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刷过程中善用化学品

在印刷过程中善用化学品

一、善用印刷过程中的化学药品(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霞[1](2020)在《生活用纸绿色制造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从生活用纸所用纤维原料和辅料、生产工艺与产品主要质量指标的关系出发,借鉴欧盟先进法规对生活用纸生产过程包括从原料、抄造过程控制、终端成品的用途及化学品辅料残留量等全要素进行合规评价。针对原料以次充好、非法添加废纸浆料的问题进行生活用纸纤维原料原生态分析;针对化学助剂有害残留的问题重点监控生活用纸生产过程中化学助剂的迁移路径,如湿强剂的特性及其可迁移性研究;研制新型生物基高效化学品,促进生活用纸化学助剂无害化发展;针对生产用水、白水封闭循环利用污染累积问题监测白水封闭循环系统中累积性过程物质对生活用纸质量的影响。最后对生活用纸绿色制造过程进行工艺绿色指数综合评价。围绕上述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研究。1、生活用纸纤维浆料原生状态分析研究进行生活用纸抄造所用原料是否属于原生浆料的鉴定。分析原生浆料生产线及废纸浆料生产线不同工段浆料以及抄造的生活用纸成品,明确原生浆料与废纸浆料的形态特征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废纸浆抄造的卫生原纸的浆料及成品虽经脱墨工艺处理,但依然存在油墨残余脏迹,纤维种类组成复杂,存在染色为黄色的机械浆纤维,及其未分散纤维束。纤维较短细,D65荧光亮度高,有效残余油墨浓度高,帚化率较高。结合回收纤维的典型特征以及因回用加工过程造成的纤维老化特性,选择生活用纸的特征参量进行检测,应用多指标复合分析技术鉴别生活用纸是否掺有回收纤维。选择荧光性物质、D65亮度、D65荧光亮度、残余油墨含量、帚化率以及是否含有黄色机械浆纤维等作为特征参量,对废纸浆纤维的鉴别分析进行系统研究。进行纸巾纸纤维原料产品标签标注鉴别,分析实际使用的产品原料与其标识标注的相符状况,分析产品主要原料标识不一致的情况,有助于解决纸巾纸产品原料标识标注混乱的问题。2、生活用纸典型化学助剂残留及危害控制研究对生活用纸化学助剂残留进行危害分析,重点选取湿强剂为研究对象,建立经皮肤摄入的风险评估模型及风险指数。研究检测生活用纸中PAE湿强剂的有害有机氯代物残留的简便高效方法,使用SPME-GC-MS/MS MRM通过离子对分析测试生活用纸中PAE湿强剂的有害有机氯代物DCP残留量以及高残余风险的DCP的可迁移量。实验结果表明最优检测条件为应用固相微萃取进行平衡吸附,平衡温度45℃、平衡时间30 min,吸附45 min。MRM多反应离子监控模式高级程序测定标准工作溶液和待测生活用纸样品及滤液的响应值,在此条件下获得了分析物较低的检测限(LOD),良好的线性(r2≥0.9901)。生活用纸样品加标回收率是97.11%-108.03%,萃取液加标回收率是102.75%-113.00%;RSD分别为6.1%和5.0%。研究不同孔径修饰的石墨烯膜对去除湿强剂有机氯代物同步浓缩的方法技术,研制新型生物基高效化学品CMX/PAE二元体系,从源头上推进生活用纸化学助剂无害化。研究成功制备了分子量较高的羧甲基半纤维素,明晰了其与PAE湿强剂联用时的效果及机制,有效提高了PAE湿强剂的作用效果。3、生产用水系统研究,对现有生产进行工艺绿色指数评价在生活用纸制造过程中,原料、化学助剂等带来的污染风险,随着白水封闭循环利用,存在污染累积的隐患。通过系统监测分析,有效监控水质状况,科学地指导造纸系统水的回用及白水封闭循环。研究建立白水系统有机氯代物DCP累积变化规律及运算模型,探究风险走势及预警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累积周期的推进,系统状况逐渐变化,PAE中DCP含量随着PAE储存时间的变化含量上升,依据DCP含量随存放时间的变化规律拟合方程进行计算。再考虑系统中的DCP进入白水中的比例,其随白水循环程度变化的规律,不同白水回用次数下DCP的分布规律,其在纸张、白水、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变化规律。建立多因素多变量白水系统有机氯代物DCP累积运算模型。由全过程包括纤维原料、湿部化学助剂、白水循环系统、风险过程控制加权拟合推导出绿色制造过程工艺绿色指数,为指导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韩蓉[2](2020)在《清末民初(1894-1919年)新着单行本小说图像研究》文中指出清末民初的新着小说图像是小说图像源远流长发展进程中别开生面、自成系统的旁支。这一部分小说图像承载着广阔的现实内容,较大程度地再现了清末民初社会的众生相,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基于此,本文将其置于小说图像发展史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审视,试图揭示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的总体面貌。因此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从纵横两个维度切入,纵向以(附图)新着小说的题材类型为线索,结合时代背景和小说图像发展情况,将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横向以小说图像不同绘制对象的发展情况为线索,具体论述人物图、情节图、副图等的新变。第二章主要探讨清末民初小说图像的叙事功能。从呈现于读者眼前的小说图像的样式(图像和文字的关系、图像和图像的关系)到图像的本身(小说图像主体部分对文本内容的还原情况、新着小说图像独特的具象模式)这两个维度切入,对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与文本的互动关系作一番梳理。第三章对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的刊刻场所作一番追踪,采用点面结合的思路,既对这一时期刊刻(附图)新着小说的书局的总格局作一番总结,又对小说图像的生产和传播起到重要推介作用的书局进行分析,将涉及上海改良小说社、上海书局和文明书局三个重要书局。第四章主要从印刷技术和画师群体两个角度来论述其对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所产生的助力,一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石印、铅印、铜印等印刷技术的发展所引领的图像发展;另一方面阐述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绘制者的群体特点和画家绘画技术的多维发展。第五章通过个案细读的方式,从解读小说图像内容的角度还原清末民初的社会新貌,主要从“外国人”与异域建筑(描绘异域想象的图像)、从“飞机”到“潜艇”(充满科学幻想元素的图像)、“女学生”与新式学堂(反映教育情状的图像)三个方面来考察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所呈现的历史新貌。

