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放疗后存活5年以上患者生活质量观察

食管癌放疗后存活5年以上患者生活质量观察

一、食管癌放疗后存活5年以上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整合多维组学数据指导食管癌精准放疗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52介导食管癌放疗抵抗及其联合组学数据构建放疗新型疗效预测模型第一节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52在食管癌放疗抵抗能力传递中的作用及机制食管癌为发病第七、死亡第六的消化系统常见罹患癌种。放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策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肿瘤放疗抵抗生物学特性的存在,致使局部未控和区域复发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患者疗效和预后。因此,有效逆转放疗抗拒表型是当前食管癌临床实践中的一大挑战。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由200个以上核苷酸构成,无编码蛋白功能的RNA。LncRNA以其序列或结构多样性与DNA、R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在不同生物学层面调节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等生物学特性。最新证据揭示了它在肿瘤放疗抵抗中的重要调控潜力,发现多种与食管癌放疗抵抗密切相关lncRNAs,如lncRNADNM3OS,FAM201A,POU5F1B,TUG1等,并对其诱导放疗抗拒潜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然而,更多新型lncRNAs分子尚待探讨,以进一步有效发掘诊疗预测标志物,透彻阐明食管癌放疗抵抗关键治疗靶点和信号通路机制。外泌体是一类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直径介于30-200nm、来源于活细胞的微小囊泡。它携带并转运蛋白质、脂类、RNA及DNA等物质,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涉及诸多肿瘤进展过程。更值得关注的是,外泌体在诱发肿瘤放疗抵抗中也具有重要功能。越来越多证据支持,外泌体作为信号物质载体能够富集lncRNAs,在细胞间辐射耐受能力传递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然而,鲜有研究对外泌体来源lncRNAs在食管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展开探讨。目的:首先,筛选并鉴定食管癌放疗抵抗相关外泌体lncRNAs;其次,论证候选lncRNA对食管癌放疗抵抗调控功能;此外,进一步证实外泌体来源候选lncRNA在食管癌辐射耐受能力传递中的关键作用;最后,初步阐明候选lncRNA参与调控食管癌放疗抵抗潜在机制。总之,本研究旨在发掘有效预测食管癌放疗反应新型标志物,阐明逆转放疗抵抗的关键治疗靶点及潜在机制。方法:1.食管癌放疗抵抗相关外泌体lncRNAs筛选与验证:前瞻性收集食管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以疗效结局为依据,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及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定义为放疗敏感,而病灶稳定(stable disease,SD)及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定义为放疗抵抗。随机各选取5例放疗抵抗及敏感患者血浆,外泌体经由超速离心法分离,而后用透射电镜、粒径分析及western blot进行鉴定。送检血浆外泌体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与放疗抵抗潜在相关lncRNAs,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验证。应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候选lncRNA(ENST00000462352)在放疗疗效预测中价值。2.LncRNA ENST00000462352促进食管癌放疗抵抗性:构建放疗抵抗细胞KYSE-30R/150R,通过克隆形成实验、CCK-8活性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及凋亡实验对放疗抗性进行成功验证。构建过表达或干扰lncRNA ENST00000462352及阴性对照慢病毒载体,稳定转染细胞KYSE-30/R、KYSE-150/R且感染效果经PCR充分验证。基于克隆形成实验、CCK-8活性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及凋亡实验在体外水平观察lncRNA ENST00000462352对肿瘤放疗抵抗影响。此外,使用干扰lncRNA ENST00000462352及阴性对照的稳转且抗性良好细胞KYSE-30R/150R,构建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给予肿瘤局部放疗后,记录生长体积及重量,从而在体内水平明确lncRNA ENST00000462352对肿瘤放疗抵抗作用。3.外泌体转移lncRNA ENST00000462352介导食管癌辐射耐受能力传递:通过FISH探针、RNA核质分离以及PCR确定胞内外lncRNA ENST0000462352存在情况。使用PKH67染料标记放疗抵抗细胞KYSE-30R/150R外泌体,将其与放疗敏感细胞KYSE-30/150共培养,观察受体细胞摄入外泌体情况,并用PCR测定胞质内lncRNAENST00000462352表达水平。分别将放疗抵抗或敏感细胞外泌体与放疗敏感细胞共培养,借助克隆形成实验、CCK-8活性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及凋亡实验,观察不同干预下受体细胞辐射耐受能力,使用外泌体抑制剂GW4869对以上干预效果验证。构建放疗敏感细胞KYSE-30、KYSE-150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放疗抵抗或敏感细胞KYSE-30/30R、KYSE-150/150R外泌体干预。X线照射后,观察肿瘤生长体积及重量。4.LncRNAENST00000462352 通过 miR-424-5p 靶向调控 CyclinD1/E1-pRb-E2F1信号通路影响食管癌放疗抵抗性的初步机制:基于生物信息学算法预测lncRNA ENST00000462352可能与miRNA-424-5p结合,并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确认。通过Targetscan等数据库以及既往文献报道,miRNA-424-5p靶向作用于下游蛋白CyclinD1/E1,并调控CyclinD1/E1-pRb-E2F1 信号通路。采用 PCR 及 western blot 对 lncRNA ENST00000462352、miRNA-424-5p、CyclinD1/E1、pRb、E2F1 之间关系进行验证。结果:1.通过透射电镜、粒径分析及特征性蛋白CD63、CD81表达检测成功对分离的血浆外泌体进行鉴定。基于测序结果,选取其中前10位与放疗抵抗密切相关 lncRNAs,即:ENST00000462352、ENST00000469143、ENST00000470017、ENST00000480354、ENST00000531702、ENST00000606993、ENST00000602436、ENST00000609090、ENST00000624324、ENST00000624705 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lncRNAs,lncRNAENST00000462352在放疗抵抗及敏感者之间差异最显着,抵抗者血浆外泌体ENST0000046235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敏感者(P=0.001)。此外,lncRNA ENST00000462352 预测放疗疗效 AUC 达到了 0.729(95%CI 0.618-0.840)。总之,lncRNAENST00000462352 与食管癌放疗抗拒密切相关,确定为后续研究对象。2.在过表达或干扰lncRNA ENST00000462352及阴性对照的稳转细胞KYSE-30/R及KYSE-150/R中,总结克隆形成实验、CCK-8活性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及凋亡实验,结果表明:经X线照射后,相比于对照组,过表达lncRNA ENST00000462352组克隆形成能力增强,细胞活性提高,凋亡比例降低,以及S期细胞增多,而G0/G1期细胞减少(P<0.05),具有明显放疗抵抗表型;而干扰lncRNA ENST00000462352组,则显着减弱放疗抗性,观察到与上述相反结果。此外,动物实验揭示:与对照组相比,干扰lncRNA ENST00000462352组明显减弱放疗抗性而提高放疗敏感性,致使肿瘤于放疗后增殖明显变慢,体积(P=0.009)及重量(P=0.004)显着降低。3.FISH探针及RNA核质分离实验明确了 lncRNA ENST00000462352主要高表达于胞质内。应用PCR测定细胞上清、上清外泌体以及去除外泌体上清lncRNA ENST00000462352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外泌体是胞外lncRNA ENST00000462352主要存在形式。另外,放疗抵抗细胞外泌体lncRNA ENST00000462352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放疗敏感细胞。4.放疗抵抗细胞KYSE-30R/150R外泌体经与放疗敏感细胞KYSE-30/150共培养后,可以有效被受体细胞摄入,并致使其胞质内lncRNAENST00000462352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分别将放疗抵抗及敏感细胞外泌体与放疗敏感细胞共培养,基于克隆形成实验、CCK-8活性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及凋亡实验,发现:相较对照组,接受抵抗细胞外泌体的受体细胞放疗抗拒能力明显提高,表现为:接受放疗后,克隆形成能力提高,活性增强,凋亡比例减少,以及S期细胞比例增多,而G0/G1、G2/M期细胞比例减少(P<0.05)。应用外泌体抑制剂GW4869阻滞放疗抵抗细胞外泌体后,则有效逆转了受体细胞放疗抗性,上述干预效果消失。动物实验结果表明:X线照射后,与放疗敏感细胞外泌体干预组相比,经放疗抵抗细胞外泌体处理组,有效提高了受体细胞放疗抗性,致使肿瘤增殖加快,体积(P=0.031)及重量(P=0.001)显着提高。6.双荧光素酶报告证实了 lncRNA ENST00000462352 与 miRNA-424-5p 之间相互作用。PCR及western blot结果一致表明:在KYSE-30/R细胞中,相较于对照,过表达lncRNA ENST00000462352会降低miRNA-424-5p表达水平,而升高 CyclinD1、CyclinE1、pRb、E2F1 表达水平。干扰 lncRNA ENST00000462352 会升高 miRNA-424-5p 表达水平,而降低 CyclinD1、CyclinE1、pRb、E2F1表达水平。此外,相较于未照射细胞,接受放疗的细胞miR-424-5p均会不同程度升高,而CyclinD1、CyclinE1、pRb、E2F1表达水平则不同程度降低。结论:首次阐明lncRNA ENST00000462352是食管癌放疗疗效新型预测标志物,并证实其在食管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创新性揭示外泌体转移lncRNA ENST00000462352参与调控食管癌辐射耐受能力传递;初步探讨了 lncRNA ENST00000462352通过miR-424-5p靶向调控细胞周期信号通路CyclinD1/E1-pRb-E2F1,进而影响食管癌放疗抵抗的潜在分子机制。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靶向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2 及 CyclinD1/E1-pRb-E2F1 信号通路的治疗或与放疗联合可能能够有效克服食管癌放疗抵抗性。第二节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52联合多维组学数据构建食管癌放疗新型疗效预测模型在第一节中,我们证实了外泌体lncRNA ENST00000462352在食管癌放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但客观来讲,其评估效能有限,更多兼具高灵敏度及特异度的新型标志物尚待发掘。肿瘤内在生物学特性,如增殖、坏死、出血和低氧等微观表型是影响放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最新证据表明,影像组学分析技术能够将传统医学图像处理为一组高维、定量特征,从而客观、准确量化上述表型,有望成为预测肿瘤疗效的新型标志物。然而,关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组学评估食管癌放疗效果的研究极其有限,预测价值仍待考量。此外,食管癌发生、发展具有复杂性以及异质性,考虑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相关的多维信息之间密切联系、互为补充,将其整合应用或许能够极大提高对疗效评估效能,但仍需展开深入探索。目的:一方面,本研究拟证实CT影像组学在食管癌放疗效果预测中的价值;另一方面,基于前期研究,将与放疗疗效显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外泌体lncRNA ENST00000462352及其他临床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创新性开发多维组学数据放疗效果评价模型,有效提高疗效预测效价,进而指导临床医生对异质性食管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前瞻性入组86例就诊于我院接受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前诊断性胸部强化CT上勾画食管原发肿瘤病灶作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interest,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为了减少操作者偏倚,先后进行两次勾画,间隔时间为2个月。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ICC)比较两次获取特征稳定性,选择ICC>0.8特征用于后续研究。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挑选出与放疗反应潜在联系的影像组学特征,用以形成影像组学标签。应用AUC评估影像组学标签对放疗疗效预测效能。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方法预判候选因素与放疗疗效的潜在联系。基于选择出的与放疗效果密切相关参数构建logistic逻辑分类器,并应用AUC评估模型预测性能。结果:总共提取了 850个CT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得到7个与放疗疗效密切相关参数,即:originalshapeMaximum2DDiameterColumn、originalglrlmShortRunLowGrayLevelEmphasis、waveletLHHglcmImc1、waveletHLHgldmLargeDependenceHighGrayLevelEmphasis、waveletHLHgldmSmall DependenceLowGrayLevelEmphasis、waveletHLHfirstorderTotalEnergy、waveletLLLfirstorderSkewness。使用上述指标拟合开发了评价放疗效果的影像组学标签,AUC达到了 0.807(95%CI 0.710-0.904)。单因素logistic结果表明:影像组学标签、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52、肿瘤分化程度、长度、TNM分期、血淋比、粒淋比和淋单比是放疗反应潜在预测标志物。多因素logistic结果发现:病灶长度(P=0.008,OR 0.129,95%CI 0.028-0.589)、外泌体 lncRNA ENST00000462352(P=0.047,OR 0.246,95%CI 0.061-0.981)及影像组学标签(P<0.001,OR 36.397,95%CI 4.935-268.428)是放疗疗效独立预测因子。