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探查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适应症

腹腔探查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适应症

一、粘连性肠梗阻剖腹探查的指征(论文文献综述)

范利,温新如,严希宽[1](2021)在《腹腔镜下小肠梗阻探查的临床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在小肠梗阻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探查的100例小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探查)和对照组(常规剖腹探查)各50例。结果:腹腔镜下探查及常规剖腹探查结果显示:肠粘连、肠套叠、肠扭转、肠内异物、以及小肠间质瘤是导致小肠梗阻发生的主要原因,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00%和96.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比例(4.00%<18.00%)相对更低(χ2=5.005,P<0.05),而术后下床时间[(12.09±1.98)h<(21.14±2.06)h]、术后排气时间[(11.74±2.71)h<(22.08±3.64)h]以及住院时间[(3.51±0.71)d<(6.04±0.68)d]相对更短(t=22.397,16.112,18.197,P<0.05)。结论:在小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腹腔镜进行探查,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发生原因,进而展开针对性的手术治疗,能够充分保障诊疗过程的安全性,对于患者的快速、良好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张路英[2](2019)在《延迟拔管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分析延迟拔管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及影像学特点,为此类患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探讨综合救治新技术的疗效,寻找临床表现、病原学及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为此类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收集我科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收治的延迟拔管的PDAP患者资料,共50例,归为延迟拔管组(D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正常维持性PD患者27例,归为阴性对照组(A组);非难治性PDAP患者37例,归为阳性对照组(B组);难治性PDAP内科保守治疗有效15例,归为阳性对照组(C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探讨延迟拔管的PDAP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及影像学特点。2.根据是否使用综合救治新技术分为A、B两组。A组(新技术组,n=27)纳入标准:(1)使用腹腔双套管负压持续冲洗引流、腹腔镜探查或剖腹探查术;(2)2015年3月31日至2018年8月31日收治的延迟拔管的PDAP患者,并采用综合内科救治技术;(3)满足以上2条中的1条即可。B组(旧技术组,n=23)纳入标准:(1)未使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腹腔镜探查或剖腹探查术;(2)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0日收治的延迟拔管的PDAP患者;(3)单纯拔管+抗感染治疗;(4)同时满足以上3条。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探讨综合救治新技术的疗效。分析影像学与术中所见的相关性。【结果】1.与非难治性PDAP比,延迟拔管的PDAP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腹膜炎体征更明显、临床表现更严重,营养更差、血液高凝更明显、感染更重、病原学更复杂,继发性甲旁亢、不全性肠梗阻更常见。2.与难治性PDAP内科保守治疗有效组比,延迟拔管的PDAP组高龄患者、继发性甲旁亢及不全性肠梗阻更常见,病原学更复杂。在腹膜炎的临床表现、体征、炎症指标、营养不良及血液高凝方面,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但延迟拔管的PDAP组血钾水平更低。3.延迟拔管的PDAP腹部影像学改变以肠梗阻8例(27.6%),腹膜增厚6例(20.7%)常见。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早期EPS 8例,而通过腹腔镜及剖腹探查确诊13例(P=0.08)。4.延迟拔管的PDAP以真菌、二重感染及混合感染为主,比例高达56.4%,显着高于非难治性PDAP及难治性PDAP内科保守治疗有效者(P<0.01)。5.综合救治新技术组与旧技术组在人口学、原发病、并发症、腹膜炎体征及实验室有关指标无显着差异,但综合救治新技术组60天及90天存活率明显提高,分别为100%VS 78.3%(P=0.02),96.3%VS 73.9%(P=0.04)。6.综合救治新技术组EPS患病率高达48.1%,但其死亡率仅7.69%。【结论】1.延迟拔管的PDAP具有高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继发性甲旁亢多见、感染重、高凝、营养不良,约20%并发肠梗阻等临床特点。2.延迟拔管的PDAP菌谱特点为病原菌感染复杂,以真菌、二重感染、混合感染为主。3.综合救治新技术组明显提高了延迟拔管的PDAP患者的存活率。4.腹腔镜及术后腹腔双套管负压持续冲洗引流是救治延迟拔管的PDAP的关键技术。对于透析龄较长,影像学提示EPS表现的,病原学比较复杂的,为腹腔镜(或剖腹探查)指征,对于腹腔镜术中见腹腔感染严重的可改为剖腹探查,根据术中腹腔粘连、积脓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冲洗引流管。

