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氨解法研究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征

氧化氨解法研究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征

一、氧化氨解木质素化学结构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薛雨源,侯海俊[1](2021)在《氧化氨解改性木质素及其对Cu2+、Pb2+的吸附性能》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氧化氨解改性造纸废液木质素合成了一种快速有效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OAL),其对Pb2+的饱和吸附量为130 mg/g,对Cu2+的饱和吸附量为66 mg/g,分别是未改性前的6倍和4倍。考察了不同过氧化氢用量、氨水用量和时间对反应产物结构及其对Pb2+、Cu2+吸附量的影响,确定最优合成方案,为6.66 g 30%过氧化氢、4.52 g 25%氨水和90 min。探讨了pH、温度、时间、金属离子浓度对OAL吸附能力的影响,揭示了OAL在不同环境下的吸附规律,pH值、温度和金属离子浓度对吸附效果影响相对显着,而时间对吸附效果影响微弱,能实现瞬间快速吸附。

宋燕亮[2](2021)在《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及木质素衍生物制备碳纳米材料》文中认为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资源,经组分分离、催化转化后可生成多种具有高附加值的燃料、化学品及高分子材料,在替代传统不可再生化石资源、缓解能源快速消耗所带来的压力及减少水、大气环境污染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木质纤维素紧致、复杂的化学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其高值化利用。因此,对其进行预处理来打破抗降解屏障、解构植物细胞壁,是高值化利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关键基础步骤。基于此,本论文开发了新型物理化学联合预处理法,在获得高木质素提取率的同时保证了较高的固体得率与多糖组分保留率,其酶解效果也得到显着提升。之后探究了经预处理脱除的木质素与纤维素酶间无效吸附的机理,并将木质素衍生物(木质素磺酸钠)改性、碳化后成功制备了氮硫双掺杂多孔碳纳米材料,用于电催化氧气还原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机械制浆-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对甲基苯磺酸联合预处理法本论文开发的机械制浆-低共熔溶剂/对甲基苯磺酸联合预处理法在实现木质素高脱除率(52.9-89.9%)分离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脱木质素选择性(1.00-1.34)、固体得率与多糖组分保留率,并提高酶解率(52.9-85.2%)。木质素网络结构被打断为低分子量片段,其分子量由8100-8810 g/mol降至3360-3650g/mol,此外,随着木质素结构单元间芳基醚键、酯键的断裂,更多的酚羟基活性位点被释放,其含量由 1.8-2.2 mmol/g 提升至 2.6-4.5 mmol/g。(2)有机溶剂分级分离DES/对甲基苯磺酸提取的木质素根据溶剂与木质素分子间氢键强度及溶解度的差异,将4种溶剂(乙酸乙酯、乙醇、丙酮、1,4-二氧六环/水)用于预处理过程中低共熔溶剂与对甲基苯磺酸提取的木质素的分级分离。经分级分离后,两种木质素的结构均一性均有所改善,相较于初始底物,各分级组分的分子量多分散指数降低,分别由2.26-3.31降低至1.35-1.44。其热稳定性及羟基含量与连接位点均产生差异化,木质素纯度提高,这些结构特性的改善有助于木质素的溶解/解聚以及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全组分的高值化利用。(3)制备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基DES用于杨木预处理利用GA-H2O中自带的水分子作为第三组分添加剂,与最常用的氢键受体(氯化胆碱,ChCl)混合后成功制备了 GA-DES,用于杨木预处理,发现其具有优异的木质素溶解与解聚性能,当ChCl与GA摩尔比为2:1时,其木质素解聚/脱除效果最好。GA中-COOHs在加热条件下释放出H+水解断裂木质素芳基醚键及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物(LCC)间的连接键,酚羟基及羧羟基与木质素中羟基基团间重构氢键网络结构,抑制木质素分子片段间氢键的形成。苯环结构与芳香族化合物间形成π-π共轭作用,溶解木质素并抑制其堆积/重聚合效应,预处理脱除木质素后,纤维素酶解率得到显着提升。与ChCl:LA(1:2,mol)-DES相比,GA-DES的木质素脱除率略低于LA-DES,但固体得率高,所提取的木质素分子量低、羟基含量高且缩合程度低。(4)探究DES提取的木质素与纤维素酶无效吸附机理在DES预处理木质纤维素底物的过程中,木质素部分分子片段发生缩合,这些缩合后的芳香环与侧链结构能够与纤维素酶的非极性结构间形成疏水/堆积作用,与纤维素底物形成竞争关系,降低其水解率。释放的游离酚类化合物含有大量的酚/醇羟基,能够与纤维素酶极性结构间形成氢键,造成无效吸附,抑制酶解。尽管羧基(-COOHs)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但其带来的静电排斥力并不足以平衡疏水性相互作用与氢键的形成,最终结果仍是部分纤维素酶无效吸附于木质素表面,参与到纤维素有效水解过程中的酶量减少,水解率降低。(5)以改性木质素衍生物为前驱体制备氮硫双掺杂多孔碳纳米材料以木质素磺酸钠为底物,利用H2O2-NH3·H2O将其氧化氨解改性后碳化,成功制备了氮硫(N-S)双掺杂的多孔碳材料,用于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其结构为蜂窝状,表面及内部含有大量纳米级孔状结构,通过控制碳化温度,可调节其掺杂量、结构以及石墨化程度,进而调控其ORR性能,温度为700℃(N-S/C 700)时性能最优,掺杂N含量最高,其中吡啶N比例最高。S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为-C-S-C-及-C-SOx-C-(x=2,3,4),其含量低于N。碱性条件下,N-S/C的起始电位明显高于木质素磺酸钠原料,其中性能最为优异的N-S/C700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优于5%Pt/C,接近20%Pt/C。此外,经12h稳定性检测实验测得N-S/C70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薛丹伟[3](2021)在《木质素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文中研究指明聚氨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聚合物之一,然而其原料异氰酸酯具有毒性,并且交联型聚氨酯不可再加工。可再加工的非异氰酸酯聚氨酯(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s,简称NIPUs)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很大的潜力替代石油资源制备聚氨酯。因此,研究木质素基NIPUs的合成技术路线及其相关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木质素基NIPUs存在合成条件相对苛刻、技术路线单一以及力学性能较弱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木质素衍生物香草醛和酶解残渣木质素为原料,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通过化学改性手段合成可再加工的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基NIPUs。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以木质素衍生物香草醛为原料,通过环氧化和CO2环加成反应,合成了香草醛环碳酸酯化合物(Cyclic Carbonates of Vanillin,简称C-Van)。