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档案馆》2004年总目录

《山西档案馆》2004年总目录

一、《山西档案》2004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贾琼[1](2021)在《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能够助推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档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清晰系统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文明传承,加强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因此,以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内容组织、聚合与开发等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据化应用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推进的重点领域。一方面,用户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获取的需求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历史档案的政治需求、学术需求、文化需求愈发迫切,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等新特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格局,数字人文、数据挖掘、知识组织等理论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数据化加工、深度组织与实际应用等工作。但是面对卷帙浩繁、异构多元的历史档案资源,其深度聚合、语义互联、知识映射等问题的应用有效性有待解决。基于此,引入关联数据技术,构建实现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解决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在理论层面、技术应用层面和实践层面具有较强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场景。本研究在历史档案资源价值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系统的梳理了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聚合、关联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具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在明确本研究基本研究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以档案价值论、档案知识组织、数字人文等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关联数据技术驱动下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明确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关联强度、关联维度、关联阶度以及关联粒度四个维度,基于对历史档案资源层级的划分,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整体框架。其次,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对常用的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元数据标准选择的思路和步骤,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方案;在对历史档案知识分类、知识本体层级划分等工作的基础上,以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档案为案例对象进行元数据实例研究,并以盛宣怀档案为例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通过元数据元素识别、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等过程,实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的构建。第三,基于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进一步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语义化操作与发布流程,强化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方案的可操作性。第四,详尽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的主要功能,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服务平台。最后,针对目前历史档案资源服务现状,提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实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模型构建、技术方案、实现路径等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对于激活历史档案价值实现,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满足政府、社会及个人的现实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刘青[2](2021)在《红色档案价值及其实现策略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红色档案是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一种珍贵的档案资源,是我国特色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档案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与中国的革命战争史,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使其散发着独特的价值与魅力。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对红色档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也在不断开展,红色档案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其蕴含的多样性价值越来越凸显,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因而,在当代社会,对红色档案的价值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深入挖掘红色档案的价值,探究红色档案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实现方式,能够进一步促进红色档案在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河北省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不仅包括众多的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革命战争遗址等红色资源,还拥有大量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档案。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河北省红色档案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释放,红色档案的价值实现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在探究红色档案价值的基础上,分析河北省红色档案价值实现的环境,探究红色档案价值实现的策略。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点与难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是红色档案概述及理论基础,界定了红色档案的概念,总结了红色档案的特点,并对档案价值理论、档案多元论进行了分析,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是对红色档案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红色档案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进一步分析了红色档案的价值表现。