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经济生活的十个问题

2001:经济生活的十个问题

一、2001:经济生活的十大难题(论文文献综述)

邰帅[1](2020)在《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投入运营以来,证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资本的涌入带来了上市公司资本的充沛,一时间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巩固和发展、上市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情况下,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提供者的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问题却呈现恶化趋势:一方面,中小股东的投资额有限且分散,不足以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经营权“名存实亡”;另一方面,也正是基于其不具有控制公司决策的能力,其依法且本来“当然”享有的投资收益权的行使实际上要仰赖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者之鼻息。实践中,上市公司的决策控制者往往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量,以种种理由(主要以公司发展对留存资本的需求)不分红、少分红或分红形式不足以满足中小投资者的合理期待。就证券市场的上述乱象之认识和解决之道,证券金融理论和实务界论争不断。2001年,作为国务院专司证券市场监督管理的直属事业单位,中国证监会发文对上市公司分红进行引导(指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引导”主要体现在,该办法规定了主承销商对所承销的上市公司近3年未分配股利且上市公司未予合理说明的,得在尽职调查报告中予以说明的义务。通过对主承销商销售上市公司股票前的尽职调查义务事项的增加,向主承销商施压进而间接向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施压,具有引导上市公司分配红利的效果)。证监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我国的法律渊源分类中,份属部门规章。这种通过立法对市场经济中需要国家干预的现象或活动进行介入的行为,属于经济法的范畴。有关经济法的本质或含义,经济法学界内尚有争议。本文采杨紫煊教授的“需要国家干预说”,即认为经济法部门主要因市场自我调节和配置资源的有限性而存在并通过在需要国家干预的社会经济活动领域进行国家干预而维护市场的正义状态和稳定秩序,促进其发展。自此,有关国家干预作为独立经济主体的上市公司本属内部经营决策行为的分派红利的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实效性的问题的争议不断。这种情况即便在证监会后续陆续出台了多部规范性文件对上市公司强制分红的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良并初步形成了我国的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法律制度之后的今天仍无显着好转,因而极有必要再对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制度的正当性、必要性和有用性的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和澄清。另外,学界从比较法、法教义学等角度就既有的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的制度构成和具体制度安排的合正义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完善该制度的诸多建议,但总得来说,相关研究仍较分散,缺乏全盘考虑后的整体规划。基于上述对我国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的立法、理论和实践的考察和判断,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强制分红的相关制度设计深入分析讨论,在承认强制分红制度具有正当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强制分红在规范层面的规制基点,并借助实证研究和比较法研究的结论,尝试提出了一些现阶段较为可行的制度完善建议。本文正文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对象的由来和研究的一般意义,阐明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总结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章是上市公司分红法律制度的概述。在这一部分,首先交代了作为强制分红制度上层概念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法律制度的概况,为下文介绍强制分红法律制度提供理论上的铺垫。接下来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形式,使本文读者得以对该制度的内容形成一清晰的认识。最后,介绍了上市公司分红法律制度的在我国实施的现状。第三章是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分析。首先,回顾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的设立背景的渐进发展过程,做好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的历史交代。接下来,以经济学为研究工具,给出强制分红法律制度在理论上的正当性。然后,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强制分红法律制度在实践层面的正当性和有用性。最后,为避免强制分红法律制度“异化”,尝试探索我国上市公司强制分红的边界,这也是强制分红法律制度正当性的反向论证。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在上文分析强制分红的一般理论、规制基点及其在法学、经济学理论上依据的基础上,转入对我国强制分红制度规范内容的呈现及其在证券市场上实施效用的考察。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强制分红制度的实在法渊源,该制度的构成和内容,这也确立正义理论所要审视的对象。接下来是对我国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的检讨。采用规范和实证分析法,深入探讨这些规范内容的问题。主要包括制度“一刀切”做法的弊端、制度实效问题、强制分红的救济途径问题以及与强制分红密切相关的红利税问题。这是正义理论在强制分红制度中的展开。第五章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部分。在前文分析强制分红制度的不足之处和介绍域外分红问题治理取向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强制分红制度的完善进路。针对“一刀切”的弊端提出区分行业和特征和发展阶段进行强制分红;在认识到机构投资者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提出其在强制分红过程中的监督义务;针对饱受诟病的单纯以再融资解决强制分红问题的做法,提出改良方向;完善强制分红的救济制度,为制度运行提供保障;从红利税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强制分红相关的配套制度,为强制分红的有效实施提供侧向的助力。这是正义分红要求的落实。

钱琛[2](2018)在《政府质量、金融发展与民企现金持有》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在地区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其管理决策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处的外部环境,在这些外部环境中,政府和金融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较大。现金持有策略是企业财务的重要决策事项,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竞争、持有动机等方面,基于政府、金融环境视角的研究较少。本文把政府、金融两个外部环境嵌入,研究了政府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对民营企业现金持有策略的影响。论文成果拓展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视角,为企业现金管理决策提供了借鉴思路。本文以2011年-2015年中国沪深交易所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腐败程度、公平公正和政府效率三个方面构建政府质量的衡量指标,用金融竞争指数衡量金融发展,然后通过相关模型,检验我国各地区的政府质量、金融发展对当地民营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以及政府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在对民营企业现金持有影响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论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在政府质量越高的地区,当地民营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越低;在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当地民营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也越低;并且,政府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在影响民企现金持有的过程中存在相互加强的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质量通过影响当地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条件对公司现金持有动机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地方金融市场的成熟,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可以缓解民企的外部融资约束,有利于降低民企的现金持有量。由于政府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对民营企业的现金持有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提高政府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可帮助企业做出更有利的决策。