综合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结果后,选取最优指标进行拟合,开发了 4种疗效预测logistic分类器,即:传统临床模型(肿瘤长度、TNM分期联合)、lncRNAENST00000462352模型(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52、肿瘤长度、粒淋比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标签、肿瘤长度联合)以及多维组学数据模型(影像组学标签、肿瘤长度、外泌体 lncRNAENST00000462352 联合),AUC 分别为0.726(95%CI 0.617-0.836)、0.847(95%CI 0.758-0.937)、0.880(95%CI 0.804-0.956)、0.894(95%CI 0.827-0.960)。相比于其他3种模型,将不同层面肿瘤信息充分整合开发的新型多维组学数据logistic分类器疗效评估能力最强,最有临床实用价值。结论:开发并证实CT影像组学标签是预测放疗疗效强有力的新型影像标志物。首次创新性整合影像组学标签、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52、肿瘤长度、TNM分期以及粒淋比构建了智能个体化预测放疗反应logistic分类器。这些模型是早期识别食管癌放疗反应的精准、便捷工具,为有效改善疗效欠佳的临床治疗瓶颈提供重要技术支持。第二章 应用机器学习开发多维信息Nomogram模型和风险分类系统预测食管癌放化疗生存无法予以手术的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是首选的干预措施,但约一半患者出现局部肿瘤未控和复发,总体生存差强人意。尽早辨别复发或死亡高风险患者,对其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或许能够获益。目前,TNM分期系统是评估肿瘤预后最常用方法。然而,仅仅依靠传统、单一的TNM分期策略评判预后存在片面性,也忽略了个体异质性,积极发掘新型多维预后标志物具有广阔研究前景。近年,影像组学在食管癌诊疗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为探寻预后标志物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但尚需对其转化应用价值充分论证。此外,考虑食管癌复杂生物学特质及异质性,有效集成多维信息,能够提高预后评估潜能。目的:本研究首先针对放疗期间动态变化CT影像组学特征在食管癌预后监测中的意义展开探讨,发掘高效预测生存的创新性影像标志物。其次,将与预后显着相关影像组学特征、临床病理参数及血液指标进行整合,构建多维信息集成Nomogram预后模型以及风险分类系统,旨在个体化、精准化预测生存以及有效区分不同预后风险人群,进而为改善生存提供针对性诊疗策略。方法:从两个医疗机构共计入组298例食管癌患者,分为训练组(n=168)和验证组(n=130)。以食管原发肿瘤病灶作为ROIs,从放疗定位及复位CT图像中提取了 850个影像组学特征,进一步评估了这组特征的动态变化。为了有效减少偏倚,在完成初始勾画后间隔2个月,随机选取30例患者再次勾画。基于两次勾画结果计算ICC,将ICC>0.8的稳健特征用于后续分析。使用LASSO算法,筛选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密切联系增量影像组学特征(delta radiomics feature,ΔRF),并用来构建OS、PFS相关影像组学标签。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明确OS、PFS潜在高危因素。基于多因素结果,将影像组学标签、临床病理特征和血液参数有效整合用于开发多维信息OS及PFS Nomogram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通过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index,C index)、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临床应用价值。使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比较Nomogram模型及传统临床模型预后监测效能。通过递归分割分析(recursive partition analysis,RPA)算法开发风险分类系统。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观测系统区分不同预后风险患者潜力。结果:筛选出8个与OS密切相关△RF,7个与PFS紧密联系ΔRF,并用来构建OS、PFS相关影像组学标签。我们发现:在训练组中,OS较长者的影像组学标签明显高于较短者(为0.29±0.34vs-0.17±0.36,P<0.001)。类似的,较长PFS者的影像组学标签也显着高于较短者(0.28±0.35 vs-0.07±0.26,P<0.001),上述结果在验证组中进一步被证实。总之,研究结论揭示影像组学标签与OS、PFS具有潜在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结果表明:分化程度、病变长度、TNM分期、治疗前后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变化率、影像组学标签是OS、PFS(P<0.05)独立预测因子。应用机器学习整合上述因素构建了 OS及PFS Nomogram预测模型。在训练组中,该模型区分OS、PFS的C指数分别为0.951(95%CI0.922-0.981)、0.902(0.857-0.947),而在验证组中,C 指数分别为 0.917(95%CI 0.866-0.968)、0.922(0.873-0.972),证实了卓越辨识能力。校准曲线和DCA论证了Nomogram模型临床可行性和实用性。NRI证明了 Nomogram模型在预测OS、PFS方面均优于传统临床模型(NRI>0)。此外,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出风险分类系统能够有效划分不同预后状况人群(P<0.001)。结论:基于放疗期间动态变化ΔRF开发的影像组学标签是OS、PFS新型定量影像标志物。应用机器学习首次将影像组学标签、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液指标整合,构建了精准个体化OS、PFSNomogram模型以及高效区分不同预后亚组的风险分类系统,为临床医生合理制定诊疗策略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第三章 基于多模态组学数据构建智能Nomogram模型和风险分类系统预测食管癌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炎(radiationpneumonitis,RP)是胸部放疗过程中应予以充分重视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事件,它不仅会有损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大幅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危害生命。既往研究揭示肺部剂量学参数和宿主特定临床因素是诱发RP高危因素,但仍存在争议,尚需开发新型标志物对其有效监测。目前,临床实践中对RP评估标准仍是定性且主观的,采用客观定量手段来识别RP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必要性。近年,影像组学的发展为量化评估RP带来了曙光。更重要的是,将不同维度多模态数据整合分析,是提高RP预测效能最有前景方法。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评估CT动态影像组学参数表征放疗诱发肺部损伤的能力,观察多维影像信息集成的组学标签是否为监测严重急性放射性肺炎(severe acute radiation pneumonitis,SARP)新型定量图像标志物。另外,整合与SARP潜在相关多模态数据,即影像组学标签、临床病理因素、血液指标和剂量参数构建Nomogram模型及风险分类系统。基于这些简便且易操作的智能化工具,旨在个体化预测SARP发生,精准区分不同风险人群,进而针对异质性患者制定最合适的干预措施和随诊策略。方法:从两个独立医疗机构招募了 400名食管癌患者,分为训练组(n=200)和验证组(n=200)。从放疗定位及复位CT图像中分别提取了 850个肺部影像组学特征,并观察放疗期间这组特征的相对改变。随机选择40例患者在初始勾画后间隔2个月再次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应用这40例患者前后两次影像组学数据集计算ICC,获取ICC>0.8的稳健特征,用于后续分析。使用LASSO算法筛选预测SARP最具潜力ΔRF,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基于多因素分析,将与SARP密切相关的多模态数据,即:影像组学标签、临床病理特征、血液指标和剂量参数联合,开发Nomogram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通过C指数,校准曲线和DCA分别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用于评估该模型预测效能和实用价值。应用RPA算法生成SARP风险分类系统。结果:筛选得到24个ΔRF与SARP显着相关,进而用以开发出影像组学标签。无论在训练组还是验证组中,SARP患者影像组学标签均明显高于未发生SARP患者(0.02±1.06 vs-2.10±1.06,P<0.001;-0.34±1.02 vs-2.17±1.23,P<0.001),充分揭示出影像组学标签辨识SARP的高效性能。多因素回归明确了,影像组学标签(OR 196.366;95%CI29.934-1288.165;P<0.001)、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score,SGA;OR 11.107;95%CI 1.928-63.998;P=0.007;OR 30.869;95%CI 4.087-233.139,P=0.001)、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 score,PFS;OR6.921;95%CI 1.358-35.273;P=0.020)、肺部平均剂量(mean lung dose,MLD;OR 9.383;95%CI 2.176-40.463;P=0.003)和放疗期间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4 周变化率(the change ratio of 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 at4 weeks during RT,Δ4w SⅡ;OR 16.437;95%CI 2.551-105.901;P=0.003)是SARP独立预测因素。基于多因素结果,整合多模态数据开发了预测SARP智能Nomogram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该模型C指数分别为0.975(95%CI 0.953-0.996)和 0.921(95%CI 0.876-0.966),完美展现了 SARP 辨识能力,而校准曲线和DCA则证实临床可行性和实用性。此外,风险分类系统在SARP不同亚群分层方面也具有卓越性能(P<0.001)。结论:首次证实CT影像组学标签是预测SARP新型非侵入性图像标志物。整合影像组学标签、临床病理特征、血液指标及剂量参数创新性构建多模态智能Nomogram模型及风险分类系统,旨在个体化、精准化预测SARP发生及有效区分不同风险等级人群,进而指导临床决策和提供咨询服务。

吴艳秋[2](2020)在《扶正降逆通幽汤治疗食管癌Ⅳ期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扶正降逆通幽汤治疗食管癌Ⅳ期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食管癌Ⅳ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口服消癌平片,8片/次,3次/日,治疗组予扶正降逆通幽汤加减治疗,水煎服,3次/日。两组均以连续治疗2个月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KPS评分、生命质量、免疫功能、不良反应的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接受坚持长期服药的患者随访生存期。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生存和生命质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虽中医证候中的胸背疼痛(P=0.056)以及生命质量症状领域中的疼痛(P=0.069)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经治疗后疼痛改善率为36.36%,稳定率为54.55%,总体能稳定和改善症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但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免疫指标中的CD3+(P=0.085)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不良反应改善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一疗程中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0,对照组10%。治疗组中位生存期(10.27±5.57)个月,半年生存率86.36%,对照组中位生存期(9.05±4.55)个月,半年生存率7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降逆通幽汤对食管癌Ⅳ期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不良反应,且使用安全。

张泽高[3](2020)在《放疗诱导的食管癌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对细胞功能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放疗是食管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但放疗抵抗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机制不明。放射线可诱导基因表达的变化,而一些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促使细胞表型的变化,改变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肿瘤对放射性的耐受以及促进肿瘤的转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食管癌细胞在放疗压力下,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并对部分基因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探讨部分显着上调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对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为探讨放疗抵抗机制的探索提高理论依据。方法:入组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行放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9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LISA)检测血清TGF-β1水平,放疗后三年随访,分析TGF-β1对中位生存期的影响。体外培养人食管癌细胞(Eca-109细胞系)并进行放疗,分割剂量为3Gy/次,累积剂量分别6Gy,15Gy,18Gy,21Gy,动态观察存活细胞形态学变化,以及细胞周期变化。提取细胞总m RNA,以剂量18Gy为实验组,剂量0Gy为对照组,采用全基因表达芯片(Gene Chip WT PLUS)检测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位分析(Gene Ontology Analysis)和信号通路分析(KEGG Pathway Analysis)以明确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子功能。根据分析结果选择显着上调表达且与肿瘤增殖转移复发相关的基因,进一步行RT-PCR检测验证和Western Blot验证,经过验证确定GDF15蛋白为研究目标基因,进一步行体外质粒载体过表达GDF15和以及sh RNA干扰表达,通过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GDF15对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验证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EMT相关指标,明确GDF15对EMT的影响。