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化占勇,吴闪闪[1](2021)在《水稻高产栽培和病虫草害防治措施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对于农作物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通过现代化生物技术的改造,水稻种子的整体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中优质高产水稻的栽培技术本身比较复杂。在具体的控制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稻田,联系自身实际挑选高品质的稻种,同时,在严格控制高产水稻栽培的时间节点的基础上,不可轻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分析了高品质水稻培育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关键点,提出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能有效促进水稻高产高质,在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作物的同时,助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赖文燕,邓森霞[2](2021)在《优质水稻新品种野香优系列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野香优系列水稻是一种杂交水稻新品种,其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米质优良,早在2017年已通过权威机构的审定。本文概述野香优系列水稻的特征特性,并从播种、移栽、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时收割等方面详细介绍野香优系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给广大农户分享实践经验,以推动野香优水稻规模化种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王丹英,徐春梅,褚光,陈松,刘元辉,陈里鹏,章秀福[3](2021)在《水稻高产与优质栽培的冲突与协调》文中认为水稻高产与优质栽培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是水稻生产发展的目标。本文论述了我国水稻优质生产的起伏,高产与优质之间的发展关系;在简要比较优质稻品种、优质稻谷和优质大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优质栽培的主攻目标;在探讨遗传、环境和栽培因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基础上,指出高产与优质栽培的矛盾在于产量和食味品质提升对幼穗分化期N养分需求的不一致;提出了以前期促长精准控施穗肥N为核心的水稻高产与优质相协调的栽培策略。

余清源[4](2021)在《水稻优质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约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如何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一直是农业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阐述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意义,分析现阶段水稻优质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对策,以期通过科学管理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周年兵[5](2021)在《沿淮下游地区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沿淮下游地区是江苏优质稻米供应的主产区之一。在该地区开展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影响的研究,对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茬口衔接、促进水稻生产持续优质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试验在稻麦两熟制下,于2017-2018年在江苏淮安市选择有代表性的中熟中粳软米南粳505和南粳2728,迟熟中粳软米南粳9108和丰粳1606,迟熟中粳非软米丰粳3227和武运粳80为试验材料,设置7种不同的全生育进程温光动态处理,即7个播期处理,分别为5月10日(代号S1)、5月17日(S2)、5 月 24 日(S3)、5 月 31 日(S4)、6 月 7 日(S5)、6 月 14 日(S6)、6 月 21 日(S7)。研究沿淮下游地区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生育进程、产量、稻米品质、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以期阐明不同类型粳稻高产、优良品质形成和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温光需求,为充分利用沿淮下游地区温光要素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和氮素高效吸收利用推荐适宜栽培期。主要结果如下:不同播期下水稻生育期及温光要素的差异:(1)水稻生长季,温度指标中日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间温度和夜间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光照指标中,日均辐射量和平均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一致。日较差、日降雨量、累计降雨量、平均湿度、日间湿度和夜间湿度在年度间差异较大。日均温度、有效积温、日均辐射量和累积辐射量可作为温光因子的核心指标用于分析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对温光的响应。(2)随着播期的推迟,三种类型品种抽穗和成熟期均相应推迟。全生育期天数呈显着缩短的趋势,其中播种至抽穗期天数的减少是全生育期天数减少的主要原因。(3)三种类型水稻全生育期日均温度、有效积温均随着播期推迟呈下降的趋势;播种至抽穗期,日均温度随播期推迟而升高,有效积温表现为下降的趋势;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温度、有效积温均随播期推迟而下降。三种类型水稻播种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均辐射量和累积辐射量均随播期推迟而减少;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2年播种至抽穗期累计降雨量基本一致,但抽穗至成熟期降雨量在年度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2017年降雨量显着多于2018年。不同处理间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与降雨量规律基本一致。温光要素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1)随着全生育期有效积温的减少,中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产量降幅分别为1.25%-29.49、1.71%-35.14%和1.83%-34.06%。三种类型品种穗数随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减少分别降低0.79%-14.42%、1.51%-15.14%和 0.71%-15.58%,结实率分别降低 0.45%-8.71%、0.21%-14.51%和 0.34%-12.05%。各类型水稻通过早播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结实率,是优质稻米在沿淮下游地区获得高产的主要途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生育阶段日均温度、有效积温等温度指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日均辐射量和累积太阳辐射量。(2)三种类型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群体茎蘖数、群体干物质重和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均随不同生育阶段有效积温减少而下降。减少营养生长期干物质积累比例、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干物质积累比例,提高生殖生长期干物质积累比例、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是优质粳稻积累更多生物产量的重要特征。