谭卯[3](2019)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危险因素评估与风险评分系统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方法:采集2014.01-2016.12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病人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45例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交叉表格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尝试建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风险评分系统,单因素分析采用计量资料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计数资料的交叉表格,以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最后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检测评分系统预测精度。结果:影响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腹腔感染(?2=13.4,P=0.000)、术前ASA分级(?2=48.9,P=0.000)以及低白蛋白血症(?2=5.86,P=0.015)是影响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SA分级(OR=0.116,95%CI:0.0550.246)、低白蛋白血症(OR=2.085,95%CI:1.022-4.245)及术后腹腔感染(OR5.008,95%CI:2.070-12.117)是影响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系数对危险因素进行评分,白蛋白≤34 g/L计为1分,术后存在腹腔感染计为2分,术前ASA分级(III、IV级)计为3分,总分≥4分为术后粘连肠梗阻的高风险病人。结论:建立了一套基于参数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能够有效识别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高风险病人。

夏悦明,卓信斌,陈招武,林德新,张勇,吴淑桃[4](2018)在《急腹症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腹症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普外二科收治的46例因不同原因施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急腹症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1 104例急腹症手术病人中,术后行非计划再次手术46例,再次手术发生率为4.1%。非计划再次手术按原因可分为:腹腔术后活动性出血11例(胆囊床活动性出血2例,胰周创面出血2例,脾静脉出血2例,胃短血管出血2例,肠系膜血管出血2例,阑尾动脉结扎线脱落1例),占23.9%;粘连性肠梗阻9例,占19.6%;腹腔内感染9例(右膈下脓肿2例,肠间脓肿1例,盆腔脓肿6例),占19.6%;消化液漏7例(吻合口漏4例,十二指肠残端漏3例),占15.2%;切口裂开6例,占13.0%;副损伤3例(胆总管损伤1例,脾脏撕裂伤1例,回肠穿孔1例),占6.5%;切口疝1例,占2.1%。经过再次手术,44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重视急腹症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针对其常见原因采取合理预防及治疗措施,有利于提升医疗质量。

徐冉,杨年钊,赵海远,张义胜[5](2018)在《腹腔镜技术在急性小肠梗阻诊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急性小肠梗阻(ASBO)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BO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腹腔镜组(40例)及中转开腹组(20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中转因素。结果:60例ASBO患者中,通过腹腔镜探查均明确诊断,其中粘连性肠梗阻48例,腹股沟疝嵌顿5例,粪石嵌顿1例,腹内疝3例,小肠肿瘤3例,其中40例患者在腹腔镜下直接完成确定的规范手术,20例(33.3%)中转开腹,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83.05±20.75)min,术后住院时间(8.37±2.14)d,术后并发症发生4例(10.0%),医源性肠损伤发生2例(5.0%),术后随访18个月,肠梗阻复发2例(5.0%),中转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119.75±23.64)min,术后住院时间(11.55±2.28)d,术后并发症发生3例(15.0%),医源性肠损伤发生1例(5.0%),术后随访18个月,肠梗阻复发2例(10.0%),2组均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腹腔镜技术可以运用于不同病因导致的ASBO的诊断与治疗,根据临床需要必要时应中转开腹。

