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探讨

小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探讨

一、小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魏智丹,林高瑞[1](2021)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下陇东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控规编制策略研究——以环县旧城局部片区控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后文称《标准》)从人文观、生态观、历史观角度进行解读,结合陇东川道型小城市旧城存在的问题提出旧城改造控规编制策略:(1)人文观-规划小街区、密路网模式,方便居民出行、构建便捷的生活网络,提高居民适宜度;(2)生态观-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功能;(3)历史观-延续历史文脉,建筑风貌协调,并以环县旧城局部片区控规为例,以期为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控规编制提供借鉴。

谭若楠[2](2021)在《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居住街坊集中绿地普遍存在指标配置不足,服务效率不高,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修规详细设计不合理、实际建设出现问题所导致集中绿地布局配置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控规层面城市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和集中绿地配建之间产生了矛盾所导致集中绿地规模配置不合理。因此本研究针对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以西安市雁塔区155个居住街坊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上而下的数学模型和自下而上的实地调研进行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的绩效分析,提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的优化策略。首先,通过对雁塔区155个居住街坊样本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居住街坊的集中绿地存在现状指标不满足规范要求、功能设施不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服务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其次,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构建“集中绿地---容积率”单因子集中绿地规模区间模型,对155个居住街坊集中绿地进行绩效分析,发现大部分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的当前绩效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控规中对开发强度的控制不足所导致。再次,选取基于数学模型下的集中绿地当前绩效为100%的居住街坊进行实地调研,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下而上地对居住街坊集中绿地进行绩效分析,发现居住街坊集中绿地整体服务绩效偏低,大部分居住街坊的集中绿地无法很好的保障居民平等地享有公共利益的权利,无法满足居民对集中绿地的使用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修规设计存在问题导致集中绿地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配置不完善、景观风貌不协调。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提出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的优化策略。在控规层面,集中绿地应与容积率、住宅建筑日照、建筑密度、住宅平均层数等相匹配,注重容积率与居住街坊集中绿地最小规模的配置关系,制作了对应控制的“居住街坊集中绿地规模——容积率”一览表。在修规层面,注重集中绿地功能布局、设施配置、景观风貌等方面的提升策略。在功能布局方面,丰富空间功能层次,提供迎合多元居民类型的活动空间;在设施配置方面,增补活动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增加文体设施,力求满足多个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在景观风貌方面,调整植物种植搭配,美化视觉效果,提高集中绿地吸引力。本研究对于保障居民的公共利益具有理论意义,对于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的规划布局优化具有实践意义。

郭鑫[3](2021)在《自然山水影响下的紫阳县城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阳县城地处汉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的秦巴山区腹地,因“三山夹两川”的山水环境,呈现典型的河谷带形城市形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紫阳县城在自然山水强约束和建设用地紧缺的发展背景下,出现空间边界拓展突破山水限制、空间结构失调、用地布局失衡等问题亟需解决,山水环境和城市空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未来如何协调城市空间发展和山水环境的关系,划定生态边界,锚固生态基底,控制城市发展边界,维育山水环境;融合山水格局,架构城市功能结构,顺应山水脉络、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结合山水环境,有机协调用地布局,对于紫阳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自然山水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为视角,以紫阳县城为研究对象所展开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基础梳理,由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组成。第二部分是自然山水影响下的空间形态特征和问题剖析。首先,在梳理紫阳县城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从山水环境基础、山水环境特征来分析紫阳县城山水环境。其次,通过定性方式研究自然山水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将县城空间形态划分为三个系统,分别是空间边界、空间结构、用地布局,以定量化方式解析适应于自然山水的县城空间形态特征和剖析自然山水约束下的空间形态问题。第三部分是针对自然山水约束下的空间形态问题的优化调适,包含空间边界划定、空间结构组织、用地布局调整三部分内容。空间边界划定方面,在空间边界拓展研判的基础上,从非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角度,引入生态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划定县城永久性生态边界,从发展需求规模预测和城市自身生长动力出发,引入交通扩展速率模型求取城市拓展范围,判定城市拓展方向,进行不同拓展方式的模拟,求取有利于山水维育的阶段性县城发展边界。空间结构组织方面,在分析功能结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县城功能构成和功能定位,提出“两核聚力,新老城共生发展”和“多心协调,紧凑组团生长”两种功能结构设想,比较择优、选取“多心协调,紧凑组团生长”结构,并从分区划分、核心塑造、轴线构建三方面架构功能结构。接着,从车行路网和慢行步道两个方面组织紫阳县城路网结构。用地布局调整方面,借鉴三生用地分类构建用地布局体系,将用地要素划分为生态用地要素、生活用地要素、生产用地要素。针对生态用地布局问题,运用“斑—廊—基”理论,提出“分层利用山体基质”、“搭建山水生态廊道”、“织补绿地生态斑块”的策略调整生态用地布局。针对生活和生产用地布局问题,提出“依山就势,划分宜居社区”、“聚散有度,均衡公共服务”“临水滨江,调整商业布局”的策略。最后,将各个系统层层叠加调整形成结合山水环境的紫阳县城空间形态。