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意义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薛君发,董燕玲,周庆军,谢立信[1](2021)在《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超过50%,其眼部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研究发现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早于全身其他部位病变,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效帮助。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的神经损伤修复及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汇总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针对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的解剖和功能改变、损伤及修复机制等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30-636)

刘琼[2](2021)在《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属中医“消渴痹症”的范畴,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随着病情进展,约有一半以上的成年患者遭受DPN,出现如感觉消失,麻木,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DPN检查普及率的升高和器械检查灵敏度的不断改进,DPN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目前DPN的发病机制复杂且不明确,其中高血糖是主要病因,其他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免疫机制,代谢异常等。目前,现代医学对DPN的治疗,暂无明确的特效药,治疗目的主要是稳定血糖,改善症状。中医药对DPN的治疗,基于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从病因病机出发,如阴虚燥热、瘀血阻络、脾虚气弱、肾气亏虚等;辨证其证型,如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阳虚寒凝证、湿热阻络证等;从而选择不同的方药治疗,如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等,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中医药治疗DPN具有副作用少,多靶点、多通路等特点,可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本研究前期运用网络药理学等方法,通过国际公认的疾病蛋白数据库建立了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复杂分子相互作用网络,然后运用“模块药理学”、“种子筛选方法”、“网络控制”、“处方优化”等方法,筛选出中药复方;再结合临床经验,进而确定其临床使用剂量,最终形成“六味络痹颗粒”,拟定具有补肾、活血、清热、化瘀、通络等功效,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和其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了六味络痹颗粒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db/db小鼠模型上,对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方面的影响;然后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给药第12周小鼠血清中靶标代谢物的浓度,找到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代谢物靶点,进而结合化学空间中的拓扑描述符的研究思路和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中显着特征加权(Weighted Feature Significance,WFS)模型等研究方法,构建六味络痹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空间”,以预测六味络痹颗粒作用于DPN的靶点与疗效的关系,为中药复方作用于疾病的多靶点疗效评价体系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随机选取180尾斑马鱼于烧杯中,每个烧杯30尾,水溶给予六味络痹颗粒1 1 1、333和1000 μg/mL,阳性对照组水溶给予辛伐他汀0.04 μg/mL浓度,同时设置正常组和模型组,每个烧杯(实验组)容量为25 mL。正常组水溶给予斑马鱼开口饲料,其余组别均水溶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六味络痹颗粒与高脂饲料共同处理30 h,在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分别采集斑马鱼泄殖孔上方三个体节所在区域的外周运动神经的荧光强度和周围中性粒细胞数量评价六味络痹颗粒对高糖高脂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和炎症消退作用。2选取检疫合格的SPF级雄性12周龄db/db小鼠(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120只,体重40-50 g,按血糖值兼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木丹颗粒组,依帕司他组,六味络痹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共6个剂量组,每组20只动物,另取20只同周龄的db/m小鼠为正常组。各剂量组按20 mL/kg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给药1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纯水。给药期间每周监测小鼠体重。于给药第4周、6周和12周监测小鼠空腹血糖。于给药第4、6、8、10、12周,对小鼠进行机械痛阈值测定;于给药第6、12周分别测定小鼠右侧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3在给药第12周对db/db小鼠测定完神经传导速度后采集小鼠血清,首先运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来检测小鼠血清中存在的代谢物,然后对检测出来的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以确定靶标代谢物;然后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靶标代谢物的浓度,从而确定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靶点。4以靶标代谢物为节点,基于代谢物在血清中的浓度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定义节点间的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靶点网络和运用MCODE方法对靶点网络进行模块划分;然后运用Network Analyzer软件计算每个靶点的拓扑描述符,进而运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确定不同网络的特异性靶点;然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最后建立WFS模型,以预测不同治疗组中模块/靶点对疗效的影响,且WFS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影响:(1)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模型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荧光强度为226708像素,正常组为275609像素,两组比较P<0.05,提示造模成功;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组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荧光强度为270724像素,与模型组比较P<0.001,其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为90%,提示辛伐他汀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六味络痹颗粒在111 μg/mL、333μg/mL和1000 μg/mL浓度下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荧光强度分别为258442、273003和278570像素,与模型组比较均P<0.01,其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分别为65%、95%和106%,提示六味络痹颗粒对高糖高脂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对外周运动神经的炎症消退作用:模型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周围中性粒细胞个数为13.10,与正常组(4.80个)比较P<0.001,提示模型构建成功;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周围中性粒细胞数为4.80个,与模型组比较P<0.001,其对斑马鱼炎症消退作用为63%,提示辛伐他汀对斑马鱼具有明显的炎症消退作用。