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液体内压与深度定量关系”实验装置的制作与使用

“静态液体内压与深度定量关系”实验装置的制作与使用

一、“静止液体内部压强跟深度定量关系”实验装置的制作与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英[1](2021)在《基于教科书整合的“压强与浮力”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陈海舰[2](2021)在《微颗粒对超声空蚀损伤的影响》文中指出空蚀是一种常见水力现象,会造成材料表面破坏,机械性能下降、产生噪音和振动。这不仅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会降低其使用寿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空蚀影响因素和诱发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研究空蚀的影响因素和诱发机制对抑制和利用空蚀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使用超声振动空蚀实验装置,系统的研究了实验条件、微颗粒、润湿性对超声空蚀的影响。采用空蚀坑数量法表征了空蚀的破坏程度。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Image J软件统计了采集区内的空蚀坑数量。使用光学显微镜对空蚀后样品表面的宏观形貌进行了观察,使用纳米压痕仪对空蚀后样品表面的硬度进行了检测,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空蚀坑及周围结构进行了微观形貌研究,探讨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空蚀过程和诱发机制。研究结果如下:不同实验条件会对空蚀的破坏程度和空蚀坑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聚四氟乙烯的空蚀损伤形式为塑性变形和小裂纹,纯铝和45#钢的空蚀损伤形式为空蚀坑,45#钢空蚀坑周围具有彩虹环。随空蚀时间增长空蚀破坏程度增大。无水乙醇中空蚀坑周围纳米结构呈现花状,甘油纯水溶液中空蚀坑中心有“浮岛”结构,自来水中生成的空蚀坑周围形成了纳米多层片状结构。该结构是空蚀-腐蚀耦合作用产生的,与超声作用时间有很大关系,SO42-对多层结构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空蚀破坏程度随SiO2悬浮液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降低,存在一个临界浓度为1g/L,在此浓度时空蚀破坏程度最大。随着粒径的增大,空蚀破坏程度降低,但空蚀坑的坑径随微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大部分微颗粒会导致更严重的空蚀破坏。但添加Al微颗粒可以抑制超声空蚀破坏。与添加未改性的SiO2相比,45#钢在疏水SiO2悬浊液中空蚀后,样品表面空蚀坑密度降低,空蚀坑深度较浅。疏水45#钢在纯水中空蚀后,空蚀坑密度也降低,空蚀坑周围没有发现纳米结构。疏水SiO2颗粒和疏水45#钢表面都抑制了空蚀破坏,讨论了润湿性抑制空蚀破坏的机制。

郭卫明[3](2021)在《前概念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永州市八年级部分力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物理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相关物理概念前就已经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一些事物和物理现象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掌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探讨学生转变前概念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实验考核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力学实验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将围绕初中力学实验中前概念的转变展开。本研究在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对一线老师访谈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以及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永州市多所学校初二学生的力学前概念情况进行研究,整理出力、运动和力、压强和浮力四个章节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典型的前概念。分析四个章节相关实验过程中“错误前概念”形成之因,提出相应的概念转变策略。本研究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是针对学生的力学前概念进行调查和分析,整理出初中力学的前概念和主题实验。第四章分析产生错误前概念的原因,针对力学各章节实验中不同的前概念使用相应的转变策略。第五章得出研究结论:对学生错误前概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实验探究,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提出对研究的展望。

张立平[4](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传统实验和DIS实验的对比与整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贯彻实施,自2019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对实验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数目,增加了探究性实验的比重,精选了大量包括DIS实验在内的实验参考案例。DIS实验是数字化信息实验的简称,指在物理实验中使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来测量实验数据,并通过数据采集器以数字的形式实时输送到计算机软件上,最终由实验软件完成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实时显示、记录、监控、绘制图线、数据处理的实验方式。由此,DIS实验不仅在一线城市被广泛应用,也开始进入了进入更多城市的中学物理课堂,被更多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人们不禁要问,相比于传统实验,DIS实验拥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传统实验是否应该就此被淘汰?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传统的实验教学发生了显着变化。