采用不同比例的二乙烯三胺和三(2-氨基乙基)胺与C-Van反应,制备了香草醛基 NIPUs(Vanillin Based NIPUs,简称 Van-NIPUs),探究交联密度对Van-NIPU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an-NIPUs的抗张强度随着交联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高达到46 MPa。Van-NIPUs的松弛时间和表面划痕完全愈合所需的时间随着交联密度的降低而缩短,最短分别低至21 s和15 min。当Van-NIPUs的交联密度最高时,样品经过再加工后,抗张强度从原先的36.93 MPa增强到了 39.71 MPa,在0.1 mol/L的盐酸溶液中可以充分降解。以酶解残渣木质素(Enzymatic Hydrolysis Lignin,简称EHL)为原料,通过化学改性制备了乙酰丙酸木质素(Levulinate Enzymatic Hydrolysis Lignin,简称LEHL)。采用双五元环碳酸酯和二胺合成了预聚物,并与LEHL进行席夫碱反应,制备了基于五元环碳酸酯的木质素基NIPUs。探究二胺柔性对木质素基NIPU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的断裂伸长率随着二胺柔性的增加而增加,最高达到157.10%,抗张强度为8.18 MPa。在4-二甲氨基吡啶(4-Dimethylaminopyridine,简称DMAP)的作用下,其松弛时间低于30 min。在130℃下热压10 min,其表面划痕修复率达94.44%。在经历两次再加工后,抗张强度依然能恢复到原先的60%以上。以 LEHL 为原料,双六元环碳酸酯(Bis(6-Membered Cyclic Carbonate),简称BCC)和过量聚醚胺(D-400)合成的预聚物为反应底物,进行席夫碱反应,制备了基于六元环碳酸酯的木质素基NIPUs。探究BCC和LEHL的比例对木质素基NIPU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基NIPUs的抗张强度随着LEHL含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当LEHL的含量达到45.53%时,样品的抗张强度达到2.86 MPa。木质素基NIPUs的松弛时间随着LEHL含量的增加而缩短,最低为9 s。当LEHL含量达到31.13%和45.53%时,样品在经过两次再加工后,抗张强度依然能恢复到原先的75%以上。为了提升木质素基NIPUs的力学性能,以EHL为原料,合成了环氧木质素(Epoxides of Enzymatic Hydrolysis Lignin,简称 EEHL),与 BCC 和聚醚胺(D-400)合成的预聚物进行开环反应,制备了木质素基环氧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Hybrid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s,简称 H-NIPUs)。结果表明,木质素基H-NIPUs的抗张强度随着EEHL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EEHL的含量达到40.63%时,样品的抗张强度最高达到20.25 MPa。并且在经过两次再加工后,其抗张强度依然在10 MPa以上。

吴纯纯,徐佳锋,韩伟胜,徐维杰,赵超[4](2021)在《木质素在制备缓控释肥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芳香生物聚合物,也是生物质乙醇、制浆工业等生物质精炼厂的副产品,如何提升木质素的高附加值应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大量利用木质素作为缓释肥载体的研究,木质素作缓释肥的载体,既可利用其物理特性吸附、包裹营养元素制备物理阻碍型缓控释肥;又可利用其活性基团与营养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来制备化学合成型缓控释肥。本文综述了木质素在制备物理阻碍型包膜缓释肥中的应用,同时综述了木质素通过氨氧化反应、曼尼希反应和螯合反应制备化学合成型缓释氮肥、螯合微肥的应用现状。最后,探析了木质素缓释肥的物理缓释和化学缓释(氨氧化反应、曼尼希反应和螯合反应)机理。加强木质素的科学研究及应用开发对促进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倩倩[5](2019)在《工业碱木素氧化氨解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碱木素是碱法制浆企业产生的最主要的副产品,传统的碱回收处理方式以燃烧为主违背了生物质精炼的理念,是对宝贵资源的浪费。现针对其未被合理利用,以及近年来我国农业肥料利用率低、后续污染大的现状,本实验将工业碱木素加以纯化、分级、氧化氨解改性,为工业碱木素制备肥料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一方面可以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利用酸析法,对工厂回收的工业碱木素进行纯化,得到木素纯度较高的纯化碱木素。通过优化实验条件,纯化碱木素的得率为53.78%。采用NREL法对纯化前后的碱木素进行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纯化碱木素中的木素含量大幅升高,达到72.87%,可用作下一步的氧化氨解改性。第二部分是采用乙醇溶解分级法,利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木素在乙醇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差异原理,把纯化碱木素分成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三个级分。分级结果:级分1的得率34.14%,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最小,为2194;级分2的得率16.78%,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294;级分3的得率47.92%,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37。采用卡尔费休法测定纯化碱木素和各级分的总羟基含量,结果表明纯化碱木素中的总羟基含量为1.84%,级分1中的总羟基含量为2.55%,级分2中的总羟基含量为2.01%,级分3中的总羟基含量为0.90%。级分1的得率高、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小、总羟基含量大,因此级分1最优。工业碱木素、纯化碱木素和三个级分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工业碱木素和纯化碱木素的重要特征官能团的红外光谱曲线基本重合,说明本文采用的提纯方法是有效的,没有对碱木素的结构造成破坏。红外谱图上的特征吸收峰和核磁共振氢谱上的化学位移都说明随木素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羟基含量降低,此趋势与卡尔费休法测总羟基含量得到的趋势是一致的。第三部分是在常温常压和高温高压两个条件下,以H202为氧化剂,氨水为氨化剂,对纯化碱木素进行氧化氨解改性,探究其最优工艺条件;并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分别对三个级分进行氧化氨解改性,对比碱木素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凯式定氮、红外光谱、电导滴定、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对氧化氨解产物结构变化、氮含量以及反应过程中羧基含量的变化等进行分析。碱木素氧化氨解改性处理,目的是提高氮元素含量,降低碳氮比(C/N)。常温常压下,纯化碱木素氧化氨解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纯化碱木素用量10%,氨水用量30%,H202用量20%,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1.5 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重均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级分1,氧化氨解后总氮含量最高(可达13.06%),碳氮比(<20)较低,达到微生物降解的需求。高温高压下,纯化碱木素氧化氨解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纯化碱木素用量10%,氨水用量20%,H202用量20%,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45 min。