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酒精依赖者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年轻酒精依赖者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一、青年酒精依赖者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菁[1](2021)在《青年吸烟者对吸烟图片接近偏向行为的神经电生理研究》文中提出尼古丁成瘾(Nicotine addiction)作为分布最为广泛的物质成瘾形式,其核心是对尼古丁的过度渴望。当前的物质成瘾理论强调与成瘾物质相关刺激在触发行为中的突出作用,接近偏向(Approach-bias;Ap B)指成瘾者会自动检测并朝向与成瘾物质有关的信息,引发渴求感进而产生趋近反应,伴随着强迫性寻求和重复性摄入成瘾物质的行为。该现象已在多数药物成瘾领域及长期尼古丁成瘾者中被证实,但在成瘾年限较低的青年吸烟者中尚无一致结论;此外,有研究指出涉及到运动准备与执行的运动皮层在成瘾线索识别的早期阶段被激活,特别是左侧初级运动皮层,但对其具体参与线索识别的作用时间并未深入研究。研究一采用“趋近-回避任务”,首先选取68名男性以及59名女性对实验中所涉及的180张图片与吸烟行为的相关关系展开评分,将图片分为与吸烟行为有关的吸烟图片及与吸烟行为无关的中性图片。在正式实验中,选取男性青年64名,其中32人为具有吸烟习惯且成瘾年限不超过10年的尼古丁成瘾组,32人为从不吸烟且无其他成瘾习惯的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被试对两类图片(吸烟图片与中性图片)在两种反应方向(接近行为与回避行为)下的反应时,探究两组被试对吸烟及中性图片的接近偏向。结果表明,两组青年的接近行为都要显着快于回避行为;两组青年对中性图片的反应没有差异,吸烟青年对吸烟图片的接近偏向显着大于对照组青年,这种接近偏向可能与长期的尼古丁依赖经验有关。研究二采用“单线圈单脉冲经颅磁刺激”与“趋近-回避任务”结合的方式,选取男性青年30名,其中15人为具有吸烟习惯的尼古丁成瘾组,15人为不吸烟的对照组。单脉冲经颅磁刺激作用于被试左侧初级运动皮层,刺激脉冲可能不出现或随机出现在图片刺激呈现后4个时间点(100ms,200ms,300ms,400ms),构成五种情况。通过比较两组被试左侧初级运动皮层在四个时间点下对两类图片(吸烟图片与中性图片)在两种反应方向(接近行为与回避行为)下的皮层兴奋性变化及在无脉冲刺激情况下反应时的变化,研究左侧初级运动皮层在吸烟青年识别成瘾线索、产生接近偏向中的参与作用与时间窗口。结果表明,从行为上看,吸烟组青年对吸烟图片的接近偏向显着大于对照组青年;从电生理数据上看,吸烟组青年左侧初级运动皮层参与了成瘾刺激识别的早期阶段,具体来说吸烟组青年在接近偏向中左侧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在100ms、200ms时显着大于对照组青年,且在200ms时,吸烟组左侧初级运动皮层的接近偏向兴奋性与接近偏向反应时显着相关。综上,研究一结果发现青年吸烟者对吸烟图片表现出接近偏向,这种偏向与青年吸烟者对尼古丁的长期依赖经验有关,提示着成瘾线索刺激对成瘾者行为反应的影响。研究二结果发现在吸烟组青年中,左侧初级运动皮层的激活时间与其行为上对吸烟刺激的趋近反应具有一致性,提示着左侧初级运动皮层在尼古丁成瘾者对线索刺激加工中的重要作用,为物质使用障碍者脑激活水平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联增添了实验证据。

俞风云[2](2021)在《重复Theta节律磁刺激对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我国约8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脑皮质兴奋性和脑损伤存在相关关系,促进皮质功能的重组是促进脑卒中后功能障碍恢复的重要途径。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常用于调节脑皮质兴奋性,使患者半球兴奋性再次达到平衡状态进而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是非常有前景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Theta节律磁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是TMS的一种高效应用方案,可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强的兴奋性作用,现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然而,TBS的作用持续时间有效且TMS的治疗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频率、强度、刺激剂量、时间、线圈类型等,TMS临床方案的制定还未得到统一并且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目前还尚未探索出治疗效应最佳的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索新的TMS应用方案,确定优化的治疗范式,提高TMS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效率,同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设定提供参考依据。实验一:探索不同刺激间隔重复iTBS对健康青年皮质兴奋性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不同刺激间隔重复进行3组间歇性Theta节律磁刺激(iTBS)对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后效应。方法: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健康成年人16名。每个受试者按照随机抽取的顺序接受3种不同iTBS干预方案,每种干预方案均由3组常规iTBS组成,每组600脉冲,共1800脉冲。三种干预方案仅采用的组间刺激间隔不同,分别为0、10和30min。故三种干预方案分别为:A)连续3组iTBS刺激(iTBS1800),B)间隔10min进行3组iTBS刺激(iTBS600×3*10),C)间隔30min进行3组iTBS刺激(iTBS600×3*30)。每两种干预方案间隔1周为洗脱期。在每次干预前、干预间歇和干预后60min内特定时间点分别进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长间隔皮质内抑制(Long-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LICI)的评估。结果:所有受试者都能耐受单次1800脉冲的iTBS刺激,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三组间MEP波幅在干预后60min内“方案”和“时间”效应均存在显着差异(F2,30=3.734,p=0.036;F6,90=2.886,p=0.013)。与基线相比,干预后60min内iTBS1800组MEP波幅主要表现为下降趋势,并在5min时表现为显着抑制(p=0.049),之后MEP波幅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在45min时与基线水平相似,在50min后大于基线MEP波幅。iTBS600×3*10组MEP波幅变化主要为上升趋势,前两组iTBS干预后5min时MEP波幅水平相似,在完成第三组iTBS刺激后5min时MEP波幅大于前两组水平,但是不存在差异,10min时显着高于基线水平(p=0.015)。iTBS600×3*30组MEP波幅表现为易化趋势,并且在每组iTBS干预后MEP波幅逐步增加,易化效应长达120min,与基线相比,第一组iTBS干预后的10min(p=0.016),第二组iTBS干预后的10(p=0.012)和15min(p=0.019),第三组干预后的5、10和60min(p=0.013,p=0.018,p=0.030)时MEP波幅均显着增加。各组间LICI的变化未发现显着差异(p>0.05)。受试者接受不同iTBS方案刺激后的应答反应发生变化且不存在相关性。常规iTBS600脉冲后,出现易化反应的受试者比例为50%,iTBS1800应用后62.5%的受试者表现为抑制反应,iTBS600×3*10应用后56.25%的受试者表现为易化反应,iTBS600×3*30应用后75%的受试者表现出易化反应。结论:重复应用3组iTBS间隔30min能产生叠加效应,产生更强MEP波幅增加的效应,提高应答反应率;重复iTBS使用不同刺激间隔时对运动皮质兴奋性会产生不同后效应。实验二:探索重复iTBS对脑卒中后上肢严重功能障碍患者疗效的研究目的:TBS对脑损伤患者皮质兴奋性的调节,可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为提高临床磁刺激治疗效应,实验一重复应用3组iTBS间隔30min调节皮质兴奋性效果最佳,故将效果最佳的方案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探究多剂量的iTBS应用于脑卒中后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患侧初级运动皮层对功能恢复和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招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康复医学科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5名,将其随机分为假刺激组、常规iTBS组和实验组。常规iTBS组每天接受单次iTBS刺激,并在刺激后接受连续60min的作业治疗训练(occupational therapy,OT);假刺激与常规组相比使用假刺激线圈(不产生磁作用);实验组每天接受3组iTBS刺激,每组刺激间隔为30min,在刺激间隔接受OT训练,共60min。共接受10天的治疗。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upper limb Fugl-Meyer,UL-FMA)、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简单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index,BI)和TMS指标评定。结果:15名受试者均完成连续10天的康复治疗,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与干预前相比,三组的UL-FMA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04,p=0.001,p=0.002),BI评分只有常规组和实验组存在明显改善(p=0.040,p=0.010),其他评分不存在差异。组间比较显示,常规组和实验组的UL-FMA改善程度优于假刺激组(p=0.029,p=0.003),然而常规组和实验组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干预前,实验组中一名受试者双侧都不能诱发MEP,其他受试者健侧均能诱发出MEP,78%患者的患侧皮层不能诱发出MEP。三组患者干预前后双侧皮层的RMT和MEP波幅均不存在差异,干预后组间皮质兴奋性也未发现显着变化(p>0.05)。结论:iTBS刺激脑卒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患侧皮质区域可以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增加iTBS的刺激剂量在短期内对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改善和调节皮质兴奋性的效果不明显。

