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哦,是的”

兄弟姐妹“哦,是的”

一、阿哥阿妹“哦得得”(论文文献综述)

任秋霖[1](2021)在《土家族情歌语言特色研究 ——以彭水土家族情歌为例》文中认为

吴成业[2](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钟颖[3](2021)在《传统从化客家山歌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文中研究说明客家山歌作为承载客家人精神世界的精神家园,自古代北民南迁入从化以来一直回响在广州从化这片热土上。经过历代的发展,从化客家山歌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试图对传统从化客家山歌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进行分析,以探究其特点及本质,对传承、保护、推广这门艺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1.文脉传承,追根溯源广州市从化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北面,北面同佛冈、新丰县相连,南跟白云区毗邻,西和清远市、花都区交界,东与龙门县、增城区接壤。

甫跃辉[4](2021)在《锦上》文中研究指明彝族十月太阳历,认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用时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十月太阳历将一年等分为十月,每月三十六天,两个月为一季,余下的五至六天为过年日。一月是狩猎月,二月是盖房月,三月是花开月,四月是鸟叫月,五月是山火月,六月是饥饿月,七月是采集月,八月是麦黄月,九月是闲散月,十月是醉酒月。为了方便交流,彝族先民又用十种动物来命名这十个月,依次是虎月、水獭月、鳄月、蟒月、穿山甲月、麂月、岩羊月、猿月、豹月和四脚蛇月。

欧船芝[5](2020)在《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为研究对象,在历史人文、生态自然、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特殊的仪式音乐语境中,对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行为、仪式音乐种类及音乐形态、特征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分析与研究。从苗族服饰类别上进一步窥探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系统模式、音乐文化属性、传承与传播等,以求达到对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根本属性和民族文化认同的目的。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是该地区苗族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孕育而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集苗族血缘性、地缘性、历史性、民族性等因素综合的璀璨明珠。婚嫁仪式作为人生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备受苗族同胞的青睐,在婚嫁仪式中不仅体现了音声对仪式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大山深处苗族同胞的婚嫁观。本文采用民族音乐学、音乐地理学、语言学、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以局内人和局外人相互结合的视角,通过对黔东南多个县内苗族婚嫁仪式音乐分析、仪式流程研究,多视角、多方位的进行剖析并加以总结。本文第一章从历史渊源、地域分布、文化语境、仪式类别划分、仪式音乐程式几个方面讲述了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的传统文化与形态的概况;第二章对田野实录的准备做了简要概述,着重对婚嫁仪式流程中的个案和具体音乐谱例进行分析。个案研究和仪式音乐分析是本文的重点,依据婚嫁仪式流程细致地阐述了婚嫁仪式特点、空间场域、音乐形态等;第三章从文化宗教观、仪式与音乐的关系及功能、区域文化特征上详细分析了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文化内涵;第四章从主观与客观因素上,分析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现状及演变成因,并提出相应的传承与保护策略。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研究,笔者认为:苗族婚嫁仪式音乐与其历史人文等息息相关,婚嫁仪式音乐依据仪式流程的需要而不断的发生改变,具有一曲多词、专曲专用的特点。在大杂居、小聚居等环境的影响下,民族审美逐渐发生改变,苗族婚嫁仪式音乐也因此而不断地变化,但是无论其仪式音乐如何变化,始终以民族文化认同为核心,为更广泛地传承、传播而创新。