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重均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级分1,氧化氨解后总氮含量最高(可达15.77%),碳氮比(<20)较低,达到微生物降解的需求。另外,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改性产物的氮含量较高,碱木素的氧化氨解改性更完全,但是不如常温常压条件温和、安全。碱木素氧化氨解改性产物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红外光谱中,羟基吸收峰部分偏移;出现了酰胺的N-H弯曲振动吸收峰和-NH2的N-H面内弯曲振动吸收峰,以及伯、仲、叔胺的C-N伸缩振动吸收峰;芳香环的峰强发生变化,芳核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碱木素结构中的羟基有可能被氧化生成羧基,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反应条件下,反应过程中羧基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反应过程中羧基的含量较多。

李佳徽[6](2019)在《生活垃圾异味气体原位微生物降解及功能覆盖层削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垃圾填埋场处理垃圾量的日渐增多,由垃圾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的异味气体导致了“邻避效应”的发生,阻碍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的正常建设与运营。垃圾填埋场异味气体作为一种典型的面源大气污染物,受制于垃圾组分、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其产生和释放规律难以界定,导致传统的针对特定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其已不再适用。基于此,本研究在前期识别了生活垃圾异味气体主要组分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异味气体削减的同源微生物强化方法,并结合垃圾填埋场覆盖层特性,构建了一种基于微生物强化作用的功能覆盖系统,旨在对垃圾填埋场多组分异味气体进行原位脱除。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典型易得的固体废弃物矿化垃圾、污泥炭等作为垃圾填埋场改性覆盖材料,考察在不同材料质量比、含水率和吸附时间的影响下其对异味气体NH3、H2S和甲苯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矿化垃圾与污泥炭质量比1:4,含水率20%,吸附时间24 h时NH3的绝对去除量最大,为1.39×10-5 mg/g;矿化垃圾与污泥炭质量比1:4,含水率0,吸附时间12 h时H2S的绝对去除量最大,为6.33×10-6 mg/g;在矿化垃圾与污泥炭质量比1:1,含水率0,吸附时间12 h时甲苯的绝对去除量最大,为4.88×10-6 mg/g。在矿化垃圾与污泥炭质量比1:1,含水率20%,吸附时间24 h的条件下进行混合气体吸附实验,发现覆盖材料对NH3、H2S和甲苯的最大绝对去除量分别为1.42×10-5、8.08×10-6和4.42×10-6 mg/g。混合异味气体各组分间在物理化学吸附中不存在明显的协同抑制效应。(2)以经过了长期自然驯化的矿化垃圾(AR)、污泥炭(SC)、堆肥(CP)与厌氧池泥(AS)作为筛选和培养微生物的来源,培养出的四种混合菌液均可对NH3、H2S和甲苯实现有效降解,其各自对理论臭气浓度的去除率分别为70%、40%、24%和58%。其中,MC-AR的降解效果最好,对混合异味气体中NH3、H2S和甲苯的绝对生物降解量分别达到了4.84×10-5、3.72×10-5和8.00×10-6 mg/mL。采用具有最佳降解效果的MC-AR分别对各单一气体组分进行降解实验,发现其对NH3、H2S和甲苯的最大绝对生物降解量分别提高到了8.32×10-5、6.38×10-5和2.00×10-5 mg/mL。混合异味气体各组分间在生物降解中存在明显的竞争抑制效应。(3)通过对MC-AR中代谢产物的分析,提出了三种气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能的转化路径,即NH3被转化为NH4+和NO3-;H2S被降解为S和SO42-;甲苯最终以CO2的形式被降解。通过对MC-AR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发现气体降解前假单胞菌(Pseudomonas)数量占优,其相对含量为42.35%;气体降解24 h后伯克氏菌(Burkholderia)成为优势菌种,相对含量为34.43%。(4)将改性覆盖材料与混合菌液以4:1的质量比混合制得功能覆盖土进行垃圾填埋场覆盖层异味降解模拟实验,探究进气浓度、覆盖层厚度和模拟堆体温度对NH3、H2S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气体去除率分别与进气浓度和堆体温度负相关,与覆盖层厚度正相关;其中,NH3、H2S和甲苯在覆盖层厚度60 cm,模拟堆体温度40℃时去除率均最大,其值分别为96.48%、87.60%和91.57%,此时各气体进气浓度为25、10和0.10 mg/m3。(5)垃圾填埋场覆盖层模拟柱运行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引入异味气体使覆盖土内微生物多样性显着提高。覆盖土内优势菌种分别为硫杆菌(Thiobacillus)、酸杆菌(Acidobacteria)、芽孢杆菌(Bacillus)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等,其中硫杆菌相对含量由运行前的11.90%增加至运行后的26.77%。

李文超[7](2018)在《木质纤维素高固含量预处理与发酵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围绕导致纤维素乙醇生产效率低下的主要问题:预处理过程用水量大,导致能耗增加;高固含量发酵导致底物利用率下降。本文开展了针对高固含量预处理技术及高固含量发酵过程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高固含量预处理能够减少预处理过程中水的用量,从而降低能耗和提升预处理效率。本论文考察了固液比对不同预处理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加预处理固液比有利于提高乙二胺(EDA)的木质素去除能力,但会导致NaOH的木质素去除能力下降。极高固液比条件虽然有利于H2SO4预处理对半纤维素的去除,但是大量假木质素的生成严重影响酶解转化率。综上,EDA预处理是一种非常适合在高固液比条件下进行的预处理技术。2、高固液比的EDA预处理节水节能,预处理效率高。但目前EDA与木质素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论文借助多种手段,包括二维核磁、磷谱核磁、傅立叶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元素分析以及热重分析对EDA预处理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变化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DA通过作用于醚键和酯键解聚木质素,使木质素的分子量和热稳定性下降。木质素的溶解度与pH密切相关,通过对木质素进行EDA预处理,其酸溶性显着增加,这为进一步高效解聚和催化降解木质素打下了基础。3、尽管大部分EDA能够在预处理过程中被回收,但底物中仍有少量残留,残留EDA对木质纤维素酶解过程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论文通过研究发现EDA导致木糖得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EDA与还原糖发生了美拉德反应。通过添加美拉德反应抑制剂,显着抑制大分子褐化产物的生成,但还原糖损失仍明显。通过降低酶解温度,可以有效避免还原糖的损失。4、针对高固含量发酵过程五六碳糖利用率下降的问题,本研究通过两步发酵工艺和适应性驯化菌株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底物利用和乙醇得率。在最优的两步发酵工艺中,木糖终浓度下降了55.6%,乙醇产率提高了32.2%,显着高于传统的同步糖化共发酵过程。通过适应性驯化得到的菌株,其糠醛转化和抗氧化胁迫能力显着增强。在高浓度复合抑制剂条件下,驯化菌株的活性氧水平为原始菌株的67.7%,木糖终浓度比原始菌株下降了16.5%,乙醇产量提高了22.9%。