纪贺文[3](2020)在《新常态下黑龙江省衰退产业转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国际制造业市场朝着结构性饱和的方向不断发展,工业制品供过于求的形式日趋严重,一些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工业制品产能过剩的现象较为普遍。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制造基地,形成了完善的工业结构体系。近年来,随着制造业需求的萎靡不振,黑龙江省经济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大量衰退产业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造成沉重负担。鉴于此,在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各行业战略转型持续推进的现实语境下,黑龙江省如何识别自身的衰退产业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置措施,对黑龙江省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为关键的作用。本文以经济新常态为研究背景,以黑龙江省衰退产业为研究样本,试图识别黑龙江省的衰退产业,并针对其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基于衰退产业识别的一般逻辑,构建黑龙江省衰退产业识别指标体系,从企业发展现状、企业发展预期和行业发展预期三个方面展开因子分析并计算得分,从而实现对黑龙省衰退产业的识别。结合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衰退产业转型策略的先进经验,提出新常态下黑龙江省衰退产业转型策略的总体思路和衰退产业转型策略。

武凤阳[4](2019)在《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研究》文中提出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热点问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减贫成果显着,但仍面临着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贵州的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扶贫开发进入“精准扶贫”的新阶段,脱贫内涵的转变、扶贫资金效果的减弱、顽固型贫困的存在等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必须从贫困地区内生发展的视角为其赋能、帮助其具备“造血能力”,产业发展则是使贫困地区实现造血式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贵州省目前的贫困状况和产业发展状况着手,总结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产业发展能力不足是贵州贫困的重要原因,而进一步分析贵州省三次产业及细分行业的减贫效应,发现不同产业在促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中贡献程度不一致,且差别较大。本文认为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良好的产业发展来实现,创新地提出以改善贫困状况为目标的产业选择理论,认为与要素禀赋相适配、市场需求大、具有较好的产业带动作用且一定程度上能够促农增收的产业部门在减贫上具有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借鉴协同学、投入产出等理论,提出了测算产业与要素适配、市场潜力和市场竞争力、产业关联带动、产业促农增收的方法,利用组合指数模型和DEA模型构建的二维优选模型作为产业选择测评方法,同时辅以定性分析方法确定产业选择结果,补充了关于减贫及产业选择的理论成果。运用本文研究的产业选择方法,为贵州省选出以改善贫困状况为目标,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农林牧渔业;食品、酒、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旅游业;中药产业。在充分分析产业选择结果的基础上,测算所选重点部门的投资溢出效应和就业溢出效应,以观测这些产业在贵州省经济发展和改善贫困状况过程中的贡献程度。最后,为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巫运辉[5](2019)在《介质模量对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电阻-应变行为的影响及性能调控》文中研究指明柔性导电复合材料在力敏/压阻传感器、可拉伸电极、可伸缩电路等新型柔性电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用价值。其中,电阻-应变行为是评估柔性电子用导电复合材料性能及决定其用途的核心指标。通常,按电阻-应变响应行为可分为灵敏与非灵敏两种。当前,研究人员主要采用导电网络设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等方法对电阻-应变响应性能进行调控,却鲜有研究关注导电介质的本征模量对其的影响;特别是在共形变时由于导电介质与柔性基体模量的差异,引起介质微观形貌变化、导电网络/结构不可逆的破坏等对电阻-应变行为的影响,这已成为制备高精度、高弹性柔性电子用导电复合材料的技术瓶颈。为此,本研究主要从高模量介质与基体的模量差异、低模量介质的应用及其与基体的界面作用力、低模量介质物相改变对电阻-应变行为的影响及其性能调控等方面展开研究。以高杨氏模量(E,1011 Pa)的金为导电介质,以三维(3D)多孔高弹性聚氨酯(PU,E,106 Pa)为骨架,采用原子溅射法,构筑了三维(3D)弹性导电网络结构的Au@PU。利用金膜与PU的模量差异(约为105 Pa),采用压缩法在Au@PU骨架上仿生制备了蜘蛛腿部的直通式裂纹结构。研究发现,裂纹在形变大于90%时趋于饱和,且裂纹密度约为0.85μm-1。压缩应变时微观形貌研究发现,由于Au与PU的模量差异,金膜被直通式裂纹分隔成相互独立的导电单元,内侧骨架是依靠导电单元重叠实现导电;外侧骨架则是导电单元由隧道电流传导转为绝缘状态。由此,实现了在0-23%小形变区域灵敏度从0提高至1.09;在23%-60%形变区间,由于骨架弯曲而相互接触,电阻应变减小,灵敏度最大达4.43。这种裂纹设计同时实现了微小形变、大形变运动监测需求。将其应用到压阻传感器,表现出响应速度快(9 ms)、检测极限低(0.568 Pa)、循环使用稳定性好(超过1000次)的特点。针对高模量导电介质与基体在共形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微观裂纹的现象,采用低杨氏模量的液态EGaInSn(E,0-10 Pa)为导电介质,以PDMS(E,106 Pa)为弹性基体,制备了高弹性EGaInSn/PDMS纤维。研究了依靠介质体积电阻变化来调控电阻-应变性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低模量的EGaInSn可以与PDMS纤维内径发生共应变;当流道内径微小变化(0.3%)时,引起体积电阻变化(△R≈0.15%);其电阻-应变响应为线性函数关系。通过调控圆形流道内径尺寸可以降低滞后效应;并且内径越大,滞后效应越小。当内径为750μm时,滞后仅为0.11%,响应时间低至9 ms,工作范围为0.3%-140%。为解决低模量EGaInSn导电介质与柔性基体相容性差的问题,利用液态金属微球的界面亲水特性,通过水引发氰基丙烯酸乙酯单体聚合,实现了液态EGaInSn对聚丙烯酸酯膜(PA)的强浸润性。界面研究发现,EGaInSn与聚(氰基丙烯酸乙酯)界面粘附力从0.45μN提高到9.0μN,增加了20倍;GaInSn对PA的接触角由超疏水转变为亲水状态。电阻-应变行为研究发现,粘附稳定性最佳时,保持不变的最大应变值为60%;应变增至120%时,电阻也仅增加了230%,滞后效应低至11.4%。稳定性研究发现,在60%形变下,以0.01 Hz的频率循环500次,△R/R0也能保持在0.12。可见,制备的EGaInSn@PA导电薄膜在应变过程中能实现可靠粘接,且其电阻-应变显示不灵敏特性。针对低模量液态金属高流动性的物理属性已成为限制其在柔性电子元件的应用技术瓶颈,采用镍(Ni)掺杂和热处理工艺,制备了具有高稳定形态的液固双相结构的GaInNi合金。镍掺杂后,仍能保持易加工的液体特性;低温热处理时Ni与Ga、In发生金属间化学反应,生成结晶镓镍、铟镍金属化合物;且通过调控Ga、In、Ni的原子比例,可实现对结晶相在液态GaIn中的比例调控。形貌研究发现,GaInNi不但具有固体导电介质的电导率及稳定形态,还具有本征可拉伸性;电阻-应变行为研究发现,当nGa:nIn:nNi=5:1:4时,GaInNi@PA薄膜在100%应变下循环1000次下,ΔR/R0增加仅为0.25。将GaInNi应用到可拉伸电子电路中,展示出了其良好的机械稳定性、耐碱性及可拉伸性。

