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突变是不是精神病的先兆(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奚婷[2](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周丛笑[3](2021)在《小儿运脾推拿法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究以脾为核心创制的小儿运脾推拿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及胃肠道症状的治疗效果。2、探究小儿运脾推拿法与中药运脾方联合使用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及胃肠道症状的治疗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既往在专业医院明确诊断,且中医辨证为脾虚证的2~6岁患儿共2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教育训练联合运脾方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教育训练和运脾方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小儿运脾推拿法治疗,疗程12周。分别于第0周和第12周填写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行为量表(ABC)、罗马儿童GI障碍问卷和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试验组治疗前后留取大便检测肠道菌群。结果:符合要求并完成试验的患儿共19例,试验组8例,对照组11例。核心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CARS和ABC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ABC量表治疗前试验组总分47.25±10.65,对照组总分59.82±31.37;治疗后试验组总分37.00± 15.01;对照组总分45.82±25.34。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运动和自我照顾能力方面改善明显,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运动和交往能力方面改善明显,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因子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RS量表评估治疗效果,试验组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75.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81.8%。对比治疗前后总分差异,试验组治疗前总分35.94±5.29,治疗后总分32.88±3.14;对照组治疗前总分43.36±4.86,治疗后总分32.23±5.16,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症状方面,罗马儿童GI障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功能性便秘为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共患亚型,另外还可见功能性腹痛、吞气症、非滞留性大便失禁等,同时也可见到多种功能性胃肠病亚型并存的情况。使用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判断治疗后效果,试验组显效2例、有效6例;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0例。两组治疗前后总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试验组治疗前总分81.75±15.16,治疗后总分24.00±7.45;对照组治疗前总分67.91±12.31,治疗后总分26.45±7.06。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方面,治疗后梭杆菌门和梭杆菌属丰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bdoligranulumvariabile治疗后丰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脾为核心创制的小儿运脾推拿法在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方面疗效不明显,在改善胃肠道症状方面具有显着的效果。小儿运脾推拿法联合运脾方及单用运脾方均可改善孤独症核心症状和胃肠道症状,提高自我照顾能力和运动能力。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亚型为功能性便秘。小儿运脾推拿法和运脾方对脾虚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核心症状与胃肠道症状的治疗机制可能与肠道中菌群丰度变化,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激素的分泌与代谢并减轻肠道内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有关。
张沛延[4](2021)在《ASD儿童危险因素暴露与NLGN4X基因的交互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危险因素暴露与突触相关基因NLGN4X的交互作用,为ASD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9月于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和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165例ASD儿童作为病例组,按性别、年龄特征匹配选择同期在医院健康查体的16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使用自拟问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应用ABI生物公司的Snap Shot技术对NLGN4X基因的rs5961397和rs3747333两个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对两组儿童及其父母亲的一般人口学指标、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采用二分类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环境危险因素暴露与ASD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叉生分析探究ASD中基因多态性及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165例,其中男童各143例(86.7%),女童各22例(13.3%),男女性别比为6.5:1。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平均年龄分别为3.3±0.8岁和3.1±0.9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民族、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患ASD与父亲性格外向(OR=0.105,95%CI:0.042~0.261)、家庭精神类疾病史(OR=10.812,95%CI:1.600~73.056)、母亲孕期贫血(OR=5.278,95%CI:1.941~14.348)、新生儿脐带绕颈(OR=4.070,95%CI:1.538~10.77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OR=3.468,95%CI:1.582~7.601)、惩罚教育为主(OR=2.778,95%CI:1.303~5.923)及非父母双方养育(OR=4.173,95%CI:2.002~8.697)有关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和对照组NLGN4X rs5961397位点的等位基因A频率分别为79.1%和71.2%,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χ2=5.485,P=0.019),其等位基因A增加了ASD患病风险(OR=1.529,95%CI:1.070~2.184);按性别分层,NLGN4X rs5961397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01,P=0.019);4病例组rs5961397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7.0%、4.2%和18.8%,对照组分别为67.9%、6.7%和25.5%,两组基因型分布无显着性差异(χ2=3.459,P=0.177)。5病例组和对照组rs3747333的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s5961397位点携带AG基因型的个体患ASD的可能性为携带AA基因型的2.197倍(95%CI:1.090~4.428);7在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叉生分析显示rs5961397与父亲性格、家庭精神类疾病史、母亲孕期贫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非父母双方养育及惩罚教育为主存在交互作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乘模型显示rs5961397位点与父亲性格存在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父亲性格、家庭精神类疾病史、母亲孕期贫血、新生儿脐带绕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教育方式及养育人是ASD的环境危险因素。2 NLGN4X基因rs5961397位点多态性与ASD易感性相关。3 NLGN4X基因rs5961397位点多态性与不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增加ASD的发病风险。图4幅;表25个;参179篇。
