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讲中医饮食护理

试讲中医饮食护理

一、试谈中医饮食调护(论文文献综述)

姚渊[1](2021)在《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结合当今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养生需求,运用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在整理金元时期食疗相关着作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总结归纳、分析比较、分类对比的理论研究方法,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从食疗的概念开始,对历代食疗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总结金元以前食疗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对影响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分析,研究其发展的时代背景。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时段是从公元11 15年至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的一段时间,期间包括了北宋末期、辽代、南宋、金代、元代,据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着作和医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归纳,其中着作分为三类:第一,食疗类着作,例如《饮膳正要》、《寿亲养老新书》、《饮食须知》;第二,中医学方书,例如《普济本事方》、《妇人大全良方》、《世医得效方》、《御药院方》、《医说》;第三,非医学着作如《山家清供》、《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代表性医家包括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通过以上研究,概括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特点,并从基本原理、应用原则、选方原则、食禁四个方面论述食疗理论的内容,通过数据分析探索金元时期食疗方应用规律,旨在全面掌握金元时期食疗理论,提高食疗在防病治病中的地位,指导现代食疗实践。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1)食疗的含义及食疗理论的发展本部分从食疗的概念、食疗理论的发展、金元以前食疗理论现状、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对明清及对现代的影响五小节进行论述。第一节通过追根溯源明确了食疗的概念。第二节从商周时期至明清时期食疗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商周时期食疗的萌芽,在先秦两汉时期初具理论雏形,魏晋隋唐时期快速发展,宋金元时期得以完善,至明清时期趋于成熟。第三节将金元以前的食疗理论现状总结为食药不分,药食同用;取百家所长,重视饮食禁忌;食疗方法多样,剂型丰富。第四小节金元时期食疗理论从食疗方种类、归经理论以及粥的运用三个方面对明清时期有一定影响。第五节金元时期饮食清淡和食肥甘注意配伍两方面对现代运用食疗有借鉴意义。(2)金元时期食疗发展的时代背景本部分将金元时期食疗发展的时代背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并分别进行分析。在政治上,统治者重视医药的发展,并设立专门的医疗机构,比如两宋时期设有地方药局,金代全盘采用汉制致使医学上做到了兼收并蓄,元代设置广惠司,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间医疗经验的交流。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发展,印刷术促进了医学着作典籍的保存和流传。金代重视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多,为食疗学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社会文化方面,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统治者重视汉族文化,并积极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人民注重养生保健。由于统治者对医学的重视,加之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使医学流派百花齐放,这是金元时期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显着特色,因此,在食疗理论和方法方面见解独特,极具特色。(3)金元时期医学相关方书研究本部分内容分为五小节进行研究。第一节对金元时期食疗相关着作分类罗列,从其中选取部分代表性着作作为研究的载体。第二节对金元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饮膳正要》、《寿亲养老新书》、《饮食须知》作为食疗类着作进行研究。第三节对《普济本事方》、《妇人大全良方》、《世医得效方》、《御药院方》、《医说》五部方书中涉及食疗内容进行研究。第四节对《山家清供》、《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三部非医学着作进行研究。第五节对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三位代表性医家的食疗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本部分将选取的金元时期食疗相关着作和医家逐一分析总结概括,梳理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基本内容。(4)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内容本部分内容分四个小节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内容总结并详细论述。第一节将食疗理论的基本原理总结为阴阳整体观、精气化神论、性味配伍理论、脾胃为本论四个方面。第二节概括了养生防病保健延寿、药食共用辅助治疗、病后食补防疾反复三个应用原则。第三节提出了辨证、辨病、辨体三个选方原则。第四节从四时、平时、病中、病后的食禁提出要求。通过四节内容,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的主要内容。(5)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现状金元时期食疗理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因人制宜,分段食养;第二,因病制膳,辨证食疗;第三,温胃暖脾,护卫中焦;第四,随时宜忌,节制饮食。(6)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特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善用肉食,民族融合特色显着;第二,多用单方,药食两用简便验廉;第三,饮食清淡,食疗理论百花齐放。(7)金元时期食疗方应用规律本部分从食疗的剂型、药物的寒热特性、食疗方功效的攻补、食疗方的服用时间四个方面,运用图表直观的反映食疗方应用规律。通过研究发现,食疗方应用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食疗方剂型多种多样,以粥、汤、羹、菜为主;②食疗方中偏温补性的方剂较多;③攻邪补虚皆有,其中以补为主;④服用时间有空腹服用和饭后服用之别,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服用时间。