现行教材在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部分所提供的参考案例无论是在实验思路、测量原理方面,还是在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另一个重大变化是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开始有了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作用和地位,广大师生有意识根据教材内容,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积极开发并使用自制教具,为传统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了实验条件匮乏地区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传统实验教学仍然是基础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并不能完全被数字化信息实验所取代,而应该谋求一条传统实验与DIS实验更好的整合之路,寻求物理实验教学中传统实验方式和数字化实验方式优势互补的平衡点,构建出切实有效的传统实验和DIS实验的整合模式。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对目前上海地区和其他一些城市的部分高中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以了解当前的实验教学情况和教师、学生对传统实验和DIS实验的看法;2、通过调查和研究定性评述高中物理教学中传统实验和DIS实验在实验设备及误差和影响学生核心素养两个方面的优势与不足;3、对比分析《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21个学生实验课题在传统实验和DIS实验两种模式下的实验过程及其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4、鉴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传统实验和DIS实验整合应用的三种方案,并设计了多个教学案例;5、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直接证明了所提整合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综上,本文构建了一个以传统实验过程为主,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并能够使用数字化信息实验手段进行数据处理、定量研究、探究验证及拓展实验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以便更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的研究态度,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刘骁[5](2021)在《基于纳米压印的栅控纳米流体器件制作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以微纳结构为核心组件的微纳流控芯片因其微型化、原位驱动等优点在生物、化学和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固体纳米通道壁面材料和溶液接触产生表面电荷,进而形成双电层。由于纳米尺度下德拜长度和通道尺度相近,会产生独特的离子传输现象。普通的固态纳米通道产生的双电层由表面性质所决定,器件一经制成就难于改变。通过在器件上制作栅电极并施加电压的方式可以影响纳米通道内部电荷排布,影响器件的电渗流调控性能,进行场效应调控。首先介绍了微纳流控器件中的基于浓度驱动的和基于电化学的纳米器件的应用方向,基于平面阵列的纳米沟槽易于构建栅控纳米流体器件。然后介绍了基于栅压调控的纳米流体器件的研究基础以及集成栅控电极微纳流体器件的制作工艺方案。提出基于纳米压印工艺制作栅控纳米调控器件并进行调控测试的研究内容。其次根据栅控纳米流体器件的调控原理模型,纳米通道的高度、纳米通道长度和介电层厚度等器件几何参数会对调控性能产生影响。对调控性能的探究涉及到电场、离子分布和流体流动等多个物理场的耦合,通常采用数值方式进行求解。以栅控纳米流控芯片各部分尺寸为研究目标,建立COMSOL仿真模型,探究不同尺寸下纳米通道器件的调控性能,以更好的调控性能为导向,为制作栅控纳米流体器件优化参数。再次以仿真结果为依据,进行栅控纳米流体器件结构设计及工艺方案的确定。器件结构设计与工艺方案互相影响,制作工艺以溅射剥离工艺制作金属栅极,以纳米压印工艺制作栅控纳米流体器件的核心阵列纳米沟道部分,结合磁控溅射工艺制作键合结合层。利用SU-8胶制作模具浇注PDMS微米流体通道。通过氧等离子体处理后键合上述两部分,密封沟槽形成集成了微米流道的栅控微纳流体器件。最后进行栅控调控测试,使用直流电源和皮安表搭建测试平台,针对不同浓度KCl溶液中测试了无栅压时电导变化情况,验证了栅控纳米流体器件的纳米通道部分能够正常工作。测试不同栅压下的离子电流的调控曲线,对比仿真数据证明了栅压能对离子电流起到调控作用。选取等电点不同分子大小接近的两种蛋白质对栅压调控大分子运输的能力通过测量离子电流的方式进行表征,为栅控流体器件进行生物分子分离提供实验基础。

高守祺[6](2020)在《RH上升管喷粉的多相流动行为模拟研究》文中提出RH真空循环精炼是生产纯净钢的重要工序,其喷粉是实现脱硫、脱磷的关键。RH上升管喷粉与其他RH喷粉方法相比有粉剂收得率高,脱磷、脱硫动力学条件好等优点,有望成为一种有效脱硫、脱磷的方法。本文针对某钢厂180t RH精炼装置的设备参数和工艺参数,采用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对RH上升管喷粉的多相流动行为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该工艺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借鉴。本文依据相似原理建立了1:4的物理模型,模拟了RH上升管喷粉、真空室喷粉与钢包喷粉对粉剂混合的影响,研究了RH上升管喷粉工艺参数对混匀、循环流动及粉剂运动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RH上升管喷粉的钢液的流场、粉剂的运动轨迹、不同喷粉孔数对粉剂运动的影响。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RH上升管喷粉的粉剂混匀时间为196.0s,比钢包喷粉缩短9.3%,比真空室喷粉缩短4.9%。RH上升管中心位置偏下5cm喷粉粉剂混匀时间为180.0s,比偏上5cm时喷粉粉剂混匀时间缩短8.2%。吹气量为2.52 m3/h(模型)时粉气气泡穿透效果最好;上升管喷粉的粉气比由0.2增加到0.3时,循环流量变化最大,增加16.5%。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五孔喷粉粉剂分布均匀度为56.1%,单孔喷粉粉剂分布均匀度为22.9%。RH上升管喷粉20.0s内,46.1%的粉剂通过下降管进入钢包内,53.9%的粉剂停留在真空室中。