(3)中熟中粳软米获得相对高产时,播种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均温度范围为分别26.3-26.9℃、20.4-22.7℃和24.4-24.9℃,有效积温范围分别为1506.2-1572.6℃、582.9-706.3℃和2089.6-2275.9℃,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获得相对高产对不同生育阶段温度的要求一致,播种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6.3-26.5℃、20.4-22.0℃和24.4-24.6℃,有效积温范围分别为 1655.4-1672.1℃、577.7-663.6℃ 和 2231.3-2303.4℃。温光要素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1)三种类型品种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和籽粒生产效率均随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减少而下降。中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成熟期S2-S7处理氮素积累量分别较S1处理分别减少1.10%-25.38%和1.55%-31.59%,籽粒氮素生产率分别降低0.49%-5.49%和0.18%-5.27%。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积温、日均温度等温度指标是影响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主要因素。(2)稳定抽穗前氮素吸收速率、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比例,提高抽穗后氮素吸收速率、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比例是优质粳稻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重要特征。(3)试验中氮素高效吸收利用对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温度的需求与获得相对高产对温度的需求基本一致,中熟中粳软米播种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6.3-26.9℃、20.5-22.7℃ 和 24.4-25.0℃;有效积温分别为 1506.2-1572.6℃、584.8-706.3℃和2088.9-2275.9℃,迟熟中粳日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6.4-26.8℃、20.2-22.0℃和24.4-24.6℃;有效积温范围分别为 1664.5-1672.1℃、577.5-663.6℃ 和 2248.8-2303.4℃。温光要素对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的影响:(1)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是影响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的主要因素。中熟中粳软米加工品质随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的减少而变优,S2-S7处理整精米率较S1处理提高0.13%-5.89%;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加工品质随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的减少呈变劣的趋势,S2-S7处理整精米率较S1处理分别降低0.60%-10.88%和0.58%-8.40%。(2)中熟中粳软米垩白粒率、垩白度随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的减少呈下降趋势,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垩白粒率在均随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的减少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3)中熟中粳软米加工品质达国标优质粳稻加工品质2级时,抽穗至成熟期平均温度和有效积温范围分别为18.3-22.7℃ 和 488.6-706.3℃;迟熟中粳软米分别为 18.8-22.0℃和 498.1-663.6℃;迟熟中粳非软米分别为19.0-21.9℃和519.0-663.6℃。中熟中粳软米外观品质达国标优质粳稻外观品质3级时,抽穗至成熟期平均温度和有效积温范围分别为18.3-20.2℃和488.6-560.8℃;迟熟中粳软米分别为18.8-20.2℃和498.1-566.0℃;迟熟中粳非软米分别为19.0-20.7℃ 和 519.0-607.8℃。温光要素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1)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主要因素。中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食味品质随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的减少表现为外观变差、黏度下降和硬度升高,米饭食味值分别降低了 2.17%-23.92%、1.27%-17.66%和1.02%-24.32%。(2)理化指标上,三种类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减少而升高,胶稠度长度呈缩短的趋势,RVA谱特征值表现为崩解值下降,消减值升高。(3)中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获得相对较优食味值时,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0.4-22.7℃、20.4-22.0℃ 和 20.5-21.9℃,有效积温范围分别为 582.7-706.3℃、575.4-663.6℃和 583.1-663.6℃。沿淮下游地区水稻高产、优质协同及氮素高效吸收与利用的温光特点及适宜栽培期:温度是影响三种类型水稻高产、优质协同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主要温光因素。中熟中粳高产、优质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协同时,播种至抽穗、抽穗至成熟和全生育期适宜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6.1-27.0℃、20.3-23.0℃和24.4-25.0℃,抽穗期温度范围为24.8-29.0℃;迟熟中粳(中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播种至抽穗、抽穗至成熟和全生育期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6.2-26.6℃、20.4-22.0℃和24.4-24.7℃,抽穗期温度范围为26.0-27.1℃。依据沿淮下游地区历年温光条件和耕作制度特点,综合各类型水稻产量品质协同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对温光的需求。中熟中粳适宜播种、抽穗和成熟日期范围分别为5/16-5/24、8/20-8/26和10/14-10/18;迟熟中粳适宜和最佳播种、抽穗和成熟日期范围相同,分别为5/16-5/17、8/24-8/26和10/19-10/21。中熟中粳最佳播种、抽穗和成熟日期范围分别为5/16-17、8/20-8/22和10/14-10/16。水稻-蔬菜、水稻-油菜轮作和水稻-绿肥种植模式下,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实现产量、品质协同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适宜播种日期范围较稻麦两熟模式早1-5d。

王文婷[6](2021)在《沿江地区温光要素对优质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沿江稻区是江苏省主要稻作区之一。为实现本地区稻作温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水稻品种高产和优质的充分挖掘,针对本地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优良食味软米新品种,开展温光要素对不同熟期类型品种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以期阐明不同类型品种高产优质所需的温光特性和温光要素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机制,进而对沿江地区不同类型品种高产优质相协同所需的适宜温光条件进行综合比较评价,对保障本地区水稻的优质高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试验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于2017-2018年在江苏省扬州市选择具有代表性三种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中熟中粳软米品种:南粳2728、南粳505;迟熟中粳软米品种:南粳9108、福粳1606;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武运粳80、丰粳 3227),通过不同栽培期(5/10、5/17、5/24、5/31、6/7、6/14、6/21)设置 7种不同全生育进程温光要素处理进行研究,系统比较分析不同温光条件下粳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和淀粉理化特性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随栽培期的推迟,不同类型品种的抽穗与成熟期均呈不同程度的推迟,播种至抽穗期大幅缩短,最终导致全生育期缩短。