第四章综合多种调研方式分析了河北省的红色档案价值实现环境,并从需求递增、资源奠基、技术助力三个层面分析了河北省红色档案价值实现的优势条件,依据现状总结出红色档案价值实现在管理主体、资源建设、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第五章是红色档案价值实现策略,结合河北省红色档案价值实现的环境,从融合红色档案多元主体力量、加强红色档案开发工作力度、拓宽红色档案提供利用平台、提升红色档案宣传工作效果、夯实红色档案价值实现保障五个方面为红色档案价值实现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李仪[3](2020)在《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孕育了人类生存发展,记录了不同时期古老文明,积累了人类生存智慧。在历史长河中,大多城市都伴随着开源、发展、成长、繁荣、衰退,更有甚者直至消逝。基于此,以记录城市历史为要旨,挖掘城市文化、艺术、教育、城建、科技等多边资源的“城市记忆工程”应运而生。发展至今,我国共有127个城市和地区相继开展这一工程,为构建我国城市历史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囿于人力、资金及单一主体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城市记忆有失偏颇,可持续发展受限。城市记忆涵盖了城市建设、党政机关、企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高等教育等诸多领域。其中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校园景观蜚声中外,形成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特点突出、价值量高,且资源集中、整体性强的历史记忆,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教育史、文化史、学术史、科技史发展的重要凭证。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许多高校在历史发展上大都变迁频繁,面临着校史追溯复杂,早期档案资源散失等尴尬境遇,高校记忆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地遭遇管理体制缺位、保护主体不力、重视程度不足等方面的桎梏。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实物采集、录音录像、搭建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等技术手段,从“高校记忆”的角度,全面收集整理映现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记忆信息资源,拓展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建设渠道,构建全面、系统、完整、细致的城市记忆信息资源体系。首先,梳理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现状及实施方式,指出目前该工程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寻与之对应的解决途径。并对我国“城市记忆工程”文献计量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追溯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沿革;其次,分析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特征,将其分为馆藏类记忆资源、建筑类记忆资源、实物类记忆资源三类,进而分析其所蕴含的价值、信息资源评选标准;再次,探讨高校记忆视域下“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依据,制定实施策略,对高校记忆信息资源进行地毯式普查与挖掘,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全面介入反映高校历史记忆的文化信息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等领域,对其进行数字化采集,按特征、属性系统分类,设定不同类型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分类编码。搭建开放式的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验证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操作性,以期实现实体与信息传承和保护的有机统一。大力推广并应用城市记忆信息资源,保证共享平台建设活力。

李晅[4](2020)在《省级档案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研究 ——以山西省档案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向公众提供内容丰富的文化产品和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档案馆作为永久保存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向社会提供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心。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一直是“局馆合一”的形式,档案馆历来兼有行政与业务职能。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部门相比,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随着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档案馆实现了局馆分离,业务功能得到强化。通过研究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情况,可以针对性地对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行提升。省级档案馆是档案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山西省档案馆为例,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对省级档案馆的人员经费、信息化建设、档案鉴定、档案利用以及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情况进行了调查,找出制约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针对人员、资源、产品以及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案例,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应从加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扩大档案征集范围、推进档案开放、完善信息化服务、促进联合开发和建设科学评估体系等方面予以改进。本文结合公共管理学知识,为转型后的档案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具体措施。文中所用的研究方法对档案馆整体的业务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高元宦[5](2020)在《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历史久远,文化资源丰富,碑刻即是历史留给山西的宝贵资源。山西历代流传碑刻众多,且多丰碑巨碣。北宋时,山西成为重要的文化重镇和经济强路,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存留大量重要碑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山西北宋碑刻存目962通,现存197通,这些碑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为我们研究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山西古代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以山西北宋碑刻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出发,意在考察山西北宋碑刻的总体情况及探究山西北宋碑刻的特点、内容与价值,为进一步呼吁重视碑刻、保护碑刻打下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山西碑刻的产生与发展。首先追述山西的历史地理沿革,进而分析山西碑刻产生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探究山西碑刻发展的条件,并对北宋以前山西碑刻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整理与概述山西北宋碑刻的总体情况,分两节阐述。第一节主要分析北宋山西的社会环境并对山西北宋碑刻的存留状况进行叙述;第二节则着重对山西北宋碑刻进行综合考察,包括山西现存碑刻的统计、碑刻的年代分布及特点、碑刻的地域分布及特点三个方面,全面分析把握山西北宋碑刻的数量、分布及特点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内容做铺垫。第三部分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和重点,即对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进行探讨。首先根据碑刻的性质与内容,将山西北宋碑刻分为记事述颂、哀悼纪念、寺观庙宇、题名题记、其他等五大类,针对每一类碑刻都相应举例说明,简述其内容。其次则是挑选3通具有代表性的北宋碑刻对其进行碑文释读、内容解读等深层次的剖析,既而努力将碑刻所蕴藏的深层次内容挖掘出来。第四部分是探讨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与保护。因山西北宋碑刻内容丰富,包含乡规民约、典章制度、诗歌散文、歌功颂德等,是集历史、文化、书法、雕刻等多重价值于一体的重要文献资料,对研究山西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这些碑刻留存数量较少,许多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正加速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要想让它们能够长久保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保护。