常皓阳[5](2021)在《《大城市居民精神障碍指南》(1-2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激增,许多人无法适应,最终导致了人类大脑机能活动的紊乱,进而发展为情感,认知,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精神健康尤为重要,译者选择翻译有关精神障碍的读物,能让更多的中国读者和从医人员了解俄国学者对精神病学的见解,有助于两国学者在精神病学领域的学习交流。本翻译报告主要以译者翻译的《大城市居民精神障碍指南》一书的第一章节和第二章节的汉译文本为例,分析总结了科普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方法和所适合的翻译策略,在充分理解原文材料,仔细地研读材料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科普分语体的部分特征,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总结归纳了俄语科普文学翻译过程中方法,包括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等。这份翻译实践报告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能为今后相关类型的俄语科普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所涉及的全部方法和分析都是以《大城市居民精神障碍指南》这本作品的翻译例子为基础,这对于其他对精神病学感兴趣的人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海婷[6](2021)在《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运用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初探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在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中是否发挥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对比此种方法对改善头痛患者负面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是否具有独到作用;为头痛患者提供有效便捷的中医治疗方法并为中医内外合治方法提供临床依据,丰富头痛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1例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加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收集患者入组前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等),头痛情况、中医证候、用药等诊疗信息。在治疗期间均尽量避免使用具有镇痛作用的其他中药、中成药、西药、针灸等,若服用或治疗应详细记录。天麻钩藤饮每日1付,早晚冲服;通过和解少阳法拟定的中药穴位贴敷贴于患者两侧太阳穴及印堂处,每日1贴,持续2小时。其中1例患者因去往外地停止治疗而脱落。两组均治疗14天,并在治疗2周和停药2周时各观察一次头痛发作情况和头痛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在停药2周时测评一次患者SF-36量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等指标,将以上观察内容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对比观察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配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对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基线资料:本研究最终纳入60例头痛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发作诱因、职业分布、头痛发作情况、中医证候、负面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等各项基线资料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头痛临床情况:治疗后,经统计学检验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对头痛临床症状均有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在减轻头痛强度、改善伴随症状及改善头痛综合情况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降低头痛频率和减少头痛持续时间方面两组表现相当;两组头痛临床疗效评定,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经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差异性(P<0.05),因此试验组对头痛的临床效能优于对照组;停止治疗2周后随访两组头痛综合积分,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头痛的改善仍十分显着,甚至优于治疗后(P<0.01),对照组对头痛的改善作用相比治疗后虽无明显提高但可维持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头痛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有显着疗效(P<0.05),对照组对改善眩晕耳鸣和心烦易怒中医证候效果不佳(P>0.05),对其余中医证候的改善有显着疗效(P<0.05);组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在改善头胀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证候及中医总积分方面试验组疗效更明显(P<0.05),而在改善除以上外的其他中医证候方面两组治疗结果相当(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定,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经秩和检验,试验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停止治疗2周后随访观察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在停药2周后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仍十分显着,均显着优于治疗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肝阳上亢证候的疗效更为显着,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负面情绪、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停药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通过SAS、SDS量表进行随访测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P<0.05),组间对比,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为显着(P<0.05);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通过SF-36量表进行多维度评价,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在SF-36量表八个维度的测评中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VT、RP、BP这几个维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在PF、GH、SF、RE、MH这几个维度则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在HT方面两组较治疗前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对比,经统计学检验,在RE、MH、BP、VT、SF这几个维度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穴位贴敷和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但前者的改善更为全面,且效果更优于后者。研究结论:1.两组对改善头痛临床症状均有显着疗效,但在减轻头痛强度、改善伴随症状及改善头痛综合情况方面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要明显优于单一口服天麻钩藤饮,并且前者的远期疗效较后者更为显着;2.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较为显着,在改善头胀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证候及中医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服用天麻钩藤饮,并且前者对肝阳上亢证候远期维持疗效更为显着;3.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和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均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但前者疗效更为显着;4.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较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更为全面,疗效更为显着。