水稻生长季中温度指标(日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间温度、夜间温度、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光照指标(日均辐射量、累计辐射量)在年度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降雨量与湿度指标在年度间变化不一。随栽培期的推迟,三种类型品种播种至抽穗期日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而抽穗至成熟及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呈下降趋势;播种至抽穗期有效积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抽穗至成熟及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呈下降趋势。三种类型品种日均辐射量随栽培期推迟在播种至抽穗期无明显规律,抽穗至成熟及全生育期呈降低趋势;播种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累积辐射量随栽培期推迟均呈下降趋势。(2)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及平均温度降低,中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常规米和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在S7处理下产量较S1处理分别下降22.99%、31.36%、31.07%;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栽培期的推迟使播种至抽穗期温度上升,降低了每亩穗数和每穗粒数,而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温的降低又使结实率显着下降,每亩穗数与每穗粒数的下降是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温光要素与产量及其构成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有效积温、平均温度等温度指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累积辐射。不同类型品种获得相对高产(>7个栽培期产量的均值)时温度指标为,中熟中粳软米品种播种至抽穗期有效积温为1542.4-1601.1℃、平均温度为27.3-28.1℃;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688.6-830.0℃、平均温度为22.8-25.1℃;全生育期有效积温为2288.5-2412.5℃、平均温度为26.0-26.5℃。迟熟中粳软米品种播种至抽穗期有效积温为1634.1-1688.6℃、平均温度为27.4-28.0℃;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635.9-785.8℃、平均温度为21.6-24.0℃;全生育期有效积温为2265.6-2476.6℃、平均温度为25.6-26.2℃,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相对高产的温度指标一致。(3)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显着影响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抽穗至成熟期温度降低,中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S2-S7处理下较S1处理分别提高 0.70%-4.55%、0.29%-6.78%、0.31%-10.54%;垩白度分别降低 2.42%-63.18%、7.65%-54.06%、5.20%-55.80%,说明抽穗至成熟期温度降低有利于稻米的加工与外观品质的提升。不同类型品种加工品质(整精米率)均达优质稻谷中粳稻谷2级标准时,中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555.4-830.0℃,平均温度为19.9-25.1℃。迟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510.9-785.8℃,平均温度为19.1-24.0℃。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与迟熟中粳软米品种温度特点一致。外观品质(垩白度)能达到优质稻谷中粳稻谷3级标准时,中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555.4-629.6℃、平均温度为19.9-21.6℃;迟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510.9-584.8℃、平均温度为19.1-20.5℃;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504.1-641.7℃、平均温度为 19.2-21.5℃。(4)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显着影响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抽穗至成熟期温度降低,中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的米饭硬度在S2-S7处理下较S1处理分别提高 1.59%-29.51%、1.64%-21.82%、2.99%-23.44%;米饭黏度分别降低 1.54%-34.18%、1.23%-28.40%、1.64%-40.98%;米饭食味值分别下降 1.32%-19.72%、1.33%-17.72%、2.82%-27.54%。不同类型品种相对高食味(>7个栽培期食味值的均值)的抽穗至成熟期温度指标分别为,中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687.9-830.0℃,平均温度为22.8-25.1℃;迟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638.6-785.8℃,平均温度为21.6-24.0℃,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相对高食味的温度特点一致。(5)抽穗至成熟期温度降低,使籽粒中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早播条件下(5/10)的温度有利于总淀粉与支链淀粉的积累,抑制直链淀粉的合成。抽穗至成熟期温度降低,使主茎穗和分蘖穗淀粉的糊化特性和稻米的食味品质均呈下降趋势。因此,早播条件下的温光主要是通过促进水稻分蘖“健康”的早发来改善分蘖穗的淀粉糊化特性与食味品质,从而提高水稻群体的食味品质。综上所述,温度指标(日平均温度、有效积温)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指标。迟熟中粳软米与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相对高产与相对高食味的温度指标较为一致,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熟品种在沿江地区相对高产高食味的温度指标为,中熟中粳品种高产优质协同的关键生育期阶段抽穗至成熟适宜日均温度为22.5-25.6℃,最佳日均温为24.6-25.6℃;抽穗期适宜均温26.2-31.4℃;最佳均温27.5-31.4℃。迟熟中粳品种高产优质协同抽穗至成熟适宜均温为21.4-24.4℃,最佳均温23.6-24.4℃;抽穗期适宜均温26.2-30.8℃,最佳均温26.3-29.8℃。光照指标(总辐射量)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次要指标,沿江地区水稻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较高总辐射量,利于高产优质的形成。中熟中粳品种高产优质协同的理论适宜播种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为5/10-5/24、8/10-8/20、10/5-10/14;迟熟中粳品种高产优质协同的理论适宜播种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为5/10-5/20、8/15-8/23、10/9-10/19。在以上栽培期条件下,越早产量越高,品质越好;但越迟,越有利于避开抽穗期高温危害的风险。迟熟中粳在该地区产量与品质潜力更优,迟熟中粳品种更为适宜在此地区种植。