朱希[6](2020)在《民国以来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砖石建筑是以砖石为原材料,利用一定结构形式砌筑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一大类型,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悠久历史与重要地位。砖石建筑遗产承载历史、记忆感情、昭示风貌、象征精神、传承文化,砖石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不但在城市物质形态保护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对社会文明的延续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其价值认知、保护观念、保护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三角世界城市群中重要节点城市,砖石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技术处于学术前沿,保护与发展成果引世人瞩目:姑苏古城不曾迁移、肌理完整,建筑遗产类型多样、特征鲜明,保护修缮的法律政策、监控管理、评价体系、合作机制相对完善,是弥足珍贵的建筑遗产活态样本,对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修缮具有参考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苏州范例,首先基于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以延续传承地域文化为目标,“分类、整合、梳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砖石建筑遗产,总结归纳出保护修缮过程中观念、技术、材料的流变过程;其次从时间、空间维度出发,横向提炼影响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技术发展的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因素,纵向梳理苏州建筑遗产保护历程与修缮技术发展演进特征,复合研究影响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技术发展的多因素作用模式。最后立足新时代,综合把握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保护观念与实践技术交织的发展趋势,推动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孙海燕[7](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闵桃[8](2020)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是与世界记忆工程对接的国家工程,是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认定、管理、保护和开发的系列计划和措施。2000年,受世界记忆工程和国内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影响,在国家档案局牵头组织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正式启动。至2018年,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已选出四批142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成功申报12项《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和13项《世界记忆名录》,构筑起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体系。工程为档案文献遗产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提供了途径和平台,促进了档案文献遗产工作的发展,并有意识地发掘档案文献遗产内涵及价值,塑造文化品牌,增强了档案文献遗产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启动,引发社会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广泛关注,有关档案文献遗产的研究不断涌现,但直接以工程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少,且工程开展近二十年,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梳理,为即将开展的工程新阶段做准备。故本文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建设为题,梳理分析遗产工程过去近二十年的实践活动。本文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时代背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启动既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发展的要求,又是世界记忆工程全面实施的体现。第二部分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实践活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围绕档案文献遗产的确定、保护与利用开展工作,建立起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体系即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认证体系,组织了相关的整理研究项目和宣传、出版、文艺创作等开发利用活动,来保护和传承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第三部分是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实践活动的分析与展望。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启动为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开发提供了平台,促进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增强了档案文献遗产的文化影响力,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定位偏差、组织建设不足、活动内容不平衡等问题,需从工程定位、组织功能、发展规划、合作交流、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加强。

刘栋[9](2019)在《山西现存佛教水陆壁画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佛教水陆壁画是水陆法会与壁画艺术的结合体,也是印度佛教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的典型案例。水陆法会自南朝始,经唐、宋发展,终形成较为完备的水陆仪轨和水陆神只图像。山西寺观中保存了大量的水陆壁画,广泛分布于三晋大地,形成由元至清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这些水陆壁画为研究山西水陆法会提供了一手、直观的资料,其中不乏稷山青龙寺(元)、繁峙公主寺(明)、寿阳普光寺(明)和浑源永安寺(清)等篇幅较大、保存完好、具有各自时代特色的壁画。研究水陆壁画必以水陆法会为基础,是水陆法会的艺术延伸。水陆法会始于梁武帝,经隋、唐发展,至宋代繁盛,主要以超度水陆一切亡灵为主。山西现存水陆壁画的寺庙多达20余座,且历史上此地多灾荒和兵祸,百姓为祈求平安和寄思亡亲,多举办水陆法会,因此古时绘有水陆壁画的寺庙数量更多。山西现存最早水陆壁画为元代青龙寺水陆壁画,其余皆为明、清时期。元代及明前期水陆壁画在构图方式大致相似,所绘神只遵守“中心原则”和“上方原则”,且在壁面上方绘有毗卢遮那佛等主佛,下方绘有各佛道神只;明中期以后,主佛位逐渐被十大明王所取代,各神只的排列也以遵守“上方原则”为主,地位下降明显,佛道神只数量与元代壁画相较有所增加,人物造型与前代相比也有较大不同。此外,河北、陕西地区现存水陆壁画分布集中,与山西现存水陆壁画相较,数量较少,其所绘神只分布较多地方信仰神只,与《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有部分出入,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构图方式上,河北故城寺以“凸”形为主,陕西地区则遵照“上方原则”,各神只按地位等级高低排列。使山西现存水陆壁画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内涵,结论更具有说服性。