结果:全组食管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2月,早期(Ⅰ-Ⅱ)期、局部晚期(Ⅲ)期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1.43月VS 16.46月(χ2=14.366,P=0.001)。有无淋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46月VS 26.5月(χ2=8.739,P=0.003)。有淋巴结转移组血清TGF-β1水平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448.419±181.14pg/L VS 370.472±137.781 pg/L(t=2.338,P=0.021)。局晚期患者血清TGF-β1显着高于早期患者,分别为435.765±169.846 pg/L VS 361.935±149.366 pg/L(t=2.047,P=0.043),生存曲线分析,低水平组(<450pg/L)和高水平组(≥450pg/L),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83月VS 16.70月(Log Rankχ2=4.89,P=0.027)。食管癌细胞放疗后,细胞周期G2/M阻滞,Ki-72表达无差异,基因芯片筛选结果:总共筛选到975个差异表达的基因,233个上调表达,742个下调表达。上调表达基因前10位是:CCL5,CDKN1A,GDF15,OASL,ISG15,FXYD3,IFI27,YPEL3,PSCA。下调表达基因前10位分别是:PUS7,EEA1,SLC25A43,NUF2,TYW3,TRPM7,TRMT10C,GNL2,THOC1,PPP2R1B。差异表达基因富集GO分析结果排名前10位的生物学进展为: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核分裂,RNA聚合酶对RNA的编辑,核组分复合物合成,有丝分裂周期,基因表达进程,RNA处理进程,细胞分裂调节,非折叠蛋白处理。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排名前10位的为:,核糖体生物合成途径(P=7.74×10-08,Fold Enrich=4.33 Overlapping 18/72)排第一位,该途径由72个表达基因组成,其中18个基因存在显着的差异表达。排在第2位至第10位分别为炎症和感染(P=3.54×10-5),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P=6.32×10-4),同源重组(P=1.72×10-3,),m RNA监视信号通路(P=3.61×10-3),RNA转运(P=3.62×10-3),铂类药物抵抗(P=4.21×10-3),细胞周期(P=4.22×10-3),病毒致癌信号通路(P=7.14×10-3),错配修复(P=8.86×10-3)。RT-PCR结果显示,在放疗18Gy后与未放疗食管癌细胞内,CCL5 ISG15,GDF15三个基因m RNA表达显着升高,其中GDF15蛋白显着升高。GDF15过表达食管癌细胞118小时后,细胞活性为正常对照细胞的35.9%,细胞周期与对照细胞比较,G1期G2期指数无差异,S期在过表达组要显着低于干扰组(19.5±0.21 VS 20.3±0.21,P=0.07),过表达组细胞克隆形成率要显着低于干扰组细胞(30.5%VS 64.5%)。E-cadherin在过表达组和干扰组无显着差异(P=0.221),N-cadherin在过表达组合干扰组无显着差异(P=0.08)。结论:食管癌放疗患者的预后很差,血清TGF-β1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有淋巴结转移和分期较晚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升高,中位生存期较短。食管癌细胞放疗后,出现巨型化、畸形化、多核化等有丝分裂灾难样变化,与放疗后细胞周期G2/M阻滞相关。食管癌细胞放疗后,出现大量基因表达的变化,在表达上调的基因中包含大量与应激、炎症、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类基因,其中CCL5,GDF15,ISG15的m RNA表达显着升高,GDF15蛋白显着升高。在表达下调的基因中包含了有丝分裂、细胞周期、DNA修复类基因。本研究显示了GDF15对肿瘤细胞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具有抑制作用,主要抑制在细胞周期S期,GDF15对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无明显的影响。

罗宏涛[4](2020)在《LIF对食管鳞癌中不同LET射线辐射应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对低线性能量传递(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X射线中度敏感,放疗后局部控制率低,极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碳离子为高LET射线,具有优于低LET射线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特性,对低LET X射线辐射不敏感或辐射抗拒肿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通过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糖蛋白(gp)-130传递信号,激活STAT3信号通路,刺激肿瘤的生长、增殖和转移,与化疗耐药和放疗抗拒相关。本研究拟采用低LET X射线和高LET碳离子射线辐照食管鳞癌细胞,分析LIF对食管鳞癌细胞经不同LET射线辐照后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进一步为高LET碳离子治疗ESCC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X射线对ESCC细胞辐射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0、1、2和4 Gy X射线辐照ECA109和KYSE150细胞,采用克隆存活实验检测各剂量X射线对两种细胞存活情况的影响,CCK8法检测各剂量X射线对两种细胞在辐照后24、48和72 h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剂量X射线对ECA109和KYSE150细胞辐照后24和48 h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2 Gy X射线辐照ECA109细胞后48 h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检测2 Gy X射线辐照ECA109细胞后48 h对γH2AX蛋白的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2 Gy X射线辐照ECA109细胞后48 h对Bax,Bcl-2和γH2AX蛋白表达的影响。2.ECA109细胞中辐射抗性差异蛋白分子的筛选:根据上一步实验结果,选用2 Gy X射线辐照后培养48 h和未被辐照过的ECA109细胞两组样本,利用TMT蛋白定量技术进行蛋白组学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所得的结果经过差异分析,筛选得到显着差异的LIF蛋白分子。3.ESCC放疗患者血清中LIF的临床意义:采用ELISA检测60例ESCC患者放疗前后血清LIF浓度变化,并与30例健康者血清LIF浓度对照,观察血清LIF浓度变化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疾病预后之间的关系。4.LIF通过靶向STAT3在食管鳞癌细胞中生物学效应的探索:采用si RNA技术下调ECA109细胞中LIF分子后采用克隆形成实验,CCK8试验、凋亡实验、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LIF对ECA109细胞克隆形成、增殖、凋亡和转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利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ECA109细胞中LIF和STAT3的表达情况。5.LIF通过STAT3信号通路调控食管鳞癌细胞对碳离子的辐射应答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0、1、2和4 Gy碳离子辐照ECA109细胞,采用克隆存活实验检测各剂量碳离子对ECA109细胞存活情况的影响,CCK8法检测各剂量碳离子辐照ECA109细胞后24、48和72 h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剂量碳离子辐照ECA109细胞后24和48 h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碳离子辐照ECA109细胞后48 h对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碳离子辐照后ECA109细胞LIF,STAT3,MMP2,和E-cadherin m 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碳离子辐照后ECA109细胞LIF,STAT3,MMP2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不同剂量X射线对ECA109和KYSE150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具有差异,与0 Gy组比较:2 Gy X射线辐照后48 h,ECA109细胞的增殖无显着抑制(p>0.05),而KYSE150细胞增殖被显着抑制(p<0.05);ECA109细胞在4 Gy辐照后48h细胞周期发生阻滞(p<0.05),而KYSE150细胞在2和4 Gy辐照后48 h均出现细胞周期阻滞(p<0.05);ECA109细胞经4 Gy辐照后48 h细胞凋亡显着增加(p<0.05),而KYSE150细胞在2和4 Gy辐照后48 h细胞凋亡均显着增加(p<0.05);2 Gy X射线对ECA109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无显着变化(p>0.05);2 Gy组ECA109细胞γH2AX焦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Bcl-2和STAT3蛋白表达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本研究选用2 Gy X射线辐照后48 h的ECA109细胞行蛋白组学检测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399个(215个下调,184个上调),其中LIF的表达差异显着(p=0.0003),并且通过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LIF参与STAT3信号通路。3.临床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ESCC患者血清LIF浓度放疗前后分别为0.5224±0.1983μg/ml和0.3861±0.1506μg/ml,均高于健康对照者(0.3233±0.0985μg/ml)(p<0.05);ESCC患者血清LIF浓度与肿瘤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p<0.05);13例患者放疗后血清LIF浓度较放疗前升高,47例患者放疗后血清LIF浓度较放疗前降低,血清LIF浓度升高组和下降组在随访期内(36个月)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9.2%(9/13)和34.0%(16/47),(p=0.023);两组患者肿瘤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3.8%(7/13)和23.4%(11/47)(p=0.034)。两组患者1、2、3生存率分别为76.9%、46.2%、30.7%和85.1%、66.0%、46.8%(p=0.048)。4.敲低ECA109细胞中LIF结果显示:下调LIF可诱导ECA109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同时,下调LIF可降低ECA109细胞中STAT3的表达量(p<0.05)。5.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ECA109细胞结果显示:与0 Gy组比较,2和4 Gy碳离子可诱导ECA109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在G2期,抑制ECA10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转录和翻译水平检测结果显示:2和4 Gy碳离子可显着下调ECA109细胞中LIF、p-STAT3、STAT3和MMP2表达量,上调E-cadherin表达量(p<0.05)。结论1.2 Gy X射线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不显着,辐照后细胞中γH2AX表达显着上调,STAT3表达变化不显着。2.LIF在2 Gy X射线辐照后的食管鳞癌ECA109细胞中表达下调;血清LIF浓度与ESCC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预后具有相关性。3.食管鳞癌ECA109细胞中低表达的LIF通过靶向STAT3分子,介导STAT3信号通路调控食管鳞癌ECA109细胞的生物学行为。4.高LET碳离子通过下调食管鳞癌ECA109细胞中的LIF,诱导STAT3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从而调控食管鳞癌ECA109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黄亚[5](2020)在《食管癌放疗急性放射性损伤对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进一步明确心脏的放射损伤与食管恶性肿瘤放疗之间的关系;分析心脏功能受损后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我们分析了参与美国监视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癌症计划的8,210例食道癌幸存者的数据。描述性统计用于报告RT和非RT组的疾病特征,应用Cox风险比例回归和Kaplan-Meier方法确定独立的心脏死亡危险因素。同时收集了 2018年01月-2019年10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经病理及影像学确诊的胸段食管癌并初次行放射治疗的患者86例,验证食管癌放射性损伤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其中男67例,女1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5.66岁。分别于患者行放疗前、放疗剂量达40Gy、放疗结束后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查心肌酶谱分析心肌损伤后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主要观察1、放疗前后心脏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脏整体功能测量(TeiIndex-Tei指数)变化;2.放疗前后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的变化;3.放疗前后心肌厚度:正向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Positive systolic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SL Peak G)的变化。4.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1.在心脏相关存活率(cardiac specific survival,CCS)的影响因素中年龄(P<0.001;HR,14.297;95%CI:9.174-22.283)和放疗(P<0.001;HR,1.952;95%CI:1.684-2.263)被发现是.最重要的预后指标。年龄越大患者放疗后死于心脏相关疾病风险越高(P<0.001)。2.在食管胸中段癌(HR.872;95%CI:1.464-2.395;P<0.001)和胸下段癌(P<0.001;95%CI:1.464-1.772;HR,1.539)未接受辐照的患者中,具有CCS优势。颈段食管癌(P=0.273;95%CI:0.663-4.282;HR,1.685)和胸上段食管癌(P=0.181;95%CI:0.853-2.318;HR,1.406)无统计学差异。3.术前和术后放疗的患者比例约为4:1(1343对309)。与术后放疗组相比,术前放疗组患者的生存率较高,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01;95%CI,0.37-0.62;HR,0.48)。4.食管癌患者放疗后心脏射血分数较前下降,放疗前后LVEF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后左心房前后径较前降低,放疗前后LAD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5.放疗后心肌SL Peak G值增大,以二腔心的窗口下apAnt、basAnt、midAnt,在四腔心窗口下 apSept、apLat、midLat 先改变(P<0.05)。结论:1.心脏相关存活率与接受放射治疗、早期诊断、远处转移、黑人种族、年龄较大等相关。组织学和等级差异不能独立预测生存。在所有独立的预后因素中,年龄和放疗的影响较大。2.胸中段与胸下段食管癌放疗后心脏相关疾病发生率较高,胸上段和颈段食管癌放疗前后心脏相关存活率差距并无统计学意义。是因为胸中段和胸下段食管癌的放疗靶区临近心脏,心脏所受的射线剂量较高,放射性心脏损伤较严重。3.放射性心脏损伤在放疗后第一年风险相对较高,食管癌术后放疗比术前放疗发生心脏损伤风险大。这对于年轻患者来说可能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70岁以上的患者则风险较高。需尽量预防,降低心脏并发症的发生。4.食管癌患者放疗后左心房前后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减小,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食管癌患者放疗后,心脏功能较前下降。5.放射治疗后在超声心动图二腔心的窗口下apAnt、basAnt、midAnt,在四腔心窗口下apSept、apLat、midLat心肌SLPeak G值增大,提示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肌缺血。6.食管癌放疗后心肌酶谱检查与放疗前并无统计学意义的变化,心肌酶谱作为评价心脏放射损伤的的指标不具有敏感性。