贾丽燕[2](2021)在《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关系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筛选用于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关系研究的主要指标。构建样本人群及不同年龄亚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样本人群及不同年龄亚组人群中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总结不同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对中医体质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今后中医体质综合调护方案的优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建议。方法:(1)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利用Excel软件和CiteSpace 5.6.R2可视化软件,梳理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研究文献,呈现现有文献的作者、机构、期刊分布、文献发表信息、研究设计特征、基金来源、中医体质判定与报告情况、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等,并基于CiteSpace软件生成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可视化图谱,总结纳入文献中目前研究报告频次最多的健康相关行为,为实证研究中变量的筛选提供思路与依据。(2)基于2005年至2020年4个一般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对其中年满15周岁的样本予以纳入,并结合多项年龄划分标准以及中国人群健康因素和行为特点,将研究对象划分为15~24岁学生组(青年Ia组)、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25~44岁组(青年Ic组)、45~64岁组(中年组)、65岁及以上组(老年组)5个亚组。采用Mplus 7.4软件对总人群及各亚组人群的喜咸、喜甜、喜油腻、运动习惯、吸烟、饮酒、每天睡眠时长7项健康相关行为外显变量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探讨不同年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采用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情况进行调查和评分,利用判别分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体质类型进行判定。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在研究二获得总样本人群及各年龄亚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最佳潜在类别的基础上,应用构成比描述不同行为方式潜在类别组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各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关系。结果:(1)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自建库至2020年12月CNKI数据库共收录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关系研究论文563篇,包括期刊论文402篇、硕士学位论文142篇、博士学位论文19篇。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刊载文献量≥ 5篇的20本期刊中核心期刊13本,占65.00%;学位论文来源于32所高校,中医药大学有18所;该研究领域有6位核心作者,其发文总量为60篇(占10.66%);222篇研究标注基金资助,占期刊论文总数的55.22%;热点关键词为中医体质、体质辨识、痰湿质、生活方式、气虚质等;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睡眠质量、饮食调护、健康管理分别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开始突现、突现强度较强且延续至今;纳入文献报告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涉及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占80.64%),健康相关行为报告频次排序前5位的依次为饮食、运动、睡眠、饮酒、吸烟。(2)实证研究中共23 985例样本纳入分析(问卷有效率90.50%),各亚组中15~24岁学生组(青年Ia组)5 483例、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2 264例、25~44岁组(青年Ic组)10 386例、45~64岁组(中年组)4 611例、65岁及以上组(老年组)1241例。基于研究对象喜咸、喜甜、喜油腻、运动习惯、吸烟、饮酒、每天睡眠时长7项外显变量分别构建总人群和各亚组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模型。其中,总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模型最佳拟合为5类,根据其条件概率分为基本健康型12 965人(54.05%)、缺乏运动型6 892人(28.73%)、吸烟饮酒型1 387人(5.78%)、饮食偏嗜型1 407人(5.87%)、混合型1 334人(5.56%);各年龄亚组结果显示,25~44岁人群组(青年Ic组)和45~64岁人群组(中年组)具有类似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均拟合为基本健康型、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少动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15~24岁学生人群(青年Ia组)拟合为基本健康型、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另外,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和65岁及以上人群组(老年组)的研究对象在吸烟、饮酒、饮食、运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混合特征,其中,15~24岁职业人群组(青年Ib组)最佳拟合模型表现为基本健康型、喜甜少动型、混合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65岁及以上人群组(老年组)最佳拟合模型表现为基本健康型、烟酒运动混合型、饮食烟酒偏嗜混合型3个行为潜在类别组。总样本人群和各年龄亚组人群的不同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人口学特征具有各自的差异性特点。(3)23 985例总人群中,平和质7 364例(30.70%),居于前3位的偏颇体质类型是气虚质2 724例(11.36%)、阳虚质2491例(10.39%)、阴虚质2 036例(8.49%)。各亚组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5~24岁学生人群(青年Ia组)占比较高的体质类型是阴虚质(12.02%)和湿热质(10.30%);15~24岁职业人群(青年Ib组)和25~44岁人群(青年Ic组)湿热质占比较高,占比分别是9.98%、9.14%;45~64岁人群(中年组)占比较高的体质类型是阳虚质(13.42%);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组)的气虚质和阳虚质占比较高,占比分别为16.04%和13.62%。总人群的5种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明显不同。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关系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后,缺乏运动型行为集合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中的发生比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57倍、1.60倍、1.27倍、1.32倍、1.49倍、1.54倍、1.44倍、1.36倍,混合型和吸烟饮酒型行为集合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发生比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24倍、2.47倍、2.09倍和1.28倍、1.94倍、1.31倍,饮食偏嗜型行为集合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的发生比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29倍、1.31倍、1.35倍、2.08倍、1.38倍、1.33倍。对应分析显示平和质与基本健康型关联性较强;阳虚质、血瘀质与缺乏运动型关联性较强;湿热质与饮食偏嗜型关联性较强;痰湿质与混合型关联性较强。在各年龄亚组人群中,不健康行为集合模式(如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型、饮食偏嗜少动型、混合型、喜甜少动型等)对其痰湿质的形成和发生均具有明显作用。结论:(1)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生活方式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学术界对该类研究的关注度和研究热度较高,但也可发现该领域研究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作者群有待加强,体质影响因素研究的瓶颈有待突破。睡眠质量、饮食调护、健康管理研究是目前该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趋势。文献报告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涉及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纳入文献中出现频次排序前5位的健康相关行为方式依次为饮食、运动、睡眠、饮酒、吸烟。(2)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方式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总体表现出基本健康型、缺乏运动型、吸烟饮酒型、饮食偏嗜型、混合型5类,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亦存在不同特点。总人群和各年龄亚组人群不同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组的影响因素不同,临床中应根据不同特征开展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健康宣教。(3)研究对象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与中医体质间存在明显的关联规律,缺乏运动型行为集合对八种偏颇体质均有显着影响,混合型和吸烟饮酒型行为集合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等体质的形成有明显关系,饮食偏嗜型行为集合模式与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六种体质的形成具有明显关系。各年龄亚组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与中医体质间也具有差异性特点。今后可针对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及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特点进行差异性体质干预。

