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酶高产菌株选育研究

复合酶高产菌株选育研究

一、复合酶高产菌株选育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妙音[1](2021)在《重离子束诱变选育高产长枝木霉菌株及其产纤维素酶机理和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生物质纤维素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如果对其加以高效利用,不仅可以减轻环境污染,而且还能有效缓解全球能源危机。生物质资源可通过生物炼制技术进行生物乙醇、纤维材料以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炼制生产,其中生物乙醇生产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而生物质资源的炼制必须借助纤维素酶的生物催化和水解作用,将其水解成葡萄糖等平台糖后才能被微生物发酵利用。目前纤维素酶的研究主要面临发酵菌株生产性能不佳、酶系分泌不全、对纤维素类底物降解效率低下、发酵生产成本高以及纤维素酶蛋白合成分泌及代谢调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重离子束辐照诱变由于具有高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和相对生物学效应(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RBE)、突变率高以及突变谱广等特点在产酶菌株的育种工作中具有独特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优势。因此,本研究采用重离子束诱变育种技术进行高产长枝木霉突变菌株选育、高产菌株碳源优化及其纤维素酶降解生物质纤维素应用研究,通过诱变选育高产菌株与野生菌株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探讨纤维素酶高产机理及分泌调控过程。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离子束诱变选育高产长枝木霉菌株研究。产酶新菌株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测序鉴定为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获得ITS序列保藏编号MW193401。不同剂量重离子束对长枝木霉孢子进行辐照诱变,辐照剂量从40 Gy上升至400 Gy时,孢子存活率从84.77%下降至16.65%,辐照后通过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获得LC-M4和LC-M16两株高产纤维素酶突变菌株,产酶研究中两株高产菌株纤维素酶(Cellulase)和木聚糖酶(Xylanase)活均显着提高,其中滤纸酶活(FPase,FPA)分别达到了4.51 IU/m L和4.16 IU/m L,较野生菌株分别提高了46.91%(p<0.01)和35.5%(p<0.01)。优良突变菌株的选育获得为工业纤维素酶的发酵生产提供了新的菌株资源。(2)长枝木霉突变菌株LC-M4产酶碳源优化研究。LC-M4突变菌株以四种废纸(办公废纸,餐巾纸,杂志纸和硬纸板纸)为碳源进行产酶研究,其中硬纸板纸发酵的FPA、内切葡聚糖酶活(CMCase,CMC)、β-葡萄糖苷酶活(β-glucosidase,BGL)和Xylanase分别为2.97 IU/m L、4.8 IU/m L、0.51 IU/m L和382.59 IU/m L,表明LC-M4菌株以硬纸板纸为碳源可进行高效产酶。结构表征结构表明不同废纸中纤维素为主要成分,添加的碳酸钙等填料可以为菌株生长和产物合成提供营养元素,促进发酵过程的进行。为进一步提高废纸碳源发酵酶活,选用硬纸板纸和麸皮(3:1/w:w)混合碳源进行发酵,BGL最高达到0.80IU/m L,比硬纸板纸单一碳源发酵酶活提高了56.86%。此外,混合碳源发酵的外切葡聚糖酶活(pNPCase,pNPC)、FPA和Xylanase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说明废纸和麸皮作为产酶发酵碳源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开发潜力。(3)纤维素酶高效降解甜高粱生物质纤维素过程及机理研究。利用LC-M4突变菌株发酵的纤维素酶对甜高粱秸秆进行酶解研究,结果表明2%Na OH预处理秸秆酶解转化率最高(86.44%)。通过秸秆底物结构表征发现碱液预处理破坏了木质素和多糖化合物相互作用,增加了秸秆底物孔隙率和结晶度。甜高粱秸秆动态酶解过程研究发现纤维素酶先从细胞中部开始降解细胞壁,然后从中间向两端,最后降解细胞壁角隅。植物秸秆中维管束组织被高度木质化,而稀碱处理可以有效去木质化,提高秸秆酶解效率。该结果有助于从植物组织水平上进行细胞壁结构的基因工程修饰和改造,降低植物秸秆抗生物质降解屏障,提高生物质纤维素酶解效率和综合利用转化率。(4)长枝木霉高产菌株纤维素酶高产机理及分泌调控过程研究。通过长枝木霉野生菌株LC和突变菌株LC-M4和LC-M16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两株高产纤维素酶突变菌株中与蛋白分泌、N-糖基化修饰及蔗糖与淀粉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均显着差异表达,表明突变菌株中与酶蛋白分泌和加工修饰相关途径的显着改变是纤维素酶高产的主要原因。通过联合分析筛选得到影响长枝木霉纤维素酶合成分泌的关键候选基因Sec61,PDI,VIP36,OST,为产酶菌株的定向基因工程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靶点。此外,利用本研究中的DEG/DEP和关键候选基因构建了丝状真菌维素酶蛋白分泌途径模型,补充完善了纤维素酶代谢调控过程和合成分泌途径。

闵祥兰[2](2021)在《高产七烯甲萘醌纳豆芽孢杆菌的选育及其合成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维生素K2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能够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在食品保健及生物医药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七烯甲萘醌(MK-7)是维生素K2的一种重要形式,因其相较于其他形式的维生素K2,具有生物活性显着、血液半衰期长和生物利用度高等优势,而备受瞩目。当前MK-7的来源主要依赖于传统发酵食品,但其微少的含量难以满足人们对健康营养干预的需求;化学合成则存在路径复杂、合成率低等问题,且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相比而言,以低值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通过纳豆芽孢杆菌发酵生产MK-7成为更具前景的生产方式。其中如何提高纳豆芽孢杆菌的生产力、解析其代谢调控机制,是促进MK-7的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菌株筛选鉴定、诱变育种、胞外分泌调控及转录组分析,对纳豆芽孢杆菌的MK-7生产力提升及合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对实验室从纳豆产品中分离出来的菌株BN0进行发酵培养,结果显示其MK-7的产量为15.16 mg/L,相较大部分MK-7原始生产菌株具有良好的产量优势;通过系统发育树,结合菌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将菌株BN0鉴定为纳豆芽孢杆菌;进一步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其遗传背景和基因功能进行了解析,数据表明菌株BN0基因组是由一个4119230 bp的环状染色体和两个大小分别为64309 bp和5820 bp的环状质粒组成,其染色体基因组具有完整的MK-7生物合成途径。其次,通过UV和ARTP复合诱变对BN0进行了菌株选育,成功获得了一株MK-7高产菌株,其产量为22.83 mg/L,较原始菌株BN0提高了50.59%;为进一步提高MK-7产量,在培养过程中使用表面活性剂和超声对MK-7的胞外分泌进行调控,最终将产量提高至34.23 mg/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26倍。最后,为解析突变菌株中MK-7的高产合成机理,本文对野生菌及突变菌株进行了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突变菌株中的MK-7生物合成通路中甘油代谢途径和MEP途径中的存在大量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的基因,而SA途径和MK-7途径中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此外,与代谢物胞外分泌相关的多个ABC转运蛋白和MFS转运蛋白基因以及Tat分泌途径中的基因显着上调,而与芽孢形成相关的大多数基因显着下调。由此推测,其中显着差异的转录蛋白可能与MK-7胞外分泌相关,而芽孢生成的抑制也可以有效促进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以上数据为下一步的菌株理性改造提供了有用信息及思路。