黄恒[7](2020)在《基于两相流的大型柴油机尾气净化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仿真计算、模拟实验和台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型柴油机的尾气颗粒净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两相流理论的波形面水膜吸附柴油机尾气颗粒的分离净化理论与方法。论文建立了尾气在直管和弯管装置中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尾气颗粒的分离与捕集效率。同时,通过ANSYS仿真分析了弯管装置的不同结构参数(管径、螺距、螺旋角度)对于排气阻力及捕集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排气阻力更小、捕集效率更高的波形吸附板单元组对颗粒物净化的创新理论与方法。论文研究了水膜吸附理论,并分别建立了水平水膜与竖直水膜对颗粒物的吸附模型。论文研究了水膜的形成机理,通过在波形吸附板上设计微孔使水渗出形成连续性水膜,建立了等压差水膜的形成与运动模型。论文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模拟实验和台架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柴油机尾气颗粒净化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论文建立了尾气颗粒在直管和弯管中的动力学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颗粒物在沉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分析及台架实验对比了二者对尾气颗粒沉降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弯管各结构参数对颗粒物的捕捉效率以及排气阻力的影响。其次,论文研究了水膜对颗粒的吸附理论及方法。从水平水膜及竖直水膜两种情况分析了对尾气颗粒的碰撞吸附过程,建立了相应的吸附模型,得出水膜厚度与对尾气颗粒的吸附作用之间的关系。并针对被吸附的颗粒物,对其在在液体中的沉降过程进行了分析。此外,针对尾气颗粒与雾滴的碰撞分离过程建立模型,分析二者在碰撞后对于颗粒物沉降过程的影响。再次,论文提出并研究了波形吸附单元组对尾气颗粒净化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等压差水膜的形成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液滴在竖直板面的扩散过程,为形成连续性水膜提供了微孔排列方式的依据。此外,针对净化装置的再生需求,即水膜的再生,建立了水膜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流体边界层对微孔内水流流动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温度对再生过程的影响。最后,论文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基于水膜吸附的尾气颗粒净化装置。通过对尾气颗粒的浓度及组成成分、尾气流速进行对比的模拟实验和柴油机台架实验验证了该装置对于尾气颗粒的分离净化的有效性。

苏晓彤[8](2020)在《“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参与式”教学法依据学生的需要和想法,设计学生喜爱的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生在活动中逐步解开疑问,并养成爱思考、和同学合作的好习惯。将“参与式”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及观察法,对“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论文一共四章,绪论是通过对“参与式”教学法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参与式”教学法的相关概念,并分析其理论依据。第二章是对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目的是了解若教师在课前、课上和课后设计“参与式”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是否强烈,是否有参与课堂的意识。并对学校物理教师的公开课课堂活动进行了总结,感受到教师会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授课。第三章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初中物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以学生参与实验的方式,设计课前(讲解知识点之前)、课上(讲解知识点之时)和课后(讲解知识点之后)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实验中所需物品在生活中容易获得,且学生容易操作。第四章提出“参与式”教学法教学建议。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不足及展望。

文豪[9](2020)在《煤层气增产水力空化工具性能分析及其优化》文中认为由于煤储层具有多孔隙、渗透率低等特点,传统增产措施例如水力压裂技术,存在煤层损伤大,污染高,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而水力空化射流技术通过诱导空化溃灭能产生大量的能量,包括机械震动和热能。使煤层产生交替变形达到撕裂煤层的效果,从而提高孔隙度,同时降低煤层瓦斯在煤体上的吸附能力,达到煤层气增产的目的。本文以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空化工具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应用水声学和气泡动力学,分析了空化气泡在初生、生长以及压缩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并对煤层气在储层中的赋存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适用于煤层孔隙中的空泡初生和溃灭模型,导出压力波传播的波动方程。然后,建立自激振荡空化喷嘴模型,并设计出适用于煤层气增产的空化工具,通过理论分析和Fluent数值模拟的方式,对空化喷嘴的射流特性进行分析,揭示了振荡腔内空化气泡发展过程,并对喷嘴主要结构参数的配比以及工艺参数(入口流速、出口围压)对空化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最后进行室内实验验证。通过改变结构参数以及工艺参数,得出最优的结构参数配比为:d2/d1=1.82.2,Dc/d1=5.68.4,Lc/Dc=0.20.4,α=120°。基于最优结构参数,对实际施工中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出入口流速的最优范围为4555m/s,围压的提高对空化存在抑制作用,但适当提高入口流速能减弱围压产生的抑制效果。通过实验,分析不同流量下空化性能,验证了数值模拟得出的最优结构的具有较强的射流空化能力,并对不同入口直径进行对比,得出该结构下6mm为最优入口直径,改变下喷嘴直径进行实验,得到12mm时节流效果最佳,与模拟结果相吻合。研究结果为煤层气水力空化技术的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水力空化工具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