六味络痹颗粒在111 μg/mL、333 μg/mL和1000 μg/mL浓度下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周围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7.10、6.80和5.60个,与模型组比较P均<0.001,其对斑马鱼炎症消退作用分别为46%、48%和57%,说明六味络痹颗粒对高糖高脂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具有明显的炎症消退作用。2对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的影响:(1)对血糖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给药前及给药后空腹血糖值均增加。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依帕司他组和木丹颗粒组无明显差异;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的血糖随着给药周期而持续降低,且在给药第12周时差异明显;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在给药第4、6、12周时空腹血糖值无明显差异,且无随给药周期而降低的趋势;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在给药第4、6、12周时空腹血糖值随给药周期持续增加,且在给药第12周时明显差异(P<0.05)。(2)对体重的影响:同一时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给药前及给药后体重均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在给药第4周小鼠体重降低,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在给药第3、4、5周小鼠体重均降低,但这些体重降低值均在正常生长波动范围内;其余各给样组小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3)对机械痛阈值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给药前及给药期间模型组小鼠后肢机械痛阈值均明显增加,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在给药第6、8、12周痛阈值均降低(P<0.05);六味络痹颗粒中、高剂量组在各给药周期痛阈值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木丹颗粒组在给药第6、8、10、12周痛阈值均降低,依帕司他组各给药周期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4)对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各给药期模型组小鼠MCV和SCV均降低。在给药第6周: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小鼠MCV明显增加;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小鼠SCV明显增加。在给药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六味络痹颗粒中、高剂量组小鼠MCV和SCV均增加;低剂量组MCV显着增加;阳性药木丹颗粒组和依帕司他组小鼠MCV和SCV均增加;提示六味络痹颗粒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的周围神经功能传导障碍。3对用药第12周时db/db小鼠的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1)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正离子模式下共29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共44个代谢物,其中5个代谢物在两种模式下均存在:N-甲基-L-组氨酸,L-精氨酸,牛磺酸,(11E)-十八烯酸,(9Z)-十八烯酸和牛磺胆酸。(2)木丹颗粒组与模型组比较:正离子模式下共29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共47个代谢物,其中6个代谢物在两种模式下均存在:L-苏氨酸、N(pi)-甲基-L-组氨酸、L-精氨酸、牛磺酸、(11E)-十八烯酸、(9Z)-十八烯酸和牛磺胆酸。(3)依帕司他组与模型组比较:正离子模式下共25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共47个代谢物,其中5个代谢物在两种模式下均存在:N-甲基-L-组氨酸,L-精氨酸,牛磺酸(11E)-十八烯酸,(9Z)-十八烯酸,牛磺胆酸。(4)分别对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木丹颗粒组和依帕司他组中检测出的代谢物建立代谢网络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六味络痹颗粒改善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22条通路相关:氨基糖代谢,胆汁酸的生物合成,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维生素B1代谢等;木丹颗粒改善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23条通路相关: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嘌呤代谢,三羧酸循环等;依帕司他改善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26条通路相关:白三烯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维生素B3(烟酸酯和烟酰胺)代谢等。4对用药第12周时db/db小鼠血清中靶向代谢物的定量检测:通过对同型半胱氨酸、N-乙酰-L-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精氨酸、牛磺酸、甘氨酸、牛磺胆酸、胆酸、烟酰胺、谷氨酰胺等15个靶标代谢物定量检测和分析,六味络痹颗粒在不同剂量组的作用靶点不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烟酰胺、N-乙酰-L-苯丙氨酸、亮氨酸和糖类化合物具有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发现木丹颗粒组中谷氨酰胺、天门冬氨酸、精氨酸和甘氨酸差异明显;依帕司他组中无具统计学意义的代谢物。与模型组比较,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中差异明显的代谢物为糖类、同型半胱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为组氨酸、牛磺酸;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中为牛磺酸、同型半胱氨酸。5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Cytoscape 3.7.2软件分别对正常组、模型组、木丹颗粒组、依帕司他组、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和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建立了 7个节点数均为15,边数分别为78、69、75、82、62、68和68的靶点网络。6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中MCODE cluster插件分别对7个网络进行模块划分,发现正常组、模型组、木丹颗粒组、依帕司他组、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和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这7靶点网络中分别得到了 2、3、3、1、2、2、2个模块,且发现N-乙酰-L-苯丙氨酸和糖类这两个节点总是在同一个模块中,处于稳定状态。77个靶点网络划分模块后计算网络的基本参数显示:网络直径(Network diameter)和网络半径(Networkradius)这两个参数值在所有网络中均相同。连通分量(Connected components)、网络中心性(Network centralization)、网络异质性(Network heterogeneity)和孤立节点数(Isolated nodes)这四个参数值是随着六味络痹颗粒剂量的升高而逐渐增加。最短路径(Shortestpaths)、节点平均邻居数(Avg.number of neighbors)和网络密度(Network density)这三个参数值随着六味络痹颗粒剂量的升高而逐渐减少。