周丽[3](2020)在《米尔贝霉素单组分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放大研究》文中提出米尔贝霉素是一类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的聚酮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中是否具有氢化苯并呋喃结构,可将其简单分为α-型和β-型两类结构。由于α-型的活性远高于β-型,国内外研究以α-型为主。目前商业化市场的主流产品是C-5肟化的米尔贝霉素,是A3肟和A4肟的混合物,比例要求A3肟小于20%,A4肟大于80%,其活性高、毒性作用低、安全可靠、易降解以及对寄生虫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因而被广泛用于抗寄生虫药物。米尔贝霉素肟的混合物工业化生产是半发酵半合成获得的,发酵获得米尔贝霉素,发酵液经过提取精制合成获得肟化混合物。米尔贝霉素肟的比例有严格的要求,因两个组分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提取过程也很难去控制,所以单组分高产菌株选育和发酵培养优化,对于提高米尔贝霉素肟生产水平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链霉菌Streptomyces milbemycinicus CGMCC 7677为出发菌,经自然分离获得的菌株,效价1056 mg/L,A4含量74.7%,经过紫外、常压室温等离子体、亚硝基胍、甲基磺酸乙酯等物理化学单独或组合诱变,采用含有甘氨酸、乙酸钠及利福霉素的抗性平板进行筛选,米尔贝霉素发酵效价提高3倍多。继续使用含有3-溴丙酮酸的抗性平板筛选获得两个跟出发菌株菌落形态差别较大的菌落,两个菌株分别进行进一步的诱变和抗性筛选,获得两株米尔贝霉素单组分高产菌株75-22(A4高产)和95-23(A3高产)。突变株75-22摇瓶效价(A3+A4)3500 mg/L以上,A4含量80%以上。突变株95-23摇瓶效价(A3+A4)3000 mg/L,A3含量70%以上。对两株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进行考察,遗传稳定性良好。对新选育的菌株移种条件、培养温度和培养基装量等参数进行考察。通过碳源和氮源单因素筛选、正交实验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获得适合不同单组分高产菌株的发酵培养基。使用优化过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75-22摇瓶培养12天,发酵效价(A3+A4)可以达到3700 mg/L,A4含量80%以上。95-23摇瓶培养12天,72hr补入0.2%的乙酸钠和0.2%丙酸钠,发酵效价(A3+A4)达到了 3100 mg/L,A3含量70%以上。两个菌株在50L发酵罐进行放大,通过分析模拟摇瓶试验代谢曲线,增加补料工艺。75-22在50L发酵罐培养12天,通过补加果糖,发酵效价(A3+A4)达到了 3600 mg/L以上,A4含量80%以上。95-23在50L发酵罐培养12天,通过补加葡萄糖和前体,发酵效价(A3+A4)达到了 3000 mg/L以上,A3含量70%以上。米尔贝霉素高产单组分菌株的选育和发酵放大研究,为米尔贝霉素工业化生产成本降低、质量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刘永康[4](2020)在《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文中研究说明碱性蛋白酶指在碱性条件下能够水解蛋白质肽键的酶,最适p H在9~11之间。其活性中心大都含丝氨酸,又称丝氨酸蛋白酶。广泛应用于洗涤剂、食品、丝绸、制革、医疗等行业。目前,国外大公司垄断着蛋白酶制剂品,国内企业有生产但是酶产量低、价格昂贵、酶学性质不理想等问题使企业盈利低,因此,如何提高菌株的产酶能力和发酵条件的优化依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实验以河南仰韶生化工程有限公司的2709碱性蛋白酶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诱变方法选育出高产菌株,研究其酶学性质,并进行工艺优化。1.选育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从碱性蛋白酶菌株2709分离出一株产酶稳定的菌株Y9(15582 U/m L)。对菌株Y9进行了诱变选育,结果发现,当紫外线为30 W,距离20 cm时,诱变60 s,正突变率较高;利用硫酸二乙酯与紫外线对菌株进行复合诱变,用浓度1.5%的硫酸二乙酯处理30 min后进行紫外诱变;又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对菌株进行诱变,气源用氩气,功率为100 W,诱变时间为70 s时,正突变率较高。菌株用多种诱变方法反复诱变,最后获得一株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A59,其酶活为23485 U/m L,通过遗传稳定性分析,发现遗传稳定性较好。该菌株与出发菌株相比,酶活提高了50.72%。2.碱性蛋白酶酶学性质的研究对菌株A59所产碱性蛋白酶进行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结果发现,该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5~60℃;酶的最适作用p H为9~11;温度在45℃以下时,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p H在8~10.5之间时,具有较好的p H稳定性和耐碱性;该酶对1 mol/L的H2O2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Ca2+、Mn2+可稍微提高酶活,Fe2+、Zn2+几乎完全抑制酶反应,Mg2+、Na+、K+对酶活无明显影响。通过酶学性质研究,发现该菌株与出发菌株的酶学性质几乎一致,说明该菌株的酶成分几乎没有什么改变。3.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发酵工艺的研究以菌株A59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该菌株的9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当豆粕粉3.6%、玉米粉5.2%、磷酸氢二钠浓度0.8%、Mg2+浓度0.15%、吐温-80浓度0.12%、接种量5%时,酶活为36829 U/m L。在这些因素中,影响产酶最显着的因素是Na2HPO4浓度、Mg2+浓度、吐温-80浓度。对这些因素进行3因素5水平的响应面试验,结果发现,当Na2HPO4浓度0.9115%、Mg2+浓度0.1593%、吐温-80浓度0.09%时,菌株的预测酶活达到38758.626 U/m L。该条件下,通过进一步验证,酶活为38650 U/m L,提高了64.57%。通过对菌株A59进行发酵动力学分析可知,培养到42 h,菌株的酶产量到最高值38650 U/m L,比出发菌株发酵时间提前了4 h左右。4.碱性蛋白酶的发酵罐试生产以摇瓶优化工艺为基础,对A59进行放大试验。优化后,1 m3发酵罐的发酵工艺参数为:装料系数0.7,接种量5%,温度38℃,溶氧维持在20%~30%,此时,转速200 r/min,通风量1:0.5~1:2.5。发酵液p H值7.0。在32 h时,酶活力最高。通过8批次试验,平均酶活为52000 U/m L。根据液相体积传氧系数kL·a相同原则放大到5 m3发酵罐,将溶氧控制在20%~30%。发酵时间约为30 h,产酶性能稳定,通过5批次试验,平均酶活为52764 U/m L,可以用于工业生产。通过35 m3发酵罐的放大试验,溶氧控制在20%~30%,此时,搅拌转速160 r/min,通风量1:0.5~1:2.5。发酵时间约为29 h,通过8批次试验,酶活平均达到52784 U/m L,产酶性能稳定。与小试的发酵动力学曲线对比,提前3 h达到最大产酶量,缩短了发酵时间。

李文彬[5](2020)在《Aspergillus niger产酸性果胶酶的酶学特性研究及提取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黑曲霉固体发酵产酸性果胶酶,因酸性果胶酶培养基成分的复杂性,需要多种生物酶辅助黑曲霉进行物质能量代谢,所以黑曲霉在分泌酸性果胶酶的同时,也伴随产生相应的伴生酶系,形成了酸性果胶酶的酶谱多样性。酶谱的多样性影响酸性果胶酶产品稳定性保存和使用效果,限制其应用市场范围。针对酸性果胶酶出现稳定性差的问题,现有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制备粗酶固体,应用饲料行业;95%乙醇析晶或者(NH4)2SO4制备高酶活粗酶,应用食品行业;还是存在酸性果胶酶热稳定差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固体发酵的酸性果胶酶产品酶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酶谱中各个酶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确定酸性蛋白酶是影响酸性果胶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对后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去除大部分酸性蛋白酶含量,降低不稳定因素,延长稳定周期。本研究结果表明:1.黑曲霉固体发酵产酸性果胶酶,酶谱中含有8种伴生酶,NSP酶、淀粉酶、酸性果胶酶和蛋白酶等。2.酸性果胶酶及其伴生酶系酶学特性研究时,酶谱中主要酶种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中温淀粉酶和酸性蛋白酶在p H 4.0-6.0范围内,酶活力表达呈现波浪形,均出现一个下降拐点。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拐点出现在p H4.5时,中温淀粉酶拐点出现在p H 5.5时,酸性蛋白酶拐点出现在p H 4.0-5.0范围内,酸性果胶酶拐点出现在p H 5.0处,酸性蛋白酶对p H变化最敏感。3.酸性蛋白酶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对酸性果胶酶、NSP酶和淀粉酶酶活力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影响。