杨福慧[6](2019)在《怒江匹河乡怒族怒苏支系音乐地域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位于云南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的东方大峡谷腹地,是全国唯一的怒族乡,这里的怒族自称“怒苏”,是中国境内怒族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世代居于高山峡谷、丛林茂密的封闭山区,怒苏人与在此区域相邻的傈僳、独龙等族群,既形成了生产生活、社会风俗、宗教礼仪等方面复杂而相融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风貌,也在漫长的历史迁徙中,保存着本族完整的语言系统和民族个性,丰富多彩的音乐样式也得以流传下来。他们通过特有的“音乐”行为方式不仅承载了传统生活秩序,也将社群关系依此延续,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孕育下形成了怒苏人独有的音乐表达及浓厚的音乐地域风格特征。本论文旨在音乐人类学的背景下,以时间和空间双维度动态变化为视角,以怒族传统乐器“达比亚”、歌调“哦得得”为聚焦,通过观察怒苏人传统与现代环境音乐事象中的发生场域、社会功能及身体习得等方面的呈现方式,深描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与音乐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地域性音乐风格的特征,以此拓宽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在学术实践中的路径,并为音乐民族志的书写提供一个个案研究。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构成。导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目的及内容、研究理论及方法,并对主题内容涉及到的研究现状、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将田野考察点置于广阔的历史社会与地理环境中进行勾勒,以便为正文部分怒族地域性音乐风格特征的成因及特征研究做出可寻的学术依据。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分述如下:第一章,匹河乡怒苏支系生态坏境与族群记忆。高山深谷、密林陡坡不仅造就了怒族先民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独特生活方式,也造就了他们善良博爱、团结友善、诚实守信的品性;别具一格的族群记忆,让怒苏人更了解自己的历史过往,对生活有着执着坚韧的心念,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使其拥有平和善良的族性。为此本章主要是对匹河怒苏支系所在的自然地理、人文生态坏境进行概括及梳理,同时对怒苏支系的族群迁徙历程与口述传说进行阐述。第二章,“达比亚”及“哦嘚嘚”发生的时空与互动场域。任何“音乐”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地点,通过个体音乐体验以及与音乐体验有关的族群认知而产生和传播的,为此“达比亚”及“哦嘚嘚”的发生与所在的时间、空间也有着特殊的联系。本章以“达比亚”及“哦嘚嘚”的发生为论域,围绕发生场域、社会功能及传承与维护方式等例举分析。第三章,“达比亚”及“哦嘚嘚”音乐的形态风格特征。特定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是人类生存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产生和形成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达比亚”及“哦嘚嘚”的音乐地域特征,就是表征“人——地——音”的关系,因其处在的历史社会、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独特的音乐形式及其表达方式。本章主要通过对“达比亚”、“哦嘚嘚”的定弦法、弹奏手法、歌调种类、歌唱方式等音乐形态进行分析与比较,进一步深入具体的对地域生态环境与人类所创造音乐风格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此凸显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孕育不同音乐文化的重要基础。第四章,当代文化变迁中的“达比亚”及“哦嘚嘚”。当今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使怒苏人代表性传统音乐“达比亚”及“哦嘚嘚”的生态也受到深刻影响,呈现出一种城镇化、商业化、集体性与个体化等多重二元关系交织而成的复杂立体的态势。因此本章主要论述在当代时代背景下,“达比亚”及“哦嘚嘚”作为一种乡村文化是如何在传承与传播不同的路径上得以发展,尤其在非遗之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所存在的实践性的关注与研究,将如何为我们提供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存在的适应性策略。

高莉莎[7](2018)在《日常生活与手机实践 ——云南某哈尼族彝族农民工群体的民族志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来自云南红河州H县L乡的哈尼族彝族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线下田野与线上田野相结合,从日常生活切入,打破既往底层研究中的“被动”基调,转向主体-实践视角关注行动者本身,考察他们如何在结构化、宰制性的空间中进行主体性的日常生活实践?生产了哪些空间?使用了什么样的策略?在智能手机这种具身化媒介嵌入日常生活后,手机的使用如何创造性地打造或改变日常生活世界?如何进行意义创造和空间生产?日常生活就是参与空间的社会生产,塑造不断演变的空间性并被其塑造。日常生活空间是个体再生产的实践空间,既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媒介,也是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农民工输出地云南H县L乡的村落空间,打工输入地昆明的城市空间,以及手机构成的线上空间共同构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经过几年线下与线上田野考察,发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被自上而下的制度性、结构性压力,宰制力挤压得索然无味,而是通过各种生活策略,在给定的空间进行临场发挥式的即席创作与书写。在村寨,为了契合城乡流动的打工生活模式,农民工们通过对传统礼俗空间的重构,以及“拼贴”亚文化空间的生产,生成了新的意义与传统。在城市,他们具有建构全新的生活方式及生产支撑这种生活方式的社会空间的能力:城市不起眼的角落,演变为他们交流、休闲、娱乐才能展示的舞台以化解工作的“无聊”,这种“碎片空间”既是他们活动的场所亦是嵌入城市生活的具体生活情境;利用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以节庆和仪式性的“身体展演”完成一种打破日常生活秩序的“狂欢空间”建构。手机具身化嵌入日常生活后,他们成为手机大胆实践者,网络空间的主体性书写者和创新者,建构了以民族文化符号为标识的网络族群空间,对村落传统祭祀仪式进行解构与重塑,建构了跨越边界的舆论空间,也界定了“我群”与“他群”的无形边界。手机建构的网络空间同时作用于城市-乡村两个实体空间及空间里面的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得以不断互动和重组。这一哈尼族彝族农民工群体的日常生活与手机实践是一种“临场发挥”性质的行动,是在具体的社会场景中,与情境因素的复杂多样相契合的权宜性的日常生活实践。既非有意识的对宰制力的“抗争”,也非一味的规避,而是在控制与自由之间,在给定的舞台空间的即席书写,因而具有临时性、就地性、此在性等特点。