查言,费敏[3](2021)在《中医思维在糖尿病足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糖尿病患者足部并发症的护理一直是医务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中医药在治疗和护理糖尿病足上效果肯定,近年来被广泛推广,充分展示了中医治疗与护理糖尿病足病的优势及特色。本科医务人员对糖尿病足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重点把中医思维引入症状及体征的管理,生活起居及康复调护、血糖管理、饮食调护、情志调护、中医特色护理等多方面,秉承中医护理整体观、辨证论治,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护理理念,重视对患者的整体护理,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白丽荣,赵海芹,文静,张志云,柳潘,李雪[4](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护理探讨》文中提出基于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指导,对当前正在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进行中医护理作用的初步探讨。

彭汉梅[5](2019)在《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体质的中医调理及耳穴外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联合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对不同复感儿的体质,采用中药调理进行干预,并辅以耳穴贴压外治疗法,探讨耳穴外治法对于改善复感儿病情、病程、病种三方面的临床疗效优势,并观察其对复感儿精神、面色、饮食、二便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同时,通过对入组的复感儿童一般资料及体质的调查研究,探讨上海市部分地区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的体质分布情况,并探索影响复感儿体质形成的因素。方法:1.招募选取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复感儿36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0例,为单纯中药组,治疗组180例,为中药+耳穴组。分别治疗两个月,观察患儿复感发作情况(病情、病程、病种),观察患儿中医症候情况,随访365天。每个分中心各采集病例120例,资料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2.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60例患儿进行体质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方式、喂养方式、玩耍习惯、饮食喜好、家族史、既往史、居住环境、睡眠习惯、微量元素、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等,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发病相关因素及其与体质的关系。结果:1.单纯中药、中药+耳穴均可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情、病程和病种,中药组愈显率为85.5%;中药+耳穴组愈显率为96.6%,中药+耳穴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组(P<0.05)。2.中药+耳穴组在改善睡眠、出汗、四肢不温、喉中有痰、食欲、大便症状方面优于单纯中药组(P<0.05)。3.反复呼吸道感染以3~6岁的学龄前期儿童发病最多;其中气虚质最多;体质类型与出生史、出生方式、四月内喂养方式、饮食偏嗜、居住环境、看护人等均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与单纯中药相比,中药联合耳穴在改善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病程、病种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儿童后天的饮食起居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防护至关重要。

