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学学报》第十九卷总目录

《洛阳大学学报》第十九卷总目录

一、《洛阳大学学报》第19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芦思宏[1](2014)在《苏轼小品文研究 ——基于文体学与文艺美学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北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臻于成熟,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卓越的个人才能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苏轼。苏轼的小品文创作以抒发情志为目的,题材广泛,体现了苏轼自由创作的文学理念,彰显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文学风格,是苏轼旷达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因此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论分析。本文对苏轼传世四千文中的“短小而隽永”的小品文进行全面清理,分析苏轼得以创立小品文写作规范的主客观因素,以文体学的理论为指导,对苏轼小品文进行形式、内容、体性等方面的分析,同时对苏轼小品文提出和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系统论述,并通过苏轼小品文与晚明小品文的纵向研究比较,分析苏轼对于晚明小品文创作的深远影响。苏轼的小品文作品表达方式多样,语言运用灵活,风格清新自然,加强了小品文的审美属性,确立了小品文创作的典范,标志着中国小品文创作的成熟,并对后世的小品文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汪丽影[2](2011)在《日语汉字词及中国学习者习得研究》文中提出词汇学习是二语习得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词汇量的多少、词语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者二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日语的总词汇数量庞大、各种变体多,在日语学习中词汇习得的重要性尤其突出。汉语和日语之间有着漫长的语言接触与语言借用史,两国都使用汉字,而且使用汉字标示的词语集中或是分散地进入过对方语言之中。因此即便历经漫长的语言演变,两国使用的汉字中个别字词包含的意义出现了分化,或是被赋予了各自独有的文化色彩,但大部分用汉字标示的两国词语之间依然存在外形、意义上的对应关系。国内长期沿用了日本的对外日语教学法,该教学法是面向所有海外学习者制订的,并未区分学习者的国别,忽略了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本身具备的汉字认知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对日语学习的极大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把有汉字基础的日语学习者等同于欧美零起点学生,控制每一篇课文的词语习得数量,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耗费时日,导致日语学习进入一种低速惰性的恶性循环。本论文以语言接触、语言迁移理论、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尝试对汉语与日语之间近两千年的语言交流史进行梳理,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日语中的汉字及汉字词做了定量分析,尝试摸索符合中国学习者学习特点的日语汉字词教学法。绪论部分对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对象及意义、文献综述、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指出传统的日语教学法忽略了中国日语学习者的特点与优势。据笔者统计,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中使用汉字标示的汉字词的比例达到了88.7%,笔者认为应该发挥中国学习者有汉字基础这一优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在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部分对国内外有关日语汉字、汉字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选定了日本最新颁布的常用汉字表以及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作为研究素材,并对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根据——语言迁移、语言认知、对比语言学进行了论述。在第一章中,分三个时期对汉语与日语长达一千七百多年的语言接触与借用的历史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汉字系统和日本的汉字系统是在汲取古汉字营养后茁壮成长起来的枝干,枝干之间也进行着营养的互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形成了汉字圈枝繁叶茂的现状。在第二章中,笔者对日本的常用汉字表以及具有权威性的日语水平考试——日本语能力测试大纲中所列词语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一)在日本常用的2136个汉字中,字形与现代汉语中的汉字完全相同的占了55%以上,使用繁体字的比例为21%,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一半以上的日语汉字不用学就已经会认、会写了;日语常用汉字表中与现代汉语中的汉字字义一致的占74.3%,中国学习者可以利用母语知识推测出日语汉字的字义;(二)日本语能力测试大纲所列的8075个词语中88.6%都是使用汉字标示的词语,也即本文的考察对象——汉字词,把7162个汉字词按照与现代汉语词语的对应关系划分为“同形同义”、“同形近义”、“异形同义A(易推其意)”、“异形同义B(难推其意)”、“同形异义”五大类,并对每类的词语数量以及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得出以下数据: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中与“同形同义”的词语占了58.5%;“同形近义”的占3.5%;“异形同义A(易推其意)”的占了15.8%;“异形同义B(难推其意)”占了9%;“同形异义”的占了1.8%。“同形同义”和“同形近义”的词语共占62%,占了出题基准的一半以上。在第三章中,通过个案对笔者所倡导的教学法的效果进行了验证。笔者以零起点的日语习得者为对象实施了日语汉字词的认知及习得的教学实践与调查,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在初级阶段,中国学习者完全可以利用母语正迁移,正确推测出日语汉字词的意思;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容易忽略字形的差异,需要教师进行提醒与指导;有语境的文本更有利于学习者把握汉字词的词义;“同形异义”的汉字词以及“异形同义B(难推其意)”的汉字词比较容易误导初学者;在初级阶段就传授大量中高级词汇是可行并有效的;在中级阶段学习者的词汇输出中,比较容易出现言词性混淆、词义混淆、搭配错误等偏误。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应该开发适合中国日语学习者特点的日语教学法,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刘琳[3](2008)在《唐开元十八学士考》文中认为唐代文馆之盛,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唐代设置的各种馆院,各具特点。其中唐玄宗时期始设的集贤院,成为盛唐以后负责图书的收藏、整理和官书编撰的专门机构,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纯粹学术机构。集贤学士作为唐代最有学问的一批学者,对于推动唐代学术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开元十八学士是唐代集贤学士中最为着名的,本文对其生平和学术进行集中的研究。首先对集贤学士产生的背景、分布情况以及职能做一简单介绍,其次对十八学士的事迹一一做出考证,再次通过考证开元十八学士参预编撰官书和私撰图书,论述了开元十八学士对开元学术发展的贡献以及对盛唐文学发展的影响,最后论述开元十八学士与开元政治的关系。