吴德祖[6](2017)在《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由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主编的《经济建设季刊》,是抗日战争后期民国经济学界较为权威的一份经济研究期刊。这份刊物以季刊的形式,自1942年7月开始创刊,抗战胜利的1945年停刊,共3卷12期,每期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及面向社会征集的论文、经济资料、西方经济学说介绍、书评、统计资料,以及当时重要的参考文献。以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为主的作者中,既有当时大后方着名的经济学人,也有供职于国民政府经济部、交通部、资源委员会、中央设计局、水利委员会等国民政府的高官要员。刊物办刊宗旨明确,即在抗战期间,为抗战胜利后国家着手建设进行经济思想、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上的准备。本文以《经济建设季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期刊创办的情况及所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进而以此为出发,梳理民国后期国民政府经济领域的官员和学者的主要思考脉络和政策主张,并对其中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进行评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史料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力图全面系统地考察期刊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和现实启示。论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角度、研究目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基本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宏观角度梳理和介绍了《经济建设季刊》的基本概况。经济建设协会于1939年4月在香港成立,1941年迁至重庆。协会成立期间,时任协会常任理事的沈怡认为有必要对战后建设问题进行提早准备,而这一想法得到了宋子文及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支持,《经济建设季刊》在此思考背景下创刊。期刊自1942年7月至1945年中,每季度发行一期,共三卷12期。《经济建设季刊》作者群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超过一半有留学欧美日本的经历;作者在当时中国经济建设各领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或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交通部、水利部等经济部门的要员,或为中央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教授。论文的第三至八章,分别对《经济建设季刊》涉及的各专题、各领域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全面展示期刊的学术贡献和经济思想。第三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理论问题的探讨,包括对于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侧重于优劣分析;战争背景下关于国防经济、区域经济等问题的讨论;以及期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第四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建设问题的探讨。其中最大篇幅集中于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包括对当时中国铁路建设基本情况和弊端的分析,战后铁路建设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铁路建设中最为关键的资本问题,以及铁路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期刊对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对电信和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关于交通器材的制造等问题。第五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水利问题的探讨。本章首先介绍了当时学界政界普遍形成的关于加强农业建设并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包括农业建设与工业建设的关系、如何推动农业工业化和土地国有、提出产销合作社的构想等。二是关于土地与人口问题的讨论,包括中国人多地少、负载过重和可耕地缺乏的基本国情。三是关于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的讨论。四是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第六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及矿业建设问题的探讨。包括中国工矿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对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的追求,以及工业建设中国家政府的重要作用、工业发展中“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辨析、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章还对期刊中涉及工矿业各个领域的建设,如水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钢铁工业、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规划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第七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主要包括外资利用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在外资利用方面,主要涉及经济建设中中国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对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的分析研究,利用外资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主要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以及促进对外贸易的思考与建议。第八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国民政府管理金融银行业的演进与发展历史,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建设的建议,国民政府币制和货币建设,战后货币金融问题的国际背景,以及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除此外,这一章节还就如何保持货币稳定、关于货币本位问题、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九章为论文的结语部分,在前几章的基础上,笔者对《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积极影响、现实启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也指出了《经济建设季刊》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以使读者对于这份刊物有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了解。

李妍[7](2017)在《透明导电薄膜栅格图案比较分析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透明导电薄膜是柔性透明电极、薄膜晶体管、OLED电子发光显示器等柔性电子产品的重要功能性材料,由于其兼具较好的透光性能和优良的导电性能,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和较高的市场价值。近年来,透明导电薄膜主要以ITO为主要使用材料,但是在实际生产的使用过程中就材料特性而言,铟元素的金属特性决定了透明导电薄膜的柔韧性较差,脆性较高;就生产效益而言,ITO中的铟属于稀有金属,因此使得透明导电薄膜生产成本较高;另外,ITO使用化学的方法制备,其化学工艺繁琐,增加了制备的时间成本,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为了进一步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使用印刷方式制备的栅格图案导电薄膜逐渐成为透明导电薄膜的研究主流,相比于ITO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更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能,因此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使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在PET表面印刷不同形状的栅格图形,通过其透光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分析,优化出最好的图形网格参数,并将其应用在栅格式透明导电薄膜的生产制备中。本文中,首先使用L-Edit软件分别对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三种栅格图形的边长从300μm到900μm,线宽从20μm到100μm进行理论设计,并利用透光率公式得出理论透光值。随后制作丝网印刷的印版:出于本课题属于精密印刷,因此选择400目/线的钢丝网线,网板张力每英寸为24N。最后,对丝网印刷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三种栅格图形的透光性能和导电性能进行测量。通过实验,进一步得出线宽为20μm,边长为500μm时三种栅格图形均具有更好的透光性和导电性,同时能节约印刷成本;然后,又进一步对栅格图形的形状进行探究,正六边形的透光稳定性高于正三角形和正四边形。为了确定三种图形之间的透光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关系,引入了品质因数Q,三种栅格图形的品质因数Q大小分析如下: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最后,确定线宽为20μm,边长为500μm的正六边形具有最优化的透光率和电导率:其透光率为82.26%,方阻值为16.67Ω/□,有望进一步应用在栅格式透明导电薄膜的印刷中。