8运用Kolmogorov-Smirnov test来筛选每个组靶点网络中划分模块后,与模型组比较的特异性靶点,木丹颗粒组靶点网络中胆酸、精氨酸和谷氨酸是其特异性靶点,依帕司他组靶点网络中共有2个特异性靶点,即胆酸和苏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的特异性靶点有3个:胆酸、苏氨酸、精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有1个特异性靶点:天门冬氨酸;而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中有3个特异性靶点:天门冬氨酸、组氨酸和牛磺胆酸。其中天门冬氨酸在六味络痹颗粒中、高剂量组这两个靶点网络中均是特异性靶点。9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与模型组比较后,每个组靶点网络中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靶点网络中,2号模块和1号模块分别对MCV和SCV的贡献度为最高的;依帕司他组靶点网络中,孤立靶点精氨酸对MCV和SCV的权重因子均为最高;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的靶点网络中,对MCV影响最大的为孤立节点谷氨酸,而对SCV影响最大的为1号模块;在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的靶点网络中,对MCV和SCV影响最大的均为网络中的孤立节点,且分别为胆酸和天门冬氨酸;在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的靶点网络中,孤立节点牛磺酸对MCV和SCV影响均为最大。10运用显着特征加权模型预测每个靶点网络中模块/孤立节点对疗效的影响分数: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中与疗效WFS-MCV和WFS-SCV最相关的靶点组合可能是天门冬氨酸、胆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组氨酸这6个靶点;依帕司他组中无论是WFS-SCV,还是WFS-MCV,均是苏氨酸最高;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中,苏氨酸的WFS-MCV和WFS-SCV均是最高的;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中,胆酸对MCV和SCV的WFS分数最高;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WFS-MCV最高的是牛磺胆酸和天门冬氨酸,而WFS-SCV最高的是2号模块(由N-乙酰-L-苯丙氨酸、糖类、亮氨酸组成)。11通过运用小鼠给药第6周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来判定WFS模型构建的性能是否稳定: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中WFS-MCV和WFS-SCV分数最高的为三个孤立节点,分别为精氨酸、天门冬氨酸、牛磺酸;依帕司他组中WFS-SCV和WFS-MCV分数最高的靶点也为三个,且均为孤立靶点,且分别为谷氨酸、甘氨酸和组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中,1号模块(同型半胱氨酸、N-乙酰-L-苯丙氨酸、糖类、谷氨酰胺、牛磺酸、烟酰胺)的WFS-MCV最高,苏氨酸的WFS-SCV为最高;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中,胆酸和谷氨酸这两个孤立靶点的WFS-MCV最高,牛磺胆酸的WFS-SCV最高;同理,在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WFS-MCV最高的是牛磺胆酸和天门冬氨酸,而WFS-SCV最高的是胆酸和天门冬氨酸。结论1六味络痹颗粒对高脂高糖斑马鱼的外周运动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和炎症消退作用。2六味络痹颗粒,主要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瘀热阻络证,具有清热凉血,补肾通络的功效,可改善DPN神经传导速度和麻木、疼痛等症状。3六味络痹颗粒可增加db/db小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同时可降低小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空腹血糖,提示六味络痹颗粒可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主要改善其神经传导功能障碍。4基于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发现六味络痹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靶点主要是糖类、同型半胱氨酸、组氨酸和牛磺酸,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该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烟酰胺、N-乙酰-L-苯丙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和糖类代谢物。5通过构建WFS模型,有效的将靶点在网络中的拓扑结构信息与其疗效信息相关联,从而来预测模块(多靶点组合)/节点随网络结构的变化对疗效的影响,直观的将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靶点”和“效应”联系起来,构建了“靶效空间”。6基于“靶效空间”的构建方法,六味络痹颗粒在治疗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过程中,N-乙酰-L-苯丙氨酸和糖类这两个靶点联系紧密,且所在模块对SCV疗效的影响分数呈现随着中药复方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提示N-乙酰-L-苯丙氨酸和糖类这一靶点组合可能是该中药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靶点组合。

梁志敏[3](2021)在《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气阴两虚夹瘀证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 Pheral Neuro Pathy,DPN)进行临床观察,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探讨中医药在治疗DPN中的优势所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内分泌病二科收集满足纳入标准的DPN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抽样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4例。两组均先给予糖尿病个体化治疗,控制饮食、适量运动、降压、调脂等,降糖使其达到血糖控制的目标值且波动程度小,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片(500ug,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口服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水冲服,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 Pathy Score,MDNS)的变化,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而前者评分的减低幅度比后者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仅有75%,两者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和单用甲钴胺两组均可改善DPN的临床症状,且前者治疗的效果要好于后者。(2)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和SNCV均较治疗前下降,而前者NCV的改善幅度比后者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均可使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的治疗效果更佳。(3)TCSS评分、MDNS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TCSS评分、MDN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前者的TCSS评分、MDNS评分均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和单用甲钴胺两组均可改善TCSS评分、MDNS评分,且前者治疗的效果要好于后者。