郭秋[8](2019)在《传统的发明与族群认同 ——以彭水县苗歌《娇阿依》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和消费文化的出现和兴起,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慢慢兴起。虽然现在大多数地区提倡“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但在像彭水一样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于是在政府和商业化的影响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结合自身资源,发展以苗族文化为主的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旧传统被重新创造出来,比如大规模的唱苗歌。唱苗歌是苗族人的一个主要习俗和文化特征,但是在“汉化非常严重”、甚至有些本地苗族人都称自己为“假苗族”的彭水,唱苗歌并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轨迹中出现。民俗旅游文化经济的兴起,政府的重视和文化展演的需要,大规模的唱苗歌不仅成为了苗族文化的“新传统”,传唱苗歌《娇阿依》更是成为了彭水苗族人特有的一个文化表征符号。《娇阿依》是发源于彭水鞍子苗寨的一首苗族情歌,“娇阿依”在苗语里指的是苗族美丽的姑娘。本篇论文中,主要论述的观点是在商业化和政府等外界因素的推动下,被创造出来的新传统---传唱苗歌《娇阿依》,在仪式化的展演和大众媒介对其的重构过程中与彭水县苗族人的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与框架内容;第二部分讲的是作为传统文化形式的《娇阿依》,它是怎样被选择为“新的传统的”,彭水民族融合的历史、现代汉化的身份意识情况和过去苗歌和《娇阿依》的介绍;第三部分主要讲的是《娇阿依》的现代传播的模式和重新发明;第四部分是被发明传统背后动因的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分析;第五部分是《娇阿依》的媒介传播和族群认同,分别从万人同唱《娇阿依》的表演仪式和大众传媒对苗歌、祭祀大典和影像中苗族女性的的媒介重构来分析其对苗族族群身份认同的影响;第六部分是苗族族群认同与现实影响,主要讨论的是现代社会中差异对比下的族群认知、文化自觉和文化修补和苗族的族群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第七部分是总结,总结以上章节的结论以及本篇论文存在的不足。

王恩施[9](2018)在《大型采茶现代戏 憨宝组长》文中提出时间新世纪之初地点南岭广原乡屏西村人物钟三宝男25岁绰号"憨宝"广原乡屏西村村民小组长钟开福男48岁屏西村村民憨宝之父叶明春女40岁屏西村村民余永泰男65岁屏西村村民余爱珍女22岁屏西村村民、余永泰之女万小妤女23岁广原乡农技员杨湘华男24岁广原乡有机食品销售部经理马建国男45岁广原乡乡长二坎子老笋头屏西村男女村民若干

李祥霓[10](2018)在《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 原名《嬢欧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故事梗概这是一个用歌舞演绎的苗族神话爱情故事,采用了苗族"盘歌""双歌"等形式,展现了苗族"无处不生歌,无歌不成话"的习俗。远古时,雷公山上有一口井,苗族姑娘嬢欧桑从井里出来了。"姊妹节"游方会上,太阳格乃和月亮格纳兄弟俩都向嬢欧桑对歌示爱。嬢欧桑喜欢格乃热情,可嫌他太轻狂;爱格纳温柔,但又觉得他太懦弱,预约明年对歌再作定论。格乃发现格纳深爱着嬢欧桑,趁格纳外出找"勇敢"时,在乌云的教唆下掠走了嬢欧桑。