王洋[6](2018)在《中医临床个性化疗效评价内涵解析及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建立一个实用有效普适性广且能反映中医特色的个性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以改变传统中医虽有个性化辨证但缺乏相应客观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测量指标不足,以及疗效评价指标固定,以西医标准替代中医标准的现状。本论文通过探索个性化疗效评价内涵,分级分类搭建符合中医思维规律的基于整体健康状态个性化测量为核心的疗效评价框架,为探索完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进一步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本研究分成五个部分,运用古今医家关于疗效评价文献整理研究,挖掘古今中医药疗效评价的优缺点和个性化成分,分析个性化疗效评价内涵,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和团队核心工作组讨论的基础上初步构建疗效评价体系。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从文献中总结出古代医家对疾病的疗效评价具有个性化特点,因不同人群生理病理特点、体质差异、个人生活习性、病情缓急、病程不同、证不同、病势不同为依据而有侧重,认为古代关于疗效评价文献的记载内容详实,涵盖范围广,能够突出个性化,但一些医疗过程记录多停留于经验医学模式且较为模糊,结局侧重于患者个体症状的改善,,缺乏有关疾病统一且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第二部分结合现代文献研究,对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常见方法进行述评:①延用传统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运用症状的增减、消失或变化作为判别标准;②基于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生物学指标法,用一些生物学理化指标来评价中医疗效;③证候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西医评价体系加中医证(定量、半定量积分、主次症赋分的方法)的疗效评价体系;④综合评价方法,多个疗效评价指标值集合成为一个整体系统综合评价值;⑤生存质量主观测量法和量表评价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的疗效评价等方法。认为现代临床研究多套用相应疾病临床症状或是机械的实验室评价指标的改善进行效果评价,在疾病预后方面,缺乏长期、动态随访的相对客观的终点指标,没有很好的体现中医的个性化成分。第三部分根据以上对理论和文献的梳理和研究,认为中医药疗法是对个体人复杂性系统的功能状态的干预,人体整体健康状态变化是临床疗效评价的核心,在疗效评价过程中,进行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证而异的个性化科学测量,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个性化内涵的体现,丰富了中医药疗效评价内涵其中个性化部分的研究。第四部分遵循中医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规律,在前期对人体健康状态表征参数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诊断参数与疗效评价参数的差别,制定了体现个性化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参数的分级分类原则,初步搭建一个以“整体健康状态测量”为目标,体现个性化成分,病的疗效评价、中医证的评价、病人报告结局(PRO)、医生报告结局(CRO)有机融合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框架。第五部分以高血压病为代表,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初步对构建的疗效评价模式进行验证。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对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参数的采集范围,采集指标及集合筛选明晰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调研与权威专家咨询和团队核心工作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古今医家关于疗效评价文献整理研究,挖掘古今中医药疗效评价的优缺点和个性化成分,分析探讨个性化疗效评价内涵,并初步构建了体现个性化的疗效评价体系即2X-4Y体系,并以高血压为例,对本疗效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验证和说明。综上,本研究通过对古今医家关于疗效评价方法及文献的整理,挖掘古今中医药疗效评价的优缺点和个性化成分,深入分析疗效评价个性化的内涵,初步阐明了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证而异是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个性化内涵;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体现个性化的疗效评价体系,提出治疗前后整体健康状态个性化测量是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核心,制定了疗效评价参数分级分类原则,初步建立体现个性化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体系,即构建体现辨证论治个性化特色的2X-4Y(通用评价参数和专科评价参数相结合,疾病的生物学的结局或变化和证的转归/变化并重,患者报告结局,医生报告结局)相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体系,并以高血压病为例对构建的疗效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

尹光侠[7](2018)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肝豆状核变性护理中的应用,理顺该病种的临床护理程序,构建标准化护理模式,为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可行的参考依据,以提高专科专病临床护理质量。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内容一:构建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采用查找文献资料和询问专家等方法初步制定出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并通过预试验检测路径内容的实用性,经过充分论证分析后最终确立路径的内容和实施流程并分类为护理版和患者版。内容二: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与评价。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152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76例,对照组76例。其中试验组依照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内容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遵医行为度表,疾病知识掌握率表和护理满意度表等对比两组,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α=0.05为检验水准,以P﹤0.05作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制定出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路径内容是以时间为横轴,护理措施为纵轴的标准化护理流程,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护理项目,分为护理版和患者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中医辨证分型、西医分型、病情严重程度的一般资料上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出院前分析两组SCL-90量表得分得出,试验组在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惧、精神病性症状以及其它(主要指饮食、睡眠情况)几方面的心理测量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遵医行为度上试验组(115(100,120))优于对照组(105(90,118)),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疾病知识掌握率由对照组(74.11±23.75)提升至试验组(90.61±23.6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平均住院天数(26.38±2.67)天也明显少于对照组(30.71±5.49)天,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满意度测量上试验组(90(78,98))较对照组(80(63,91))明显要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构建出适合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疾病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流程;通过运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护理,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心理障碍,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度及疾病知识掌握率,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提升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单病种临床护理质量。