(4)安全性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可有效改善治疗DPN(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TCSS评分及MDNS评分,延缓了病情的进展,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长,目前尚未发现不良反应,亟待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陈强[4](2021)在《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临床运用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收集并分析临床数据来评价补气活血通痹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补气活血通痹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就医的患者,经入组标准筛选后共选择98例,随机分至治疗组或者观察组,每组49例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经过临床常规治疗后,对照组方案:甲钴胺片,每次0.5mg,一日3次;治疗组方案: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气活血通痹方,一日1剂,一日2次。两组接受2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4周。收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数据,并在两组内与组间进行比较,以检验在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补气活血通痹方的有效性。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可比性较好。2.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22%,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方案有效性更好。3.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自组内比较,治疗后均较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降幅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方案能更好的改善中医症候。4.MDN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MDNS评分组内比较中,两组的MDNS评分均在治疗后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中,治疗组MDNS计分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降低MDNS分数方面治疗组效果更好。5.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均升高(P<0.05),两组的治疗方案在提高神经的MNCV、SNCV方面均有效果;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数据结果,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方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优势更大。6.SOD水平的比较:治疗方案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中,治疗组治疗后SOD水平较前升高(P<0.05),观察组的SOD水平未产生明显变化(P>0.05),表明治疗组方案具有提高SOD水平的效用。7.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尚未表现出明显变化(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对血糖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较低。结论治疗辨证属于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与单用甲钴胺片相比,补气活血通痹方配合使用甲钴胺片有可见的优势:明显减轻患者症状,降低中医症候评分和MDNS评分,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利于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增强,且安全性好,引起血糖波动可能性小,临床应用价值高,可以推行使用,也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宁瑞卓[5](2021)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及对IGF-1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及研究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变化,从而探讨该方在治疗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功能障碍过程中对IGF-1的影响和治疗机理。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04月~2020年01月收治的60例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口服,治疗组给予甲钴胺和加味补阳还五汤口服,共12周。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密西根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Michigan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MDNS)评分、血清IGF-1水平,治疗后血清IGF-1水平与MDNS评分的相关性。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全身乏力、气短懒言等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各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MDN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MDNS评分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均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升高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分析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MDNS评分相关性显示,IGF-1水平与MDNS评分呈显着负相关。结论:1、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改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增加中医证候疗效。2、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改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肢体麻木,疼痛,全身无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等单项症状。3、加味补阳还五汤可降低气虚血瘀型DPN患者MDNS评分。4、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提高气虚血瘀型DPN患者IGF-1水平,且IGF-1水平与MDNS评分呈负相关性,提示加味补阳还五汤可能是通过影响IGF-1的表达从而对气虚血瘀型DPN患者具有治疗作用。

程瑞丹[6](2021)在《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加减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并验证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DPN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遴选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内分泌二科就诊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6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32例)。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胶囊口服,疗程为3个月;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加减口服、注射用血栓通穴位注射,选穴为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疗程为18天;中药免煎颗粒冲服,疗程为3个月。应用IBM SPSS25.