本文以自然山水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为视角,通过空间边界划定、空间结构组织、用地布局调整,试图探寻适应自然山水的紫阳县城空间形态,以资为陕南汉江流域河谷型小城市乃至更大范围内同类型河谷型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刘雅轩,白亚娟,马远[4](2020)在《基于支付意愿的干旱区绿洲城市居住区绿地愉悦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旱区绿洲城市普遍存在居住区绿地率低、居住环境质量不高的问题,量化居民对居住区绿地的支付意愿及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愉悦价值,有利于正确评价城市绿地的价值,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基于问卷调查,利用支付卡式条件价值法和Tobit模型测算乌鲁木齐市居民对改善居住区绿地建设与服务的支付意愿,借助计量模型的假设检验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基于支付意愿得到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愉悦价值。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居民人均支付意愿为148.75元·a-1,远高于东部地区,不同属性居住区的支付意愿为商业小区>单位大院>自建房。(2)受访者性别、收入、家庭结构、需求偏好、认知与意识等特征对其支付意愿有显着影响,且非虚拟变量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可借助经济学中的"边际理论"度量。(3)乌鲁木齐市居住区绿地愉悦价值为3.31×108元·a-1,利用居民对绿地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认知赋分,发现其生态服务价值略大于社会服务价值。研究可为建立不同尺度绿地支付机制,提升绿洲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及维护绿洲城市生态平衡提供科学参考。

周和宁[5](2020)在《基于共生城市理论的鸟类与城市住区空间资源共享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无序扩张,使得城市结构失衡,城市空间品质不断降低,伴随着居住和交通压力不断增大。城市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具有特殊意义与价值。探究城市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存的相关规律,针对矛盾与冲突寻求多物种空间资源共享的策略是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背景,本文立足共生城市及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研寻找城市环境中以鸟类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空间资源利用相关规律,梳理当前多物种空间资源共享的原则与要点,补充完善空间共享的建设重点和技术途径。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调研:首先,基于相关文献及专着细致的整理和分析,对当前城市野生动物栖居现状、生物多样性规划实践现状以及人与城市野生动物矛盾进行总结。针对当前国内外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本文确定实地调研中以鸟类作为指征物种的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地点确定在居住区。同时根据相关领域的研究基础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接着,实际调研和分析研究片区自然格局状况、研究片区景观格局及植物群落、研究场地鸟类群落及空间分布、问卷基础数据。计算植物及鸟类的物种数量及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指数等;绿地格局、鸟类生态位分布;城市居民主观态度数据。分别对自然环境因子和生物多样性因子以及生物多样性因子和人类主观态度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总结在鸟类作为关键物种状态下共生城市的多物种空间资源共享的关键点和策略。最后,提出管理设计策略:主要从管理策略、空间策略两个方面:管理策略包含规划管理、评价因子指标;空间策略从区域层级到城市密集建成区再到微观绿地环境营造及植物配置。并通过实例进行具体设计进一步完善具体建设策略。

王贺芝[6](2020)在《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开展公共交往、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共空间的布局对于高效、便捷的组织城市公共生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而商洛作为秦岭腹地的典型城市,也是陕南地区典型的河谷带形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自然文化资源富集,但随着近年来人口规模不断的增加,导致城市空间拓展急剧加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在商洛中心城区出现了公共空间规划和建设水平低下、相关规范标准适应性不足,以及现状公共空间的规模不足和分布不均,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现状问题。基于商洛中心城区地域自然环境、城市发展建设、人口空间分布以及居民使用公共空间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布局,主要是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公共空间布局与居民使用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因此提高公共空间规模、优化公共空间分布,在实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尤为迫切。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其展开研究。第一,“基础研究与现状解析”研究。其中包含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现状解析等内容。通过对相关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成果梳理,本文拟通过选取绿地广场和体育场地作为研究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布局的类型,并且将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布局解构为规模和分布两方面展开研究。由此,通过对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现场调研并发放大量问卷调查、利用GIS软件分析的手段,分析得出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存在规模不足和分布不均的问题。第二,“适宜性规模预测”研究。其中包含人口预测、指标划定以及规模预测等内容。主要是从指标划定与规模预测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基于城市人规模预测结果出发,结合布局影响因素将社区划分为保留社区、改建社区和新建社区三类。其次,划定出适宜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人均指标,其中,城市级绿地广场人均指标在8.13-12.8㎡/人,社区级绿地广场人均指标在1-2㎡/人;城市级体育场地人均指标在0.6-1㎡/人,社区级体育场地人均指标在0.17-0.48㎡/人。然后,通过划定出的适宜公共空间人均指标和布局影响因素综合考量,对绿地广场和体育场地从城市级和社区级进行规模预测,最终得出商洛中心城区远期城市级和社区级绿地广场规模分别在366-576ha、41-84ha之间;城市级和社区级体育场地规模分别在27-45ha、7-18ha之间。第三,“均等性分布优化”研究。其中包含分布引导、分布优化以及优化验证等内容。主要是从分布引导、分布优化以及优化验证三个方面出发,对绿地广场和体育场地从城市级和社区级层面进行分布引导,并结合规模预测结果对其进行分布优化,最后通过GIS网络分析验证分布的合理性,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商洛中心城区绿地广场呈现出“中心成带,组团生长”布局模式,城市级绿地广场新增5处,社区级绿地广场新增55处;体育场地呈现出“三点鼎力,紧靠绿地”的布局模式,城市级体育场地新增1处,社区级体育场新增16处。因此,本文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现状公共空间的分析,结合商洛中心城区自身具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建设的特征,试图探索出适宜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布局方式,为陕南地区或更多河谷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案例。