方朴[7](2021)在《一项关于伴有皮质强化的成年NII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是一种以多器官嗜酸性透明核内包涵体为特征的被认为相对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然而,随着人们对本病认识的增加,NIID报道的病例数逐年增加,人们发现本病并非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极端罕见。目前普遍认为,在常规MRI上沿皮质髓质交界处弥散加权像(DWI)上的高信号对成人NIID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然而,在NIID患者脑病样发作的急性期,其磁共振增强的影像学改变很少被研究。本研究总结了我们中心诊断明确的一组NIID患者,回顾性分析NIID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的特点,发现35例患者中有4例(11.4%)出现皮质强化,从而进一步总结出4例出现皮质强化的NIID患者与其他31例NIID患者之间的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差异。方法:本研究总结分析了包括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的35名成人NII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35例NIID患者临床影像和病理的特点,以及总结出该组NIID患者一些特征性临床特征。1、对患者病史中各种临床表现进行详细的记录,总结临床表现特点,分析各类临床特点所占的比例。对比分析4例皮质强化的NIID患者与其他31例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2、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和增强MRI检查,总结分析4例皮质强化的NIID患者与其他31例患者影像学表现的差异。3、对所有患者行皮肤活检后取得相应的病理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病理改变,总结其改变特点。进一步总结分析4例皮质强化的NIID患者与其他31例患者病理表现的差异。4、收集患者血样,提取DNA,通过第三代Nanopore长读长测序及重复引物PCR的技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NOTCH2NLC基因在5,未翻译区存在GGC的重复扩增突变,通过AL-PCR进一步明确重复突变的次数。进一步总结分析4例皮质强化的NIID患者与其他31例成年NIID患者之间GGC重复数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4例皮质强化的NIID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1例。平均中位发病年龄为56岁(四分位数范围在53-61之间)。平均病程中位数为9年(四分位数区间为6至11)。首次观察到增强病变的平均时间为8年(四分位数范围为3到11)。首发症状为偏头痛2例,膀胱功能障碍1例,震颤1例。主要症状为认知功能障碍4例(1 00%),头痛4例(1 00%),发作性脑病4例(100%),肌无力3例(75%),膀胱功能障碍2例(50%),感觉障碍2例(50%),行为异常2例(50%),视力异常2例(50%),缩小1例(25%),震颤1例(25%)。2、4例皮质强化的NIID患者患者发病年龄(p=0.000,t=9.328,95%CI[4.722,7.240])较无病灶增强患者更年轻(p=0.000,t=4.563,95%CI[3.772,9.498]),病程更短(p=0.000,t=4.563,95%CI[3.772,9.498])。病灶强化组患者偏头痛(p=0.01,95%CI[0.188,1.332])和头痛(p=0.026,95%CI[1.753,4.530])发生率高于无病灶强化组,但其他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在两组间无差异。3、4例患者的增强MRI显示病灶沿着皮质表面选择性扩散,尽管病灶大小不一。所有强化病灶均与脑病急性发作相关,同时在DWI、ADC和T2/Flair图像上显示高信号。此外,强化病灶倾向于分布于皮质后叶。4、35例NIID患者均行皮肤活检发现,所有患者汗腺导管上皮细胞和脂肪细胞均通过HE染色清晰观察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光镜观察显示,汗腺导管上皮细胞和脂肪细胞中嗜酸性核内包涵体p62阳性。除上述典型病理改变外,皮质强化的患者1同时出现汗腺导管上皮细胞和脂肪细胞中大量充满变色素物质的异常细胞核,细胞核呈异染状,整个核内充满嗜酸性沉积,异染的核也是p62阳性。电镜下患者1细胞核内呈均质状,未见染色体,放大可见短卷毛样细丝改变。5、对35例患者进行了 RP-PCR验证,结果显示35例患者中均发现了NOTCH2NLC基因的重复扩增突变,呈现锯齿状峰图;同时对例随机选取的对照正常人群进行RP-PCR筛查,未检测到相关重复扩增突变。利用AL-PCR方法,对NIID患者及正常对照进行NOTCH2NLC基因的GGC重复次数的检测扩增等位基因长度超过500 bp,为患者异常峰;而非扩展等位基因在200 bp左右出现峰值。4例存在皮质强化的NIID患者GGC重复突变次数分别为115、98、123和110。FMR1基因中GGC重复没有异常。结论:35例患者中有4例(11.4%)出现后部皮层的强化和水肿,强化病灶沿后部皮质表面选择性扩散,临床上与脑病样发作有关。这些患者起病年龄较轻,病程较短,头痛发生率较高。所有患者均观察到典型的p62阳性核内包涵体,而患者1同时有多个细胞核充满p62免疫阳性的异常物质,电镜下可见短卷曲丝物质。所有患者都被证实在NOTCH2NLC基因中有GGC重复扩增。因此成人NIID患者应常规行增强MRI检查。同时部分成人NIID患者表现为后部皮层的强化和水肿,说明脱水和抗炎药物可能是治疗此类患者的有效方法。
李艳华[8](2021)在《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对DOR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探究,分析其临床症状与心理状况的关系,并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治疗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临床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中医药防治DOR提供理论依据。2.选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CUMS法建立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观察造模过程中大鼠的一般情况及成模后卵巢的功能,总结该模型的制备经验(用药剂量、刺激时间等),为补肾疏肝方后续的药效学实验提供参考。3.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的改善作用,并以Bcl-2/Bax/Caspase信号通路为切入点,从分子角度研究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卵巢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96例符合纳排标准的肾虚肝郁型DO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补肾疏肝方组)48例、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组)48例。中药组给予补肾疏肝方,连续3个月经周期;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服用中药(方法同中药组)的同时,每天给予五行音乐欣赏,选取五音中的中的角调、羽调随机分配,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连续3个月经周期。观察指标为中医症状积分,心理测评量表,血清bFSH、bLH、bFSH/bLH,bE2、AMH水平及卵巢AFC的变化,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2.动物模型制备:将24只动情周期规律的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并稍加改进的方法进行造模,刺激因子包括10种:孤笼喂养;潮湿垫料;夹尾刺激1min;0℃冰水游泳5min;禁食24小时;禁水24小时;黑白颠倒(黑暗12h,白昼12h);禁食水24h;45°倾斜鼠笼;异物刺激24h(如硬木棍,碎布片等)。10种刺激随机安排,使大鼠无法预测刺激的发生,每天一次,同时给予雷公藤多苷片50mg/kg/d灌胃,连续21天。对照组只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1天,食水、光照充足,安静喂养。实验操作结束后,麻醉、取材。实验过程中每日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检测大鼠的动情周期,实验开始前后分别进行糖水偏嗜度检测及旷场实验,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E2、FSH、LH、5-HT水平,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形态,计算卵巢指数,对实验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以对大鼠模型进行验证,并观察造模后大鼠的卵巢功能。