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

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脑梗死致偏瘫病人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周月[1](2020)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康复护理的临床实践中,验证此理论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探索在具身认知视角下,应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干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比较传统镜像疗法与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以期达到提高传统镜像疗法效果的目的。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试验组(改良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传统镜像疗法组),两组均为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遵循基础治疗及护理方案,包括成立改良镜像疗法和传统镜像疗法康复护理小组、康复护理前评估、确定康复护理目标、参照权威指南以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基础治疗和护理。在施行此方案的基础上,试验组运用改良镜像疗法,对照组应用传统镜像疗法。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Extremity section,FMA-UE)、Brunnstrom分期评定、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评定,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以及对比传统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性。结果1.基线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相关合并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梗死区域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无统计差异性(P(29)0.05)。2.干预后组内比较结果:两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3.干预后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镜像疗法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均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加快病人上肢Brunnstrom分期运动康复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在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整体康复方面的干预效果均显着优于传统镜像疗法。3.以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及动态性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指导依据,改进传统镜像疗法的缺陷,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从而证明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科学性。

郑清香[2](2019)在《八段锦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八段锦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以期为广大护理人员在临床和社区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样本量估算方法确定本研究的样本量,并于2017年9月2018年10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招募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八段锦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和常规康复训练;八段锦组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八段锦训练,以2人一组,每天2次,每次20分钟,一周练习7天,持续6周。本研究训练人员在干预前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刘主任为专业教练培训练习八段锦,经教练考核合格后到临床指导患者练习。干预期间,由本研究训练人员每日填写康复训练表,并安排随访员以电话方式进行定向随访。干预前、干预后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量表(FMA)评分、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NDS)评分、均方根(RMS)值和积分肌电值(iEMG)的客观评价指标来评估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情况。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若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进行描述,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数据差别有统计意义。客观评价指标结果都进行符合方案集(PP)分析和意向性(ITT)分析,其中ITT分析时所缺失的数据采用均值补充法。同时,在分组的前提下,把基线中的下肢肌力分级、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血脂异常病史作为固定效应因子,干预前各评定指标结果作为随机效应因子,干预后各评定指标结果作为因变量进行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在八段锦训练6周后,应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八段锦组6名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2040分钟,数据采用Graneheim&Lundman质性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干预前,本研究共纳入7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即八段锦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偏瘫患侧、婚姻状况、病程、上肢肌力分级、简易精神状态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但是两组研究对象在下肢肌力分级、高血压病史和血脂异常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P分析和ITT分析:干预6周后,71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完成本研究,即八段锦组35例,对照组36例。PP分析和ITT分析均显示干预后两组上下肢FMA评分及FMA总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八段锦组优于对照组。干预后CNDS评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八段锦组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肱二头肌RMS值,肱三头肌的RMS值和iEMG值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八段锦组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股直肌、胫前肌的RMS值和iEMG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八段锦组股直肌、胫前肌的RMS值和iEMG值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下肢肌力分级、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血脂异常病史和干预前各指标结果对干预后各指标结果均无影响。通过以上情况可以认为八段锦组和对照组在潜在混杂因素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可以将干预后观测结局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客观地认为是八段锦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4.质性内容分析:通过Graneheim&Lundman质性内容分析法分析文本并获得了3个主题。主题1:改善偏瘫肢体功能;主题2:改善全身状况;主题3:习练感受。受访者们认为八段锦训练能够改善肢体肌力、肢体协调功能、平衡功能和关节活动度,进而改善偏瘫肢体功能。受访者认为八段锦通过改善视力和睡眠,减少感冒和头晕以改善身体机能,增强体力,进而改善全身状况。虽然受访者们觉得习练初期有一定难度,刚开始训练的过程中会比较累和出现患侧痛,但是受访者们觉得八段锦习练后身体轻松、心情愉悦。同时,受访者们认为八段锦易于接受和识记,不用任何成本,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坚持锻炼。结论1.八段锦能够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也能够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上下肢肌力,进而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2.通过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八段锦组和对照组在潜在混杂因素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可以将干预后观测结局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客观地认为是八段锦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3.受访者们认为八段锦能够改善偏瘫肢体功能和全身状况。虽然受访者们认为习练八段锦初期有一定难度,刚开始训练的过程中会比较累和出现患侧痛,但是受访者们认为习练八段锦后身体轻松、心情愉悦,易于坚持锻炼。4.八段锦作为一种动作简单、效果显着的运动疗法,广大护理人员可在临床和社区推广,以促进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