常雪娃[7](2020)在《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的激增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了住宅的大量需求。随着房地产快速发展背景下土地资源的浪费使用,居住用地呈现无序扩张,城市内居住用地的增长速度过快,致使居住用地与城市人口的比重失衡,居住区空间形态布局混乱,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包头市具有优越的区域位置,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性质发生了较大转变,土地政策、住房制度也进行了转变,房地产市场不断得到发展,空间的均质化现象也由空间异质性所代替。近些年包头市在人口增加速度减缓的情况下,住宅建设用地仍在建设用地中占据较高比例,但包头市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并未达到用地规范标准。通过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包头市中心城区人口-居住用地协调程度属于严重不协调状态,形势较为严峻,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已经饱和但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分布不均衡,新区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不到位,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包头市现存的居住区之间建设时间跨度较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老旧居住区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生活的需求,新建居住区缺乏吸引力,导致入住率较低等。针对这些现存的问题,本文根据包头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历程及特征并结合土地政策、住房政策等,运用历史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以包头市现存各类型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从居住区内、外环境出发,通过现状调研、分析与总结,从发展时间角度梳理出包头市居住区的发展与演变特征,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包头市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具体改造与设计方法。文章重点研究居住区的形态发展以及适宜的规模与布局,提出适宜包头市的居住区合理尺度范围,从居住区内部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组织、绿地及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区与外部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关系的探讨,分析包头市既有居住区,提出适宜包头市发展的居住区布局形态设计方法,以期为未来的包头市居住区建设与改造提供一定借鉴。

秦桢[8](2020)在《公园城市背景下小城市全域公园系统规划研究 ——以东营市利津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公园城市”理念,是对我国城市建设在新时代的要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将过去的“在城市里建公园”转变为现在的“在公园里建城市”。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城市渐渐走上了发展的舞台。不同于发展基础良好的大中型城市,小城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亟待满足;与此同时,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是发展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各类风景园林相关标准和规范的修订更对原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一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小城市公园系统评价与规划方式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第二章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与总结,根据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游憩功能作为主要考量进行绿地分类梳理,以行政区空间为范畴,把公园绿地与风景游憩绿地结合,提出了小城市全域公园系统的概念。本文第三章通过综合对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理论、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理论和绿地服务半径理论的研究,构建以绿地服务面积覆盖率为量化指标,反映全域公园系统游憩服务适宜度的评价体系。针对研究目标城市进行实地调研,选取全域公园系统中各类绿地为案例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获得城乡居民到访数据,以此为依据计算全域公园系统绿地服务半径,将数据写入地理信息数据库,导入ArcGIS软件中进行计算,以图示方法直观体现出调研城市的全域公园系统绿地服务面积覆盖率,并进行服务适宜度分级评价,并且对不同行政区域进行空间分异研究。从而全面评价目标城市全域公园系统建设水平与存在问题,以此为依据进行优化提升。构建完成小城市全域公园系统评价体系之后,本文第四章选取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总结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论文第五章提出了城乡统筹、系统建设两大优化原则,并且以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的概念为依托,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对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进行布局优化,提出了提高中心城区全域公园系统立体化、增强县域范围全域公园系统可达性和依托自然资源建社全域公园系统的三大优化策略。对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中心城区与县域范围内的各类绿地进行了改造提升规划,最终经过重新评价验证,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相比改造之前,服务面积覆盖率显着提升,各个行政区服务适宜度评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徐雅妮[9](2020)在《城市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化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建设导致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加,雨水不但无法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反而在地表汇聚产生径流。当超出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时,还会形成内涝,危害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居住区是城市主要用地类型之一,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高。因此,居住区是海绵城市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源头之一。居民对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日益重视,水景设计比例上升,增加了景观用水需求。世界范围内对于雨洪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发展出了包括低影响开发、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和海绵城市等多种理论体系,在城市居住区的雨洪景观设计方面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设计理论和案例。总的来看,我国的居住区雨洪管理及雨洪景观设计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文章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居住区雨洪管理和景观结合的基本设计原则和目标,并具体分析阐述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结合设计的实现形式。