李佳[3](2021)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转化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占颅脑损伤的2%—5%,常引起严重的视功能损害。TON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机制主要包括由外力导致的视神经的原发性损伤和由缺血及炎症等所致的继发性损伤两个方面。原发性损伤是不可逆的,其严重程度是由受伤瞬间的外力所决定,而继发性损伤则是原发性损伤后,在损伤区出现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如视神经的水肿、炎症反应、局部缺血、过度激活的谷氨酸受体、脂质过氧化作用和钙离子超载等,造成神经元的髓鞘和胶质瘢痕的形成,以及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在视神经损伤后轴索断裂致轴浆流运输中断、营养因子缺乏,大量的神经节细胞大约在损伤7天左右达到凋亡高峰,而RGCs的凋亡最终将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丧失。然而,继发性的损伤往往在伤后数周内仍造成持续的视神经损伤,因而它的损伤程度往往超过原发性损伤,但它可以通过有效治疗改善控制。目前临床上针对TON的治疗方法多样,但各种方法的疗效争议较大。一般伤后视力大于0.1者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而视力小于0.1者则可采用激素冲击、减压手术或二者联合治疗。TON治疗中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视神经管减压术,它是通过手术切除视神经管周围的骨壁,以减轻因视神经水肿、出血等引起的对视神经的压迫症状,从而缓解视神经的血运障碍,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视神经减压术最早采用的是经颅入路的手术方式,这种方式损伤大且手术风险也相对较高。随着内窥镜设备及鼻窦手术的不断发展,视神经减压术已发展为创伤更小的鼻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常规的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是通过切除钩突,并将前后组筛窦以及部分蝶窦打开,进行视神经管减压。这种手术入路方式视野开阔,能够充分暴露视神经管,并且较容易操作,但不足之处是术中切除钩突和前、后组筛窦,会造成较大的医源性损伤。此外,当TON患者合并有复杂的颅底骨折时易损伤颅脑组织及眼眶组织,增加了手术中寻找视神经管位置的难度。因此,迫切需一种新的微创手术入路方式来进行视神经管减压,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减少医源性的损伤。由于视神经管临近蝶窦和筛窦,由蝶骨小翼构成,如果从蝶窦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只需切除上鼻甲开放蝶窦及少部分后组筛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然而,单纯的手术治疗,虽可以减轻视神经管的压迫症状,但是仍无法改善损伤局部炎症微环境,阻止继发性损伤的发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神经损伤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能够提高大鼠的运动功能,改善病变局部的微环境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可以明显提高颅脑创伤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此外,在损伤局部移植MSCs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并且MSCs对脊髓再生的影响是剂量依赖性的,可通过提高剂量加强疗效。在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中,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MSCs可以促进大鼠RGCs的存活及轴突的再生,促进视神经(ON)损伤的恢复。另外,MSCs除具有再生修复功能外,还有极强的免疫抑制和抗炎功能。为此,我们认为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通过经蝶窦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暴露视神经管后,并在损伤局部移植h UC-MSCs一方面能促进视神经的再生修复,同时也可弱化视神经损伤局部的炎症微环境,进而减少视神经的继发性损伤和胶质瘢痕的形成,从而改善TON患者的预后。研究目的1.探讨明胶海绵支架对h UC-MSCs增殖的影响。2.探讨h UC-MSCs明胶海绵支架材料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3.探讨在CT后处理技术的辅助下进行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4.探讨局部移植h UC-MSCs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安全性,以期为TON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分离培养人脐带来源的原代MSCs,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和定向诱导分化技术对MSCs的表面标志物及三系分化能力进行了鉴定;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明胶海绵的三维结构,通过共培养运用MTT法检测MSCs在明胶海绵支架上的增殖能力。2.通过建立大鼠视神经半横断损伤动物模型,利用HE染色、视觉诱发电位等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形态学及视功能的改变。3.利用CT后处理技术,模拟内镜下视神经管及颈动脉在蝶窦内壁上的解剖位置,并通过后处理容积成像(VR)技术显示出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内侧壁上的位置,有利于手术中找寻视神经管的位置,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并通过收集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视力、视神经的管径、视神经管的长度和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介绍一种可靠的辅助术中视神经管找寻的方法。4.招募20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h UC-MSCT)联合视神经管减压术组,另一组为单纯视神经管减压组(ETOCD组),通过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内最佳视力变化、色觉、相对性瞳孔传导阻滞(RAPD)、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等指标评价疗效,并通过观察MSCT后,患者体温、过敏反应、鼻腔感染、全身感染等指标,评估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本课题采用体外贴壁法分离人脐带来源的MSCs,该细胞表面阳性表达CD90(99.82%)、CD29(99.76%)、CD44(99.39%)和CD105(95.37%),阴性表达CD34(0.72%)、CD31(0.57%)和CD45(0.83%),并且该细胞能够分化成脂肪、骨和软骨,具有三系分化潜能。利用明胶海绵作为干细胞生长的三维支架,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及不溶胀,且材料最终能自行吸收,并且MSCs在明胶海绵支架上的增殖能力在培养96h及120h要显着高于无支架材料的对照组。2.本课题成功建立了大鼠视神经半横断损伤的动物模型,从形态学观察可以看到,MSCs移植组视神经及视网膜的损伤程度较损伤对照组明显减轻;从视功能来看,在损伤后各时间点,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FVEP的波幅明显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而实验组在各时间点,与正常组相比FVEP的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而波幅值在损伤后的第1天和第3天比正常组降低(P<0.05),但在损伤后第7天至14天时,波幅与正常组无显着改变(P>0.05);实验组与损伤组在各时间点,波幅明显增高及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3.在CT后处理技术的辅助下,所有患者在术中都能正确找寻到视神经管的位置,我们的结果发现,有13例患者的视力(VA)有改善,总改善率为59.1%。术后出现1例轻度的脑脊液漏,通过平卧休息后症状改善,未观察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我们还发现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p<0.05)。视神经管颅口管径最宽,与中段、眶口管径大小有显着差异(p<0.05)。4.20例TON患者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未发生任何局部移植干细胞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事件,研究无确切的有效性结果,所观察的视功能评价指标如视力、色觉、RAPD和VEP,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明胶海绵支架具有较高的孔隙率,能促进h UC-MSCs在其上的增殖,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自行吸收,是理想的h UC-MSCs生长的支架材料。2.h UC-MSCs局部移植能够减轻大鼠视神经半横断损伤的程度并促进损伤的修复。3.ETOCD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和微创的治疗方法。CT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术者在手术中识别视神经管的位置。而视神经管内侧壁的减压长度可能不需要完全切除整个内侧壁,特别是靠近颅口处的骨壁不一定需要完全去除。4.10例TON患者局部移植同种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的,耐受性良好。

