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县沙棘林大面积死亡原因调查分析

建平县沙棘林大面积死亡原因调查分析

一、建平县沙棘林大面积死亡原因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汪晓[1](2020)在《立地条件对吴起沙棘人工林衰退及更新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沙棘是我国干旱半干旱黄土区生态修复的先锋树种,具有抗旱、抗寒、耐贫瘠的自然特性,而且其极强的根蘖能力可使种群自然更新,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自2010年以来,陕西省吴起县出现了沙棘人工林大面积衰退死亡的现象。由此,本研究以死亡率、死亡密度、更新率等作为沙棘人工林衰退和更新的衡量指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拐点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和天然更新对立地因子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坡向、坡度、微地形与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显着相关(P<0.05);不同坡向的死亡率均值表现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随着坡度的增加,沙棘人工林死亡率呈增大趋势,陡坡沙棘衰退最严重;各微地形条件下,缓台沙棘保存得最好,陡坎死亡率显着高于其他微地形;坡位对沙棘死亡率无显着影响(P>0.05)。(2)坡向对衰退沙棘林天然更新影响显着(P<0.05),阴坡衰退沙棘林更新状况最好;坡面微地形与沙棘天然更新率显着相关(P<0.05),更新率大小呈现陡坎<浅沟<缓台<原状坡;坡位和坡度对衰退沙棘人工林的更新率无显着影响(P>0.05),位于中坡位的阴坡、缓坡最适宜衰退沙棘萌蘖更新。(3)对死亡率和更新率4种地形因子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坡向和坡度可作为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对立地因子的筛选指标,微地形和坡向可作为衰退沙棘天然更新对立地因子的筛选指标。(4)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和更新率均存在明显的地形阈值,其死亡稳定态或更新稳定态会在阈值处发生骤变。死亡坡度阈值为24°~26°、40°~41°,阳坡沙棘林在坡度为17°~18°时,死亡率也会发生跃变;缓坡的沙棘人工林的死亡坡向阈值为125°和285°;陡坡沙棘人工林死亡的坡向阈值为85°和255°。随着坡度的增大,阳坡衰退沙棘林的天然更新率会在坡度31°处发生骤降,阴坡沙棘林的更新率会发生一次骤降、一次跃升,坡度阈值点分别为25°和36°。缓坡条件下,沙棘林的更新坡向阈值点为90°;陡坡条件下,衰退沙棘更新率分别会在坡向215°和300°处发生骤降和跃升。(5)在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种植沙棘人工林时,应掌握沙棘人工林的地形因子阈值,优先选择坡度小于阈值区间18°~31°,坡向小于阈值区间85°~215°或大于255°~300°的坡面,以期获得更好的成林效果。

