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素促进冷害水稻幼苗SOD合成的机制研究

激动素促进冷害水稻幼苗SOD合成的机制研究

一、激动素促进受冷害稻苗SOD生物合成机理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黄金艳[1](2020)在《薄皮甜瓜嫁接优势的生理机制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指出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var.makuwa Makino)果实清甜,香味浓郁,是色、香、味具佳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栽培面积和复种指数不断增加,土壤连作障碍加剧。实践证明,利用抗性优良的砧木嫁接是克服连作障碍、提高抗病抗逆性、增加产量的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栽培措施。本研究以筛选出的优良白籽南瓜‘香砧1号’为砧木,‘广蜜1号’薄皮甜瓜为接穗,对嫁接和自根甜瓜生长发育过程的生理变化和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8个不同砧木品种为薄皮甜瓜‘广蜜1号’砧木试材,鉴定砧木抗病性和嫁接亲和性,并比较不同砧木品种嫁接对甜瓜幼苗生长、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通过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将不同基因型砧木划分为3类:‘香砧1号’为优良薄皮甜瓜砧木品种,其次为NX16-3、NX16-2、NX16-4、TG16-11、NX16-1砧木品种,而SG-1和BX-1为不适宜薄皮甜瓜砧木品种。综合评价:白籽南瓜砧木‘香砧1号’抗枯萎病性强,嫁接成活率高、亲和性好,增产显着,对果实品质没有影响,可作为‘广蜜1号’薄皮甜瓜的理想砧木。2.以薄皮甜瓜‘广蜜1号’自根苗为对照,研究以‘香砧1号’为砧木的甜瓜嫁接苗在定植后生长和生理特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定植10 d,嫁接甜瓜节间长、叶片数、叶面积低于自根甜瓜,生长较慢,但定植30 d后生长势增强,节间长、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显着高于自根甜瓜;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SP)和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肉桂醇脱氢酶(CA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在各生育期均不同程度地高于自根甜瓜,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低于自根甜瓜;嫁接显着增强薄皮甜瓜抗枯萎病、白粉病和蔓枯病的能力。嫁接甜瓜的生长优势主要集中在中后期。与自根甜瓜相比,嫁接甜瓜具有更多的木质素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更强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膜脂过氧化能力,进而有较优的生长表现和抗病增产优势。3.不同时期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的研究表明,嫁接显着提高薄皮甜瓜各时期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定植10 d,嫁接甜瓜净光合速率(Pn)、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合效率(ΦPSII)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着低于自根甜瓜;定植20 d后嫁接甜瓜Pn始终高于自根甜瓜,且在定植40 d和50 d时与自根甜瓜的差异达显着水平,定植30 d后嫁接甜瓜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高于自根甜瓜,Fv/Fm、ETR、q P、ΦPSII也分别显着高于自根甜瓜。定植初期嫁接甜瓜光合能力弱于自根甜瓜,但生长中后期嫁接甜瓜具有更稳定的PSⅡ反应中心,更高效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光能转化效率,更强的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和产生更多的能量,促进嫁接甜瓜中后期更好地生长,进而显着增产。4.采用串联质谱标签(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嫁接和自根甜瓜同一生育期叶片中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共鉴定到5150个具有定量信息的蛋白质,其中2187个为差异蛋白(苗期1141个、开花期716个、果实成熟期330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定植初期嫁接甜瓜光合作用相关蛋白下调表达,电子传递和光化学效率受抑制,导致光合能力下降,进而生长缓慢。生长中后期嫁接甜瓜比自根甜瓜有更好的生长表现可能与通过光合作用和碳代谢等过程产生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有关。嫁接甜瓜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防御能力和苯丙素生物合成(木质素、黄酮类)来提高抗病抗逆性。蛋白质合成与降解、转录后调控在嫁接甜瓜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推测嫁接甜瓜比自根甜瓜具有较优的生长表现和抗病抗逆增产优势可能的作用机制是:苯丙素生物合成、叶绿素代谢、蛋白质合成与降解以及转录后调控对嫁接甜瓜生长发育改善起重要作用;具有更高效的抗氧化酶活性、更多的渗透调节物质积累以及更强的抗膜脂过氧化能力,从而提高嫁接甜瓜的抗病抗逆性;生长中后期更强的光合作用和稳定的碳代谢等过程产生更多的能量供给嫁接甜瓜促进其中后期的生长。植株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能力等生理指标和8个差异蛋白的靶向平行反应监视(PRM)蛋白水平以及对应的基因相对转录水平证实了TMT结果是可靠的。研究结果为嫁接栽培技术在甜瓜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甜瓜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馨媛[2](2019)在《钙离子对低温胁迫下青椒冷害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青椒是一种受人喜欢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如维生素C等。由于青椒的生长有季节性和地域性,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运输和一定的贮藏。青椒在常温下会出现萎蔫,腐烂,很快失去食用价值,所以一般采用低温运输和贮藏。青椒在低温贮藏下会出现表面凹陷,变色,呈现水渍形斑点并发生冷害,从而影响青椒果实品质。为解决青椒低温贮藏的冷害问题,本论文研究了6%氯化钙和0.1mmol/L钙拮抗剂氯丙嗪(CPZ)对4℃贮藏20d的青椒冷害的影响。采用基础生理生化方法测定了青椒的冷害指数、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含量,研究钙离子对青椒冷害下基础生理变化的影响;采用盐酸羟胺法等测定了青椒的超氧负离子自由基(O2-)生成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研究钙离子对青椒冷害下产生有害氧化物质的影响;采用NBT光化学还原法等测定了青椒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研究钙离子对青椒冷害下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青椒的抗坏血酸(AS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研究钙离子对青椒冷害下ASA-GSH循环中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采用紫外吸收法测定了青椒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研究钙离子对青椒冷害下ASA-GSH循环中关键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青椒的磷脂含量和脂肪酸含量,研究钙离子对青椒冷害下膜脂代谢的影响;采用试剂盒测定了青椒的磷脂酶C(PLC)和甘油二酯激酶(DGK)的活性,研究钙离子对青椒冷害下相关磷脂酶活性的影响;采用荧光PCR技术测定了青椒的PLC、DGK和转录因子bzip-1基因相对表达量,研究钙离子对青椒冷害下相关磷脂酶和冷相关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最后,采用酵母单杂交技术测定了青椒的转录因子bzip-1与PLC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转录因子bzip-1对青椒果实冷害发生下膜脂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如下:(1)氯化钙和CPZ调节抗氧化酶SOD、POD、CAT的活性,氯化钙使其活性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3%、35%、9%,CPZ使其活性较对照分别减少了19%、38%、13%;影响ASA-GSH循环,调节相关酶APX、GR的活性,氯化钙使其活性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6%、31%,差异显着(p<0.05)。CPZ使其活性较对照分别减少了23%、9%;同时调节ASA-GSH循环中抗氧化剂ASA、GSH的含量,氯化钙使其活性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8%、16%,CPZ使其活性较对照分别减少了35%、22%。