罗娟[10](2020)在《基于STEAM理念的趣味物理实验设计案例》文中提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美国最先提出了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发展战略。如今,STEM教育理念得到了各国的关注和重视。随后,人们为了更加丰富和更好地发展STEM教育便提出了在其中加入艺术(Art)元素,于是就有了现在的STEAM教育。STEAM教育强调了教育发展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操作能力、工程意识、设计理念以及把数学运用于科学探究的意识,还要重视知识的人文素养、教育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所提出来的要求。本研究通过对STEAM核心理念的深度探究,有目的、有价值导向地进行趣味物理实验案例的创造性开发设计。本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强,能够有效地培养新课改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规格所提出来的具有批判精神和终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创新型人才,能够帮助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的时候提供案例参考和价值指导。本文章一共有五个章节,具体内容设计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并通过对实际教学工作的观察和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后发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工作中对STEAM理念的融入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主要是由于STEAM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STEAM教师缺乏和我国长时间所处的应试教育等模式的影响。此外,还对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第二章主要是对本课题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相关概念主要包括STEAM教育、趣味物理实验设计的内涵及其认识误区等,并进行了粗略的概念界定。紧接着探究了在学科教学中融入STEAM理念的现状和价值,进一步明确了在趣味物理实验设计中引入STEAM理念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第三章是对选定的三个趣味物理实验案例进行STEAM的设计与分析。试图深度挖掘不同的实验设计中所包含的STEAM元素,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践教学的尝试。第四章是对其中一个设计案例进行教学实践,主要从背景分析、内容选择、思路设计、活动实施和反思几个方面进行活动实践,其目的是检测前面所进行的基于STEAM理念的案例设计是否具有足够的操作性、是否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探索的能力。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反思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呵对后期研究的期待,以保证与本研究相关的后续探索。本研究探究基于STEAM理念对趣味物理实验进行创新性的设计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升,问题意识也逐步凸显,合作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符合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

二、“静止液体内部压强跟深度定量关系”实验装置的制作与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止液体内部压强跟深度定量关系”实验装置的制作与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2)微颗粒对超声空蚀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空化与空蚀的研究现状
        1.2.1 空化的概念
        1.2.2 空化核和气核理论
        1.2.3 Rayleigh-Plesset方程
        1.2.4 空泡的溃灭与空蚀破坏机制
    1.3 微颗粒对空蚀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样品与实验装置
        2.1.1 实验样品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方法
    2.2 表征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光学显微镜
        2.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2.2.4 激光粒度分布仪
        2.2.5 电化学工作站
        2.2.6 接触角测量仪
        2.2.7 空蚀破坏程度表征
第三章 不同条件下超声空蚀对材料表面形貌与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不同材质样品在纯水中超声空蚀
        3.2.3 聚四氟乙烯空蚀损伤表面形貌及微观结构表征
        3.2.4 纯铝空蚀损伤表面形貌及微观结构表征
        3.2.5 45~#钢空蚀损伤表面形貌及微观结构表征
    3.3 不同距离对超声空蚀的影响
    3.4 不同时间对超声空蚀的影响
    3.5 不同介质对超声空蚀的影响
        3.5.1 实验方法
        3.5.2 不同介质中空蚀后样品表面形貌
        3.5.3 不同介质中空蚀坑的微观形貌与微观结构
        3.5.4 Na_2SO_4和NaCl溶液中空蚀坑的微观形貌
        3.5.5 自来水中不同空蚀时间空蚀坑的微观形貌
    3.6 超声空蚀实验中的“尾流”“双坑”与“层状坑”现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颗粒对超声空蚀的影响
    4.1 引言
    4.2 微颗粒悬浊液浓度对超声空蚀的影响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3 微颗粒粒径对超声空蚀的影响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与讨论
    4.4 不同材质微颗粒对超声空蚀的影响
        4.4.1 实验部分
        4.4.2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润湿性对超声空蚀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3 表面疏水改性工艺
    5.4 实验过程
    5.5 表面改性层表征
        5.5.1 表面润湿性表征
        5.5.2 表面形貌表征
        5.5.3 电化学性能
    5.6 空蚀坑的表征
        5.6.1 空蚀坑密度表征
        5.6.2 空蚀坑的微观形貌