苏亚云[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开始对其馆藏的抗日战争档案进行整理和编纂,出版了数百部优质的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成果,公布了大批抗日战争档案内容,促进国内外学者对抗日战争档案内容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历史沿革、编纂内容、编纂方法、编纂成就、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等,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析抗日战争档案和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概念,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历史沿革,将其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第三部分分析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内容,包括中日双方交战人员、战争活动、政务文件、抗日战争时期各类情况统计、犯人供述和其他六个部分;第四部分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方法进行分析,包括编纂选题、成果的命名、内容的加工和编排、辅文的撰写;第五部分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进行总结,包括取得的成就、编纂特点、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及对发展前景的展望。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将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理论化,还能为以后的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其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山西档案》2004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档案》2004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畴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2.1.2 档案资源聚合
        2.1.3 关联数据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2.1.4 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
        2.2.1 档案价值论
        2.2.2 知识组织理论
        2.2.3 数字人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
    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
        3.1.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
        3.1.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流程
        3.1.3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目标
    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的多维分析
        3.2.1 关联强度
        3.2.2 关联维度
        3.2.3 关联阶度
        3.2.4 关联粒度
    3.3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构建
        3.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层级划分
        3.3.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结构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
    4.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1.1 常用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比较分析
        4.1.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思路
        4.1.3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步骤
        4.1.4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
        4.1.5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实例
    4.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建模
        4.2.1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分类体系
        4.2.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的类型
        4.2.3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
        4.2.4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实例
    4.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4.3.1 元数据元素识别
        4.3.2 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
        4.3.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与聚合
    5.1 历史档案资源语义化处理
        5.1.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语义化转换
        5.1.2 历史档案资源RDF化过程
        5.1.3 历史档案资源实体语义关联关系识别
    5.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
        5.2.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URI命名
        5.2.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存储
        5.2.3 基于D2R的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
        5.2.4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实例
    5.3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聚合
        5.3.1 关联数据聚合方法
        5.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互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
    6.1 基于关联数据的聚合服务功能
        6.1.1 历史档案资源检索服务
        6.1.2 历史档案资源推荐服务
        6.1.3 历史档案资源可视化服务
    6.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服务平台结构设计
        6.2.1 存储层
        6.2.2 描述层
        6.2.3 服务层
        6.2.4 应用层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策略
    7.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实施策略
        7.1.1 实现多源异构历史档案资源采集方法
