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宏观经济学打基础--评巴罗的《宏观经济学》

给宏观经济学打基础--评巴罗的《宏观经济学》

一、给宏观经济学一个基础——评巴罗的《宏观经济学》(论文文献综述)

俞建国,王蕴[1](2010)在《“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影响我国消费率下降的基本因素是居民收入份额下降和消费倾向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居民作为劳动者、消费者市场主体地位的下降。沿着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新增国民收入越多,越容易出现有利于企业不利于劳动者、有利于投资不利于消费的局面。"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扩大消费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通过消费的引导,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政府主导型经济向生产者、消费者主导转变,实现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政策要点是:增长速度不宜过快,在效率和公平中寻求改革的平衡点,以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战略为指导构建良好的消费模式。

叶兵[2](2008)在《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运用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结合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实践,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传导渠道、调节措施、传导机制的障碍和调节效应等问题。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不断改进和优化我国货币政策对投资规模的调节机制,使企业能够正确解读和追随货币政策信号,从而实现较为理想的货币政策效应。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五章,约11万字。第1章,货币政策与投资规模调节的关系探讨。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探讨货币政策调节与投资规模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分析了货币政策是实施宏观经济调节、实施投资调节的重要政策工具,强调了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突出地位,同时也指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必须结合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分析了投资规模变动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从而成为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切入点,也成为货币政策的重点调节对象。本章是论文展开分析研究的逻辑起点,正是由于投资规模逐步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所以各方面对投资规模投入更多的关注,宏观调节措施围绕投资规模调节进行。投资规模是货币政策的重点调节对象,货币政策又是调节投资规模的主要手段,因此,货币政策和投资规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研究货币政策对投资规模的调节机制及效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2章,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一般理论分析。本章概要性地归纳了主要货币政策理论流派的观点,突出主要货币政策流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观点,分析了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特点,着重分析了西方货币政策理论关于货币政策对投资规模调节的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讨论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时滞问题,并总结了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经验教训,为实证分析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好理论准备。第3章,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传导机制分析。实证分析了我国中央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重点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对投资规模调节的传导机制。指出由于我国金融结构的固有特点,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沿着这一逻辑脉络,论文进而指出商业银行行为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还分析了近年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指出随着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开始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4章,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实证研究(2003-2006)。本章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首先分析了本轮宏观调节的背景,本轮宏观调控始于2003年,2003年前后我国经济运行表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投资增长非常强劲。其次,分析本轮宏观调节中采取的主要货币政策措施,并研究了系列调节措施的主要特点。为了更有效地分析货币政策对投资的调节,论文还专门以房地产投资为例,分析了货币政策调节对房地产投资的具体措施及效果。最后,本章客观评价了本轮货币政策调节对投资规模的调节效果,认为调控收效比较小,调节还有许多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第5章,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障碍与对策分析。本章在第4章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本轮货币政策对投资规模调节效果甚微的7个方面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个方面的政策建议。本轮宏观调节中,货币政策实施了小幅度、高密度、高组合性的调节,对投资规模的调节收效较小。本轮经济过热有着很强的地方政府推动背景,投资增长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推动,这方面的投资主要是体现在房地产投资方面。由于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对货币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货币政策不能按照本来的轨迹运作。股份制改革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的机制逐步建立,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博弈的动机更加强烈,博弈的行为特征非常鲜明。从企业层面看,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善,理财意识的淡薄,科学投资决策方法的缺失等是企业不能正确解读、主动追随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利率市场改革未完成、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受到影响等都是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调节微效的原因。正是针对这7个方面的问题,论文在结束部分提出了政策建议,目的是想进一步通过改革增强货币政策对投资规模的调节效果。二、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西方财务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企业动态投资决策方法比静态投资决策方法对货币政策敏感性更强的特点,进而从企业投资决策方法的层面解释了货币政策调节投资在我国的传导效率比较低的问题,为增强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2、运用博弈论分析了股份制改革后商业银行的行为变化,指出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后,利润目标进一步强化,经营机制、经营行为的进一步市场化与货币政策目标存在潜在冲突,这种冲突会影响货币政策对投资规模的调节效果,因此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商业银行博弈带来的影响,以提高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3、突破了以往学者更多从宏观角度研究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效果的传统,提出宏观调控部门应重视与微观主体的交流沟通,更多关注微观经济主体对宏观政策的反应和行为调整,从而改进宏观政策调节实施方式的观点。4、分析了本轮投资过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指出在前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后,国有企业发展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必须推动地方国有企业新的改革,合理界定和约束地方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推动市场化机制的确立和运行。5、根据全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性与操作性都较强的改善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对策建议。

张帆[3](2002)在《给宏观经济学一个基础——评巴罗的《宏观经济学》》文中研究表明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的《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教科书之一,是经济研究人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也是对经济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十分有益的读物。梁晶工作室组织翻译该书,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比,要年轻得多。20世纪 30年代凯恩斯理论的出现,宣告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宏观经济学创立初期,在教科书这一层次,被广泛接受的模型是IS-LM模型 (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L代表货币需求,M代表货币供给,IS—LM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和菲利浦斯曲线。IS—LM模型是希克斯(John HickS)1937年

