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频通信系统性能指标分析

扩频通信系统性能指标分析

一、扩频通信系统性能指标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1](2021)在《混合跳扩频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混合跳扩频是一种将直接序列扩频与跳频扩频相结合的通信技术,由于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与安全性,因此在航天测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电子对抗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合跳扩频通信系统的指标也在不断更新。目前,高码率、长周期的扩频码与高跳速、大带宽、多频点的高质量跳频载波成为了混合跳扩频系统的新指标,指标的更新使系统性能得到了显着提升,但也加大了系统设计上的难度。其中,传统基于单路直接频率合成器(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DDS)产生高质量跳频载波的方法会占用系统大量的硬件资源,限制了其他部分的设计,影响系统的性能。而由于系统上下行时钟不同源所引起的误差,其会随着系统信号的高动态性呈现出变化快、浮动大的特点,使用以往的跟踪同步技术补偿这种高动态误差容易产生失锁的现象,导致系统同步失败。本文首先对系统整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并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研究了两种解决方法,然后通过MATLAB和Modelsim工具对结果进行了仿真,最后利用FPGA完成了对系统的实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目前混合跳扩频通信系统指标对系统整体进行了设计,给出了各部分的基本架构和实现流程,并通过仿真工具对各部分进行了仿真实验。(2)针对产生高质量跳频载波会占用大量硬件资源的问题,研究出一种双向多路快跳载波产生方法。该方法通过并行DDS产生高质量跳频载波,利用双向跳频算法结合DAC模块产生的高频率中频载波实现了以中频载波频率为中心频点的双向跳频。通过Modelsim、MATLAB和上位机界面对结果进行了仿真与分析,结论表明在保证原有跳频载波质量不变的基础上,使用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硬件资源的消耗,相比于单向跳频,节约了系统53%的Block memory bits资源,为系统其他部分的设计留出了空间。(3)针对传统反馈环路补偿速度无法跟上目前混合跳扩频通信系统误差变化速度导致同步失败的问题,研究出一种基于坐标旋转数字算法(Coordinate Rotation Digital Computer,CORDIC)的混合跳扩频跟踪同步方法。该方法将系统载波同步误差和定时同步误差映射到相位上,利用二维旋转的方式对误差进行补偿,根据BPSK调制的性质,确定最佳旋转位和补偿误差,实现系统同步。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证明此方法在系统跳频速率20000 hops/s、跳频带宽327.52 MHz、频点2048个的情况下,可以有效补偿系统定时同步误差和载波同步误差,相比于传统反馈环路补偿技术,该方法的补偿性能具有明显优势。

安向向[2](2020)在《变速率低密度签名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信号容易被第三方截获,从而对其中传输信息的安全性造成威胁。伴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无线网络传输重要的私人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财务信息等,如何保证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将成为研究重点。近年来,一种称为低截获概率通信的理论由于其在通信安全性的一些突破性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不同于传统加密技术注重保护传输内容的机密性,低截获通信更加注重对传输过程的保护。从物理层通信波形设计方面考虑,变速率通过消除通信波形的典型特征可以实现低截获概率通信。本文研究了变速率低密度签名(Low Density Signature,LDS)通信系统,将LDS技术与变速率通信系统结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变速率低密度签名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方案一中每个用户以不同的速率变化模式进行传输,方案二中每个用户以同一速率变化模式进行传输。考虑到两种方案的复杂度不同,方案一的复杂度太高,文中对于方案二进行了仿真分析,选取不同的LDS码本,增加变速率系统中码本组合的多样性,提高了通信的安全性。通过仿真发现,变速率通信系统中,码间串扰(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ISI)在高信噪比时对用户性能有较大影响。最后本文还研究了变速率低密度签名通信系统中的ISI消除算法,包括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MMSE)准则的均衡算法,ISI预消除算法和基于保护间隔的ISI消除算法。均衡算法用于接收端消除ISI,利用MMSE准则计算接收端均衡滤波器的系数。由于变速率通信系统中,ISI是人为引入的,在已知发送序列和发送端滤波器系数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各个码片对应的ISI。ISI预消除方案是在扩频信号产生后先减去计算出ISI,可以有效的减弱接收端ISI的产生。基于保护间隔的ISI消除方案是在码片前后加入若干零元素,可以防止码片的时域拖尾对前后码片造成影响。仿真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有效地减弱变速率通信系统中所产生的ISI对于系统的影响,提升系统性能。