陈介南,闫豪,张林,詹鹏,李超[8](2017)在《木质素缓释肥料的制备及应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木质素是可再生资源,为世界第二大天然有机物,利用潜力巨大。目前,木质素主要来自木质纤维乙醇和造纸等生物质精炼行业废弃物,其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且易污染环境。介绍了木质素特性与缓释机理,重点阐述了包膜法、吸附及螯合法、氧化氨化法制备木质素缓释肥料工艺及其应用评价,为木质素缓释肥料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李媛[9](2017)在《氧化氨解木质素和羧基化木质素的制备及对Pb2+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碱木质素为原料研究制备了一系列木质素基重金属离子吸附剂,为木质素类产品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通过对碱木质素进行氧化、羧甲基化和氧化氨解改性,增加羧基或胺基等功能团,制备了氧化交联木质素(C-OAL)、羧甲基化-交联木质素(C-CML)和氧化氨解木质素(AOL)吸附剂,并对三种木质素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机理进行研究。1.采用过氧化氢对碱木质素进行氧化处理,增加羧基含量,并通过甲醛对氧化产物进行交联,合成C-OAL吸附剂。通过对投料比及反应温度进行工艺优化,C-OAL吸附剂对Pb2+吸附量最大可达到165.71 mg/g,产品的羧基含量为0.65 mmol/g,重均分子量为7900 Da。另一方面,以碱木质素为原料,一氯乙酸为醚化剂,并首次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快速高效的合成木质素羧甲基化中间产物,随后通过甲醛对木质素羧甲基化中间产物进行交联,合成C-CML木质素吸附剂。通过对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工艺优化,C-CML木质素吸附剂对Pb2+吸附量最大可达到171.85 mg/g,产品的羧基含量为1.12mmol/g,重均分子量为9000 Da。研究表明,在吸附过程中,pH值、吸附时间和金属离子浓度对吸附效果影响显着,而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几乎没有影响;两种羧基化改性样品中的羟基和羧基能够与Pb2+络合,存在离子交换、螯合等化学作用。当pH≥5.5时,C-OAL和C-CML均能达到较好的吸附性能,其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280.02 mg/g、300.11mg/g。两者对Pb2+的吸附过程吻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表明了样品对Pb2+的吸附过程不仅受扩散控制,更是受络合作用的化学作用力控制。最后,样品经过3次再生后,C-CML的吸附能力几乎不变,因此改性木质素吸附剂可以循环利用。2.采用过氧化氢和氨水对碱木质素进行氧化氨解反应,对产品的合成工艺及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氧化氨解反应会破坏部分苯环结构,并与氨反应,接入胺基和酰胺基,在一定的范围内,AOL的含氮量随着过氧化氢用量、氨水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氧化氨解反应也会降解木质素和增大其比表面积;AOL对Pb2+的饱和吸附量为130.01 mg/g,样品对Pb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

毛阿曼[10](2012)在《纤维素燃料乙醇酶解残渣的化学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需求和常规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日益加剧,纤维素燃料乙醇正以其清洁、环保和可再生的特性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然而,生物乙醇酶解后的残渣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多作为燃料直接燃烧,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污染。本文以纤维素燃料乙醇酶解残渣为原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磺化、醚化、氧化氨解等化学改性方法,以期提高酶解残渣中木质素的性能,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纤维素燃料乙醇酶解残渣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磺化改性部分,通过改变亚硫酸化度、用碱量、时间等因素,优化工艺条件,得到性能较好的木质素磺酸盐。将最佳工艺条件下的木质素磺酸盐与环氧氯丙烷接枝共聚,通过改变环氧氯丙烷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优化工艺条件。氧化氨解改性部分,通过改变过氧化氢用量、氨水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优化工艺条件,得到含氮量较高的木质素聚合物。得到的相关结论如下:1.酶解残渣磺化改性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总用碱量(按Na2O计)14%,磺化温度165℃,反应时间2h,亚硫酸化度70%。磺化后所得木质素磺酸盐的磺酸基含量为2.79mmol/g,溶液表面张力为43.9mN/m。2.木质素磺酸盐环氧氯丙烷化改性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环氧氯丙烷的用量200%,氢氧化钠的用量2%,反应温度70℃,时间3h。所得产物的环氧值为0.220当量/100g,表面张力为40.8mN/m。3.木质素磺酸盐经环氧氯丙烷化改性后的产物经红外表征,发现在1248cm-1处有芳基醚键的伸缩振动峰,在910cm-1处出现环氧基团的特征吸收峰。说明木质素磺酸盐与环氧氯丙烷确实发生了环氧化反应。4.酶解残渣氧化氨解改性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过氧化氢用量6%,氨水用量8%,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h。所得产物的氮含量为10.19%。

二、氧化氨解木质素化学结构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氨解木质素化学结构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氨解改性木质素及其对Cu2+、Pb2+的吸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1.2 氧化氨解改性木质素(OAL)的制备过程
    1.3 OAL的表征
    1.4 吸附量测试
2 OAL结构表征
3 OAL合成条件的选择
    3.1 过氧化氢用量的影响
    3.2 氨水用量的影响
    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4 OAL对Pb2+和Cu2+的吸附性能
    4.1不同pH值对吸附的影响
    4.2 不同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4.3 OAL对Cu2+、Pb2+的吸附动力学
    4.4 OAL的吸附等温曲线
    4.5 OAL对Cu2+、Pb2+的吸附机理
5结论

(2)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及木质素衍生物制备碳纳米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木质纤维素
        1.2.1 木质纤维素原料
        1.2.2 木质纤维素组成与结构
    1.3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及组分分离
        1.3.1 预处理
        1.3.2 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分离
