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实例:古典诗歌语言结构意义的自我本质表征

杜甫诗歌实例:古典诗歌语言结构意义的自我本质表征

一、杜甫诗歌举隅——格律体古典诗歌语言结构意义的自明显现(论文文献综述)

傅根生[1](2018)在《唐诗语言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关于其语言艺术的讨论历来是传统文论关注的焦点,古典诗学研究一直带有“拈花一笑”、“妙不可言”的意味,其朦胧开放性阐释方式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本的可解读性。进入现代以来,随着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对文学的阐释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如何选择一个合理的阐释框架成为唐诗语言艺术研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唐代诗歌文本为基础,力求系统地对唐诗语言艺术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把握唐诗语言与艺术生成之间的关系,构建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基本框架,分析唐诗语言的整体特点与风格特征,进一步深化唐诗艺术的理解,丰富和拓展唐诗的研究视野和领域,并为现代新诗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基于此,本文的研究视角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诗歌语言的基本质素出发,围绕声律、词法、句法、章法等四个方面,考察诗人如何建构一个文本,在建构过程中,何以选择某种语言策略、表达技巧与部署安排。二是在分析唐诗语言的各个质素过程中,梳理相关的批评理论,这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基本场域与环境,决定了诗歌的基本语言形式框架,直接影响诗歌的语言风格。三整体把握唐代诗歌语言艺术风格特征与成就,考察诗歌创作的产生路径,总结其利弊得失与核心特质,以期对现代汉诗创作有所启发。文章首先界定了语言、诗歌语言以及语言艺术的概念,总结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研究的三个维度,即诗歌语言能否表达、如何表达以及诗歌语言的特质和风格问题,围绕唐诗语言的文本特征,提出本研究的逻辑框架是声律、词法、句法、章法和风格,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唐诗语言美的审视,即通过诗歌语言的研究来发现唐诗的美,同时挖掘唐诗的美如何通过语言的策略来实现的。声律是古典诗歌的基础,近体诗最终成熟于唐代,唐初的诗歌声律理论非常丰富,文章在总结唐代诗歌声律理论基础上,从形式的意义、秩序的力量、情感的增殖三个角度分析了诗歌声律的艺术功能,特别声律对于诗歌审美情感呈现的内在机理与力量。同时,以唐代近体诗为例,分析了诗歌的用韵选择与变化,韵脚作为诗歌语言创作的前提条件,呈现了一定的规律特质和主题偏好,但是进入中晚唐,韵脚的固化已经成为近体诗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为后代新文体的出现和诗文革新提供了可能。语词是诗歌的建筑材料,文章从整体上总结了唐诗中比较有特点的构词手法,即象饰构词、情饰构词、拼接构词、意接构词。同时在比较基础上,发现唐诗词语的选择整体上呈现具象性和隐喻性特点,在诗歌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唐诗词语选择呈现趋俗和趋虚的特征。类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文章以唐初《初学记》、《艺文类聚》为例,详细考察了类书与唐诗语词经典化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类书所确立的经典,推动了古典诗歌词语的典型化进程。从本质上而言,用典是一种创作手法,是关于语言运用的艺术,是语言词汇系统中的特殊成分,文章认为,唐代诗人整体对于用典的态度是积极的,唐代诗歌用典的艺术取向是形式上追求“水中着盐”不着痕迹,情感上追求有所寄托“意至为工”。在诗歌句法的讨论过程中,文章首先辨析了诗歌批评中“句法”概念,文章认为,作为诗学批评术语的诗歌句法指的是诗歌中能够获得审美意义的语词选择与组合方法,并提出诗歌句法研究的学科守界问题。接着分析了唐诗中对仗的特点,总结了对仗句法的范式演变与审美取向,文章认为唐诗中的对仗意义结构由单一型向立体型演变、观察视角由境象向事象转变、审美取向从形式美学走向情境美学,进而提出对仗是唐诗句法艺术呈现的核心载体。同时,本章就唐诗中两种常见的句法变异现象:语序错综和成分阙略进行了分析。以杜甫“香稻”联为例,分析了唐诗句法中语序错综的产生原因与艺术表现。以名词句为主,分析了唐诗句法中的成分阙略问题,总结不同结构名词句的表达效果。章法体现了诗歌整体上的组织模式与思绪走向,文章分析了唐诗章法组织的内在机理,从初唐的惯性选择、盛唐的“以气运诗”到中晚唐的“以意导思”,从被动的选择走向主体内在的控制。同时,考察了诗歌章法“起承转合”论的发展轨迹,并结合唐代的律诗创作,认为诗歌“起承转合”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创作实践在唐代都已经非常成熟。以五言律诗为例,分析了唐诗其章法意义结构的演进轨迹,从龙朔体的应制三部式、神龙体中的两分式、开天体中的直置式到大历体的四部式。风格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创作个性在诗歌艺术整体上体现的语言特色。唐代关于诗歌风格的讨论多以“体”或“品”予以呈现,唐代诗歌风格理论更关注于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与特色。唐代诗人风格多样,唐诗语言的整体风格追求是“语近情遥”,语言表述自然天成,情感呈现含蓄隽永。唐代禅宗对唐诗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禅宗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诗的语言风格的形成,唐诗语言“无迹可求”、“唯在妙悟”的风格特征与禅宗所倡导的“无相为体”、“即心即佛”的修行法门有着一定的关联。总结唐代的诗歌语言批评理论可以发现,初唐诗学语言意识的自觉推进了唐诗语言形式的成熟,唐初确立的“发诸情性,谐于律吕”诗体观,为后代诗歌语言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元兢的“直置为本”到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反应了唐代诗歌语言批评观念的变迁。“直置为本”体现了诗歌创作对于语言的极大关注和信任,“立言见志”的诗歌语言观反应了对诗歌改革的预期。盛唐“兴象”的诗歌语言追求,成为后代评价唐诗的核心范畴,而皎然的“作用”论,则突出对于诗歌语言的主动改造。刘禹锡提出“片言可以明百意”、“境生于象外”的诗歌语言创作观,突破了“以象见意”的局限,强调主体的参与,成为古典诗歌语言批评“意境”说的源头,而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歌言意之辩提供了较好的解决路径。“才”与“法”反应了诗歌创作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才”是主体的能力,“法”是客观的法式。“才”与“法”的辩证关系,构成诗歌语言创作的两极。文章认为历代关于李杜优劣的讨论,本质上是“才”“法”之争。唐代诗人推崇才学,但不废弃准则,唐代诗人对于法式的尊重,很多通过语言的锤炼予以体现。“敛才于法”成为唐诗语言的内在法式。语言是诗歌最重要的形式,形式是诗歌美学的物质载体。诗歌的形式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唐代所建立的形式规范直接影响了诗歌的情感呈现与美学观照。从唐初的形式规范到盛唐的形式美学,杜甫达到诗歌语言形式美学的巅峰。而中唐对于诗歌形式的困惑与挣扎以及晚唐诗歌形式的陷阱,为诗歌形式避免流入形式主义提出了警醒。文章最后从诗歌形式、汉语诗性、诗歌意象三个方面总结了唐诗语言艺术生成的核心元素,并结合现代汉诗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现代汉诗发展的建议和思考,文章认为在现代汉诗的发展过程中,形式问题依然是诗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充分发掘和尊重汉语的诗性是现代汉诗发展的必由之路,意象必须始终是诗歌语言组织的中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文章从系统的角度初步构建了唐诗语言研究的宏观体系、从发展的角度尽可能把握唐诗语言的整体特点、从分析的视角探讨唐诗语言策略的艺术功能、从借鉴的角度总结唐诗语言艺术的得失。研究唐诗语言的艺术,就是分析唐诗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的内在机理与规律,抽取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元素,进而指导现代汉诗的理论与创作。