(2)氯化钙和CPZ影响代谢循环产生的氧气和H2O2的积累,氯化钙使O2-生成速率较对照减少了33%,CPZ使O2-生成速率较对照增加了14%,差异显着(p<0.05);氯化钙使H2O2含量较对照减少了13%,CPZ使H2O2含量较对照增加了21%,差异显着(p<0.05);调节MDA和脯氨酸的积累以及相对电导率的含量,使冷害得到缓解,细胞膜的完整性得到保持,从而减少了冷害的发生。氯化钙使其含量较对照分别减少了44%、25%、6%,CPZ使其活性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4%、10%、23%。(3)氯化钙和CPZ调节膜脂代谢,氯化钙使磷脂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单乳糖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二酰甘油(DGDG)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39%、12%、54%、25%、4%、4%、41%,同时甘油磷脂酸(PA)、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溶血磷脂酰甘油(LPG)含量较对照分别减少25%、21%、16%、24%,CPZ使磷脂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单乳糖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二酰甘油(DGDG)含量较对照分别减少42%、2%、36%、21%、43%、27%、45%,同时甘油磷脂酸(PA)、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溶血磷脂酰甘油(LPG)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8%、7%、20%、37%;调节脂肪酸的含量,氯化钙使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的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7%、20%,差异显着(p<0.05),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和棕榈酸的含量较对照分别减少29%、5%,CPZ使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的含量较对照分别减少9%、3%,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和棕榈酸的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54%、3%。(4)氯化钙和CPZ调节磷脂酶和低温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相对表达量,氯化钙使PLC和DGK的活性及其对应的基因相对表达量较对照分别减少14%、6%、25%、4%,CPZ使PLC和DGK的活性及其对应的基因相对表达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6%、6%、10%;氯化钙使转录因子bzip-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比对照减少50%、CPZ使转录因子bzip-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比对照增加40%,差异显着(p<0.05)。(5)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PLC/DGK途径受bzip-1转录因子的调控开启转录,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青椒果实冷害的发生是受bzip-1转录因子调控温度胁迫下膜脂的代谢。而钙拮抗剂CPZ作为一个试验对照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从而验证了Ca2+有效地降低了青椒的冷害。通过以上的试验,证明了钙离子减轻采后青椒果实的冷害,转录因子bzip-1与PLC发生相互作用,调控低温胁迫下的膜脂代谢,并调控PLC/DGK途径,引发一系列低温胁迫下的不良反应。

陈晟[3](2018)在《水稻基因表达对环境因素、激素及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文中认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瘟病发生可引起水稻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研究并简明水稻的抗稻瘟病机制对于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首先应用稻瘟病菌接种法鉴定了 15个供试水稻材料对稻瘟病的抗性,并通过PCR技术检测了供试水稻材料中抗稻瘟病主效基因Pi-b、Pi-ta、Pi-k的组成情况。进而挑选出均含有Pi-b、Pi-ta、Pi-k基因的代表性抗稻瘟病品种中预14和感稻瘟病品种中江粳31450为后续实验材料,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Pi-b、Pi-ta Pi-基因表达对环境因素、激素、硅和过氧化氢处理的响应,并利用转录组测序、qRT-PCR、蛋白组学技术分析了全基因组转录和蛋白质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主要结果如下:1.抗稻瘟病基因表达对环境因素、激素和硅、过氧化氢处理的响应低温和弱光处理导致Pi-b在抗稻瘟病和感稻瘟病品种中较对照均显着上调表达,但高湿对Pi-b基因的表达量无显着影响;低温、弱光和高湿处理均导致Pi-ta、Pi-k在抗稻瘟病品种中预14叶片中较对照显着上调表达,弱光处理也导致Pi-ta、Pi-k在感稻瘟病品种中江粳31450叶片中较对照显着上调表达。在抗稻瘟病品种中预14叶片中Pi-k、Pi-ta基因受到六种激素和硅、过氧化氢处理后较对照显着上调表达;同时激动素、多效唑和硅处理也导致感稻瘟病品种中江粳31450叶片中Pi-ta较对照显着上调表达;而在中江粳31450叶片中上述处理对Pi-k表达量的影响不显着。在中预14叶片中Pi-b基因受到脱落酸、激动素、吲哚乙酸处理处理后较对照显着上调表达;在中江粳31450中,硅、激动素、多效唑处理也导致Pi-b较对照显着上调表达。综上,Pi-ta、Pi-b、Pi-k基因的表达受到低温、弱光和高湿等不良环境因素的诱导,同时也受到六种激素和硅、过氧化氢处理的诱导。且两供试品种相比,各种因素处理使Pi-b、Pi-ta、Pi-k基因在抗稻瘟病品种中的表达诱导幅度高于感稻瘟病品种。这可能是导致这两个水稻品种对稻瘟病产生抗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2.水稻基因转录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两供试水稻叶片中抗菌、次生代谢、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及伴侣蛋白、转录因子、激素代谢和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能对稻瘟病菌处理作出响应。(1)仅在抗稻瘟病品种中预14中受稻瘟病菌处理特异性诱导表达的与抗菌相关的基因有:抗病 RPP13-类-蛋白 3、proteinLURP-one-related5、proteinLURP-one-related7、ent-cassadiene C11-alpha-hydroxylase 1、protein TIFY 10c、防御素-类蛋白、chemocyanin、奇异果甜蛋白、跨膜蛋白45B、稻内酯A合成酶。尤其是与抗稻瘟病主效基因Pi-ta同源的抗病RPP13-类-蛋白3、稻内酯A合成酶、防御素-类蛋白、奇异果甜蛋白基因在稻瘟病菌处理后的诱导表达,可能是水稻品种中预14高抗稻瘟病的重要机制。本试验还发现,在感稻瘟病品种中江粳31450中有多个与抗菌相关基因的表达受稻瘟病处理的特异性抑制,尤其是与抗稻瘟病主效基因Pi-ta同源的抗病RPP13-类-蛋白3和RPMl-相互作用蛋白4基因表达受到稻瘟病菌处理的抑制,可能是该品种高感稻瘟病的主要机制之一。(2)本实验检测到在抗稻瘟病品种中预14叶片中有11个与次生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稻瘟病菌处理的诱导,而在感稻瘟病品种中江粳31450中却只检测到2个表达显着上调基因。可见,和感稻瘟病品种相比,稻瘟病菌处理能在更大程度上激活抗稻瘟病品种中的次生代谢,这可能也是中预14在次生代谢水平上高抗稻瘟病的机制之一。(3)在抗稻瘟病品种中预14叶片中,与Ⅰ相解毒反应相关的多个细胞色素P450、与Ⅱ相解毒反应相关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U6和UDP-糖基转移酶、与Ⅲ相解毒反应相关的5个ABC载体家族成员基因的表达均受到稻瘟病菌处理的诱导;而在感稻瘟病品种中江粳31450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U6和ABC载体家族成员基因的表达却受到稻瘟病菌处理的抑制。另外在抗稻瘟病品种中预14叶片中解毒蛋白35和29基因的表达受到稻瘟病处理的诱导,而在感稻瘟病品种中江粳31450中解毒蛋白21、48和49基因的表达受到稻瘟病处理的抑制。上述结果表明,在稻瘟病菌处理下,抗稻瘟病水稻品种较感稻瘟病品种有更强的解毒能力。(4)在抗稻瘟病品种中预14叶片中与抗逆转录调控相关的脱水应答基序结合蛋白1G、乙烯应答转录因子ABR1、5个WRKY转录因子、NAC转录因子29、NAC结构域含有蛋白92、MADS-盒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受到稻瘟病菌处理的诱导,而在感稻瘟病品种中江粳31450叶片中有大量的脱水应答基序结合蛋白、乙烯应答转录因子、WRKY转录因子、NAC结构域含有蛋白、转录因子bHLH、转录因子MYB基因的表达受到稻瘟病菌处理的抑制。显然,这是在基因表达调控层次上中预14高抗稻瘟病而中江粳31450高感稻瘟病的重要机制。(5)在抗稻瘟病品种中预14叶片中能催化乙烯合成的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同源1、能抑制有活性赤霉素转化的赤霉素2-β-双加氧酶8、能负反馈控制JA-Ile水平的细胞色素P450 94B3、能调节叶片衰老的生长素应答蛋白SAUR36基因的表达受到稻瘟病菌处理的诱导,而在感稻瘟病水稻品种中江粳31450中这些基因的表达均受到稻瘟病菌处理的抑制;不仅如此,在中江粳31450叶片中还有更多类型的与激素代谢和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稻瘟病菌处理的抑制。