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

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

一、脊髓损伤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瑜,周逸敏,张俐[1](2021)在《中药治疗血-脊髓屏障损伤的机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血-脊髓屏障作为一种调控血液和脊髓组织之间物质转运的生物屏障,其病理机制与脊髓损伤密切相关,脊髓损伤往往会造成血-脊髓屏障的破坏,导致其通透性增高,紧密连接破坏,致使脊髓微环境发生改变,是继发性脊髓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利于脊髓的修复[1]。虽然人们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上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康复仍是一个难题。随着现代中医药的运用与发展,有不少研究证实中药对治疗脊髓损伤有独特优势,

张姣姣[2](2021)在《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由伤害性事件导致的急性神经损伤类疾病,具有突发性、高致残性、治疗费用高昂、康复时间长和转归效果差等特点,不仅会给个体的身心带来严重伤害,而且会对整个家庭、社区及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TSCI是一种可预防的伤害性疾病,而制定预防性策略需要有效的疾病特征数据支撑。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TSCI流行规模和救治成本的研究较少,只有少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创伤登记系统实时获取TSCI患者的流行特征资料,而中国尚未开展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从中国伤害性疾病的救治体系和救治模式来看,TSCI发病后易于流向三级医院住院病案系统,因此通过开展基于三级医院病案系统的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研究,可初步了解TSCI对我国人群的危害程度及特点,为制定TSCI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目的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描述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分析影响TSCI住院患者费用和转归效果的因素,初步了解TSCI给我国人群健康带来的疾病负担。方法首先,通过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摘录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人口统计学、损伤及救治特征等信息,经数据清洗后共纳入4404名调查对象。利用复杂抽样加权和脊髓损伤相关床位占比估算全国三级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同时描述住院患者的特征分布。其次,通过西安市红会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分析TSCI住院费用情况。本次调查从西安市红会医院病案系统中摘录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据,共382名。利用上述数据,描述不同TSCI疾病特征的住院费用分布,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患者费用的因素。最后,利用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的出入院ASIA损伤分级变化描述TSCI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现状,并采用两水平logistic随机截距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医院间影响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的因素。结果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为72907例,住院患者发生率为52.35/100万。在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中,平均年龄为51.6岁,≥60岁患者比例为32.4%;男女比例为3:1,且0~9岁的男女比例最低(2:5),30~39岁最高(4:1);农民和工人的比例最高(56.2%)。在损伤病因中,高处坠落为首要损伤病因(30.1%),常见于男性和青壮年人群;跌倒为次要病因(28.2%),常见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在损伤水平与程度中,颈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不完全脊髓损伤占86.0%,与颈脊髓损伤相比,胸脊髓损伤的平均年龄较低,完全性脊髓损伤比例高(48.4%)。在入院ASIA损伤分级中,D级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入院ASIA损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A级至C级脊髓损伤的比例均高于女性,<10岁组中B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其它年龄组均为D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且入院A级和B级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损伤病因为高处坠落,C级和D级损伤患者为跌倒。在救治特征分布中,中位住院时间为14天,受伤后2小时内入院的比例为7.5%,受伤当天手术的比例为1.9%,接受手术和康复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1.8%和37.4%。基于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费用调查数据得出,382例TSCI患者的总费用为3908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102305.2元,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次均住院费用为43959.5元。在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住院时间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最大,随后依次为手术等级、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康复治疗和入院ASIA损伤分级。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得出,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神经功能好转比例为27.3%。在出院ASIA损伤分级分布中,D级脊髓损伤的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C级、A级、E级和B级,不同年龄组中均为D级脊髓损伤的比例最高,且随年龄增长呈波动升高趋势。在TSCI转归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不同医院的脊髓神经功能转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相关系数(ICC)为24.2%;在患者层面,年龄、损伤水平及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与脊髓神经转归效果呈负相关,而受伤至手术时间、康复治疗和手术干预方式与其呈正相关。结论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估算的我国2018年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72907例,在缺乏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情况下,该数据对于阐述我国TSCI疾病负担现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2)TSCI患者住院费用(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提示我国TSCI患者直接经济负担较重。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费用受住院时间、手术等级、入院ASIA、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3)TSCI住院患者转归效果差,提示患者出院后将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长期的疾病负担。多因素分析显示,转归效果受年龄、损伤水平与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4)TSCI住院患者主要特征:TSCI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农民工是高危人群。高处坠落为TSCI住院患者首要病因。不同性别和年龄的TSCI病因分布不同,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跌落多发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TSCI住院患者多为颈段损伤,完全性损伤比例较低。男性、青壮年的损伤程度重。

蒋学余[3](2021)在《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枢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镇痛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进行干预,观察其损伤的神经元功能状态,及脊髓背角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网络信号系统关键子的表达,探讨电针镇痛机制,为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实验进行。第一部分实验通过结(Sprague-Dawleg-SD)大鼠颈神经根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模型建立后通过检测其一般行为学表现及热刺激、机械刺激诱发痛、诱发电位来验证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组,术后2周电针组大鼠在绑缚下予以电针颈夹脊穴干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予以同样绑缚,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热痛阈值及生化检测谷氨酸、前列腺素、NO含量,检测脊髓背角CGRP受体、AC、VGCC的表达。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造模基础上在颈神经根加置鞘内置管。将72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组、LAA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LAA组)及LAA+电针组,LAA组予以鞘内注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LAA(L-α-aminoadi Pate)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抑制,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模型大鼠C6、C7脊髓背角CD11b/CR3、GFAP、CX3CR1受体、CCR2受体、TLR4、P38-MAPK、NF-κB表达,免疫组化检测C6、C7脊髓背角IL-1β、IL-6、IL-18、TNF-α的表达,并运用RT-PCR检测及Western blot检测丘脑、大脑皮层水平检测兴奋性氨基酸、炎症因子等含量及NMDA、AMPA表达。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电针组能有效减轻CSR模型大鼠疼痛,降低电针组大鼠神经元中谷氨酸、前列腺素、NO含量均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脊髓背角脊髓背角CGRP受体、AC、VGCC表达量有明显降低(P<0.05)。第二部分结果显示:电针夹脊穴和鞘内注射LAA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均能有效减轻CSR模型大鼠疼痛,减少胶质细胞上CX3CR1受体、CCR2受体、TLR4的生成(P<0.05),减少GFAP、CD11b/CR3表达(P<0.05),能有效抑制各类神经炎症介质IL-1β、IL-18、IL-6、TNF-α的合成和分泌(P<0.05),可有效减低脊髓背角水平NMDA、AMPA的表达(P<0.05)。LAA组较电针组效果明显(P<0.05)。结论:1、电针颈夹脊穴能有效改善CSR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2、电针夹脊穴能够有效减少CSR大鼠模型脊髓背角神经元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神经肽、神经递质表面受体表达。3、电针夹脊穴能够在抑制胶质细胞激活与趋化因子生成的基础上,抑制各类神经炎症介质的合成和分泌。