        1.3.3 木质素分离
        1.3.4 低共熔溶剂与对甲基苯磺酸
    1.4 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木质素
    1.5 纤维素酶无效吸附于木质素表面
    1.6 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制备多孔碳纳米材料
    1.7 本研究的目的、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机械制浆—低共熔溶剂/对甲基苯磺酸联合法预处理柳木与玉米秸秆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2.1 机械制浆
        2.2.2.2 制备DES与对甲基苯磺酸溶液
        2.2.2.3 处理木质纤维素原料
        2.2.2.4 制备酶解-温和酸解木质素(EMAL)
        2.2.2.5 木质素定量磷谱(~(31)P-NMR)
        2.2.2.6 木质素分子量测定
        2.2.2.7 纤维素酶解
        2.2.2.8 组分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木质素去除率及多糖组分保留率
        2.3.2 脱木质素选择性
        2.3.3 纤维素酶解
        2.3.4 木质素结构表征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法提高DES/P-TSOH提取的木质素结构均一度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2.1 配制DES及p-TsOH溶液
        3.2.2.2 DES与p-TsOH提取杂交杨木木质素
        3.2.2.3 有机溶剂分级分离DESeL-P与p-TeL-P
        3.2.2.4 红外光谱(FTIR)
        3.2.2.5 分子量测定与定量磷谱(~(31)P-NMR)
        3.2.2.6 热重分析(TGA)
        3.2.2.7 热解气质联用(Py-GC/MS)
        3.2.2.8 二维碳氢相关核磁谱(2D-HSQC)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分子量分析
        3.3.3 热重分析
        3.3.4 热解气质联用分析(Py-GC/MS)
        3.3.5 ~(31)P及2D-HSQC核磁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以没食子酸为氢键供体制备DES用于杨木预处理及木质素的脱除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2.1 配制DES
        4.2.2.2 DES处理杨木
        4.2.2.3 制备酶解/温和酸解木质素(EMAL)
        4.2.2.4 纤维素酶解及组分检测
        4.2.2.5 木质素结构表征
    4.3 结果讨论
        4.3.1 制备DES与提取木质素
        4.3.2 红外分析
        4.3.3 分子量分析
        4.3.4 热重分析
        4.3.5 核磁表征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纤维素酶无效吸附于DES提取的木质素表面的机理探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2.2.1 制备DES
        5.2.2.2 DES提取柳木及玉米秸秆木质素
        5.2.2.3 制备柳木及玉米秸秆酶解/温和酸解木质素(EMAL)
        5.2.2.4 添加木质素后酶解Avicel
        5.2.2.5 木质素表征
        5.2.2.6 测定纤维素酶吸附量
        5.2.2.7 测量木质素疏水性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vicel酶解
        5.3.2 酶吸附曲线
        5.3.3 红外分析
        5.3.4 分子量分析
        5.3.5 木质素热性质分析
        5.3.6 核磁表征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以氧化氨解改性木质素磺酸钠为前驱体制备氮-硫双掺杂多孔碳纳米材料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方法
        6.2.2.1 木质素磺酸钠的氧化氨解
        6.2.2.2 碳化制备多孔碳
        6.2.3 结构表征
        6.2.4 电化学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表征
        6.3.2 电化学性能检测与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3)木质素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简介
        1.2.1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合成路线
        1.2.2 环碳酸酯和胺的氨解反应
        1.2.3 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应用
    1.3 木质素简介
        1.3.1 木质素的来源及结构
        1.3.2 木质素的化学改性
        1.3.3 木质素基PUs的研究进展
        1.3.4 木质素基NIPUs的研究进展
    1.4 可再加工PUs的研究进展
        1.4.1 可再加工异氰酸酯型PUs的研究进展
        1.4.2 可再加工PHUs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2. 香草醛基NIPUs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方法
        2.2.1 原料与仪器设备
        2.2.2 香草醛环氧化合物的合成
        2.2.3 香草醛环碳酸酯化合物(C-Van)的合成
        2.2.4 香草醛基NIPUs的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香草醛基NIPUs的制备
        2.3.2 E-Van和C-Van的结构表征
        2.3.3 香草醛基NIPUs的结构表征
        2.3.4 香草醛基NIPUs的交联密度分析
        2.3.5 香草醛基NIPUs的力学性能分析
        2.3.6 香草醛基NIPUs的热机械性能分析
        2.3.7 香草醛基NIPUs的热稳定性分析
        2.3.8 香草醛基NIPUs的应力松弛测试
        2.3.9 香草醛基NIPUs的自愈合性能
        2.3.10 香草醛基NIPUs的再加工性能
        2.3.11 香草醛基NIPUs的酸水解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五元环碳酸酯木质素基NIPUs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仪器设备
        3.2.2 乙酰丙酸木质素(LEHL)的制备
        3.2.3 聚丙二醇二环碳酸酯的制备
        3.2.4 伯胺基团封端的多羟基氨基甲酸酯(NPHUs)的制备
        3.2.5 木质素基NIPUs的制备
        3.2.6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木质素基NIPUs的制备
        3.3.2 LEHL的结构表征
        3.3.3 PPGDC的结构表征
        3.3.4 木质素基NIPUs的结构表征
        3.3.5 木质素基NIPUs的力学性能分析
        3.3.6 木质素基NIPUs的热机械性能分析
        3.3.7 木质素基NIPUs的热稳定性分析
        3.3.8 木质素基NIPUs的应力松弛测试
        3.3.9 木质素基NIPUs的自愈合特性
        3.3.10 木质素基NIPUs的再加工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六元环碳酸酯木质素基NIPUs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仪器设备