崔永婷[4](2020)在《短期戒断对吸烟者错误反应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文中认为烟草是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每年有超过八百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烟草中含有至少69种致癌物,吸烟就等于慢性自杀。目前为止,我国吸烟者总数位列世界首位,2018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的吸烟率达到了26.6%。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间全球吸烟率出现了首次降低,但吸烟人群中的青少年吸烟者人数却在逐步上升,并且首次吸烟年龄正趋于低龄化。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大脑的神经生理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一时期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吸烟者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甚至很多人曾经尝试戒烟但失败。这是由于戒断会破坏涉及认知功能的监测系统,导致人的认知控制系统障碍。同时戒断还会引起吸烟者戒断症状的出现,如渴求、冲动、焦虑、情绪低落等,这就可能促使戒烟失败导致复吸。因此关于青少年吸烟成瘾大脑神经机制戒烟认知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吸烟者知道吸烟可能会导致不利的后果并表达了强烈的戒烟愿望,但仍戒烟失败导致复吸。本文研究了可能导致不利后果的认知控制的一个方面:错误监测。在日常生活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监测是绩效监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行为调节和认知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依据所监测到的错误来调节优化自己的行为防止其对后续行为的干扰。脑电图其高时间分辨的特点能够记录毫秒级的电位变化并可以对人的认知加工进行实时测量,因此本文采用脑电图的方法进行研究。此外,关于青少年吸烟者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方面错误监测能力的研究很少,尚且不清楚错误处理能力与戒断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了20名青少年吸烟者12小时戒断前后引起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及行为学变化,从而探讨戒断后其认知控制能力是否存在异常。在1-3周内进行两次相同的被试内实验:(1)像往常一样吸烟(满足状态)和(2)戒烟≥12小时(戒断状态)。通过Flanker侧翼刺激任务,使用ERP中与错误相关的两种成分:错误相关负电位(error-related negativity,ERN)和错误正电位(error positivity,Pe)。ERN是在错误发生后的150ms内出现,反映了早期的、无意识的错误加工,Pe是在错误出现后的200-400ms内出现,反映了对错误的有意识的加工。两者是处于同一错误加工系统的不同错误加工阶段。行为学数据使用E-prime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显示经过12小时戒断后青少年吸烟者的Pe波幅明显的降低,并且戒断症状有增加的趋势。研究表明12小时戒断后吸烟者在错误发生后的错误处理能力降低,这种降低可能是由戒断引起的。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为戒断后青少年吸烟者的神经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温宇娇[5](2020)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及认知功能研究 ——基于多指标ERP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临床特征及社会心理因素特征;2、结合心理学测评、电生理水平探究伴NSSI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方法:本研究纳入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符合入排标准的51例首发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其中无自伤自杀行为组21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NSSI组,18例)、自杀未遂组(SA组,12例))以及24例健康对照(HC组)。采用课题组编制的CRF病例报告表收集被试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使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及Beck自杀意念量表(BSI-CV)评估临床症状;使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生活事件量表(LE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情绪智力量表(WLEIS)、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整体疼痛评估量表(GPS)评估社会心理因素;使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测验(RBANS)、事件相关电位(ERP)评估认知功能。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1)一般人口学资料中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2)四组被试各量表得分以及ERP各项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3)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随后采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在Process插件检测NSSI组中儿童期虐待在羞耻感和自伤程度间的中介效应。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三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HC组一般人口学资料与临床量表的比较四组被试在HAMA、HAMD-24上得分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以及BSI-CV上得分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青少年抑郁障碍NSSI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1、EPQ评定结果:四组被试在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以及掩饰(L)四个分量表上得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相比,NSSI组在E、N分量表得分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A组相比,NSSI组在E、N、L分量表得分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CTQ评定结果:四组被试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四个因子上得分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社会环境评定结果:四组被试在社会支持、负性事件得分上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相比,NSSI组负性事件得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组相比,NSSI组得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MPAI、GPS、中学生羞耻感量表评定结果:无自伤自杀行为组、NSSI组、SA组在三个量表上得分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社会心理因素与自伤严重程度相关分析:对NSSI组的CTQ、MPAI、SSS、羞耻感以及自伤严重程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伤严重程度与CTQ(r=0.667,p<0.01)、MPAI(r=0.728,p<0.01)、羞耻感(r=0.776,p<0.01)得分均呈显着正相关,与SSS得分呈显着负相关(r=-0.464,p<0.01);羞耻感与CTQ(r=0.589,p<0.01)、MPAI(r=0.813,p<0.01)得分均呈显着正相关,和SSS得分呈显着负相关(r=-0.491,p<0.01);SSS与CTQ(r=-0.35,p<0.01)、MPAI得分(r=-0.494,p<0.01)均呈显着负相关;MPAI与CTQ得分呈显着正相关(r=0.499,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t=2.67,p<0.05)和羞耻感(t=2.475,p<0.05)对自伤程度均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手机依赖(t=1.45,p<0.05)和社会支持(t=-0.369,p<0.05)对自伤程度的预测作用均不显着;6、中介效应:在NSSI组中检测儿童期虐待在羞耻感和自伤程度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在羞耻感和自伤程度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显着,效应值是0.4465,95%的CI为(0.17,0.78),占总效应的24.4%,占直接效应值的32.2%;7、WLEIS评定结果显示,无自伤自杀行为组、NSSI组、SA组在总分及四个分量表上得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分析1、RBANS结果显示,四组被试在即刻记忆、言语功能、注意力、延时记忆以及总分、标准分上得分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ERP检测(P300、P50、N400、N170)结果分析:四组被试在Cz电极点上的N1、N2、P3a、P3b、P50、N400、N170潜伏期,P3a、P3b、P50、N400、N170波幅和P50抑制(S1/S2)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相比,NSSI组P300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组相比,NSSI组P300的潜伏期明显变短、波幅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包括人格特质、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以及羞耻感;2、与无自伤自杀行为抑郁障碍患者相比,伴NSSI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明显受损,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能力下降、资源利用能力差;与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相比,伴NSSI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较轻;与健康被试相比,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筛选信息能力、抗干扰能力差等特点,而且在语言认知功能、面孔识别、加工能力方面受损。