    5.7 抑制空蚀破坏的机理
        5.7.1 疏水SiO_2微颗粒抑制空蚀破坏的机理
        5.7.2 表面疏水45~#钢抑制空蚀破坏的机理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前概念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永州市八年级部分力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物理前概念
        2.1.2 物理实验教学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发现学习理论
        2.2.2 认知发展理论
        2.2.3 维果茨基“最新发展区”理论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学生力学前概念调查研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及方法
    3.3 研究选取的范围
    3.4 调查问卷的制定
    3.5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3.5.1 问卷分析
        3.5.2 教师访谈
    3.6 力的前概念小结及分析
        3.6.1 力学前概念
        3.6.2 初中力学实验前概念分布及实验目录
    3.7 物理前概念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3.7.1 积极影响
        3.7.2 消极影响
4 各章节实验前概念转化对策研究
    4.1 前概念的成因分析及转变策略
        4.1.1 前概念成因分析
        4.1.2 前概念的转变策略
    4.2 力的实验前概念转变研究
    4.3 运动和力实验前概念转变研究
    4.4 压强实验前概念转变研究
    4.5 浮力实验前概念转变研究
    4.6 前概念转变策略效果分析
5 总结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的不足
        5.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前概念测量问卷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高中物理教学中传统实验和DIS实验的对比与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1.2 DIS实验教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1.1.3 传统实验教学的新面貌
    1.2 课题的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
        1.2.3 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研究
        1.3.2 国内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研究
        1.3.3 国内DIS数字化信息系统的研究状况及水平
第2章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新课改关于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
    2.2 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布鲁纳的表征系统理论和“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
        2.2.3 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2.2.4 元认知理论
第3章 传统实验和DIS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 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1.1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3.1.2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3.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3.2.1 问卷的编制
        3.2.2 调查的实施
        3.2.3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第4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传统实验和DIS实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4.1 实验设备及误差的比较研究
        4.1.1 实验设备的比较
        4.1.2 误差分析的比较
    4.2 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比较研究
        4.2.1 对学生形成物理观念难易度的比较
        4.2.2 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培养的比较
        4.2.3 对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的比较
    4.3 新课标中的学生实验在两种模式下的比较研究
        4.3.1 必修1
        4.3.2 必修2
        4.3.3 必修3
        4.3.4 选择性必修1
        4.3.5 选择性必修2
        4.3.6 选择性必修3
第5章 传统实验和DIS实验的优化整合
    5.1 传统实验与DIS实验优化整合的研究
        5.1.1 传统实验与DIS实验优化整合的意义
        5.1.2 传统实验与DIS实验优化整合的原则
    5.2 传统实验与DIS实验优化整合的三种方式
        5.2.1 实验设备的整合
        5.2.2 实验方式的整合
        5.2.3 与探究性教学的整合
    5.3 传统实验与DIS实验优化整合的案例设计
        5.3.1 实验设备的整合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5.3.2 实验方式的整合案例: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5.3.3 与探究性教学的整合案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5.4 传统实验与DIS实验优化整合的有效性验证
        5.4.1 促进学习成绩验证
        5.4.2 培养创新能力验证