二、阿哥阿妹“哦得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哥阿妹“哦得得”(论文提纲范文)

(2)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传统从化客家山歌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文脉传承,追根溯源
2. 传统形式,词曲特点
爱情题材,传情表意
3. 去愁解闷,疏导情绪
4. 融入文化,改革创新
5. 衬词拖腔,壮胆提气
6. 江湖山歌,渲染情绪
7. 山歌对唱,情感交流
8. 梯队建设,传承文化

(4)锦上(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源起彝绣故事(一)蚕丝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二章阿呷彝绣故事(二)种麻
    一
    二
    三
第三章阿各彝绣故事(三)种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四章青兰彝绣故事(四)诸葛南征
    一
    二
第五章母亲彝绣故事(五)南诏往事
    一
    二
    三
第六章阿奶彝绣故事(六)彝族女人的花围裙
    一
    二
    三
第七章绣哥彝绣故事(七)插花节
    一
    二
第八章灾厄彝绣故事(八)诈扒
    一
    二
    三
    四
第九章姐妹彝绣故事(九)人为什么会说话?
第十章赛装彝绣故事(十)赛装节
    一
    二
    三

(5)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文化背景与类别划分
    一、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文化背景
        (一)历史渊源
        (二)地域分布与文化语境
    二、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类别划分
        (一)支系类别划分
        (二)地域性划分
        (三)服饰类别划分
第二章 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田野实录
    一、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程式
        (一)婚嫁仪式流程
        (二)婚嫁仪式中的音乐
    二、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文化空间存活状态
        (一)以歌会友
        (二)坠入爱河
        (三)商议婚事
        (四)喜结良缘
第三章 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文化阐述
    一、文化宗教观与婚嫁仪式音乐
        (一)文化宗教观
        (二)多元宗教观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宗教观在婚嫁仪式中的体现
    二、苗族婚嫁仪式与其音乐的关系及功能
        (一)苗族婚嫁仪式与其音乐关系
        (二)苗族婚嫁仪式与其音乐的功能体现
    三、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区域文化特征
        (一)区域文化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区域文化特征
第四章 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一、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现状及演变成因
        (一)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现状
        (二)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演变的主观成因分析
        (三)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演变的客观成因分析
    二、苗族婚嫁仪式音乐传承与保护
        (一)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传承模式
        (二)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保护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怒江匹河乡怒族怒苏支系音乐地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理论及方法
    (四)田野考察点
一、匹河乡怒苏支系生态环境与族群记忆
    (一)怒苏支系的生态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
        2.人文生态环境
    (二)怒苏支系的族群记忆
        1.族群迁徙历程
        2.怒苏人口述传说
    本章小结
二、“达比亚”及“哦嘚嘚”发生的时空与互动场域
    (一)“达比亚”及“哦嘚嘚”发生的时空场域
        1.发生时间
        2.发生空间
    (二)“达比亚”及“哦嘚嘚”的互动场域
        1.传承方式
        2.社会维护
    本章小结
三、“达比亚”及“哦嘚嘚”音乐的形态风格特征
    (一)“达比亚”及“哦嘚嘚”的音乐形态构成
        1.“达比亚”定弦及弹奏手法
        2.“哦嘚嘚”的种类
    (二)“达比亚”及“哦嘚嘚”的音乐风格构成
        1.“达比亚”的曲调特征
        2.“哦嘚嘚”的曲调特征
    本章小结
四、当代文化变迁中的“达比亚”及“哦嘚嘚”
    (一)作为文化传承的“达比亚”及“哦嘚嘚”
        1.乡土社会中的“达比亚”
        2.邻里乡亲中的“哦得得”
    (二)作为文化传播的“达比亚”及“哦嘚嘚”
        1.都市空间中的“达比亚”
        2.展演传播中的“哦得得”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谱例
附录二 :部分田野图片

