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间数据转换研究与组件开发

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间数据转换研究与组件开发

一、基于XML的异构 数据库间数据转换的研究与构件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徐鲲[1](2021)在《融合语义信息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三维模型构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坝安全监测工程作为我国水利行业重要的施工监测工程,近些年来在施工技术的研究不断突破,同时智慧水利信息技术的挖掘探索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模的丰富语义信息可以在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对施工信息进行传递指导,由于市场上不同BIM建模软件导出的成果相互独立,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工业基础类)架起了多源BIM模型信息交换的桥梁。但是通用标准类仍旧无法针对专题领域类的构件进行完整语义表达,这也导致在三维场景中融合BIM模型产生语义信息丢失、语义表达不完善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融合语义信息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三维模型构建技术研究,旨在为大坝安全监测专题领域的三维模型融合方法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水库大坝作为大坝安全监测工程中重要的水工建筑物,具有特征鲜明、结构复杂的特点。本文以水库大坝BIM为例设计研究方案。首先对水库大坝BIM进行模型剖析,分析模型架构特点和专题构件类型,建立大坝安全监测专题领域构件库;其次设计专题知识模型框架,利用本文提出的语义推理规则丰富专题构件类的语义表达,优化语义映射方法完成专题知识模型对IFC模型的辅助表达;然后本文利用City GML ADE机制设计大坝安全监测扩展语义模型,基于大坝安全监测动态事件驱动构建坝体过程语义模型,完成动态三维模型架构设计;同时本文将面向对象技术与Postgre SQL关系数据库相结合,基于Hibernate框架引入对象关系映射规则实现数据轻量化管理,完成扩展语义模型数据存储;最后本文搭建大坝安全监测三维可视化平台,对本文提出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进行实践应用案例分析。本文通过聚焦语义信息的传递为大坝安全监测数字化工程提供三维模型融合问题的解决方案,规范模型融合过程中专题构件类的语义表达,减少语义信息的丢失,实现三维场景中专题BIM的信息管理和可视化分析。

邵瑞晨[2](2020)在《基于拓扑预映射与阵列自定位的复杂产品装配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构建方法及其应用》文中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多体动力学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航天等领域中复杂产品的设计与性能仿真分析,而动力学仿真模型的构建,是分析复杂产品动力学性能的前提与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主要通过动力学分析软件自带的建模功能,或基于CAD与动力学分析软件两种异构平台的协作实现。前者只能用于简单产品的动力学建模,而后者在建模过程中存在参数丢失、运动学动力学约束建立操作繁琐等问题,建模效率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复杂产品动力学建模效率,本文提出了基于拓扑预映射与阵列自定位的复杂产品装配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建模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阵列型产品的多体动力学仿真建模中,实现阵列型复杂产品动力学模型的快速构建及修改。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了装配模型的建模方法与动力学模型建模过程中参数配置、运动学动力学约束的快速建立方法,以及阵列型产品中阵列组成元素批量装配与动力学建模的方法,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框架。第二章提出了基于多体动力学增广约束的产品动力学模型拓扑结构表达方法。提出多体动力学增广约束的概念,并采用增广约束建立产品动力学模型的拓扑关系图,实现动力学模型约束关系与装配关系的一体化表达,为装配模型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建模建立概念模型。第三章研究了关系表驱动的产品动力学模型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方法。基于数据库实现各构件属性数据的存储,通过设计各模块数据表的关系模式建立各模块的关联配置模型,实现构件属性数据的模块化配置,提高构件属性数据的配置及修改效率。第四章研究了基于拓扑预映射的产品动力学模型约束建立与构件装配方法。基于将约束体现在构件数据中的思想,提出拓扑预映射的概念,并在构件上建立拓扑预映射点作为拓扑预映射的实现基础。提出了基于拓扑预映射点的运动学动力学约束建立方法,以及基于拓扑预映射点坐标变换的构件装配定位方法,实现约束与装配定位关系同步建立,体现出装配模型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构建的特点。第五章提出了含圆角多边形阵列产品阵列组成构件的自适应装配定位方法。针对如链轮及履带行动系统中出现的圆角多边形阵列,提出了适应基圆几何参数变化的圆角多边形阵列装配参考线几何参数求解方法,与基于阵列元素分布特点的子阵列组成构件装配定位方法,实现阵列元素的批量与自适应装配定位。通过遍历阵列组成构件的方法批量建立所需的运动学动力学约束,提高了阵列组成构件的装配与动力学模型构建效率。第六章开发了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建模软件并进行应用。针对履带车辆这种典型的阵列型复杂产品,基于Qt 5开源GUI库及SQLite数据库,通过C++编程语言实现本文第2章至第5章提出的方法,完成软件的开发,实现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的一体化建模,并通过具体的仿真实例及动力学模型修改实例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方向进行展望。

李欢[3](2018)在《神华宁煤集团异构数据信息集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了煤炭企业的前列,目前已拥有23套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在集团内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系统相互独立,开发平台、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各不相同。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建设,企业希望将集团的数据进行统一化管理,迫切需要将相互独立的系统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各系统中的数据资源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因此,神华宁煤集团针对异构数据集成的问题展开研究。论文首先探讨了数据集成的经典技术方法,并在对现有集成技术的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种采用基于XML的中间件方法进行异构数据库的数据集成,可解决独立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在系统结构中,以XML为数据交换格式,利用Web Services来屏蔽数据源之间的异构性,运用中间件解决异构数据集成,能够屏蔽数据库之间的异构,实现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对分散在各系统中的数据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最终达到数据共享。其次在分析神华宁煤集团异构数据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库中间件的数据集成模型,通过在数据库层和表示层添加中间件层,对各异构数据源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打破异构数据库之间的异构性,最终实现集团内部系统间的数据共享。进而针对数据异构及语义异构问题,给出了数据库之间集成的步骤。在数据集成过程中,为了解决异构数据源之间的语义异构,提出了数据库表间的属性列匹配算法:先将属性列按类型分类之后将分类后的结果集采用相似度匹配方法计算属性列之间的相似度值,将相似度高的值进行匹配映射。最后,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神华宁煤ERP-SAP信息集成的实现”之中,该系统已经在企业正式运行,满足集团内部的日常工作需求,且运行平稳。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有效可行。

