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首都迁都——试论首都迁都方案

试论我国首都迁都——试论首都迁都方案

一、关于我国首都迁址问题的探讨——试谈一种分都式的首都迁址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孙浩宁[1](2013)在《新中国体制下的“人民美术”出版研究 ——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2-1966)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是新中国美术出版史上一座标志性的丰碑。本文以新中国建国之初的政治文化及历史语境为依托,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研究对象,探讨美术出版社作为新国家形象塑造者、新文化价值体系传播者的形成过程、生产机制、传播方式以及在消失的“日常”中找寻自己的个性抒发的现实路径,以此剖析新中国美术出版体制与中国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之间的关联及互动关系。本文首先讨论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体制的构建过程,国家话语以及来自不同历史、政治背景的创作者和出版机构整合归一为新中国美术体制的建构过程;然后讨论作为新中国出版体制重镇的上海人美出版社工作机制及出版创作活动的展开;在接下来的讨论中重点梳理了上海私人画室传统、新华书店发行体系以及上海城市的国际文化传播角色等因素对其传播及出版活动的现实影响;最后,通过对创作者个人及其日常生活情境的分析,讨论作为创作个体的作者“个人意识”如何渗入作品并在主流出版体制之下实现其个性抒发的现实空间。本文是对1952-1966年期间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展开的个案研究。本研究将其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的历史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加以考察,并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逻辑中对照分析。本文认为,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及新文化出版体制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的历史节点,在这个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和高度专业化的创新集体中,一代设计师和出版策划者实践着新中国国家形象的集体想象,实践着新中国现代设计的叙事话语与审美形式的最初拓展;与此同时,他们的出版活动也延续着民国时期上海出版在现代文明探索、民族身份认同以及国民现代性塑造中的早期实践,书写了上世纪中期新中国出版史上不可忽略的篇章。

崔银江[2](2012)在《首都地理偏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首都(Capital)是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是国家政治管理与权力的中心,它对国家的运行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首都的区位对与首都能否有效发挥首都职能、有效管理全国、促进区域发展平衡、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等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评价当前首都位置是否合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首都区位的选择、有效发挥首都职能和我们今天的首都建设思想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另外,这样的研究对省级行政区行政中心的区位选择也有意义。本论文总结前人研究,得出新的更方便、准确的计算地理偏差的方法。运用AcrGIS软件,首先计算各国首都与地理中心、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之间的地理偏差,比较分析得出数据上和空间上的规律;其次对各国首都的区位类型进行归类和规律分析;再分析各国迁都前后的地理偏差,并以巴西这一近现代以来最典型、最成功的迁都案例为例分析迁都对区域发展平衡的作用;最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理想条件下,首都的最佳区位是位于地理中心附近。但在现实中,自然条件、人口分布、交通、历史、社会和国防等因素综合影响着首都的选择,导致其偏离地理中心。第二,相对于地理中心,首都更加接近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发展、领土面积也影响着首都区位的选择。第四,当首都位置由于国防安全、自然灾害、行政管理、国家发展等多种原因变得不合理时就需要进行迁都。首都迁移的存在以下两大趋势:一是首都位置趋向国家内陆或国家地理中心;二是现代首都强调首都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渐与经济中心、首位城市分离。由此,针对中国的首都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短期来看,迁都未必是最优方案,但迁都的前期研究可以开始进行,为今后的迁都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其次,多思路解决北京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在迁都前北京有效发挥作为首都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也为今后的迁都争取时间、积累经验。再次,可以尝试将现位于北京的科研、教育、文化甚至部分行政机构外迁。最后,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为今后的迁都提供政治、政策支撑。

张杰,崔银江[3](2011)在《美国行政中心空间与规模特征及其成因研究》文中提出行政中心是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之一,行政中心尽量靠近地理中心对行政管理和促进区域发展平衡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提出了行政中心与地理中心偏差的计算公式,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结合Ar-cGIS软件,以美国为例,分析了美国县治与地理中心地理偏差的空间分布和数据特征以及州府与州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关系特征,总结了产生以上特征的自然、历史和政治上的原因,并运用空间可视化方法直观地显示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①美国的县治普遍比较接近地理中心,其接近程度有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且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②州府大多数并非州最大城市,人口较少。最后从行政中心区位选择和区域发展平衡两方面得出对中国的启示,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唐彬[4](2004)在《关于我国首都迁址问题的探讨——试谈一种分都式的首都迁址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学术界陆续有人探讨我国首都迁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分都式迁都方案,即由一个 主都城市,一个副都城市和6个分都城市来共同承担原先一个首都城市的职能。以此参与首都迁址问 题的争鸣。