这可能是在激素代谢和应答水平上中预14高抗稻瘟病而中江粳31450高感稻瘟病的重要机制。3.水稻蛋白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抗稻瘟病品种中预14叶片在受稻瘟病菌处理后与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和2-Cys过氧化物还原酶BAS1)、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或蛋白(包括RuBisCO大亚基和铁氧还蛋白-1)、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酶(包括甘氨酸裂解系统H蛋白、甘氨酸脱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上调表达,这有利于稻瘟病菌侵染后抗稻瘟病品种中的抗氧化防卫;有利于光合作用、氨基酸合成和代谢的加快。多种热休克蛋白表达上调是感稻瘟病品种中江粳31450叶片中蛋白质组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应答的主要特征。此外,在中江粳31450叶片中与抗病原菌相关的Barwin蛋白和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1、与解毒相关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蛋白的表达也受到稻瘟病菌处理的诱导。同时,在感稻瘟病品种中江粳31450叶片中有许多蛋白的表达受到稻瘟病菌处理的抑制,这其中包括参与糖酵解和呼吸链电子传递相关的酶蛋白、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与蛋白质水解和转运相关的蛋白、与转录调节和起始相关的蛋白、与抗菌相关的蛋白(如P21蛋白)等,这些重要蛋白表达的下调能降低感稻瘟病品种中抗病所需能量的供给、降低叶片内蛋白质的轮换、抑制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这显然也是中江粳31450高感稻瘟病的机制之一。

雷斌[4](2016)在《提高新疆棉花苗期耐冷害性种衣剂作用机制及配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和供给区,低温冷害一直是该区棉花生产重要障碍因子之一,尤其是“倒春寒”频繁发生导致大面积烂种、烂芽、死苗、僵苗,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成苗难”长期制约新规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研究证明,种衣剂处理棉种可提高种子、幼苗耐冷害能力,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市售耐冷害性种衣剂为基础,模拟大田低温冷害发生特点,从有效成分筛选、耐寒性验证等方面,决选出3个有效成分组合制备成种衣剂,并对其进行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耐冷害棉花种衣剂有效成分筛选及配方研究。基于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效果评价试验表明,9种种衣剂有效成分均能提高棉种出苗率,其中M1、M3和M4处理效果更明显,田间出苗率较CK(不包衣,下同)分别提高14.81%、13.41%、14.37%。棉苗株高、茎粗、根长、侧根数分别较 CK 提高 0.6cm~4.95cm、0.07mm~0.16mm、2.83cm~6.13cm 和 2.28~23.08%。并将 M1、M3、M4三种有效成分组合制备成相应的种衣剂。2、种衣剂处理提高棉花耐冷害性的效应。播种后第1d、3d、5d分别进行5℃、10℃、15℃、20℃四个温度处理,研究表明,15℃下出苗率M1和M4种衣剂处理较CK分别提高11.8%、9.35%;10℃下,株高M1、M3处理较CK分别增加3.3cm、3.2cm;形态方面,种衣剂处理棉苗受害程度轻、恢复快。种衣剂成分中杀菌剂耐冷害性作用最大,其次是植物生长调节剂。3、种衣剂处理对棉花幼苗叶片和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播种后第4d、7d分别进行上述4个温度处理,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种衣剂处理较CK棉苗叶片和根细胞结构完整,线粒体清晰,叶肉细胞叶绿体清晰,差异明显。4、种衣剂处理提高棉花耐冷害性的生理生化反应。按上述温度进行1-3次处理,测定棉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发现:CK棉苗叶片MDA、REC含景大幅高于种衣剂处理;M1、M3、M4三个种衣剂处理SOD活性升高3%~68%、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 7~10倍、68%~101%。5、种衣剂处理调节棉花耐冷害性相关基因表达。对P5CS、SOD、POD、TIP1、AGP31表达量的研究表明:种衣剂处理棉苗叶片和下胚轴中的P5CS、POD表达量高于CK,10℃胁迫3次时POD、SOD、TIP1、AGP31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CK;15℃时叶片中AGP31表达量显着高于CK。综上所述,在0℃~15℃条件下,种衣剂处理能诱导耐寒基因表达、保护细胞生物学结构、提高细胞生理活性,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种衣剂耐寒功能主要与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成分有关,研制、筛选的种衣剂M1对提高棉种及幼苗耐低温冷害能力具有很好效果。

袁凤英,李秀芹,朱孔杰[5](2015)在《激动素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激动素是一种嘌呤类激素,为典型的细胞分裂素。具有显着的生物学效应,可促进细胞分裂、分化、生长,有抗氧化、抗衰老、促进种子萌发、选择性杀伤人纤维细胞的性能,可应用于保鲜、组织培养、种子处理、化妆品等方面。简述了激动素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及其在农业、化妆品、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情况,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激动素提供参考。

田再民,程校云,高建梅,师永东,曹剑飞,黄智鸿[6](2015)在《激动素浸种对玉米巡天969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以玉米品种巡天969为试验材料,经1mg/L、3mg/L、5mg/L、7mg/L的激动素(KT)和清水对照浸种12h,在温度为25℃、湿度为85%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研究不同浓度激动素对玉米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mg/L处理下,玉米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最高,而7mg/L处理均最低;随着KT浓度的增加,对玉米地上部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强,玉米的株高、第2叶长和第2叶宽均呈下降的趋势,7mg/L处理最小;玉米根长、须根数、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均呈降低的趋势,而根冠比先升高后下降,3mg/L激动素处理的根冠比最高为0.89;3mg/L处理的叶片SPAD值最大。综上所述,3mg/L KT处理是促进玉米种子萌发及生长的最适浓度。

杜云霞[7](2014)在《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文中研究指明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我国南方的一种名优水果,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由于龙眼果实成熟于8~9月高温季节,采后易发生果皮褐变、果肉自溶和果实腐烂等品质劣变现象,影响果实的使用品质和商品价值。本实验以福建省主栽品种’福眼’龙眼(Dimocarpuslongan Lour.’Fuyan’)果实为材料,采用DA-6进行采前处理龙眼果实,从与龙眼果肉自溶有关的活性氧代谢、膜脂代谢、能量代谢、细胞壁代谢与抗病相关的抗病相关酶活性变化等方面阐明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如下: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采前喷施DA-6使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贮藏期间保持较高的活性氧清除酶(SOD、CAT和APX)活性,和抗氧化物质(AsA和GSH)的含量,提高了龙眼果实活性氧清除能力;显着降低龙眼果实果肉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减缓膜脂过氧化过程,从而延缓了龙眼果肉的自溶。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膜脂代谢的关系:采前喷施DA-6抑制了采后贮藏期间龙眼果肉的PLD、脂酶和LOX的活性,延缓了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抑制棕榈酸和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的增加,减缓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减少了膜脂的氧化和降解,较好的维持了龙眼果肉细胞膜的完整性。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采前喷施DA-6延缓采后龙眼果肉ATP含量、ADP含量和能荷的下降,保持较高的 Ca2+-ATPase、Mg2+-ATPase、H+-ATPase 和 NADK 的活性,提高 NADP(H)含量,减缓缓NADH含量和贮藏前期NAD的含量的累积,延缓龙眼果肉的自溶。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细胞壁代谢的关系:采前喷施DA-6有效抑制PE、PG、纤维素酶、β-半乳糖苷酶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延缓细胞壁物质含量、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下降和原果胶含量的增加,较好地保持了细胞的完整性,延缓了龙眼果肉自溶。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抗病相关代谢的关系:采前喷施DA-6能保持较高果肉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PAL、POD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木质素抗病物质的含量,有效抑制果实贮藏期间有病原菌而引起的腐烂。