徐春运[4](2017)在《支持产业链协同的异构数据集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技术和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汽车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企业群之间的竞争,集群化和信息化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制造企业与其上下游协作企业群开展业务协同,实现信息流的集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已经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但在整个产业链上各企业信息共享和集成过程中,存在系统异构、数据库异构等问题,导致大量的异构数据产生,如何实现多数据源异构数据的有效集成成为了一个难点。因此,保证异构数据交互的完整性、及时性以提升企业群的协作效率,降低产业链的运营成本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形下,对现有的产业链协同平台上的企业数据集成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总结出企业群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原有数据集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支持产业链协同平台的异构数据集成技术研究的论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分析和研究:1.对数据转换技术进行分析,根据产业链协同平台的特点,建立了以XML文档为中间文件的数据转换模型和体系结构,同时研究了 XML与数据库之间的映射机制,给出了面向产业链的映射规则和公共数据模型。2.重点研究了数据集成模式,对现有数据集成模式进行了改进,定义和分析了数据集成过程,提出了一套支持产业链协同的数据集成规范,并构建了数据集成总体解决方案。3.利用XML和Web Service技术的优势,设计了数据集成接口,通过动态调用和发布Web Service接口,来保证数据集成的可配置性、及时性和动态性。最后,以第三方生产拉动物流协同服务为案例,将异构数据集成系统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胡彦宇[5](2017)在《复杂系统仿真数据交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复杂系统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复杂系统仿真不仅在组成规模上越来越大,涉及的学科领域也越来越广。在复杂系统仿真过程中,由于复杂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内部使用不同学科领域的模型、分析工具来进行仿真计算,在产生大量异构数据的同时,也使得不同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内部数据交换变得困难。因此,在复杂系统仿真过程中如何合理设计数据交换模块,满足复杂系统仿真的需求,是复杂系统仿真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复杂系统仿真数据交换技术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目前常用的数据交换技术基础上,针对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需求,设计实现了MulitiDAS环境数据交换模块,并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了其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常用的数据交换技术进行研究。分别对基于文本的的XML、JSON和产品数据交换技术,基于二进制的共享内存技术、数据包技术,基于SOA框架的Web Services和WCF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不同数据交换技术的优点与不足。其次,针对MultiDAS环境特点与结构组成,分析了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需求,并根据需求利用WCF技术、JSON技术、自定义数据包、STEP技术、共享内存技术搭建了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模块总体框架;然后,根据MultiDAS结构组成,从客户端与主控引擎之间、主控引擎与各节点端之间、各节点端之间和节点端内部模型之间四个方面对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模块进行了具体实现。最后,以大展弦比机翼气动结构耦合分析计算为实例对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模块进行了验证。通过与课题组早期手动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模块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陈璐希[6](2016)在《面向网构软件的系统建模与质量保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构软件诞生于开放、难控的新型互联网环境下,具有动态多变、自适应演化、多目标性等特征,给传统软件开发过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适应网构软件的发展需求,需要探讨新型网络环境下网构软件系统内在的基本规律,以高可信性等质量属性为目标,创建一套新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同时以软件体系结构作为核心制品,对网构软件系统架构进行抽象描述,控制网构软件系统的多重复杂性并保障相关质量属性。本文重点关注网构软件在系统建模以及质量属性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网构软件的体系结构描述语言――Breeze/ADL,通过采用元建模扩展技术,定义了质量属性模型,使得在Breeze/ADL模型层次可集成质量属性分析方法,满足网构软件在可信保障方面的需求。针对网构软件演化特性,本文引入软件控制理论思想,提出新型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演化框架,通过对构件行为定义进行验证并修复,实现对网构软件行为的有效控制。针对网构软件多目标建模的需求,本文建立了Breeze/ADL到其他体系结构模型的双向映射,可用于维护不同体系结构模型间信息的一致性,为网构软件建立多种相容的目标形态。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适用于网构软件系统抽象建模的体系结构描述语言――Breeze/ADL。通过分析网构软件的典型特性以及建模需求,凝练出Breeze/ADL的设计原则,从体系结构、构件/连接件、配置、风格约束及演化操作五个方面定义Breeze/ADL的建模元素,对网构软件主体化特性进行表达。同时,Breeze/ADL中还定义了演化操作,为网构软件演化提供语言层面的支持。基于Breeze/ADL定义,本文开发了体系结构建模工具Breeze,为Breeze/ADL模型提供可视化建模支持。2.提出了可靠性模型和安全性模型。本文在模型中定义了可靠性分析方法和安全性分析方法中的核心属性,借助元建模扩展技术,实现体系结构建模元素与分析方法核心属性的关联、绑定,扩展了Breeze/ADL的建模能力。在扩展后的Breeze/ADL模型上,集成了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和故障树分析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定义产生式元素,指导体系结构调整。针对调整规则,建立形式化模型,确保调整规则的作用正确、有效。此外,在Breeze工具上已开发了相应的插件,实现了分析方法的自动执行并给出可视化的分析结果。3.设计了一种基于软件控制理论的网构软件演化框架。本文在Breeze/ADL描述的网构软件模型基础上,借助模型检验器NuSMV,验证体系结构描述中的行为定义是否存在冲突关系或缺乏必要的依赖条件;根据模型检验提供的反例信息,设计控制算法以及状态转移矩阵来标识构件行为的“合法”执行范围;并根据行为执行范围推导产生式定义,通过产生式的执行,指导体系结构演化,从而对网构软件行为进行控制。整个流程开发了相应工具进行支持。4.设计了一种基于体系结构模型的双向转换框架。在转换框架中,结合多种体系结构描述语言特性,凝练并设计体系结构核心建模集;针对建模集中的元素,设计处理框架并集成到双向转换引擎GRoundTram中;实现对基于XML格式的体系结构描述实例定义进行抽取,支持体系结构模型间的双向转换。利用转换框架,定义从Breeze/ADL模型到Darwin/FSP模型之间的双向映射规则,建立形式化模型,讨论了映射过程的语义一致性;同时,给出两个模型间的同步操作,可维护模型间信息的一致性。