黄亦琳[3](2017)在《脑梗死偏瘫病人护理干预措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脑梗死病人偏瘫的发病机制、脑梗死偏瘫病人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护理干预措施。目前脑梗死偏瘫病人的护理干预措施缺乏弹性与科学性,没有为病人制定科学化的、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

林源[4](2017)在《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制定与适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活动功能调查结果分析和文献回顾,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并在脑梗死急性期偏瘫人群中应用,观察方案对其神经功能缺损、活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影响以及患者主观感受,为促进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康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1.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制定:先对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活动功能进行调查后进行因素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和文献回顾,在康复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康复方案初稿,然后进行预实验、修改形成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2.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适用性分析:纳入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25名,使用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干预8周,观察干预过程中,研究对象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活动功能和ADL的变化,分别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干预8周时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在干预过程中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主观感受。结果:1.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制定:调查结果显示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活动功能障碍和ADL下降。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P<0.0001)和上肢喝水动作评分(P<0.01)是影响ADL的独立因素。2.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适用性分析:简易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方案干预过程中,执行和检测过程均安全顺利,无任何意外和不良反应发生,且NIHSS评分、患侧握力、喝水动作评分、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平路和楼梯)、巴氏指数(BI)和它的所有条目(除了大小便控制)在4周和8周时和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25);喝水动作评分、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平路和楼梯)和BI中的穿衣和活动两个条目在4周和8周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此外,患者对方案依从性较佳,主观感受主要表现为:(1)感知到运动康复的益处;(2)启动并坚持运动康复的因素;(3)遇到阻碍因素时渴望得到专业指导。结论:1.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上下肢活动功能(上肢活动功能、平衡功能和功能性步行能力等)均存在不同程度且个体差异大的功能失调,导致ADL下降;其中FAC和喝水动作评分对ADL影响最为重要。2.简易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方案是一种安全有效(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上肢活动功能、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和ADL)、简便易行、易于为患者所接受的锻炼方法,适合轻中度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从住院期间开始执行,出院回家后继续坚持,也可作为功能障碍较重的偏瘫患者作为从急性期到康复医院的过渡训练。此外,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实施运动康复锻炼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从患者“为了康复”的目的出发,强化关于康复知识的教育,增强其康复信心;同时,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双刃剑”因素,及时发现和干预阻碍因素;并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按照患者的接受度对康复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帮助患者坚持运动康复。

黎玉梅[5](2013)在《康复护理方法对脑梗死偏瘫病人的护理要点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1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康复护理组(90例)和常规护理组(90例),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康复护理组中总治疗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3.3%(χ2=12.960,P=0.0003<0.05)。结论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刘海洋[7](2013)在《脑梗死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分析脑梗死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0年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康复组42例患者则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结果对照组与康复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都有所改善,但康复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5。结论对脑梗死致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和活动能力的复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护理模式。