依据酶活的影响变化大小,影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中温淀粉酶>木聚糖酶>酸性果胶酶>纤维素酶。4.在等电点试验中,酸性果胶酶中三种主要成分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裂解酶(PL)和甲酯水解酶(PE),PL和PE等电点在p H 3.6-3.9之间,PG等电点在p H 6.0-6.4之间,而酸性蛋白酶等电点在p H 4.3-4.8之间。5.在酸性果胶酶浸提阶段,用1mol/L柠檬酸溶液和2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p H4.3-4.8往复调节三次,每次保持30min。应用此方案酸性蛋白酶酶活力由880u/m L降至50u/m L,95%酸性蛋白酶变性失活,酸性果胶酶酶活力几乎没有变化。6.对液体酸性果胶酶稳定剂和防腐剂进行单因素和L9(33)正交实验,防腐剂和稳定剂的种类和添加量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0.1g/L、山梨酸钾1.0g/L和Na Cl0.2g/L和甘油20%。液体酶产品酶活收率由68%提高至88%,同时,超滤浓缩液添加6%可溶性糊精和2%Na Cl喷雾干燥制备可溶性高酶活酸性果胶酶固体产品。7.通过优化后的工艺,获得稳定的酸性果胶酶产品,优化后生产酸性果胶酶产品在12个月保质期内酶活保留率提高整整一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刘艳新,胡建华,崔金娜,张耀胜,李永丽,石雅丽,朱明达,刘占英[6](2019)在《重离子诱变枯草芽孢杆菌高产复合酶菌种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重离子诱变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辐照诱变方式,具有突变率高、突变谱广、突变体稳定等特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因具有多种水解酶活力而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虽然经过多次诱变和改造,其酶活力不断提高,但其复合酶活力仍有提升空间。同时,多次同种诱变剂的使用容易导致菌种产生"抗性",酶活力提高不大。为此,本研究首次利用不同剂量12C6+重离子束对枯草芽孢杆菌20076进行辐照诱变。诱变后通过透明圈初筛和酶活力验证复筛方式选育出一株复合酶活力较高的菌株B. subtilis KC-1。与原始菌株相比,其发酵液滤纸酶活力、内切葡聚糖酶活力、β-葡萄糖苷酶活力、外切葡聚糖酶活力、蛋白酶活力和α-淀粉酶活力分别提高了20. 2%、79. 6%、98. 2%、7. 4%、10. 4%和27. 4%。11代遗传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突变株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张东[7](2018)在《等离子体诱变选育L-赖氨酸产生菌及发酵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优质蛋白饲料不仅要求粗蛋白含量高,更重要的是饲料中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然而天然饲料中氨基酸几乎都不平衡,因此,需要外源添加来平衡或补足某种特定氨基酸以生产饲料产品。L-赖氨酸作为八种必需氨基酸之一,被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饲料生产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且需求量呈每年递增的趋势。目前,L-赖氨酸的生产主要通过发酵法获得,原材料大多为水稻秸秆、麸皮、甘蔗渣等,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优点。本文基于常压室温等离子技术,对L-赖氨酸产生菌B413,B253进行诱变选育,以期获得L-赖氨酸高产菌株;采用稀硫酸预处理玉米秸秆,获得高浓度的可发酵水解糖;以纤维水解液为碳源进行发酵,最终获得高浓度的L-赖氨酸。本研究为L-赖氨酸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提供了新的思路,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高效利用。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常压室温等离子技术,对菌株B413,B253进行诱变选育,在100 W,60 s的处理条件下进行十次连续诱变,分别获得高产菌株B413-ARTP-X-153和B253-ARTP-X-030,产量最大可达12.16 g/L和22.50 g/L,较未诱变菌株分别提高10.65%和72.94%。(2)对稀酸预处理玉米秸秆酶解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最佳酶解条件,在50℃,180 rpm条件下,水洗2次,补料4次,酶解96 h,可获得90.27 g/L的葡萄糖,在此基础上,利用30 L糖化罐对酶解实验进行放大,最终获得109.39 g/L的葡萄糖。(3)以秸秆水解液为碳源进行发酵,优化发酵培养基,获得最佳种子培养基为(g/L):葡萄糖30、玉米浆20、硫酸铵5、碳酸钙25、硫酸镁0.6、磷酸二氢钾1.5、硫酸亚铁4 mg/L、硫酸锰2 mg/L;最佳发酵培养基为(g/L):葡萄糖80、玉米浆15、硫酸铵55、碳酸钙30、硫酸镁0.6、磷酸二氢钾1、硫酸亚铁4 mg/L、硫酸锰2 mg/L。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一级种子p H 7.0,30℃,180 rpm,培养12 h后以10%接入相同的二级种子,200 rpm,培养10 h后以10%接菌量接入发酵培养基,每隔4 h调p H至7.0,发酵周期84 h。最优的培养基进行发酵,其L-赖氨酸产量最大达到28.5 g/L,与未诱变的B253相比提高了48.1%。

吴赟婷[8](2018)在《耐高温中性蛋白酶生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发酵过程优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性蛋白酶是最早被人类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蛋白酶制剂之一,由于其作用条件温和,催化速率较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皮革、饲料、化工和废弃物处理行业中。本文在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中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ZG20;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对ZG20进行了发酵条件优化研究,并对粗酶液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下:(1)在鸽子广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能较好产生中性蛋白酶的耐高温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蜡样芽孢杆菌,并将其命名为ZG20。(2)对ZG20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试验。通过单因素实验及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影响中性蛋白酶活力的关键因子为葡萄糖浓度,蛋白胨浓度和pH。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得到预测值后,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ZG20菌株的最佳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35 g/L,蛋白胨40.38 g/L,氯化钠15 g/L,硫酸镁15 g/L,Tween-80为10 g/L;最佳培养条件为:pH7.15,接菌量5%,装液量50mL/250mL,菌龄12h,发酵时间36h,此时酶活力为698.41 U/mL,为初始发酵培养基酶活的1.77倍。(3)对发酵粗酶液进行分离纯化及相关酶学性质研究。对不同饱和度硫酸铵沉淀的中性蛋白酶进行回收,透析并浓缩后,通过Cellulose DE-52阴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G100凝胶过滤柱进行分离纯化,以SDS-PAGE蛋白电泳检验中性蛋白酶纯度及分子量大小。分离纯化试验及相关酶学性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中性蛋白酶分子量约为29kDA;最适作用pH值和温度分别为7和45℃;在0.05mol/L的过氧化氢中有较好的稳定性。Mg2+、Zn2+、K+、Na+对该蛋白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Cu2+、Fe2+、、Ca2+对该酶影响不大,Mn2+、Al3+、Co2+、Ni2+有较大的抑制作用。Tween-80对该酶有促进作用,随着Tween-80浓度的升高,对该酶的促进效果表现地更为明显;SDS、EDTA、TritionX-100对该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EDTA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该中性蛋白酶有一定的耐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有机溶剂效果,对酪蛋白、牛血清蛋白、明胶、鸡蛋清、奶粉均有一定降解作用,对酪蛋白的降解作用最为明显。绘制了该蛋白酶的酶反应动力学,计算得到 Km值为 12.74mg/mL,Vmax值为 28.57 μg/(min·mL)。