二、《洛阳大学学报》第19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洛阳大学学报》第19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苏轼小品文研究 ——基于文体学与文艺美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绪论
第一章 苏轼小品文的生成
    第一节 小品文的发展渊源
    第二节 苏轼创立小品文的原因
第二章 苏轼小品文的文体形态研究
    第一节 形式研究
    第二节 内容研究
    第三节 体性研究
第三章 苏轼小品文与文艺美学的关系
    第一节 苏轼小品文中提出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二节 苏轼小品文中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四章 苏轼小品文对晚明小品文的影响
    第一节 苏轼小品文在晚明的繁荣
    第二节 苏轼对晚明小品文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日语汉字词及中国学习者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 词汇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2 国内日语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2.1 日语词汇的特点
    2.2 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上的优势
    2.3 日语汉字词的界定
    2.4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3.1 日语汉字词以及习得的国外研究现状
    3.2 日语汉字词以及习得的国内研究现状
    3.3 文献评估
第四节 研究素材
    4.1 常用汉字表
    4.2 日本语能力测试1级词汇
第五节 研究所依据的理论
    5.1 关于汉字认知的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
    5.2 二语习得研究的三大领域
    5.3 语言迁移
    5.4 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
    5.5 认知语言学具体理论与词汇习得
    5.6 词汇习得指标 第一章 汉语和日语在汉字、词汇层面的接触与借用
第一节 概述
    1.1 汉字与汉字圈
    1.2 语言接触及语言借用
第二节 “亲密文化借用”阶段(公元三世纪至日本明治维新之前)
    2.1 汉字传入日本
    2.2 日本人利用汉字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字系统
    2.3 日语中的汉字与“汉语词”
第三节 “准亲密文化借用”(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
    3.1 日本人造的“和制汉语词”
    3.2 汉语对外来词汇的吸收
    3.3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数量
    3.4 “来自西洋,路过日本”的日语借词的大量涌入
第四节 汉日词汇间的“文化借用”阶段(五四运动之后至现在)
    4.1 “文化借用”的概念
    4.2 双向“文化借用”现状与途径
第五节 汉字及汉字词在日语中的生命力
    5.1 汉字表的更迭
    5.2 最新常用汉字表的启示
    5.3 汉字的生命力 第二章 日语常用汉字及汉字词计量分析
第一节 日语常用汉字表数据分析
    1.1 日语汉字的读音
    1.2 日语汉字的字形
    1.3 日语汉字的字义
    1.4 关于最新常用汉字表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所收录汉字词的数据分析
    2.1 日语词汇的类别
    2.2 日语汉字词的分类(与汉语的词汇进行对比)
    2.3 日语汉字词的构造
    2.4 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所收录汉字词的分类 第三章 日语汉字词习得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零起点阶段的汉字词识别
    1.1 具体实施方法及统计结果
    1.2 实验总结
第二节 初级阶段掌握中高级汉字词的预设与实证
    2.1 具体实施方法及统计结果
    2.2 实验总结
第三节 汉字词的正确输出
    3.1 具体实施方法及统计结果
    3.2 实验总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语常用汉字表(2010年颁布) 附录二 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础中汉字词分类词条

(3)唐开元十八学士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第一章、集贤院学士的设置
    第一节、集贤院学士的产生
    第二节、集贤院学士的职能
第二章、开元十八学士的事迹考证
    第一节、开元十八学士的出现
    第二节、开元十八学士事迹考
第三章、开元十八学士与学术和文学
    第一节、开元十八学士与官撰图书
    第二节、开元十八学士私撰图书
    第三节、开元十八学士与盛唐文学
第四章、开元十八学士与开元政治
    第一节、开元时期文人政治特点
    第二节、集贤学士参与王朝政治及其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洛阳大学学报》第19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苏轼小品文研究 ——基于文体学与文艺美学的考察[D]. 芦思宏.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2)
  • [2]日语汉字词及中国学习者习得研究[D]. 汪丽影. 南京大学, 2011(04)
  • [3]唐开元十八学士考[D]. 刘琳. 吉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洛阳大学学报》第十九卷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