陈慧明[3](2021)在《移动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

刘强[4](2021)在《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搭载隐蔽通信系统新方法》文中提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无线通信空中接口的开放性进行窃听、主动干扰等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传统的信息加密技术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挑战,信息的安全传输问题愈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面对这些挑战,物理层安全、隐蔽通信等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近年来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系统的原理和标准,并对其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以该系统为搭载体的主动搭载隐蔽通信方案。该方案利用CMMB系统OFDM调制的多子载波传输信息的特性,将秘密信息通过伪随机单载波搭载、伪随机多载波搭载以及符号扩频后的低功率信号搭载等方式,搭载到正常传输的多媒体广播信号上;利用QC-LDPC编码较强的纠错能力,实现秘密信息的可靠提取,同时降低对原系统固有性能的影响;利用伪随机序号选择子载波,实现随机搭载的秘密信息的安全性,利用符号扩频后的低功率特点,实现扩频搭载的秘密信息的安全性。本文对该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进行了理论和仿真分析,得到了比较好的结论。本文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建立了该方案的仿真模型,对本方案进行了详细仿真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高斯信道时,三种主动搭载方案在没有信噪比补偿时均可取得较好的隐蔽性和可靠性;在信噪比补偿0.4-0.6d B时,可以取得极好隐蔽性和可靠性。在莱斯信道及不同星座映射方式等实际应用环境下,当在信噪比补偿为1d B左右时,三种主动搭载方案同样可以实现优良的隐蔽性和可靠性,说明这些主动搭载方案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武文[5](2021)在《基于Link 16的通信端机物理层链路的研究与FPGA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ink 16是美军和北约组织军队根据多军种协同作战的需要,在兼容Link 4和Link 11的基础上,共同开发的新一代战术数据链,具有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鲁棒性和通信容量大、延时低等优势。本文在调研了有关Link 16的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Link 16基带波形在物理层链路的传输进行了研究与FPGA实现。本文的工作内容如下:第一,对Link 16系统特性和JTIDS原理进行了概述。对Link 16数据类型中的消息类型、报头字格式、时隙构成和封装结构进行了介绍,重点描述了J系列标准格式消息。并且对JTIDS的系统特性、TDMA的工作方式和通信模式进行了描述,同时简要介绍了基于标准双脉冲格式的消息传输流程。第二,对基带链路波形传输算法进行了研究与仿真。对基带链路波形传输的抗干扰技术、传输安全技术、调制技术以及滤波技术进行了建模与仿真。其中,重点研究了抗干扰技术中的RS编码技术,通过Matlab/Simulink建模与仿真,得出与未采用RS编码相比,采用RS编码的MSK调制信号通过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后,接收误比特率性能得到了大约3个数量级的改善。系统仿真得到的发射链路时域波形表明,一个时隙内,使用两个脉冲发送相同的数据,每个脉冲持续时间为13μs。仿真得到的发射信号频谱表明,频谱主瓣带宽为7MHz。而且,直接基带回环的接收误码率为0,表明了基带链路波形传输算法设计的正确性。第三,对基带链路波形传输算法进行了FPGA实现。本文将基带链路分为基带发射链路与基带接收链路进行FPGA实现。首先对基带发射、接收链路进行了模块划分,然后对每个模块通过Verilog编码完成逻辑电路设计。最后,对基带发射、接收链路的关键技术模块进行了ModelSim功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设计模块实现了预期功能。最后,对设计的系统进行验证与结果分析。资源占用率报告表明除了RAM/FIFO占用率为64%和BUFG资源占用率略高于50%,其余逻辑资源占用率均低于50%,经过板级验证,系统可以正常工作。在片内回环和DA、AD回环条件下,ChipScope抓数结果与上位机软件误码率测试结果共同表明,随着接收总比特数的增加,接收误码率一直为0。验证结果表明,Link 16系统基带链路实现了通信功能,并且接收误码率满足系统性能指标,验证了波形传输算法的可行性,为外军战术数据链的研究与实现提供了借鉴。