陈静仪[6](2020)在《太极拳运动对女子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的脑电波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及意义:已有研究表明长期吸食苯丙胺类物质会损伤前额叶、眶额叶和大脑皮质等区域和引起脑成份的改变从而导致行为功能和认知功能的下降。太极拳能促进人的认知功能和提升身体素质,而脑部各脑电波成份均与认知水平相关,并且太极拳对前额叶以及运动区和枕叶的功能均有影响。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与脑电图技术相结合,探索急性和长期太极拳练习对女性苯丙胺类物质成瘾者脑电信号的影响。提炼能够促进女性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身体机能、脑功能康复的具体动作,并验证其康复效果。通过实验对比,初步证实太极拳对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的Alpha、Theta节律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可以丰富现阶段我国关于运动干预对促进戒毒人员康复方面的研究内容,能够更加深层次地研究运动戒毒的有关机制;也能够在促进戒毒人员早日康复,降低复吸率等方面提供积极的帮助;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身心康复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价值,为将来太极拳作为戒毒所康复训练手段中安全有效的康复手段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而且太极拳作为一项经济、简便的运动在戒毒所中更广泛的应用可以减少国家在戒毒方面的财政支出。最后本研究可以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应用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促使更多不同的群体参与到武术的习练中。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将从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招募的32名女子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被试进行为期6个月的太极拳运动干预,一周三次,一次一小时;对照组进行戒毒所内日常体育康复活动,其内容包括广播体操、广场舞等活动,一周三次,一次一小时。对所有被试进行体质测试、脑电测试以及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均在干预前由经培训后的人员完成。体质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及血压测试。脑电波测试在以下三个时间点进行:(1)对干预前静息状态、(2)干预后静息状态、(3)急性太极拳练习与急性跑台20分钟后即刻。并对3次测试的Alpha及Theta平均功率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时间(前测、后测)、组别(实验组、对照组)、时间×组别检验,分析被试者干预前后的Alpha及Theta平均功率数据变化。结果:经过6个月运动干预后,两组被试Alpha节律功率在F4、F7、C3、C4、P3、P4、P7、P8、T7、T8、Cz、Oz电极点处显着性下降,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无显着性差异。表明长期运动干预能够减弱吸食苯丙胺类物质对成瘾者的脑部损伤,促使其康复。Theta节律功率在F3、F7、C3、C4、P3、P4、P7、P8、T7、Cz、Pz、Oz电极点处显着下降。表明长期运动干预可能通过增强血液循环过程,使大脑皮层血流量增强,大脑供血能力增强。分别进行20分钟急性太极拳练习与急性跑台运动后Alpha节律功率在F7、C4、P4、P8、T7、T8、Cz、Pz、Oz电极点处有显着性差异,其中在F7、C4、P4、P8、T8、Cz、Pz、Oz处为急性太极拳组高于急性跑台运动组。增加的Alpha活动反映了皮层激活程度降低,焦虑情绪状态减少;Theta节律功率在F7、P4、P8、T7、T8、Pz电极点处有显着性差异,其中在F7、P4、P8、T8、Pz处为急性太极组高于急性跑台运动组。这意味着大脑皮层与自主神经一同被激活,认知功能增强,从而提高戒毒效果。结论:太极拳练习可以改善处于强制隔离期的女性甲基苯丙胺戒断者情绪状态及认知功能,具有作为戒毒康复干预手段的潜在价值。

刘淇丰[7](2020)在《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前额叶血红蛋白测定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对酒依赖患者及健康饮酒者分别进行认知活动过程中大脑前额叶区域氧合血红蛋白(Oxygenated Hemoglobin,Oxy-Hb)、脱氧血红蛋白(Deoxygenated Hemoglobin,Deoxy-Hb)的相对浓度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酒依赖患者认知活动中前额叶血氧水平变化的改变,同时分别对两组进行认知功能评定,以研究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大脑前额叶区域Oxy-Hb、Deoxy-Hb相对浓度水平之间的关联,探讨前额叶Oxy-Hb、Deoxy-Hb相对浓度水平对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预测价值,为酒依赖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物质依赖病房住院的酒依赖患者为研究对象,要求至少停止酒精性饮料14天且目前已停止使用安定类镇静药物替代。选取相同例数的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要求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年限)与酒依赖组相匹配。分别对两组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包括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si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测评执行功能;视觉记忆测试(Brief Visuospatial Memory Test Revised,BVMT-R)、数字序列测试(Digital Sequence,DS)测评记忆功能;数字广度测试(Digit Span,DS)、持续性操作能力测试((Continous Performance Test,CPT)测评注意功能,在完成相关评定后使用ETG-4000型脑功能定量成像装置分别测定两组认知任务下前额叶Oxy-Hb和Deoxy-Hb相对浓度水平,并与认知功能评定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酒依赖组执行功能测评成绩显示: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总应答数(t=-13.681,P<0.001)、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t=-21.3,P<0.001)、持续应性答数(t=-8.573,P<0.001)、持续性错误数(t=-12.121,P<0.001)得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正确应答数(t=22.172,P<0.001)、完成分类数(t=22.672,P<0.001)得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记忆功能测评成绩显示:视觉记忆测试(t=27.025,P<0.001)、数字序列测试(t=17.84,P<0.001)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注意功能测评成绩显示:数字广度测试(t=14.804,P<0.001)、持续性操作能力测试(t=9.039,P<0.001)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酒依赖组及健康对照组在进行认知活动时前额叶Oxy-Hb浓度水平均有升高,但酒依赖组相对浓度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t=13.026,P<0.001);前额叶Deoxy-Hb浓度水平均有下降,但酒依赖组相对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3.490,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酒依赖组执行功能测评成绩: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总应答数(r=-0.707,P<0.001)、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r=-0.705,P<0.001)、持续应性答数(r=-0.198,P<0.001)、持续性错误数(r=-0.646,P<0.001)与Oxy-Hb相对浓度水平呈负相关,正确应答数与(r=0.536,P<0.001)、完成分类数(r=0.298,P=0.022)与 Oxy-Hb 相对浓度水平呈正相关;记忆功能测评成绩:视觉记忆测试成绩(r=0.613,P<0.001)、数字序列测试成绩(r=0.450,P<0.001)与Oxy-Hb相对浓度水平呈正相关;注意功能测评成绩:数字广度测试成绩(r=0.376,P=0.003)、持续性操作能力测试成绩(r=0.583,P<0.001)与Oxy-Hb相对浓度水平呈正相关。酒依赖组认知功能测评成绩与前额叶Deoxy-Hb均无统计学相关性。4酒依赖组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水平ROC曲线分析显示:Oxy-Hb≤0.155即可分类为酒依赖认知功能障碍,Oxy-Hb>0.155即可分类为非酒依赖认知功能障碍,均为分类准确性最高(P<0.05)。