周鹏程[6](2020)在《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根据相关报道,2012年世界新发食管癌病例约45.5万例,其中我国约25.9万例,死亡人数达21.1万例,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和第四位,5年生存率仅为15%~25%。手术是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长期效果不理想,术后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是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化疗是晚期食管癌或术后复发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前晚期食管癌化疗大多是以含铂类或氟尿嘧啶类方案为一线标准化疗方案,有效率约为40%左右。而对于一线化疗失败后的晚期食管癌,目前多以紫杉烷类如(紫杉醇、多西他赛)、伊立替康等为基础的单药或联合用药方案为主,但有效率仅为15-25%。因此,寻求更加有效的二线或三线治疗方案,已是极为迫切的社会需要及医学肿瘤研究难题。分子靶向治疗作用于肿瘤的特定靶点,主要通过抑制或干扰肿瘤发生及生长所需要的特定靶向分子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因分子靶向药物的特异性强,且毒副反应小,已是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对于食管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已有部分Ⅱ/Ⅲ期临床实验展开研究,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等的靶向治疗,取得一定成效。阿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抑制剂,能高选择性的竞争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抑制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多项临床实验表明阿帕替尼在治疗既往接受过2种及以上系统化疗后复发或进展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疗效可观,因此2014年10月阿帕替尼作为国产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在我国获得批准上市。此外,亦有多项临床研究报道了阿帕替尼在治疗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中令人满意。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阿帕替尼联合TP方案治疗化疗后复发或远处转移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既往均接受一线或二线化疗后复发或转移。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多西他赛加顺铂(TP方案)化疗方案:多西他赛总量60~75mg/m2,d1;顺铂总量75mg/m2,1次/天,分3天使用。观察组应用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加顺铂方案:阿帕替尼500mg/次,餐后半小时口服,1次/天;多西他赛、顺铂用法及用量与观察组相同。21天为1个治疗周期,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期以上。对比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局部控制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1.观察组局部控制率为8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6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33.3%(10/30),高于对照组的20%(6/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为5.0个月(95%CI:4.1~5.9)和3.8个月(95%CI:3.1~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血液不良反应中,观察组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不良反应中,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不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可得到缓解。3.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CEA、CYFRA21-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降低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与单独使用TP化疗方案相比,尽管没有降低客观缓解率、改善mPFS,但可明显提高疾病控制率,降低血清CEA、CYERA21-1水平,且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高。

罗辉[7](2020)在《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途径诱发内质网应激在改善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起源于食道上皮细胞,为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等原因,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偏晚期,无手术适应症。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难免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预后欠佳。目前,寻找放疗抵抗特异性标志物,应用小分子抑制剂,阻断放疗抵抗相关通路,改善射线敏感性,是提高放疗疗效的主要措施之一。此外,肿瘤免疫逃逸也是食管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放射治疗可以诱导部分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进一步增强食管癌细胞的免疫原性则可以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杀伤效果,这也是提高放疗疗效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选用临床食管癌放疗前后血浆标本,应用高通量组学筛选放疗抵抗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然后采用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观察其对放疗敏感性改善情况,阐述相关的机制;同时,我们进一步检测了小分子抑制剂和放疗在诱导食管癌细胞免疫原性死亡中的作用;此外,基于临床组织样本,评估相关的标记物在预测接受放疗的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最终,通过本研究,寻找潜在放疗抵抗靶点,深入阐述食管癌放疗抗拒的分子机制,以期为个体化精准放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指导。方法1.收集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血浆标本,通过质谱技术检测血浆标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筛选放射治疗前后差异表达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分析血浆样本,验证差异蛋白表达情况。2.筛选射线抵抗的食管癌细胞株,给予相应的小分子抑制剂(ERAD抑制剂),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克隆形成实验及单靶多击模型研究小分子抑制剂对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利用小核糖核酸(RNA)干扰基因沉默技术,使射线抵抗蛋白基因沉默,检测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改善情况;应用流式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情况;使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并阐明射线抵抗的具体分子机制。3.采用射线照射食管癌细胞,分别检测细胞膜表面钙网蛋白转位情况,细胞外三磷酸腺苷(AT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释放情况,观察肿瘤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发生情况;联合给予ERAD抑制剂处理食管癌细胞,检测免疫原性死亡水平的变化。4.收集接受放疗的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病理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放疗抵抗蛋白表达情况和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放疗过程中补体通路和内质网应激通路参与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的调控;而且,这两条通路部分蛋白质含量发生了显着的改变(p<0.05)。内质网应激中,包括未折叠蛋白应答(UPR)通路和ERAD途径与食管鳞癌放疗抵抗密切相关。经验证,放疗前后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升高的患者疗效欠佳。2.ERAD抑制剂和射线均能够抑制食管肿瘤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诱导细胞凋亡;低于阈值的内质网应激是导致肿瘤细胞放疗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采用小分子抑制剂阻断内质网应激中的ERAD通路能够改善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具体机制为:ERAD抑制剂可增加射线诱导的肿瘤细胞内质网应激水平,UPR通路表现为CHOP诱导的细胞凋亡途径;而且,ERAD抑制剂可显着增加肿瘤细胞的G2/M期阻滞。3.放疗可以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以中等剂量的射线照射最为明显;ERAD抑制剂联合放疗(≥6Gy)可显着诱导自噬引发的ATP细胞外释放;可导致强烈的内质网应激来增加钙网蛋白细胞膜转位;可促进肿瘤细胞坏死来增加HMGB1细胞外释放;总之,ERAD抑制剂对放疗诱发的免疫原性死亡有增效作用。4.接受放疗的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患者,BIP低表达者的总生存期(OS)明显优于高表达者(p<0.05);BIP是食管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1.基于质谱分析的食管癌血浆蛋白组学提示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与食管鳞癌放疗敏感性关系密切。2.低于阈值的内质网应激是放疗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靶向内质网应激中的ERAD通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改善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3.ERAD抑制剂可以增加放疗诱导的食管癌免疫原性死亡的发生水平。4.食管肿瘤组织BIP的表达水平与放疗患者预后相关,BIP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

尔璞醇[8](2020)在《PDGF-BB在放射治疗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中国为如今全球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的食管癌患者被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则为食管鳞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截止目前,我们还未曾发现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的放射治疗后效果。但曾有报道指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提示作用。因此,本研究着重评估PDGF-BB是否可以作为经放射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情况评定的生物标志物来使用。材料与方法:我们首先通过临床实验,前瞻性入组了68例于我科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或行根治性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留取患者们放疗前及放疗中(40 Gy/20 f)的血清样本,用ELISA试剂盒检测PDGF-BB的表达情况,并动态分析其疗中疗前的变化水平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我们另应用免疫组化法先后检测了66例未经放化疗处理的食管鳞癌组织、41例经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患者的术后残留癌组织以及4例切缘阴性的癌旁组织中PDGF-BB的表达。此外我们还选取KYSE30和KYSE150食管鳞癌细胞株,运用慢病毒感染技术构建了PDGFB基因敲除后的肿瘤细胞稳系,并通过蛋白印迹术、流式细胞分析术、CCK-8、克隆形成和Transwell等实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实验研究。结果:我们发现PDGF-BB的疗中疗前变化率下调明显的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要明显好于另一组患者(p<0.001)。而PDGF-BB的变化率与患者治疗后的影像学评估结果相关(p<0.05)。此外,肿瘤的位置与是否加用同步化疗也可能是影像患者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p<0.05)。另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DGF-BB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存在着较高的阳性表达率(62.1%);而在经过新辅助放化疗后,残留癌组织的患者却仅有17例呈阳性表达(41.5%)。四例癌旁组织的表达则皆为阴性。在细胞实验层面,干扰敲除PDGFB基因后,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克隆以及侵袭能力均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干扰后肿瘤细胞的凋亡比例升高,其放疗敏感性亦有改变。此外,添加PDGF-BB细胞因子进行培养可以提高经干扰后肿瘤细胞的迁徙能力,而放疗则可以通过阻断PI3K/AKT通路的信号传导来抑制PDGF-BB的趋化作用。结论:该项研究结果表明PDGFB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等特性密切相关,也显现了PDGF-BB在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因此,我们认为PDGF-BB的表达可以作为食管鳞癌患者放射治疗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临床实验:一项前瞻性、单中心II期临床研究对比同步放化疗疗中临床完全缓解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与放化疗+手术疗效及安全性ID:NCT02959385 Protocol ID:CIH-PQS-2016090001