罗文琪[4](2021)在《基于含硒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暴力因素(坠落,车祸等)直接或间接损伤脊髓组织,导致患者感觉、运动、大小便、性功能障碍等一种严重疾病。SCI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和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减压解除脊髓压迫,稳定脊柱生物力学力线。但是,手术减压的治疗效果与损伤程度、患者就诊时间、身体耐受程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另外,在脊髓损伤的急性期,脊柱外科医师常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的冲击治疗,但是,众多研究表明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的治疗效果并不确切,并且常伴随感染、消化道大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因此,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SCI仍有很大局限性。所以,临床上迫切需要新的治疗SCI方法。SCI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能与其复杂的级联动态病理过程有关。这种复杂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外伤导致的脊髓内出血、缺血、缺氧、血栓形成;第二,血-脊髓屏障破坏后,循环系统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至脊髓,并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如IL-1β,TNF-α等;第三,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过量ROS打破了脊髓自身的氧化还原平衡,损伤核酸、蛋白质、脂质等诱导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凋亡;第四,凋亡细胞产生的大量细胞碎片募集炎症细胞浸润并分泌促炎因子,加重炎症反应使微环境进一步恶化。目前,脊髓损伤的治疗包含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两个方向。神经再生包括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或刺激自体有潜能的干细胞再生,但SCI后恶劣的微环境不利于移植的干细胞存活或难以向神经元分化限制了以上疗法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神经保护则通过抑制或中止SCI后复杂的级联动态病理过程,改善损伤微环境提高神经元、胶质细胞对损伤因素的耐受程度,促进细胞在恶劣的微环境存活、重塑,进而恢复神经功能。研究目的:随着纳米材料与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及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在神经保护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重视。纳米材料既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又能够有效清除ROS、抑制炎症反应,因此,利用纳米材料治疗SCI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为此,本文拟合成制备了具有清除ROS功能的硒杂化碳量子点(Selenium-Doped Carbon Quantum Dots,Se-CQDs),旨在探讨Se-CQDs的生物相容性、抗氧化性、抑制炎症性和神经保护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并制备了既能清除ROS同时具有靶向性的透明质酸-硒(Hyaluronic acid-Selenium,HA-Se)纳米粒子。旨在探讨HA-Se纳米粒子在体内外的靶向性及其对SCI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1)通过水浴加热L-硒代胱氨酸的方法制备了Se-CQDs。采用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马尔文粒度仪对Se-CQDs大小、形态、电位进行表征。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线(FTIR),x射线表面光电子能(XPS),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对Se-CQDs结构进行表征,明确合成物质结构及组成成分。同时,通过DPPH检测Se-CQDs清除自由基的效率。体外实验,首先通过MTT法验证了不同浓度Se-CQDs(6.25,12.5,25,50,100,200μg/m L)对细胞(N2a细胞、PC12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同时,用MTT法检验了上述浓度Se-CQDs在250μM H2O2模拟的氧化应激环境对N2a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Elisa法探究了Se-CQDs对LPS刺激后BV2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标准的脊髓打击器制造大鼠脊髓挫伤模型。造模成功后脊髓损伤局部通过微量注射器原位给予盐水或不同浓度的Se-CQDs(250μg/m L,1000μg/m L)各10μL,分组情况如下:saline组,Se-CQDs(250μg/m L)组及Se-CQDs(1000μg/m L)组。于术后24h取材提取脊髓损伤处的全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实验,评估Se-CQDs在体内水平对Caspase-9,Cleaved caspase-3,Bcl-2,Bax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术后5d,心脏灌注取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CD68,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评估Se-CQDs在体内水平抑制炎症的作用。剩余SD大鼠于造模后1d,1w,2w,3w,4w,5w,6w,7w和8w通过BBB评分连续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同时记录大鼠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于造模后8周心脏灌注取材,通过膀胱H&E和Masson染色,脊髓外像、脊髓H&E和LFB染色及脊髓免疫荧光染色(CS56&GFAP,Neu N&NF200)等系统评价Se-CQDs对急性SCI及相关膀胱改变的治疗效果。(2)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在水溶液中作为稳定剂通过氧化还原体系制备HA-Se纳米粒子。采用动态光散射(DLS),马尔文粒度仪,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对HA-Se纳米粒子的大小、电位、形貌进行表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线(FTIR),x射线表面光电子能(XPS)对HA-Se纳米粒子的结构进行表征。同时,通过DPPH检测HA-Se纳米粒子清除自由基的效率。体外实验,首先通过MTT法验证了不同浓度HA-Se纳米粒子(3.125,6.25,12.5,25,50,100μg/m L)对PC12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同时,用MTT法检验了50和100μg/m L HA-Se纳米粒子在100μM H2O2模拟的氧化应激环境下对星形胶质细胞保护作用。另外,通过Elisa法检测了HA-Se纳米粒子对LPS刺激BV2细胞后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量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标准的脊髓打击器制造大鼠脊髓挫伤模型。为了探究SCI后CD44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损伤各组间CD44表达量,同时,术后5d取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法探究了CD44具体为何种细胞表达。进一步,为了评估HA-Se纳米粒子在脊髓的靶向性,采用尾静脉注射NH2-CY5荧光标记的HA-Se纳米粒子进行示踪,并于动物成像系统拍照记录组织分布。为了探究HA-Se纳米粒子对凋亡的影响,术后24h取材,检测假手术组,saline组和HA-Se纳米粒子组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差异。另外,为了评估HA-Se纳米粒子抑制炎症的作用,术后5天心脏灌注后取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CD68&Iba-1)评估不同浓度HA-Se纳米粒子(1mg/kg,5mg/kg,10mg/kg)在体内抑制炎症的作用。为了评估HA-Se纳米粒子治疗效果,于损伤后1d,1w,2w,3w,4w,5w,6w,7w,8w,9w,10w,11w和12w通过BBB评分连续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通过脊髓外像、脊髓H&E和LFB染色及脊髓免疫荧光染色(Neu N&NF200)等评价HA-Se纳米粒子对急性SCI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1)制备了溶解性良好,大小均匀,半径为34.5±3.3 nm的Se-CQDs。体外实验结果表明Se-CQDs在200μg/m L浓度下对N2a细胞、PC12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并且62.5μg/m L、125μg/m L、250μg/m L、500μg/m L Se-CQDs清除DPPH效率分别为56.4%、72.1%、91%、98%。在250μM H2O2模拟氧化应激环境下,Se-CQDs有效提高了N2a细胞、星形胶质细胞、PC12细胞的存活率,并且能够抑制LPS刺激BV2产生炎症因子IL-1β和IL-6。此外,体内实验表明,相比saline组,Se-CQDs治疗组脊髓挫伤模型中脊髓空洞明显减小、神经脱髓鞘受到抑制、神经元得到保护、膀胱内膜增厚及膀胱纤维化均明显减轻。同时,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Caspase-9)表达减少,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增加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BB评分及自主排尿恢复时间表明,相比saline组,Se-CQDs治疗组下肢运动功能及膀胱排尿功能得到明显改善。(2)制备了溶解性好,核壳结构,大小均匀,直径为95±2.3 nm的HA-Se纳米粒子。体外实验结果表明HA-Se纳米粒子在100μg/m L浓度下对PC12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并且250μg/m L HA-Se纳米粒子在30min、60min、90min、150 min清除DPPH效率分别为0.8%、5.9%、9.7%、14.5%,1000μg/m L HA-Se纳米粒子在30 min、60 min、90 min、150 min清除DPPH效率分别为14.6%、19.5%、25.7%、31.8%。HA-Se纳米粒子有效促进了星形胶质细胞在H2O2模拟氧化应激环境下的存活,并且能够抑制LPS刺激BV2产生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此外,本研究发现SCI后大鼠脊髓损伤局部星形胶质细胞及部分小胶质细胞CD44表达增加,且体外实验证实LPS刺激星形胶质细胞24 h后能够诱导其表达CD44。体内实验证实,HA-Se纳米粒子能够特异性的与CD44结合,相比saline组,HA-Se治疗组的脊髓空洞减小、神经脱髓鞘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受到抑制,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减少,HA-Se治疗组下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研究结论:(1)Se-CQD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高效的ROS清除能力,显着减轻了SCI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细胞募集浸润,明显改善了SCI后的神经功能,为治疗SCI提供了新的选择。(2)SCI后星形胶质细胞表达CD44增加,HA-Se纳米粒子通过结合星形胶质细胞表面高表达的CD44而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作用。同时,HA-Se纳米粒子本身还具备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减小脊髓空洞、保护神经元促进其存活的作用,明显改善了神经功能。这为制备靶向性纳米药物治疗SCI提供了新思路。