3.实验研究: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CUMS并稍加改进的方法建立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0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补佳乐),中药(补肾疏肝方)低剂量联合音乐组,中药(补肾疏肝方)中剂量联合音乐组,中药(补肾疏肝方)高剂量联合音乐组;10只正常饲养的大鼠作为空白组。研究补肾疏肝方低、中、高剂量联合五行音乐对大鼠的作用,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行为学检测、动情周期、卵巢HE染色、血清性激素及卵巢组织Bcl-2、Bax、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表达,分析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研究:治疗后,与中药组比较,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乳房胀痛,小腹及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积分、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积分明显降低(P<0.05),在“月经周期、月经量、经色暗、有血块、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比较,在“经色暗、有血块”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月经周期、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乳房胀痛,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中药联合音乐组治疗前后比较,在“月经周期、经色暗、有血块”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乳房胀痛,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积分、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中药组bFSH、bLH均显着降低(P<0.05),bE2、AMH、AF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音乐组bFSH、bFSH/bLH均显着降低(P<0.05),bE2、AMH、AF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与中药组比较,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bFSH、bLH、bFSH/bLH、bE2、AMH、AFC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动物模型制备:对照组大鼠始终状态良好,被毛光滑,饮食、饮水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毛色晦暗、稀疏、易于脱落,精神萎靡,胆怯易惊,喜弓背、蜷缩或易激惹,活跃度降低,大便稀,饮食、饮水均减少。造模前,两组大鼠体重、动情周期、旷场实验及糖水实验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P<0.05);动情周期出现紊乱,表现为动情周期缩短、延长或无明显周期,紊乱率为83%(P<0.05);中央总路程明显降低(P<0.05);糖水偏嗜度明显降低(P<0.05);FSH、LH、5-TH明显升高,E2明显下降(P<0.05);卵巢指数明显降低(P<0.05);卵巢组织皮质增生,髓质萎缩,间质纤维化样变,颗粒细胞排列疏松、紊乱,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及闭锁卵泡增多,成熟卵泡减少。3.实验研究:(1)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状态良好,被毛光滑,饮食、饮水正常。用药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联合音乐组体重增长较快,其余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行为学比较,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中央总路程、糖水偏嗜度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中央总路程缩短、糖水偏嗜度下降;用药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中央总路程、糖水偏嗜度无明显差异(P>0.05)。(3)动情周期: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动情周期正常;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表现为延长、停滞、无周期;实验第42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动情周期紊乱率降低(P<0.05),其余各组动情周期无明显差异(P>0.05)。(4)卵巢指数:模型组大鼠卵巢指数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卵巢指数增高(P<0.05);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三组卵巢指数无明显差别(P>0.05)。(5)血清性激素:模型组大鼠FSH、LH升高明显,E2、5-HT明显降低。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与西药组FSH、LH均明显下降(P<0.05),西药组E2明显升高(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5-HT明显升高(P<0.05)。(6)卵巢HE染色: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大鼠卵巢组织结构较模型组恢复好,间质纤维化及髓质萎缩减轻,颗粒细胞层数有增多趋势,血管分布增多,原始卵泡及成熟卵泡增多,闭锁卵泡减少,以西药组及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较为明显。(7)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分析,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均可通过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改善卵巢功能,其中西药组及中药高剂量联合音乐组更明显(P<0.05)。结论1.临床研究:补肾疏肝方和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均可改善患者的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的症状,都能降低bFSH,升高bE2、AMH、AFC;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在改善患者乳房胀痛、小腹及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症状及抑郁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单独补肾疏肝方。2.动物模型制备:对SD雌性大鼠进行50mg/kg/d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CUMS法复制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是成功的。3.实验研究: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可降低DOR模型大鼠FSH、LH,改善模型大鼠的卵巢功能;可升高5-HT的水平,改善模型大鼠的抑郁状态。造模后的大鼠Bcl-2蛋白表达下降,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增高,推测该造模方法导致大鼠卵巢功能减退的原因可能是促进了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的颗粒细胞的过度凋亡。通过改善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颗粒细胞凋亡过程,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颗粒细胞过度凋亡可能是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改善肾虚肝郁型DOR的机制之一。