周淑娟[8](2017)在《浅谈药食同源在临床饮食调护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食同源"调护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疾病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和食物的性味归经理论,合理搭配膳食或在食物中添加适当的药物制成可口的菜肴,通过日常饮食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

王涛[9](2016)在《两种不同方法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根据中兽医学湿热泄泻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特点,应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和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番泻叶两种方法,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比较观察各组大鼠临床症状、血液学、血液流变学、病理组织学、细胞因子和肠黏膜分泌型黏膜免疫蛋白A(SIgA)等指标的变化,综合评价这两种方法所建立的大鼠湿热泄泻模型,为建立符合中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际的湿热泄泻模型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方法建立的大鼠模型都表现为精神倦怠,懒动嗜卧,拱背扎堆,被毛杂乱、泛黄无光泽,采食和饮水减少,肛周红肿灼热,便溏、粪便黄褐色、恶臭,肛周和尾根粘有稀便,舌苔黄腻和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符合中兽医学对湿热泄泻的临床特征描述。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番泻叶建立的大鼠湿热泄泻模型较以高糖高脂+高温高湿+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建立的模型大鼠腹泻更剧烈、腹泻持续时间更长;体温变化则由于大肠杆菌的作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建立的大鼠模型较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番泻叶模型极显着升高(P<0.01)。2高糖高脂+高温高湿+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建立的大鼠湿热泄泻模型与空白组相比,其体内的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目极显着升高(P<0.01),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数目显着升高(P<0.05),全血粘度在1s-1、5s-1和10s-1切变率显着升高(P<0.05),在100s-1和200s-1切变率差异不显着,血浆粘度在1s-1、5s-1和30s-1切变率显着升高(P<0.05),在200s-1切变率差异不显着;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番泻叶建立的大鼠湿热泄泻模型与空白组相比,其体内的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数目极显着升高(P<0.01),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目显着升高(P<0.05),全血粘度在1s-1、5s-1和100s-1切变率极显着升高(P<0.01),在200s-1切变率显着升高(P<0.05),血浆粘度在1s-1、5s-1和30s-1切变率极显着升高(P<0.01),在200s-1切变率显着升高(P<0.05)。3高糖高脂+高温高湿+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建立的大鼠湿热泄泻模型与空白组相比,血清IL-1β、IL-2、IL-6和肠黏膜SIgA的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番泻叶建立的大鼠湿热泄泻模型与空白组相比,血清IL-1β和IL-6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血清IL-2、肠黏膜SIgA含量、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4两种方法建立的大鼠湿热泄泻模型都表现为肝脏肿大,胆囊充盈,肝脏表面粗糙无光泽,颜色淡黄,肝小叶坏死,肝索排列混乱,肝细胞变性坏死。胃鼓气明显,胃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肠壁变薄,肠管内充满暗黄色稀薄恶臭的内容物,黏膜上皮细胞肿胀,部分坏死脱落,炎性细胞浸润。高糖高脂+高温高湿+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建立的大鼠湿热泄泻模型较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番泻叶模型大鼠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更严重。综上所述,高糖高脂+高温高湿+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和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番泻叶两种方法均可以成功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大鼠临床表现为精神倦怠、被毛杂乱泛黄、肛周红肿灼热、便溏、粪便黄褐恶臭和舌苔黄腻等特征,以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脾指数、胸腺指数、IL-1β、IL-2、IL-6、SIgA含量的显着性升高和胃、肠、肝脏等脏器明显的病理变化。高糖高脂+高温高湿+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建立的大鼠湿热泄泻模型主要表现为体内剧烈的炎症反应和胃肠道黏膜损伤,而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番泻叶建立的大鼠湿热泄泻模型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和血液粘度升高。

刘伟[10](2011)在《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系统总结分析护理教育等相关状况的基础上,探寻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方法:文献挖掘;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和规律趋势;通过对11所中医药院校802份调查问卷以及6所院校中医护理相关教学计划的分析,认为应围绕四年制本科主流层次,构建特色突出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结论: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保障体系建设、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新的观点,为构建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策略支撑。