王华志[7](2015)在《基于JSON的异构数据源数据交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平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关系数据库无法满足海量非结构数据的高效管理,多种异构数据源的加入极大提高了互联网异构数据的管理性能。然而在异构数据源数据交互时,开发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数据源编写类似的代码实现数据的转移,工作量大,可扩展性差,维护开销呈指数增加。为改善多数据源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开发效率,提高可维护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JSON的异构数据源的数据交换模型,在异构数据源之间充当中间逻辑模块,以接口的形式供开发人员调用,以期降低开发代码量,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互联网应用场景对大数据存储的新要求,讨论并研究了现有异构多数据源系统的数据交互方案,结合新兴NoSQL数据库的使用,提出本文基于JSON的异构多数据源数据交互模型。(2)分析MySQL、MongoDB和Redis的内部数据格式和JSON数据格式。通过对三种数据库数据存储格式的分析得出不同数据库擅长处理的数据类型,为多数据库结合使用来处理复杂数据的方案设计提供参考。通过数据格式的对比,讨论JSON与各个数据库之间的交互能力,研究现有的交互方案并作出部分改进。(3)实现一套标准API接口,该接口使用Java语言开发,内部封装了MySQL、MongoDB和Redis三种数据与JSON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函数,使开发者能够调用统一接口函数完成数据转换工作。(4)通过函数功能和执行效率测试对接口进行评价,将接口应用到实验平台——起重机风险管理平台中,验证不同业务场景下异构数据库的交互功能。通过与原生代码编写量对比,表明该方案具有更统一、方便的使用效果,具备良好的封装性和可扩展性。

徐春婕[8](2014)在《铁路大型客运站管理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客运站作为铁路旅客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直接服务于社会和旅客的窗口,加强铁路客运车站内部系统信息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管理是提高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提高运输组织和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提升铁路部门市场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的关键虽然在铁路信息化过程中建设的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客票系统等为铁路客运站信息服务提供了基础,且部分铁路局车站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开发了不同层次的业务管理系统如旅客服务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等但是各信息系统业务功能单一相对独立信息共享度和系统可扩展性低,不能适应新技术新设备和业务流程的变化和调整,难以形成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本文以充分利用车站既有的系统资源为前提,从铁路客运车站生产指挥管理和旅客服务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铁路客运站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论文前半部分重点研究如何满足车站业务灵活变化的需求,实现车站现有系统的异构集成;以及如何有效的解决异构系统信息集成及实时同步问题;论文后半部分主要研究无线通信技术图像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在铁路客运站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如何解决铁路客运站作业的闭环管理实名制验证检票作业的智能控制和自动识别铁路客运车站运营环境的监控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实现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科学评价问题(1)在研究铁路大型客运站特点基础上,分析了大型铁路客运站管理系统集中管控信息共享实时性和可靠性等总体需求,研究了系统的业务需求及功能范围,并对计划管理作业管理人员管理车站运营环境监控等主要业务功能进行了业务流程分析(2)提出了铁路客运站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研究了系统的网络架构及内外部接口方案,设计了系统八大功能模块,基于系统的企业服务总线结构,提出了基于SOA和工作流的系统层次架构模型及系统安全方案,有效实现了车站现有异构系统的集成,规范定义了系统标准接口服务,满足了车站业务灵活变化的需求(3)对系统的集成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数据总线的数据集成框架在事件驱动数据集成框架指导下,研究了消息集成模式和XML数据与数据库数据转换的映射模型,设计了服务包装器和适配器,解决了异构系统数据集成及数据实时同步问题,降低了集成的耦合度(4)基于作业管理功能需求,设计了基于移动终端的作业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及网络结构,研究了无线定位技术,采用基于RSS移动终端定位方法实现了客运组织人员到岗监控,建立了作业管理系统实现流程和功能服务模型,完成了铁路客运车站的作业状态和人员管理的闭环管理(5)通过分析铁路实名制检票验证的现状,研究了铁路实名制检票人证票三位一体的验证检票作业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面部不变特征的铁路客运站人脸身份识别算法,构建了检票作业的功能服务模型,通过工作流引擎或配置元数据方式进行服务组合,协作完成铁路实名制检票业务,完成了自动高效的旅客身份认证,在图像质量较低光照情况不可控的情况达到较高的准确率(6)通过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车站运营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了新一代车站运营环境监测系统,提出了基于WSN的车站运营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方案,构建了系统组网方案,完成了系统硬件设计,建立了系统业务实现流程及功能服务模型,解决了车站运营环境监测中测量参数多和布线难的问题,增加了监测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为车站的安全运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7)通过分析当前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现状,结合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的特征及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构建了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和模糊评价的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方法,研究了服务质量评价的业务实现流程,构建了系统的功能服务模型,实现了系统的功能,解决了服务质量评价中的主观性问题,完成了服务质量的科学综合评价,从而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理论依据