李昊[6](2021)在《高动态低截获扩频同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我国建立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为全世界人民提供服务。由于卫星体积和重量限制,通常卫星发射功率较低,卫星通信需要在较低信噪比的通信环境中传输信息。由于卫星通信系统高动态环境下完成通信,收发双方存在较大的相对速度,且由于卫星高速飞行,收发双方的相对速度随时间变化,使得本地接收机与接收信号存在较大的多普勒频偏和较大的频偏变化率。同时由于卫星通信系统广泛运用军事通信,但由于其空间信道开放性的特性,导致其安全性较差,容易被敌方检测和干扰,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入研究低截获系统的设计。针对上述卫星通信的特点,本文主要研究在低信噪比以及高动态环境下的低截获同步捕获技术。针对卫星通信系统需要在低信噪比、高动态环境下完成信号传输的特性,本文提出了具有更好抗频偏性能的MS-FFT同步捕获算法,并搭建了系统模型。在该模型下将MS-FFT与常用的PMF-FFT同步算法进行捕获性能分析,得出在复杂度相当的情况下PMF-FFT拥有更好的抗噪声性能,MS-FFT拥有更好的抗频偏性能。针对卫星通信抗截获性能差的弊端,本文提出了低截获同步头设计方案,采用时域和频域联合随机化的方式,避免能量累积,大幅降低非合作方通过高阶统计量对通信参数估计的概率。考虑到芯片资源消耗,最后对PMF-FFT同步捕获算法作为系统实现算法,并对其进行部分改进,利用相关峰值位置大数判决代替门限判决,提升了系统的捕获性能;串行多个频点搜索,提高系统抗频偏性能;并行多路PMF-FFT对低截获同步头接收,提升系统抗截获性能,并在基于XCKU085芯片的中频板实现本系统。通过内场测试,验证了本系统可以在信噪比为-18d B,频偏为±250KHz的环境中完成同步捕获;并验证了低截获设计的同步头与常规同步头相比拥有更好的抗截获性能。证实本文设计的同步捕获系统适用于高速发展的卫星导航通信系统。

邰岩松[7](2021)在《面向空地自组织协同的融合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地协同网络由立体空间多功能节点构成,面对多样化任务,承载多类型的动态业务。根据空地自组织协同场景下的不同业务请求,需要多速率匹配与自适应物理资源调度机制实现多业务信息融合通信。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研究面向空地自组织协同的融合通信技术,设计了支持多速率的物理层融合通信体制,基于典型空地协同物理信道进行了多速率通信性能分析,给出了融合通信体制下的MAC层架构设计,提出了一种面向多业务速率匹配的自适应资源调度算法。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性贡献包括:(1)设计了面向空地协同通信场景下多业务需求的多速率融合通信体制。首先,在物理层完成了面向多业务的DSSS和OFDM通信体制设计,并基于不同的信道编码和数字调制策略实现了面向多业务需求的物理层多速率融合通信机制。其次,完成了空地协同场景下的无线信道建模,并在信道模型下完成了多速率融合通信系统性能分析,给出了不同通信速率下的系统误比特率曲线。(2)设计了基于多速率融合通信体制的MAC层架构。针对协同场景下的不同业务请求,在MAC层设计了业务需求分析、信道质量评估、多速率匹配以及资源调度等适配于多业务融合通信需求的调度模块,用于实现在不同信道质量以及动态业务请求下的多速率匹配和动态自适应资源调度,并分析了各个调度模块之间的具体工作流程。(3)提出了面向多业务速率匹配的自适应资源调度算法。本算法根据空地自组织协同场景下的不同业务请求,基于调度模块完成了该类型业务的速率、时延、以及误比特率分析,并结合当下信道质量的估计结果,完成了多速率匹配与动态自适应物理资源调度,满足了不同类型业务的通信需要,提高了信道资源利用率及系统传输效率。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算法在速率匹配和资源调度上的有效性,通过合理的速率匹配与时隙资源调度,算法有效降低了高优先级业务的传输时延,与现有算法相比,在网络吞吐量和数据包投递率指标上均有所提高。本论文研究的多速率融合通信体制和自适应资源调度算法,对空地自组织协同等多维空间协同应用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何其恢[8](2021)在《卫星安全通信波形设计及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卫星通信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极大的覆盖范围,能够对受到地理和政治因素制约的地面通信系统提供有效的补充。在地面通信系统逐渐发展至饱和的当下,拓展通信系统的边界,建立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成为了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卫星通信存在安全性问题,其通信信号容易被非合作方检测、截获并进行后续处理。有必要在卫星通信波形中使用安全技术以提高卫星通信的可靠性。传统卫星通信使用扩频技术,提高了安全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低截获概率信号检测问题获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产生了能够有效检测扩频信号特征的技术,使传统扩频技术不再具有足够的安全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卫星通信安全波形,在传统扩频通信的基础上提出以时间信息为根的伪随机码生成机制,使用生成的时变伪随机码作为控制序列选择当前信号使用的扩频码、跳频频点和调制方式,获得了理想的抗截获性能。卫星通信信道一般具有高动态与低信噪比的特点,卫星通信中的信号同步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传统直扩技术在提高抗截获性能的同时能对信号同步提供帮助,但卫星通信安全波形使用了非平稳技术,抑制了信号中的周期特征,对同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MF-FFT算法具有优秀的同步性能,该算法的各种优化算法在卫星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卫星通信环境下存在功率和处理能力的限制,使用该算法进行信号检测,在能耗与运算效率上仍然存在优化的空间。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跳频和跳码扩频双图案的能量检测算法,该算法能够以符号周期为步长进行搜索。本文分析了这种同步方法的性能,确定了最佳参数并进行了蒙特卡洛仿真。将该算法性能和复杂度与其他一些算法进行对比,证明了使用该算法作为粗同步算法,PMF-FFT算法作为精同步算法组成同步机制时,能够大幅降低运算量并维持PMF-FFT算法的良好同步性能。