牛婷婷[9](2021)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气郁型体质无先兆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气郁型体质无先兆偏头痛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中医院脑病一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气郁型体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共86例,分为两个组,其中中药组43例,西药组43例,中药组服用加味小柴胡汤,西药组服用西医常规治疗,所有患者疗程均为4周。分别对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前及服药2周、4周及停药4周在头痛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中医候积分表、头痛影响测定-6(HIT-6)、气郁质评分、SAS、SDS等进行各项观察指标进行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及随访期间两组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HIT-6、气郁质转化分、SDS、SAS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3、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HIT-6、气郁质转化分、SDS、SAS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4、治疗前后两组总体有效率比较,西药组的有效率为73.2%,而中药组的有效率达85.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气郁体质无先兆偏头痛临床疗效显着,且对患者体质改善效果显着,还可以改善气郁体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孔清玉[10](2020)在《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儿童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的最常见类型。患儿反复出现晕厥、头晕、胸闷等症状,在体位改变、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等情况时症状加重,平卧位后症状减轻,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诊断困难、预后良好等特点。大样本临床数据分析有助于缩短诊疗周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VVS及POT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VVS及POTS患儿进行简单快速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儿茶酚胺直接反映自主神经活动状态,VVS患者晕厥前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NE)水平升高,晕厥发生时进一步快速升高;POTS患儿晕厥等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直立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有关,推测高水平儿茶酚胺可能是VVS及POTS发生的重要因素。β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降低儿茶酚胺水平,理论上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但临床实践中疗效偏差较大。目前临床上缺乏对患儿儿茶酚胺状态评价及指导β-受体阻断剂应用的有效生物学指标。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反复或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精神负担。对VVS及POTS患儿心理状态的评估及干预是此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OI症状评分量表目前主要用于OI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与患儿情绪障碍的严重程度是否有相关性尚未见报道。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是花生四烯酸经过细胞色素P450途径产生的一种内皮超极化因子,作用于临近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产生超级化和血管松弛作用,从而引起血管舒张,血压下降。VVS及POTS患儿存在外周血管过度舒张导致血压下降,推测引起血管舒张的因子可能参与了WS及POTS的发病过程,但目前尚未见EETs是否参与VVS及POTS发病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率并描绘ROC曲线,以期发现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指标。2.LC-MS/MS测定患儿24h尿儿茶酚胺水平,探讨NE水平指导β-受体阻断剂精准治疗VVS和POTS的临床价值;探讨儿茶酚胺、01症状评分对评估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指导临床及早联合心理干预。3.测定患儿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14,15-EETs水平,并与尿儿茶酚胺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EETs指导儿童VVS及POTS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VVS和(或)POT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主诉时间、主诉症状、伴随症状、诱因、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HUTT期间症状、HUTT阳性发作的时间、阳性发作时血压、阳性发作时心率、阳性发作时症状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了所有入组患儿HUTT过程中血压及心率数据,包括患儿平卧位(1、5、10min)、直立位(1、5、10min)、倾斜后(1、5、10、15、20、25、30、3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评估VVS和/或POTS患儿HUTT过程中的心率及血压变异性及其与阴性组、正常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若患儿在HUTT过程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时回复至平卧位,则数据计入至回复平卧位前一次(未出现VVS阳性反应)时间节点的心率及血压数据。根据试验结果,患儿数据分为VVS组、POTS组、POTS合并VVS(VVS+POTS)组、阴性组、健康对照组,计算各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儿茶酚胺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反复晕厥或先兆晕厥患儿38例,均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的38例VVS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h尿标本,采用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法检测24h尿NE水平,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0.5mg/kg.d,bid,口服3月)。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发作频率和程度、治疗的依从性及药物耐受情况等并详细记录。本研究还回顾性分析了43 例 POTS 及 VVS+POTS 患儿的临床资料(POTS 19 例,VVS+POTS 24 例),均检测24h尿NE水平。19例POTS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用法同上)治疗,疗效判断同VVS。VVS+POTS患儿的治疗采用了包括基础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干预。所有患儿均于3月后进行最终效果评估。以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发作频率作为主要的疗效判断指标。参与评分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恶心、心悸、头痛、双手震颤、胸闷、视物不清共8个症状,当症状总评分降低大于50%时定为治疗有效。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NE指导VVS及POTS选用美托洛尔的预测价值。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42例,年龄9~14岁,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患儿进行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评估,采用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进行症状评分。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患儿分为焦虑及非焦虑组,抑郁及非抑郁组。以上量表评分均在入组儿童确诊并取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之后,由入组儿童自行填写。SCARED所得各样本均数与全国常模组比较,CDI所得各样本均数与2010年王君等进行的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CDI评估数据比较。所有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尿标本,采用LC-MS/MS法检测24h尿儿茶酚胺水平,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VVS及POTS患儿的心理量表评分与01症状评分进行关联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症状评分量表对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38例,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VVS 26例,POTS 12例)。