杨青珍[8](2013)在《猕猴桃果实采后冷害发生生理机制及调控作用》文中指出猕猴桃果实皮薄、汁多、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猕猴桃为呼吸跃变型桨果,常温下货架期短易软烂,低温能延长其贮藏期,但猕猴桃果实对低温较敏感,冷藏条件下很容易诱发冷害。而冷害症状在低温状态下多不表现,待贮藏温度上升或脱离低温环境后,其冷害症状才逐步表现。冷害导致贮藏中和出库后货架期大量腐烂,这已成为猕猴桃果实采后冷链物流的最大障碍。目前猕猴桃果实采后研究多集中在生理变化特点及贮藏保鲜技术上,有关其果实冷害鲜有报道。因此研究猕猴桃果实冷害发生机理,并运用适当的调控措施减轻或抑制冷害,对改善和提高采后猕猴桃果实贮运技术水平,提高流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研究不同采收成熟度、逐步降温和低温预贮(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ing,LTC)两种物理降温方式以及外源腐胺(Put)化学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冷害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为猕猴桃贮运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研究了不同成熟度对‘徐香’猕猴桃果实冷害、品质、呼吸、乙烯、相对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Ⅰ可溶性固形物(TSS):4.5%~5.5%)、Ⅱ(TSS:6.5%~7.5%)和Ⅲ(TSS:8.0%~9.0%)3个不同采收成熟度的‘徐香’果实低温贮藏效果和冷害程度差异较大:采收Ⅰ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较高,较早表现木质化、水渍化等冷害症状,冷害率和冷害指数也较高,贮后货架期结束时硬度、可滴定酸、可溶性固性物和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而Ⅱ和Ⅲ两采收期出现木质化和水渍化等冷害症状较晚,冷害率和冷害指数较低,而且在贮后货架期结束时仍保持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与Ⅱ相比较,Ⅲ采收期果实的失重率和腐烂率较高,贮后货架期结束时果肉硬度、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较小,因此,‘徐香’果实适宜贮藏的采收期为Ⅱ。(2)猕猴桃果实发生冷害时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和相对膜透性均异常增加。而Ⅱ采收期‘徐香’果实显着降低呼吸和乙烯释放,并保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膜脂过氧化程度,从而减轻果实冷害的发生。这些结果说明Ⅱ采收成熟度果实冷害相对较低可能与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关。2.首先研究了不同降温处理对‘徐香’果实冷害、失重率、腐烂率和品质的影响,发现逐步降温可显着降低‘徐香’猕猴桃冷害指数、冷害率、腐烂率和失重率,并保持较高的果肉硬度、可溶性固性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其中逐步降温2(10℃→5℃2d→2℃2d→0±0.5℃)的效果最好。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选用逐步降温2探索逐步降温处理对减轻‘徐香’果实冷害的作用,通过研究逐步降温处理对‘徐香’果实呼吸、乙烯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以揭示其减轻果实冷害的机理。结果显示:‘徐香’果实发生冷害时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和相对膜透性均异常增加,SOD、CAT、POD、APX等酶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大量累积。逐步降温处理有效降低冷藏‘徐香’果实的冷害指数和冷害率,抑制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的增加,保持较高的SOD、CAT、POD、APX酶活性,并降低O2·—和H2O2含量,显着减少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抑制相对膜透性的增加。这说明,逐步降温减轻‘徐香’果实冷害与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提高及活性氧积累的降低有关。3.研究了不同LTC处理对‘海沃德’果实冷害、失重率、腐烂率和品质的影响,发现LTC可显着降低‘海沃德’冷害指数、冷害率、腐烂率和失重率,并保持较高的果肉硬度、可滴定酸、可溶性固性物和维生素C的含量,其中LTC5(12℃,3d)处理的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LTC5处理对‘海沃德’果实活性氧代谢、脂氧合酶(LOX)活性和内源激素的影响,以掲示LTC处理减轻‘海沃德’果实冷害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LTC处理保持较高的SOD、CAT、POD及APX抗氧化酶活性和较低的LOX酶活性,并降低O2·—生成速率和H2O2含量,抑制MDA和相对膜透性上升,同时积累较低GA3,并保持较高ABA、IAA、ZR水平和ABA/IAA、ABA/GA3比例,最终减轻‘海沃德’果实的冷害症状。这些结果说明,LTC处理可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积累较少的GA3,并保持较高ABA、IAA、ZR水平和ABA/IAA、ABA/GA3比例,从而减轻果实冷害的发生。4.研究了不同浓度(1mmol·L-1、2mmol·L-1、4mmol·L-1)Put处理对‘红阳’果实冷害、品质、腐烂率和失重率的影响,结果发现2mmol·L-1Put处理可显着减少‘红阳’果肉木质化和水渍化等冷害症状的表现,减少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并保持较高果肉硬度、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2mmol·L-1Put处理对‘红阳’呼吸、乙烯、活性氧代谢、ASA-GSH循环,内源多胺、LOX酶活性以及膜脂脂肪酸的影响,以掲示Put处理减轻‘红阳’果实冷害的机理。结果显示:(1)猕猴桃果实的冷害与内源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的降低有关。内源Spd和Spm的积累水平与冷害的发生程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9255和R=–0.9133。而Put处理提高‘红阳’内源Put、Spd、Spm含量,说明外源Put诱导了内源多胺含量的增加,从而有助于减轻猕猴桃果实冷害。(2)Put处理显着抑制了‘红阳’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保持较高POD、SOD、CAT、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抗氧化物质含量,积累较少的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脱氢抗坏血酸(DHA),保持较高的GSH/GSSG和ASA/DHA比例,并抑制O2·—和H2O2积累,降低了果实中MDA含量和相对膜透性,减轻‘红阳’果实冷害。说明, Put处理提高‘红阳’果实抗冷性与保持较高的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密切相关。(3)猕猴桃果实的冷害与LOX酶活性上升以及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降低密切相关。 Put处理抑制‘红阳’果实LOX活性上升,提高了亚油酸、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了棕榈酸和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抑制膜脂肪酸不饱和度和不饱和指数下降。说明,Put处理是通过降低‘红阳’果实LOX活性,抑制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下降,保持较高的膜脂肪酸不饱和度和不饱和指数,从而增强了‘红阳’果实抗冷性,减轻果实冷害的发生。