吴子健[5](2021)在《通腑逐瘀法指导下抵当汤加减调控AQP4表达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本次研究结合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基于导师的临床经验,以通过抑制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的表达从而减轻ASCI后脊髓水肿为切入点,旨在探讨通腑逐瘀法治则指导下抵当汤加减治疗ASCI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推广通腑逐瘀法治疗ASC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第一部分:10周龄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自制打击器2cm组(B1组)、自制打击器4cm组(B2组)、NYU组1.25cm组(C1组)、NYU组2.5cm组(C2组),每组各6只。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改良Allen’s法造模。B1、B2组将9g打击杆分别从2cm、4cm处自由坠落撞击T10脊髓,C1、C2组使用NYU打击器分别从1.25cm、2.5cm处撞击T10脊髓。各组造模完成后分别于1、3、5、7d进行BBB评分和Reuter评分,7d后行灌注取材,石蜡包埋切片,尼氏染色,观察各组组织受损程度和神经元存活率。第二部分:10周龄SD大鼠60只按随机分配方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抵当汤组(DDD)、TGN-020组(TGN-020)和抵当汤联合TGN-020组(DDD+TGN-020),每组各12只。Sham组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但不损伤脊髓;其余各组均采用自制脊髓打击器从40mm高度对脊髓进行打击。Sham组和Model组术后不予任何治疗措施干预,DDD组于术后3d予以抵当汤加减每日灌胃,持续3d,根据大鼠与人用药剂量体表面积换算法,DDD组大鼠每日用药剂量为5.04g/kg,采用蒸馏水进行稀释一定比例配制后予以灌胃处理,每日早晚各1次。TGN-020组处理方法:腹腔注射给药,每日用药剂量为5mg/kg,给药时间为3d。DDD+TGN-020组处理方法:予TGN-020腹腔注射给药,随后给予DDD灌胃处理。干预结束后进行行为学评价(BBB评分、斜板实验及Reuter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取材后进行脊髓组织大体观察和含水率检测、HE染色观察组织受损程度,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脊髓组织AQP4、GFAP共表达的阳性细胞个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中AQP4、GFAP、CSPG、PCNA、NGF、BDNF、GAP-43蛋白的表达量,q PCR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中CSPG、PCNA基因的表达量,电镜下观察各组髓鞘和神经元组织形态,高尔基染色观察树突和树突棘形态。第三部分:8周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和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组给予5.04g/kg DDD灌胃,持续3d,空白血清组予等剂量超纯水灌胃,持续3d,干预结束后提取血清备用。每次取胚胎大鼠8-12只,通过机械-酶消化法提取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细胞采用10%的高糖培养基培养,观察细胞传代至第3代进行后续实验。首先,免疫荧光鉴定细胞中GFAP含量,随后进行实验分组:空白组(Control group,CG)、模型组(Model group,MG)、空白血清组(Blank serum group,BSG)、DDD含药血清组(DDD)、TGN-020干预组(TGN-020)、DDD联合TGN-020组(DDD+TGN-020),除MG外,其余各组均以划痕法进行造模,造模完成后DDD予以含药血清干预,BSG予以等剂量空白血清干预,TGN-020予以100nm TGN-020干预,DDD+TGN-020先予TGN-020干预后再予DDD干预。MTT法检测DDD含药血清干预AS的安全干预浓度、最佳干预时间和干预浓度,MTT法检测各组对RAS活性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RAS中AQP4和GFAP共表达的细胞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AS中AQP4、GFAP和NGF、BDNF、GAP-43蛋白的表达量,镜下观察DDD含药血清对RAS迁移率的影响。统计学方法:实验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误(`X±S)表示,所得数据均经过正态性分布检测,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则采用LSD法,方差不齐则采用Games-Howell法;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检验。以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第一部分:自制脊髓打击器与NYU打击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研究1.各组脊髓外观形态比较A组T10节段处硬脊膜完整,脊髓组织呈均匀乳白色,形态饱满圆润;B1、B2、C1、C2组T10节段处硬脊膜均完整,颜色呈不同程度的鲜红色或暗红色,损伤处可见水肿、瘀血及瘢痕组织增生,相对于B1、C1组,B2、C2组水肿更严重、瘀血范围更广、颜色更深、瘢痕组织更多。2.行为学评分比较BBB评分结果显示,A组术后除因手术致运动量减少外,未出现双下肢功能异常的表现,评分为21分;其余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B2与B1、C2与C1相比,BBB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B1与C1、B2与C2相比,BBB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Reuter评分结果显示,A组术后未发现感觉功能异常现象;其余各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功能异常现象,具体表现为B2、C2组术后1d牵张反射消失,肌力、肌张力减弱或消失,疼痛回缩反射迟钝,背部感觉存在或消失;B1、C1组术后1d除肌力消失外,牵张反射、肌张力、疼痛回缩反射、背部感觉均存在,术后3d肌力开始恢复。B2与B1、C2与C1相比,Reuter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B1与C1、B2与C2相比,Reuter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3.尼氏染色尼氏染色结果显示,A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灰白质边界清晰,神经元细胞形态规则、胞核大、核仁清晰可见、数量多,胞质内可见斑块样尼氏体。相比A组,其余各组结构破坏更严重,灰白质结构不清,组织空白间隙更大,损伤处可见细胞呈空泡样改变或细胞皱缩、体积减小,神经元数量减少,尼氏体模糊或消失。4.脊髓受损面积比结果表明,A组未见受损区域,比值为0,其余各组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相对于B1和C1,B2和C2损伤面积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B1与B2、C1与C2损伤面积比值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5.各组脊髓前、后角神经元损伤程度比较通过分析前、后角神经元阳性细胞数结果显示,A组神经元数目多,尼氏体含量多,其余各组均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相对于B1和C1,B2和C2神经元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B1与B2、C1与C2神经元阳性细胞数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第二部分:抵当汤加减调节AQP4表达对SCI大鼠脊髓水肿的作用研究1.各组脊髓组织的大体观察从大体观察上来看,Sham组脊髓组织颜色鲜白,组织完整,未见瘀血部位和水肿;Model组在打击损伤部位可见明显的瘀血区域,瘀血颜色深红,瘀血范围较大,并可见明显脊髓水肿;DDD组在打击损伤部位可见较小的瘀血区域,瘀血部位颜色淡红,可见轻度水肿;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大体观察相似,肉眼见无显着差异。2.各组脊髓组织含水率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脊髓组织含水率均显着增高(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脊髓组织含水率均显着降低(P<0.05);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组间比较,脊髓组织含水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3.行为学观察结果各组大鼠BBB评分、斜板实验结果以及Reuter评分显示,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BBB评分和斜板实验得分均显着降低(P<0.05),Reuter评分均显着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BBB评分均显着升高(P<0.05),Reuter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HE染色Sham组组织结构完整,神经元等细胞形态结构良好,未见瘢痕组织或空洞形成,未见瘀血区域或炎性物质渗出。Model组损伤部位可见组织结构离乱,大量瘢痕组织和脊髓空洞的形成,可见明显的瘀血区域,并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等细胞皱缩,数量减少。其余三组可见组织形态结构较完整,可见少量脊髓空洞的形成,瘀血区域范围较小,炎性细胞清润较少,神经元等细胞形态结构较完整。使用Image J软件对各组空洞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脊髓空洞面积显着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DDD+TGN-020组脊髓空洞面积显着降低(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脊髓空洞面积组间比较不具有显着差异(P>0.05)。5.