二、试谈中医饮食调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中医饮食调护(论文提纲范文)

(1)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食疗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1.1 食疗概念
    1.2 食疗理论发展概述
        1.2.1 商周时期:食疗的萌芽
        1.2.2 先秦两汉时期:食疗理论开始出现
        1.2.3 魏晋隋唐时期:食疗理论快速发展
        1.2.4 宋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得以完善
        1.2.5 明清时期:食疗理论趋于成熟
    1.3 金元以前食疗理论状况
        1.3.1 食药不分,药食同用
        1.3.2 取百家所长,重视饮食宜忌
        1.3.3 食疗方法多样,剂型丰富
    1.4 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对明清时期食疗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1.4.1食疗方种类增多
        1.4.2 归经理论运用于食疗
        1.4.3 拓展粥的运用
    1.5 金元时期食疗经验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1.5.1 饮食清淡用单方
        1.5.2 食肥甘注意配伍
2 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2.1 政治背景
    2.2 经济背景
    2.3 社会背景
3 金元时期食疗相关着作及代表性医家的研究
    3.1 金元时期食疗着作概况
    3.2 金元时期代表性食疗着作研究
        3.2.1 《饮膳正要》倡饮食“守中”
        3.2.2 《寿亲养老新书》重“养胃气”
        3.2.3 《饮食须知》:知反忌,勿多食
    3.3 金元时期食疗相关方书研究
        3.3.1 《普济本事方》
        3.3.2 《妇人大全良方》
        3.3.3 《世医得效方》
        3.3.4 《御药院方》
        3.3.5 《医说》
    3.4 其他非医学书籍
    3.5 代表性医家
        3.5.1 刘完素
        3.5.2 张从正
        3.5.3 朱丹溪
4 金元时期食疗理论主要内容
    4.1 基本原理
        4.1.1 阴阳整体观
        4.1.2 精气化神论
        4.1.3 性味配伍理论
        4.1.4 脾胃为本论
    4.2 应用原则
        4.2.1 合理配伍,卫生饮食
        4.2.2 药食共用,辅助治疗
        4.2.3 病后食补,防疾反复
    4.3 选方原则
        4.3.1 辨证选方
        4.3.2 辨病选方
        4.3.3 辨体选方
    4.4 食禁原则
        4.4.1 四时禁忌
        4.4.2 平时禁忌
        4.4.3 病中禁忌
        4.4.4 病后禁忌
5 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现状
    5.1 因人制宜,分段食养
    5.2 因病制膳,辨证食疗
    5.3 温胃暖脾,护卫中焦
    5.4 随时宜忌,节制饮食
6 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特点
    6.1 善用肉食,民族融合特色显着
    6.2 多用单方,药食两用简便验廉
    6.3 饮食清淡,食疗理论百花齐放
7 金元时期食疗方应用规律
    7.1 食疗剂型:剂型多种多样,粥汤羹菜为多
    7.2 食疗方药物寒热特性:药性有寒有热,多数方剂偏温
    7.3 食疗方主要功效:攻邪补虚皆有,其中以补为主
    7.4 食疗方服用时间:多数不拘时候,亦分饭前饭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卫生健康委规定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附录二: 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
附录三: 保健食品禁用中药名单
致谢
个人简介

(2)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研究进展
    1 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概况
        1.1 中医体质的概念
        1.2 中医体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 中医体质干预方案的研究现状
    2 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研究概况
        2.1 健康相关行为的概念
        2.2 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提出
        2.3 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研究现状
    3 潜在类别分析及其在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3.1 潜在类别分析方法
        3.2 潜在类别分析在国际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3.3 潜在类别分析在国内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研究现状分析及主要指标的筛选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4 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文献发表信息特征
        3.3 文献研究设计特征
        3.4 主要指标报告现状与筛选分析
        3.5 关键词分析
    4 讨论
        4.1 文献发表信息特征
        4.2 文献研究设计特征
        4.3 主要指标报告现状与筛选分析
        4.4 研究热点和前沿选题趋势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内容
        2.4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 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总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特点
        4.2 总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不同年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特点
        4.4 不同年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内容
        2.4 中医体质判定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3.2 总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
        3.3 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
    4 讨论
        4.1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4.2 总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探讨
        4.3 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探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社会人口学信息调查表
    附录二 健康相关行为方式调查表
    附录三 中医体质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医思维在糖尿病足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认识
2 中医思维下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对策
    2.1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2.1.1 湿热证
        2.1.2 气阴两虚证
        2.1.3 气血两虚证
    2.2 生活起居及康复调护
    2.3 血糖管理
    2.4 饮食调护
    2.5 情志调护
    2.6 中医特色技术护理
        2.6.1 中药足浴
        2.6.2 穴位按压
        2.6.3 耳穴压丸
        2.6.4 艾灸
        2.6.5 中医定向透药
3 结语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护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隔离护理在流行病学治疗中的作用
2 临床护理在疾病发展及传变中的作用
    2.1 病情观察
    2.2 生活起居护理
    2.3 情志护理
    2.4 饮食护理
    2.5 服药护理
3 康复护理在恢复期的作用
4 临床护理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小结