高传峰[8](2016)在《新文学的反动 ——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反新文学运动共有三股力量,分别是以林纾为代表的旧派文人、“学衡派”和后期“甲寅派”。长期以来,在新文学史上,他们是以守旧、落后的面目出现的。人们对他们给予的关注远远不够。1990年代以来中国流行“国学热”,人们在这时才开始真正关注“学衡派”。《吴宓日记》、《吴宓自编年谱》的出版让人们对“学衡派”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学衡派”已经倾注了较多的关注,涌现出了诸如沈卫威、高恒文等好几位“学衡派”研究专家,但是“学衡派”的研究却还有很多不足。同时,“学衡派”只是中国反新文学运动力量中的一支,对于林纾等旧派文人以及后期“甲寅派”这两支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的力量,学界仍然是忽视了。本文关注的即是整个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的力量,笔者试图对其作一个全面的梳理和回顾。如果说一开始林纾反对新文学是被动应战的话,那么后来“学衡派”、后期“甲寅派”的活动则是主动承担起了历史的使命。笔者在论述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的过程中,选择了反新文学运动史上的三个重要年份,即1919年、1922年、1925年。1919年,林纾与新文学阵营的对垒胜负分明,林纾败局注定。整个中国旧文学的堡垒,也从这一年开始土崩瓦解。1922年,聚集在南京的梅光迪、吴宓、胡先骗等“学衡派”核心成员,出版了第一期《学衡》。以《学衡》为中心,“学衡派”之反新文学运动持续了十余年之久。1925年,章士钊再次恢复了《甲寅》,即《甲寅》周刊。后期“甲寅派”的反新文学运动由此拉开帷幕。笔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分别以这三个年份为中心,叙述了各股反新文学运动力量的相关重要活动。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的各股力量是分散的,他们彼此之间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也没有真正的交集。但是,他们都站在新文学阵营的对立面。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三股力量又是一以贯之的,他们同属于一个阵营。中国反新文学运动不应该被完全否定,文学史需要给予其重新的评价和定位。

陈阳[9](2014)在《《真相画报》与“视觉现代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代中国画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真相画报》见证了中国画报从石印画报向铜锌版画报的转变。它以丰富多样的视觉样式为我们提供解读民国初年视觉文化的一把钥匙。《真相画报》,1912年创刊于上海,创办者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两兄弟。他们是早期同盟会成员并参加革命活动,其兼具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为这份画报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图像与文字、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启蒙与革命、政治与艺术的多重关系中,《真相画报》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政治面貌、艺术流变及图像传播的逻辑。本文试图从“视觉现代性”的角度来分析《真相画报》的图像传播,由此阐明《真相画报》在新闻传播史和艺术文化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视觉现代性”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探讨现代性,因此仍离不开揭示“现代性”内涵的关键词: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民族国家、工业社会、主体意识。本文通过摄影、绘画、大众媒介等“现代物”所建构的“真相观”、“空间观”、“器物秀”、“艺术观”、“传播观”来诠释“视觉现代性”。“真相观”、“空间观”、“器物秀”所依托的文本是照片,“艺术观”依据的文本是绘画。在清末民初的图像传播中,照片无疑是承载和体现“视觉现代性”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这也是《真相画报》在同时代脱颖而出的重要方面。其次,“新国画”所体现的“绘画现代性”是“视觉现代性”的另一方面。“传播观”综观《真相画报》在摄影和艺术两方面的传播实践,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视角解读视觉文本的制作、生产、流通及相互影响的机制和意义。简言之,《真相画报》的“视觉现代性”是在“摄影现代性”、“绘画现代性”和“传播现代性”的综合作用下通过丰富的视觉文本来建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即“看什么”和“如何看”。