结论1酒依赖患者的执行功能、注意功能、记忆功能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2酒依赖患者进行认知活动时前额叶Oxy-Hb和Deoxy-Hb相对水平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Oxy-Hb相对浓度水平显着高于Deoxy-Hb,Oxy-Hb可作为反映认识活动时局部脑血氧水平改变的生理学指标。3酒依赖患者的执行功能、记忆功能、注意功能与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水平均呈正相关,通过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水平的测定可以反映出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为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4前额叶Oxy-Hb和Deoxy-Hb水平对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王甜[8](2020)在《外泌体负载内源性神经保护肽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目前,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的治疗尚无明确有效的方法。临床上主要以激素和手术治疗为主,但二者的疗效不确切且尚无循证医学研究的支持。生物多肽因其高特异性有望成为TON治疗的新型药物。但是,肽类存在易降解,不稳定和半衰期短的问题,且很多普通肽细胞膜渗透和组织穿透能力很弱,难以穿过眼部屏障。这限制了它们作为治疗剂的用途,同时也对多肽递送系统提出了挑战。本研究旨在利用视神经钳夹(Optic nerve crush,ONC)模型模拟TON的急性视神经损伤过程,首先探讨不同致伤冲量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及其轴突丢失的关系,以期深入理解疾病进程,科学选择疾病治疗的时机;其次,构建可高效负载神经肽的外泌体(exosome)新型生物纳米载药系统;最后,基于体内大鼠ONC模型,评估其在TON治疗上的可行性和应用潜力。方法:1.大鼠视神经钳夹模型的探究。1)利用自闭合反向夹持镊,在距视盘1.5mm处进行右侧视神经钳夹,钳夹时间分别为5s,10s,20s,建立不同损伤强度的SD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行Masson视网膜切片染色,评估模型成功建立。2)在不同钳夹时间下,于伤后1、3、5、7、14、21、28天行视网膜切片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评估视网膜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3)在不同钳夹时间下,于伤后7、14、21、28、35天行SD大鼠OCT扫描观,评估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的厚度变化。4)在不同钳夹时间下,于伤后7、14、21天行视网膜铺片检测βⅢ-tubulin+轴索数量,评估视网膜内神经纤维的丢失情况,行视网膜铺片检测RBPMS+RGC数量,评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死亡情况。2.外泌体负载神经肽PACAP(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系统的构建。1)从不同种类的视网膜细胞系中,利用超速离心法获得视网膜细胞外泌体。利用电子显微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及Western blot对其进行形态学、粒径范围及特征蛋白表达谱的鉴定。2)利用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DIR标记的exosome的摄取。3)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视网膜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与神经保护肽PACAP38的连接效率。4)利用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不同视网膜细胞来源exosome所负载的FITC标记的CP05-PACAP38的摄取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摄取率。3.体内神经保护作用。1)利用视网膜铺片检测RBPMS+RGC数量,评估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2)利用OCT评估视网膜RNFL的厚度。3)利用Western blot及视神经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再生蛋白GAP-43的蛋白表达,评估视神经的再生潜力。4)利用霍乱毒素B进行视神经示踪,评估距离钳夹部位不同距离的视神经再生数量。5)利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evoked potential,FVEP)进行N2P2波形的振幅及潜伏期检测,评估视神经功能。结果:(1)大鼠视神经钳夹模型的探究。1)视神经钳夹痕迹,指示造模成功。2)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从损伤第3天开始出现节细胞数目减少,于损伤第7天出现视网膜核层排列紊乱,此时尚未观察到RNFL及全层厚度变化,于损伤14天开始出现RNFL变薄,视网膜全层变薄,视网膜核层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不同损伤程度的各组间无肉眼可见的显着差异。3)OCT结果显示损伤14天时RNFL明显变薄,一直延续到损伤21天,之后RNFL厚度减少趋势相对稳定,虽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损伤程度的各组间无肉眼可见的显着差异,神经轴索的βⅢ-tubulin+染色支持OCT结果。在损伤后的同一时期,RGC轴索的丢失程度与损伤冲量有关。4)RBPMS+RGC染色显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于损伤第一周时大幅减少,于损伤第二周呈中度下降,相比于第一周下降比例有所缓和,之后RGC数目仍继续衰减,下降幅度趋于平稳。在损伤后的同一时期,RGC丢失程度随损伤冲量的增加而加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2)外泌体负载神经肽PACAP38系统的构建。1)RGC源性外泌体(EXORGC)可以高效负载PACAP38进入RGC。2)流式结果显示FITC-CP05-PACAP38与EXORGC的连接效率为92.8%。3)流式结果显示FITC-PACAP38体外细胞摄取率为5.22%,EXORGC负载FITC-PACAP38系统(EXORGC-PACAP38)可使FITC-PACAP38体外细胞摄取率提高至95.7%。4)体内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相同时间内EXORGCRhodamine B-CP05-PACAP38系统可以提高Rhodamine B-PACAP38被视网膜组织摄取的效率。(3)体内神经保护作用。1)视神经损伤1周。i)损伤组RGC数量为706.31±15.8/mm2,EXORGC对照组为783.63±7.06/mm2,PACAP治疗组为791.37±10.63/mm2,EXORGC-PACAP38治疗组为865.22±18.42/mm2。PACAP38治疗组和EXORGCPACAP38疗组与损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EXORGC-PACAP38治疗组RGC存活率最高,与单纯的PACAP38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ii)OCT结果显示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iii)F-VEP结果显示EXORGC-PACAP38治疗组和PACAP38治疗组相比于损伤组P2波潜伏期缩短,但两治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治疗组较损伤组均不能改善P2波的振幅。2)视神经损伤2周。i)损伤组RGC数量为76.84±7.63/mm2,EXORGC对照组为90.48±3.6/mm2,PACAP治疗组为141.79±12.77/mm2,EXORGC-PACAP38治疗组为195.63±11.09/mm2。PACAP38治疗组和EXORGC-PACAP38治疗组与损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EXORGC-PACAP38治疗组RGC存活率最高,与单纯的PACAP38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EXORGC-PACAP38治疗组相较与损伤组,可挽救RNFL的厚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ACAP38不能挽救RNFL厚度的下降。iii)EXORGC-PACAP38治疗组较损伤组及PACAP38治疗组,Gap43的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AP38不能增加视神经中Gap43的蛋白表达。iv)视神经的CTB示踪显示EXORGC-PACAP38治疗组的视神经再生能力最强,相比于损伤组或单纯的PACAP38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EXORGC-PACAP38治疗组较损伤组P2波振幅增高,潜伏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AP38治疗组不能改善P2波的潜伏期。(4)毒性试验。治疗剂量的EXORGC-PACAP38未造成视网膜组织组织病理学改变,视网膜各层厚度改变,对应的眼底成像系统未见异常,未造成N2P2波振幅和潜伏期的异常。结论:1.在SD大鼠的视神经钳夹模型中,RGC的死亡和RNFL的变性丢失过程均分为两个阶段发生,即快速丢失阶段和缓慢丢失阶段。但是,二者并不同步,RGC的死亡先于视网膜内轴突的丧失,RGC丢失幅度大于RNFL变薄的幅度。在ONC后的同一时期,RGC丢失程度随损伤冲量的增加而加重,而RGC轴索的丢失程度与损伤冲量无关。2.PACAP38在大鼠ONC模型中发挥了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但是不能促进视神经再生。3.视网膜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作为新型生物纳米载药系统,通过exosome锚定肽CP05与神经保护肽PACAP38形成连接复合体。加载了神经保护肽PACAP38的exosome仍可保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其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源性外泌体相比于所测试的其他眼源性RPE细胞外泌体和Müller细胞外泌体展现出更高的PACAP38负载效率。在体外,可以增加源细胞RGC对PACAP38的摄取,大大提升了PACAP38与源细胞RGC相互作用的能力。在体内,可以迅速穿越视网膜内界膜屏障,布散至视网膜内层组织。4.EXORGC-PACAP38在大鼠ONC模型中介导高效的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效应,起到延缓RGC的丢失及促进视神经轴索再生进而改善视神经功能的作用。