潘云燕[9](2014)在《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迁移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化企业运营中,各部门系统长时间独立建设,系统内用于底层数据存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是各有不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升级,原有的数据中心的架构体系、系统性能及存储容量逐渐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因而需要进行企业信息系统的改造和升级,数据迁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迁移,传统方案多采用基于数据库或数据接口硬编码数据迁移程序,或人工录入的方式。但前者开发成本较高,重用性较差;后者所需时间和人力都非常大,且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XML因其在数据描述和数据传输方面的各种优势,将XML引入数据迁移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意义。本文介绍了异构数据库间数据迁移的研究现状,探讨已有的方法并对已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数据转换过程中如何解决异构数据库之间格式不兼容等问题,设计了异构数据库间是数据迁移模型。模型中针对数据迁移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改进了XML的交换模式,完成了数据迁移过程中元数据的管理,实现了XML与数据库之间的双向映射,并对数据迁移中的大数据对象进行了特殊处理,使之能够在XML文档中传输。最后,通过系统实例对异构数据库间数据迁移进行验证并对迁移结果进行分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企业进行异构数据库间的迁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曹大华[10](2013)在《数据集成技术在采油厂综合信息平台改造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临盘采油厂综合信息平台是集生产查询、生产分析、生产管理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多年来,平台中积累了大量历史数据。随着“数字油田”的发展,这些历史数据迫切需要迁移到具有统一标准的源头数据库中,以达到统一管理、信息共享的目的。因此,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过去分散存储于不同格式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迁移到源头数据库中。本文采用了中间件技术和XML来实现数据迁移与转换接口的设计,它包括数据查询模块、数据导出模块和数据导入模块共三个模块。并通过实现SQL Server2000数据库和Access2003数据库中的数据到Oracle10g数据库的迁移,验证了接口的可行性。

二、基于XML的异构 数据库间数据转换的研究与构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XML的异构 数据库间数据转换的研究与构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融合语义信息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三维模型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GIS融合现状
        1.2.2 水利GIS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大坝安全监测专题知识模型设计
    2.1 引言
        2.1.1 IFC标准
        2.1.2 坝体结构剖析
    2.2 专题知识模型结构设计
        2.2.1 领域本体
        2.2.2 语义推理规则设计
        2.2.3 语义映射方法优化
    2.3 专题知识模型实例化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大坝安全监测扩展语义模型设计
    3.1 引言
        3.1.1 CityGML模型
        3.1.2 CityGML ADE机制
    3.2 坝体结构语义模型设计
        3.2.1 坝体空间特征模型设计
        3.2.2 坝体设施语义模型设计
    3.3 坝体过程语义模型设计
        3.3.1 大坝安全监测动态事件驱动
        3.3.2 过程语义事件库构建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扩展语义模型数据库存储管理
    4.1 引言
        4.1.1 扩展语义模型结构分析
        4.1.2 CityGML文档解析技术
    4.2 扩展语义模型存储机制
        4.2.1 基于Hibernate的数据存储技术
        4.2.2 对象关系映射规则
    4.3 扩展语义模型存储实例化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数据与实验内容
        5.1.1 实验概况
        5.1.2 实验内容
    5.2 系统设计
        5.2.1 系统概述
        5.2.2 系统设计
    5.3 系统实现
        5.3.1 数据预处理
        5.3.2 系统实现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拓扑预映射与阵列自定位的复杂产品装配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构建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装配模型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2.2 动力学参数配置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运动学与动力学约束快速建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阵列型产品阵列组成元素批量装配与动力学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框架
第2章 基于多体动力学增广约束的产品动力学模型拓扑结构表达方法
    2.1 引言
    2.2 基于运动学动力学约束的动力学模型原始拓扑关系图
        2.2.1 运动学约束与动力学约束的装配定位作用
        2.2.2 产品动力学模型原始拓扑关系图
        2.2.3 基于铰约束的原始装配关系图的性质及不足
    2.3 基于多体动力学增广约束的动力学模型拓扑关系图
        2.3.1 面向装配关系表达的运动学动力学约束类型扩展
        2.3.2 基于多体动力学增广约束的原始装配关系图修正
        2.3.3 动力学模型拓扑关系图的建立
    2.4 实例: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拓扑关系表达
        2.4.1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组成概述
        2.4.2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动力学模型拓扑关系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关系表驱动的产品动力学模型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方法
    3.1 引言
    3.2 构件属性数据的模块分解与基于关系表驱动的模块集成