黄凤珍[3](2017)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制度探析》文中提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累积,与银行业的金融系统的安全、国家金融业的平稳发展息息相关。当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累积严重,容易诱发国家金融危机,因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状况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情况亦备受关注。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不良资产处置的基本模式、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法律法规,探讨处置不良资产的法律制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总结出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制度的构想。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制度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与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发展的特点。从如何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阐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基本模式,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对国家金融经济、实体经济的价值。第三部分结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基本模式,分析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法律法规适用的现状,提出在规范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制度中,存在法律层级低、监督法律制度弱、与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相匹配的机制不完善等的问题。第四部分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完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制度的构想,完善与改善不良资产法律法规的适用,以法律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保障;完善与不良资产处置交易平台的法律机制,规范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从而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的稳定;加强与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法律的支持。第五部分对本文的总结。

肖美伊[4](2017)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战以后日本在经济发展当中无论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风光时期”,还是经济停滞的“低迷时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劳动力既是经济发展中供给的主要来源,又是需求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劳动力与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互为因果、相互联系的,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所谓的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是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原因,同时,劳动力短缺又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日本劳动年龄人口以及总人口的不断减少,劳动力供给在数量上不断减少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在此前提下,劳动力需求稍有增加,劳动力供给不足就会越加明显、劳动力短缺则愈加严重。可以说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日本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愈发严峻,因此日本也在积极地探索和寻求更好的应对措施。本文围绕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产生的原因、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日本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应对劳动力短缺的措施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把劳动力短缺问题嵌入到经济发展当中进行认识,发展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短缺主要是以有效求人倍率的两种表现形式来衡量的。第一种是有效求人倍率大于1倍,第二种是有效求人倍率小于1倍但呈现出连续4年、无间断上升且无限接近1倍。在结合日本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短缺的实际情况验证劳动力短缺的历史演变过程时发现,劳动力短缺主要出现在3个时期: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泡沫经济时期(1987--1991)以及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既存在“共性”又具有“个性”,因此对劳动力短缺原因的分析要置入到经济发展当中,以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为切入点。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来说主要受到人口规模、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而劳动力需求则主要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首先,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劳动年龄人口虽有增加,但劳动力参与率不足,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劳动力需求极其旺盛,因而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其次,在泡沫经济时期,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开始加速发展,经济发展模式转为内需主导型,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致使劳动力需求增加,从而产生了劳动力短缺。最后,在经济长期低迷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的实质性减少使日本进入人口减少型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实际趋势日益减少,因此,此时的劳动力短缺越来越转变为“劳动减少型”短缺。加之经济逐渐好转使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短缺在双重“压力”下日益严重。劳动力短缺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其形成后也必然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是一个兼具“量”与“质”的概念,既包括经济增长,又涵盖了经济结构的层面。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也略有不同,鉴于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因此在分析这个问题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使用增长核算模型,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参与率以及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这三个与劳动力短缺息息相关的因素,通过计算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探讨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通过劳动力参与率的低下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个负面的拉低作用,但是由于这个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高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劳动力短缺并未阻碍经济的高速增长。到了泡沫经济时期,劳动力虽然呈现出短缺的状态,但是并未影响到经济增长。而进入到经济长期低迷时期,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日益彰显。相比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则相对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因此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依据劳动力移动理论等理论来探讨劳动力短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在前两个时期主要体现为正、负面影响并存,在后一个时期主要以负面影响为主。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劳动力短缺对经济结构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加剧区域结构的不均衡发展,正面影响主要体现为改善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泡沫经济时期由于其时间相对较短,劳动力短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区域结构、产业及就业结构的延续和深化,包括促进“东京单极化”区域结构的形成,造成就业结构的“软化”特点。