邵瑞鑫,李健,赵宇,李锦锦,杨青华[9](2012)在《激动素和丁二酸拌种对玉米衰老过程中抗氧化系统和植物激素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郑单958’(晚衰型品种)和‘豫单2002’(早衰型品种)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0·03μg·kg-1的外源激动素(KT)和300mg·kg-1丁二酸复合剂进行拌种处理,研究拌种后玉米根叶衰老指标的变化及其化学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激动素和丁二酸混合拌种后根系与叶片中超氧阴离子(O2ˉ?)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及脱落酸(ABA)含量低于其对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生长素(IAA)含量却较高,据此认为膜脂过氧化得到缓解,根叶的生理功能期延长;且在整个生育期内各个叶位叶的MDA含量、SOD活性、ABA和IAA含量高于根系,但其O2ˉ?和IAA/ABA较低,表明根系的衰老早于叶片。综上可以推测,激动素和丁二酸拌种能有效防止根叶早衰,为提高玉米产量打下基础。

赵黎明,王丽萍,沈巧梅,顾春梅,王士强,王贺[10](2011)在《化控技术及其在水稻冷害上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化控角度出发,对国内外化控技术的研究动态和趋势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并结合我国水稻冷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冷害的影响,进而为今后的水稻化学调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激动素促进受冷害稻苗SOD生物合成机理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动素促进受冷害稻苗SOD生物合成机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薄皮甜瓜嫁接优势的生理机制与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嫁接的发展概况
    1.2 嫁接砧木的选择
    1.3 嫁接栽培的作用
        1.3.1 促进生长和提高产量
        1.3.2 增强植株的光合能力
        1.3.3 提高植株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
        1.3.4 提高抗病抗逆性
        1.3.5 改善果实的品质
    1.4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组学概述
        1.4.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技术
        1.4.4 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蛋白质组学在嫁接研究上的应用
        1.5.1 嫁接愈合机制
        1.5.2 嫁接亲和性和抗性机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薄皮甜瓜优良砧木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砧木对甜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2.2.2 不同砧木嫁接对薄皮甜瓜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
        2.2.3 不同砧木对薄皮甜瓜嫁接幼苗生长的影响
        2.2.4 不同砧木嫁接对薄皮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5 不同砧木嫁接薄皮甜瓜共生亲和性的综合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3 嫁接对薄皮甜瓜生长动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嫁接对薄皮甜瓜生长的影响
        3.2.2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3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肉桂醇脱氢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2.5 嫁接对薄皮甜瓜抗病性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嫁接对薄皮甜瓜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2.3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4 净光合速率与其他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
    4.3 讨论
    4.4 小结
5 基于蛋白质组学解析薄皮甜瓜嫁接优势的分子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和试验设计
        5.1.2 蛋白样品制备
        5.1.3 酶解、TMT定量标记和LC-MS/MS分析
        5.1.4 数据库搜索
        5.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6 平行反应监测(PRM)靶向蛋白验证
        5.1.7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蛋白提取质量检测
        5.2.2 样品重复性检验与质谱质控检测
        5.2.3 差异蛋白鉴定
        5.2.4 GO注释分析
        5.2.5 亚细胞结构定位
        5.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7 差异蛋白PRM靶向验证
        5.2.8 差异蛋白q RT-PCR定量分析
    5.3 讨论
        5.3.1 蛋白质合成与降解
        5.3.2 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
        5.3.3 苯丙素合成
        5.3.4 转录后调控
        5.3.5 防御胁迫
    5.4 小结
6 全文讨论、结论和创新点
    6.1 全文讨论
    6.2 结论
    6.3 创新点
    6.4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钙离子对低温胁迫下青椒冷害影响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支持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青椒概况与贮藏特性
    1.2 果蔬采后冷害发生机制
        1.2.1 细胞膜的相变
        1.2.2 活性氧代谢的失调
        1.2.3 细胞壁物质代谢异常
    1.3 青椒采后冷害调控的研究进展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方法
    1.4 钙处理对采后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1.4.1 钙对果实细胞结构的影响
        1.4.2 钙对果实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4.3 钙在低温胁迫下的作用模式
        1.4.4 钙处理在果蔬贮藏保鲜方面的应用
    1.5 CaM处理对采后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1.5.1 CaM的基本特征及作用机理
        1.5.2 CaM抑制剂的基本特征
        1.5.3 CaM抑制剂在果蔬贮藏方面的应用
    1.6 磷脂酶在防御中的作用
        1.6.1 PLC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1.6.2 PLD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1.7 转录因子在抗病中的作用
        1.7.1 bzip家族
        1.7.2 WRKY家族
        1.7.3 bHLH家族
    1.8 本课题研究意义
    1.9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Ca~(2+)对青椒冷害生理生化影响的浓度初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处理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外源处理对青椒冷害指数的影响
        2.2.2 不同外源处理对青椒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2.3 不同外源处理对青椒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外源处理对青椒MDA含量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2+)对青椒冷害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和处理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3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a~(2+)对青椒冷害指数的影响
        3.2.2 Ca~(2+)对青椒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2.3 Ca~(2+)对青椒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4 Ca~(2+)对青椒MDA含量的影响
        3.2.5 Ca~(2+)对青椒O2-生成速率的影响
        3.2.6 Ca~(2+)对青椒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3.2.7 Ca~(2+)对青椒抗氧化酶含量的影响