田晶[6](2018)在《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占急诊住院的3%左右。SBO不及时治疗,容易进展为绞窄性小肠梗阻(strangulated small bowelobstruction,SSBO)。SSBO是一种有致死危险的急腹症,指伴有小肠壁血运障碍的肠梗阻,多由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或栓塞所致。在SBO中SSBO发病率为5-42%,总死亡率为20-40%。及时准确的术前评估是SSBO有效治疗的前提。对SSBO的误诊将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和痛苦,而漏诊则可能延误手术时机,增加死亡率和医疗成本。由于SBO病因复杂,术前常常无法确定,对其病因学特征的探讨有助于协助预测肠绞窄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诸多临床研究期望从经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放射学检查等方面寻找能够预测SSBO的模型,但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2-7]。既往的研究表明,无论经典的临床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指标,独立预测SSBO的价值不大。常用的X线平片检查对SBO的检出率仅为5060%,对其病因学诊断也存在较大困难。随着CT硬件和软件技术的迅速进步和普及,螺旋CT对SBO的定位、梗阻程度、病因学、病变范围、肠绞窄判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但仍需联合其他临床指标综合判断。由于SBO多数为粘连性小肠梗阻(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ASBO),目前多数研究为ASBO相关的预测评分模型。由于以上研究主要针对ASBO患者,嵌顿疝、腹腔内脓肿、腹膜炎、阑尾炎等非粘连因素引起的SBO未被纳入研究,故而其研究结果不适用于所有SBO患者。也有少数关于SBO手术预测模型的研究,但需引入口服造影剂或静脉注射造影剂等变量,临床实施有一定困难,不利于在急诊室推广。对急诊科和普外科医生而言,需要构建一种简单实用、适用于急诊科情况下对SSBO进行判别的综合评分模型。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回顾我院近年收治的成人SBO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学特点,筛选能够预测SSBO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CT征象,并构建成人SBO的阻危险度评分系统,以协助急诊医生和普外科医生预测SBO患者是否进展为小肠绞窄并评估手术时机。第一部分:CT平扫对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目的:筛选对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strangulated small bowel obstruction,SSBO)有预测价值的CT征象,探讨CT平扫对SSB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6年(2010年6月至2016年9月)内住院治疗的487例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的临床资料,采集每位患者的15种CT平扫征象、临床手术资料及病理学指标。用多因素回归法比较绞窄性梗阻和单纯性梗阻患者CT征象的差异。结果:绞窄组共计259例,单纯组共计22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共有7个CT平扫征象与是否发生SSBO相关,分别是肠系膜积液征、肠壁增厚征、腹水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征、肠壁密度增高征及缆绳征、鸟嘴征。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共有5个CT征象与是否发生SSBO密切相关,按其作用强弱依次为:肠系膜积液征(OR=15.165)、腹水(OR=6.359)、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OR=5.891)、肠壁密度增高征(OR=4.026)、肠壁增厚征(OR=2.026)。结论: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肠系膜积液征、腹水、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壁密度增高征、肠壁增厚征等CT征象对成人SSBO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第二部分: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目的:准确鉴别和早期手术是成人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合并小肠绞窄时的主要治疗策略,因此,寻找准确的术前预测工具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筛查对预测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strangulated small bowel obstruction,SSBO)有价值的危险因素并创建简单实用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6年(2010年6月至2016年9月)内住院治疗的487例成人SBO的临床资料,对47个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回归方程和ROC工作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来创建SBO危险度评分系统。结果:在487例SBO患者中共有259例SSBO(53.18%)。对SSBO具有预测价值的变量包括:肠系膜积液征(odds ratio[OR],OR=12.943)、肌卫(OR=7.275)、腹水征(OR=6.424)、肠壁密度增高征(OR=4.3)、肠壁增厚征(OR=1.848)、白细胞计数(OR=1.144)、性别(OR=0.479)。在此基础上建立了7分的SBO-Score(Small Bowel Obstruction-Score)评分系统,发生SSBO的危险性从低危险分层到高危险分层增高9倍,具有中等预测效能(AUC,0.901;标准误,0.014;95%CI,0.873-0.929)。结论:基于对487例成人SBO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筛选了对SSBO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的危险因素,创建了一种对成人SSBO有一定预测价值的新的危险分层模型。第三部分:成人急性小肠梗阻的病因学分析目的:成人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病因复杂,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SBO的病因谱特征及其与小肠绞窄的关系,为SBO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医院住院手术的320例SBO的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合并小肠绞窄、绞窄程度、梗阻病因等不同分类方法,将患者分为绞窄组与单纯组、不可逆性绞窄和可逆性绞窄亚组、不同病因组。分别统计各病因的分布情况、各病因与小肠绞窄的关系等。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320例成人SBO患者中,病因包括粘连107(33.4%)例、外疝73(22.8%)例、扭转46(14.4%)例、内疝32(10.0%)例、套叠28(8.8%)例、肿瘤7(2.2%)例、其他病因27(8.4%)例。其中,绞窄组的扭转与套叠例数显着多于单纯组(p<0.05),绞窄组的肿瘤例数显着少于单纯组(p<0.05)。在绞窄组中,外疝与内疝引起的不可逆绞窄患者显着多于可逆绞窄患者(p<0.05)。粘连、扭转、内疝引起的梗阻患者中,有腹部手术史者分别为105(98.1%)例、33(71.7%)例、30(93.8%)例。结论:在成人SBO患者中,粘连仍是主要病因,其次是腹外疝;扭转与套叠倾向于引起小肠绞窄;外疝与内疝有引起不可逆性肠绞窄的倾向。