黄艳华[10](2014)在《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展研究(1843-1949)》文中提出近代上海是我国近现代设计的发祥地,最早的报纸广告、霓虹灯广告、广播广告以及中国首个广告业同业公会均诞生于上海。在众多的设计类别中,这一时期的平面设计实践尤为突出,多样化的设计题材、瑰丽多姿的设计图式,勇于革新的设计先驱,具有混合特质的设计风格等,都成了本文意欲展现的风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并不局限于对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具体个案的分析、梳理,而是将设计所处的时代、都市、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变迁和历史事件相联系起来考察和分析。在探寻上海近代平面设计历史的逻辑规律和发展态势的同时,有重点地展开不同的平面设计品类特征和演变规律的追查,对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试图找出其发展的关键点、矛盾点,尽可能的呈现出平面设计发展的前后更迭、起承转合以及突出的阶段性标志。将设计行为放置到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展现出上海近代平面设计从形态、元素、结构到价值取向上与西方设计的不同,为人们进一步认识近代上海视觉形式提供了从设计到文化的途径。俯瞰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版图,不难发现每一次平面设计的重要历史转折点都伴随着相应的城市的演进,如近代上海出版业的辉煌造就了书籍装帧设计的繁荣;近代商战的博弈诱发了报刊广告设计、商标设计及包装设计的大发展;电影、戏剧等娱乐行业的兴盛促进了海报设计的昌兴等。基于上述发展态势,本文整体的研究思路大致如下:全文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的萌芽状态,包括“大上海的崛起”、“印刷术的革新与纸媒体的风行”、“上海设计工业的雏形”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说明了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生的,必要的经济环境的形成、大众平面媒体环境的形成,以及近代上海设计格局初步形成三方面因素,从中寻找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的肇因。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主体,用详实、丰富的资料,展示出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的主要形态。分别是“商业审美趣味下的月份牌设计”、“国货运动与与商标、包装设计”、“消费主义狂潮下的报刊广告设计”、“图案字设计”、“传播新文化的装帧设计”共计五个部分。运用从一般到个别这一研究方法,每一部分的分析都包含了近代上海平面设计某一主要门类的整体情况,同时也兼顾到具体典型个案的叙述,每一部分的叙述都力求既展现出这一类别设计在近代时期的主要样貌,同时通过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设计个案,呈现出这一设计类别在近代时期的独特性。最后一个阶段,尝试着从近代上海平面设计的风格演进中,进一步总结出近代上海的“上海样”设计风格的形成。全文论述紧紧围绕着近代上海平面设计这一主题而展开,从发展原因到设计形式、内容、风格形成的探究;从近代都市环境到人与设计的互动关系的探寻。有层次的论述了上海近代时期,都市发展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与推动。最后,本文着重于探讨“海派设计美论”的经验与影响。主要从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实践中所取得成果总结出,近代平面设计的拓荒性、实践性、先驱性等意义,以及由其奠定的上海独具的“海派”设计风格。并进一步指出,这一风格对于现代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影响的重要意义。

二、善用印刷过程中的化学药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善用印刷过程中的化学药品(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用纸绿色制造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活用纸的原料规定
    1.2 生活用纸的质量标准规定
    1.3 生活用纸生产主要的化学品及危害
        1.3.1 化学品的应用
        1.3.2 湿强剂残留的危害
        1.3.3 湿强剂残留的检测
        1.3.4 湿强剂残留的控制方法
    1.4 生活用纸生产过程白水系统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生活用纸纤维浆料原生状态分析研究
    2.1 实验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步骤
    2.2 结果讨论
        2.2.1 废纸浆系列
        2.2.2 原生浆系列
        2.2.3 混合浆系列
    2.3 结论分析
        2.3.1 不同浆料纤维分析结果
        2.3.2 纤维鉴别特征指标与方法
        2.3.3 纤维鉴别判定规则
        2.3.4 纤维标注状况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活用纸典型化学助剂残留分析及风险评估
    3.1 实验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色谱条件
        3.1.3 实验步骤
        3.1.4 方法确认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生活用纸湿强剂PAE的残留状况分析
        3.2.2 生活用纸湿强剂PAE的残留风险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活用纸典型化学助剂残留控制及去除途径探索
    4.1 去除湿强剂氯代有机物同步浓缩的方法研究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步骤
        4.1.3 实验结果
    4.2 开发源于天然绿色产物的新一代生物助剂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活用纸绿色制造良好生产规范GMP合规评价
    5.1 欧盟法规的概况
    5.2 欧盟法规的技术内容
        5.2.1 原材料方面的规定
        5.2.2 良好生产规范
        5.2.3 GMP危害清单和建议的预防措施
        5.2.4 质量要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活用纸绿色制造生产白水系统污染累积研究
    6.1 DCP累积变化规律及运算模型
    6.2 风险走势及预警趋势分析
    6.3 风险控制
        6.3.1 白水封闭循环程度的控制
        6.3.2 绿色助剂有效净化累积污染物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活用纸绿色制造过程工艺绿色指数评价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清末民初(1894-1919年)新着单行本小说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
    第三节 选题缘由与构想
第一章 承与变:清末民初小说图像发展态势
    第一节 题材类型分类:两期发展脉络
    第二节 绘制对象分类:多样性的图像
第二章 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的叙事效果
    第一节 外部:图像样式干预叙事效果的实现
    第二节 内部:图像主体影响叙事效果的达成
第三章 刊印新着小说图像的书局
    第一节 书局出版新着小说图像的总格局
    第二节 重要书局对新着小说图像的推介
第四章 印刷技术与画师群体的助力
    第一节 印刷技术发展引领的图像嬗变
    第二节 画师技术革新引领的图像发展
第五章 社会百相:从小说图像看清末民初的历史新貌
    第一节 “外国人”与异域建筑:从小说图像看异域想象
    第二节 从“飞机”到“潜艇”:从小说图像看科幻想象
    第三节 “女学生”与新式学堂:从小说图像看教育情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清末民初新着单行本小说中不同类型图像的题名情况
    二、清末民初单行本(附图)新着小说编年叙录
后记