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麻痹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的评分变化;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全血粘度:高切200(1/S)、全血粘度:低切1(1/S)和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次研究患者配合度尚可,64例纳入病例中4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未完成试验,最终6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30例,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30例,经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符合预期判断:(1)疼痛、麻痹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麻痹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两组患者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SOD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流变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粘度:高切200(1/S)、全血粘度:低切1(1/S)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电图、生化全项,血、尿常规、血凝七项等安全性指标检查均未见异常,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通过本次试验,初步得出中药联合穴位注射能有效的改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评分,提高腓总神经麻痹评分,使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增加体内SOD含量,降低血流变,且在应用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刘琪[7](2021)在《加味乌头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运用加味乌头汤治疗阳虚寒凝证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验证加味乌头汤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疼痛的有效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来自天津中医一附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排标准的PDPN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本研究已于试验前通过伦理审批且取得每位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两组均维持原有降糖方案及其他疾病原有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口服甲钴胺片0.5mg,3次/天;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加味乌头汤(制川乌、白芍、黄芪、炙麻黄、炙甘草、桂枝、苍术、当归、干姜)200m L,2次/天,疗程4周。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糖尿病病程、PDPN病程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多伦多临床系统评分(TCSS),正中、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总评分、主要症状评分),血糖(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肾功能(尿素、肌酐)及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而评价加味乌头汤治疗阳虚寒凝证PDPN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WHR、DM病程、PDPN病程、既往史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2.对VAS评分的影响: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对TCSS评分的影响: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对SCV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正中、腓浅SCV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正中SCV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对中医临床症状总评分的影响: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对中医临床主要症状评分的影响:治疗前,除肌肉萎缩外其他主要症状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在四肢疼痛、四肢发凉症状评分上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肢软麻木、肢软无力症状评分上组内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感觉减退症状评分上仅试验组较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率仅四肢发凉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对血糖、血压、血脂的影响: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2h PG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治疗前,两组肝、肾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9.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结论1.加味乌头汤可缓解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的疼痛程度,显着降低VAS评分。2.加味乌头汤可改善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在缓解四肢疼痛、四肢发凉症状上更具明显优势。3.加味乌头汤具有一定降低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TCSS评分的作用。4.本次研究未见加味乌头汤改善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正中、腓浅SCV。5.加味乌头汤不影响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血压、血脂及肝肾功能,有一定降餐后血糖作用,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

路天舒[8](2021)在《附子理中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联合腹针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采用中药汤剂口服结合腹针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观察治疗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思路。方法:本研究选取72例符合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在基础治疗之上,治疗组的治疗方案为附子理中汤合桂枝茯苓丸联合腹针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甲钴胺片0.5mg日3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法、音叉振动觉、10g尼龙丝触觉、电流感觉阈值、糖代谢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总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19%,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主要、次要中医症状积分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中医各项症状积分下降程度普遍优于对照组。(3)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10g尼龙丝触觉测定: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显着(P<0.01,P<0.05);组间比较:在改善患者触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音叉振动觉: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提高,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更具改善患者振动觉的优势。(5)电流感觉阈值:治疗组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对照度(P<0.05)。