以杭州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实地调研,分析雨洪设施应用和景观化设计在杭州居住区的现状,综合考虑杭州市自然水文气候特点,提出城市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优化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已建成小区的概念性改造方案,进一步研究雨洪管理与景观系统构建在实践中的应用。文章包含从中观到微观的设计理论和策略,提倡连接相对独立的各项设施,建立整体的城市雨洪管理网络系统,并探讨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总结符合中国城市发展方向的城市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城市居住区雨洪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卢雯韬[10](2020)在《重庆主城区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及其优化》文中认为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在乡村地区大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村民集中居住,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同时,乡村振兴等政策强调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植物景观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建设中,植物景观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建设上存在诸如与周边城市趋同等等问题,且目前关于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和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主城区5个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为样本,分实地调查研究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运用实地调查法调查社区植物景观各类数据对其种类构成、风格、类型、功能、管护和满意度等进行总结,进一步认知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基于认知并结合内容分析大量居住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并对5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提出优化和设计策略,旨在为今后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建设和改造提供一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后得到植物种类共142种,隶属69科、127属。其中,草本植物种类最丰富;47.18%的物种集中分布于禾本科、蔷薇科、豆科等10科;乡土植物有103种,占比为72.5%,应用较充分;以常绿植物为主,常绿与落叶之比约为3:1;观花、观叶植物种数较为多样,观果类植物种数较为单一。与重庆主城区城市居住区数据相比,新型农村社区植物物种丰富度较低,乡土植物运用较充分,在极常使用植物种类上重合率较高。(2)植物景观类型丰富,根据功能可划分为生产型、美化型、防护型、综合型4种类型,其中美化型在社区中运用最多,但此类型植物景观模仿城市痕迹明显,缺乏特色。道路、公共绿地植物景观也存在模仿城市倾向,宅旁绿地较具有乡土特色。整体来看,植物景观风格偏向规则精细风格,失去了乡村地域植被原有的自然野趣感。植物景观功能复合性较强,以生产功能为主,美化和防护功能较为次要。(3)植物景观管护水平较差,且社区精细养护型植物景观的使用,导致管护成本增加。原有植物景观破败后被居民开垦种植的现象常见。居民普遍较不满意目前所在社区的植物景观建设成果,居民更看重观赏性与生产性并存的植物景观,偏好种类繁多的美观植物配置,且参与植物景观管护的意愿较强。(4)从美学功能、生态功能、人文特色以及建管成本四个方面出发,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办法,包含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和16个指标层。准则层权重排序为:建管成本>人文特色>美学功能>生态功能。指标层中权重靠前的6个指标依次是乡土植物比例、归属感、群落稳定性、绿地率、环境协调性和居民参与程度,是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点。对5个调查社区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良好”的有2个;等级属于“及格”的有2个;等级属于“较差”的有1个。整体来看,水平中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丰富植物种类;打造自然、田园、乡土的植物景观风格;依托村庄资源与产业发展营造特色;提升各类绿地植物景观配置合理性;充分运用原场地植物资源;适当引入“公共菜园”模式提高居民参与程度等。并制定具体设计策略,在设计时首先依据村庄环境及资源建立自然乡土的基调风格,其次依据社区各地块功能不同有侧重的打造植物景观,最后推荐可粗养护的、生产性与观赏性并存的植物种类以及配置模式。

二、小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下陇东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控规编制策略研究——以环县旧城局部片区控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标准》解读
    2.1 人文观—满足需求,宜居宜行
        2.1.1 居住区的分级
        2.1.2 配套设施的完善
        2.1.3 街区尺度的约束
        2.1.4 住宅建筑高度的控制
    2.2 生态观—尊重自然、绿色低碳
        2.2.1 公共绿地布局
        2.2.2 海绵城市建设
    2.3 历史观—延续文脉,风貌协调
3 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概况
4 陇东川道型小城市旧城人文、生态、历史环境现状及其控规编制策略
    4.1 人文环境现状
        4.1.1 居住分级体系不明确,配套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4.1.2 道路系统混乱,街区尺度大
        4.1.3 新旧建筑高度不协调
    4.2 策略1:人文观——构建便捷的生活网络,提高居民适宜度
        4.2.1 合理划分生活圈范围
        4.2.2 配套设施分级配建、集约布局
    4.3 策略2:人文观——规划小街区密路网模式,方便居民出行
        4.3.1 优化路网结构,控制街区尺度
        4.3.2 提高慢行出行效率,强化绿色交通
    4.4 生态环境现状
        4.4.1 公共绿地数量少,分布不均匀
        4.4.2 洪涝灾害频发,干旱缺水严重
    4.5 策略3:生态观——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功能
        4.5.1 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提高绿地服务范围
        4.5.2 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4.6 历史环境现状
    4.7 策略4:历史观——延续历史文脉,建筑风貌协调
        4.7.1 城市设计塑造特色
        4.7.2 建筑色彩延续传统
    4.8《标准》下陇东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控规编制策略总结
5《标准》下环县旧城改造(南关路至陵园路片区)控规编制策略应用研究
    5.1 南关路至陵园路片区现状建设情况
    5.2 南关路至陵园路片区旧城改造控规编制内容
        5.2.1 构建便捷的生活网络,提高居民适宜度
        5.2.1. 1 合理划分生活圈范围
        5.2.1. 2 配套设施分级配建、集约布局
        5.2.2 规划小街区、密路网模式,方便居民出行
        5.2.2. 1 优化路网结构,控制街区尺度
        5.2.2. 2 提高慢行通行效率,强化绿色交通
        5.2.3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功能
        5.2.3. 1 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提高绿地服务范围
        5.2.3. 2 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5.2.4 延续历史文脉,建筑风貌协调
        5.2.4. 1 城市设计塑造环县旧城特色
        5.2.4. 2 建筑色彩延续传统
6 结语

(2)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集中绿地供与需矛盾初现