邓良春[2](2008)在《杜甫诗歌翻译的象似研究》文中提出杜甫诗歌在中国诗坛承前启后独树一帜,树立了不朽的诗学典范。杜甫精神贯穿古今沾慨后世,闪耀着永恒的时代光芒。梳理当代中国杜甫研究主要脉络,分析学术界关于杜诗英译研究基本特征,可见从作者为主线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不多,跨学科视角下展开的英译研究作品更少。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认知理论,以其学科开放性、视野前瞻性、研究专业性,对于杜诗英译具有独特的理论阐释力。本论文从象似性原则出发,拟在翻译、诗歌和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领域,探讨杜甫诗歌翻译的新路子。论文主体涵盖三方面:首先,对于杜诗思想内容,即主题意蕴再现,采取关系象似、对称象似、心理象似及时空象似性翻译策略,包括对杜甫崇高理想追求、浓厚情感色彩以及深沉忧患意识的再现;其次,关于杜诗艺术性,即起承转合、平仄节奏、音节音型的美学特征,采取句法象似、发声象似、听觉象似性翻译策略;最后,杜诗意象生成及翻译转换,从诗歌可接受性出发,采取隐喻象似及时空象似策略。作者认为,杜诗英译研究可借鉴其它学科尤其是认知语言学最新成果,充实并完善现有文学翻译研究方法,以期取得更佳翻译效果。