        3.2.8 Ca~(2+)对青椒As A-GSH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9 Ca~(2+)对青椒内源性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3.2.10 Ca~(2+)对青椒磷脂含量的影响
        3.2.11 Ca~(2+)对青椒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2+)对青椒冷害PLC和转录因子bzip-1 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处理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3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Ca~(2+)对青椒PLC酶活的影响
        4.2.2 Ca~(2+)对青椒DGK酶活的影响
        4.2.3 总RNA质量检测
        4.2.4 引物设计
        4.2.5 普通PCR
        4.2.6 Ca~(2+)对PI-PLC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7 Ca~(2+)对DGK的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8 Ca~(2+)对转录因子bzip-1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9 PLC与 bzip-1 启动子引物设计及序列
        4.2.10 PLC启动子在缺陷培养基的生长
        4.2.11 PLC与 bzip-1 的相互作用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Ca~(2+)对青椒冷害生理生化的影响
        5.1.2 Ca~(2+)对青椒冷害PLC的影响
        5.1.3 Ca~(2+)对青椒冷害bzip转录因子的影响
        5.1.4 青椒PLC与转录因子bzip-1 关系的验证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水稻基因表达对环境因素、激素及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名词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水稻稻瘟病概述及防治方法
    1.3 稻瘟病抗性基因以及其对病菌的应答
    1.4 环境因素对水稻抗瘟性的影响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抗病性研究上的应用
    1.6 转录组学及在水稻抗稻瘟病中研究进展
    1.7 蛋白质组学及在水稻抗稻瘟病中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水稻品种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营养液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水稻培养及处理
        2.2.2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鉴定
        2.2.3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鉴定和统计
        2.2.4 抗稻瘟病基因表达对环境和激素等处理应答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2.2.5 水稻叶片基因表达对稻瘟病菌接种应答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2.2.6 水稻叶片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2.2.7 稻瘟病菌处理后水稻叶片差异表达蛋白的蛋白组学分析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材料所含Pi-ta、Pi-b和Pi-k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3.2 不同水稻材料对稻瘟病抗性的稻瘟病菌接种鉴定结果
        3.2.1 水稻叶瘟的稻瘟病菌接种鉴定结果
        3.2.2 水稻穗颈瘟的稻瘟病菌接种鉴定结果
    3.3 抗稻瘟病基因表达对环境因素应答的qRT-PCR分析
    3.4 硅和过氧化氢处理对抗稻瘟病主效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激素处理对抗稻瘟病主效基因表达的影响
    3.6 水稻基因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应答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3.6.1 总RNA提取样品的质检结果
        3.6.2 稻瘟病菌处理下差异表达基因数量的比较
        3.6.3 稻瘟病菌处理下差异表达基因生物学功能的比较
        3.6.4 抗菌相关基因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3.6.5 次生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3.6.6 解毒酶、抗氧化酶和伴侣蛋白相关基因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3.6.7 转录因子相关基因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3.6.8 激素代谢和应答相关基因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3.7 稻瘟病菌处理下抗菌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qRT-PCR验证
    3.8 稻瘟病菌处理下供试水稻品种叶片中差异表达蛋白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3.8.1 中预14叶片差异表达蛋白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3.8.2 中江粳31450叶片差异表达蛋白的TMT标记蛋白质谱相对定量
4 讨论
    4.1 抗稻瘟病主效基因表达对环境因素的应答
    4.2 抗稻瘟病主效基因表达对激素、硅和过氧化氢处理的应答
    4.3 水稻转录组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4.3.1 水稻叶片抗菌相关基因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4.3.2 水稻叶片次生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4.3.3 稻瘟病菌处理下解毒酶、抗氧化酶和伴侣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
        4.3.4 转录因子相关基因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4.3.5 激素代谢和应答相关基因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应答
    4.4 水稻蛋白质组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4.4.1 中预14叶片中蛋白质组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4.4.2 中江粳31450叶片中蛋白质组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5 结论
    5.1 抗稻瘟病主效基因表达对环境因素激素、硅和过氧化氢处理的应答
    5.2 水稻叶片基因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5.3 水稻叶片蛋白质组表达对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提高新疆棉花苗期耐冷害性种衣剂作用机制及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分析
        1.3.1 植物的寒害类型及抗寒性
        1.3.2 植物的冷冻伤害
        1.3.3 植物抗寒机理
        1.3.4 提高植物抗寒方法
        1.3.5 植物抗寒基因
        1.3.6 种衣剂
        1.3.7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耐冷害棉花种衣剂有效成分筛选及配方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室内实验
        2.2.2 田间试验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种衣剂有效成分对室内棉种发芽和出苗的影响
        2.4.2 不同种衣剂有效成分对室内棉花幼苗农艺形状的影响
        2.4.3 不同种衣剂有效成分对田间棉花出苗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4.4 不同种衣剂有效成分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种衣剂处理提高棉花耐冷害性的效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种衣剂不同成分对棉苗耐低温的影响
        3.3.2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衣剂对棉种发芽和出苗的影响
        3.3.3 种衣剂处理对棉苗生长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及讨论
第四章 种衣剂处理对棉花幼苗叶片和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及讨论