严婉荣,符美英,肖敏,陈圆,赵志祥,肖彤斌[9](2017)在《芽孢杆菌高产活性物质与诱变育种》文中提出芽孢杆菌属细菌在农业、工业、医药、环境等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介绍了芽孢杆菌的主要活性物质和选育方法。分别从酶类物质、抗菌脂肽类物质、其他类型物质3个方面对芽孢杆菌主要活性产物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做了详细介绍。概述了自然选育、诱变选育、原生质体选育、基因组改组选育和杂交选育5种常见的选育方法和基本原理。提供了15种芽孢杆菌菌株获得高产活性物质的诱变方法,其中1株芽孢杆菌经2次紫外诱变和1次DES处理后,产中性蛋白酶的能力提高到7 307 U/m L。这些诱变方法为今后快速获得相关活性物质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剑青[10](2017)在《米曲霉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日粮养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通过筛选高产蛋白酶米曲霉及其固态发酵条件优化,获得高酶活固态发酵物,并应用于肉仔鸡饲粮,为解决提高肉仔鸡日粮蛋白等养分利用提供技术手段。共包括3个试验。试验一:高产蛋白酶米曲霉菌株的筛选经过对多个米曲霉孢子样品进行平板初筛测定产圈、固态发酵复筛测定酶活力,获得两株分别高产酸性蛋白酶米曲霉菌株0-8和高产中性蛋白酶米曲霉菌株2-9。试验二:米曲霉固态发酵条件优化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其两株米曲霉产蛋白酶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产酸性蛋白酶0-8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66 h、初始水分47.4%、接种量1.5×107个/mL、麸皮含量80%、玉米浆/豆粕1/3,优化后酸性蛋白酶活力达到1 4416.64 U/g,比优化前提高了61%;产中性蛋白酶2-9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60 h、初始水分47.4%、接种量1.5×107个/mL、麸皮含量80%、玉米浆/豆粕3/1,优化后中性蛋白酶活力达到1 8415.15 U/g,比优化前提高64%。试验三:米曲霉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日粮养分消化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选取体重基本一致的42日龄AA肉仔鸡公雏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分别添加米曲霉0-8发酵物500 g/t、米曲霉2-9发酵物500 g/t和两种混合500 g/t的试验饲粮,试验分为适应期10 d和试验期5 d,全收粪法收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00 g/t的米曲霉发酵物2-9有提高肉仔鸡粗蛋白消化率的趋势(P<0.1),添加米曲霉发酵物组均有提高肉仔鸡能量代谢率的趋势(P<0.1)。添加米曲霉发酵物对饲料有效能值没有影响(P>0.05)。从而可以得出:筛选出的高产米曲霉0-8和2-9经过发酵条件的优化,在豆粕玉米浆为固态发酵基质,麸皮为载体的培养基中产酶较高,日粮添加米曲霉高酶活发酵物有益于肉仔鸡的生产。

二、复合酶高产菌株选育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酶高产菌株选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离子束诱变选育高产长枝木霉菌株及其产纤维素酶机理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纤维素酶
        1.2.1 纤维素酶的组成
        1.2.2 纤维素酶的应用
    1.3 纤维素酶生产菌株
        1.3.1 丝状真菌
        1.3.2 细菌
        1.3.3 放线菌
    1.4 纤维素酶生产菌株育种研究进展
        1.4.1 基因工程育种
        1.4.2 诱变育种
    1.5 廉价碳源发酵纤维素酶研究
    1.6 生物质纤维素降解研究
        1.6.1 生物质纤维素概述
        1.6.2 生物质纤维素预处理
        1.6.3 生物质纤维素的酶解机理研究进展
    1.7 组学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7.1 转录组学测序分析技术
        1.7.2 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
    1.8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重离子束诱变选育高产长枝木霉菌株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菌株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主要实验仪器
        2.2.4 主要试剂配置
        2.2.5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株培养与保存
        2.3.2 基因组DNA提取
        2.3.3 菌株ITS序列测序及分子鉴定
        2.3.4 重离子束辐照诱变处理
        2.3.5 孢子存活率测定
        2.3.6 高产酶突变菌株筛选
        2.3.7 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测定
        2.3.8 发酵特性比较
        2.3.9 数据统计及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菌株分子鉴定及ITS序列保藏
        2.4.2 重离子束辐照对孢子存活率的影响
        2.4.3 高产纤维素酶突变菌株的筛选
        2.4.4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研究
        2.4.5 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发酵特性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枝木霉突变菌株LC-M4产酶碳源优化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
        3.2.2 废纸材料
        3.2.3 主要实验试剂
        3.2.4 主要实验仪器
        3.2.5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孢子悬液制备
        3.3.2 废纸材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灰分成分测定
        3.3.3 废纸材料的XRD、FTIR及SEM结构表征
        3.3.4 利用废纸为碳源进行发酵产酶研究
        3.3.5 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测定
        3.3.6 发酵参数测定
        3.3.7 数据统计及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废纸成分测定结构分析
        3.4.2 不同废纸对长枝木霉发酵产酶的影响
        3.4.3 不同废纸对长枝木霉发酵特性的影响
        3.4.4 废纸结构表征结果
        3.4.5 废纸和麸皮混合碳源进行发酵产酶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纤维素酶高效降解甜高粱生物质纤维素过程及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纤维素酶
        4.2.2 甜高粱秸秆
        4.2.3 主要实验试剂
        4.2.4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甜高粱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成分测定
        4.3.2 甜高粱秸秆样品制备
        4.3.3 甜高粱秸秆预处理
        4.3.4 甜高粱秸秆的纤维素酶降解
        4.3.5 甜高粱秸秆XRD、FTIR及SEM结构表征
        4.3.6 纤维素酶蛋白荧光标记
        4.3.7 秸秆纤维素酶解过程可视化研究
        4.3.8 数据统计及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甜高粱秸秆成分测定结果分析
        4.4.2 不同预处理对纤维素酶降解效率的影响
        4.4.3 甜高粱秸秆预处理及纤维素酶解对其结构变化的影响
        4.4.4 秸秆纤维素动态酶解过程分析
        4.4.5 秸秆纤维素高效酶解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枝木霉突变菌株纤维素酶高产机理及分泌调控过程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菌株培养及样品收集