张帆[4](2001)在《给宏观经济学一个基础——评巴罗的《宏观经济学》》文中指出 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的《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教科书之一,可以作为经济研究人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也是对经济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十分有益的读物。粱晶工作室组织翻译该书,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比,要年轻得多。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

刘军民[5](2001)在《国债经济效应与宏观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家宝[6](1998)在《利率与经济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导言部分。从政府宏观经济职能的角度,将利率的基本功能概括为:资源配置功能、稳定功能、收入分配功能、指示器功能。研究利率与经济稳定的目的,一是揭示利率因素对经济稳定的影响,二是探讨利率调控问题。 第一章,对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的方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里,我国对利率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调整利率总水平、活化利率结构、推行浮动利率制度、完善利率体系、培育市场利率、实行基准利率制度等。但这些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并且严重滞后于其它方面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制利率的存在使利率既不能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又不能体现价值规律,结果造成利率机制缺少弹性、实际利率过低乃至经常出现负利率、利率双轨制、利率结构紊乱等弊端。进一步改革利率管理体制的方向是实行利率市场化,即由国家控制基准利率(一般为再贴现率),其它利率则基本放开。具体到利率管理体制,利率市场化就是要求由管制利率转变为间接调控利率,即通过贴现率和调控货币供给量间接调控市场利率。 第二章,考察西方国家间接调控利率的理论、利率抑制与利率深化理论,以及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政策,作为我国利率改革的参考。间接调控利率的理论依成熟程度可以划分为三种。其一是凯恩斯的间接调控利率理论。凯恩斯认为,市场利率是由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点决定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从而整个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反函数,而货币供给则是由货币当局直接决定和控制的。由此,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增减货币供给量间接地调控市场利率。其二是新古典学派的间接调控利率理论,即借贷资金供求论。这一理论认为,市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决定的。可贷资金的需求与利率负相关,而可贷资金的供给则与利率正相关。由此,货币当局不仅可以通过增减货币供给间接调控市场利率,而且可以通过制定官方利率,以及变动国家债务的数量、形式和期限等,间接调控市场利率。其三是新古典综合派的间接调控利率理论,即IS-LM模型。这一理论认为,市场利率是由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在以收入为横座标,利率为纵座标的座标系中,IS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LM则是一条向右上

二、给宏观经济学一个基础——评巴罗的《宏观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宏观经济学一个基础——评巴罗的《宏观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1)“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30年来我国消费率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 消费率变化和波动的特点
    (二) 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因素
二、我国消费率下降的成因
    (一) 市场化改革构成消费率阶梯式下降的制度背景
    (二) 新世纪以来消费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和基本机制
    (三) 高投资率对宏观经济结构和消费的影响
    (四) 出口高增长的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结构和消费的影响
三、“十二五”时期消费总量预测
    (一) 预测的方法和历史数据的选择
    (二) “十二五”时期消费率的情景分析
四、“十二五”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一) 未来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方法
    (二) 以家庭抽样调查为依据的判断
    (三) 以居民消费总量为依据的判断
    (四) 并未完成的升级——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一点看法
五、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
    (一) 扩大消费的指导思想
    (二) 扩大消费的目标
    (三) 扩大消费的基本原则
六、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
    (一) 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 弱化经济扩张冲动
    (二) 限制国有企业行为, 抑制投资饥渴
    (三)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四) 完善公共服务, 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五)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遏制房地产投机
    (六) 鼓励轿车进入家庭, 实现汽车消费的跨越式增长
    (七) 整合中华消费文化, 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高端需求
    (八) 关注“新生代”成长, 培育未来扩大消费的主力军