        3.2.1 基于独立整体原则与关联最小原则的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分解
        3.2.2 基于关系表驱动的模块集成
    3.3 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方法
        3.3.1 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过程
        3.3.2 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方法的特点
    3.4 实例: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
        3.4.1 零件几何模型的合并简化
        3.4.2 构件约束接口示例
        3.4.3 构件数据的关联配置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拓扑预映射的产品动力学模型约束建立与构件装配方法
    4.1 引言
    4.2 拓扑预映射及拓扑预映射点
        4.2.1 拓扑预映射
        4.2.2 拓扑预映射点
    4.3 基于拓扑预映射点的构件间多体动力学增广约束建立
        4.3.1 基于拓扑预映射点的构件间运动学动力学约束建立方法
        4.3.2 基于拓扑预映射点坐标变换的构件装配定位方法
        4.3.3 基于拓扑预映射的约束建立与装配方法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圆角多边形阵列产品阵列组成构件的自适应装配定位方法
    5.1 引言
    5.2 阵列建模规则及阵列组成构件自适应装配定位过程形式化定义
        5.2.1 阵列建模规则
        5.2.2 阵列装配参考线
        5.2.3 阵列组成构件自适应装配定位过程的形式化定义
    5.3 适应基圆几何参数变化的圆角多边形阵列装配参考线几何参数求解
        5.3.1 基于局部坐标系变换的直线子阵列装配参考线几何参数求解方法
        5.3.2 基于公切线向量与矢径的圆弧子阵列装配参考线几何参数求解方法
    5.4 基于阵列元素分布特点的子阵列组成构件装配定位
        5.4.1 基于平移向量一致性特点的直线子阵列组成构件装配定位方法
        5.4.2 子阵列间过渡方法
        5.4.3 基于角度增量一致性特点的圆弧子阵列组成构件装配定位方法
    5.5 实例:履带组成零件自适应装配定位与动力学模型建模
        5.5.1 行动系统布置图与履带零件圆角多边形阵列装配参考线
        5.5.2 履带零件圆角多边形阵列装配参考线几何参数求解
        5.5.3 履带环周长及推荐装配节数求解
        5.5.4 履带零件自适应装配定位
        5.5.5 履带动力学模型建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建模软件开发及应用
    6.1 引言
    6.2 软件总体架构
        6.2.1 交互层
        6.2.2 功能实现层
        6.2.3 数据存储部分
        6.2.4 求解部分
    6.3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构建实例
        6.3.1 履带车辆动力学模型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及车辆主体部分构件建立
        6.3.2 履带车辆主体部分装配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建模
        6.3.3 履带部分装配模型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建模
        6.3.4 仿真环境设置与建模脚本文件输出
        6.3.5 外部求解参数设置
        6.3.6 履带车辆过壕沟工况仿真
        6.3.7 动力学模型修改实例
    6.4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建模方法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神华宁煤集团异构数据信息集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异构数据库集成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数据源的异构性
    2.2 数据集成技术
        2.2.1 早期数据集成技术
        2.2.2 目前常用的数据集成技术
    2.3 XML技术
        2.3.1 XML及其特点
        2.3.2 XML的用途
    2.4 中间件技术
        2.4.1 中间件概述
        2.4.2 中间件的特点
    2.5 本章小结
3 神华宁煤异构数据集成的模型设计
    3.1 神华宁煤信息化现状
    3.2 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的需求分析
    3.3 整体数据集成框架
        3.3.1 系统设计思路
        3.3.2 系统集成架构设计
        3.3.3 中间件的构建过程
    3.4 系统集成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神华宁煤信息集成的关键技术
    4.1 XML与关系数据库间的映射
    4.2 XML类型文档向关系数据库的映射
        4.2.1 表结构与XML之间的映射
        4.2.2 关系模式到XML模式的映射
        4.2.3 XML模式到关系模式的映射
    4.3 元数据管理
    4.4 异构数据库集成的步骤
    4.5 数据表的相似度值匹配
    4.6 本章小结
5 神华宁煤信息集成的实现及测试
    5.1 神华宁煤信息集成总体设计
    5.2 系统集成的实现
        5.2.1 包装器的设计
        5.2.2 查询转换器
        5.2.3 结果集成器
        5.2.4 系统异构数据集成算法
        5.2.5 数据集成系统中表间属性列的匹配
    5.3 神华宁煤集团信息集成系统测试
        5.3.1 系统测试环境
        5.3.2 系统测试用例
        5.3.3 系统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支持产业链协同的异构数据集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数据集成方案研究现状
        1.2.2 数据集成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重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支持产业链协同的异构数据集成需求分析
    2.1 汽车产业链协同平台现阶段数据集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1 汽车产业链协同平台应用数据集成应用现状及特点
        2.1.2 汽车产业链协同平台应用数据集成现有问题分析
    2.2 基于汽车产业链协同平台的异构数据集成需求分析
        2.2.1 支持汽车产业链协同的数据集成形式分析
        2.2.2 异构数据集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3 异构数据集成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2.3 数据集成实现目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持产业链协同的异构数据集成设计方案及接口规范研究
    3.1 异构数据集成方案
        3.1.1 现有集成方案比较
        3.1.2 集成方案选择
    3.2 支持产业链协同的异构数据集成总体解决方案
    3.3 异构数据集成系统架构设计
        3.3.1 集成系统设计目标和意义
        3.3.2 集成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4 异构数据集成具体模块设计
        3.4.1 可视化配置模块
        3.4.2 数据交换控制器
        3.4.3 数据处理引擎
        3.4.4 适配器
    3.5 支持产业链协同的数据集成规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集成相关技术应用研究