李可建[8](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刘宇[9](2021)在《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所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在2018年6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康复护理。结果通过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分析,观察组FMA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I)分析,观察组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肢体活动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医特色康复护理的作用下,可较好提升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董国启[10](2021)在《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予以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脑梗死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通过观察首次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四周后的病人临床相关指标,确定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为可视化针刀技术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共纳入60例患者,均来自于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与神经内科,依据患者进入研究的时间生成临床编号,并随机分为可视化针刀组和基础针刺组,每组30例病人。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与康复治疗,基础针刺组予以基础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5日,连续治疗4周。可视化针刀组病人在入组当天予以肌骨超引导下针刀神经触激术1次,并接受基础针刺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首次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四周后的临床肌力学分级、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MAS)、上田敏肢体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1)基线情况:可视化针刀组与基础针刺组患者在首次治疗前的各项基线资料之间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疗效评价:①临床肌力学分级:可视化针刀组在改善上肢、下肢肌力方面,首次治疗后疗效均优于基础针刺组(P<0.05,P<0.05),但在治疗四周后疗效与基础针刺无明显差异(P>0.05,P>0.05)。②MAS等级:可视化针刀组在改善上肢、下肢MAS等级方面,其首次治疗后、治疗四周后疗效相较于基础针刺组,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上田敏肢体功能评分: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四周后,可视化针刀组病患上肢评分、下肢评分相较于首次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1)。可视化针刀组患者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在首次治疗后、治疗四周后均显着高于基础针刺组(P<0.01,P<0.01);可视化针刀组患者手部功能等级较之于基础针刺组,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四周后改善程度不显。④NHISS评分: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四周后,可视化针刀组病患NHISS评分相较于首次治疗前均有下降(P<0.01,P<0.01)。首次治疗后,可视化针刀组评分相较于基础针刺组下降程度不显(P>0.05),但在治疗四周后,可视化针刀组评分明显低于基础针刺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ADL评分: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四周后,可视化针刀组病患ADL评分相较于首次治疗前均有上升(P<0.01,P<0.01)。与基础针刺组相比,可视化针刀组病患在首次治疗后、治疗四周后的评分上升更为明显(P<0.01,P<0.01)。结论: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针刺在改善病人肌力方面,疗效相较于基础针刺发挥迅速,即时疗效明显,但其近期疗效不显。在改善病人肌张力方面,其疗效与基础针刺无明显差异。在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方面,其即时疗效与近期疗效均优于基础针刺,然而对患者手部功能的改善与基础针刺无明显差异。在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其近期疗效优于基础针刺组。在改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其即时疗效与近期疗效均较基础针刺明显。作为一种结合中医外治法与影像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针刺在脑梗死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二、脑梗死致偏瘫病人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致偏瘫病人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
        (一)水疗法
        (二)音乐疗法
        (三)运动想象疗法
        (四)强制性运动疗法
        (五)功能性电刺激
        (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七)经颅磁刺激
        (八)虚拟现实技术及上肢康复机器人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一)镜像疗法概述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国内外趋势
    三、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概述
        (一)具身认知的起源
        (二)具身认知的概念
        (三)具身认知的内涵及优势
        (四)具身认知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五)具身认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六)具身认知的四大理论特征
        (七)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样本量估算
        (三)病例分组
        (四)技术路线
        (五)干预方案
        (六)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七)资料收集
        (八)不良事件处理、记录和报告
        (九)质量控制
        (十)科研伦理
        (十一)统计分析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一)纳入研究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两组患者干预前四项康复指标的基线水平
    二、两组干预后疗效性指标的评价结果
        (一)两组病人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FMA-UE的比较情况
        (二)两组患者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MBI的效果比较
        (三)两组患者干预后SS-QOL评分组内和组间效果比较
        (四)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runnstrom分级组内、组间比较情况
        (五)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脑梗死疾病的研究概述
        (二)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概述
        (三)具身认知理论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八段锦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定义
        1.2 发病机制
    2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认识
        2.1 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
    3 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理论基础
        3.1 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
        3.2 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4 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现状
        4.1 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4.2 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祖国医学治疗现状
    5 八段锦治疗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理论依据
        5.1 八段锦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5.2 八段锦治疗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机理
研究目的
    1 研究总目的
    2 第一部分研究目的
    3 第二部分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 八段锦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研究对象招募与分组
        2.3 干预方法
    3 评价指标
        3.1 基线指标
        3.2 客观结局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4 随访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 质量监控
        6.1 研究对象入组的质量监控
        6.2 干预过程的质量监控
        6.3 随机对照与盲法的质量监控
        6.4 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
        6.5 数据管理质量控制
    7 伦理考虑
        7.1 伦理审查
        7.2 知情同意原则
        7.3 保密原则
    8 实验注册
    9 技术路线图
    10 研究结果
        10.1 一般情况及基线比较
        10.2 客观评价指标结果分析
        10.3 安全性分析
    11 讨论
        11.1 患者干预前基线资料分析
        11.2 八段锦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
        11.3 八段锦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患侧肢体肌力的影响
    12 小结
    13 局限性与展望
第二部分 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对八段锦训练效果的真实体验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数据收集方法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 伦理要求
    6 质量控制
        6.1 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
        6.2 数据管理质量控制
    7 技术路线图
    8 研究结果
        8.1 受访者基线资料
        8.2 主题1:改善偏瘫肢体功能
        8.3 主题2:改善全身状况
        8.4 主题3:习练感受
    9 讨论
        9.1 八段锦训练能够改善偏瘫肢体功能
        9.2 八段锦训练能够改善全身状况
        9.3 八段锦的习练感受
    10 小结
    11 局限性与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脑梗死偏瘫病人护理干预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梗死偏瘫病人发病机制
2 脑梗死偏瘫病人护理的研究现状
    2.1 护理干预方案改进研究
    2.2 脑梗死偏瘫病人的早期康复锻炼
    2.3 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心理干预研究
3 展望与建议
4 小结