进入经济长期低迷时期,劳动力短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多体现为负面影响,主要有造成经济社会结构脆弱化,推动都市圈与地方圈区域结构差异化继续发展,加剧就业结构供需失衡,导致财政收支结构进一步恶化。那么,针对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上述影响,日本也在不断探求应对劳动力短缺的相关措施。其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基于缩小劳动力需求和增加劳动力供给两方面。缩小劳动力需求主要是通过以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增加劳动力供给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充分挖掘潜在劳动力的途径来完成。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作为日本面对劳动力短缺的探索期,应对措施主要有重视职业教育并着重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企业的雇佣制度以及鼓励老年劳动力延长社会劳动的时间。泡沫经济时期进一步深化发展科学技术,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视女性劳动力,在制度上延长老年劳动力的工作年限,企业实行灵活的管理制度。经济长期低迷时期的应对措施主要体现在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并以“高、精、尖”为新目标,鼓励女性就业,增加老年人就业并支持其创业,除此之外,还注重引进外国人劳动力和增加残疾人就业。这一系列措施可以说在当时的经济背景下起到了缓解劳动力短缺的效果,但是随着少子老龄化愈加严重,总人口及劳动年龄人口日益减少,再完备的应对措施也无法彻底扭转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中国在经济发展当中也开始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通过与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在这个问题上中日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可以为我国在面对类似问题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我国在经济不断发展中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可以通过转变经济粗放型为集约型的发展方式来节省劳动力资源;推进城市化进程、深化户籍改革制度来充分利用好广泛存在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来激发劳动积极性;着重提高劳动力质量、深化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要提高劳动力“数量”,更要重视劳动力“质量”。

高立群[5](2017)在《成长性和融资约束对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半强制分红政策的考察》文中指出筹资政策和股利政策是现代公司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公司管理在财务领域的重要决策。在非完美市场下,资本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并且由此会产生代理成本,使得公司的对外融资成本大于对内融资成本,即公司面临融资约束。融资约束的存在使公司融资时首选内部融资,进而影响到公司现金股利的发放。本文以2008年政策的实施作为背景,首先研究融资约束对企业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然后加入了成长性作为新的研究对象,研究三者之间相互的关系,并且研究上市公司存在融资约束的情况下,成长性与现金股利的关系。本文以2009-2015年满足半强制分红政策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融资约束指标,度量了不同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接着基于不完全合约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融资约束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成长性对现金股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上市公司融资约束与现金股利成负相关。(2)上市公司融资约束与成长性成负相关。(3)上市公司成长性与现金股利负相关。(4)存在融资约束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对其现金股利的影响比不存在融资约束的更显着。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半强制分红政策整体效应的检验证明了政策的确起到了整体提升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水平的作用,为融资约束与现金股利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同时为研究成长性、融资约束和现金股利的关系提供相关的论证。

王晶[6](2017)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企改革正式启程,到现在已经快40年了,如何改革国企、如何发展国企,这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的难题,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整个国企改革进程层层递进,从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困难,在探索中推进,在挫折中前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带领着这个伟大的国家再创辉煌。国企改革在我党的推动下,可谓取得了灿烂的成绩,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理论方面,在实践层面也是可圈可点,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我们把改革的这条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敞亮。但是我国国企改革还存有诸多问题,国企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难题。国企改革有着复杂的前世今生,功过是非,真可谓毁誉参半,它既有着崇高的地位,影响着国民经济,它又存在着诸多积弊,改革多年成效依旧难服众人。本文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出发,阐述了国企的概念、现状、作用和国企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主要分析了国企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整理国企改革相关的概念;第二部分深入研究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渊源;第三部分梳理了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和主要成效,在经历了扩权让利阶段、两权分离阶段、机制改革阶段几个阶段的改革后,国企改革走进了重要转折期;第四部分对国企改革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并着重分析了四个问题;第五部分结合了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探索国企改革的相应对策。

陈剑[7](2016)在《中国协商民主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造的新型民主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2015年2月9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协商民主发展问题,分析协商民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协商民主不仅正在成为一种民主形式和渠道,而且也正在发生蛹变,它不再只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政治协商,而且越来越扩大到更多领域,并且正在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思路,逐渐落实到基本民主制度的运作程序当中。民主制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人民在这个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所以,研究民主制度、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对曾经历过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讲尤其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即传承马克思主义,又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传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是舶来品,更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一个中国人民的。所以,本文在研究中国协商民主制度时用较多的篇幅来阐述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得民主而奋斗的发展进程,想以中国人民为争得民主而奋斗的历史事实来阐明中国的民主之路。作为民主重要实现形式的中国协商民主和西方协商民主有共同的要素,比如都重视对话、磋商等。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人民在民主政治实践中创造的新型民主形式,有自己的理论特色,有着区别于西方国家协商民主的本质、特征和原则。自上世纪80年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传入中国后,有些学者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联系起来研究,尽管国内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把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相等同,而忽视对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作用的研究,进而忽视了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分析和批判、学习和借鉴。