付雨佳[2](2019)在《不同的营林条件沙棘木蠹蛾发生规律差异研究》文中提出根据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和以往长期的林业实践证明,沙棘天然林和沙棘人工纯林都会遭受沙棘木蠹蛾的侵蚀。但沙棘天然林不会大面积爆发虫害,而沙棘人工纯林爆发虫害会比较严重,对沙棘植株造成巨大损害,严重影响了沙棘的生长发育。沙棘木蠹蛾灾害的发生及人工纯林会产生大面积爆发和蔓延,其成灾原因是多方面形成的,既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例如降水量少气候干燥,立地条件较差),也有沙棘植株自身生长节律变化导致的生理原因(例如树龄较大,树势衰弱),还有人为因素(例如营林方式不当,树种比较单一)。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沙棘树势差异、土壤水分含量差异、环境状况差异来分析不同营林方式和立地条件下沙棘木蠹蛾发生差异及其产生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以下为研究结果:1.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株高、地径、冠幅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河谷地沙棘株高、地径、冠幅大于坡地沙棘株高、地径、冠幅;不同营林方式,即天然混交林、天然纯林、人工纯林之间沙棘株高、地径、冠幅也存在显着性差异。2.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的林分郁闭度存在显着性差异,河谷地郁闭度大于坡地郁闭度;不同营林条件下沙棘林分郁闭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天然林郁闭度大,人工林郁闭度小,且天然混交林郁闭度大于天然纯林。3.河谷地土壤含水量和坡地土壤含水量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河谷地土壤含水量大于坡地的土壤含水量;沙棘天然林和沙棘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存在显着性差异,沙棘天然林土壤含水量较大,人工林土壤含水量较小,而天然混交林和天然纯林土壤含水量也存在显着性差异,天然纯林土壤含水量较天然混交林高。4.不同立地条件下有虫株率存在显着性差异,河谷地有虫株率较少,坡地有虫株率较大;不同的营林方式虫株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天然林有虫株率较少,人工林有虫株率较高;不同立地条件下成虫数发生差异不显着,不同的营林方式虫害发生存在显着性差异,天然林虫害发生量少于人工林。5.影响沙棘木蠹蛾发生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林分土壤含水量、海拔高度和郁闭度,虫害发生情况与林分郁闭度存在负相关关系,与海拔高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王利军[3](2015)在《人工沙棘林灯诱蛾类发生动态及沙棘木蠹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沙棘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先锋树种,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密不可分,蛾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蛾类易采集,对环境变化敏感,因此,研究沙棘灌木林蛾类生物多样性及发生规律,对于维持沙棘灌木林生态系统平衡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辽宁省建平县沙棘灌木林和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站人工沙棘林作为试验样地,调查沙棘灌木林蛾类的生物多样性及发生规律;针对沙棘的重要蛀干、蛀根害虫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 Chou,Fang et Chen的发生及为害情况,通过收集、统计辽宁省建平县沙棘灌木林沙棘木蠹蛾发生状况的相关数据,构建沙棘木蠹蛾的灾害预警指标体系,计算其综合预警指标值,将其适用于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站人工沙棘林沙棘木蠹蛾的灾害预警,通过对其综合预警指标值的计算,对试验地沙棘木蠹蛾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预警级别,为沙棘木蠹蛾的防控提供量化的测报和预警结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站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物种丰富,通过调查,共采集到蛾类标本2948头,经鉴定属22个科,78个物种。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群落的动态变化无论是在类群数、个体数还是在物种数上都表现为8月>7月>6月>5月>9月>10月的消长变化;7月份和8月份蛾类群落相似性最大,7月份和10月份的群落相似性最小。(2)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各多样性指数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丰富度指数(E)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与均匀度(J)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反。(3)沙棘木蠹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沙棘木蠹蛾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分别选取与警源、警兆、警情三个指标层相关的30个指标;根据各项指标对沙棘木蠹蛾灾害的影响因子决定其权重系数,数值范围为0-1:警度判别标准为:Y轻警:Y<2/5YmaxlY中警:2/5Ymax≤Y<3/5Ymax;Y重警:3/5Ymax≤Y<4/5Yman:Y巨警:Y>4/5Ymax(4)辽宁省建平县沙棘木蠹蛾下一次灾害预警警级为重警;山西农业大学人工沙棘林下一次灾害预警警级为中警。(5)研究结果对构建其他钻蛀性害虫的灾害预警指标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唐翠平,乌拉,袁思安,郭峰,李根前,尤燕[4](2014)在《沙棘人工林早衰及其更新复壮》文中指出针对沙棘人工林大面积早衰问题,在分析其特征、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更新复壮途径。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林早衰表现为寿命缩短、生长和繁殖能力下降,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干旱胁迫、造林密度大、不合理的造林设计等。考虑沙棘克隆习性与生境异质性的耦合作用,可通过及时平茬、配方施肥(激素)、异质性造林设计、径流林业技术促进营养生长和克隆繁殖,从而达到更新复壮或长期维持种群稳定性和克隆持久性之目的。今后应加强沙棘人工林早衰及平茬更新机制研究,为种群持久性维持及早衰种群的复壮提供依据。

舒乔生,谢立亚[5](2014)在《沙棘林退化对林木根系和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辽宁建平县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呈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通过标准样地法调查沙棘的死亡程度,测定与对比不同沙棘死亡率下林地的根系密度和土壤抗冲性,研究沙棘林退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范围内,直径d<1 mm的根系密度随深度增大急剧减小,72%80%根量分布在020cm土层;030 cm范围内,随着沙棘死亡率的提高,d<1 mm根密度显着降低(P<0.05);随着深度增大,抗冲性也逐步降低,沙棘的死亡率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亦达到显着水平(P<0.05),这主要是由根系密度的相应变化引起的;经曲线拟合,土壤抗冲性与d<1 mm根密度的关系可用幂函数表示。目前该区主要应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沙棘林退化的生态影响。