(7)日常生活与手机实践 ——云南某哈尼族彝族农民工群体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从日常生活开始
    二、农民工研究:概念、研究范式及反思
    三、研究问题
    四、论文结构
第一章 理论探讨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实践”
    第二节 日常生活空间:个体再生产的实践空间
    第三节 手机:具身化媒介
    第四节 分析框架
    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第一节 民族志方法及研究适切性
    第二节 研究过程
        一、入场:尴尬的空间创造性的场所
        二、融入:从“老板娘”到“高老师”
        三、田野:从“线下”到“线上”
    小结
第三章 变迁中的村寨日常生活空间
    第一节 走进L乡
        一、自然地理交通及经济发展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媒介使用
    第二节 传统礼俗空间重构与新空间生产
        一、奇观式婚礼与“好日子”的建构
        二、“小年轻”的亚文化拼贴空间
    第三节 裹挟于社会转型中的村寨变迁
        一、“空心村”的日常
        二、拉开的贫富差距
        三、“退路”在何方?
    小结
第四章 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生产
    第一节 碎片空间
    第二节 身体展演与狂欢空间
    小结
第五章 手机与日常生活空间重构
    第一节 族群空间
    第二节 仪式空间
    第三节 舆论空间
        一、一个真实版的《手机》故事
        二、跨越边界的“游街示众”
    第四节 “自我”与“他者”:交往的边界
    第五节 埋葬手机:无奈的手机“实践”
    小结
结论与反思:“生活诗学”抑或戴着“枷锁”舞蹈?
    一、“生活的诗学”
    二、戴着“枷锁”舞蹈?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主要报告人基本情况
附录三 :优酷视频及点击率
附录四 :视频使用频率较高的几首伴奏歌曲的歌词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传统的发明与族群认同 ——以彭水县苗歌《娇阿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2 作为传统文化形式的苗歌《娇阿依》
    2.1 彭水县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历史回顾:历史发展与民族融合
    2.2 苗歌传唱是一种传统
        2.2.1 鞍子苗寨中的《娇阿依》
        2.2.2 浪漫神秘的苗族爱情想象
3 媒介传播与《娇阿依》的重新发明
    3.1 蚩尤九黎城万人同唱《娇阿依》的展演
    3.2 大众传媒对苗族文化的传播与形象塑造
        3.2.1 网络媒体对祭祀大典与《娇阿依》的新闻报道
        3.2.2 影像传播:电影《寻找女神@娇阿依》女性形象的塑造
4 《娇阿依》被发明的动因
    4.1 作为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娇阿依》
        4.1.1 《娇阿依》的文化价值
        4.1.2 《娇阿依》旅游品牌的打造
    4.2 国家政策的助推与地方政府的努力
        4.2.1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政策的提出
        4.2.2 当地政府积极发展旅游文化经济
5 《娇阿依》的媒介传播与族群认同
    5.1 仪式传播与民族觉醒
    5.2 苗族文化记忆的建构与族群认同
        5.2.1 网络新闻报道对苗族文化记忆的重构与身份认知
        5.2.2 苗族女性形象的影像建构与身份对照
6 《娇阿依》媒介传播的现实影响
    6.1 差异对比下的族群认知
    6.2 族群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修补
    6.3 苗族族群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阿哥阿妹“哦得得”(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家族情歌语言特色研究 ——以彭水土家族情歌为例[D]. 任秋霖. 西南大学, 2021
  • [2]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传统从化客家山歌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 钟颖. 岭南音乐, 2021(02)
  • [4]锦上[J]. 甫跃辉. 芳草, 2021(01)
  • [5]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研究[D]. 欧船芝.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6]怒江匹河乡怒族怒苏支系音乐地域特征研究[D]. 杨福慧.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7]日常生活与手机实践 ——云南某哈尼族彝族农民工群体的民族志研究[D]. 高莉莎. 云南大学, 2018(01)
  • [8]传统的发明与族群认同 ——以彭水县苗歌《娇阿依》为例[D]. 郭秋.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9]大型采茶现代戏 憨宝组长[J]. 王恩施. 影剧新作, 2018(01)
  • [10]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 原名《嬢欧桑》[J]. 李祥霓. 艺术评鉴, 2018(03)

标签:;  ;  ;  ;  ;  

兄弟姐妹“哦,是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