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权力——普通人的经济学(第六部分)

竞争与权力——普通人的经济学(第六部分)

一、竞争与权力——为普通人写的经济学(之六)(论文文献综述)

刘兰兰,戚涛[1](2018)在《场域视角下惠特曼公共身份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经济、社会和象征资本的匮乏,惠特曼在当时的话语场域中受到旧富、新贵话语的双重否定,遭到中产阶级话语集团的排斥,是一个处在话语场边缘的弱者。他利用自己文化资本相对丰富的优势,通过借力与改造一些有较高社会认可度、又符合自身身份建构需要的话语,令其所掌握的资本增值,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集诗人、民族先知、普通人知遇者三位一体的公共身份。这并不意味着他是美国或无产阶级的代言人。他只是利用这些话语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一个自恋、积极、温情的精神乌托邦。他因此成为与其有着相似境遇和策略倾向的知识分子利益的理想代言人,同时,也为温和、向上的失意者提供了一个精神港湾。

柳士军[2](2015)在《世界文学视域中的朗费罗诗歌研究》文中指出朗费罗,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集大成者之一,戏剧家、翻译家、旅行作家,新英格兰文学的翘楚,是“世界文学”与彼时新兴的美国本土文学联结的枢纽。朗费罗的诗尚道崇德,辞畅意达、韵律优美,乐湛民心,因缘际会成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界所传习的首批西方资源之一。本文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中审视探究朗费罗诗歌的踪迹及其(在美国)境内外的影响流布,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效用。论文由八部分组成。绪论回顾了本选题中西研究现状的同时,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意义等。第一章阐述了朗费罗诗歌理论与他的民族文学观、世界文学观。朗费罗“以诗论诗”,遍历诗歌创作论的各个侧面,为美国诗学建构贡献自己个性化的尝试。朗费罗的方法与目标形成了文体回环的意趣,既秉承了欧洲文化诗学的传统也具有中国诗论的言路。其次,笔者讨论朗费罗的诗歌艺术,它涵盖了朗费罗诗歌的文体、意象、风格、技巧等;再次,本章还讨论了朗费罗诗歌理论中的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观,他提出“文学民族化,但是世界化更好”的观点超越其时代与文化语境,具有前瞻性。第二章聚焦于朗费罗诗歌创作与欧洲文学的渊源。欧洲文学是朗费罗诗歌理论与创作成熟的宏阔背景。笔者主要讨论了古罗马的贺拉斯、意大利的但丁、德国的歌德以及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对朗费罗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三章阐释朗费罗诗歌经典化及其在美国的影响。美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美国文学史家对朗费罗的完美书写积极推动朗费罗的声誉在美国的流布。在世界文学视野下研究朗费罗,朗费罗是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其后又成为美国后继文学发展的源泉之一:狄金森、惠特曼、弗罗斯特、海明威、福克纳、薇拉·凯瑟等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朗费罗诗歌传统的熏染。第四章研究朗费罗诗歌在中国的影响,主要研究郭沫若、赵萝蕤、胡适、穆旦等对朗费罗诗歌的译介。论文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有很强大的外源性,世界文学共同体中不同的“他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必要的镜像,中国文学也以自己的审美先行结构主动选择、撷取世界文学的因子,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第五章探讨朗费罗与中国文学的双向形塑。笔者讨论了朗费罗诗歌创作中的中国题材以及他对中国的乌托邦想象。朗费罗的形象建构是通过中国文学史家、作家、翻译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他的“君子”形象契合中国儒家思想的内涵。论文以吴宓对朗费罗《伊凡吉琳》作品中形象的改编为个案研究探讨中国文学如何完成对朗费罗诗歌的形象塑造。第六章研究朗费罗诗歌在新世纪世界文学接受史中的地位涨落与未来的展望。论文从世界文学的视野探析了“矮化朗费罗之战”去经典化因由,寻找不同时期朗费罗接受效果变迁的源流。当下的世界诗坛依然需要借鉴朗费罗诗歌传统,构建多元而可持续的文学图景,从而引导当代诗歌在创新的焦虑与守成的持重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论文结语指出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后续研究设想。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朗费罗汲取欧洲文学、亚洲文学的精髓,体现一种新理性精神:尊重他者、兼容并包、开放实践、确立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在世界文学背景下,探究朗费罗的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共生与互动关系,有助于为中国文学从边缘文学走进主流文学提供一个新的参照系。2.从世界文学新建构的学术史背景出发,论文发现正是朗费罗文学世界性因素使他走出美国,走向世界。他的双向建构既包含对世界性因素互文性吸收,也包含了朗费罗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反馈。朗费罗是世界文学时间轴上的重要节点,既是先前世界的结果,又是随后世界的原因。3.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审视朗费罗,这位美国作家的形象必然产生“同情”的效果:既是一位友好的美国绅士也兼具中国文化品质的君子。4.当下的世界诗坛需要朗费罗诗歌传统来校验诗歌的创新的方向。写作在根本上是为世界守成。世界文学敬奉普遍的人性,只有超越个体生命的意义的作品才能获得世界文学的声誉。朗费罗诗学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和形式在21世纪测绘与构建新的世界文学图景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特征点”之一。