这两种错误倾向必然会带来实践上的混乱,不利于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不利于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因此,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进程和理论特色,正确区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之间的差异,正确把握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提供的经验和启示,是我们科学把握西方协商民主与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关系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人民在民主政治实践中创造的新型民主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与西方的协商民主存在本质的区别,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进程,必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选题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总体概括。论文的选题意义主要从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探讨了论文的价值;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目前学术界研究协商民主的主要学者、观点,并分析了当前研究尚存在的不足:研究方法围绕论文运用辩证分析方法、历史总结方法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简述了本论文围绕着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和研究视角上的提升。第二章: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协商民主思想、中国本土文化探寻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为中国协商民主找到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用较多的篇幅阐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得民主而奋斗的发展进程,以中国人民为争得民主而奋斗的历史来阐明中国的民主之路。第三章:阐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的内在特色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原则。本章重点从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特点、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特色。第四章:在详尽分析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异同的基础上,阐述西方协商民主的借鉴和启示,并重点阐述了中国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第五章: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阐述了发展协商民主重要意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对策。总之,本文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框架下,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协商民主思想、中国本土文化探寻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为中国协商民主找到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特征、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特色。在详尽分析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差异的基础上,阐述西方协商民主的借鉴和启示,并重点阐述了中国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最后,紧贴时政热点,从推进中国协商民主发展、加强中国协商民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王镜超[8](2016)在《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和国际竞争的聚焦点,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如何提高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和跨越式发展,是世界各国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深层次推进现代化建设而共同关注的主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很多科技领域获得了巨大进步,但也面临着自主创新不足、科技体制不健全、科技管理不当等深层次问题,亟需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从而实现全方位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日本在20世纪数十年间便成功实现技术追赶,一跃而起成为屈指可数的世界创新型国家之一,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中的经验及教训,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以期对我国的技术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以日本的科技创新政策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日本科技发展的演进历程,概括总结了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阶段、特点与经验。同时也具体分析了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通过针对性地借鉴日本科技创新政策的经验教训得出相关的启示。具体而言:第一章“绪论”,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关于科技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政策的相关基本概念。第二章“日本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历程”,立足各种史料文献把日本科技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从历史背景、主要措施、主要成效三个方面梳理日本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轨迹。第三章“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经验反思”,从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的思想导向、发展特点和举措经验等方面对日本的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经验进行了具体的总结提炼。第四章“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针对性地剖析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借鉴日本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经验获得重要启示。

张蕾[9](2015)在《盈通网络宽带接入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诞生到目前,互联网已经覆盖了全球2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信息化的进程,对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是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2011年中国的网民数量约占全球的23%,到2015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8.5亿人。盈通网络公司从2013年开始宽带接入项目的运营以来,在广东多个城市投入近4千多万资金发展宽带接入项目,但是项目的运行一直达不到当初设定的效果,存在着用户开通率低、营销团队不稳定、价格缺乏竞争力、代理商管理不善等一系列的问题,对项目的继续投入和决策造成了阻碍和困惑。本文通过对盈通公司宽带接入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该项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环境情况分析,发现项目的价格策略和产品定位不适合当地市场;销售团队的薪酬和提成政策也在行业水平以下,人员流失率高;代理商管理政策不适应市场要求。为解决这些问题,为盈通公司宽带网接入项目的进一步投资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通过对盈通网络的宽带接入项目现状的分析研究,梳理了该项目实施以来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确了盈通网络在面对项目执行不顺利的情况下,对营销策略做出重大调整的必要性,本次研究主要运用到了 STP战略营销、4P营销理论、SWOT法等理论和方法作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盈通公司需要调整项目的产品定位,用差异化的服务切入市场。2.项目的产品价格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调整。3.需要通过薪酬和考核政策的调整优化加强销售团队的管理。4.项目的代理商政策需要根据市场的情况做出调整。本文通过上诉几个方面对项目的销售策略进行了调整优化,以解决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

