.2.2 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优势
    2.3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2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思想
        2.3.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论述
        2.3.4 隐性教育与协同育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取得的成绩
    3.2 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3.2.1 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思政效力发挥得不够充分
        3.2.2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思政要求没有得到高度重视
        3.2.3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思政资源利用率不高
        3.2.4 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思政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2.5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思政作用被忽视
    3.3 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课程思政有序开展
        3.3.2 管理制度因素束缚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3.3.3 教师思政素质制约课程思政稳步发展
        3.3.4 家庭教育因素阻碍课程思政向前推进
    3.4 本章小结
4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对策
    4.1 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独特思政效力
        4.1.1 转变应试教学理念将开阔语文课程思政新视野
        4.1.2 融入思政教学理念将提升语文课程思政新境界
    4.2 充分突出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思政要求
        4.2.1 探索“知识与技能”目标广阔的思政前景
        4.2.2 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策略的思政指导
        4.2.3 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的思政方向
    4.3 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各种思政资源
        4.3.1 深入挖掘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隐性的思政资源
        4.3.2 努力发现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丰富的思政范本
        4.3.3 全面探究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多彩的思政元素
    4.4 充分彰显初中语文各种教学方式的思政优势
        4.4.1 运用作文教学的思政主题搭建思政教育平台
        4.4.2 洞察朗读教学的思政素材抓住思政教育契机
        4.4.3 捕捉阅读教学的思政因素拓宽思政教育渠道
    4.5 充分重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思政导向作用
        4.5.1 把握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思政评价方向
        4.5.2 建立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思政评价制度
        4.5.3 采用语文教学与思政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初中生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的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1.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对班集体建设的负面影响
        2.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
    (二)研究意义
        1.能有效地为班级管理提供思路
        2.能有助于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
        3.能有效地促进班级内后进生的转化
    (三)文献综述
        1.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
        2.对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成员研究
二、理论概述
    (一)概念界定
        1.组织
        2.正式组织
        3.非正式组织
        4.消极型非正式组织
        5.核心成员
    (二)理论基础
        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理论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三、初中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特点现状调查
    (一)各维度的调查与分析
        1.生理特征维度分析
        2.心理特征维度分析
        3.学习特征维度分析
        4.家庭特征维度分析
    (二)不同群体对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特征认知的影响
        1.性别对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特征认知的影响
        2.年级对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特征的影响
        3.班干部与否对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特征的影响
四、初中生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的负向作用
    (一)对其自身的消极影响
        1.对自身思想品德养成的影响
        2.对自身学业水平的影响
        3.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对其他同学的消极影响
        1.对其他同学思想品德的影响
        2.对其他同学学业水平的影响
        3.对其他同学身心健康的影响
    (三)对班级管理的消极影响
        1.对班级学风建设的影响
        2.对班级凝聚力的消极影响
        3.对班级管理目标实现的消极影响
    (四)对区域社会治安的消极影响
        1.对区域居民财产安全的影响
        2.对区域居民人身安全的影响
五、初中生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的教育转化对策
    (一)落实依法治教的教育理念
        1.落实依法治教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
        2.坚持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相结合
        3.学校层面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专人转化
        2.因事施教,针对具体事件进行专项转化
        3.因时施教,针对具体时间点进行适时转化
    (三)发挥情感教育的感化作用
        1.理解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2.关爱学生,帮助其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
        3.激励性赏识,帮助其建立自信心
    (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家校双方的合作意识
        2.相互信任,紧密合作,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方法
        3.科研创新,培训学习,提高家校双方的合育能力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学生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特征问卷
附录二:中学生班级内社会关系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班级非正式组织性质访谈提纲(班主任)
附录四:班级非正式组织性质访谈提纲(同班同学)
附录五: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负面影响访谈提纲(班主任)