刘锐锋[9](2020)在《放疗联合EGFR-TKI治疗NSCLC的临床应用及多线束辐照EGFR突变细胞株的放射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世界范围及我国恶性肿瘤的第1位,造成严重的医疗卫生负担;靶向治疗为驱动基因阳性不可手术NSCLC的主要系统治疗手段,放射治疗在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最佳联合治疗策略尚不明确,放疗联合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与单独EGFR-TKI比较的临床获益尚存争议。以上问题目前均尚未发现系统性的研究报告。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全面检索世界范围内关于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Thoracic Radiotherapy,TRT)治疗NSCLC的临床研究,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明确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治疗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比较真实世界中单独应用埃克替尼与埃克替尼联合胸部病灶放疗治疗的III/IV期或术后复发转移的EGFR突变阳性的NSCLC的临床疗效差异。论文第三部分针对EGFR-TKI应用中不可避免出现获得性耐药的临床问题,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索不同剂量碳离子束和X射线辐照两种EGFR突变细胞株PC-9(19 DEL)和H1975(21外显子L858R和20外显子T790M双突变)的辐射生物学差异,为不同LET射线在不同EGFR突变状态NSCLC中的应用及利用多线束克服EGFR-TKI耐药提供基础理论依据。通过本系列研究的开展,以期为不可手术NSCLC的综合治疗提供较为全面的研究证据。方法(1)循证医学研究:采用计算机数据库检索的方式,分别检索外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CENTRIAL),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全面收集中英文发表的关于EGFR-TKI联合TRT或化放疗(Chemo-radiotherapy,CRT)治疗局部晚期或晚期NSCLC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合并,对该类患者的疾病缓解率(Response rate,R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安全性结局进行全面评价,为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这种治疗模式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首次采用埃克替尼联合TRT或单独埃克替尼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的III/IV期或术后复发转移的NSCLC患者,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均衡匹配后,比较两种治疗模式在胸部原发灶RR、PFS、OS、埃克替尼耐药时间及毒副反应发生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各临床因素对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缓解率、毒副反应发生率、复发转移模式的差异,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估计两组PFS和OS方面的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OS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体外细胞实验:体外培养两种EGFR突变细胞株PC-9和H1975,选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实验,利用等同剂量的碳离子束和X射线进行辐照后,克隆形成实验计算细胞生存分数(Survival fraction,SF)、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观察放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提取乏氧诱导因子-1a(Hypoxic induction factor-1a,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检测VEGF和HIF-1α蛋白的表达。获得数据采用SPSS17.0和GraphPad Prism 5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SF比较采用t检验;细胞周期阻滞、凋亡率及HIF-1α、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a=0.05。结果(1)循证医学研究中,共有16项前瞻性单臂研究和14项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被纳入进行Meta分析。12项单臂研究(包括446例患者)报告了TRT联合EGFR-TKI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知的NSCLC的RR和生存结果,其中CR、PR、SD和PD分别为0.06(95%CI 0.03-0.09)、0.44(95%CI 0.38-0.49)、0.29(95%CI 0.24-0.34)和0.15(95%CI 0.11-0.19),1年和2年OS分别为0.52(95%CI0.44-0.60)和0.26(95%CI 0.18-0.33)。4项单臂研究(182例患者)报告了CRT联合EGFR-TKI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知NSCLC的RR和生存结果,其中CR、PR、SD和PD分别为0.12(95%CI 0.02-0.22)、0.41(95%CI 0.27-0.55)、0.31(95%CI 0.16-0.46)和0.14(95%CI 0.01-0.30,),1年和2年OS分别为0.83(95%CI0.71-0.94)和0.67(95%CI 0.54-0.81)。TRT或CRT联合EGFR-TKI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7项临床对照研究(包括695例患者)报道了TRT+TKI vs.单药TKI治疗EGFR突变型NSCLC的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疾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95%CI)和p值分别为[1.69(1.44-1.98),p<0.00001]和[1.35(1.25–1.46,p<0.00001],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RT+TKI组优于单独TKI组;生存率方面,1年和2年OS合并效应量的RR(95%CI)和p值分别为[1.22(1.06-1.41),p=0.007]和[1.56(1.09-2.23),p=0.02],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RT+TKI组优于单独TKI组;安全性方面,间质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肝功异常方面两组间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TRT+TKI组均高于单独TKI组。7项研究(包括493例患者)报道了TRT+TKI vs.TRT的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ORR和DCR的RR(95%CI)和p值分别为[1.40(1.22-1.61),p<0.00001]和[1.13(1.05-1.21,p=0.0007],生存率方面,1年和2年OS的RR(95%CI)和p值分别为[1.42(1.16-1.74),p=0.0006]和[1.71(1.15-2.54),p=0.008],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RT+TKI组优于单独TRT组;安全性方面,皮疹和腹泻方面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RT+TKI组均高于单独TRT组。(2)回顾性队列研究中,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经倾向评分匹配后,共纳入56例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其中埃克替尼+TRT组28例,单独埃克替尼组28例。两组比较,近期疗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ORR方面埃克替尼+TRT组显着优于单独埃克替尼组(p=0.019);生存情况方面,1、2年PFS和1年OS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OS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2,中位OS为40.8月vs.25.7月,中位PFS为20.3月vs.13.3月,埃克替尼+TRT组均优于单独埃克替尼组;亚组分析显示,ECOG 2分(HR0.43,95%CI 0.03-0.79)、腺癌(HR 0.44,95%CI 0.02-0.81)、EGFR 19 DEL突变(HR 0.43,95%CI 0.08-0.93)和入组前进行化疗(HR 0.65,95%CI 0.15-0.97)亚组中埃克替尼+TRT组获益更明显;多因素分析显示,埃克替尼耐药时间及总应用时间与PFS和OS均成正相关(p=0.000),患者近期疗效与患者PFS和OS也密切相关(p=0.000)。毒副反应方面,急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埃克替尼+TRT组高于单独埃克替尼组;而埃克替尼药物相关的皮疹、腹泻、口腔溃疡、肝功能异常、血栓形成、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体外细胞实验中,碳离子照射对两种细胞存活抑制较X射线均明显,存活分数明显下降;同等剂量下,碳离子束照射对PC-9细胞存活分数的影响更大,剂量越大,与H1975细胞的差值就越大;但在X射线照射组,两种细胞在不同剂量下存活分数较为相似,说明两种细胞对X射线的辐射敏感性较为一致;细胞存活曲线拟合的碳离子相对于X射线对PC-9和H1975细胞的RBE值分别为2.86和1.85。细胞辐照后24h检测凋亡率,碳离子较X射线辐照所致两种细胞的凋亡更加显着,且随着辐照剂量增加,这种差异更加显着。PC-9和H1975细胞凋亡率进行比较,无论是1、2、4Gy同等剂量的X射线或碳离子辐照,PC-9细胞均显示出较H1975细胞更高的凋亡率,特别是PC-9细胞经碳离子辐照后其凋亡率最高,说明碳离子辐照会导致PC-9细胞更高的凋亡率,且随剂量的增大,这种差异更加显着。细胞周期阻滞方面,无论是碳离子还是X射线均对PC-9和H1975细胞S期影响不明显,辐照主要改变G1期和G2/M期的再分布,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G2/M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碳离子对PC-9和H1975细胞在1、2、4Gy剂量组与0Gy对照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X射线仅在2、4Gy单次较大剂量辐照下才显示出G2/M期阻滞效应,两种细胞之间比较在各剂量组中均无明显差异。RT-PCR结果显示,PC-9和H1975细胞中HIF-1αmRNA水平在碳离子和X射线各剂量组中下降均不明显,与0Gy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碳离子和X射线在各个剂量组下进行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碳离子对PC-9和H1975细胞中VEGF mRNA的水平有一定下调作用,在4 Gy剂量组下调结果最为显着,与0Gy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对H1975细胞作用更为明显,但X射线却无明显下调作用;两种细胞之间进行比较,碳离子在4Gy剂量组下对H1975细胞中VEGF mRNA水平的下调作用较PC-9细胞更为显着,且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WB检测两种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与0Gy对照组比较,无论碳离子和X射线,HIF-1α蛋白表达水平在两种细胞中各剂量组变化均不明显,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两种射线对细胞中VEGF蛋白的表达均有下调作用,碳离子辐照下两种细胞在2、4 Gy剂量组与0Gy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射线辐照下仅在4Gy剂量组与0Gy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离子辐照下,H1975细胞VEGF蛋白的下降较PC-9细胞更为显着,特别是在2、4 Gy剂量组,二者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当前有限研究证据表明,与其他治疗手段比较,如单独TKI、单独TRT、CRT或最佳方案的化疗,TRT联合EGFR-TKI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能显着提高近期疾病缓解率,同时改善生存率,甚至对于EGFR基因突变状态未知的患者,也能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和生存获益,且未增加TKI药物相关的毒副反应发生。(2)埃克替尼联合胸部放疗与单独埃克替尼比较在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中,提高了肺部原发灶的近期缓解率,改善了总生存期,但增加了放疗相关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特征个体化选择,并密切关注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3)对于不同EGFR突变型NSCLC细胞株,PC-9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在碳离子及大剂量X射线辐照下较H1975更高;碳离子相对于X射线,具有更高的放射生物学效应,同等剂量下具有显着降低细胞克隆存活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促进G2/M期阻滞等效应,而且碳离子具有显着下调H1975细胞中VEGF水平的作用,提示碳离子可能通过下调肿瘤组织中VEGF水平而逆转EGFR-TKI耐药、改善肿瘤化疗敏感性。