孙瀚[9](2019)在《基于多模态生物电信号人机交互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生物电信号的人机接口是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技术,使用人体自身的生物电信号构建与外部设备直接相连的通道。目前主要采用的生物电信号有脑电信号(EEG)及表面肌电信号(sEMG)。EEG信号记录了头皮脑电信号,不依赖肌肉组织,具有响应速度快、使用安全方便、无创性等优点;sEMG信号可以直接反映肌肉活动情况和运动意图,操作方便自然,信号相对较稳定、幅值较大。本研究对基于多模态生物电信号的人机接口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充分分析了单模态信号处理方法。本研究提出了少量电极共空间模式算法及基于所有样本对信息的相关性距离度量算法,这两种算法的组合可以用于电极/特征提取及选择;还结合深度度量学习,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二分图最大权完美匹配的多模态信号处理算法MWP-EMG-EEGNet。将这些算法用于多种任务,可以测试分类性能,其中,论文重点分析了ERP范式诱发的多模态生物电信号的单试次识别,并将相关结论运用于研究基于生物电信号的反应时间缩短程度。算法结果验证了生物电信号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更高的反应动作识别准确率。在这些算法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工作还搭建了在线人机接口系统,实现在线测试及应用。本论文工作设计了可穿戴式设备,该设备可以记录进行四种腕部活动时上臂肌肉组织诱发的sEMG信号。信号的时域、频域和时频域可提取共42维特征向量。本研究提出的DM算法利用所有样本对信息重新定义了类间距离和类内距离,将二者的比值作为可分性度量标准。四种不同分类器算法用于评价通过DM算法得到的普适性最优特征子集。在线任务是通过可穿戴式设备采集实时sEMG信号,并在有简单障碍物的环境下通过四种不同范式操纵改装设计的遥控车完成指定路径。任务完成时间和动作识别正确率是在线测试的两个性能评估指标。硬件测试结果说明采集系统SNR指标达到68.91 dB。特征选择结果表明DM算法可以使用23维特征达到96.77%的分类性能。在线测试结果表明,信号窗口长度为125 ms的状态机范式最接近实际控制情况,在线任务完成时间为48.08 s。将脑机接口系统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关键难点是如何减少电极数量,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少量电极共空间模式算法(Fewer-channel Common Spatial Patterns,FCSP)及基于模拟退火策略的相关性距离度量(Corr-DM)算法来选取普适性最优化电极组合。采集被试者进行心算任务和想象空间旋转任务时的认知行为EEG信号验证算法性能。本论文研究提出的算法组合平均仅需7个电极就可以区分上述两种认知行为任务,达到90%的二分类正确率阈值,并结合截断加权算法确定了普适性的最优化电极组合。通过相关性和可分性分析验证最优化电极组合在训练组被试者数据上的有效性,相关性分析表明该电极组合与全部电极组合有显着性相关关系,可分性分析表明当使用最优化电极组合时,两种认知行为任务的信号有显着性差异。对测试集被试者进行跨被试分析,结果说明使用普适性电极组合的平均分类正确率可达到93.18%。基于上述生物电信号处理算法及结果,本论文还研究了生物电信号对于反应时间的缩短情况。本文设计了基于反应时间的实验范式,使用Corr-DM算法选取10个电极,并通过滑动窗及拓展时间窗方法分别分析EEG和sEMG信号。结果表明两种模态的反应时间相对于实际鼠标反应时间分别缩短了159.04 ms和75.22 ms。生物电信号可以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得到较高的反应动作识别准确率。本研究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0400 ms的EEG信号,反应动作识别准确率(单试次ERP信号分类正确率)可以达到93.39%;使用手工特征工程结合SVM算法分析0400 ms的sEMG信号,反应动作识别准确率为88.65%;两种生物电信号的反应准确率相对于真实鼠标点击准确率的提升幅度分别为60.2%及55.46%。基于单模态反应时间的分析结果,本论文研究提出了基于最大权完美匹配(Maximum-Weight Perfect,MWP)的多模态生物电处理算法MWP-EMG-EEGNet,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加权完备二分图中找到最大权完美匹配,这样可以为批量数据中的每个样本找到最优匹配的同类/异类难样本,从而缓解训练过程中的过训练及样本不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将MWP匹配引入深度度量学习框架,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损失目标函数,联合该损失函数与二值交叉熵损失实现端到端训练。多模态处理算法可以结合单模态分析的优势,保证了生物电信号反应时间(307.22 ms)的同时,可以获得较优的反应动作识别准确率,具体实验结果说明:在0400 ms时段多模态处理算法可以达到96.38%的识别准确率,高于实际反应动作准确率63.19%;联合训练MWP匹配和交叉熵损失优化目标可以同时考虑异类样本可分性及同类样本紧凑性,优化试次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分布;基于MWP匹配可以完成难样本加权,提升神经网络模型的收敛速度和分类精度。在上述离线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工作设计了两种多模态生物电信号的在线人机接口系统。第一种联合了NeuroScan、BCI2000及FieldTrip工具箱,邀请与离线实验中相同的被试组进行了两次在线实验,第一次在线实验(仅使用离线实验数据训练的模型)及第二次在线实验(使用离线实验数据和第一次有反馈在线实验数据联合训练)得到的平均分类正确率分别为94.62%和97.16%。但是该系统还存在便携性问题,因此本论文还设计了一种便携式多模态生物电信号采集系统,实现多操作系统及多编程环境下的实时数据采集及图形可视化界面设计;本研究还将该系统应用于虚拟轮椅控制,设计的系统和算法能够准确识别出转向和前进状态,转向状态中还可以具体识别出左转和右转状态。

汪倩[10](2019)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注意偏向和心理渴求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探索其对甲基苯丙胺(MA)依赖者注意偏向和心理渴求的影响。方法将50名MA依赖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采用高频(10 Hz)rTMS刺激MA依赖者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视觉模拟尺(VAS)和成瘾stroop任务评估MA依赖者的渴求水平和注意特点。结果采用t检验对注意偏向和心理渴求进行组间组内比较:(1)行为学指标: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反应时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平均反应时快(P<0.05);错误个数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指标: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渴求程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实验组比对照组的VAS得分低(P<0.05)。(3)平均反应时与VAS的相关性:VAS与平均反应时有正相关性。结论1.rTMS能够有效降低MA依赖者的渴求水平,有助于减少复吸的发生。2.rTMS可以改善MA依赖者的注意偏向。3.stroop任务有可能成为心理渴求和MA依赖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

二、青年酒精依赖者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年酒精依赖者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年吸烟者对吸烟图片接近偏向行为的神经电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尼古丁的生理机制及流行性
    1.2 接近偏向行为在尼古丁成瘾研究中的作用
2 文献综述
    2.1 成瘾线索诱发行为的理论研究
        2.1.1 诱因-易感化和注意偏向模型
        2.1.2 双加工理论模型
    2.2 成瘾线索研究的常见方法
        2.2.1 成瘾线索的识别任务
        2.2.2 注意偏向任务
        2.2.3 接近偏向任务
    2.3 运动皮层在成瘾领域的研究
    2.4 经颅磁刺激在尼古丁成瘾领域的应用
        2.4.1 经颅磁刺激在尼古丁成瘾者中的应用
        2.4.2 单线圈单脉冲经颅磁刺激在图片线索领域的应用
3 问题提出
4 研究框架
5 实验一青年吸烟者线索暴露下的接近偏向效应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材料与方法
        5.3.1 被试
        5.3.2 实验仪器
        5.3.3 图片刺激材料
        5.3.4 问卷材料
        5.3.5 任务和程序
    5.4 数据处理
    5.5 数据结果
        5.5.1 图片评分被试基本信息及图片评分
        5.5.2 趋近回避任务中被试基本信息
        5.5.3 反应时结果
        5.5.4 接近偏向得分结果
        5.5.5 接近偏向与尼古丁依赖程度及渴求度的关系
    5.6 讨论
        5.6.1 图片距离对趋近回避的模拟作用
        5.6.2 青年吸烟者对吸烟图片的接近偏向
        5.6.3 尼古丁依赖程度对吸烟接近偏向的影响
    5.7 结论与意义
6 实验二青年吸烟者左侧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在吸烟接近偏向中的动态变化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材料与方法
        6.3.1 被试
        6.3.2 问卷材料
        6.3.3 接近-回避任务
        6.3.4 经颅磁刺激任务
        6.3.5 实验流程
    6.4 数据处理
        6.4.1 反应时数据
        6.4.2 MEP数据