(5)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体质的中医调理及耳穴外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技术路线图(临床研究一)
技术路线图(临床研究二)
(一)临床研究一
    1.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脱落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4.1 主要疗效指标
        2.4.2 次要疗效指标
        2.5 疗效评价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3.结果
        3.1 基线特征
        3.1.1 一般资料基线
        3.1.2 主要症候疗效指标基线
        3.1.3 中医症候疗效指标基线
        3.2 主要疗效指标结果
        3.2.1 主要指标总疗效
        3.2.2 主要疗效指标分述
        3.3 中医症候疗效结果
        3.3.1 中医症候总疗效
        3.3.2 中医症候疗效分述
(二)临床研究二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结果
        3.1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3.2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性别、年龄与体质分布
        3.3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体质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4 体质与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
讨论
    1.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2.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
        2.1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关系
        2.2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
        2.3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3.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治疗
    4.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病因病机
    5.中医体质学说在儿科中的应用
    6.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医体质类型
    7.“治未病”理论
    8.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8.1 中药内服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8.1.1 气虚质
        8.1.2 阴虚质
        8.1.3 湿热质
        8.1.4 痰湿质
    9.中医耳穴外治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
    10.其他中医外治方法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结论
    临床研究一
    临床研究二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6)中医临床个性化疗效评价内涵解析及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由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临床疗效个性化评价内容述评
    1. 相关概念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基于生理病理特征差异的疗效评价
        4.2 基于体质差异的疗效评价
        4.3 基于个人生活习性的疗效评价
        4.4 基于不同疾病性质的疗效评价
        4.5 基于证型不同的疗效评价
        4.6 基于病势不同的疗效评价
第二部分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现状分析
    1. 延用传统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2. 基于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生物学指标法
    3. 证候疗效评价体系建立
    4. 综合评价方法
    5. 生存质量主观测量法
    6. 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研究现状
    7. 基于真实世界的疗效评价法
    总结
第三部分 个性化疗效评价内涵研究
    1. 因人而异
    2. 因病而异
    3. 因证而异
第四部分 个性化疗效评价体系框架搭建
    1. 诊断参数与疗效评价参数的区别
    2. 2X-4Y疗效评价体系框架的搭建
第五部分 以高血压病为例的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1. 高血压病疗效评价标准规范化现状
    2. 常见的高血压病的疗效评价方法述评
    3. 以慢性病高血压病为例的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1 研究现状
        1.1 HLD临床治疗
        1.2 HLD临床护理
        1.3 CNP国内外现状
        1.4 CNP应用研究现状
        1.5 中西医结合CNP应用现状
        1.6 CNP应用于HLD现状
    2 研究目标
    3 基本理论与概念
        3.1 HLD定义与分型
        3.2 护理和护理程序概念
        3.3 CNP概念
        3.4 循证护理概念
        3.5 CNP制定原则
        3.6 PDCA循环模式
        3.7 CNP中变异管理
        3.8 信效度概念
内容一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内容的制定
    前言
    1 资料选择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准备阶段
        2.1.1 文献搜集
        2.1.2 病历回顾分析
        2.1.3 组建CNP管理组织
        2.2 编制阶段
        2.2.1 小组讨论
        2.2.2 专家咨询
        2.3 预试验阶段
    3 结果
        3.1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版
        3.2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患者版
    4 CNP实施路线图
    5 文本质量控制
内容二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与评价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患者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脱落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路径实施小组管理
        2.2 研究分组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方法
        2.4.1 对照组
        2.4.2 试验组
        2.5 数据收集
        2.6 伦理问题
        2.7 质量控制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路线图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5.2 两组患者SCL-90得分情况比较
        5.3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度比较
        5.4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比较
        5.5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5.6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5.7 变异情况讨论
    6 讨论
        6.1 中西医结合CNP对HLD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6.2 中西医结合CNP对HLD患者遵医行为度的影响
        6.3 中西医结合CNP对HLD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的影响
        6.4 中西医结合CNP对HLD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的影响
        6.5 中西医结合CNP对HLD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7 结论
    8 创新与不足
        8.1 创新
        8.2 不足
    9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浅谈药食同源在临床饮食调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辨证施食, 适当忌口
2 均衡膳食, 荤素搭配
3 饮食节制, 饥饱有度
4 食品多样, 防止偏食
5 辨清虚实, 择时调补