        1.1.2 集中绿地政策出台与落实
        1.1.3 集中绿地规划缺乏精细化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居住街坊
        1.2.2 集中绿地
        1.2.3 集中绿地布局绩效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居住区集中绿地规划研究综述
        2.1.1 国外居住区集中绿地规划研究综述
        2.1.2 国内居住区集中绿地规划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居住区活动空间适老性更新研究综述
        2.2.1 国外居住区活动空间适老性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内居住区活动空间适老性更新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研究综述
        2.3.1 国外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雁塔区基本状况与居住街坊集中绿地配置现状
    3.1 雁塔区基本状况
    3.2 雁塔区相关规划与政策
        3.2.1 相关规划
        3.2.2 相关政策
    3.3 案例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现状分析
        3.3.1 居住街坊概况与研究案例选取
        3.3.2 研究案例集中绿地现状
        3.3.3 案例居住街坊与公共配置状况
    3.4 案例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现存问题
        3.4.1 集中绿地现状不满足规划要求
        3.4.2 集中绿地现状不满足实用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学模型的案例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4.1 集中绿地的配建要求
    4.2 居住街坊集中绿地绩效模型构建
        4.2.1 “集中绿地——容积率”单因子模型构建
        4.2.2 模型简化
    4.3 基于数学模型的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4.3.1 绩效的衡量与表达方式
        4.3.2 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4.4 集中绿地绩效与实际指标差异分析
        4.4.1 差异分析
        4.4.2 原因初探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实地调研的案例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5.1 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5.1.1 问卷设计与问卷调研
        5.1.2 现场访谈与整体概况
    5.2 集中绿地使用者行为分析
        5.2.1 使用者基本情况
        5.2.2 使用者活动时间规律
        5.2.3 使用者功能偏好分析
    5.3 集中绿地使用者满意度分析
        5.3.1 集中绿地功能布局
        5.3.2 集中绿地设施配置
        5.3.3 集中绿地景观风貌
    5.4 基于实地调研的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5.4.1 绩效的衡量与表达方式
        5.4.2 集中绿地布局绩效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
    6.1 集中绿地与规划要求的匹配
        6.1.1 集中绿地与容积率之间的匹配
        6.1.2 集中绿地与其他开发强度控制指标的匹配
    6.2 集中绿地与实用需求的匹配
        6.2.1 集中绿地功能布局引导
        6.2.2 集中绿地详细设计引导
    6.3 居住街坊集中绿地规划保障策略
        6.3.1 基于控规层面的保障策略
        6.3.2 基于修规层面的保障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案例居住街坊区位图
附录2 案例居住街坊现状总平面
附录3 案例居住街坊数据统计
附录4 案例居住街坊人均集中绿地数据统计
附录5 实地调研案例居住街坊日照分析结果
附录6 实地调研调查问卷
附录7 居住街坊集中绿地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3)自然山水影响下的紫阳县城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1.3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山水城市研究
        1.4.2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1.4.3 紫阳相关研究
        1.4.4 小结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紫阳县城自然山水环境分析
    2.1 县城基本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产业经济
        2.1.3 人口发展
        2.1.4 区域交通
    2.2 县城自然山水环境基础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环境
        2.2.3 水文气候
    2.3 县城自然山水环境特征
        2.3.1 山体特征
        2.3.2 水文特征
        2.3.3 山水格局特征
        2.3.4 山水文化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自然山水对紫阳县城空间形态的影响
    3.1 自然山水与县城空间形态演变
        3.1.1 早期至明清:因山水形胜立城
        3.1.2 明清至建国初期:据山近河团块发展
        3.1.3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依山滨河纺锤生长
        3.1.4 改革开放至今:依山跨河轴向扩张
    3.2 适应自然山水的县城空间形态特征解析
        3.2.1 空间边界特征
        3.2.2 空间结构特征
        3.2.3 用地布局特征
    3.3 自然山水约束下县城空间形态问题剖析
        3.3.1 边界突破山水限制,威胁山水生态安全
        3.3.2 城市空间结构失调,山水格局未能彰显
        3.3.3 城市用地布局失衡,与山水环境结合差
    3.4 本章小结
4 紫阳县城空间边界划定
    4.1 基于山水维育的空间边界划定思路
    4.2 空间边界拓展研判
        4.2.1 拓展的阶段性特征
        4.2.2 与山水维育的矛盾
        4.2.3 拓展的适宜性方式
    4.3 县城生态边界划定
        4.3.1 山水生态敏感性评价
        4.3.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4.3.3 生态边界的划定
    4.4 县城发展边界求取
        4.4.1 拓展范围计算
        4.4.2 拓展方向判定
        4.4.3 不同拓展方式下边界模拟
        4.4.4 发展边界的求取
    4.5 本章小结
5.紫阳县城空间结构组织
    5.1 融合山水格局的空间结构组织思路
    5.2 空间结构矛盾剖析
    5.3 县城功能结构架构
        5.3.1 功能构成和功能定位
        5.3.2 功能结构引导
        5.3.3 功能结构的架构
    5.4 县城路网结构组织
        5.4.1 车行路网组织
        5.4.2 慢行步道组织
        5.4.3 路网结构的综合组织
    5.5 本章小结
6.紫阳县城用地布局调整
    6.1 结合山水环境的用地布局调整思路
    6.2 用地布局问题判读
    6.3 布局体系引导
        6.3.1 生态用地要素
        6.3.2 生活用地要素
        6.3.3 生产用地要素
    6.4 用地布局调整
        6.4.1 生态用地调整
        6.4.2 生活用地调整
        6.4.3 生产用地调整
        6.4.4 用地布局的综合调整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4)基于支付意愿的干旱区绿洲城市居住区绿地愉悦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基于CVM和Tobit模型的支付意愿量化
        1.3.2 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及边际分析在1.