        7.1.2 建立多元协作的组织机制
        7.1.3 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
        7.1.4 提供泛在化关联数据应用服务
    7.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的保障机制
        7.2.1 政策保障
        7.2.2 技术保障
        7.2.3 人才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红色档案价值及其实现策略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红色档案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红色档案概述
        2.1.1 红色档案概念界定
        2.1.2 红色档案的特点
    2.2 理论基础
        2.2.1 档案价值理论
        2.2.2 档案多元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色档案的价值表现
    3.1 文化价值
        3.1.1 红色档案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3.1.2 红色档案是传承区域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3.2 政治价值
        3.2.1 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重要见证
        3.2.2 红色档案是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资源
    3.3 教育价值
        3.3.1 红色档案是进行全民思想教育的原始资料
        3.3.2 红色档案是开展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
    3.4 经济价值
        3.4.1 红色档案是红色旅游事业发展的特色资源
        3.4.2 红色档案是发展红色创意产业的必要素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红色档案价值实现环境
    4.1 河北省红色档案价值实现的优势条件
        4.1.1 渐增的社会需求为红色档案的价值实现提供动力
        4.1.2 丰富的档案资源为红色档案的价值实现奠定根基
        4.1.3 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红色档案的价值实现提供助力
    4.2 河北省红色档案价值实现的不利因素
        4.2.1 红色档案的保管主体较多元
        4.2.2 红色档案的资源建设待提升
        4.2.3 红色档案的政策环境待完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色档案价值实现策略
    5.1 融合红色档案多元主体力量
        5.1.1 成立红色档案协同研究联盟
        5.1.2 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5.2 加强红色档案开发工作力度
        5.2.1 面向精准需求开发红色档案
        5.2.2 立足地域特色开发红色档案
    5.3 拓宽红色档案提供利用平台
        5.3.1 建立省级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
        5.3.2 搭建红色档案研究成果区域性平台
    5.4 提升红色档案宣传工作效果
        5.4.1 创新多种方式加强红色档案线下宣传工作
        5.4.2 依托媒体技术拓宽红色档案线上宣传渠道
    5.5 夯实红色档案价值实现保障
        5.5.1 加强政策制度保障
        5.5.2 加强专业人才保障
        5.5.3 加强资源建设保障
    5.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城市记忆工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现状
    2.2 “城市记忆工程”实施方式
    2.3 “城市记忆工程”存在的问题
3 高校记忆的形成发展史
    3.1 中国“城市记忆工程”文献计量分析
    3.2 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简述
4 高校记忆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
    4.1 高校记忆的内容
    4.2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特征及种类分布
    4.3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价值与评价
5 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5.1 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依据
    5.2 高校记忆实施策略
    5.3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挖掘与分析
6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管理
    6.1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数字化采集
    6.2 高校记忆档案资源整理与编目
7 “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构建基础
    7.1 国内外城市记忆工程数字化网络平台概述
    7.2 城市记忆工程网络共享平台搭建的现实需要
    7.3 城市记忆工程网络共享平台搭建的理论基础
8 城市记忆工程下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搭建
    8.1 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总体设计概述
    8.2 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设
    8.3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推广应用
9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省级档案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研究 ——以山西省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档案与档案的文化作用
        2.1.2 综合档案馆与公共档案馆
        2.1.3 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2 相关理论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3 档案的双重价值理论
第三章 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3.1 档案事业发展历史概况
        3.1.1 新中国成立前的档案事业
        3.1.2 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事业
    3.2 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评述
        3.2.1 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开端:有限利用
        3.2.2 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宣传教育
        3.2.3 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多样供给
    3.3 省级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以山西省档案馆为例
        3.3.1 山西省档案馆概况
        3.3.2 山西省档案馆人员与经费情况
        3.3.3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情况
        3.3.4 山西省档案馆档案查阅服务提供情况
        3.3.5 山西省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情况
        3.3.6 山西省档案馆档案开放与数字化情况
        3.3.7 山西省档案馆学术研究与文化产品开发情况
第四章 省级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服务主体问题:观念淡薄与能力不足
        4.1.1 公共文化服务意识欠缺
        4.1.2 人员能力不适应公共文化服务要求
        4.1.3 宣传工作薄弱,社会档案意识缺乏
    4.2 服务资源问题:资源建设薄弱