赵杰[7](2021)在《“独秆”栽培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18—2019年在江苏省姜堰区沈高镇稻麦科技综合示范试验基地进行,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质地黏性,试验地前茬为小麦,产量约7.16thm-2,供试材料为南粳9108,迟熟中粳。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N)为主区,追肥叶龄期(L)为裂区,设置2个氮肥水平,纯氮分别为180kg hm-2(N1)和225 kg hm-2(N2),各氮肥水平下设置5个追肥叶龄期,为六叶期(L6),七叶期(L7),八叶期(L8),九叶期(L9)和十叶期(L10)。N1处理在各叶龄期一次性施用尿素150 kg hm-2和45%复合肥750 kg hm-2,N2处理在N1施肥的基础上7 d后追施尿素98 kg hm-2。N1和N2处理基肥施用过磷酸钙37kghm-2和氯化钾179.5kghm-2,各小区基肥肥料于机械作业前撒施。系统比较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和不同追肥叶龄期对旱直播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稻麦两熟制地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械旱直播水稻减氮优质丰产高产轻简化栽培技术更新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条件下,随追施叶龄的延后,水稻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八叶期追施氮肥水稻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且追施量增加,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与2组对照相比,在纯氮180kghm-2,氮肥减量33.3%情况下,不施氮素基肥配合八叶期一次性追施氮肥,可显着提高水稻产量5.10%和8.65%;在纯氮225 kghm-2,氮肥减量16.7%情况下,不施氮素基肥配合八叶期及7d后二次追肥可显着提高水稻产量7.46%和11.09%。不施氮素基肥配合八叶期追施氮肥水稻产量提高的原因是,保障较大穗型的基础上增加有效穗数,显着提高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随追肥叶龄延后,水稻整精米率呈增加趋势,垩白度呈增大趋势,蛋白质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下降,食味值呈降低趋势。与2组对照相比,不施氮素基肥配合八叶期追施氮肥的水稻,加工品质提高,整精米率提高0.67%~2.23%;外观品质变好,垩白度降低3.6%~14.5%;营养品质提升,蛋白质含量增加3.03%~14.08%;蒸煮食味品质呈变优趋势,直链淀粉含量下降4.23%~10.95%;食味值无显着差异。2.本研究条件下,L8叶龄期施用氮肥,水稻抽穗至成熟期能保持较高且稳定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总量;生育中期(拔节至抽穗期)拥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占比、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且抽穗后仍保持高水平的光合势。同时,L8处理抽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显着增加,粒叶比增大(颖花/叶、实粒/叶),上三叶比叶重、倒二叶叶长和披垂度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L8处理抽穗至乳熟期、乳熟至成熟期茎鞘光合物质均保持较高的转运量,其最大输出率也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基肥不施氮肥配合L8处理施用氮肥,能够显着控制水稻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期)物质生产,壮“小个体”实现水稻生育中后期高质量的“小群体”,且显着提高生育中期(拔节至抽穗期)光合物质生产,形成抽穗期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质群体,保持高水平的光合生产特征,显着提高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形成“源库”协调的群体结构,从而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3.本研究表明,基肥不施氮肥配合全程氮肥在L8叶龄期施用,能够使水稻在抽穗、成熟期均保持高水平的氮素积累量,且随施氮量的增加显着增加;另外,L8处理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也处于较高水平。氮素利用率方面,L8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偏生产力均为最高,但,随施氮量增加N2处理显着低于N1处理,氮素吸收利用率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随施氮量增加显着增加,氮素生理利用率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着下降。因此,在L8叶龄期施用氮肥可保证水稻生育前期氮素稳定吸收的基础上,大幅提高生育中、后期氮素吸收,形成“前稳、中足、后优”的氮素积累特征,有利于水稻高产的形成。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8](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何灵燕[9](2018)在《水稻高产栽培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分析 ——以兴宁市为例》文中提出在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为获得更好的收入,农村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的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短缺,农村耕地因无人种,无力种而日渐闲置荒芜。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但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严峻形势,很难保障水稻的产量,如何把种稻农户吸引到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经营之路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水稻高产栽培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兴宁市粮食发展成绩喜人,为该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根据兴宁统计部门近年来的数据发现,兴宁的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呈递减趋势,农村撂荒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水稻作为兴宁市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产量关系到粮食安全。如何在耕地面积减小的情况下实现水稻产量突破,满足人们的需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亟需全面推广,通过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实现水稻产量突破,在增加农户经营收入基础上达到粮食市场需求。本研究将对兴宁市20个镇街的198个农户进行了随机调查,分析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兴宁市耕地细碎分散,农业经营兼业化,农业经营的主要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而且以老年人和女性为主,影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成效,减弱了农户采用高产栽培技术获得最大化农业经营收入的期许,也减弱了种稻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实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农业的意愿,特别是采用高产栽培技术种植水稻的98户农户中,基本上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扩大了种植面积,技术效益在规模种植下更明显。二是政府对高产栽培技术强有力的支持,让农户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成效更有信心,期许在高产栽培技术条件下,利用农地流转等方式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依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产业化的模式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经营收入最大化。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建议加大技术培训,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建议加强示范推广,增强种稻农户经营农业的信心。三是建议完善农业经营各项制度政策,保障农业经营健康发展。四是建议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最大化农业经营收入。