        5.4.3 提高学习兴趣验证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6.3 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6.4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附录B 《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附录C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纳米压印的栅控纳米流体器件制作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纳流控技术
        1.1.1 微纳流控技术发展现状
        1.1.2 纳米流体芯片制作工艺
    1.2 栅控纳米流体器件
        1.2.1 栅控纳米流体器件研究
        1.2.2 栅控纳米流体器件制作工艺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栅控纳米流体器件的调控原理及仿真
    2.1 纳米流道的电学特性
        2.1.1 纳米通道与双电层重叠
        2.1.2 纳米流道的动电效应
    2.2 栅极调控的作用
    2.3 栅控纳米流体器件调控仿真理论分析
    2.4 仿真模型搭建
        2.4.1 仿真几何模型
        2.4.2 仿真边界及初始条件设置
        2.4.3 仿真模型计算
    2.5 仿真计算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通道高度下栅压调控仿真
        2.5.2 不同介电层厚度下栅压调控仿真
        2.5.3 不同通道长度下栅压调控仿真
        2.5.4 不同栅压下离子电流的变化仿真
    2.6 本章小结
3 栅控纳米流体器件的制作及优化
    3.1 栅控纳米流体器件结构设计
    3.2 栅控电极设计及制作工艺
        3.2.1 栅控电极位置设计
        3.2.2 电极制作工艺
    3.3 纳米沟槽阵列制作工艺
        3.3.1 基于热压印的软模板纳米结构复制工艺研究
        3.3.2 基于紫外-热压印的纳米沟槽压印工艺研究
        3.3.3 有微结构的不平整基底上进行纳米压印
        3.3.4 纳米压印制作纳米沟槽流程
    3.4 栅控纳米流体器件集成工艺
        3.4.1 键合制作纳米通道
        3.4.2 PDMS微米通道制作并键合集成
    3.5 本章小结
4 栅控纳米流体器件调控测试
    4.1 实验方案、设备与材料
        4.1.1 实验方案
        4.1.2 实验设备与材料
    4.2 栅极电压下纳米流体器件电学测试
        4.2.1 电学测试实验过程
        4.2.2 电学测试内容及结果
    4.3 栅极电压对带电生物大分子传输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RH上升管喷粉的多相流动行为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RH精炼工艺的原理及优点
        1.2.1 RH精炼工艺的原理
        1.2.2 RH精炼工艺的特点
        1.2.3 RH喷粉精炼的现状
    1.3 目前RH喷粉的精炼工艺介绍
        1.3.1 RH-KTB法
        1.3.2 RH-MFB法
        1.3.3 RH-IJ法
        1.3.4 RH-PB法
    1.4 RH喷粉精炼模拟研究进展
        1.4.1 RH喷粉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1.4.2 RH喷粉的物理模拟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2.物理模拟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理
        2.1.1 几何相似
        2.1.2 动力学相似
        2.1.3 真空度相似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方案
3.RH上升管喷粉的粉剂混匀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3.1 RH上升管、真空室、钢包喷粉的对比分析
    3.2 上升管喷粉高度对粉剂混匀时间的影响
    3.3 上升管喷粉吹气量对粉剂混匀时间的影响
    3.4 RH上升管喷粉条件下真空度对混匀时间的影响
    3.5 RH上升管喷粉条件下浸入深度对混匀时间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RH上升管喷粉的循环流动及粉剂运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4.1 上升管喷粉粉气比对循环流量的影响
    4.2 喷粉位置对钢液循环流量影响
    4.3 上升管喷粉与不喷粉对循环流量的影响
    4.4 RH上升管喷粉过程的流场
    4.5 上升管喷粉吹气量对粉剂穿透的影响
    4.6 RH上升管喷粉过程中粉剂运动轨迹
    4.7 本章小结
5.RH上升管喷粉的粉剂运动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学模型的建立
        5.1.1 基本假设条件
        5.1.2 控制方程
        5.1.3 边界条件
    5.2 几何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5.2.1 RH几何模型
        5.2.2 网格划分
    5.3 数值模拟研究内容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1 RH上升管喷粉条件下钢液流场分析
        5.4.2 RH上升管喷粉的粉剂运动轨迹分析
        5.4.3 RH上升管喷粉真空室内粉剂分布分析
        5.4.4 RH上升管喷粉孔数对上升管内粉剂分布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两相流的大型柴油机尾气净化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尾气处理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尾气净化技术发展现状
        1.2.2 尾气颗粒过滤捕集技术现状
        1.2.3 基于两相流的尾气颗粒净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柴油机尾气的两相流理论
    2.1 引言
    2.2 流体的分析及计算模型
        2.2.1 流体的流动状态研究
        2.2.2 气固两相流的分类及参数分析
        2.2.3 两相流的研究方法
    2.3 柴油机尾气的组成和形成机理研究
    2.4 柴油机尾气的两相流分析
        2.4.1 尾气的动力学特征方程
        2.4.2 两相流条件下尾气颗粒的受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相流的尾气颗粒弯管分离研究
    3.1 引言
    3.2 尾气颗粒的形态观测
        3.2.1 试验仪器和材料
        3.2.2 尾气颗粒的取样
        3.2.3 显微镜下的颗粒物形态研究
    3.3 尾气颗粒的动力学模型
        3.3.1 尾气颗粒的受力分析
        3.3.2 尾气两相流在管道中的沉降模型