2 受访者使用情况、认知及支付意愿
    2.1 受访者对居住区绿地的使用情况及认知
    2.2 受访者支付意愿分析
3 基于Tobit模型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及居住区绿地愉悦价值测算
    3.1 居住区绿地支付意愿的四条假说
    3.2 计量模型构建
    3.3 计量结果与假说验证
        3.3.1 模型计量结果运用Stata15.
        3.3.2 模型假说验证及分析假说一:
    3.4 居住区绿地的居民支付意愿及愉悦价值
4 结论
5 讨论

(5)基于共生城市理论的鸟类与城市住区空间资源共享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关键点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关键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共生城市
        1.5.2 城市野生动物
        1.5.3 生物多样性
        1.5.4 生态位
    1.6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1.6.1 共生城市及其相关理论研究
        1.6.2 城市野生动物栖居研究
        1.6.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实践及设计
    1.7 小结
第2章 鸟类与城市住区共生现状研究方案
    2.1 研究物种——鸟类选择
    2.2 研究区域与场地
        2.2.1 研究区域
        2.2.2 研究场地
    2.3 调查方法
        2.3.1 鸟类调查
        2.3.2 植被建筑调查
        2.3.3 城市自然格局环境数据
        2.3.4 研究片区居民主观态度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1 鸟类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数据计算
        2.4.2 城市自然格局环境数据计算
        2.4.3 问卷评价体系与计算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片区环境鸟类与城市居民共生状况研究
    3.1 研究片区环境状况
        3.1.1 自然绿地格局状况
        3.1.2 居住区植物群落物种构成及植被组成分布状况
    3.2 鸟类群落特征分析
        3.2.1 鸟类群落特点及季相变化
        3.2.2 鸟类生态类型和取食类型
        3.2.3 各调研居住区鸟类群落分布特征分析
        3.2.4 行为状况及生态位分布
        3.2.5 鸟类空间集聚分布状况
    3.3 居住区居民态度调查结果分析
        3.3.1 居住区居民态度问卷受访居民人群结构分析
        3.3.2 居住区居民对鸟类态度问卷结果分析
        3.3.3 研究片区居住区居民观察到鸟类行为及地点情况
        3.3.4 研究片区居住区居民鸟类干扰容忍情况
        3.3.5 研究片区居住区居民空间资源分享意愿
    3.4 小结
        3.4.1 研究片区环境状况特征
        3.4.2 研究片区鸟类群落特征
        3.4.3 研究片区居住区居民态度特征
        3.4.4 小结
第4章 城市环境及居民态度对鸟类群落的影响研究
    4.1 城市环境与鸟类群落特征的关系
        4.1.1 景观格局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4.1.2 城市居住区建设指标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4.1.3 城市居住区植物群落构成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4.1.4 城市居住区植被组成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4.2 城市居住区居民态度与鸟类群落特征的关系
    4.3 小结
第5章 共生城市多物种空间资源共享基本策略
    5.1 共生城市规划管理策略
        5.1.1 政策管理
        5.1.2 公众教育
    5.2 共生城市生态建设评价因子制定
        5.2.1 关键物种多样性因子
        5.2.2 建设环境评价因子
        5.2.3 人类主观态度评价因子
    5.3 共生城市生态空间策略
        5.3.1 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构建
        5.3.2 城市密集建成区生态优化
    5.4 生态绿地及绿色建筑设施构建策略
        5.4.1 生态绿地构建策略
        5.4.2 分层立体绿化及构筑物设计
    5.5 植物生境设计及种类配置
        5.5.1 植物生境设计
        5.5.2 植物种类配置
    5.6 小结
第6章 城市居住区多物种空间资源共享的景观设计实践
    6.1 项目概况
        6.1.1 区位概况
        6.1.2 建设环境特征
        6.1.3 鸟类群落分布
        6.1.4 居住区居民态度调查分析
    6.2 设计理念及空间策略
        6.2.1 设计理念
        6.2.2 空间策略
        6.2.3 立体绿化及构筑物设计
        6.2.4 植物设计
    6.3 管理及评价策略
        6.3.1 管理策略
        6.3.2 动态评价监测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2 研究创新及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研究片区植物统计表
    附录二 :研究片区鸟类统计表
    附录三 :城市居民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 :指标体系专家权重问卷
    附录五 :研究片区实地调研及问卷结果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发展诉求
        1.1.3 现实困境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公共空间规模研究
        2.1.2 公共空间分布研究
        2.1.3 公共空间布局研究方法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公共空间规模研究
        2.2.2 公共空间分布研究
        2.2.3 公共空间布局研究方法
        2.2.4 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现状解析
    3.1 商洛中心城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环境
        3.1.3 社会经济
        3.1.4 城市建设
        3.1.5 人口发展
    3.2 现状公共空间解读
        3.2.1 现状公共空间的规模
        3.2.2 现状公共空间的分布
        3.2.3 公共空间使用者调查
    3.3 公共空间特征解析
        3.3.1 规模特征解析
        3.3.2 分布特征解析
    3.4 现状存在问题
        3.4.1 公共空间规模不足
        3.4.2 公共空间分布不均
    3.5 本章小结
4 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布局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
    4.1 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4.1.1 居民使用需求
        4.1.2 城市空间形态
        4.1.3 交通可达程度
    4.2 布局优化思路
        4.2.1 构建系统性公共空间
        4.2.2 构建均衡性公共空间
        4.2.3 构建人本化公共空间
    4.3 布局路径构建
        4.3.1 适宜性规模预测
        4.3.2 均等性分布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指标划定及规模预测
    5.1 人口预测
        5.1.1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5.1.2 社区人口规模预测与空间分布
    5.2 人均指标划定
        5.2.1 人均指标影响因素
        5.2.2 绿地广场指标划定
        5.2.3 体育场地指标划定
    5.3 公共空间规模预测
        5.3.1 绿地广场规模预测
        5.3.2 体育场地规模预测
        5.3.3 公共空间总规模预测
    5.4 本章小结
6 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分布优化及验证
    6.1 公共空间分布引导
        6.1.1 绿地广场分布引导
        6.1.2 体育场地分布引导
    6.2 公共空间分布优化
        6.2.1 绿地广场分布优化
        6.2.2 体育场地分布优化
    6.3 公共空间优化验证
        6.3.1 绿地广场优化验证