朱利华[3](2013)在《“生态大我”与生态批评的构建》文中认为从1978年生态批评诞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批评研究日趋广泛而深入。本文写作主要基于对以下问题的思考:一是生态批评理论基础薄弱的现状;二是深层生态学的困境;三是对现代人时空感知变异的反思。本文以“生态大我”概念为切入点,借鉴生态心理学、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相关成果,采用文本细读方法,选取四位代表性生态批评家的重要论着作为解析对象,研究“生态大我”观念与生态批评的互动关系,关注“生态大我”对生态批评话语的潜在影响,试图论证“生态大我”可以成为一种比较坚实的哲学基础,将生态批评领域各种混杂的主题统一起来,从而推动生态批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本文也试图从生态批评实践中吸取合理元素,对深层生态学“生态大我”进行丰富和深化。绪论交待选题缘由、相关概念、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要状况及本文的方法论与基本构架。第一章“‘生态大我’是什么?”集中讨论“生态大我”的工作性定义。“生态大我”概念根源于深层生态学“生态大我”,是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于1973年提出来的。它旨在提出一种对小我的超越,臻达一种容纳天地万物的“大我”境界。之后,众多深层生态学者对之进行了发展和修正。本文认为“生态大我”是与外界认同的范式,是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模式,这里的他者不仅包含自然,还应包含社会。“生态大我”应该同时具备与他者认同的深度和广度。本章还将论证“生态大我”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杜维明的同心圆模式等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斯洛维克:寻找自我的专注意识”,分析美国生态批评家斯洛维克《寻找美国自然文学的生态意识》中的“生态大我”意识。斯洛维克的生态批评以人为主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然文学作家不仅是自然的品鉴者,更是人类心灵的研习者,是文学心理师。这种专注意识体现在自然文学独特的叙述模式中。本章尝试提炼专注意识的“生态大我”内涵之一:即对他者的深度专注。第三章“布伊尔:培养自我的环境想象”,分析美国生态批评家劳伦斯·布伊尔三部生态批评着作《环境的想象》、《为了危险的世界而写作》和《环境批评的未来》中的“生态大我”模式。本章将论证自我的认同模式贯穿在这三部着作之中。在这三部作品中,布伊尔提出了“主动放弃的美学”、“分水岭美学”、地方体验时空一体模式等理论;致力于对认同对象的拓展,力求将生态批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分歧进行调和,体现出自我认同的广度和动态特征。第四章“马歇尔:建构‘生态大我’的人格”,分析美国生态批评家马歇尔《高峰体验》、《<瓦尔登湖>中的俳句时刻》等生态批评文本中对自我实现者的人格分析。马歇尔运用了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尤其是其晚年超越性需求理论对自然文学进行分析,认为自然在高峰体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马歇尔通过阐释自然文学文本中的自我实现时刻,定性地分析并总结了若干生态人格特征本章尝试在马歇尔生态批评文本基础上提炼出“生态大我”人格特征:“生态大我”的时空超越性、“生态大我”的感恩精神、“生态大我”的“初心”境界。第五章“海斯:呼唤自我的宇宙意识”.分析美国生态批评家海斯在《地方感和全球感》中提出的“生态宇宙主义”。海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新语境中集中批判了生态批评中僵化的田园传统和荒野情结,并通过对一些不同于传统自然文学的文本,如现代科幻小说、纪录片、装置艺术等进行分析,建构出生态宇宙主义。生态宇宙主义是在全球化语境中一种新型的地方体验范式,是在布伊尔提出的“地方体验时空一体模式”基础上更大胆的思想实验,该实验指明了自我认同的无限广度。结语“走向成熟的‘生态大我”,提出生态批评与“生态大我”有着广阔的互动和共赢的前景。“生态大我”将突出生态批评的问题意识,强化其理论基础,并推进深层生态学“生态大我”的研究。两者以其各自的优势将合力探寻人性能达的境界,通过生态话语为新的自我命名,那就是在新的语境中建构更为成熟的生态大我,从而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探索一条更加深刻而合理的道路。