    4.1 服务调用和发布的动态性研究
        4.1.1 反射机制和ADSI技术分析
        4.1.2 Web服务动态调用
        4.1.3 Web服务动态发布
    4.2 支持产业链协同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式研究
        4.2.1 平台异构数据集成模型
        4.2.2 平台异构数据集成过程分析
    4.3 异构数据集成映射机制研究
        4.3.1 相关技术分析
        4.3.2 数据转换模型与体系结构
        4.3.3 XML与数据库之间的映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异构数据集成系统在第三方生产物流中的实现与应用
    5.1 系统运行环境
    5.2 基于Web service的异构数据集成接口设计与实现
    5.3 异构数据集成系统功能实现
        5.3.1 数据源管理
        5.3.2 数据交换控制器实现
        5.3.3 数据处理引擎实现
        5.3.4 数据集成的安全策略
    5.4 数据集成系统在生产物流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5)复杂系统仿真数据交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产品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基于SOA框架的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常用数据交换技术
    2.1 引言
    2.2 基于文本的数据交换技术
        2.2.1 XML数据交换技术
        2.2.2 JSON数据交换技术
        2.2.3 常用产品数据交换技术
    2.3 基于二进制的数据交换技术
        2.3.1 共享内存
        2.3.2 数据包
    2.4 基于SOA框架的数据交换技术
        2.4.1 SOA概述
        2.4.2 Web Services技术
        2.4.3 WCF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模块设计
    3.1 引言
    3.2 MultiDAS环境特点
    3.3 MultiDAS环境结构组成
    3.4 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需求分析
        3.4.1 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模块总体需求
        3.4.2 MultiDAS环境各部分之间数据交换需求
    3.5 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方法总体架构设计
    3.6 WCF通信架构设计
    3.7 仿真客户端与主控引擎之间数据交换设计
        3.7.1 模型信息
        3.7.2 仿真任务设计信息
    3.8 主控引擎与各节点端之间的数据交换设计
        3.8.1 节点信息
        3.8.2 仿真结果数据与任务运行控制指令
    3.9 各节点端之间的数据交换设计
    3.10 节点端内部模型之间的数据交换设计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模块实现
    4.1 引言
    4.2 MultiDAS环境通信架构搭建
        4.2.1 WCF服务层的建立
        4.2.2 业务逻辑层的建立
        4.2.3 客户层的建立
        4.2.4 访问点配置
    4.3 JSON文件的创建与解析
        4.3.1 JSON文件创建
        4.3.2 JSON文件解析
    4.4 数据包的建立与解析
    4.5 共享内存的读写操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模块测试验证
    5.1 引言
    5.2 MultiDAS环境仿真应用背景分析
    5.3 MultiDAS环境数据交换模块测试验证
        5.3.1 大展弦比机翼气动耦合分析仿真流程
        5.3.2 气动结构模型配置
        5.3.3 仿真任务设计
        5.3.4 节点信息注册
        5.3.5 试验结果管理数据交换验证
    5.4 运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面向网构软件的系统建模与质量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网构软件及其相关研究
        1.2.1 网构软件模型
        1.2.2 网构软件运行平台
        1.2.3 网构软件开发方法
        1.2.4 网构软件信任度量模型
    1.3 软件体系结构及其相关研究
        1.3.1 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研究
        1.3.2 软件体系结构建模方面存在的局限
    1.4 软件质量保障及其相关研究
        1.4.1 软件质量属性
        1.4.2 软件质量保障技术
        1.4.3 软件质量保障技术方面存在的局限
    1.5 论文主要工作
    1.6 论文结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Breeze/ADL
    2.1 引言
    2.2 体系结构描述语言
        2.2.1 xADL 2.0
        2.2.2 ABC/ADL
        2.2.3 Darwin
        2.2.4 AADL
    2.3 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Breeze/ADL
        2.3.1 Breeze/ADL设计原则
        2.3.2 Breeze/ADL建模要素
        2.3.3 Breeze/ADL基本语法
        2.3.4 Breeze/ADL建模工具
        2.3.5 案例:网上银行数据库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reeze/ADL的体系结构分析方法集成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2.1 元建模扩展机制
        3.2.2 可靠性分析方法
        3.2.3 安全性分析方法
    3.3 基于Breeze/ADL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3.3.1 基于Breeze/ADL的可靠性模型
        3.3.2 基于Breeze/ADL可靠性分析形式化模型
        3.3.3 基于Breeze/ADL可靠性分析插件及计算过程
        3.3.4 案例:智能家居系统
    3.4 基于Breeze/ADL的安全性分析方法
        3.4.1 基于Breeze/ADL的安全性模型
        3.4.2 基于Breeze/ADL的安全性分析过程
        3.4.3 基于Breeze/ADL的安全性演化规则
        3.4.4 基于Breeze/ADL的安全性分析插件
        3.4.5 案例:液化石油天然气储罐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reeze/ADL的体系结构演化模型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2.1 软件体系结构演化
        4.2.2 软件控制理论
        4.2.3 模型检验技术
    4.3 典型应用场景
    4.4 结合控制理论的体系结构演化模型
        4.4.1 体系结构描述
        4.4.2 体系结构验证
        4.4.3 基于反馈机制的体系结构演化
    4.5 体系结构演化策略推演
        4.5.1 自适应状态图
        4.5.2 自适应状态转移矩阵
        4.5.3 SATM处理算法
    4.6 原型系统与实验
        4.6.1 原型系统
        4.6.2 实验过程
        4.6.3 实验结果
        4.6.4 实验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向转换的模型变换技术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2.1 双向转换原理