彭春瑞[10](2012)在《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单产和改善米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我国已培育了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品种,研究出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对挖掘这些品种产量与米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前发、中稳、后健的群体是优质高产栽培的本质要求,特别是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双季稻区由于气候和品种生育期等原因,水稻前期难早发、中期无效分蘖多、后期易早衰,为此,我们以双季超级稻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和挖掘品种米质潜力(保优质)的“三高一保”为核心,在前期已研制出水稻育秧专用肥和筛选出不同控蘖剂、壮秆剂等原料的基础上,开展了育秧专用肥壮秧促早发效应及机理、水稻复合控蘖剂复配筛选与应用、水稻控蘖高产肥水优化调控技术、“三控”结合控制无效分蘖技术、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简称SGYB)集成及其效应、三高一保栽培模式高产优质的机理等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育秧肥育秧能促进秧苗矮壮多蘖、增加根量和地上部干重,提高秧苗生理活性和抗逆性,促进栽后早发,提高产量。经双向电泳分离和质谱分析,有1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得到鉴定,对这些蛋白质的相关功能分析表明,育秧肥育秧可能通过提高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从而促进壮秧和栽后早发。(2)通过复配后初筛、复筛和完善,已筛选出能控蘖、增粒、增产的水稻复合控蘖剂配方,并初步提出了施用方法为: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或当苗数达到计划穗数时喷施浓度2g/kg的控蘖剂药液750kg/hm2,或分两次喷,在上述时期先喷一半,另一半在3-4d后再喷;“水稻复合控蘖剂”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公告号:CN101444209),为化学控蘖提供了技术。(3)研究提出了双季稻的N、K肥料运筹模式均以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为5:2:2:1最适宜,灌溉模式以控水灌溉、提早晒田的管理模式为好,这种肥料运筹模式和灌溉模式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和产量,为水控和肥控提供了控蘖技术。(4)化控、水控、肥控3项控蘖措施的都有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增加产量的效果,控蘖和提高成穗率效果以化控最好、其次是肥控、最后是水控,而且各措施组合后应用有一定协同效应,以3项措施组合的效果最好。(5)集成创新形成了一套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136592.4),与常规栽培模式比较,该模式能促进早发、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增加产量和改善米质。(6)与常规栽培模式比较,三高一栽培模式的水稻具有如下生理生态特性:一是全生育期的LAI高,除无效分蘖发生期的叶片SPAD和Pn低外,其它时期SPAD和Pn都高,因此,干物质生产量多,而且茎鞘物质输出率高、分配到穗部比例高;根量多、根系活力强;除N-n叶期至拔节期的养分吸收速率较低外,其它时期的养分吸收速率都高,总养分吸收量多。二是灌浆期籽粒灌浆速率快,茎鞘储藏物质多,前期输出速率快、后期输出速率慢,籽粒中APDGPase和SSase两种淀粉合成的关键酶活性强,籽粒中IAA、iPA、Z+ZR、GAs等促进生长的激素含量高,而抑制生长的ABA含量低;籽粒灌浆过程中叶片、根系、籽粒衰老速率慢,表现出后健的群体特征。三是行间透光率高、株间透光率低、平均透光率高,株高和基部节间长略有增加,但大多不显着,纹枯病发病轻,抗倒伏能力强。分析发现,三高一保栽培模式高产优质的机理可能是育秧肥培育壮秧促进了前期早发;三控结合控制了无效分蘖分生,促进了根系生长和分蘖成穗,提高了成穗率和茎鞘储存物质量;中期高成穗率和配套技术的应用,使后期构建了高光效群体、改善了群体生态条件、减缓了器官衰老进程、增加了灌浆物质量,促进了籽粒灌浆。

二、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高产栽培和病虫草害防治措施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现水稻优质高产的现实意义及相应要求
2 水稻高产栽培方法
    2.1 因地制宜选择优质水稻品种
    2.2 科学管理水稻
    2.3 推动应用机械化生产技术
    2.4 应用合适的田间杂草清除方式
3 水稻高产栽培中病虫草害防治的相关举措
    3.1 增强水稻病虫草害的预防意识
    3.2 推广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
    3.3 稻田生态综合种养防治
4 结语

(2)优质水稻新品种野香优系列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1.1 温度要求
    1.2 光照要求
    1.3 水分要求
    1.4 营养需求
2 野香优系列水稻的特征特性
    2.1 熟期
    2.2 农艺性状
    2.3 稻米品质
    2.4 抗逆性
    2.5 野香优系列水稻的产量特征
3 野香优系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3.1 播种育苗
    3.2 适龄移栽
    3.3 施肥
    3.4 水分管理
    3.5 病虫草害防治
    3.6 适期收割
4 野香优系列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对策
    4.1 拓展技术宣传与推广渠道
    4.2 增加技术推广与应用投资
    4.3 构建栽培技术示范中心
5 结语

(3)水稻高产与优质栽培的冲突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优质水稻生产的发展起伏及其与高产的关系
2 优质稻的评价与优质生产的主攻目标
3 水稻高产与优质栽培的冲突
4 水稻高产与优质栽培的协调

(4)水稻优质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意义
2 现阶段我国水稻优质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选择方面存在误区
    2.2 播种育秧和栽插管理比较随意
        2.2.1 播种育秧方法不当。
        2.2.2 播种、栽插时间不当。
        2.2.3 栽插秧标准不合理。
    2.3 水稻生长期未实现精细化管理
        2.3.1 水肥管理不当。
        2.3.2 高温、冷害防控不当。
        2.3.3 病虫草害防治不当。
    2.4 收获不及时
3 促进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管理措施
    3.1 选取适宜的水稻品种
    3.2 科学播种育苗和移栽
        3.2.1 播种育苗。
        3.2.2 移栽时间。
        3.2.3 栽插标准。
    3.3 加强田间管理
        3.3.1 合理进行水肥管理。
        3.3.2 有效防控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
        3.3.3 合理防治病虫草害。
    3.4 适时收获
4 结语

(5)沿淮下游地区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和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沿淮下游地区气候特征及水稻生产概况
        1.2.1 沿淮下游地区气候特征
        1.2.2 沿淮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概况
    1.3 研究沿淮下游地区粳稻优质高产生产温光适应性及高效利用的必要性
    1.4 研究进展
        1.4.1 温光对产量的影响
        1.4.2 温光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1.4.3 温光对品质的影响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播期下水稻生育期进程及温光要素的差异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地点与供试品种
        2.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2.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沿淮下游地区气象指标特征
        2.3.2 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2.3.3 水稻全生育期温光动态
        2.3.4 温光利用效率
    2.4 讨论
        2.4.1 生育期的差异
        2.4.2 不同生育阶段温光要素的差异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地点
        3.2.2 供试品种