孙金龙[7](2017)在《腹腔镜探查在急腹症诊疗中的应用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追踪分析临床急腹症患者采用不同探查方法治疗后的疗效,探讨腹腔镜检查在急腹症应用中的优越性,为临床上处理急腹症提供准确详实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西安高新医院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间的250例急腹症患者,入组标准:急性腹痛入院,查体存在程度不一的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表现,相关检查手段未明确诊断(血常规,生化,血淀粉酶,腹平片,腹部B超,腹部CT),除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腹腔内大出血、疑有严重复合伤或腹膜后脏器损伤、术前经非手术手段已明确诊断者、腹腔镜术中改为开腹探查术者,其中男性患者有146例,女性患者有104例,患者年龄区间为2168岁,平均年龄为(45.46±9.35)岁;患者发病后来院时间为671 h之间;以上25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40例对照组110例,试验组采取电子腹腔镜探查术,对照组采取剖腹探查术。以上两组患者根据试验要求采用腹腔镜和开腹探查后观察2组患者的确诊率、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置管率、置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腹痛症状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及其切口感染率,将以上数据进行分析,证明腹腔镜探查在急腹症诊治中的优势。实验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均用n/%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果250例急腹症患者,包括: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22例(48.8%),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43例(17.2%),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67例(26.8%),粘连性肠梗阻18例(7.2%)。试验组140例均于腹腔镜探查下明确诊断并于腔镜下完成手术,无1例死亡病例;对照组110例均行传统剖腹探查术,两组患者确诊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置管率、置管时间、手术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感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急腹症探查,能及早明确诊断,且能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从而避免病情的延误,改善患者预后;(2)急腹症患者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探查手术,可将诊断、治疗同步进行,兼具诊断与治疗的双重作用;(3)腹腔镜探查在急腹症诊治中可充分发挥腹腔镜视野开阔的特点,在直视下进行操作,有利于彻底冲洗腹腔内脓液、血液、胆汁及肠内容物,再在各腔隙陷窝放置引流后,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和肠粘连的发生;(4)腹腔镜探查应用于急腹症诊治造成的伤口小,腹腔镜下操作对于腹腔内组织的干扰较小,对组织器官损伤较轻,术后较少发生肠粘连,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很快得以恢复,减少了住院时间。