段宗社[3](2005)在《中国诗法论》文中研究表明诗法是诗歌创作法则和技巧的总称。既反映诗歌语言介质的内在审美规律,又是诗歌创新变化的途径。古典诗学主要关注的是创作问题,诗法也就成为其主要内容。但现代以来,古代诗论研究受西方理论话语的影响,诗法被视为无关紧要的形式因素,又因其“琐碎拘泥”而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兴趣。这与古代诗法论的实际存在状况很不相称,不利于对中国诗学和诗歌史的精细把握。 诗法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历史上的诗格、诗话及优秀诗作为蓝本,抽象出字法、句法、章法、对仗、用韵等法度规范;二是将诗法问题置于诗歌史和诗学史中,描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形念和特征。本文认为,诗法是一个理论范畴,更是一种实践形态。“文成法立”,它生成于诗歌史,与其他诗学问题紧密相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前一种方式,只会向人们呈现诸多成法、板法。古代村塾学究教人学诗时或采用这种方式。现代读者更感兴趣的是诗法在不同时期、不同诗论家诗学中的表现和特征。再者,把诗法论与具体历史相结合,诗法还可以成为一种本体论视角,使某些时代和诗论家的诗学特征得以彰显。所以,本文采用后一种方式,从近体诗法形成的唐代开始,以历史朝代为断限,分唐、宋、明、清四章,对诗法论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态及主要特征作以历史描述,并从诗法角度对一些重要诗学问题重新思考。各章概论如下: 从齐、梁到中唐,近体诗由雏形走向完备,所以唐代诗法以诗律为重心,这种诗法形式本文称之为“近体诗法”。在唐诗人的心目中,“气因律而生,节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殷璠《河岳英灵集集论》)。唐人对诗律普遍持积极追求和探索的态度,与此相应,唐人很重视诗美和诗法的探索,以旧题王昌龄《诗

金华[4](2003)在《杜甫诗歌举隅——格律体古典诗歌语言结构意义的自明显现》文中提出诗歌的语言是自成体系的,自有其独特的语言逻辑与结构意义。杜甫的律诗,其语言本身便是一个自足的本体,可以通过遵循诗歌语言规律的阅读使诗歌的结构意义达到自明的显现。对杜甫为代表的格律体古典诗歌来说,其与日常语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非惯常性的规整、非逻辑意义的整齐与和谐,由此可领略到独特的伟大的艺术精神。

二、杜甫诗歌举隅——格律体古典诗歌语言结构意义的自明显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甫诗歌举隅——格律体古典诗歌语言结构意义的自明显现(论文提纲范文)