(6)糖代谢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情况均有改善,治疗组在对FPG、2h PG及Hb Alc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检查未出现异常。结论:附子理中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联合腹针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方面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沈金睿[9](2021)在《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些年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糖尿病(DM)的患病率呈逐步升高趋势,其慢性并发症也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公共卫生系统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在DM起病时间较长的患者中,大部分人群都易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且经西医诊治对其症状的改善效果常不佳。本文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观察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治疗阳虚血瘀型DPN的临床效果,并比较和分析其用药安全性,研究其组方思路、方药配伍意义以及现代药理研究证据,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辨证治疗阳虚血瘀型DPN在临床应用中提供客观的理论基础依据。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病例观察对象全部选取自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住院部内分泌科,观察时间从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经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降糖方案,配合适当饮食运动,糖化血红蛋白≤8%(维持2周以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型患者共80例。根据随机对照试验的随机、对照和重复三原则,将80例患者按照随机化抽样的方法以1:1的方式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予口服甲钴胺片(0.5mg/次,3次/天)联合基础降糖方案,治疗组40例患者予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方(200ml/次,2次/天)中药汤剂联合基础降糖方案,均由湖北省中医院中药房代煎,每天1剂,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连续进行12周的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动情况分别记录并比较中医证候积分、血糖变化水平、多伦多临床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等数据指标,研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以评估疗效。结果(1)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疗法均可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且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更佳。(2)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两组患者各40例,经过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92.5%,通过软件比较分析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改善中医证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影响血糖水平方面: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Hb A1c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血糖水平接近,且在治疗期间血糖无显着变化及波动,表明两组患者近期血糖水平控制稳定。(4)改善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方面:两组患者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TCS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TCS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疗法均可有效降低TCSS评分,且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分析提示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2周基础降糖方案加口服药物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均可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且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联合基础降糖方案加快神经传导速度的效果优于甲钴胺片联合基础降糖方案。(6)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均未有毒副作用、变态反应等不适现象出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安全性评价均为1级,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分析、生化全套、心电图、肝胆脾胰肾彩超等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表明DPN患者运用基础降糖方案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结论 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糖变化水平、TCS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等数据进行临床观察,可初步证实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联合基础降糖方案较甲钴胺片联合基础降糖方案治疗阳虚血瘀型DPN的疗效更佳。本文总结了肖师治疗DPN的临床经验,探索并分析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的组方思路、方药配伍意义及现代药理研究等,本方能够显着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TCSS评分,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并保持血糖水平稳定,且其临床应用中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更好,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水平质量,值得更深入地在临床进行探索和推广。

万淑君,孔祥,吕坤[10](2021)在《非编码RNA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非编码RNA (non-coding RNA,ncRNA)为一类不编码蛋白的RNA分子,是机体重要的生物调控因子,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影响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展过程。ncRNA按其片段大小主要分为微RNA (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及环状RNA (circular RNA,circRNA)。miRNA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表达,并有成为临床诊断标志物的潜能。lncRNA影响多种分子信号通路,其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circRNA具有显着的基因调节功能,可与miRNA竞争结合位点,参与调控糖尿病血管病变。该文回顾目前有关ncRNA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研究,探讨ncRNA与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间的关系,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概况
    定量构效关系与化学空间网络、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1 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2 化学空间网络的研究进展