尹泽民[9](2021)在《低截获多码道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多的个人或企业的隐私及敏感数据会采用无线网络传输,面对新型破解技术和新型的无线物理层攻击,传统的信息加密和扩频通信已无法满足安全、高效的通信要求,无线通信面临严重的安全问题。低截获概率通信就是一种提高无线通信物理层传输安全性的技术,它根据无线信道的特性,采用物理层技术隐藏发送波形的参数特征,使非合作方难以进行有效的信号截获和特征分析,从而达到安全通信的目的。本文研究了低截获概率通信中的低截获信号波形设计和多码道传输两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即提高系统传输的抗截获性和频带利用率,在保障无线通信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阐述低截获多码道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原理。包括低截获系统模型及截获分析方法、扩频技术和多码道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说明了扩频系统的性能指标,常见扩频系统的收发方案和常用扩频序列的特性。第二,采用截获分析方法验证了联合随机化方案能有效提高信号抗截获能力,并结合实际应用背景,给出低截获多码道通信系统的具体传输方案,包括传输帧结构、收发处理流程,重点研究了信号参数联合随机化的设计方案、码道间干扰抵消和可变带宽滤波器方案,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码道间干扰抵消和可变带宽滤波器方案的可行性。第三,在硬件平台上完成系统传输方案的FPGA实现,详细说明了多码道扩频叠加、码道间干扰抵消、跨时钟域处理和变速率上采等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流程。最后,在上板闭环测试中验证了整个系统的逻辑功能实现正确,实际测试误码率与仿真结果符合,满足低截获、高速率的传输要求。

文言[10](2021)在《低截获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波形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低截获通信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保密通信及安全通信领域。对于传统通信而言,信号具有循环平稳性和各态历经性,截获方通过一些信号检测手段很容易获得其通信参数。为了打破传统通信信号的固有参数特征,本文从物理层安全出发设计出一种具有非平稳性的低截获传输波形。低截获传输波形的构造原理是将符号域、时间域、频率域三个维度引入时变的通信参数,来打破固定参数引起的循环平稳特性。换句话说,通过构造短时间的循环平稳信号来拼接成一个长时间的非平稳信号,从而保证传输波形在抗噪声、抗干扰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其抗截获性能。首先,阐述了低截获通信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低截获通信概述,物理层安全概述及扩频通信理论基础。对于扩频通信来说,简单分析了直扩、跳频、混合扩频通信的区别,以及多进制扩频通信的原理。接下来,详细描述了低截获传输波形的构造原理,从物理层波形安全设计出发,引入时变的通信参数来打破固定参数引起的循环平稳特性或周期平稳特性,即符号域、时间域和频率域分别独立随机化来构造低截获传输波形。接着,提出了一种基于联合随机化的低截获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波形整体设计方案,其中涉及参数设计、帧结构设计及完整的传输波形处理流程设计。该方案弱化了随机化的独立性,降低了硬件实现的复杂度,且仍具有良好的抗截获性能。为了设计出更好的传输波形,扩频方式采用四元多进制扩频,并对比了不同非相干接收方案对最终误码性能的影响,表明分段相关接收方案具有一定的抗频偏作用。同时,从载波频率估计和码片速率估计出发,比较不同信号检测手段下低截获信号与扩跳频信号的抗截获性能,证明了低截获信号具有更好的抗截获性能。最后,针对前面提出的低截获无线通信传输波形整体设计方案,在FPGA平台上进行原理样机的实现,主要包括发送机关键模块,接收机关键模块和跨时钟域处理接口模块的RTL代码编写及Modelsim仿真波形验证。同时,对系统原理样机进行带宽测试和误比特率性能测试。内场测试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18d B条件下能够实现低误码率的正常通信,满足项目技术指标。

二、扩频通信系统性能指标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频通信系统性能指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跳扩频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扩频技术发展概述
        1.2.2 载波信号发生器研究现状
        1.2.3 混合跳扩频信号跟踪同步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混合跳扩频通信系统基本原理
    2.1 扩频技术基础理论
    2.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
    2.3 跳频扩频通信
    2.4 混合跳扩频通信系统
    2.5 系统参数指标与仿真开发环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发送端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3.1 系统发送端关键组成部分
    3.2 信息组帧与卷积+RS级联编码
    3.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3.3.1 伪随机序列码及其特性
        3.3.2 伪随机序列的产生
        3.3.3 直接序列扩频调制
    3.4 快速跳频扩频技术
        3.4.1 DDS基本原理
        3.4.2 并行DDS基本原理
        3.4.3 双向多路快速跳频载波的产生