谢立亚,舒乔生[6](2014)在《沙棘林退化对土壤性质及水土流失的影响》文中指出辽宁省建平县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林,对防治当地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该区沙棘林呈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通过样地调查沙棘林的死亡程度,并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土流失的测定,研究了沙棘林退化对土壤性状和水土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沙棘活立木数量的减少,土壤容重增加1.40%7.31%,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分别降低7.81%21.89%和9.33%27.65%,说明沙棘林退化对土壤结构和养分产生显着的破坏作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表明,纯沙棘林地的水土流失较轻,侵蚀模数为539t/(a·km2)。随着沙棘死亡率的提高,水土流失逐步加剧,入侵树种榆树纯林(Vlmus pumila)地达到1 526t/(a·km2)。土壤性质的恶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剧,会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结构进一步破坏,使沙棘死亡速度加快,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刘丹一,李根前,李甜江,李孙玲,肖志勇,代光辉[7](2012)在《初植密度对中国沙棘林木生长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初植密度对中国沙棘林的林木生长过程及主要生长特征的影响,在毛乌素沙地布设了初植密度为2 500株/hm2、4 444株/hm2、10 000株/hm2、40 000株/hm2的中国沙棘林田间观测试验。根据测定结果,分析了中国沙棘林的林木生长过程及主要生长特征(生长量上限、生长量增长率、速生期迟早、速生期长短)与其初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初植密度的变化没有改变林木树高、地径、冠幅的"慢-快-慢"生长节律,采用Logistic方程回归结果可分别解释其变异的99%、98%、93%。(2)初植密度的变化改变了林木生长过程的主要特征。其中,树高生长量上限及树高生长量增长率随其初植密度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地径生长量上限、地径生长量增长率、冠幅生长量上限随其初植密度的增大呈下降的态势,冠幅生长量增长率随其初植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3)初植密度变化对林木冠幅生长特征的影响最大,对地径生长特征影响次之,对树高生长特征影响最小。且在不同初植密度下均是林木的冠幅首先进入速生期,其次是树高,最后是地径。

洪新[8](2012)在《建平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对策》文中认为建平沙棘发展具有阶段性的历史过程,从引种到发展到百万亩沙棘林最终出现大面积死亡,综合分析沙棘死亡的客观和主观因素,提出从建平沙棘现存状况出发,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并结合品种选育、良种扩繁、选择栽培模式、抗旱造林等营林关键技术,从认识上入手,从技术上发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重振建平沙棘产业,树立建平沙棘品牌,构建具有辽西特色的林-工-贸一体化的人工沙棘商品林业。