(4)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制定与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脑卒中运动康复现状
    1.3 运动再学习方案和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2.相关概念界定
3.研究目的和内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4.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制定
1.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活动功能的现状调查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2.形成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初步方案
    2.1 训练方法
    2.2 训练场所
    2.3 训练频率和强度
    2.4 知识宣教
3.预实验及方案修改
    3.1 预实验过程
    3.2 方案修改内容
    3.3 方案修改说明
4.形成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终稿
    4.1 训练方案
    4.2 指导和随访方案 第二部分 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退出标准
    1.4 研究对象的筛选过程与结果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干预内容和方法
    2.3 测量指标和评估工具
    2.4 评估方法
    2.5 资料描述和分析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考量
3.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干预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不同接受态度和坚持程度的患者间社会人口学、病情和治疗资料的比较
    3.3 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干预过程中受试者NIHSS评分的变化
    3.4 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干预过程中受试者活动功能的变化
    3.5 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干预过程中受试者ADL的变化
    3.6 入康复医院患者的康复情况
    3.7 相关性分析和因素分析
    3.8 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
    3.9 患者主观感受
4.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受试者选择和坚持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可减轻急性期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4.4 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可促进急性期偏瘫患者活动功能恢复
    4.5 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可提高急性期偏瘫患者的ADL
    4.6 康复医院病人的康复情况
    4.7 相关性分析因素分析
    4.8 急性期偏瘫患者对简易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方案的依从性分析
    4.9 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对简易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方案的主观感受分析
    4.10 简易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方案在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中的适用性分析 结论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健康宣教手册终稿 附录三 受试者基本信息 附录四 康复意愿问卷 附录五 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录六 KVIQ 附录七 徒手肌力检查分级 附录八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九 ADL巴氏指数评定表(BI量表) 附录十 运动功能 附录十一 康复日记 附录十二 预实验相关资料和评价指标 缩略语与中英文对照 致谢

(5)康复护理方法对脑梗死偏瘫病人的护理要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1.2.2 康复护理组x
        1.2.2. 1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1.2.2. 2 不同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
        1.2.2. 3 中医护理方法
        1.2.2. 4 对病人瘫痪的肢体进行功能训练
        1.2.2. 5 训练病人的坐位和站立行走
        1.2.2. 6 训练病人床上翻身的能力
    1.3 临床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脑梗死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式
    1.3 评判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差异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
3 讨论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9)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FMA评分比较
    2.2 BI评分比较
    2.3 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1 脑梗死简述
    3.2 中医特色康复护理措施简述
    3.3 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康复的影响因素
        3.3.1 患者自身因素
        3.3.2 家庭社会因素
        3.3.3 护理人员因素
    3.4 脑梗死偏瘫患者中医特色康复护理的保障措施
        3.4.1 掌握肢体护理要点
        3.4.2 心理护理
        3.4.3 争取患者家庭及社会系统地支持
        3.4.4 出院随访
4 结论

(10)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脑梗死后偏瘫的研究
        1.1 脑梗死后偏瘫的病因病机
        1.2 脑梗死后偏瘫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后偏瘫的研究
        2.1 脑梗死后偏瘫的病因
        2.2 脑梗死后偏瘫的流行病学
        2.3 脑梗死后偏瘫的治疗
    3. 可视化技术在脑梗死后偏瘫的相关应用
        3.1 诊断
        3.2 治疗
    4. 针刀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进展与思考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采集时间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终止试验标准
        2.6 脱落标准与处理原则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伦理审查与试验注册
        3.3 分组方法及盲法
        3.4 治疗方案
        3.5 不良事件处理
    4. 疗效评价
        4.1 主要疗效指标
        4.2 次要疗效指标
        4.3 疗效评价时间
    5. 技术路线
    6. 统计学处理
    7. 病情资料评估
    8. 治疗结果
        8.1 两组患者临床肌力学分级比较
        8.2 两组患者MAS等级比较
        8.3 两组患者上田敏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8.4 两组患者NHISS评分比较
        8.5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8.6 安全性评估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课题立意
    2. 选穴及定位依据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可视化针刀结合针刺对患者肌力的影响
        3.2 可视化针刀结合针刺对患者肌张力的影响
        3.3 可视化针刀结合针刺对患者肢体、手部功能的影响
        3.4 可视化针刀结合针刺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3.5 可视化针刀结合针刺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4. 关于针刀治疗疾病的机制探讨
    5. 关于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理论探讨
        5.1 刺激神经通路
        5.2 脑可塑理论
        5.3 重建力学平衡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临床肌力学分级
    附录二: 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
    附录三: 上田敏肢体功能评分
    附录四: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附录五: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脑梗死致偏瘫病人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D]. 周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八段锦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研究[D]. 郑清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脑梗死偏瘫病人护理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 黄亦琳. 全科护理, 2017(24)
  • [4]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制定与适用性分析[D]. 林源. 苏州大学, 2017(04)
  • [5]康复护理方法对脑梗死偏瘫病人的护理要点探讨[J]. 黎玉梅. 临床医学工程, 2013(12)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脑梗死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 刘海洋.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1)
  •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9]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影响[J]. 刘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2)
  • [10]可视化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 董国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