尼氏染色观察各组神经元形态Sham组脊髓形态结构完整,灰质呈蝴蝶状,灰白质界限清晰,可见较多的神经元分布,神经元胞质内可见染色清晰的斑块状尼氏体,神经元胞体饱满,细胞核大,核仁明显。Model组脊髓组织破坏严重,结构不完整,灰、白质界限不清,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皱缩、液化、坏死,形成较多的空泡,尼氏体较小或消失。相对Model组,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脊髓结构较完整,隐约可见灰白质界限,神经元仍可见,数量较多,空泡样改变减少,尼氏体数量较多、较饱满。但相对于Sham组,神经元仍存在固缩,胞浆减少,核变小,尼氏体减少等病理改变。6.免疫荧光检测各组AQP4、GFAP的阳性细胞表达量AQP4阳性细胞表达呈绿色,GFAP阳性细胞表达呈红色,DAPI染色呈深蓝色,AQP4+/GFAP+细胞表达呈黄色树枝状,各组染色背景干净,表达清晰,细胞核数量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Sham组少见或未见明显的AQP4+/GFAP+细胞,Model组可见较多的AQP4+/GFAP+细胞,且细胞亮度高,胞体肿胀程度严重。与模型组相比,DDD组、TGN-020组以及DDD+TGN-020组细胞数量较少,亮度较低,细胞肿胀程度减轻。对各组的AQP4+/GFAP+细胞进行计数和统计,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AQP4与GFAP的阳性细胞占比均显着增高(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AQP4与GFAP的阳性细胞占比显着降低(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间相比较,AQP4与GFAP的阳性细胞占比无显着差异(P>0.05)。7.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AQP4、GFAP、PCNA、CSPG、NGF、BDNF、GAP-43的蛋白表达量各组蛋白条带背景清晰,无杂带现象,蛋白表达量趋势明显,具有可比性。与Sham组相比,各组脊髓组织中AQP4、GFAP、PCNA、CSPG蛋白的灰度值显着增高(P<0.05),NGF、BDNF、GAP-43蛋白的灰度值显着降低(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脊髓组织中AQP4、GFAP、PCNA、CSPG蛋白的灰度值显着降低(P<0.05),NGF、BDNF、GAP-43蛋白的灰度值显着增高(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各组脊髓组织中AQP4、GFAP、PCNA、CSPG、NGF、BDNF、GAP-43蛋白的灰度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各组脊髓组织中PCNA和CSPG基因表达量各组基因检测的扩增曲线变化平稳,溶解曲线为平滑的单峰形态,说明引物设计好,模板未见污染,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各组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各组脊髓组织中PCNA、CSPG基因的表达量显着增高(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脊髓组织中PCNA、CSPG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各组脊髓组织中PCNA、CSPG基因的表达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髓鞘和神经元组织形态Sham组脊髓组织在透射电镜下可见髓鞘外形规则,厚薄均一,形似同心圆状,结构完整,未见破裂、缺失等改变,板层结构均匀致密,胞内线粒体丰富,胞浆饱满,清晰可见。Model组髓鞘结构不规则,部分髓鞘断裂缺失,厚薄不一,局部可见褶皱卷曲,板层结构松散、融合,线粒体肿胀,甚至部分溶解消失;DDD组、TGN-020组、DDD+TGN-020组可见髓鞘结构较完整,形态部分不规则但较Model组改善,部分髓鞘可见卷曲、厚薄不一,板层结构较均匀,虽有部分缺失,但松散程度相对Model组较轻,仍可见清晰的线粒体,但数量较Sham组少,胞体较小。10.电镜观察树突和树突棘形态各组脊髓经高尔基染色后结果显示:Sham组脊髓树突结构完整、形态规则、长度较长,树突上密布树突棘,树突棘分布整齐、均匀致密、数量较多;Model组脊髓树突形态不规则,部分断裂缺失,长度较短,较为纤细,树突棘数量少,稀疏分布,排列紊乱;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DDD+TGN-020组脊髓树突形态有所改善、树突较长、结构较完整、周经较粗,树突棘数量较多,排列更为规则、整齐。对各组脊髓树突长度及树突棘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树突长度明显降低(P<0.05),树突棘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Model组相比,DDD组、TGN-020组、DDD+TGN-020组树突长度明显增加(P<0.05),树突棘数量显着增多(P<0.05);DDD组、TGN-020组、DDD+TGN-020组组间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抵当汤加减含药血清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迁移及神经生长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1.原代AS镜下观察原代细胞培养2d,镜下可见AS细胞呈不规则形状散在分布,部分细胞形似星形,细胞核大、呈椭圆形,细胞胞浆丰富,从胞体向四周发出长而有分支的突起;将原代细胞传代至第三代可见细胞生长状态良好,适宜进行后续实验。2.AS鉴定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GFAP染色呈阳性,阴性对照组未见任何阳性染色,提示GFAP呈特异性表达,所提取的细胞为AS。3.DDD含药血清对AS的安全干预浓度,以及干预RAS的最佳干预时间和最佳干预浓度DDD含药血清干预AS的安全浓度范围为:0-15%,DDD含药血清干预RAS最佳的干预浓度为10%,最佳干预时间为48h。4.DDD含药血清对RAS活性的影响MTT结果显示,与CG组相比,其余各组RAS活性均降低(P<0.05);与MG相比,BSG组RAS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DDD、TGN-020和DDD+TGN-020组RAS活性均显着下降(P<0.05);DDD、TGN-020和DDD+TGN-020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DDD含药血清对RAS迁移率的影响损伤24h后,各组RAS与对侧细胞完全分离,中间形成一条空白的划痕区域,划痕区未见或少见RAS;48h后部分细胞开始向对侧延伸突触,划痕区域出现部分肥大的RAS,细胞胞浆丰富,胞体呈球形,发亮,细胞加速分裂;72h后划痕区域缩小,部分RAS与对侧RAS突触交织,划痕开始愈合。在整个愈合过程中,24h各组划痕区域面积比无显着差异(P>0.05);自48h开始,与MG组相比,BSG划痕区域面积比无显着差异,其余各组均明显较大(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72h后,MG组与BSG组划痕区域面积比无显着差异(P>0.05)。与MG组相比,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划痕区域面积比明显较大(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以上划痕区域面积比的改变反映了RAS在损伤发生后向受损区域的迁移速率。6.各组对RAS中AQP4、GFAP荧光表达量的影响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RAS中AQP4、GFAP和细胞核进行了标记。染色结果显示,AQP4+细胞呈绿色,GFAP+细胞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荧光双标的细胞呈黄色的不规则树枝状。其中,CG组仅见12个零星分布的AQP4+/GFAP+细胞;MG组和BSG可见较多的AQP4+/GFAP+细胞,亮度较高,细胞肿胀程度严重;DDD组、TGN-020组、DDD+TGN-020组可见较少的AQP4+/GFAP+细胞,亮度较低,细胞肿胀程度较轻。对AQP4+/GFAP+细胞进行计数统计,结果表明,与CG相比,其他各组阳性细胞占比显着增多(P<0.05);与MG相比,除BSG组无显着差异外(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阳性细胞占比显着减少(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阳性细胞占比组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7.各组对RAS中AQP4、GFAP和NGF、BDNF、GAP-43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G组相比,其余各组AQP4和GFAP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5),NGF、BDNF、GAP-43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与MG组相比,除BSG组无明显差异外(P>0.05),DDD组、TGN-020组和DDD+TGN-020组AQP4和GFAP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NGF、BDNF、GAP-43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5),3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1.自制简易脊髓打击器从20mm、40mm高处垂直撞击脊髓组织具有和NYU打击器从12.5mm、25mm处打击脊髓损伤程度相似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自制简易脊髓打击器安全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可供科研工作者参考。2.通腑逐瘀法治则指导下抵当汤加减可有效消除SCI大鼠损伤处水肿,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AQP4的表达可抑制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少胶质瘢痕形成,提高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及细胞膜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康复。3.DDD含药血清能通过抑制AQP4的表达,有效减轻RAS水肿,减少RAS活化和减缓RAS迁移,促进RAS中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