        6.3.2 体育场地优化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7)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区域发展背景
        1.1.3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城市居住区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研究
        1.4.2 国内城市居住区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研究
        1.4.3 总结
    1.5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居住区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认知
    2.1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概念解析
    2.2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研究内容
    2.3 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因素
        2.3.1 自然环境的影响
        2.3.2 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
        2.3.3 住房制度改革及政策的推动
        2.3.4 城市历史进程的演进
        2.3.5 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
    2.4 本章小结
3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发展与现状总结
    3.1 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居住区发展历程
        3.1.1 居住区发展的阶段划分
        3.1.2 各时期居住区发展历程
        3.1.3 各时期居住区与城市的关系
    3.2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分布现状
        3.2.1 中心城区居住区概况
        3.2.2 中心城区居住区分类情况
        3.2.3 中心城区居住区布局倾向
    3.3 本章小结
4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形态及其空间特征
    4.1 建国后住宅建设的起步时期(1949-1978年)
        4.1.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1.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1.3 街坊制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2 改革开放后住宅建设大力发展时期(1979-1995年)
        4.2.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2.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2.3 单位制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3 市场经济时期住宅需求多元化阶段(1996-2019年)
        4.3.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3.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3.3 商品房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4 居住区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方法
    5.1 既有居住区空间形态的优化方法
    5.2 包头市中心城区新建居住区空间形态探讨
        5.2.1 适宜包头市中心城区的居住区合理建设规模建议
        5.2.2 新建居住区空间形态建设模式的思考
    5.3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5.3.1 多元化背景下的居住区建设与发展
        5.3.2 居住区良好交流空间的塑造
        5.3.3 居住区智慧化与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居住区信息统计表
附录B 图表目录
附录C 包头城市居民调查问卷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8)公园城市背景下小城市全域公园系统规划研究 ——以东营市利津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小城市全域公园系统概述
    2.1 相关概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 小城市全域公园系统
第3章 小城市全域公园系统评价方法
    3.1 小城市全域公园系统评价相关理论
    3.2 小城市全域公园系统评价体系构建
第4章 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现状评价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居民游憩特征调查结果分析
    4.3 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规划格局分析
    4.4 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主要问题总结
第5章 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规划优化对策
    5.1 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优化原则
    5.2 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优化布局与结构
    5.3 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优化策略
    5.4 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规划成果
    5.5 总结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与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利津县全域公园系统问卷调查表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9)城市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化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城市水问题
        1.1.2 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建设
        1.1.3 居住区雨洪管理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居住区雨洪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雨洪管理基本内涵及主要理论体系
        2.1.1 雨洪管理的基本内涵
        2.1.2 雨洪管理的主要目标
        2.1.3 国际代表性雨洪管理体系和理论
    2.2 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概述
        2.2.1 相关概念
        2.2.2 居住区雨洪设施景观化设计趋势
        2.2.3 居住区雨洪管理-景观系统构建的意义
        2.2.4 居住区雨洪设施景观化设计内容
    2.3 居住区雨洪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2.3.1 汉诺威康斯伯格社区
        2.3.2 第八街哈斯洛住宅社区开放空间设计
        2.3.3 天福和园A区住宅景观设计
        2.3.4 设计案例综合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城市居住区雨洪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3.1 居住区雨洪管理目标与设计原则
        3.1.1 管理目标
        3.1.2 设计原则
    3.2 居住区雨洪管理设施分析
        3.2.1 渗透收集设施
        3.2.2 传输净化设施
        3.2.3 调蓄利用设施
    3.3 居住区雨洪管理网络构建
        3.3.1 雨洪管理网络工作流程
        3.3.2 设施布局规划
        3.3.3 设施规模设计
    3.4 居住区雨洪景观设计实现途径
        3.4.1 建筑雨洪景观设计
        3.4.2 雨洪景观铺装设计
        3.4.3 雨洪景观竖向设计
        3.4.4 雨洪景观与水景
        3.4.5 雨洪景观植物选择
        3.4.6 雨洪景观小品设计
    3.5 居住区雨洪景观设计相关非物质性要素
        3.5.1 生态社区与相关技术措施
        3.5.2 人文美学与科普教育
        3.5.3 相关政策法规制定