第五章 种衣剂处理提高棉花耐冷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及溶液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5.2.2 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5.2.3 棉花叶片渗透调节物质
    5.3 本章小结及讨论
        5.3.1 棉花叶片细胞膜透性
        5.3.2 叶片保护酶活性
        5.3.3 棉花叶片渗透调节物质
第六章 种衣剂处理调节棉花耐冷害性相关基因表达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6.1.3 引物设计
        6.1.4 实验材料的处理
        6.1.5 实验操作及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RNA样品的质量检测
        6.2.2 荧光定量PCR分析
    6.3 本章小结及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种衣剂有效成分的筛选及配方研究
        7.1.2 种衣剂能提高棉种发芽、田间出苗及促进幼苗生长
        7.1.3 种衣剂能保护细胞结构完整、维护正常代谢
        7.1.4 种衣剂能保护酶活性、维持细胞渗透平衡
        7.1.5 种衣剂能诱导低温胁迫相关基因表达,提高棉花耐冷性能力
    7.2 本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7.3.1 加强种衣剂持效期、多功能、多组分配方研究
        7.3.2 加强种衣剂调控棉花耐低温胁迫信号转导研究
        7.3.3 种衣剂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理特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激动素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激动素的理化性质
2 作用机理及应用
    2. 1 激动素在农业领域应用研究
        2. 1. 1 切花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研究
        2. 1. 2 组织培养方面的应用研究
        2. 1. 3 种子处理方面的应用
        2. 1. 4 提高作物抗逆方面的应用
        2. 1. 5 其它
    2. 2 激动素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2. 3 医药领域的应用
3 结语

(6)激动素浸种对玉米巡天969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激动素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激动素浸种对玉米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激动素浸种对玉米幼苗根部性状和根冠比的影响
    2.4 不同浓度激动素浸种对玉米幼苗SPAD值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7)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用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1 植物生长调节剂DA-6的研究进展
        1.1 DA-6简述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DA-6的应用
    2 植物激素调控作用
        2.1 生长素(IAA)
        2.2 细胞分裂素(CTK)
        2.3 乙烯(ETH)
        2.4 脱落酸(ABA)
    3 龙眼采后生理和贮藏技术的研究进展
        3.1 采后龙眼果实的生理及品质
        3.2 龙眼果肉自溶的机理
        3.3 龙眼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4 本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目标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处理
        1.2 测定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2.2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2.3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MDA含量的影响
        2.4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SOD活性的影响
        2.5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CAT活性的影响
        2.6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APX活性的影响
        2.7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AsA含量的影响
        2.8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GSH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膜脂代谢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处理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2.2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MDA含量的影响
        2.3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PLD活性的影响
        2.4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脂酶活性的影响
        2.5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LOX活性的影响
        2.6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脂肪酸组分及其比例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能量代谢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处理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2.2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ATP、ADP、AMP含量和能荷的影响
        2.3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ATP酶活性的影响
        2.4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NAD激酶活性的影响
        2.5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NAD(H)和NADP(H)含量的影响
        2.6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CCO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能量代谢的影响
        3.2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吡啶核苷酸水平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细胞壁物质代谢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2.2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细胞壁干重的影响
        2.3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细胞壁物质组分变化的影响
        2.4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细胞壁结构的变化与龙眼果肉自溶的变化
        3.2 细胞壁降解酶在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变化
    4 小结
第六章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抗病性相关物质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处理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2.2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2.3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2.4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2.5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PAL活性的影响
        2.6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POD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 结论
    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猕猴桃果实采后冷害发生生理机制及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猕猴桃生产概况及采后生理