        4.2.2 乙酰丙酸木质素(LEHL)的制备
        4.2.3 双六元环碳酸酯(BCC)的制备
        4.2.4 伯胺基团封端的聚羟基氨基甲酸酯(NPHUs)的制备
        4.2.5 木质素基NIPUs的制备
        4.2.6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木质素基NIPUs的制备
        4.3.2 BCC和NPHUs的结构表征
        4.3.3 不同木质素含量的NIPUs的结构表征
        4.3.4 不同木质素含量的NIPUs的力学性能分析
        4.3.5 不同木质素含量的NIPUs的热机械性能分析
        4.3.6 不同木质素含量的NIPUs的热稳定性分析
        4.3.7 不同木质素含量的NIPUs的应力松弛测试
        4.3.8 木质素基NIPUs的自愈合性能
        4.3.9 木质素基NIPUs的焊接性能
        4.3.10 木质素基NIPUs的再加工性能
        4.3.11 木质素基NIPUs的醇解试验
        4.3.12 木质素基NIPUs的形状记忆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木质素基环氧杂化NIPUs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5.2.2 环氧木质素(EEHL)的制备
        5.2.3 BCC的制备
        5.2.4 伯胺基团封端的聚羟基氨基甲酸酯(NPHUs)的制备
        5.2.5 木质素基H-NIPUs的制备
        5.2.6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木质素基H-NIPUs的制备
        5.3.2 环氧木质素的结构表征
        5.3.3 不同木质素含量的H-NIPUs的结构表征
        5.3.4 不同木质素含量的H-NIPUs的力学性能分析
        5.3.5 不同木质素含量的H-NIPUs的热机械性能分析
        5.3.6 不同木质素含量的H-NIPUs的热稳定性分析
        5.3.7 不同木质素含量的H-NIPUs的应力松弛测试
        5.3.8 木质素基H-NIPUs的自愈合特性
        5.3.9 木质素基H-NIPUs的再加工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木质素在制备缓控释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木质素的特性及其应用
2 木质素基缓释肥
    2.1 物理阻碍型
    2.2 化学合成型
        2.2.1 氨氧化反应。
        2.2.2 曼尼希反应。
        2.2.3 螯合反应。
3 木质素基缓释肥缓释机理
    3.1 物理阻碍型木质素缓释肥的缓释机理
    3.2 化学合成型木质素缓释肥的缓释机理
        3.2.1 氨氧化反应。
        3.2.2 曼尼希反应。
        3.2.3 螯合反应。
4 结语

(5)工业碱木素氧化氨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木素基本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
        1.1.1 木素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1.1.2 木素的应用
        1.1.3 木素的分类
    1.2 工业碱木素的概述
        1.2.1 工业碱木素的来源
        1.2.2 工业碱木素的提取与纯化
    1.3 木素的分级
        1.3.1 木素分级的意义
        1.3.2 木素分级的方法
        1.3.3 木素的分级表征方法
    1.4 几种现有的木素改性方法
        1.4.1 磺化改性
        1.4.2 接枝改性
        1.4.3 稀硝酸氧化改性
        1.4.4 氧化氨解改性
    1.5 肥料农业概述
        1.5.1 我国肥料农业的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1.5.2 传统肥料
        1.5.3 木素类肥料的可行性
    1.6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流程
    2.3 实验方法
        2.3.1 工业碱木素的组分分析
        2.3.2 工业碱木素的纯化
        2.3.3 纯化碱木素的组分分析
        2.3.4 纯化碱木素的分级
        2.3.5 纯化碱木素及各级分的氧化氨解
3 结果与讨论
    3.1 工业碱木素的组分分析
        3.1.1 NREL法测碱木素的标准曲线
        3.1.2 工业碱木素的组分分析
    3.2 纯化碱木素的组分分析
        3.2.1 纯化碱木素的得率
        3.2.2 纯化碱木素的组分分析结果
        3.2.3 工业碱木素中灰分的主要成分
    3.3 纯化碱木素分级
        3.3.1 纯化碱木素分级的得率和纯度结果
        3.3.2 纯化碱木素及各级分的分子量测定结果
        3.3.3 纯化碱木素及各级分的羟基含量分析
        3.3.4 纯化碱木素及各级分的红外光谱分析
        3.3.5 纯化碱木素及各级分的~1H-NMR谱图
    3.4 纯化碱木素及各级分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氧化氨解
        3.4.1 产物氮含量的分析
        3.4.2 反应过程中羧基含量的分析
        3.4.3 产物结构的红外定性分析
        3.4.4 原料及产物的元素分析
    3.5 纯化碱木素及各级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氧化氨解
        3.5.1 产物氮含量分析
        3.5.2 反应过程中羧基含量的分析
        3.5.3 产物结构的红外定性分析
        3.5.4 纯化碱木素及各级分氧化氨解产物元素分析结果
4 结论
    4.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6)生活垃圾异味气体原位微生物降解及功能覆盖层削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垃圾填埋场释放恶臭的现状
        1.1.1 垃圾填埋场恶臭来源及组分
        1.1.2 垃圾填埋场恶臭的特征
    1.2 垃圾填埋场恶臭控制方法
        1.2.1 过程恶臭控制方法
        1.2.2 末端恶臭处理方法
    1.3 恶臭微生物控制技术
        1.3.1 生物法处理恶臭的研究进展
        1.3.2 生物法处理垃圾填埋场恶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功能覆盖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异味气体的吸附研究
        2.2.2 混合菌液对异味气体的生物降解研究
        2.2.3 异味气体在功能覆盖层中的原位降解研究
    2.3 测试方法
        2.3.1 气体测试方法
        2.3.2 微生物分析方法
        2.3.3 其余指标测试方法
第三章 功能覆盖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异味气体的吸附研究
    3.1 稻草秸秆氧化氨解增肥的效果研究
        3.1.1 单因素实验
        3.1.2 正交实验与机理探讨
    3.2 功能覆盖材料对异味气体的吸附研究
        3.2.1 功能覆盖材料对NH3 的吸附研究
        3.2.2 功能覆盖材料对H2S的吸附研究
        3.2.3 功能覆盖材料对甲苯的吸附研究
        3.2.4 功能覆盖材料对多组分气体的吸附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菌液对异味气体的生物降解研究
    4.1 不同混合菌液的微生物组成分析
    4.2 不同混合菌液对异味气体的降解效果