(9)两种不同方法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湿热泄泻概述
        1.1 湿热泄泻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1.2 湿热泄泻的现代研究
    2 湿热泄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3 中兽医学治疗湿热泄泻的优势
    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高温高湿+高糖高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
        1.3 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模型判定
        1.6 样品采集
        1.7 制作病理组织切片
        1.8 IL-1β、IL-2、IL-6 和SIgA测定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特征
        2.2 采食量
        2.3 饮水量
        2.4 尿量
        2.5 体重
        2.6 体温
        2.7 腹泻指数
        2.8 血液学
        2.9 血液流变学
        2.10 胸腺指数和脾指数
        2.11 IL-1β、IL-2、IL-6 和SIgA含量
        2.12 病理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第三章 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番泻叶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
        1.3 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模型判定
        1.6 样品采集
        1.7 制作病理组织切片
        1.8 IL-1β、IL-2、IL-6 和SIgA测定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特征
        2.2 采食量
        2.3 饮水量
        2.4 尿量
        2.5 体重
        2.6 体温
        2.7 腹泻指数
        2.8 血液学
        2.9 血液流变学
        2.10 胸腺指数和脾指数
        2.11 IL-1β、IL-2、IL-6 和SIgA含量
        2.12 病理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3.1 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番泻叶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的探讨
        3.2 两种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方法的比较
全文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10)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古近代中国护理思想及教育研究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
        一、中医护理学溯源
        二、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三、中医护理学在中医学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医护理教育与中医教育
    第二节 中国传统护理思想研究
        一、"医乃仁术"的护理道德观
        二、"未病先治"的预防护理观
        三、"天人合一"的整体护理观
        四、"相因相宜"的辨证护理观
        五、"形神共养"的情志护理观
        六、"阴阳中和"的和谐护理观
    第三节 中国古代护理教育探析
        一、先秦中医护理教育
        二、师承式中医护理教育
        三、官办式中医护理教育
    第四节 近代护理教育探寻
        一、中国近代护理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发展
        三、近代护理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现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外护理教育模式的比较
        一、培养层次比较
        二、培养目标比较
        三、课程体系比较
        四、教学方法比较
        五、教育评价比较
        六、思考与对策
    第二节 国内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国内现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
        二、国内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
        三、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构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是为适应医学模式的变革发展规律
        二、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是保持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三章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质量控制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二、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问卷调查结果与中医护理课程设置现状的文献分析结果
    讨论
        一、问卷调查部分
        二、文献分析部分
第四章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
    第一节 模式构建相关概念界定
        一、培养模式
        二、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四、课程结构
        五、课程内容
        六、实践教学
        七、教育评价
    第二节 模式构建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原则
    第三节 模式框架设计
        一、框架构想
        二、具体内涵
    第四节 模式的具体构建
        一、培养目标确立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三、实训体系建设
        四、保障体系建设
        五、评价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论文摘要

四、试谈中医饮食调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元时期食疗理论研究[D]. 姚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行为集合模式的关系研究[D]. 贾丽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中医思维在糖尿病足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查言,费敏.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1(05)
  •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护理探讨[J]. 白丽荣,赵海芹,文静,张志云,柳潘,李雪.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S1)
  • [5]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体质的中医调理及耳穴外治研究[D]. 彭汉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中医临床个性化疗效评价内涵解析及体系构建研究[D]. 王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9)
  • [7]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尹光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浅谈药食同源在临床饮食调护中的应用[J]. 周淑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06)
  • [9]两种不同方法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的比较研究[D]. 王涛.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10]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刘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试讲中医饮食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