附录六: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负面影响访谈提纲(任课教师)
附录七: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负面影响访谈提纲(班干部代表)
附录八: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负面影响访谈提纲(社区居民)
致谢

(7)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依据
    3.1 皮亚杰的思想品德发展理论
    3.2 科尔伯格的思想品德发展理论
    3.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4 关于德育教育的有关教育文件、重要讲话
第4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4.1 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4.2 量其特点、因材施教
    4.3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4.4 知行并进、培养习惯
    4.5 正身端品、专一尽心
    4.6 宽严相济、诱禁结合
第5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5.1 与教师有关的问题
    5.2 与德育环境有关的问题
    5.3 与德育内容和方式有关的问题
第6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
    6.1 提升初中物理教师德育渗透素养
    6.2 建立健全德育教育渗透评价体制
    6.3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
    6.4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第7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微案例
    7.1 在“声的利用”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7.2 在物理课外活动中的角色模拟渗透德育
    7.3 在《运动的描述》的教学中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7.4 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设计如下环节
    7.5 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7.6 在《运动的快慢》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7.7 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7.8 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7.9 在《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第8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育实践
    8.1 教育实验
    8.2 结果与分析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创新之处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相关理论概述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理论界定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含义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特点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作用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理论基础
        1. 多元智能理论
        2. 学习迁移理论
        3. 建构主义理论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问题调查与原因分析
    (一) 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1. 调查对象
        2. 调查目的
        3. 调查内容
    (二) 访谈情况说明
        1. 访谈对象
        2. 访谈内容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存在的问题
        1. 诱导性差,难以激发兴趣
        2. 形式单一,缺乏导入创新
        3. 缺乏渲染,不易引发共鸣
        4. 喧宾夺主,占用时间过长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忽视教学导入环节的引导作用
        2.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具有挑战性
        3. 传统教学观下对学生定位模糊
        4. 缺乏对教学导入的反思和改进
三、 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策略
    (一) 提升教师导入环节的设计能力
        1. 重视导入环节的作用
        2. 加强导入技能的学习
        3. 对学情进行透彻分析
        4. 合理选择多元切入点
    (二) 设计导入环节遵循的原则
        1. 目的明确,“导”德齐礼
        2. 形式多元,教“导”有方
        3. 利用智能,谆谆教“导”
        4. 乘兴而设,因势利“导”
    (三) 善用教学导入的不同方法
        1. 创设语境类导入法
        2. 文化审美类导入法
        3. 经验交流类导入法
        4. 协作互助类导入法
        5. 时事即兴类导入法
    (四) 强化教学导入的反思改进
        1. 反思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2. 反思教学导入与其它教学环节的契合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2: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情况访谈问卷(教师卷)
致谢

(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选题的缘起
        2.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活动型课堂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
        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3.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活动经验”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2.选材针对性原则
        3.议题生活性原则
        4.活动开放性原则
        5.实践创新性原则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的构建环节
        1.备课策略与课程设计
        2.实施过程与调节预案
        3.知识引领与素质升华
        4.总结巩固与作业强化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存在不利于活动型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认识误区
        1.教师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时存在形式主义认识
        2.教师抽象理解活动型课堂教学对学生价值观培养的价值
        3.割裂看待课程标准对活动型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
    (二)活动型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协调统筹的不充分
        1.活动型课堂教学方法氛围偏离教学理念要求的效果
        2.对精品课与活动型课堂教学目标、方法、效果之间关系的认识模糊
        3.活动型课堂教学目标、方法的选取与课程知识传授效果要求不统一
    (三)教师教学能力的使用未能有效达到活动型课堂教学的要求
        1.教学策略不能有效发挥活动型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2.个别教师缺乏有效抓取活动型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
        3.活动型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课堂情感沟通不和谐
三、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在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滞后于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的要求
        1.教师简单理解活动型课堂教学的学科能力培养作用
        2.活动型课堂教学培养的知识能力与学生身心发展相脱节