        5.3.2 RNA提取及测序文库构建
        5.3.3 测序数据质控及参考基因组比对
        5.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5.3.6 蛋白质样品提取及酶解
        5.3.7 LC-MS/MS检测及蛋白鉴定
        5.3.8 生物信息学分析
        5.3.9 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5.4.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5.4.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5.4.4 蛋白质组学质谱检测数据分析
        5.4.5 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
        5.4.6 差异表达蛋白质聚类分析
        5.4.7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5.4.8 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高产七烯甲萘醌纳豆芽孢杆菌的选育及其合成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MK-7简介
    1.2 MK-7的生理功能
        1.2.1 治疗骨质疏松
        1.2.2 预防心血管疾病
        1.2.3 其他作用
    1.3 MK-7的来源
        1.3.1 食物来源
        1.3.2 化学合成
        1.3.3 微生物发酵
    1.4 菌种的选育方法
        1.4.1 UV诱变
        1.4.2 ARTP诱变
        1.4.3 电离辐射诱变
        1.4.4 激光诱变
        1.4.5 NTG诱变
        1.4.6 DMS诱变
        1.4.7 复合诱变
    1.5 组学技术概述
        1.5.1 基因组学
        1.5.2 转录组学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MK-7生产菌株的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菌株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设备
        2.2.5 软件及数据库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株的培养
        2.3.2 MK-7的提取与检测
        2.3.3 MK-7标准曲线的绘制
        2.3.4 MK-7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2.3.5 菌株的形态及理化特性鉴定
        2.3.6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7 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MK-7的标准曲线
        2.4.2 菌株BN0发酵样品中MK-7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4.3 菌株BN0形态及理化特性分析
        2.4.4 菌株BN0的系统发育树
        2.4.5 DNA提取结果
        2.4.6 基因组组装
        2.4.7 基因组预测
        2.4.8 基因功能注释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菌株的诱变育种及胞外分泌调控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菌株及培养基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生长曲线绘制
        3.3.2 结构类似物添加量对菌株的影响
        3.3.3 UV诱变育种
        3.3.4 ARTP诱变育种
        3.3.5 诱变菌的筛选
        3.3.6 遗传稳定性表征
        3.3.7 表面活性剂对发酵菌株的处理
        3.3.8 超声对发酵菌株的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菌株诱变筛选条件的确定
        3.4.2 UV对菌株BN0的诱变效应
        3.4.3 ARTP对菌株BN7的诱变效应
        3.4.4 表面活性剂对MK-7胞外分泌及产量的影响
        3.4.5 超声对MK-7胞外分泌及产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录组测序揭示突变菌株MK-7高产合成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菌株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设备
        4.2.4 软件及数据库
    4.3 实验方法
        4.3.1 RNA提取
        4.3.2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4.3.3 数据质控及参考基因组对比分析
        4.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5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转录组数据质量分析
        4.4.2 样本相关性分析
        4.4.3 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4.4.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4.4.5 突变菌株中参与MK-7生物合成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6 突变菌株中参与芽孢形成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7 突变菌株中参与MK-7胞外分泌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8 差异表达基因的RT-qPCR验证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米尔贝霉素单组分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放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术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米尔贝霉素的组成和结构
    1.2 米尔贝霉素的应用
    1.3 米尔贝霉素的生物合成
    1.4 米尔贝霉素的产生菌
    1.5 米尔贝霉素生产菌种的选育
    1.6 米尔贝霉素的发酵工艺
    1.7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米尔贝霉素单组分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2.1 斜面/平板孢子培养基
        2.1.2.2 种子培养基
        2.1.2.3 原始发酵培养基
        2.1.3 原始培养条件
        2.1.4 仪器及药品
    2.2 HPLC测定米尔贝霉素效价的方法
    2.3 实验内容
        2.3.1 菌株的自然分离选育
        2.3.2 菌株的诱变处理
        2.3.2.1 单孢子悬液制备
        2.3.2.2 紫外(UV)诱变处理
        2.3.2.3 NTG(亚硝基胍)诱变处理
        2.3.2.4 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处理
        2.3.2.5 ARTP(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处理
        2.3.2.6 多种诱变方式的混合诱变
        2.3.2.7 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
        2.3.3 突变菌株的抗性筛选
        2.3.3.1 出发菌株对不同抗性物质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
        2.3.3.2 突变菌株的抗性选育
        2.3.4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出发菌株的自然分离选育
        2.4.2 不同诱变方式单独作用最佳诱变条件研究
        2.4.2.1 紫外辐照诱变时间的选择
        2.4.2.2 NTG最佳诱变浓度和诱变时间的研究
        2.4.2.3 EMS最佳诱变条件的选择
        2.4.2.4 ARTP最佳诱变时间的选择
        2.4.2.5 UV-LiCl复合诱变LiCl浓度的确定
        2.4.3 抗性筛选条件的研究
        2.4.3.1 甘氨酸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