宋小刚[9](2011)在《危害建平县沙棘林生物种类及防治方法》文中指出近年来,建平县的沙棘人工林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现象,平均死亡率竟达58.6%,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重要原因——大面积的纯林引发的病虫害和鼠害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介绍了建平县境内沙棘林主要病害、虫害和鼠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邹吉东,杜海洋,安树超,杨雪娇,张新春[10](2011)在《关于沙棘林死亡原因及经营发展对策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建平县沙棘林发生了大面积死亡。文章通过对沙棘在建平的生存现状,死亡原因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并依据几年来的恢复发展情况,对沙棘林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二、建平县沙棘林大面积死亡原因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平县沙棘林大面积死亡原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立地条件对吴起沙棘人工林衰退及更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沙棘概述
        1.2.2 地形因子划分
        1.2.3 沙棘衰退死亡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1.2.4 萌蘖更新研究
        1.2.5 生态阈值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特征
    2.3 气候水文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特征
    2.6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选择与种群调查
        3.2.2 指标测定方法
        3.2.3 统计分析
    3.3 技术路线图
4. 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4.1 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对地形因子的响应
        4.1.1 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对坡位的响应
        4.1.2 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对坡度的响应
        4.1.3 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对坡向的响应
        4.1.4 微地形对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影响
    4.2 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相关地形因子的筛选分析
    4.3 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地形阈值探测分析
        4.3.1 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坡度阈值分析
        4.3.2 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坡向阈值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分析
    5.1 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对地形的响应
        5.1.1 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对坡位的响应
        5.1.2 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对坡度的响应
        5.1.3 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对坡向的响应
        5.1.4 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对微地形的响应
    5.2 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相关地形因子的筛选分析
    5.3 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地形阈值探测分析
        5.3.1 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坡度阈值分析
        5.3.2 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坡向阈值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不同的营林条件沙棘木蠹蛾发生规律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1 沙棘及沙棘木蠹蛾概述
    1.1 沙棘研究概况
        1.1.1 沙棘的生态学特性
        1.1.2 沙棘的综合价值
        1.1.3 沙棘的生态建设作用
    1.2 沙棘的营林方式和林分类型概述
        1.2.1 营林
        1.2.2 纯林
        1.2.3 混交林
        1.2.4 天然林
        1.2.5 人工林
    1.3 沙棘木蠹蛾研究进展
        1.3.1 生物学特性
        1.3.2 危害特性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样地设置
    2.4 诱捕器设置
    2.5 调查方法及测量指标
        2.5.1 株高、冠幅、地径
        2.5.2 郁闭度
        2.5.3 虫株率与诱捕虫数
        2.5.4 土壤水分含量
    2.6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立地条件和营林方式沙棘生长状况差异分析
        3.1.1 不同的立地条件株高、地径、冠幅差异分析
        3.1.2 不同的营林方式株高、地径、冠幅差异分析
        3.1.3 小结
    3.2 郁闭度差异分析
    3.3 土壤水分含量差异分析
    3.4 沙棘木蠹蛾的发生差异状况分析
        3.4.1 不同的立地条件有虫株率差异
        3.4.2 不同的营林方式有虫株率差异
        3.4.3 不同的营林方式虫数发生量差异
        3.4.4 不同的立地条件虫数发生量差异
        3.4.5 小结
    3.5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防治方法效果
        3.5.1 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诱捕虫数差异分析
        3.5.2 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和捕虫量相关性分析
        3.5.3 监测方法有效性探讨
    3.6 沙棘木蠹蛾发生差异因素相关性分析
    3.7 影响沙棘木蠹蛾发生差异因素
        3.7.1 株高、冠幅、地径
        3.7.2 海拔高度
        3.7.3 郁闭度
        3.7.4 土壤水分含量
        3.7.5 营林方式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的营林条件差异及沙棘木蠹蛾发生差异规律
        4.1.2 沙棘木蠹蛾发生差异的影响因素
    4.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3)人工沙棘林灯诱蛾类发生动态及沙棘木蠹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沙棘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1.1.1 沙棘的生态价值
        1.1.2 沙棘的经济效益
    1.2 生物多样性研究
        1.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2.2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价值
        1.2.3 蛾类多样性研究意义
    1.3 人工沙棘林蛀干害虫调查研究意义
    1.4 沙棘木蠹蛾研究进展
        1.4.1 沙棘木蠹蛾的发生特点
        1.4.2 沙棘木蠹蛾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4.2.1 化学防治
        1.4.2.2 物理防治
        1.4.2.3 营林措施
        1.4.2.4 生物防治
        1.4.2.5 性信息素的开发与引诱防治
    1.5 林业生物灾害预警研究进展
        1.5.1 林业生物灾害的危害
        1.5.2 林业生物灾害预警内涵的发展
        1.5.3 林业害虫灾害预警系统构建的内容及意义
        1.5.4 沙棘灌木林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2 人工沙棘林蛾类生物多样性及时间动态研究
    2.1 研究区概况
    2.2 调查材料与方法
        2.2.1 调查工具与试剂
        2.2.2 调查时间与方法
        2.2.3 标本处理及鉴定
        2.2.4 灯下蛾类群落多样性指标选取与计算公式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的物种组成
        2.3.2 人工沙棘林优势科所含物种组成及比较
        2.3.3 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群落的时间动态变化
        2.3.3.1 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群落类群数、个体数数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2.3.3.2 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四大优势科所含物种数随时间的变化
        2.3.4 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2.3.4.1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2.3.4.2 Pielou均匀度指数(J)
        2.3.4.3 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C)
        2.3.4.4 Margalef丰富度指数(E)
        2.3.5 各指数之间变化趋势分析
        2.3.6 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不同月份的群落相似性分析
    2.4 讨论与结论
        2.4.1 结论
        2.4.2 讨论
3 沙棘灌木林沙棘木蠹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警源、警兆、警情指标层各指标的选取
        3.2.2 沙棘木蠹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分级赋值标准设置
        3.2.3 沙棘木蠹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指标值权重的设置
        3.2.4 预警指标体系各指标层的计算及综合预警指标指标值的计算
        3.2.5 预警警级的设置
        3.2.6 指标分级赋值及综合预警警值的计算
    3.3 沙棘木蠹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应用
        3.3.1 研究区概况
        3.3.2 调查方法
        3.3.3 结果统计与分析
        3.3.4 指标体系的分级赋值及警值计算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沙棘人工林早衰及其更新复壮(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人工林早衰概述
    1.1 人工林早衰现象
    1.2 沙棘人工林早衰特征
    1.3 沙棘人工林早衰后果
2 沙棘人工林早衰成因
    2.1 干旱胁迫
    2.2 病虫危害
    2.3 密度过大
    2.4 不合理的造林设计
    2.5 经营管理不善
3 沙棘人工林更新复壮
    3.1 采用平茬促萌技术,及时恢复种群数量和结构
    3.2 改善树体营养或激素水平,维持生长与克隆繁殖能力
    3.3 做好异质性造林设计,发挥克隆整合作用潜力
    3.4 推广径流林业技术,改善林地土壤水分状况
4 研究展望
    4.1 探讨沙棘人工林早衰机制,为种群持久性维持提供依据
    4.2 探讨沙棘人工林平茬更新机制,为早衰种群恢复提供依据