二、关于我国首都迁址问题的探讨——试谈一种分都式的首都迁址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首都迁址问题的探讨——试谈一种分都式的首都迁址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体制下的“人民美术”出版研究 ——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2-196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体制的演进
    第一节 美术出版“专业化”
    第二节 “异质同构”期(1949-1952)
        一 美术工场
        二 华东画报
    第三节 从“华东”到“上海”(1952-1955)
        一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建立
        二 “人民”在新中国美术出版社中的位置
        三 “上海”的地方性转化
    第四节 从“正统”到“多样”(1956-1966)
第二章 从“私营”到“国营”
    第一节 1949年以前的上海私营美术出版社
    第二节 私营美术出版社社会主义改造
        一 私营连环画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 私营画片出版社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公私合营体制的建立
第三章 选题、审查与创作
    第一节 计划与创作
        一 创作任务的制定
        二 创作题材的计划
    第二节 审查制度
        一 三审制
        二 送审
    第三节 编室结构与创作
        一 创作编室的建立
        二 编室与创作方式
第四章 出版中的教育与培训
    第一节 上海的私人画室
        一 土山湾画馆与上海私人画室传统
        二 出版社与解放后的私人画室
    第二节 作为培训机构的出版社
        一 年画、连环画创作培训班
        二 社中“画室”
    第三节 对“外”教学
第五章 出版中的传播与交流
    第一节 新华书店传播体系的建立与创作
        一 流通体系的建立
        二 出版发行与创作
        三 发行覆盖与创作
    第二节 期刊的尝试
    第三节 莱比锡的新面孔
第六章 体制、日常生活与艺术家的创造性
    第一节 体制与创作者的日常生活
        一 体制下的艺术家
        二 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家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创作自由
        一 对“红旗拳头枪”的批判
        二 在哪创作?
        三 读者趣味的考量
        四 体制的“内”与“外”
    第三节 稿酬与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编室结构及人员名单图
附录二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大事记(1949-1966)
附录三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49-1966)人员访谈录
    1. 姜维朴访谈(节选)
    2. 黎鲁访谈(节选)
    3. 蒲增华采访
    4. 沈家琳采访
    5. 王义采访(节选)
    6. 李家璧访谈
    7. 尹福康采访
致谢

(2)首都地理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二、首都地理偏差研究理论基础
    2.1 首都区位选择的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
        2.1.1 首都区位选择的原则
        2.1.2 首都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2.2 首都地理偏差的研究方法
        2.2.1 地理中心、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计算方法
        2.2.2 首都地理偏差的计算方法
三、各国首都地理偏差分析
    3.1 研究数据获取与处理
    3.2 地理偏差指数分析
    3.3 人口地理偏差指数分析
    3.4 经济地理偏差指数分析
    3.5 比较分析
    3.6 各国首都区位类型分析
        3.6.1 首都的区位类型
        3.6.2 各国首都区位类型特征分析
四、迁都前后地理偏差比较分析
    4.1 首都迁移及其原因
    4.2 迁都前后地理偏差比较分析
    4.3 迁都对区域发展平衡的作用——以巴西为例
        4.3.1 巴西迁都的目的
        4.3.2 巴西迁都前后地理偏差变化
        4.3.3 巴西迁都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五、结语
    5.1 结论与建议
        5.1.1 结论
        5.1.2 建议
    5.2 研究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美国行政中心空间与规模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和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地理中心计算。
        1.2.2 偏离指数计算。
2 美国行政中心空间统计分析
    2.1 县治地理偏差指数分析
        2.1.1 数据分析。
        2.1.2 空间集聚分析。
        2.1.3 空间趋势分析。
    2.2 州府人口规模分析
3 成因分析
4 结论

(4)关于我国首都迁址问题的探讨——试谈一种分都式的首都迁址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首都迁址的必要性
二、迁都的困难
三、分都制迁都方案
四、分都制迁都的优越性

四、关于我国首都迁址问题的探讨——试谈一种分都式的首都迁址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体制下的“人民美术”出版研究 ——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2-1966)为例[D]. 孙浩宁. 中央美术学院, 2013(10)
  • [2]首都地理偏差研究[D]. 崔银江.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3]美国行政中心空间与规模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 张杰,崔银江. 经济地理, 2011(10)
  • [4]关于我国首都迁址问题的探讨——试谈一种分都式的首都迁址方案[J]. 唐彬.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标签:;  ;  ;  

试论我国首都迁都——试论首都迁都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