        3.4.4 快跳频载波发生器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接收端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4.1 系统接收端关键组成部分
    4.2 混合跳扩频通信系统接收端捕获技术
        4.2.1 快速跳频信号捕获方案
        4.2.2 直接序列扩频捕获方案
        4.2.3 混合跳扩频信号捕获设计与实现
    4.3 早迟门位同步环
    4.4 系统误差概括与分析
    4.5 一种基于CORDIC算法的混合跳扩频跟踪同步方法
        4.5.1 CORDIC算法基本原理
        4.5.2 系统误差映射处理
        4.5.3 二维旋转误差补偿
        4.5.4 补偿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变速率低密度签名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领域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低截获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2.2 低密度签名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低密度签名通信系统
    2.1 低密度签名通信
        2.1.1 LDS-CDMA系统模型
        2.1.2 因子图表示
        2.1.3 码本设计
        2.1.4 基于因子图的MPA检测器
    2.2 低密度签名扩频通信性能仿真分析
        2.2.1 LDS单用户性能仿真分析
        2.2.2 LDS多用户性能仿真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速率低密度扩频通信分析与设计
    3.1 变速率通信系统
        3.1.1 变速率通信系统模型
        3.1.2 变速率通信系统ISI分析
    3.2 变速率低密度扩频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3.2.1 设计思路
        3.2.2 设计方案
    3.3 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速率低密度扩频系统ISI消除算法设计
    4.1 基于MMSE均衡的ISI消除算法
        4.1.1 算法分析
        4.1.2 仿真分析
    4.2 ISI预消除算法
        4.2.1 算法分析
        4.2.2 仿真分析
    4.3 基于保护间隔的ISI消除算法
        4.3.1 算法分析
        4.3.2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搭载隐蔽通信系统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搭载隐蔽通信的研究现状
        1.2.1 被动搭载隐蔽通信研究现状
        1.2.2 主动搭载隐蔽通信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简述
    2.1 中国移动多媒体电视系统概述
    2.2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组成及特点
        2.2.1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组成
        2.2.2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特点
        2.2.3 CMMB 技术标准
    2.3 CMMB系统信道衰落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FDM系统基础及QC-LDPC编译码原理
    3.1 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
    3.2 QC-LDPC的编译码算法
        3.2.1 QC-LDPC的编码算法
        3.2.2 LDPC-OFDM系统译码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MMB系统的搭载隐蔽通信方案
    4.1 总体搭载和提取方案
    4.2 随机搭载方案
    4.3 符号扩频搭载和提取方案
        4.3.1 符号扩频基本原理
        4.3.2 秘密信息预处理方案
        4.3.3 基于符号扩频的秘密信息搭载方案
        4.3.4 秘密信息提取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动搭载隐蔽通信方案可行性分析
    5.1 方案性能评价方法和指标
    5.2 随机搭载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5.2.1 单载波搭载方案隐蔽性和可靠性分析
        5.2.2 多载波搭载方案隐蔽性和可靠性分析
        5.2.3 基于符号扩频搭载方案隐蔽性和可靠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CMMB的主动搭载隐蔽通信的性能仿真分析
    6.1 单载波搭载方案性能仿真及分析
        6.1.1 不同映射方式
        6.1.2 不同的迭代次数
    6.2 多载波搭载方案仿真及分析
        6.2.1 不同映射方式
        6.2.2 不同迭代次数
        6.2.3 不同搭载个数
    6.3 符号扩频搭载方案及分析
        6.3.1 不同映射方式
        6.3.2 不同迭代次数
        6.3.3 不同扩频因子