金松兰[10](2015)在《韩国地方自治下农村社会转型研究》文中指出自1991年韩国地方自治时代正式启幕以来,20余年间,韩国农村社会转型各项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韩国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转轨已基本完成,韩国农村、农业、农民的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韩国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发展导致的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基本解决。韩国在农村社会转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了欠发达地区和国家在建设农村社会时可供参考的宝贵典范。现代化转型之前,韩国农村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来自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和趋势所带来的压力和困境。首先,韩国经济的工业化发展,促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这使落后的韩国农村与高速发展的城市之间差距越来越拉大,工农之间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日趋明显。韩国农民离农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引发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严重短缺,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又造成了城市发展中失业率提高、环境污染加重等诸多问题。一句话概括,韩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等现代化发展,阻碍了韩国传统农业的发展,而韩国农村社会发展滞后,又严重影响了韩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向前推进。其次,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新秩序的确立,让韩国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开放的市场体系中,韩国农村作为粮食主要生产基地和供应地的基础作用和地位下降,廉价农产品的大量流入,把韩国农业逼到崩溃的边缘,开放的市场体系中,韩国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性保护已无从谈起,韩国农民意识到唯有适应新的市场体系,提高自身在市场体制中的竞争能力,才能最终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这样,韩国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就成为了韩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即韩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大趋势。面对上述国内外双重压力,韩国农民也逐步意识到依靠政府政策上的保护和资金上的扶持,再也满足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摆脱不了韩国农村面临的具体困境。韩国农民对自身发展的新认识,也使他们对政府、制度、政策的合理性产生质疑,农民自主意识的提高也体现在他们对参与权的需求,韩国政府的独裁统治,成为韩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制度障碍。满足广大农民参与欲望的新的制度和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新的体制建设,就成了韩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基本问题。由此,在韩国农村社会转型中,如何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如何构建地方自治行政体制的问题,一直受到关注。地方自治下,韩国农村社会自治体制建立,是韩国农村社会各项转型事业的“首要任务”,是推动韩国农村社会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制度基础,是韩国政治体制变革的突破口,为克服韩国农村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揭开了以地方分权为主要特征的地方化新时代。地方自治的推行即地方分权的具体实践中,韩国地方政府和农民在农村社会建设中所扮演的职能和角色有了大的转变,这决定了韩国农村社会发展总体方向和模式。中央集权体制下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top-down,向下式)农政过于简单、单一的不足与局限性,通过地方自治体制下地方政府与农民主导的、自下而上(bottom-up,向上式)农政的实施得到了克服和解决。韩国农村社会转型,在地方自治制度的推行与不断完善中,最终实现了从传统社会至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但是,充分认可韩国农村社会转型成功经验的同时,还要看到韩国农村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韩国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转型的成功经验还是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都能为当下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宝贵的启示。

二、2001:经济生活的十大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经济生活的十大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重难点、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重难点
        1.4.3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上市公司分红法律制度概述
    2.1 上市公司分红法律制度的含义
    2.2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形式
    2.3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现状
        2.3.1 进行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的比例较高
        2.3.2 进行分红的上市公司的分红支付率大致稳定
        2.3.3 突击分红的存在使分红连续性受到负面影响
        2.3.4 板块错位带来了过度分配的现象
第三章 上市公司强制分红的正当性分析
    3.1 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的设立背景及其发展过程
        3.1.1 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的设立背景
        3.1.2 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的渐进发展过程
    3.2 强制分红在理论上的正当性
        3.2.1 代理成本理论
        3.2.2 信息传递理论
        3.2.3 国家干预理论
    3.3 强制分红在实践上的意义
        3.3.1 提高证券市场投资价值与功能
        3.3.2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3.3.3 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
        3.3.4 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
    3.4 强制分红正当性的边界
        3.4.1 强制分红与自主分红的关系
        3.4.2 强制分红应以上市公司利益分配失衡为前提
        3.4.3 强制分红应考虑分红比例和年限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有关强制分红的法律规定
        4.1.1 《证券法》《公司法》中有关强制分红的规范
        4.1.2 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出台的相关规定
    4.2 我国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制度存在的问题
        4.2.1 “一刀切”的分红制度不利于上市公司发展
        4.2.2 强制分红制度缺乏普遍约束力
        4.2.3 强制分红比例失效
        4.2.4 强制分红制度缺乏救济措施
        4.2.5 对红利收入重复课税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的完善
    5.1 我国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5.1.1 行政干预与公司自治平衡原则
        5.1.2 适度分红原则
        5.1.3 引导加激励原则
    5.2 区分行业特征和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强制分红
    5.3 强化机构投资者的尽责管理义务
    5.4 改革强制分红制度中分红与再融资简单挂钩的规定
    5.5 完善强制分红之诉
    5.6 完善强制分红的配套制度
        5.6.1 改革强制分红中的现有税收政策
        5.6.2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政府质量、金融发展与民企现金持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政府质量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
        二、金融发展与企业财务行为
        三、现金持有的影响机制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重要概念界定
        二、主要理论基础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政府质量与民企现金持有
    第二节 金融发展水平与民企现金持有
    第三节 政府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在影响民企现金持有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政府质量的含义与度量
        二、研究模型
第五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一节 变量描述性统计