(2)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背景
    0.2 本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0.3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逻辑结构
    0.4 主要理论工具与基本研究方法
1. 货币政策与投资规模调节的关系探讨
    1.1 货币政策是我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1.1.1 货币政策概论
        1.1.2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比较
        1.1.3 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1.2 投资规模变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分析
        1.2.1 投资的地位与作用
        1.2.2 投资规模变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
        1.2.3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后企业成为投资规模调节的主要对象
    1.3 投资规模是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着力点
        1.3.1 投资规模调节在宏观调节中的重要地位
        1.3.2 投资规模调节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2. 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2.1.1 主要货币政策理论的观点
        2.1.2 主要货币政策理论学派的发展脉络
    2.2 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主要工具分析
        2.2.1 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
        2.2.2 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分析
    2.3 西方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主要渠道
        2.3.1 传统的利率渠道
        2.3.2 信贷渠道
        2.3.3 资产价格渠道
        2.3.4 对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观点的评价
    2.4 货币政策时滞对投资规模调节的影响
        2.4.1 货币政策时滞的产生
        2.4.2 货币政策时滞的分类
        2.4.3 货币政策时滞对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影响
    2.5 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国际经验
        2.5.1 美联储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实践
        2.5.2 英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经验
        2.5.3 德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经验
        2.5.4 日本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经验教训
        2.5.5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经验的启示
3. 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传导机制分析
    3.1 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政策工具
    3.2 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利率传导机制
        3.2.1 我国的货币市场与货币市场利率
        3.2.2 投资规模调节中的利率传导机制分析
    3.3 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信贷传导机制
        3.3.1 银行信贷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3.3.2 商业银行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传导
        3.3.3 投资规模调节中的信贷传导机制分析
    3.4 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3.4.1 我国资本市场的q 效应
        3.4.2 我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
        3.4.3 投资规模调节中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4. 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实证研究(2003-2006)
    4.1 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背景分析
        4.1.1 我国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
        4.1.2 我国经济运行的新课题:流动性过剩
        4.1.3 投资规模过大成为本轮经济增长的潜在隐患
    4.2 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措施与特点
        4.2.1 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主要措施
        4.2.2 本轮货币政策调节的特点分析
    4.3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投资调节的实证分析
        4.3.1 房地产价格变化与货币政策调节
        4.3.2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投资的影响
        4.3.3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需求的影响
        4.3.4 房地产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4.4 货币政策对投资规模调节效果的评价
        4.4.1 货币政策效应评价方法
        4.4.2 我国货币政策对投资规模调节效应分析
5. 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障碍与对策分析
    5.1 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障碍分析
        5.1.1 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扩张意愿降低了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
        5.1.2 汇率政策限制了货币政策的运用空间
        5.1.3 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5.1.4 商业银业经营行为的变化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5.1.5 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未完成制约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
        5.1.6 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
        5.1.7 企业投资决策方法落后使其对货币政策调节反应迟钝
    5.2 完善有利于调节投资规模的货币政策体系
        5.2.1 建立相互协调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在稳定币值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
        5.2.2 适度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缓解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5.2.3 增强央行货币政策运作的独立性,保证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5.3 继续深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改革
        5.3.1 继续加快发展金融市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5.3.2 审时度势,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5.3.3 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5.4 积极培育金融宏观调节的微观基础
        5.4.1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培育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主体
        5.4.2 继续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增强企业投资决策能力
        5.4.3 加强与微观主体的政策信息交流,合理引导企业预期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国债经济效应与宏观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第一章 国债宏观经济效应(上)——总需求效应与货币效应
    第一节 国债的总需求效应
        一、 国债发行的资产效应
        二、 国债资金支出的总需求效应与国债乘数
    第二节 国债的货币供给效应
        一、 国债发行的货币效应
        二、 国债流通的货币效应
        三、 国债偿还的货币效应
第二章 国债宏观经济效应(下)——利率效应和资本形成效应
    第一节 国债的利率效应
        一、 理论分析
        二、 近几年来我国国债发行的利率效应考察
    第二节 国债的资本形成效应
        一、 国债融资支出具有公共资本支出性质
        二、 公共资本支出对私人资本形成的影响
        三、 近年来我国国债资金支出的资本形成效应考察
第三章 积极发挥国债的宏观调控功能
    第一节 在支出方面增强国债的宏观调控效果
        一、 积极发挥国债在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方面的功效
        二、 促进国债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拉动效应
    第二节 在发行层面促进国债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
        一、 国债规模调控——关于国债适度规模的考察
        二、 国债结构调控——关于国债期限、发行对象和利率结构的合理确定
参考文献
后 记

(6)利率与经济稳定(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利率及其基本功能
    二、研究我国利率与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三、研究利率与经济稳定的方法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国的利率管理体制与宏观调控
    一、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利率管理体制的弊端
    三、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第二章 西方国家的利率理论与稳定政策
    一、西方国家间接调控利率的理论
    二、西方国家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
    三、利率抑制与利率深化理论述评
第三章 我国利率与经济稳定的现实分析Ⅰ
    一、利率与经济稳定的总需求分析
    二、利率与经济稳定的总供给分析
第四章 我国利率与经济稳定的现实分析Ⅱ
    一、利率与经济稳定的结构性分析
    二、利率与经济稳定的开放性分析
第五章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与经济稳定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稳定因素
    三、我国稳定的利率市场化之路选择
附表A
附表B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四、给宏观经济学一个基础——评巴罗的《宏观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 俞建国,王蕴. 宏观经济研究, 2010(02)
  • [2]货币政策调节投资规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叶兵.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3]给宏观经济学一个基础——评巴罗的《宏观经济学》[J]. 张帆. 网际商务, 2002(01)
  • [4]给宏观经济学一个基础——评巴罗的《宏观经济学》[J]. 张帆. 中国经济信息, 2001(23)
  • [5]国债经济效应与宏观调控研究[D]. 刘军民. 江西财经大学, 2001(01)
  • [6]利率与经济稳定[D]. 王家宝. 中共中央党校, 1998(01)

标签:;  ;  ;  ;  ;  

给宏观经济学打基础--评巴罗的《宏观经济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