胡志红[4](2005)在《西方生态批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批评是文学研究与当代生态思潮的结合,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是对生态危机的综合回应。它是一个非常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特性,生态批评可以简要地定义为本着拯救环境之精神研究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采取“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将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拓展到整个生物圈。 生态批评立足生态中心主义哲学的整体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将自然、文化和人类联系在一起,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性的危机和想象力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仅靠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积极广泛的参与和引导,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打破基于机械论、二元论和还原论的传统学科的界限,从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视角诊断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性对策。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是其最显着的特征。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潮流,其发源地在美国,它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学术和哲学背景。其产生的直接动因是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运动的发展,其产生的学术背景是对回避现实生态危机的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反拨,其产生的思想基础是生态哲学的发展与成熟。它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批评主张以生态中心主义主导下的文学研究范式取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

汪丁丁[5](2002)在《竞争与权力——为普通人写的经济学(之六)》文中认为星期五照常捧了三条马虎鱼来拜访鲁宾逊,在门口放下鱼,绕到后院地里,挖出四只塔罗,转身再进屋,才发现鲁宾逊没在家。这些日子,

汪丁丁[6](2001)在《权力制造权利——为普通人写的经济学(之五)》文中研究说明 鲁宾逊走出茅草屋,外面站着星期五,乘新鲜,他把刚刚抓到的两条马虎鱼给鲁宾逊送来,再顺便到鲁宾逊的庄园里去采六只塔罗。按照两人的约定,这一天的交易就算完成了。鲁宾逊每周日要吃三条马虎鱼,

二、竞争与权力——为普通人写的经济学(之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竞争与权力——为普通人写的经济学(之六)(论文提纲范文)

(1)场域视角下惠特曼公共身份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2. 惠特曼所处的话语场域及其位置 (1)
    2.1 当时美国主要话语集团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2.2 惠特曼在话语场域中的位置
3. 惠特曼公共身份的建构
    3.1 利用社会对诗人身份的建构赋予自己“诗人”这一闪亮的公共身份
    3.2 利用民族主义思潮建构民族先知的身份
    3.3 借助民主党的部分政治话语, 塑造普通人知遇者的身份
4. 结语

(2)世界文学视域中的朗费罗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朗费罗诗学中的世界文学观
    第一节“以诗论诗”的诗歌批评特色
    第二节 秉承欧美传统的诗歌艺术通论
    第三节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思想概览
    结语
第二章 欧洲文学对朗费罗诗歌影响
    第一节 欧洲文学与朗费罗诗歌整体创作简论
    第二节 德国歌德世界文学观与翻译观的浸淫
    第三节 古罗马贺拉斯、意大利但丁思想的陶铸
    第四节 英国莎士比亚、狄更斯的潜移默化
    结语
第三章 美国文学对朗费罗诗歌的传承
    第一节 美国文学史中朗费罗的形象建构
    第二节 惠特曼诗歌的内蕴与朗费罗的精神向度
    第三节 狄金森、弗罗斯特与朗费罗诗歌的接受
    第四节 海明威、福克纳与朗费罗诗歌的文本关联
    结语
第四章 朗费罗在现当代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朗费罗诗选》在中国的翻译
    第二节 赵萝蕤与《哈伊瓦撒之歌》的流布
    第三节 胡适、郭沫若与朗费罗诗歌的秉承
    第四节 穆旦:朗费罗是不该“忘记的文学遗产”
    结语
第五章 中国文学与朗费罗的双向形塑
    第一节 朗费罗诗歌创作中的中国题材
    第二节 中国文学中朗费罗形象的建构
    第三节 伊凡吉琳的形象在中国的嬗变
    结语
第六章 朗费罗与新世纪的世界文学
    第一节“矮化朗费罗之战”的新阐释
    第二节 朗费罗批评之批评
    第三节 朗费罗与21世纪世界诗坛的畅想
    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持项目、发表论文与学术活动
后记