    4.3 MC-AR对单组分异味气体的降解性能研究
    4.4 MC-AR降解气体前后的代谢产物分析
    4.5 MC-AR降解气体前后的微生物变化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异味气体在功能覆盖层中的原位降解研究
    5.1 功能覆盖土模拟柱的启动研究
    5.2 进气浓度对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5.3 覆盖层厚度对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5.4 模拟堆体温度对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5.5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木质纤维素高固含量预处理与发酵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生物质能源研究意义
    1.2.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1.2.1.纤维素
        1.2.2.半纤维素
        1.2.3.木质素
    1.3.纤维素乙醇
    1.4.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技术
        1.4.1.物理法预处理
        1.4.2.化学法预处理
        1.4.3.生物法预处理
        1.4.4.组合法预处理
        1.4.5.新型预处理技术
    1.5.酶解与发酵
        1.5.1.酶解过程研究
        1.5.2.发酵过程研究
        1.5.3.同步糖化发酵过程研究
    1.6.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6.1.研究意义
        1.6.2.主要内容
第2章 预处理固液比对酶解和发酵的影响研究
    2.1.引言
    2.2.材料与方法
        2.2.1.实验材料
        2.2.2.预处理
        2.2.3.成分分析
        2.2.4.酶解
        2.2.5.菌种培养
        2.2.6.发酵
        2.2.7.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2.2.8.扫描电镜观察
    2.3.结果与讨论
        2.3.1.预处理固液比对秸秆固体回收率和表面结构的影响
        2.3.2.预处理固液比对秸秆成分的影响
        2.3.3.预处理固液比对秸秆酶解的影响
        2.3.4.葡聚糖转化率与木质素和木聚糖去除率的相关性研究
        2.3.5.预处理固液比对发酵的影响
    2.4.小结
第3章 乙二胺预处理木质素机理和特性研究
    3.1.引言
    3.2.材料与方法
        3.2.1.实验材料
        3.2.2.原生木质素制备
        3.2.3.木质素预处理
        3.2.4.木质素溶解特性
        3.2.5.酶解
        3.2.6.二维核磁分析
        3.2.7.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3.2.8.木质素分子量测定
        3.2.9.木质素热重分析
    3.3.结果与讨论
        3.3.1.乙二胺对木质素化学结构的影响
        3.3.2.pH对木质素溶解性的影响
        3.3.3.乙二胺预处理木质素对酶解的影响
    3.4.小结
第4章 乙二胺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研究
    4.1.引言
    4.2.材料与方法
        4.2.1.实验材料
        4.2.2.乙二胺预处理
        4.2.3.成分分析
        4.2.4.酶解
        4.2.5.乙二胺-葡萄糖/木糖反应
        4.2.6.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4.2.7.美拉德反应产物分子量测定
    4.3.结果与讨论
        4.3.1.乙二胺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4.3.2.乙二胺对葡萄糖/木糖溶液的影响
        4.3.3.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4.3.4.氧化剂和还原剂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
        4.3.5.氧化剂和还原剂对美拉德反应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4.3.6.温度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
    4.4.小结
第5章 两步发酵工艺强化高固含量发酵木糖利用的研究
    5.1.引言
    5.2.材料与方法
        5.2.1.实验材料
        5.2.2.酶解
        5.2.3.水提液制备
        5.2.4.菌种培养
        5.2.5.发酵
        5.2.6.成分分析
        5.2.7.质量衡算
    5.3.结果与讨论
        5.3.1.高固含量干酸预处理秸秆对发酵的影响
        5.3.2.干酸预处理水提液、酶解液与酶解残渣对发酵的影响
        5.3.3.两步发酵工艺对高固含量发酵木糖利用的影响
        5.3.4.补料策略对两步工艺高固含量发酵的影响
        5.3.5.质量衡算
        5.3.6.预培养对酵母发酵的影响
    5.4.小结
第6章 适应性驯化强化高固含量发酵木糖利用的研究
    6.1.引言
    6.2.材料与方法
        6.2.1.实验材料
        6.2.2.菌种培养
        6.2.3.复合抑制剂制备
        6.2.4.适应性驯化
        6.2.5.复合培养基发酵
        6.2.6.细胞生长和活力监测
        6.2.7.细胞活性氧检测
        6.2.8.高固含量同步糖化共发酵
        6.2.9.成分分析
    6.3.结果
        6.3.1.适应性驯化对木糖发酵菌株的影响
        6.3.2.适应性驯化对菌株在复合培养基中发酵的影响
        6.3.3.适应性驯化对菌株生长和活力的影响
        6.3.4.适应性驯化对菌株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6.3.5.适应性驯化对菌株高固含量发酵的影响
    6.4.讨论
    6.5.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7.2.展望
    7.3.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木质素缓释肥料的制备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木质素特性及缓释机理
2 木质素缓释肥料的制备方法
    2.1 包膜法制备木质素缓释肥料
    2.2 吸附及螯合法制备木质素缓释肥料
    2.3 氧化氨化法制备木质素缓释肥料
3木质素缓释肥料的应用评价
4 结论

(9)氧化氨解木质素和羧基化木质素的制备及对Pb2+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重金属废水处理
        1.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1.1.2 重金属废水的治理方法
        1.1.3 重金属废水处理常用吸附剂
    1.2 碱木质素的概述
        1.2.1 碱木质素的来源和结构
        1.2.2 碱木质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1.2.3 碱木质素的应用
    1.3 木质素类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技术和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和药品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样品的吸附性能测试