(3)新常态下黑龙江省衰退产业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常态”理念概述
        2.1.2 衰退产业的内涵
        2.1.3 产业转型的内涵
    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业的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整体经济发展现状
    3.2 黑龙江省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3 黑龙江省工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黑龙江省工业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3.3.2 黑龙江省工业产业的现状
    3.4 黑龙江省工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1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2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工业结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衰退产业的识别
    4.1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衰退产业的识别逻辑
    4.2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衰退产业的识别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选择
    4.3 评价方法选择与主要数据处理过程
        4.3.1 评价方法概述
        4.3.2 数据收集概况
        4.3.3 主要数据处理过程
    4.4 得分结果与衰退产业识别
        4.4.1 企业发展预期得分情况
        4.4.2 行业发展预期的得分情况
        4.4.3 企业发展现状的得分情况
        4.4.4 衰退产业的识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衰退产业的形成原因分析
    5.1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衰退产业形成的共性成因分析
    5.2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衰退产业形成的个体成因分析
        5.2.1 仪器仪表制造业
        5.2.2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5.2.3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5.2.4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5.2.5 纺织业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衰退产业的转型策略
    6.1 国外衰退产业转型策略经验借鉴
        6.1.1 日本衰退产业转型策略
        6.1.2 英国衰退产业转型策略
        6.1.3 美国衰退产业转型策略
        6.1.4 国外先进经验对黑龙江省产业调整的借鉴
    6.2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衰退产业的转型策略的总体思路
    6.3 衰退产业转型策略
        6.3.1 仪器仪表制造业转型策略
        6.3.2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转型策略
        6.3.3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转型策略
        6.3.4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转型策略
        6.3.5 纺织业转型策略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贫困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选择的研究
        1.2.3 关于贵州省贫困问题及产业发展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贵州省贫困及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2.1 贵州省贫困状况分析
        2.1.1 整体贫困状况
        2.1.2 省内贫困状况
        2.1.3 省内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贫困状况
        2.1.4 贫困问题的主要特征
        2.1.5 贫困问题的成因分析
    2.2 贵州省产业发展概况
        2.2.1 产业结构变化
        2.2.2 第一产业的发展概况
        2.2.3 第二产业的发展概况
        2.2.4 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
3 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贡献分析
    3.1 分析改善贫困状况的指标选取及说明
    3.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构成
    3.3 产业减贫贡献的测度
        3.3.1 第一产业各行业的减贫贡献
        3.3.2 第二产业各行业的减贫贡献
        3.3.3 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减贫贡献
4 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理论与方法研究
    4.1 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理论研究
        4.1.1 产业选择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4.1.2 产业选择思路
    4.2 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基准
        4.2.1 产业发展应与要素禀赋适配
        4.2.2 产业发展应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4.2.3 产业发展应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4.2.4 产业发展应具有促农增收作用
    4.3 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方法研究
        4.3.1 产业选择模型设计
        4.3.2 产业选择基准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3.3 DEA模型构建
        4.3.4 其他方法补充分析和选择
5 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结果
    5.1 产业选择基准的测度及综合评价结果
        5.1.1 要素禀赋适配基准测度结果
        5.1.2 市场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基准测度结果
        5.1.3 产业关联带动基准测度结果
        5.1.4 产业发展促农增收基准测度结果
        5.1.5 产业综合评价选择结果
    5.2 DEA模型评测结果
    5.3 二维优选模型选择结果
    5.4 定性分析补充选择结果
        5.4.1 中药产业
        5.4.2 旅游业
6 所选重点产业的溢出效应分析
    6.1 投资溢出效应分析
        6.1.1 测度方法及数据来源
        6.1.2 投资溢出效应的测度
    6.2 就业溢出效应分析
        6.2.1 测度方法及数据来源
        6.2.2 就业溢出效应的测度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介质模量对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电阻-应变行为的影响及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导电复合材料的电阻-应变特性
        1.2.1 电阻-应变特性简介
        1.2.2 电阻-应变理论发展
        1.2.3 电阻-应变性能的评价参数
    1.3 高模量导电介质复合材料
        1.3.1 高模量导电介质
        1.3.2 复合材料杨氏模量差异对导电介质的影响
        1.3.3 高模量导电介质复合材料设计与性能
    1.4 低模量导电介质复合材料
        1.4.1 液态金属导电介质
        1.4.2 液态金属的制备工艺与性能
        1.4.3 液态金属的界面改性与性能
        1.4.4 液态金属的物相调控方法及性能
    1.5 本文选题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模量3D Au@PU的制备及其电阻-应变性能调控与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
        2.2.2 三维金/聚氨酯海绵(3D Au@PU)的制备
        2.2.3 Au@PU传感器的制备
        2.2.4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3D Au@PU的裂纹结构设计
        2.3.2 3D Au@PU的性能分析
        2.3.3 3D Au@PU的电阻-应变机理
        2.3.4 Au@PU电阻-应变响应性能分析
        2.3.5 3D Au@PU在力敏传感器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模量EGaInSn/PDMS弹性纤维的制备及其电阻-应变机理与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材料
        3.2.2 PDMS纤维的制备
        3.2.3 液态EGaInSn/PDMS弹性纤维的制备
        3.2.4 结构表征
        3.2.5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GaInSn/PDMS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3.3.2 EGaInSn/PDMS纤维的电阻-应变机理
        3.3.3 纤维尺寸对电阻-应变性能的影响
        3.3.4 纤维尺寸对滞后效应的影响
        3.3.5 EGaInSn/PDMS纤维的应变响应特性
        3.3.6 运动监测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模量EGaInSn/PA的润湿性界面设计及其电阻-应变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材料
        4.2.2 EGaInSn分散液的制备
        4.2.3 EGaInSn导电薄膜的制备
        4.2.4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液态金属的物理特性
        4.3.2 界面粘附机理与性能
        4.3.3 粘附力对EGaInSn@PA的应变形貌影响
        4.3.4 粘附力对EGaInSn@PA的电阻-应变性能影响
        4.3.5 EGaInSn@PA导电薄膜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模量液态GaIn合金的相态调控及其电阻-应变性能与图案化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材料
        5.2.2 液固双相GaInNi合金的制备
        5.2.3 模板法印刷液态GaIn-Ni导电图案
        5.2.4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aIn-Ni混合物的液态特性
        5.3.2 热处理工艺对物相形貌的影响
        5.3.3 CaInNi的物相分析
        5.3.4 GaInNi的物相形貌分析
        5.3.5 GaInNi的电阻-应变性能
        5.3.6 GaInNi的电子电路图案制备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关键问题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经济建设季刊》基本概况
    第一节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一、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
        二、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状况
        三、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学术活动、政治活动
    第二节 《经济建设季刊》创办及发行情况
        一、《经济建设季刊》创办过程及刊行宗旨
        二、《经济建设季刊》发行情况及当时影响
    第三节 《经济建设季刊》的编辑、作者队伍
        一、《经济建设季刊》编辑委员会成员及主要作者群体基本情况
        二、《经济建设季刊》编辑、作者情况分析和几点思考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栏目设计、文献统计
        一、栏目设计情况
        二、文献统计
第三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
        一、概念厘定: “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异同辨析
        二、路径选择: 对国家管制下“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自发认可
        三、借助国家力量实现工业化:落后中国的经济赶超方案
    第二节 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侧重的讨论
        一、关于国营事业、民营事业讨论的重要篇章和观点梳理
        二、倾向国营事业的原因和启示意义
    第三节 “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纠结和思考辨析
        一、关于“三民主义的经济制度”
        二、“三民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经济的辨析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引入与评介
        一、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二、对苏联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三、对德国及统制经济思想和发展情况的介绍与研究
        四、对西方战后重建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电信、邮政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
        一、当时中国铁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弊端所在
        二、战后铁路政策的主要原则
        三、铁路建设的资本问题
        四、战后铁路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
    第二节 关于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
        一、对战时航政、航政建设与战后复员的构想
        二、关于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和构想
    第三节 、关于电信、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
        一、关于电信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二、关于邮政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第四节 关于交通器材制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农业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人多地少: 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三、土地国有: 关于土地政策的思考
        四、产销合作社: 破解传统乡村治理结构的思考
    第二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一、水利建设的总体方针
        二、经济视角看水利建设
        三、历史视角看水利建设
        四、水利建设的其他几个问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建设及矿产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基础和目标
        一、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衰弱基础和原因
        二、实现国家工业化——工矿业建设的目标
    第二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国家、政府在推动工业建设中的作用
        二、关于“国防经济”的讨论
        三、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
        四、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
    第三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各领域的思考和讨论
        一、关于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关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关于钢铁工业的建设与思考
        四、关于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计划
        五、关于化学工业发展的思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中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银行和金融业建设的探讨
        一、关于金融对经济建设价值的认识
        二、关于金融银行业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三、对金融业支持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第二节 国际背景下民国时期币制建设与金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民国时期币制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二、战后货币金融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三、关于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三节、关于货币金融与经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保持货币稳定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二、关于货币本位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三、关于建立健全金融系统的思考和建议
        四、关于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外资利用问题的探讨
        一、经济建设中利用外资的必要与可能
        二、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
        三、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和利弊影响
        四、关于利用外资应遵循的原则
        五、关于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
    第二节 关于国际贸易政策问题的探讨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
        二、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
        三、关于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的思考
        四、促进对外贸易的要点与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一、《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
    二、《经济建设季刊》的积极影响
    三、《经济建设季刊》的局限性
    四、《经济建设季刊》的现实启示
附录1: 《经济建设季刊》目录
附录2: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理事、各组组长基本情况简表
附录3: 《经济建设季刊》作者情况简表
附录4: 《经济建设季刊》刊发文章和作者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后记