    6.4 三种方案性能比较及参数选择建议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Link 16的通信端机物理层链路的研究与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2 Link 16特性
    2.1 系统结构
    2.2 数据概述
        2.2.1 消息类型
        2.2.2 报头字
        2.2.3 时隙构成
        2.2.4 封装结构
    2.3 JTIDS原理
        2.3.1 TDMA架构
        2.3.2 通信模式
    2.4 波形传输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基带链路波形传输算法研究与仿真
    3.1 系统建模
        3.1.1 发射机建模
        3.1.2 接收机建模
        3.1.3 仿真处理流程
    3.2 抗干扰技术研究
        3.2.1 CRC检错编译码
        3.2.2 前向纠错编码与解码
        3.2.3 符号交织与去交织
    3.3 传输安全技术
        3.3.1 基带数据加扰和解扰
        3.3.2 传输加扰与解扰
    3.4 调制技术
        3.4.1 CCSK扩频技术
        3.4.2 MSK调制技术
    3.5 形成时隙
    3.6 滤波技术
        3.6.1 成形滤波与匹配滤波
        3.6.2 插值滤波与抽取滤波
    3.7 接收同步
    3.8 仿真结果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基带链路波形传输的FPGA实现
    4.1 系统总体架构
    4.2 基带发射机
        4.2.1 数据预处理模块
        4.2.2 CRC编码模块
        4.2.3 加扰模块
        4.2.4 串并转换模块
        4.2.5 前向纠错编码模块
        4.2.6 交织模块
        4.2.7 CCSK扩频模块
        4.2.8 添加同步模块
        4.2.9 MSK调制模块
        4.2.10 成形滤波模块
        4.2.11 插值滤波模块
        4.2.12 数字上变频模块
    4.3 基带接收机
        4.3.1 数字下变频模块
        4.3.2 抽取滤波模块
        4.3.3 匹配滤波模块
        4.3.4 同步模块
        4.3.5 MSK解调模块
        4.3.6 解扰模块
        4.3.7 CCSK解扩模块
        4.3.8 去交织模块
        4.3.9 前向纠错解码模块
        4.3.10 CRC译码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验证平台搭建
        5.1.1 验证平台
        5.1.2 测试方案
    5.2 系统性能测试
    5.3 系统运行结果测试
        5.3.1 片内回环测试
        5.3.2 AD、DA回环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高动态低截获扩频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数学符号表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高动态低截获扩频信号同步原理
    2.1 扩频技术原理
        2.1.1 直接扩频序列通信技术
        2.1.2 跳频通信技术
        2.1.3 跳时通信技术
        2.1.4 混合扩频通信技术
    2.2 高动态通信环境对扩频通信的影响
    2.3 常规检测算法
        2.3.1 二次小波码元速率估计算法
        2.3.2 平方谱载波估计算法
        2.3.3 循环谱载波估计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动态低截获同步捕获算法研究
    3.1 常规扩频同步捕获算法
        3.1.1 串行搜索捕获
        3.1.2 并行搜索捕获
        3.1.3 直接差分相干积累
        3.1.4 匹配滤波器捕获
    3.2 PMF-FFT同步捕获算法
        3.2.1 部分匹配滤波(PMF)
        3.2.2 系统模型
        3.2.3 PMF-FFT算法
        3.2.4 算法性能分析
    3.3 MS-FFT同步捕获算法
        3.3.1 MS-FFT算法分析
        3.3.2 算法性能分析
        3.3.3 门限设置
    3.4 同步捕获算法性能分析
        3.4.1 捕获性能分析
        3.4.2 复杂度分析
    3.5 低截获同步头设计
        3.5.1 同步头设计
        3.5.2 抗截获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动态低截获扩频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高动态低截获扩频通信系统同步方案设计
        4.1.1 系统整体结构
        4.1.2 发射链路设计
        4.1.3 接收链路设计
        4.1.4 高动态低截获扩频通信系统同步性能仿真
    4.2 硬件平台介绍
    4.3 高动态低截获扩频通信系统同步方案实现
        4.3.1 系统整体结构
        4.3.2 发送链路实现
        4.3.3 接收链路实现
    4.4 性能测试与分析
        4.4.1 功能测试
        4.4.2 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贡献
    5.2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面向空地自组织协同的融合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空地协同通信的发展趋势