        3.3.3 直管颗粒的动力学模型
        3.3.4 弯管颗粒的动力学模型
        3.3.5 弯管颗粒的碰撞效率优化
    3.4 尾气颗粒运动过程的仿真分析
        3.4.1 管道几何模型的建立
        3.4.2 管道网格划分
        3.4.3 初始条件的设置
        3.4.4 仿真过程与结果分析
    3.5 弯管颗粒的碰撞分离实验
        3.5.1 试验台架的搭建
        3.5.2 试验过程与方法
        3.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油机尾气颗粒的水膜吸附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吸附作用的性质及特点
        4.2.1 吸附的分类及特点
        4.2.2 物理吸附的计算
        4.2.3 水对颗粒的吸附研究
    4.3 水膜对尾气颗粒的吸附过程与模型研究
        4.3.1 水平水膜与颗粒的碰撞-吸附模型
        4.3.2 垂直水膜与尾气颗粒的碰撞吸附过程
        4.3.3 垂直水膜与颗粒的吸附模型
        4.3.4 颗粒在液体中沉降的动力学模型
    4.4 颗粒物-雾滴混合分离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孔渗透吸附水膜的形成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等压差水膜形成的理论模型
        5.2.1 等压差水膜吸附方法的提出
        5.2.2 小孔渗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5.2.3 等压差水膜的形成模型
    5.3 等压差水膜形成的仿真分析
        5.3.1 曲面板吸附单元几何模型的建立
        5.3.2 初始条件的设置
        5.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等压差水膜的形成及特点
    5.5 等压差水膜的再生模型
        5.5.1 水膜的受力分析
        5.5.2 水膜的动力学模型
        5.5.3 边界层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5.5.4 温度对水膜运动的影响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尾气净化装置研制与试验分析
    6.1 引言
    6.2 水膜吸附净化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6.3 净化装置模拟尾气实验
        6.3.1 模拟试验台架的搭建
        6.3.2 试验方案
        6.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柴油机台架实验
        6.4.1 试验台架的搭建
        6.4.2 试验方法与步骤
        6.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主要工作与结论
    2 创新点
    3 工作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4.观察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参与式”教学法相关概念
        1.参与
        2.“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
        3.“参与式”教学法的特征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4.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二、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对学生物理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1.调查目的
        2.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的设计
        4.调查实施
        5.初中学生物理课堂参与情况调查与结论
    (二)对教师课堂情况的分析
        1.物理教师公开课课堂活动分析
        2.实习学校物理教学现状的分析总结
三、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案例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多样性原则
        4.联系生活性原则
    (二)设计程序
    (三)基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案例
        1.课前活动案例
        2.课上活动案例
        3.课后活动案例
四、“参与式”教学法教学建议
    (一)提高教师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意识
        1.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2.物理教师要合理设计“参与式”教学活动
        3.物理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二)培养学生参与“参与式”教学活动的意识和习惯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2.培养学生的参与习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煤层气增产水力空化工具性能分析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空化射流及喷嘴研究现状
        1.2.2 空化射流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现状
        1.2.3 煤层气增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煤层气水力空化增产机理分析
    2.1 水力空化与空蚀
        2.1.1 空化的分类
        2.1.2 空化数
        2.1.3 影响空化的因素
    2.2 空化泡动力学方程
        2.2.1 空泡的静力平衡
        2.2.2 空泡运动方程
        2.2.3 空泡的生长与压缩
    2.3 水力空化工艺分类
    2.4 煤层气空化增产理论
        2.4.1 煤层及煤层气赋存特性
        2.4.2 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原理
        2.4.3 煤层中压力波传播特性
        2.4.4 煤层气增产措施简介
    2.5 影响水力空化煤层气增产的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层气空化工具结构设计及内流场模拟分析
    3.1 空化增产工具结构设计