        5.2.2 双向转换模型语言-Un CAL
        5.2.3 双向转换语言-Un QL+
        5.2.4 双向转换执行引擎-GRound Tram
    5.3 基于双向转换的体系结构核心建模集
        5.3.1 设计原则
        5.3.2 设计要素
        5.3.3 处理框架
        5.3.4 实现算法
    5.4 Breeze/ADL模型到Darwin/FSP模型的双向转换
        5.4.1 执行框架
        5.4.2 转换过程
        5.4.3 形式化定义
        5.4.4 案例:资源调配系统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7)基于JSON的异构数据源数据交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异构数据源交互方案研究现状
        1.2.2 现有主流异构数据源交互方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异构数据源数据交互技术分析
    2.1 异构数据源数据集成策略分析
    2.2 基于中间数据格式的异构数据源交互方案的提出
        2.2.1 基于XML的异构数据源数据交互策略分析
        2.2.2 基于JSON的异构数据源数据交互策略分析
    2.3 自定义API封装方法
        2.3.1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介绍
        2.3.2 自定义API的封装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JSON的异构数据源数据交互方案
    3.1 基于JSON的异构数据源数据交互方案的提出
        3.1.1 异构数据源数据交互模型的内部框架设计
        3.1.2 基于JSON的异构数据源交互模型内部转换方案设计
        3.1.3 数据交互模型中异构数据源的选择
        3.1.4 基于JSON的数据交互模型的API接口标准设计
    3.2 三种异构数据源与JSON的相互转换方案
        3.2.1 MySQL与JSON交互方案
        3.2.2 Redis与JSON交互方案
        3.2.3 MongoDB与JSON交互方案
    3.3 异构数据交互方案的可扩展性分析
    3.4 异构数据交互方案的异常处理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用数据交互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4.1 异构数据源模型的总体设计目标和结构
        4.1.1 总体设计要求
        4.1.2 模型的详细结构设计
    4.2 MySQL与JSON数据交换方案实现
    4.3 Redis与JSON相互转换方案实现
        4.3.1 Redis与JSON转换函数的实现
        4.3.2 通过redis管道技术优化jsonToRedis接口函数
    4.4 MongoDB与JSON相互转换方案实现
    4.5 数据合法性检验接口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JSON异构数据源数据交换方案的验证与实例应用
    5.1 接口函数功能和转换效率测试
    5.2 实验应用平台环境搭建
    5.3 实验数据准备
    5.4 起重机风险管理平台数据流和逻辑架构
        5.4.1 数据流向分析
        5.4.2 平台逻辑架构
        5.4.3 接口标准化和实现的功能
    5.5 平台应用与测试
        5.5.1 测试方案
        5.5.2 应用场景功能测试
        5.5.3 编程效率分析
    5.6 本文数据交互方案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8)铁路大型客运站管理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Index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铁路客运站管理系统的现状
        1.2.2 国内铁路客运站信息系统现状
    1.3 当前车站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系统需求分析及业务流程分析
    2.1 铁路大型客运站特点
    2.2 铁路大型客运站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2.1 总体需求
        2.2.2 功能分析
    2.3 主要业务流程分析
        2.3.1 计划管理业务流程
        2.3.2 客运作业管理业务流程
        2.3.3 人员管理业务流程
        2.3.4 车站运营环境监控业务流程
        2.3.5 服务质量评价业务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 SOA 和工作流的铁路大型客运站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3.1 面向服务的架构相关理论
        3.1.1 SOA 概述
        3.1.2 SOA 集成实现技术
        3.1.3 工作流技术
        3.1.4 基于 SOA 的集成开发框架
    3.2 基于 SOA 和工作流的系统总体框架
        3.2.1 系统总体结构
        3.2.2 系统网络架构
        3.2.3 系统的接口
        3.2.4 系统功能设计
        3.2.5 基于 SOA 和工作流的铁路客运站管理系统模型
        3.2.6 系统安全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 DSB 的系统数据集成框架
    4.1 系统数据集成分析
    4.2 数据集成的原则
    4.3 数据集成技术
    4.4 基于 DSB 的数据集成
    4.5 基于 XML 的消息和数据传输与转换
        4.5.1 消息传输
        4.5.2 XML 与数据库数据转换映射模型
    4.6 服务包装器
    4.7 数据源适配器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移动终端的作业管理系统研究
    5.1 作业管理系统概述
    5.2 基于移动终端的作业管理系统研究
        5.2.1 移动终端平台概述
        5.2.2 Android 平台系统架构
        5.2.3 作业管理系统架构
        5.2.4 移动终端无线定位技术
    5.3 系统业务流程
    5.4 系统功能服务模型及实现
        5.4.1 系统功能服务模型
        5.4.2 功能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人脸识别技术在实名制验证检票中的应用研究
    6.1 铁路实名制检票概述
    6.2 铁路实名制验证检票业务模式研究
    6.3 基于人脸识别的铁路实名制验证检票研究
        6.3.1 人脸身份认证算法流程
        6.3.2 图像处理
        6.3.3 特征提取
        6.3.4 视觉表示
        6.3.5 铁路实名制验证检票人脸认证
        6.3.6 实验验证
    6.4 铁路实名制检票功能服务模型与实现
        6.4.1 功能服务模型
        6.4.2 功能实现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 WSN 的车站运营环境监测系统架构及实现技术
    7.1 车站运营环境监测系统概述
    7.2 基于 WSN 的铁路客运站运营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7.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7.2.2 系统总体架构
        7.2.3 系统组网方案及硬件设计
    7.3 系统业务实现流程
    7.4 系统功能服务模型
    7.5 本章小结
8 铁路旅客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8.1 旅客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概述
    8.2 基于粗糙集和模糊评价的旅客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8.2.1 评价算法流程