黄振华,陈创造,林木平[8](2016)在《粘连性肠梗阻168例临床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肠梗阻患者168例,其中经保守治疗无效后接受手术治疗者48例。48例中行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32例,行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16例。将48例患者分为早期手术(≤36 h)、中期手术(3672 h)及晚期手术(≥72 h),分析其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 48例中早期手术20例,中期手术14例,晚期手术1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中,1例晚期手术的患者术后6 d出现梗阻(肠扭转),经再次手术后治愈,1例晚期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经换药后切口愈合良好,2例1年内出现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缓解,余均顺利痊愈出院。结论胃肠外科中以肠梗阻的病因最为复杂,病情变化快,现在腹腔镜技术普及面广,适当放宽手术指征,早期腹腔镜手术干预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侯鹏[9](2014)在《对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指征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总结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的指征,以便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对其进行治疗。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50例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了详细的临床分析,判断其是否具备进行急诊手术的指征。对于具备了急诊手术指征的患者,我院采用修补术、扭转套叠肠管复位术、肠粘连松懈术、嵌顿疝松懈术、小肠排列术及腹腔引流术等急诊手术对其进行治疗。结果:在这50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的治疗结果为治愈,有1例患者的治疗结果为好转,有1例患者的治疗结果为死亡。这50例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8%,死亡率为2%。这50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临床上在对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先对导致患者发生肠梗阻的原因,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患者是否具备进行急诊手术的指征,然后再选择最佳的急诊手术方案对其进行治疗。

周永兴[10](2014)在《多层螺旋CT联合泛影葡胺造影在小肠梗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估和比较多层螺旋CT结合泛影葡胺造影与单纯采用多层螺旋CT平扫或口服泛影葡胺造影在小肠梗阻诊疗中的敏感度、准确度及特异度;2、探讨多层螺旋CT结合泛影葡胺造影在小肠梗阻中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3、探讨多层螺旋CT结合泛影葡胺造影在指导小肠梗阻治疗方式选择中的价值。资料和方法:将临床、 X线立位腹部平片怀疑小肠梗阻的病人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纳入研究中。219例病例被随机分为3组:多层螺旋CT结合泛影葡胺造影组(A组)、CT平扫组(B组)、泛影葡胺造影X线检查组(C组)。其中A组76例,B组88例,C组55例。A组扫描前经胃管引入或口服38%的泛影葡胺溶液80mL,夹闭胃管1~1.5个小时后继续持续胃肠减压,24小时后行CT扫描。B组则不引入对比剂,予以直接行CT平扫。C组经胃管引入或口服38%的泛影葡胺溶液80mL,在引入泛影葡胺约0、4、8、12、16、24后,跟踪行腹部立位X线观察造影剂显影情况。所有影像学资料由2位具备影像学诊断经验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进行分析,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达成共识。结果:1、A组判断小肠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是否行手术治疗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890,B组Kappa值为0.327;A组与B组正确诊疗率比较,χ2=14.86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对小肠梗阻程度是否行手术治疗的正确诊疗率较高;A组与C组正确诊疗率比较,χ2=0.406,P=0.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组与B组对肠梗阻部位诊断的比较χ2=7.759,P<0.05,C组与B组比较χ2=3.51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对梗阻部位的诊断正确率优于B组。3、A组与B组对肠梗阻原因诊断的比较χ2=0.27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对肠梗阻病因诊断正确率优势相当;而A组与C组和B组与C组比较结果皆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正确率高于C组。4、粘连性肠梗阻患者A组的保守治疗成功率为65.57%,B组为43.33%,C组为80.39%,A组与B组比较P=0.011,C组与B组比较,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能提高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的成功率;A组与B组比较,粘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患者入院后缓解时间P=0.005,保守治疗患者住院天数P=0.00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具有可以加速患者病情缓解、减少住院天数等优势。结论:1、多层螺旋CT结合泛影葡胺造影在判断小肠梗阻程度及梗阻部位上优于单纯CT平扫。2、多层螺旋CT结合泛影葡胺造影在判断梗阻病因上优于单纯泛影葡胺造影,在判断梗阻程度及梗阻部位上效果相当。3、多层螺旋CT结合泛影葡胺造影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具有治疗作用,能提高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可以加速病情缓解,减少住院天数。4、多层螺旋CT泛影葡胺造影造影剂24h内是否进入结肠对小肠梗阻保守或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二、粘连性肠梗阻剖腹探查的指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粘连性肠梗阻剖腹探查的指征(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下小肠梗阻探查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分析
    2.2小肠梗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2.3小肠梗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3.讨论