        2.4.3.2 乙酸钠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
        2.4.3.3 3-溴丙酮酸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
        2.4.3.4 利福霉素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
        2.4.4 米尔贝霉素单组分高产菌株的筛选
        2.4.5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组分高产突变株发酵条件优化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
        3.1.2 培养基
        3.1.3 材料和药品
    3.2 实验方法
        3.2.1 突变菌株培养条件优化
        3.2.1.1 突变菌株移种时间确定
        3.2.1.2 突变菌株最适培养温度的确定
        3.2.1.3 突变菌株最适摇瓶装量的研究
        3.2.1.4 剪切力对突变菌株发酵性能的影响
        3.2.2 突变菌株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3.2.2.1 最适碳源的筛选
        3.2.2.2 迟效氮源的确定
        3.2.2.3 速效有机氮源的确定
        3.2.2.4 无机氮源添加试验
        3.2.2.5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
        3.2.2.6 豆油最适添加量的确定
        3.2.2.7 米尔贝霉素前体最适添加时间的确定
        3.2.3 测定指标及检测方法
        3.2.3.1 pH检测方法
        3.2.3.2 菌丝浓度检测方法
        3.2.3.3 效价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突变株培养条件优化结果
        3.3.1.1 突变菌株种子培养时间优化结果
        3.3.1.2 突变菌株最适培养温度的确定
        3.3.1.3 突变菌株最适摇瓶装量的研究结果
        3.3.1.4 突变株对剪切力敏感性研究
        3.3.2 突变菌株培养基配方优化结果
        3.3.2.1 最适碳源的筛选
        3.3.2.2 迟效氮源的确定
        3.3.2.3 速效有机氮源的确定
        3.3.2.4 无机氮源的筛选
        3.3.2.5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
        3.3.2.6 豆油最适添加量的确定
        3.3.2.7 米尔贝霉素前体最适添加时间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组分高产突变株发酵放大工艺的初步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培养基
        4.1.3 材料和药品
    4.2 实验方法
        4.2.1 两突变株的发酵放大工艺控制
        4.2.2 两突变株的补料工艺控制
        4.2.3 测定指标及检测方法
        4.2.3.1 总糖检测方法
        4.2.3.2 氨基氮检测方法
        4.2.3.3 菌丝浓度的检测方法
        4.2.3.4 葡萄糖、果糖、蔗糖的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突变株75-22模拟摇瓶发酵实验
        4.3.1.1 突变株75-22模拟摇瓶发酵控制曲线
        4.3.1.2 突变株75-22模拟摇瓶发酵代谢曲线
        4.3.1.3 突变株75-22模拟摇瓶糖代谢与效价曲线
        4.3.2 突变株75-22发酵补料实验
        4.3.2.1 突变株75-22补料实验发酵控制曲线
        4.3.2.2 突变株75-22补料实验发酵代谢曲线
        4.3.2.3 突变株75-22补料实验发酵糖代谢与效价曲线
        4.3.3 突变株95-23发酵模拟摇瓶实验
        4.3.3.1 突变株95-23模拟摇瓶发酵控制曲线
        4.3.3.2 突变株95-23模拟摇瓶发酵代谢曲线
        4.3.3.3 突变株95-23模拟摇瓶糖代谢与效价曲线
        4.3.4 突变株95-23发酵补料实验
        4.3.4.1 突变株95-23补料实验发酵控制曲线
        4.3.4.2 突变株95-23补料实验发酵代谢曲线
        4.3.4.3 突变株95-23补料实验发酵糖代谢与效价曲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碱性蛋白酶概述及其菌种
    1.2 碱性蛋白酶的应用
        1.2.1 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1.2.2 在洗涤行业中的应用
        1.2.3 在丝绸行业中的应用
        1.2.4 在皮革行业中的应用
        1.2.5 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
    1.3 碱性蛋白酶研究现状
    1.4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1.4.1 紫外诱变
        1.4.2 硫酸二乙酯诱变
        1.4.3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1.4.4 原生质体融合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筛选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种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配方
        2.2.2 溶剂配制
        2.2.3 酪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2.2.4 酶活的测定方法
        2.2.5 出发菌株的活化分离
        2.2.6 紫外诱变
        2.2.7 硫酸二乙酯-紫外复合诱变
        2.2.8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出发菌株的活化分离
        2.3.2 生长曲线
        2.3.3 诱变育种
        2.3.4 遗传稳定性实验
    2.4 小结
第3章 碱性蛋白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碱性蛋白酶的来源
        3.1.2 碱性蛋白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3.2 酶学性质结果与分析
        3.2.1 酶的最适温度
        3.2.2 酶的最适pH
        3.2.3 酶的热稳定性
        3.2.4 酶的pH稳定性
        3.2.5 酶的抗氧化性
        3.2.6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发酵工艺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菌种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培养基配方
        4.2.2 单因素优化
        4.2.3 响应面优化
        4.2.4 发酵动力学曲线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因素实验
        4.3.2 响应面试验
        4.3.3 验证试验
        4.3.4 发酵动力学曲线
    4.4 小结
第5章 碱性蛋白酶的发酵罐试生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种
        5.1.2 培养基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放罐pH对产酶的影响
        5.2.2 1m~3发酵罐小试试验
        5.2.3 5m~3发酵罐中试试验
        5.2.4 35m~3发酵罐工业化试生产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Aspergillus niger产酸性果胶酶的酶学特性研究及提取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果胶
        1.1.1 果胶的结构组成
        1.1.2 果胶的分类
        1.1.3 果胶的来源和提取
        1.1.4 果胶的工业应用
    1.2 果胶酶
        1.2.1 果胶酶的来源
        1.2.2 果胶酶的分类
        1.2.3 果胶酶作用机理
        1.2.4 果胶酶的应用
        1.2.5 果胶酶的研究现状
第2章 固体发酵产酸性果胶酶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酸性果胶酶酶活力检测方法
        2.2.2 显微镜观察菌种形态方法
        2.2.3 菌体干重测定方法
    2.3 酸性果胶酶菌种培养及形态观察
        2.3.1 PDA培养基配制
        2.3.2 接种培养