尚书恒[10](2019)在《LncRNA ECIR-1在食管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放疗敏感性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食管癌是来源于黏膜上皮和粘膜腺体的常见恶性肿瘤,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14年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为18.85/10万,死亡率为14.11/10万。多数患者确诊时即为中晚期,放疗是中晚期食管癌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在改善梗阻、疼痛等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然而复发转移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放射治疗设备和放疗技术持续发展,以及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螺旋断层放疗等新技术在食管癌治疗领域的应用,提高了靶区适形性和剂量均匀性,降低了放射性肺炎、放射性心肌损伤等毒副反应的发生率,但是中晚期食管癌总生存没有明显改善,5年生存率仅为10%。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nucleotide,nt)、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lncRNA起初被认为没有生物学功能,是基因组转录的“背景噪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ncRNA在核内、核外,可通过染色质修饰、转录及转录后调控、分子海绵等机制参与细胞的发育、分化、生长及凋亡的生物学过程。全基因组研究显示,lncRNA通过与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调控细胞的恶性转化。在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和肾癌等肿瘤中,lncRNA表达水平异常与不良预后相关。靶向抑制lncRNA与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干扰或修饰基因的表达,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总之,lncRNA是肿瘤的重要调控因子,也是潜在的治疗靶点。食管癌和正常的癌旁组织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lncRNA,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的基因表达谱分析表明,食管癌有127个lncRNA的差异表达是正常组织的4倍以上,提示lncRNA异常表达可能与食管癌恶性表型密切相关。血液中的POU3F3、Linc00152等长链非编码RNA可以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而MALAT1的高表达与食管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显示,lncRNA可以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转录和转录后调控、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多种机制促进食管癌增殖、分化和侵袭。但是,与食管癌相关的lncRNA研究相对较少,其功能和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放疗是食管癌的重要治疗手段,放疗敏感性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放疗抵抗,因此明确放疗敏感性的分子机制,识别新的分子靶点,对改善食管癌放疗疗效有重要作用。例如,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1(suppressor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1)可以抑制STAT3-Mcl-1信号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和增强放疗后DNA损伤,提高食管癌放射敏感性,为新的食管癌治疗策略提供基础。高通量的测序或者芯片技术将研究对象从单个基因提高到全基因组水平。有研究者通过文献获得不同肿瘤的基因表达谱,建立放疗预测模型来评价肿瘤细胞系的固有敏感性。该模型成功地预测了 22个肿瘤细胞系2Gy照射后的生存分数(survival fraction at 2 Gy,SF2),并确定3个与放疗敏感性相关的新基因(RbAp48、RGS19、R5PIA),进一步的研究显示RbAp48过表达的细胞处于G2/M期的比例更多,RbAp48通过拮抗Ras通路,诱导放疗增敏。高通量的测序或者芯片技术,已经成为研究放疗抵抗或者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分子机制的有力工具。本研究基于食管癌细胞系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的数据分析,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RT-PCR)验证,发现放疗前后差异表达的未知的lncRNAECIR-1,研究ECIR-1对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一、食管癌放疗前后差异表达的lncRNA的筛选放疗后细胞在基因水平发生复杂的反应,不同细胞系放疗敏感性存在异质性,很多因素会影响放疗后分子水平的变化,例如:放疗剂量、剂量率和检测时间等。放疗剂量、剂量率和基因水平之间可能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不同的检测时间可能对应不同的基因表达谱,所以研究放疗前后差异表达的非编码基因,首先需要确定放疗剂量和检测的时间点。选择半数抑制浓度(50%concentration ofinhibition,IC50)作为放疗剂量参考,将放疗后24小时内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NADSB)的最高峰作为提取细胞RNA的时间点。首先用CCK-8检测不同剂量放疗后第七天,食管癌细胞EC-109、TE-1和KYSE150的抑制率,计算IC50;然后,用IC50剂量进行照射(剂量率2Gy/分钟),在食管癌细胞放疗后0、0.25、0.5、1、3、5、8、12、24小时9个时间点,采用Western blot检测γH2AX蛋白表达水平变化,γH2AX是DNA DSB的分子标志物,γH2AX的表达量反映了放疗后DNA DSB效应。结果显示,食管癌细胞EC-109、TE-1、KYSE150 放疗后第七天的 IC50 值分别为 5.7Gy、3.7Gy、4.3Gy,三个细胞系的yH2AX蛋白表达水平均在放疗后1h达到最高点。食管癌细胞EC-109、TE-1分别以5.7Gy和3.7Gy照射后1h,用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未行放疗的EC-109、TE-1的总RNA作为阴性对照,送检RNA-Seq,分析放疗前后差异表达的非编码基因。对两个细胞系中共同上调或者共同下调且差异倍数大于2的非编码基因取交集,用RT-PCR验证RNA-Seq的结果。RNA-Seq数据分析发现,放疗后EC-109、TE-1有121个共同下调的基因,差异倍数大于2的基因有13个;有129个共同上调的基因,差异倍数大于2的基因有12个。将上述25个基因全部作为候选基因进行RT-PCR检测,验证的结果表明,放疗后两个细胞系共同上调的非编码基因有4个,共同下调的有4个,选择稳定下调lncRNAECIR-1作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放疗后食管癌中的lncRNA表达水平发生变化,通过RNA-Seq和RT-PCR筛选出未知的lncRNA ECIR-1,进一步验证ECIR-1对食管癌的恶性表型是否有影响。二、lncRNA 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为检测lncRNA 是否影响食管癌细胞的发生发展,采用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 RNA,siRNA)无义序列和ECIR-1的 siRNA(97#,195#,351#)分别转染食管癌EC-109、TE-1细胞,干扰目的基因表达,RT-PCR检测目的基因ECIR-1敲低的情况;用pcDNA3.1空载体和pcDNA3.1 转染食管癌EC-109、TE-1细胞,过表达ECIR-1,RT-PCR验证过表达效率。将ECIR-1干扰或过表达后,用细胞计数法检测EC-109、TE-1细胞转染后24h、48h、72h细胞增殖的变化;运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验证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用划痕实验检测ECIR-1与食管癌细胞迁移的关系;碘化丙啶(Propidiumiodide,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干扰EC-109、TE-1中ECIR-1的表达,食管癌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克隆形成能力降低,迁移能力降低,细胞凋亡增加;与此相反,上调ECIR-1的表达,食管癌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克隆形成能力增加,细胞凋亡减少。不管是敲低还是过表达,细胞周期的分布都没有明显变化。以上研究表明,lncRNAECIR-1与食管癌细胞EC-109和TE-1的恶性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凋亡的过程密切相关。LncRNA ECIR-1是反义lncRNA,研究表明,反义lncRNA有高度的位点特异效应,可以同正义链邻近基因的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形成RNA-RNA二聚体,提高邻近基因mRNA的稳定性,进而上调邻近基因表达。ECIR-1的邻近基因是白介素6信号传导子(interleukin6 signal transducer,IL-6ST),IL-6ST编码的蛋白gp130是白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的信号传导链,IL-6只有和受体形成IL-6/IL-6R/gp130复合体才能发挥生物学功能,并由gp130进一步激活下游通路,所以gp130对于IL-6信号的传导起到关键作用。为明确ECIR-1是否能够影响IL-6ST的表达,将EC-109细胞的ECIR-1干扰或过表达后,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L-6ST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干扰EC-109细胞中ECIR-1的表达后,IL-6ST的mRNA和蛋白水平随之降低;而过表达ECIR-1,IL-6ST的蛋白水平增加,但是mRNA没有明显变化。为明确ECIR-1是否进一步激活gp130(IL-6ST编码的蛋白)的下游信号通路,首先用Western Blot检测下游的磷酸化Janus激酶(phosphorylated Janus kinase,pJAK)水平,结果显示pJAK在食管癌细胞EC109中本底表达量很低,即使在培养基中加入IL-6共培养,也没有激活pJAK的表达,这表明ECIR-1对食管癌表型的影响可能与JAK通路无关。进一步研究发现,ECIR-1与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s,pERK)的表达量呈正相关。敲低ECIR-1,gp130下游的pERK减少;而过表达ECIR-1,下游的pERK随之增加。与此同时,无论是敲低还是过表达ECIR-1,总ERK水平不变。以上结果证实lncRNA 可能通过ERK/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影响下游通路激活,促进食管癌发生发展。综上所述,lncRNA ECIR-1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节IL-6ST的表达,并部分通过激活ERK/MAPK,影响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调控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三、LncRNA ECIR-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以及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为明确lncRNAECIR-1在组织中的表达,搜集了 2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食管癌组织中,ECIR-1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为明确ECIR-1对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首先采用小干扰RNA无义序列和siRNA(97#,195#,351#)转染食管癌EC-109细胞,干扰目的基因表达,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MTT实验,分别验证放疗后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和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和增殖能力逐步下降,ECIR-1和放疗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为进一步验证ECIIR-1对食管癌患者放疗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检测53例患者病理蜡块中gp130的表达,回顾性分析了患者放疗效应和gp130表达的相关性,间接反映ECIR-1与食管癌放疗的关系。结果显示,低表达gp130的患者ORR优于高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因素有ORR和放疗剂量,而多因素分析显示,ORR是PFS唯一的预后因素。综上所述,lncRNA ECIR-1在食管癌中呈高表达,与放疗有明显的协同作用,gp130低表达的食管癌患者放疗后的ORR更高。本研究首次对食管癌放疗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测序,以识别与肿瘤发生或预后相关的基因或者核心通路。筛选出放疗后稳定下调的新的长链非编码RNA ECIR-I,证实ECIR-1对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其对食管癌表型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检测了ECIR-1在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验证了敲低ECIR-1对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以及IL-6ST编码的gp130和患者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为了解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靶标提供了实验基础。

二、食管癌放疗后存活5年以上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放疗后存活5年以上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整合多维组学数据指导食管癌精准放疗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外泌体lncRNA ENST00000462352介导食管癌放疗抵抗及其联合组学数据构建放疗新型疗效预测模型
    第一节 外泌体lncRNA ENST00000462352在食管癌放疗抵抗能力传递中的作用及机制
        前言