        1.1.1 猕猴桃生产概况
        1.1.2 猕猴桃采后生理
    1.2 果蔬冷害发生的症状和影响因素
        1.2.1 果蔬冷害症状
        1.2.2 影响冷害发生的因素
    1.3 采后果蔬冷害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
        1.3.1 细胞膜的变化
        1.3.2 冷害对活性氧代谢影响
        1.3.3 冷害对呼吸及乙烯代谢的影响
        1.3.4 冷害对激素代谢的影响
        1.3.5 冷害对内源多胺的影响
    1.4 降温模式对果蔬冷害的影响
        1.4.1 逐步降温对果蔬冷害的影响
        1.4.2 LTC 对果蔬冷害的影响
    1.5 外源多胺对果蔬冷害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采收成熟度对猕猴桃果实冷害、品质和生理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3 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成熟度对‘徐香’果实冷害的影响
        2.2.2 成熟度对‘徐香’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2.2.3 成熟度对‘徐香’果实品质的影响
        2.2.4 成熟度对‘徐香’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速率的影响
        2.2.5 成熟度对‘徐香’果实 MDA 含量和相对膜透性的影响
        2.2.6 成熟度对‘徐香’果实 SOD、CAT、APX 和 POD 酶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逐步降温对采后猕猴桃果实冷害及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3 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逐步降温处理对‘徐香’果实冷害的影响
        3.2.2 逐步降温处理对‘徐香’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3.2.3 逐步降温处理对‘徐香’果实品质的影响
        3.2.4 逐步降温处理对‘徐香’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速率的影响
        3.2.5 逐步降温处理对‘徐香’果实 O_2~(·—)产生速率和 H_2O_2含量的影响
        3.2.6 逐步降温处理对‘徐香’果实 MDA 含量和相对膜透性的影响
        3.2.7 逐步降温处理对‘徐香’果实 SOD、APX、POD 和 CAT 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LTC 对采后猕猴桃果实冷害和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3 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LTC 处理对‘海沃德’果实冷害的影响
        4.2.2 LTC 处理对‘海沃德’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4.2.3 LTC 处理对‘海沃德’果实品质的影响
        4.2.4 LTC 处理对‘海沃德’果实 O_2~(·—)产生速率和 H2O2含量的影响
        4.2.5 LTC 处理对‘海沃德’果实 MDA 含量和相对膜透性的影响
        4.2.6 LTC 处理对‘海沃德’果实 SOD、CAT、APX 和 POD 酶活性的影响
        4.2.7 LTC 处理对‘海沃德’果实 LOX 酶活性的影响
        4.2.8 LTC 处理对‘海沃德’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2.9 LTC 处理对‘海沃德’果实内源激素平衡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外源 PUT 处理对采后猕猴桃果实冷害及其相关生理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3 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冷害的影响
        5.2.2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5.2.3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品质的影响
        5.2.4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的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5.2.5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速率的影响
        5.2.6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 O_2~(·—)产生速率和 H_2O_2含量的影响
        5.2.7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 MDA 含量和相对膜透性的影响
        5.2.8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 SOD、CAT 和 APX 酶活性的影响
        5.2.9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的 ASA-GSH 循环中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5.2.10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的 ASA-GSH 循环中代谢产物的影响
        5.2.11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 LOX 酶活性的影响
        5.2.12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影响
        5.2.13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影响
        5.2.14 外源 Put 处理对‘红阳’果实脂肪酸不饱和度和脂肪酸不饱和指数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冷害与多胺关系
        5.3.2 多胺与呼吸及乙烯关系
        5.3.3 多胺与相对膜透性的关系
        5.3.4 冷害与活性氧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物质的关系
        5.3.5 冷害与 LOX 关系
        5.3.6 冷害与膜脂脂肪酸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9)激动素和丁二酸拌种对玉米衰老过程中抗氧化系统和植物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10)化控技术及其在水稻冷害上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化控技术的研究动态和趋势
    1.1 国外化控技术研究及主要成就
    1.2 我国作物化控的研究历程
2 化控技术在水稻低温冷害上的应用
    2.1 DTA-6对低温冷害的调控
    2.2 油菜素内酯 (BR) 对低温冷害的调控
    2.3 激动素 (KT) 对低温冷害的调控
    2.4 外源水杨酸 (SA) 对低温冷害的调控
    2.5 外源激素对植物抗冷性的诱导
    2.6 其它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低温冷害的调控
3 结束语

四、激动素促进受冷害稻苗SOD生物合成机理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薄皮甜瓜嫁接优势的生理机制与蛋白质组学研究[D]. 黄金艳. 广西大学, 2020
  • [2]钙离子对低温胁迫下青椒冷害影响的机理研究[D]. 张馨媛.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3]水稻基因表达对环境因素、激素及稻瘟病菌处理的应答[D]. 陈晟. 扬州大学, 2018(12)
  • [4]提高新疆棉花苗期耐冷害性种衣剂作用机制及配方研究[D]. 雷斌.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7)
  • [5]激动素应用研究进展[J]. 袁凤英,李秀芹,朱孔杰. 广州化工, 2015(23)
  • [6]激动素浸种对玉米巡天969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J]. 田再民,程校云,高建梅,师永东,曹剑飞,黄智鸿. 安徽农学通报, 2015(07)
  • [7]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D]. 杜云霞.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8]猕猴桃果实采后冷害发生生理机制及调控作用[D]. 杨青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9]激动素和丁二酸拌种对玉米衰老过程中抗氧化系统和植物激素的影响[J]. 邵瑞鑫,李健,赵宇,李锦锦,杨青华. 植物生理学报, 2012(04)
  • [10]化控技术及其在水稻冷害上的研究进展[J]. 赵黎明,王丽萍,沈巧梅,顾春梅,王士强,王贺. 北方水稻, 2011(01)

标签:;  ;  ;  ;  ;  

激动素促进冷害水稻幼苗SOD合成的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