        2.2.1 C-OAL对Pb~(2+)的吸附量测定
        2.2.2 C-CML对Pb~(2+)的吸附量测定
        2.2.3 AOL对Pb~(2+)的吸附量测定
        2.2.4 样品脱附实验步骤
    2.3 木质素结构特征测试方法
        2.3.1 红外光谱测试
        2.3.2 酚羟基和羧基含量测定
        2.3.3 元素分析
        2.3.4 非水相凝胶渗透色谱测试
        2.3.5 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分析方法
        2.3.7 样品在水溶液中含量测定
第三章 羧基化木质素的制备及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
    3.1 引言
    3.2 羧基化木质素吸附剂的合成和表征
        3.2.1 羧基化木质素的合成及提纯
        3.2.2 羧基化木质素结构分析
        3.2.3 羧基化木质素对Pb~(2+)的吸附作用
    3.3 羧基化木质素合成条件的选择
        3.3.1 C—OAL合成条件的选择
        3.3.2 微波辅助C-CML合成条件的选择
    3.4 羧基化木质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3.4.1 pH值对羧基化木质素吸附性能的影响
        3.4.2 吸附温度对羧基化木质素吸附性能的影响
        3.4.3 吸附剂用量对羧基化木质素吸附性能影响
        3.4.4 Pb~(2+)浓度对羧基化木质素吸附性能的影响
        3.4.5 吸附时间对羧基化木质素吸附性能的影响
        3.4.6 羧基化木质素的再生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OL吸附剂的制备及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
    4.1 引言
    4.2 AOL吸附剂的合成和表征
        4.2.1 氧化氨解反应原理
        4.2.2 AOL的合成及提纯
        4.2.3 AOL结构表征
    4.3 AOL合成条件的选择
        4.3.1 过氧化氢用量对AOL吸附性能影响
        4.3.2 氨水用量对AOL吸附性能影响
        4.3.3 反应时间对AOL吸附性能影响
        4.3.4 反应温度对AOL吸附性能影响
    4.4 AOL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研究
        4.4.1 AOL对Pb~(2+)的化学吸附
        4.4.2 pH值对AOL吸附性能的影响
        4.4.3 吸附温度对AOL吸附性能的影响
        4.4.4 吸附时间对AOL吸附性能的影响
        4.4.5 Pb~(2+)浓度对AOL吸附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纤维素燃料乙醇酶解残渣的化学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
        1.2.1 发酵制取生物乙醇概况
        1.2.2 纤维素乙醇酶解残渣的研究概述及组成
        1.2.3 纤维素乙醇酶解木质素的应用
    1.3 木质素结构及其应用
        1.3.1 木质素的存在及其结构
        1.3.1.1 木质素的存在
        1.3.1.2 木质素的结构
        1.3.2 木质素结构研究方法
        1.3.2.1 木质素分离
        1.3.2.2 木质素结构研究方法
        1.3.3 木质素基本性质及改性
        1.3.3.1 木质素的物理性质
        1.3.3.2 木质素的化学性质及化学改性
        1.3.4 木质素应用
        1.3.4.1 磺化改性用作表面活性剂
        1.3.4.2 环氧化改性用作表面活性剂
        1.3.4.3 改性用作缓释氮肥
        1.3.4.4 其他方面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主要实验药品与仪器
    2.3 原料分析方法
    2.4 酶解残渣的磺化
        2.4.1 酶解残渣磺化实验方法
        2.4.2 残余亚硫酸钠的测定
        2.4.3 磺酸基含量的测定
        2.4.4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2.5 磺化木质素与环氧氯丙烷反应
        2.5.1 磺化木质素与环氧氯丙烷反应的实验方法
        2.5.2 环氧值的测定
        2.5.3 红外光谱分析
    2.6 酶解残渣的氧化氨解反应
        2.6.1 酶解残渣的氧化氨解实验方法
        2.6.2 酶解残渣氧化降解率的测定
        2.6.3 酶解残渣中木质素降解率的分析
        2.6.4 氮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料分析结果
    3.2 酶解残渣的磺化反应
        3.2.1 酶解残渣磺化的单因素工艺条件实验分析
        3.2.1.1 总用碱量的影响
        3.2.1.2 亚硫酸化度的影响
        3.2.1.3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 磺化木质素的醚化分析
        3.3.1 醚化反应的单因素工艺条件分析
        3.3.1.1 环氧氯丙烷用量对环氧值及表面张力的影响
        3.3.1.2 氢氧化钠含量对环氧值及表面张力的影响
        3.3.1.3 反应温度对环氧值及表面张力的影响
        3.3.1.4 反应时间对环氧值及表面张力的影响
        3.3.2 醚化化产物的红外分析
    3.4 酶解残渣的氧化氨解反应
        3.4.1 氨水用量的影响
        3.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3 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的影响
4.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四、氧化氨解木质素化学结构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氨解改性木质素及其对Cu2+、Pb2+的吸附性能[J]. 李媛,薛雨源,侯海俊. 广东化工, 2021(20)
  • [2]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及木质素衍生物制备碳纳米材料[D]. 宋燕亮.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木质素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 薛丹伟.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4]木质素在制备缓控释肥中的应用[J]. 吴纯纯,徐佳锋,韩伟胜,徐维杰,赵超. 现代农业科技, 2021(06)
  • [5]工业碱木素氧化氨解的研究[D]. 王倩倩.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6]生活垃圾异味气体原位微生物降解及功能覆盖层削减研究[D]. 李佳徽.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木质纤维素高固含量预处理与发酵过程研究[D]. 李文超. 天津大学, 2018(06)
  • [8]木质素缓释肥料的制备及应用评价[J]. 陈介南,闫豪,张林,詹鹏,李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7(04)
  • [9]氧化氨解木质素和羧基化木质素的制备及对Pb2+吸附性能研究[D]. 李媛.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10]纤维素燃料乙醇酶解残渣的化学改性研究[D]. 毛阿曼.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标签:;  ;  ;  ;  

氧化氨解法研究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