        3.5.4 其他相关要素
    3.6 小结
第四章 杭州市居住区雨洪设施应用与景观化现状调研
    4.1 调研背景
        4.1.1 杭州市自然条件
        4.1.2 杭州市雨水问题
        4.1.3 调研对象与研究方法
        4.1.4 调研对象概览
    4.2 居住区实地调研
        4.2.1 山水人家
        4.2.2 仓基新村
        4.2.3 安吉路小区
        4.2.4 美政花苑
        4.2.5 德信早城
    4.3 调研结果与分析
        4.3.1 调研居住区用水供水分析
        4.3.2 调研居住区雨洪设施与景观化现状分析
        4.3.3 调研居住区问题分析
    4.4 优化对策
        4.4.1 提升更新雨洪处理方式,注重功能平衡
        4.4.2 加强系统建设,注重生态效益
        4.4.3 优化雨洪设施景观化设计,提升环境品质
        4.4.4 增加公众认识度,提升认同感和参与感
    4.5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居住区雨洪景观设计实践
    5.1 项目背景
        5.1.1 项目概况
        5.1.2 场地主要存在的问题
        5.1.3 场地设计优势
    5.2 设计策略
        5.2.1 设计目标
        5.2.2 设计理念
        5.2.3 设计流程
    5.3 总体规划设计
        5.3.1 设计总平面
        5.3.2 功能分区
        5.3.3 设施选择
        5.3.4 雨洪管理网络建立
    5.4 雨洪景观更新设计
        5.4.1 建筑景观设计
        5.4.2 景观铺装设计
        5.4.3 景观竖向设计
        5.4.4 景观水体设计
        5.4.5 分区植物设计
    5.5 景观小品专项设计
        5.5.1 慢行系统
        5.5.2 游憩设施
        5.5.3 科普导视系统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重庆主城区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国城乡发展的必然产物
        1.1.2 重庆市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情况
        1.1.3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时代要求
        1.1.4 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辨析
        1.3.2 居住区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3.3 乡村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3.4 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1.4 研究范畴的界定
        1.4.1 新型农村社区
        1.4.2 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
        1.4.3 植物景观评价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与论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植物景观
    2.2 景观生态学
    2.3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
    2.4 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第3章 实地调查
    3.1 调查区域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1.2 气候条件
        3.1.3 植物资源及绿化概况
    3.2 调查社区选取
        3.2.1 选取原则
        3.2.2 调查社区的确定
        3.2.3 调查对象概况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种类构成
        3.4.2 植物景观风格
        3.4.3 植物景观类型
        3.4.4 植物景观功能
        3.4.5 植物景观管护
        3.4.6 植物景观满意度
    3.5 小结
第4章 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的确定依据及步骤
        4.1.1 评价指标筛选
        4.1.2 评价指标修正
        4.1.3 评价指标确定
    4.2 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4.2.1 美学功能指标
        4.2.2 生态功能指标
        4.2.3 人文特色指标
        4.2.4 建管成本指标
    4.3 评价指标赋权
        4.3.1 权重值计算方法
        4.3.2 权重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4.5 综合评价构建
第5章 新型农村社区综合评价与优化
    5.1 评价对象
    5.2 数据获取方法
    5.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综合评价结果
        5.3.2 综合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5.3.3 准则层及指标层评价结果论证分析
    5.4 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5.5 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5.5.1 整体设计思路
        5.5.2 各类型植物景观设计思路
        5.5.3 植物种类及配置推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重庆市主城区农民新村社区建设及市级示范点名单
    附录2 植物名录表
    附录3 社区居民需求与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城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
    附录5 评价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6 评价指标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7 定性评价指标社区居民打分问卷
    附录8 各社区定量指标调查数据计算结果
    附录9 各社区定性指标调查数据统计及计算结果
    附录10 样地调查情况表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四、小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下陇东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控规编制策略研究——以环县旧城局部片区控规为例[A]. 魏智丹,林高瑞.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详细规划), 2021
  • [2]西安市雁塔区城市居住街坊集中绿地布局绩效研究[D]. 谭若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自然山水影响下的紫阳县城空间形态研究[D]. 郭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支付意愿的干旱区绿洲城市居住区绿地愉悦价值研究[J]. 刘雅轩,白亚娟,马远. 干旱区地理, 2020(04)
  • [5]基于共生城市理论的鸟类与城市住区空间资源共享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周和宁.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商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布局研究[D]. 王贺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D]. 常雪娃.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8]公园城市背景下小城市全域公园系统规划研究 ——以东营市利津县为例[D]. 秦桢.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9]城市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化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D]. 徐雅妮.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10]重庆主城区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及其优化[D]. 卢雯韬.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小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