(1)唐诗语言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考虑
    第二节 研究现状简述
        一、关于唐诗语言的研究
        二、唐代单个诗人的诗歌语言艺术研究
        三、某种诗歌语言艺术手段及其功能的研究
        四、唐诗艺术综合研究中涉及语言艺术方面的研究
        五、诗歌语言艺术的综合研究
    第三节 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语言、文学语言艺术与诗歌语言艺术
        二、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研究的主要维度
        三、美的审视: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第一章 唐诗的声律
    第一节 唐代诗歌声律理论
        一、唐前的诗歌声律理论
        二、初唐奠定了近体诗声律的基本范式
        三、近体诗声律理论的深化与新变
        四、唐代诗人对待诗歌声律的态度
    第二节 唐代近体诗声律的艺术功能
        一、形式的意义
        二、秩序的力量
        三、情感的增殖
    第三节 唐代近体诗的用韵选择
        一、唐代用韵与韵书
        二、唐代近体诗用韵的选择
        三、唐代近体诗用韵选择的主题偏好
        四、唐代近体诗韵脚的固化
第二章 唐诗的词法
    第一节 唐代诗歌词法理论
    第二节 唐诗语词的构造
        一、意合与诗歌构词
        二、唐诗的四种构词手法
    第三节 唐诗语词的选择
        一、唐诗语词选择的特点
        二、唐诗语词选择角度的变化
    第四节 类书与唐诗语汇的经典化
        一、唐代类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类书与唐诗语汇的选择
        三、类书与唐诗语汇的经典化
    第五节 唐诗的用典
        一、典故与用典
        二、唐人对于诗歌用典的态度
        三、唐代诗歌用典的艺术取向
第三章 唐代的句法
    第一节 句法的概念和唐代的诗歌句法理论
        一、句法概念及诗歌句法研究的学科守界
        二、唐代诗歌句法理论
    第二节 对仗是唐诗句法艺术呈现的核心载体
        一、对仗的演进及唐诗对仗的特点
        二、唐诗对仗句法的范式演变与审美取向
    第三节 句法变异与唐诗的艺术呈现
        一、语序错综
        二、成分阙略
第四章 唐诗的章法
    第一节 唐代的诗歌章法理论
        一、开头
        二、布局
        三、结尾
    第二节 唐诗章法组织的内在机理
        一、初唐的惯例
        二、以气运诗:关于盛唐经典的形成
        三、以意导思:走向宋诗的章法
    第三节 “起承转合”的唐代溯源
        一、“起承转合”论
        二、“起承转合”源于唐代的诗歌理论
        三、“起承转合”与唐代律诗创作
    第四节 唐代五言律诗意义结构的演进
        一、龙朔体
        二、神龙体
        三、开天体
        四、大历体
    第五节 “血脉”——关于唐诗章法的理论总结
        一、王叡的“血脉”说
        二、“血脉”是唐诗章法理论的总结
第五章 唐诗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诗歌语言风格与唐代诗歌语言风格理论
        一、诗歌语言风格
        二、唐代诗歌语言风格理论
    第二节 语近情遥:唐诗语言的风格特质
        一、语言表述自然天成
        二、情感呈现含蓄隽永
    第三节 唐代禅学与诗歌语言风格
        一、“无相为体”与唐代诗歌语言的“无迹可求”
        二、“即心即佛”与唐代诗歌语言的“唯在妙悟”
第六章 唐代的诗歌语言批评
    第一节 初唐诗学语言意识的自觉
        一、语言视域的诗体阐释
        二、诗歌语言规律的总结
        三、基于语言的诗歌发展史构建
    第二节 唐代诗歌语言批评观念的变迁
        一、“直置为本”与“立言见志”
        二、“兴象”与“作用”
        三、“片言可以明百意”与“不着一字”
第七章 才与法:关于唐诗语言的辩证思考
    第一节 才与法:诗歌语言的两极
        一、“才”与“法”
        二、“才”“法”之争——关于李杜优劣论
    第二节 敛才于法:唐诗的语言哲学
        一、“工生于才”:唐人对于才学的推崇
        二、“良工用心”:关于唐诗语言的锤炼
        三、“敛才于法”:唐诗语言的内在法式
第八章 当“形式”成为“主义” ——关于唐诗语言发展的一种思考
    第一节 形式与诗歌形式美学
        一、诗歌语言形式
        二、诗歌形式美学
    第二节 唐代诗歌形式的实践
        一、初唐诗歌的形式规范
        二、盛唐诗歌的形式美学
        三、杜甫既是诗歌形式美学的巅峰,也是诗歌形式主义的滥觞
        四、中唐诗歌形式的挣扎
        五、晚唐诗歌形式的陷阱
第九章 唐诗语言艺术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形式问题依然是诗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节 充分发掘和尊重汉语的诗性
    第三节 意象是诗歌语言组织的中心
结语 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诗歌终究是语言的艺术
参考文献
后记