        4.2.1 馆藏种类不丰富,征集收集开展不够
        4.2.2 数字化建设开展缓慢,开放档案数量较少
        4.2.3 文化休闲空间缺乏,活动开展较少
    4.3 服务方式问题:整体落后于时代
        4.3.1 供给主体单一,社会合作欠缺
        4.3.2 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化应用不足
        4.3.3 编研能力较差,文化产品开发无力
    4.4 服务反馈问题:评估体系与内容
第五章 省级档案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路径
    5.1 树立公共服务理念,加强各方面保障
        5.1.1 强化服务理念,提升“四种意识”
        5.1.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5.1.3 推进馆库建设,完善文化服务设施
        5.1.4 加强经费保障,确保足够资金投入
    5.2 丰富优化馆藏,优化信息资源开发
        5.2.1 扩大收集征集范围,扩大服务范畴
        5.2.2 加强档案开放鉴定,提高开放程度
        5.2.3 推进数字化建设,完善信息化服务
        5.2.4 加强新媒体建设,促进服务均等化
    5.3 加强产品供给,推进社会化开发
        5.3.1 依托馆藏内容,开发特色文化产品
        5.3.2 加强部门合作,多样化产品供给
        5.3.3 加强社会志愿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5.3.4 发展LAM模式,合作开展服务
    5.4 完善反馈机制,形成管理闭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省市公共微信服务平台开通情况调研表
附录2 社会公众档案公共服务需求及认知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拟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拟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山西碑刻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山西的历史地理沿革
    第二节 碑刻产生的自然人文条件
    第三节 北宋以前山西碑刻的发展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山西碑刻
        二、魏南北朝时期的山西碑刻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山西碑刻
第二章 山西北宋碑刻述略
    第一节 北宋山西社会环境及碑刻概况
        一、北宋山西的社会环境
        二、北宋山西的碑刻概况
    第二节 山西北宋碑刻综合考察
        一、山西现存北宋碑刻列表
        二、碑刻的年代分布及特点
        三、碑刻的地域分布及特点
第三章 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
    第一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分类
        一、记事述颂
        二、哀悼纪念
        三、寺观庙宇
        四、题名题记
        五、诗词
    第二节 重点碑刻内容解读
        一、《女娲庙碑》
        二、《汾阴二圣配享碑铭》
        三、《狄青碑》
第四章 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与保护
    第一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文学价值
        三、书法艺术价值
    第二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保护
        一、保护现状
        二、保护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民国以来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课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说明
        1.2.1 概念界定
        1.2.2 概念说明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分期与分类原因
        1.6.1 分期原因
        1.6.2 分类原因
第二章 城墙类砖石建筑遗产
    2.1 保护历程
        2.1.1 抢救补修时期—筹募经费、艰难维修
        2.1.2 曲折停滞时期—社会动荡、大拆大建
        2.1.3 探索恢复时期—原式原样、新旧有别
        2.1.4 快速发展时期—整体和谐、手法多样
    2.2 典型修缮技术
        2.2.1 基础加固技术
        2.2.2 局部增强技术
        2.2.3 裂缝修补技术
        2.2.4 植被清除技术
        2.2.5 地基勘察技术
        2.2.6 修缮材料应用
    2.3 本章小结
        2.3.1 技术演进小结
        2.3.2 技术重点与难点
        2.3.3 技术特点与影响
第三章 塔幢类砖石建筑遗产
    3.1 保护历程
        3.1.1 艰难抢救时期—普遍保养、重点维修
        3.1.2 坎坷阻塞时期—技术受限、理念缺失
        3.1.3 转折恢复时期—社会安定、传统延续
        3.1.4 探索发展时期—小微介入、新旧协同
    3.2 典型修缮技术
        3.2.1 地基改良技术
        3.2.2 基础扩大技术
        3.2.3 主体维修技术
        3.2.4 局部连接技术
        3.2.5 涂层修理技术
        3.2.6 检测勘察技术
        3.2.7 表面清洗技术
        3.2.8 修缮材料应用
    3.3 本章小结
        3.3.1 技术演进小结
        3.3.2 技术重点与难点
        3.3.3 技术特点与影响
第四章 桥梁类砖石建筑遗产
    4.1 保护历程
        4.1.1 改建时期—满足需求、替换重修
        4.1.2 过渡时期—平澹无奇、进展滞碍
        4.1.3 进取时期—广泛重视、尊重原样
        4.1.4 保养时期—技术成熟、维持原貌
    4.2 典型修缮技术
        4.2.1 基础增强技术
        4.2.2 局部补换技术
        4.2.3 测量监控技术
        4.2.4 迁建工程技术
    4.3 本章小结
        4.3.1 技术演进小结
        4.3.2 技术重点与难点
        4.3.3 技术特点与影响
第五章 其他类型建筑遗产
    5.1 保护历程概述
        5.1.1 荒废时期—征用占据、改造破坏
        5.1.2 承接时期—整修加护、使用安全
        5.1.3 恢复时期—加固修补、原貌恢复
        5.1.4 完善时期—产权更替、风貌保护
    5.2 修缮技术概述
        5.2.1 宗教建筑
        5.2.2 民居、园林建筑
        5.2.3 牌坊
        5.2.4 墓葬
        5.2.5 运河纤道
    5.3 本章小结
        5.3.1 技术演进小结
        5.3.2 技术重点与难点
        5.3.3 技术特点与影响
第六章 修缮技术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
    6.1 演进分期特征总结
        6.1.1 萌芽时期—观念混沌、破旧立新(1912-1949)
        6.1.2 蛰伏时期—象征精神、暗中完善(1949-1978)
        6.1.3 成熟时期—百家争鸣、莫衷一是(1978-1999)
        6.1.4 互动时期—文化多元、真实完整(2000-至今)
    6.2 技术发展特征总结
        6.2.1 条件保障方面
        6.2.2 技术成就方面
        6.2.3 局限不足方面
    6.3 影响技术发展的社会人文因素
        6.3.1 社会经济与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
        6.3.2 民族文化与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
        6.3.3 法律法规与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
    6.4 影响技术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6.4.1 地理气候与修缮技术
        6.4.2 地方材料与修缮技术
        6.4.3 地质地貌与修缮技术
    6.5 影响因素作用模式
    6.6 现代修复原则应用
    6.7 技术与保护的交织
        6.7.1 共存
        6.7.2 共生
        6.7.3 共建