        第一目 食管癌放疗抵抗相关外泌体lncRNAs筛选与验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二目 LncRNA ENST00000462352促进食管癌放疗抵抗性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三目 外泌体转移lncRNA ENST00000462352介导食管癌辐射耐受能力传递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四目 LncRNA ENST00000462352通过miR-424-5p靶向调控CyclinD1/E1-pRb-E2F1信号通路影响食管癌放疗抵抗性的初步机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外泌体lncRNA ENST00000462352联合多维组学数据构建食管癌放疗新型疗效预测模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应用机器学习开发多维信息Nomogram模型和风险分类系统预测食管癌放化疗生存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多模态组学数据构建智能Nomogram模型和风险分类系统预测食管癌放射性肺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2)扶正降逆通幽汤治疗食管癌Ⅳ期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中医对食管癌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2 现代中医对食管癌的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治则治法
        2.2.1 辨证论治
        2.2.2 单味药
        2.2.3 验方及固定方
        2.2.4 中成药
        2.2.5 中药提取物
        2.2.6 针灸
        2.2.7 外治法
        2.2.8 晚期食管癌并发症的治疗
        2.3 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2.3.1 通过辨证论治,中药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2.3.2 通过分型论治及专方专药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2.3.3 通过配合放化疗,达到增效减毒作用
        2.3.4 通过中医药的维持治疗,可达到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2.3.5 通过扶正抗癌方法防治食管癌复发转移作用
        2.4 食管癌中医药治疗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2.4.1 抑制癌细胞增殖
        2.4.2 诱导癌细胞凋亡
        2.4.3 逆转多药耐药
        2.4.4 抑制肿瘤血管增生
        2.4.5 调节免疫功能
    3 现代医学对食管癌的研究
        3.1 病因学研究
        3.2 治疗现状
        3.3 靶向药物治疗机制
        3.4 食管癌的免疫治疗
        3.5 综合治疗的研究
        3.6 对食管癌并发症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观察
        1.3.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3.2 生存质量疗效评定
        1.3.3 生命质量疗效评定
        1.3.4 免疫指标观察
        1.3.5 不良反应评定
        1.3.6 肝肾功能分析
        1.3.7 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1.3.8 生存期观察
        1.3.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的比较
        2.2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2.3 生存质量疗效分析
        2.4 生命质量疗效分析
        2.5 免疫指标变化比较
        2.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2.7 肝肾功能变化情况
        2.8 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2.9 生存期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朱良春教授对食管癌的认识
    2 扶正降逆通幽汤的组方特点及用药分析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放疗诱导的食管癌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对细胞功能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食管癌放疗预后因素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食管癌细胞放疗后基因表达谱变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GDF15 对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对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细胞准备和分组
        1.3 GDF15 过表达质粒和shRNA干扰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1.4 细胞转染及观察和验证
        1.5 细胞增殖-CCK8 实验
        1.6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1.7 EMT分子标志的检测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电离辐射、上皮间充质转化与放射性纤维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LIF对食管鳞癌中不同LET射线辐射应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食管癌现状与治疗进展
        1.1.1 食管癌流行现状
        1.1.2 食管癌治疗概述
    1.2 食管癌放射治疗进展
        1.2.1 线性能量传递
        1.2.2 X线放射治疗食管癌现状
        1.2.3 碳离子物理学和生物学特性概述
        1.2.4 碳离子放射治疗食管癌研究进展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
        1.3.1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3.2 蛋白质组学在食管癌中的应用
        1.3.3 蛋白质组学与辐射抗性
    1.4 STAT3信号通路
        1.4.1 STAT3信号通路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1.4.2 STAT3信号通路与放射治疗的关系
    1.5 研究思路和临床意义
第二章 X射线辐照对食管鳞癌细胞辐射应答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试剂
        2.2.1 实验细胞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2.3.1 细胞培养
        2.3.2 辐照处理
        2.3.3 细胞克隆存活实验
        2.3.4 细胞增殖实验
        2.3.5 细胞周期检测
        2.3.6 细胞凋亡检测
        2.3.7 迁移和侵袭实验
        2.3.8 免疫荧光实验
        2.3.9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变化
        2.3.10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X射线对ECA109和KYSE150 细胞存活分数的影响
        2.4.2 X射线对ECA109和KYSE150 细胞增殖的影响
        2.4.3 X射线对 ECA109 和KYSE150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2.4.4 X射线对ECA109和KYSE150 细胞凋亡的影响
        2.4.5 X射线对ECA10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4.6 X射线对ECA109 细胞DNA链损伤的影响
        2.4.7 X射线对ECA109细胞中抗辐射相关蛋白的影响
    2.5 讨论
第三章 ECA109细胞中辐射抗性差异蛋白分子的筛选和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试剂
        3.2.1 实验细胞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和耗材
    3.3 实验方法和步骤
        3.3.2 蛋白质的抽提
        3.3.3 SDS-PAGE电泳
        3.3.4 FASP酶解
        3.3.5 TMT标记
        3.3.6 High PH RP分级
        3.3.7 质谱分析
        3.3.8 质谱鉴定
        3.3.9 数据分析
    3.4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3.4.1 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
        3.4.2 KEGG通路注释
        3.4.3 GO注释与KEGG注释的富集分析
    3.5 结果
        3.5.1 蛋白质质量定量检测
        3.5.2 TMT标记和仪器质控
        3.5.3 样本一致性评估
        3.5.4 差异蛋白质的统计分析
    3.6 讨论
第四章 食管鳞癌放疗患者血清中LIF浓度的临床意义
    4.1 引言
    4.2 资料与方法
        4.2.1 临床资料
        4.2.2 治疗方法
        4.2.3 主要仪器及试剂
        4.2.4 实验方法
        4.2.5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临床样本特征及血清LIF浓度测定
        4.3.2 食管鳞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LIF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3.3 食管鳞患者放疗前后血清LIF浓度变化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关系
        4.3.4 放疗后血清LIF浓度升高组和下降组生存率比较
    4.4 讨论
第五章 LIF通过靶向STAT3 在食管鳞癌细胞中生物学效应的探索
    5.1 引言
    5.2 材料与试剂
        5.2.1 实验细胞
        5.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5.2.3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和步骤
        5.3.1 细胞转染试验
        5.3.2 细胞培养
        5.3.3 克隆形成实验
        5.3.4 细胞增殖实验
        5.3.5 细胞凋亡试验
        5.3.6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5.3.7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5.3.8 Western blot
        5.3.9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下调LIF对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5.4.2 下调LIF后对ECA109 细胞增殖的影响
        5.4.3 下调LIF对 ECA109 细胞的凋亡影响
        5.4.4 下调LIF对 ECA109 细胞转移的作用
        5.4.5 RT-PCR检测LIF和 STAT3 的表达
    5.5 讨论
第六章 LIF通过STAT3 信号通路调控食管鳞癌细胞对碳离子射线的辐射应答效应及机制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试剂
        6.2.1 实验细胞
        6.2.2 主要试剂
        6.2.3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和步骤
        6.3.1 细胞培养
        6.3.2 辐照处理
        6.3.3 细胞克隆存活试验
        6.3.4 细胞增殖试验
        6.3.5 细胞周期检测试验
        6.3.6 细胞凋亡试验
        6.3.7 细胞划痕实验和侵袭试验
        6.3.8 细胞总RNA提取
        6.3.9 RT-PCR试验
        6.3.10 Western blot试验
        6.3.11 数据统计分析
    6.4 试验结果
        6.4.1 碳离子对ECA109细胞克隆存活的影响
        6.4.2 碳离子对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
        6.4.3 碳离子对ECA109细胞凋亡的影响
        6.4.4 碳离子对ECA109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
        6.4.5 碳离子对ECA10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6.4.6 碳离子对ECA109 细胞中LIF和 STAT3 相关分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6.4.7 碳离子对ECA109 细胞中LIF和 STAT3 相关分子翻译水平的影响
    6.5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食管癌放疗急性放射性损伤对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1章: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检查设备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1.2.1 入选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治疗技术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CT模拟定位
        1.5.2 靶区勾画
        1.5.3 治疗计划设计
        1.5.4 放疗的实施
        1.5.5 心脏损伤指标检测
    1.6 统计学分析
第2章: 研究结果
    2.1 病例资料
    2.2 SEER数据库资料分析结果
    2.3 临床研究结果
        2.3.1 心脏功能和心肌的改变
        2.3.2 心肌酶谱变化
第3章 讨论
    3.1 食管癌放射治疗进展
    3.2 食管癌放疗的副作用
    3.3 食管癌的联合治疗
    3.4 心脏放射性损伤的预防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晚期食管恶性肿瘤的治疗选择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复发食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途径诱发内质网应激在改善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血浆蛋白质组学筛选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放疗敏感性预测标记物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途径改善食管癌放疗敏感性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途径增强食管鳞状细胞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放化疗前BIP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内质网应激在食管肿瘤放疗中的重要意义