(2)杜甫诗歌翻译的象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0.1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of the Thesis
    0.2 Literature Review of Du Fu Studies
Chapter 1 Iconicity and Tu Fu Translation Studies
    1.1 Definition of Iconicity
    1.2 Application of Iconicity into Du Fu Translation Studies
Chapter 2 An Iconic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heme of Du Fu's Poetry
    2.1 The Theme of Lofty Ideals as in the Poem My Thatched Hut Blowed Away by the Wind
        2.1.1 Personal Complaints against Social Injustice
        2.1.2 Holoscopic Humanistic Considerations
    2.2 The Theme of Friendship as in the Poem Dreaming of Li Bai
        2.2.1 Longing for Gathering
        2.2.2 Worry and Fear after Parting
    2.3 The Theme of Poetic History as in the Poem Ascending Yue Yang Towe
        2.3.1 Revelation of Historical Event
        2.3.2 Revelation of Formative Process of Poetic Plot
Chapter 3 An Iconic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etrical Patterns of Du Fu's Poetry
    3.1 The Syntactic Pattern of Qi Cheng Zhuan He
    3.2 Tonic Icons of Ping Ze
    3.3 Syllabic Icons of Sound Effect
Chapter 4 An Iconic Approach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Imagery in Du Fu’s Poetry
    4.1 Image of Ambition as in the Poem A View on Mountain Tai
    4.2 Image of Heaviness as in the Poem Song of the Conscripts
    4.3 Image of Dreariness as in the Poem A Spring View
    4.4 Image of Sentimentality(as in the Poem Song in Memory of Ancient Sites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中国诗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诗法的内涵与特征
    二、中国诗法论的历史描述及本文内容
    三、中国诗法论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理论价值
第一章、唐代近体诗法与司空图的诗法论
    小引
    第一节、平仄与对偶
    第二节、体势与句法
    第三节、用事
    第四节、作用与物象
    第五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对唐诗表现艺术的总结
第二章、宋代诗法论
    小引
    第一节、学杜与江西诗法的创新特质
    第二节、黄庭坚“句法”论与“古典本体论”问题
    第三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新探
    第四节、句眼与用字
    第五节、以意为主与命意曲折
    第六节、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严羽以“五法”论诗
第三章、明代诗法问题
    小引
    第一节、明代诗学总问题: 折衷于“悟”与“法”之间
    第二节、格调论与明代诗法论的形态问题
    第三节、谢榛的“以兴为主”与“相因之法”——“悟”与“法”矛盾性的个例分析
    第四节、诗体之辨
第四章、清代诗法论
    小引
    第一节、王夫之的诗法论
    第二节、叶燮《原诗》的诗法论
    第三节、王士祯“神韵说”诗法论
    第四节、沈德潜“格调说”诗法论
    第五节、袁枚“性灵说”与诗法论
    第六节、翁方刚“肌理说”诗法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4)杜甫诗歌举隅——格律体古典诗歌语言结构意义的自明显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结构的内在张力
二、作品是个自足的有机整体

四、杜甫诗歌举隅——格律体古典诗歌语言结构意义的自明显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唐诗语言艺术研究[D]. 傅根生.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2]杜甫诗歌翻译的象似研究[D]. 邓良春. 长沙理工大学, 2008(01)
  • [3]中国诗法论[D]. 段宗社. 四川大学, 2005(03)
  • [4]杜甫诗歌举隅——格律体古典诗歌语言结构意义的自明显现[J]. 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01)

标签:;  ;  ;  ;  ;  

杜甫诗歌实例:古典诗歌语言结构意义的自我本质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