        3.2.3 试验设计
        3.2.4 田间管理
        3.2.5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3.2.6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温光要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2 温光要素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3.3.3 不同温光生态下水稻产量与各生育阶段温光要素的相关性
        3.3.4 相对高产的温光特点
    3.4 讨论
        3.4.1 温光要素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4.2 温光要素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3.4.3 水稻高产形成的温光生态特征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品种
        4.2.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4.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4.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温光要素对植株含氮率和氮积累量的影响
        4.3.2 温光要素对阶段氮素积累量和吸收速率的影响
        4.3.3 不同温光生态下水稻氮素指标与温光要素的相关性
        4.3.4 不同温光生态下水稻氮素高效吸收与利用的温光特征
    4.4 讨论
        4.4.1 温光要素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4.2 水稻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温光生态特征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地点与供试品种
        5.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5.2.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5.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温光要素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5.3.2 温光要素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5.3.3 加工品质与抽穗至成熟期温光要素的相关性
        5.3.4 外观品质与抽穗至成熟期温光要素的相关性
        5.3.5 形成较优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的温度特点
    5.4 讨论
        5.4.1 水稻加工与外观品质对温光的响应
        5.4.2 形成较优加工与外观品质的温光特征及适宜播期范围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地点与供试品种
        6.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6.2.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6.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温光要素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6.3.2 温光要素对米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6.3.3 食味品质与抽穗至成熟期温光因素的相关性
        6.3.4 形成较优食味品质的温度特点
    6.4 讨论
        6.4.1 不同温光条件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优质稻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综合评价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供试品种
        7.2.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7.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7.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水稻优质高产氮高效综合评价系统的构成
        7.3.2 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7.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3.4 综合评价结果
        7.3.5 综合评分与不同生育阶段温光的相关性
        7.3.6 获得相对较高综合评分的温光特点
        7.3.7 根据沿淮下游常年温光与栽培制度推荐适宜栽培期
    7.4 讨论
        7.4.1 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品质的综合评价方法
        7.4.2 产量、品质协同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温光特征及适宜栽培期
    7.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不同播期下优质水稻生育期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
        8.1.2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8.1.3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8.1.4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8.1.5 温光要素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8.2 讨论
        8.2.1 影响沿淮下游优质水稻产量品质的主要温光要素
        8.2.2 形成优质高产和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温度特点
        8.2.3 沿淮下游地区水稻优质高产协同生产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适宜栽培期
    8.3 创新点
    8.4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沿江地区温光要素对优质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和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项的依据和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温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2.2 光照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2.3 淀粉理化特性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机制
        1.2.4 沿江稻区温光特性与水稻品种分布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栽培期下水稻全生育温光要素的差异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沿江地区稻季气象指标特征
        2.3.2 栽培期处理对粳稻关键生育期及生育阶段天数的影响
        2.3.3 不同栽培期条件下水稻全生育期温光差异
    2.4 讨论
        2.4.1 栽培期处理对粳稻生育期的影响
        2.4.2 关键生育期温光要素对栽培期处理的响应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温光要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3.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温光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3.2 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与关键生育阶段温光要素的相关性
    3.4 讨论