刘晓云[6](2021)在《3D打印技术构建干细胞仿生支架用于软骨及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3D打印技术以生物材料、细胞等生物活性分子为单元,能够精确、高效地构建复杂、个性化的仿生功能性支架。近些年来已经成为组织工程以及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利用3D技术进行组织工程修复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生物材料缺乏良好的打印性、力学性能与天然组织器官不匹配以及诱导细胞发挥作用的生物功能有限等。针对目前软骨及脊髓损伤修复存在的难题,本博士论文利用3D打印技术通过构建个性化仿生三维支架来模拟不同组织的微环境,有效诱导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从而在体内外环境下,研究其在软骨以及脊髓损伤修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可分为三部分:1、为了构建生物功能、力学性能双重仿生支架用于关节软骨修复,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聚己内酯(PCL)加固的具有微孔道结构的羟丁基壳聚糖-纳米短纤维(HBC-NF)复合水凝胶模拟关节软骨微环境以及力学强度,调控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存活和分化,从而实现对软骨组织损伤的修复。实验结果表明,HBC-NF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外培养环境下能够有效促进hMSCs的增殖。更重要的是,所制备的HBC-NF水凝胶内部拓扑结构可以促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软骨分化早期的“聚合作用”,从而显着提高hMSCs的软骨分化能力。与此同时,利用3D打印技术构建PCL网格骨架以及支架内部的微孔道,提高整个支架的力学性能以及物质交换能力。实验证明该复合支架具有与软骨相似的力学性能,同时能在体内很好地诱导软骨的形成,有望在未来实现对关节软骨的有效修复。2、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利用生物3D打印技术,将生物材料与神经干细胞(NSCs)相结合,精确控制细胞的密度与分布,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支架,模仿天然脊髓的结构与功能,可以有效修复脊髓损伤。基于上一研究的发现,HBC具有良好的可打印性能,本研究利用HBC、透明质酸以及基质胶组合的新型生物墨水。该生物墨水可实现20 s快速成胶以及自动二次交联,从而实现“一步法”生物3D打印,构建NSCs脊髓仿生支架,从而解决目前NSCs生物3D打印中打印过程繁琐、细胞存活率低、细胞-支架相互作用弱等问题。实验表明,打印后的NSCs存活率高(>95%),优化的支架微环境能够加强细胞-支架相互作用,诱导NSCs向神经元分化,形成神经网络。利用生物3D打印技术构建脊髓样支架,移植到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在脊髓损伤处实现神经元再生,降低胶质瘢痕沉积,从而明显改善了大鼠的后肢运动能力。该工作有望用于脊髓损伤以及神经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再生修复。3、在NSCs生物3D打印仿生支架的基础上,第三部分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药物小分子对NSCs分化的作用,通过构建功能性神经支架,负载并缓释诱导小分子更好地促进NSCs的神经元分化。本章研究首次探讨了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抑制剂OSMI-4小分子对NSCs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OSMI-4能够通过抑制NSCs的Notch通路,促进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利用甲基丙烯酰化明胶与丙烯酰环糊精构建超分子水凝胶,制备可生物3D打印的生物墨水,该墨水具有良好可打印性,打印后的支架能够提高细胞-支架相互作用,有利于NSCs在支架内部的粘附以及增殖。更重要的是该水凝胶能够负载并缓释疏水性OSMI-4小分子,诱导NSCs向神经元分化。动物实验表明,该功能支架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处神经元再生以及轴突生长,从而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能力,为脊髓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代攀[7](2021)在《电针夹脊穴调节细胞自噬及内质网应激对脊髓损伤小鼠的修复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SCI)小鼠细胞自噬及内质网应激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对SCI小鼠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雌性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20只;每组再分成7、14 d两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采用血管夹压迫脊髓法制备SCI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3 h开始采用电针双侧夹脊穴,每日1次,分别治疗7、14 d。各组于造模后第7、14天采用Basso Mouse Scale(BMS)评估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HE染色法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内质网应激指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aspase-12)及细胞自噬指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P62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SCI区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和P62的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第7、14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BMS评分显着下降(P<0.05);脊髓组织中细胞核固缩、肿胀,神经元坏死数目相对较多;LC3Ⅱ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P62、GRP78、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的BMS评分显着升高(P<0.05),脊髓组织中细胞核固缩、肿胀,神经元坏死数目相对减少;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62、GRP78、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CHOP和P62的阳性表达显着减少(P<0.05)。结论:电针夹脊可通过抑制小鼠SCI后内质网应激和促进细胞自噬,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电针调节自噬及内质网应激的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陈恺钦[8](2021)在《NG2细胞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利用新型打击器(大鼠脊髓精密打击器(68099H))建立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模型。利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观测NG2细胞及其蛋白-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的表达。初步研究探讨NG2细胞在参与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研究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prague-Dawlye大鼠75只,体重220~250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ontrol组,n=15),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Sham组,n=30),手术暴露脊髓T10后直接缝合切口;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组(SCI组,n=30),手术暴露脊髓T10后利用新型精密打击器打击T10建立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模型。(1)观察大鼠伤前1d及伤后14d、21d、28d后肢机械痛阈的情况,评估其疼痛模型是否构建成功,并于伤前1d及伤后1d、3d、7d、14d、21d、28d通过BBB评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在相关时间点做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情况。(2)在第一步实验的基础上,取4个关键时间点的脊髓组织做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G2细胞的增殖及活化情况。(3)在第一步实验的基础上,利用Western-blot观察4个关键时间点CSPG的表达。(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大鼠脊髓损伤后机械痛阈、BBB评分及HE染色情况(1)各组大鼠伤前BBB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大鼠伤后1d的BBB评分均为0分,伤后3d、7d、14d、21d、28d呈上升趋势,分别为(0.43±0.56)、(4.03±1.00)、(10.93±1.23)、(15.57±1.65)及(18.2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3.982,p<0.001);两两比较任意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的变化趋势SCI组与Control组、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ntrol组与Sham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BBB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伤前后肢机械痛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伤前1d及伤后14d、21d、28d的机械痛阈呈先下降、伤后21d回升并维持的趋势,分别为(16.33±2.40)g、(7.87±1.04)g、(9.87±1.57)g及(10.13±1.3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7.833,p<0.001),两两比较除了伤后21d与伤后28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意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与Sham组大鼠各时间点的机械痛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痛阈变化率SCI组与Control组、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441,p<0.001),SCI组明显大于Control组与Sham组(p<0.05),而Control组与Sha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伤后14d,HE染色可见脊髓胶质细胞大量浸润;伤后21d胶质细胞大量分化增生;伤后28d大量的胶质纤维生成。2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NG2细胞活化与增殖(1)SCI组伤前1d及伤后14d、21d、28d的NG2细胞数量及占比呈先上升,在伤后14d达到高峰,伤后21d回降并维持的趋势,分别为(40.60±8.68个;4.53±0.50%)、(184.10±41.38个;16.63±1.59%)、(123.90±18.78个;12.19±2.37%)、(114.00±30.90个;11.96±2.13%)。各时间点NG2细胞数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9.505,p<0.001);两两比较除了伤后21d与伤后28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意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荧光显微镜下可见伤后14d NG2细胞胞体轻度增大,伤后21d胞体明显增大,胞体突触增加;伤后28d胞体大小及胞体突触情况无明显改变。伤前1d及伤后14d、21d、28d的NG2细胞荧光强度分别为1.00、1.49、1.64及1.58。3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的CSPG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SCI组伤前1d及伤后14d、21d、28d的CSPG早期呈先上升、并于伤后21d下降并维持的趋势,分别为(1.00±0.06)、(1.49±0.26)、(1.38±0.18)及(1.43±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285,p<0.05)。两两比较除了伤后21d与伤后28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意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NG2细胞增殖与活化与脊髓组织CSPG表达呈现正相关(r=0.964,p<0.05)。脊髓组织CSPG表达量SCI组(1.42±0.16)、Control组(1.00±0.09)和Sham组(0.93±0.07)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F=2603.225,p<0.05);其中SCI组较Control组和Sham组CSPG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Sham组与Control组CSPG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利用新型打击器(大鼠脊髓精密打击器(68099H))可建立数字化、重复性和观测性良好的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可以避免传统重物下坠法造模时重物弹跳而形成继发性损伤的影响的优势。(2)胶质细胞增殖与活化情况与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行为学相对应。(3)大鼠脊髓损伤后2周内为急性疼痛期,并于伤后3周开始转向慢性疼痛期并维持。(4)大鼠脊髓损伤后NG2细胞的增殖与活化逐步增加,并于损伤后2周达到增殖高峰,损伤后3周活化程度最强,损伤后4周维持稳定状态。脊髓组织CSPG表达与NG2细胞增殖与活化呈现正相关。(5)NG2细胞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赵建[9](2021)在《活性肽OM-LV20能显着改善成年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的结构和功能》文中认为[目的]脊髓损伤是一种创伤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损伤后可导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累及呼吸、泌尿等系统,甚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且这些病理改变往往是长期存在的,这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严重损伤,还会对其整个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脊髓损伤患者大约有25-50万,且发病率成逐年增加的趋势,但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却仍没有任何一种专一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探索新型脊髓损伤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从两栖动物的皮肤分泌物中鉴定出一种名为OM-LV20的新型天然活性多肽,其具有显着的促皮肤组织再生能力和神经保护作用,结合OM-LV20表现出来的活性和特点,我们将该肽应用到脊髓损伤的治疗研究,观察活性肽OM-LV20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组织结构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构建SD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并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MPED)和样品组(OM-LV20),分别腹腔给药治疗后使用Basso-Beattie-Bresnahan行为学评分量表观察各组大鼠后肢的运动表现;并在术后28天将大鼠安乐死,分别取出不同组的大鼠损伤脊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通过H&E染色、尼氏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损脊髓组织结构的恢复情况;同时在术后28天我们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了BDNF的表达情况;在急性期48小时则是通过根据GSH、SOD、MDA、NOx试剂盒分别进行检测它们的含量来观察急性期脊髓局部微环境的变化情况。[结果]成功稳定的构建了成年SD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BBB评分量表可以观察到术后脊髓全横断大鼠运功功能均完全丧失,随着术后时间的增加,大鼠后肢运动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都不能得到完全恢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MPED组和活性肽OM-LV20组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明显好于生理盐水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由于阳性对照组甲基强的松龙的毒副作用使得大鼠死亡率和体重均远远低于活性肽OM-LV20组和生理盐水组;通过病理学切片染色显示,全横断大鼠各组损伤部位脊髓组织均存在明显的缺损,并且可以看到损伤部位存在大量的神经胶质瘢痕,不过相对于生理盐水组,MPED组和活性肽OM-LV20组的组织缺损明显较少,存活的神经元细胞也较多,且BDNF的表达也明显增多,解剖标本初步直观确定OM-LV20组脊髓损伤部位继发性损伤明显减少,同时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OM-LV20组损伤局部缺损明显减小,尼氏染色显示OM-LV20组存活神经元胞体数目明显增加;生物化学检测SOD的检测结果显示活性肽OM-LV20组相对于生理盐水组明显升高,而相反的指标MDA相对于生理盐水组,活性肽OM-LV20组的含量却非常低;同时发现,OM-LV20相对于生理盐水组GSH表现出较高的含量,而NOX含量却相对较低。[结论]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发生后,在损伤急性期使用活性肽OM-LV20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局部微环境,而脊髓微环境的状态对继发性损伤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活性肽OM-LV20的应用可在急性期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进而减轻继发性的损伤,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同时,由于活性肽OM-LV20的治疗使得损伤部位脊髓的结构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周乾坤[10](2021)在《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曲度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C2-C7 Cobb角与颈椎矢状面参数以及责任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A组38例(男20,女18),B组37例(男18,女19);年龄56~72岁,平均(64.2±2.1)岁。根据C2-C7 Cobb角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分为A、B组:A组纳入C2-C7 Cobb角较小的前38例患者;B组为余下37例C2-C7 Cobb角较大的患者。评价影像学结果,测量颈椎生理曲度、NT、T1S、TIA、C2~7 SVA、C7S、ROM、责任椎间隙的高度和角度。利用几何画板5.06进行直线与角度的测量并记录下来,并利用Photoshop 6进行图片编辑。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这些数据分析处理并计算。对于单因素独立样本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系数用于分析C2-C7 Cobb角与每个颈椎方面的参数变量相关性,P<0.05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此时相关系数(r值)表明相关性大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2-C7 Cobb角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盘角度因素的影响,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并利用Graph Pad Prism7.00绘制Bland–Altman图进行诊断性分析研究其中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所有影像学资料的获取均在医师指导下患者头部处于合适的位置情况下进行的。数据的确定均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当有意见不一致时,由第三名研究者进行测量决定。结果:在这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只有TIA与C2-C7 Cobb角没有明显的关系,其他颈椎矢状面参数颈椎生理曲度、NT、T1S、C2~7 SVA、C7S、ROM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变量的变化都是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C5/6和C6/7的椎间隙高度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但是在椎间成角中可以发现,有C3/4、C4/5、C5/6和C6/7的椎间隙随着C2-C7 Cobb角的增大而增大,在C2/3的椎体责任间隙,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与C2-C7 Cobb角之间都是没有统计学意义。责任间隙在下颈椎的患者椎间隙高度和椎间角度变化相对上颈椎变化以及对患者C2-C7 Cobb角改变以及病情的影响比较明显。T1S和C2-C7 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NT和C2-C7 Cobb角之间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颈椎生理曲度、ROM和C2-C7 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都比较弱,C2~7 SVA、C7S方面和C2-C7Cobb角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TIA与C2-C7 Cobb角无相关性。C4/5、C5/6、C6/7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以及成角与C2-C7 Cobb角的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均为85%以上,拟合效果优,模型较稳定。于C3/4节段,只有椎间成角的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为96.9%以上,拟合效果优,模型较稳定。在ROC曲线中,TIA的渐近显着性为0.217,均大于0.05,该检测方法没有相同效果;颈椎生理曲度、NT和T1S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表示这三项的诊断价值较高;C2~7 SVA、C7S和ROM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5~0.7,表示这三项的诊断价值较低。C2-C7Cobb角与TIA在脊髓型颈椎病中一致性分析的Bland-Altman图中存在低于95%一致性界限,所以测量结果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余矢状面参数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结论:颈椎矢状面各个参数是衡量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重要参考因素,颈椎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均影响颈椎曲度的变化。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在评估颈椎矢状位参数方面,除TIA与C2-C7 Cobb角无相关性,其余参数如,颈椎生理曲度、NT、T1S、C2~7 SVA、C7S、ROM参数和C2-C7 Cobb角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其中T1S与C2-C7 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在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方面,C5/6、C6/7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角度会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对于C3/4、C4/5责任间隙,只有椎间角度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在C2/3节段中,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与C2-C7 Cobb角之间都是没有意义。说明下颈椎的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均影响了颈椎曲度的变化,对于改善椎间角度来恢复颈椎曲度也具有意义。综合使用颈椎矢状面参数以及责任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预防与诊治,评估疾病的预后情况,增加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提高社会的满意度。