采用ELISA检测患儿 24h尿14,15-EET(DHET)水平,并将患儿24h尿14,15-EET水平与年龄、体重、24h尿量、14,15-EET浓度、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24h尿Na+、K+、CL-、Ca2+、24h尿儿茶酚胺、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性分析结果(1)当患儿存在OI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应行HUTT明确是否为VVS及POTS,VVS及POTS患儿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卧、立位试验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POTS组(P<0.01);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1),卧、立位舒张压变异系数低于 VVS+POTS 组(P<0.05)。(3)POTS组直立倾斜位收缩压变异系数低于VVS+POTS组(P<0.05),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VVS+POTS组(P<0.01)。(4)VVS组、POTS组、VVS+POTS组、阴性组患儿组内比较,直立倾斜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作为行HUTT检查的参考指标。2.VVS及POTS患儿24h尿去甲肾上腺素结果及临床价值(1)VVS患儿24h尿NE水平有明显个体差异(离散系数44.63%),且与其基础收缩压、舒张压显着相关(r=0.604;P<0.001)和(r=0.400;P<0.05)。(2)依据美托洛尔的疗效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26(95%置信区间为0.848到1),当24h尿NE=34.84μg/24h时,其预测美托洛尔对VVS有效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100%。(3)VVS+POT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患儿(P<0.01);男性患儿更易出现单纯的POTS,而女性POTS患儿则较容易合并VVS(P=0.01)。美托洛尔治疗单纯POTS的有效性为84.21%。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1)VVS患儿SCARED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常模组(P<0.01),VVS焦虑组SCARED总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焦虑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2)Pearson分析显示VVS组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691,P<0.001)。根据患儿的OI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95%置信区间为0.804到1),当VVS患儿症状评分=8.5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91.7%。(3)VVS组CDI评分与常模组比较(P>0.05);VVS抑郁组CDI评分高于合肥常模组(P<0.01),VVS抑郁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抑郁组(P<0.001)。(4)Pearson分析显示VVS患儿的O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46,P<0.05)。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抑郁,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95%置信区间为0.476到0.899),当VVS患儿症状评分=7.5时,其预测儿童OI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抑郁的灵敏度87.5%,特异度为55%。(5)POTS组患儿SCARED评分高于全国常模组(P<0.05),POTS焦虑组患儿SCARED总分、躯体化/惊恐、简明焦虑量表评分明显高于非焦虑组(P<0.01),“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各项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5)。POTS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学校恐怖症。POTS焦虑障碍患儿NE水平低于非焦虑患儿(P<0.05),降低的人数比率高于非焦虑患儿(P<0.05)。(6)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71,P<0.01)。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障碍,ROC曲线下面积为1(95%置信区间为1),当POTS患儿症状评分=8.0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POT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625,P<0.05)。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稍准治疗的初步探讨(1)VVS患儿24h尿14,15-DHET(EETs)水平与24小时尿量相关,与卧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弱相关。(2)POTS患儿24h尿14,15-DHET水平与患儿24小时尿量相关,与24h尿Na+呈强相关(r=0.668,P=0.018),与 24h 尿 Ca2+呈中度相关(r=0.485,P=0.11),与24h尿CL-呈中度相关(r=0.539,P=0.07);与24小时尿多巴胺呈中度相关(r=0.512,P=0.089),与 24 小时尿NE 呈弱相关,(r=0.346,P=0.271)。结论1.心率及血压的变异系数可作为VVS及POTS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判断的参考指标;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以建议行HUTT检查。2.VVS患儿24h尿NE个体差异明显,24h尿NE水平可作为选择美托洛尔治疗VVS的参考指标。3.POTS+VV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的患儿。单纯POTS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儿POTS+VVS更多见;β-受体阻断剂治疗单纯POTS患儿的有效性高,但剂量需个体化。4.VVS及POTS患儿合并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比率较高;POTS合并焦虑障碍儿童24h尿NE低于非焦虑儿童。5.情绪障碍与患儿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呈正相关,OI症状评分高的患儿存在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更大,症状也更为严重。6.EETs可能对VVS及POTS患儿体内的升压因素起到一定的拮抗效应,对POTS患儿效应可能更为明显。
二、情绪突变是不是精神病的先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绪突变是不是精神病的先兆(论文提纲范文)
(2)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
1 衰老细胞 |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小儿运脾推拿法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及辨证思路 |
1.3 治疗进展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现代医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2.1 ASD的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疗效评价 |
4 统计方法 |
5 质量控制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家族史、出生史及母孕产史 |
3 疗效评估 |
4 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与病史分析 |
2 核心症状疗效分析 |
3 胃肠道症状分布及疗效分析 |
4 胃肠菌群结果分析 |
5 以脾为核心辨治ASD |
6 运脾方和小儿运脾推拿法 |
第四节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 |
附录2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 |
附录3 罗马儿童GI障碍问卷 |
附录4 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ASD儿童危险因素暴露与NLGN4X基因的交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儿童孤独症环境危险因素分析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样本量估计 |
1.1.3 伦理和知情同意书签署情况 |
1.1.4 研究方法 |
1.1.5 研究工具 |
1.1.6 质量控制 |
1.1.7 资料处理和分析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
1.2.2 研究对象父母一般人口学特征 |
1.2.3 儿童及家庭因素与ASD的关系 |