        1.2.1 空地点对点通信
        1.2.2 空地星型网络通信
        1.2.3 空地自组织协同
    1.3 融合通信及其关键技术
        1.3.1 融合通信概述
        1.3.2 融合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1.4 研究内容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面向空地协同的融合通信系统分析
    2.1 引言
    2.2 空地无线信道模型
        2.2.1 无线信道衰落
        2.2.2 空地无线信道模型
    2.3 空地协同通信需求分析及方案选择
        2.3.1 控制业务通信方案选择
        2.3.2 数据业务通信方案选择
    2.4 融合通信系统设计指标与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多业务的空地自组织融合通信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融合通信系统物理层设计
        3.2.1 面向多业务的DSSS通信设计
        3.2.2 面向多业务的OFDM通信设计
        3.2.3 仿真与性能分析
        3.2.4 物理层帧结构
    3.3 融合通信系统MAC层设计
        3.3.1 融合通信系统MAC层框架
        3.3.2 融合通信系统MAC层工作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多业务速率匹配的自适应资源调度算法
    4.1 引言
    4.2 MR-ARS算法设计思想
    4.3 MR-ARS算法帧结构
    4.4 MR-ARS算法流程
    4.5 MR-ARS算法复杂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融合通信仿真与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NS-3 仿真平台介绍
    5.3 仿真场景及参数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1 平均端到端时延
        5.4.2 网络吞吐量
        5.4.3 数据包投递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卫星安全通信波形设计及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信号抗截获技术发展现状
        1.2.2 扩频信号同步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卫星安全通信中的扩频技术基本原理
    2.1 直扩通信系统
        2.1.1 扩频码的性质
    2.2 跳码扩频技术
    2.3 非平稳卫星通信信号波形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间的伪随机序列生成机制设计
    3.1 伪随机序列定义及其性质
    3.2 一种基于时间信息映射和混沌序列的伪随机序列生成机制
        3.2.1 时间映射函数与隐藏变量的选择
        3.2.2 混沌序列生成器设计
    3.3 混沌序列的有限字长效应对随机性的影响
        3.3.1 定点环境对控制序列生成的具体影响
        3.3.2 线性部分映射的改进
    3.4 混沌序列性质及其随机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伪随机控制序列的非平稳信号波形设计
    4.1 随机相位调制技术
        4.1.1 原理与模块结构
        4.1.2 控制序列的控制逻辑
        4.1.3 系统性能计算
        4.1.4 系统性能仿真
    4.2 基于伪随机控制序列的非平稳波形仿真与性能测试
        4.2.1 循环谱法
        4.2.2 高阶累积量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非平稳波形的低复杂度同步方法
    5.1 传统同步方法
        5.1.1 设计信号同步的主要问题
        5.1.2 经典直扩信号同步算法
    5.2 PMF-FFT算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5.2.1 PMF-FFT介绍
        5.2.2 PMF-FFT检测性能分析
        5.2.3 优势与缺陷
    5.3 基于双图案的能量检测粗同步算法
        5.3.1 双本地信号同步
        5.3.2 能量检测法
        5.3.3 同步头长度确定与虚警、检测概率
        5.3.4 同步算法仿真
    5.4 复杂度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个人简历

(9)低截获多码道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低截获多码道通信原理
    2.1 低截获概率通信
        2.1.1 低截获系统模型
        2.1.2 截获分析方法
    2.2 扩频通信
        2.2.1 扩频通信基础
        2.2.2 常用扩频系统
        2.2.3 伪随机序列
    2.3 多码道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输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
    3.1 信号设计方案及抗截获性能分析
        3.1.1 设计分析
        3.1.2 联合随机化方案
        3.1.3 抗截获性能比较
    3.2 收发方案设计
        3.2.1 传输帧结构
        3.2.2 系统参数
        3.2.3 发射机方案