        3.1.1 典型喷嘴内流场对比分析
        3.1.2 增产工具结构设计
    3.2 数学模型建立
        3.2.1 多相流模型
        3.2.2 湍流模型
        3.2.3 空化模型
    3.3 物理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3.3.1 物理模型建立
        3.3.2 网格划分及质量检测
        3.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3.4 时间步长影响分析
    3.4 边界条件设定
    3.5 射流内流场空化区形成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构和工艺参数对煤层气空化工具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4.1 结构参数模拟结果及分析
        4.1.1 上/下喷嘴直径比对空化性能的影响
        4.1.2 腔径与上喷嘴配比对空化性能的影响
        4.1.3 振荡腔长径比对空化性能的影响
        4.1.4 碰撞壁锥度对空化性能的影响
    4.2 工艺参数模拟结果及分析
        4.2.1 入口流速对空化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围压对空化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化工具射流室内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入口流量对空化性能的影响
        5.4.2 入口直径对空化性能的影响
        5.4.3 下喷嘴直径对空化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10)基于STEAM理念的趣味物理实验设计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STEAM教育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趣味物理实验的研究现状
        1.3.1 趣味物理实验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趣味物理实验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法
        1.7.2 案例分析法
2 理论基础
    2.1 STEAM教育
        2.1.1 STEAM教育的内涵
        2.1.2 STEAM教育的特点
    2.2 趣味物理实验的内涵
    2.3 趣味物理实验的认识误区
        2.3.1 趣味物理实验的取材仅限于日常生活
        2.3.2 趣味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大于知识性
        2.3.3 趣味物理实验与常规实验的关系
    2.4 趣味物理实验设计的原则
        2.4.1 趣味物理实验设计的目的性原则
        2.4.2 趣味物理实验设计的简便性原则
        2.4.3 趣味物理实验设计的参与性原则
        2.4.4 趣味物理实验设计的熟悉性原则
        2.4.5 趣味物理实验设计的相互关联性原则
    2.5 趣味物理实验设计与STEAM理念的融合
        2.5.1 趣味物理实验设计对STEAM理念的体现
        2.5.2 STEAM理念下趣味物理实验教学的特征
3 融入STEAM理念的趣味实验设计案例
    3.1 “水火箭”的实验设计案例
        3.1.1 实验意义
        3.1.2 实验原理
        3.1.3 实验制作与发射
        3.1.4 涉及的STEAM知识
        3.1.5 设计总结
    3.2 磁力枪
        3.2.1 实验意义
        3.2.2 实验制作与原理分析
        3.2.3 涉及的STEAM知识
        3.2.4 设计总结
    3.3 浮沉子
        3.3.1 实验意义
        3.3.2 实验制作
        3.3.3 涉及的STEAM知识
        3.3.4 设计总结
4 STEAM理念下“浮沉子”的实践活动教学与反思
    4.1 活动背景
    4.2 活动目标与内容
        (1)活动内容
        (2)活动目标
    4.3 设计思路
    4.4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工程任务
        (二)协作探究,建构学科知识
        (三)浮沉子的设计方案和制作
        (四)成果分享与评价
    4.5 活动课时记录与分析
    4.6 活动反思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的总结
        5.1.1 理论总结
        5.1.2 实践总结
    5.2 研究的现实困境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静止液体内部压强跟深度定量关系”实验装置的制作与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科书整合的“压强与浮力”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D]. 徐文英.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微颗粒对超声空蚀损伤的影响[D]. 陈海舰.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前概念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永州市八年级部分力学实验为例[D]. 郭卫明.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高中物理教学中传统实验和DIS实验的对比与整合研究[D]. 张立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基于纳米压印的栅控纳米流体器件制作及应用[D]. 刘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6]RH上升管喷粉的多相流动行为模拟研究[D]. 高守祺.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7]基于两相流的大型柴油机尾气净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 黄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苏晓彤. 鞍山师范学院, 2020(12)
  • [9]煤层气增产水力空化工具性能分析及其优化[D]. 文豪.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10]基于STEAM理念的趣味物理实验设计案例[D]. 罗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静态液体内压与深度定量关系”实验装置的制作与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