    6.5 数据结果
        6.5.1 被试基本信息
        6.5.2 反应时结果
        6.5.3 接近偏向得分
        6.5.4 四时间点下左侧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
        6.5.5 四时间点下皮层兴奋性的偏向得分
        6.5.6 皮层兴奋性偏向得分与问卷的相关
    6.6 讨论
        6.6.1 接近偏向效应中左侧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动态变化
        6.6.2 接近偏向效应与尼古丁成瘾者初级运动皮层的关系
        6.6.3 尼古丁成瘾者初级运动皮层与尼古丁依赖程度及渴求的关系
    6.7 结论与意义
7 总结论
8 展望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重复Theta节律磁刺激对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略表(Abbreviations)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Theta节律磁刺激的概述和应用
    2.2 TBS作用机制
        2.2.1 钙离子依赖性的双向调控
        2.2.2 TBS影响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2.3 iTBS在皮层上不同刺激靶点的临床应用
        2.3.1 运动皮层iTBS的应用
        2.3.2 前额叶iTBS的应用
        2.3.3 小脑iTBS的应用
        2.3.4 后顶叶皮层iTBS的应用
        2.3.5 视觉皮层iTBS的应用
        2.3.6 运动语言中枢iTBS的应用
        2.3.7 初级听觉皮层iTBS的应用
        2.3.8 吞咽运动相关皮质iTBS的应用
    2.4 小结
3 实验一:探究不同刺激间隔重复iTBS对健康成年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图
        3.1.4 统计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受试者基本资料
        3.2.2 三组iTBS刺激后MEP波幅变化
        3.2.3 不同方案下MEP波幅的变化
        3.2.4 LICI比值变化
        3.2.5 方案间LTP效应的相关性
        3.2.6 LICI与 MEP波幅变化的相关性
        3.2.7 不同iTBS方案对个体反应应答的影响
    3.3 研究一分析与讨论
        3.3.1 连续刺激对皮质效应的影响
        3.3.2 刺激间隔对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3.3.3 皮质内抑制
        3.3.4 个体变异性
    3.4 研究一局限性
    3.5 研究一结论
4 试验二:重复iTBS对脑卒中后上肢严重功能障碍患者疗效的研究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实验流程图
        4.1.4 统计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患者一般情况
        4.2.2 临床量表结果
        4.2.3 患者皮质兴奋性结果
    4.3 研究二讨论
    4.4 研究二局限性
    4.5 研究二结论
5 研究总结与分析
    5.1 结果总结
    5.2 研究讨论与分析
    5.3 研究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件

(3)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明胶海绵支架修复材料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视神经半横断损伤模型影响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CT后处理技术辅助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临床资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前景及挑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4)短期戒断对吸烟者错误反应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成瘾概述
        1.2.2 青少年吸烟成瘾的研究意义
    1.3 吸烟成瘾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吸烟成瘾短期戒断研究现状
        1.3.3 青少年吸烟成瘾脑电研究进展
    1.4 选题意义及目的
2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原理及研究方案
    2.1 脑电技术概述
        2.1.1 脑电技术的发展历史
        2.1.2 EEG的原理
    2.2 事件相关电位(ERP)原理
    2.3 Flanker任务范式
    2.4 Flanker任务下的电生理学机制
        2.4.1 错误监测理论
        2.4.2 错误相关负波(error-related negativity,ERN)
        2.4.3 错误正波(error positivity,Pe)
    2.5 研究方案
3 青少年吸烟者短期戒断的电生理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被试筛选
        3.2.2 实验设计及流程
        3.2.3 实验数据收集
        3.2.4 实验数据处理
        3.2.5 数据统计处理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戒断量表及CO水平浓度
        3.3.2 行为学数据结果
        3.3.3 电生理学结果
        3.3.4 相关性分析结果
    3.4 实验结论
4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总结
    4.2 论文局限性
    4.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表格索引
附录 B 符号对照表
附录 C 缩略语对照表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5)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及认知功能研究 ——基于多指标ERP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图
    1.6 创新之处
2 实验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工具
    2.5 研究程序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统计结果
    3.2 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分析
    3.3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NSSI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3.4 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分析
4 讨论
    4.1 人口学变量的影响
    4.2 青少年抑郁障碍NSSI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4.3 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太极拳运动对女子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的脑电波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干预药物成瘾相关研究综述
    2.2 EEG技术及其相关应用研究综述
    2.3 问题提出与假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3 实验设计
    3.4 干预内容
    3.5 实验测试指标、仪器与测试方法
        3.5.1 身体机能测试
        3.5.2 脑电波测试
    3.6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
    4.2 运动干预后结果
        4.2.1 干预后两组间Alpha和 Theta节律平均功率谱
        4.2.2 干预后被试Alpha节律平均功率谱变化
        4.2.3 干预后被试Theta节律平均功率谱变化
        4.2.4 急性运动后Alpha、Theta节律变化
5 分析讨论
    5.1 6个月太极拳练习对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Alpha波影响
    5.2 6个月太极拳练习对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Theta影响
    5.3 急性太极拳练习对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脑电波影响
6 结论
7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前额叶血红蛋白测定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酒依赖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外泌体负载内源性神经保护肽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的构建与探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主要仪器
        1.1.2 实验试剂、耗材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的建立
        1.2.2 不同损伤冲量下RNFL厚度的体内分析
        1.2.3 不同损伤冲量下RNFL密度的体外分析
        1.2.4 不同损伤冲量下RGC数目的存活
        1.2.5 不同损伤冲量下RNFL与RGC的联系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外泌体负载内源性神经保护肽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治疗中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主要仪器