        2.3.3 形态观察
    2.4 酸性果胶酶固态发酵
        2.4.1 培养基配制
        2.4.2 发酵控制
    2.5 固态发酵酸性果胶酶预处理
    2.6 固态发酵生产酸性果胶酶工艺流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酸性果胶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酶制剂原料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3 酶活力检测方法
        3.1.4 热稳定性方法
        3.1.5 pH稳定性方法
        3.1.6 酸性蛋白酶对酸性果胶酶以及伴生酶系影响实验方法
        3.1.7 等电点测定方法
    3.2 酸性果胶酶以及伴生酶系酶活力
    3.3 酸性果胶酶以及伴生酶系酶学特性
        3.3.1 酸性果胶酶的热稳定性
        3.3.2 酸性果胶酶的pH稳定性
        3.3.3 纤维素酶pH反应曲线
        3.3.4 酸性蛋白酶pH反应曲线
        3.3.5 中温淀粉酶pH反应曲线
        3.3.6 木聚糖酶pH反应曲线
        3.3.7 酶学特性数据分析
    3.4 酸性蛋白酶影响性实验
    3.5 酸性果胶酶等电点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酸性果胶酶提纯工艺优化
    4.1 固体酸性果胶酶提纯实验
        4.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内容
        4.1.4 试验结果
        4.1.5 分析与讨论
    4.2 成品制作实验
        4.2.1 液体酸性果胶酶制备
        4.2.2 固体酸性果胶酶制备
    4.3 实验小结
第5章 酸性果胶酶的竞品分析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分析与讨论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获得成果

(6)重离子诱变枯草芽孢杆菌高产复合酶菌种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诱变处理
    1.4 突变菌株的选育
        1.4.1 致死率的计算
        1.4.2 菌种初筛
        1.4.3 不同辐照剂量正突变率计算
        1.4.4 摇瓶发酵
    1.5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1.5.1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1.5.2 淀粉酶活力测定
        1.5.3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1.6 遗传稳定性测试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致死率和正突变率
    2.2 初筛结果
    2.3 菌种复筛
        2.3.1 蛋白酶活力测定结果
        2.3.2 α-淀粉酶活力测定结果
        2.3.3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结果
    2.4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3 讨论

(7)等离子体诱变选育L-赖氨酸产生菌及发酵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L-赖氨酸的理化性质
    1.3 L-赖氨酸的用途
    1.4 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1.4.1 化学合成
        1.4.2 化学合成-酶法
        1.4.3 蛋白质水解法
        1.4.4 发酵法
    1.5 L-赖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1.5.1 诱变选育L-赖氨酸高产菌株
        1.5.2 代谢途径改造选育高产菌株
        1.5.3 发酵条件的优化获得高产菌株
    1.6 其它氨基酸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1 存在的问题
        1.7.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出发菌株
        2.1.2 玉米秸秆
        2.1.3 酶制剂
        2.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5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玉米秸秆水解液的制备方法
        2.2.2 培养方法
        2.2.3 诱变方法
        2.2.4 筛选方法
        2.2.5 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L-赖氨酸产生菌的诱变选育
        3.1.1 生长曲线的测定及最佳诱变时间的选择
        3.1.2 诱变功率及时间的确定
        3.1.3 L-赖氨酸产生菌的诱变选育
    3.2 高浓度糖化液的制备
    3.3 L-赖氨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3.3.1 种子培养基的优化
        3.3.2 发酵培养基单因素的优化
        3.3.3 发酵培养基正交实验的优化
    3.4 最优培养基的发酵
        3.4.1 初始菌株与筛选的高产菌株秸秆水解液发酵对比
    3.5 主要结论
    3.6 讨论
        3.6.1 L-赖氨酸菌株的诱变选育
        3.6.2 高浓度糖化液的制备
        3.6.3 L-赖氨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3.7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8)耐高温中性蛋白酶生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发酵过程优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性蛋白酶的定义
    1.2 中性蛋白酶的性质
    1.3 中性蛋白酶的来源
    1.4 中性蛋白酶的提取
    1.5 中性蛋白酶的作用机制
        1.5.1 变性作用
        1.5.2 水解作用
        1.5.3 转氨基作用
    1.6 中性蛋白酶的应用
        1.6.1 食品工业
        1.6.2 医药行业
        1.6.3 纺织工业
        1.6.4 饲料工业
        1.6.5 化妆品
        1.6.6 洗涤剂
    1.7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耐高温中性蛋白酶生产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土样来源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试剂配制
        2.2.4 培养基
        2.2.5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中性蛋白降解菌筛选
        2.3.2 中性蛋白酶活性测定
        2.3.3 菌株的菌落形态鉴定
        2.3.4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2.3.5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6 菌体生长曲线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酪氨酸标准曲线
        2.4.2 中性蛋白降解菌的初筛
        2.4.3 中性蛋白降解菌的摇瓶复筛
        2.4.4 菌株菌种鉴定
        2.4.5 菌株生长曲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G20产中性蛋白酶发酵过程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中性蛋白酶酶活测定方法
        3.3.2 中性蛋白酶液体发酵培养方法
        3.3.3 发酵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3.3.4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3.3.5 响应面分析
        3.3.6 1L摇瓶中中性蛋白酶生产的发酵过程
        3.3.7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4.2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与结果
        3.4.3 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结果
        3.4.4 响应面分析与工艺优化
        3.4.5 验证试验
        3.4.6 1 L摇瓶中发酵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性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粗酶液制备