        3.2.4 接收机方案
    3.3 关键方案研究
        3.3.1 码道间干扰抵消
        3.3.2 可变带宽滤波器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FPGA设计与实现
    4.1 硬件开发平台介绍
    4.2 主要模块设计与FPGA实现
        4.2.1 Turbo编译码
        4.2.2 交织及解交织
        4.2.3 多码道叠加及解扩
        4.2.4 码道间干扰抵消
        4.2.5 跨时钟域处理
        4.2.6 变速率上采
        4.2.7 成型及匹配滤波
        4.2.8 跳频及解跳
    4.3 FPGA性能测试
        4.3.1 资源开销
        4.3.2 测试场景
        4.3.3 数字闭环测试
        4.3.4 误码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低截获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波形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低截获无线通信系统
    2.1 低截获通信
        2.1.1 物理层安全概述
        2.1.2 低截获通信概述
        2.1.3 扩频通信
    2.2 低截获传输波形基本原理
        2.2.1 非平稳信号的概念
        2.2.2 低截获传输波形的构造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输波形设计与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传输波形整体设计方案
        3.1.1 联合随机化
        3.1.2 参数设计
        3.1.3 帧结构设计
        3.1.4 传输波形处理流程
    3.2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2.1 扩频方式
        3.2.2 成型滤波
    3.3 抗截获性能分析
        3.3.1 平方谱
        3.3.2 循环谱
        3.3.3 小波变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截获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FPGA实现
    4.1 系统硬件平台介绍
    4.2 跨时钟域接口设计
    4.3 发送机模块FPGA实现
        4.3.1 发送机信号处理流程
        4.3.2 CRC编码模块
        4.3.3 信道编码模块
        4.3.4 交织模块
        4.3.5 多进制扩频模块
        4.3.6 加扰模块
        4.3.7 上采模块
        4.3.8 成型滤波模块
        4.3.9 数字上变频模块
    4.4 接收机模块FPGA实现
        4.4.1 接收机信号处理流程
        4.4.2 数字下变频模块
        4.4.3 匹配滤波模块
        4.4.4 下采模块
        4.4.5 解扰模块
        4.4.6 多进制解扩模块
        4.4.7 解交织模块
        4.4.8 信道译码模块
        4.4.9 CRC校验模块
    4.5 资源开销
    4.6 系统实际性能测试
        4.6.1 内场测试环境
        4.6.2 内场实际性能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扩频通信系统性能指标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跳扩频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王涛. 河北大学, 2021(09)
  • [2]变速率低密度签名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安向向.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移动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D]. 陈慧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搭载隐蔽通信系统新方法[D]. 刘强. 西北大学, 2021(12)
  • [5]基于Link 16的通信端机物理层链路的研究与FPGA实现[D]. 武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高动态低截获扩频同步技术研究[D]. 李昊.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面向空地自组织协同的融合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邰岩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卫星安全通信波形设计及性能优化研究[D]. 何其恢.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9]低截获多码道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尹泽民.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低截获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波形设计与实现[D]. 文言.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扩频通信系统性能指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