        一、政府质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多元回归分析
        一、政府质量和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回归分析
        二、金融发展水平和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回归分析
        三、政府质量与金融发展水平在降低民企现金持有量中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二、金融发展层面
        三、民营企业层面
    第三节 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制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概述
    2.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运行
    2.3 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保护略有成效
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制度困境
    3.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适用问题
    3.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配套制度问题
    3.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社会风险
4 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制度的构想
    4.1 完善与改善现时不良资产处置法律法规
    4.2 健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配套机制
    4.3 改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社会宏观环境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3.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3 比较分析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劳动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般分析
    2.1 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2.1.1 劳动力及其相关概念
        2.1.2 经济发展的相关概念
        2.1.3 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2 劳动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
        2.2.1 刘易斯转折点理论及南亮进的“Minami准则”
        2.2.2 家庭生育数量决策模型
        2.2.3 人口经济增长长波理论
        2.2.4 人口及劳动力移动的理论
        2.2.5 收入效应理论和替代效应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短缺的表现及历史演变
    3.1 日本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短缺的表现
    3.2 日本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短缺的历史演变
        3.2.1 战后初期(1945--1955)的劳动力过剩
        3.2.2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的劳动力短缺
        3.2.3 经济低速增长时期(1973-1987)的劳动力相对过剩
        3.2.4 泡沫经济时期(1987-1991)的劳动力短缺
        3.2.5 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的劳动力短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短缺的原因
    4.1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劳动力短缺的原因
        4.1.1 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值增加,但劳动力参与率不足
        4.1.2 工业化和产业结构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4.1.3 经济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4.2 泡沫经济时期劳动力短缺的原因
        4.2.1 人口缓慢增长,老龄化迅速发展
        4.2.2 经济发展模式从外需主导型转变为内需主导型,企业生产规模扩大
        4.2.3 日本企业独特的经营方针及萧条时期劳动力裁员影响的显性化
    4.3 经济长期低迷时期劳动力短缺的原因
        4.3.1 总人口减少后,劳动力供给受到影响
        4.3.2 劳动力短缺随经济的走势而变动
        4.3.3 服务业和建筑行业劳动力需求增加显着
        4.3.4 非正式雇佣形式的不断发展扩大劳动力需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1 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1.1 理论框架、指标含义、数据和方法
        5.1.2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5.2 日本劳动力短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5.2.1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5.2.2 泡沫经济时期消极影响有所突出
        5.2.3 经济长期低迷时期消极影响愈发明显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针对劳动力短缺的应对措施及效果评价
    6.1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
        6.1.1 重视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6.1.2 发展科学技术,推进省力化
        6.1.3 完善雇佣管理制度
        6.1.4 鼓励老年劳动力继续参与社会劳动
        6.1.5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应对措施的总体效果评价
    6.2 泡沫经济时期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
        6.2.1 深化发展科学技术,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6.2.2 重视女性劳动力
        6.2.3 针对老年劳动力实行延长工作制度和继续雇佣制度
        6.2.4 企业实行灵活的管理制度
        6.2.5 泡沫经济时期应对措施的总体效果评价
    6.3 经济长期低迷时期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
        6.3.0 继续发展科学技术,以“高精尖”为新目标
        6.3.1 鼓励女性就业
        6.3.2 增加老年人就业和支持老年人创业
        6.3.3 引进外国人劳动力
        6.3.4 增加残疾人就业
        6.3.5 经济长期低迷时期应对措施的总体效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7.1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7.2 借鉴日本的经验和教训,有效地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7.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7.2.2 推进城市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7.2.3 在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试行信托制度
        7.2.4 提高劳动力工资、改善福利待遇
        7.2.5 提高劳动力质量,以“质”取“量”
    7.3 本章小结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成长性和融资约束对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半强制分红政策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本文贡献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1 半强制分红政策
        2.1.1 半强制分红的文献综述
        2.1.2 半强制分红政策的理论基础
        2.1.3 半强制分红政策的阶段划分
    2.2 融资约束
        2.2.1 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
        2.2.2 融资约束的相关理论
        2.2.3 融资约束的度量方法
    2.3 成长性
        2.3.1 成长性的文献综述
        2.3.2 成长性的定义
        2.3.3 成长性的相关理论
    2.4 现金股利相关理论
        2.4.1 信号传递理论
        2.4.2 代理理论
        2.4.3 迎合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融资约束与现金股利的关系
        3.1.2 成长性与融资约束的关系
        3.1.3 成长性与现金股利的关系
    3.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3.3 变量定义
        3.3.1 被解释变量
        3.3.2 解释变量
        3.3.3 控制变量
    3.4 模型设计
4 实证分析和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4.2 相关性分析
    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1 融资约束与现金股利的回归结果
        4.3.2 融资约束与成长性的回归结果