1.2.4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1.3 讨论 |
1.3.1 孕期因素与儿童孤独症关系 |
1.3.2 儿童围产期及出生后的危险因素 |
1.3.3 家庭因素与儿童孤独症关系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NLGN4X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与ASD的关联性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4 实验方法 |
2.1.5 质量控制 |
2.1.6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遗传平衡检验 |
2.2.2 单因素SNP与 ASD |
2.2.3 多因素SNP与 ASD |
2.2.4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ASD |
2.3 讨论 |
2.3.1 SNP与 ASD |
2.3.2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ASD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ASD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3.1 孤独症的流行现状 |
3.1.1 国外流行现状 |
3.1.2 国内流行现状 |
3.2 孤独症的病因研究 |
3.3 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 |
3.4 孤独症的环境因素研究 |
3.4.1 生物环境 |
3.4.2 化学因素 |
3.4.3 营养因素 |
3.5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儿童健康信息与体检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大城市居民精神障碍指南》(1-2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Abstract |
ВВЕДЕНИЕ |
ГЛАВА Ⅰ ОПИСАНИЕ ЗАДАЧИ ПЕРЕВОДА |
1.1 Источник задачи перевода |
1.2 Краткое описание оригинального текста |
1.3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научно-популярного подстиля оригинального текста |
1.3.1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их средств |
1.3.2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предложений с разговорной окраской |
ГЛАВА Ⅱ ОПИСАНИЕ ПРОЦЕССА ПЕРЕВОДА |
2.1 Подготовка перевода |
2.2 Инструменты перевода |
2.3 Коррекция перевода |
ГЛАВА Ⅲ ТРУДНОСТИ ПЕРЕВОДА И МЕТОДЫ РЕШЕНИЯ |
3.1 Метод перевода на лексическом уровне |
3.1.1 Перевод слов с приставками и суффиксами |
3.1.2 Перевод неразделимых терминов |
3.1.3 Перевод выражения с культурным фоном |
3.1.4 Перевод аббревиатуры |
3.2 Метод перевода на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ом уровне |
3.2.1 Добавление |
3.2.2 Опущения |
3.2.3 Метод разделения |
3.2.4 Замена частей речи |
ГЛАВА Ⅳ ИЗЛОЖЕНИЕ ПРАКТИКИ ПЕРЕВОДА |
4.1 Недостатки и опыты в процессе перевода |
4.2 Обобщение для будущей работы |
ЗАКЛЮЧЕНИЕ |
ЛИТЕРАТУРА |
ПРИЛОЖЕНИЕ Ⅰ. ОРИГИНАЛ |
ПРИЛОЖЕНИЕ Ⅱ. ПЕРЕВОД |
ПРИЛОЖЕНИЕ Ⅲ. ОРИГИНАЛ |
ПРИЛОЖЕНИЕ Ⅳ. ПЕРЕВОД |
致谢 |
(6)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头痛的西医学研究概况 |
1. 原发性头痛的流行病学及分类 |
2. 原发性头痛的病因 |
3. 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 |
4. 原发性头痛的慢性化 |
5. 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共病 |
6. 原发性头痛的治疗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头痛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1. 古代医家对内伤头痛病因病机的探讨 |
2. 现代医家对内伤头痛病因病机的探讨 |
3. 内伤头痛的辨证分型与肝阳上亢型头痛 |
4. 内伤头痛的中医治疗 |
5. 针对病机的内外合治方法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筛选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注意事项 |
2.5 临床观测指标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2.7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疗效观察 |
3.3 随访观察 |
3.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
4. 讨论 |
4.1 结果分析 |
4.2 中药方的选用 |
4.3 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相关性 |
4.4 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的运用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一项关于伴有皮质强化的成年NII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1.1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概述 |
1.1.1 临床表现 |
1.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3 NIID的辅助检查 |
1.1.4 NIID的诊断和治疗 |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及病理标本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
2.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2 方法 |
2.2.1 影像学检查 |
2.2.2 其他临床辅助检查 |
2.2.3 病理检查方法 |
2.2.4 基因检测 |
2.3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1.1 4例皮质强化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
3.1.2 存在皮质强化的NIID患者与其他NIID的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
3.1.3 典型病例 |
3.2 影像学检查结果 |
3.3 病理结果、普通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查结果 |
3.3.1 组织学染色 |
3.3.2 泛素染色及P62染色 |
3.3.3 电镜结果 |
3.4 基因检测结果 |
3.4.1 RP-PCR 结果 |
3.4.2 荧光 AL-PC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成人型 NIID的临床表现 |
4.1.1 发病年龄特点 |
4.1.2 临床表现特点 |
4.2 成人型NIID患者的辅助检查特点 |
4.2.1 头颅磁共振特点 |
4.2.2 病理检查特征 |
4.2.3 基因筛查检查特征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5.2.1 不足 |
5.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学对DOR的研究进展 |
2 中医学对DOR的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在DOR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1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概述 |
2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相关蛋白与DOR |
3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相关途径与DOR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研究进展 |
1 音乐疗法发展概况 |
2 中医基础理论与音乐疗法 |
3 五行音乐 |
4 五行音乐疗法的作用机制 |