(7)透明导电薄膜栅格图案比较分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印刷电子概述
        1.1.1 印刷电子学简介
        1.1.2 印刷电子学国内外发展状况
    1.2 透明导电薄膜概述
        1.2.1 透明导电薄膜的种类及应用
        1.2.2 透明导电薄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导电油墨
        1.3.1 导电油墨的构成和分类
        1.3.2 导电油墨的应用
        1.3.3 导电油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印刷电子制备工艺概述
        1.4.1 丝网印刷技术
        1.4.2 喷墨打印技术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2 理论计算分析
    2.1 透明导电薄膜的理论设计
        2.1.1 概述
        2.1.2 透明导电膜的理论设计研究
        2.1.3 网格参数与透光率之间的关系
    2.2 拟研究的金属网栅图形绘制
        2.2.1 Tanner TooLs v13.00绘图软件的概述
        2.2.2 L-Edit绘图软件使用步骤及方法
    2.3 本章总结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银纳米材料的制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
        3.1.4 纳米银的性能表征
    3.2 丝网印刷工艺参数的选取
        3.2.1 丝网版制作工艺参数
        3.2.2 丝网印刷工艺参数
    3.3 PET表面改性处理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仪器
        3.3.3 PET表面改性的实验原理
        3.3.4 PET表面改性的实验方法
        3.3.5 改性PET薄膜的表征
4 结果与讨论
    4.1 银纳米颗粒墨水的制备
        4.1.1 银纳米颗粒微观表面形貌分析
        4.1.2 银纳米颗粒粒径分析
    4.2 PET薄膜的表面改性处理
        4.2.1 PET薄膜表面能分析
        4.2.2 PET薄膜表面接触角测量
        4.2.3 PET薄膜微观表面形貌分析
        4.2.4 改性后PET薄膜的稳定性分析
    4.3 透明导电薄膜的透光率研究
        4.3.1 透明导电薄膜的样本单位面积的确定
        4.3.2 透明导电薄膜微观表面形貌分析
        4.3.3 透明导电薄膜样本内不同图形线宽得到的透光率
        4.3.4 透明导电薄膜栅格图案透光率分析小结
    4.4 透明导电薄膜的品质因数分析
        4.4.1 透明导电薄膜单位面积印刷电阻值
        4.4.2 电阻值和实际透光率之间的优化研究
5 结论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 致谢

(8)新文学的反动 ——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反新文学运动”概念的提出
    二 “故纸堆”的价值
    三 论文架构
第一章 中国旧文学的大崩溃
    第一节 林纾与文学革命
        一 文学革命前期林纾与章门恩怨考辨
        二 林纾与新文学阵营“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口号的风向流转
    第二节 其他反对派的意见
        一 严复: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二 章太炎:甄明学术,发扬国光
        三 刘师培:保存国粹,昌明国学
第二章 “学衡派”的聚合
    第一节 地利:由三(两)江师范学堂发展而来的南高—东大
        一 南高的前身:三(两)江师范学堂
        二 南高与南高的归并东大
    第二节 人和:在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旗帜下
        一 梅光迪与白璧德的相遇
        二 吴宓等人与白璧德的交往
第三章 《学衡》与“学衡派”的新文化理想及新文学实践
    第一节 《学衡》杂志
        一 《学衡》的作者群
        二 《学衡》的插画
        三 《学衡》的翻译
    第二节 “学衡派”的新文化理想与新文学实践
        一 梅光迪的新文化理想
        二 吴宓的新文学实践
第四章 后期“甲寅派”的反新文学活动
    第一节 《甲寅杂志》与新文学的发生
        一 章士钊早期的办刊(书局)活动
        二 《甲寅杂志》与新文学
    第二节 后期“甲寅派”与新文学
        一 《甲寅》周刊的创办
        二 后期“甲寅派”的反新文学(化)运动观
第五章 结语:意义与余绪
    第一节 新文学反动思潮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新文学反动思潮之总结与评价
    第三节 余绪:“学衡派”与后期“甲寅派”的不同命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代表性科研成果
后记