    1 射线诱发低于阈值的内质网应激,导致放疗抵抗
    2 放疗可调节免疫应答,影响治疗效果
    3 肿瘤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诱导及调控机制
    4 增强内质网应激可改善放疗引发的肿瘤免疫原性死亡
    5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PDGF-BB在放射治疗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PDGF-BB 在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的关系
    1.1 对象和方法
        1.1.1 血清样本的获取及临床入组情况
        1.1.2 ELISA检测方法
        1.1.3 疗效评价及随访统计
    1.2 结果
        1.2.1 患者血清中PDGF-BB的疗中疗前表达下调多的患者提示预后更好
        1.2.2 PDGF-BB的变化率可能与治疗后的影像学评估相关
        1.2.3 肿瘤的位置分段和同步化疗的联用也可能会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预后因素
    1.3 讨论
        1.3.1 患者血清中PDGF-BB的疗中疗前表达下调多的患者提示预后更好
        1.3.2 PDGF-BB的变化率可能与治疗后的影像学评估相关
        1.3.3 肿瘤的位置分段和同步化疗的联用也可能会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预后因素
    1.4 小结
二、食管鳞癌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均呈现出PDGF-BB的较高表达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组织标本的获取及组织切片的制备
        2.1.2 免疫组化所用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2.1.3 免疫组化的评分与生存比较
        2.1.4 食管鳞癌细胞系的获取及培养
        2.1.5 细胞蛋白的提取及蛋白印迹实验
    2.2 结果
        2.2.1 PDGF-BB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现出相对较高的表达情况
        2.2.2 经放化疗后患者PDGF-BB的表达呈现出下调的趋势
        2.2.3 PDGFB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亦呈现出相对较高的表达情况
    2.3 讨论
        2.3.1 PDGF-BB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现出相对较高的表达情况
        2.3.2 经放化疗后患者PDGF-BB的表达呈现出下调的趋势
        2.3.3 PDGFB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亦呈现出相对较高的表达情况
    2.4 小结
三、干扰敲除PDGFB可抑制ESCC细胞的生长及侵袭能力,并促进细胞的凋亡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慢病毒的克隆制备与包装
        3.1.2 病毒感染目的细胞及表达效果检测
        3.1.3 CCK-8检测细胞增殖
        3.1.4 细胞的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3.1.5 Transwell细胞体外侵袭实验
        3.1.6 流式细胞术之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 V/ PI双染色法
    3.2 结果
        3.2.1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
        3.2.2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3.2.3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会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凋亡
    3.3 讨论
        3.3.1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
        3.3.2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3.3.3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会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凋亡
    3.4 小结
四、干扰敲除PDGFB可抑制ESCC细胞的放疗敏感性,而放疗则通过阻断PI3K/AKT通路来抑制细胞的迁移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细胞的平板克隆实验及放疗敏感性检测
        4.1.2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细胞因子趋化与电离辐射干扰
        4.1.3 细胞培养中添加细胞因子和放疗处理
    4.2 结果
        4.2.1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放疗敏感性
        4.2.2 放疗可抑制肿瘤细胞经PDGF-BB趋化后的迁徙
        4.2.3 PDGF-BB可激活PI3K及 AKT的磷酸化,而放疗则可阻断该通路的活化
    4.3 讨论
        4.3.1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放疗敏感性
        4.3.2 放疗可抑制肿瘤细胞经PDGF-BB趋化后的迁徙
        4.3.3 PDGF-BB可激活PI3K及 AKT的磷酸化,而放疗则可阻断该通路的活化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新辅助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癌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放疗联合EGFR-TKI治疗NSCLC的临床应用及多线束辐照EGFR突变细胞株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肺癌概述
    1.2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
    1.3 EGFR生物学特性及EGFR-TKI概述
    1.4 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TRT)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研究
        1.4.1 EGFR-TKI联合放疗的临床前研究
        1.4.2 EGFR-TKI联合TRT或放化疗(CRT)治疗NSCLC的临床研究
        1.4.3 EGFR-TKI耐药患者的局部放疗
        1.4.4 EGFR突变阳性患者一线TKI联合局部放疗的研究
    1.5 不同LET射线对不同EGFR基因状态NSCLC细胞株辐射敏感性研究
        1.5.1 LET与射线类型
        1.5.2 不同EGFR基因状态NSCLC细胞株辐射敏感性研究
        1.5.3 多线束对NSCLC细胞株辐射敏感性研究
    1.6 放疗敏感性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1.7 研究思路及方法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3 研究流程图(图1-7)
第二章 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或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或晚期NSCLC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2 检索策略
        2.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2.4 文献质量评价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文献筛选结果
        2.3.2 纳入研究一般特征描述
        2.3.3 质量评价结果
        2.3.4 Meta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研究结果总结
        2.4.2 比较其他相关研究结果
        2.4.3 与其他相关研究安全性的比较
        2.4.4 本研究局限性
    2.5 小结
第三章 埃克替尼联合胸部放疗治疗EGFR突变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技术路线及病例筛选流程图(图3-1)
        3.2.2 病例选择
        3.2.3 药物治疗
        3.2.4 放射治疗
        3.2.5 基线资料的匹配
        3.2.6 观测指标
        3.2.7 统计学分析
        3.2.8 随访及评估
    3.3 结果
        3.3.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3.2 患者治疗情况
        3.3.3 胸部放疗情况汇总
        3.3.4 近期疗效评价
        3.3.5 疾病进展情况
        3.3.6 生存分析
        3.3.7 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3.3.8 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3.3.9 近期疗效对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
        3.3.10 毒副反应的比较
    3.4 讨论
        3.4.1 研究结果总结
        3.4.2 比较其他研究结果
        3.4.3 本研究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展望
    3.5 小结
第四章 碳离子与X线辐照EGFR突变细胞株的放射生物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试验仪器
    4.2 研究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照射条件
        4.2.3 辐射后细胞克隆存活分数的测定
        4.2.4 RBE(相对生物学效应)的计算
        4.2.5 辐照后细胞增殖水平的测定
        4.2.6 辐照后细胞周期阻滞的测定
        4.2.7 辐照后细胞凋亡率的测定
        4.2.8 RNA的提取及RT-PCR试验
        4.2.9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VEGF和 HIF1α蛋白的表达
        4.2.10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细胞存活情况
        4.3.2 辐照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3.3 辐照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3.4 辐照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4.3.5 辐射对细胞HIF-1α和 VEGF mRNA水平的影响
        4.3.6 辐射对细胞HIF-1α和 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不足之处分析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LncRNA ECIR-1在食管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放疗敏感性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食管癌放疗前后差异表达的lncRNA的筛选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结果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二部分 lncRNA ECIR-1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结果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三部分 lncRNA ECIR-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以及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结果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的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英文论文Ⅲ

四、食管癌放疗后存活5年以上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整合多维组学数据指导食管癌精准放疗的应用基础研究[D]. 王璐. 山东大学, 2021(10)
  • [2]扶正降逆通幽汤治疗食管癌Ⅳ期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D]. 吴艳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放疗诱导的食管癌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对细胞功能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D]. 张泽高.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8)
  • [4]LIF对食管鳞癌中不同LET射线辐射应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罗宏涛. 兰州大学, 2020(04)
  • [5]食管癌放疗急性放射性损伤对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D]. 黄亚. 扬州大学, 2020(04)
  • [6]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周鹏程. 郑州大学, 2020(02)
  • [7]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途径诱发内质网应激在改善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罗辉. 郑州大学, 2020
  • [8]PDGF-BB在放射治疗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尔璞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放疗联合EGFR-TKI治疗NSCLC的临床应用及多线束辐照EGFR突变细胞株的放射生物学研究[D]. 刘锐锋. 兰州大学, 2020(01)
  • [10]LncRNA ECIR-1在食管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放疗敏感性相关性的研究[D]. 尚书恒.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食管癌放疗后存活5年以上患者生活质量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