5 五行音乐疗法的应用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引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气郁型体质无先兆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 |
1 病例来源 |
2 研究诊断标准 |
3 病例筛选标准 |
4 治疗方法 |
4.1 分组方案 |
4.2 给药方案 |
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6 不良反应及处理 |
7 统计学方法 |
8 技术路线 |
二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完成情况 |
1.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1.3 疗效比较 |
2 安全性评价 |
三 讨论 |
1 无先兆偏头痛与气郁体质及焦虑抑郁的关系 |
2 选方依据及意义 |
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4 研究结果分析 |
四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一、无先兆偏头痛的中医认识概况 |
二、无先兆偏头痛的现代医学认识概况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VVS和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
前言 |
1.0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2.0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VV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3 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4 VVS合并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5 阴性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6 临床中其他晕厥或疑似晕厥病因总结 |
2.7 VVS、POTS、VVS并POTS、阴性组临床数据 |
2.8 各组患儿变异系数统计及比较 |
3.0 讨论 |
4.0 结论 |
第二部分 儿茶酚胺指导VVS及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 |
前言 |
1 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4 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检测 |
1.5 判断标准 |
1.6 治疗及随访 |
1.7 疗效判断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VVS组资料分析 |
2.1.1 VVS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 |
2.1.2 VVS组与对照组各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
2.1.3 VVS患儿24h尿NE与基础血压及心率的相关性分析 |
2.1.4 VVS血管抑制型与混合型对比分析 |
2.1.5 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对比分析 |
2.1.6 ROC曲线对美托洛尔疗效的预测分析 |
2.2 POTS与VVS并POTS组资料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 |
前言 |
1.0 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研究方法 |
2.0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VVS组相关资料分析 |
2.3 POTS在相关资料分析 |
3.0 讨论 |
4.0 结论 |
第四部分 EETs水平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 |
前言 |
1.0 材料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筛选标准 |
1.1.3 研究分组 |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直立试验、BHUTT |
1.2.2 SNHUTT操作步骤同前 |
1.2.3 VVS及POTS诊断标准 |
1.2.4 24h尿14,15-DHET留取及检测方法 |
1.2.5 统计学分析 |
2.0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VVS患儿基本资料 |
2.1.2 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 |
2.1.3 VVS及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
2.2 VV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2.1 VV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2.2 VV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
2.3 POT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3.1 POT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3.2 POT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
3.0 讨论 |
4.0 结论 |
附正文图表 |
第一部分 图表 |
第二部分 图表 |
第三部分 图表 |
第四部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茶酚胺、EETs在儿童OI发病机制及指导诊治的研究进展 |
引言 |
1.交感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
1.1 交感神经系统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
1.2 直立位的神经体液变化 |
2.VV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VVS相关性晕厥及先兆晕厥的评估 |
2.2 反常性代偿反射 |
2.3 对直立应力的交感神经反应及VVS中的交感神经失活 |
2.4 交感神经蛋白在VVS中的缺陷 |
2.5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 |
3.POT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
3.1 POTS的评估 |
3.2 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可能与POTS有关 |
3.3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与POTS有关 |
3.4 POTS患者NET表达的改变 |
4.心理因素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VVS及POTS |
4.1 心理因素与VVS、POTS |
4.2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
4.3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在儿童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
4.4 5-羟色胺(5-HT)系统与焦虑和抑郁 |
5.EETs、过敏性疾病与VVS和POTS |
5.1 EETs的来源及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
5.2 过敏性疾病、EETs与VVS和POTS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部分 |
四、情绪突变是不是精神病的先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D]. 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小儿运脾推拿法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周丛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ASD儿童危险因素暴露与NLGN4X基因的交互作用研究[D]. 张沛延.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5]《大城市居民精神障碍指南》(1-2章)翻译实践报告[D]. 常皓阳.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D]. 马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一项关于伴有皮质强化的成年NII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实验研究[D]. 方朴. 南昌大学, 2021(01)
- [8]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李艳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气郁型体质无先兆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D]. 牛婷婷.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D]. 孔清玉. 山东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