        2.1.2 实验试剂、耗材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构建并筛选高效负载神经肽PACAP38的“外泌体-肽”系统
        2.2.2 EXO_(RGC)-PACAP38系统在TON治疗中的研究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与治疗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多模态生物电信号人机交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脑机接口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脑机接口研究背景
        1.1.2 脑机接口研究现状
    1.2 基于肌电的人机接口研究背景和现状
        1.2.1 基于肌电的人机接口研究背景
        1.2.2 基于肌电的人机接口研究现状
    1.3 多模态生物电人机接口研究背景和现状
        1.3.1 多模态生物电人机接口研究背景
        1.3.2 多模态生物电人机接口研究现状
    1.4 生物电人机接口存在的问题及课题研究思路
        1.4.1 系统的问题
        1.4.2 课题研究思路
    1.5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生物电信号人机接口的研究基础
    2.1 人机接口系统构成
    2.2 脑机接口研究基础
        2.2.1 EEG信号采集
        2.2.2 脑电节律
        2.2.3 基于EEG信号的BCI系统类型
        2.2.4 信号处理算法
    2.3 基于sEMG人机接口研究基础
        2.3.1 EMG信号的产生
        2.3.2 sEMG信号采集与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新型特征优化技术的可穿戴式表面肌电信号人机接口
    3.1 引言
    3.2 采集系统电路结构
        3.2.1 离线sEMG信号采集系统
        3.2.2 可穿戴式sEMG信号采集系统
        3.2.3 采集系统硬件测试结果分析
    3.3 实验方案设计
    3.4 信号预处理
        3.4.1 预处理算法
        3.4.2 预处理算法结果分析
    3.5 特征选择及分析结果
        3.5.1 特征提取
        3.5.2 特征选择
        3.5.3 特征分类
        3.5.4 电极和特征选择算法结果分析
        3.5.5 特征分类算法结果分析
    3.6 基于sEMG信号的人机接口控制范式
        3.6.1 控制范式
        3.6.2 基于s EMG信号的可穿戴式HCI系统在线性能评估
    3.7 讨论
        3.7.1 基于s EMG信号的可穿戴式HCI系统设计
        3.7.2 特征选择和分类
        3.7.3 实时控制性能
        3.7.4 系统局限性及未来工作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最优化少量电极的认知行为想象脑机接口
    4.1 引言
    4.2 样本量确定及实验数据集描述
        4.2.1 样本量确定
        4.2.2 BCI系统被试者数量确定
        4.2.3 实验范式设计
        4.2.4 数据采集与数据集描述
    4.3 信号预处理
        4.3.1 信号预处理算法
        4.3.2 特征可视化
        4.3.3 信号预处理及可视化结果分析
        4.3.4 ERD/S结果分析
    4.4 实验方案及算法
        4.4.1 CSP算法
        4.4.2 传统CSP算法在EEG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4.4.3 改进的CSP算法在EEG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4.4.4 通用电极选择算法
        4.4.5 基于相关性的新型DM电极选择方法
    4.5 算法结果分析
        4.5.1 特征提取算法结果分析
        4.5.2 电极选择算法分析
        4.5.3 最优电极组合选择
        4.5.4 最优电极组合普适性与有效性验证
        4.5.5 跨被试者普适性及鲁棒性分析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模态生物电信号对反应时间缩短情况的研究
    5.1 引言
    5.2 事件相关电位物理意义
    5.3 实验范式设计与数据采集
    5.4 EEG信号整体评估及范式选择实验结果
        5.4.1 真实反应时间分析
        5.4.2 ERP信号可视化结果分析
        5.4.3 ERP波形分类性能评估
        5.4.4 浅层神经网络分类结果
    5.5 基于EEG信号的反应时间分析
        5.5.1 基于滑动窗算法的反应时间确定
        5.5.2 普适性最优电极组合选择
        5.5.3 与实际鼠标点击反应时间对比
        5.5.4 基于滑动窗金字塔加权修正的无约束识别
    5.6 sEMG信号分析及结果
        5.6.1 可视化结果
        5.6.2 不同特征向量提取方式比较
        5.6.3 基于拓展时间窗的反应时间分析
    5.7 讨论与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最大权完美匹配的多模态生物电信号人机接口
    6.1 引言
    6.2 深层卷积神经网络架构背景介绍
        6.2.1 深层卷积神经网络架构基本组件
        6.2.2 CNN的改进优化方法
        6.2.3 损失目标函数
    6.3 数据集描述
    6.4 算法流程
        6.4.1 处理ERP波形的CNN网络结构
        6.4.2 基于最大权完美匹配的难样本选择
        6.4.3 关于MWP匹配方法及损失函数对比讨论
    6.5 实验结果分析
        6.5.1 运行环境及参数设置
        6.5.2 EEGNet与传统方法对比结果
        6.5.3 MWP-EEGNet对系统性能的提升
        6.5.4 基于MWP-EMG-EEGNet多模态融合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多模态生物电信号的在线人机接口系统
    7.1 引言
    7.2 基于NeuroScan的在线人机接口系统设计
        7.2.1 基础模块
        7.2.2 在线系统整体框架
        7.2.3 在线实验方法
        7.2.4 在线信号处理及结果分析
    7.3 便携式多功能生物电采集系统
        7.3.1 硬件电路设计
        7.3.2 硬件采集系统测试结果
        7.3.3 软件平台设计
        7.3.4 数据分析算法
        7.3.5 软件平台结果测试
        7.3.6 基于PSUEEG平台的虚拟智能轮椅系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代码流程及执行结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注意偏向和心理渴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基本情况及吸毒史结果分析
    2.2 行为学结果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VAS得分结果
    2.4 实验组中,MA相关字词反应时与VAS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MA依赖者对MA类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
    3.2 rTMS对 MA依赖者注意偏向的影响
    3.3 rTMS对 MA依赖者心理渴求的影响
    3.4 实验组VAS与 MA相关字词反应时的相关性分析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B 综述甲基苯丙胺依赖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四、青年酒精依赖者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吸烟者对吸烟图片接近偏向行为的神经电生理研究[D]. 夏菁.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重复Theta节律磁刺激对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D]. 俞风云.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3]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改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转化研究[D]. 李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短期戒断对吸烟者错误反应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 崔永婷.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5]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及认知功能研究 ——基于多指标ERP的证据[D]. 温宇娇.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6]太极拳运动对女子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的脑电波影响[D]. 陈静仪.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前额叶血红蛋白测定相关性研究[D]. 刘淇丰.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8]外泌体负载内源性神经保护肽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治疗作用研究[D]. 王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基于多模态生物电信号人机交互技术研究[D]. 孙瀚. 东南大学, 2019(01)
  • [10]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注意偏向和心理渴求的影响[D]. 汪倩. 蚌埠医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年轻酒精依赖者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