        6.7.4 共享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采访实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第一章 卫国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一、(?)伯(?)组
        二、卫侯组
        三、夫人组
        四、其它
    第二章 许国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三章 陈国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第四章 应国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第五章 胡国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第六章 郑国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七章 蔡国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第八章 宋国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第九章 凡国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第十章 虢国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一、虢季组
        二、虢仲组
        三、虢叔组
        四、虢伯组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六、虢姜组
        七、城虢组
        八、郑虢组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引书简称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8)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依据
    二、概念解析
    三、学术回顾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缘起
    第一节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传统
        一、中国古代的档案文献保护措施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文献保护工作
        三、改革开放后的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工程
    第二节 世界记忆工程的推动
        一、世界记忆工程概况
        二、世界记忆工程影响
第二章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实践
    第一节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概况
        一、发展历程
        二、工程组织
        三、工程任务
    第二节 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体系的构筑
        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评选
        二、多层级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探索
        一、整理研究
        二、宣传展览
        三、出版发行
        四、文艺创作及品牌塑造
第三章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影响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影响
        一、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新平台
        二、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
        三、档案文献遗产文化影响力的增强
    第二节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缺憾与展望
        一、工程缺憾
        二、工程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山西现存佛教水陆壁画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水陆画及水陆法会的源流
    一、水陆画的内涵
    二、水陆法会及水陆仪文的起源
        (一)隋唐以前的水陆法会
        (二)隋唐时期的水陆法会
        (三)隋唐以后的水陆法会
    三、《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中的神只考证
        (一)佛教神只考证
        (二)道教神只考证
        (三)其他神只众考证
第二章 元代现存水陆壁画调查与研究
    一、稷山青龙寺腰殿水陆壁画
        (一)青龙寺腰殿水陆画基本状况
        (二)青龙寺腰殿水陆画神灵排布及特点
        (三)青龙寺水陆壁画的艺术特点
        (四)青龙寺水陆画的密教因素
第三章 明代现存水陆壁画调查与研究
    一、繁峙公主寺水陆壁画
        (一)公主寺水陆画构图及神灵排布
        (二)公主寺与青龙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列特点比较
        (三)公主寺水陆壁画存在的问题
        小结
    二、阳泉永清寺水陆壁画
        (一)永清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列分布
        (二)永清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三)永清寺水陆壁画艺术特点
        小结
    三、寿阳普光寺水陆壁画
        (一)普光寺水陆壁画神灵排布及特点
        (二)普光寺北壁“十大明王”像辨析
        (三)普光寺水陆壁画艺术特点
    四、繁峙县东文殊寺水陆壁画
        (一)文殊寺水陆壁画神灵排布
        (二)文殊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三)文殊寺水陆壁画的艺术特点
    五、繁峙沿山寺水陆壁画
        (一)沿山寺水陆壁画神灵排布
        (二)沿山寺水陆壁画神灵排布特点及问题
        小结
    六、晋城南李佛堂水陆壁画
        (一)南李佛堂水陆壁画神只排布及特征
        (二)南李佛堂水陆壁画存在的问题
        小结
    七、晋城武安惠济寺水陆壁画
        (一)惠济寺水陆壁画神只分布及特点
        小结
    八、长治屯留宝峰寺水陆壁画
        (一)宝峰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小结
    九、长治岳阳广化寺水陆壁画
        (一)广化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及特点
        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代现存水陆壁画调查与研究
    一、浑源永安寺水陆壁画
        (一)永安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及特点
        (二)永安寺水陆壁画同公主寺水陆壁画异同
        小结
    二、阳曲佛堂寺水陆壁画
        (一)佛堂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佛堂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小结
    三、晋城石室西寺水陆壁画
        (一)西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西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四、盂县青石寺水陆壁画
        (一)青石寺水陆画的构图特点
        (二)青石寺水陆画的人物关系特点
        (三)青石寺水陆画的艺术特点
    五、宁武万佛洞水陆壁画
        (一)万佛洞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万佛洞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小结
    六、灵石资寿寺水陆壁画
        (一)资寿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资寿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三)资寿寺水陆壁画艺术特点
    七、代县洪济寺水陆壁画
        (一)洪济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洪济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小结