        3.活动型课堂教学的运用缺乏连续性的通盘考量
    (二)教师对活动型课堂教学的内涵理解存在局限性
        1.教师对以活动型课堂教学等新教法的应用准备不足
        2.不能有效整合育人目标与实现方法的具体选择与实施
        3.活动型课堂教学设计量化与质化的度的确定不精准
    (三)部分教师在开展活动型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自我发展的前瞻性
        1.教学策略的制定脱离活动型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调动
        2.轻视活动型课堂教学灵活性与随机性的教学功能
        3.教师对活动型课堂教学情感投入不足
四、应对活动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端正活动型课堂的教学理念
        1.优化活动型课堂教学课程结构实现培养目标的价值观引领作用
        2.以活动型课堂教学促进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课堂生成
        3.辩证处理活动型课堂教学精品课堂效率环节与整体要求的关系
    (二)通过活动型课堂教学全方位落实核心素养要求
        1.以核心素养为指针确定活动型课堂的教学目标
        2.以活动型课堂教学消化课程标准知识的重难点
        3.以活动型课堂教学精准统一教学策略与教材内容
    (三)增强教师以活动型课堂教学践行“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学实力
        1.提升发挥活动型课堂学生主体作用下教师收与放的主导艺术
        2.加强教师活动型课堂教学随机即兴知识对学生身心引领的科学性
        3.用活动教学整合学生三观同知识学习与情智成长的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课例分析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中的相关概念梳理与价值
    2.1 责任与社会责任感
        2.1.1 责任的内涵
        2.1.2 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2.2 社会责任感的特征
        2.2.1 依从性与内化性的有机统一
        2.2.2 社会性与历史性的有机统一
        2.2.3 能动性与不随意性的有机统一
        2.2.4 反复性与上升性的有机统一
    2.3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培养内容
        2.3.1 自我责任感
        2.3.2 家庭责任感
        2.3.3 他人责任感
        2.3.4 国家责任感
    2.4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的意义
        2.4.1 激发初中生实践积极性的动力源泉
        2.4.2 促使初中生融入社会和谐发展的融合剂
        2.4.3 鞭策初中生牢记使命为国奋斗的催化剂
3.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课程设计分析
    3.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基本理念与结构
    3.2 七年级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设计
        3.2.1 七年级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目标
        3.2.2 七年级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内容设计
    3.3 八年级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设计
        3.3.1 八年级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目标
        3.3.2 八年级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内容设计
    3.4 九年级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设计
        3.4.1 九年级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目标
        3.4.2 九年级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内容设计
4.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法治课教学中的培养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培养现状调查
        4.1.1 问卷设计思路
        4.1.2 调查对象的选择
        4.1.3 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
    4.2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2.1 教师研读教材程度不足
        4.2.2 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缓慢
        4.2.3 家庭、学校与社会对教师教学培养的支持力度小
        4.2.4 学生易受不良社会环境的诱惑,学习兴趣低
    4.3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教师受限于教材编排的影响
        4.3.2 教师教学压力大,贯彻先进教育理念的精力有限
        4.3.3 家庭、学校与社会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到位
        4.3.4 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5.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培养对策
    5.1 教师应充分研读挖掘社会责任感内容—以八年级上册为例
        5.1.1 引导学生与社会相联系
        5.1.2 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
        5.1.3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5.2 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5.2.1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5.2.2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5.2.3 树立生活教育理念
    5.3 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发挥教育合力优势
        5.3.1 家庭要与学校相互配合
        5.3.2 学校要与社会相互配合
        5.3.3 家庭要与社会相配合
    5.4 学生要提升抵御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的能力
        5.4.1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4.2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6.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培养示例
    示例:“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因势利导 潜移默化——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 余美伦.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在课堂运用中的优化[D]. 张睿卿.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育人策略研究[D]. 成卓.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研究[D]. 王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D]. 莫莉莉.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初中生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的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D]. 商圣强.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 刘宝欣.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8]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研究[D]. 王亚男.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研究[D]. 吴昊. 渤海大学, 2020(05)
  • [10]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培养研究[D]. 许少芬.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