二、脊髓损伤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损伤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血-脊髓屏障损伤的机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脊髓屏障
2 血-脊髓屏障与脊髓损伤
3 中药治疗血-脊髓屏障损伤和脊髓损伤的相关作用机制
    3.1 降低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
    3.2 抑制炎症反应
    3.3 神经保护作用
    3.4 其他
4 总结

(2)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TSCI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
        1.1.1 TSCI流行病学负担
        1.1.2 TSCI经济负担
    1.2 TSCI转归情况
    1.3 TSCI数据现状
    1.4 立题依据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思路
    3.2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描述
        4.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4.1.2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4.1.3 确定分析指标与方法
    4.2 TSCI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
        4.2.2 确定分析指标
        4.2.3 统计学分析
    4.3 TSCI住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1 确定分析指标
        4.3.2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中国TSCI住院患者估算结果
    5.2 TSCI住院患者特征分布
        5.2.1 人口特征
        5.2.2 损伤特征
        5.2.3 救治特征
    5.3 TSCI住院费用结果
        5.3.1 基本情况
        5.3.2 TSCI住院费用差异
        5.3.3 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5.4 TSCI住院转归结果
        5.4.1 TSCI住院转归现状
        5.4.2 TSCI住院转归的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负担情况
        6.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6.1.2 TSCI住院患者特征
    6.2 TSCI住院患者经济负担情况
        6.2.1 TSCI住院费用情况
        6.2.2 TSCI住院转归情况
    6.3 TSCI防治启示
7. 结论与建议
8. 创新、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发表文献
附录一 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病案调查表
附录二 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费用调查表
个人简介
致谢