        4.3.3 成长性与现金股利的回归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4.4.1 关于成长性的稳健性检验
        4.4.2 关于融资约束的稳健性检验
5 研究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一)以经济史为视角
        (二)以国有经济理论研究为视角
        (三)以国企改革为视角
    三、研究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有企业概述
    一、国有企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国有企业
        (二)国有经济
        (三)国有资产
    二、国有企业的来源
        (一)解放区公营企业
        (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三)敌伪工业企业
        (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三、国有企业的现状
        (一)国有企业的总体状况
        (二)国有企业的区域结构
        (三)国有企业的行业结构
    四、国有企业的地位
        (一)国有企业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强基础
        (二)国有企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坚强主体
        (三)国有企业是维持社会安定的坚强力量
        (四)国有企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强依靠
        (五)国有企业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坚强支柱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一)所有制的定义
        (二)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国有制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国有制思想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列宁、斯大林的国有经济理论与实践
        (一)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
        (二)苏联模式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企改革在理论上的探索
        (一) 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二) 关于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
        (三) 关于国有企业垄断的问题
第三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和主要成效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所有权框架内经营权的改革(1978-1992)
        (二)逐步展开所有权改革(1992 年至今)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成效
        (一)摸清了企业改革的方向
        (二)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
        (三)经济效益得到增长
        (四)收入分配方式更多样
        (五)政企关系得到调整
        (六)企业实力增强
第四章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
    一、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
        (一)地区产业趋同
        (二)专业化协作水平低
    二、国有企业负担过重
        (一)冗员负担
        (二)企业办社会负担
        (三)债务负担
    三、国有企业管理问题
        (一)国家行政干预的阻碍
        (二)现行国有资产监管约束不力
        (三)薪酬激励机制管理混乱
    四、产权关系界定不清
    五、供需结构失衡
第五章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
    一、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二、减轻国企负担
        (一)针对冗员负担
        (二)针对企业办社会负担
        (三)针对债务负担
    三、强化企业管理
        (一)转变政府职能
        (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完善国有企业薪酬激励机制
    四、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
        (一)树立产权观念
        (二)理顺产权关系
    五、供给侧改革
        (一) 去产能
        (二) 去库存
    (三) 去杠杆
    (四) 降成本
    (五) 补短板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中国协商民主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与发展进程
    2.1 中国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
        2.1.1 协商民主的内涵
        2.1.2 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
        2.1.3 中国协商民主的优势
    2.2 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中的协商民主思想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民主思想
    2.3 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进程
        2.3.1 协商民主的初步探索
        2.3.2 协商民主的局部实验
        2.3.3 新中国成立后协商民主的基本历程
        2.3.4 十八大以来协商民主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3章 中国协商民主的内在特色和基本原则
    3.1 中国协商民主的内在特色
        3.1.1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特征
        3.1.2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特点
        3.1.3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3.2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依据和原则
        3.2.1 “人民主体”原则
        3.2.2 “平等对话”原则
        3.2.3 “共识”原则
        3.2.4 协商有效原则
第4章 中国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异同
    4.1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
        4.1.1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
        4.1.2 西方协商民主的经验启示
    4.2 中西协商民主异同与中国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
        4.2.1 中西协商民主异同
        4.2.2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
第5章 中国协商民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5.1 中国协商民主发展面临的问题
        5.1.1 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不足
        5.1.2 缺乏监督机制
        5.1.3 协商无效率
        5.1.4 协商内容需要合理定位
        5.1.5 提高虚拟协商的质量和效率
    5.2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对策
        5.2.1 培育协商式的民主主体
        5.2.2 建立保障协商民主发展的制度机制
        5.2.3 加大执政党的支持与推动
        5.2.4 加强地方政府与自治组织的控制功能
        5.2.5 科学管理非正式的网络议事协商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 科技政策
        1.3.2 科技创新
        1.3.3 科技创新政策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2 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
    2.1 日本效仿西方现代化文明的科技启蒙阶段
        2.1.1 政策制定背景
        2.1.2 主要政策举措
        2.1.3 主要成效分析
    2.2 二战后美军援助和重视基础工业的恢复阶段
        2.2.1 政策制定背景
        2.2.2 主要政策举措
        2.2.3 主要成效分析
    2.3 日本大规模技术引进的高速发展阶段
        2.3.1 政策制定背景
        2.3.2 主要政策举措
        2.3.3 主要成效分析
    2.4 日本发展调整阶段的科技政策
        2.4.1 政策制定背景
        2.4.2 主要政策举措
        2.4.3 主要成效分析
    2.5 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发展阶段的科技政策
        2.5.1 政策制定背景
        2.5.2 主要政策举措
        2.5.3 主要成效分析
3 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经验探究
    3.1 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思想导向
        3.1.1 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科学化导向