(2)延迟拔管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延迟拔管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及影像学特点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综合救治新技术在延迟拔管的PDAP中的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危险因素评估与风险评分系统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结直肠癌术后相关并发症的研究及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急腹症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三、非计划再次手术策略及处理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一、腹腔术后活动性出血
    二、肠梗阻
    三、腹腔内感染
    四、消化液漏
    五、切口裂开
    六、副损伤
    七、切口疝

(5)腹腔镜技术在急性小肠梗阻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手术方法
        1.2.1粘连性肠梗阻:
        1.2.2腹股沟疝嵌顿伴小肠梗阻:
        1.2.3小肠肿瘤:
        1.2.4腹内疝:
        1.2.5粪石嵌顿:
    1.3观察指标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2观察指标
3讨论

(6)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CT平扫对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成人急性小肠梗阻的病因学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7)腹腔镜探查在急腹症诊疗中的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urpose)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tatus)
        1.2.1 腹腔镜发展简史
        1.2.2 腹腔镜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1.3 主要研究内容(Main research)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2.1 阑尾炎患者临床表现
        2.2.2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临床表现
        2.2.3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表现
        2.2.4 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表现
    2.3 探查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剖腹探查
        2.3.3 腹腔镜探查手术
        2.3.4 术后处理
    2.4 观察项目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腹腔镜技术在诊治急腹症中的优缺点
        4.1.1 腹腔镜手术的优点
        4.1.2 腹腔镜手术的缺点
    4.2 腹腔镜探查围术期处理
        4.2.1 术前处理
        4.2.2 腹腔镜探查术中并发症防治
    4.3 腹腔镜下外科急腹症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4.3.1 外科急腹症的诊断
        4.3.2 腹腔镜检查应用评价
        4.3.3 适应证
        4.3.4 禁忌证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粘连性肠梗阻168例临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对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指征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多层螺旋CT联合泛影葡胺造影在小肠梗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
    2 检查设备、材料
    3 各组处理方法
    4 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临床病例资料
    2 A、B、C 三组之间的比较
讨论
    1 腹部平片
    2 多层螺旋CT
    3 泛影葡胺
    4 多层螺旋CT泛影葡胺造影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粘连性肠梗阻剖腹探查的指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下小肠梗阻探查的临床体会[J]. 范利,温新如,严希宽.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18)
  • [2]延迟拔管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影像学特点及治疗[D]. 张路英.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3]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危险因素评估与风险评分系统建立[D]. 谭卯.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4]急腹症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 夏悦明,卓信斌,陈招武,林德新,张勇,吴淑桃. 腹部外科, 2018(06)
  • [5]腹腔镜技术在急性小肠梗阻诊疗中的应用[J]. 徐冉,杨年钊,赵海远,张义胜.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8(04)
  • [6]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D]. 田晶. 南京医科大学, 2018(11)
  • [7]腹腔镜探查在急腹症诊疗中的应用评价[D]. 孙金龙. 西安医学院, 2017(01)
  • [8]粘连性肠梗阻168例临床治疗分析[J]. 黄振华,陈创造,林木平. 临床医学, 2016(11)
  • [9]对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指征的临床分析[J]. 侯鹏. 当代医药论丛, 2014(14)
  • [10]多层螺旋CT联合泛影葡胺造影在小肠梗阻中的应用研究[D]. 周永兴. 南华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腹腔探查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适应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