(9)《真相画报》与“视觉现代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画报研究回顾
        一、画报小史
        二、画报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视角:视觉现代性
        一、以视觉性应对视觉冲击
        二、现代性与视觉现代性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组织架构
第二章 真相观:《真相画报》与时事新闻
    第一节 “真相观”:《真相画报》与时事照片
        一、《真相画报》的创刊背景
        二、《真相画报》之于“真相”
        三、照片之于“真相”
    第二节 摄影:格物与写真
    第三节 照片:无声的证据
        一、作为证据的照片:为革命赴死的身体
        二、作为证据的照片:为革命动员的身体
    本章小结:真相的出镜
第三章 时空观:风景照中的国族认同
    第一节 “地势写真画”:具象地图与国族认同
        一、地景照与人文地理
        二、地景照与图画地图
        三、地景照与国族认同
    第二节 名胜写真画:废墟空间与历史记忆
        一、废墟残迹与文化赋义
        二、废墟空间与民族记忆
    本章小结:风景照的意志
第四章 “器物秀”:物质文明与救国想象
    第一节 “物质救国”与振兴实业
        一、从物质救国到物质文明
        二、从工业救国到振兴实业
    第二节 军事重器与救国想象
        一、海陆空:军舰、铁路、飞机
        二、飞机救国与视觉革命
    本章小结 恋物的“器物秀”
第五章 “新国画”:折衷主义与绘画现代性
    第一节 “新国画”与折衷主义
        一、博物写实的“新国画”
        二、日风熏染的“新国画”
    第二节 “新国画”与美术革命
        一、“美术革命”聚焦点:“新国画”
        二、“美术革命”实质:中西画之争
        三、“新国画”:艺术与政治的胶葛
    本章小结 革命的艺术
第六章 传播网:图像传播与艺术传播
    第一节 图像传播的变革
        一、图画新闻(Illustrated News)
        二、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
        三、图像论政
    第二节 网状的艺术传播
        一、社交性艺术
        二、大众传播艺术
    本章小结 传播的力量
第七章 结论:《真相画报》的视觉现代性
参考文献
图版目次
附录
后记

(10)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展研究(1843-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前人研究成果
    2、核心概念的界定
    3、研究意义与时间界定
    4、研究目的与方法
    5、基本研究框架
近代平面设计的启蒙(1843-1905)
    第一章 “大上海”的崛起
        1.1 大都会的诞生
        1.2 近代上海工商企业
        1.3 近代上海的商业市场环境
    第二章 印刷术的革新与纸媒体风行
        2.1 近代印刷术的变迁
        2.2 近代传媒重镇的形成
        2.3 视觉启蒙——图像的普及
    第三章 上海设计工业的雏形
        3.1 近代设计观念的演进
        3.2 近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3.3 广告公司与设计团体
近代平面设计的发展(1905-1949)
    第四章 商业审美趣味下的月份牌设计
        4.1 月份牌解密
        4.2 月份牌分期
        4.3 作为广告招贴的月份牌画
        4.4 月份牌美女图像意象建构解析
        4.5 月份牌“摩登”效应——近代化的“助推剂”
        4.6 “圣化”到“世俗化”的审美趣味的转变
        4.7 月份牌的创作队伍
    第五章 国货运动与与商标、包装设计
        5.1 近代商标设计发展的背景
        5.2 商标图形设计
        5.3 文字商标设计
        5.4 爱国主义情怀下的商标设计
        5.5 包装设计与材料
    第六章 消费主义狂潮下的报刊广告设计
        6.1 消费主义狂潮的到来
        6.2 近代报刊广告设计的流变
        6.3 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设计
        6.4 抗战前夕画黑白画的人
    第七章 “似字非图”的图案字设计
        7.1 “百变千面”的期刊名称字体设计
        7.2 广告设计中的图案字
        7.3 《良友》与图案字
    第八章 传播新文化的装帧设计
        8.1 近代装帧之美
        8.2 近代书刊的封面画
        8.3 人性化阅读的排版
        8.4 近代装帧设计先驱
        小结
    第九章 “海派”设计风格的奠定与影响
        9.1 平面设计观念的近代化
        9.2 平面设计风格的近代化
        9.3 “海派”设计风格的奠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东方画报》标题设计演变图
附录二:《PostMercuryDirectory》广告公司信息抽查统计表
附录三:近代上海装帧设计家一览表
附录四:上海近代平面设计史大事年表(1843--1949)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四、善用印刷过程中的化学药品(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用纸绿色制造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 陈春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清末民初(1894-1919年)新着单行本小说图像研究[D]. 韩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3]新常态下黑龙江省衰退产业转型策略研究[D]. 纪贺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4]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研究[D]. 武凤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介质模量对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电阻-应变行为的影响及性能调控[D]. 巫运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6]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D]. 吴德祖. 武汉大学, 2017(06)
  • [7]透明导电薄膜栅格图案比较分析与性能研究[D]. 李妍.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2)
  • [8]新文学的反动 ——中国反新文学运动研究[D]. 高传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7)
  • [9]《真相画报》与“视觉现代性”[D]. 陈阳. 复旦大学, 2014(01)
  • [10]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展研究(1843-1949)[D]. 黄艳华. 上海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在印刷过程中善用化学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