(5)沙棘林退化对林木根系和土壤抗冲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点选择
    1.2 研究方法
        1.2.1标准地划分
        1.2.2植物根系测定
        1.2.3土壤抗冲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系分布情况
        2.1.1直径d≥1 mm根系的分布特点
    2.2 土壤抗冲性
3 结论

(6)沙棘林退化对土壤性质及水土流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点选择
    1.2 研究方法
        1.2.1 标准地划分
        1.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1.2.3 水土流失量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理化性质
    2.2 水土流失量
    2.3 讨论
3 结论

(10)关于沙棘林死亡原因及经营发展对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林的发展情况
2 沙棘林死亡的原因
    2.1 老化导致沙棘林死亡
    2.2 连年干旱导致沙棘林死亡
    2.3 病虫害导致沙棘林死亡
    2.4 经营管理粗放导致沙棘林死亡
3 沙棘死亡后的应对措施
    3.1 加快沙棘林改造步伐
    3.2 加强病虫害防治
    3.3 提高造林质量
    3.4 选育沙棘良种
    3.5 建立高效沙棘园
    3.6 加强沙棘产业的开发利用

四、建平县沙棘林大面积死亡原因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立地条件对吴起沙棘人工林衰退及更新的影响[D]. 汪晓.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不同的营林条件沙棘木蠹蛾发生规律差异研究[D]. 付雨佳.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3]人工沙棘林灯诱蛾类发生动态及沙棘木蠹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D]. 王利军.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5)
  • [4]沙棘人工林早衰及其更新复壮[J]. 唐翠平,乌拉,袁思安,郭峰,李根前,尤燕.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05)
  • [5]沙棘林退化对林木根系和土壤抗冲性的影响[J]. 舒乔生,谢立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03)
  • [6]沙棘林退化对土壤性质及水土流失的影响[J]. 谢立亚,舒乔生.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3)
  • [7]初植密度对中国沙棘林木生长特征的影响[J]. 刘丹一,李根前,李甜江,李孙玲,肖志勇,代光辉. 西部林业科学, 2012(06)
  • [8]建平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对策[J]. 洪新.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12(02)
  • [9]危害建平县沙棘林生物种类及防治方法[J]. 宋小刚.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11(03)
  • [10]关于沙棘林死亡原因及经营发展对策的探讨[J]. 邹吉东,杜海洋,安树超,杨雪娇,张新春.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1(03)

标签:;  ;  ;  ;  ;  

建平县沙棘林大面积死亡原因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