    八、太谷圣果寺水陆壁画
        (一)圣果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圣果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小结
    九、太谷净信寺水陆壁画
        (一)净信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净信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三)净信寺水陆壁画艺术特点
    十、榆次法宝寺水陆壁画
        (一)法宝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及特点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与河北、陕西地区现存水陆壁画比较探究
    一、河北蔚县故城寺水陆壁画
        (一)故城寺水陆壁画神只排布
        (二)故城寺水陆壁画特点及问题
        (三)故城寺水陆壁画艺术特点
        (四)河北故城寺水陆壁画与山西永安寺水陆壁画异同
        小结
    二、陕西地区水陆画探究
        (一)佳县兴隆寺
        (二)佳县观井寺
        (三)榆林西长墕释迦庙
        (四)榆阳香严寺
        (五)山西与陕西地区现存水陆壁画之异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及范畴界定
        0.1.1 抗日战争档案
        0.1.2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现实意义
    0.4 创新和不足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之处
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历史沿革
    1.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萌芽期(1978-1985)
        1.1.1 革命根据地档案编纂成果居多
        1.1.2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意识较弱
    1.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成长期(1986-1999)
        1.2.1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意识明确
        1.2.2 国家级档案馆积极发挥其带头作用
        1.2.3 重视日本侵华档案的编纂
        1.2.4 政府公务档案编纂成果涌现
    1.3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发展期(2000-2014)
        1.3.1 省市级档案馆逐渐重视抗战档案的编纂
        1.3.2 台湾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成果面世
        1.3.3 抗战损失档案编纂成果面世
    1.4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的繁荣期(2015-至今)
        1.4.1 国家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1.4.2 编纂主体更为广泛
        1.4.3 编纂内容更为丰富
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内容
    2.1 中日双方交战人员
        2.1.1 中国抗日军民
        2.1.2 日本侵华军民
    2.2 战争活动
        2.2.1 中国抗日活动
        2.2.2 日本侵华行径
    2.3 政务文件
        2.3.1 共产党文件
        2.3.2 国民政府文件
        2.3.3 伪满政府文件
    2.4 抗日战争时期各类情况统计
        2.4.1 人口和财产损失情况
        2.4.2 财政状况
    2.5 犯人供述
        2.5.1 日本战犯自供
        2.5.2 汉奸自供
    2.6 其他
        2.6.1 历史事变
        2.6.2 战区受降
3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方法
    3.1 抗日战争档案的编纂选题
        3.1.1 选题依据
        3.1.2 选题特点
    3.2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成果的命名
        3.2.1 题名的命名
        3.2.2 标题的命名
    3.3 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内容的加工
        3.3.1 文字的校勘
        3.3.2 数字的着录形式
        3.3.3 档案内容的删减
        3.3.4 “错误”信息的处理
    3.4 抗日战争档案的编排
        3.4.1 时间顺序排列法
        3.4.2 “主题+时间”排列法
        3.4.3 “主题+文种+时间”排列法
        3.4.4 “机构+时间”排列法
        3.4.5 “地域+时间”排列法
    3.5 辅文的撰写
        3.5.1 评述性辅文
        3.5.2 查考性辅文
        3.5.3 检索性辅文
4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总结与展望
    4.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成就与特点
        4.1.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成就
        4.1.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特点
    4.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不足与对策
        4.2.1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存在的不足
        4.2.2 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解决对策
    4.3 对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工作的展望
        4.3.1 编纂选材更加注重多馆合作
        4.3.2 编纂内容更广、更深、更精
        4.3.3 编纂队伍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山西档案》2004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D]. 贾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2]红色档案价值及其实现策略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刘青. 河北大学, 2021(02)
  • [3]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D]. 李仪.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8)
  • [4]省级档案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研究 ——以山西省档案馆为例[D]. 李晅. 山西大学, 2020(01)
  • [5]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D]. 高元宦. 河北大学, 2020(08)
  • [6]民国以来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发展研究[D]. 朱希.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7]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孙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8]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研究[D]. 闵桃.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山西现存佛教水陆壁画调查与研究[D]. 刘栋.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编纂研究[D]. 苏亚云. 辽宁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山西档案馆》2004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