        3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第一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的处方来源及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影响
    前言
    1 六味络痹颗粒的处方来源、组成和中医理论分析
        1.1 处方来源
        1.2 组成
        1.3 中医理论分析
    2 六味络痹颗粒对斑马鱼模型外周运动神经的影响
        2.1 六味络痹颗粒的耐受浓度的确定
        2.2 六味络痹颗粒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
        2.3 六味络痹颗粒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炎症消退作用
    3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医案
    小结
第二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作用于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研究 .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对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2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 对小鼠后肢机械痛阈值的影响
        4 对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代谢组学研究
    前言
    1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2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四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空间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靶点网络构建
        3 靶点网络模块的划分
        4 模块中靶点拓扑描述符的计算
        5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6 计算多靶点组合(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
        7 靶效模型的建立
        8 靶效模型的验证
    结果
        1 靶点网络的构建
        2 靶点网络模块的划分
        3 拓扑描述符的计算
        4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5 多靶点组合(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
        6 WFS分数
        7 WFS模型的验证
    讨论
        1 靶点的确定
        2 靶点网络的构建
        3 拓扑描述符的计算
        4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5 WFS分数的比较
        6 WFS模型的验证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疗效结果
    3.3 安全性观察
4.讨论
    4.1 中西医对DPN的认识
    4.2 立法思想
    4.3 组方思路及单药现代药理研究
    4.4 疗效分析
5.结论
6.不足及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B:临床症状评分表
    附录C: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MDNS)
    附录D: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
    附录E: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 密歇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表(MDNS)
    附表 2 中医症候评分表
    附表 3 知情同意书
综述 补阳还五汤类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及对IGF-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治疗
        1.2 IGF-1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祖国医学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型分析
        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临床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病例标准
        1.6 脱落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基础治疗
        2.2 分组治疗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3.使用仪器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3.治疗前血脂比较
    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治疗前后中医单症状积分比较
    6.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7.治疗前后MDNS评分比较
    8.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GF-1 比较
    9.血清IGF-1 水平与MDNS评分相关性分析
    10.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立题依据及意义
    2.加味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分析和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3.IGF-1的作用
    4.观察疗效分析
        4.1 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4.2 对MDNS评分的影响
        4.3 对IGF-1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及相关材料
    2.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病例脱落标准
        3.4 终止试验标准
    4.样本含量估计
    5.治疗方法
    6.观察指标
        6.1 一般临床资料
        6.2 疼痛症状评价指标
        6.3 腓总神经麻痹的评价指标
        6.4 中医证候积分
        6.5 神经传导速度
        6.6 血清学指标
        6.7 安全性指标
    7.疗效判定标准
    8.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1.立题依据
    2.立法依据
    3.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的制方机理
    4.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的组方原则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穴位注射的作用机理
    6.选穴原则及穴位的作用
        6.1 足三里穴
        6.2 三阴交穴
    7.注射用血栓通的药物作用
    8.疗效分析
        8.1 疼痛及麻痹症状治疗前后评分分析
        8.2 中医证候总积分及证候疗效分析
        8.3 神经传导速度疗效分析
        8.4 SOD疗效分析
        8.5 血流变疗效分析
        8.6 安全性分析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证候积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加味乌头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1.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1.2.3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1.2.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研究用药
        2.3 疗程与随访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资料
        2.4.2 安全性指标