        3.4.1 温光要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4.2 水稻高产形成的温度指标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温光要素对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4.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温光要素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4.3.2 温光要素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温光要素对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4.4.2 加工及外观品质较优的温光特征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温光要素对稻米蒸煮食味特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5.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营养品质对温光要素的响应
        5.3.2 米粉RVA谱特征值对温光要素的响应
        5.3.3 温光要素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温光要素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5.4.2 水稻优良食味品质形成的温光特征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机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6.2.2 试验设计
        6.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6.2.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温光条件下灌浆期温度的差异
        6.3.2 不同灌浆期温度条件下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及总淀粉的积累动态
        6.3.3 不同灌浆期温度条件下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6.3.4 不同灌浆期温度条件下淀粉颗粒分布的差异
    6.4 讨论
        6.4.1 不同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淀粉积累及酶活性的影响
        6.4.2 不同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淀粉粒度分布的影响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主茎穗和分蘖穗稻米品质的调控效应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7.2.2 试验设计
        7.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7.2.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温光处理对优质粳稻主茎穗和分蘖穗加工品质的影响
        7.3.2 不同温光处理对优质粳稻主茎穗和分蘖穗外观品质的影响
        7.3.3 不同温光处理对优质粳稻主茎穗和分蘖穗食味品质的影响
        7.3.4 不同温光处理对优质粳稻主茎穗和分蘖穗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影响
        7.3.5 不同温光处理对优质粳稻主茎穗和分蘖穗淀粉晶体结构和颗粒大小的影响
        7.3.6 不同温光处理对优质粳稻主茎穗和分蘖穗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7.4 讨论
        7.4.1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主茎穗和分蘖穗淀粉结构特性的影响
        7.4.2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主茎穗和分蘖穗淀粉糊化特性和米饭质构性的影响
    7.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水稻产量品质的综合评价
    8.1 水稻产量品质综合评价方法
        8.1.1 水稻优质高产协同的综合评价系统的构成
        8.1.2 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8.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8.2 综合评价结果
        8.2.1 水稻产量与品质的综合评分
        8.2.2 综合评分与不同生育阶段温光的相关性
        8.2.3 优质高产协同的关键栽培期均温指标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不同栽培期下水稻生育期与温光要素特征
        9.1.2 温光要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9.1.3 温光要素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9.1.4 高产优质协同的栽培期
        9.1.5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淀粉合成及主茎穗分蘖穗稻米品质的影响
    9.2 讨论
        9.2.1 温光要素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机制
        9.2.2 沿江地区水稻优质高产协同的温度特点及适宜的栽培期
    9.3 创新点
    9.4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独秆”栽培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直播稻发展概况
        2.2 直播稻的生育特性
        2.3 直播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4 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的影响
        2.5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的影响
        2.6 氮素管理模式的创新与研究进展
    3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独秆”栽培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构成总体变异
        2.2 产量及构成因子
        2.3 穗型结构
        2.4 主要生育期茎蘖数和成穗率
        2.5 稻米品质
    3 讨论
        3.1 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稻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独秆”栽培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水稻光合物质生产和转运特性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叶面积动态特征差异
        2.2 干物质生产积累特征的差异
        2.3 生育前、中期光合物质生产与冠层结构差异
        2.4 生育后期光合物质生产与运输特征的差异
    3 讨论
        3.1 全程氮肥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稻生物学产量及阶段形成特征的差异
        3.2 全程氮肥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稻干物质光合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独秆”栽培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育期氮素积累量的差异
        2.2 各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及比例和氮素吸收速率的差异
        2.3 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的差异
        2.4 抽穗期后茎鞘叶氮素转运的差异
        2.5 氮素利用率的差异
    3 讨论
        3.1 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稻氮素积累的影响
        3.2 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稻氮转运和吸收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2 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1.3 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2.4.2 直播栽培
        2.4.3 再生稻栽培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2.7 水稻优质栽培