(3)“生态大我”与生态批评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版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域阐释
    第二节 学术史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论以及基本思路
第一章 什么是“生态大我”?
    第一节 工作性定义
    第二节 深层生态学的“生态大我”
    第三节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第四节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
    第五节 杜维明的同心圆模式
第二章 斯洛维克:寻找自我的专注意识
    第一节 “自我”:斯洛维克的学术兴趣
    第二节 梭罗:寻找专注意识的鼻祖
    第三节 迪拉德:两种“看”
    第四节 艾比:在陌生化审美策略中提升专注意识
    第五节 贝里:在长相守中夯实专注意识
    第六节 洛佩兹:讲述与聆听的艺术
第三章 布伊尔:培养自我的环境想象
    第一节 环境的想象力:自然文学的详述策略与想象策略
    第二节 “主动放弃的美学”
    第三节 “拓展主义”
第四章 马歇尔:建构“生态大我”的人格
    第一节 “自我实现”:马歇尔手中的那把锤子
    第二节 俳句时刻
    第三节 《瓦尔登湖》中超越时空的“生态大我”人格
    第四节 《瓦尔登湖》中知足感恩的“生态大我”人格
    第五节 《瓦尔登湖》中的“初心”的“生态大我”人格
第五章 海斯:呼唤自我的宇宙意识
    第一节 “生态宇宙主义”诞生的背景
    第二节 “生态宇宙主义”:挑战传统认同模式的思想实验
    第三节 “生态宇宙主义”对生态大我的启发
结语 走向成熟的“生态大我”,走向成熟的生态批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西方生态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生态文学批评的兴起及其思想基础
第一节 生态批评的缘起及其发展简况
    一 生态批评兴起的社会及学术背景
    二 生态批评的兴起及其发展历程
    三 生态批评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第二节 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
    一 生态危机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
    二 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 第二章 生态批评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 生态批评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第二节 人文主义:人类的独白与自然的沉默
第三节 社会危机与生态危机的总根源:科学技术
第四节 如画美学理论:对自然权利的剥夺
第五节 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 第三章 生态文学批评对文学生态的研究
第一节 西方文艺理论对自然的放逐
第二节 自然是文学艺术不可企及的范本
第三节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第四节 文学史的重审与重构
第五节 批评理论的借鉴与绿化 第四章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
第一节 放弃对自然的占有
第二节 人类主体性的放弃
第三节 赋予自然主体性
第四节 季节的生态学意义
第五节 地方意识的建构—文学的乌托邦工程
第六节 环境启示录的书写 第五章 生态批评与跨文化研究
第一节 生态批评对生态文化多元性的诉求
第二节 全球化的本质与生态公正
第三节 生态批评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
第四节 西方生态批评与跨文明研究 第六章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国生态批评
第一节 中国生态批评的发展简况及其意义
第二节 中国生态批评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比较文学学科意识淡薄的中国生态批评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四、竞争与权力——为普通人写的经济学(之六)(论文参考文献)

  • [1]场域视角下惠特曼公共身份的建构[J]. 刘兰兰,戚涛. 外语研究, 2018(02)
  • [2]世界文学视域中的朗费罗诗歌研究[D]. 柳士军. 苏州大学, 2015(11)
  • [3]“生态大我”与生态批评的构建[D]. 朱利华. 北京大学, 2013(09)
  • [4]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 胡志红. 四川大学, 2005(02)
  • [5]竞争与权力——为普通人写的经济学(之六)[J]. 汪丁丁. 数字财富, 2002(01)
  • [6]权力制造权利——为普通人写的经济学(之五)[J]. 汪丁丁. 数字财富, 2001(Z2)

标签:;  ;  ;  ;  ;  

竞争与权力——普通人的经济学(第六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