        2.4.3 疗效性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5.1.1 性别比较
        5.1.2 年龄比较
        5.1.3 DM病程比较
        5.1.4 PDPN病程比较
        5.1.5 BMI、WHR比较
        5.1.6 既往史比较
        5.2 安全性指标分析
        5.2.1 治疗前后FBG、2h PG比较
        5.2.2 治疗前后SBP、DBP比较
        5.2.3 治疗前后TG、TC、HDL-C、LDL-C比较
        5.2.4 治疗前后ALT、AST比较
        5.2.5 治疗前后Urea、CR比较
        5.3 研究结果分析
        5.3.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5.3.2 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
        5.3.3 治疗前后正中SCV比较
        5.3.4 治疗前后腓浅SCV比较
        5.3.5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
        5.3.6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5.3.7 不良反应
讨论
    1 立项依据
        1.1 PDPN的特点
        1.1.1 疾病分类
        1.1.2 中医病因病机
        1.2 乌头汤的选择
        1.2.1 历史沿革
        1.2.2 组方分析
        1.2.3 现代研究
        1.3 对照组的选择
    2 研究分析
        2.1 止痛效果分析
        2.2 神经修复分析
        2.3 糖脂代谢分析
        2.4 毒理研究
        2.4.1 川乌毒理及减毒增效措施
        2.4.2 麻黄毒理及减毒增效措施
    3 临床验案举隅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信息采集表
    附录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附录三:多伦多评分表
    附录四:中医症状评分表
综述一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1 PDPN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中医古籍论述
        1.2 近代医家见解
        1.2.1 以虚为主论
        1.2.2 本虚标实论
        1.2.3 瘀血贯穿始终论
    2 PDPN辨证分型及治疗的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1 基础研究
        1.1 直接作用机制
        1.2 间接作用机制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2 临床研究
        2.1 癌性疼痛
        2.2 坐骨神经痛
        2.3 三叉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附子理中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联合腹针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及研究
    2 现代医学对PDPN的研究现状
    3 问题与展望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研究病例标准
    4 临床资料分析
    5 试验研究设计
    6 临床观察指标
    7 疗效判定标准
    8 统计学方法
    9 治疗结果分析
    10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病因病机探讨
    2 立法思想
    3 方药及腹针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2.1 常规基础治疗
        2.2.2 药物治疗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观察指标
        2.3.2 疗效观察指标
        2.3.3 安全性观察指标
    2.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2.7 操作流程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3 两组治疗前后Hb A1c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3.2.4 两组治疗前后多伦多临床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2.5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4.1.1 中医病名
        4.1.2 中医病因病机
    4.2 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4.2.1 发病机制
        4.2.2 西医对DPN的治疗
    4.3 立论依据
        4.3.1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的组方思路
        4.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的配伍意义
        4.3.3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现代药理研究
    4.4 试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非编码RNA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miRNA
    1.1 miRNA参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展
        1.1.1 miRNA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1.2 miRNA参与糖尿病肾脏病变
        1.1.3 miRNA参与糖尿病神经病变
    1.2 miRNA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展
2 lncRNA
    2.1 lncRNA参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展
        2.1.1 lncRNA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1.2 lncRNA参与糖尿病肾脏病变
        2.1.3 lncRNA参与糖尿病神经病变
    2.2 lncRNA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展
3 circRNA
    3.1 circRNA参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展
    3.2 circRNA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展
4 结语

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 薛君发,董燕玲,周庆军,谢立信. 中华眼科杂志, 2021(08)
  • [2]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代谢组学研究[D]. 刘琼.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D]. 梁志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强.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及对IGF-1的影响[D]. 宁瑞卓.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程瑞丹.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7]加味乌头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附子理中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联合腹针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路天舒.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沈金睿.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非编码RNA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J]. 万淑君,孔祥,吕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5)

标签:;  ;  ;  ;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