(3)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枢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镇痛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大鼠模型建立
        2.4 大鼠CSR模型造模评价标准
        2.5 分组与处理
        2.6 检测指标与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热刺激诱发痛、机械刺激诱发痛
        3.2 大鼠脊髓神经潜伏期诱发电位
        3.3 四组脊髓背角谷氨酸、前列腺素、NO含量比较
        3.4 四组脊髓背角CGRP受体、AC、VGCC表达比较
    4 小结
第二部分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枢(CNS)小胶质细胞激活-中枢敏化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大鼠模型建立
        2.4 大鼠CSR模型造模评价标准:
        2.5 分组与处理
        2.6 检测指标与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热刺激诱发痛、机械诱发痛
        3.2 各组大鼠脊髓神经潜伏期诱发电位
        3.3 各组大鼠C6、C7 脊髓背角CD11b/CR3、GFAP、CX3CR1 受体、CCR2 受体、TLR4、P38-MAPK、NF-κB表达比较
        3.4 六组大鼠C6、C7 脊髓背角IL-1β、IL-6、IL-18、TNF-α表达比较
        3.5 六组大鼠C6、C7 脊髓背角NMDA、AMPA表达比较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分析
    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病名及症状
        1.2 病因病机
        1.3 颈椎病与经脉的关系
        1.4 颈椎病与经筋的关系
        1.5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
        2.2 颈椎的解剖学构造
        2.3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病因认识
        2.4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治疗
        2.5 电针疗法与神经根型颈椎病
    3 神经根型颈椎病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3.1 中枢敏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3.2 “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网络信号系统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4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4.1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4.2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枢(CNS)小胶质细胞激活-中枢敏化的影响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进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参考文献

(4)基于含硒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SCI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前言
    2.2 SCI的病理生理特征
    2.3 SCI的治疗策略
        2.3.1 药物治疗
        2.3.2 手术治疗
        2.3.3 生物材料治疗
        2.3.4 电刺激治疗
        2.3.5 细胞移植治疗
    2.4 小结
第三章 硒-碳量子点(Se-CQDs)构建及其治疗SCI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细胞和动物
        3.3.1 实验细胞及细胞培养
        3.3.2 实验动物
    3.4 实验方法
        3.4.1 Se-CQDs的制备
        3.4.2 Se-CQDs表征
        3.4.3 Se-CQDs清除氧自由基
        3.4.4 Se-CQDs的生物相容性
        3.4.5 体外H_2O_2诱导的细胞毒性及其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3.4.6 Se-CQDs抑制炎症的体外实验
        3.4.7 SCI挫伤动物模型制备
        3.4.8 行为学分析
        3.4.9 SCI H&E、LFB和免疫荧光染色的脊髓组织获取
        3.4.10 H&E染色实验方法
        3.4.11 Luxol fast blue(LFB)染色实验方法
        3.4.12 脊髓髓鞘微观结构
        3.4.13 脊髓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3.4.14 Se-CQDs对体内继发性损伤的抗凋亡作用
        3.4.15 统计分析
    3.5 结果
        3.5.1 Se-CQDs制备与表征
        3.5.2 Se-CQDs的生物相容性
        3.5.3 Se-CQDs在H_2O_2模拟的氧化应激环境下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3.5.4 Se-CQDs对LPS诱导BV2细胞表达促炎因子的影响
        3.5.5 Se-CQDs对SCI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3.5.6 不同治疗组对脊髓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5.7 不同治疗组脊髓组织神经元及轴突的保护性作用
        3.5.8 Se-CQDs在体内的抗炎作用及减少胶质瘢痕能力。
        3.5.9 Se-CQDs在体内的抗细胞凋亡能力。
    3.6 讨论
        3.6.1 生物材料通过清除ROS治疗SCI
        3.6.2 清除ROS有助于促进SCI功能恢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明质酸-硒(Hyaluronic Acid-Selenium,HA-Se)纳米粒子构建及其治疗SCI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细胞和动物
        4.3.1 实验细胞及细胞培养
        4.3.2 实验动物
    4.4 实验方法
        4.4.1 HA-Se纳米粒子的制备
        4.4.2 HA-Se纳米粒子表征
        4.4.3 HA-Se纳米粒子清除氧自由基
        4.4.4 HA-Se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
        4.4.5 体外H_2O_2诱导的细胞毒性及其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4.4.6 HA-Se纳米粒子抑制炎症的体外实验
        4.4.7 创伤性SCI挫伤动物模型制备
        4.4.8 行为学分析
        4.4.9 SCI后H&E、LFB和免疫荧光染色的脊髓组织获取
        4.4.10 H&E染色实验方法
        4.4.11 Luxol fast blue(LFB)染色实验方法
        4.4.12 脊髓髓鞘微观结构
        4.4.13 脊髓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4.4.14 HA-Se纳米粒子对体内继发性损伤的抗凋亡作用
        4.4.15 统计分析
    4.5 结果
        4.5.1 HA-Se纳米粒子制备与表征
        4.5.2 HA-Se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
        4.5.3 HA-Se纳米粒子在H_2O_2模拟的氧化应激环境下对细胞的保护
        4.5.4 HA-Se纳米粒子抑制炎症的作用
        4.5.6 SCI后CD44 表达
        4.5.7 星形胶质细胞对HA-Se纳米粒子的内吞
        4.5.8 HA-Se纳米粒子体内分布
        4.5.9 HA-Se纳米粒子疗效分析
        4.5.10 HA-Se纳米粒子体内抑制炎症的作用
        4.5.11 HA-Se纳米粒子体内抗凋亡的作用
        4.5.12 HA-Se纳米粒子体内安全性评价
    4.6 讨论
        4.6.1 靶向性纳米粒子治疗脊髓损伤
        4.6.2 纳米粒子减轻继发性SCI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通腑逐瘀法指导下抵当汤加减调控AQP4表达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自制脊髓打击器与NYU打击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研究
    1.目的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6.不足和展望
第二部分 抵当汤加减调节AQP4 表达对SCI大鼠脊髓水肿的作用研究
    1.目的
    2.材料
    3.方法
    4.实验结果
    5.讨论
    6.小结
    7.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抵当汤加减含药血清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迁移及神经生长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
    1.目的
    2.材料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5.讨论
    6.小结
    7.不足和展望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自制简易打击器与NYU打击器
    附件2 脊髓打击损伤模型
    附录3 BBB评分
    附录4 Reuter评分
    附录5 综述 水通道蛋白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References
致谢
作者简历