    2.8 水稻绿色栽培
    2.9 水稻逆境栽培
        2.9.1 温度胁迫
        2.9.2 水分胁迫
        2.9.3 O3胁迫
        2.9.4 盐分胁迫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9)水稻高产栽培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分析 ——以兴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个体分析法
        1.5.4 数据来源
    1.6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农户
        2.1.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1.3 农户经营行为
        2.1.4 规模经济
        2.1.5 技术创新扩散
    2.2 文献综述
3 兴宁市概况
    3.1 基本概况
    3.2 农业现状
        3.2.1 现代农业发展
        3.2.2 水稻概况
    3.3 农户经营行为
4 技术对农户经营行为影响
    4.1 调查问卷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概况
    4.2 经营行为影响因素
        4.2.1 面积
        4.2.2 规模发展
        4.2.3 经营现状
        4.2.4 政府推广
    4.3 技术对经营行为的影响
        4.3.1 水稻产量
        4.3.2 技术影响
        4.3.3 种稻意愿
        4.3.4 经营选择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从农业现状总结
        5.1.2 从技术影响总结
    5.2 政策建议
        5.2.1 培育新农民
        5.2.2 加强示范推广
        5.2.3 完善政策制度
        5.2.4 引导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附录
    兴宁市农户水稻种植调查问卷
致谢

(10)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提高单产和品质是我国水稻发展的必然途径
        1.1.2 “三低”是影响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潜力发挥的主要障碍因子
        1.1.3 前发、中稳、后健是水稻高产优质群体演进的理想模式
        1.1.4 开展本项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和较高学术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稻高产超高产栽培理论与途径研究
        1.2.2 水稻前期促早发技术的研究
        1.2.3 水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4 中期提高成穗率技术研究
        1.2.5 水稻后期防早衰技术研究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存在问题
        1.3.2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水稻育秧肥壮秧促早发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材料种植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育秧肥育秧对秧苗质量的影响
        2.2.2 育秧肥育秧对前期早发的影响
        2.2.3 秧苗叶片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 水稻复合控蘖剂的复配筛选与应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稻复合控蘖剂配方的筛选研究
        3.1.2 水稻复合控蘖剂使用技术研究
        3.1.3 水稻复合控蘖剂对不同位次分蘖及新生叶的影响研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稻复合控蘖剂配方的研究
        3.2.2 水稻复合控蘖剂的使用技术研究
        3.2.3 水稻复合控蘖剂对不同位次分蘖及新生叶的影响研究
    3.3 结论与讨论
4 水稻控蘖高产的肥水优化调控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肥料优化运筹模式研究
        4.1.2 灌溉优化模式研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肥料优化运筹模式研究
        4.2.2 灌溉优化模式研究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双季超级稻肥料运筹模式
        4.3.2 双季超级稻灌溉模式
5 水稻“三控”结合综合控蘖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2 测定项目与内容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5.2.2 对水稻成穗率的影响
        5.2.3 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2.4 对株高及基部节间长度与粗度的影响
        5.2.5 对叶片含N量的影响
        2.5.6 对茎鞘含糖量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6 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集成及其效应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与材料种植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两种栽培模式的分蘖成穗差异
        6.2.2 两种模式下的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及产量差异
        6.2.3 两种模式下的稻米品质差异
    6.3 结论与讨论
7 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高产优质机理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设计与材料种植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
        7.2.2 根系生长特性
        7.2.3 养分吸收特性
        7.2.4 衰老特性
        7.2.5 籽粒灌浆特性
        7.2.6 籽粒相关激素变化特征
        7.2.7 群体生态特征
    7.3 结论与讨论
        7.3.1 “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水稻生长特性
        7.3.2 “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籽粒灌浆与衰老特征
        7.3.3 “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群体生态特征
        7.3.4 “三高一保”模式栽培模式的高产优质机理
8 结论与与讨论
    8.1 主要结果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高产栽培和病虫草害防治措施与方法研究[J]. 化占勇,吴闪闪. 南方农机, 2021(24)
  • [2]优质水稻新品种野香优系列高产栽培技术[J]. 赖文燕,邓森霞. 乡村科技, 2021(23)
  • [3]水稻高产与优质栽培的冲突与协调[J]. 王丹英,徐春梅,褚光,陈松,刘元辉,陈里鹏,章秀福. 中国稻米, 2021(04)
  • [4]水稻优质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余清源. 乡村科技, 2021(18)
  • [5]沿淮下游地区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 周年兵. 扬州大学, 2021
  • [6]沿江地区温光要素对优质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D]. 王文婷. 扬州大学, 2021
  • [7]“独秆”栽培全程氮肥在分蘖中后期施用对旱直播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赵杰. 扬州大学, 2021
  • [8]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9]水稻高产栽培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分析 ——以兴宁市为例[D]. 何灵燕.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机理研究[D]. 彭春瑞. 江西农业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