        8.2.2 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8.2.3 基于粗糙集的权重确定方法
        8.2.4 基于粗糙集和模糊评价的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8.2.5 应用与实例分析
    8.3 服务质量评价系统业务实现流程
    8.4 系统功能服务模型与实现
        8.4.1 系统功能服务模型
        8.4.2 功能实现
    8.5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2 学位论文数据集页
详细摘要

(9)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论文研究的相关技术
    2.1 数据迁移
        2.1.1 传统数据迁移采取的方法
        2.1.2 数据迁移过程
    2.2 异构数据库
    2.3 元数据
        2.3.1 元数据简述
        2.3.2 元数据的结构
    2.4 XML概述
        2.4.1 DTD与Schema
        2.4.2 XML适合异构数据库间数据迁移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异构数据库数据迁移模型设计
    3.1 异构数据迁移模型构建
        3.1.1 数据迁移参考模型
        3.1.2 数据迁移模型的设计目标
        3.1.3 数据迁移模型总体设计
    3.2 元数据管理
        3.2.1 连接数据库信息元数据设计
        3.2.2 数据类型映射元数据设计
        3.2.3 关系模式元数据库设计
    3.3 数据迁移模型具体实施
        3.3.1 数据抽取/数据卸载
        3.3.2 数据转换模块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异构数据间数据迁移的关键技术研究
    4.1 XML交换模式
        4.1.1 XML交换模式改进思路
        4.1.2 XML交换模式改进描述
        4.1.3 与一般XML交换模式的对比分析
    4.2 数据库之间的模式映射方法
        4.2.1 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方式
        4.2.2 XML与数据库之间的模式映射方法
        4.2.3 本文中XML与数据库中关系模式映射选择
    4.3 XML与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格式映射
        4.3.1 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格式映射现状
        4.3.2 XML与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数据类型映射
    4.4 大对象数据(LOB)处理
        4.4.1 大对象数据简述
        4.4.2 已有方法及改进思路
        4.4.3 XML中LOB的存取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模型测试与数据验证
    5.1 系统开发平台与环境
    5.2 系统测试及运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10)数据集成技术在采油厂综合信息平台改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中间件技术
        2.1.1 中间件的定义及特点
        2.1.2 中间件的分类
        2.1.3 中间件的作用
    2.2 XML 技术
        2.2.1 XML 技术简介
        2.2.2 XML 解析器
        2.2.3 Java 与 XML
        2.2.4 XML 的数据迁移思路简介
    2.3 JDBC
        2.3.1 JDBC 技术
        2.3.2 JDBC 的特点
        2.3.3 JDBC 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迁移与转换技术研究及接口总体设计
    3.1 临盘采油厂异构数据库及数据特征
    3.2 数据迁移中间件要解决的问题
    3.3 数据迁移常用方法分析
        3.3.1 数据库厂商的专业工具
        3.3.2 利用 PowerBuilder 的数据管道工具
        3.3.3 基于中间件的解决方法
        3.3.4 临盘采油厂数据迁移方法的选择
    3.4 常用数据转换技术分析及选择
        3.4.1 基于 ODBC 的数据转换
        3.4.2 基于 OLEDB 的数据转换
        3.4.3 基于 XML 的数据转换
        3.4.4 临盘采油厂数据转换的方法选择
    3.5 接口总体设计
        3.5.1 设计目标及原则
        3.5.2 接口设计
        3.5.3 接口总体功能与层次结构
        3.5.4 数据迁移流程
        3.5.5 本接口的优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迁移接口设计与实现
    4.1 总体结构
    4.2 数据库连接模块
        4.2.1 功能描述
        4.2.2 连接数据库的方法
    4.3 数据库查询模块
    4.4 XML 数据生成模块
        4.4.1 功能
        4.4.2 XML 数据生成方法
    4.5 XML 数据导入模块
        4.5.1 功能
        4.5.2 数据导入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临盘采油厂数据迁移转换接口实验
    5.1 实验环境
    5.2 实验说明
    5.3 实验步骤
    5.4 具体实验过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四、基于XML的异构 数据库间数据转换的研究与构件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语义信息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三维模型构建技术研究[D]. 徐鲲.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基于拓扑预映射与阵列自定位的复杂产品装配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构建方法及其应用[D]. 邵瑞晨. 浙江大学, 2020(06)
  • [3]神华宁煤集团异构数据信息集成的研究[D]. 李欢.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4]支持产业链协同的异构数据集成技术研究[D]. 徐春运.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5]复杂系统仿真数据交换技术研究[D]. 胡彦宇.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6]面向网构软件的系统建模与质量保障技术研究[D]. 陈璐希.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7]基于JSON的异构数据源数据交换技术研究[D]. 王华志.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8]铁路大型客运站管理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 徐春婕.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4(03)
  • [9]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迁移研究[D]. 潘云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10]数据集成技术在采油厂综合信息平台改造中的应用[D]. 曹大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标签:;  ;  ;  ;  ;  

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间数据转换研究与组件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