(6)3D打印技术构建干细胞仿生支架用于软骨及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关节软骨损伤及治疗
        1.1.1 关节软骨及其损伤
        1.1.2 关节软骨损伤修复
    1.2 脊髓损伤及治疗
        1.2.1 脊髓结构与损伤
        1.2.2 脊髓损伤修复治疗
    1.3 生物3D打印技术
        1.3.1 3D打印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以及分类
        1.3.2 3D打印技术在关节软骨修复中的应用
        1.3.3 3D打印技术在脊髓修复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3D打印构建具有微孔道结构的纤维水凝胶支架促进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2.2 hMSCs的分离、培养以及鉴定
        2.2.3 HBC制备与表征
        2.2.4 PLGA静电纺丝以及NF的制备与表征
        2.2.5 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2.2.6 HBC-NF水凝胶细胞毒性测定
        2.2.7 hMSCs在水凝胶中的增殖
        2.2.8 hMSCs在水凝胶中的软骨分化诱导及表征
        2.2.9 3D打印具有微孔道结构的PCL-HBC-NF支架及其表征
        2.2.10 体内软骨形成检测
        2.2.11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hMSC的鉴定
        2.3.2 PLGA短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2.3.3 HBC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2.3.4 HBC-NF水凝胶的表征
        2.3.5 hMSCs细胞毒性与增殖
        2.3.6 体外软骨分化
        2.3.7 具有微孔道结构的PCL-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2.3.8 hMSCs的体内软骨分化
    2.4 实验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3D打印神经干细胞支架用于脊髓损伤修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3.2.2 HBC/HA/MA生物墨水的制备
        3.2.3 HBC/HA/MA水凝胶的表征
        3.2.4 NSCs提取
        3.2.5 NSCs的生物3D打印
        3.2.6 生物3D打印支架内NSCs的存活与增殖
        3.2.7 生物3D打印支架内NSCs分化
        3.2.8 支架移植入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3.2.9 SD大鼠行为学表征
        3.2.10 大鼠脊髓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3.2.11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HBC、HA-SH以及HA-VS的表征
        3.3.2 HBC/HA/MA生物墨水的表征
        3.3.3 生物3D打印NSCs负载的HBC/HA/MA支架
        3.3.4 生物打印支架中NSCs的分化行为
        3.3.5 SCI大鼠移植支架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3.3.6 组织学分析脊髓损伤修复情况
        3.3.7 外源NSCs在体内的存活与分化
    3.4 实验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缓释OSMI-4小分子的神经干细胞生物打印支架用于脊髓损伤修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4.2.2 材料制备
        4.2.3 SM水凝胶的表征
        4.2.4 NSCs的提取以及培养
        4.2.5 SM水凝胶的细胞毒性测定
        4.2.6 NSCs在水凝胶中的粘附以及增殖
        4.2.7 OSMI-4诱导NSCs神经元分化
        4.2.8 SM水凝胶中OSMI-4缓释
        4.2.9 NSCs的生物3D打印
        4.2.10 生物3D打印支架内NSCs的存活与增殖
        4.2.11 生物3D打印支架内NSCs的分化
        4.2.12 OSMI-4诱导NSCs神经元分化细胞通路检测
        4.2.13 支架移植入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4.2.14 BBB评分
        4.2.15 大鼠脊髓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4.2.16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GelMA以及Ac-β-CD结构表征
        4.3.2 SM水凝胶表征
        4.3.3 NSCs细胞毒性、粘附与增殖
        4.3.4 OSMI-4对NSCs分化的影响
        4.3.5 生物3D打印NSCs负载的SM支架
        4.3.6 SM-OSMI-4打印支架诱导NSCs神经元分化
        4.3.7 OSNI-4调节NSCs分化的作用机理
        4.3.8 生物打印支架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
    4.4 实验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所取得的奖励

(7)电针夹脊穴调节细胞自噬及内质网应激对脊髓损伤小鼠的修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脊髓损伤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脊髓损伤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脊髓损伤的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3.脊髓损伤的机制研究
    4.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NG2细胞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设备
        1.2 方法
        1.2.1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
        1.3 行为学观察
        1.3.1 BBB评分
        1.3.2 大鼠机械痛阈测量
        1.4 组织取材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脊髓损伤后机械痛阈、运动功能情况
        2.2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组的HE染色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脊髓组织NG2细胞的增殖与活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组织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设备
        1.2 方法
        1.2.1 大鼠脊髓组织组织灌注固定及取材
        1.2.2 大鼠脊髓组织NG2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脊髓组织的CSPG表达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组织
        1.1.2 实验材料
        1.1.3 实验设备
        1.2 方法
        1.2.1 样品制备
        1.2.2 样品蛋白含量测定和变性
        1.2.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2.4 转印
        1.2.5 封闭
        1.2.6 抗体偶联HRP检测
        1.2.7 条带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外科、药物及细胞移植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活性肽OM-LV20能显着改善成年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的结构和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髄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曲度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纳入与排除标准
    3.颈椎椎间隙的选择
    4.颈椎的X检查
    5.颈椎的MRI线检查
    6.分组
    7.观查指标以及测量
    8.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C2-C7 Cobb角与颈椎矢状面参数变量之间的比较
    3.C2-C7 Cobb角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成角的研究
    4.C2-C7 Cobb角与每个颈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变量相关性分析
    5.C2-C7 Cobb角与责任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成角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每个颈椎矢状面参数变量对于预测C2-C7 Cobb角的ROC曲线和Bland–Altman图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或专利申报等其他成果
附录 C 综述 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脊髓损伤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血-脊髓屏障损伤的机制进展[J]. 张瑜,周逸敏,张俐.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1(10)
  • [2]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D]. 张姣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枢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镇痛机制的研究[D]. 蒋学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含硒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D]. 罗文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5]通腑逐瘀法指导下抵当汤加减调控AQP4表达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吴子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3D打印技术构建干细胞仿生支架用于软骨及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D]. 刘晓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电针夹脊穴调节细胞自噬及内质网应激对脊髓损伤小鼠的修复作用[D]. 代攀.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NG2细胞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D]. 陈恺钦.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活性肽OM-LV20能显着改善成年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的结构和功能[D]. 赵建.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10]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曲度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D]. 周乾坤. 蚌埠医学院, 2021(01)

标签:;  ;  ;  

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