        4.3.2 蛋白质标准曲线
        4.3.3 硫酸铵盐析
        4.3.4 再发酵
        4.3.5 透析与浓缩
        4.3.6 Cellulose DE-52层析
        4.3.7 SephadexG-100层析
        4.3.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4 结果与讨论
        4.4.0 蛋白质标准曲线
        4.4.1 硫酸铵分级盐析
        4.4.2 Cellulose DE-52梯度洗脱
        4.4.3 SephadexG-100层析
        4.4.4 SDS-PAGE结果
        4.4.5 纯度检测
        4.4.6 酶学性质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芽孢杆菌高产活性物质与诱变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 芽孢杆菌主要活性物质
    1.1 酶类活性物质
    1.2 抗菌脂肽类活性物质
    1.3 其它活性物质
2 芽孢杆菌主要选育方法
    2.1 自然选育
    2.2 诱变选育
    2.3 原生质体技术选育
    2.4 基因组改组选育
    2.5 杂交选育
3 高产活性物质与诱变方法关系
4 展望
作者贡献

(10)米曲霉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日粮养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文献综述
    1 米曲霉
        1.1 米曲霉的生物学特性
        1.2 米曲霉在工业上的应用
        1.2.1 米曲霉在豆豉、豆酱生产中的应用
        1.2.2 米曲霉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
        1.2.3 米曲霉在饲料生产中的应用
        1.2.4 米曲霉在曲酸生产中的应用
        1.2.5 米曲霉在酿酒制曲、饮料生产中的应用
        1.3 米曲霉发酵工艺的研究
        1.3.1 固态发酵
        1.3.2 液态发酵
    2 蛋白酶
        2.1 蛋白酶的性质及分类
        2.1.1 蛋白酶的性质
        2.1.2 蛋白酶的分类
        2.2 蛋白酶的生产和应用
        2.2.1 蛋白酶的生产
        2.2.2 蛋白酶的应用
    3 米曲霉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3.1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3.1.1 非淀粉多糖
        3.1.2 植酸
        3.1.3 大豆抗营养因子
        3.2 米曲霉对动物机体的作用
        3.3 米曲霉对饲料的作用
        3.3.1 提高饲料蛋白
        3.3.2 饲料原料的脱毒
        3.3.3 制成微生物制剂
    4 微生物酶制剂的应用现状
        4.1 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4.2 猪生产中的应用
        4.3 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6 主要研究内容
试验一 高产蛋白酶米曲霉菌株的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试剂和原料
        1.1.3 试验仪器
        1.1.4 培养基
        1.1.5 试剂配制
        1.1.5.1 配制福林试剂:
        1.1.5.2 配制乳酸缓冲液(p H3.0)
        1.1.5.3 配制磷酸缓冲液(p H7.5)
        1.1.5.4 配制10.00 mg/mL酪素溶液
        1.1.5.5 配制100μg/mL酪氨酸标准溶液
        1.2 方法
        1.2.1 孢子数测定
        1.2.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2.3 菌株初筛
        1.2.4 菌株复筛
        1.2.5 粗酶液的制备
        1.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1.2.7 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
        1.2.8 蛋白酶活力的计算
    2 结果
        2.1 培养基的选择
        2.2 初筛
        2.3 复筛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米曲霉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试剂和原料
        1.1.3 试验仪器
        1.1.4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酶活测定
        1.2.2 时间对米曲霉产酶的影响
        1.2.3 含水量对米曲霉产酶的影响
        1.2.4 温度和翻曲对米曲霉产酶的影响
        1.2.5 接种量对米曲霉产酶的影响
        1.2.6 氮源种类对米曲霉产酶的影响
        1.2.7 碳源种类对米曲霉产酶的影响
        1.2.8 碳氮比对米曲霉产酶的影响
        1.2.9 麸皮(载体)添加量对米曲霉产酶的影响
        1.2.10 正交试验
    2 结果
        2.1 时间
        2.2 含水量
        2.3 温度与翻曲
        2.4 接种量
        2.5 氮源种类
        2.6 碳源种类
        2.7 碳氮比
        2.7.1 玉米浆与有机氮
        2.7.2 玉米浆与无机氮
        2.8 麸皮(载体)添加量
        2.9 正交试验
    3 讨论
        3.1 培养基发酵条件对产酶的影响
        3.2 培养基组成对产酶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三 米曲霉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日粮养分利用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试验地点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饲养管理
        1.2.3 试验安排及样品处理
        1.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文章总结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本论文的创新点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复合酶高产菌株选育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离子束诱变选育高产长枝木霉菌株及其产纤维素酶机理和应用研究[D]. 董妙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高产七烯甲萘醌纳豆芽孢杆菌的选育及其合成调控机制研究[D]. 闵祥兰. 江南大学, 2021(01)
  • [3]米尔贝霉素单组分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放大研究[D]. 周丽. 浙江大学, 2020(03)
  • [4]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D]. 刘永康.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5]Aspergillus niger产酸性果胶酶的酶学特性研究及提取工艺优化[D]. 李文彬.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6]重离子诱变枯草芽孢杆菌高产复合酶菌种的筛选[J]. 刘艳新,胡建华,崔金娜,张耀胜,李永丽,石雅丽,朱明达,刘占英. 激光生物学报, 2019(02)
  • [7]等离子体诱变选育L-赖氨酸产生菌及发酵优化研究[D]. 张东.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8]耐高温中性蛋白酶生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发酵过程优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D]. 吴赟婷.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5)
  • [9]芽孢杆菌高产活性物质与诱变育种[J]. 严婉荣,符美英,肖敏,陈圆,赵志祥,肖彤斌. 分子植物育种, 2017(11)
  • [10]米曲霉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日粮养分利用的影响[D]. 马剑青.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复合酶高产菌株选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