        3.1.2 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系统化导向
    3.2 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主要特点
        3.2.1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3.2.2 整体把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3.2.3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3.3 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具体经验
        3.3.1 确立完备的科学技术体制为制度前提
        3.3.2 树立政府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主要策动者角色
        3.3.3 推动企业发挥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
        3.3.4 严格要求科研经费投入的高效产出
        3.3.5 大力培育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
4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及对日本科技创新政策的借鉴
    4.1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过程
        4.1.1 科技起步阶段的科技创新政策
        4.1.2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科技创新政策
        4.1.3 调整时期的科技创新政策
        4.1.4 科技创新全面发展新阶段
    4.2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和科技创新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4.2.1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问题
        4.2.2 我国科技创新实践的主要问题
    4.3 我国对于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经验借鉴
        4.3.1 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科学化水平
        4.3.2 合理优化科技创新组织结构
        4.3.3 持续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4.3.4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盈通网络宽带接入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STP战略营销
    2.2 4P营销理论
    2.3 4R营销理论
    2.4 SWOT分析法
3 盈通公司宽带接入项目介绍
    3.1 企业简介
    3.2 项目发展情况介绍
    3.3 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4 盈通宽带接入项目的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2 内部环境分析
    4.3 项目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遇
        4.3.4 挑战
        4.3.5 SWOT分析结论
5 盈通宽带接入项目销售战略选择
    5.1 盈通公司宽带接入项目销售目标
    5.2 盈通公司宽带接入STP战略
        5.2.1 细分市场
        5.2.2 目标市场的选择及市场定位
    5.3 盈通公司宽带接入4Ps战略
        5.3.1 产品策略
        5.3.2 定价策略
        5.3.3 渠道策略
        5.3.4 促销宣传策略
    5.4 营销团队管理
    5.5 薪酬及奖励
    5.6 代理商发展目标及管理办法
        5.6.1 业务管理规定
        5.6.2 分成及结算办法
        5.6.3 用户资费套餐方案
        5.6.4 奖罚办法
    5.7 实施的监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韩国地方自治下农村社会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动态
    0.3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0.3.1 论文结构
        0.3.2 研究方法
    0.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地方自治在韩国的发展
    1.1 中央集权到地方自治
        1.1.1 大韩民国的成立与独裁统治
        1.1.2 韩国产业化与“维新”体制
        1.1.3 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转型
    1.2 地方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2.1 地方自治的中断与挫折
        1.2.2 地方自治的重新实施
        1.2.3 地方自治的完善
第二章 韩国地方自治体制构成
    2.1 韩国地方自治行政体制
        2.1.1 地方自治行政体制构成
        2.1.2 地方自治机关的主要职能
        2.1.3 对地方自治行政的制度约束
    2.2 韩国地方自治体制中的非政府组织
        2.2.1 非政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2.2.2 非政府组织的类型
        2.2.3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第三章 韩国农村社会的转型
    3.1 韩国传统农村社会及转型标志
        3.1.1 韩国农村社会传统结构
        3.1.2 韩国农村社会转型标志
    3.2 韩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必要性
        3.2.1 独裁时期“新村”建设留下的隐患
        3.2.2 韩国农村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然性
    3.3 地方农政体制的转变
        3.3.1 中央与地方农政分离
        3.3.2 农民自主权与主体意识的提高
    3.4 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
        3.4.1 农业部门的市场化、产业化
        3.4.2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城乡差距的消除
    3.5 农村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3.5.1 农村地区综合开发
        3.5.2 农村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第四章 韩国农村社会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韩国农村社会自治存在的问题
        4.1.1 韩国地方自治行政权的局限性
        4.1.2 韩国地方自治财政独立度的低下
        4.1.3 韩国地方自治机制的不完善
    4.2 韩国农村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
        4.2.1 韩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枯竭
        4.2.2 韩国农业部门的不断萎缩
第五章 韩国农村社会转型对中国的启示
    5.1 韩国农村开发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5.1.1 新型农民的培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5.1.2 6次产业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5.2 韩国农村自治制度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5.2.1 强化农村社会民主治理
        5.2.2 完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结论
图表目录
参考目录
附录1
附录2

四、2001:经济生活的十大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研究[D]. 邰帅.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2]政府质量、金融发展与民企现金持有[D]. 钱琛.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6)
  • [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法律制度探析[D]. 黄凤珍. 暨南大学, 2017(06)
  • [4]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研究[D]. 肖美伊. 吉林大学, 2017(09)
  • [5]成长性和融资约束对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半强制分红政策的考察[D]. 高立群. 重庆大学, 2017(10)
  • [6]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晶. 海南师范大学, 2017(02)
  • [7]中国协商民主发展问题研究[D]. 陈剑. 吉林大学, 2016(08)
  • [8]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D]. 王镜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7)
  • [9]盈通网络宽带接入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张蕾. 湖北大学, 2015(05)
  • [10]韩国地方自治下农村社会转型研究[D]. 金松兰. 延边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2001:经济生活的十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